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生活的美范文

时间:2023-12-06 06:22:14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1

来到宽敞的校园,青春就在这里横冲直撞,他们在打篮球,她们在荡秋千,飘开的裙脚倾诉着青春的飘逸.一福秋日青春图.率真的青春之美,鲜艳的青春之美,在我的眼前尽情绽放,如一朵娇艳欲滴的红莲,这是青春的美丽.如果我可以选择青春的位置,我希望让它至于生命的最后,因为这可以使生命永远在哪个灿烂的季节中定格.

踱步走国老师的窗外,亲爱的老师,您还在为我们批改作业,家中的亲人和孩子都等着您呢.您就别为我们费心了,多么好的老师,多么美的景象啊!

踏着夕阳的余晖,我又回到了家.楼道里亮着灯,这肯定是爸爸怕我不敢进来而专门为我开的灯,还没进门就闻见了饭菜的香味,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的爱我无以回报,你们是普天之下最美丽的人,你们倾注在我身上的爱,是伟大的,也是最美的爱.

生活,就是如此的平平常常.简简单单.但美却是无处不在,这就恰到好处地印证了那句话: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2

杨柳姿

春日,阳光,杨柳,风。

碧波粼粼的护城河,在春的细心装扮下美不胜收,岸头的杨柳散开一头柔美的青丝,在微风中优美地梳理。阳光娇羞地跌在她的肩头,她含着,伸出慈爱的手臂将他抱下,拥入怀中,柔风又起,她披着一身春色,舞尽世间一切美的纷呈。

只可惜,我似风般路过,没有发现她少女的娇美,忽略了她母亲的温柔。

莲叶情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翩然而至,带来了莲,也带来了叶,一池清水,荡涤着叶对莲的深情。

还在睡梦中,田田的叶已恢复原状秋莲撑开田田的伞。缤纷的幻梦中,莲蓓蕾了,叶却恪守着古典的荣誉;修炼于泥土之中。多情的莲绽开娇艳的花,却忘了将目光投向你。可你无怨悔,只是在太阳毒辣时,将莲荫护在你浓浓的情意之中。

又可惜,我没有在池边稍作停留,于是,错过了莲的妖艳,和叶的奉献。

秋露心

轰轰烈烈的夏落下帷幕,秋带着一身宝物悄然降临,我漫步丛林,踏着落叶,呼吸清新,却不曾发现,那么多晶莹的露珠心碎在我的身后和脚下。

露,至纯至清,她在夜幕中现形,太阳下隐匿。她滋润着秋风中斑驳的落叶,饱满了庄稼地里贪婪的稻谷,但是,她的存在无声,她只求默默奉献出爱,不渴望太多的赞美。

她太渺小,却又如此伟大。

白雪魂

她是不小心坠入人间的天使,她是迁客骚人笔下永远的神圣,她是童话故事中不老的女王。

雪,是世间的精华。她折射出冷冷地光,却带给农民最火热的希望;她不苛言笑,却让孩子们欣喜若狂;她习惯沉默,却在无言中引发着哲人的沉思……

她的纷飞,是灵魂的升华。

只可惜,我穿过她的身体,却没发现她的纯洁与忧伤。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3

一、美工区的环境要有浓郁的艺术氛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指出:“对幼儿来说,首先是感受美,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感知事物,并由此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才有助于幼儿进行艺术创作,从而提高艺术表现的能力。“美工区环境的艺术化,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我们力求从尊重幼儿的审美兴趣,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出发进行美工区的环境创设,努力营造出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艺术美和富有童趣的美的氛围来感染幼儿。

1.陈列各种艺术作品

我们将凡高、米罗、毕加索、米开朗基罗、达芬奇、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等大师的作品、民间工艺品、摄影作品和儿童自己创作的作品悬挂在美工区内随手触摸之处,在潜移默化的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幼儿的审美情趣得到充分的陶冶,建立起良好的审美感觉,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他们的艺术情感,形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强烈兴趣。

2.投放丰富的操作材料

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的,我们选择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实践活动及材料,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因此我们在美术区投放了油画棒、水粉、油泥、彩色纸、彩带、瓦片、石头、毛线、树枝等大量的操作材料,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为他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艺术氛围,让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孩子们在美工区内如鱼得水,大显身手,积极大胆地表现美、创造美,流露出他们美术活动的迷恋。

二、美工区的内容要与幼儿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在选择美工区的内容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就会对班级课程实施提供很大的帮助,那些远离幼儿兴趣、生活的内容杜绝在美工区内出现。

1.及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相应的美工区

幼儿的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佳源泉。在平时,我们注意观察、了解、把握幼儿的兴趣,根据价值及时生成相应的美工区。如:我们发现班上的孩子对自制玩具感兴趣,向老师询问这些玩具是怎么做的?因此我们在美工区设置“巧手做玩具”,发动家长准备了许多制作这些物品的原材料投放在美工区,让孩子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互相交流制作方法,没想到一只只形态各异、质地不同的陀螺、飞盘、毽子等从孩子们灵巧的小手上诞生出来了。

2.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资源,形成相应的美术区

对于幼儿,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是幼儿学习的一种不竭资源,也是教师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生活经验,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题材,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形成相应的美工区。如:我们组织孩子到龙川广场、引江工程处春游,美丽的景色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的享受与表现美的欲望相互碰撞,发出耀眼的火花,这么好的题材当然不能放过。因此以“家乡美”为主题的美工区应运而生,孩子们尽情地用画、剪、贴、折等方法呈现了家乡旖旎迷人的风光。

3.有机融合主题活动内容,开展相应的美术区

主题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很多平台,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很多的同时,注意根据主题目标和幼儿需要,开展相应的美工区,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如:在大班《马年话马》的主题里,我们在美工区开展了“马年画马”、“小马的愿望”、“剪纸――马年吉祥”;在“快乐学成语”的主题里,孩子们在美工区创作了 “背井离乡”、“鸡犬不宁”、“坐井观天”、“画蛇添足”、“闻鸡起舞” 等几十个滑稽可笑、寓意深刻的成语画,幽默生动地诠释了成语的意思;主题墙上展览的树叶拼图和树叶拓印画、表演区里孩子们身上穿戴的树叶服饰、“超市”里争相“购买”的树叶工艺品都是为了更好的实施 “与叶子有约” 的主题而在美工区设置的系列活动。

三、美工区的指导要有效支持幼儿自主发展

在美工区里,虽然幼儿通过与环境或活动材料的相互作用,形成、发展和提高自身素质,但经常会出现有些孩子在操作时遇到困难不能再继续、活动中孩子之间出现意见分歧、孩子的作品非常有创意等问题,因此教师的现场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美工区作为集体美术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教师的指导决定着美工区开展的顺利与否,教师不应是知识的输出者、技能的教授者,而是要做好观察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转换,真正成为引领孩子活动的伙伴,细心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给予帮助与适度指导,巧妙的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有效支持幼儿自主发展,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从中体验自主创作的乐趣。

1.教师是一个观察者

教师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的所想、所需,适时地给予帮助,有效的提出建议。我们在美工区采用了整体观察和个别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兴趣,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做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尤其是要观察是否还有幼儿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材料、适合于自己的活动方式和方法。进行观察时,不但注意幼儿做了什么,还要了解幼儿是怎样做的。根据有目的和连贯的多次观察,正确地估计幼儿的活动水平,及时的调整美工区的活动计划。

2.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我们采用间接引导和直接引导两种方式进行,针对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兼顾幼儿的个性发展,使目标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对知识经验少、动手能力差、缺乏自信的幼儿,我们积极鼓励,提出建议;对认知水平较高、动手能力强,缺乏自我挑战的幼儿,我们及时启发,提高要求;对操作无序、兴趣不定,缺乏坚持性的幼儿,我们引导他积极探索,培养兴趣。在活动中,我们与幼儿适时地沟通,使幼儿的行为受到赞许和强化。对幼儿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助,促使幼儿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教师是一个参与者

教师的参与无形中是对幼儿最大的支持,在美工区中,我们及时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了解和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参与活动,及时、机智地回应幼儿。以参与者的角色身份提出建议、给予评价,不用命令式、控制式的语言,抑制幼儿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做幼儿活动伙伴的引领者,协调幼儿间的相互关系,带动幼儿的活动,拓展美工区的进程。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素材;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43-01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怪的现象,如果是教师所讲授的,那么学生会画的非常的好,但是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想象,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学生就不知道了该画些什么了。仔细分析学生之所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出现了美术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目前这种现状背离了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生活,教学中注重与生活的衔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

一、在观察中体验生活

人们是通过观察来认识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的。孩子们通常是用眼眼睛去观察,所以美术教师应对孩子们做出正确的引导,引导孩子们如何观察身边的美和生活之美,学会如何捕捉美是学好美术的基础。小学生拥有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心,他们的眼睛总是东张张西望望,对所有的新鲜事物总是紧盯不放。所以教师应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的特点,引领孩子们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发现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事物。例如在教学《小树快快长》时,我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带学生去欣赏校园中的树,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树,去仔细的观察树的结构,学生了解到树的主要结构是由树干和树冠组成的,通过用手去触摸感受,学生知道了树皮的表层有的是非常粗糙的,还有的是特别细腻光滑的。心思细腻的学生还会发现树叶的形状和颜色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们看到的树叶形状有三角形、椭圆形、半圆形等等。通过观察后,在上课时我们在让学生用纸做出自己喜欢的树时,学生们脑海中有很多的想法,在做起来也显得非常的胸有成竹了。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美术课中,我都会让孩子们翻翻课本找出哪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联的,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细心的去观察。于是身边的小动物、星星月亮、小花小草、蝴蝶等在孩子们的眼中,都成为需要认真观察的事物,长期发展下去,孩子们变养成了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在加上教师在课上有目的正确的指导适合孩子们观察方法,学生们便渐渐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光,为学生后面的美术学习和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展现中交流生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术是无处不在的,美术丰富了环境,深化了生活,并改造了我们的生活经验。目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利于孩子成长发展的,指向孩子未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的多组织个性化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所流露出的艺术个性更加的自然饱满,进而最大限度的展现自我。为学生营造可以自由释放情感、交流生活的空间,在成长中感受到千姿百态的世界。例如在学习《我的成长变化》课程时,我扮演成一位老爷爷的形象,脸上贴着花白的胡子,头上带着白色的假发,拄着拐棍,步履蹒跚的走进了教室,学生们都非常的惊讶,接着听见了学生们议论的声音,这是从哪里来的一位老爷爷呀?此时我快速的将身上的道具都卸下,教室一片哗然,学生们露出了惊喜的表情。然后笔者便和学生开始了讨论和交流,人的一生会经历哪几个阶段,让学生开始回忆自己幼儿时期的样子,说说那时自己的模样,并让学生们想象下自己未来会变成什么模样,学生们畅所欲言。当学生们都表达了自己各年龄阶段的特征和愿望,同时也欣赏了其他同学生的不同表现后,那么本节课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呢?学生自然的便拿起了手中的画笔、彩纸等开始描绘,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在应用中美化生活

生活是美术的源泉,美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日常生活中到处渗透着美学艺术,生活中的餐具、水果、日用品、服装等,都可以作为美术的素材。美术绘画的基本原则就是,最大限度的还原事物本真,回归生活本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让美术回归生活,使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受美学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学习《家乡风味小吃》课程时,教师可以让来自于不同省份的孩子们先谈一谈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特色小吃。江苏的孩子会说臭豆腐、生煎包;重庆的孩子会说小火锅、酸辣粉;北京的孩子会说糖葫芦、炸酱面等等。在谈论美食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兴趣都被充分的带动起来。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橡皮泥、彩纸,自己做出喜欢、感兴趣的风味小吃,制作出小吃的特点、颜色和形状。最后,组织学生们欣赏彼此的作品,这时教师应完善教学内容,将风味小吃与地区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相结合,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事业,而且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综上所述,不要小看生活,生活是一门大学问,而美术就是生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能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否则美术就失去了生命力。所以,美术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发现自然、生活中的人物、景物和事物,并服务于美术教学。使学生拥有美的眼睛、美的心灵,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创作出独具特色的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吕轶敏.巧引生活源泉,浇灌美术之花――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J].新课程(小学).2012.8:103.

[2] 金彩凤.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7:104.

[3] 黄英英.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园――谈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9:74.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5

关键字:善于发现美;表现;合作;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87-01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美育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明确阐述:"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实施美育的全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基本的任务之一。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也就成为落实审美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1]

阅读了《音乐教育展望》一书中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感触颇深,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对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几点肤浅的看法:

1.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具有终生性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好的乐音

美国心理学家、音乐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梅贝尔・格连曾经说过:"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假如我们能把这种兴趣演出若干年并且稳步地把它提到更高的水平的话,那么,即使他永远也成不了一个技艺名家或作曲家,他也将通过音乐找到他的个人幸福,并且为自己建立一个更好的生活和一个更广阔的个性。"[2]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审美能力正在逐渐提高,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能生存下来就好了,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处处都有美的存在,所以每个人都要具有能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才会觉得更幸福。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的音乐也同样来源于生活,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才会有我们美好的音乐,所以我们的生活要想更舒心更幸福也一定不能少了音乐的陪伴。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好的乐音,从而达到让学生离开音乐课堂后,也能时刻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发现音乐的美,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让自己多多受到音乐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例如,我们的《百鸟朝凤》里面就模仿了很多种鸟叫,《赛马》中模仿了马蹄声,《高山流水》里高山、流水的感觉,,《渔舟唱晚》中渔夫满载而归快乐划船的感觉等等。这些美妙的乐音都来源于作曲家对生活中美的感悟和聆听。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不是我们的生活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不是我们的生活缺少美妙的乐音,而是缺少发现乐音的耳朵和心灵。

为了让学生能够善于发现美,我想应该在音乐课堂上,多给学生还原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景,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在再次体验的时候,会有美的享受和联想。例如,播放一些前两届我们的CCTV举行的民族器乐大赛中音配画环节中的精彩片段,开始是没有配乐的动画,然后是大赛选手精彩的即兴音配画,给了这个动画以生命,听完这个音配画,你会发现原来音乐具有这么神奇的作用。

对于善于发现美,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音乐课上让学生生活在音乐的世界里,他们受音乐熏陶感染的多了,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就会更喜欢音乐,希望在自己的生活里让音乐无处不在。

2.在音乐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表现,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

法国自然科学家、音乐理论家马林・麦尔生曾经说过:"音乐的动机可以描绘海洋、天空、一切存在于我们世界中的东西的运动。因而音乐能反映人的肉体、心灵、世界的首要因素以及天空的运动。全靠这种性质,音乐才能比绘画更多地为人的道德和风俗服务,因为绘画好像死的、静止不动的,而音乐则充满活力并且能把歌唱家和音乐家的心灵、思想、感情的活动传达给听者。"[3]我国音乐教育家曹理先生在《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一书中指出:音乐学习的情感表现为第一目标。掌握音乐表演技巧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情感表现。[4]所以我打算在我的音乐课堂上,先教给学生进行音乐表现的方法。例如,在进行歌曲教学的时候,同一个曲子,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力度去演唱,让学生通过对比,找出最能感动自己的演唱,从而了解到原来速度、力度的变化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从而明白要表现不同的情感,我们需要怎样去演唱。

3.通过合唱、合奏等让学生学会合作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等充分发挥个人独特创造性的音乐表演形式,又有不同旋律、不同节奏、不同音色、不同声部纵横交错相互协调的多声部合唱、合奏。如果说,独唱、独奏能使人充分感受到艺术表现的自由与无拘束的话,合唱、合奏则能在集体艺术表现中,使每一位参与表现者之间产生心灵的共振,使每一位参与表现者体验到只有集体合作才能实现的默契的审美愉悦感。久而久之,每一位参与表现者的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5]

说到合作,不仅仅是在音乐课堂上需要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其实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合作无处不在,如果一个人不会与人合作,那么他将不能适应这个社会,也将不能得到好的发展。在音乐课堂上的合作体现在合唱合奏等方面。例如,在我们八年级第一单元《百卉含英》中云厚编的合唱《茉莉花》的教学上,我通常是让全体学生先把两个声部都学会,然后大家再进行合唱,在合唱的时候,开始的时候效果基本都是不好的,这个时候要告诉大家学会倾听对方声部和集体的音色,记住我们大家不是各人管好各人的声部就好了,在合唱的时候大家的音色要统一,不能搞个人表现主义。要想有好的合唱效果,我们全体同学要为同一个目标去努力,在不断地合唱中,不断地找出问题,不断地磨合和排练。我想通过合唱,以后学生之间能更好的合作。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6

摘 要: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因此,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活恿系起来,即美术教学生活化。根据这一理念从材料的生活化、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美术教学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美术;教学;生活

传统的美术教育,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美术就是画一幅画,做一做手工制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严重影响了幼儿素质的和谐发展。我们要将生活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美术。做到美术教育的物以致用,回归生活。怎样使美术教育回归孩子们的生活?在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研究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挖掘材料,发现生活之美

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将“美术”与“材料生活化”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玩着学、学着玩,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唤起学生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

(一)废旧材料巧创意

孩子认识周围事物大多依靠直接感知,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收集,才能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于是,我鼓励学生和家长通过不同途径来收集废旧材料,让孩子成为废旧材料收集的主角。有一次,汪××小朋友带来一个鸡蛋壳,我把它装饰成了一只母鸡放在美工区。孩子们看到后纷纷围上来说:“老师,这鸡蛋壳我家也有。”“我家有鸭蛋壳。”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我家有‘可比克’瓶。”有的说:“有吸管、有毛线、有纸袋、鹅卵石等。”我抓住时机,鼓励幼儿收集各种废旧材料,比一比谁收集得多。然后,我们一起来做玩具,孩子们立即忙得不亦乐乎,而每次进校不忘带一两件自以为好玩的东西,美工区一下子变成了“聚宝城”,使我惊叹不已。而每次由孩子们收集来的材料,他们都像宝贝似的,逢人就说这是某某带来的,可以做飞机、机器人;那是某某带来的,可以贴成花、树,有的边说边动手制作起来。孩子们通过收集材料,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节约的良好习惯,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材料。

(二)树叶拓印

美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我尝试选择叶子、种子、花卉、竹子、石头、瓜果、蔬菜、贝壳等各种各样的自然材料开展美术活动。活动中教师处处做有心人,发动家长、学生共同收集材料,调动各种感官,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帮助孩子深入、细致地了解材料的特征属性,引导孩子大胆想象,创造出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美术作品。

二、创设美术氛围,感受生活之美

(一)在生活环境中感受美

环境的生活化是美术情感培养的关键。学生只有对熟悉的、感兴趣的与自己有关联的事物才会倾注自己的情感,在活动中才会获得安全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在美术作品中进行情感表达。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明朗的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环境的创设,让其体验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如:与学生一起准备墙饰,选择学生喜欢的颜色、图片进行装饰;为学生准备一个作品展览区,活动后将作品及时进行展览,与同伴一起分享,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的体验。

(二)运用美术手段表现自我

低段的小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不是很强,美术便成为孩子们最佳的表现手段,让孩子们积极运用美术手段与环境互动起来是我们的美好愿望。我设置了“我的心情”版面,引导学生每天运用画一画表情来表现;我们留出了空间让孩子们展示“我的问题”,鼓励孩子们运用画笔画出心中的疑问;“我们的发现”及时地展现了孩子们的探索与发现;“动植物生长记录”是孩子们关心集体与关爱自然角中动植物的体现……

三、学以致用,体验生活之美

美术教学并不同于美术课本教学,美术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应让学生走出小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教学结合学校和社区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很多很多。

美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生活中,它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渗透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理解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使学生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真正将美术教育回归生活,做到物以致用。

参考文献: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7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引导孩子更好地学习美术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

儿童绘画的内容大多来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儿童绘画中的趣味和独特形式,也来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这些都深深地体现着生活的印迹。让儿童经常深入生活,是儿童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和依据。

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那些表现生动的儿童美术作品,大多是儿童观察和体验他们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之后表现出来的。没有了生活的积累,孩子脑海里的储备形象将少得可怜。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画里总是少不了白云和太阳,大一点的学生又懒得动脑,模仿成了他们最好的偷懒方法。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对儿童画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儿童的绘画能力不是通过讲授技法就可以教出来的,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培养他们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着自己。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郊外,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尤其是遇到节日或像赶庙会这样的风俗活动,更应该带着我们的孩子去见识见识,丰富他们脑海中的印象,体会民间艺术特色,放松他们的心情。面对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引导得法,孩子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要知道社会生活中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美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二、教会孩子用心观察,发现美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在大自然中尽情地玩耍,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多数孩子都做不到用心观察,蓝天、大树、小草、街道……这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物已经激发不了孩子的兴趣了。但是如果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一片叶子可以有五六种颜色,雨后的树叶还会发光呢……有了这些真切的体会,孩子在做画时就不会感到单调、乏味、相反,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

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有目的地观察,让孩子们养成认真观察、善于发现的习惯。儿童绘画活动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他们画画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张“作品”,他们用画来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作为家长和老师, 在绘画时可适当地给予启发:想一想亲身经历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比如逛超市、观看体育比赛、游动物园、过生日等,启发孩子把想象变成形象而不是替孩子想。在艺术的形象思维中,想象活动以记忆中的生活表象为起点,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由此儿童创作中的各种奇思妙想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儿童的作品就成了有个性的好作品。

三、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有许多美术教育家都有过类似这样的感慨:“我到过许多国家,在参观美术博物馆时,几乎都能看到由老师引领的一队队学生。”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却很少上这样的欣赏课。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平时的美术欣赏课只能是泛泛的欣赏。而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是提高儿童绘画的最佳方法,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应该经常出现在学生教室或家庭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能力。当然,现在是二十一世纪,我们这座现代化的城市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最常见的就是美术展览,家长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带领孩子前往参观,让孩子到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通过参观游览美术馆、博物馆、商店 、街道、民俗活动等生活活动场所,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把学校与社会、家庭结合起来,在自由和谐愉快的生活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写作素才,使每个孩子在生活中感受美的熏陶。渐渐的,孩子心中会有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美与不美都会用自己心中的一些参照物做比较,孩子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做画的水平也会随之提高,这对于提高孩子自身的修养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我发现了生活的美篇8

陶行知先生说过:“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发展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美术鉴赏力。以下是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一、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要注重内容的生活化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提倡“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也就是说要以儿童的生活开展儿童教育。《幼儿园教育纲要》也充分强调了注重生活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强调各领域的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联系;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强调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美术教学活动与幼儿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相互整合能突出孩子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是当代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

因此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应该以幼儿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内容生活化应是把幼儿美术的教育目标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习得必要的美术技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雨伞”是幼儿在生活中能够经常见到的,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雨伞伞面上的美丽的图案让下雨天、大晴天的马路上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给。这是一个很好的活动素材,因此我设计了小班美术活动《小花伞》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来装饰“伞面”。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致都很高涨,都愿意加入到美术活动中,活动的效果也很好。我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伞的颜色、花纹等等,=也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接着我向幼儿出示课件,让他们观察了不同小花伞面上的美丽图案,说一说有什么样的花纹,危险面的活动打下基础。活动中,幼儿都能够积极地与同伴说一说自己在平时看到的小花伞样子,整个活动氛围十分融洽,通过活动激发我们班上孩子们对这次美术活动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创造表现能力初步实现教学目标。

二、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要注重家园合作整合多方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观点,家园合作多方资源能把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环境作为实施幼儿美术教育的场所,带幼儿到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加深体验、拓展相关经验。让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更生活化、直接化、灵活化、个性化,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整合利用社区、家长这两块主要资源来实施美术教育,以达到让幼儿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为目的。

在一次“交通工具”为主题的活动中,我请家长一起参与进来帮助幼儿收集主题有关的图片、书籍等资料,还建议请家长带幼儿到马路边上一起来认识汽车。这些教育措施使幼儿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主题的内容,丰富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和亲身体验,在作画和手工制作《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过程中,孩子们也是非常乐于表现自己所了解的新事物,如:马路上一些路标的含义、一些汽车的名称与特殊用途、司机和行人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所造成的危害、乘车安全的小常识……种种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在孩子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家园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把美术教育外延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拓宽幼儿的空间、时间、开发他们的大脑、手、口使幼儿更加积极地更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

我们也非常注重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美术创作环境,让家长、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真正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

三、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要注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认为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在幼儿美术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教学做合一”就要以“做”为中心,不能只是教师在讲解,孩子在看,材料及其匮乏,这样不能满足孩子做的需要,也是不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论的。在实践中我采用组织以做为中心的美术集体教学活动和区角活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做”合一。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蟹壳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比如,在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提供的瓜果蔬菜印章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激发了他们多种的自主创作:运用萝卜、土豆、黄瓜等刻成的蔬菜印章制作了一张张美丽的桌布,既有趣,又可以布置活动室;还运用用

了各种种子进行拼贴画;秋天的时候还让幼儿收集叶子,与家长完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树叶拼贴画。班里我们开设“绘画角” 、“展示区”、“美工创意区”等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各个空间进行自由地摆弄、创作与交流。这些美工区角的创设可以结合主题适当增减。如:在“春天真美丽”的主题背景下,我们创设了“小花园”的美工区角。让幼儿用皱纹纸搓柳条,撕贴柳叶。用纸工表现春天盛开的小花,用泥工表现在花园草地上活动的小动物。幼儿可以做完后可以直接将作品贴在墙上,布置主题墙。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请幼儿用彩纸做成了彩旗链来装饰我们的教室。

“美术园”则是作为一种长期的固定区角设在活动室里。投放在里面的材料有盒子、酸奶瓶等废旧物品,豆类、果蔬、叶子等自然物,为幼儿开展创意美术活动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在游戏活动时间,我一般引导幼儿与同伴自主选择各种生活物品,进行各具特色的创意制作。因为有了丰富的材料为基础,幼儿的制作各显特色。有的会用纸盒等做出“大房子”、有的用许多小纸盒合作连成了一条长长的“龙”、也有一些小妹妹喜欢用各色马夹袋、毛线、包装纸等制作翩翩起舞的表演服……

上一篇: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范文 下一篇:酒店情人节活动策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