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范文

时间:2023-11-18 12:43:06

胃蛋白酶篇1

摘 要: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的含量及其比值与胃癌的关系,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 作为标志物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7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78例胃癌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的含量并计算其比值的变化。结果 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及胃蛋白酶原Ⅰ与Ⅱ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与Ⅱ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胃蛋白酶原Ⅰ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 胃癌 标志物

胃癌一直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往往因就诊晚、临床总体诊断水平欠佳等造成众多病人确诊时已属进展期,且常伴有胃周、腹腔甚至远处转移。30多年间我国从事胃肠病、外科学和肿瘤学的专业人员努力进取,在早期胃癌的诊断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因种种原因目前缺乏兼有敏感性与特异性的早期胃癌标志物,检查手段主要采用内镜直视及活检、胃钡餐X线摄影等的方法,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依然很低,早期胃癌手术率<10%,这与日本的早期胃癌占50%以上相比差之甚远.上海市早期胃癌临床协作组. 上海市不同等 级十个医疗机构早期胃癌的筛选结果比较.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7, 24(1): 19-22.

.J Med Semen,2004,11(3):141-147.

张淼 江苏省滨海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邮编224500 Email:36977339@qq.com

胃蛋白酶篇2

【关键词】 胃结石;α- 糜蛋白酶;内镜下碎石

胃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急症,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甚至呕血及黑便, 多数患者经过详细询问病史, 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确诊[1]。以往治疗胃结石多以手术为主, 随着内镜器械的迅猛发展, 内镜下碎石治疗已成为胃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 但内镜下碎石耗时较长, 痛苦性大, 患者的接受度低, 本文选择的15例胃结石患者均在碎石治疗前口服α- 糜蛋白酶软化及松解胃结石, 效果显著, 疗效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纳入胃结石患者15例, 住院患者12例, 门诊患者3例。其中男9例, 女6例, 年龄26~67岁, 平均52.5岁, 病史2 d~2个月。临床表现:(患者发病前均进食过黑枣、柿子、山楂等, 表现为腹痛、腹胀、黑便。)内镜下胃底或胃体部可见胃石, 呈褐色、黑褐色, 椭圆形或不规则型的, 且以异物钳触之质硬。纳入患者中单发胃石10例, 多发结石5例, 14例患者胃角部伴有溃疡, 1例伴有幽门管溃疡, 另外有2例患者为毕I式残胃。

3 讨论

胃结石是由植物、毛发等在胃内逐渐凝结而形成的异物, 既不能被消化又不能顺利排出幽门, 其发病率国外有学者统计是 0.04%。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甚至呕血及黑便, 多数患者镜下可见伴有消化性溃疡[3]。外科手术治疗结石能彻底、快速地去除结石和治疗梗阻、穿孔, 但手术创伤大, 一般很难让患者接受;内科药物治疗时间长, 患者痛苦不堪, 效果也不肯定。目前, 应用纤维内镜治疗胃石发展很快, 并反复用水冲洗干净, 也可利用内镜手术刀反复剪断胃石包膜和结块[4]。或在纤维内镜下用钢丝圈套器, 通过外科剪、圈套器、异物钳、激光、微波等方法进行治疗。

随着内镜下器械的迅速发展, 目前内镜下碎石治疗已成为胃结石的首选治疗。但是针对巨大结石都存在无法一次性完全碎石或取石困难等问题, 甚至由于碎石不完全而导致消化道梗阻, 另外质地较硬的胃结石碎石过程中非常容易损害器械, 本组患者首次胃镜检查, 镜下应用异物钳触之质硬或质韧, 直径最大者达9 cm, 直接内镜下碎石难度较大, 耗时较长, 可能需要多次碎石, 若碎石不充分, 残留的胃结石排入肠道内容易引起肠道梗阻[5]。而α-糜蛋白酶为胰腺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 能迅速分解变性蛋白质, 碎石术前口服α-糜蛋白酶可以分解胃结石内的变性蛋白质, 起到松解胃结石甚至溶石的作用, 本组15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复查胃镜时胃结石已消失, 无需内镜下碎石治疗, 余胃结石均较首次胃镜检查时明显变小, 且质地松软, 应用异物钳及圈套器等较容易切割胃结石, 达到碎石的目的。

综上所述, 虽然理论上任何胃结石都可在内镜下碎石治疗, 但对于内镜下直径较大、质地较硬的胃结石, 直接内镜下碎石困难较大, 风险较高, 内镜下碎石治疗与口服α-糜蛋白酶相互配合对较大胃石效果较好, 本组所有患者胃石均顺利治愈, 无肠梗阻, 出血, 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是有效的胃石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Gayà J, Barranco L, Llompart A, et al. Persimmon bezoars: a successful combined therapy. Gastrointest Endosc, 2002,55(4):581-583.

[2] 朱红潮. 内镜治疗胃结石20例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0,5(16):35-36.

[3] 陈鹏,胡立华,田琳,等.糜蛋白酶联合碳酸氢钠治疗胃石症效果分析.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2,11(5):387-389.

[4] 王宏霞,苏秉忠,胡海清,等.胃镜下诊治胃结石29例的临床体会.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3,18(6):388-390.

胃蛋白酶篇3

【摘要】 目的: 采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建立人胃癌组织块裸鼠胃癌原位移植模型,为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及实验治疗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 以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反复接种传代于BALB/C裸鼠皮下形成的皮下移植瘤组织块为材料,采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将其粘贴于裸鼠胃壁,观察原位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移植成功率及转移情况。结果: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人胃癌组织块原位移植成功率为100%,局部淋巴结转移率为100%,肝脏及其他脏器转移发生率为83%,腹腔积液形成率为50%。结论: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能成功地建立人胃癌组织块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并能很好地重现胃癌患者的临床转移过程,可为胃癌的临床研究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实验模型。

【关键词】 胃肿瘤; 疾病模型; 原位移植; 裸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nude mouse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models of human stomach cancer constructed using intact tumor tissue by “Fibrinogenthrombin” paste technique and to provide an ideal animal model for research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experimental treatment of stomach cancer.Methods: Transplanted gastric tumor tissue block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repeatedly subcutaneously inoculating and passaging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SGC7901 cells in BALB/C nude mouse, and pasted orthotopically on the gastric wall of nude mouse with the “Fibrinogenthrombin” paste technique. The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tumor growth characteristics , tumor take rates and metastasis rates were examined. Results: A 100% successful tumortake rate was obtained in the model and the metastasis rate of local lymph nodes , liver and other organ were 100% and 83%,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ascites formation was 50%. Conclusion: “Fibrinogenthrombin” paste technique can establish nude mouse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models of human stomach cancer constructed using intact tumor tissue successfully and will represent clinical human stomach cancer metastasis process excellently. It can provide an simple and ideal animal model for clinical studies of stomach cancer.

[Key words] stomach cancer; disease models;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nude mouse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是影响患者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一种最能体现人体胃癌侵袭和转移的理想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胃癌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重要前提[1]。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外相继建立了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这种模型中组织块原位缝挂法比肿瘤细胞悬液原位移植裸鼠胃壁后具有更高的转移率,能更好地模拟人胃癌的临床特点[2,3]。然而,传统的组织块原位移植模型在造模中常存在因缝合时出血以致造模成功率相对不高的弊端,我们采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在防止出血和粘连的情况下将瘤组织块粘贴于裸鼠胃壁,成功建立了一种简便易行并接近人胃癌临床生长和侵袭转移过程的胃癌转移模型,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BALB/C nu/nu裸鼠12只,雌雄兼用,4~6周龄,体质量18~20 g,由扬州大学比较医学中心提供,SPF级条件下饲养[实验动物许可证号为SCXK(苏)2007-0001]。传代于裸鼠皮下的SGC7901人胃癌细胞株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提供。人纤维蛋白原冻干粉、人凝血酶冻干粉(爱尔兰Trinity Biotech公司,批号S007011)。

1.2 方 法

1.2.1 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建立和传代 收集体外培养的SGC7901细胞,使细胞含量为5×107/ml,制成细胞悬液然后取0.2 ml注入裸鼠颈背部皮下,当皮下移植瘤长至直径为1 cm左右时无菌操作取出移植瘤,去除坏死组织,漂洗后,将瘤组织切成约1~2 mm的小块,研磨过滤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局部注入另一只裸鼠颈背部皮下,如此成瘤后鼠间反复传5代。

1.2.2 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将第5代致瘤的裸鼠脱颈处死后无菌操作取出第5代皮下移植瘤,剔除纤维包膜和坏死组织,选取生长良好呈淡红色鱼肉状的瘤组织用眼科剪切成1 mm×1 mm×2 mm的小块,浸泡于已配好的纤维蛋白原溶液中置于冰袋上备用。实验裸鼠术前禁食,以1 ml氯胺酮(5 g/ml)腹腔注射麻醉后,固定四肢并进行常规皮肤消毒,选腹左侧正中切开皮肤1.5 cm,逐步进腹,显露胃壁后将胃拉出,在胃大弯处近胃窦旁用1 ml无菌空针头划破胃壁浆肌层,植入3~4块瘤组织块,并在瘤表面滴上约10 μl凝血酶, 使其覆盖瘤组织表面,约10 s左右待凝血酶与纤维蛋白原发生反应形成胶状物后,瘤组织块黏合在胃壁破损处,然后将胃壁口纳入腹腔。分别采用6-0缝合线缝合腹膜(含肌层),3-0缝合线缝合腹壁,关腹结束手术,以上操作均在超净台内进行,共建6例模型。

1.2.3 原位移植致瘤率及移植瘤侵袭和转移情况观察 移植术后精心饲养, 定时观察所有裸鼠全身状况、进食情况、运动情况和腹部体征。当荷瘤鼠出现消瘦、精神萎靡及弓背等全身衰竭体征时,脱颈处死,探查腹腔中瘤体生长状况、有无腹腔积液形成及周围脏器受累情况。然后留取原位瘤组织,胸腹腔重要脏器胃、肺、肝、腹膜等组织,用10%甲醛固定后,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原位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细胞核染成棕黄色为阳性细胞,阳性结果判断标准:随机取5个高倍视野,以其阳性细胞百分比来判定,≤5%(-),6%~25%(+),26%~50%(++),≥51%(+++)。

2 结 果

2.1 原位移植瘤生长情况

人胃癌组织块原位移植术后3周左右,裸鼠左上腹可扪及直径约4~5 mm大小的质硬肿块,随后肿块逐渐增大,5~6周时上腹可扪及明显肿块,9~10周时局部包块透壁可见,上腹肿块直径可达15~20 mm大小,6例模型动物均出现明显消瘦和活动欠佳,原位移植成功率为100%(6/6)。

2.2 病理学检查结果

2.2.1 大体解剖观察 肉眼可见胃底扩张,胃壁上有灰白色肿瘤组织块,触及质地较硬,表面呈结节状,切面呈灰红色鱼肉状。胃壁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与网膜、肝脏脾脏等脏器有不同程度的粘连,83%(5/6)裸鼠可见腹膜及肝脏转移灶,50%(3/6)裸鼠出现血性腹腔积液(图1),病理检查发现瘤体中央有少量坏死(图2)。

2.2.2 组织学检查 光镜下胃移植瘤细胞多呈椭圆形,核大畸形、深染,可见病理性分裂象,瘤细胞排列呈巢状或条索状,无明显腺体结构存在,胃组织中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瘤细胞在胃壁中浸润生长(图3,4),镜下观察肝、腹膜等转移灶肿瘤细胞在组织中浸润性生长(图5,6),并且转移灶与胃移植瘤有一致的组织形态学结构。

2.3 肿瘤生长情况及转移发生率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法建立的人胃癌组织块裸鼠胃癌原位移植模型中原位成瘤率为100%(6/6),肉眼可见腹膜表面有灰白粟粒状结节,肝脏转移率为5/6,未见其他脏器转移,其中3例荷瘤鼠出现腹腔积液。6例模型分别取腹部肿大淋巴结5个病理检查,发现6例模型均有淋巴结转移(图7),转移率分别为3/5,2/5,3/5,4/5,2/5,2/5,平均为53.5%。

2.4 免疫组化PCNA染色结果

PCNA标记定位于细胞核,呈棕黄色颗粒,经PCNA抗体染色可见胃部瘤组织中PCNA表达为强阳性(图8)。3 讨 论

建立一种符合人体胃癌组织自然生长状态的侵袭和转移的理想模型是研究胃癌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关键所在。最初的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尽管在形态、生化特征及功能方面与人胃癌十分相似,但是由于肿瘤组织周围结缔组织的包裹等因素限制了肿瘤的转移,从而不能较真实地模拟人体内胃癌的发生与发展[4]。随着实验方法的不断改进,原位移植模型能够克服皮下移植模型的不足,它在肿瘤的浸润及转移上更接近临床人胃癌发展的基本规律[2],与皮下移植模型相比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此后,人们又发现胃癌组织块原位移植模型与癌细胞悬液原位移植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移植成功率及转移率[5,6],尤其是OB胶用于胃癌组织原位移植造模方法,使实验操作更为简便,建模成功率更高[3,7]。目前,“OB胶粘贴法”已广泛运用于模拟人胃癌临床转移的原位移植模型的构建,它具有原位移植的优点,不仅保持了癌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并且使建模操作相对简便,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明显提高了动物存活率,为人类胃癌的生长、转移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模型[8]。

然而,OB胶是一种化学胶,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外科手术中创面及吻合口的封闭,它在人体内并不能完全被吸收,因此在肿瘤模型中可能影响肿瘤组织的外生性生长,易使模型中肿瘤组织中心形成大片坏死[9]。在人体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反应能够形成纤维蛋白固化物,发挥有效的止血作用。利用这一原理,作为多功能生物高分子的纤维蛋白已在生物工程中的组织再生及伤口愈合中被广泛地应用[10],它不仅能够止血和使局部伤口组织粘连,还能被机体吸收从而不会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此外,凝血酶能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和肿瘤微环境的组织重建,为肿瘤的转移提供一个相容的环境[11]。因此,我们利用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的反应物纤维蛋白作为OB胶的替代物来粘贴移植手术中的组织块从而进行模型的建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粘贴法建立的裸鼠胃癌原位移植模型具有较高的原位移植成功率,肿瘤生长迅速且较少出现坏死,6例模型中有5例出现重要脏器的转移、3例动物模型出现腹腔积液,因此我们认为此法能够成功再现人体胃癌的临床转移过程,为人类胃癌的生长及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1] 陈云逸.胃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6,19(1):75-76.

[2] Furukawa T, Fu X, Kuboba T,et al. Nude mouse metastatic models of human stomach cancer constructed using orthotopic implantation of histologically intact tissue[J].Cancer Res,1993,53(5):1204-1208.

[3] 陈亚琳,魏品康,许 玲,等.采用OB胶粘贴法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种植转移模型[J].癌症,2005,24(2):246-248.

[4] Fidler IJ. Critical factors in the biology of human cancer metastasis: twenty-eighth G.H.A. Clowes memorial award lecture[J].Cancer Res,1990,50(19):6130-6038.

[5] 张晓青,刘炳亚,张明均,等.裸鼠人胃癌转移模型的建立及比较[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12):1583.

[6] Illert B, Otto C, Braendlein S,et al.Optimization of a metastasizing human gastric cancer model in nude mice[J].Microsurgery,2003,23(5):508-512.

[7] Shi J, Wei PK, Zhang S, et al. OB glue paste technique for establishing nude mouse human gastric cancer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model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8,14(30):4800-4804.

[8] 王齐敏,金晓明,贺 岩,等.胃癌细胞和组织块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肿瘤学杂志,2008,4(4):251-253.

[9] 李莹杰,贺 岩,王齐敏,等.优化胶粘贴法建立裸鼠胃癌原位种植模型[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7,15(5):369-371.

[10] Ahmed TA, Dare EV, Hincke M. Fibrin: a versatile scaffold for tissu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J].Tissue Eng Part B Rev, 2008,14(2):199-215.

胃蛋白酶篇4

【关键词】胃肠营养管;碳酸饮料;a-糜蛋白酶;堵塞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154-01

肠内营养是重症胰腺炎、食管癌、胃肠功能紊乱等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的重要手段,因其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特性,并发症少〖1〗,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但因胃液粘稠、胃内容物消化不彻底、食物残渣或营养素粘附于管壁等原因,很容易使胃肠营养管堵塞。我们经常采用生理盐水、温水或空气冲洗胃肠营养管、更换胃肠营养管位置的方法,但有时效果不佳。鉴于此,我们想到用日常饮用的“雪碧”“可乐”类碳酸饮料及a-糜蛋白酶注射液胃管内注入来预防堵塞的方法,使胃管通畅率明显提高。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组资料系2011-2~2011-7随机抽取需要胃肠营养管营养注入的患者共4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16~87岁,病程5d~55d。

1.2 方法:随即将其分为观察组(用碳酸饮料、a-糜蛋白酶)、对照组(盐水、温水)。观察组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44.7岁,平均病程25.5天;对照组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4.8岁,平均病程26天。

1.2.1 观察组:确认在胃肠内的营养管,每8-12小时或每次营养注入后用a-糜蛋白酶3支溶于碳酸饮料40ml中注入再用温水20ml冲洗营养管。

1.2.2 对照组:每8-12小时常规用生理盐水40ml或温水40ml直接冲洗营养管或营养注入后冲管。

1.3 观察指标:冲管后被堵塞的胃肠营养管变为通畅为显效;冲管后胃肠营养管保持通畅无管壁附着物或营养物注入可按要求速度注入为有效;冲管后胃肠营养管管壁的附着物致使管腔狭窄或堵塞不能按要求速度滴入营养液为无效。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两种冲洗方法病人接受满意度,见表2。

3 讨论

3.1 碳酸饮料注入胃管后很容易生成CO2,CO2由胃肠管逸出,达到了空气冲洗的目的;而且其具有弱酸性,能与一些附着在管壁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物质,而减少营养管堵塞。

3.2 a-糜蛋白酶是一种蛋白分解产物,可用于创口或局部炎症,以减少局部分泌和水肿〖2〗。a-糜蛋白酶能稀释粘稠的胃液,帮助消化含有蛋白质成分的胃内容物,从而保持胃管的通常〖3〗,减少营养管堵塞的发生。临床实践证明,具有可靠的疗效。

表1 两组冲洗方法疗效比较

表2 两种冲洗方法病人接受满意度

3.3 a-糜蛋白酶水溶液的性质不稳定,应现用现配。其PH值3-4时的水溶液最稳定〖4〗,然而当营养管内注入营养物质后,PH值多在6以上。所以,将a-糜蛋白酶溶解在碳酸饮料中既可使两种物质本身发生防止阻塞营养管的作用,又可使营养管内PH值降低,使a-糜蛋白酶更稳定地发挥作用。

3.4 用碳酸饮料、a-糜蛋白酶冲管费用不高而且让患者觉得有源于生活的治疗,心理上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能有效的防止营养管堵塞,减少重新置管给患者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适应于需长期或短期胃肠营养管营养者。

参考文献

[1] 王丽.空肠营养管堵塞、脱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0(171):500-501

[2]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编.处方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4:397

[3] 熊小伟.胃肠减压器具临床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08(247):943-944

胃蛋白酶篇5

【关键词】 丹参酮ⅡA;胃癌;抑制率;基质金属蛋白酶2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antitumor mechanism of TanshinoneⅡA on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Cell Line MKN45.[Methods]MKN45 cells were routinely cultured in vitro.The MTT assay had been developed fo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proliferation of MKN45 cells of each group.Expression of MMP2 mRNA was measured by RTPCR and Zymography.[Results] The difference of inhibition rates(IR) on Cell Line MKN45 between the negative and TanⅡA group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TanshinoneⅡA;gastric carcinoma;inhibiting rates;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

丹参酮ⅡA是活血化瘀类中药丹参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的作用,现代医学关于丹参酮抗肿瘤活性的研究相当活跃。本文检测丹参酮ⅡA对人胃癌MKN45细胞增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丹参酮ⅡA对胃癌的影响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肿瘤细胞株及培养条件 人胃癌MKN45细胞在含100u/ml青霉素、100u/ml链霉素、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37℃、5% CO2条件下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

1.2 实验试剂及药物 丹参酮ⅡA纯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生产。引物根据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βactin上游引物:5’ATGCCATCCTGCGTCTG 3’,下游引物:5’GGACTCA TCGTACTCCTGCT3’;MMP2上游引物5’ ACCTGGATGCCGTCGTGGA C3’,下游引物:5’TGTGGCAGCACCAGGGCAGC3’。

1.3 实验方法

1.3.1 MTT法 指数生长期的MKN45细胞,按每孔1×104密度接种于96孔板,每孔补足RPMI1640培养液至200μl。另设只加培养液的阴性对照孔和阳性对照孔(顺铂2.5μg/ml)。过12h待细胞贴壁良好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干预,使终浓度为64μg/ml、32μg/ml、16μg/ml、8μg/ml、4μg/ml。每个浓度设5个复孔。于加药24h、48h、72h后分别取样终止培养,每孔加入5mg/ml MTT溶液20μl,37℃孵育4h,弃孔内上清液后加入二甲亚砜(DMSO)150μl,振荡10min。最后570nm波长下,酶标仪检测各孔吸光值,并减去空白对照组吸光值。细胞抑制率=(1-实验组吸光度值/对照组吸光度值)×100%。剂量和效应关系用直线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结合对数机率单位法求 IC50。

1.3.2 RTPCR法 50ml的培养瓶中装10ml培养液培养人胃癌MKN45细胞,细胞浓度为9×104/ml,24h后,分别用3μg/ml、6μg/ml、9μg/ml、12 μg/ml丹参酮ⅡA处理,同时设阳性对照组(0.5μg/ml顺铂)和阴性对照组(0μg/ml),培养24h、48h后,Trizol法提取RNA,以βactin基因为内参用Taq DNA Polymerase(5u/μl)扩增。增产物取5μl在1.2%琼脂糖(含EB 0.5ng/ml)上电泳,吸光度扫描仪扫描后PCR条带用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基因的表达量用βactin内参进行标准化,重复3次,取平均值。

1.3.3 酶谱分析法 50ml的培养瓶中装10ml培养液培养胃癌MKN45细胞,细胞浓度为9×104/ml,24h后,用3μg/ml、6μg/ml、9μg/ml、12 μg/ml丹参酮ⅡA、阳性对照组(0.5μg/ml顺铂)和阴性对照组(0μg/ml)处理,继续培养24h,消化离心后收集细胞上清液,800 r/min离心1 min去除细胞碎片后进行SDSPAGE电泳,其中分离胶含1 g/L的明胶。电泳结束后将凝胶置于洗脱液[2.5%Triton—100ok(5mlTriton—100溶于195mlddH2O中)]室温洗2次,30 min/次;接着将凝胶置于孵育液〔TrisHCl 50 mmol/L(pH 7.5),CaCl2 10 mmol/L,NaN3(叠氮化钠)0.2 g/L〕37℃孵育24 h以上;考马斯亮蓝染色,脱色液脱色至蓝色背景上出现透亮带。经天能GIS凝胶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分析蛋白表达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统计。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多样本均数间多重比较的q检验及t检验)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丹参酮ⅡA对胃癌MKN45细胞增殖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MTT实验组细胞的吸光度值呈下降趋势,并随药物浓度的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下降越明显。丹参酮ⅡA组肿瘤细胞增殖的24h、48h、72h抑制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 0.05)。相关回归分析显示24h、48h、72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42.5μg/ml、19.4μg/ml、7.4μg/ml,表明丹参酮ⅡA对MKN45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其生长抑制作用亦增强(见表1)。

表1 丹参酮ⅡA对胃癌MKN45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略)

与阴性组比较:*P

2.2 丹参酮ⅡA对人胃癌MKN45细胞MMP2 mRNA表达的的影响 PCR半定量结果显示:MMP2mRNA的表达受丹参酮ⅡA抑制,且抑制程度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除3μg/ml浓度组外,丹参酮ⅡA各组与阴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

表2 丹参酮ⅡA对胃癌MKN45细胞MMP7mRNA表达的影响(略)

与阴性组比较,*P

图1 24h MMP2 mRNA 表达电泳图(略)

从左到右分别为Marker、阳性对照、阴性对照、3、6、9、12(μg/ml)丹参酮ⅡA组

图2 48h MMP2mRNA表达电泳图(略)

从左到右分别为Marker、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丹参酮ⅡA3、6、9、12(μg/ml)组

2.3 酶谱分析测丹参酮ⅡA对人胃癌MKN45细胞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 MMP2为位于蓝色背景上的透亮带,经反转模式显示。酶谱分析表明丹参酮ⅡA能抑制胃癌MKN45细胞的MMP2蛋白表达,其作用呈剂量-效应正相关。各丹参酮ⅡA处理组的MMP2表达量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丹参酮ⅡA对胃癌MKN45细胞MMP2蛋白的表达(略)

与阴性组比较,*P

图3 MMP2 蛋白表达(略)

从左到右分别为阴性、丹参酮ⅡA 3、6、9、12(μg/ml)、阳性组

图4 MMP2蛋白表达电泳图(略)

从左到右分别为阴性组、3、6、9、12(μg/ml)丹参酮ⅡA组

3 讨论

活血化瘀中药丹参的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它能“破癥除瘕”,丹参酮ⅡA是丹参中提取的脂溶性有效成分之一,其分子式中菲环可结合DNA,呋喃环和醌类结构而产生自由基,引起DNA损伤而抑制肿瘤细胞合成DNA。现代研究表明TanⅡA对乳腺癌、淋巴细胞白血病、鼻咽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姬郁林[1]发现TanⅡA能上调p53、p21、Fas、bax,下调CDKN2等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干扰DNA合成而产生抗肿瘤作用。陈坚[2]等认为TanⅡ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时间依赖性及剂量依赖性地诱导SGC7901胃癌细胞坏死及凋亡,机制与P53表达上调有关。

MMP2是一种依赖锌离子的蛋白水解酶,主要底物是IV型胶原和明胶。激活后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在肿瘤突破基底膜屏障、促进血管生成及浸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高表达同多种实体瘤的转移相关[3]。MMP2在正常胃组织中表达阴性,癌旁组织中呈低表达,而胃癌组织阳性表达率达85.1%[4]。Mortig [5]等观察114例胃癌患者,其中93例癌组织MMP2表达阳性,表达强度与胃癌的浸润深度、进展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Ji[6]等认为MMP2在进展期胃癌表达高于早期胃癌,有淋巴结转移或弥漫型生长表达率也显著增高。

本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能显著降低人胃癌MKN45细胞的 MMP2 mRNA及蛋白表达,效果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丹参酮ⅡA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人胃癌MKN45细胞的增殖,机制可能与其下调MMP2 mRNA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有关。丹参酮ⅡA作为一种低毒有效的中药活性成分,在胃癌的治疗上具有其可行性和优越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姬郁林.丹参酮对人肺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理[J].中国肺癌杂志,2008,2(11):202205.

[2] 陈坚.丹参酮ⅡA诱导SGC7901胃癌细胞凋亡及机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34(1):5765.

[3] Bae IH,ParkMJ,Yoon SH,et al.Bclw promotes gastric cancer cell invasion by inducing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expression via phosphoinositide3kinase,Akt,and Sp1[J].Cancer Res,2006,66(10):49914995.

[4] 潘留兰.MMP2、MMP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1):8486.

[5] Monig SP,Baldus SE,Hennecken JK,et a1.Expression of MMP2 is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on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gastriccarcinoma[J].Histopathology,2001,39(6):597.

[6] Ji F,Chen YL,Jin EY,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RNA 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system parameters and prognosis in human gastric cancer[J].World Gastroenterol,2005,11:32223226.

胃蛋白酶篇6

[关键词] 慢性迁延性腹泻;凝结芽孢杆菌片;复方胃蛋白酶颗粒;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132-02

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儿童死于腹泻,是儿童死亡的第一原因[1-2]。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是腹泻中常见的一种发病形式,严重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和生命安全,一直是儿科医生治疗的难点[3]。迁延性腹泻容易导致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 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 迁延性腹泻的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也给予了密切关注。小儿慢性的迁延性腹泻病多由于治疗不彻底,营养状况差或非感染因素及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所致,治疗起来难度较大。因此,药物联合治疗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的研究成为众多医学工作者研究的焦点。研究表明迁延性腹泻患儿的肠黏膜受损和肠道菌群失调,该研究旨在探讨凝结芽孢杆菌片与复方胃蛋白酶颗粒联合治疗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的治疗效果,在2010年12月―2012年12月选择了3组实验对照组,比较各组的治疗有效率,从而为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患者300例,均符合迁延性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年龄0.5~2岁,病程2周~2个月,所有入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脱水等。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 3组,每组100例,保证各组在分组时随机性,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国腹泻治疗诊断方案》中规定,腹泻病程2周~2个月为慢性迁延性腹泻,超过2个月则为慢性腹泻。主要诊断特征有:①大便次数增多,呈不同程度的稀状;②腹泻持续或反复超过2个月;③已排除痢疾[4]。

1.3 纳入标准

符合1.2诊断标准,病程2周~2个月,每日大便3次以上,呈糊状、稀溏或水样便,量少或适中,疲倦、消瘦;面色淡白,畏风自汗,易于感冒等症状;年龄6个月~2岁;治疗期间未进行其他药物治疗。

1.4 排除标准

对有以下情况的患儿进行入选时排除,选择其他方式进行诊断治疗。①急性感染期腹泻患儿;②粪便常规异常,出现较多白细胞或有脓细胞、红细胞患儿;③有明显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症状;④严重营养不良、重度贫血;⑤痢疾、霍乱、肠道结核等感染患儿;⑥先天肠道畸形、肠道肿瘤患儿;⑦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患儿,如心血管、肝、肾、脑等疾病;⑧免疫力低下患儿。

1.5 治疗方法

Ⅰ组(凝结芽孢杆菌片+复方胃蛋白酶颗粒):该组患儿100例,首次治疗服用2~4片凝结芽孢杆菌片,以后1~2片/次,3次/d,用温开水口服。服用凝结芽孢杆菌片的同时口服复方胃蛋白酶颗粒进行联合治疗,0.5~1袋/次,3次/d,疗程5 d。其中,凝结芽孢杆菌片由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50032;复方胃蛋白酶颗粒由南宁康诺生化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5021315。

Ⅱ组(贝飞达+婴儿健脾散):该组患儿100例,口服贝飞达1粒/次,2次/d,服用贝飞达的同时服用婴儿健脾散进行联合治疗,0.5~1袋/次,3次/d,疗程5 d。其中,贝飞达由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93065;婴儿健脾散由四平市吉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2023884。

Ⅲ组(妈咪爱+醒脾养儿颗粒):该组患儿100例,口服妈咪爱,1袋/次,2次/d。服用妈咪爱的同时服用醒脾养儿颗粒进行联合治疗,2 g/次,2次/d,疗程5 d。妈咪爱来自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0037;醒脾养儿颗粒由贵州健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5415。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判定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泄泻诊疗方案。显效:治疗5 d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5 d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5 d时粪便性状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其中:Ⅱ与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6,P

由上表1可知,3组实验,治疗总的有效率达到87.3%,3组联合治疗的药物组合均能够起到治疗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的作用。其中第Ⅰ组的有效率最高达到96%,第Ⅱ、Ⅲ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1%、85%,有效率Ⅰ>Ⅲ>Ⅱ,经统计分析,Ⅱ、Ⅲ组与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以上分析可知,凝结芽孢杆菌片+复方胃蛋白酶颗粒联合治疗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具有良好的效果,且疗效显著优于贝飞达与婴儿健脾散联合治疗以及妈咪爱与醒脾养儿颗粒联合治疗的效果。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良反应的发生对药物的疗效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该研究中所有300例患儿在治疗服药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迁延性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症状,与营养不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治疗关键是止泻。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引起的婴幼儿肠道菌群失调是婴幼儿易患腹泻病易感因素之一。因此,停止大范围使用抗生素,用微生态制剂扶持肠道正常菌群,从而改善肠道状况对治疗慢性迁延性腹泻至关重要[5-6]。

该研究发现,凝结芽孢杆菌片与复方胃蛋白酶颗粒联合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治疗的有效率达到95%以上,与对照的两组联合治疗的药物组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患儿服用的凝结芽孢杆菌片为活菌制剂,能耐胃酸进入肠道,分泌肠道蠕动促进剂乳酸,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便,且能促进双歧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生长,分泌抗菌凝固素,抑制肠道内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肠道有害菌,减少氨、胺、吲哚等肠道毒素的产生,消除肠道毒素对肠的麻痹作用,避免肠道毒素吸收入血对肝、脑、皮肤等造成损伤,并能提高免疫功能[9]。复方胃蛋白酶颗粒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含胃蛋白酶、维生素B1、山楂等,能在胃酸参与下使蛋白质分解小分子的多肽片段,具有良好的助消化作用;维生素B1参与体内辅酶形成,是碳水化合物代谢所必需[10]。

综上所述,凝结芽孢杆菌片与复方胃蛋白酶颗粒联合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家铭.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蜡样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2,10(2):634-635.

[2] 徐樨巍,王国丽,邱晓红,等.小儿慢性腹泻流行病学与病因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2):112-115.

[3] 丁杨,朱萱萱,管恩泽.中医药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3(11):2430-2432.

[4] 王文金.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150-152.

[5] 杨海军,孙梅.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83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0):930-934.

[6] 胡小梅.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7] 王苏莉. 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126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07(10):2533-2534.

[8] 张莉,李巧林.七味白术散加味联合蒙脱石散治疗42例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3(4):404-405.

[9] 董惠钧,姜俊云,郑立军,等. 新型微生态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2,31(1):292-294.

[10] 王建,刘世芳,涂桂英,等.乳酸菌片联合复方胃蛋白酶散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145-146.

胃蛋白酶篇7

蛋白质是食品的重要成分之一,涉及到的蛋白质消化酶及消化条件有比较好的研究基础,且相对明确,因此,针对蛋白质的体外消化模型研究的最早,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报道也较多。

1.蛋白质体外消化模型建立的主要依据

消化蛋白质的酶主要是蛋白酶,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经由咽、食管、进入胃、小肠中,在蛋白酶比较丰富的胃肠开始消化过程。体外实验中酶的浓度、反应温度、pH、时间及抑制剂、激活剂都是影响蛋白质消化的重要因素,且消化不同食物来源的蛋白质的酶种类不同,它们刺激肠胃产生的酶量不同、所需消化时间也不同。在模拟消化的过程中,一般模拟的部位主要是胃和小肠,在胃中水解蛋白质的胃液主要由胃蛋白酶和胃酸组成。小肠中的蛋白质消化相对复杂,由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和肽酶、羧肽酶 A、B 等组成,可将经胃消化所得的肽或蛋白质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和小肽。蛋白质体外消化模型一般以蛋白质的消化率为测定参数,消化率是动物从食物中所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是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Abdel-Aal[6]研究表明,蛋白酶的种类及酶作用顺序和过程会对蛋白质的消化率产生影响。他们用三种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肽酶)同时消化蛋白质,对比两种酶(胃蛋白酶和胰液素)分两步消化蛋白质,就蛋白质的消化率而言,发现前者比后者高 39-66%。席鹏彬等[7]在研究菜粕的体外消化中也发现,如果用胰酶制剂代替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两步酶解过程中的胰蛋白酶可使菜粕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的消化率分别提高 5.2%和 11%。所以,复合酶体系更符合体内的消化状况[1]。另外,摄食的蛋白量增大会引起胰液素蛋白酶的分泌增多,同样地,淀粉和脂质的摄入量增加会分别引起唾液淀粉酶和酯酶分泌增多,即食物组成和摄入量的不同会引起相应的酶分泌增加或减少,建立体外消化模型时也需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单酶法可用来预测单个物质的可消化性,例如,淀粉的消化主要用淀粉酶,脂质的消化主要用脂肪酶、蛋白质消化用蛋白酶[1]。单酶消化法要比运用复合酶消化更有利于消化模型的标准化,但实际上,食用物质中各种营养物质相互作用,彼此间相互影响,所以就实用性而言,复合酶体系占优势[2]。

2.体外消化模型在食物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

近十年来被用于蛋白质营养代谢、生理活性、过敏原检测等方面研究的体外消化模型中,主要以谷物类蛋白,奶制品中的蛋白质,以及水产品和一些果蔬中的蛋白质为研究对象。谷物类作为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其蛋白质是主要研究对象,如对小麦蛋白[6]、大豆蛋白[8]、菜粕粗蛋白[9]等都有研究。在这些体外消化模型中,所采用的消化酶主要是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胰液素,牛奶作为膳食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蛋白质体外消化模型的主要研究对象,如对牛奶蛋白[10]、山羊奶蛋白[11]、牛乳清蛋白[12]、瑞士干酪[13]、β-乳球蛋白[14]的研究。上述体外消化模型因研究对象和目的不同,采用的消化酶组成和 pH 也不尽相同。例如在研究牛乳清蛋白时,研究者首先模拟胃部消化环境,在体外采用猪胃蛋白酶、牛科动物的凝乳蛋白酶、胃蛋白酶以及不同 pH 的小鼠胃液对牛乳清蛋白进行消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消化酶的作用下 α-乳白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被水解了而 β-乳球蛋白在不同的消化酶和不同 pH 作用下都没能水解,可见加热变性的乳清蛋白包括 β-乳球蛋白都被胃蛋白酶彻底水解了。在进行体内试验时出现了与体外试验相同的结果,天然的 β-乳球蛋白在小鼠体内未能消化但是加热变性的 β-乳球蛋白却在小鼠胃内消化了,与胃部体外模拟实验结果一致。接着,研究者在体外模型和小鼠体内分别研究蛋白质在肠中的消化,在体外用胰液素去消化天然的和变性的 β-乳球蛋白,二者都被消化了,同时将在胃中不消化的天然的 β-乳球蛋白注射到小鼠胃内,这些天然的β-乳球蛋白进入小肠后也被消化了,这与体外结果也是一致的。这个实验表明体外建立模型模拟蛋白质的消化可以较好的反应体内真实的消化状况,将其作为蛋白质消化研究的方法和工具是可行的。

3.体外消化模型在活性寡肽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活性寡肽研究的深入,关于活性肽的消化研究也逐步展开。摄入蛋白质不仅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氨基酸的重要来源,还扮演着生物活性肽的重要角色,体外模型对活性肽消化和活性的评价已有应用的先例。目前报道较多的是消化模型应用于 ACE 酶抑制活性肽的研究。有研究者在体外用 pH 在 2~3 之间的胃蛋白酶液和 pH 在 7~8 之间的胰液素消化瑞士干酪[15],结果发现经消化后的蛋白产物的 ACE酶抑制活性发生了变化。高分子量的蛋白质消化后会产生一些新的活性肽,加强对 ACE 酶的抑制,而原本具有一定 ACE 酶抑制作用的 10ku 的肽却被消化了,这又降低了产物的 ACE 酶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消化带来的蛋白和肽的结构变化,将与其体外活性测定的结果有所差别,高活性的物质也许经过消化后,其活性中心被影响,导致活性降低,而低活性的物质,经过消化后也许活性片段将暴露,活性反而更高。因此,传统的简单的体外活性筛选不能完全反应它们在体内经消化后的活性状况,结合消化模型对活性进行综合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同类研究还有用胃蛋白酶-胰液素联合消化大豆蛋白[10]或鲣鱼[16]蛋白,研究其产物的 ACE 酶抑制活性。体外消化模型也有用于抗氧化肽研究的报道,我国学者王兴等[17]人通过体外模拟部分胃、肠道消化过程,考察苦荞蛋白经胃、肠道消化后生成肽的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揭示了苦荞蛋白质体内消化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苦荞蛋白质经模拟消化 10h 后产生最高抗氧化活性多肽,凝胶分离出 5 个组分,其中分子质量为 900u 的肽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生物活性肽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活性肽进入人体后的消化产物是多样的,只有能在体内环境下保留某些特征结构或者释放特征结构的肽分子才会在人体内发挥重要功能。因而,采用体外消化模型进行活性肽的筛选和评价,不仅可以缩短研究时间,减少研究费用,同时也是更为准确和合理评价其活性所必需的,对于生物活性肽食品、药品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4.体外消化模型在过敏原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体外消化模型还被应用于过敏原等对人体有重大潜在危害的蛋白或肽类物质的检测中。如对猕猴桃过敏原[18]、鲤鱼过敏原[16]的研究。一些研究者通过模拟肠胃液消化试验,分析锯缘青蟹肌肉中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的消化特性以及消化对过敏蛋白致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蟹类过敏蛋白相对于非过敏蛋白具有较高的消化稳定性,而且其高分子质量降解产物仍可能引起过敏反应[19]。试验采用模拟胃、肠液环境,以 SDS-PAGE 和Westernblot 进行分析,对青蟹原肌球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在体外模拟肠胃环境中的消化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在模拟胃液反应中,非过敏原蛋白尤其是肌球蛋白重链和肌动蛋白可被胃蛋白酶快速降解,而过敏原蛋白原肌球蛋白在 60min 时仍未被完全分解。在模拟肠液反应中,相对于致敏蛋白,肌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等非过敏蛋白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分解,原肌球蛋白尽管 120min 后几乎被完全分解,但会产生一些较稳定的蛋白降解片段,而且其中一些分子质量为 34ku 的原肌球蛋白降解产物仍具有过敏原性。体外模型的应用为过敏原的研究提供了简便实用的工具。除上述研究外,还有大量的应用体外消化模型对动植物蛋白进行研究的报道,如对海藻蛋白[20]、肌原纤维蛋白[21]、肉类蛋白[22]、抗高血压三肽[23]以及其它动物副产品蛋白的研究。由此可见,作为应用较早的体外消化模型,蛋白质体外消化模型已经开始在蛋白质的各类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p#分页标题#e#

糖类的体外消化模型

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食物中糖类的消化主要受到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水解作用下,淀粉转化为寡糖和单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有关于在体外分析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可消化性的报道,但其中又有较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消化模型采用的食物粉碎方式、在胃中的消化时间、淀粉水解酶种类等方面。研究表明食物的粉碎方式对淀粉的消化具有明显的影响[24],另外,淀粉消化物粘度[22]也会影响消化率,但是在体外实验条件下很难准确地模拟人体的生理状态,所以目前一般不考虑粘度对淀粉消化速率的影响[24]。与蛋白质的体外消化模型一样,在建立糖类体外消化模型时主要考虑酶、食物成分、颗粒大小和 pH 的影响。与蛋白质体外消化模型不同的是,由于口腔中唾液淀粉酶的重要作用,糖类消化模型不能忽略口腔的消化作用。同时还发现,可能是由于口腔中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初步的消化作用,所以与部分蛋白质和脂质消化模型相比,体外模拟淀粉消化模型中胃蛋白酶和胰液素对淀粉的作用时间设置较短。目前有关糖类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主要用于分析食品中淀粉多糖、非淀粉多糖、抗性淀粉以及被 FAO 列为第七大营养素的膳食纤维。从已建立的糖类体外消化模型来看,大多数糖类主要模拟在口腔、胃和小肠三个部位中的消化过程,口腔中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时间一般选取 6min,pH(7.0±0.2)即接近中性环境,胃中胃蛋白酶的作用时间在 0.5~2.0h,pH 在 1.5~2.0 之间,而在小肠中的消化时间就相对比较长在 3h 左右,pH 大约在 5 左右,小肠中消化糖类的酶有胰液素、淀粉转葡糖苷酶、转化酶等。一些研究针对抗性淀粉和纤维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豆科类植物还特别模拟了在大肠、回肠中的发酵过程[25]。近年来糖尿病等与碳水化合物摄入紧密相关的重大疾病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困扰,血糖碳水化合物定义委员会建议通过建立可靠的、标准化的体外模型去模拟糖在体内的消化,但是目前这样的模型还不是很完善,所以限制了食品工业利用营养标记技术控制血糖的大规模应用[24,26]。同时,大量糖类生理活性物质的开发和利用也需要消化模型的支持,所以,研究糖的体外消化模型对食品、医药行业有重要的意义。

脂类的体外消化模型

食物中的脂类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活性脂质、结构脂肪、脂质乳液等。然而,大多数的脂肪在口腔、胃或是小肠中受到机械应力或是表面活性剂和稳定剂的作用,分解为水包油乳化液[27]。因此,饮食摄入的脂肪,其消化是以水包油乳胶进行的[28],这是脂质消化不同于其它物质的主要特点。影响脂质消化的因素有很多,Anette Mullertz 等人[29]在体外用胰脂酶对脂质进行水解以建立体外的脂质消化模型,此模型被用于难溶性亲脂性药物在可控速率下的溶解性研究。实验中用 1 M 的 NaOH 调节pH 至 6.5,温度设定 37℃,这时胰脂酶的活性最强,在消化液中加入纯水配制的胆汁盐和 Ca2+溶液,研究胆汁盐和 Ca2+浓度以及酯酶活性三个参数对脂质水解速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三个参数对脂质的初水解速率都有影响,且只有酯酶活性和 Ca2+浓度影响随后的水解速率,所以通过控制 Ca2+的添加浓度来控制脂质水解率从而建立一种脂质体外消化模型是可行的。与蛋白质和糖类消化不同的是胆汁盐对脂质消化也有影响,有研究表明足够的胆汁盐会解析脂质颗粒表面吸附的其它活性成分,使酯酶吸附到胆汁盐界面,从而提高脂质的消化[29,30],因此研究中使用的脂质消化模型也多添加胆汁。脂质体外消化模型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对脂质制剂的筛选、评价及预测,在医药行业有很重要的应用。例如,我国的研究者根据脂质制剂肠消化吸收的特性,在体外脂解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肠吸收评价方法,建立了一种用于筛选评价脂质制剂的新型体外动态肠吸收模型,研究了葡萄糖、K+、Ca2+对肠道消化吸收脂质的影响。

维生素的体外消化模型

目前研究较多的还有多种维生素的体外消化模型,如来自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 C,维生素 E,维生素 A 的前体物质类胡萝卜素等[32],这些活性物质在人体内有很重要的生物活。在评价维生素对人类健康的作用时生物利用率是一个关键的概念,但是一些脂溶性的物质需形成胶微粒才会被人体吸收,所以其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率是经过估计得到的相对值[32],基于此目的建立了简单、便利的体外消化模型来评价维生素在体内的生物利用率。维生素的消化率和生物利用率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食物基质、加工过程和显微组织成分等[33]。Emmanuellae[34]等人在体外模拟了蔬菜中维生素 E 和胡萝卜素的消化,他们建立的消化模型如下:食物与 0.9%的 NaCl 混合物均质 10min,调节 pH=4.0 并加入猪胃蛋白酶温育 30min,之后用磷酸氢钠调节 pH 至 6.0,并加入胆汁盐和胰液素,消化时间 30min,整个过程在 37℃的恒温震荡水浴中进行。他们利用 HPLC 检测了消化后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E 的含量,并计算其生物利用率,发现体外和体内的生物利用率有较好的相关性,r=0.9,而与从健康人群中获得的生物利用率相比,相关性高达 0.98[35]。由此可以推断目前一些成熟的体外消化模型是较为准确的,可以在一些研究和实际应用中使用。此外,Amanda 等人[35]模拟了亲脂性的 β-胡萝卜素的肠道静态消化模型,图 2 是 Fernando 等[36]研究者模拟的橙子中叶黄素脂类和花椰菜中非脂化的类胡萝卜素与维生素 E 的体外消化模型。除脂溶性维生素外,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 C 的体外消化研究也开始的较早,AntonioPerez-Vicente 等人[37]于 2002 年第一次研究了石榴汁中维生素 C 在模拟的胃、肠中的消化状况,他们建立的体外消化模型中先用浓盐酸调 HCl-胃蛋白酶消化液的 pH 至 2.0、消化时间 2h,再用碳酸氢钠调节胰液素和胆汁盐消化液的 pH 至 7.5、消化时间 2h。消化后通过紫外-可见光谱从不同的酚类化合物中分辨出维生素 C,再用 HPLC 对维生素 C 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经模拟的胃肠道消化后在胃肠液中还存在一部分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 C,而这部分维生素 C 对人体健康是很重要的。这些成功的研究经验将为今后食品维生素摄入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其它物质的体外消化模型

1.金属物质的体外消化模型

一些可食用物质中包含人体代谢所必需的金属元素以及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如镉、铅等[38]。摄入的金属元素,一方面需要评价其在胃肠中的潜在利用率,另一方面,需要评估其对人体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建立体外消化模型以分析金属元素摄入的利弊。Marise Intawongse 等人[32]总结了土壤和食物中的多种金属离子的体外消化情况,包括 Al、As、Cd、Ce、Cu、Pb、Zn 等。金属元素的体外消化模型条件如下,口腔:唾液、pH6.5,作用时间 2min;胃:HCl、胃蛋白酶,pH1.0-4.0,作用时间 3h;小肠:胰蛋白酶、胰液素、淀粉酶,胆汁,碳酸氢盐,pH4-7.5,作用时间 7 h。温度维持在 37℃,以保证所有的消化酶都发挥正常的催化效果。他们还对Cd、Pb、As、Fe 在体内做了生物利用率的相关试验,以证明体外消化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体内和体外测定的生物利用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我国研究人员进行了基于体外消化模型的香蕉果肉中可溶性钙含量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引入了人体外消化模型进行预处理,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 Ca 含量[39]。可见,在金属离子生物利用率测定方面体外消化模型已经开始发挥着重要作用。#p#分页标题#e#

2.评估食物中污染物生物利用率的消化模型

食物的摄入是污染物进入人体很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些污染物主要由工业、环境污染或者产品加工造成[40]。但是只有从食物中释放的那一部分污染物才可以发挥它们的毒性作用[41],因此生物利用度是指从食物中摄取的污染物到达体循环并且其毒性作用能够起作用的部分。采用体外模型对有害物质的生物利用度进行合理的评估,将有利于一些工业产品有害物质残留标准的制定。在过去的几年中,应用体外消化模型研究了包括有害的金属元素、黄曲霉毒素 B1、赭曲霉毒素 A、小孩误吞的玩具等有害物质[42]摄入的危害。Oomen 等人[42]建立了相关的体外消化模型用来评价肠道中来自食物和土壤的有害物质的生物利用度,这些模型也是研究其它误食的有害物的消化模型建立的起点。还有一些研究者依据编织物中含有的偶氮苯、指甲油中的铅、玩具上的油漆、PVC 磁盘中的邻苯二甲酸盐的消化状况建立了四种污染物的体外消化模型[43]。

体内消化和体外消化模型的关系

体外消化模型和体内消化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建立体外消化模型时必须以实际的体内消化情况为依据,但是目前这种体内消化数据比较缺乏[43],这导致了科学家对不同物质的体外消化模型与体内实际消化情况的一致程度产生了争论,例如,As 和 Pb 已经有一些可靠的体内生物利用率数据[36],一项研究模拟了土壤中 As 在胃和小肠中的体外消化,发现与幼猪的体内消化情况有很好的一致性[43]。因此,这种方法可以被用来在体外测量 As 的生物利用率。此外,Fatouros 等[44]的报告表明,体外脂质递送药物的溶解数据与体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然而,其它体内喂养研究发现,乳化剂的类型不同,脂质通过肠道时的乳化微结构会产生很大的差别,目前的体外消化模型对此类物质还不能准确的模拟。因此,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仍需针对不同的摄入成分,有针对性的开展大量工作,不能忽视体内实际的消化情况,在建立和使用的过程中,注意与体内实际消化结果进行对比,不断完善体外消化模型。

展望

通过前面对体外消化模型的建立和使用的研究总结发现,食物成分的体外消化模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体外消化模型可以快速模拟食物和药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情况,对食品行业和制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外消化模型的建立同时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尽管目前一些体外消化模型是依据人体胃肠道建立起来的,但是如果没有体内消化为依据很难判断哪个体外模型更加准确。所以建立体外消化模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a)体外消化模型与体内消化状况的一致性仍需大量实验完善和验证;(b)体外消化模型要兼顾针对性和通用性,即模型要针对特定的摄入成分,不断改进模型的各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适用于多种食用物质的消化模型,以增加它的通用性,使之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发挥作用。针对第(a)个问题,我们需要在研究中注意体内实验的支持,不能盲目的建立和使用。第(b)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长期研究的积累,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不断完善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体外消化模型的建立和使用将成为食品、药品以及保健品等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检测和评价手段,在此之前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互相借鉴,共同促进体外消化模型的完善和发展。

胃蛋白酶篇8

胃液的成分及生理意义为:

盐酸:消灭入胃细菌,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所需要的环境,促进小肠对钙和铁的吸收,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等激素的释放。胃蛋白酶原:被激活后能水解蛋白质,作用于蛋白质及多肽分子中含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肽键上,产物有月示和月东。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可以减少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损伤,对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有重要意义。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其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乳清蛋白范文 下一篇:前白蛋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