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主权货币范文

时间:2023-11-14 12:26:18

超主权货币

超主权货币篇1

    (一)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贸易的顺利完成需要经历两个重要环节,一个是商品在国与国之间的转移过程,另一个是货币在进出口商之间的转移过程。国际间对跨国货币运动进行规范化、制度化便形成了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间对跨国商品交易活动进行规范化、制度化便形成了国际际贸易体系。因此,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贸易体系是紧密相连的。一定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与同一时期的国际贸易体系相适应的,合适和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货币体系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第一,支付手段和储备资产的供给。国际储备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国际经济的计量单位和支付手段。国际储备货币应当是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并认可的,可以信赖的货币。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国际储备货币应当具有公平、公正、独立和稳定的特性。第二,汇率制度的安排。汇率制度一直是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次国际货币体系的创新调整都涉及到汇率制度的变革。汇率制度的选择关系到经济是否能稳定健康发展。适当的汇率制度能够有效地反应国际贸易的变化,有效地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调节,有弹性但幅度又不会引起大的市场波动。汇率制度不应成为投机者扰乱国际金融市场秩序的工具。第三,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国际收支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相对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不是要求绝对的平衡,而是相对的平衡,既是一国范围内的相对平衡,又是从世界范围内考察各国间的相对平衡。国际收支失衡会导致一国国内失业增加、经济受滞、物价波动、进出口比例失调,不利于国内经济政策的制订、执行,也不利于国际贸易的正常健康发展。

    (二)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

    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作为制度基础,而且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作为支持。充足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手段、稳定的汇率和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是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它不但可以使降低国际贸易的成本降低,也可以使国际贸易的效率提高(巴里?艾肯格林,2006)。近年来国际经济发展迅速,国际贸易水平不断提高,但国际货币体系作为现代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却并不完善,由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缺陷所引起的近现代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屡见不鲜,次数越来越频繁。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以下弊端。首先,国际货币缺乏统一的标准。国际储备货币的确定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部分,现代国际货币体系是牙买加货币体系的继承,尽管目前的发展趋势已逐步向多元化靠拢,但形式上依然是美元本位制。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里芬难题”,但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涵盖了多个实力雄厚的国家和地区,因此主权货币在政策安排上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处理上一定会存在利己主义。因此,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缺乏统一、稳定的货币标准,国际货币格局错综复杂,给国际贸易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郑淑君,张盼,2009)。其次,汇率体系的不稳定性。现代货币体系由牙买加货币体系延续至今,承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使得国际汇率制度比固定汇率制度时更加灵活,更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但浮动汇率制度也同样受到各国汇兑关系的影响。现代货币体系中,全球至少有1/3国家实行独立浮动制和管理浮动制,其余国家实行盯住汇率制,国际储备货币主要是美元、日元、德国马克、英镑、法国法郎。但由于英镑、法国法郎相对较弱;美元、日元、德国马克之间的汇兑关系经常发生波动,从而使整个体系缺乏稳定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波动频繁,许多弊端显现。

    1.汇率变动不定影响国际贸易和世界生产的发展。频繁剧烈地汇率波动会使各国生产商难以估计生产成本和计算利润,从而蒙受外汇风险损失。在国际借贷关系上,汇率的反复变动会使债权方蒙受损失或者使债务方加重负担。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宣布: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宣布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值约2个百分点。从2005年7月至2009年9月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由于国际外汇市场动荡不定,以及人民币汇率调整出现新变化,汇率风险成为外贸行业的普遍问题。很多外贸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遭受了巨额的汇兑损失,不仅造成企业自身的经营困难和财务亏损,甚至影响到外贸行业的正常发展。

    2.汇率选择浮动制就会有机会自由选择向下浮动,容易造成通过膨胀。

    3.浮动汇率制度助长了外汇投机活动。由于固定汇率制度是稳定的汇率制度,因此在汇差上没有任何可以投机的地方,而浮动汇率制却能助长外汇投机活动。投机者在商场上买卖外汇牟取暴利,这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混乱。汇率的大起大落使得套汇、套利等短线投机活动大量泛滥,加剧了外汇风险,先后引发多次金融危机。当因汇率浮动引发的外汇风险加剧时,金融衍生产品出现用来规避外汇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本意是要规避外汇风险,但是在金融监管失利,造成外汇衍生工具交易市场的脆弱性,在投资风潮的不断冲击和汇率波动加剧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工具推动了金融市场的混乱,成为整个风险的组成部分。

    最后,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突出。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一直是制约国际金融市场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国际收支平衡则全球经济相互协调,和谐健康发展,否则,国际经贸秩序就会受到破坏,国际间贸易就会遭到重创。牙买加体系至今,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收支失衡长期存在,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9年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均证明,长期的汇率机制的运转失灵、利率机制存在副作用,国际基金组织又没有能力指导和监督顺差国和逆差国的国际收支调节工作,导致逆差国储备锐减,顺差国储备巨增,这种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秩序,全球性国际收支失衡现象日益严重。

    (三)超主权国际货币的建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对于国际贸易而言,超主权国际货币的建立,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避免汇率的大幅波动。

    1.超主权国际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

    2.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并建立相关的发行监督机制,有利于稳定超主权货币的币值,稳定汇率。作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其发行国发行该主权储备货币应该受到各国或者相关组织的监督。但事实上,现在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在发行货币时,往往首先考虑国内的经济形式,以国内的经济稳定增长为前提来发放货币。因此,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并建立相关的发行监督机制,有利于稳定超主权货币的币值,稳定汇率。

    二、构建超主权国际货币对国际金融的影响

    (一)美元“霸主”地位对国际金融的影响

    当前美元作为世界上主要的流通货币,同时也是各国外汇储备篮子中权重比较大的币种,各国在对外经济金融往来中对美元的依赖性很大,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储备资产配置都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多数外汇储备只能以美元资产为主。IMF的SDR虽然被认为是“纸黄金”,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但是其本身只是一种记账单位,主要是发达国家进行的游戏,当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时,又往往对援助国设置了许多限制,而且美元在一篮子货币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SDR虽然作为IMF的储备货币,但未能有效地行使其功能,实际上当今国际储备货币已经是美元为大,因此“特里芬难题”不可避免地产生。美元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使得美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美国货币为参照。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不仅储备货币的使用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就连发行储备货币的美国所付出的代价也在日益增大。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因此建立一种超主权国际货币来抑制美元的地位尤为重要。

    (二)超主权国际货币的建立对国际金融的影响

    1.相对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储备货币带来的汇率风险,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币值稳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追求目标是力求克服显着的汇率的易变性对国际金融运行的影响,汇率的相对稳定。汇率的大起大落使得套汇、套利等短线投机活动大量泛滥。汇率的不稳定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及金融体系的动荡和混乱,加剧了外汇风险,先后引发多次金融危机(黄泽明,2009)。因此,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也就极大地降低了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2.超主权国际货币的建立有利于国际金融协调问题的解决。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关于汇率、国际收支和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的国际性协调与合作往往仅体现出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追求。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构建超主权国际货币有利于其努力争取参与国际性的货币金融协调与合作,追求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的对等地位,以表达自身的利益主张。

    3.建立超主权货币有利于平衡各国经济和储蓄地位,避免主权货币国通过其特殊地位转嫁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不断的延续,全面暴露出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不再和黄金挂钩,从此美联储就可以毫无节制地滥印美元,而美国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货币的主导地位,不但向全世界输送美元,还利用国际力量化解其因滥印美元可能引发的通胀风险。作为一国货币,美国有自己独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自己的宏观经济目标。但作为国际货币,则需要美元币值保持稳定,以维持国际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稳定。两者的矛盾使得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美国就会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美元贬值,这将使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资产缩水,美国的经济风险以此转嫁给其他国家(陈青,2009)。因此,超主权货币的出现,将使得美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减小,各国经济和储蓄地位也能得到相对平衡,也使得转嫁危机的情况得以避免。

超主权货币篇2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超货币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130-01

1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

1.1 特里芬难题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牙买加体系,实行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储备资产占全球储备资产的比例长期稳定在60%以上,在国际外汇交易中占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中占近50%,这种“美元特权”使美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向他国输出美元获取巨额的“铸币税”,输入他国的实际经济资源,并可利用美元支付巨额的外债,减少美国经济资源向国外的转移,这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一国货币同时充当国际货币时的根本矛盾“特里芬难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2 美元发行缺少全球利益约束

美元的发行缺少从全球各国利益出发的约束,只需根据其国内经济需要来决定美元的发行,但其发行却会对全球经济和美元储备持有国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各国不得不按照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经济政策。由于美元的中心地位及其实行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创造了大量欧洲美元和亚洲美元,使得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复杂动荡,金融投机日盛,导致危机频发。美国利用货币特权向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的同时,又借助金融创新将风险扩散到全球,使全球为美国的危机买单。

1.3 美元和欧元靠虚拟经济支撑

现行的货币体系中货币与黄金储备脱钩,各国发行的纸币从此再不用与实物之间保持某种转换关系,国际货币体制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国际金融的发展是根据自身逻辑,与世界经济中的贸易和生产性投资不再有直接的联系,支撑美元和欧元的主要是虚拟经济,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其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它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传递给了美元和整个世界货币体系。

1.4 IMF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缺乏平等的决策权,仍是关注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IMF被美欧等少数发达国家操纵,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未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事后调节”的金融援救无法进行早期预警,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不能履行最终贷款者的职责;提供的援助是货币性质的,仅仅是帮助危机国恢复对外清偿力,而不是克服经济衰退,使危机国家不得不忍受经济紧缩和高失业率,对国际收支的协调工作效果也不甚理想。

1.5 国际货币体系陷入无序状态

欧元加入世界货币体系之后,出现了“新‘格雷欣法则’”,“滥币陷阱”的新规律。它同美元一币独大的情况相比,并没有使得货币滥发的情况得到抑制,反而使得货币在美元霸主时期的统一性被破坏,加速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最近俄罗斯卢布、墨西哥比索、印度卢比都试图国际化,各国竞相争抢国际货币带来的利益,不考虑应有责任,造成了货币无政府主义。显然,如果所有货币都变成世界货币,只能使国际货币体系更加混乱。

2 超货币

超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由两个或多个储备货币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比单一货币的储备体系更糟,因为这会加上另一个不稳定因素,也就是几大储备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因此,多元化货币体系,无论是类似“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货币,还是区域货币联盟,都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该文提出,“要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9》正式提出,“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需要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增长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下文简称SDR)的作用,由IMF集中管理成员国的部分储备,增强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能力”。

超储备货币的主强虽然由来以久,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20世纪40年代就曾提出设想,即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遗憾的是由于美国在二战后奠定了黄金储备大国和超级经济大国的地位,凯恩斯的方案不得不让位于怀特方案。事实上,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显示了凯恩斯方案更有远见。早在1969年,也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创设了特别提款权,以缓解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的限制,SDR至今也没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但SDR的存在给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指导与启发。

超货币不仅能克服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使全球流动性的他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3 超货币的实施难度

超主权货币篇3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为“超主权”的世界货币提供理论基础。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论证,国家信用货币的基础是“主权”,而国家的主权来自于全体成员所订立的契约;与此类似,国际范围内的“共同权力”来自于各成员国主权的部分让渡。另一方面,国际范围内的“共同权力”与“主权”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超主权”的权力。因此笔者认为,“超主权”的世界货币成立的基础在于国际范围内的“共同权力”,这一权力是建立在各参与国的同意的基础上的。本文还以欧元为例,对形成“超主权”货币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国际金融 世界元 欧元 主权 社会契约论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网站发表署名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提议建立超主权储备货币。这一想法引发了世界各国的热烈讨论,周小川本人也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被誉为“世界元先生”。周小川认为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存在着系统性的风险: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国际储存货币,很难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这是由于主权货币的币值必然受到该主权国国内经济状况和汇率政策的影响,而将其作为国际储蓄货币,就必然会因为一国经济的微小变化而引发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微小变化,也会给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这就类似于动力系统中的蝴蝶效应,将微小的变化成百上千倍地放大。在世界经济正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今天,这样的蝴蝶效应正在越演越烈。基于上述理解,周小川提议,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由全球性机构来管理的、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减少主权国汇率政策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使全球流动性的调控相对稳定。周小川还特别指出,这一建立“世界元”的思想,并不是自己首创,早在上世纪40年代凯恩斯就曾提出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的设想,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得到实施。

毋庸置疑,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有太多“一直没有得到实施的理想”:从柏拉图“共产共妻”的“理想国”到隐藏在大洋深处的“乌托邦”;从但丁“一统天下”的“世界帝国”到康德由“自由的共和制国家联盟”而达成的全人类“永久和平”;还有罗尔斯为世界各“国民”所订立的“万民法”……数不胜数的思想家为人类的美好未来构筑了形形色色的“理想”。这些“理想”正因为从未在人间实现过,所以仍然如太阳、月亮、星辰一样挂在天上,关照着人们现实的生活。“世界元”或许也正是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它绝不应该是一个“空想”。“理想”与“空想”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理想”是得到系统论证的想法,人们应用自己的理性在现实的基础上为“理想”构筑了上升的阶梯,而“空想”则仿佛是悬在空气中的浮尘,是人们随意说出,没有经过论证和辨析的想法。我们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哲学王”是人类的理想而不是空想,那是因为柏拉图在自己所创立的理念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善的理念”作为城邦的根基;康德的“永久和平”是一个理想而不是空想,因为,康德系统地论证了人们达到永久和平的“先决条款”和“正式条款”。与此类似,我们如何才能使“世界元”成为一个“理想”,而不是仅仅沦为“空想”呢?我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要为“世界元”这一理念提供哲学的论证,给出系统的、符合逻辑的理由。而本文正是这种努力的一个尝试。

一、主权货币的政治基础 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讨论过这一问题。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了正义理论当中的“交换正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只要有交换的地方就需要进行比较,而所谓交换正义就是“价值同等”的交换。货币是作为比较的中间物被发明的。亚里士多德论述道,“这种使用的交换在习惯上就发明了货币,它的名字叫法币,因为它不是由于自然而存在,而是依据法律而存在,可以由我们来改变或废除。”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明确指出了货币存在的基础,货币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为的创造,货币得以产生以及发挥作用的基础在于人们所订立的法律。 社会契约论不仅是一种关于社会制度的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它为社会制度之成立的论证提供了方法。下面我就以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为例,简要叙述社会契约论为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及法律提供的论证。

霍布斯首先构建了一个原始的“自然状态”,在这一状态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抢占任意一片土地、任意一件财物,甚至可以任意地侵犯他人的身体;人们天然地对一切事物拥有权利,这被称作是自然权利。与此同时,在理性的指引下,每个人都凭着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尽力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但是人们逐步发现,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然权利,使得人们的安全和利益无时无刻处在被他人侵犯的危险之中。所以人们相互约定,各自让渡出一部分权利,并将让渡出来的共同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受委托者也可能是政治精英的团体或者是所有人的代表),这一受委托者就是主权者,而在主权的基础上就形成了国家。

霍布斯与其他所有的社会契约论者一样,强调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所有参与订约的成员必须是全体一致同意,契约才能生效。关于缔结契约的方式,霍布斯论述到:“其方式就好像是人人都向每一个其他的人说:我承认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并放弃我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授予这人或这个集体,但条件是你也把自己的权利拿出来授予他,并以同样的方式承认他的一切行为。这一点办到之后,像这样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在拉丁文中称为城邦。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社会契约论者所强调的在缔结契约时,“全体一致同意”的要求,既保证了国家主权的基础是所有组成国家的成员的一致同意,也保证了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例如法律)的成立也来自于全体成员的同意。因为,法律之所以得以实施,在于支持它的“共同权力”。在国家范围内,这一“共同权力”就是主权,而主权是来自于全体成员所订立的契约。正像霍布斯所论述的,“没有共同权力的地方就没有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地方就无所谓不公正。”总之,从霍布斯所阐发的契约论思想中,我们可以寻出如下的逻辑:全体成员的同意是形成“共同权力”的基础,共同权力又为法律的订立和执行提供了保障。

现在让我们回到货币之基础的问题上来,如果我们赞同社会契约论所给出的主权成立的论证和亚里士多德对货币成立之基础的解释,那我们就得出如下的推论:货币的基础是人们所订立的法律,法律得以订立和实施在于支持它的共同权力,在国家范围内就是主权;所以在国家的范围内,任何一种货币成立的基础也应该是国家主权。这样的结论并不使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当今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通行货币无不是以该国的主权为基础的。这里涉及到一国之政治与经济间关系的问题:当然,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是一国之基础,政治制度是国家的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任何一国的经济运行都是以其强有力的政权为保障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稳定的政局,没有完整统一的主权,社会的经济活动将处于混乱和动荡之中,而货币也会出现大幅贬值、或废弃不用等等不稳定的情况。因此,政治权力永远是法律和经济制度强有力的保障,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力动摇了,其法律的施行将变得越来越没有效力,与之相应,货币被人们承认和相信的程度也会降低。总之,在政治权力受到威胁和动摇的情况下,社会中人心惶惶,人们一心自保,货物的交易量缩减,人们对信用货币丧失信心,转向储存金银等金属。这也是和平时期黄金贬值,而战争期间黄金升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超主权货币”的政治基础 1991年12月,第46届欧洲共同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这次会议通过并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根据该条约,欧洲货币联盟于1999 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元随之成为欧洲的主要货币,也是欧洲货币联盟参与国共同的单一货币。由此,欧元成为了一种超国界的单一货币,这意味着在欧元区内,国别差异对货币政策与货币的使用都没有影响,参与国的货币按固定汇率被欧元所替代,市场内流通单一的联盟共同货币,也就是欧元。

超主权货币篇4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 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大量的银行和投资机构破产,金融资产大幅贬值,股市跳水,企业停工,失业率上升,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下降,其影响力和破坏力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

由于美元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由美国次级债务引起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开始蔓延,全球实体经济开始遭遇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经济增长减缓,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纷纷下降,全球经济开始萧条,各国央行纷纷出台货币、财政政策来减缓经济的衰退。

到底是什么引起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深层的根源又是什么?各国学者和官员纷纷指出_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独大”地位、美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利以及美国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共同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回顾

1.金铸币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制度

18实际末19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金铸币本位制,黄金充当国际货币,金币可以自由输出人、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各国货币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的比率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以黄金输送点为界。在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收支具有自动的调节机制,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由于黄金在各国分配的不平衡以及黄金产量的制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纷纷放弃了金币本位制,取而代之的是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金币本位制下的黄金分配不均、数量不足以及自动调节机制的缺陷,当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到来时候,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纷纷瓦解。

2.布雷顿森林体系

由于二战后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日益显现。1944年7月,44个同盟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出席了在美国新罕部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市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体系奠定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其他国家的货币按照各自的含金量与美元定出比价,间接与美元挂钩。他国持有美元可直接向美国兑换黄金。另外,各国政府还必须维持该国货币兑美元汇率的稳定性,只能在上下1%幅度内波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实质上是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美元既是一国的货币,又是世界的货币。这就出现了“特里芬难题”。因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客观上需要结算与储备货币的增加,这只能依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来解决;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或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难免刺激产生了三次美元危机,美国的黄金大量外流,对外债务急剧增加,美元的信用基础发生动摇,最终美国政府停止了美元对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3.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的建立催生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以及超主权储备货币“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地位。各国还允许自由选择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开始启用。黄金的价格不再由官方规定,取消了黄金条款,黄金不再作为唯一债务清算的工具。虽然牙买加体系丰富了国际储备货币,但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过。

二、经济危机的货币根源

美元的国际地位是由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决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际贸易的结算主要是以美元作为支付手段进行的;其次,在汇率体制上,盯住美元的货币不在少数;再次,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成交量也遥遥领先;最后,作为储备货币,美元被大部分的国家所持有,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仍旧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

在这样的国际货币体系本质下,美元具有主权货币和国际货币双重身份。美元的国际供给直接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也取决于美国国内经济政策和本国利益需求。这种货币体系缺乏国际约束和协调机制,容易导致美国滥用美元主导地位向外转嫁风险。

美国是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发源地。为了拯救本国金融行业及刺激经济,美联储采取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开动印钞机,不断向市场输入美元流动性。这导致了美元汇率近期的大幅波动,给大量持有美国国债和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家带来很大风险。金本位和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体系已被历史和此次金融危机证明存在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从实体经济方面看,美国以消费和负债为支撑的经济模式由来已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愈演愈烈,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持续的。但如果结合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这一现象就不难理解。当今美元本位体制与黄金本位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可以通过无节制地印钞进行对外支付,满足国内消费,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与之相对应,其他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推动经济的同时,换取了大量以美国国家信用为支撑的美元,随后又将这些资金用于购买美国金融资产,形成了一个以贸易(实物)—金融(资本)为链条的全球大循环。

此次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一系列严重弊端:美元的“霸权”地位是这次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各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独大”地位急需改变,这次危机的爆发也给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一次契机。

首先促进建立公平有效合理的国际货币新秩序,也是美国尽快化解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理性选择。理论上讲,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往往会遇到复杂的问题,这将加大该国未来发生危机的风险,削弱其危机处理的能力。美元作为相对单一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铸币税和垄断收益的作用下,客观上促成了美国的过度消费、过度负债和货币泡沫,并使金融危机具有极强的传导性。

所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约束美国货币政策及美元的超量发行,防止美国为刺激经济复苏再次运用大幅印钞和美元贬值的方法转嫁危机,为下一个经济泡沫的爆发埋下隐患。这需要主要国家之间达成共识并相互作出让步,美国应更多地从自身经济结构人手寻求经济复苏,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应逐步限制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逐渐改变全球经济失衡的现象。

其次面对全球性的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著文,提出要创立“超越主权的国际货币”,得到了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广泛支持。

这是因为:第一,超主权货币可以根据全球流动性的需要来发行、监管和协调,使货币发行和流动性的实际需要之间更加匹配。而美元则不能,美国发行多少货币并不根据全球流动性需要而定,美国只管自己,经常出台以邻为壑的政策。第二,超主权货币的汇率相对稳定,因为它是根据全球流动性的数量进行调节,汇率可以控制得比较平稳。美元则不同,美国并不负有维护汇率稳定的责任。第三、超主权货币可以免受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独立地运行,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元充当双重货币身份的缺陷。

再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要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目前来看,在国际金融秩序改革领域,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美国意在保权,努力维护甚至是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霸权;欧洲旨在分权,希望更多地分享建立在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条件下的特权;而新兴市场国家更重要的是维权,争取自己应有的、合理的权益。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发展中国家严重缺少话语权。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缺失使得现有的秩序建立在部分国家的利益立场之上,而不是基于全世界的利益基础。未来亟须改革的一个方面就是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使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具有更广泛的利益代表性。包括使发展中国家实现从规则的接受者到参与规则的制定,从全球治理中的被管理者到参与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超主权货币篇5

1.国际储备货币的选择

1)建立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

某一货币想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需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该货币应该具有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流通作用、支付作用、结算作用、价值尺度的作用、贮藏作用。其次。该货币的发行数量要能够做到可控。这就要求要有一个支撑和制衡的机制。建立超主权货币储备体系,简单点说就是结束美元的统治时代。这一主张最早来自凯恩斯的设想,他提出以30种代表性商品为基础设计Bancor的国际货币,但遗憾的是,这一主张未能实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元作为单一的国际储备货币引发的,针对这一问题,周小川的文章重提凯恩斯60年前的大胆设想,建议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设的特别提款权(SDR)进行改进和扩大,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寻求共赢的改革,逐步创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文章的核心意思是要在未来建立一种不与任何国家主权挂钩的世界货币,以此作为国际储备和贸易结算的工具。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对于SDR充当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可行性,部分学者提出了质疑,超主权储备货币是与国家主权脱钩的,而现代货币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建立主权国家信用担保基础上,离开了主权国家的信用担保,信用货币是无法确立的,更不用说成为交易结算、贮藏及投资的工具。其次他们认为SDR存在自身设计机制的内在缺陷:SDR的份额与未来可获得的贷款额以及表决权挂钩;SDR不能用来交易结算,长期不流通;SDR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于这种货币的设想,由于它是与国家主权相脱钩的,或是没有国家主权为信用担保的,因此,这种国际储备货币一定是世界各国政治协商的结果。可以说,即使这种政治协商可以进行,但是由于当前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十分巨大,各国在这种政治协商中的利益诉求是相差很远的。因此,在这种政治协商中要达到各国认可的一致意见是不容易的。即使能够达到这种一致意见,其成本也是十分昂贵的。

2)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多元化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必然导致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美洲、欧洲、亚洲三大经济体相互制衡,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基础。美元的不断衰落,欧元的强大,亚洲经济的发展,将使全球经济处于三大经济区相互竞争的相对平衡的机制。蒙代尔提出,国际货币体系可能以货币联盟的方式向新固定汇率制度复归,而金融稳定性三岛则是其基本框架,并伴生欧元区、美元区、亚洲货币联盟三大紧密货币合作区的雏形。Salvatore指出,基础单一货币目标区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只针对国际汇率错配的表面征兆而非实质问题,可能会出现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的两类制度的缺陷。

2.国际货币体系管理机构的设置

从国际货币体系管理机构的设置看,改革的方案有两种:一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进行改革,二是建立新的国际货币组织管理机构。

1)改革IMF

IMF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决策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制约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过度地强调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监督,而对重要发达国家的监督缺乏有效性,对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标准不一,对国际经济金融组织风险预警机制失效。决策受少数大国控制以及缺少必要的资源和融资手段,不能扮演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角色。IMF不被视为是全球所有国家的金融机构,而是少部分的发达工业国的金融机构。对全球的政策协调不够。G20使新兴国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有更大参与。它提出必须改革IMF的管理机制以使新兴国和发展中国家,甚至最贫困的国家,能够最大限度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代表自己的利益,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表达权。G20提出了四项改革措施:将发达国家至少5%的投票权转移给新兴国和发展中国家;加快下一步配额管理;取消IMF管理董事会的选举与地区间必然关联;向前推进新加坡配额改革。只有建立起相互制衡、共同促进的机制,IMF才能在国际经济合作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2)建立新的国际货币组织管理机构

对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实质上是对新的货币体系的需求。亚洲国家在危机中意识到IMF在对待其需求的不负责任以及被美国控制。从而,有人提出在IMF之外再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的一个主流设想是,把国际清算银行(BJS)、金融稳定论坛(FS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Ⅱ)整合成统一的国际金融稳定基金(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bilityFund,IFSF),使之成为全球监管者、全球危机管理主体以及全球最后贷款人。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建议

在我看来,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会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善后的成果,而不是与现行体制完全不同的新体系。结合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我认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维持目前国别货币作为国际货币手段的基础之上,变国际货币的单极主导格局为三元主导格局,即美元,欧元和亚元,并通过政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加强其栅调和监管职能,就有望实现国际金融领域的相对稳定。

1、建立货币联盟,推动货币的区域化

毫无疑问,世界地缘经济区有美洲,欧洲和亚洲。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不同,可能会形成三大货币联盟,即美元、欧元和亚元,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演进路径和形式,可能是单一货币联盟(欧盟),或者有一个主导货币的区域化联盟,或者是由多种货币主导的一种联盟的形式。当然,要建立这样一体化的亚洲货币体系并不容易。有清迈倡议的提出,但是迄今为止,亚洲国家之间的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还十分有限。要建立区域性的货币体系,需要打破许多的壁垒和障碍,努力缩小各国之间的差距,形成共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利的条件也是存在的。比如中国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在亚洲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另外,欧元的表现也对亚洲各国是一种激励,说明了区域化货币不仅停留在理论上,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2、在货币区域化的基础上建立世界银行

各个货币联盟可以作为世界中央银行的分行,管理各区域的货币问题。新的货币体系的管理机构必须坚持避免被少数国家操纵或者制约的原则,例如可以采用各货币联盟选派世界中央银行领导决策机构;不按照国家经济实力确定份额等。IMF作为现行货币体系重要的载体,其职能的发挥却受到异化。IMF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其不合理的份额制;相对较弱的资金实力;有限的援助手段和范围;有待增强的监测和信息功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机制等。要促成这样一个国际化的中央银行的建立,需要改革各货币联盟,建立公平公开的投票表决制度,确立世界中央银行在国际货币、金融事务中的权威等等。当然建立世界中央银行虽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解决这些困难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这一措施最起码会为世界各国带来国际经济上的平等,这就是最美好的前景。在现在和将来人类的不断努力下,世界中央银行的建立会成为现实。

3、建立新的国际货币金融监管组织

超主权货币篇6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单位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根据《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货币资金是指单位所拥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交通系统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交通工程建设办公室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统称单位)。

第四条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以及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负责。

第二章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

第六条各单位应当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任何单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第七条单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客观公正,不断提高会计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第八条单位应当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第九条审批人应当根据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要求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对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人报告。

第十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

㈠支付申请。单位有关部门或个人用款时,应当向审批从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一般情况下,原始支出凭证可作为支付申请依据,特殊的用款业务须提前提出书面用款申请,并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

㈡支付审批。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审批人应当拒绝批准。

㈢支付复核。复核人应当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支付单位是否妥当、支出凭证是否合法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

㈣办理支付。出纳人员应当根据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及时登记现金或银行存款日记账。

第十一条单位对于重要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防范贪污、侵占、挪用货币资金等行为。

第十二条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

第三章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

第十三条单位应当加强现金库存限额的管理,确定合理的库存现金限额,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应及时存入银行。

第十四条单位必须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现金的开支范围。不属于现金开支范围的业务应当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

第十五条单位现金收入应当及时存入银行,不得用于直接支付单位自身的支出。因特殊情况需坐支现金的,应事先报经上级主管单位批准,并明确坐支现金来源以及坐支现金的支出范围和限额等。

单位资金原则上不得借出,确需借出的必须执行严格的审批程序,严禁擅自借出货币资金,严禁挪用货币资金。

第十六条单位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账外设账,严禁收款不入账。

第十七条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支付结算办法》等有关规定,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开立账户,办理存款、取款和结算。单位应当定期检查、清理银行账户的开立及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单位应当加强对银行结算凭证的填制、传递及保管等环节的管理与控制。

第十八条单位应当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不准签发、取得和转让没真实交易的票据,套取银行和他人资金;不准无理拒绝付款,任意占用他人资金;不准违反规定开立和使用银行账户。

第十九条单位应当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核对单位银行存款余额与开户银行存款余额是否相符(以下简称核对银行账)。核对银行账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并由参与核对银行账的人员共同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签名,使单位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开户银行存款余额调节相符,若调节后余额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单位应重视未达账项的及时处理,对超出合理时限而未办结的未达账项,应组织专人及时清理。银行对账单每次应由不同人员到银行获取,必要时可直接去开户银行进行询证。

第二十条单位应当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出纳会计必须每天盘点现金,总账会计每半月至少核对一次,财务负责人每月至少核对一次,确保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现金相符。发现不符,及时查明原因,作出处理。

第四章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单位应当加强与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管理,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明确专人设置登记簿进行记录,同时已使用(含作废)有关票据的号码必须在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中载明,防止票据的遗失、被盗和非法使用。

第二十二条单位应当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应由财务负责人保管,个人名章原则上由本人保管,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单位实际授权他人(不得委托同一人)保管,明确授权范围和权限,遇有确需超范围和权限使用印章的,应事先征得授权人同意,并及时做好授权人认可的有关记录,授权人应当经常检查、核对超范围和超权限使用印章的情况,财务部门亦应定期向授权人报告超范围和超权限使用印章的情况。印鉴保管人临时出差时由其授权委托他人代管,并参照个人名章授权办法办理相关手续和做好有关记录。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按规定需要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经济业务,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第二十三条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银行票据支付密码器的管理,明确支付密码器的购买、保管、使用、更改口令和账户密钥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单位使用支付密码器原则上应按业务需要和权限设置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岗位,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不得由一人兼任,操作口令相互保密。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单位实际由管理人员授权操作人员在一定金额权限内直接使用支付密码器,超过限额的必须由管理人员亲自输入口令,如管理人员外出的,管理人员可将操作口令告知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必须向管理人员讲明所办理支付业务的主要内容,事后应当及时做好管理人员认可的有关记录。管理人员应及时检查外出时货币资金的支付情况,并对有关记录进行核对,管理人员的操作口令亦应及时更换。各单位支付密码器密钥和口令应建立定期更换制度,人员变动时,应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并立即更换口令。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单位应当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每次检查后要形成书面的检查结果报局财审科,局每年也将组织专门人员不定期地对有关单位进行抽查。

第二十五条货币资金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㈠货币资金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职务混岗现象。

㈡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货币资金支出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

㈢支付款项印章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办理付款业务所需的全部印章交由一人保管的现象。

㈣票据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票据的购买、领用、保管手续是否健全,杜撰保管是否存在漏洞。

㈤对所有货币资金进行实地盘点和全面核查,特别是要亲自去开户银行询证银行存款余额。

第二十六条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财经纪律和本《办法》中有关要求的行为将按照有关规定从严处理。

第二十七条各单位应根据本办法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局备案。

超主权货币篇7

根据1999年到2009年第三季度十年间我国GDP增长率与M2增长以及CPI变化的数量关系对比来看,我国GDP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上个经济周期的最高值13%,当时支撑这个增速的货币供应量增速仅为16.74%,而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7%,但货币供应量却连续3个季度保持平均28%的增长。这部分没有反映在GDP和CPI变动上的货币供应增量,被经济学界称为“失踪的货币”。

一、超额货币的定义

古典货币数量论中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为MV=PY(其中M是货币供应量,P是一般物价水平,Y是一年中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V是货币流通速度),等式两边同取对数并微分,可得dM/M+dV/V=dP/P+dY/Y。货币流通速度V在长期内变动极慢,可视为常数,即dV=0,微分式变为dM/M=dP/P+dY/Y,也可写作M=P+Y,该等式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等于物价上涨率与经济增长率之和。如果一国出现M>P+Y的现象,则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超过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的部分就是该国的超额货币供给。

二、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货币供给超发现象可追溯到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货币与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明显违背费雪交易方程式的状况。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宏观经济的三个核心变量国民收入增长率、物价上涨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三者的关系难以用古典货币数量论上解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常年超过名义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我国出现了明显的超额货币供给情况。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的货币问题越来越复杂。根据1990-2012年的数据,把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居民消费指数增长率的和与三个层次货币供给量M0、M1、M2的增长率进行对比。1990年M0的增长率为12.8%,M1的增长率为19.1%,M2的增长率为34.2%,而CPI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和仅为6.9%,与三个层次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差异均非常显著。到2008年M0的增长率为12.7%,M1的增长率为9.0%,M2的增长率为17.8%,CPI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和达14.9%,大于M0、M1的增长率,意味着超额货币供给仅存在于广义货币供总量部分,虽2009与2010年短暂回归到与1990年相同的结论,近两年的货币超发仍主要集中于M2。另外1990年以来,M0与CPI+GDP的差异非常不稳定,而且正负波动较大,这就意味着社会中的通货增长已经无法支撑全部的生产总值增加和物价的上涨。M2与CPI+GDP的差异虽也有波动,但除少数年份外,M2与CPI+GDP的差异基本为正。以上事实说明,我国的超额货币现象依旧存在,且正逐步转移至广义货币供给上。

三、我国存在超额货币的成因分析

(一)传统理论

1.价格指数偏低假说

我国所用物价指数主要是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是根据传统居民消费结构中各类商品加权计算而得的,食品所占权数最大,而服务业所占权数过低。这已不符合当今居民的消费结构,我国消费物价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2.被迫储蓄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中国的超额货币是一种“货币过剩”,因为我国存在着严格的价格管制和普遍的配给制度,市场上缺乏足够多的金融资产和商品以供消费者和企业选择,增加的货币在经济中没有吸释的渠道时只能表现为消费者和企业非自愿持币数量的增加,即被迫储蓄。

3.货币化假说

货币化是指“通过货币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比例不断增加。”货币化假说由易纲(1991)提出,他认为中国经济的不断货币化是解释超额货币现象的真正原因。货币供应量不仅要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而且要满足新货币化了的那部分经济的需要。随着货币化进程的推进,对货币的需求相应增加,即需要更多的货币来媒介经济活动,占用一部分货币供应量。

以上三种假说都能够解释超额货币的部分存在原因,但均无法解释全部,而且上述三种理论分析对象基本集中在M0,较少的涉及M2,这与中国目前超额货币供给主要体现在广义货币总量的现实不符,对于超额货币的解释需要更加宽阔的视野。

(二)二元银行体系下银行资产和信贷结构不平衡

根据货币供给过程,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发放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则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和信贷这两个工具进一步创造出多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构成了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银行体系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促使超额货币的形成。

1.银行体系中除了包含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实体部分,还包含有脱离实体经济的坏账部分,由此形成了社会经济中的超额货币供给。派生存款如果能够推动有效投资,那么对经济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如果派生存款最终是以不良贷款的形式保留下来,银行就具有了巨大的金融风险。我国的银行是国家支持的不准破产的企业,银行也没有权利调整利率来影响资金供求,廉价的资本、无效的投资和消费能力的低下导致银行发放了大量无效贷款。这些不良资产增加了货币存量,对实际经济的影响却很少。

2.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国有经济为主体,非国有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系仍是我国经济所有制的主要特点。为维护国有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垄断地位,国有商业银行在放贷时承载过多政府意愿,向国有企业注入大量资金,但中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是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盲目投资、亏损额不断攀升,还债能力出现问题,进一步导致银行不良债权产生;与之相对的,一些创新性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日俱增,却因为规模和地位无法与国有企业相抗衡,难以获得生产性贷款。

银行的信贷结构不合理和两大经济主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获得贷款的比率不匹配,以及由此造成的巨额不良资产成为货币供给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形成超额货币供给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资本市场大规模扩张对货币供应量的分流作用

虚拟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的分流效应在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普遍存在,1982年至1987年,美国M1增长57%,M2增长48%,而名义国民收入只增长40%;同一时期美国400种工业股票指数上涨了175%,股票市场总额增加了1万亿美元,这一数值正好等于同期M2的增加额。Dow和Saville(1988)指出,货币供应量的相当一部分没有被用于实体经济商品和劳务交易,而是被用于支持金融资产的大规模扩张和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金融资产膨胀的阶段,特别是以股票市场等证券市场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开始建立并迅速发展,这对货币供应量产生了明显的分流作用。围绕股市波动,各类股票投资主体的资金在证券交易保证金账户中不断进出,数量庞大,不仅加大了股市的波动,而且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实际上这些证券投资资金中相当大部分已长期沉淀在股票市场,几乎很少再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也很难通过复杂的传导机制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部分沉淀在股票市场的货币构成了我国超额货币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在股票市场流转并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资金越来越多,大量投资资金在股票市场等虚拟经济的囤积降低了实体经济的通货膨胀压力。所以我国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不稳定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超额货币的大量存在和不稳定。

四、总结

超额货币供给现象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对正处于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的我国来讲,任何一种反常的经济现象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不是单个因素所能概括的。所以在讨论超额货币时,应从多方面考虑。除了本文论述的原因外,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而接下来更加重要的工作是应该是制定怎样的措施和手段来解决由超额货币现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戴国强.中国货币需求分析——货币需求函数中的规模变量问题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2]杨霞.我国超额货币供应研究的传统视角与新视角[J].特区经济,2010,4.

[3]中金在线.

作者简介:

戚航(1988-),女,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10级金融学硕士研究生。

超主权货币篇8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新金本位制 超货币

一、引言

国际货币体系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1873年到1944年的国际金本位体系,二是1944年到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三是从1973年开始到现在的牙买加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目的本是维护世界经济发展,协调和监督各个国家经济的运行。但是从过去的金本位制到现在的牙买加体系,都存在着无法克服的问题,从而带来一次次危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仍是以美元为主导或者说以美国为主导的货币体系,其缺陷及不利从金融危机中就可以看出来,关键是如何重组,有多大的可能,这是许多经济学者都在研究的问题。

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1.国际储备体系不稳定。美元作为世界性货币,是大多数国家外汇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国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给自己的经济带来极大的好处,而其他国家则要蒙受储备资产缩水等一系列损失,2013年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和日本采取的“安倍经济学”,以期快速恢复经济,给新兴经济体带来较大的冲击,中国也受到较大的冲击,人民币在2013年汇率连创新高,出口骤减,经济复苏乏力,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现在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所以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非常不合理及不公平的。

2.汇率制度安排不合理。牙买加体系的汇率安排是美元、欧元等核心货币自由浮动,其他国家根据需要选择钉住其中一种或几种核心货币。由于核心货币的自由浮动,导致汇率制度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也给国际贸易带来较大的风险。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制度,使得美国可以肆无忌惮的超发货币,实行其赤字财政。同时,浮动的汇率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一国的政策效应。

3.全球金融监管缺失。随着各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逐步实现,使得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少,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规模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金融投机猖撅、货币危机和银行信用危机频繁爆发。而各国的监管措施已经无法对高度全球化的资本运作和国际间的信用关系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各国实力的悬殊,IMF等机构也无法对全球金融监管采取有效措施,使得金融监管只是纸上谈兵。

三、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可能路径分析

1.超货币。(1)超货币构建思路。超国际储备货币,是指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学者提出可以构建超货币替代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对构建超货币的呼声最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指出,金融危机爆发给全世界带来极大的危害,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因为作为一种特殊的复合型储备资产,SDR具有任何一种货币均不具备的优势,不仅可以发展一种新型的储备资产,缓解储备不平衡,而且可以减少汇率波动,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2)可行性分析。超货币的构想虽然是很好的,但从现实说,很难实现,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不会支持SDR或其它超货币的扩大发行。SDR的扩大发行,必然会危及美国的霸权地位,撼动其地位及损害其既得利益,美国在IMF中拥有一票否决权,所以当任何提议对美国的利益造成威胁时,美国就可以对其表示否决,使SDR或其它货币的发行受阻。

第二,超货币要替代美元成为储备货币,必须要有足够的信用,这样才会在各国普遍使用。但是超货币其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也没有债券、股票、房地产等作为它的依附载体,而只能以IMF或世界中央银行的信用及威望作为担保,而IMF和世界中央银行并没有雄厚的实力及很高的信用保障,所以SDR很可能成为危急时刻的空头支票。

2.新金本位制。(1)新金本位制思路。有学者认为金融危机爆发解释了信用货币的缺陷,必须实行金本位制,但传统的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旧金本位制是无法克服其缺陷的,需要实行一种新金本位制,代表性思路是:第一,缔结国际公约,建立世界货币组织WMO(可由IMF改组而成),按金本位方式,发行世界公币。世界各国可自由选择是否加入WMO,成为WMO的会员国。各会员国依照经济实力向WMO认缴黄金,WMO据此作为储备基准,按金本位方式,发行世界公币。第二,国际货币由世界主要经济体发行。世界各国可自主选择实施原有的货币制度,或者实施局部的准金本位制。第三,世界公币和国际货币的发行,受国际公约约束,并接受WMO监管。WMO定期对国际货币的发行进行评估和监控,并建立各国之间的收支清算系统,必要时应对国际收支出现困难的国家进行救济。

(2)可行性分析。新金本位制实际上是一种变了形的金本位制,仍带有金本位制的问题,在实际执行中也极具困难,目前来看很难实行:首先,经济利益的博弈背后是政治的较量,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是不会允许威胁其利益的存在的;其次,即使建立了新金本位制,由于美国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很有可能在向金本位制转化过程中再次确立其霸主地位的;最后,由于黄金分布的不均匀、差距大,黄金储备量少的国家很难融入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

3.多元国际货币体系。(1)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构建思路。大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将是多极化的,单一美元本位制或美元-欧元都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发展区域化联盟的需要,但是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路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内,美元仍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唯一核心货币;在中长期内,首先欧元等主要货币将更多的发挥国际货币的作用,形成简单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之后再逐步建立起区域联盟或者货币区以及国际金融组织机构,最终建立起有层次,有秩序的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思路是:第一步,调整各国经济结构与政策,改变世界经济失衡的局面;第二步,抑制美元霸权,推进区域货币一体化;第三步,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与协调机制。

(2)可行性分析。金融危机暴露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单极化货币体系不符合世界经济、金融发展变化的要求,未来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建设是有极大的可能性的:首先,次贷危机充分暴露出了美元霸权的诸多内在缺陷,反映了单一货币体系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这在世界上已基本得到共识。其次,日趋多元化的世界经济结构变化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中国的崛起、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说明世界经济正朝向多元方向发展,一国独霸已很难实现。再次,多元国际货币体系下,强化的国际协调合作也能替代霸权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且操作性更强。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多元货币体系仍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仍带有信用货币的缺陷,缺少稳定其币值的锚,而黄金这个天然的货币,在多元货币体系中又将有怎样的定位,笔者认为黄金未来仍会作为各国重要的储备资产,黄金能否再货币化、以怎样的形式引入进多元国际货币体系,仍亟待商榷。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必然要改革的,但是以何种形式、多长时间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但就目前形式来看,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将是主流,欧洲危机的爆发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也有众多思考,如何在国际货币体系重建中分一杯羹是我们应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应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改革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抓住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实现由经济大国想经济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背景、原因、措施及中国的参与[J].国际经济评论,2010(1).114-137

[2]朱珠,李松梁.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分析及改革方案评述[J].货币理论,2012(2).46-49

[3]沈晗耀,于跃进,崔长峰.新金本位与二元货币体系[J].上海经济,2009(01).13-16

[4]周小川.用“超货币”重构国际货币体系[J].前瞻,2009(05)

[5]徐洪才.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缺陷及其改革.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178-186

上一篇:货币基金收益范文 下一篇:网络货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