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28 19:57:21

车辆工程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篇1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about the Major of Vehicle Engineering

WU Hequan, ZHANG Xin, HU Hongwei

(College of Automotive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Abstract Take the major of vehicle engineering i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example, this paper carried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include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program, knowledge structure, course content, practice teaching and education reform.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other college's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Vehicle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training program

0 引言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十二五”期间仅湖南省在汽车行业的人才缺口就将近15万人。车辆工程专业高技术人才的缺失已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瓶颈。长沙理工大学作为一所省属重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发展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其专业的建设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课题拟以长沙理工大学车辆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情况为例,来探索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和主要方法。

1 培养目标与时俱进,体现行业特色

通过到车辆工程专业相关用人单位进行市场调研,掌握社会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我国现阶段汽车行业设计和研发水平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少、技术难度升级、项目开发与国际接轨的特点,以及基层单位对技术人才需求和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形势,提出了本专业“培养具备车辆工程的基本理论,系统掌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种车辆(包括汽车、改装车辆和特种车辆)及其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检测、实验和应用等工作以及能从事汽车运行管理、经营销售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得本专业行业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日益凸显。

2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建立一个由学校、行业、社会共同组成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切实加强学校与行业及社会的合作,共同开展对具有汽车行业特色的车辆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研究,共同探讨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监控方案,吸引行业单位与部门共同参与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适应国家汽车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体现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修订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3 完善知识结构,制定合理培养计划

为使车辆工程学生具有更全面的知识结构、更高的文化素质和更强的适应性,在培养模式上采取“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按照理论知识模块、业务技能模块和职业修养模块“三大模块”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实行了弹性学制、大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并轨共修,加强了基本理论教学,拓宽了专业口径,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元化人才。

4 改革课程内容体系,加强教材和双语建设

根据“应用型”人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完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坚持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的课程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参与,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全面考虑基础理论课程、基础应用课程和实践教学三个教学平台;为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知识,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注重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5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确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逐步形成“三层次、四模块、三结合”①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习、设计、课外实践不同模块的有机联系和不同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将第二课堂和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竞赛纳入培养体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为适应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的需要,车辆工程专业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并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仿真技术运用于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之中,创建网上实训教学平台。同时为解决校外实习中学生动手机会少的问题,建立了“汽车整车动态拆装”等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确保学生在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方面能得到系统的训练。

6 积极开展质量工程和教研教改项目建设

高度重视教学改革研究。根据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有关政策,制定了本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整体设想,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和改革。

授课教师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对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教研教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主持校级以上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5余篇,并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教研教改课题的研究与教学成果的取得,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教改意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完善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促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手段的改善,保证了本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7 加强与企业联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不断改革与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与行业主管部门、生产单位在人才培养上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控制”的三方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先后建立了北汽福田、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众泰汽车、龙镶集团、和波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依托单位或是国内著名汽车制造企业、或是国内重点工程建设企业,其生产装备、工艺对于培养学生的车辆设备运用能力和增强产品设计制造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8 结束语

通过一系列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工作,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从每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情况来看。主要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较高,普遍认为,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踏实、专业适应性强、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也证明了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本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其它地方院校车辆工程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基金项目:湖南省特色专业资助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长沙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

注释

① 伏军,袁文华,杨建华.地方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思路[J].湖南农机,2013(5):230-232.

车辆工程专业篇2

关键词:车辆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1-0009-03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国家对高素质汽车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渐旺盛。具备扎实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是我国汽车工业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并取得较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而这正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1-2]。

目前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仍是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知识传输教育,这种基于认知主义理论的教学方式由于面向实际对象和环境下的浸入体验过程不足,无法使学生充分获得基于知识基础之上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其他必要工程素质的训练。车辆工程专业现有实践教学的过程只是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延伸,而并非基于工程实践的专业能力训练过程,对于实现优秀车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有欠缺的。因此,探讨以培养综合工程能力为目标的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对于新时期培养卓越车辆工程科技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车辆工程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模式的需求

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具备汽车行业执业工程师的基本胜任力和必备素质。这些素质既包括扎实广博的数理基础知识、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也包括在工程实践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心理素质、新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及沟通交流能力、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职业准入者所具备的企业文件了解、企业规章制度遵循等其他素质。其中,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任务基本上是帮助学生达到未来从事工程技术领域工作需求的数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并通过知识学习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但从课程教学的内容来看,教材内容多为普遍原理和结构的普及,而课后的作业题目也多为以增强课堂讲授知识获取为目标的抽象案例的重复,体现为课堂讲授的一种延伸。脱离了具体的工程对象和实际案例的工程过程,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和工程素养的锻炼是很不够的。传授并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是教学作为教育过程一个环节所赋予它本身的角色任务;但能力的培养却需要通过教育过程的另一个环节,即以特定对象和具体问题分析解决的实际案例过程的训练实践来达到。而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正是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任务。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应该是车辆工程实践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车辆工程实践和实习教学过程不但要提供学生一个专业对象实际认知和感受的机会,同时也是为学生专业高级知识学习和从事实际的工程问题解决提供实践的依据和基础,以便学生在高年级进行毕业设计和各种专项科研训练的工作中能提出具有实际可行性的问题解决方案[3],尤其是在未来进行汽车零部件设计和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同时关注功能性满足和工艺性满足两个方面,实现指导学生从“纸上谈兵”的工程师转变为实战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而上述工程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实现的最佳途径是结合汽车企业的生产实际,让学生系统性地贯穿参与一个工程实践问题的解决过程[4]。

(一)车辆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过程的一个特点,是学生的角色从课堂教学的单向听讲和课后的练习作业变为了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客观地说,现有的实践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学生工程能力锻炼和培养的目标。比如,在汽车拆装实习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学生分组进行汽车底盘或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拆装的活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讲授的汽车结构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所必需的独立于专业技术知识基础之外的素质。在汽车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现场的观摩了解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不但加深了对于零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同时也为未来从事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积累了工艺知识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可以视作为较浅层次的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但从整体来看,目前车辆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直接目标,是在于让学生通过现场过程的参与深化对课堂讲授的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不在于增加学生实际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锻炼。虽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已经从传统课堂教学的听和讲变为了学生主体的过程参与,但从本质上讲,这仍是一个知识和经验的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延伸和演绎。由于仅强调参与的过程而对参与的结果重视不足,所以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对于“任务”的体现度不够。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做事”(或完成任务)的过程,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实践教学的软肋所在。虽然它已经表现出工程训练的某些特征,但其实际上还是一个教学的过程。比如目前的汽车拆装实习过程中仅强调“拆完”、“装完”,如果在此基础上提高实习的要求,强调“拆完”、“装完”之后仍要保证零部件能正常运转的性能,那么该项工作就不单单是一个让学生体验参与的过程,而变成了一项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学生们不但能通过拆和装的过程加深对于结构知识的认知和感受,同时也有机会通过排除和解决拆装过程中让汽车零部件正常运转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而锻炼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从实施模式来看,教师指导或监管下的大规模集中式的实习是目前汽车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主要组织方式[5-6]。这种组织方式的一个优点,是方便高校的教学日程和企业接待的安排,同时也便于学生系统性地了解常规的汽车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加工制造工艺。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种一般以大规模的现场串行参观讲解为主的组织方式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很难做到有针对性的研讨和互动,而企业的生产现场由于环境嘈杂、场地有限等多种原因,学生对于现场工艺知识讲解的获取效果也大打折扣。再者,由于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工艺过程的体验不足,生产实习的效果仅停留在汽车零件加工制造工艺的感性认知阶段,无法获得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三,由于这种大规模集群式的实习活动是一种类似于课堂教学的单向知识传输活动,所以其效果受实习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非常大。由于学生个人对生产实习作为一种工程素质培养训练环节的认识深度不够,以及由于现在大学生就业面的宽泛,导致很多有到汽车以外行业就业意向的学生对生产实习活动失去兴趣,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应付了事。

综上所述,目前广泛采用的大规模集中观摩式汽车实习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要求,为了实现卓越车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对目前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并开辟新的实习模式和督促机制。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汽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它强调以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完成相结合的形式通过项目的开展和实现来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更强调为学生提供自主锻炼机会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从学生培养方面来看,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很难做到,必须依赖一个由学生本人亲身参与的工程过程才能实现。而这个工程的过程,则可以在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定一个具体的工程实践任务来完成。

作为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汽车生产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汽车生产企业现场实际,获得课程知识感性认知机会和实践经验的途径。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自2012年开始在本科生的汽车生产实习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分别与不同的实习单位合作,将学生的实习与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将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技术问题转化为学生实习任务并贯穿整个实习过程,学生不但对于相关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工艺等技术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同时也得以在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和问题分析解决过程中其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两年来学生对于此种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感到认可,并期望该种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改进和持续下去。

基于任务驱动模式的汽车生产实习组织实施的关键,是在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实习任务的选择和确定,以及学生、带队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角色定位和转变。在实习之前由学校从事实践教学的实习带队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先行进行细致的研讨,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产品技术改进或制造工艺问题,提炼并分解出可供学生在实习期间攻关的课题和任务。作为来自企业现场的实际工程问题,其必然有明确的对象,那么对于问题对象(实际上是具体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加工工艺)的了解和研究是学生着手问题攻关和解决的前提,这也正符合汽车生产实习一贯的教学实施特点和要求。而在汽车零部件制造工艺的培训方面,有别于大规模集中实习时的大课堂讲课模式,基于任务驱动的实习学生人数往往偏少,因而有利于形成小班上课、互动沟通的研讨课方式,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较以往也有所提高。

在实习过程中,不同参与人员的角色要做相应的转变。首先,比其以往以听课和生产现场观摩实习的方式,实习学生不再是单纯地以单向获取知识为方式的接受者,而是企业现场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参与人。同时由于学生本身知识基础的积累及实际从业经验的缺乏,他们又不足以作为实际工程问题解决的课题研究承担人,而且在这种新型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实践经验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锻炼,仍然是一个变相的学习过程。所以基于任务驱动理念的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的正确身份应该是“助研”,即作为课题承担人的助手参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增加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并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素质。而作为企业的现场技术人员,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并对企业现场的工程问题的背景等非常熟悉,所以其角色也应该从大规模集中实习方式下的工艺课讲师和现场观摩的“导游”转变为实践工程课题研究的承担人和研究学生团队的“导师”。在这个以新型实习方式开展的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不但作为课题的承担人需要在关键方案的提出选择、实施和解决方面做总的负责人,同时也需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通过“教”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完成预定任务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知识经验学习和工程能力的锻炼。

作为学校的生产实习带队教师,其角色也应该从集中实习模式时企业之外的“任课教师”和企业现场实习时的“副导游”转变为新型实习全过程的“监控者”,在这个实习的过程中带队教师不但要前期介入与企业“导师”商定实习过程的组织方式、实习任务和研究课题的选择,同时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也要全方位地做好监控和协调沟通的工作,及时关注学生实习任务的进展情况、问题并与实习学生和企业技术人员联络,保证实习目标的最终完成。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等学校的实习带队教师实际上是整个实习过程幕后的策划者和设计者,以及实习推进过程中的掌舵人。

在生产实习的组织方面,由于采用了以具体工程问题解决的任务驱动的方式,所以过去集中实习时动辄几十人上百人的听课或观摩团队的组织方式已不再适合,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三五人分组的小团队课题研究攻关模式,并且每个团队需确定协调和负责人来联络学校带队教师和企业的“导师”,并对本团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掌控和协调,保证任务圆满完成。这样组织的宗旨,是在通过促使学生完成工程问题解决任务锻炼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获得团队协作、组织协调、与人交流沟通等人文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果将过去集中式大规模生产实习的组织方式比喻为大兵团作战,那么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团队实习模型则可以形象地称为特种部队的小分队作战模式。通过这样的组织方式,学生在技术知识的了解和工程素质的培养方面,都可以取得更深入的教育效果。

在教学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部分问题,如学生生产实习的时间较短,不足以贯穿企业实际工程问题解决及实施的完整过程,企业提出的部分实际课题攻关任务选择失当,导致学生不足以达到训练目的或无从下手,企业资源有限不足以支持全面开展基于课题任务研究的生产实习模式等,这些都会在未来的实践教学改革工作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实践教学是车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大规模集中实习的实践教学方式无法全面满足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和工程素质训练的要求,需要进行相应的实习模式变动和教学改革。本文提出了以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目标,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任务的新型汽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两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开展的情况证明,学生综合工程素养锻炼的效果较以往有了明显改善,说明这种以任务驱动形式开展的旨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汽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俞强,丁永红,刘春林.探索生产实习模式 培养工程实

践能力[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2,(4).

[2]刘菁.工科本科生的工程素质培养研究[D].长沙:中南

大学,2009.

[3]杨登秀.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重庆:重庆

大学,2007.

[4]刘国兵,张雨.提升车辆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探索

[J].2011,(26).

[5]潘云鹤.论研究型大学工科学生的能力培养[J].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05,(4).

[6]王正旺.高校生产实习工作的创新研究[J].江苏石油化

车辆工程专业篇3

关键词:卓越人才;车辆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77-03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工程人才的重大改革计划,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计划”要培养的是不同层次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但不论是何种层次都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各自岗位的工作[1]。对于省市共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该是应用型本科工程人才,着重在培养学生社会的适应性,提升知识的转化能力,提高工程素养和综合素质。现就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谈几点认识。

一、确立车辆工程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2]。而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应用型,以服务江苏省地方经济建设为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江苏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宽厚的汽车设计制造的理论基础,适应汽车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控制、维修及工程管理工作,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车辆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明确卓越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我校人才培养定位是立足江苏,服务全国。因此,在人才培养和专业方向上,应充分考虑江苏省的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江苏省及盐城经济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方向设置,合理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的为江苏省地方经济服务。以此定位为出发点,我们紧紧围绕“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教育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构建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工程的实际训练,培养行业企业当前急需的工程人才。

2.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工程特色,学制采用3+0.5+0.5模式,校内的学习时间小于3年,在企业的学习、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累计超过1年。累计半年的实习和项目设计是分散在前七个学期内进行的,采用一年三学期制,第二学期主要是在企业进行实习和项目设计,第八学期在企业做毕业设计。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要求,以汽车制造和服务行业为背景,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完善知识结构体系。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通识课程群,主要设置人文、社科、数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第二层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有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基础等,主要专业课程有汽车理论、汽车构造、汽车设计等课程。前两层三个课程群构成了车辆工程专业的知识结构,为汽车工程师的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层为专业选修课程群,专业选修课程群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背景知识,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就业需求来选择课程,其课程设置是根据江苏省及盐城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汽车类专业工程人才知识的需求而设置的,目前主要有汽车现代设计、电动汽车、汽车安全、汽车检测等课程群。专业选修课安排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的前十周完成,有些选修课是在企业实习期间学习的,课程体系结构。

3.构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车辆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突出基于项目的学习和从做中学的工程训练方式,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加深对工程设计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应与课程体系总体结构相适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主线,采取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的模式,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①基本能力实践模块,基本工程能力的培养对应于课程实验模块,是在单一课程范围内以项目训练方式对学生进行,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汽车工程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工艺规范,培养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在课程实验教学中,我们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尽量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完成实验过程,并认真地分析实验结果,而且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也多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同时对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验项目,不仅仅局限于实验课堂上,还进行必要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能真正地从实验课中学到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②综合能力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是基于课程群项目设计的集中实践和毕业设计,项目内容结合工程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汽车及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的知识,掌握汽车及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方法和项目研发程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工作和团体协作能力。综合能力实践模块主要由机械CAD模块、检测与信息处理模块、汽车产品设计模块、工艺装备设计模块、专业综合训练模块和毕业设计模块等组成。机械CAD模块帮助学生掌握机械工程图的绘制方法和现行的国家制图标准;检测与信息处理模块培养学生机械参数的测量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汽车产品设计模块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汽车产品相应的设计与制造规范及标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装设计模块使学生熟悉并掌握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维护、回收等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与技能;掌握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培养产品开发、生产等过程中人员协调、分工、协作意识与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先进制造技术模块以数控加工为基础,使学生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知识,实现CAD/CAM一体化。专业综合实验模块是利用现有专业实验室如机械创新实验室、液压实验室、机电传动控制实验室等对学生开放,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利用实验室的条件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使学生的工程能力达到完整的训练和提高。毕业设计全部在合作企业进行,结合企业产品研发项目,在学校、企业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课题。③拓展能力实践模块,主要是项目研发、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项目来源于教师的科研任务、产学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学科和技能竞赛和企业现场等。该模块主要是对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项目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管理能力和职业能力。拓展能力实践模块主要由科研训练、学科技能竞赛、企业实习等模块构成。科研训练由兴趣小组、科研任务、创新项目等引导参与;学科技能竞赛包括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汽车设计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每个项目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即:提出概念性方案、工程计算与分析、正式设计做出一个小产品,全部工作在一年内完成,每个项目由4~6人为一组共同完成,分别评分,其中多数项目题目来源于企业。完成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评定,同时,对指导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指导项目完成的专业综合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和鼓动能力等。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系统的培养模式,建立起以生产过程的顺序来组织的教学模式。使得学习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实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参与的项目大多来自于生产实践,所以能保证学习内容总体上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产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现的关键是产学结合,学生累计超过一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习、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我们制定的企业实习计划共46周。学生每年暑假前后安排6周进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第四学年安排28周在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我校与企业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合作。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企业专业技术专家共同参与,综合性项目主题和问题的确定,由企业界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在企业共建学生实践教学中心,便于学生在企业学习和实践。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断增加,可以促进专业水平和项目的不断产生。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形成长期互利的合作机制。我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造就了“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育人环境,形成了科学的常态化育人机制,培育了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能否培养出“卓越”的工程人才。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聘任、考核和评价制度使得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是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因此,我们制定了青年教师到企业轮训工作制度。对于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制定了相应的培训政策,每年安排2~3名教师到企业训练半年以上,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以获得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对于过去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他们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或有计划地定期安排到企业工作,以更新工程知识、掌握新的实践技能、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并不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不仅引进了部分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还从合作企业中聘请了部分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他们还担任学生在企业实习、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从而保证了卓越计划的实施。

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多年的实践积累,需要几届学生的培养才能逐步形成,也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提高。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建设也是工科院校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目前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专业教师缺少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大量工科专业学生难以找到足够的合作企业;企业受利益驱动缺乏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采用多元化的方法来解决。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2]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基金项目:盐城工学院教学研究基金项目“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面向工程的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X201102)

车辆工程专业篇4

(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摘 要】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于突飞猛进的中国汽车工业至关重要。提出了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信息获取渠道广泛,创新思维活跃为目的,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实践能力锻炼,信息搜集与应用等环节,培养能够正确把握汽车产业和汽车技术发展新方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竞赛;信息搜集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4111);西安科技大学博士启动金项目(2012QDJ027)。

作者简介:张武(1985—),男,陕西泾阳人,博士,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

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000万辆,增幅均超过10%,汽车驾驶人首次突破2亿,全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目前我国开设车辆工程专业的院校超过百所,每年毕业的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数以万计。他们将走向全国三百多家整车生产企业及相关企业。关于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学者们对其进行过探索与讨论[1-2]。然而随着社会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更具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提出和推广。

1 理论课学习

1.1 理论课程安排要有轻重缓急,主次分明

目前国内各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理论课程安排的内容和顺序都大同小异。在整个大学四年内基本遵循:公共基础课机械工程基础课车辆工程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选修课。部分选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中的概述性课程可以放到学习机械工程基础课时穿插进行[3]。这种安排也符合人类对一般事物的认识过程。总之车辆工程专业理论课安排要遵循”从基础到专业,由浅入深”的原则。

1.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大学教育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与以往任何教育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往的教学以讲授为主,重点考察学生的背诵和记忆能力。而大学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主导,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实习、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和竞赛等形式来培养人才,所以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多样化了。我国教育多为”填充式”,所以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被动的,即便是有思考也是少量的。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越显得必不可少。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使学生从中找到了兴趣和成就感,其自主学习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加强[4]。现代社会俨然已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说,人才培养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因此,鼓励、启发和协助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5]。

2 实践能力培养

2.1 通过大赛提高实践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本包含已经广泛开设的实验课、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伴随着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已经全面建设了大学工程训练中心[6-7]。在这里,除了可以进行常规的实践环节外,其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大量加工设备可以有效的支持学生参加各种大赛。

目前与机械相关的全国性大学生竞赛就不下几十种,其中与车辆工程专业相关的全国性大赛主要包括: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中国大学生汽车创意设计大赛等。这些赛事有的侧重结构,有的侧重电子控制,有的侧重车身设计。通过这些大赛的锻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2.2 通过先进设计和制造方法来提高实践能力

传授现代汽车设计方法。目前汽车的设计和分析都离不开软件,例如:三维造型软件:Pro/E、Solidworks、UG、CAXA和CATIA等,分析软件:ADAMS、ANSYS、Nastran和Patran等。同时还包括诸如新型测试方法、先进加工工艺和制造技术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这些先进的设计软件和设计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先进方法的了解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 信息搜集与应用能力培养

3.1 网络信息

现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网络已成为大家获取知识最简单、最便捷的一种方式。除了课程、实验和实习等常规教学方式以外,绝大部分学生都依赖网络获取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如:发动机技术、变速器技术、车身、底盘和车轮制动,这些内容在各大汽车网站上均有出现。比如:Autohome和Pcauto网站均在其主页的”百科”模块下。特别是车身技术,各大网站均有丰富的图片和解读供学生们学习,学生可以较直观的进行对比和分析,但是这些内容在书本里却鲜有出现。

3.2 汽车博览会

目前国内著名的五大车展包括:1985年创办的上海车展;1990年创办的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1998年创办的成都车展;2003年创办的广州车展;2004年创办的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通过车展,学生可以感受汽车车身设计的不同理念和思路,通过概念车可以把握汽车设计潮流的发展方向,通过发动机和汽车解剖模型可以更好的理解其工作原理和结构信息。同时通过新能源汽车体会国家可持续能源战略在汽车产业的应用。

4 结束语

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给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一个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其责任更是任重而道远。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信息获取渠道广泛,创新思维活跃为目的,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实践能力锻炼,信息搜集与应用等环节,培养能够正确把握汽车产业和汽车技术发展新方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万茂松,徐晓美,羊玢,郑燕萍,田杰.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28(3):36-38.

[2]李涵武,崔宏耀.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4):127-128.

[3]樊建武,廖启云.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4):62-64.

[4]陈吉兰,朱旭风.从大学新生的不适应性谈中学的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4):31-32.

[5]刘峰,张炳力,王其东.基于车辆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0):149-151.

[6]吴亚兰,许伯彦,郑忠才,孔祥安.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探索[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26(4):407-410.

[7]孟庆华.面向能力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决策管理,2010(1):106-106.

车辆工程专业篇5

关键词:职教师资;培养标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30-02

目前,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职教师资的建设与培养是职业教育前进中的瓶颈问题。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战略作用,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大力发展职教师资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车辆工程类专业教师培养标准》(以下简称《培养标准》)是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车辆工程类专业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教师标准》)而开发的,主要培养与车辆工程类专业所对应的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制造与检修”、“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和“汽车车身修复”等专业需要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该培养标准的研发对促进中等职业学校车辆工程类专业职教师资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培养标准研发调研

(一)调研基本情况

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法,进行了扎实有效、切合实际的调研工作。调研对象包括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职教专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企业等。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国内外职教师资培养比较。在德国,从事职教工作的师资分两大类,即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承担理论课(包括文化课)教学,实训教师负责企业培训的计划、组织实施和监督。

理论课职教师资培养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大学接受正规教育,学习4~5年,期间要进行为期1年的企业实习。第二阶段,为期2年的教师预备实习,主要在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院进行。在此期间,实习教师每周还要花一天时间去教师进修学院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以培养他们具备在职业学校做教师的基本素质。

实训教师培养是通过对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实现的,由完全开放的教育市场进行。

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汽车维修工程教育、汽车服务工程等本科专业。其中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是培养胜任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工作的职教“双师型”师资。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包括职业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业务素质包括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方面。课程设置包括通识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教育教师模块课程。其中企业及学校的实习、实践时间为36~40周。企业及学校的实习和实践保证师资培养的“双师型”。

2.中等职业学校人才能力需求调研分析。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对中职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课程设置、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人才准入及需求等方面,对山东省二十多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座谈和问卷调查,对车辆工程类专业教师培养标准的形成和完善具有指导作用。

3.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能力要求调研。为了解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需求情况,及毕业生对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及能力的自我认识和评价,针对山东省内的用人单位开展调研,包括润华集团、长城汽车、重汽集团、润峰汽车、银座汽车、济南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中华联合保险公司等。

企业对毕业生的个人素质、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等要求包括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完整地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包括能识读汽车电路图,能绘制简单的电路原理图;能正确选择并使用汽车维修常用工具、量具、仪器与设备,能正确使用汽车检测、诊断仪器和设备等。

二、培养标准的制定

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教师标准》,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培养条件等方面实现车辆工程类专业教师培养标准构建。

(一)培养目标

车辆工程类专业培养适应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其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道德水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车辆工程职业教育领域所必需的基础科学理论、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制造与检修”、“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和“汽车车身修复”等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等工作。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同《教师标准》的维度和领域相衔接,从职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制定培养规格。

(二)课程体系构建

车辆工程类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教师、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等。为实现对学生专业性知识技能与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在设置各类课程时,应注意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充分体现“职业性、技术性和师范性”的有机融合,并加强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将制定的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看作一级指标,则培养规格为二级指标点,培养规格进一步细化,称为三级指标点。

为了实现车辆工程专业教师培养标准三级指标点所要求的职业、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反向系统构建了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即由教师培养标准分解的三级指标点,设置其支撑课程,并对课程的具体内容提出要求。

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构成分为五个模块,即公共基础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必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后四个模块中又都包括技术类和教育类课程两个小模块。五个课程模块形成了以知识传递为主线的学科教育框架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特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同时,把职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和课程构建相融合,即通过“四模块”中技术类课程的设置,满足专业资格证书对应专业课程的需求,通过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满足教师资格证要求相关的教学内容。

(三)培养条件

为了保证培养标准的有效实施,从实验实训设备及场地条件、图书资料、师资队伍、外部合作资源四个方面制定了培养条件。

1.实验实训设备及场地条件。专业实验室设备需能满足培养标准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列全部项目的要求;实验开出率应达90%以上。

配备实验实训项目所需要的实验室,具体包括:汽车结构实训室(含发动机结构实训室、底盘结构实训室、车身结构实训室、电气设备实训室)、汽车性能实验室(含发动机台架实验室、汽车底盘测功实验室、汽车电器性能实验室等)、汽车故障诊断实训室(含汽车电器故障诊断实训室、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室等)、汽车检测实验室(含汽车安全、环保、综合性能检测实验室等)、汽车维修保养实训室(含汽车保养、机修、钣金、喷涂实训室、汽车零部件形位误差检验实验室、汽车零部件无损探伤实验室等)和专业教学实训室。

2.图书资料。设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专用图书资料室,配备本专业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相关的国内外图书、杂志和核心期刊等资料。

3.师资队伍。配备一支职称、年龄、专业、学历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师生比不低于1∶18,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实训教师和专业教学教师的比例不低于10%,同时教师队伍中应包括10%的企业兼职教师,5%的教育学教师。

4.外部合作资源。与汽车制造、装配、调试、维修、保养、检测等企业建立多个相对稳定的校外企业实训、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与汽车行业中等职业院校建立多个相对稳定的校外职业学校实训、实习基地,以满足教育教学实践教学需要。

三、培养标准完善

就制订的《培养标准》向中等职业学校及部分老师进行座谈和问卷调研,作为《培养标准》修改完善的依据。

1.调研对象。调研对象包括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烟台轻工业学校、滨州技术学院、日照市技师学院等共17个中等职业学校。

2.调研结果分析。调研问卷共发出82份,收回的有效问卷共75份,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培养标准中的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部分中职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中英语和数学类课程应相应减少学时和教学深度;技术类课程开设太多。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标准培养的是四年制本科生,要求其应具有宽广的专业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程设置方面保持不变。

在专业课设置方面,中职教师认为,作为车辆工程类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应作为专业必修课。汽车新技术应列入选修课程,以便让教师了解和学习汽车发展应用的新技术和汽车发展动态。由于专业必修课中已经有汽车发动机检测和维修、汽车底盘检测和维修两门课程,因此,将专业选修课中的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课程更换为汽车新技术课程。另外,大部分中职教师认为,对于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设备、车辆拆装及检测、维修等方面的能力。根据该建议,增大集中实践模块的学时,将实践环节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重由28.21%增大到了33.60%,强化了实践教学。

四、结语

车辆工程专业篇6

【Key words】Vehicl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PBL teaching method;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0 引言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关系着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随之进入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阶段[1]。

为实现高校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目标,实践教学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的方法,由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倾向于求同思维,不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普遍较弱,学生的求异思维没有被调动起来,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思考和创新意识。

为了促进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结合本校的师资、设备和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在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了PBL教学法,对PBL教学法在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有益的探索。

1 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车辆工程实践专业教学是实现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2]。不但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且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因此需要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 PBL教学方法原理

2.1 PBL教学法原理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也称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或问题导向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神经病学教授Barrow于1996年首创。它以“发现问题”为学习的起点,以“合作学习”为中期运作模式,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3]。PBL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该方法有别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它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小组讨论与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PBL教学法自从提出以来,已成为近40年广泛推广的教学法之一[4]。

2.2 车辆工程实践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

根据PBL教学法的上述特点,结合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在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尝试引入PBL教学法,即任务驱动下的PBL教学法。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PBL教学法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执行任务的进度并给予适当启发,并依据任务完成情况和讨论情况进行综合评分。通过任务将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通过指导教师恰到好处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既了解基本知识点,又通过发现问题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既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又培养和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

3 车辆工程实践教学中的PBL教学法实施

3.1 原理讲解

在车辆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首先对基本原理进行讲解,然后将具体任务布置给学生。参与实验的学生一般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实验不只是体验和验证所学理论,应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基本原理的运用上,结合问题有所拓展和创新。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思考问题,查找资料,整合新旧知识寻求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2 布置任务

指导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在任务中巧设问题情境。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导航作用,典型任务的设置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5]。所以对于任务设计,指导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实践教学载体(设备、器材、材料等),布置合理、贴切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研讨的方式进行解决。

3.3 分组研讨阶段

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可以使组内成员成为直接交流的对象。常见的分组形式有:(1)异质分组:将成绩、能力与性格有差异的学生混合编组,有利于学生相互带动,共同提高,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2)同质分组:将成绩、能力与性格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组,有助于指导教师分层教学,便于因材施教;(3)自由结合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小组成员大多兴趣相近,感情相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在实践教学中具体采用的分组方式形式要根据实践教学要求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情况而定。几种方式可以统筹兼顾,互为补充,经过一段时间的协作可进行小组调整,促使组内、组间同伴教学或同伴指导的机会最大化。每小组3~4名学生,设一名小组长,小组长掌握研讨的进度,负责方案汇整和人员的分工并组织实施。

4 基于PBL教学法的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及课程特点,在实践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通过实践,可以看到教学问题的设置、教师的综合素质、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6]。

4.1 教学问题的设置

设置的教学问题应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激发学生通过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但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讨论和探索。

4.2 教师素质

PBL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表面看起来教师的作用减弱了,其实隐性作用加强了。它对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

4.3 学生的学习态度

PBL教学法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结合任务积极查找资料,主动与小组成员交流沟通,通过讨论得出最佳结论,并多次验证,直到完满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和目标。

5 结论

车辆工程专业篇7

关键词:双语教学;车辆工程;汽车构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55-03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将双语教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用双语授课课程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为此,我们应该从外语、专业技能、文化素养、习惯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一、《汽车构造》课程双语教学建设意义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国家的汽车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国产车辆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距离。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国外先进的汽车技术被源源不断地引进到国内,进行车辆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国外一手先进资料和文献,了解国外汽车先进的设计和制造理念,学会独立地思考和解决车辆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为我国汽车工业的腾飞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汽车构造》是南京农业大学交通运输、车辆工程等相关学科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本校的《汽车构造》课程被定位为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专业课,面向交通运输、车辆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为后续的专业方向课奠定良好的基础,以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工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面向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通过推行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汽车的发展历程和行业的发展动态,掌握汽车工作原理与结构,具备分析汽车的不同结构、比较其优劣的能力,养成分析问题和探究结构奥秘的习惯,领悟汽车及其结构的设计思想,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为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总论、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曲柄连杆、配气机构,燃油供给系,发动机点火系,发动机起动系统,发动机冷却系、系,汽车传动系,汽车行驶系,汽车转向系,汽车制动系,其中,发动机电控系统、自动变速器是汽车中比较重要的电子技术。

二、南京农业大学双语教学的现状

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已有10年之久,在一些教育部指定的重点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学生从开始听天书一般的纯英语专业课到基本跨过了外语和专业的双重门槛,感受到双语教学的魅力。但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双语教学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国内高校开设《汽车构造》双语课程的高校还比较少。可以借鉴的资料还不是很多,但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已经基本具备开设双语课程的条件,此课程是本校《汽车拖拉机学》的子课程,《汽车拖拉机学》经过近十年的精心建设,已成为部级精品课程。笔者所在的院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中50%以上的老师先后赴美国、日本、荷兰、新西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进修和学习,是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汽车拖拉机学》课程已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化工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学科带头人领衔,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师梯队。教师运用英语进行教学和口语交流没有障碍。《汽车构造》是为大学三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此时学生已大部分通过了四级考试,有相当学生也已通过了六级考试。学校每周都举办丰富多彩的英语角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学生具备学习双语课程的条件。

三、《汽车构造》双语课程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双语教学教材的建设。由于“双语教学”在语言、教材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教材建设上应由学校划拨专项资金,缓解教师对双语教材的后顾之忧。根据我国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构造》课程的设置内容,在调研、查阅大量英文原版教材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四本内容先进的原版英文教材,它们是:海伍德编著的《内燃机原理》(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sJohn B.Heywood),格里特编著的《汽车》(The Motor Vehicle,T.K.Garr),吉莱斯皮编著的《汽车动力学原理》(Fundamentals of Vehicle Dynamics,Thomas D.Gillespie),米林肯编著的《底盘设计原理与分析》(Chassis Design:Principles and Analysis,William F.Milliken)。在《汽车构造》双语教学自编教材编制的过程中,整合国内外教材为教学内容做整体规划,内容最终确定为发动机和底盘两部分。发动机包括两大机构、五大系统,即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油供给系统(汽油机,柴油机)、系统、冷却系统、点火系统和起动系统。底盘包括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制动系。

2.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①多媒体教学。由于此课程是本校的部级精品课程《汽车拖拉机学》的子课程,先前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教案和课件的修改。教案与课件全部用英文完成,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术语和概念用中文和英文同时标注。由于本课程教材中有大量图片,所以课件中引入英文原版教材的内容,精选图片,多用立体图。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则制作成动画,分解结构,从基本功能的实现到完善技术性能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使学生一目了然。②通过结构拆装教学。由于此课程实践性很强,所以我们增加了实验教学课时。学生亲手拆装汽车各总成或部件,加深对结构原理的理解,增加他们对汽车实物的感性认识,从总成拆装到总成装配、功能检测到故障分析,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③利用实物教材教学。在实验室直接利用实物教材教学。如讲授发动机的结构类型,用中文和英文讲述各类新型发动机,如上海大众桑塔纳轿车发动机、丰田轿车发动机、日产尼桑发动机、EQ6100发动机等各类发动机总成的特点,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们采用了外文教材授课模式。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我们决定采用以下三种双语教学方法:①渗透型双语教育。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有的是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并适当辅以汉语的解说。②穿插型双语教育。在讲授课程内容时,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语补充;或以英文为主,在用英文教学的同时,适当辅以汉语的解释和说明。③双重型双语教育。同时使用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教学。教师通常可采取团队教学的形式,但每位教师只负责用其中的一种语言进行教学。比如,《汽车构造》课程专业教师用汉语讲授,另一位教师用英语配合授课,这种两种语言并存的双语教学模式也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几种双语教学方法我们都会不断地尝试,在不断的实践中一定会获得新的感悟。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一定能找到双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4.考核方法。考核成绩是这样进行分配的: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实验成绩10%,合理的分配成绩比重,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提问、讨论、作业等。由于《汽车构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发动机和底盘部分的课程,总课时为90节,18节课时用于实验,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对汽车的原理和构造会有深刻的认识。在期中和期末各进行一次笔试,题目内容为英文形式,回答时可用英文和中文两种语言。如果考核方式仅有期末考试一种单一的方式,也许会造成多个学生的分数较差甚至不及格,也不利于平时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考查,所以笔者认为上述成绩的设计是合理的。

5.评价方法。由于《汽车构造》双语课程是本校教学改革新的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双语教学”在能力养成、教学精力、物质保障和风险承担等方面,都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持续性较大的投入。由于双语教学在授课内容和方法上,比非双语教学产生的工作强度大、资料取得难等特点,建议学校适当增大课酬系数,如课酬系数可以定位为3.0。否则,老师们更愿意投身收益较高的科研工作而不愿意花大力气教学,这不利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开展双语教学是本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本校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但双语教学试验与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只有通过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才能将双语教学的实践顺利地进行下去。双语教学是一种强化习得外语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各种语言教学模式有着殊途同归之处。至于到底哪些模式更适合中国的国情,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实践。为了使英语语言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获取更有效,从事英汉双语教育的学校或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模式以取得更好的试验效果。当然,不管采用哪种模式,都不要偏离双语教育的目的:获取学科知识,营造双语环境,为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探索出一条开展双语教学的有效途径。相信经过几年的坚持和积累,本校《汽车构造》双语课程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晓明,陈少华.关于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4,(12):41-42.

[2]郭 瑞.浅谈双语教学[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学科版),2002,(4):97-99.

[3]任卫群,饶芳.工科专业类课程双语教学的体系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103-106.

[4]曹仁稳.高等农林院校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78-80.

[5]孙中华.高校双语教学教师外语水平调查分析与能力培养应对策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5):134.

[6]邵朱励.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若干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6):68-69.

车辆工程专业篇8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车辆工程;机械原理;教学方法;改革

1引言

机械原理是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关系到对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掌握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尤其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该课程更应该跳出常规的教学思维,让学生在后期的学习及应用中能达到学以致用。由于该课程概念抽象、内容繁杂,公式多,讲授课时少,庞杂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授课学时形成明显反差等等,给教学带来困难。特别是对于民办应用型大学来说,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理解该课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当前任教高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同行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并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取得一定的成效。

2“机械原理”课程内容分析

机械原理这门学科,主要研究机械中机构的结构和运动,以及机器的结构、受力、质量和运动的学科。主要组成部分为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总体上分为两块内容:机构的设计以及力学分析。机构的设计包括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和轮系的设计。而力学分析部分包括:运动分析、速度波动分析、力分析、机械效率、机构的平衡。

本文作者所在学校车辆工程专业而言,机械原理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前续的课程有工程力学、大学物理、汽车构造、汽车理论等。

众所周知,汽车设计工程师主要负责整车总体设计、总成设计和零件设计。其任务是使所设计的产品达到设计任务书所规定的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的要求,并将这些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分解为有关总成的参数和功能。在汽车工程师的实际设计中,很少用到机械原理中分析的内容,主要用到的是对机构进行设计及优化。所以从实际应用出发,机构的设计部分应占据主要地位。

我们的传统教学往往从理论分析开始,理论分析完成后才进行设计。如果课程安排中给理论分析分过多的时间,那么设计部分能利用的时间就相对很少。在我们的机械原理课程中,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力分析、机械效率、机械平衡、速度波动的调节等内容均是理论分析内容。很多学生一学期机械原理学下来,会感觉理论力学、高等数学等内容很多,而这两块刚好是很多同学的薄弱环节。那么就造成了,理论力学没有学好,机械原理学不通的思想。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机械原理的核心是不利的。这也会造成学完了机械原理,学生只会分析理论而实际设计的应用能力却很薄弱,甚至于没有利用机械原理来设计的概念。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车辆工程专业的机械原理课程应从为实际应用的观点出发,应该强调设计而适当降低理论分析的地位。在机构的结构分析介绍完以后,应该马上进入机构的设计部分,以便让学生明白机械原理就是为设计服务的。课程的时间分配上,也要让设计部分的比例加大。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用来讲解机构的设计内容,使得机械原理的教学内容能够真正对汽车工程设计发挥作用。

3教学方法改革

机械原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太多,而教学课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正门课程的教学是每位老师在学期开始前必须进行规划的事情。教师应该着重课前备课、课堂讲授、课下答疑,让学生能够明白此门课程的重要性及教学重点。只有教学者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才能够传授给学生以正确的技术原理和设计理念。

本文作者所在的是民办高校,属于应用型大学。学校尤其注重教学质量,要求教师日常教学中要保持年年备新课,年年教学都有所不同。同专业教师之间要有说课、讲课、赛课环节,并有教学方法及教学经验交流环节等。这些对于机械原理课程教学都是有益的。

3.1教学方法多样性---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对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效果,并对于扩大课堂信息量,增进工程实践意识,开展师生交互式教学,加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具有明显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机械原理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成有声有色有画的形象课程,确实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授课效率和效果。例如,多媒体演示平面机构运动、机械原理动画等能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能促进学生的理解。

传统的板书教学,能解决讲授中的重点、难点,能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尤其是进行相关必须公式推导及作图等,能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多媒体与板书结合,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若能适当穿插轻松励志环节,能促进学生思维轻松接受知识。本文作者所在学校提倡的三声教育、快乐学习法等理念,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中,添加轻松元素,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2“翻转课堂”为教学增色添彩

大学教育应该是“授人以渔”不是“授人以鱼”。尤其是性质定义为应用型大学的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除了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外,更重要的在于课程的优化,从而达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预设目标。

机械原理课程,结合任务式教学将课堂翻转,在教学前提出问题,提出任务,启发学生通过互联网的去寻找优质的教学资源,不再单纯的依赖授课教师去教授知识。课堂变成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激发他们对专业的探索和开拓激情,以及对科学执着的追求精神。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论

机械原理是车辆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研究机械的设计以及力学分析,为机械诶设计过程中的方案设计阶段服务。对于车辆工程专业来说,机械原理对于汽车设计及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实教学中,机械原理的讲授内容有很多已经过时,课程难,学生理解不多。整个教学环节下来,对汽车工程设计实践中作用微乎其微;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大胆对车辆工程专业机械原理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期能够有所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奇,朱家诚,公彦军.将计算机软件引入机械原理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 肖启明.RecurDyn在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3).

[3] 朱玉.CDIO工程理念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装备维修技术,2009(4).

上一篇:车辆年检范文 下一篇:力学性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