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范文

时间:2023-09-26 15:43:54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篇1

我撑着一把伞,独自走入校门,背影落寞而无奈。明媚的阳光早已被铅色的云遮挡在后,偶尔的一抬头,我能看见的,也就是那灰蒙蒙的天,还有那纷纷扬扬、又细又密的雨。视野变得模糊,不见一丝色彩。

我垂首,苦笑。不是说生活处处都有美么?怎么我现在看不到?

冰冷的雨打在我的手上,我的心一阵抽搐。

在拐弯的那一刹那,我下意识地向周围望了望。但当我看见那个身影的时候,却是万分惊异,心在微微地颤抖——

那是一个年近七旬的阿伯,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戴着一顶做工粗糙的草帽,弥散着一股淡淡的草屑味,尽显沧桑。但他却在校门口的那个大花圃中,双膝跪地,匍匐着,几乎整个身子要接触到地面,吃力地修剪着当中的花木,认真而执着。他穿的白衬衫极为普通,但在这阴沉的雨天里,却让我感到万分耀眼。我忽然觉得,生活开始有了一丝色彩,是纯净的白色,不掺一丝杂质。

老人依旧保持着那半蹲半趴的姿势,黝黑而灵巧的双手在一丛丛花木中来回穿梭,或是迅速而准确地将拇指与食指一并,再一用力,便拔出了那株枯草,或是用那把锈迹斑斑的剪子,“咔嚓咔嚓”,将那参差不齐的花枝修剪得整齐而精神,空气中洋溢的,是欢欣,是活力,是动感。老人将这平凡而枯燥的工作,演绎得极具音乐的美感,让人赏心悦目。

我呆呆地伫立在一旁,顿时感到有一种美涤荡了我的身心,乃至灵魂。而老人身上的白衬衫已被雨点打湿了一片片,紧贴在老人的皮肤上。我愕然,这雨可是万分冰冷,打在身上是刺骨的疼,怎么他……

在阿伯扭头的那一瞬间,我一下子看清了他的模样:棱角分明的轮廓显示出一种干练,古铜色的皮肤,一副很和蔼的样子。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人的双眸。那双眸是明亮的,面对心爱的花草时,那双眸里是深深的爱惜,而此刻,我更从那双眸里多读出了一份坚韧与执着。是啊,如果没有这种坚韧与毅力,如果没有对花草的那一份执着的爱,一个七旬的老人又怎么会在这种天气依旧坚持为花木修剪?他早已将花草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以前的我只懂得去欣赏老人手下修剪出的花木的别致,却忽略了老人对花的那一份宝贵的情感,忽略了老人那执着的美……

老人依旧用心地修剪着,神情坚定而执着,他的双手在花木中穿梭着,恍若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我凝视着他瘦小却坚定的背影,喃喃自语:“原来,这就是美。”

是啊,一份执着也可以是美,美得那么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天空一下子明亮起来。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篇2

首先,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发现美。要让学生知道,不只是貂蝉、西施、杨玉环和王昭君是美丽的,不只是徐悲鸿的八骏马是壮观、美的,那烈日炎炎的夏天,父母在地里辛勤劳作,他们是美的;蓝蓝的天空下,一人驰骋在草原上依旧是美的;夕阳西下,一对老夫妻相伴散步也是美的……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美,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寻美的踪迹,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是美,只是我们缺乏发现的眼睛。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心去发现美,去感受美,这样你就会发现世界的美。所以作为美术教师不要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冥思素材,只有当学生接触过之后,他们才能有绘画的思路,才会有合作的灵感。

例如,在学习“园林与民居”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与民居有基本的了解,初步掌握欣赏园林与民居的方法;了解园林与民居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出象征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我除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苏州园林外,我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世界各地的园林和民居设计,并让每个学生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园林和民居向其他学生介绍,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美,感悟园林中各种设计的意义。比如,苏州园林中的不对称美,讲究的是自然形成。锻炼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去发现世界的美,发现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找寻美的亮点,也许门前的那个树就是我们绘画的素材;也许我们校园的布局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高度看,呈现出的状态、展现的意义就有所不同,我们要善于在生活中去寻找绚烂,寻找美。

第二,美术可以是作者感情的寄托,我们可以用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用美术作品传递思想,可以借助美术作品来展示自己的个性,使我们在美术的世界里,自由地表达着思想和情感。因此,在进行美术鉴赏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和故事来创设情境,加深对文化、历史以及美术的认识,使欣赏者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含义,并且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自己个性的美术作品。

例如,有位学生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画。这是一幅农村图景,寒冷的冬天,一棵秃秃的老槐树,刺骨的寒风吹着,一个老人穿着棉服,眺望着远方……学生解说了这幅图片,他说:在这幅图里面没有烫好的老酒,没有炖好的热菜,没有烧好的热炕头,没有准备好的碗筷,有的只是无声的牵挂,只是永远的期待,只是老人眺望着远方等待着游子的归来。这里是家,虽然没有华丽的房子,没有霓虹灯,都有父母满满的爱。多么真实的一幅等待图,是父亲等待游子回来的图,这幅图里涵盖了作者对父母爱的感悟,他在用这幅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他体会了父母的艰辛、父母的盼望和期待。也许这幅作品正是我们及学生家长经常的举动,可是我们没有发现这就是一幅无可比拟的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平淡的生活中都会有绚烂的景象,都会有美的存在。这幅作品名称就叫做“等待”,等的是游子,等待的是爱,等待的是美的发现。

第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动手描绘的最主要推动力。可以这样说,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动机,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欲望,学生才会留心身边事物,才会用美术知识去解释一下现象。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感到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才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才会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地去发现身边的美,发现我们生活中美的事物。若是学生没有兴趣,即使到处都是美好的事物,到处都是绚烂,他也不会发现,他也不会认为这就是我的素材,更不用说让学生在平淡无奇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美了。因此,教师在教学美术课时,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同寻常,让学生在玩味、领略美的过程中产生喜悦之情。

美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总之,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用作品去表达自己,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绘画素材,只有将平淡的事物,给出生机,展现活力,才能够感动自己,感动他人。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也许今天你不经意看见的现象就会成为明天绘画的素材。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许平淡中的美有时会被蒙上一层薄纱,但是当我们拥有了发现的眼睛时,我们就会发现生活的绚烂多姿。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篇3

一、以“美”激趣

“美”即所选欣赏生活材料的审美价值。美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如何选择具有欣赏价值的生活材料作为活动欣赏内容,而又能充分调动幼儿兴趣呢?

1.材料“美眼”

我们所选材料既要贴近幼儿生活,也应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予幼儿美的视觉享受,激发孩子的创造情趣。例如,在组织《喜糖盒子》活动时,幼儿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喜糖盒子,喜庆的红色,甜美的粉色,梦幻的紫色,方形的、爱心型的、拎袋形的、礼服形的、马车形的……一个个精美的喜糖盒子,不但是幼儿手中的挚爱,也是我们眼中精致的工艺品。

2.行为“美心”

美术欣赏是一种情感活动,要求幼儿欣赏作品的艺术特征,更要关注其内在的情感,由欣赏外在美到感受到内在美的过程是美术欣赏目标的升华。在活动《漂亮的袜子》中,幼儿脱下鞋子,袜子的图案和造型真是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幼儿介绍说自己的袜子是精美的卡通,确实给袜子增色不少;有的幼儿介绍说我的袜子是条纹的,像斑马的衣服;有的幼儿介绍虽然自己的袜子没有任何图案,却也有魅力,瞧,白白的是不是像云朵一样美。在发现袜子的美之后,幼儿萌发了爱护它的意愿,午睡脱衣服时再也不踩在地板上,把欣赏袜子的外在美内化成幼儿的行为美。

二、以“法”活教

“法”即实施生活化美术欣赏的教学方法。选择科学合适的方法,是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有效指导的关键。美术欣赏活动最直接的是对话法,也可尝试用体验法和陶冶法,更能让幼儿直接感受生活材料的美。

1.对话法

美术欣赏是感知到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幼儿与欣赏对象三者相互交流、作用的过程。如何让幼儿理解美术欣赏内容,教师就要借助于语言交流与启发。如,在欣赏《好看的桌布》活动中,让幼儿发现桌布的图案的对称性。我们就会进行启发式提问:“这两块桌布的图案有一个共同的秘密,仔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喜欢这块桌布?”这样的对话也是幼儿形成感性经验的过程,为创作做好了铺垫。同时在对话中,幼儿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2.体验法

体验法是美术欣赏活动运用比较广泛的方法,我们可以在欣赏前体验,丰富感性经验,可以在欣赏中体验,感受欣赏对象的特点,也可以在欣赏后体验,感受其创作过程。例如,在组织欣赏活动《美丽的丝巾》前,教师创设了“丝巾展”,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自由体验丝巾的美。在“丝巾秀”的环节,幼儿有的系上丝巾,有的系在脖子上,有的当作头巾,有的还系在腰间……迈着音乐的节拍,幼儿大胆秀出丝巾的美,切身感受到丝巾的装饰作用。

3.对比法

对比法是指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培养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力,提高幼儿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的一种方法。对比法,有助于幼儿描绘的具体事物,将审美注意力集中到物品的造型、色彩上,从而进一步探讨它们所表现的美感。

三、以“常”成习

“常”指美术欣赏的高频率,让幼儿时时刻刻关注生活,养成对生活化欣赏的习惯。除了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教师的指导,还有家长的指引。教师和家长共同引导幼儿用敏锐的双眼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真正做到从“美在眼中”到“美在心中”的转变。

1.每日欣赏

作为艺术教育的实施者,我们要给幼儿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感受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情趣。我们在教室里创设了“欣赏角”,幼儿将美的物品带来放进欣赏角,有幼儿外出旅游带回的纪念品,新买的有趣的生活用品等等,每天在晨间活动或者餐前活动时,小朋友自由交流。我们还增加“美词分享”的环节,家长可经常帮助幼儿丰富词汇与语句,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美的能力。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将好听的词句运用于表达之中。幼儿表述美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也提高了。

2.随机欣赏

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抓住生活的审美契机,和幼儿进行随机的欣赏。例如,关注并欣赏他人或自己的衣着装扮、幼儿园里环境装饰、节日变化、公园里的自然美景等,都能给幼儿深刻的美感。教师见状可留心旁听,适时加入他们自发的欣赏活动中,进行随机教育。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篇4

关键词:生活教育; 美术活动; 生活化内容; 生活化环境; 生活化材料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86-001

一、生活即教育,一切美皆来自生活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1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幼儿走进生活,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读着陶行知先生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我们经常强调,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所有的环节都成为渗透教育最好的契机。

二、解放幼儿的身心,让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1.创设生活化的美术教育环境,解放幼儿的眼睛

幼儿写生能较好的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它不是要求幼儿被动地按一种规定的标准图象去绘画,而是要求幼儿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大胆地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

例如在春天主题中,我们会安排户外美术写生活动,我园地处山塘河畔,利用社区资源,山塘街上融合了苏州小巷特色的风景,石板路、亭子、假山、柳树等,春天的景色美不胜收,在带领幼儿写生时,会指导幼儿观察春姑娘的足迹,尽量用详细的话语描述。

幼儿A:“我在小草中发现了春姑娘的足迹,小草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我进行了指导小结。

教师:“是的,我们在小草中发现了春姑娘,小草的叶子是什么绿?”“嫩绿色”。“为什么会是嫩绿色?”

幼儿B:“因为小草是刚发芽,刚发芽时叶子最嫩的时候,所以是嫩绿色。”

在幼儿交流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帮助幼儿梳理所看见的美景的位置、特征、色彩等,这样的写生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教育观念和模式,变“范例――示范――临摹”为“观察写生――语言引导――欣赏创作”,使写生活动成为有美感的个性体验。

2.提供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艺术领域的指导明确提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2

教师应该在全面了解教学实际和幼儿实际的前提下选题,选准教材,即选择贴近幼儿生活,以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便于幼儿感悟、理解,乐于接受的实物或画面,能够表现出对生活和自然美的感受。我们的幼儿生活美术活动就是把“孩子跟着老师走,教师抱着孩子走”变为“教师顺着孩子引,孩子试着自己走。” 例如在《报纸变变变》活动中,利用各种各样的废旧报纸变一样有趣的玩具。幼儿通过自主学习、探索,逐步了解并讲述出来,我把孩子们讲述的制作过程以操作步骤示意图记录下来,并当场操作尝试,示范制作难点,一改以往教师示范,幼儿跟学的方法,让幼儿边观察边对比,边在操作中自我建构,掌握技能,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制作,完成作品,充分展现出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3.寻找生活化的美术创作材料,拓展幼儿的思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3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选择相关的废旧材料,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增添一些生活化的美术创作材料。

例如在春天的主题中,开展了美工活动《可爱的蜗牛》。活动前,我带着幼儿在雨后散步观察蜗牛,在观察的时候我们引导幼儿观察蜗牛最明显的特征即蜗牛壳。一位孩子激动地告诉大家,大大泡泡糖的盒子可以用来作蜗牛的贝壳,大家听后都觉得非常适合,于是孩子们纷纷决定明天带糖盒。第二天,每个幼儿都带来了糖盒。唯独有一位幼儿带了一袋螺蛳壳,大家都围观,对该幼儿带的螺蛳壳表示怀疑。该幼儿立即拿出在家中制作的小蜗牛,小小的螺蛳壳里真得活灵活现的出现了小蜗牛。于是,我表扬了这位幼儿,请他介绍他收集的过程,原来他是在吃饭的时候想到的,正巧家里吃饭烧螺蛳,孩子将吃好的螺蛳壳洗干净带来。

站在尊重幼儿的角度,我们应该拓展更多的丰富的来自生活的美术创作材料。幼儿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即“美术”与“材料生活化”二者巧妙地结合。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美术教学中的阶段反思

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通过幼儿良好的美术行为表现可知,生活化的美术表现题材与活动十分有助于幼儿美术活动兴趣的养成。贯穿以生活化取向,幼儿能感受得更深刻更直接。通过自身的体验,积累起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引导幼儿自愿地、自由地表现,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动力也就越充足,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学年的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的探究,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想象创造、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的确不需要幼儿交上很精致的美术作品,充满个性的生活化美术教育,才能让幼儿走进生活,发现美丽!

参考文献:

[1]周洪宇著.《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5.1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内容与要求中的第三点,教育部印发,2001.7.2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篇5

关键词:消费文化;日常生活;美学;审美活动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21-01

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西方,美学和艺术总是少数精英所所享有的特权,并且被排除在日常生活之外,而日常生活总被看作是庸俗和琐碎的。可是突然有一天,我们周围开始充斥着古典文学改编的电视剧,充斥着所谓“中国风”的哼哼唧唧的流行歌曲,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视觉冲击的画面的时候,我们发现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似乎正在消失,而传统文学艺术也正从精英主义的象牙塔中逐渐跌落,这到底是对美学观念的大解放,还是我们走入了消费时代迷雾而出现的审美泛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正是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无论我们所站的立场如何,我们都无法否认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给当代美学研究带来了新的际遇和精神,同时也需要正视它所带来的新的问题。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的语境和原因

(一)消费文化的盛行

二十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引起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标准化,媒体普遍化,等现象出现,消费意识形态的扩展,消费文化的出现成为举世举目的文化特征,无论是民族、艺术还是文化的变化,还包括人类审美的发展,都不约而同进入了消费时代这一特殊的文化语境,并受其强烈影响和制约。虽然中国从整体上还未完全步入消费时代,但是消费文化却已经渗入了各个社会阶层的社会意识中,从街上琳琅满目的广告牌和电视广告上的种种诱惑已经使我们察觉出这种种变化,对那些有能力进行消费的人群来说,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就发生在他们事实上的消费行动中,而对那些没有消费能力的人群来说他们的审美经验和能力也受到了这种消费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国内消费文化的影响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出现的直接原因。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在悄无声息中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主宰着我们的审美品位和判断,网络和电视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们使原先只为小众精英创作的艺术作品开始不断复制,变得家喻户晓,而且网络也改变了文学艺术的存在形式。毫无疑问,网络电视等新的大众传播方式的出现和普及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和保障。而且传播符号也在媒介技术的发展中开始发生转向,影视、摄影、广告、卡通等图像泛滥,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这种无限复制的影视图像所包围。就这样我们逐渐生活在了一个仿真的世界中,我们分不清真实的世界和影像世界的差别,于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被一层层的视觉符号所包裹,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上文已经分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的两个外部原因,而从内在方面讲日常生活审美化也与人发展的基本需要有关,人的本质属性包括人的生理属性和社会心理属性,而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又是由社会心理所决定,如果人的精神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也只是作为动物生存而不是作为人而存在。而在当代社会,物质发展足够富足的时候,人们的基本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对精神生活、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要求大为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在日常审美生活中对审美观念的追求。对审美情趣的注意,人们逐渐把消费物质的过程,更看成了一个体验美,体验文化的过程,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产品不仅实用,而且也要赏心悦目,充满诗情画意。日常生活审美化就在上述的过程中回到了人间,使物质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达到了统一,也契合了普通人对美的基本追求。

(四)日常生活审美化符合美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美学发展的历史上,虽然早期美学关注的是玄虚的,形而上的美学,但是从但在德国古典美学发展期间,就出现了对日常生活关注的趋向。从康德开始,就提出了美学要成为自然向人类生成的中介,而后来的席勒、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中,这种回到现实生活的美学观点更加具有了延续性。而马克思恩格斯更是把美学研究的根基奠定在了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上,20世纪的美学发展过程也是走向了回归现实的道路,这不仅表现在由自上而下的形而上学向自下而上的科学实证的方法上的转换还是表由认识美学向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的转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关注日常生活一直是美学研究所关注的话题,也应该是美学研究的题中只义。

二、走向反面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的语境及其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有它历史的必然性,是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产物,显示了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精神消费,审美文化的需要。但当我们欣喜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勃兴时,也不免忧心于日常生活的过度美学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发展过度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会对审美主体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一)审美主体审美知觉的钝化

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出现的确美学化应该走出精英化和贵族化的窠臼而进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形象无所不用其极,视觉的花样把戏不断地使得视觉形象本身的意义日益衰竭,。美似乎无所不在却又不知何在。外界所谓的美,不断刺激我们的视觉,听觉,但有一条基本的原则我们不能否认那就是,我们的知觉不光需要活力和刺激,同样也需要延宕和宁静的领地,也需要间断。如果我们的审美知觉被不断刺激,直接的后果就是钝化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辨别力,从而就会冷漠,而走向麻木,那就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不美了,这样全面的审美化会导致它自身的反面审美化剧变为非审美化。

(二)审美活动堕落为实用的感官享乐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片面发展,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审美歪曲。似乎审美似乎仅仅就是物质条件方面的优越和感官的享乐。感官体验代替了思想的能动作用,审美成为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物质满足的快乐,美已经成为强调消费之后的快乐,从纯精神领域向着人的身体或本能欲望趋近,使人们在感官享受中变得精神空虚。而事实上,与动物相比较,除了享受感官的以外,人的生存还追求更高的生存境界。而作为美学家应该追求审美精神,追求高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如果日常生活审美化走向了这个极端,我们不禁会对人类的前途,和整个社会的前途担忧。

(三)对传统经典艺术产生的冲击

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响,过去人们所崇尚的精英艺术逐渐以新的形式和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轻音乐经常成为宾馆、咖啡厅、高级餐

厅等场所的背景音乐,绘画作品被挂在公共场所作为一种装饰,而文学名著在电视上被翻拍甚至恶搞。所谓高雅艺术如今逐渐休闲化、娱乐化、背景化、装饰化。艺术品变成看过即忘的一次性消费品。艺术也从一种理性主义的超凡脱俗的精神理想,蜕变为日用商品,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已经丢失了我们文化殿堂中最宝贵的明珠,而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也变成了庸俗肤浅的同义语。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反思和启示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篇6

今年4月,学校墙角的樱花开了。那是一次不经意的路见,我惊呼:“哦,那么美丽的花什么时候开的呀?”上课时候,我问:“楼下一角的一棵树开花了,你们看见了吗?”学生都说:“什么嘛,那是樱花,都看见了。”我说:“啊,你们都看见了,大自然真是神奇啊,冬天时候我们注意到那一棵树了吗?想不到到了春天居然会有如此的魅力。”学生纷纷点头,是啊,真的很漂亮。“还有,这棵树什么时候长成那么高大了?奇怪!”我又疑惑。学生也沉思了。“我们出去欣赏一下吧。”

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作文训练里就出现了这些语段:

(1)枝头的樱花终禁不住风雨的戏弄在半空中败下阵来,散落在风中,如在水一方的伊人,携着种种种种,化作白色的蝴蝶,在画下一段完美的弧线后,悄然安睡在地上。

(2)风轻拂我的发梢,调皮地轻翻着书页。课文中的爱情像开在墙角的樱花,禁锢在一角,黯然地在我冰冷的指尖绽放……

(3)风吹过发梢,我似乎听到心碎的声音。抬头,那片纯白浮动在树的周围,像雾气那样朦胧,迟迟不肯散去。到季节了吗?樱花还是那样飘落了。但那风吹过树梢,发出的“哗哗”声,是心碎的声音吗?是树的,还是花的?

(4)樱花,纯洁而美好,如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笑脸染醉了樱花。花开自有花落时,那洁白的花朵最终要从樱树上飘落。那晚,被爱“遗弃”的她的脸是那样的洁白,白的使世界万物为之失色,照亮了他的洞房花烛夜,红烛最终褪成了白烛。那晚,在那一句含怨带恨的“宝玉,你好……”中,她就那样飘然坠落……爱得越深,恨得也越深。黛玉是为了宝玉的爱而生,却也因误认失去了他的爱而死。爱时轰轰烈烈,死时凄凄惨惨。但那种凄美就那样烙印在了世人的心中。

失去樱花的樱树显得孤寞,死寂。宝玉就那样开始失魂落魄了……

(5)我只希望生活能演绎课文中的美好爱情,并为之一个水晶般的结局,没有雷雨,没有凋谢,只有那一树永不飘落的樱花。

当我读完这些语段后,说:“这就是生活中的樱花给予同学的才情,触动了她们的情思,才有了如此美丽的语言。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学生若有所思。

课后,我不禁陷入了深思:教了十年语文,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日子里,对于学生作文的指导,可真是少之又少。而学生害怕写作文,怕写不出800字的作文,其实学生不知道老师更害怕他们写作文,怕不知道如何修改如何讲评。双方面的害怕,使得我十年作文教学抽象又迷离。我只会说,“没东西写,要从生活中多找找”,“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遍地都是”,……可是学生会说,“生活中哪有什么,不就是每天吃饭上课睡觉嘛”,“生活,生活,我们的生活哪有什么乐趣、美”,……这样,双方陷入了僵持中。想不到我和学生无意的一段对话,可学生却动情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来想去,得出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的眼睛。艺术来源于生活,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同样,学生的写作素材就在现实生活中,就在他们身边。作为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明白:只要善于发现,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有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学生作文又何难之有呢?但是,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自身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不要老叫学生去贴近生活,因为生活并不是一件具体的事物,他们无法摸也无法看,不知道生活为何物,当然无法贴近;也不要老对学生说教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因为他们也实在找不到,他们对既累又枯燥的读书生活实在没有什么好感,当然觉得生活没有什么美可言。所以,能做的只有老师自己可以去找出生活中的美的地方,说出来让他们感受一下,引导他们间接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换一种说法,就是语文教师自己首先有一颗敏感的心,对生活中的美要有强烈的敏感度,要及时发现生活中变化着的美。

其次,老师要有一手随机加以点拨的功夫。教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固然重要,但写作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自己,因此必须引领学生进入生活,进入美的殿堂,让学生自己发现、观察、体验、领悟,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否则自己的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最多也仍然熟视无睹。想起学校C公寓楼前的那棵玉兰花,春天刚来的时候,校园里花开的最吸引人的就数这棵玉兰花了,而且因为在公共厕所(学校只有两个厕所)附近,人来人往很多,又恰恰她那洁白的花瓣、清新的香气,与厕所的环境氛围形成强烈的反差,所以去那里的同学是不可能没看到了。我每次去上厕所看到绽放的玉兰,回来都在办公室里大发感慨,可也没有看见哪位同学在周记里描写涉及到那颗美丽耀眼的玉兰花。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也提醒一下,把玉兰花详细介绍给学生,再让他们去感受一下,也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关玉兰花的精彩语句出现。

再次,老师要有一些表明独到理解的观点。教师在阐述某一现象时要准备充分,最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前面的樱花和玉兰花是生活中看得到的,老师也可以把最近的时事新闻或社会热点在课堂里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些新闻热点也是生活,而且是大背景下更广阔的生活事件。对于学生的发言,老师要认真听后进行点评,或者老师也讲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果是相差甚远的见解最好针锋相对地争辩。我认为这个时候是最能体现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时候,在这个过程让学生见识到你的机智,你的渊博的知识。当然,在争辩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更多,对社会的认识会更全面更深刻。这样一来,学生写起作文来自然也会有话可说的。这一点,我已经实践了将近四个月,从上学期期中考试后开始,也是由于学生说月考作文没有什么材料可写,所以就开辟了课前五分钟讲话活动,主要搞些时事新闻评论或围绕一中心讲一段话等内容。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总之,要解决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必须首先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培养对生活的感受能力。让我们的作文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以真实生活为逻辑始点,把作文看作是浓缩生活、表达生活感受、吐露心声、交流感情、甚至是发泄的载体和过程,把作文能力的提高融入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生命需求之中,让“生活流”与“思想流”相互融通,真诚地大胆地自己的灵魂,让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通过文字洗礼而更趋真实、仁爱和美丽。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二中)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篇7

 

摘要:

本文对现行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推行生活教育理念的主张,并通过个人实践,总结出一些在新课程标准下推行生活教育理念的可行性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字: 生活 美术 教育 理念

 

一、当前高中美术教学面临的尴尬及其原因探究

专家们指出:“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骄阳、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①这就是高中继续开设美术课的初衷。

在理论认识上,高中美术课的地位应该与语文、英语等学科同等重要,但客观现实是,普通高中的美术课大多比较尴尬:不要说“积极”、“自主”、“主动”学习,学生连基本的美术课学习用品也没有准备。教师布置的美术学习实践活动无法开展。这些现象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反思。为此,笔者进行了探讨。

调查发现,下列因素对高中美术教学产生着深刻影响:

首先是社会、家庭、学生的因素。当今社会,功利主义风气浓厚,社会竞争压力、升学考试压力,使得家庭、学生面对各个学科的学习进行选择与放弃。美术等学科不是普通高中升学考试科目,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影响也不大,不幸地成为多数学生“放弃”的对象。

第二是美术课程内容设计的因素。高中美术课程内容太专业化,对学生社会生活的直接影响考虑不足,没有紧紧抓住“生活实用”来设计教学内容。

第三是学生美术知识基础欠缺的因素。同样出于“应试”原因,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美术基础,基本的美术学习用品使用技能欠缺,基本的美术鉴赏能力没有具备。到了高中阶段,面对“高要求”的美术课程束手无策,甚至于无动于衷。

第四是美术教师的观念的因素。美术教师们机械地执行“教材”要求,把学生当作跟自己一样关心和热爱美术的“专业人士”,教学目标定得高,难以吸引学生学习。

第五是相关学科知识不能融会贯通的因素。翻开学生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19世纪以来西方的美术发展等内容占了相当篇幅,语文课、英语课也有相关课文与美术有直接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将上述学科相互隔离,学生的学习也就把各科对立开来。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需要进一步探究。

归结起来说,上述因素都与美术教学不适应学生的社会生活相关。

 

二、用生活教育理念革新高中美术教学

20世纪30年代,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学说。他指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具体方法上,他强调,“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要求教学做合一,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做”就是实践。这些学说完全符合高中美术教学实际,给我们以启示。

(一)在美术教学中施行生活化教育是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从中学生生理学角度考虑,和生活相关而又生机勃勃的美术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的热情。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一句话,要按学生的生活需要来进行美术教学。

应该认识到,我们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绝大多数人目前都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所以,在普通高中,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应当是专业化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化美术教育,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更多地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摆正美术课程实施的方向。

(二)时展需要生活化的美术教学

    时代要求人与世界和谐共生,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要求人格的整体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要向综合全能的方向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信息化时代下,美术已广泛应用于我们商业、工业和信息网络等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可以作为我们美术教育的素材和案例。其中不乏是我们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出美术课堂所需要的各种素材,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新时代的美术教学需要贯彻生活教育的理念。

(三)落实生活教育理念,是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开展,美术教育的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整体课程改革思路的影响和规范。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②

艺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强调学校的课程不应被压缩在学校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要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能力、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高度统一。生活实践是学生最多、也是影响最深的体验活动。我们贯彻生活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是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美术教育改革方向与生活教育理念是完全符合,是我们实验改革的政策依据与指导。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的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

 

三、在美术课中落实生活教育理念的举措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的美术教育方式可以尝试进行大胆的调整,认真落实生活教育理念,即是美术教育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其举措多种多样。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贯彻生活教育理念进行如下探讨:

(一)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快乐

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要解放我们的眼睛,师生共同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快乐的体验是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教育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强烈与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基于此,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主导作用,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美术素材,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快乐。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采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针对不同的情况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到生活中普遍存在,平时又不曾引起我们多大注意的事物的美。正如歌德所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例如,广告画、现代建筑造型,都体现了现代美术风格,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素材,可以用来代替教材中列举的、学生难以感知的、专业性强烈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美就在现实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二)以生活为本,开展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古语说得好:“师傅引进门,得道靠修行”。在高中美术新课程的设计模块中,就安排了很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例如“产品设计”,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找问题,设计出对生活有用的产品。在设计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知识本身源自于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时,我们创造思维的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另外,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在生活中探索到的知识才会得到深化。

(三)用生活的标准评价实践的成果

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调查,对生活的解读,来创造出能解决生活中关于实用或审美问题的作品。在评价学生作品时,离不开生活这个最原始的标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要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其实都源自于生活本身这个大标准。例如我们在评价产品设计的作品时,我们往往用“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和人性化设计”这两个相对具体的标准来评价产品设计的作品。在具体的评价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使用这两个标准的时候,都会直接地联系生活,用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的感悟来运用这两个标准。因为这两个标准是从生活而来。

(四)打通学科间知识联系通道,引导学生用生活知识感悟美

    落实生活教育理念,并不等于放弃教材中选取的经典美术素材。这些素材也是艺术家们对他们自己生活的感悟。只是这样的生活离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需要借助相关学科知识作为辅助,去理解、感受艺术家们对生活美的创造,去与艺术家们感同身受。同时,相关学科知识,例如,历史、文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其实也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只不过,学生限于自己的经验,难以打通这些知识的关联。美术教师的责任,不能只是从美术专业角度介绍、讲授这些经典作品,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例如,历史课中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拿破仑战争、1848年欧洲革命等等知识,就是学生鉴赏19世纪欧洲美术经典作品的工具。这样的美术课授课,反过来促进学生对历史课等课程的学习,也就是促进了学生的生活。

总结:

今天的高中美术教学应乘改革之风,对落后的、不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大力改进。运用生活教育理念,把美术专业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做到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的成效,真正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注释:

①尹少淳 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2005年5月出版,第16页第5段

②尹少淳 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2005年5月出版,第5页第1段。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 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2005年5月出版。

2、 郑炽钦 主编,《新课程,新思维》(广东实验中学教育教学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篇8

陶行知先生说过:“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发展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美术鉴赏力。以下是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一、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注重内容的生活化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提倡“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也就是说要以儿童的生活开展儿童教育。《幼儿园教育纲要》也充分强调了注重生活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强调各领域的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联系;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强调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美术教学活动与幼儿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相互整合能突出孩子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是当代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

因此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应该以幼儿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内容生活化应是把幼儿美术的教育目标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习得必要的美术技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雨伞”是幼儿在生活中能够经常见到的,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雨伞伞面上的美丽的图案让下雨天、大晴天的马路上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给。这是一个很好的活动素材,因此我设计了小班美术活动《小花伞》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来装饰“伞面”。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致都很高涨,都愿意加入到美术活动中,活动的效果也很好。我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伞的颜色、花纹等等,=也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接着我向幼儿出示课件,让他们观察了不同小花伞面上的美丽图案,说一说有什么样的花纹,危险面的活动打下基础。活动中,幼儿都能够积极地与同伴说一说自己在平时看到的小花伞样子,整个活动氛围十分融洽,通过活动激发我们班上孩子们对这次美术活动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创造表现能力初步实现教学目标。

二、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要注重家园合作整合多方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观点,家园合作多方资源能把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环境作为实施幼儿美术教育的场所,带幼儿到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加深体验、拓展相关经验。让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更生活化、直接化、灵活化、个性化,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整合利用社区、家长这两块主要资源来实施美术教育,以达到让幼儿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为目的。

在一次“交通工具”为主题的活动中,我请家长一起参与进来帮助幼儿收集主题有关的图片、书籍等资料,还建议请家长带幼儿到马路边上一起来认识汽车。这些教育措施使幼儿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主题的内容,丰富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和亲身体验,在作画和手工制作《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过程中,孩子们也是非常乐于表现自己所了解的新事物,如:马路上一些路标的含义、一些汽车的名称与特殊用途、司机和行人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所造成的危害、乘车安全的小常识……种种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在孩子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家园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把美术教育外延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拓宽幼儿的空间、时间、开发他们的大脑、手、口使幼儿更加积极地更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

我们也非常注重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美术创作环境,让家长、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真正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

三、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要注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认为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在幼儿美术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教学做合一”就要以“做”为中心,不能只是教师在讲解,孩子在看,材料及其匮乏,这样不能满足孩子做的需要,也是不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论的。在实践中我采用组织以做为中心的美术集体教学活动和区角活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做”合一。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蟹壳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比如,在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提供的瓜果蔬菜印章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激发了他们多种的自主创作:运用萝卜、土豆、黄瓜等刻成的蔬菜印章制作了一张张美丽的桌布,既有趣,又可以布置活动室;还运用用

了各种种子进行拼贴画;秋天的时候还让幼儿收集叶子,与家长完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树叶拼贴画。班里我们开设“绘画角” 、“展示区”、“美工创意区”等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各个空间进行自由地摆弄、创作与交流。这些美工区角的创设可以结合主题适当增减。如:在“春天真美丽”的主题背景下,我们创设了“小花园”的美工区角。让幼儿用皱纹纸搓柳条,撕贴柳叶。用纸工表现春天盛开的小花,用泥工表现在花园草地上活动的小动物。幼儿可以做完后可以直接将作品贴在墙上,布置主题墙。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请幼儿用彩纸做成了彩旗链来装饰我们的教室。

“美术园”则是作为一种长期的固定区角设在活动室里。投放在里面的材料有盒子、酸奶瓶等废旧物品,豆类、果蔬、叶子等自然物,为幼儿开展创意美术活动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在游戏活动时间,我一般引导幼儿与同伴自主选择各种生活物品,进行各具特色的创意制作。因为有了丰富的材料为基础,幼儿的制作各显特色。有的会用纸盒等做出“大房子”、有的用许多小纸盒合作连成了一条长长的“龙”、也有一些小妹妹喜欢用各色马夹袋、毛线、包装纸等制作翩翩起舞的表演服……

上一篇:春节作文200字范文 下一篇:作文中秋赏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