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什么作文范文

时间:2023-12-09 12:55:11

我发现了什么作文

我发现了什么作文篇1

在我们四季都温暖如春的深圳,蜜蜂是一种十分活跃的小昆虫。无论是鲜花丛中,还是林中草地,到处都有它们那黄黑相问的身影,伴随着“嗡嗡嗡嗡”的声音。

蜜蜂靠什么发出嗡嗡声?在学校,我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没有发音器官,但它们在飞行时不断高速扇动翅膀,使空气振动,会产生嗡嗡的声音。后来,妈妈为我买了《十万个为什么》,从这本书里我也发现了类似的说法。权威专家都认为: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由此看来,蜜蜂之所以能发出声音,完全是由于它那对透明的小翅膀。但我认为,蜜蜂就像所有有发音器官的动物一样,它也拥有自己的发音器官,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

假期里,我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在观察了蜜蜂如何酿造蜂蜜的过程之后,我还有一个重大的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

难道书上的真理也有错误的时候?我因此对教材、科普读物的说法产生怀疑,并开始试验和研究。

首先,我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能听到蜜蜂的叫声。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昕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

那么,蜜蜂究竟靠什么来发出“嗡嗡嗡嗡"的声音呢?

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脆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如果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我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因此,我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那么,这两个小黑点究竟是什么东西,又是如何令蜜蜂发出“嗡嗡嗡嗡”的声音的?这个问题还有待于我进一步的研究。

我发现了什么作文篇2

前些天,校长在大会上公开批评了一名学生——我们学校XX班的小涛同学,他抄袭别人的作品在杂志上发表,结果被读者解破,相关媒体寄了批评信到我校,这样的……是很不好……的。“Hello我能采访一下你吗?”我友好地向他打招呼。

“好,可以。你有什么就问吧,我会尽量回答你的!”“你为什么要抄袭别人的文章呢?好玩?”我尽量让他明白自己没有恶意。“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是我自己的作品投稿总是被退回。而老师对我又抱很大希望,她鼓励我投稿,还帮我修改。班里有一个同学发表了作品老师是多么高兴呀!我,我怕老师会失望,情急之下就去抄袭别人大的了!做这是一点也不好玩的,真的!”“哦?为什么?能详细说说吗?”我追问。“在把作文抛到邮箱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好紧张,好象有什么灾难就要降临我身上。在作文发表后,我就更紧张了,紧张得晚上睡不了觉,做什么事也不专心了。我唯一想这一件事。那就是:‘有人发现了,去相关媒体投诉我怎么办?’——呵呵!可怕的一天终究到来了!——当老师、朋友知道了我的事时,我简直想变成空气飘走,再也没颜面见人了。”“那,你现在是怎样想的呢?”“我好后悔,觉得我不仅欺骗了老师和同学,更欺骗了我自己。成了‘作茧自缚’的蚕!”看的出他确实很后悔。“那你对写作有什么新的见解了吗?就是在抄别人的……这方面……的……唔……那个……”

其实,我现在是这样觉得的:摘抄别人的好词句代入自己的文章里面,这对自己的作文很有帮助,也是提高自己作文的好法子,但千万记住的是不要全文照抄,那就不是摘抄而是抄袭了!好有就是,我现在终于明白了,终于真正明白了,那就是:老师之所以对我们抱那么大的希望,出发点是为了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写作,并不是一定有我们发表作品他们才开心!”啊?我还不知道如何问,他就猜到我要问什么了,并给了我想要的答案。真棒!!“哦,是的,老师的想法一定是这样的!谢谢你的合作!我,可不可以再问你一个问题呀?”“好,你说!”“你为什么会乐意接受我的采访?”“呵呵,因为我看过你在杂志上发表的采访文,我知道你现在又想写去投稿,是吧!!我很赞成你去投稿,我更希望从你的文章中告诉所有的朋友们:抄袭别人作品是很不好的事情,不管有没有人发现,这始终是不好的!!因为这不是骗谁是骗自己呀!不劳而获又有什么意思呢?再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再严密也好,只要是抄袭之作都逃不过读者的眼睛!”朋友们,“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你们从中明白什么了吗?!

我发现了什么作文篇3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质疑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创设有创造性的气氛,课堂上引导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语文教学中,提问是教学中传授知识,反馈信息,启迪思维的重要方法,我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依据学情,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挖掘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语言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解答,并启发从中模仿至逐步学会如何提问。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我问学生,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以下问题:“谁要钓鱼?”“鱼有没有钓上?”“钓鱼时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等问题。教师充分肯定提出的问题后,通过引读,启迪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1)那些句子写钓鱼时遇到的情况?(2)哪些句子写出了鱼的可爱诱人?(3)父亲为什么坚持要把钓上来的鱼放回湖里?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排疑解难。又如《落花生》一文,当学重点段第十自然段时,教师引导点拨:“请同学们根据这段试着提几个问题。”学生循着老师的引导点拨,提出了:“父亲为什么要拿石榴、苹果跟花生作比较?”“花生有好处,难道石榴、苹果没有好处吗?”“花生的可贵之处是什么?”等问题。这些较有质量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结合教学,教给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学生能自己提问题是老师引导的。平时教学中,教师经常用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也正是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去读书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就会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提问题的方法。

1.从课题来提问题。课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文眼,抓住课题来分析思考,就能提出好的问题。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我的“长生果”》一文,我问:“看到这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通过老师引导点拨,学生提出:“长生果为什么加引号?”“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把书籍比作长生果?”等等较好的问题。又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窃读记》一文中的“窃读”是文眼,可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窃读?”“窃读有哪些滋味?”“我是怎样窃读的?”等问题帮助理解课文。

2.从课文的关键词来提问题。文章的中心词是全文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全文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如第十二册《一夜的工作》中:“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中的“劳苦、简朴”是全文的中心词,可引导学生抓住它提问:“生活简朴表现在哪里?”“工作劳苦在哪些地方?”又如《赵州桥》一文中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中的“坚固、美观”是中心词,引导学生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赵州桥十分坚固?”“赵州桥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赵州桥会十分坚固?怎样设计的?”等问题促进思维。

3.从课文的重点句段来提问。重点句段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第九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一句是全文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生活也是这样?”“该走怎样的路?”“句中的目的地是指什么?”等问题。又如第九册《桂花雨》一文中的“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引导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难道山上这么多桂花,真的比不上院子里一棵桂花的想吗?”“这句话什么意思,怎么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么说?”等问题。再如《画杨桃》一文的最后两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提出:“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相似在哪里?”“为什么他们的话使我一生受用?”“发生在四年级的这件事,为什么给我留下这么深的印象?”等有价值的问题。

4.启发创造想象来提问。根据课文内容联想,发挥想象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第五册《新型玻璃》一文,根据课文内容引导提出:“新型玻璃对人类有这么多的作用,你能发明一种新型玻璃吗?”“你发明的玻璃有什么特点,什么作用?”“准备如何实现这一理想?”等问题。又如第六册《荷花》,以图为依据,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提问:“当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时,是一翻怎样的情景呢?”“蜻蜓告诉了我什么快乐?小鱼告诉了我什么?”“我心中是怎样想的?”通过拓展空间,培养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质疑的方法很多,不仅可以从以上角度来提问,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质疑,理解中心思想时质疑,从写作方法质疑,甚至连标点符号也可以质疑。

三、处理落实,讲求提问实效。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了提问题的方法,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认真阅读,质疑问难了。何时质疑,何处质疑,因文而异,不拘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中随时提出问题的习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差异,提出的问题深浅不一、五花八门,教师如何处理呢?我认为首先将问题梳理分类。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明确训练重点,综合调控学生提出的问题,筛选出优质的共性的问题,供全班探讨,尽可能让学生有所争论,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引导学生从会提问题到提好问题,树立不懂就问的实事求是的好学风。其次,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质疑问难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学生提的问题涉及到哪段话,应引导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读书、认知、求解,为学生铺设一个自悟自得的过程。最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了,解决的途径是什么,解决的程度怎么样,要抓落实。凡有价值的重点的问题不但要落实到个人,还要落实到全体学生。力求牵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发求知欲望。只有讲求实效抓落实,学生质疑问难、自悟自得的积极性和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我发现了什么作文篇4

与此相反,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中国的传统节日成了外国人的文化品牌,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对此,有人认为不必大惊小怪。

请根据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不少于800字。

[材料分析]

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发现这则材料有以下特点:

1.材料的双方密切联系,彼此又发生一定矛盾。

2.材料在社会引起一定争论,在价值观、道德观、文化观上引起震动。

3.材料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培养思维品质。

近年来,高考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关注社会、人生类的材料作文,针对这类作文,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下思路进行写作。

一、思考:打破砂锅问到底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思维品质就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多问几个为什么。材料作文在审题时不妨遵循这样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所谓“是什么”,就是看清基本的事实和想象;所谓“为什么”,就是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所谓“怎么办”,就是明白该如何看待这种事实和现象,如何有效解决,提出办法。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思考时应该依据以下两个思路:求深,透过现象看本质;求异,追求创新,与众不同。

二、审题:是什么,为什么

思考一:中国人热衷过洋节,为什么?

1.中国人文化观念淡薄,崇洋。

2.商家的炒作,政府的不作为。

3.改革开放导致西方文化涌入。

4.中国节日的时尚元素太少了。

思考二:有人对中国人过洋节深深忧虑,为什么?

1.节日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浓缩,代表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衷过洋节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漠视,会导致丧失民族特色与发展的动力。

2.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将因此丧失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思考三:韩国人端午节申遗,为什么会成功?

1.他们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为我所用。

2.他们在现代化的路上能保持并发展民族特色。

思考四:有人认为对韩国端午节申遗不必大惊小怪,为什么?

1.这是文化交流的正常现象,如美国人也会过中国年。

2.改革开放就不该闭关锁国。

三、立意:怎么办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明白了基本的事实和现象,也深刻思考了其产生的原因。那么该怎么办呢?经过整合,我们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办法。

其一就是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珍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西方文化入侵说“不”。让那些崇洋的“假洋鬼子”醒来吧,劝诫国人保住民族文化之根。要知道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其二是理性思辨,告诉那些忧心忡忡的人,文化贵在交流,与其抵制外来文化,不如努力发展本民族文化。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应该发扬“拿来主义”,不管过什么节,关键要有不变的中国心。

我发现了什么作文篇5

清晨起床,不知道做些什么好,,看看表,还没到八点,不知怎么的,这几天起床特别早,可是也没什么觉得可以早起的理由,想赖床,但是更是无事可做,但不如爬起来,打看电脑去小荷看看有什么好作文。

最近三天,越发讨厌自己,呵,看看作文写的,自己都觉得糟糕!写出这么烂的作文,还有脸在小荷待?kao,我真是讨厌这样的自己,萎靡不振,可是,为什么就提不起精神来呢?我也不知道,大概坏事情都在这三天出现了吧,我飘~~~坐在电脑前发呆,看着白白的墙壁,周围还是一成不变的景物,我如何才能学会真正笑?漫长的夜中,寂寞的等待,我抚着肩上的头发,又长长了,前几天刚刚剪到到肩部的位置,现在又长长了10厘米左右,唉,想当初剪头发的时候,看着腰系的秀发,一点点剪短,有种欣慰,多希望寂寞,空荡也能像头发一样轻易剪短……头发短了,也是种忧郁,留得好长的头发,就那么,没了,曾经,为了谁而留头发呢?不是为别人,好像,也不是为了自己,那大概就是因为在不经意间吧,也有可能是因为她——张溪!当时,三年级,我还是短短的“西瓜头”,因为她,那头厚密的长发,我不禁羡慕起来,就开始留头发了!哦,对的,是这个样子,不知道如果张溪看到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感觉呢?溪宝儿,想想,那时候还真是幼稚啊,让人讥笑的幼稚,只是因为羡慕,呵,这便是我的性格吧,只要是我喜欢的事,再怎么困难,再多人阻止,我也会去做,不知道是何时养成了这种尖锐不羁的性格,反正,我是不曾用别的性格活,也不想改变,不是因为这个个性多么好,而是因为觉得为谁改变很愚蠢,不管是为谁!

不知道ROOT还是否记得我,他曾说过,我是一个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但好像,现在的我变了,连说话都变得谦逊了,不知为什么,反正不是为了谁!

没什么好说的,写这篇文章也不知道为什么,写得很乱,不过这只是我心中的感受,就,这样吧……

我发现了什么作文篇6

记得那个时候,我和他一起来到电脑室。我们选到一个座位,坐上来。他便打开金山打字通,当我要去看他做什么的时候,他都是很排斥的。我不理解他为什么不给我看?是不是他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于是我就小心翼翼的去观察,他反而更加谨慎了。于是,我便把目光放到我自己的电脑上,开始做自己的事情。偶然间,我发现我的同桌在打字。

这时我就感到无比的好奇,打字又不是什么秘密,为什么他就是那么的小心谨慎,不给我发现。我感到越来越奇怪,于是对我同桌说,:“同桌,为什么你不跟我看你打字呢?”我同桌一听感到非常的紧张,他抿着嘴巴对我我,“天天,我可以告诉你,但是你不能跟别人说哦!”我听我同学的话,自然知道他的为难的地方。

因为无论是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秘密被别人发现。于是我对他承诺,我绝对不会说出去。就这样,他对我说,原来他在练习作文,所以要在电脑上打字。这下我便明白了,我的同桌,他写作文的水平很差,所以才在电脑上练习写作文。而他写的作文并不好,怕被我们看见了会嘲笑他,其实我觉得吧,写作文写得差,并是什么丢脸的事情。

因此,我觉得这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如果,他写得作文能让我们去评审的话,对他写作文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也可以告诉他们一些写作我们技巧。这就是我同桌的秘密,实际上也不算是什么秘密。对于我们来说,可能都是无关紧要的,很平常的事情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个不敢对我们说出的秘密。

我发现了什么作文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培养;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它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一个标杆,同时也是衡量一节课是否具有新课堂理念的一个尺度。许多老师教学上身体力行,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课堂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学生仍然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他们的问题意识仍然没有培养起来;或者学生有机会“问”,问的也是无光痛痒的没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有价值的问题既能够体现文本重点和难点,又够激发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实施探究行为,并有所发现,有所创见,有所超越,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问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1 设置兴奋点,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欲望

在教学中只有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其中,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动机,甚至会表现出一种厌倦的情绪,那样他们自然也就不会有质疑问难的欲望了。因此,合理设置兴奋点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不竭动力。譬如我在教学《鸿门宴》前,先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爱下棋的同学,我向你们请教一个问题,‘楚河汉界’是怎么来的?谁能跟我解释清楚?”二是“项羽作为一代枭雄,为了和刘邦争夺天下,特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企图在这里一举杀掉刘邦,他成功了吗?他夺取天下了吗?请仔细阅读课文,谁能告诉我答案。”这样,学生要知道事件的事实真相,就必须把全文全部浏览,才能知晓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斗争。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必定会引起会下棋的学生的兴趣,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如果我们照本宣科,任凭怎么声情并茂、眉飞色舞,也不会吸引学生。要想吸引学生,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兴趣包装,这样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 根据学情,合理设置问题切入点

我们就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例,谈谈问题的切入点。此前在学生当中就流行“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顺口溜,由此可看出,中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恐惧与苦恼。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三一八惨案的历史背景,回顾中学阶段学习《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等文章的感受,以及作品中人物形象给予我们的启示。在第一课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些问题,1、标题《记念刘和珍君》里面“记念”一词表明这篇文章是什么性质的文体?(学生答:记叙文。)2、记念的是谁?(学生答:刘和珍。)3、课文一共七个章节,哪些部分是记叙?记叙了什么内容?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作者是如何评价她的?这些问题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刘和珍是一个温和善良的追求进步的为中国而死的青年,让反动政府及文人的“暴徒”“受人利用”的污蔑不攻自破,进而理解作者“有写一点东西”的目的,即悼念死者,揭穿真相。试想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开始就让学生去体味一、二节的写作缘由和悲愤的的情感或者六、七节的教训与意义,学生肯定无从下手,并有些唐突。在这堂课快结束时,我作了这样点拨“记叙文的记叙部分只是手段,记叙的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表现作者对事件的感受和情感,即议论和抒情,因此,我们阅读记叙文除了要弄清事件的脉络外,还应重视文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请同学们下去好好体味开头一、二节和结尾六、七的议论和抒情部分”。合理的切入正如让学生得到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思维的灵感,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着眼文本,于关键处质疑

3.1 从文章的眼睛“标题”质疑。比如《赤壁赋》,题目中“赤壁”在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会来这里?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又如《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何许人?秦师做了什么?他如何退?结果如何?可见由课文题目寻找疑点,可引申出很多实质性问题,只要稍加点拨,“问题”都不难解决。

3.2 从课文的字、词方面质疑。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重点,通过前后比较发现疑问。比如《故都的秋》开头写“清、静、悲凉”,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清?哪些地方体现了静?哪些地方体现了悲凉?在阅读古典诗词时,更要注意一些带有主观情绪的动词、形容词,这些字词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密码。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中“愁”指的是哪些内容?

3.3 从课文的关键句(包括过渡句、重点句、中心句、议论句、抒情句)质疑。文章的关键句是文章的灵魂,从此处质疑,可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比如《项脊轩志》第二段的“多可喜,亦多可悲”是过渡句,作者喜的是什么?悲的是什么?抓住“喜”和“悲”这两个字,全文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又比如《荷塘月色》第一句话“这几天心理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作者为什么不宁静?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不宁静?再如,“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中“我什么也没有”指的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3.4 从课文的精彩处质疑。文章精彩之处,往往是文章的灵魂,需要学生进入情境,充分品味,有所感悟。如《荷塘月色》第四、五、六段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描写是全文最精美的部分,文字的美体现在哪里?情感的美又体现在哪里?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她为什么敢在贾母面前放肆?她一身华贵的打扮说明了什么?再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刺杀秦王时,秦武阳到哪里去了?

3.5 从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上质疑。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关于雪的描写对推动情节有什么作用?假如没有了雪情节又会怎么样?

3.6 从已有的经验质疑。如能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唤醒头脑中储存的相关内容,可以加深对文章的信息加工,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比如我在上《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提出:“按照封建礼教的观念,刘兰芝被遣送回家应该是件羞耻的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来求婚呢?”

总之,当今的高中生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涉猎信息的范围较广,但认知水平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问题的能力仍然有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积极去思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答”,更要引导学生学会“问”。要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问;要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要给学生提供问的空间,让学生能问。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成为真正的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参考文献:

[1] 姚建芳.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06期

我发现了什么作文篇8

SHMJ:我知道你是地道的景德镇人,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一直以来对于陶瓷也是情有独钟。可能我这个问题稍微有点尖锐。曾经中国的瓷器代表着尊贵、奢华,在欧洲是名流才有机会接触的,但现在景德镇的瓷器无论在学术地位还是整体的市场价值上都非常的尴尬,甚至表现出没落。你是怎么看待的?

袁宏:我其实觉得它不是没落,我觉得它是一个发展的形式问题吧,或者说是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一个社会现象吧。可能现在有很多人纯粹是为了一种市场经济的利益忽视了它的文化价值,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为维护和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做出努力的。像你刚才说到的,现在景德镇的陶瓷无论在学术地位还是整体的市场价值上都非常的尴尬,我觉得这可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就我所看到的这几年陶瓷的发展形势还是相当可观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外来艺术家集中到景德镇来创作,一些艺术院校把景德镇当成教学实习基地。这无疑给陶瓷的艺术创新带来一定的推进作用,它的学术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SHMJ:说起来我们认识有4年多,你在我心里是一个很综合,很有潜力的人,你的发展机会也非常的多元,除了艺术创作这部分,还涉及展览、组织和其他的事务。为什么还在坚守陶瓷这块?你迷恋它的是什么?

袁宏:是一种情感吧!我认为陶瓷是有生命的,它能和你交流。也是一种心态吧!我每次去创作陶瓷作品的时候,很兴奋,在做的过程中会把它当成一种享受。而且陶瓷这个材料不像别的材料,它的特性很好,不张扬也不焦躁,静静的还很有内涵。呵呵!我觉得在某些特性方面我们还挺像的。

SHMJ:现在每年会花多少时间在创作上,其他的一些展览事务多吗?

袁宏:一有时间就会做些作品,平时有什么想法也会记录下来,会做一些设计小稿,具体也没有计算过时间。展览对我来说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它对我的艺术创作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每次活动都会给我带来很多启发,就拿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来说吧,每年不同艺术院校的作品齐聚一起,把不同作品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而且现在很多艺术院校的创作思路也很有意思,可谓十八班武艺各显神通啊。无形中对自己的创作思路也会有一定的启发。

SHMJ:你现在的作品较之前成熟很多,但有些作品是在回归传统,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尝试的?

袁宏:其实也没有特意回归传统,我本身对一些特定的文化是比较感兴趣的了。陶瓷有它一些特定的文化和表现形式,而我自己本身对陶瓷有一种情感在里面。也没有什么特定的去尝试,也是正好有这么一个契机,用这种结合的表现手法达到作品的一个最佳效果吧!

SHMJ:现在景德镇的瓷板画市场很活跃,很多不是学习绘画的艺术家也已经转向瓷板画创作,但我发现你很少创作瓷板画,你怎么看市场导向和个人创作的问题?

袁宏:不管他定位是什么,其实任何人做事情都有他追求的方向吧!其实我并不是清高啊什么的。可能我并没有特别去考虑一些市场问题。我每次在创作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我想要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和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点陶醉在自我创作里自娱自乐吧!

SHMJ:我知道你组织了几届雕塑专业的大学生展览,现在雕塑专业学生的就业走向怎么样?作为一个过来的学姐,你会给刚刚毕业的学雕塑的学生什么建议?

袁宏:雕塑专业本身就不是一个很好找工作的专业,专业很难对口,而且艺术类学生比较习惯自由,不喜欢被束缚,还有一股子清高劲,找到工作不合适自己就不想去啊,等等一系列问题。就像我们当时就有这种心态,找什么工作啊,自己做个工作室吧。其实我倒也没什么建议了,可能我比较幸运一点吧,工作和创作能融合起来。我只是想告诉他们,每个人对待艺术的态度不同,不一定要很刻意的强求自己一定是一个艺术家,只要你做自己想要做的和乐意去做的,就一定会有收获。

SHMJ:陶瓷创作困难重重,任何一个环节的小失误都会导致作品的损失。我知道你有一组很出色的作品就烧损了2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袁宏:其实烧坏是有很多原因的。受热不均匀,瓷土里面有气泡,在沾的过程中瓷土干湿不均匀,作品设计的受力不均匀会出现坍塌、变形,等等问题都会导致作品烧损。不是有句话这么说的吗?陶瓷是火的艺术。在它没烧之前你根本无法确定他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正是这种不确定的因素更体现它的魅力,这也正是它的迷人之处。给人带来惊喜也会带来遗憾。

SHMJ:你的作品更偏重于对审美和观念的满足,但作为陶瓷这一传统材料,它更多是与实用纠结在一起的。你如何认识陶瓷创作中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在你的创作中它们二者是怎样排序的?

袁宏:我个人提倡一种视觉实用性吧!当实用品做到一定的极致它就成艺术品了。我觉得陶瓷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嫁接的比较好的一个体系,它不仅满足了实用性也满足了人的视觉审美。就这几年也有不少陶瓷转型的不错的作品,特别是一些院校的作品吸取了很多观念上的一些创新。其实陶瓷就是从实用性慢慢延伸出艺术性的。我有时候也会和他们开玩笑说,艺术瓷其实就是精神实用品嘛,哈哈!

SHMJ:在目前的艺术创作中,回归本源似乎成为了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各大展览上也会发现很多艺术家不约而同的在挖掘传统文脉中可供艺术提炼的元素,当然手法和视角不同。你认同“借古开今”是未来中国艺术的一个走向吗?

袁宏:每个时代审美不同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也不一样,为什么现在很多艺术家要挖掘传统文脉,说的通俗点它可看。中国一些传统文化确实很吸引人,有中国固有的特色,中国传统工艺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它把不同时期的文化特性都用传统工艺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现在有很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作品里融入一些传统元素,可能是想呼吁大家尊重及传承一些我们本真的东西,从中找到一些艺术根源吧。

SHMJ:对自己目前的创作状态还满意吗,未来有什么艺术计划?

袁宏:相对来说对自己目前的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如果能有更多的创作时间就更好了。怎么说呢,我是个相对比较随缘的人吧!还没给自己规划的太远,有时间多创作一些作品。初步的一个计划就是看看在什么一个契机下给自己策划一个展览吧!

SHMJ:展览开始一定要通知我。也非常感谢你对我们杂志的支持,今天这个采访是个开始,我希望我们可以一路见证你的艺术成长!

上一篇:母亲节祝福短语范文 下一篇:汽车市场活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