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16 09:47:09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篇1

一、从照片看,介绍的所谓“齐家文化玉器”多玉质粗劣,没有柔嫩细腻和温润感,无油脂光泽;器形怪异,不伦不类。

二、缺乏文化特征,年代混乱,形状和纹饰均为臆造,器形硕大,为出土齐家文化玉器所未见。

三、雕工笨拙,形状呆板别扭,无神韵,没有规矩可言。

四、玉器表面附着物和沁色系人工处理,杂乱无序、污浊不堪。

五、来源不明,无标准器参照。

齐家文化玉器属黄河上游地区玉器较发达时期的玉器,始见于仰韶文化。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史前玉文化研究中显示了一定的重要性。齐家文化处于西部地区,较良渚文化稍晚,但与良渚文化玉器还是有许多共性,并接受了良渚玉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以玉琮、玉璧为主体的玉文化。

齐家文化玉器表面皆光素无纹,多数一面打磨光滑,而另一面较为粗糙,一些还留下切割台面。钻孔多为一面管钻,孔呈马蹄状,钻透的一面有裂纹毛刺,也有双面对钻,并留有管钻旋痕,钻孔、切割痕迹很光滑,所以有些玉器表面不抛光;少数玉器取圆技术也相当高,表面抛光如镜,堪与良渚文化玉器媲美。

著名玉器鉴定家杨伯达先生通过两次对甘肃庄浪县博物馆和静宁县博物馆馆藏的齐家文化玉器考查后认为,甘肃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的原料多出自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余脉之玉矿,主要为透闪石软玉、蛇纹石和大理石,主体由和田及鸳鸯玉料组成,常见有新疆和田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另外还有东北岫岩玉等。这些玉器大多出自仰韶文化与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之中的齐家文化遗址,与青海民和喇家4号房址出土的齐家玉器十分相似。有些齐家文化玉器虽不是正式发掘品,但面广量大,品类丰富,特征明显,并有伴出的齐家文化陶器,据推测多为祭祀用玉和生产用玉两种,主要有璧、琮、璜、环、瑗、玉钺、玉斧、玉锛、玉铲、玉凿、玉刀、玉纺轮等。这些玉器大多素面无纹,打磨光滑。一些玉器加工比较简单,如玉斧、玉铲之类工具在加工时,有的取其玉料自然形状稍加切割打磨即成,有的只是加工不平整的部分。大多玉斧手柄处为玉料自然断痕和自然形状,且较为粗糙,而刃部一般均磨制锋利。另外还有加工璧、环、琮时钻孔取出的玉芯、半成品和边角废料,显示了齐家文化玉器的加工规模和较高的琢玉技术。

戴先生所见到和收录的大量“齐家文化”玉器,都是兰州一些收藏者手中之物,近几年在兰州城隍庙一些古玩店和私人手中随处可见。《收藏》2005年第5期所刊的一件素面殃和牙璋,笔者在六七年前就亲眼见到,属伪造品。《又见齐家文化玉器》所收录的兽首形出廓璧、牙璋、矛壁(应为玉戚),以及熊形刀、龟形刀、猪形刀、多孔刀、三孔三珠手斧纯属臆造品。一件豁口露齿斧应为玉斧改制。而高度达58厘米的嵌绿松石大玉琮更是离奇。1984年甘肃静宁县治平乡柳沟村发现的齐家文化祭祀坑中出土的齐家七宝之一的大玉琮高16.7厘米,目前仅见。而戴先生收录的超大型玉琮,器形别扭,玉料粗劣,表面的土沁显系人工所为。

齐家文化篇2

齐家文化分布地域广阔,以黄河中上游的渭河、洮河与湟水流域为中心,东起今陕西省西部,西至河西走廊及青海东部,北到内蒙古西南部及宁夏南部,南抵甘肃陇南白龙江流域,地跨甘、青、宁、陕、蒙5省区,南北600余公里,东西长达1000多公里,至今共发现齐家文化遗址1100多处。根据碳测年代数据,其上限可到距今约4100~4200年前,下限可到距今3800~3700年前。齐家文化以原始农业为主,畜牧业也相当发达,狩猎亦占一定比重。虽然彩陶烧制似渐冷落,但技术却大有长进,火候高、质地硬、造型美。已掌握慢轮修整技术,器形浑圆精美,纹饰朴拙洗练,故深得藏家喜爱。当时已有了冶铜业,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广河齐家坪等遗址出土的铜器达100余件,有刀、锥、凿、匕、斧、矛、镞、钻头、环、钏、镜等,质地有红铜、青铜等,并开始注意纹饰及造型,有些堪称原始艺术品。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在谈到齐家文化出土的青铜器时说:“看来,要寻求中国青铜器的起源,甘肃乃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区域。”青铜时代的发端在甘肃,金属材料的出现无疑将促进或改变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当青铜器皿逐步取代陶制品登上神坛时,中华文明便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齐家文化向青铜时代迈步的进程中,在石器工具日渐冷落时,却将玉器制品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齐家文化玉器所携带的远古信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探寻古今宗教文化传承的窗口。

承前启后 流风中土

从属于齐家文化所出土的石器和玉器来看,其早期制作工艺及风格与其前的马家窑文化差别不大,后者显然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齐家文化玉器直接继承了马家窑文化,器类有了极大的丰富。除马家窑文化的玉器斧、铲、凿、刀和一些动物形象的制品外,到齐家文化时就已经发展为十分庞杂的系列,从璧、琮、斧、刀、铲、锛、璜、凿、环、瑗、牙璋、圭、戈、璇玑到各类动物,还有很多异型器等,品种达20多种。已明显地呈现出由实用器具向礼器佩饰等蕴涵宗教文化功能转变的趋势,同时有些器物或纹饰等也已受到西方异域文化的浸染。

在那个“万物有灵”的时代,宗教日益在人们的意识领域起支配作用,而认为玉石有灵,具有通天的神化功能的观念,毫无疑问即起自彼时。当这些石头被注入神秘文化意蕴后,便登上神坛,成为凝聚当时人们最高文化艺术水准和思想审美情趣的圣物。当然,玉器发展的三部曲并非如此截然分明,而是随着地域的不同交互发展进行的,然而,齐家文化的玉器却恰恰是这三部曲的代表。

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玩石头的情趣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这不能不提及“玉石之路”的发现。殷墟妇好墓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以及其玉质的判定,把考古学家的目光一下吸引到万里之外的西域和田,于是早在公元前12世纪初期,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就已经开始享用来自西方的供奉了。而这些玉料或玉器的辗转西来自然是人之所为,那年头大家都玩石头,贵族玩的品位自然最高,于是投其所好,就有人迢迢万里进贡美石。故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原就已经因石头而与西域结缘了。而玉石之路就恰恰经过齐家文化浸润的土地,也可以说玉石之路就开通在齐家文化的地界上。甘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是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和中转站,通过这个桥梁,和田玉受到了中原统治者的青睐。

首先,让我们看看齐家文化玉器的材料及产地。齐家文化的玉器用料较为复杂,大致有阳起石、蛇纹石、水含石、角闪石、绿松石、天河石、青金石等材质,也还有用于镶配错嵌的玛瑙、砗躁、珊瑚、水晶、萤石、炭精等。大量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土产,即本地所产之石材。如洮河、夏河一带的齐家玉器,其石材即多为距今兰州市西南40公里左右的马衔山所产。而陇中渭河、葫芦河流域齐家玉器用材则出于今武山等地,河西则多为酒泉、祁连山所出玉材。当然,其选材除用仔料制作小件外,还多有大型制品,显然是从玉矿开采所得。其二是外产,即来自别地的玉材。这些玉器材质一般优于本地所产,但器形不大,自然与当时的运输条件有关。据矿物分析,其品种除有甘青地方玉种外,尚有新疆和田玉,还有更西之玛纳斯的碧玉。这便反映出一个史实:甘肃齐家人早就充当了西玉东传的“二道贩子”。在不排除他们进贡原材料的同时,齐家人恐怕还有为其增值,或寄托寓意而专事来料加工,再转手以献王者的举措,如此齐家玉器就成了影响中原王朝审美情趣和宗教风尚的载体。事实上,在商周玉器中不难发现齐家玉器的直接影响,齐家文化玉器的很多器型都传承了下来。这种东西玉石文化的交流似乎几千年来就从没有停止过,直到今天还依然有人不惜重金远赴新疆和田购玉,还有比这更源远流长、持久不衰的交流吗?

大璞不雕 魂系华夏

齐家文化早期玉器的主要特征是:素朴无纹饰,以凸显材质纹理为大美,其开孔准确,方圆中矩,线条流畅,琢磨细腻,不露痕迹,浑然天成。而这一风格在其后的兴盛阶段也相延不改,即便有所雕饰,也随形就势,力求简练,不像东南等地追求繁缛华丽的作派。“大玉不琢”这也即是先秦以来儒家与黄老都推崇的审美理念,这让人不能不想起商周乃至秦汉时期那种浑朴古拙的纹饰、器物、建筑等,甚至会想到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等汉代石雕。

齐家玉器因石制器,选料多样,兼收并蓄,石质多变。它们出于陇上黄土掩埋之中,故沁色柔和,包浆饱满,皮壳古旧,光泽沉稳,朴实无华,耐人品味,富于神秘的意蕴。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之玉器,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并受当地材料限制,用料较单一,在这一点上就有别于齐家文化,似乎总觉得厚重感不足,不如齐家古玉之大气。

总体来说,齐家古玉的特征可用“玉材上乘、品种多样、器形美观、制作精致、大气凝重”这20个字概括。

1.齐家古玉用材区分明显。礼器多选用本地出产的优质玉材,并部分使用了和田玉。兵器和饰品玉仅部分选用和田玉。工具用玉丰要采用甘肃、青海的本地玉,如榆中马衔山玉矿材料和祁连玉。

2.齐家文化玉器以礼器类居多。且形制巨大,如大玉琮、大玉璧、大玉璋、大玉圭、多孔大玉刀等,它们的尺寸不少都超过已知其他地区同类礼器的尺寸。在已见出土物及藏品中,高和直径超过20~30厘米的玉琮,长达60~70厘米的玉璋、玉圭、多孔玉刀,直径在30~40厘米的玉璧,不乏其例。为追求玉器制品的最大化,在有些大型玉器上还保留有石皮。相比之下工具类玉器,无论在数量上,或是形制大小上都要逊于玉礼器。

3.齐家古玉制作工艺精良。统观齐家玉器成品及其半成品、 荒料和遗址等,可见其制作从选材、切割、钻孔、琢磨、抛光,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玉作工艺,带有明显的作坊生产性质。并且不同的用玉,其工艺也不尽相同,特别是许多玉礼器,多采用玉质好、硬度较高的和田玉,而器形也较大,制作精细,通体磨光,无论是素面无纹者,还是有装饰纹样的,都显示出浑圆饱满、凝重大气的风格。

4.齐家文化玉器发展序列明晰。其表现是早期品种较单调,多素面无纹。中期玉器多饰以鸟、兽形纹饰,多钻孔扁平玉器,玉琮或琮形器上开始出现兽面纹(饕餮纹)、人面纹和牛、羊、虎、熊等兽首纹装饰,手法有圆雕、透雕、浮雕、浅浮雕、线刻等。晚期已出现绿松石镶嵌及错金银工艺的综合运用,造型装饰更趋美观。

5.齐家文化古玉浑朴天然。齐玉多出土于黄土高原、河谷台地、山冈缓坡等遗址或墓葬中,大都埋藏于黄土之中,由于西北气候干燥,土壤湿度稳定,虽经4000多年之久,均保存较好。因器物琢磨精细,故皮壳、色沁变化柔和,过渡自然,色泽和谐,有的器物包浆下还可见切割线及打磨痕。沁色有单色、复色之分和轻重之别,单色沁多,复色沁少,色沁自然入理。细细把玩,齐家古玉给人以皮壳占旧、包浆饱满、光泽静穆、色沁天然的视觉美感,浑厚淳朴,十分耐看。

皇天后士 古韵绵延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属于羌戎支系的周人即发迹于陇东高原今甘肃庆城(原庆阳地区)一带,后来逐渐东徙至陕西岐山之下的周原,逐步建立西周王朝。已故著名考古学家邹衡教授在研究先周文化渊源时指出:甘肃地区的辛店、寺洼文化,是形成先周文化的主要来源,并将其定名为“羌炎文化”,而齐家文化却又是其文化发展序列的上源。因此可以说齐家与周秦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的玉器,无论器形、纹饰还是制作工艺,与齐家玉器都有相通之处。夏商周玉刀、玉琮以及玉钺等玉器的器形与制玉工艺也与齐家文化极为相似。夏商周时期的玉器在工艺上虽比齐家文化时期的玉器大有进步,但在钻孔技术和开料技术上却手法如一。齐家早期玉器的钻孔多为单面钻,钻孔在玉表体两面大小不一,孔内多留有细密的螺旋纹,这个特征为早期齐家文化所独有,商周玉器中也不乏其例。更有说服力的是,在已被判断为周代玉器的很多馆藏品中,有很多就是齐家之传品,也有的是在齐家素器上重新琢磨施以纹饰。

早期齐家文化的玉制礼器属于新石器时期简单而粗犷的远古类型,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它的产生比雕工精细的红山、良渚文化玉器还要早两千年。在玉器文化的研究领域,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已为人们所公认,而齐家文化虽然地处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但对它的发掘和研究还相当有限,相对于它所蕴涵的文化历史价值来说都还远远不够。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民间古玉展上,南京博物院研究员、著名高古玉研究专家汪遵国先生提出:通过对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与论证,齐家玉器被证明是我国古玉文化的核心。这一论断是在对齐家玉器以及夏商周玉器的分析论证中得出的,从而纠正了过去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视作为古玉核心的论断。齐家文化时期的玉器,早在清中期便开始为人们所关注。据记载,清宫旧藏的新石器时代玉器中,齐家文化玉器就占了一半以上,在古玉藏品中就有数量相当可观的齐家古玉,足见齐家文化玉器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周代是中国古代礼制最兴盛的时期,从王侯到平民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都遵循“礼制”的行为规范。这种礼制反映在用玉制度上,就出现了一系列礼玉形制,其中最主要的是璧、圭、琮、璋、琥和璜,合称为“六瑞”。《周礼》中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6种玉器是中国古典玉器的核心部分,而在齐家古玉中都能看到它们的雏形。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吕济民先生(原国家文物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到兰州看到我们收藏的齐家玉器时十分欣喜,赞不绝口。他意味深长地说:“现在看来对齐家古玉的研究和挖掘还是不够的,它的文化、历史、文物、工艺、艺术的价值还远远未能展现出来。齐家文化也是甘肃省的一大亮点,抓好这一优势,还得多研究多挖掘,并且还要多宣传,才能让世人重新认识它。”

刮目相看 后来居上

齐家玉文化研究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尽管早在20世纪之初就发现了这一重要的文化遗存,但由于其地处偏远,有关研究仅限于少数考古学者,而外界知之甚少。近30多年来,文物考古部门因各种原因,没有再对原广河齐家坪周边地区进一步开展考古调查发掘,齐家文化便日渐冷落,鲜为大众所知了。由于红山与良渚玉器的发现研究不断深入,有些学者只强调这一南一北远古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却忽略了最具渊源意义的西北原始文化,尤其是齐家文化对华夏文化的决定性影响。艾青之子、作家艾丹先生(玉器专家)在说起齐家文化及其玉器时,也认为史前主流文化源于黄河上游,商周的玉文化就是继承了齐家玉文化的风格,是齐家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会长侯彦成先生说,从地域上看,齐家文化可以说应是玉器文化的核心文化。

在2008年的一次齐家玉器展览会上,汪遵国先生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谈到他的两位恩师,都是对齐家文化的发现研究做出过贡献的著名考古学家。一位是夏鼐先生,他曾亲赴甘肃广河齐家坪,通过实地发掘考证,纠正了瑞典考古学者安特生1924年提出的齐家文化早于仰韶文化的错误观点,得出齐家文化距今约4200~3500年的科学论断。另一位是苏秉琦先生,他在对齐家文化这一黄河上游的史前文明进行深入考查研究中,得出了“齐家玉器对后世商周玉器的影响重大”这一判断。据汪先生介绍,现存的齐家文化玉器数量非常可观,且种类繁多。玉钺、玉璧、玉琮、玉璋、玉锛、玉斧、玉璜、玉圭等无所不包,在齐家文化时期,这些器物主要是作为礼器存在,令人叹为观止。今天以玉器为代表的齐家文化的被认可,也使许多学者和藏家刮目相看。

据统计,目前甘肃境内发现的齐家文化遗址逾千处,而真正得到发掘的却只有几十处。许多遗址因地处偏僻,以致屡被盗掘,出土器物,尤其是玉器等大都被倒卖散落民间或流失海外。就目前存世的齐家玉器看,除一少部分为考古发掘品,藏于各级文博单位外,大部分都是通过各种途径归于藏家。而对藏于民间的这一部分古玉器,如何加以利用,发挥其展示宣传、科学研究的价值,也是我们尝试探索的新问题。

齐家古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引起了海外(特别是港台地区)收藏家的关注,尤其台湾地区的古玉收藏家和学者,曾收藏有大量从大陆流向海外的齐家古玉精品。而近年来,随着齐家古玉器在海外的面世,也引起了欧美收藏家和学者的喜爱。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大规模的改扩建项目的实施,高速公路的修筑,水电、油气管道的修建铺设等,使各地齐家文化遗址中古玉器大量出土,并散失民间。其中有不少重器流向了全国古玩市场,这些齐家古玉的面世也引起了国内收藏家和学者的关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等城市的藏家和学者都在收藏齐家古玉,其中也不乏精品和国宝级重器。还有很多企业家,房地产商也在到处搜集齐家古玉。

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发掘历史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契机,着力打造地方文化或城市形象品牌。甘肃作为文物大省,齐家文化玉器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文化建设,弘扬发掘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形势下,我们如果守着齐家文化这一宝库无所作为,那简直是太遗憾了。今天杭州已经建成了良渚文化博物馆,成都也已建成高标准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在与齐家文化的命名地广河县相邻的和政县,也利用当地丰富的古动物化石建立了博物馆。还有临夏市的彩陶博物馆,永靖县刘家峡附近的恐龙足印化石博物馆,都成了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开发,吸引宾客的亮丽文化品牌,为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这些都已成为进行城市文化建设的成功范例,很值得我们借鉴。

齐家文化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家文化”;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特别是关于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看齐意识”的提出更是高屋建瓴。在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首次强调“要强化看齐意识”。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提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很强的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1]2016年,关于“看齐意识”的系列讲话使“看齐”拥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时代要求,彰显了我们党新的治国理念,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2017年1月6日,在第十八届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最终要落脚在看齐上。”[2]

一、中国传统“家文化”中蕴含的“看齐意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含的“齐”文化

“齐”,原意为“整齐”“平等”,引申为“秩序”、“力量”。古语有,齐则有序,齐则有效,齐则有力。由此可见“齐”在某一事件中的重要效果和力量。“人心齐,泰山移”,强调的就是“齐”字的力量,正所谓“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孙子兵法》讲“上下同欲者胜”,说的是只要大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向着同一个目标,保持同一步调共同努力,就能夺取胜利。孔子说:“见贤思齐”,就是说一个人要向德才兼备的人看齐;班固说:“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说的就是上行下效的看齐作用[3]。

(二)中国传统“家文化”中隐含的“看齐意识”

中国传统“家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许多精辟独特的思想精华和优秀基因,“齐”就是其中之一。诸葛亮的《诫子书》、朱熹的《朱子家训》、司马光的《温公家范》、范仲淹的《告子弟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都是对后代子孙在教育子女、持家、做人、做事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和忠告,归结起来就是“齐家”。在《礼记.大学》中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齐”字可以理解为“治理”、“一致”,就是说,只有治理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要想治理好家庭,必须先从培养自身修养做起。由此可见,“看齐意识”早已蕴含在中国传统“家文化”之中,并且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承和弘扬。

二、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的价值考量

(一)大学生党员群体的先进性对“看齐意识”的呼唤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精英中的精英,他们思想政治素质较高、学习成绩优良、模范作用鲜明,能够在大学生中发挥正能量,对于创建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因此,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的一员,其自身的先进性、示范性要求他们应该也必须具备“看齐意识”、树立“看齐意识”、养成“看齐意识”。

(二)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的必要性

大学生党员树立“看齐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核心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大局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核心意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廉洁意识。大学生党员只有向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才能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才能深刻领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和新战略;只有向党规党纪看齐,才能自觉维护,模范遵守党规党纪。

(三)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的践行

看齐的关键在于“基准”,就是找准看齐的目标。大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始终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要做到经常看齐、主动看齐、真正看齐,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要向焦裕禄、毛丰美等时代楷模和先进人物看齐,见贤思齐,立足高远,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提高自身修养,丰富自身内涵,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奋发学习。

三、中国传统“家文化”的融入是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的内在要求

(一)家庭建设在廉洁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看齐意识”。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教育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对于廉洁社会风气的形成都非常重要。深刻指出: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4]。“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5]。“国”和“家”紧密相连,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细胞,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从个人到国家、到天下,“家”是最重要的纽带,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家庭是国家的缩影,只有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治理好,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建设廉洁和谐社会。

(二)不良家教在廉洁社会建设中的负面影响

在2016年5月3日的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从近年来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6]、K荣、徐才厚、令计划等人,由于疏忽了家庭建设,不仅本人走上犯罪道路,家属、子女甚至亲属也走上犯罪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社会风气。高校个别学生家长为了孩子的“前程”,往往会帮助孩子在入党、评优等机会中寻求捷径,这样的“家教”导致一些学生考试作弊、生活奢侈浪费、求职掺水作假、廉洁素养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清风校园建设的效果,进而给廉洁社会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中国传统“家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的可行性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历史上的治国经验。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只有根植于中国传统“家文化”之中,才能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产生共鸣,才能使大学生党员进一步明确“小家”在“大家”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在学生党员廉洁教育、“看齐意识”养成中,将中国传统“家文化”有效融入其中是必要的、可行的。

四、中国传统“家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的有效路径

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通过以下途径,逐步将中国传统“家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和廉洁教育之中。

(一)积极开展中国传统“家文化”课堂教育

1.中国传统“家文化”进两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中,以关于“家风”建设相关讲话为引领,将中国传统“家文化”相关内容引入课堂,培养学生中国传统“家文化”中“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理念,筑牢“看齐意识”、廉洁自律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中国传统“家文化”进党课。党校在课程安排上增加中国传统“家文化”的内容,结合焦裕禄、毛丰美等优秀人物良好的家风建设,结合、苏荣等失败的家庭教育,从正反两方面,加强“家文化”教育,增强党课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使学生感受到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在建设廉洁社会和培养“看齐意识”中的重要性。

(二)积极开展“家风”建设系列活动

开展“家规、家训、家书”故事征文活动。组织学生围绕家规、家训、家书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传承的问题,展开专题讨论,从名人事迹、典型的社会事件、舆论的热点话题入手,撰写体会文章;开展“我爱我家”演讲比赛。组织大学生从身边事例出发,阐释对“家”的理解,激励广大学生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责任心立志勤学,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开展“和谐家风”书画摄影展。组织学生用摄影、绘画、书法等各种方式记录家庭的温馨故事,弘扬孝顺、和谐、勤俭的传统美德。

(三)强化载体的教育力量

1.充分展示网络教育的力量。辽宁工业大学“清风校园”网站是第三届全国高校“十佳校园廉洁教育主题网站”,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广大师生的廉洁教育。近两年尤其注重中国传统“家文化”教育,通过强力打造“廉政故事”、“廉政散文”等栏目,将曾巩教子孙的“正己修德,廉洁爱民”;范仲淹诫子的“自奉俭,不营私”;立下的“五心”家规等经典的家风、家训,及时传递给广大师生,为大学生廉洁意识的培养、为“看齐意识”的养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强化舆论阵地教育的力量。高校要利用校报、广播、校园网等媒体,采取设置专栏、开展专访等形式,大力宣传中国传统“家文化”的精髓。利用多种媒体,展播中华传统优秀家规、家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塑造爱家、爱校、爱国、爱中华文化的合格人才,打造美丽、和谐、创新、有梦想的和谐校园。

3.发挥移动新媒体教育的力量。在新媒体兴起的时代背景下,移动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舆论引导的前沿阵地,成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有效载体。高校要顺势而为,善用新媒体,打造新平台,不断创新廉政文化教育话语体系。主动加强新媒体的使用,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及时分享积极向上的教育内容,充分发挥移动新媒体优势。

(四)创建多方位合力教育网

高校应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互动,构建合力教育网[7]。一是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庭教育是学生品质形成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品质的形成。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补充作用,通过邮箱、QQ、短信、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名人家规、家风、家书,督促家长构建良好家风、注重榜样的力量,在言传身教方面做子女的示范和清正廉洁的表率。二是注重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学校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强化学生廉洁教育,在教育中树立正确的“看齐意识”。如锦州特有的“辽沈战役纪念馆”、“锦州苹果廉政基地”、“锦州廉政教育基地”,就是强化大学生廉政教育、提升大学生廉洁意识、培养正确的“看齐意识”的良好的教育资源。

“家和万事兴”。高校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逐步将中国传统“家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看齐意识”养成之中,夯实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廉洁自律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治国理政关键词(35).看齐意识:凝聚团结统一的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3]傅奎,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跟上中央要求,《中国纪检监察》,2016年第5期,27-28

[4]《中国家规》出版发行,《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3月23日,第6368期,第一版

[5],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年2月18日第二版

[6],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网

齐家文化篇4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齐鲁文化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随着齐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古代中国文化中心由西而东转移。齐、鲁两国的建立是周文化征服东夷文化的政治尝试,但历史的发展往往超出统治者狭隘的政治意图,这两种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一经结合,便形成了两种更高级、更先进的文化——齐文化和鲁文化。齐鲁文化的出现,打破了镐京在文化上的垄断。西周末年,随着镐京倾覆,王室东迁,当时的文化中心就转移到了齐鲁文化所在的东方。战国时期,齐国一直是东方的大国,统治者又重视文化发展,设立稷下学宫,“招致天下贤士”,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鲁国初封,因是周公的封国,所以得到的西周礼器文物典籍甚多,故后人有“周礼尽在鲁”之说,又由于鲁国有重礼的传统,造成鲁国特有的文化氛围,而作为传统文化传播者的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产生于鲁国,乃势所必然。战国以后,以鲁国为根据地的儒学向四周辐射,造成齐鲁文化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百家争鸣,为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仅在先秦时期,齐鲁地区就产生了像管子、晏子、孙武、墨子、孟子、庄子、邹衍、孙膑、吴起这样一批文化伟人。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齐鲁文化是当时最先进的文化,齐鲁之地是当时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齐家文化篇5

摘要:隋唐以来,由于文学作品的散佚,北齐文学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收到重视,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北齐根本就没有文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齐文学逐步走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学术界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方面对北齐文学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后来的研究者开辟了道路。同时,北齐文学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许多空白,需要后来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北齐;文学;综述

北齐是一个战乱中的短命王朝,但是文学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著名作家。但是就北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术界有着一定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北朝是没有文学的,南北朝的文学也就是南朝文学。有些人给予了北朝文学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新时期以后,随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北齐文学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学术界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主要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下面我就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简单综述,以期有利于研究者的研究之用。

北齐文学兴盛原因综述

吉定在《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中指出,北齐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骈文、辞赋、民歌等方面,而北齐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文林馆的创办;北齐文风的“南化”;南北文士的交流。他认为北齐文学在模仿南朝文学的同时,保持北方文学的贞刚之气、开阔境界是北齐文学的一大特点,在哀婉之情的抒发中,包蕴了一份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 ,折射出南北分裂 、融合时期动乱现实给士人心态造成的精神失落和特殊人生的深悲沉恨 ,这一点部分地继承了汉魏风骨 ,是北齐文学的又一特点。

陈娟、徐中原在《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中也指出,东魏、北齐的散文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一方面是受到北魏的影响,另一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和文士自身审美意识的增强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东魏北齐不管是在作家、作品数量还是在作品题材、艺术性方面都比前代有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并且开始出现了散文的文学流派,这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文林馆的设立,是北齐统治者重视文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出现了多篇单篇研究论文。如宋燕鹏在论文《北齐的文化著述机构――文林馆》中就考证了文林馆设立的时间、执掌与成员人数、成就与撤销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他认为文林馆设立于武平三年(572年),颜之推、李德林、张景仁执掌文林馆,经过考证得出文林馆实际有68人,并且整理和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和集子,随着北齐政权的灭亡而消失。魏宏利《北齐文林馆的设立、构成及其历史意义》也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时间应当在武平三年(572年),待诏文林馆的人大都富有才华,待诏文林馆的大都是北方的汉族士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年龄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预示着北方文学新的创作高峰的到来。王允亮《北齐文林馆考论》经过研究史料认为北齐文林馆的真正建立时间应当在武平四年(573年),建立之后主要由颜之推、李德林负责,文林馆的主要职责是编纂书籍,编辑了大批类书,文林馆作家创作了大量诗歌。文林馆的建立在南北方文学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以后朝代相应官职的设置产生了一定影响。石美莹在论文《试论北齐文林馆设立的意义与作用》中着重论述了文林馆设立的意义,她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标志着北齐文坛实现了“文学的自觉”,北朝文学开始追赶南朝文学,对南北文风的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还培育了一大批新锐作家。

北齐主要文学成就研究

由于文献资料的散失,北齐文学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直到近些年,收集到一些散佚的作品,例如严可均辑佚的《全北齐文》,逯立钦编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等,基本上反映了现存的北齐文学的整体状况。随着这些辑佚作品的出现,学术界也逐渐开始重视北齐文学的发展,逐步肯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985年,张皓在论文《北朝诗风刍议》中肯定了北朝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北朝诗歌的进一步分析,他认为北朝诗歌应当分为三种:汉魏遗响,燕赵悲歌;民族交融,乐府新声;南北初融,寒木春华。

曹道衡先生在论文《论北齐诗歌的历史地位》中肯定了北齐的诗歌创作,虽然现存数量不多,但是却代表了北朝文学比较繁荣的一个阶段,与北魏、北周相比,诗歌创作在数量上明显要多,就创作技巧而言,相比北魏时期也是比较成熟的。由于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北齐诗歌呈现出不同于南朝的特色,数量上也无法与之相比,但总体来说,北齐诗歌是代表着上升的趋势。当然,北齐也是在借鉴南朝诗歌的经验,体现了南北文风的大融合。

刘怀荣在《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中看到了歌诗在三代中的繁荣发展,王室、贵族和文人们阶层对歌诗艺术的喜爱,极大地促进了歌诗艺术的发展,而这些喜爱歌诗艺术的文人大多都是歌诗的创作者。胡汉音乐交融,南北歌诗融合,使得歌诗艺术的创作和消费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胡大雷的论文《南北朝外交场景中的诗人诗作》论述了南北朝诗人在外交场景中的诗歌创作。因为外交使者的形象、口辩、风度、才学都与国家的形象、威严紧密相连,所以才学俱佳的诗人就成为了外交场景中的常客。文学作品也承担起了外交往来的重任,双方有往来必有赋诗,这也成为一种定例,包括使者的以诗相会,对自己使节生涯的吟诵等等,这也表明,南北统一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北齐诗歌与同时期的陈朝相比,有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也有自己的可取之处。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没有对北齐文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还有待于后来者进一步开掘。

北齐具体作家研究

由于大量文学作品的散佚,北齐的作家也有不见于史料者,现在学术界所见的大都是《北史》,《北齐书》等所记载的,也逐步开展了对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就。

孔毅在《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一文中指出,在东魏北齐活跃着一个文士集团,在两朝政治、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隋唐人对这个文士集团有高度评价,但是近些年又受到忽视。他们编修了大批书籍,如《魏书》、《修文殿御览》、《文林馆诗赋》等,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文士大都才华卓著,富于辩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外交领域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李少雍的论文《史传文学家魏收》对魏收的文学和史学创作进行了总结。他通过研究的出,魏收的诗作目前现存16首,大多是模拟南朝诗人的作品,但也有少数诗歌体现了北朝浑厚的诗风。魏收推崇并模拟南朝梁,并以散文创作见长,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录了魏收13篇散文。魏收最著名的是他编写的《魏书》,尽管颇受争议,但仍然代表了魏收创作的高度。

徐中原《邢邵散文略论》一文集中论述了邢邵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他的散文现存28篇,风格不同,以文采见称,其思想内容涉及佛学、文学思想等等。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被南朝人成为“北间第一才士”。

钟素梅在论文《颜之推入北后的文化反思》中阐述了颜之推在出使北朝后的思想变化。她指出颜之推出身南朝高门,曾受南朝皇帝大恩,所以入北之后对故国怀有依恋之情,加之北方文化的变化和政局的动荡,使得他不得不小心从事,在北方儒家讲耕读的质朴刚直的文化氛围中,颜之推重新审视自己所依恋的南方文化时,发现了腐化堕落的一面,又反过来批判南方文化。

王允亮《颜之推与南北文学交流》一文,指出了颜之推在南北文学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中涉及到南北方文学风貌的不同以及他对于文学创作的一些深邃见解。颜之推的文学创作受到家世影响,有着浓厚的儒家气息,入北之后对于推动南北文学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颜之推还将南北方的典籍、文风、士风等进行对比研究,促使他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许多切实的见解。他比较重视文学功利性的一面,认为文章应该“不失体裁,辞意可观”,同时还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具体作家,所以研究一个朝代的文学就必须要研究这个朝代的作家。北齐的作家载于典籍的并不多,对于北齐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有许多作家没有人进行研究,还期待以后的研究者可以做出更多研究,以完善研究资料。

北齐文学影响研究

北齐文学创作虽然不如南朝各代丰富,但是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对后代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杜晓勤在论文《北齐文学传统与唐初诗歌革新之关系》中指出,活跃在北齐,活跃在周隋易代之际的卢思道、薛道衡等人,对唐初的革新派诗人的诗风和思想内容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南北朝向唐朝诗歌艺术的转变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卢思道、薛道衡等人的文学创作已经表现出地域特色和艺术个性,这些对初唐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陈子昂、王绩、初唐四杰、魏征等人在改革初唐绮靡诗风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收到了卢思道等人的影响。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北齐文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具体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以及北齐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做了具体阐述,并且进一步朝着深入方向发展,让我们对北齐文学的整体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是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对于北齐文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北齐整体文学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许多作家的研究还呈现出空白的状态,北齐文学的辑佚工作做得还不够,对于具体作家的研究只限于影响较大的几位,对北齐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的研究也不够深入。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后来的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北齐文学的研究当中,使得北齐文学的研究取得更为深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定.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陈娟、徐中原.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宋燕鹏.北齐的文化著述机构――文林馆.兰台世界,2006,24.

【4】魏宏利.北齐文林馆的设立、构成及其历史意义.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王允亮.北齐文林馆考论.长沙大学学报,2006,6.

【6】石美莹.试论北齐文林馆设立的意义与作用.宿州学院学报,2010,12.【7】张皓.北朝诗风刍议.江汉论坛,1985,8.

【8】曹道衡.论北齐诗歌的历史地位.社会科学战线,1992,3.

【9】刘怀荣.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齐鲁学刊,2004,1.

【10】胡大雷.南北朝外交场景中的诗人诗作.文学评论,2008,5.

【11】孔毅.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1.

【12】李少雍.史传文学家魏收.古典文学知识,1999,3.

【13】徐中原.邢邵散文略论.五邑大学学报,2008,4.

【14】王允亮.颜之推与南北文学交流.中州学刊,2010,3.

【15】杜晓勤.北齐文学传统与唐初诗歌革新之关系.文学评论,2008,5.

齐家文化篇6

关键词:齐文化;《韶》乐;民风;管仲改革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75-02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一《论语・述而》中关于孔子对于齐国韶乐的感受,《礼记・乐记》这样描述韶乐:“诗言其志也,歌咏其言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齐国音乐文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经济条件、消费观念、文化风貌等的制约。民心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定。齐人善乐舞,上自君主,下自百姓,赵人苏秦对于齐国音乐文化是这样描述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缶、弹琴……”(《战国策・齐策》)。 “钟鼓竽瑟乐音不绝,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战国策・齐策》)记载着当时音乐在百姓中间的流行程度。“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韩非子・内储说上》那样普及活跃的群众性器乐活动。音乐从“礼”的束缚下得到解放,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在人民的生活中不仅普及而且积极活泼。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管仲佐桓40载,由于对内实行了“设轻重鱼盐之利,以瞻贫穷” (《史记・齐太公世家》)“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 (《史记・平准书》)。在经济上,管仲继承了太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方针。不仅如此,他还采取了太公一如既往的爱民政策,以古而今,就是整顿法纪,爱护百姓。桓公问:“安国若何?”管仲对曰:“修旧法,择其闪着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国语・齐语》)这些思想为国家的安定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管仲所提出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精辟地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文明的辩证关系,主张“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在大力促进农业、畜牧业、林业、桑麻业等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手工业、商业的社会地位,并设立市场、开放边关、减轻赋税,一时间齐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到战国时期,齐国早已是兵精粮足的东方大国,齐都临淄为远近闻名的海岱间一大都会。对外采取“尊王攘夷”,使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从而确立了在各诸侯国中的盟主地位,社会长期稳定。

据记载,当时齐国到达的范围“包括今北至辽西、燕北,南至鄂、皖、江、浙;西至陕、甘一线,扩及半个中国”。这样雄厚的经济基础,广阔的土地,使得这些地方的乐器,舞蹈形式,音乐都被强大的齐国所接受,这样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齐国音乐的发展。

管仲所处的时代有两个大的特点:即“成康之治”和“礼崩乐坏”。怎样在不平等的阶级关系中维护好新的社会秩序以求社会稳定成为统治者思考的主题。康王即位以后,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对外不断攻伐淮夷,取得了很大胜利。

周公吸收殷礼采纳商乐,制礼作乐,建立了庞大的礼乐机构――大司乐。他之所以重视音乐,是希望从礼乐中找到治理国家秩序的依据。管子著有“不慕古、不留今,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的政治思想,“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不留今”是提示人们不要受现实所惑,陶醉于成就中;“与时变”倡导的是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管仲的治国方略及其杂家音乐思想,使齐文化和音乐的发展兼容并包,内容更贴近齐国实际,为齐文化的成熟打下坚实的基础。

“礼崩乐坏”在一定程度上恰恰促进了音乐的发展,礼乐制度崩溃,齐国宫廷音乐“好新乐纵俗乐”愈演愈烈,这也为齐国音乐的发展融入了雅俗共并的元素。特别是春秋末期士阶层的音乐发展可以不受礼的约束,宫廷音乐师也因此流入到民间,铸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齐国人杰地灵,百家群英云集的局面,音乐交流如火如荼。

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齐国,《韶》传入齐。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帝尧的圣德,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并示忠心继承使《韶》在国乐中的位置达到了极致。齐《韶》作为是齐国的宫廷乐舞在,八百年不衰。孔子在闻《韶》之后深切感触“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由衷赞叹,齐《韶》作为齐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不仅感动了孔子,也可算是古乐舞的典范代表。

临淄收藏家王矸在齐国故城内发现了古琴减字谱《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凤凰来仪”正是《韶》乐的高潮部分。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以《凤凰来仪》为主旋律,以现代人的审美方式重新对原作进行了加工整理,编成了《齐韶新乐》,并制作了10段乐曲《齐韶新乐》,运用钟、磬、埙、笛、箫、古琴、等中国古典乐器,把我们带回古国齐都重新体会当时的宫廷音乐。

参考文献:

齐家文化篇7

[关键词]工人文化宫;城市文化;中流砥柱;群众文化;复兴之路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086 — 02

工人文化宫在齐齐哈尔人民的心目中并不陌生:高大华丽的建筑、宽敝的广场和节日里的灯火辉煌,都曾给这个城市人民的文化生活带来过无限的欢畅。工人文化宫曾是齐齐哈尔人民文化生活的最高殿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给这个城市增加了多少光彩和喜悦。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里,多少人曾记得工人文化宫的门票当时是一票难求。节日里文化宫广场人山人海,雀跃欢腾,这里是齐齐哈尔城市文化的最高殿堂,群众文化在这里集中绽放。工人文化宫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为了解工人文化宫的历史,我们沿着时光的隧道回顾一下工人文化宫诞生、成长、辉煌的历程。

一、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诞生的工人文化宫

工人文化宫的名称来源于社会主义苏联和新中国的诞生。工人文化宫最初的名称是齐市职工总会俱乐部。1945年光复后,齐齐哈尔成为了解放全中国的大后方——西满革命根据地。

西满分局和西满军区、嫩江省政府、黑嫩省政府、黑龙江省政府相继驻齐齐哈尔,形成当时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

新四军、八路军都来到了齐齐哈尔,从延安和太行山来了大批全国知名的文艺家,在齐齐哈尔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文艺工作,为齐齐哈尔开创了空前的革命文化的春天。

齐齐哈尔当时是名人荟萃,同时又带动和培养了当地大批的文艺人才。戏剧、音乐、歌曲、美术、摄影、大秧歌,百花竞放,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西满军区的文工团,职工、教师、学生的各种民间文艺团体,活跃在舞台、广场、学校、工厂、车间,层出不穷,好戏连台。

1946年8月齐齐哈尔龙江戏院京剧队,演出了移植的现代京剧《血泪仇》,开创了中国京剧现代戏的先河。10月,评剧队演出了根据同名歌剧移植的评剧《白毛女》。11月初齐齐哈尔的中小学歌咏队和嫩江省政府乐队演出了《黄河大合唱》。这期间五师文工团、西满军区文工团、齐齐哈尔铁路局文工团、嫩江省文工团联合公演了历史话剧《李闯王》,受到各界欢迎,不久《李闯王》成为党内整风必看、具有现实宣教作用的话剧。

1946年12月20日人民艺术家王大化同志下乡演出、收集创作素材,在讷河拉哈坠车负伤,经讷河陆军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21日逝世。

齐齐哈尔和西满军区不仅为解放全中国建功立业,还开辟了举世瞩目的革命文艺的根据地。这期间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特朗到齐齐哈尔访问;英国伦敦《新闻纪事报》记者葛莱德·萨博生来齐齐哈尔访问;法国记者桑尔森来齐齐哈尔访问了党政、军领导和各人民团体。

当时的齐齐哈尔虽然只有十几万人口,各类文化设施名目繁多。有龙江戏院、南戏园子、光复剧场(后改东北电影院)、民众教育馆(现青少年宫)、群众俱乐部(后改群众电影院)、解放剧场(后为书店教材发行部,位于胜利二街2号)、泽东剧场(原一百商店东南艺术剧院址,曾为齐齐哈尔会馆、西满军区文工团旧址、市政府礼堂、省政府礼堂、水厂俱乐部、电业俱乐部等)。这个时候就诞生了最早的工人文化宫,最初称齐市职工总会俱乐部。

齐市职工总会俱乐部由齐市职工总会领导。齐市职工总会成立于1946年10月24日,设主任、副主任,选举暴文贵(鞋匠)为主任、石继轩(火磨工人)、杨德清(铁路工人)为副主任。

齐市职工总会1948年1月改为齐市总工会,1948年8月中国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大会决定恢复中华全国总工会。齐市总工会选举陈有义为主任,汪琪、肖立忠为副主任。

1948年市总工会接管了解放电影院,改组为总工会俱乐部。解放电影院位于胜利二街2号,建于1934年,原为永安电影院;1946年8月改为解放电影院(又称解放剧场);1948年改为总工会俱乐部,位于胜利二街2号,即后来的新华书店计划发行部;1993年城市改造拆掉。

1950年齐市职工俱乐部迁至现青少年宫现址,改名为劳动人民文化宫,也称老文化宫。青少年宫现址原为齐齐哈尔市民馆,建成于1944年,后改名为大光明电影院、民众电影院。1949年1月民众电影院、民众剧场,划归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部,改作青年俱乐部。

1950年齐齐哈尔市青年俱乐部撤销,齐市职工俱乐部迁入,成为工人文化宫。1950年9月1日,在龙沙公园关帝庙又创建了齐齐哈尔市儿童文化馆,后迁至现公园三号门内路北的日本房。儿童文化馆于1953年3月撤销。

齐齐哈尔市文化宫的名称始于1950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的落实,各厂矿企业相继建立了各自的文化宫。

齐齐哈尔工人文化宫的兴起,得益于西满革命文艺的蓬勃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确立的齐齐哈尔的大工业体系,工人文化宫成为了齐齐哈尔城市发展和经济、文化繁荣的标志。

二、新文化宫的建设和齐齐哈尔的文化宫群体

工人文化宫1948年在胜利二街2号解放剧场,即后来的新华书店计划发行部。1950年迁到光复街公园二号门的现青少年宫旧址,后来称老文化宫。1957年至1959年在国耻纪念碑原址建了现在的工人文化宫,很长时间人们称其为“新宫”。

新工人文化宫的原址为日本人建的“忠灵塔”,解放后改为“九·一八国耻纪念碑”。

1936年日本侵略者在齐齐哈尔建造的“忠灵塔”竣工。“忠灵塔”是日本人安放阵亡军人骨灰和追悼亡灵的大型纪念碑式建筑。该塔为上窄下宽的方柱形建筑,用深黑色青砖砌筑,正面宽70米,进深74米,高37米,面向东有大型广场。附属建筑东侧广场有南北分列的两个攒尖青砖四角亭,广场南北各有毛石砌的二米多高成对的方形堆石为台的门垛。

日本人在齐齐哈尔建造了在中国的土地上祭悼侵略者亡灵的堪称规模最大的“忠灵塔”,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个大型耻辱柱。解放后齐齐哈尔人民为了不忘国耻,在塔的正面(东侧)悬挂了“九·一八国耻纪念碑”的立体大字。国耻纪念碑拆除前,国耻纪念碑广场是齐齐哈尔各界人民举行大型纪念和庆祝等活动的集中场所。1946年8月15日齐齐哈尔6万多民众在“九·一八”国耻纪念碑广场集会,举行纪念“八·一五”一周年大会,将日本人建的忠灵塔改为国耻纪念碑,会后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进行了示威大游行。此后国耻纪念碑广场,1957年以后改为工人文化宫广场,一直是齐齐哈尔举行各种大型集会活动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广场。

为了满足齐齐哈尔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决定在国耻纪念碑原址建工人文化宫。1957年6月20日将日本人建的忠灵塔炸掉,在塔基上破土动工,仿照苏联的模式建造一座17000平方米的现代化高水准的新的工人文化宫。新的工人文化宫奠基是齐齐哈尔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破土动工的当日在老工人文化宫(现在青少年宫)门前广场,举行了隆重的新文化宫开工典礼。1957年12月15日,新建的工人文化宫工程竣工。1958年1月25日,在原国耻纪念碑旧址上新建的工人文化宫,以高标准、高质量,全新的面貌向全市人民开放。

新的工人文化宫主体三层气势恢宏,米黄和白色的色彩基调,十分整洁、庄重、大方。文化宫内设舞厅、文艺厅、游艺室、阅览室、展览厅、体育室、浴池,还有生产技术、政策时事、科学普及、无线电、摄影、美术、缝纫、刺绣、花卉等各种研究室,南侧的篮球馆可容纳1000多名观众。新工人文化宫的建立,为全市职工群众提供了一座大型综合活动场所。

1959年4月7日,工人文化宫再扩建工程破土动工,在主楼北侧增建文化宫大剧场,在工人文化宫广场建大型露天舞厅。工人文化宫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每周举办4次舞会,节假日在工人文化宫广场举办大型露天舞会。

新的工人文化宫给全市人民带来了新的文化生活,各种汇演、比赛接连不断,国内外专业文艺团体纷纷来文化宫演出,国内著名演奏家、歌唱家、舞蹈家、曲艺家等很多人都在工人文化宫大剧场舞台演出过优秀节目,文化宫剧场是齐齐哈尔最高的文艺殿堂。

以齐齐哈尔市工人文化宫为主导,齐齐哈尔形成了布局普遍的文化宫群体。各厂矿、企业都建了自己的文化宫,并且都组织了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职工业余文艺团体,群众文化活动非常活跃。

北三区名声在外的有建华厂文化宫、车辆厂文化宫、铁路文化宫、和平厂的火星文化宫、机床厂的一厂二厂文化宫、电业文化宫和各企业的俱乐部不计其数。碾子山有华安厂文化宫,富拉尔基有重机厂文化宫、钢厂文化宫、热电厂文化宫、富纺文化宫等众多文化宫。工人文化宫曾在齐齐哈尔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群体,舞动了齐齐哈尔文艺的东风。

市工人文化宫主楼用的字体书写了“工人文化宫”五个大字。建华厂文化宫、火星文化宫、华安厂文化宫用的是亲笔题写的“文化宫”三个字。华安厂、建华厂文化宫题词还在,特别是建华厂文化宫还保留着的签名落款。

齐齐哈尔以工人文化宫为主的文化宫群体为齐齐哈尔的城市建设增添了光彩,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齐齐哈尔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建立了历史功勋,创建了以文化宫为主体的文化品牌。

三、工人文化宫的复兴之路,成为群众文化的殿堂

齐齐哈尔的工人文化宫创建于齐齐哈尔解放的1946年,有60多年的历史,培育了齐齐哈尔群众文化的深厚基础,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不同历史时期,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历史赋予了工人文化宫成长发展的最好时机。

然而因经济的转型,却使工人文化宫陷入了一时困难而又尴尬的境地。多数的文化宫和俱乐部被改作其它用途,或者破败,或者荒废。

这种现象不是正常的规律,也不是必然现象,而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不良倾向。我们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同时包括发展先进的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科学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经济也不会良性发展,文化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标志和晴雨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私有经济为主体,诞生了中国从来没有的工会组织和工人文化宫、职工俱乐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工人文化宫和文化宫群体的鼎盛时期,为构建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体系发挥了强而有力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转型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工人文化宫和群众文化面临着最好的历史时期。

工人文化宫目前的不景气现状,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相对滞后的正常现象。不是时代不需要文化宫、群众不需要文化生活,而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摆好文化的位置,忽略了群众和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没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精神食粮的渴求。没有把握住文化、经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客观规律,造成了短时期文化宫、群众文化不景气的现象。经济和文化应当是协调发展的,目前不少企业开始注意了企业文化,注重了企业形象,先进的企业形象必然会有先进的企业文化,这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路。

工人文化宫和文化宫、俱乐部群体,是国有经济保留下来的国有资产,是60年来积攒下来的文化资财。在经济转型时期,要着力保护好这一大批国有资产。

齐齐哈尔市工人文化宫保留下来了,吸引了全市人民的目光,得到了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的关注。那些街头打扑克的人群,那些唱“野台子戏”的京剧票友,那些厂矿企业的职工群众,又一次对工人文化宫表现出了热切的企盼,希望工人文化宫能名副其实,成为工人之家,成为齐齐哈尔群众文化的殿堂。

齐家文化篇8

关键词:齐河;家乡;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030-01

一、 活动目的:

1、通过了解齐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感知潜江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热爱齐河、热爱家乡的感情,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爱家乡就是爱祖国。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

4、学会欣赏、尊重民俗文化,增强继承、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

二、 实施过程:

1、广开渠道、广泛搜集与齐河有关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可争取家长、邻里的帮助,做好相关记录。

2、按板块分组分配任务,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科代表及主持人负责全面协调,教师可以参与指导学生对资料的交流、整合、归类工作。

3、各组及时交流、反馈信息,师生共同协商相关事宜,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

三、成果展示:

1、导入。“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看夕阳,落下去又回来,地不老天不荒,岁月长又长……”(播放歌曲《走四方》)

走四方,可揽祖国名胜的风情;走四方,可饱民族风俗的眼福;走四方,可聆听山水的足音;走四方,可感受人文情感的底蕴。走四方,使你人生的阅历丰厚;走四方,使你徜徉于山水而荡涤心胸;走四方,使你亲近自然明确人之责任;走四方,使你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走四方,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走四方,不是盲目的走马观花;走四方,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走四方,不是目空一切眼中无物……走四方,跋山涉水展豪情;走四方,餐霞饮露写风姿;走四方,探幽寻胜增储备;走四方,生花妙笔著华章。让我们打点行装,到民间采风去!

2、闪亮登场:谁不说咱的家乡美。师简介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请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材料。

(1)说说家乡话。整天这么过的真杠没劲了;可县城就这么大点咱也不敢很挲;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横不能都认识;你一捣鼓捣鼓就有人说你真能揍势;以前说个笑话都喜的嘎嘎的;现在说话都流行带着papaya的;以前过年的时候哎呀真热闹啊;现在过年过节的也就这么着了;有些事真没法说,说多了都弄的不好;互相理解一下不管你是职工还是领导;哪这么多事啊你说这话对吧;都在一个小县城别胡是吧;这一天天的一年年的过的真杠快了;不知不觉出溜出溜我也28了;虽然这日子过得真是杠没劲了;但还得继续这么熬着你说有么法呢。

(2)唱唱家乡美(《齐河欢迎你》)。万亩杨林映晨曦带来全新空气,齐齐发的茶庄一片茶香飘满情谊 (童声),我家道路通四海,婴封邑之地,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你会爱上这里。端上一杯晏婴春酒请不用客气,国科球场聚一聚我们欢迎你,我家住在黄河边常听涛声响起,定慧寺的钟声悠扬为你留下回忆。齐河欢迎你在黄河边尽情呼吸,在黄土地放松身体 ,黄河国际生态城就要建在这里,热带雨林海底隧道还有生态湿地。沁湖碧波泛起涟漪倪伦添新绿,画意诗情带笑意只为等待你。齐河英雄孟祥斌感动华夏大地,时传祥的精神永在代代流传下去。齐河欢迎你在黄河边尽情呼吸,在黄土地放松身体,我家黑陶美名扬远销世界各地,四千多年龙山文化发源也在这里,温泉绿都黄河明珠越来越美丽,画意诗情带笑意只为等待你,齐河欢迎你来到这片大地,流动中的魅力充满着朝气,齐河欢迎你在黄河边尽情呼吸,在黄土地放松身体,齐河欢迎你小城会感动你,让我们都快乐地拉近距离,齐河欢迎你这地方谁都难忘记,有诚意就会有友谊 。

(3)理理家乡事。齐河名人:时传祥,孟祥斌。齐河特产:潘店空心面,“姜杰”牌黑芝麻香油 ,“晏婴春”牌系列白酒,齐河玉皇阁酿酒饮料。

齐河民间传说:“药王”孙思邈的传说、稍瓜打金牛、义牛救主、刘秀脱险。

(4)品品齐河味。齐河农村的春节习俗――大年三十请家堂,初二回娘家,正月十五踩高跷、舞狮。“二月二,龙抬头。”――剃龙头,炒豆粒,打囤。

(5)畅想未来(师总结)。国科国际会议中心、黄河明珠大酒店、君逸恒兴大酒店是商务接待的理想场所;沁园公园、迎宾广场、文化中心是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国科别墅区、都市花园、富华苑等是我们温馨舒适的家;永锋钢铁集团,晨鸣集团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是亚洲规模最大、国际一流的海洋馆。古老的齐河,向人们展示母亲河赋予她的美丽富饶,演绎日新月异的激情变化。年轻的齐河,站在新的起点上,正以更加坚强的意志,启动改革开放的巨力引擎。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扬帆起航!让世界了解齐河,让齐河走向世界。(师播放《齐河欢迎你》)

四、活动反思:

这次采风,学生的收获都是多方面的。他们学会了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会了分工合作,学会了分享他人的成功与快乐,领悟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内涵,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学生们是一举等待点燃的火把,他们太需要火花了。

上一篇:组织文化范文 下一篇:统计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