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艺术范文

时间:2023-02-23 20:15:26

创作艺术

创作艺术范文第1篇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的本质已决定了它的群众性,因此,舞蹈创作就不是什么神秘王国。只要掌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把握正确的创作途径,紧紧抓住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在不断的总结与实践中,就会有许多好作品从你手中涌现出来。

我将从“舞蹈创作的前提”、“舞蹈创作的基本技法”、“与广场舞蹈创作的同与异”、“少儿舞蹈创作的若干问题”等几个方面,漫谈有关舞蹈创作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为舞蹈创作的繁荣出一点微薄之力。

我们首先谈舞蹈创作的前提。

要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必需有正确的途径。前提是创作者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这些修养的靠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的。概括讲,要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例如:浙江省孙红木在谈她创作《养蜂的小妞》的创作过程时说:从表面看,养蜂的工作按照舞蹈创作要求缺乏动态,即可舞性,难以很好的树立舞蹈型像。但从舞蹈长于抒情的角度认真地思索分析,发现蜜蜂这种神奇的小昆虫勤劳、坚韧、勇敢,它为人类创造财富,送来甜蜜。而养蜂人常年四处奔波,追踪蜜源,工作辛苦、平凡。养蜂人的工作和蜜蜂的精神都值的我们去赞美。但是如何用舞蹈去表现呢?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养蜂人与蜜蜂有着不同寻常的亲蜜的爱的关系,而这种特殊关系使我们在他们“静态”的劳动中看到他们“动态”的内心世界。他们那种欢乐、甜蜜、幸福的内心世界洽洽适合用舞蹈去表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思想、情感化为能被观众看见的“动”的形像,这种形像是情感,升华的表现,绝不是去勉强模仿表现他们劳动的外部形态,而是要始终抓住并表现养蜂人的“情”。

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联想到养蜂人的头、身、手都沾满蜂蜜,引起蜂对人的追逐、嬉戏,从中体现蜂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形成的欢乐劳动中的“节奏因素”使舞蹈“形”、“情”具备,由此产生了舞蹈的形像基础。加之巧妙的运用道具,突出养蜂小妞可爱的性格特征等,使《养蜂小妞》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像。

生活美不等于艺术美。创作者对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要进行高度的浓缩与升华,要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像,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薰陶。

(二)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富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大量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我国长、期流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能顺应人民大众一断变化的审美追求,紧根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才得以生存。众多的经典舞蹈作品之所以常盛不衰,也是由于他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现在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主弦律。弘扬民族文化是指我们民族数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粹,它蕴含着我们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敢作敢为,无私奋献等最歌唱家贵的精神品质。而文艺工作者由其是进行作品创作的人们,就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去教育感染人,鼓舞激励人,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

我们所指的“时代精神”,应该是一种积及向上的、催人奋进的、能鼓舞人们斗志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无穷的力量,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能使人深切的感受生命自然的美好,从而对生活充满着希望。“时代精神”不是某些人追求的所谓“时尚”任何时尚都是有他的属性的,有的代表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有的却表现出一种颓废、落后的观念。在当前的一些创作作品中,确有一些人追求的“时尚”背离时代,远离生活。作者把自已狭隘、消沉的人生理念融进自已的作品中,表现他们自身的与时代极不合拍的精神和内心世界。这是我们应该坚决摒弃的。有的作者为了标新立异,为了迎合市场中一些观从低级趣味的需要,即强调所谓的剧场效果、经济利益。对一些优秀的、能体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间舞横加扭曲,

一些最能代表东方含蓄美的舞蹈,被硬性的塞进西方的剧烈的弹胯、顶肚、顶胸的动作。认为这样才有“性感”,才能迷住观众,才够刺激且不论社会上怎么样评价,仅是这种无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感情,无视或淡化我们民族所独特的、为国际社会所赞叹的东方美的创作思想,也是我们应该批评的。大量好的作品,能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从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中,领悟一种精神情操的美,使人们对生

活、对社会产生一种深切的爱,这就很好地起到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

例如《闪闪的红星》中冬子妈英勇牺牲的舞段,烈火熊熊,英勇顶立火中;震憾人心的音乐旋律,满场红彤彤的灯光;叠印出潘冬子一句无声的“妈妈!”给观从众以及大的冲击力,震憾了人们的心灵,引发了大家强烈的精神共鸣。

又如《春蚕》根据唐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的名句,把春蚕、蜡炬献身精神体现了出来。编导着重塑造和体现春蚕的心灵美,突出了他造福人类的品格。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设计了一片硕大透明的桑叶,叶子背后是充满曲线美的“春蚕”(演员)。通过演员优美的双臂动作和手中漂渺的纱巾,表现春蚕吐丝作茧自缚的过程,展示“丝方尽,情不断”的意境,并从中给观众以春蚕丝尽至死无憾的深刻思想内蕴。这个作品表现的是春蚕,实际歌颂的、给人的启示是献身精神。

再如舞蹈《敦煌彩塑》,作品没有直接歌颂英雄人物,也没有赞美某种崇高思想。而是取材借鉴敦隍石窟中的“飞天”,塑造了一群少女的舞蹈型象。作者抓住女性美中最能打动人的几个方面——温柔、端庄、委婉、恬静,刻画出鲜活动人的东方青春少女的群像,使人观后难以忘怀。作品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舞蹈的姿态、动作、造型,与舞蹈意境融洽的音乐,以及营造出特定氛围的舞美灯光,反映了伟在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绝伦的造像艺术,由此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一是通过优美的舞蹈,展示女性美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事例都是说明,舞蹈作品虽然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去创作艺术形象,但这些作品的品格是崇高的,是健康向上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去反映生活,并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薰陶。因此,它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能很好的为时代服务。

(三)熟悉积累专业素材,全面提高专业修养。

1。多看多学舞蹈语汇。

舞蹈语汇(动作)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

另外,对是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劳动或其它习惯动作进行分析,了解它们的型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选择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舞蹈型像。如《浪里人》的创作,作者深入到渔民中,观察渔民劳动生活如织网、拉网、撑篷、摇橹;渔民习惯两腿分开站立,走路步伐沉稳有力;战风斗浪形成他们勇敢、豪爽、憨厚、直率的性格特征等。作者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典型化的表现,创造了生动丰满的舞蹈型像。

2。对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创作舞蹈不仅要有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还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型像、情节发展、高潮的兴起等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首先,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在理伦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型象上的理解。例如,一个舞蹈家和一名画家同时听一首名曲,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就会不同。画家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构图、布局、是各种色彩、明暗的对比。舞蹈家则会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旋转和时而翻腾激烈,时而舒展委婉的动作形像。虽然二者理解不同,但他们都是很强音乐感的欣赏者。

(2)要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

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好的构图能给人以振奋,感到它变化无穷,内蕴丰厚。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构图画面会使人感到枯燥,毫无感染力。俄罗斯小白桦歌舞团的《小白桦树》,虽然动作简单,但它却运用蜿蜒流动的队型,迭幻繁复的变化,描绘出深邃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闪射着迷人的魅力。重庆龙灯艺术节开幕晚会中的,《中国人》舞段,仅靠此起彼伏的万里长城的阵型、四大片块交错、快速穿插和组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浩大的气势,给人以很强的震憾。

(3)要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学习,以便于在创作时综合考虑运用。

舞台灯光变化运用的好,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浓烈的氛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中。《春蚕》的背光、顶光、侧光的运用,形象地造就“蚕”晶莹剔透的美妙胴体;《再见吧,妈妈》通过特殊的灯光效果,营造出朦胧的、如梦似幻的母子相见的画面。这些巧妙运用灯光的艺术手段,都是灯光师按照编导的创作和设计要求而解决的。

舞蹈服装的设计当然是设计师的工作,但是编导要提出对服装的设计要求。这个要求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明白你要表现何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另外,服装设计要充份考虑舞蹈上人体艺术,是用身体、四肢来“说话”,表达一定内容的。服装设计不合格,不符合作品的要求,不但无法表达作品的内容,甚至会破坏预想的效果。好的舞蹈服装,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中的变色长裙,先后变出黄、红、绿三种颜色,表达出不同的内涵;《丝路花雨》的“飞天技乐”服饰,把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

(4)编导要充份培养自已的想象

能力(联想、幻想),使舞蹈具有浪漫抒彩,这是作品打动人心、感染观众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创作艺术范文第2篇

绘画创作,首要的是选择题材。因为学生上创作课,最困难的是不知画什么,很容易使创作一般化、概念化。为此,首先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且强调说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为,成功的美术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现。如初中美术教材第六册《妞妞》这幅画,通过靠在磨盘边吃饭的小女孩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我国农村广大农民生活走向富足、安定这一主题;而《秋》《农家》等作品虽也是以农村幸福生活为题材的创作,但却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美好的生活情趣。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风景、静物、人物,一盘水果、几棵蔬菜……只要是美的、动人的,都可以入画,这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积极性。

二、注重创作构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完成一幅作品,艺术构思是中心环节。在构思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把在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整理、提炼,力求构思完美。学生选择的题材大多都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对祖国的歌颂和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如反映校园生活的题材,就要仔细品味教材中同龄人的作品,满怀热情地去表现自己的生活,从事感人的艺术创作。再如,处理欢庆香港回归的题材,就要启发他们从和平、幸福的角度来立意,用寓意、象征等艺术语言进行构思、构图,使学生掌握从题材到主题、从生活到艺术、从内容到形式这一创作规律,对自己所选择的题材反复推敲,不断探索。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认识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的思维过程。尽管他们的表现技巧还欠娴熟,但是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靠艰苦的艺术实践去表现生活的优良品质。

三、在生活中发掘创作素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绘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培养学生经常画生活速写的习惯是搞好创作的基础,不少创作题材都是在速写中萌生的。因此,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多画速写,以捕捉生动感人的形象资料是十分必要的。以我国著名已故女画家周思聪创作的《人民和总理》这幅作品为例,作者在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就曾多次深入灾区,从生活中发掘大量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人品和刻苦、执著的奉献精神,使学生受到教育。

观察能力是与创造能力同步发展起来的,没有观察也就难以更好地想象,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矗如表现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时,学生们可在放学路上或家中窗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观察到最能代表城市风光和最能表达自己心愿的那一面。学生可能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东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加之在具体构图时的情绪和想象,就会产生有明显个性差异的作品。这时要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充满自信,使学生在观察、感受、创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四、热爱生活,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

创作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歌曲歌曲创作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星星和夜空手拉手,

××·×××|××××-|××·×××|0×××-|青山和绿水手拉手,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杨瑞庆著.歌曲创作探索——自学作曲77法.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月版.

创作艺术范文第4篇

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儿童艺术舞蹈活动中如何突出趣味性呢?首先应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重所表现出的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我认为儿童舞蹈中的知识性的内容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艺术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童幻性则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可以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可以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童乐性是指儿童舞蹈活动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非自觉性与儿童活动的游戏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儿童舞蹈中的童乐性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儿童舞蹈活动自娱的性质,同时反映着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地位。

每一个优秀的儿童舞蹈往往都是具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童乐性于一身的,它们或可有所偏重,但决不能没有,否则该舞决无儿童特色可言。以上四点应是我们从事儿童舞蹈创作过程中的基本出发点。

正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社会功能。作为儿童舞蹈工作者,创作儿童舞蹈不仅要体现儿童身心特征而且更要包含作者自身对儿童的热爱,对时代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的深刻思想内涵。要大力提倡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深化儿童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思想认识,陶冶儿童的艺术情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儿童舞蹈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少儿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2、挖掘儿童艺术潜力,为培育一代新人打下扎实的基础;3、促进儿童的形体健美,增强儿童的视听反映能力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4、增强孩子们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5、培育他们独立思维,不断上进的自信心和工作毅力。

根据社会功能的要求,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综合训练。一是抓住儿童爱蹦爱跳的天性,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进行诱导,抓住节奏,突出整齐,追求美观。二是抓住舞蹈性,练好基本功。为避免枯燥无味,基本功课程可编排成适于儿童训练的健美操动作,在生动、欢乐的课程中培养儿童舞蹈的基本功。三是编排组合,增进兴趣。适应孩子们认识规律,编排拟人化的动物动作组合。如小鸭子洗澡、玩耍......四是用民族舞律功,提高孩子灵敏度。民族舞蹈对摇、摆、颤、扭、跳很有讲究,也很容易被掌握。选择适当的藏族舞、傣族舞、新疆舞作为初级教材很有必要。五是开设毯子功,增进舞蹈技巧。毯子功训练是提高舞蹈技术技巧的捷径,一般经过二年多训练的孩子们都能做到学用结合。六是用集体舞增强群体意识。儿童们参加集体舞训练,能在愉快的歌舞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增进团结、自觉地树立集体主义思想。

创作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爱伦·坡 《乌鸦》 创作艺术

爱伦·坡一直被评为美国著名的作家、文论家、诗人。他的作品以其鲜明地反映爱情、死亡、幻灭等等主题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爱伦·坡往往以美和死亡的结合来表现其深刻的内涵和主题,所以就其诗歌和文学作品的风格来讲,往往充斥着阴郁的气愤和神秘的色彩。在爱伦·坡的诗歌方面,他也往往能够通过充分的结合美和阴郁的主题,恰当使用暗喻手法和注重诗歌本身的韵律美感等等多种艺术手法的结合达到良好的诗歌效果,同时在诗歌风格上就显得凄美而奢华。爱伦·坡在对诗歌的创作中,往往遵循着他所主张的“纯诗”的理论,追求独特的艺术效果,他认为在诗歌中的隐喻和魅力都是对理性的一种排斥,而这种排斥和非理性则往往是更强的理性,由此爱伦·坡的诗歌也往往能够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在爱伦·坡的《乌鸦》中,作者在大体上努力践行自己的诗歌理论,同时在多种艺术手法的表达上也做出了努力和实验。

一、爱伦·坡与《乌鸦》

诗歌《乌鸦》是爱伦·坡在1844年创作的,不仅仅表现的是诗歌中的人物的歇斯底里的心情,同时,更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一种哲理性的叙述。揭示出了人所至爱的一切正是像乌鸦聒噪的时候一样永不复生和一去不可复得。

诗歌《乌鸦》是爱伦·坡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爱伦·坡在诗歌创作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对法国象征派诗歌也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诗歌中所集结的一种大范围的痛苦和悲凉的情绪,也呈现出了绝妙的忧郁深邃的、无以复加的悲痛之美。

二、《乌鸦》中的创作艺术赏析

在诗歌《乌鸦》中,爱伦·坡通过对自己诗歌理论的践行和尝试,在多种创作艺术手法上进行了探究和丰富,加深了诗歌的表现效果。

(一)心理探究和潜意识挖掘

在诗歌《乌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的一点当属诗人爱伦·坡诗歌中对人的心理诉求的探究和涉及。其中作者不仅仅注重了心理活动上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也对主人公的潜意识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剖析。

诗人爱伦·坡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变化描写,表达出了诗的阴郁基调和忧郁美感,同时也通过感情和心理上的线索将主人公的行进和主旨串联在了一起。

(二)对美学理论的穿插

爱伦·坡在自己的诗歌理论中一直追求纯粹的艺术美感,通过对艺术的把握和对忧郁美的穿插达到诗歌的深沉而凄美的效果。在爱伦·坡的诗歌原理中,他一直强调和践行的一点是忧郁美感。爱伦·坡认为忧郁这种情绪和表达出来的效果正是疯狂追求明澈源泉中产生的原始渴望。在这样的诗歌主张中,爱伦·坡对忧郁美的体验就显得更加深刻并且将它和潜意识的理论相结合起来,成为了一种整体的基调和个人诗歌美学理论,体现了作者在美学思想和诗学观念上的主张。

在爱伦·坡的《乌鸦》中,全诗从篇幅上来讲一共一百零八行。就字面来讲是通俗易懂的,是主人公——在寒冷的深夜中独自徘徊的男子伤悼死去的爱人“丽塔尔”。随着诗歌的发展和字句的逐步加深,能够逐渐感受到诗人所想要呈现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主人公的思绪和低落的情绪,而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情绪体现。这种综合性又和潜意识中的幻觉相互交错,到主人公这里,就由轻到重地综合了所有的忧愁、哀伤、悲痛甚至绝望等等。这些情绪都是人类永恒的情感。诗人爱伦·坡通过对人的共有的情感的探索,特别是对人的持久的悲观情绪存在的一种探索,创造出了一种忧郁的美感。同时也因为这种忧郁美达到了和读者之间很好的共鸣效果。也就是说,这一类悲伤、绝望的情绪在诗歌的逐渐流露中联合了读者的共同感受,成为了一种十分独特的富有忧郁美感的美学体现,展现出了忧郁美的美学价值。

(三)意象的塑造

诗人爱伦·坡在创作《乌鸦》时,对意象的塑造也是十分巧妙的。用一只乌鸦来表现许多深刻的元素,同时也注重了人和物的综合塑造。在《乌鸦》一诗中,最主要的形象集中在诗人所塑造的人物——失去了爱妻的男子和他邂逅的一只乌鸦上。对于这个主人公——失去了爱妻的失意男子来说,他的痛苦似乎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痛苦,他越是看书,他内心的苦痛就变得越发明显和难以克制,这使得这个人物形象在诗歌中展现出来一种十分沉重的基调。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失意男子所邂逅的乌鸦也出现了符合情境,乌鸦经常出现在男子和妻子约会的小屋中,带着死亡和不祥的气息。加之诗歌中塑造的主要基调是黑色。黑色的出现和塑造也成为了一种单纯的色调和基调,而其本身沉重浓郁的悲观和绝望色彩就成为了诗人所想要为我们塑造的悲伤色彩。这只乌鸦的形象实际上是一种黑暗的、阴沉意象的汇集品,它抖动着自己象征不详和死亡的黑色翅膀,并且毫不知礼数,傲慢地迈到了门口的智慧女神像上,呈现出来一种不可一世的傲慢感。而这种傲慢感正意味着这种悲伤的、绝望的、无以复加的情绪是不可超越的,也是不可战胜的,冥冥之中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不可超越的精神主旨。所以说,对人和物意象的相互塑造和映衬也成为了这首诗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它对于构造整个诗歌的基调和想要表达的中心主旨都具有了独特的作用和贡献。

(四)象征手法的运用

在诗歌《乌鸦》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这种象征手法使得诗歌的复调成为一种十分阴翳低沉的画面。在诗歌中,作者构造了一种半夜的敲门声。这种声音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和夜半的鬼魂或超自然现象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十分诡异的、神秘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阴暗氛围。在这样的塑造中,也和古老传说的某些特质相关。但是当失意的男子打开门的时候,却发现房间的外边空无一人,只有深沉的夜晚展现在他的眼前。在这里,深沉漆黑的夜晚实际上也是一种黑暗的色调和阴郁的气愤,它象征的是男子内心的绝望和恐惧,是伸手不见五指的。而打开门外边空无一人,这也十分微妙的,象征着男子没有任何其他的期望可以寻找,所有的期望都落空了,听到的只是无尽黑夜发出的绝望的回音。

同时在诗歌《乌鸦》中,男子所开启的那扇门实际上也具有很典型的象征意义。门恰恰是一种失望与希望之间互相交织的通道和间隔,同时也是无边无际的荒芜和室内的文明理性的变节。它将理性和非理性分开来。当男主人公打开了这扇门的时候,荒芜和绝望似乎就在一瞬间涌入了他原本的世界,在他还能够以理智驾驭自己的世界,转而逐渐侵蚀了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成为了一种令他绝望的,逐步走到无以复加深渊的信号。而乌鸦的形象更是典型地象征了不可战胜的绝望和恐惧,成为了永恒的阴影逐渐占领了上风,笼罩了男主人公所有的精神世界。

(五)韵律的兼顾

在诗歌《乌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写作艺术特点是对韵律和节奏的把握和恰当运用。

在《乌鸦》中,爱伦·坡发挥了自己一贯的塑造哥特式恐怖气氛的特色,奠定了十分坚定的恐怖、神秘、深邃的基调。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支点就是对诗歌韵律的把握。在诗歌《乌鸦》中,诗人涉及到的韵律都很恰当,有头韵、中间韵和尾韵等等。诗歌通过常见的原因和巧妙的押韵方式,使得主旨所表现出的黑暗基调前后统一,循环往复,达到了一种环绕往复的悲伤主题。可以说作者对韵律的把握和对节奏的深化是诗歌《乌鸦》成功的又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运用元素。

三﹑结语

诗歌《乌鸦》是美国著名诗人、文学家爱伦·坡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它通过对黑暗色调的塑造与把握,成功地描绘出了阴暗的内心世界和作者想要表达的绝望、死亡与忧郁美感的重要哲学主题和诗歌审美观念。在这样的实验和实践中,诗人也将整体诗歌中加入了不同的艺术元素和柔和的艺术特征。通过对韵律方面、节奏方面、诗歌意向方面、象征手法的运用方面以及十分出众地将人的内心世界活动和潜意识相关联和挖掘等诸多创作手法结合,达到了一种忧郁美和深沉的哲学思考的独特魅力。通过对《乌鸦》的剖析与赏析,也能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爱伦·坡及其作品做出一定的贡献。语

参考文献

[1] 王珺玥.爱伦·坡诗歌《乌鸦》的艺术魅力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2] 朱振武,张秀丽.爱伦·坡诗歌在中国[J].外国语文,2010(25).

创作艺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雕塑;创作;艺术

1 引言

雕塑是一个表达力极强的艺术门类,多姿多彩,形态各异。我国雕塑艺术有悠久的传统,以新古器时代的彩陶,“陶俑”殷周的青铜如“战国铜人”造型简单,是较原始的艺术作品,秦汉时期的陶质兵马俑,人物具有相当的性格特征而马的刻划极为生动,与希腊雕刻和意大利的唐那泰罗,佛罗基俄的马堪为匹敌,艺术上之成熟实属罕见,霍去病墓的石牛、石马、石虎大体大面的处理艺术效果极为鲜明。北魏石窟,大型宗教雕塑更是文化传承的艺术表现,唐昭陵六骏等,都是雕塑的杰出代表。

紫砂陶艺是我国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之一,兴于北宋,盛开明清,可谓名家辈出,代有精品,紫砂具有无拘无束的表达性,使紫砂雕塑别具一格、独秀一方。

2 紫砂雕塑的创作艺术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我总结出紫砂雕塑四要素:形态、气质、神韵、意趣。形态: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要流露出自然来,神寓栖于形中,寄物而通,使人感受出自然舒服之美;气质:即作品所内涵的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神韵:是指能体会出精美的韵味,凡有神韵的作品,皆有鲜明的个性,富有生命力,创作者的精神就显示出来传达出来了;意趣:即作者和览者的思想、修养情趣。物奇则生趣,趣又见意。因此,作者有修情趣方可致之,览者有同样的修养与情趣方可共鸣!

3 结语

创作艺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儿童歌曲歌曲创作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星星和夜空手拉手,

××·×××|××××-|××·×××|0×××-|青山和绿水手拉手,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杨瑞庆著.歌曲创作探索——自学作曲77法.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月版.

创作艺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儿童歌曲歌曲创作艺术特点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它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种类之一,其年龄对象、形象生动、情感纯真、活泼童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于儿童美感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笔者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体验和感悟,拟就儿童歌曲《心连心手拉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①的创作为例,对儿童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谈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是体现清晰的性格面貌、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更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的基础。为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及风格突显,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捕捉特点鲜明、富有儿童个性的动机音型作为创作的基础,是创作一首儿童歌曲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极富特点的童声二部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二十四小节,F大调,4/4拍。在该歌曲创作时,作者紧紧抓住活泼、欢快这一基本情绪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与应用上,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并以二度级进和下行四度跳进到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该歌曲极富动感和充满朝气的儿童音乐特点。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与推进发展,儿童的心境表达更为突出。由于第一乐句的主导动机(55?555)是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而成,因此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的模进重复,而且在音程跳进安排上紧紧围绕第一主导动机乐句来发展进行。在全曲二十四小节中,重复交替出现歌曲的动机音型,并且以音程的跳进手法,为主导动机的音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是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就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手法谈道:“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置、变形……)来考虑如何将主题深化、有层次有规律地展开。”“决不能东拼西凑,试图在一首歌内把什么手法都用上,应该使材料尽量节省、手法力求精练。”②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依托在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上,并且经过旋律的模进重复手法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进支撑音型发展,使旋律与歌词的语意十分贴切地表现出来,让歌曲形象的塑造更为鲜活。笔者在创作该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到以和声功能和多声部思维的创作基本手法,简单明了地将旋律主导动机音型,通过sol、la、fa、re、do这些骨干音,变化重复形成一个主导动机发展连环圈,让动机音型在对比中有新意,在色彩的变换中突显儿童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把天真无邪、童趣稚嫩的儿童形象,较为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儿童歌曲创作中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要创作好一首儿童歌曲,对节奏的设计与变化应有考究,还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笔者在创作《心连心手拉手》时,就十分注意到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其主导动机的展开和旋律的模进变化,似乎给人感觉到简单,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却有着细微的节奏对比变化。如:

4/4××?×××|××××-|××?×××|××××-|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星星和夜空手拉手,

××?×××|××××-|××?×××|0×××-|

青山和绿水手拉手,江河和大海手拉手。

从谱例的节奏设计中可以看到: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带休止的切分节奏为支撑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那么,它的节奏特点在于积极向上、动感极强,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的应用也是更好地突出歌词的语意内涵,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的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创作中尤为重要。儿童歌曲在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该是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准。由于儿童歌曲是以儿童为对象来创作的,诚然,在乐段的设计上应给予巧妙的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这首作品从歌词的句式、段落上分析,它为二段体结构形式。一般的句式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的单段体构成。该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一类的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一个句子为对称式方整性结构。笔者在处理第一乐段时,刻意在第八小节的第三拍上落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式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力图从写意的手法去突出表现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关系,因此笔者在乐段的安排上巧妙地进行了设置,更能够准确地传递出人世间的真情所在。特别是第二段将这种亲近、和谐的意境更好地表现和升华,笔者有心让该段落的词语重复进行,并巧妙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出对比与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言,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也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只要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的生活,不断探究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现手法,即能创作出更多的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注释:

①苏韶芬词,彭超,陶波曲.心连心手拉手.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社,2005年第2期,第9页.

②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1]龚耀年著.儿童歌曲作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方智诺编著.歌曲分析与写作.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齐易,张文川著.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杨瑞庆著.歌曲创作探索——自学作曲77法.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1月版.

创作艺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莫扎特;古典乐派;歌剧; 音乐特征; 演唱风格

古典派一词,含义为“最优秀的”、“经典的”、“古典主义的”、“传统的”、“合乎规格”、“整齐匀称”、“被公认的”。“古典”一词指接受曲式与结构方面的某些基本传统概念作为表达乐思的自然框架的音乐,它实际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著名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因此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他们的创作特征是: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音乐反映普通人的思想和残酷的现实生活;作品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表现民主思想,进步的伦理观念,鲜明的政治立场;描绘大自然的壮观景象,表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性;主调音乐占主导地位,音乐主题具有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作品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统一;音乐遵循沉着、稳重的美学观点。他们的音乐涉及了声乐和器乐的所有领域,规范并完善了许多音乐体裁,在世界音乐史上有极高的声誉,对以后的音乐发展有重大影响。

一、生平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Mozaes Wolfang Amadeus,1756-1791年),生于奥地利西部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担任宫廷副乐长。莫扎特自幼有极高的音乐天赋,5岁创作了10多首钢琴曲,8岁创作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就创作了第一部歌剧,35岁英年早逝。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优秀作品达600多首,涉及所有音乐领域,特别在歌剧创作方面有巨大贡献,被人们称为“音乐神童”。

二、创造

莫扎特6岁在德国的慕尼黑和维也纳举行钢琴音乐会,12岁创作了歌剧《伪装的傻子》和《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随后因创作正歌剧《米特里达特》而在米兰名声大震,被罗马教皇赐以“金赐马刺”称号。1771年为费迪南大公爵的婚礼演出歌剧《阿斯卡尼曲在阿尔尼》,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甚至引起意大利舆论界惊呼“上帝让莫扎特降生,是为了压倒所有被公认的大师”。接着他创作并上演了《露齐奥・西拉》、《假园丁》和《牧人王》等,这六部歌剧都在他十九岁以前创作的,受意大利那波里乐派的影响较深,属于不太成熟的作品。

1781年,莫扎特创作了歌剧《伊多梅内奥》,这是他第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歌剧,是他歌剧创作的分界线,标志着他的歌剧创作走向成熟,进入了他第二个歌剧创作时期。他在歌剧创作上与格鲁克美学观点的不同在于――他对歌剧中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方面,更重视音乐在感情刻画上的作用。但这部歌剧还存在音乐风格不统一,音乐语言较混杂等方面的不足。在《伊》取得很大成功的同时他因不愿受制于大主教而辞职离开,做一名自由作曲家,从此踏上了贫寒的作曲家生涯。

1782年,莫扎特创作并演出了《后宫诱逃》,此剧以“歌唱剧”为基础,富有浓郁民族风格并以德文演唱,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功,音乐史学家卡尔?聂夫认为“这部作品在德国歌剧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1785年,莫扎特加入了“共济会”,创作了《魔笛》、《共济会会友康塔塔》、《共济会的小康塔塔》等作品,都反映了共济会思想,他的经济状况也得到了改善。随后又创作了歌唱剧《剧院经理》、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狄托的仁慈》。1771年,瓦尔泽格伯爵的男仆洛特格伯出钱让莫扎特创作一首安魂曲,并想作为自己的作品。但是,莫扎特并未完成创作而突然病逝,这首安魂曲不幸成为他“自己的安魂曲”。

莫扎特的歌剧创作即吸收了其他作曲家的风格,又有所发展,强烈的戏剧意识及丰富的想象力成为他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按风格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意大利正歌剧:《伊多梅奈奥》、《狄托的仁慈》;第二类是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第三类是德国歌唱剧类型:《后宫诱逃》、《魔笛》。其中《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三部最著名,是经典传世之作。

三、作品介绍

《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博马舍的喜剧《狂欢的一天或费加罗的婚礼》。故事讲述了阿尔维瓦伯爵的侍仆费加罗准备与伯爵夫人的侍女苏珊娜结婚,但伯爵照例享有权,费加罗和苏珊娜利用聪明才智打败伯爵,赢得了自尊,圆满举行了婚礼,伯爵夫人原谅了伯爵,费加罗与生母相认的大团圆结局。

《唐・璜》是部两幕歌剧,全名为《荡子受罚或唐・乔瓦尼》取材于西班牙民间传说《石客记》,故事讲述了贵族唐・乔尼瓦为了自己精神和肉体的享受而不择手段欺骗无辜妇女,残害了善良的心灵,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甚至杀害了正义的司令官,唐?璜最终也受到应有的惩罚,此部歌剧融合了喜剧和悲剧特色,是一部有伦理道德意义的歌剧,并第一次使歌剧的内涵超出了娱乐,有了深刻的教育意义。其中奥特维奥的咏叹调“我心爱的宝贝”旋律优美、难度很大,被认为男高音的“试金石”,至今都是男高音音乐会演唱的珍品。

《魔笛》是莫扎特最伟大的一部歌剧,也是最后一部,是伊曼纽尔・席卡德编剧的两幕歌唱剧。此剧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哲理性神话剧,集寓言幻想和哑剧于一体,故事叙述了塔米诺王子看了夜后之女帕米娜的肖像而坠入情网,王子营救陷入祭祀萨拉斯特罗掌中的帕米娜,帕米娜和塔米诺经历进种种考验,终于结成夫妇的故事,剧中多处映射出共济会精神和奥地利时政。

四、莫扎特歌剧的音乐特征

(一)莫扎特的歌剧是他个人经历和时代的缩影,反映了他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思想意识。如:《费加罗的婚礼》中热情歌颂了第三级民众(小人物)的机智、勇敢,无情打击了贵族统治阶级的腐败、昏庸和道德败坏。《魔笛》通过萨拉斯表达了人们对启蒙主义的向往。

(二)莫扎特的音乐建立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如《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在第一幕咏叹道的原型是德国民歌《乡村民兵》。除此之外,他积极借鉴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因素来丰富德国歌唱剧,为以后德国浪漫主义大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莫扎特善于用音乐手段来塑造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如:在《唐・璜》中用单纯的音乐塑造采琳娜农村姑娘清纯的形象;用抒情的旋律塑造唐?奥塔维奥的抒情形象。在《魔笛》中用意大利歌剧的华彩咏叹调刻画夜后冷酷的形象,用正歌剧典型的“哀叹调”塑造帕米娜和塔米诺的音乐形象。莫扎特的歌剧极富旋律性和表现力,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音乐形象鲜明,乐汇简明、质朴。

(四)莫扎特发展了重唱,并用它来展开戏剧情节和作为音乐戏剧冲突的手段,通过重唱揭示人物内心的心理状态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除此之外,他还用咏叹调、重唱、合唱等手段来展开戏剧情节。

(五)莫扎特开创性地发展了喜歌剧这一形式,扩大了取材范围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表现。

(六)莫扎特扩大并创造性运用了某些声部的表现力,打破了以往以高音声部为主角的惯例,突破性地用男中音和男低音来担任主角。

五、莫扎特歌剧的演唱风格:

(一)情绪变化与旋律调性变化相结合,音量、语气、音乐、语言等表现要以保证音乐的完整性为前提。

(二)起音要准确,不能出现滑音。

(三)声音要柔美、连贯,多用中等音量演唱,不用过分的音量对比,要保持古典音乐风格典雅、流畅、秀丽的特点。

创作艺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艺术歌曲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抒情风格

一、主要作品

舒伯特对艺术歌曲的创作灵感像泉水一样,不停地喷涌。这和贝多芬有很大的不同,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十分辛苦,不断琢磨和修饰且经常改动,甚至放弃原来的计划。舒伯特却从不做长时间的推敲,经常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传说他的那首著名的《听听!那云雀》就是在咖啡馆内的菜单上画上五线谱写出来的,他的谱曲十分神速,据创作年度统计,在1815年8月这一个月内,他一口气写出了二十九首艺术歌曲,两首交响曲,一首四重奏,四首奏鸣曲,两首弥撒曲和五部歌剧。有朋友问他是怎样作曲的,他只是说:“我写完一首乐曲,就开始写下一首。”然而,这决不是粗制滥造,每一首乐曲都是他心血的结晶,都产生自他的感时伤世的浪漫主义伟怀。他说过:“我的音乐是我的才能和悲惨境地的产物,世人最喜爱的,正是我以最大的痛苦写成的音乐。”

以下是在我国流行广泛、烩炙人口的作品: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1823年),这部声乐套曲和另一部声乐套曲(冬之旅》都是根据大诗人威廉·缪勒的名诗谱成。两部套曲的创作相距四年,但其风格气质和内心感受却有一脉相承的相似之处,像是姊妹篇,也具有很大的自传性成份。

《美丽的磨坊女》是一部爱情悲歌,它的内容大意是一位青年磨工偷偷爱上了磨坊主美丽的女儿,他每天向女孩倾诉他心里的秘密,把姑娘的名字刻在树枝上,把鲜花种植在姑娘的窗前。然而姑娘让一位英俊的猎手带走了,痛苦的小磨工只能与奔流着的小河作伴,最后在碧澈的河水中埋葬了他痛苦的灵魂。

声乐套曲《冬之旅》(1827年)是舒伯特去世前一年里的最后一部声乐套曲。它的悲剧色彩比前一首强烈很多,在音乐手法上也有更多的变化和发展,描写一个在生活中备受折磨,经历了种种痛苦的流浪者,在漫漫的冬夜踏上凄凉的旅途,四周是一片黑暗与冷酷,他追忆着过去的幸福,明媚的春天,企图作奋力的挣扎,然而现实无情,他万念俱灰,失去了一切希望。只有不断地祈求死亡,以得到最后的解脱。整个套曲的基调是消沉的,舒伯特自己也称这些歌曲是“可怕的歌”。这部套曲共由二十四首小曲组成,它们的标题是:晚安、风标、冻泪、冻僵,菩提树、泪泉、在河上、回顾、鬼火、睡息、、孤独、邮车、白发、乌鸦、最后的希望、在村中、风雨的早晨、迷惘、路标、旅店、勇气、虚幻的太阳、街头艺人。从这些标题中可以看出,这位冬日的流浪者的心境是多么的寂寞,生活是多么的坎坷。它的第五首菩提树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首,也是最具有代表性一首,他情景交融,委婉动人,通过流浪者对家乡屋前菩提树的回忆,显示了他对昔日的美好生活的眷恋和旅途寂寞忧伤心情的对照。音乐含蓄朴实,结构严谨、匀称,常用同名大小调转调的手法来对比不同的心情。

二、创作特征及艺术表现

号称“歌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同时代的作曲家中其作品更为敏感和细腻。他的一生虽然没有贝多芬的地位显赫,但翻开舒伯特创作的作品,就能摸索到他头脑中大量美丽歌曲的源泉。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优美的旋律,朴素的织体,温暖而富于色彩的和声打动人心,作品突出音乐性、家庭性、通俗性,音乐形象鲜明。尤为突出的是他作品中超越时代的和声、开放式的调式变异、一体化多层次的乐队结构和他无比非凡的奇思异想。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不仅具有横向、细腻、歌唱性的旋律,还伴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和声变化,而每一个和声又暗示着声部的不断进行,在看似平凡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敏感、丰富、脆弱的心灵。

舒伯特善于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经常采用一种结构形式—分节歌,即:诗歌的每一段或每一节都重复使用相同的旋律。如旋律轻松、欢畅的《野玫瑰》和在清澈小溪中畅游的《缚鱼》及具有沉思般乐句所阐感又仿佛让人进人凝重的《小夜曲》等等。他善于冲破古典和声的严格束缚,达到完全自由的和声走向,冲出调式远近关系的限制,运用多声部、多线条的立体和声与复调、技法来表现旋律色彩的不断变化。从调式、声音、和弦到节奏的不断改变,达到音响色彩和谐而有规则的效果。这一切正是舒伯特音乐的强大艺术力量所在,这种强大的艺术力量能够体现出作曲家内心的祈求与挣扎。长期紧迫的生活压力和内心孤独感交织在一起,处处充满了希望与绝望、黑暗与光明、生命与死亡的抗争,从而获得一种活下去的坚强信念。舒伯特深信:一支动人的曲调本身就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和魅力,它的经常出现无疑会令听者感到无比亲切和满足。“舒伯特的音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诉说的不是后来浪漫主义者那种孤僻的主观世界,而是大家所熟悉的普遍存在的事物”。在叙述事物时,音调的直率和表现事物时音调的内在气质正包含着今天音乐所有的品质—和谐、美妙、高尚。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他不仅善于创作优美的充满内在激情的旋律,而且还有意识地把和声及器乐伴奏等其它音乐因素提高到诗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诗的旋律的主体周围创造出一个均衡完整的音乐机体,使歌声与器乐伴奏水融。他的艺术歌曲的伴奏,既不是象往昔的歌曲那样只是简单的和声上的辅助,也不是象现代某些作曲家那样,只是从管弦乐的角度设想,把声乐部分纳人一个类似交响乐那样的结构中。他在伴奏乐器上所作的感情烘托,色彩和气氛刻划,包括对大自然、对心理上的刻划都是无以伦比的。“他的著名艺术歌曲《缚鱼》伴奏中的鱼跃与和声;他的《小夜曲》伴奏中对六弦琴分解如弦的音响模拟;他为歌德叙事诗《魔王》中的音乐气氛的心理描写,都是十分卓越的”。比如:在歌曲《魔王》一开始,钢琴伴奏就以持续不断的三连音和低音区简短的音阶走向,既模仿了急促的马蹄声和呼啸的风声,又渲染着毛骨惊然的阴森的气氛,音乐形象极为鲜明。它至今仍然是歌曲伴奏上难以涉及的典范。贝多芬当年也准备为歌德的这首诗谱曲,留下了一份草稿,他对这首诗的戏剧性有深刻的理解,但是却放过了歌德诗作中那种神奇的幻境。“舒伯特的《魔王》具有同样的戏剧性,然而却进一步用奇幻的音乐手法来捕捉他的意境,表现出十分生动的心理刻画和气氛刻画,产生出非常富于想象力的神秘幻觉。”冈他在古典主义沃土里培育出浪漫主义花朵,并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哈多爵士这样评价舒伯特的艺术成就:“就乐思与体裁的明晰度而言,他不如莫扎特的成就;就音乐的结构而言,他远逊于贝多芬;但就诗意的表现力及暗示力而言,却是前两者所不能及的”。的确,舒伯特的音乐既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又有古典主义的光明。他是音乐史上浪漫与古典交替时期承上启下的人物。从他明确的思维和采用风俗色彩的写作手法来看,他属于古典乐派的作曲家;但从他的处世态度、对大自然的特殊爱好、以及音乐的歌唱性、抒情性和富于多变的舞曲性来看,他属于一个浪漫主义作曲家,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传统,但他的歌曲和钢琴曲完全是浪漫主义的。

三、历史贡献

舒伯特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确实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第一次把歌曲创作提升到可与交响乐相提并论的历史地位,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杰出成就。在他创作的六百多首艺术歌曲中,其中有一百多首是以歌德的诗所谱写,其余的则采用席勒、海涅、缪勒等著名诗人的诗歌。舒伯特在旋律写作上有着极高的才能,尤其是歌曲的创作,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他写歌曲总是那么轻而易举,提起笔来不家思索。对于写成的东西,他从不再去反复推敲与修改,一切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在这一点上,他完全可与莫扎特相媲美。他常常手执名家的诗集在室内徘徊,然后突然伏案奋笔疾书,短短的几分钟又一首传世佳作诞生在人间。难怪有人说他的歌曲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生出来”的。

伴随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浪漫主义思潮随之席卷了整个欧州。他的实质是理想主义,音乐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具有个性的作曲家本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复杂多样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大自然的赞美,找不到出路的困惑及逃避现实的自我陶醉等等。

为了表达如此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古典时期朴素的功能和声语言显然是难以胜任了。正是由于这样的表现要求,在浪漫主义初期的作品中,半音化和声,远关系转调,各种变音及不协和和弦的使用开始频繁起来。作为在创作上承前启后的过渡,舒伯特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某些浪漫派和声的端倪。他和其他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打破古典的规矩、追求个性、自由和热情。其中,副三和弦的连续进行及副属和弦的广泛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这些不稳定和弦的使用,正是作曲家刻画心理变化的手段,和声—这一重要的音乐表现方式,在此已虽然不像古典时期仅为加强和声动力而用,他已作为一种纯粹的表现因素,恰当地烘托出舒伯特意欲倾吐的复杂情绪,极大地丰富了乐曲的抒情性。我们可以从舒伯特的作品中看出浪漫主义艺术家的这一追求,是他奠定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基础。“他的音乐所表现出的随意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因此无论是以统一为主题,还是以变化为主体,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都为更好的抒发丰富多彩的内在情感,都以“抒情”为最终的主旨和目的。他还十分巧妙地把抒情性和戏剧性的情绪安排在一个紧密的结构空间里,从民间音乐史诗的宝库里吸取养料,继承前人的高超技巧对它们进行梳理、提炼、概括和集中,创造性地将浓郁的个人情感和崇高的社会精神水融为一体,既表现了歌曲中难以表达的思想内涵,又保留了富有个人特征的抒情风格,他遵循古典主义时期崇尚理性的美学原则,要求创作的规范化和程式化及作品形式上的完美统一。在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古典时期的音乐掘弃华丽与复杂的技巧,和声上以严格的功能逻辑为组织手段,这种音乐也可归纳为以大小调自然音乐为主体,以严格、简单、质朴的功能逻辑为基础的主调音乐。这一特征在舒伯特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发映。

舒伯特的一生是现代社会艺术家命运的象征—生前穷困潦倒,不受重视,去世极早,却流芳百世。他的音乐充满了青春的美丽、梦幻、忧郁和悲伤,充满了纯正的理想主义和大自然的庄严,他同他的音乐一起成为了青春的化身,和莫扎特一样似乎为了这一化身命中注定要在青春期夭折。他是一个流浪主义的精灵,他在己有的形式(室内乐和艺术歌曲)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思,同时又创作出新的形式(钢琴小品和艺术歌曲),为这种情思找到了更为合适的表达方式,从他以后,浪漫主义在音乐中确定了他自己的旋律和结构,他的幻想和梦境从此蔓延开来。

上一篇:西医理论范文 下一篇:专业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