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一课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05 05:17:04

三会一课内容

三会一课内容篇1

2016机关党支部三会一课工作计划(1)

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应该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委机关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根据《党章》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委机关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三会一课活动的总体要求

三会一课制度是党支部工作的基本制度,委机关党支部必须把三会一课活动纳入工作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支部要结合我州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实际,围绕中心工作,根据委机关支部的特点,有针对、有重点地组织好三会一课活动。通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不断提高机关全体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水平,推动机关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组织建设,为全州政法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三会一课活动的主要内容

三会一课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支部党员大会、按时上好党课。

(一)支部委员会

支部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主持,支部委员参加。

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决定;结合支部实际研究支部党建工作,制定工作计划,检查和总结工作情况;分析支部党员状况 ,制定党员教育管理措施;讨论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对象的培养和考察问题,讨论预备党员转正问题;其他需要支部讨论的重要问题。

(二)党小组会

党小组会由党小组长主持,是党小组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党员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内容是:组织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汇报交流党员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反映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围绕支部近期的工作,结合实际提出贯彻措施并检查落实情况;支部安排的其他工作。

目前,委机关党支部尚未成立党小组,党小组活动统一以支部活动形式开展,随着机关党员的增多,下一步可考虑机关党支部适当设立若干党小组。

(三)支部党员大会

支部党员大会由支部委员会召集、支部书记或副书记主持,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

其主要内容是: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有关文件;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决定、指示;听取、讨论和通过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对支部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讨论党员的表彰或处分等问题;讨论发展新党员及预备党员转正问题;选举新一届支部委员会;讨论支部委员会提交的其他重要问题

(四)党课

党课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一种形式。组织好党课教育,是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党课由支部委员轮流主持,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

支部党课教育内容根据每一时期党的中心工作要求和党员的思想教育实际需要确定。其主要内容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教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党规、党纪和党风廉政教育;与时俱进,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政法工作业务、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等等。

三、三会一课活动的时间安排

1、每年年初委机关支部要根据州委和省委政法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按照州直机关工委的工作安排,制定机关支部的三会一课活动计划,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后,报州直机关工委备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2、三会一课活动必须定期进行。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和支部党员大会;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议;每半个月上一次党课。根据工作需要,三会一课活动也可随时进行。若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宜推迟进行。

3、三会一课活动一般安排在周五下午进行。因特殊情况周五无法安排时,支部可另调时间。

4、三会一课活动的召集人或主持人应加强三会一课的组织工作,将三会一课的时间、地点、中心内容等事项在事前通知每个参加者。

四、三会一课活动的具体要求

1、三会一课在内容上,要结合党和国家的形势,围绕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务,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体现时代性,增强针对性。

2、三会一课必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注重实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积极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三会一课的质量。要克服和防止为开会而开会的走形式、走过场的做法。

3、严格三会一课考勤制度,健全三会一课记录簿,会后及时小结,使三会一课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4、三会一课活动必须单独召开,不能以业务会议或其他工作会议代替。

5、党员要自觉参加三会一课活动,不能无故缺席。因故不能出席的必须履行请假手续。对半年内三次以上无故不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支部及时提醒并给予批评教育。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经批评教育仍无转变,属预备党员的延长预备期直至取消预备党员资格,正式党员的不得参加优秀党员评比。

6、支部对因病长期休养的党员,参加三会一课活动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参加三会一课活动确有困难的可指定专人向其传达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保持经常联系。

2016机关党支部三会一课工作计划(2)

根据省直机关工委《关于开展2014年机关党建课题研究的通知》要求,我厅机关党委认真分析了《通知》中列出的重点课题,最终选定三会一课这一在我厅机关党建工作中相对薄弱、需要突破的课题。半年来,我们以我厅23个在职党支部为主要调研对象,主要以查阅支部材料、访谈支部书记和党员等形式开展调研,同时参考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做法,逐渐理清了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的工作思路。

一、三会一课制度的基本内容、要求和意义

(一)基本内容

三会一课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议、党小组会和按时上好党课。

1、支部党员大会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制定党支部贯彻落实的计划、措施。二是定期听取、讨论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对支部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三是讨论发展新党员和接收预备党员转正,讨论决定对党员的表彰和处分。四是选举支部委员会成员和出席上级党代会的代表。五是讨论需由支部大会决定的其它重要事项。

2、支委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一是研究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和支部党员大会的决议和意见。二是讨论通过年度支部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三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四是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五是研究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及党员发展对象,评选优秀党员。六是讨论支部工作重要事项和工作措施。

3、党小组会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传达支部的决议,讨论贯彻支部决议的具体措施及每个党员应承担的任务。三是党员汇报思想、工作、学习和执行党支部决议的情况。四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五是定期召开民主评议党员活动。

4、党课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二是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三是学习党建相关理论和知识。四是结合当前形势,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

(二)次数要求

一般情况下三个月召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议,每月召开一至两次党小组会,每两个月上一次党课。

(三)重要意义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党支部通过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经常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工作水平,从而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可以使党员对党的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在党的会议上进行民主讨论,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统一思想,做出决议。同时党员定期讨论支部工作,有利于发扬党内民主,总结工作经验,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使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接受批评和监督。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可以使党员经常受到党性教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从而在各项工作中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机关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情况

在2011、2012年省直机关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中,各单位是否建立了三会一课制度,是否执行了三会一课制度是一项明确的考核内容。 2013年考核没有再次强调这一项。这种调整与我们各单位提出的意见建议有关。这种现象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省直机关中,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情况总体不佳。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三会一课合成一会开

以我厅23个在职党支部为例,23个党支部召开的会议均为支部党员大会,未正式召开过支委会议、党小组会议。党课也与支部党员大会融合在一起。例如,我厅机关党委要求各党支部传达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各党支部纷纷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学原文、学社论、学解读,交流讨论学习心得,结合业务工作,研究贯彻落实措施,等等。很多支部还多次召开学习会议。从三会一课制度的具体内容要求来看,传达学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研究了贯彻执行厅机关党委布置的工作要求,明确了每名党员的学习任务,党员接受了形势任务教育,可以说落实了三会一课。但从三会一课制度的形式要求来看,只能算完成了三会一课中的一会即支部党员大会。从支部记录本上也仅能体现出支部党员大会的记录。这种现象可否算落实了三会一课制度,值得探讨。

(二)三会一课数量打了折扣

经统计,我厅23个在职党支部2013年平均召开会议18次,其中按照厅机关党委要求传达学习中央、省委文件精神3次,按照厅机关党委要求布置支部党建工作3次,按照厅机关纪委要求布置廉政风险防控工作1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学习8次,专题组织生活会1次,讨论党员入党、推优评先等其他事项2次。三会一课制度要求的总数量是一般情况下全年34次46次。从数量上看,没有达到要求。

(三)三会作用基本发挥,一课质量有待提高

应客观看到,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扬党内民主推先选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面,三会的具体内容没有漏项,制度的作用基本得到了发挥。但是一课的质量还有待提高,上党课多数以学习文件为主要形式和内容,党员领导干部自己备课上课较少。

三、三会一课制度未得到较好落实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上对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有所松懈

三会一课制度是多年前提出的一项组织制度,近年来,在各级会议文件中强调的不多、不突出。因此,有的党支部、党员认为三会一课制度过时了、不适应当前实际情况了,对三会一课制度在党支部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

(二)客观情况造成无法严格落实三会一课

以我厅23个在职党支部为例,支部党员人数从3人到21人不等,大多数党支部党员人数在10人以下,各党支部没有党小组这一组织层面;党员人数少的支部,连支委这一组织层面也没有。所以,客观上造成无法召开党小组会、支委会议。

(三)三会一课的内容设置有重叠

例如支部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党课均要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实际操作来看,各党支部党员人数都不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集中学习讨论最快捷、最高效,所以均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不再召开党小组会或再单独上党课。例如支委会议、党小组会均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各党支部也均把范围扩大至全体党员,在支部党员大会开展此项工作,等等。因此,各党支部认为分别召开三会一课的必要性不大。

四、联系实际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各党支部、党员赞同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但应联系机关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不可流于形式。那么,如何在机关党支部中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我们的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严格要求,长期坚持落实三会一课

要及时对当前党支部、党员思想上对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松懈思想和错误认识进行引导和纠正。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高度,促使机关各党支部、党员充分认识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在增强支部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方面的重要性。只有在认识上提高了、思想上重视了,才能把三会一课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另外,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操作细则,明确三会一课的具体内容,组织实施等。同时,将三会一课的落实情况纳入党支部年度党建工作考核,党支部书记要作为支部落实三会一课的第一责任人。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各党支部切实落实三会一课制度。

(二)不减内容、灵活形式,发挥三会作用

一是针对党员人数少的支部,不勉强成立支委会和党小组。在三会明确要求的会议内容不减少的基础上,三会可以继续合成一会开。比如原本要求支委会讨论通过年度支部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可以列入支部党员大会议题。二是针对有支委会和党员人数较多的支部,可以试行三会分别召开。例如我厅秘书处、保卫处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多,原本就有支委会,可以考虑成立党小组。可以结合业务工作分工,也可以按就近就便原则划分党小组。结合我厅实际,党小组要更多地在组织党员学习交流上发挥作用。

(三)充分准备、形成机制,做好一课文章

按时上好党课,是教育培养党员的重要途径,是其他学习教育手段的有效补充。要严格制定党课计划,并充分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倡导人人上党课。例如我厅的很多党员同志,经过长期熏陶浸染,对党的历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有一定的研究,如果要求每名同志自选主题、自己备课、独立上课,既锻炼了干部、又达到了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

三会一课内容篇2

关键词:专业课高效课堂的构建 基本模式 五步三查

职校课堂改革势在必行,以杜朗口中学、洋思中学为代表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改革,轰轰烈烈,如火如荼。课堂改革之风迅速吹遍全国各地,素质教育正掀起一场课堂革命,波澜壮阔。我们中职教育课堂改革也势在必行,怎么改?

一、更新观念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讲30分钟,然后学生练10到15分钟,教师讲学生听,象作报告一样,学生是被动的,只有听觉神经在活动,十分钟以后听觉神经也疲劳了,就开始有人玩东西、打瞌睡了,也有一部分人就开始不耐烦了,如坐针毡。所以传统课堂单调性、单向性、单一性、被动性。今天我们要更新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先动。象训练小朋友爬树一样,大人扶他一把,指导他手抓那里,脚怎么踩。以学生的学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活动)30分钟,教师的教(点评、引导)15分钟,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把人的听觉、视觉、动觉等六大感官都调动起来,在动中学,不知不觉之中,时间已过,如坐春风。

二、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

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学生课前要查资料,课中要改习题、小展示、大展示,忙得不亦乐乎,所以效率高。何谓高效课堂?在一节课内学生学得的知识多,抬头率高,参与率高。高效课堂具有以下特点: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三动:身动、心动、神动;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三学:肯学、想学、会学。

三、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1、时间划分:10+30+5。

老师讲10分钟,交待重点、难点、布置任务,然后把课堂还给学生。

2、环节划分:预习、展示、测评。

学生预习10分钟,独学、对学、群学,学会本课主要内容;10分钟小组展示板书、解说,展示学会的;10分钟大展示,组与组对抗质疑,互相“Pk”,老师只作点评,最后5分钟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

3、六大模块: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4、实施步骤:五步三查。

五步:(1)自己学,找出不会的;(2)对学群学,学会不会的;(3)组长带头,人人展示学会的;(4)老师依据“出错的”组织反馈;(5)学生归位,整理学案,对子测评。

三查:一查学习进度、效果。教师只在各组间来回巡查,适当引导。二查展示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三查对子测评,整理导学案,完成习题,组内对子测评情况。

四、高效课堂在专业课中的实施

谈到中职校专业课要进行课改,教师都会说“太难了”。因为制约专业发展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设备不足。所以,一谈到课改,搞高效课堂,专业教师都会感觉到很难,不愿意搞课改。是不是设备不足就不能搞课改了呢?我认为不是,我认为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搞课改,我们可以采用分阶梯式教学方式,五步三查实施我们的课堂。

同样把学生分为4至6个小组,让3个小组学一样内容,而另3个小组又学另一样内容,交替轮换,因为专业课很多内容都是没有关联的。如《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一书中,第一章《电热基础》,共分四小节,四课时完成。第一课时1、2、3组学第一、第二节内容,电热器件,4、5、6组学第三节内容,温度控制器件。第二课时1、2、3组学第三节内容温度控制器件,4、5、6组学第一、二节内容电热器件,这样交替轮换,实物器材不是足够了吗?学其他章节也基本相同,因为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内容关联性、逻辑性不是很紧密的,这就是专业课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专业技术课这一特点,进行课改。第一步,印制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根据导学案指导学生自学、预习,找出不会的。第二步,小组内对学、群学,学会不会的。第三步,组长带领展示学会的。小组成员全部到本组黑板上去板书、解说,小展示,人人轮流展示,说得不周到的地方组长点评。第四步,老师依据现场展示及组长反馈“出错”的地方进行点评、反馈,知识梳理,让学生学会不会的。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对子测评。导学案上的习题要当堂完成,然后对子互评,再由组长评,每位同学都要有双色笔。老师巡回抽查上中下几份学案来点评就可以了。当然要多关照学困生。第二、第三课时依样进行,第四课时复习、总结、大展示。通过大展示、板书、解说,组与组对抗质疑,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与了解。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是来回走动,检查各组的学习进度,检查在展示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时不时指导一下,让学生突破难点,学会本课要学的知识点。学生的认知是通过独学、看书、群学、小展示、大展示得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给他们的。

三会一课内容篇3

一、精心设计展示的内容,让学生的每次展示都有话可说

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该学生展示的时候,学生站起来要么无话可说,要么答非所问,这样课堂上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做一些无用功。其实,造成这种结果有绝大多数是老师设计的展示内容不科学导致的。因此,精心设计展示的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并能说得恰到好处就能让课堂展示更有效了。前几天,听了一节《等边三角形》的新授课,在引入新课时,授课老师设计了以下内容,供学生自主学习后展示:(1)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2)什么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3)你还知道等边三角形有哪些性质?请设法验证。(4)由1、2、3归纳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学生按照这几个内容进行学习后,展示很顺畅,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也会跃然纸上、一目了然,整个过程肯定也是有效的。

二、精心设计展示的规则,让学生每次的展示都有条不紊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上学生的展示也是如此,没有规则的展示,会扰乱学生的思维;没有规则的展示,会让课堂变得零乱,从而导致展示无效。关于展示规则,有第一展示人的规则,也有第二、三展示人的规则。如,第一展示人的规则可以是:最先举手的同学或小组展示,讨论最认真的小组展示;第二、三展示人的规则可以是:第一展示人点将展示,有补充意见的自由展示,有不同意见的PK展示等。说起“有补充意见的自由展示”这一规则,来源于几次观课,我发现第一展示人选择第二三展示人的时候,要先扫视全班同学再说“请某某同学补充”,一个问题有多人补充,就要多次扫视全班同学多次说“请某某同学补充”,太费时。于是我自己上课时,就给出展示规则:有补充意见的自由展示。应用了几节课,效果还不错。看似简单的规则,也要精心设计,因为有了精心设计的展示规则,学生的每次展示才能做到有条不紊,课堂上才会显得忙而不乱。

三、精心设计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每次的展示都清楚明了

一节课有一节课的重难点,也就是说每节课的内容会有主次之分。教师每上一节课,这节课中哪些内容更适合口头展示,哪些内容更适合白板展示,哪些内容更适合动画展示等应当在备课中预设好。如数学中的几何证明题,思路有时仅口头展示是不够的,还要配以图形、结合白板进行展示,而有些口头展示就能说清楚的就不要白板展示了。记得在上角平分线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展示环节:学生先画角―对折角―在折痕上找点―过点作角两边的垂线―测垂线的长度。角平分线的性质在操作展示环节中清楚地得出来了,同时学生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也体现了“做中学”的数学学习方式。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恰当的展示方式,会让重点内容更突出,难点内容易突破。

三会一课内容篇4

“三步四环”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学习的三个步骤和四个环节。三步即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下复习;四环是指课堂学习的四个环节,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和有效训练。那么“三步四环”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上是如何操作的呢?

一、课前预习

对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课前预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被老师忽视。那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呢?我的具体做法是,每节英语课之前,都让英语课代表下发每节课的导学案,但要注意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每一份导学案,大致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成果”,导学案的内容具体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展示学习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是结合教材中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如阅读并识记单词、阅读短文体会英语单词用法、练对话学会常用口语等;学习成果是学生自主学习后,通过具体问题的作答,检测自主学习成果,能使学生了解自主学习程度,为学生课堂上高效地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学习内容,学会多种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提高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由此可见,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之一。

二、课上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应该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们将一节课细化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承接学生课前预习,在导入新课、强调完学习目标之后,让学生温习自主学习内容,并展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分享,老师可以了解并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为进一步合作探究奠定基础。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展示、交流、分享,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仔细聆听能力等。在相互分享过程中,学生不断完善自主学习内容,并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一般情况下,本环节我会设计1~2道有难度的讨论题,通过对讨论题的探讨、切磋,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组内讨论,培养学生分工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通过组间分享,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等。通过合作探究,学生集思广益,突破学习重点、难点,深化学习内容,与此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团队意识等,这为学生步入社会、融入集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3.精讲点拨

在新课程理念下,老师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学习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居主体地位,所以在精讲点拨环节中,我启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建构本节课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识记。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适时适当进行点拨,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或形成重点板书,或展示本节思维导图。

4.有效训练

有效训练需要对刚学过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复习和巩固。首先,有效训练题目要围绕本节课学习内容精心设计,设计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力争使学生学以致用。在有效的时间内,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这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升华。

三、课后复习

由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知,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的,所以,要使学生养成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在这一步骤中,我把复习巩固的内容精心设计成A、B、C三类不同程度的练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选做不同的练习内容,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以便学生将学得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以上是我校“三步四环”教学模式在我英语课堂上的初步运用,通过“三步四环”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养成预习、学习、复习的良好习惯;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踏入社会,融入集体奠定基础。当然“三步四环”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运用中还有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完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的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三会一课内容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内容选择取向依据环节

[作者简介]左菊(1964-),女,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孙泽文(1957-),男,湖北沙洋人,荆楚理工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院校发展。(湖北荆门44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北省200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渗透于专业课程的小学英语教学技能培养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33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35-02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任何教师实施课程与教学活动时都要面对的问题。然而,学者们在教育研究中大都关注“怎么教”的问题,过于追求方法和效率,而对“教什么”这个体现教育价值的问题重视不够,这就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方向。我们知道,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先进的价值与有效方法的统一。因而,必须把课程内容的选择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本文首先阐释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其次,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最后,从操作层面确定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归纳,从而使我国的课程内容改革能够体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达成学习者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统一。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

自课程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般围绕三种不同取向而展开。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无论我国历史上的“六艺”,还是欧洲中世纪初的“七艺”等,都从实质上确定了课程内容是系统化了的知识的观点。历史上形形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教育学者等,都竭力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即使在今天,世界各国仍然把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完整性,把重点放在学科教材上,优势在于能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学习者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学科知识,渐次学会科学的思维与活动方法。然而,学科知识浩如烟海,仅现有的学科门类就有成千上万门之多。造成学校的课程内容拥挤不堪,许多学科削减起来难度很大,不削减则很难增加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如果把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相等同起来,课程内容就成为既定的、先验的和静态的,外在于和凌驾于学习者之上。将会导致课程活动中教师只会关注学科知识(教材),而忽视学习者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思维、个性发展。

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进入20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课程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一些课程论专家意识到课程内容应当对社会的需要作出反应。他们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与活动。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①我国教育家陈鹤琴20世纪40年代提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观点也反映了这种取向。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教育是具有社会性的教育,把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作为课程内容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问题是社会生活经验是纷繁复杂、良莠并存的,选择哪些社会生活经验作为学校课程的内容呢?一些学者认为,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就是认识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历史上曾出现过“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等观点,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不同认识。

这种取向的重点放在学习者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什么内容,而是让学习者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注重以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和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使学习者在“切身体会”中获得发展。这种取向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它往往注重学生外显的活动,而忽略了学生深层的学习结构。事实上,每个学习者从活动中获得的意义及其理解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课程活动中对外显活动的过分关注,必然会只注意到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忽视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情感,往往会偏离学习的本质。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泰勒在其课程原理中使用“学习者经验”这个术语,而当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习者的需要的时候,学习者的经验就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经验取向认为,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习者而不是教材。学习者之所以参与学习,是因为教育环境中某些特征吸引了他,学习就是对这些特征做出反应。学习经验不同于一门课所涉及的内容,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作用。教师的职责是要建构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教育情境,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当学习者能够突破外界强加的东西,对其所接触到的内容进行解读、内化,并在外化的过程中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情感特征和经验去解读和表征时,即使坐在同一课堂上的两个学习者,也会有两种不同的学习经验。由此,泰勒推断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②

当然,课程内容取向于学习者经验时,必然会增加课程与教学的编制与开发的难度。因为教师无法全面清楚地观察和了解每一个学习者的真实体验和心理特点,难以感知和把握影响其心理的特定环境及其他因素。这往往会导致课程内容受学生的支配而削弱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控制、引导与评价。③

把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必须树立以下几个基本观念:(1)学习者是学习主体。每一个学习者都有其独立的人格尊严,都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课程不只是要让学习者学到知识技能,而是要为学习者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2)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不仅接受社会生活经验,而且通过日常生活、班级活动、师生交往等,生成个人知识和同伴文化。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熔铸了学习者的精神与智慧,形成独特的、成人无法取代的价值。(3)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当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之后,他们就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一道创造、开发自己的课程。

三种课程内容取向不可分离,缺一不可,只有各种取向的课程内容,在每一个时期中和阶段上共同作用于学习者身上,才能使学习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一种知识是否有价值,主要取决于其是否符合社会、学科的要求和学习者的发展特征。任何单一的依据都不能为明智而又全面的课程内容选择提供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主要有四个方面: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教师等在周密思考和认真研究了社会、学科、学习者等方面的特征和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对某一阶段学习者所应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紧扣目标,即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内容与之匹配,不同的目标结构对应着不同的内容体系。

2.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与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关注有关学习者的各种研究,主要包括学习者的需要、兴趣、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这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考量维度。选择课程内容之所以强调学习者的需要,一是因为只有与学习者需要相符合的“内容”才能被他们接受和同化,并能对他们的行为、态度和个性等产生影响。二是因为家庭和社区中的日常环境,通常都为学习者提供了相当大一部分教育方面的发展资源,课程没有必要重复校外已经充分提供的教育经验。三是由于需要的存在,将会使学习者产生努力学习的心向和动力。

一般而言,如果提供的是学习者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者就会主动参与其中并有效地应付学习的各种情境,既节约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效能。杜威也持有这种观点:当学习是被迫的、不是从学习者真正的兴趣出发时,有效的学习相对来讲是无效的。④尽管学习者的兴趣是课程内容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也不能以学习者的兴趣为唯一依据。

课程内容的选择还应反映学习者身心发展特征,注意其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连续性和整体性对课程内容选择的要求,兼顾他们的年龄阶段顺序和思维发展顺序,以及知识技能的逻辑顺序与教学活动展开的先后顺序。

3.社会需要。每一个学习者从学校毕业后,必定要步入社会,并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知识结构和水平决定着他们能否适应社会和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就必须要考虑现实社会的需求,形成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能力。随着当代社会生产劳动与科学技术的联系日益紧密,课程内容需要不断吸收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来丰富自身,自然科学知识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因此,许多学者主张课程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定。

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的,仅仅从现存社会的需要出发选择课程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使得学习者一跨出校门便成了时代的“落伍者”。因而,课程内容的选择不能单纯考虑当前社会的需要,还要着眼于未来社会的需要,适度超越现实社会,使课程内容对社会发展产生助推作用。

4.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人类文化遗产一般是以学科知识的形态存在的,课程内容必须包含丰富的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大致包括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和方法,它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成分,也是应用性以及迁移力最强的成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因而,课程内容不能是凌乱的、割裂的知识碎片,而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纵横联系、上下贯通的知识整体。它有利于学习者概括能力与认知结构的形成,达成知识的“心理学化”和主体化。但是,学科知识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拷贝和移植到课程中来,还应该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作为学科知识的重要补充。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

一般而言,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课程内容的价值观。传统的课程内容过多地执著于认知存在,善于把丰富多彩的世界抽象和概括成普遍的、必然的因果世界,而不能关照学习者整体的生命世界。新课程价值观认为,课程内容是生活世界的表达,是生命意义的阐释。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着眼于每个学习者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基本人格和学习能力;应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和应付考试,而忽略学习者的生活体验、求知欲望和情趣志向;不能仅限于本国的各种文化,应该涵括全球的多元文化,尽量满足个体的独特的要求。如果囿于传统的课程价值观,必将导致学习者的思想僵化,压抑主动精神和探索行动,难以形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不仅是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更是选择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的参照维度。从目标的视角看,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整体性。知识与技能常常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大多包含着学科原理和概念,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是通过过程与方法才能表现出来。这三个方面是彼此关联、前后相续的,不能截然分开。

3.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课程内容的基本取向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经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三个方面。三种取向有各自的合理之处,也都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因此,对这三者关系的理解与处理,绝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应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做到合理综合,取长避短,以保证比例关系的协调,发挥其综合效用,力求让每个学习者都能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找到他们自我发挥的空间。

4.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整体性原则。《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性原则表述为“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就是要从终身学习的需要来选择知识,帮助学习者便捷地吸收人类文化资源的精华,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能,以形成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先进性是指当代的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文化的最新成果,能够在课程中及时地得到反映;整体性要求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合理分布知识,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内容广度与深度的整合、知识与情感的整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5.确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课程内容的确定应该满足学习者智力、社会能力、身体和道德的发展。这就需要把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和现代社会的新理论、新方法(包括当代社会中的多元、平等、和平、宽容和理解等理念)融入课程之中。需要立足于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水平,尽量从他们熟悉的事件、人物出发叙述教材内容,增强与现实生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实际的联系。一些有关知识、规律的内容需要艺术地呈现,不能直接告知,应让学习者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获取。需要打破原有学科的界限,重构学科知识结构,避免重复、交叉与遗漏,达成复合共生、交叉渗透的效应。对传统的知识内容应认真地加以审视、判别和选择,保留人类科学文化中一些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删除那些烦琐陈旧、脱离现实生活的内容。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满足接受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更好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身心和谐发展⑤。

[注释]

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6.

②(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0.

③钟启泉,王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2.

④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44.

⑤续润华.终身教育理论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20.

[参考文献]

[1]季银泉.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三会一课内容篇6

关键词:课改;高效;课堂

在课改方兴未艾的浪潮中,如何使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一步实现高效,如何大面积地提高社会学科教学质量?我校学习了一些先进课改学校的实践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根据自己的实践创设立足本校学情的课改方向。在社会学科创设了“三学三评”的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三学三评”的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的课堂的涵义

“三学三评”的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三个“学”各有内涵。分别是“课前自学”“课中展学”“课后固学”。具体如下:

1.课前自学

学生根据导学案独立学习基础知识。包括自主阅读课本;看学案,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2.课中展学

主要是小组互助学习,内容有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本组的展示专题,包括展示内容的整理、分配、组内的疑难问题等。如“对子”交流、组内小展示、各组交流讨论成果等。

3.课后固学

学生回忆、思考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及时评价。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根据学情编写的导学案为学生的学习载体和教师的施教主线。其流程可以用图表概括为:

二、“三学三评”的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流程简介

1.课前自学

教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就要组织学生结合导学案来阅读教材,对课文教学自学。通过自学完成导学案中知识清单的内容,使学生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自学解决。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2.课中展学(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是自己创新思维的观点带到课堂上来合作探究。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在自主学习中遇到难题,如何让优生、中生、学困生都能学得会呢?这就需要小组互助。学生自主问答、自评互判。主要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可以采用“头对头”的形式进行操作与交流。“头对头”是指“优与中”或“优与困”的结合。可以起到“以优带困”相互检查、相互帮助的作用。二是同桌互助解决不了的采用“对对碰”方式来“讨论解决”。“对对碰”是指“优优中中”“优优困困”的结合。给水平相当的学生创设相互学习平台。三是还解决不了的由组长组织“团团坐”的方式在组内交流或者由教师及时指导。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

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每组学生展示本组分配到的题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在黑板上展示各个小组的得分情况。针对本课教学中重点、难点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最后达成共识。

第四环节:当堂检测与评价

先是学生针对自己在本节课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是否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等方面综合评价,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的合理评价。教师设计的检测题应尽量保证学生能当堂完成。

3.课后固学

课后归纳、反思非常重要。学生可以以知识导图、知识树、心得感悟等方式体现,也可以以文字形式体现在学案上。教师可以对学困生在学案中的认识错误进行分析,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补偿性的指导,缩短学困生与优等生的差距。

三、课改模式的思考

三会一课内容篇7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税收课程;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99

1中高职衔接税收课程存在的问题

1.1税收课程内容重复,缺乏有效衔接

因高职院校主要以普高毕业生为对象来设计教学计划,以致于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后,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中职重复。据调查,就读高职的中职生普遍反映专业课以前大都学过,严重影响学习积极性。笔者就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教学计划,将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的税收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比较,发现课程内容的重复率超过60%,高职课程的内容基本上包含了中职课程内容。尽管中高职院校税收课程的名称不完全相同,教材也不尽相同,如《税收实务》、《税法》、《税务会计》、《企业纳税实务》、《纳税筹划》等等,但课程内容都基本相同,无非都是介绍税费的计算与纳税申报以及涉税会计处理等。

1.2税收课程内容存在脱节、断层现象

由于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平台,致使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存在重复现象,还存在脱节和断层现象。以税收课程为例,中职教师在讲解相关税收时,由于受课时限制,可能会将某些内容省略,认为学生在高职税收课程里还会学到,而高职教师认为那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无须重复讲授,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知识面上的盲点,相关税收知识欠缺。我国中高职的课程标准不像基础教育那样是国家标准,基本上都是校本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不畅。

2基于中高职衔接的税收课程设计思路

中高职税收课程衔接应该是一个由窄到宽、由浅入深、稳步上升的过程。笔者以为,中高职税收课程衔接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以下两种:(1)由窄到宽,横向设计。中高职税收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按不同的税收模块或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税收业务来进行划分,这样可避免中高职税收课程内容的重复。(2)由浅入深,纵向设计。比如,中职税收课程只介绍税收的基本征收制度和税费的计算,高职税收课程主要介绍纳税申报与纳税筹划以及税收的会计处理等,从而避免中高职税收课程的脱节和断层现象。

3基于中高职衔接的税收课程设计

3.1课程内容由窄变宽,逐步拓宽

相比中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要更加系统、更加宽广些。为了避免中高职税收课程内容的重复,将税收课程教学内容按税收大类划分为若干模块,如:税收基础知识模块、流转税类模块、所得税类模块、资源税类模块、财产税类模块、行为税类模块等六大模块,或按税种划分为若干模块,如增值税模块、营业税模块、消费税模块、关税模块、企业所得税模块、个人所得税模块、其他税收模块等,中高职可分别按不同的模块组织教学,这样可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做到中高职税收课程内容的有效对接。但这种设计也存在缺点,其内容编排体系按税种分列,教师在讲授时,也多局限于按税种讲授,学生知识缺乏系统性,学生在以分税种的模式学习税收知识后,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遇到复杂的涉税问题往往不能进行圆满的处理。因此,高职税收课程内容的设计也可以打破单一的按税种分类的编排方法,紧密结合税收工作实际,采取分行业、分经营业务大类设置税收专题的方式,比如《税收实务》课程,对于与制造业、流通业联系紧密的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资源税等的计算与会计处理,可以购销业务为专题串联起来;房地产开发、销售业务通常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相联系,可将相关税种的学习以房地产开发为专题串联起来。税收课程内容的组织直接与税收工作过程衔接,方便学生进行多税种有机联系的学习,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高职教育不同于中职教育,在组织教学时应牢牢把握两者特色,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实现中高职税收课程的有效对接和有机融合。

3.2课程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加深

按理说,中高职学校相同或相近专业,课程内容有重复也是允许的,但学习要求、讲授内容与深度应有所不同。因此,中高职衔接的税收课程设计要向纵向延伸,做到同课程内容不同,由浅到深,稳步上升。如中职税收课程内容主要介绍税收的基础知识、税费的计算与申报,开设的课程为《税收基础知识》或《税费的计算与申报》;高职税收课程的内容主要介绍纳税申报、

各税种的会计处理与税务筹划等,开设的课程为《纳税实务》、《税务筹划》等。另外要严格区分不同专业税收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力求把重复内容缩减到最小。许多高职院校不管是会计专业或财务管理专业,均在《税法》或者《税务会计》之外,加开《纳税筹划》课程,实行一刀切,而没有深入把握各门课程的内涵,课程定位不准,造成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叠,功能互相混淆。会计专业学生对税收知识的要求与财务管理专业应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专业的税收课程设置应有别于会计专业。根据会计专业主要面向的岗位群,税费计算与申报及涉税会计处理应是其主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之一,同时可开设《税务筹划》作为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财务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较之会计专业要有所延伸,其核心岗位能力还应包括筹资管理,进而可细化到减轻企业税务成本,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因此,应将《税务筹划》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在设计税收课程内容时,既要注重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性和递进性,还要区分不同会计专业的不同特点,综合开发和制定中高职税收课程标准,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其实,课程就是针对某一特定工作岗位而形成的学习领域,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任务可划分为不同的学习领域。税收岗位是会计类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之一,税收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办理以纳税申报为目的的会计核算,是从原始凭证开始的基础核算环节;二是要依法处理好纳税人与国家的经济利益关系,是以纳税申报表为主要载体的关键环节;三是依法保证纳税人利益最大化的纳税筹划,是对涉税事项进行全面设计的提升环节。这三项工作任务决定了“税务会计”、“纳税实务”和“纳税筹划”三门课程各自不同的学习领域。纳税实务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税务会计核算的基础上根据纳税筹划的目的来依法处理好企业与税务部门的经济关系。 具体而言,中职税收课程内容应主要介绍学习领域一,即《税收基础知识》或《税费的计算与申报》等课程,而高职税收课程的内容应主要介绍学习领域二和学习领域三,即《税务会计》、《纳税实务》或《纳税筹划》等课程。

参考文献

[1]周宇霞. 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税收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J].会计之友,2009,(06).

[2]张得心. 高职院校税收类课程开发[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

三会一课内容篇8

关键词:家具制图;家具CAD;授课方式;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92-02

引言:

家具作为一个生活必需品,早已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大家具展对大众了解家具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部分高校也陆续建立了家具专业,而家具制图与家具CAD是家具专业的其中两门基础而重要的课程,在许多院校中,这两门课程是独立授课的,然而它们之间相辅相承,关系密切。笔者经过三年的授课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传统的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

1.家具制图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家具制图课主要内容有:三视图的读识图与绘制、几何作图法、家具制图标准、家具图样、家具透视图等几大内容。授课方式主要以PPT课件结合板书分析、几何教学模型、家具实物等进行综合讲解与示范教学。

2.家具CAD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家具CAD主要内容有:CAD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绘图工具与修改工具、图层、比例与标注、打印输出等。授课方式主要以课堂讲解、老师示范与学生练习穿插结合进行。

二、家具制图课程与家具CAD课程之间课程融合度对比分析与授课效果比较

1.家具制图与家具CAD课程融合度对比分析。笔者调查发现,一些院校制图课与CAD课学时都在45~80范围,有三种配置方式,一是CAD课在第一学期,制图课在第二学期,二是制图课与CAD课在同一学期且同步进步授课,三是制图课在第一学期,CAD课在第二学期。

第一种方式存在一个严重问题,CAD先于制图课进行,笔者认为CAD是一种工具,而制图标准是一种理论方式,工具不应脱离方式而存在。

第二种方式CAD课程与制图课程同步,CAD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结合家具制图标准绘制家具外观三视图、结构三视图甚至室内平面布置图等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若两者同步进行教学,完全有可能出现家具制图内容相对于CAD教学滞后,CAD的授课无法与制图标准相结合进行,不能有效地将制图标准融入CAD中学习,从而使学生只会使用CAD工具绘制基本的图形,而不知道具体的制图标准,如粗实线、实线、细线如何表达,三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局部详图如何表达等等现实而具体的问题。

第三种方式是将制图课程安排到了第一学期进行,确保学生掌握制图标准后再进行第二学期家具CAD课程的学习。学生有了制图标准知识后,老师能更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CAD授课,更自由,更开放,更有效。而第二种方式的问题在于,两门课间隔时间过长,学生会遗忘一些制图内容,且不能及时掌握CAD在企业一线中的应用,不能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三种方式笔者都进行了尝试,并针对这两种方式,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将制图课与CAD课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且确保完成绝大部分制图课内容的前提下,进行CAD授课。这种方式能较好地将这两门重要而基础的课程最大程度地融合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且能够及时地用不同方式(手工制图与电脑制图)进行巩固,能让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认识到企业一线绘图员所做的工作,并在后期的学习中有方向有目标地进行学习。

2.调整教学方式前后家具制图授课效果比较。(1)原始教学方式与授课效果。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共45个学时,加上一周的实训周,围绕家具制图的主要授课内容――投影知识、三视图的读识图与绘制、几何作图法、家具制图标准、家具图样、家具透视图等进行授课。主要进行知识点的逐个讲解―课堂练习―课后练习讲解模式。由于课时有限,内容较多,为了将内容讲授完全,只能尽可能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这样的授课方式讲授内容量大,课堂练习少,课外作业较多。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辛苦而学生觉得课程难度较大,课程严谨而无趣,双方都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掌握。(2)改进后的教学方式与授课效果。通过请教与摸索,笔者对家具制图内容进行了重新定位。首先,将家具制图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使新生从第一学期起就接触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其次,根据社会上实际的工作制图需要,对家具制图内容进行了精简,在有限的45学时内,只进行与实际工作制图有关的内容讲解,集中精力攻克难点。最后,对授课方式进行调整,经过之前内容的提炼,无形中节省了许多课堂理论内容授课时间,对课堂剩余的时间适当地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课堂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上应用所讲知识解决作图问题,并且结合更多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展示更直观的图片,展示几何实物模型等等。

3.调整教学方式前后家具CAD授课效果比较。(1)原始教学方式与授课效果。家具CAD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共42个学时,加上一周的实训周,主要围绕CAD的绘图工具、修改工具、图层、比例与标注、打印输出等内容进行授课。主要进行工具讲解与示范――学生上机练习――随堂指导这样的方式进行授课。这基本上能使学生一般程度上掌握基础工具的应用,学生感觉到似乎掌握了所有的家具CAD常用命令,却不知道怎么进行家具图样的绘制。这样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目标基本达到,学生也学有所获,但是并不是最优的方式与效果,因为它脱离了家具制图标准这一重要准则,就好像会开车,却不认识交通法规。(2)改进后的教学方式与授课效果。原来的CAD课时较少,应适当增加课时,但是课时改动会牵涉到其他课程,笔者综观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在大二下学期有一门家具项目设计课,这一门课会运用到很多CAD软件,因此大一下学期的CAD课程课时不改,只需要稍微调整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结合制图标准运用CAD绘制基本的家具三视图、剖视图、局部详图,更多的内容可以放到家具项目设计课进行讲授。在这一学期里学生主要掌握基础的CAD命令,掌握制图标准在CAD中的表现,结合家具图样的相关要求用CAD进行制图,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培养学生的标准运用意识。在授课方式上,从原来单纯地学软件操作转变为用软件应用。设计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攻克。比如提供一个两居室平面图,提供不同比例、不同旋转角度、没有建块的家具与电器图块,要求学生将家具与电器布置到平面图中,这种教学情境的设置既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旋转、缩放、复制、镜像、建块等各种命令,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家具平面图布置的意识,促使学生去了解室内方面的相关知识。毕竟家具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它的布置要与室内结合,与功能结合。再比如,要求学生绘制家具制图课程中手工绘制的所有家具三视图,这样方式不仅让学生注意到各种线型的应用情况,各种图样的画法,还能从基本的图框绘制入手,综合运用各种CAD命令绘图。此外,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少制图课程中所绘制的家具图样存在问题,比如测量误差、结构不清、线型不清等,这也督促学生进一步修改与认识所学的知识,避免出现重复的错误,一举多得。采用这种方式授课的学生积极性较高,且操作技能提高更快。

4.课程整合与授课方式的进一步思考。传统的教学体系,将两门课分开讲授,而考虑到两者之间的高度融合性,可以将两门课程合并成一门课在同一个学期进行讲授。比如讲到家具制图的家具图样,可以安排下一次课为上机课,指导学生用CAD绘制家具图样,上机练习与制图知识点一一对应学习。练习完成一个内容,再重新回到制图课的讲授,由老师根据学生学习进度调整上课内容。制图课中,剖面图是整个课程的难点,是学生觉得尤其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物体的空间想象不足,结构不清。解决的最好办法是实物展示,或者借助CAD三维进行讲解。一来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CAD的强大功能,二是可以最大程度上展现物体的立体效果,并且可以利用CAD中的剖切命令将物体剖开,从而完成剖面图的认知。

5.小结。课时安排与教学方式改进后,课堂气氛、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掌握程度,以及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都明显高于改进之前;将部分课外作业转变为课堂练习,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课堂授课的不足,不将学生的疑惑留到课后;适当增加课程学时,将制图与CAD融合教学,紧密结合企业一线的绘图工作,并与结构、材料等相关内容相结合教学会极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总结与展望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学习,笔者不断地调整授课方式,最终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学到实在的知识,能与企业接轨,并且能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于家具制图与家具CAD两门课程的融合与授课方式的调整,笔者也在继续探索中,比如家具制图课程,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如何增加一部分建筑制图识图的内容,使学生能读懂建筑平面、立面图,方便他们进行就业的扩展或者是家具平面图的布置。而家具CAD课程同样也要考虑到放入一部分室内制图知识,以求知识的全面与实用。这些问题需要在日后不断地思考与调整,笔者也希望能得到同行与前辈们的指导,使这两门家具专业的重要课程发展更成熟,并惠及到更多的课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日志范文 下一篇:停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