三会一课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17 06:38:42

三会一课学习材料

三会一课学习材料篇1

[关键词]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课程特点

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专业课,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今后走入工作岗位打基础,所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门课程开设的目的主要是让本专业学生可以掌握建筑中需要使用的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的性能、规格、检验方式、运输、贮存等,并能够了解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方式及生产工艺,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今后可以合理地用材、取材。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分析

(一)范围广,但系统性差

本门课程涉及上百种材料,种类繁多,而且每种材料之间又自成体系,彼此之间没有相互关系,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没有一种好的方法可循,从而感觉课程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低。

(二)理论内容少,实践性强

建筑材料课程主要是材料和工程有关的一些资料和总结经验,叙述性内容繁多,具体到实际的理论性分析和计算少,以至于学生学习起来理解难度增大。学生学习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失去了学习信心。

(三)课时减少,内容增多

建筑材料课时在不断减少,但是课堂内容却增多了。教师为了赶上进度,采用灌输式教学,学习学得累,教师也不轻松,教学效率低下。

二、教学方法改进措施

(一)延续传统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课堂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不小的变化,多媒体进课堂、微课、慕课等方式纷纷占据了我们的课堂,许多教师渐渐抛弃了传统教学模式,将新型教学模式奉为宝典。但在我们建筑材料课程中,传统课堂教学仍旧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基础知识讲解、基础理论学习等还是要通过传统的教授方式。

(二)突出学生主体性

学生在课堂中往往被冠以知识接受者的名号,但是在新时期的课堂下,学生主体性被一再提起,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将学生主体性展现。以案例为切入点,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彼此交流想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分组学习是提升学习效率最好的方式,通过讨论可以将问题看得更深入,也能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名技术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适时进行专题讲座

学校教师一般都会进行一些科研项目研究,可以依据这些定期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专题报告,将科研成果讲给学生听,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认识到建筑材料原来可以也有宽广的天地。

(四)多种实验方式相结合

我们可以采用基础、综合、创新实验三种方式。基础实验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建筑材料基础测试的一些技能,还有助于其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点。综合测试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并解决综合性问题。对一些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他们进行创新实验,指导学生结合勘察工程中存在的一些材料问题,进行相应的资料查阅,寻找解决方式和合理方案,培养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深入实践,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性内容,增强实操能力,真正做到理实结合。比如,在讲到混凝土质量控制时,首先让学生到工地进行实地调查,写出报告并相互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行动力和语言能力等。

(五)“工学结合”式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即对课程的相应管理。如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要求教学必须在课堂、实训基地和企业中交替实施,要求学校能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制定与校企合作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培养工学结合人才为模式的教学改革得以深入进行。建筑材料课程的授课教师一般都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这些教师不是参加过工程就是做过相关工作,所以这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到施工地或者建材市场进行参观,真正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销售、使用情况。职业院校一般都有校企合作的工厂或者公司,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到这些地方参观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筑材料,形成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

(六)通过网络获取建筑材料新资讯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但教材永远赶不上社会的变化。建筑材料课程要求掌握最新标准,如果依赖教材肯定不能掌握最新标准,所以可以通过一些建材网站、报纸等获取最新资讯,也可作为课堂的补充性内容。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课外阅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等加深知识理解。建筑材料这门课程涉及范围广,如果想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随机应变,选取合适的教师方式,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常婧莹.如何搞好《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5):39.

[2]李森.中专学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2).

三会一课学习材料篇2

关键词:基础会计;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3;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90-01

一、“基础会计”课程特点

“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教授会计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内容,如果学生学习不好本课程,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包括:会计概念、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基本假设、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借贷记账法下各阶段经济业务的核算、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财产清查的内容、会计报表的编制和会计核算形式。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核算方法,拥有处理各种会计经济业务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二、探究式教学

我国越来越重视对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已从对知识学习的死记硬背,转变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乐于探究学习内容,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职会计探究式教学中,强调“主体活动引导式探究”,从某一项目、任务着手,向学生抛出问题,这些问题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也是通过他们自身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能掌握相关的财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一节具体“基础会计”课程中的设计

以“基础会计”课程中一节具体的课――“实际成本法下材料采购业务的账务处理”为例,阐述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学生会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技能。本节课后,学生要掌握实际成本法下材料采购成本的构成,熟练设置账户,编制会计分录。按照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进行探究式教学,学生是依靠自己一步一步掌握,掌握较好,不易忘记。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材料采购成本的构成,掌握实际成本法下材料采购业务的账户设置,能根据经济业务正确编制会计分录。过程与方法:在正确编制会计分录的过程中,掌握实际成本法下材料采购业务的核算;初步学会运用、验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探究法学习实际成本法下材料采购业务的账务处理的过程中,体会到正确填制会计分录的喜悦。

2. 设计思路

学生根据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和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完成系列情境问题:企业购入材料,会带来哪些变化;编制会计分录的三个过程;实际的账务处理;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延伸。

3.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器材

教学重点:实际成本法下材料采购业务的账务处理。教学难点:能正确编制会计分录进行业务核算。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4.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起兴趣。在生活中买东西,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变化呢?探究企业购入材料,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变化?(2)学生交流讨论,初步解决问题。探究:编制会计分录的三个过程如何用会计语言进行描述、企业购入材料会带来怎样的变化。首先,确定会计科目。核算材料科目,核算钱科目,核算债务科目,核算增值税科目。其次,确定记账方向。材料增加记的方向,钱减少记的方向,债务增加记的方向,应交税费减少记的方向。再次,确定账户金额。例1:企业购入A材料一批,买价3000元,运输费100元,入库前的整理费50元。哪些费用要计入采购成本?材料的采购成本包括:材料买价、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等。(3)运用探究解决实际账务处理问题。实际成本法下材料购入的账务处理:学生在账务处理模拟平台,完成四笔材料购入业务的核算,提交后可查看正确答案。(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在购入材料中,会出现两大类、三小类种情况。材料已验收入库:款项已付、款项未付。材料尚未验收入库:款项已经支付。对于不同的情况,学生要根据实际业务,做好账务处理。(5)总结、反馈与评价。归纳出材料采购成本构成、实际成本法下购入材料设置的账户,进行账务处理。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引出下节课的内容。有些企业选择用实际成本法核算材料购入,也有企业选择计划成本核算材料购入,下一次课将学习相关内容。

四、结束语

教师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法设计课程时,要注意能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问题要难易适中,学生通过探究能完成;将理论要运用于实践,探究以致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为中职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鲍建青.基于探究式教学观的案例教学研究――基于《基础会计》[J].财会通讯,2011(06).

[2]孙薇薇.探究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

三会一课学习材料篇3

一、要让学生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

建筑材料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材料,是建筑工程重要的物质基础,材料决定了建筑物的形式和施工方法,而材料质量、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在建筑材料的生产、采购、贮运、保管、使用和检验评定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造成缺陷甚至造成质量事故。学习它,一方面为学习后续专业课提高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今后在实践工作中能正确与合理地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知道课程的重要性后,学习它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兴趣。

二、要选用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工具。而且由于该课理论课时少,不少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自学完成,所以选用恰当教材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为此要求建筑材料课所用的教材必须满足以下几点:一是所用材料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能充分反映行业与职业特征;二是教材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图文并茂;三是教材的深度要符合中职生的基础情况;四是教材的知识点、引例要多联系实际,要规范正确。只有这样的教材学生看起来既不会觉得深奥看不懂,又不会觉得知识陈旧,学生学习它才不会丧失信心和学习兴趣。

三、课程内容上的创新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2l世纪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教材编写时就要用现代的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好传统的教学内容,用超前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收录教学新内容,要有较强的创新意念。教材的编写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以一种积极活跃的思维,不断地修订和添加最新的内容,能够使这门课程的内容更新更准,是培养2l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

四、要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

随着中职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的不断改革,教学课时逐渐减少。要在少课时范围内把所有建筑材料知识点讲到、讲懂、讲透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和图书馆去补充、去拓展、去深化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收获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将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引入课堂,开发和利用具备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功能的课程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强大的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处理功能,形象直观地再现客观事物,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教学达到简单明了、学生易懂的效果。同时,课程网络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助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我情况安排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交流商议、集体参与等实现合作学习,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真正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

六、教学中要强化实践应用性环节

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通过实践性应用环节,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巩固所学的材料理论知识,充分体现“行为知之始,知为行之成”。通过创建实训基地,给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通过参观建筑工地给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践性教学环境。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使枯燥的文字内容变得丰富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应用能力水平。建筑材料课程内容多而杂,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育资源,我们不仅应该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提出教学改革方案,而且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课件,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模式等,争取使教学改革取得更好的效果。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应将课堂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围绕课程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会一课学习材料篇4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冶金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在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之后,该课程的理论教学逐渐从以课堂讲授为主向情景式实景教学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课程性质属于职业技术基础课,内容涉及一系列概念、定理、定律及以此为基础的理论推导,这些内容的学习恰恰是高职生的弱项。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效果,值得深入探讨。托尔曼(Tolman,E.C.1886-1959)的学习理论认为:人对刺激(Stimulus)的反应(Response)不是直接的,而是经过学习者的内部变化为中介(Organism)环节的一连串的转换活动(即S-O-R理论)[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讲、议、练、做、评等手段来提高刺激的强度,还要着力改善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愉快的学习体验。通过改善和修正个体因素,使得弱刺激也能产生强反应,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S-O-R理论,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过程中,通过促进学习者心理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明确课程性质、意义与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虽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性质、意义与任务不是课程学习的正式内容,但是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些内容的讲授,并称这些讲授为“讲书皮”。“讲书皮”对于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和激发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课程性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冶金类专业的职业技术基础课。学习该课程,一方面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技能专项训练打基础;另一方面,也是直接为今后从事生产工作准备理论知识[2]。近年来,武钢在轧钢、炼钢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中,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内容都占25%以上。随着今后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的完善和新生产、新工艺对技术工人要求的提高,冶金行业将会对相关工种从业人员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金属材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金属材料是现代社会使用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材料。从家庭生活到建筑、交通、医疗、航天航空等各行各业,金属材料无处不在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了正确合理地生产、加工和使用金属材料,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改善,必须研究金属材料。

(三)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研究任务金属材料之所以应用广泛,是由于它具有许多良好的物理性能、工艺性能,尤其是良好的机械性能,即抵抗或承受外力的能力。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是由它的内部组织决定的,而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又取决于它的成分及加工工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如何选择合理的成分和加工工艺来获得金属材料良好的内部组织,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性能,即研究金属材料的性能、内部组织与成分和加工工艺三者之间的关系。整个课程的教学就是围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的。抓住这一核心,就能将整个课程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对每一章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就更明确。二、了解课程学习特点,降低学习焦虑学生对某一课程的学习感到有困难,很大原因是不适应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并由此产生焦虑。因此,老师应主动帮助学生适应该课程的教学方法[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在教学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由课程本身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的。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作为从公共课到职业技术综合课的桥梁,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在教学方法上与公共课不一致的课程。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很多理论是从众多的实验现象中分析、概括、总结出来的。对学生提出的诸如“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之类的问题,一方面限于教材的深度,无从解释;另一方面,又由于这些理论乃是实践证明如此,无需解释。例如,讲纯铁在1394℃以上是属于体心立方晶格时,很多学生会问“为什么”,像这一类问题,在现有课时和教材的情况下很难讲清;若不回答,这个问题就会成为学生继续学习的障碍。因而在学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之前,有必要提醒学生,对一些一时还不懂、不理解的理论,要先把它作为一个客观事实来接受,以继续后续课程的学习,这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方法中的第一个特点。第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内容庞杂,教材各部分之间,甚至各章节之间相对独立,不像公共课那样衔接得很紧,有很强的层次感。但是,不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内容如何庞杂,它始终都是围绕着“性能、内部组织与成份、加工工艺”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展开。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教学中要始终把握这一主题。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明确每一章节的内容在研究金属材料的“性能、内部组织与成份、加工工艺”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作用和地位,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增加学习动力[4],这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方法的第二个特点。要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让学生了解这些特点。

三、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避开学生理论

基础薄弱的不足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内容虽然枯燥,但实践性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设置一定情境,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任务,则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5]。在“用热分析法绘制Cu-Ni合金状态图”这节课中,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分为4组。第1组模拟将Cu-Ni合金按不同的重量比配成一系列合金,并将其熔化,具体任务是分别报出各炉合金的成份。第2组模拟浇铸合金,具体任务是绘制各合金的冷却曲线,并标出转折点的温度。第3组负责实验数据记录,即将各合金的成份及相应转折点温度列表。第4组负责实验结果处理,即将各合金的结晶开始温度和终了温度画在Cu-Ni合金的温度-成分坐标内,连接各相同意义的点,得出Cu-Ni合金的状态图,并简略分析状态图的意义和应注意的事项。一堂本来枯燥的课,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变得更为生动。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使得对相图的理解更深刻,也激发了进一步研讨相图的欲望。

四、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高职年龄段的学生,逻辑思维充分发展,抽象思维渐趋成熟[6],但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时,仍需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应用直观教学,把呆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种愉快的体验,增加学习的内部动力。

(一)语言直观语言直观的实质,就是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为教学服务[7]。在讲固态下重结晶的形核位置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讨论他们比较熟悉的例子,如为什么红色根据地往往都是建立在鄂豫皖、陕甘宁这些边界地区。讨论的结果:一是这些地区敌对势力薄弱,新生政权容易产生;二是这些地区的百姓穷苦,有建立新政权的动力。循着这一思路来分析:为什么固态相变时要在晶界上形核,一是因为这些区域的原子排列混乱,旧晶粒的规则排列在晶界处显得比较薄弱,从而使得晶界处的原子较容易按新的秩序重新排列,形成新晶粒的晶核;二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原子能量较高,有较强的趋向稳定排列的趋势,因而容易形成新晶核。经过这一比较,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生动形象,记忆深刻。

(二)实物直观实物直观真实形象,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也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学习愿望。例如,在讲加工硬化现象时,提供一根铁丝让学生拧,铁丝会越拧越硬,这样,学生自然会提出“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进入求知状态,教学效果很好。

(三)图表、模型直观重视图表、模型直观教学,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的重要特点。图表、模型直观比实物直观表现得更简洁、更本质。例如,在讲位错和金属的晶格类型这两个概念时,语言直观无法表达,实物直观没有,此时用模型直观便一目了然,极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加感性认识。图表的应用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中则更加重要,拉伸曲线,冷却曲线,铁碳相图和C曲线,几乎包括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所有的重要内容,教学中应予充分重视。

五、开展课外活动,将专业教学融入课余生活

课外活动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由于课外活动在形式上比课堂教学更机动灵活,因而在内容安排上比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8]。结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学习开展课外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理解,扩大眼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与习惯。例如,组织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知识竞赛,具体做法是:(1)由班委负责竞赛的组织策划,并拨出部分班费购买竞赛奖品;(2)按自然组编队参赛;(3)编写一些题型小巧、答案简洁、与实际密切的竞赛题;(4)采用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现场必答、抽签回答和抢答等竞赛形式;(5)由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6)对优胜者除发给一定的奖品外,另将竞赛结果纳入平时成绩。此外,还可以组织金相试样制作比赛,开放实验室等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通过克服和战胜困难,获得更大的满足,进一步强化了已有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结语

三会一课学习材料篇5

关键词:专业导论;质量保障系统;教学实践;材料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35-03

一、引言

随着对大学新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的背景、价值和目的日益充分的探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专业导论课程的设立,任课教师也提出了许多教学改革方法和措施。专业导论课主要对本专业性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课程设置及未来就业前景和领域进行介绍,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兴趣,引导正确的学习方法,规划四年学习计划和未来就业。专业导论课程的授课质量将会影响本科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质量,甚至外延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课程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建立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必要的。

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是教育部批准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基于电子产品制造绿色化和从源头上解决废弃电子产品环境污染问题的行业背景,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企业需求开设了本专业。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培养掌握电子信息制造基础知识、材料化学专业知识和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从事绿色电子材料设计与制备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微电子及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制造、电子原辅材料制备、电子废弃物处理等高新技术和环保产业需求。在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了“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对于新专业建设,应当始终把教育评估的质量观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从2009年开始,我校制订和完善了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自编了讲义,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四方面初步建立了“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二、课程目标

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是大一新生最早接触到的一门和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1学分,16学时。建立清晰、准确的课程目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课程教学必须解答新生心中的三大困惑,即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要“学什么”?毕业后自己能“做什么”?学生学完之后将对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有全面的了解,包括本专业在社会发展中与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本专业涉及的科学技术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本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要求。从而使学生更明确大学四年学习目标与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了解就业方向与领域。

三、课程实施

1.课程教学内容

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专业知识、思想教育、职业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要实现教育和教学双重目标。通过三部分材料化学专业知识的讲解,使学生首先了解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第一部分从什么是材料、材料的分类、材料的用途、新材料入手,让学生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第二部分包括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内容以及学科专业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先介绍传统的材料化学专业涵盖的内容,在材料化学专业框架下讲解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的设置背景、研究范畴、专业特点等。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电子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欧盟相继出台了WEEE指令、RoHS指令来应对,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以及电子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和方法,本专业的特点就是培养掌握这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本专业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开设本专业的意义,在这一部分增加了电子材料概述、电子辅料概述,无公害电子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三个模块的内容。

针对学生希望知道在我校这个专业能“学什么”,课程重点介绍了本专业培养方案,讲述专业学习的课程体系,也增加了本专业学生所能参加的技能考试所需的知识点。培养方案包括本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修学年限、毕业与学位的授予、四年课程安排和学分要求。对专业主干课程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作一概括。针对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不同课程的特点,介绍学习这些课程的基本方法。材料化学专业(绿色电子材料方向)有着全新的课程体系,以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课程为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高分子材料、胶体与界面化学等课程为主,增开了电子信息材料、印制电路技术、电子化学品(电子原辅材料)、封装技术与材料等专业课,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电子信息产业和产业链;增加了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电子产品和电子化学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和毒理学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和电子化学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及其危害,以及资源化技术。增加了纳米材料、薄膜材料制备技术的专业课和绿色电子材料设计的实验课,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原辅材料绿色设计和制造技术与制备方法。增加的这些课程与材料化学专业的材料制备/合成、组成,结构、测试,表征、性能,应用的专业课程相互衔接,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

对于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的问题,从几个方面来讲授。第一是材料类人才的现状和需求;第二是已开设环境工程(电子废弃物方向)专业、相关材料类专业的学校以及研究所的简介;第三,结合我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自主创业教育,为本专业学生明晰就业方向,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

材料化学导论课程中还设计了专题讲座,包括欧盟WEEE指令、欧盟RoHS指令、PCB与绿色生产,通过听取专题报告学生对本专业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2.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的特点分析和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本课程的教学难度并不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实现多层次、多样化,避免单纯枯燥的讲解。在专题讲座中,邀请有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作1~2个报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体验式教学,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来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成果,比如调研电子原辅材料企业、查找开设材料化学专业的学校等;实践环节方面安排学生参观我校的学生实验室以及各研究课题组的专业实验室,激发学生对科研的感觉。

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师通过精讲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在课堂上采用讨论教学法,拟定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有启发性的讨论题目,结合学生课后自己查阅的资料开展讨论。在考核方式上采用期末考试与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课程管理与评价

1.课程管理

课程质量不仅受静态的课程资源要素的影响,也与课程管理对课程活动进程中的动态控制有关。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包括教师工作的规范管理、学生学习的规范管理和施教过程规范管理。成立了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团队,上好导论课不仅需要统观专业教学体系,还应通晓专业应用领域,同时还要对专业就业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任课教师团队由系主任和两位教授组成。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进程表。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这门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基本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分配,考核方式,教材。教学进程表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分配一学期内16学时课程,每周1个课时的上课内容。所有相关本课程的教学文件每学期进行归档,由教务部门统一管理。学生学习规范包括有学习条件、学习任务、学习要求,有课后作业,接受诚信教育。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须遵守学校的一切教学管理规定。

2.课程评价

材料化学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评教,督导和同行评议。学生评教和督导听课由学校层面组织,并将结果反馈到学院;同行评议是由学院组织其他教师听课,结果由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反馈给授课教师。此外,授课教师在课程学习期中和期末运用课堂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构成今后改进教学的基础。

五、结语

三会一课学习材料篇6

[关键词] 学习材料 数学课堂 有效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是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探究活动过程,课堂上要使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效地进行,最重要的是学习材料的有效,因为学习材料是学习活动的载体。教师能否对教材做到既准确理解、科学处理,又能够灵活驾驭、变通创造,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传统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诸多学习材料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突出问题。如设计脱离现实起点,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选择时缺少数学内涵等。诚然,新一轮课程教材的编写有所改善和突破,但学习材料的给出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针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存在的问题

1.学习材料设计脱离学生认知起点

【案例1】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连续四次听了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课。教学片段大致如下: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准备以这些图片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好吗?

生:好!

师:请看“滑冰场”(出示主题图),你们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滑冰场原来有72人,中午……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4位教师几乎都按这个模式一帆风顺地上了下来,但是课的结尾出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

师小结:今天我们仅仅学习了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

生齐答:先乘除后加减。

师:有小括号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无奈地说:如果小括号里有加减乘除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除法。

每一个学生都有原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从这四节课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已经清楚了四则运算的方法,面对最后这惊人的相似,我们只能遗憾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我们又教了一遍。原本教材的编排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然而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按部就班,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导致课中一会儿关注解决问题,一会儿又关注运算方法,两者很难兼顾。如果我们事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习材料(包括学生中生成的素材)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学习材料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

【案例2】《几分之一的认识》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幅图,出示:

师:看到这两幅图,你们想到了哪两个分数?

生: 1 3 和 1 4 。

师:同学们,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生2: 1 3 > 1 4 ,我是根据图形比较出来的。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几个分数的大小好吗?

……

师:通过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师:对,跟老师一起讲一遍……你们以后会比较了吗?

生齐答:会了。

显然,上面片断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教师通过呈现两个图形,让学生写出两个分数再比较,这样在图形的帮助下就算对分数一无所知的学生也能判断谁大谁小,这一材料的呈现和运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先去“猜一猜”谁大谁小?继而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许就迸发了。可见,学习材料必需要让学生有深层次的思维,否则苦心经营的材料将成为教学的“绊脚石”。

3.学习材料选择缺少数学内涵

【案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放录像,生随着音乐一起唱起来)。你们知道这部动画片的片名吗?

生:知道,是《灰太狼与喜羊羊》。

师:那你最喜欢片中的哪个主人翁?

生:……

这个案例中,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看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个学习材料的设计与所要教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之间并没有多大联系,充其量不过是为营造一种看似热闹的教学氛围而已。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绚丽多姿”,但一定要有“数学内涵”,凸显数学味。

4.学习材料安排缺乏体验的实效

【案例4】如《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断:

师:老师知道你们喜欢上街逛商场。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买卖东西的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请几个小朋友当营业员和文明的顾客,请顾客拿好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课前在教室后面准备好一些缺乏体验实效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活动开始时学生兴趣十分浓,一哄而上,这时整个教室乱成一团,老师也不耐烦了。)

师:请小朋友自觉排好队,只能买一样,买好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于是,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一个接一个购物,回到位置上的小朋友东张西望有说有笑。教室里又是一片混乱。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苦心安排了购物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然而,设计中却安排了很多无效的数学活动,一节课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年轻教师心中还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学生实践活动的课就不是好课。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要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活泼和敏捷,要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但是切记不可将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

二、对学习材料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学习材料要有效贴近现实背景――在真实中学

在教学中,学习材料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具体来讲,即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数学本身的认知背景。现在课堂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课堂活动内容及学习素材,这实际上也就允许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因此,应该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案例5】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出发,创设一个这样的生活情景:某小区要请绿化公司进行绿化,下面是三个绿化公司的资料:

师:如果你是小区的负责人你会选择哪个公司?

生1:选择丙公司,因为丙公司成活了44棵,是三个公司中成活棵树最多的。

生2:我选择甲公司也许他们种了9棵,9棵全部成活了。

生3:我不想这样选,因为现在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我听懂你们的意思了,看来现在还不好选择,因为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现在你想选择哪个公司呢?

……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绿化工程引入,让学生先“猜一猜”选哪个工程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在他们心底都有了一种默认:成活的棵树一定要多。于是有学生就觉得应该选择丙公司,但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稍强的分析能力,有学生提出一共种了多少棵不知道时,很难进行选择,这时老师再出示第二张表格,逐步引出90 100 、95 100 、88 100 (通分得到)这三个百分数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熟知的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用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学习材料要有效提升数学思考――在思考中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关注的是更好地利用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逐渐从浅层的思考迈向高一层的思考。面对学习材料,大部分学生只能凭借生活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导致了数学思考目标难以达成。因此,对我们来说,不仅要用好教材教,并且要开发教材。

【案例6】笔者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就采用了某特级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好面积概念后,学生知道了在图形上画出大小相同的方格,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随后我出示了下表:

师:这三个空格中有三个图形,可惜图形看不见,但是知道了第一个图形有9格,第二个图形有6格,第三个图形有15格。你们认为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1:15格的图形面积最大,因为我们刚刚学过格子越多的那个图形面积就最大。

生2:我不同意他的想法,刚才我们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有一个前提是每个格子的大小都相同。但是现在没有说每个格子都相等。

生3:我也觉得哪个大不一定,也许6格的最大,因为它的每个格子可能最大。

……

师:你们赞成谁的想法?小组讨论一下,各自讲讲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学习材料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猜一猜谁大谁小,更不是简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有很强的思考性。在学生学习面积单位前,已经知道了面积的含义,也已经初步感受了格子越多面积越大的道理。上面的学习材料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猜”、“争”、“论”等环节充分感受了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方法,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教材只是落实课程理念的载体,只有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对教材进行多样化的处理,大胆实践,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在充分利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提升思维含量为目标,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挖掘,创设活动,互动交流,在交流评价中,创生新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才会更生动,才会促使学生各方面不断的发展,让学生从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层面。

3.学习材料要有效突出数学内涵――在文化背景中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同样,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背景中,让学生再次探寻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数学这门学科才会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才会引起更多学生的兴趣。

【案例7】在教学“圆周率”时,我们老师教学时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测量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算出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二是先介绍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验证。两种方式虽然形式迥然,但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让学生通过大量地操作、计算、观察、比较找到周长与直径的近似比值,这个近似值大约是3倍多一点。二是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赞赏地说:“这就是著名的圆周率!你们探求圆周率的过程跟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有着惊人的相似!”在肯定了学生的研究结果后,教师可以马上给学生讲一讲圆周率的故事: 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圆周率π叫做“祖率”。

上面的案例中,在学生经历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认为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数学家的成果有惊人的相似,这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同时通过故事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同时深深地被数学家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折服。品味了圆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阐释与再创造,数学课堂在恰到好处的丰富拓展中,达到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融合统一。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名人故事”、“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学习材料组合的广阔视野,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数学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中,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恰当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

4.学习材料要有效利用动态生成――在活动中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效学习材料则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搭建了平台。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如果给你一支笔固定住绳子的一端,拉紧线,在同一平面内用绳子另一端的笔围着固定的点绕一周,想象一下,将会是怎样的图形?同桌两人合作,动手试试看,与想象的一样吗?学生个个兴致高昂,在随后的环节中,再组织学生利用同桌合作画出来的圆或利用老师准备的圆,通过“折、量、比、想、找”的方法来研究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中产生了一种要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发现成果的强烈愿望。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更多地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提倡由“关注知识结果”更多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动态处理,要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段绳子、两支笔,让学生合作画出圆,而后让学生选用老师提供的或学生同桌合作的学习材料进行探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可以肯定,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活动和思维过程,一定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创设有效的学习材料,是为了使教学更加有效,不论怎样创设,最终目的是要更加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针对在学习材料的创设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自省,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活动设计能力,并不断在反思中进取,在进取中收获。有效性学习材料的创设还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三会一课学习材料篇7

关键词:时事教育;思品课;教学

思想品德新课标要求教师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品教学。为此我们只有将教材与时事教育结合起来,用时事给思品课理论知识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时事的兴趣,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思路,把课本与时事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时事材料选取的目的

我们知道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离不开时事政策,时事政策教育是思品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广大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这不仅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公民自身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作为国家政策的宣讲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把对学生的时事政策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职责,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这是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也是对自己和学生负责。一是中学生正处在大脑迅速发育时期,思想激烈斗争时期,对许多社会现象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强行将课本的观点采用“填鸭式”硬填进他们的大脑,会适得其反,通过辩论,交流,理越辩越明。如针对现在学生迷恋网吧,迷恋网络游戏的现象,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题目“中学生该不该接触网络”。学生畅所欲言经过辩论,学生体会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知识,无穷的乐趣,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是我们的一个好助手;但也可以使人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不能自拔 ,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鸦片。我们要做网络的主人,享受高科技带给我们的方便与乐趣,不做“网奴”。二是课前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播报一下近段时间发生的热点新闻,并组织学生对新闻进行点评。在点评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三是使学生利用节假日、活动课时间走出课堂深入生活,靠自己的听、看、问、记来感受生活。获知得第一手的资料。在讲解《面对发展变体的社会生活》时,让学生调查当地的新城区、工业园,当地的工厂、商店、超市。向家中的老人请教。对比近十年来家中在吃、穿、住、行方面的变化。学生体会至近年来的巨大变化。如以前出行骑自行车,现在家庭轿车进入普通家庭,以前一件衣服穿好多年。现在穿衣讲究时尚。款式、面料、个性。以前联系靠邮递员,现在都发伊妹儿、QQ了。使学生获得第生手最为鲜活的资料。体会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引导学生选取时事材料

虽然目前学生选择时事材料的途径多种多样。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由于受到阅历、知识面的原因等还是不强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养成关注的好习惯。一是向学生推荐一些重要的新闻栏目,如:中央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中国新闻、网络有新华网等。时间长了学生就会积少成多。二是要向家长说明关注时事不但不会耽误学习,还能增加学生的知识,能够让学生增长明辨是非的能力,要争取家长配合关注学生收集时事材料。三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配合,共同关注学生选取时事材料,以此增加学生的时事素养,借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三、时事材料的选择标准

1、时事材料有代表性。我们知道一个内容的时事材料两个人写就有两种方式,为此在选取材料时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代表性的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时事材料,让学生看后能激起内心的共鸣。越典型越有代表性。不能为选材料而材料,导致课堂表面看来挺热闹而学生什么也没学到,一定要选择有内涵的材料。

2、材料的选择需是正面的。我们知道时事材料是用于课堂教学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为此我们要多选择宣扬社会真、善、美的时事材料,同时要体现我们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材料、体现社会主旋律的材料、是客观向上的材料。因为此时的初中生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但初中阶段是关键时期。为此这些材料用利于使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质。

3、材料要客观公正。所选材料不能是小报报道。要经的起实践的检验,要有官方认证。思想品德课讲的是真理,所选材料不可胡编滥造。更不能道听途说,必须言之有物、客观公正。

4、选择材料要选择身边发生的事件。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便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增强思品课的学习效果。

5、结合时代选择材料。也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有时代特色,材料的选择要有初中生还是未成年人。对当前的许多社会事件尚不明白。更不用说过时的事情了。因此课堂上举的时事,更要贴近学生的阅历。最近发生的事最好。如在讨论“交流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时,学生对“小康水平”不理解。对“神州七号飞船升天”,学生开始活跃。纷纷发言。因为这些事情刚刚发生。贴近他们的经历。有很好的体验。

三会一课学习材料篇8

关键词:设计导入;准备器材;引导探究;总结分析;及时评价

在教研组研讨会上,我执教了教科版科学三年级《哪种材料硬》一课,所有听课教师就我执教的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评析。通过本次研讨活动,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注重教学细节,教师的指导要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好的导课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导课环节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导课环节,既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我是这样导入的:“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件小礼物。看!是一个卡通小布袋,在这个可爱的袋子里装有海绵、木块、橡皮,哪位同学能按老师要求的顺序摸出他们?”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让一个学生到前面,依次摸出海绵、木块、橡皮。他根据海绵、木块、橡皮的软硬不同依次摸了出来,我及时引导:“物体或材料的软硬我们称为‘硬度’。硬度是材料很重要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课《哪种材料硬》。”

三年级的学生对卡通小物件是十分感兴趣的,通过这一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向学生渗透了“用手摸也是一种判别材料软硬的好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准备实验材料,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我们科学课的探究活动离不开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精心准备实验材料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对于刚刚学习科学课还不到一个月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进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课前我精心为各小组准备了木条、卡纸、铁钉、塑料尺,并在材料上标明“用来划的材料”“被划的材料”,学生操作起来非常顺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材料是非常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利用材料有顺利地展开探究。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发展状况,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对于特别容易混淆的材料,可以为它们贴上标签加以区别,便于学生顺利地进行探究。

三、精心引导学生探究,做到扶放结合

三年级的学生因为学习科学课的时间较短,学习科学课的良好习惯还没有养成,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要以教师帮扶为主,适时放手,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指导学生用刻划的方法“比较木条、塑料尺、铁钉、卡纸的硬度”时,我是这样指导的:先让学生讨论在探究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屏幕出示“比较木条、塑料尺、铁钉、卡纸的硬度”记录表,引导学生知道是用“用来划的材料”中的木条依次去刻划“被划的材料”中的塑料尺、铁钉、卡纸,然后再用“用来划的材料”中的卡纸依次刻划“被划的材料”中的木条、塑料尺、铁钉……这样一来,虽然用时比较多,但却为学生顺利进行探究奠定了基础,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一定要根据其年龄特征、知识状况、能力水平,对学生指导到位,以“扶”为主,适时放手,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精心引导总结分析,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

在我们科学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探究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测量的数据等进行总结分析,学生总结、分析不到位是正常的现象,我们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要不断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学会分析。

当学生用刻划的方法探究“比较木条、塑料尺、铁钉、卡纸的硬度”完毕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对记录进行分析,通过指导学生对记录表中“材料在刻划时留下的划痕”进行分析,学生比较出木条、塑料尺、铁钉、卡纸的不同硬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析、总结等能力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只有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不断指导、循序渐进,学生的总结、分析等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发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

五、及时评价,为学生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小学生年龄小,其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有意注意是不稳定的,需要教师适时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或出现闪光点时,我就紧紧抓住这稍纵即逝的良机,对学生加以表扬、鼓励。当指导学生认识金属时,一个学生说出了钢、铜、银、钼等多种金属的名称,我是这样评价的:“你知道的可真多,老师真佩服你,其他同学可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啊!”我从他的目光中看到他是那样自豪,我相信他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留意身边的知识,其他学生也会向他学习,多观察、勤思考,不断积累新知。在不断的激励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乐意参与到活动中,更乐意表达自己的思想。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既有成功之处,也有无效之点,离一堂好的科学课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力求通过我的精心指导,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科学的天空中振翅高翔。

上一篇:杨善洲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物理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