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检疫范文

时间:2023-11-20 20:09:16

检验检疫

检验检疫篇1

关键词:动物检验;检疫;措施

动物疫苗是全球各地区为消灭动物传染病所采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各国政府防止动物传染病在国际间传播和在国内蔓延而使用的一项强制性的行政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至今都无疫苗的动物传染病而言更是尤为重要,例如死亡率100%非洲猪瘟。英、美、德等一些发达国家在检疫、扑杀、封锁和消毒上严格遵守“四严”措施,才有效预防了口蹄疫、牛瘟和猪瘟等一些烈性传染病在国内的散布传播,避免了不必要的严重后果。随着国际上传染病防疫格局和动物疫苗形式的完善和发展,检疫在国际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逐步成为建立全球食品安全体系和动物防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现阶段动物检验检疫工作状况

(1)相关部门对检疫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我国对动物的检疫工作起步较晚,在国际贸易中对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进出境检疫工作也较晚,加上没有相应的政策宣传和受传统思想观念与工作习惯的影响,一些畜牧主观部门、政府机关以及农牧民群众、基层领导干部、畜牧兽医和技术人员没有高度重视对动物的检疫工作,没有完全认识到检疫对畜牧业、旅游贸易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以及动物疫病的防控方面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少地区出现“重防轻检”的情况,导致检疫的工作程序不规范、责任不明确、思路不清晰、措施不得力,存在工作进展缓慢、开展面窄的缺点,检疫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拒检、逃检等违法事件不断发生,检疫工作人员缺乏创造性和积极性。

(2)检疫体系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相关部门没有设立起承担检疫工作的独立检疫机构,一些单独设立的检疫站或兽医站都没有专职的检疫工作人员,在下达检疫任务时,没有专职的检疫工作者执行,难以展现出检疫工作的责任、目标、义务和权力。

(3)产地检疫工作没有及时到位

由于产地检疫工作的面广、量大,其所涉及到千家万户的规模场点的检疫难度大,另外受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传统疫病防控模式、农耕模式的影响,我国至今仍没有对产地进行全面的检疫推广工作,一直没能有效的将产地检疫率提高至百分之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动物疫病扩散的安全隐患。

(4)屠宰检疫工作的不规范

检疫工作的不到位还表现在不规范的屠宰检疫工作上,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多个部门交叉管理造成检疫工作管理的“空档”。各部门没有明确其职能范围,为检疫工作的执行带来不便。二是屠宰检疫场地过于集中。检疫时间和场地布置的不合理给私屠乱宰的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让整个动物产品市场埋下了安全隐患。三是大部分屠宰场地设施简陋。屠宰人员所使用的屠宰手段和工艺都较为原始,没有符合现今的防疫条件,难以落实到位检疫措施。四是定点屠宰检疫的范围小、种类少。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屠宰检疫工作,知识在一些主要城市实施猪、牛、羊的定点检疫工作。

3 强化动物检疫措施

(1)加强政策领导和媒体宣传工作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动物检疫工作在我国社会生活、经济和政治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动物检疫工作,帮助人们树立起“防检并重”的积极思想,从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检疫工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积极发挥出对检疫工作的领导和组织作用。另外,还可以运用电视、广播、报纸和书刊等媒体对其进行传播,着力宣传有关动物检疫方面的知识和法规,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到动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推动检疫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2)健全和完善职能独立的检疫体系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检疫工作从兽医工作里分离出来,并将其设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规定,健全和完善我国检疫工作体系,设立起职能独立的检疫站,规范各级动物检疫机构的名称,改善各地区动物检疫机构名称杂乱的现状,帮助检疫执法部门树立起权威性和独立性,逐步实现动物检疫工作与国际的接轨,促进中国兽医官制度的落实实施,纠正合署办公室在工作上所造成的敷衍、推诿等不良工作影响。

(3)加大对检疫工作团队的建设

不论多么严谨科学的法律规范和规则,如果不能落实在检疫工作人员方面,那么运用再先进的设施、再完美的标准、再健全的制度、再高新的知识都是无用之功。如果检疫站的工作人员不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那么检疫工作就难以正常顺利的进行开展。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在有效保证检疫质量同时加强对检疫队伍的建设,根据实践工作需求加大对检疫部门的事业编制,关注对检疫工作者的再教育培训,从制度和政策上为我国建立检疫团队予以强有力支持。

4 结语

检验检疫篇2

一、高

所谓“高”,就是要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高标准、严要求地推进“三大支柱”建设,夯实基础,守住底线。要严格管理、严格教育、严格按章办事。严格管理是对干部职工更高层次的爱护。如果一个单位人心涣散、纪律松懈,谈发展只是一句空话。必须坚持从严治检,着力营造扶正祛邪、干事创业、团结向上的和谐氛围。新的一年要继续加强队伍建设,以准军事化管理提升执行力;加强制度建设,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规范工作;加强文化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凝聚共识。

(一)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组班子要带头讲政治、讲正气、讲团结,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履其职,有话讲在前,背后不议论,始终保持立言立行,一抓到底的执行力,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责任感,只争朝夕,雷厉风行的快节奏,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的好风气。凡是涉及人、财、物等重要事项,一律经党组集体讨论研究决定,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和省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有关规定,改进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党组成员要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局党组成员每年下基层调查研究时间不少于24天。

(二)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层干部要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用心成事,在各自岗位建功立业。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工作督促检查,确保党组重大决策和全局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人尽其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加大干部岗位交流的力度,对在一个岗位满5年的中层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轮岗交流,通过轮岗交流,激发干部的潜力,营造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氛围。中层干部要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保持创新精神和进取锐气,遇事不推诿,身先士卒迎难而上,对内策应两头,对外服务政企,做好表率。

(三)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加强理想信念主题教育,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吸收正能量,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知感恩、懂珍惜、敢担当、乐奉献,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四)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考核,构建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体系,形成人人心中有目标、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压力的工作局面。强化财务风险防控措施,严格遵守上级各项财务管理规定,确保财务管理规范有序。

(五)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严格执行上级各项规定,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各级领导干部既要严于律已,率先垂范,做到自省、自警、自励,筑牢思想防线,守好道德底线,绝不越过红线,又要加强对分管部门和人员的教育,管好分管部门和人员的党风廉政建设,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坚决克服好人主义。严格责任追究,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查处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

二、实

所谓“实”,就是务实,实干兴局,讲话,办事。当前局面临的困难很多,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有重点地打歼灭战,逐个予以突破。概括起来,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举全局之力,成立九大重点工作推进组,推进九项重点工作。

(一)综合实验楼建设推进组

主要负责落实局党组关于基建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举全局之力,全力推进实验楼建设,收回“两证”,严格按照总局批复完成各项施工任务,确保不“双超”通过总局验收并顺利搬迁。

责任人:

牵头部门:基建办

参与部门:综合处、服务中心

(二)深化准军事化管理工作推进组

主要负责准军事化工作的日常管理和长效机制的建立,不断深化和丰富准军事化管理的形式和内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的培训,多样化的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丰富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努力使准军事化管理工作成为我局的文化品牌和特色名片。

责任人:

牵头部门:人事处

(三)提高职工幸福指数推进组

主要负责在现有财务体制下,如何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改善干部职工福利,提高干部职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责任人:祝林、程昕

牵头部门:人事处

参与部门:工会、财务处、政工处、服务中心

(四)效能督查督办工作推进组

主要负责上级机关和本局重要工作部署、重大决策、重要会议决定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负责全局绩效管理日常考核、体系的改版修订。

责任人:、

牵头部门:办公室、综合处

(五)信息宣传工作推进组

主要负责全局信息宣传工作的扎口管理和与各级新闻单位的协调沟通联络,负责全局重点工作、重大活动的组织策划和宣传报导,确保我局信息宣传工作走在全省系统的前列。

责任人:

牵头部门:办公室

(六)现代化建设工作推进组

主要负责加快现代化建设工作,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解决我局人力资源不足和人员老化的矛盾,提高检验检疫工作效率。全面推动“国检通”应用工作,提升“国检通”在检验检疫业务中所占比例,提升工作效率。积极做好“国检通”的宣传工作,提升“国检通”在进出口企业中的知名度。以新大楼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局信息化基础设备水平。

责任人:

牵头部门:综合处

参与部门:基建办

(七)车辆灯具实验室建设工作推进组

主要负责3C资质获得后实验室能力建设、检测技术人才培养、实验室内部管理以及检测市场的开拓。

责任人:

牵头部门:灯具实验室

参与部门:人事处

(八)技术中心实验室改革工作推进组

主要负责技术中心内部资源的整合,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管理改革,探索实验室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动力。

负责人:

牵头部门:技术中心

(九)出口免验工作推进组

主要负责做好出口免验企业肯帝亚木业培育指导工作,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今年内通过总局考核,实现地区出口免验企业零的突破。

负责人:

牵头部门:综合处

参与部门:

三、精

所谓“精”,就是主业要“精”。主业是检验检疫职责所在,也是立身之本。干好主业,可以彰显检验检疫独特地位和职能作用,展示检验检疫良好形象。2013年全局干部职工要广泛地抓好检验检疫业务的学习,不仅是一线人员,行政部门也要通过学习、轮岗的方式,做好“精”通业务这篇文章。年底全员参加检验检疫业务的考试。此外,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改革检验检疫监管方式,实现“三个转变”,即监管重心从以出口为主向进出口并重转变;监管对象从以监管产品为主向监管产品与企业并重转变;监管方法从以检验检疫为主向监管和检验检疫并重转变。积极探索开展日常监管、集中监管、飞行监管相结合的新模式,努力做到精准化、动态化、差别化检验监管。

(二)加强重点敏感商品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关系民生的食品、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商品的检验监管,提高疫病疫情截获率和不合格商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出率。

(三)坚持以安全、卫生、健康、环保和反欺诈为重点,加强对粮油食品、进口废物原料、危化品和能源资源战略物资的检验监管,强化对输非产品、市场采购出口商品以及食品、农产品等高风险、高敏感商品的监督管理。

(四)瞄准地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主动跟进,研究制定服务措施,全心关注,全程参与,全面帮扶。

(五)深化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年内通过验收考核;深化进口食品集中查验场库建设,力争年内达标。

(六)强化风险管理,加强出口产品退运追溯调查、国外通报召回信息的分析评估,结合TBT强制性技术要求,加快工作重心转移。围绕安卫环重点项目、重点商品、重点业务,重点梳理检验检疫业务流程,明确关键控制点。

(七)积极推动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构建整体、高效的信息安全架构。硬件上,加大信息安全设备投入,提升信息安全基础建设水平。软件上,形成上至省局、下至办事处的三级安全体系。培训上,继续做好全局职工的信息安全培训工作,提升全局职工的信息安全意识,确保信息安全零事故。

(八)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推进法治质检样板区建设,提升执法把关有效性。加强对外宣传,突出检验检疫执法把关对经济社会安全的贡献率,努力提高地方政府、服务对象和社会公众对检验检疫的认知度、认可度和满意度。

(九)加快实验室建设和改革,探索实验室改革发展措施,进一步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增强科学发展动力。食品添加剂及调味品实验室年内通过总局重点实验室验收。鼓励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科技质检实验区建设。

四、新

所谓“新”,就是创新特色,用开拓创新的精神做好局的工作,着力营造风清气正、齐心协力,共促和谐的干事创业的氛围。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多为干部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做干部职工的贴心人,提高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幸福感。

(二)落实好各项激励措施,努力为干部职工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用事业吸引人,情感留住人,政策激励人,岗位造就人,培训提高人,让干部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充分发挥工、青、妇、团组织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多措并举,齐抓共管。

(四)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非编人员同样的关爱和关心,提高他们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检验检疫篇3

各地政府、行政机关均对行政指导进行了一定探索并越来越多的行政执法工作中实践。检验检疫部门也不例外,近年来。多年来已在检验检疫监管工作中,包括行政处罚工作中运用到行政指导工作方式,也得到很多行政相对人和上级政府部门的肯定。然而,作为新兴行政管理方式,行政指导工作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问题的一些基层执法人员对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融合的正当性存有疑问,认为二者是相互冲突和对立的两个范畴,从而制约了行政指导在日常监管工作的运用和效能。由于行政处罚贯穿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各项制度之中,客观上成了衡量我国行政法制完善程度的重要实践尺度,也是检验检疫部门考量行政执法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检验检疫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的关系

存在着诸多的区别和联系。检验检疫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属于不一样的行政法学范畴。

指检验检疫部门在其职能、职责或管辖事务范围内,检验检疫行政指导。为适应监管和服务的需要,适时灵活地采取符合法律精神、原则的指导、劝告、建议等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方法,以谋求行政相对人同意,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目的之行为。

检验检疫部门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检验检疫行政处罚。促使其以后不再犯,维护检验检疫秩序,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给予一定形式的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一)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实施依据不同。行政处罚,其适用的首要内涵即要求处罚的依据法定,即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明文规定,具体到检验检疫部门主要是“四法五条例”。检验检疫行政指导行为的依据可分为规范性依据和非规范性依据。其中,规范性依据是指具有行政指导行为内容的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第13条规定:“本法规定必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进口商品以外的进口商品的收货人,发现进口商品质量不合格或者残损短缺,需要由商检机构出证索赔的,应当向商检机构申请检验出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9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非规范性依据是指不具有行政指导行为内容的法律原则、客观情况和行政相对人的需求等,如某检验检疫部门根据企业需求上门指导实验室建设。

2.适用范围不同。相较而言,检验检疫行政指导适用范围较宽。从对象上看,行政指导的对象包括与检验检疫职能范围相对应的所有行政相对人,而行政处罚仅指向违反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应当受到制裁的行政相对人;从内容上看,行政指导的事项十分广泛,基本上涵盖了检验检疫职能范围内的所有事项,在违法行为发生前、发生后及处置后均可以有所作为,而行政处罚则仅限定在违法行为发生后惩治和纠错方面。

3.实施方式不同。检验检疫行政指导的行为方式较为灵活多样,只要是符合法律精神、原则的方式都可以采用,包括提示、警示、劝告、劝诫、奖励、建议等,如现在很多检验检疫部门采用的质量分析、行政建议、行政处罚回访、单位座谈、许可企业证书到期预警等等;行政处罚为依法设定,《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有七类,检验检疫涉及到的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暂扣或吊销许可证等。

4.实施程序不同。目前检验检疫部门对于行政指导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存在较大的灵活性,执法人员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灵活运用。行政处罚程序则十分严格,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出入境检验检疫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严格的行政处罚程序既将检验检疫部门官僚武断和伸手过长的危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又保证其能够灵活有效地进行管理。

5.实施保障不同。检验检疫行政指导要求相对人协助具有任意性,不以强制力为保障,虽然有时行政指导行为中指明行政相对人如不接受行政指导行为,可能会产生某种具体的法律后果,但这仅是当事人未履行法定义务的结果,并非表明该行政指导行为具有强制效力。如某检验检疫部门向辖区内某商品注册登记企业发出警示:“该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将于三个月后到期,需及时准备换证复查材料并提前申请。”该企业未按照此行政指导的要求申请换证复查而导致许可证失效,此结果并非行政指导行为的强制效力。检验检疫行政处罚则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制裁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51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加处罚款、将查封、扣押的财务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虽然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之间存在着如上诸多的差异,而深入分析两者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意义可以得出,二者在价值层面和执法实践中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1.行政指导与行政处罚本身具有关联性。《行政处罚法》第五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这表明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是法定原则。事实上,对违法行为的惩戒本身就是一种警示教育,要做到标本兼治、达到行政处罚目的,必须使当事人不仅知道这样做不行,还要知道为什么不行。要达至这一目标,我们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必须加强解释、说理、答疑等基础工作,近来江苏检验检疫系统正在全面推行的行政处罚“说理式办案”即属于此,而这恰是行政指导在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所以说,行政指导和行政处罚本身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2.两者在实现检验检疫行政管理目标上具有统一性。行政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全体人民的合法利益。检验检疫行政处罚的目标并非实施处罚,而是纠正违法行为、预防再次发生,维持良好的检验检疫秩序。检验检疫行政指导则是以劝告、建议等非强制性方式,向相对人施加作用和影响,促使其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达到维护良好检验检疫秩序的目的。由此可见,两者在实现检验检疫行政管理目标上有着相类似的价值取向。

3.两者的结合运用有助于提高检验检疫工作效能。从检验检疫行政处罚的效果来看,虽然每年执法力度不可谓不严,处罚企业不可谓不多,但违法行为数量却未在实质上减少,一些伪造、使用假冒检验检疫单证的严重违法行为仍然存在。同时,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的立法已有明显的滞后性,使得行政处罚对于一些违法行为的发生并不能产生很好的纠错作用。而引入行政指导,则可能进一步降低违法行为发生率,或及时纠正轻微违法行为,从而有效地避免检验检疫监管不到位或监管效果不佳的情况。从检验检疫执法成本看,行政处罚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也设置了严格的程序,通常耗时较长、需要人力物力投入较多,执法成本相对较高。而行政指导相对于行政处罚,程序简单、适用灵活,耗费的管理成本较低。因此,二者的结合运用,恰好能取长补短,有效减少行政管理成本。

4.两者均是全面建设法治质检的题中之意。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11年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奋斗目标。2011年质检总局法制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全面加强法治质检建设。这就要求,检验检疫部门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完善行政处罚机制,而如何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完善行政处罚机制,引入行政指导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法治质检又要求质检工作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托,各项工作都要有相应的程序,需要按照步骤、按照时限、按照要求严格执行。而检验检疫立法因多方面的局限,其滞后性、抽象性是难以避免的,法律空白始终存在,不可能完全满足检验检疫日常执法的需求,难以提供详尽、有效的法律依据。此时,如果以传统的“无法律即无行政”的观念来限制行政行为,将可能使一些职能的履行陷入瘫痪状态。而行政指导由于更强调当事人的合意和意思自治,以灵活多样的手段、柔和的程序弥补了法律的僵化和滞后性,如果再将日常化的行政指导手段,用规范、文件的形式加以确认和完善,便可以更好地实现法治质检的内在要求。

二、关于检验检疫行政指导在行政处罚中的运用

如前所述,将行政指导引入检验检疫行政处罚在理论上有着可行性和科学性。从近年来部分检验检疫部门的实践来看,在检验检疫工作中引入行政指导,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监管效能,减少和避免监管对象不配合的现象,并能促使监管对象主动参与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实现行政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政策宣导、质量分析、行政建议等多种手段,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危机;此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行政民主、行政法制、行政服务意识,构建与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和谐关系,促进服务型检验检疫建设。

笔者认为,将行政指导引入检验检疫行政处罚过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违法行为发生前。

1.重点项目预警。检验检疫部门通过与地方政府、地方外经贸主管部门等加强联系,主动了解大型进出口项目、新设企业进出口需求等,提供“送法上门”等服务,让行政相对人第一时间了解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从而在进出口环节规范操作。

2.监管过程预警。在委托进口的贸易中,实际的收、发货人极有可能并不清楚检验检疫的相关规定,因此在无意中违法。这一现象在进口商品检验过程中经常发生。检验检疫部门可以在职权范围内,对发现的有可能发生违法的苗头性、倾向,及时通过提示、警示、通知等方式,控制违法事态的蔓延,及早纠正违法倾向,尽量避免启动行政处罚程序。

(二)违法行为发生后。

1.不予处罚。《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检验检疫部门对已经立案的轻微违法行为,在没有造成危害后果,并且通过行政指导能达到纠正违法行为,同时能够预防再次发生的情况下,适当作出免予行政处罚的决定。这样在能达到相同行政管理目标的同时,还更有利于缓和矛盾,促进和谐。

2.说理式办案。在行政处罚过程中,对当事人说清事理、说透法理、说通情理,以提高当事人对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的认知,争取当事人的配合,增进案件的透明度,促进案件的顺利办结。这可以说是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以行政指导确保个案公正性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避免因执法不公而造成行政执法权威的落空。

(三)违法行为处置后。

检验检疫篇4

1.1何谓绩效管理

绩效是绩与效的组合。绩就是业绩,包括两部分:工作目标和职责要求。效就是效率、效果、态度、品行、行为、方法、方式。效是一种行为,体现的是管理成熟度目标,又包括纪律和品行两方面。绩效,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任务分解和目标指导。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通过绩效计划制定、辅导沟通、考核评价、结果应用、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部门和组织的绩效。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保证目标和职能的实现。

1.2绩效管理基本特征

一是“数字化”,考核内容的量化,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和要求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并分别赋值;二是“个性化”,考核指标因“人”而异,通过个性化解决不同部门考核的可比性问题;三是“关联化”,体现在有工作关联的上下级、部门之间的考核成绩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团队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常态化”,通过建立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制度,实现考核的连续化、长期化,避免“考核一阵风,考完就轻松”;五是“严肃化”,考评的关键在于考核结果的严格兑现,把福利待遇、荣誉处罚与考核结果紧密结合起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不讲情面。

1.3绩效管理的作用

一是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通过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得到贯彻落实;二是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更为明确、具体,避免了部门间的推诿、扯皮;三是各项工作都能落实到岗到人,避免了“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四是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部门的工作业绩,避免了人浮于事、人心涣散;五是考核操作更为简便易行,避免了繁琐的考核机制占用机关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六是考核真正成为推动工作作风转变的撒手锏,避免了考核无法兑现,流于形式。

2扎实推进绩效管理工作的实践

检验检疫部门作为国家一个行政技术执法机构,如何充分应用绩效管理的理念来推动工作的落实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几年来我们大胆实践探索,从中摸索出一套比较适合检验检疫实际的绩效管理新模式并加以实施,对推动检验检疫各项工作的落实具有重要作用。

2.1科学合理地制定绩效管理目标

这几年我们紧紧围绕质检总局提出的“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工作方针和“树立质检部门刚正廉明的依法行政形象、科学权威的技术执法形象、可亲可信的人民质检形象”三个形象的要求。按照福建局提出“单项争第一,综合创一流”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从各部门或单位的职能出发,制定《年度绩效考评办法和操作规程》,并每年对各部门或单位的重点工作目标和日常考核指标进行动态调整,力求达到重点工作指标突出,日常考核指标齐全,为年度实施有效绩效管理奠定基础。

2.2细化分解指标,制定落实措施

各部门或单位对接工作目标对考评指标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并结合实际,制定落实措施,认真推进。做到责任明确,任务明析,完成时限和时序要求具体,便于考核考评。

2.3实施有效的考核评价

坚持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建立三个考评机制。一是定期分析评估机制。月度、季度和年度对各项指标进展情况进行考评,并以“已完成全年指标项、达到或超过序时进度项、低于序时进度项、未落实到位项”四个指标进行分析评估。二是预警机制。建立考评指标进展情况及时收集、分析研判、预警通报制度,及时制定推进措施。三是督查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实行每月通报和不定期督查。

2.4充分合理应用考核的结果

合理充分利用考核结果可以避免“考核一阵风,考完就轻松”的现象出现。这几年我们充分把考核结果作为改进工作,班子考核,干部使用,干部评优评先和奖惩,行政问责的重要依据,充分兑现承诺,赢得群众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2.5加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领导

成立管理机构,建立三级联动责任制。实施“一把手”负总责,综合管理部门负管理职能,建立分管领导、中层管理、岗位人员三级联动责任制,建立绩效督查员制度,实行专人负责,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监督。

3做好绩效管理工作要把握好的几点探讨

3.1考评指标设计是“关键”

绩效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充分发挥职能,落实上级的政策、工作部署和要求,因而考评指标设计要通过充分研讨沟通,必须做到“三化”。一是体现“个性化”,要能充分反映各部门的工作实际,体现各部门的工作重点;二是体现“可量化”,考核的指标可以避免定性有余定量不足,尽可能赋予分值量化;三是体现“可操作化”指标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前瞻性相结合,既符合部门实际,又突出部门特点,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3.2全员动员全员参与是“基础”

绩效考核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更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各级管理者及其下属的共同职责。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全员对绩效管理认悉,以指标要求为标杆,为目标。通过任务分解,人人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提高全员争创意识,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争第一,创一流。

3.3加强检查指导是“保障”

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推动工作的落实,它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新管理模式,必须加以指导,通过检查指导推动管理的实施,实现最终目标。各牵头部门应加强“常态化”考核,督查督办,责任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建立完善督查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进度有人跟、难题有人解、责任有人追、效果有人查。

3.4考评结果有效应用是“保持绩效管理生命力的有效手段”

考核结果的应用是绩效管理的落脚点,也是充分调动大家积极参与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考核结果的应用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绩效管理的效果,实施绩效考核的单位或部门要切实重视考评结果有效应用,考核结果及时地与被考核对象沟通反馈,进行公示,及时兑现承诺,取信于民,从而激励全员的积极性,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推动工作的落实和提升。

4结语

总之,绩效管理从指标设计与目标计划的制定到过程监督与管理,到考核评价与反馈,再到考评结果应用,实际上构建了一种“落实———改进———再落实(提升)”的持续改进机制,达到考出活力、考出动力,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全局工作的目的。

检验检疫篇5

关键词:屠宰;检验;检疫;监管;机制

生猪屠宰检验检疫,是保障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和防止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现行生猪屠宰检验检疫制度存在责任错位、工作重复、可操作性差等问题,亟待改革和完善。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现行屠宰检验检疫制度演变过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屠宰检验检疫制度的改革思路。

1我国屠宰检验检疫制度的演变过程

1.1“企业自检、部门监管”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为明确屠宰场及场内卫生和兽医工作的责任和监督主体,改善屠宰场经营管理,1955年8月8日,国务院了《关于统一领导屠宰场及场内卫生和兽医工作的规定》,明确屠宰检验检疫由食品公司负责,同时规定“屠宰场的肉品卫生工作由卫生部门监督和指导,屠宰场的兽医工作由农牧部门监督和指导,出口肉类由商检部门监督与检查。”[1]1959年11月1日,农业部、卫生部、对外贸易部、商业部联合了《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以下简称“四部规程”),进一步明确“各地商业部门领导所属屠宰厂(场),按照本规程进行肉品卫生检验,卫生、农业部门对本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对外贸易部门对出口肉品的检验进行监督检查。”这个时期的屠宰检验检疫统称为肉品卫生检验,其主要特点:屠宰场自检并出具证书,农业、卫生、对外贸易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企业的检验行为进行监督管理。1.2“分类检疫、农业部门统一监管”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生猪屠宰从食品公司独家经营变成多渠道经营的新变化,加强经济转型时期的屠宰行业管理,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屠宰检验检疫的政策法规,逐步调整改革屠宰检验检疫工作。1985年2月14日,国务院《家畜家禽防疫条例》,规定“屠宰厂、肉类联合加工厂的畜禽防疫、检疫工作,由厂方负责,厂方出具检疫证明,加盖验讫印章,农牧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同时规定“其他单位、个人屠宰家畜,由畜禽防疫机构或其委托单位实施检疫”。1985年8月7日,原农牧渔业部了《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其中第6条第3款规定,“大中型屠宰场、肉类联合加工厂具备检疫条件的,畜禽防疫、检疫工作由场(厂)方负责,其畜禽产品由场(厂)方出具检疫检验证明,加盖胴体验讫印章,由农牧部门防疫检疫机构和派出的兽医检疫人员进行监督检查。”该细则第20条规定,“凡不具备本实施细则第6条3款规定的畜禽屠宰、加工单位、个体户所屠宰、加工的畜禽、畜禽产品,由所在地畜禽防疫检疫机构或乡(镇)畜牧兽医站进行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并由其出具证明,胴体加盖验讫印章。”[1]这一时期,“家畜宰前检疫、宰后检验及其处理,按《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规定执行”。1992年4月8日,农业部修订了《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继续明确屠宰厂、肉类联合加工厂生产的畜禽产品,由厂方实施检疫检验,厂方要有专门兽医卫生检验机构、专职工作人员、检验检疫人员和设备。1995年12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等畜禽屠宰检疫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电〔1995〕38号),规定屠宰厂、肉类联合加工厂的屠宰检疫由工厂负责,农牧部门可派驻兽医监督员进行监督检查。这个时期,屠宰检疫实行分类管理,具备检疫条件的屠宰厂、肉类联合加工厂(即“两厂”),由企业自检,农业部门监督;其他的屠宰场则由农业部门负责检疫。1.3“三检分设、多头管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1996年9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生猪屠宰检疫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1996〕40号)。这是一个关于屠宰检验检疫体制的转折性文件。该通知明确生猪屠宰检疫是政府行为,由农业部门的畜禽防疫监督机构实施,同时规定农业部、国内贸易部协商确定范围的“两厂”屠宰检疫,由企业自检、出证、盖章,畜禽防疫监督机构监督,必要时派防疫员驻厂监督。1997年7月3日颁布的《动物防疫法》和1997年12月19日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继续沿用〔1996〕40号文“协商确定范围的‘两厂’屠宰检疫由企业负责”的要求。但此后多年,屠宰检疫由企业自检的“两厂”名单并未确定。2007年8月30日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取消了屠宰检疫“两厂”企业自检的要求,规定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指派官方兽医实施现场检疫。2007年12月19日修订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规定,肉品品质检验由企业负责,生猪屠宰的卫生检验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执行。这一阶段,逐步确定了屠宰检疫、卫生检验和肉品品质检验“三驾马车”并行的制度,即屠宰检疫由官方兽医实施,主要在宰前、宰后检验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产品检疫证明;肉品品质检验由屠宰企业负责,主要检验健康状况、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以外的疾病、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等,并由企业出具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卫生检验的执行则并不理想。从我国屠宰检验检疫制度的历史沿革看,自1949年以来,我国屠宰检验检疫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均由屠宰场作为检验检疫工作的实施主体,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监督。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6〕40号文明确了生猪检疫是政府行为,进而在此后的一系列立法中,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实施屠宰检疫这一职责逐步确定下来。

2现行屠宰检验检疫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屠宰检疫承揽全责,肉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错位。首先,《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屠宰企业对其产品质量负责,这既是法律赋予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企业应担的社会责任。其次,屠宰检疫作为保障肉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主要是检查肉品是否存在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但由于缺乏对屠宰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的了解,一些地方错误地将只经过检疫、没有经过肉品品质检验的肉品称为“放心肉”,导致屠宰企业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而往往由屠宰检疫承揽全责,混淆了屠宰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管责任,造成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错位。此外,由于屠宰检疫,特别是宰后逐头、逐岗检查的工作量大,地方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不得不把大量官方兽医投放到具体的屠宰检疫工作中,而对屠宰企业质量安全和养殖等动物卫生风险较高环节的监管力量严重不足,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履职带来了巨大风险[2]。2.2肉品品质检验开展情况不一,肉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缺位。一是在同一屠宰企业,同一屠宰线上,对每一头猪,如果均由官方兽医实施屠宰检疫,由屠宰企业肉品品质检验员实施检验,那么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责任很难区分,容易相互推诿[3]。目前,许多屠宰企业(特别是小型屠宰场点)仅有官方兽医实施同步检疫,企业肉品品质检验形同虚设。二是屠宰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在制度设计上本应各有侧重,但现行的《生猪屠宰检疫规范》(NY/T909—2004)、《生猪屠宰检疫规程》(农医发〔2010〕27号)和《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GB/T17996—1999),在工作流程和要求上有大量交叉重复的内容,既不便操作,又浪费人力物力。三是少数屠宰场以有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驻官方兽医实施检疫为借口,推脱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在检验设施设备方面,投入严重不足,长期停留在“一刀一钩”,单靠肉眼观察进行品质检验的水平,在农残、药残、重金属、抗生素、激素等有害物质检测方面基本空白,因此难以保障肉品质量安全[4]。2.3卫生检验未有效开展,肉品质量安全存隐患。根据现行屠宰管理法律法规,卫生检验是与屠宰检疫、肉品品质检验“并驾齐驱”的一项检验制度。《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规定“生猪屠宰的卫生检验及其监督,依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卫生检验并未开展。一方面,现行《食品安全法》没有关于“卫生检验”的具体规定,法律与法规之间的“接口”并不紧密。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并未依照《食品安全法》中“食品检验”的内容,制定和实施卫生检验的规章、标准和执行细则,卫生检验实际上名存实亡。

3完善我国屠宰检验检疫制度的思考

3.1企业自检,官方监督。厘清屠宰企业的主体责任和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是有效实施屠宰检验检疫的基础。屠宰企业是屠宰产品的生产主体,应对屠宰产品的质量安全负责。对于涉及质量安全的病害、肉品品质和卫生指标等,均应由屠宰企业实施检验并检验合格,官方兽医则应主要发挥监督作用,承担监管责任。开展屠宰检验检疫,一是按照现行《动物防疫法》的规定,继续实行屠宰检疫制度,对检疫的内容、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强化屠宰检疫的监督把关功能,将检疫技术性操作交由屠宰企业负责。二是整合屠宰环节的卫生检验和肉品品质检验,实行新的肉品品质检验制度,检验的内容包括屠宰环节涉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生物性、化学性风险物质和肉品品质指标,以强化屠宰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三是强化对企业检验人员的监管。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将肉品品质检验人员资格纳入统一的兽医卫生检验人员资格进行管理,实行职业准入制度,明确检验人员必须依规程检验,对检验结论负责,对违规检验或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屠宰厂负责人和检验人员均要给予处罚,甚至禁止从业。3.2协同监管,全程可溯。3.2.1整合监管力量,形成监管合力3.2.1.1形成与上游养殖环节的监管合力。安全的畜禽首先是“养出来”的,而不是“宰出来”的。如果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没有得到保障,仅靠屠宰环节的检验检疫,难以全面防范上游传导的诸多风险。要以强化养殖档案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掌握辖区内动物疫病防控、动物出栏补栏、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动态情况。要从源头控制兽药残留风险,加大对风险大、隐患高兽药的监督抽查力度,重点打击兽药违法添加、制假售假、违规使用等行为。要严格按照产地检疫规程和报检制度实施检疫,严禁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动物离开饲养地。3.2.1.2形成与下游肉品销售加工环节的监管合力。落实好《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禽屠宰检验检疫和畜禽产品进入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后监管工作的意见》(农医发〔2015〕18号),进一步细化、实化畜禽屠宰检验检疫和畜禽产品进入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后的监管措施,有效衔接屠宰准出与畜禽产品生产经营准入管理。3.2.1.3形成监督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合力。官方兽医在开展屠宰检疫和对肉品品质检验的监管过程中,一旦发现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紧密衔接监督执法和刑事司法手段,形成保障肉品质量安全合力。3.2.2加强屠宰环节追溯体系建设。详实、完整地做好信息记录,通过全程记录手段,督促屠宰企业和官方兽医按照法定程序开展检验检疫,同时将其作为肉品质量安全问题倒查的依据。一是做好入厂(场)查验和待宰信息登记,如实记录待宰动物数量、临床健康检查情况、隔离观察情况、停食静养情况,以及货主等信息。二是做好屠宰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记录,如实完整记录肉品品质检验、“瘦肉精”检测等检验结果。三是做好无害化处理信息记录,如实记录无害化处理病害生猪或生猪产品数量、处理时间、处理人员等信息。四是做好屠宰产品出厂(场)信息记录,如实记录出场屠宰产品规格和数量、肉品品质检验证号、动物检疫证明号、屠宰日期、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3.3健全标准,提升能力。3.3.1修订完善规章、标准。对屠宰检疫的检疫对象、内容和方式作出调整;完善肉品品质检验,整合疫病、疾病、肉品品质和卫生状况等涉及肉品质量安全风险因子的检验职能,确定检验内容、程序和方法。3.3.2提升工作能力。一是提升企业质量自控建设水平。屠宰企业应建立健全肉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推进诚信管理体系建设。二是提升行业管理能力。强化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建立畜禽屠宰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各级畜禽屠宰行业管理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三是提升风险监测能力。实施屠宰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增加监测有害物质种类,扩大监测畜禽范围,监督屠宰企业做好“瘦肉精”等有害物质自检。四是提升监督执法能力。通过屠宰质量安全风险分级管理、监督抽检、“双随机”检查等方式,督促屠宰企业做好兽医卫生检验工作,保障肉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欧阳静,欧阳昌勇,欧阳英,等.现行制度框架下保障屠宰场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的思考[J].中国动物检疫,2016,33(12):34-37.

[2]侯佩兴,黄优强.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探讨[J].中国动物检疫,2016,33(5):21-23.

[3]冯新平.“新常态”下的生猪屠宰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思考[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5):27-28.

[4]黄岳新.关于解决生猪屠宰检疫检验双轨制的思考[J].肉类工业,2010(9):1-2.

检验检疫篇6

从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和健全、国际贸易新格局的形成以及检验检疫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论述了建立和完善出入境检验检疫诚信体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探讨了出入境检验检疫诚信体系的总体框架、诚信管理和诚信政务两个子系统所含要素的具体内容及运作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是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我国加强进出口贸易管理的行政行为。为此,建立和完善出入境检验检疫诚信体系,对规范检验检疫秩序,提高检验检疫监管国际化水平,促进开放型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1 共铸诚信――出入境检验检疫监管国际化的需要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作为国家涉外经济的一个管理机关,在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的框架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WTO规则相符合的出入境检验检疫诚信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是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1.1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正向着信用经济迈进。为此,建立、健全相配套的社会信用体系的任务尤为必要和艰巨。在新形势下,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所面对的不仅有国际市场的国内化,还有国内市场的国际化问题。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有机统一,要求其在管理中必须遵循国际规则和市场经济规范,建立起一套相应的诚信体系和诚信制度。例如,对进出境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进行卫生注册、登记和检疫许可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验室检测认可等。这些蕴涵着诚信理念的检验监管方式和制度的成功实施,实现了政府部门行政管理的重大突破,从根本上规范了检验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而带动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是适应中国入世后对外贸易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入世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市场化、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WTO的法律条件下,国际贸易、市场交换及这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检验检疫环节,形成了互为制约的诚信关系链条。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是经国家授权行使职责的,检验检疫行为作为政府的诚信体现及由此带来的国家的诚信环境,也是我国是否能在国际市场扩大份额的决定因素之一。

1.3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需要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按照市场经济运行和与国际接轨的新要求,建立检验检疫诚信体系,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破除、跨越贸易壁垒、障碍的措施,施行了多种以诚信为核心的便捷检验监管方式,探讨和解决了入世后对外贸易遇到的新问题。

2 长效治本――出入境检验检疫诚信体系的构成

出入境检验检疫诚信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出入境检验检疫行政管理的需要,进行调研、规划、设计、建立、实施,是一种维护、规范实现检验检疫行政行为的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诚信关系和诚信准则的长效治本管理机制,其构成包括检验检疫机构自身的诚信政务、对检验检疫部门监管与服务对象的诚信管理两个紧密相关的子系统;以及严谨的诚信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和完备的检验检测能力三大支撑;形成由国检诚信、企业诚信、检验检疫及外经贸企业的工作人员的个人诚信等构成的、相互关连的信用关系,并与外经贸企业信用体系相链接,成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

检验检疫诚信体系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运行要求高,近年来,检验检疫机构通过建立和推行诚信体系,与外经贸企业建立和发展了稳定、可靠的诚信关系。在全面准确地评估企业诚信度的前提下,对企业采取了相应的检验模式或监管方式,例如对诚信度高、质量稳定的企业分别实行免验制度、“绿色通道”制度“型式试验+跟踪检验”等检验监管的新模式。这些基于诚信的检验监管新模式的实施,不仅减化了手续,缩短了检验签证周期,加快通关、放行速度,而且降低了检、工、贸的管理成本或运作成本,形成了与检验检疫相关各方的良性互动,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诚信政务――出入境检验检疫诚信体系的关键

检验检疫诚信政务是指检验检疫部门对法定权力和职责的履程,是检验检疫部门在自身能力限度内的实际“践约”状态。在我国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中,检验检疫诚信政务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杠杆和支点。以有效监管,方便进出,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以依法行政和守信于民、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的国检政务诚信系统 ,在检验检疫诚信体系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相性的作用。检验检疫机构在诚信体系建设过程中,正确掌握和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为推动检验检疫诚信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可靠保证。检验检疫诚信政务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3.1诚信素质培养

诚信建设思想先行,要通过道德法规教育、诚信知识培训、业务技能提高全面开展诚信素质培养、教育活动,使检验检疫人员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新的水平和执行法规制度的层面,从根本上提高了诚信政务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3.2诚信政务制度

诚信政务,是职业道德规范和行政执法规范的统一。建立、实行完善的控制性责任制度,为检验检疫诚信政务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要通过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严格执行工作纪律规定、行风廉正规定、业务规范程序等法纪、制度,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WTO规则等的有效执行,维护检验检疫诚信体系有效运行。

3.3诚信行为考评

建立、健全诚信行为考评制度,在检验检疫诚信体系运行中加强检验检疫部门自我行为规范的督促、检查和评估,对检验检疫部门和工作人员在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检测鉴定、签证放行、行政审批、认证认可以及收取费用等项工作中是否依法行政、诚实工作、信用服务、兑现承诺;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分级负责、逐级考评的原则,进行多方面、多渠道的督查和科学、合理的评估。同时对各部门和干部职工的诚信政务行为的考核、评价及结果,建立诚信行为考评档案,列入部门和个人的考绩记录,作为单位评定业绩、使用干部、进行奖惩的重要依据。

3.4诚信咨询服务

诚信咨询是检验检疫部门在诚信体系建设中发挥引导、推进作用,通过诚信管理宣讲、诊断、指导,帮助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把诚信制度建设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联系起来,推动企业共筑检验检疫诚信体系。

3.5诚信政务监督

诚信政务监督,主要通过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引导、督促检验检疫守信行为,回应检验检疫行政相对人对政府寄托、依靠的信赖,促使检验检疫诚信政务的健康发展,从而推进检验检疫诚信体系有效运行。

4 诚信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诚信体系的重心

检验检疫诚信管理即对报检人的诚信度进行征询、识别、分析、和评级,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用最科学、合理的检验监管方式,有效地控制、降低检验检疫风险。其以强化约束监督机制,促进诚信生产、经营为目标;以诚信法规、诚信征信、诚信评级、风险监控、诚信奖惩为主要内容。

4.1诚信管理法规

在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中,诚实守信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不仅需要用社会道德加以约束,还必须以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检验检疫诚信管理法规由国家法律、法规(如《宪法》、《商检法》等);国际规则和惯例(包括国际公约、WYO规则等);检验检疫规章(包括总局令、工作程序等)三部分组成。

4.2诚信管理信息

诚信管理信息,是实施检验检疫诚信管理的必要的基础条件。检验检疫机构通过企业信息登记、信息征询等方式采集的诚信信息,并进行整理、汇总、分析、评估,建立可供查询的外经贸企业诚信管理电子信息库。既为检验检疫机构实施诚信管理提供了最客观、准确的依据,同时也可以成为有关部门稽考企业诚信的一个途径。

4.3诚信评级

诚信评级是以统计方法确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对进出口企业的履约可信程度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判断,并运用明确的文字符号来标明等级的活动。诚信等级估价、评定是检验检疫诚信管理的首要环节,其包括诚信评级机构、诚信等级标准、诚信评级程序、诚信结果公示等内容。

4.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指在实施检验检疫诚信管理中,对进出口企业可能产生的不能或不愿按照约定履行义务而导致的检验检疫工作质量问题,通过风险评估、风险警示、风险处理,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处理,以避免、降低直至解除涉及安全质量的风险。

4.5诚信奖惩

诚信奖惩是保障检验检疫诚信体系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按照守法便利”的基本原则,诚信等级越高的企业,实施的检验监管方式越快捷,办事越方便,充分享受应有的诚信回报;对一级诚信企业还进行媒体宣传、红榜公布。反之,则加大检验监管力度,加严检验、放行;有的要列入“黑名单”,必要时还要公开曝光。

5 结论

检验检疫篇7

关键词:入境快件 检验检疫 质量控制

一、前言

2005年8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检法实施条例》,对出入境快件企业的市场准入、出入境快件的报检主体、报检方式,到快件营运企业的报检范围、法律义务、法律责任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由发展改革委会同九部委联合制定的《“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也于2011年出台。可见物流业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家也给予了政策倾斜支持。

二、入境快件检验检疫监管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

目前入境快件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为审单核放为主,抽查为辅。具体做法是:一是在入境快件还没有到达快件监管场之前,快件营运人先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将快件品名、数重量、收货人等信息提供给检验检疫部门。二是由检验检疫人员进行人工审单,依照对动物、动物产品、植物种子、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生物制品等需要办理检疫许可证的快件,以及电器、玩具等必须实施进口安全质量许可制度的快件实施重点监管的原则,从快件清单中挑出需查验的快件。三是快件到场后由查验人员现场查验,依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检验检疫处理。四是需出具通关单放行的快件经过现场查验后出证放行。五是凡涉证而快件营运人又无法提供相关单证的,做退港处理。

(二)问题

1、入境快件漏检漏报或瞒报情况严重

由于快件有别于一般货物的监管,是实行分类管理,因此有些快件营运商为了逃避检验检疫,在进口某些需要3C认证的小家电或玩具产品,又或者是化妆品和食品等等时,有意向检验检疫机构虚报品名。有些快件营运商少报多进,避开重点监管和检验检疫流程。这些避了检的快件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国内流通市场上,不仅增加了疫病疫情在我国传播的机率,危害了国家的经济安全,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

2、单一的查验方式不能满足入境快件迅速发展的要求

目前检验检疫机构只是对快件进行了分类管理,但对其营运人并未实行同样的管理。检验检疫人员是依靠人工审单来确定查验对象,为防止漏报漏检,难免会扩大查验范围及比例。即使对诚信度高、知法守法的快件营运企业,做法也是如此,这势必会影响快件的通关验放速度。然而快件营运人都高度重视恪守“运输时间短、投递时间准”的承诺,这难免会对检验检疫工作产生不配合,甚至抵触的情绪,不利于检验检疫执法把关,从而难以对出入境快件的质量进行监管及控制。

3、关检联检机制不成熟

虽然“一机两屏”模式在出入境快件监管场被普遍采用,但X光机的操作主动权在海关,检验检疫人员对根据工作需要确定过机比例、指定过机对象、调节传送带速度等没有控制权,容易给快件营运人形成一种检验检疫依靠海关被动执法的错觉。同时在监管现场,海关的查验权与检验检疫职能产生交叉和重叠,例如,在入境快件中查获稀有的动植物标本,检验检疫要以动植物检疫为由截留快件,海关要以走私为由截留快件,这处置权的归属很难定论,以上这些都非常不利于检验检疫工作的开展。

三、探索新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加强入境快件的质量控制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目前检验检疫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有必要探索新的监管模式。如对入境快件实行电子化通关;对经营出入境快件业务的企业实行按信用级别分类管理;加强与海关的沟通与合作;进一步完善关于快件检验检疫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目的是既从源头上加强对入境快件的质量控制,又畅通了口岸物流,确保检验检疫工作“严”、“快”两不误。

(一)充分依靠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效率

实施快件业务无纸化操作新模式,全面推行电脑审单,开发并启动与CIQ2000对接兼容的出入境快件检验检疫电子监管模式。在快件运抵监管现场之前,由报检人将快件品名录入,由CIQ2000系统对重点监控商品、涉及国际公共卫生重大事件和高风险检疫物品进行识别,再由检验检疫现场查验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查。这种做法既能有效防止漏检漏报,又能大大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为快件营运企业节约运营成本。

(二)效仿入境快件的分类,对快件营运企业按诚信级别进行分类管理

检验检疫部门应加强对运营企业的资质审查,包括备案审查及年审。对诚信守法的企业给予绿色报检通道,适当降低查验比例;对鲜有虚报或瞒报现象的一般企业按常规操作流程处理,每年不定时地进行一两次加大比例及力度的抽查,以表警示;对于那些不遵纪守法,多次故意虚报或瞒报快件品名,以图逃避检验检疫的企业,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直至取消其营运资格,增加其违法违规的成本,净化快递营运市场。

(三)在快件监管现场,联检部门主要是检验检疫和海关

海关的进出口监督管理权与检验检疫关系密切,而其中的查验权与检验检疫职能产生交叉和重叠。“检关”合作的共同点在“查验权”,“检关”协调的切入点也在“查验权”。检验检疫最需要海关配合的地方,就是海关要把属于检验检疫职能的待查物品信息及时、全部交给同级的检验检疫机构。加强与海关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建立检验检疫、海关联合现场监控中心,共享快件相关信息。如快件公司信用档案,入境快件的数据、信息资源等,实现电子化“先报检,后报关”,与海关同台操作,同台查验放行,避免同一快件重复拆包查验,实现口岸和谐监管,提高通关速度。

(四)进一步完善关于快件检验检疫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

以入境快件为例,检验检疫部门对C类快件是免予检验的,应实施检疫的按有关规定实施检疫。而《出入境快件检验检疫管理办法》中并未对样品、礼品做出准确的量化定义,这也使得部分快件营运企业利用这个法律空子,每天以每车小批量地把需要检验的商品用蚂蚁搬家的形式运送入境。我们可以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境快件监管办法》对快件样品、礼品做一价值限额的做法,以堵塞此漏洞。同时工作在出入境快件监管一线的检验检疫人员也应多向快件营运公司宣传相关的检验检疫法规,定期举办快件业务培训班,加强与快件营运公司的沟通,达到严格把关和服务企业的目的。

综上所述,检验检疫部门必须要从法律法规着手,完善自身监管体系,加强与联检部门的合作,方能有效地、高效地净化国内入境快件市场,真正起到国门卫士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詹大江等. 出入境邮包快件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创新与对策[J].口岸卫生控制,2005(6)

②张明. 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思考[J].中国检验检疫,2008(4)

③杨伟东等. 特殊监管区域监管模式的有效运作[J].中国检验检疫,2011(1)

④许文根等. 邮检工作应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J]. 中国检验检疫,2011(5)

⑤侯静. 检验检疫与物流的互动[J].中国储运,2008(1)

检验检疫篇8

第一条 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增强企业诚信意识,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根据出入境检验检疫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信用管理是指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企业的信用信息开展的记录、处理、使用和公开等活动。

第三条 企业信用信息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企业守法信息、企业质量管理能力信息、产品质量信息、检验检疫监管信息、社会对企业信用评价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一)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地址、备案/注册登记号等信息。

(二)企业守法信息包括企业遵守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及相关违法、违规等情况。

(三)企业质量管理能力信息包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运行等情况。

(四)产品质量信息包括企业产品检验检疫合格率、国外通报、退运、召回、索赔等情况。

(五)检验检疫监管信息包括企业遵守检验检疫相关管理规定、执行技术规范和标准等情况。

(六)社会对企业信用评价信息包括政府管理部门情况通报、媒体报道及社会公众举报投诉等情况。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法实施监督管理的对象,包括:

(一)出口企业、进口企业(如进口食品境外出口商、商及境内进口商、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及出口商、进口化妆品境内收货人、出口化妆品生产企业及发货人等);

(二)报检企业、出入境快件运营企业、检疫处理单位;

(三)口岸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场库、检验鉴定机构;

(四)其他需实施信用管理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对象。

第五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所辖地区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及管理工作。

第六条 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遵循依法实施、客观公正、统一标准、科学分类、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七条 检验检疫机构建立统一的信用管理平台,通过信用管理平台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记录、处理、使用和公开形成的数据,共同构成企业的质量信用档案。

第八条 信用信息采集条目和信用等级评定规则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制定并对外公布。

第二章 信用信息采集

第九条 信用信息采集是指检验检疫机构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记录的过程。

第十条 本办法第三条第(一)项信息由检验检疫机构在企业办理备案/注册登记手续时采集;第(二)至(五)项信息由检验检疫机构依照信用信息采集条目的规定采集; 第(六)项信息由检验检疫机构征询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核实媒体报道、社会公众举报投诉后,依照信用信息采集条目的规定采集。

第十一条 企业基本信息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当向检验检疫机构申请变更。企业其他信用信息发生变化的,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在变化后的15个工作日内,将经过审核批准的信息予以更新。

第三章 信用等级评定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二条 信用等级评定是指检验检疫机构对记录的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汇总审核并赋予企业相应信用等级的过程。

第十三条 企业信用等级分为AA、A、B、C、D五级。

AA级企业:信用风险极小。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高度重视企业信用,严格履行承诺,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或服务质量长期稳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信用示范引领作用。

A级企业:信用风险很小。遵守法律法规,重视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严格履行承诺,具有较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或服务质量稳定。

B级企业:信用风险较小。遵守法律法规,较好履行承诺,具有较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或服务质量基本稳定。

C级企业:信用风险较大。有一定的产品或服务质量保证能力,履行承诺能力一般,产品或服务质量不稳定或者有违法违规行为,但尚未造成重大危害或损失。

D级企业:信用风险很大。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者因企业产品质量给社会、消费者及进出口贸易造成重大危害和损失。

第二节 A、B、C、D级的评定

第十四条 A、B、C、D级的评定,一般以一年为一个评定周期。因信用管理工作的需要,检验检疫机构也可按照企业类型、产品类型等属性对企业另行设置评定周期。

检验检疫机构应在每年的10月份完成企业当年度评定周期的信用评定。同一企业适用多个评定周期的,按照最短的评定周期参加信用评定。

有下列情况的,不参加本周期的评定:

(一)纳入信用管理的时间不足一个评定周期的;

(二)本评定周期内无检验检疫相关业务的。

第十五条 A、B、C、D级的评定根据信用分值和信用等级评定规则综合评定。

信用分值是企业初始信用分值减去信用信息记分所得的分值。初始信用分值是企业在信用等级评定周期开始时的分值,统一为100分。

第十六条 信用分值在89分以上,且符合信用等级评定规则(A级)的,评为A级。

第十七条 信用分值在77分以上、89分以下的,评为B级。

信用分值在89分以上,但不符合信用等级评定规则(A级)的,评为B级。

第十八条 信用分值在65分以上、77分以下的,评为C级。

第十九条 信用分值在65分以下的,评为D级。

存在信用等级评定规则(D级)规定情形的,直接评为D级。

第三节 AA级的评定

第二十条 信用AA级企业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当前信用等级为A级,且适用A级管理1年以上;

(二)积极支持配合检验检疫工作,进出口货物质量或服务长期稳定,连续3年内未发生过质量安全问题、质量索赔和争议;

(三)上一年度报检差错率1%以下;

(四)在商务、人民银行、海关、税务、工商、外汇等相关部门1年内没有失信或违法违规记录。

第二十一条 AA级企业的评定,由企业提出申请,企业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受理,直属检验检疫局审核,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并统一对外公布。

第二十二条 AA级企业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参加周期评定,并按以下规定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提交材料:

(一)本评定周期内的产品、服务质量情况;

(二)本评定周期内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报告。

在周期评定中发现企业不再符合AA级条件的,按照本办法第三章第二节的规定管理。对在日常监管中发现企业不再符合AA级条件的,按照本办法第五章的规定管理。对不再符合AA级条件的企业,直属检验检疫局应即时取消相应资质并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定期更新AA级企业名单。

第四章 信用信息的使用和公开

第二十三条 检验检疫机构按“守信便利,失信惩戒”的原则,将企业信用等级作为开展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分别实施相应的检验检疫监管措施。

(一)对AA级企业大力支持,在享受A级企业鼓励政策的基础上,可优先办理进出口货物报检、查验和放行手续;优先安排办理预约报检手续;优先办理备案、注册等手续;优先安排检验检疫优惠政策的先行先试。

(二)对A级企业积极鼓励,给予享受检验检疫鼓励政策,优先推荐实施一类管理、绿色通道、直通放行等检验检疫措施。

(三)对B级企业积极引导,在日常监管、报检、检验检疫、放行等环节可结合相关规定实施相应的鼓励措施。

(四)对C级企业加强监管,在日常监管、报检、检验检疫、放行等环节可结合相关规定实施较严格的管理措施。

(五)对D级企业重点监管,实行限制性管理措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规定重新评定企业已取得的相关资质。

第二十四条 检验检疫机构可针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制定和完善符合实际管理需要的监管措施。

第二十五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检验检疫机构可以公布履职过程形成的企业信用信息。检验检疫机构公布企业信用信息应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下信息不得向社会公布和披露:

(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

(二)来源于其他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且还未对社会公开的信息;

(三)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规定不得公开的信息。

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建立信用信息的保密审查机制和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信息安全措施,保障信息安全。

第二十六条 检验检疫机构可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需要,与地方政府以及商务、人民银行、海关、税务、工商、外汇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

第五章 动态管理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七条 动态管理是指在评定周期内,检验检疫机构对企业的失信行为采取的即时管理措施。

动态管理的措施包括布控、即时降级和列入严重失信企业名单(黑名单)等。

第二十八条 “布控”指检验检疫机构对在一个评定周期内失信计分累计12分以上,但尚未达到即时降级程度的企业,采取加严监管的措施。

布控的期限应不少于30天、不多于90天。检验检疫机构可以根据情况设定具体的布控期限。企业在布控期限内未再次发生失信行为的,期满后布控措施自动取消,否则顺延。

第二十九条 “即时降级”指检验检疫机构对在一个评定周期内失信计分累计24分以上,但尚未达到列入严重失信企业名单的企业,根据设定规则在评定周期内予以信用等级调整并加严监管的措施。

被即时降级的企业应同时采取布控措施。

第三十条 “列入严重失信企业名单”指检验检疫机构对在一个评定周期内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受行政处罚计分累计36分以上的企业,采取向社会公布并加严监管的措施。

列入严重失信企业名单的企业,直接降为信用D级,同时采取布控措施。

第三十一条 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对实施动态管理的企业实施限制性的管理措施。

第二节 严重失信企业的管理

第三十二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符合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的企业,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严重失信企业的审核认定:

(一)各地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对辖区内企业违法违规事实材料的收集。

(二)对拟列入严重失信企业名单的企业,由企业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报直属检验检疫局审核,上报直属检验检疫局前,应至少提前20日书面告知当事企业。

(三)企业如有异议,自接到书面告知材料之日起10日内,向告知的检验检疫机构提交书面申辩材料。

(四)企业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对申辩材料进行评议,自受理申辩材料之日起10日内将评议意见告知企业。

(五)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对拟列入严重失信企业名单的企业进行审核,并于每月10日前上报国家质检总局,由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并对外公布。

第三十三条 列入严重失信企业名单的企业,依法整改并符合法定要求后,可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申请从严重失信企业名单中删除。自检验检疫机构受理申请之日起,企业在6 个月内未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由企业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确认、经直属检验检疫局审核后报国家质检总局,将其从严重失信企业名单中删除,但其列入严重失信企业名单的记录将永久保存。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企业弄虚作假、伪造信用信息,影响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的,按照本办法第五章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 检验检疫机构工作人员因失职渎职等行为,影响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第三十六条 企业认为其信用信息不准确的,可以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提出变更或撤销的申请。对信息确有错误的,相关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及时予以更正。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包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上一篇:维修施工安全范文 下一篇:施工安全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