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玉器

时间:2022-09-16 06:48:58

齐家文化玉器

齐家文化主要指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早期文化,距今有3500~4200年的历史,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而被命名。其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陕西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部分地区。齐家文化玉器主要有璧、琮、斧、刀、璜、凿、环、牙璋等品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玉璧,包括瑗、环,数量最多,品种样式也多。有圆形、椭圆形、圆角方形,还有介于方形和圆形之间的直边椭圆形等等。

齐家文化玉器所用玉材基本上是就地或就近取材,是因为当时的交通及地理原因,其材质以透闪石软玉和大理石质居多,也有阳起石软玉和蛇纹石等。常见的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黄玉、青白玉、糖包玉、布丁石等。其中有甘肃马衔山玉料、武山鸳鸯玉、祁连山玉、青海玉料、含有较重石质的玉料和少量的新疆和田玉等。其颜色有青色、豆青色、豆绿色、墨绿色、深绿色、黄绿色、浅绿色、淡黄色、灰色、黑色和白色等。一般来说,礼器类玉器用料较好,而工具类玉器用料较差。齐家文化礼器类玉器用材上乘,制作精细。大型玉器雄浑饱满,大气凝重。小型玉器小巧可爱,灵动飞扬。从大量的齐家文化玉器观察,其加工工艺从选材、切割、钻孔、琢磨和抛光已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工艺。玉材的切割有绳切割和片切割两种。从玉器上残留的切割痕迹看,在齐家文化玉器的早期以绳切割为主,其绳大多采用动物的皮、筋等,切割时加上和以泥浆状的解玉砂进行开料。而在晚期则采用片状无齿锯的切割为主,在部分玉器上可以看到留存的切割痕迹。 玉器的钻孔有单面和双面钻孔之分。较薄的玉器是单面钻孔,钻孔一面大一面小,呈喇叭状。在一些大型玉璧好的斜坡面上可以看到单面钻孔遗留的螺旋纹痕迹。较厚的玉器特别是玉琮则是从两面对穿钻孔,早期玉琮钻孔十分粗糙,在部分玉琮内部可以看到对钻时留有的台节。而装饰品上用以佩系穿绳的孔则是象鼻孔。齐家文化晚期的琮、璧等礼器制作尤为精细,部分完工后的玉器几乎不留任何切割、琢磨和抛光的痕迹。为了使玉器表面或钻孔平光润泽,富于美感或佩戴时更舒适,于是产生了进一步加工的程序:用较为细腻的工具将玉器上的棱凹磨平,然后用兽皮蘸和以水极细的解玉砂在玉器表面反复磋磨,使其毛糙之处逐渐平滑且渐渐光润漂亮起来。

从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可以看出其主要特征:一、器形较粗大厚重,浑圆饱满,凝重大气。二、皮壳光滑,色彩鲜亮。这与当地的地质、气候有关。特别是其中选用当地玉材――酒泉玉的玉器。三、抛光精细。典型蜂腰、螺纹孔。多数素面,无装饰纹。四、玉器受沁后的颜色主要呈现黑色、褐色和黄白色;另一种沁色只是在玉质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褐黄色。清人刘心瑶《玉纪补》中说:“西土者,燥土也;南土者,湿土也;燥土之斑干结,湿土之斑润褥;千结者色易鲜明,润褥者色终暗淡。”西北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地下水位低,干燥厚实的黄土很好地保护了齐家玉器,使其虽历经4000年之久,仍给人以皮壳陈旧、包浆饱满、光泽沉稳、色沁艳丽的美感。

(摘编自《收藏界》杂志)

上一篇:云南女声,边走边唱拥抱世界 下一篇:关节镜技术:隐藏在“钥匙孔”里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