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范文

时间:2023-09-24 06:49:48

医疗健康

医疗健康篇1

随着中国医疗市场越来越多元化,撬动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最终谁能分享这一大机会的成果呢?本质上,无非是大医疗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其中供应商包括设备和医药制造商,医院包括公立医院和各种专科医疗服务机构,患者服务则是最的与之相关的各种产业。

大健康产业“蛋糕”的哪部分利润最丰厚?从产业发展趋势看,高端医疗器械、专科连锁医院,以及移动智能医疗三大领域最受青睐。医疗需求层次的提升为大健康产业提供了巨大机遇,由此带来的医药、器械、服务业的蛋糕,不仅使医疗并购基金狂飙,还引起行业外的垂涎。

不过,大健康产业也存在相当高的进入壁垒和风险。首先是技术门槛较高,尤其在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方面。但在国家创新政策鼓励下,部分国内企业已经崭露头角,比如华大基因的高端自主创新、中兴医疗的低端“颠覆性创新”。其次,政策管制严格,按照设立主体和运营性质的不同,医疗机构可以分为公立医院和私立专科连锁医疗服务企业。后者是未来增长的重点,因为政策限制,公立综合性医院还未向民营资本开放,而综合医院一般不去碰专科医疗,这就产生了巨大的空间。第三,规模经济的要求。在患者服务领域,服务内容相对分散,由于难形成规模效应,往往需要强有力的跨区域整合才能盈利。

不同企业进入医疗行业的路径各不相同。在供应商领域,由于高技术壁垒,医药医疗器械领域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很长时间难以改变。生物医药的发展给创业企业提供了机会,但他们的结局往往是被大型医药巨头收购。在医疗服务领域,除了现有的公立医院,“大学附属医院”成为一种核心能力扩张的形式。北大方正、清华诚志等从医疗管理系统开始,以北大国际医院为样本逐渐向医院运营业务延伸,最后形成收购地方医院的扩张模式。

由于缺乏政策和无形资产支持,民营资本的进入往往是通过提供专科医疗服务,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类是偏重服务的非治疗机构,如体检服务;一类是医疗机构,如妇产科医院。在患者服务领域,新的商业模式正在飞速发展。例如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提供“移动医疗”,这种形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医患交流的界面,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提升了医疗服务的质量。

跨界正在成为主流的大健康产业进入方式。青岛海信利用自己擅长的显示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开发医疗显示设备、便携式超声设备、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等。拥有渠道优势的沃尔玛认为,消费者可以一站式解决各种健康需求,于是在一些门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包括治疗过敏、测量血压、接种常见疫苗等。谷歌领投了用大数据服务肿瘤医疗的创业公司Flatiron Health的1.3亿美元B轮融资,是其迄今对医疗软件公司的最大一笔投入。

并购也是追赶大健康产业快速成长的捷径,IT巨头涉足医疗主要依赖此招。阿里巴巴联手云锋基金收购中信21世纪,随后将其更名为“阿里健康”。从医药电商开始,阿里已经决心实施“未来医院”计划,依托在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和大数据平台等领域的优势改变传统就医行为。

大健康产业前景诱人,但至少现在,移动医疗还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生态圈的成熟,移动和智能医疗将进一步显现价值,从器械、就诊模式等方面促生颠覆性变革。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中兴、海信基于自身的技术优势,北大方正撬动政策资源,沃尔玛运用渠道能力扩张,谷歌和阿里具有强大的跨界整合能力。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那些认为在大健康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谁都能做,靠钱就能砸开一条通路的投资者,恐怕迟早会发现,投资医疗将有可能遭遇类似当年光伏的滑铁卢。

医疗健康篇2

公司主要技术骨干人员拥有多年健康管理软件产品开发经验,致力于健康管理软件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一系列的健康管理软件产品,应用于全国各地的体检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健康管理会所、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实际案例中。

秉泰提供独立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即优康云健康管理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安全的、健康管理的云服务平台,是专门为健康管理机构、健康体检机构、诊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企业、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等提供健康管理、健康门诊、远程监测、慢病管理、会员管理信息化支持服务的软件服务平台。

2008年起,秉泰更致力于健康管理服务,推出独立运营的优康网,为个人、家庭、企业提供:健康档案、疾病评估、健康监测、慢病管理等健康信息平台服务。2014年优康云4.0以来,已经为近100家体检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健康会所提供在线信息化支持,是目前国内健康管理行业软件产品的领导者。

公司平稳发展,特别重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可观的业绩,在同行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成为健康行业中知名品牌。

秉泰是专门做健康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公司,拥有健康管理行业的全部计算机著作权证书。秉泰遵循“诚实守信,一心一意地为客户服务”的原则,建立了严谨的售后服务制度,公司高素质的技术支持团队,在制度上、技术上能够长期及时进行系统维护升级的工作,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基本要求,达到用户最大满意程度。

服务内容主要为:a.日常系统维护;b.系统升级服务;c.垃圾数据的清理;d.数据迁移;e.数据备份服务;f.新需求的响应这六方面的内容。

服务保障主要体现在:1. 5天×8小时服务;2. 免费QQ群、微社区、公司总部及办事处技术员上门服务;3. 软件升级服务;4. 400客服热线电话咨询服务;5. 主动回访、电话回访、10分钟接听电话处理这五方面。

秉泰注重技术成员成本的投入,现有员工30余人,其中软件开发工程师15人,售前及售后工程师10人,技术人员全部为硕士及本科学历,公司注重技术积累和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

秉泰以“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作为赢取市场的主要手段,公司领导及全部职员决定将服务公开化,公平化、制度化,设立服务监督和奖惩制度。服务监督的主要内容为:公司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服务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考察和点评;服务监督的主要方式为:用户电话投诉和公司内部检查。多年来,秉泰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一直是好评,公司谨记服务至上的原则,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未来,永远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的政策屹立在发展前进的中央大道上。

秉泰对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重大技术问题,将组织相关技术支持部门及时协调组织技术专家小组进行会诊,个案分析,以确保系统的及时正常运行,保证用户的满意度。

系统特点

优康云健康管理平台,是拥有会员制功能的健康管理平台。优康云健康管理平台,能够为用户建立包括门诊、体检、住院等健康档案的功能。优康云健康管理平台,是开放的平台,能够连接数十种智能硬件。可以接入第三方应用如:心理测评、健康风险评估、预约医生、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健身教练、月嫂陪护等,实现便捷的绿色就医。优康云健康管理平台,内置丰富慢性病干预模板,适合全科医生适用,同时,可提供推荐专家,服务机构的功能,随时可以分享健康管理服务。

行业业绩和贡献

伴随着医疗健康行业和互联网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秉泰在董事长史东恒的带领下,市场占有率逐年递增,公司始终遵循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准则,获得广大客户的赞赏和行业认可。一直以来,秉泰自主研发的秉泰健康体检、体检智能排系统、职业病体检、检验系统、影像系统、优康会员健康管理系统、坐席管理系统等6个产品,拥有全部计算机著作权证书。

秉泰以自主研发产品为基础的同时,还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实施或升级客户的信息化管理项目。2008年起,秉泰更致力于健康管理服务,推出独立运营的优康网,为个人、家庭、企业提供健康档案、疾病评估、健康监测、慢性病管理等健康信息平台服务。

秉泰在多年努力服务的医疗健康行业领域,形成了最具影响力的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体检中心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上,实施三甲医院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2004年起,秉泰提供健康体检管理系统,目前已为400家机构提供体检系统。支持以下类型体检:健康体检、职业健康、从业人员体检、婚孕检、中医体检。

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 性能稳定、操作简单。2. 可以提供多种报告,报告格式和统计方式灵活多样。3. 一体化设计实现健康体检、健康管理。4. 大容量下数据运行。

2005年起秉泰为体检中心提供智能排检系统,提供体检中心多媒体智能导引,可以大幅度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体检中心的服务水平。

秉泰智能排检系统功能如下:1. 支持无线寻呼。2. 第二队列同时排队。3. 自动或手动调控。3. 与服务评价系统接口。4. 微信或优康App查询排检状态。

此外,秉泰还提供“健康管理+健康门诊”医疗服务方式――优康云健康管理平台。该平台功能包含档案管理、预约、会员管理、健康评估、远程监测、健康干预、客户服务、统计分析、知识库等功能模块,具有个人PC端、移动健康微信端应用。同时,财务管理、电子处方、药房等系统可以接入到会员健康管理系统。

其公有云系统部署在阿里云上,采用了多种安全措施,保护用户数据。

此外,秉泰还提供区域体检平台解决方案。区域体检平台解决方案主要支持分区方式,使用同一数据库,适合同一医院,不同院区之间有光纤的情况;数据同步形式,各医院数据独立存储,同步备份。

各医院的体检系统分别与各三甲医院的LIS、PACS、HIS接口、数据中心接口实现体检业务全面连通。此外,优康会员健康管理系统可实现数据存储、统一预约、报告查询、微信平台等业务。自主独立研发的健康管理云平台,目前已成为国内众多企业,体检中心的数据解决方案。

行业需求和反馈

随着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需要,医疗健康软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天津秉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紧跟时代和科技的步伐,自主研发健康管理云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便利,已经和多家合作伙伴完成了健康管理应用,为合作伙伴提供数据采集、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跟踪、效果反馈等解决方案,用于体检机构、健康管理中心、门诊、疾控和会所等多种场所,该合作项目已在全国各地等用户处已经实现了产品化交付,受到最终用户好评。

当下,老龄化日趋明显,符合行业需求的秉泰在研发健康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出“健康小屋”产品, 基于益体康终端的“健康小站”,适用于社区医院,健康小屋,体检中心等多用户人群的场所,通过刷TFID卡,可以测量包括心电、血压、血糖、血氧、体重、体脂等人体数据,设备测量方式简单便捷,通过无线数据传输网关可以直接将测量数据发送到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医生只需要简单的培训就可以独立操作设备,一套设备可以一天测量数百人,为社区医院或企业节约运营成本,提高体检效率。

未来科技展望畅想

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秉泰将继续以良好的信誉为基础,秉承稳固与发展、求实与创新的精神,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企业,坚持“稳步发展、竞中求存、务实图谋、执著大成”之企业发展策略。秉泰坚持“信誉为本、服务大众”的服务宗旨,踏踏实实工作,真真正正为客户着想, 为客户负责。

医疗健康篇3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看,医疗健康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民众对医疗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日渐提升,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我国庞大的人口总量和社会日趋老龄化也为医疗健康产业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市场,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临床应用等的不断突破,则在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也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新的变革,医疗器械、养老服务、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无疑成为互联网与医疗健康产业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既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重点,也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是当下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为大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也给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而得益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医疗器械行业已逐渐成为医疗健康产业中一个较为独立的分支,市场潜力巨大。有相关专家指出,医疗器械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超过千亿元,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医疗设备发展不足的困境。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产品处于产业中低端环节,与全球龙头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未来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将成为国内产业发展的重点。

再以养老服务产业来说,自2000年开始我国已步入老龄型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遇。

不过,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观念不到位、资金供应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其实,存在问题也表明有发展的潜力。有专业架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而未来全球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9.56万亿美元,其中8.1万亿美元来自政府支出,余下1.46万亿来自保健及健身行业。

医疗健康篇4

【关键词】物联网 智能医疗 隐私保护

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有些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希望能够随时地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医疗健康系统可以足不出户地随时监测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这得益于物联网的发展,使得很多信息科技公司进入智能健康领域,已经上市了一些智能设备如智能手环和智能血压计等,这些智能设备通过人体传感器采集健康信息,然后由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器进行分析和反馈。随后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这种服务核心是人为的关怀,使用户能够放心,有利于身心放松和疾病的治疗。

在物联网医疗中,所有系统应用的出发点都是人,只有围绕着用户或病人才能让更多人体会到关怀,才会使用下去。围绕病人设置医生、护士,药品和医疗器械,这些都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有序的管理,这样系统在一定的控制下动作,才能保障医疗的质量。

2 系统特点

根据调查和分析,得出智能医疗健康管理系统要具有已下几个特点:

2.1 综合性

为健康的用户提供保健方案,进行疾病的预防;为身体不太好的用户提供身体状况监测,如若有突发意外进行及时的救治;又为生病的用户进行医院的预定,专家的排号等服务。

2.2 个性化

根据不同用户的特点,用户所在的地区,用户不同时间不同状况下的不同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保健和治疗方案。

2.3 人性化

医疗设备的设计满足用户的生活习惯,方便用户的日常活动,并且不会造成影响,使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身体健康的检测与监控。

2.4 智能化

能够智能分析用户健康数据,提供相应的健康管理方案,当发现异常时自动提醒,如果情况严重能自动呼叫医疗服务,为医院提供智能辅助医生诊断,提高医生的处置效率和准确性,并进行费用自动结算。

3 系统的体系架构及原理

3.1 医疗健康管理系统体系架构

医疗健康管理系统体系包括三个方面:

(1)智能终端;

(2)健康数据管理服务器;

(3)医疗资源,它们协调形成了一个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医疗体系架构的核心业务还是移动医疗领域。为了能够省时、方便、准确的进行医疗健康管理,经过分析提出了一种个人、家庭、社区-医院共四个模块的医疗健康管理系统,四个医疗健康管理模块各不相同。在个人模块中主要是利用传感器和一些信息采集设备来采集人体的生理数据,比如心路、脉搏、体温和血压等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将所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远程医疗服务器中;家庭模块中可进行较为深入的检测,比如心电和脑电检测,数据与远程医院医生实时共享;社区模块将整个社区的个人健康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如果数据异常则进行反馈,可上门查看,或者联系本人或其家人了解情况;医院模块掌握当前所管地区的所有人的健康数据情况,接收医疗挂号预定,或者进行远程医疗,先指导病人进行简单有效的治疗。

3.2 个人健康模块

个人健康模块是与用户关系最紧密的医疗健康管理模块。用户或者病人是我们设计医疗物联网的核心,所以除了在用户或病人家中、社区医疗中心或者在医院中之外,在其它的区域也要进行医疗健康数据的采集,同时也要能够利用互联网将数据传输到医疗管理服务器,这就要用到个人移动便捷式设备,当前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设备越来越小,功能也越来越强,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的设计需求。

3.3 家庭健康模块

家庭健康模块主要是在家中设置一定的医疗或保健设备,以及一些起简单的药品。对于用户或者病人来讲,能够先进行必要的治疗或者减少去医院的次数,这样能大大减少医疗的成本,同时能够对突发性疾病进行妥当的处理。家中的医疗保健设备要求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对错误的操作能够提醒和给出建议。还要使用寿命长,低能耗等特点,才能保障日常不时的使用需求。

3.4 社区健康服务模块

社区健康服务模块要处理大量的个人健康数据,这就要求信息共享的高度集成性,并且个人信息能够归类存储。此层服务平台主要是利用云计算技术来建立,利用区域网络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在服务器中做成应用,在后台提供服务,将其提供给有不同需求的人。可将这些云存储的数据进行社区公有云和个人私有云,方便使用并提高个人信息的安全,对个人健康数据进行保护,避免个人隐私的泄露。

基于物联网的社区健康管理系统主要是将个人的健康数据整理成电子档案,并利用物联网的技术将个人用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所在区域医院建立远程的联系,同时运用多种监控指标如生命体征、疾病状况、健康指数等对用户的健康档安进行归类管理,运用多种渠道如远程视频、远程操控等手段对用户进行指导。对有慢性疾病和有潜在发病风险的病人进行定期治疗,平时加强预防。动态检测、及时服务改善就医,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达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小病进社区、大病上医院、康复回家庭”的目标,从而提高医疗水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 结论

基于物联网的医疗健康管理系统,是具有数据采集、传输功能的传感器和体系管理服务器和终端组成的。本文提出了个人、家庭、社区、医院四级医疗健康管理模型,并对各个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功能描述,本设计有利于对病人的健康监控,有利于社区对住户的管理,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的诊疗,是一个十分省时、方便、准确的医疗健康管理系统,能够降低个人的医疗健康费用,并提供更全方位的医疗服务,节约了医疗资源,有利于应对社会的老龄化。基于物联网的医疗健康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也会更加保障人们的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徐春华.物联网背景下医疗卫生信息化产业发展[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0(03):33-34.

[2]郭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无线医疗监控系统的设计[J].电视技术,2013,37(03):91-92.

[3]罗旋,卢锦.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05):52-54.

作者单位

医疗健康篇5

关键词:共付制度;医疗费用;健康

中图分类号:F840.684文献标识码:A

我国在医疗保险领域引进共付制度是为了解决民众“看病贵,看病难”的困难的。共付制度的建立,既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又可以有效控制医疗服务费用,可谓一举两得。而共付制度,又称成本分担制,即要求患者在就医时需要自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其效用的大小,则要看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否具有价格弹性,正如经济学所述,弹性越大,共付制度的效用越大。但是,如果医疗服务的需求是刚性的,即弹性很小,那么共付制度则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镇住户收入、消费与就业调查数据1999》数据库初步分析了社会医疗保险、共付水平和居民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共付制度到底能节约多少医疗费用

在数据库中区分了不同医疗保障的方式,共分为五种,即国家或单位的公费医疗、大病统筹医疗、自费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自负医疗费和其他。这五种方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同的成本分担水平,从公费医疗到自负医疗费,个人分担水平逐渐提高。

健康人群中,属于国家或单位的公费医疗的平均医疗费用为811.9365元。由于大病统筹的特殊性,大病发生的医疗费用一般都比较高,因此不适合参加比较。自费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人群的医疗平均费用为602.4078元,比公费医疗下降了209.5572元。而自负医疗费人群的医疗平均费用则进一步下降,仅为319.6040元,比公费医疗下降了492.3325元,是公费医疗的一半不到。

在非健康的情况下,自负医疗费用人群的平均医疗费用(1,651.9307元)依然比国家或单位的公费医疗人群的平均医疗费用(4,282.5085元)少很多,仅为1/3左右。

可以看出,不同的成本分担水平对医疗费用支出有显著影响,个人分担水平越高,医疗费用支出越少。因此,共付制度能有效节约医疗费用,不同成本分担水平能够不同程度地节约医疗费用。

二、共付制度会不会影响到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不是影响居民健康的唯一因素

我们通过数据库初步分析了社保、共付水平和居民健康的关系,主要是运用SPSS进行定性分析,以探求社会保险和居民健康的关系。首先建立了一个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自变量为城镇居民的健康状况,协变量为医疗保障情况,样本量为13570。

从结果可以看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自费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居民和自负医疗费的居民的不健康概率分别是公费医疗居民的1.313倍和3.378倍。

我们再考查一下居民健康状况和年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和收入的关系。由模型所得变量值可得不健康概率指数Z=-6.136+0.063*医疗保障+0.064*年龄+0.292*性别-0.019*婚姻状况+0.176*教育程度,概率公式Prob(Z)=1/(1+EXP(-Z))。

可以预测,一个50岁的参加公费医疗的已婚大学学历男性不健康的概率为0.059524

一个自负医疗费的40岁已婚大学学历男性不健康概率为0.036474,女性为0.048246,而一个参加公费医疗的40岁男性不健康概率为0.042778。

一个自负医疗费的60岁已婚大学学历男性不健康概率为0.119834,女性为0.154204,而同样条件下,参加公费医疗的女性概率为0.138477。

可见,社会医疗保险能够有效改善居民健康状况,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健康的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教育程度等都能明显地影响健康状况,因此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一个合理的共付比率水平。

三、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共付制度能够有效地节约医疗费用,不同共付水平能够不同程度地节约医疗费用。

2、虽然共付制度能够显著影响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但是在制定共付水平时,还应该综合考虑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等因素,以求公平、合理。

因此,在设计共付制度的成本分担水平时,应该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成本分担率,以达到不对任何一个人群的健康产生负影响的目的。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邓大松,杨红燕.老龄化趋势下基本医疗保险筹资费率测算[J].财经研究,2003.12.

医疗健康篇6

相对欧美而言,医疗社会文化史在中国大陆尚是一个新兴学科。它的发展与壮大,需要学习与借鉴欧美学界的优秀成果。这些成果既包括著名学者的经典著作,也包括那些可拓宽我们认识与研究视野的开创性著作。好的著作的译介与出版,同样对学术的发展和一个学科的成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016年,诸多欧美学者的著作在中国大陆被翻译出版,既反映了中国大陆社会对疾病、健康与医疗问题的日益关注,也反映出学界对欧美学界优秀学术成果的重视。这些译著有:

著名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家、美国约翰・杰伊学院和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罗伯特・杰伊・利夫顿(RobertJay Lifton)的《纳粹医生:医学屠杀与种族灭绝心理学》(、刘伟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通过对约40名纳粹分子(其中29人为医生)和80名纳粹受害者(其中40人成为纳粹的医学助手)的访谈,试图进入纳粹医生的心理世界,从医学屠杀与种族灭绝心理学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普通人”会变得邪恶,在一个大杀戮的世纪参与了那场最极端的屠杀?本该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为何会成为肆意妄为、或组织领导或亲手杀戮千万人不眨眼的魔鬼?是他们“本性”如此,还是“环境”使然?如果是“环境”使然,这个“环境”又需要什么样的构件?作者撰写该书的目的并非只是要展示与谴责纳粹的邪恶,而是为了更多更好地“理解邪恶”。正如刘瑜在为该书所写的导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恶”中所言,“《纳粹医生》这本书所传达的,与其说是纳粹的危险,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自身所蕴藏的危险。纳粹之恶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中,它一直在薄如蝉翼等文明之下蠢蠢欲动”。因此,该书获得了诸多好评:“一座纪念碑式的揭露,对彻底违背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可怕描述,在大屠杀研究上贡献惊人”;“一部强力警醒之作,不仅是不忘已发生之事,而且揭示着一种石碑般的邪恶―――一些受训练去进行治疗和治愈的人所犯下的邪恶罪行”;“这不仅是目前已有的关于医学伦理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而且融入了历史编纂学,对第三帝国和国家社会主义所犯罪行做了令人信服的心理学解说。在我看来,不参考这样的心理学解说,未来无人能够深刻地描述那个时代”(见该书封底)。

《极简医学史》(王道还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是英国著名医疗社会史学家罗伊・波特(RoyPorter)晚年为一般读者撰写的一部重要医疗社会史著作[1]。在书中,波特选取了疾病、医师、身体、实验室、治疗、外科医学、医院、医学与现代社会8个主题,将人、疾病与健康照护置于当时的社会与信仰脉络之中,探讨它们之间的历史互动关系,不仅叙述了相关领域中医学技术的发展,而且还对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环境、身处其中的人物的所思所想给予特殊关照,努力在过去与当下之间建立起联系,用其非凡的天赋、广阔的视野、令人愉悦的文笔、机智风趣的语言,向读者描述了人类与疾病之间从远古到现代的生死存亡之战,以及面对坚不可摧、变幻莫测的敌手―――疾病,西方医学是如何完成其古今之变,逐渐获得今天的表现形态的。

英国医疗社会史专家、牛津大学维尔康姆医疗史研究中心(WellcomeUnit fortheHistoryofMedicine)前主任玛丽・道布森(MaryDobson)的《医学图文史:改变人类历史的7000年》(苏静静译,金城出版社2016年版)和《疾病图文史:影响世界历史的7000年》(苏静静译,金城出版社2016年版),是两部非常棒的用丰富图像资料与通俗易懂的文字为大众讲述医学发展的故事和疾病背后的故事的著作。其中,《医学图文史:改变人类历史的7000年》以医疗技术的发展为主线,讲述了过去7000年人类医学发展史中重要事件与人物背后的故事,揭示了医学发展是如何影响与改变人类历史的。《疾病图文史:影响世界历史的7000年》以人类疾病群中的30种典型疾病―――鼠疫、麻风病、梅毒、斑疹伤寒、霍乱、伤寒、结核病、产褥热、昏睡性脑炎等细菌性疾病,疟疾、非洲锥虫病、恰加斯病、淋巴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盘尾丝虫病等寄生虫病,天花、麻疹、黄热病、登革热、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流感、埃博拉、艾滋病、SARS等病毒性疾病,坏血病、库鲁病与克雅病、癌症、心脏病等生活方式病―――为主线,用诸多鲜活的历史细节与恰当的图片,为读者生动地讲述了这些疾病出现与流行时代的大背景与幕后故事,析原因,述过程,道结果,说影响,揭示了疾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影响战争进程与胜负;对公共卫生发展的推动;推动治疗手段的革新;推动重大医疗科学技术的出现;等等。

尽管其作者是一位非虚构作家,但理查德・普雷斯顿(RichardPreston)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姚向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版)却完全可称得上是一部讲述埃博拉病毒瘟疫缘起的历史学著作。在该书中,作者用非虚构的手法,基于其对相关当事人的访谈,加以事后对访谈内容的多方交叉核对与印证,讲述了1967―1993年间埃博拉病毒被发现、被认识、被研究的故事。其英文版在1994年出版后,曾长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首达61周之久。普雷斯顿因此被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授予防疫斗士奖,成为有史以来唯一一个获得此奖的非医学人士。该书对我们了解正肆虐于非洲的埃博拉病毒以及我国对相关地区的大力医疗援助行动有着巨大帮助。同时,它也在警告着人们,我们人类随时都有遭受不明病毒攻击与大规模杀死的威胁。“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封底)诸如埃博拉之类的病毒一旦成功进入这一网络,它将会对人类构成巨大甚至灾难性威胁,导致大量人口的感染与死亡,而且难以控制。

“21世纪的医学史已成为批判现行医学实践的武器”[2],相关著作正在不断地祛魅传统医学史为医学所建构起的权威光环,让医学发展的历史回归真实。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医学放射学家与内科医生默顿・迈耶斯(Morton Meyers)在其《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第2版)(周子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一书中,借助个人的经历、研究以及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著名奖项获得者的访谈,以现代医学中的传染病、癌症、心脏病与心理疾病四大领域为经,以医学演进过程中的偶然发现为纬,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以来医学领域因研究者误打误撞而取得的一些重大l现。青霉素、化疗药物、X光、抗抑郁剂、宫颈涂片、伟哥等这些在20世纪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学成就,实际上都是其研究者“种瓜得豆”的结果,即它们都是其研究者在试图获得其他东西时的偶然与意外所得。但由于偶然的意外发现往往不能为其发现者带来好的名声,被认为只是发现者运气好,并非其技术与研究能力的结果,所以等到发现者正式或出版著作时,他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略去或掩盖其偶然发现的事实,将相关研究与发现包装成有计划、有目标的行为,从而魅化医学的发展过程,使医学对非专业人士始终保有高度的权威。正因如此,“意外发现”就成为了“科学中严密防守的秘密”。在该书中,作者所要做的事就是要揭穿这一秘密。

人类长期以来一直为各种细菌与病毒所困,并一直在努力去认识它们、控制它们。但这并不是历史的全部。在历史的暗影之处,人类还在一直不断地试图利用细菌与病毒作为战争武器,谋求常规武器难以达到的战略目的。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世界大国间不断升级的巨大冲突与军备竞争推动下,生物武器的研发受到国家的精心组织与大力资助;生物武器的使用,成为近代许多国家为赢得战争,对交战对手实施大规模杀伤与削弱的重要战略武器。由于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家族中,生物武器不仅在威力上堪比核武,而且其研制与使用更为相对简便与随意,因此,它不仅造成交战双方军队的大量伤亡,更使更大数量的平民百姓面临灭顶之灾。在当下社会中,恐怖主义分子则经常利用或试图利用生物武器制造混乱,以炭疽信件、毒气袭击事件(如1995年日本东京地铁沙林神经毒气袭击案)等方式人为制造瘟疫或直接地大规模滥杀无辜。对生物武器的有效控制,已成为当今世界需要认真对待与解决的重大问题。美国波士顿学院社会学教授珍妮・吉耶曼(JeanneGuillemin)的《生物武器:从国家赞助的研究计划到当代生物恐怖活动》(第2版)(周子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为我们揭秘了英、美、法、苏联与日本等世界几大国在20世纪鲜为人知的研发与使用生物武器的历史,以及国际社会为有效控制与阻止这类武器的研发、扩散与使用所进行的努力。

疾病的治疗与控制,绝非单纯是医生的事情。对大规模传播性疾病的防控与抵御更是如此。它需要医学界、政府、国际组织、公共卫生机构、民间组织与个人的通力合作与相互配合。这需要各方对流行病的本质、形成原因与传播方式等有一个全面的认知。美国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学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人类生物学专业客座教授内森・沃尔夫(NathanWolfe)的《病毒来袭: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毒的爆发》(沈捷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将生物学、历史学、医学和其个人经历糅合在一起,探究了流行性疾病的发展态势、传播路径和应该引起人类重视的原因,警告人们下一个流行病正在向我们走来。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了解病毒,正确对待它。该书显示出作者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责任感和对有效防控病毒性流行病梦想的不懈追求,相关评论认为该书是继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之后最引人关注的疾病社会史著作,它将改变人们想象与监控人类流行病的方式。该书可以和大卫・奎曼(DavidQuammen)的《致命接触―――全球大型传染病探之旅》(刘颖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一起阅读。

人类很早就建立起血液与生命和健康之间的联系,并一直在想象与研究血液之于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意义,由此形成了诸多有关血液的神话、科学、历史故事。美国学者比尔・海斯(BillHayes)的《血液的故事》(第2版)(郎可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从怪物之血、主宰生命的精神、生物危险、女性月经的故事、列文虎克与红血球发现的故事、活组织染色法、血液中的发现、血液犯罪、嗜血逸事、女血友病患者、献血、血液与、记忆细胞等13个主题层面,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阐述血液的奥秘,向读者展示了人类认知血液的历史及其中诸多重要事件。

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人类应该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长寿。但现实却不是如此,人类为各种“现代疾病”缠身,深受其苦。肥胖孩子越来越多;糖尿病青少年患者越来越多,且发病年龄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及各种过敏症……为什么会这样?这些“现代疾病”背后是否有共同的起因?美国著名科学家马丁・布莱泽(MartinJ.Blaser)在其《消失的微生物―――滥用抗生素引发的健康危机》(傅贺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中,从科学的角度对上述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后指出:过去几十年中,抗生素与剖宫产术的滥用,不经意间伤害了与人类协同演化了数十万年之久的“微生物朋友”,特别是在孩子们身上。其结果就是:人体内微生物的稳定状态被打乱,人体与微生物间的平衡被打破,孩子们的代谢、免疫与认知能力因此受到损害。这一盛世危言,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与思考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伟大的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Jay Gould)曾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描绘过一个更宏大的参照系,他说“……这是微生物的时代,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直至世界终结……”(第23―24页)人类的健康状态取决于与其所处环境中微生物的关系的和谐与否。但人类却一直在以科学之名、以健康之名打破这种经历数十万年所形成的平衡,消灭各种微生物,结果自食其果。“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9页)恩格斯1876年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所发出的告诫再次在我们耳边响起。凭借《消失的微生物》一书,2015年4月,他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同年9月,他被任命为美国总统防治耐药细菌顾问委员会主席(2015―2019)。

两本医疗社会史研究杂志的创刊

专业学术期刊的创刊与定期发行,对一个新兴学术领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一般意义而言,一门学问或一个学科的成熟(或趋于成熟)应……拥有一本或多本办刊理念成熟的高水平学术杂志或出版物作为其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公共平台”[3]。它既可发挥将无序散落的铁屑聚集一处的磁石作用,又可成为学术共同体的进行学术后备力量培育与展开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基于这样对认识,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两本医疗社会文化史专业辑刊在2016年创刊。它们一本是上海大学张勇安教授团队主办的半年刊《医疗社会史研究》,一本是陕西师范大学李化成教授团队主办的年刊《医学、文化与社会集刊》。两本杂志均鼓励对历史上的疾病、健康、医疗问题作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在编辑上带有明显的专题研究特色。如《医疗社会史研究》第一辑的主题是“国际组织与医疗卫生史”,第二辑的主题是“新材料c新路径:中国传统医学史研究”。《医学、文化与社会集刊》则将是国内外医疗史研究领域第一本将“文化”明确纳入杂志名称的医疗史研究专业期刊,它将更加鼓励学者们用文化史的视角、理论与方法探讨历史上与疾病、健康和医疗相关的问题。尽管由于编辑与出版周期的问题,《医疗社会史研究》的第二辑和《医学、文化与社会集刊》第一辑尚未与读者见面,但它们值得大家耐心等待!两本杂志的创刊与定期发行,将会给中国大陆的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有利于相关研究力量的整合,为国内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创建更好的学术生态环境,并成为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学术共同体同国际学界进行深入与平等交流的重要学术平台。

整体性点评与期待

从以上盘点来看,2016年中国大陆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发展令人鼓舞。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劲头十足。相关专题研究著作的作者大都为30与40岁左右的中青年学者,正处在学术创作的黄金期。假以时日,他们肯定会出版更多的优秀作品,不断推动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繁荣发展。

但我们也明显地看到,在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与世界医疗社会文化史著作的出版数量上,中国史占有明显的优势。这种状况符合医疗社会史在大陆当前的发展状况,在学者数量上,中国医疗史研究者明显多于世界医疗史学者。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这种状况是合理的。随着中国日益发展与卷入世界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将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外部疾病风险,中国人的健康问题将会与世界各地人民的健康更为紧密相连。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利益的日益全球化,同样要求我们对全球各个区域的疾病及与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认知与研究,并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决策与具体措施的安排提供历史经验与智力上的支持。再有,中国目前尚缺少参与和应对全球性疾病与健康问题(危机)的经验与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强对全球各区域的疾病以及当地社会与文化如何应对与处理这些疾病的经验与智慧进行系统研究与学习。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国以外国家与地区的疾病与健康问题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以满足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

在世界医疗史研究领域,我国学者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英美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不仅少有涉及法、德、意、澳、加、俄等世界发达国家相关问题的研究,对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东北亚、中亚、中东欧等地区的研究更是付之阙如。这无论从学术还是现实发展层面来说,都是亟须努力去改变的问题。从学术层面来说,除英美两国外,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在疾病防控、国民健康救助与保障等方面,同样有着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去探讨、总Y、参考与借鉴。在服务现实发展层面,我国正在“走出去”和实施“一路一带”发展大战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仅会收获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机遇,同时也会暴露于相关地区区域性流行病与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与威胁之下,甚至会从根本上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这既需要我们做好医学技术与药品层面上的准备,同时也需要我们对之有历史、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充分认知与准备。国家利益的维护,若缺少对历史理解的支撑,便是短视的;当今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若不充分考虑来自全球的传染性疾病威胁及其潜在的巨大风险,将是极为不科学的。

医疗社会文化史是一座学术富矿,同时其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真心希望,中国的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在2017年有更多的学者加入,有更多的学术成果出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注释

[1]除该书之外,大陆还出版有波特的《剑桥医学史》(张大庆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历史上的药物与》(波特与米库拉什・泰希共同主编,鲁虎、任建华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以及《疯狂简史:要定义何为疯狂才是真正的疯狂》(张钰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等。

[2]王道还:《译后记》,罗伊・波特著:《极简医学史》,王道还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医疗健康篇7

据记者了解,无论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国康网与好人生健康网,还是医药外包领域的ShangPharma抑或医药研发领域的中美奥达生物、保健服务领域的家富富侨都无一例外地搭乘上了这几年医疗健康行业高速发展的便车。据专家分析,这两年国内的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国外。

据悉,国外有近600亿美元的资本正在关注中国的医疗市场,百奥维达创业投资公司的董事合伙人杨志博士则认为实际数字应该更多,“这只要按国外基金数量一算就很清楚了”。

百奥维达创业投资公司是一家国际性的生物科技投资公司,自2000年以来,先后向美国和亚洲共10余家公司注资3,200万美元,2002~2003年度,它被美国权威的《Venture Reporter》杂志评为“美国生物技术创投基金25强”之一。

杨志博士告诉记者,公司前两年在中国已经投资了7家企业,利润达到了200%,他直言投资这个行业的目标一是赚钱,二是培养企业,要成为这个领域的旗帜和龙头。

关于这两年医疗健康行业成为国外风投的热点,他认为,过去风投机构对这一块的关注较少,目前医疗健康行业发展很快,并出现了很多高科技、高成长的企业,这种投资策略的调整也是正常,“无论什么时候,人都得关注自身的健康,从这一点来说,医疗健康行业的稳定性和抗经济周期的强度相对高。”

至于2008年的投资动向,杨志博士表示,制药、医疗仪器、医疗服务、工业生物等成为该公司在中国主要关注的几个医疗健康领域,同时,考虑到中外医疗健康市场的特质不同,百奥维达创业投资公司在物色投资的对象时侧重于高成长型企业,对于研发能力较强的小型企业,他说会给3至5年的成长期。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于明德表示,在医药行业的风投主要是针对于项目而言,并非医药企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负责投资管理的袁小姐也透露,虽然年终的相关统计数据还没有出来,不过从目前来看,由于行业还不成熟,风投对医疗器械行业关注多,实际发生的投资并不多,多持谨慎态度。

对此,杨志博士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投资项目更多是政府方式,风投机构还是更看重企业”,至于风投对医疗器械行业的谨慎,他不置可否,只说,这两年就有两家大型的医疗器械企业在美国上市,其中深圳的迈瑞公司市值就达到了数百亿美元。

至于健康医疗行业风投中外资进入的政策调整问题,卫生部办公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短期内政策上的突破可能不大,暂时还是《中外合资、合作医疗结构管理办法(暂行)》的规定。

医疗健康篇8

可穿戴设备能在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上为医疗健康服务,在体征信息连续监测、链接云平台实现医学诊断、综合医学科技助力疾病治疗等方面为健康服务提供强大支撑。

初级应用:体征信息连续监测

初级应用是目前可穿戴设备医疗健康应用最常见的形式,在运动健康领域运用较多,主要监测人体在户外运动情况下的心率、呼吸等体征信息;在医疗领域用得较少,医疗领域主要用于血糖、血压、血氧连续监测,辅助医学诊断,如美国Medtronic公司运用血糖无创连续监测技术,推出血糖实时连续监测系统(CGM),可以连续工作3天,每10秒对皮下间质液里的葡萄糖浓度进行测量。这种方法每天采集到的信息量是指血测试法的100多倍,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诊疗。

简单来说,初级应用就是可穿戴设备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将传感器、无线通信、多媒体等技术嵌入到手环、手表、眼镜、鞋、服装等人们平常穿戴的服饰中,从而可通过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采集血糖、血压、心率、血氧含量、体温、呼吸频率等人体体征信息。由于可穿戴设备采取无创连续监测技术,使人们可以在无创情况下实现体征信息连续监测,从而得到完整体征信息,利于疾病的发现及诊断。

中级应用:实现医学诊断

随着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还可以通过与它们相结合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

将初级应用中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体征信息发送到云平台,医生可以通过云平台中大量连续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及时发现疾病。这一应用可以实现医疗前移,由“治已病”转向“治未病”,从而减轻医疗机构诊疗负担。

由于云计算的特点,运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解决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在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结合云平台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高级应用:助力疾病治疗

可穿戴设备不仅可以应用于疾病的及时发现和长期监测,还可以应用于疾病的治疗。

可穿戴设备由于微型化、便携化等特点,与医学科技相结合,将带来医疗器械行业的变革,从信息收集向直接干预发展。

2013年8月,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名外科医生在为一位47岁患者进行外科膝盖韧带手术时,通过佩戴Google Glass对数英里外的同事直播手术全程现状,以便医生商讨手术过程中的应对办法,这开启了可穿戴设备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医生们还可以在手术期间,利用Google Glass调取病人电子病历及医学影像,从而更好地进行治疗。

此外,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对身体进行治疗,通过结合无创治疗技术实现电疗、磁疗、超声疗法、透皮给药等应用。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可穿戴除颤器,以及现在仍在研发过程中的可穿戴式交变电场治疗脑瘤、电离子透入疗法治疗头痛等。

中国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可穿戴设备医疗健康应用领域市场空间广阔,成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

上一篇:医疗整形范文 下一篇:新农村合作医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