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渗透压范文

时间:2023-12-12 05:07:27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篇1

【关键词】甘露醇;剂量;血浆渗透压;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7-0976-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Effect of different dosages of mannitol on plasma osmolarity and its nursing care

LI Xing-hua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1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different dosages of mannitol on plasma osmolarit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its reasonable use.Methods:Thirty-three patients with high intracranial press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patient received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0.5 g/kg mannitol, q.6-8 h,in group I(n=17) and everyone received 1.0 g/kg mannitol,q.6-8 h,in group II(n=16).The plasma osmolarity was determined in all the patients. Results: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lasma osmolarity before and after using mannitol in both the groups(P

【Key words】Mannitol;Dosage;Plasma osmolarity;Nursing

多年以来,甘露醇一直作为抵抗脑水肿、降颅内压药物的主要选择,其效果是肯定的,但应用后可出现高血浆渗透压状态,从而引起体液容量的变化和脑血管损害致颅内出血。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20%甘露醇0.5g/kg、1.0g/kg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6月~2006年5月收入神经外科住院的33例病人,均符合以下标准:(1)住院时间>24小时,入院前未使用甘露醇;(2)所有病例均不包括下丘脑-垂体损害者;(3)既往无肝肾脏功能不良,无内分泌疾病病史者;(4)未服用影响内分泌及水盐代谢药物者;(5)入院查肾功能、尿常规、血电解质正常者;(6)住院期间未使用其他肾脏毒性药物;(7)在入院时、入院后第二、四、六、八天晨动态监测血浆渗透压;(8)每日24h液体总入量(包括甘露醇)2 000~3 000 ml,钾和钠每24 h分别静脉给予3~4.5 g和6.5~9.0 g,葡萄糖24 h入量为75~150 g。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14~73岁,平均年龄(41.2±13.5)岁。此33例病人中,颅脑外伤26例(硬脑膜外血肿6例,硬脑膜下血肿7例,脑内血肿5例,脑挫裂伤3例,脑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5例),脑肿瘤7例(大脑半球星形细胞瘤5例,脑膜瘤2例)。手术治疗20例,保守治疗13例。所有病人予以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补液支持等治疗。

1.2 分组:将33例病人按治疗颅内增高压时随机使用甘露醇的不同剂量分成两组。第一组17例,给予20%甘露醇0.5 g/kg剂量;第二组16例,给予20%甘露醇1.0 g/kg剂量。每组6~8 h输注1次20%甘露醇,速度1.6~3.3 g/min。两组病例除使用甘露醇剂量不同外,其余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血浆渗透压测定:所有病人每日首剂甘露醇前及输注甘露醇后45 min抽静脉血行血浆渗透压测定(采用德国产KNAUER OSMOMETER AUTOMATIC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各组数值以x±s表示, 所有数据用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病人甘露醇使用前后血浆渗透压变化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以病人每日首剂甘露醇使用前抽血化验的血浆渗透压值为基础值,随着甘露醇使用时间的延长,血浆渗透压基础值逐渐增高,统计结果见表2(采用入院时、使用甘露醇后第二、四、六、八天等时间点进行比较)。

3 讨论

3.1 甘露醇使用前、后病人血浆渗透压变化:甘露醇是一种高渗性脱水剂,它通过建立起脑组织和血管间的渗透梯度,使脑组织内水分转移至血管,从而引起脑含水量的下降,达到降低颅内压的效果。研究[1]已证实,静脉使用甘露醇后25 min血浆渗透压开始升高,30~60 min达到峰值,血浆渗透压升高持续约(168±60)min。然而对于甘露醇的使用剂量,国内外文献推荐及临床应用中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据文献[2]报道,只要甘露醇使用前、后血浆渗透压差超过10 mOsm/(kg・H2O),就能起到明显降低颅内压的作用。本研究中,两组病人使用甘露醇前、后血浆渗透压差均超过10 mOsm/(kg・H2O),差异有显著性(P

3.2 血浆渗透压基础值的变化:甘露醇降颅内压的效果是肯定的,但长期使用后可出现高血浆渗透压。其机理:(1)长期使用甘露醇后,机体过分丧失水分,从而出现高血浆渗透压状态;(2)静脉使用甘露醇后,90%以原形在24 h内从肾脏排出[3],反复大量应用甘露醇,超过肾脏的排泄能力时,会引起甘露醇在体内的蓄积,会引起血中甘露醇浓度升高,进而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而高血渗状态对体液容量及各重要脏器都会产生影响,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脑出血、严重肺水肿、多脏器功能不全等, 故多见国内外文献[5]报道血浆渗透压升高是影响住院死亡率的直接危险因素。本研究中可看到连续多日反复使用甘露醇后,可引起病人血浆渗透压基础值逐渐增高,第一组在连续使用5天后,第二组在使用3天后,与用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从两组比较结果来看,0.5 g/kg甘露醇已经足够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到降颅内压的程度,是我们推荐使用的起到治疗目的的最低有效剂量。

为了更好的使用甘露醇,充分发挥起药理作用,减轻病人不适,使病人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在临床上使用甘露醇应注意以下问题:(1)应用甘露醇过程中,要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快速滴注时,可设专人护理,以掌握病人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2)应用甘露醇后,准确记录出入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3)甘露醇是一种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时易有结晶析出,而结晶进入静脉后易导致小血管栓塞而出现不良反应,且细小的甘露醇结晶在已肿胀的肾小管腔内,可加重肾小管阻塞甚至完全闭塞,造成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肾小管内压增高,加重少尿。故应用前应适当加温,在冬季尤应如此,以保证甘露醇在无结晶状态下输入。(4)给药速度:一般成人200滴/分;小儿120~140滴/分,具体滴速根据儿童年龄和血管粗细而定。(5)应用甘露醇过程中密切监测病人血清电解质水平及肾功能,发现异常及时处理。(6)输注甘露醇时要注意防止液体渗漏。一旦发现穿刺部位有红、肿、疼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更换穿刺部位、局部理疗、50%硫酸镁湿敷、普鲁卡因封闭等,防止局部组织淤血坏死。

对于甘露醇使用的剂量,切莫盲目使用大剂量。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我们提倡使用小剂量的甘露醇,有条件者应在用药期间监测血浆渗透压,Dziedzic等[6]认为血浆渗透压不超过320 mOsm/(kg・H2O),使用甘露醇是比较安全的。

参考文献:

[1] 丁育基.颅脑重症与手术并发症的临床处理[M].北京出版社,2002.89.

[2] Nau R. Osmotherapy for elevated intracranial pressure:acritical reap-praisal[J].Clin Pharmacokinet, 2000,38(1):23.

[3] 丁育基,段安安,鲁晓莉,等.血清渗透压监测在颅脑重症治疗中的应用和意义[J].中华外科杂志,1996,34(4):224.

[4] Kaufman AM,Cardoso ER. Aggravation of vasogenic cerebral edema by multiple-dose mannitol[J].J Neurosurgery,1992,77:584.

[5] 易 勇,唐文渊,田加坤.血浆渗透压监测在中、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中的价值[J].创伤外科杂志,2005,7(4):21.

[6] Dziedzic T,Szczudlik A,Klimkowicz A,et al.Is mannitol safe for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 Renal considerations[J]. Clin Neurol Neurosurg,2003,105(2):87.

血浆渗透压篇2

渗透压高意思是指血液当中的渗透压超出正常范围,一般情况下,血液中渗透压增高主要有各种离子的浓度增高引起的,比如钠离子、氯离子、钾离子、钙离子,这些离子浓度增高时,对水分产生的吸引力增加,就会引起渗透压增高的情况。

同时,血浆中白蛋白浓度异常增高时,也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以后,人体的水分就会收缩在血管内,不会发生组织水肿的情况,所以渗透压增高主要是由于血浆中各种溶质成分增加引起的。渗透压就是指血浆中的各种溶质成分对水分子产生的吸引力。人体血浆的渗透要有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两种,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平衡,血管内外水分的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来源:文章屋网 )

血浆渗透压篇3

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

1、生理盐水(0.154mol·L-1NaCL溶液),毫渗透量浓度为308mmol/L即0.9%NaCl。

2、0.278mol·L-1葡萄糖溶液,亳渗量溶液浓度为278mmol/L(近似于280mmol/L),即5%葡萄糖。

3、0.149mol·L-1碳酸氢钠溶液,毫渗透量浓度为298mmol/L。

正常血浆渗透压约为290-310mmol/L,凡是和此渗透压近似相等的溶液为等渗溶液。人体中的血浆、胃液、胰液、肠液、胆汁、脊髓液,以及泪液的渗透压都大致相等。

血浆渗透压篇4

1、喝水多、尿多是正常的,同样喝水少也会尿少。人喝了水后,水很快就被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喝水越多,被吸收进入血液中的水分也就越多。

2、喝水量大时,大量的水被吸收入血液中,会导致血液稀释、血浆渗透压下降,只要血浆渗透压有小幅度下降,体内的渗透压感受器就会敏锐的捕捉到血浆渗透压的变化,人脑就会发放指令,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3、抗利尿激素是一种会使尿量减少的激素,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后,肾脏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就会减少,尿量就会增多,从而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分,以此来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恒定,所以,喝水多、尿多是正常的。

(来源:文章屋网 )

血浆渗透压篇5

脓毒症是一种发生率及死亡率都较高的疾病,脓毒症不断演变,发生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是一个连续过程,治疗中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尤为重要。Rivers等[1]提出的脓毒症患者早期达标疗法(early goal-diveeted therapy, EGDT),即在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的最初6小时内行积极液体复苏,早期达标,而在治疗中用何种液体以及晶体液、胶体液的比例等尚无定论,本文在液体复苏过程中检测胶体渗透压浓度,计算胃肠粘膜-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o2)等指标作为调整复苏液体种类作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2008年8月~2010年12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的成年患者共17例,均符合2001年脓毒症国际定义大会诊断标准[2]分为A组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9~77岁,平均(53.67±17.33)岁,原发病包括肺部感染6例,胆系感染1例,腹腔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APACAHEⅡ评分(19.84±6.04)分;B组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21~76岁,平均(56.63±19.03)岁,原发病包括肺部感染4例,胆系感染1例,腹腔感染3例,泌尿系感染1例,APACAHEⅡ评分(18.84±6.44)分。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以及APACHEⅡ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疗:一旦确诊,立即按照“2006年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3]进行集束化治疗,包括液体复苏、抗生素的应用、镇静、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动脉Swan-Ganz导管、保留胃管、监测CVP及MAP、记录尿量、内环境监测,留取血液或体液标本做细菌学培养等综合治疗。

1.2.2 24小时内液体复苏方法和标准:①快速输液阶段:每组液体剂量20ml/kg,30分钟内滴完,总量不超过3组;②继续输液阶段:6~8h,根据血电解质检测结果调整液体种类,速度5~10 ml/kg・h;③维持输液阶段:16-18h,速度2~4 ml/kg・h;④通气稳定的情况下,PH值

1.3 胶体液的应用。A组:依据临床习惯快速输液阶段均采用生理盐水,继续和维持输液阶段采用晶体液:胶体液2~3∶1比例输注,其中胶体液采用羟乙基淀粉130/0.4;B组:快速输液阶段,第一组液体剂量采用生理盐水,如治疗后1小时测得的胶体渗透浓度低于正常,则接下来各输液阶段液体均采用晶体液:胶体液1∶1比例输注,如浓度正常,则液体处理同A组。血浆和冷沉淀等计入胶体液用量。

1.4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开始治疗前(时间记为0),开始治疗后1、6、24h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每小时尿量、复苏液量、D-乳酸水平、APACAHEⅡ评分、血浆胶体渗透浓度的测定(在0、1、6、24h,采用BMT923胶体渗透测定仪测定,以18~20 mmHg为正常范围)、酶联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D-乳酸(D-LA)含量。

1.5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APACAHEⅡ评分、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表1)两组患者进入治疗前即0时APACAHEⅡ、MAP、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6小时B组APACAHEⅡ评分、MAP、CVP水平均大于A组(P<0.05);第24小时两组APACAHEⅡ评分、MAP、CVP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少于A组(P<0.05)。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浆胶体渗透浓度、D-乳酸水平及24小时内复苏液体总量(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胶体渗透浓度都明显下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补液是依据胶体渗透浓度来制定补液方案的,故开始治疗后第1小时末两组补液总量近似,且B组胶体渗透浓度明显高于A组(P<0.05),胶体液用量也明显高于A组(P<0.05);第6小时及第24小时末B组所用液体总量均少于A组(P<0.05);但两组在治疗初24内成分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小时及第24小时末B组动脉血乳酸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APACAHEⅡ评分、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变化(x±S)

注:*与A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浆胶体渗透浓度、D-乳酸水平及复苏液体总量(x±S)

注:*与A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脓毒性休克产生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毛细血管渗漏,液体平衡失衡,在脓毒性休克诊疗推荐方案中,对液体复苏的速度剂量范围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但对晶体液胶体液的比例没有说明。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比较容易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浓度,正常成年人血浆胶体渗透压(COP)水平20~25mmhg,COP低于正常值时将破坏微循环液体平衡,液体在组织间潴留,导致组织水肿、功能缺失[5]。

晶体液的优点是可以迅速补充组织间液,缺点是容易造成液体超负荷。Knudson等[6]研究显示晶体液输液人体后很快分布于血管外组织,在血管内的消除半衰期比胶体液短得多,约79%进入组织间隙,21%保留在血循环中,由于液体复苏时需要量甚大,维持有效血容量的效果差,大量输入晶体液势必会造成全身软组织和内脏弥漫性水肿、多浆膜腔积液。胶体液能增加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使组织间液的水分重吸收进入血管内,能较好的扩充并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羟乙基淀粉130/0.4分子量较大, 分子质量200ku,对凝血功能、肾功能的影响非常小,有严重肾功能损害也不会产生血浆蓄积作用[7]。临床工作习惯是晶体液:胶体液比例在2~3∶1之间调节,本研究发现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浓度都明显偏低,即使采用集束化治疗方案,在短时间内也大部分难以达到正常范围,应用更多的胶体液有助于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可减少复苏液体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另显示晶体与胶体比1∶1的扩容效果优于临床常用的2~3∶1,说明适当增加胶体液含量可以较小的输液量发挥更大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D-LA是胃肠道固有细菌的代谢产物,哺乳类动物体内不具备将快速分解代谢的酶系统,进入机体后不参与代谢反应,可通过测定血浆中D-LA的含量来间接判断肠粘膜通透性的变化。

本研究使用的BMT923胶体渗透浓度检测仪仅用1ml全血标本,在床旁检测2分钟之内可出结果,便于实时动态监测,精密度高,方法可靠[5]。

参考文献

[1] Rivers E,Nguyen B,Havstad S,et al.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v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N Engl J Med,2001,345:1368~1377

[2] Levy MM,Fink MP, Marshall JC ,etal, SCCM/ESICM/ACCP/ATS/SISInto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rference[J].Crit Care Med ,2003,31(4):1250~1256

[3] 于凯江,马晓春,刘大为,等.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液动力学监测指南(2006).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4] 田兆嵩.临床输血学,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120

[5] 赵凤华,齐弘炜,吴明营,等.婴幼儿体外循环中监测胶渗压及红细胞压积在超滤中的作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8,27(6):356~357

[6] Knudson MM,Lees,Erickson V,et al.Tissue oxygen monitioring during hemorrhagic shock and resuscitation:a comparision of lactated Ringer solution hypertonic saline dextran ,and HBOC-201[J].Trauma ,2003,54(2):242

血浆渗透压篇6

第七节

尿的生成和排出

一、A1

1、肾小球滤过作用,错误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滤过的力量

B、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

C、肾小囊内压升高时滤过减少

D、血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肾小球滤过率维持恒定

E、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段都有滤过功能

2、肾小球滤过率是

A、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B、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C、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D、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E、两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

3、滤过分数是指

A、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

B、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D、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心排出量/肾血流量

4、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囊内压

B、有效滤过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E、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

5、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由于

A、ADH减少

B、ADH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醛固酮分泌减少

E、循环血量增加,血压升高

6、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的主要激素是

A、血管紧张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抗利尿激素

D、醛固酮

E、多巴胺

7、关于水利尿时,说法正确的是

A、尿量增加,尿渗透压降低

B、尿量正常,尿渗透压升高

C、尿量增加,尿渗透压升高

D、尿量正常,尿渗透压降低

E、尿量增加,尿渗透压正常

8、肾糖阈的正常值约为

A、80~100mg/100ml(原尿)

B、80~200mg/100ml

C、160~180mg/100ml

(血液)

D、160~180mg/100ml

(原尿)

E、120~160mg/100ml(血液)

9、影响ADH分泌的最有效的刺激因素是

A、寒冷

B、应激

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循环血量减少

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10、某患者,因外伤急性失血,血压降至60/40mmHg,尿量明显减少,其尿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B、肾小球滤过面积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E、近球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

11、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降压反射

B、排尿反射

C、体温调节

D、血糖浓度的调节

E、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12、肾小管哪个部位对Na+的重吸收最多

A、集合管

B、远球小管

C、近球小管

D、髓袢降支细段

E、髓袢升支粗段

13、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

A、位于脑干

B、位于下丘脑

C、位于延髓

D、位于骶髓

E、位于大脑皮质

14、抗利尿激素生成的部位是

A、肾近球细胞

B、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C、腺垂体

D、神经垂体

E、髓袢

15、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

A、125ml/min

B、180ml/min

C、325ml/min

D、425ml/min

E、660ml/min

答案部分

一、A1

1、【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不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全段都有滤过作用,只有从入球小动脉到滤过平衡这一段才有滤过作用。

【该题针对“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50,点击提问】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125ml/min,每天两肾的。肾小球滤过液的总量达180L。

【该题针对“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49,点击提问】

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滤过分数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若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n,则滤过分数为19%。

【该题针对“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48,点击提问】

4、【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该题针对“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47,点击提问】

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水利尿:大量饮水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ADH)释放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尿液稀释,这种现象称为水利尿。

【该题针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55,点击提问】

6、【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抗利尿激素(ADH)也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合成,并运输到垂体后叶释放人血。ADH通过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而调节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对尿量产生明显影响。

【该题针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54,点击提问】

7、【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释放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尿液稀释,称水利尿。

【该题针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53,点击提问】

8、【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10~12mmol/L)后,有一部分肾小管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该题针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52,点击提问】

9、【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释放,主要通过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对水的重吸收而发挥抗利尿作用。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和循环血量减少可刺激其分泌和释放。反之,则抑制其分泌和释放。

【该题针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51,点击提问】

10、【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当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肾血流量通过自身调节作用,保持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相对稳定,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但血压降至60/40mmHg,超过自身调节作用范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下降,滤过率减少,出现少尿或无尿。所以答案选A。

【该题针对“尿的排放”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60,点击提问】

1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排尿反射进行时,冲动经盆神经引起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尿液进入后尿道。进入尿道的尿液刺激尿道感受器,经阴部神经再次传到脊髓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其活动,所以排尿反射属于正反馈。所以答案选B。

【该题针对“尿的排放”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59,点击提问】

12、【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近球小管对Na+、水与葡萄糖的重吸收: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重吸收肾小球超滤液中65%~70%的Na+和水,及全部葡萄糖。

【该题针对“尿的排放”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408357,点击提问】

1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排尿反射是在高级中枢控制下的脊髓反射。反射过程是膀胱内尿量达一定充盈度(约400~500ml)时,膀胱壁感受器受牵拉而兴奋,冲动经盆神经传入到脊髓骶段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冲动上传到脑干和大脑皮质排尿反射的高位中枢,产生尿意。此时,脊髓骶段排尿中枢传出信号经盆神经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入后尿道,再反射性的兴奋阴部神经,使尿道外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体外。

【答疑编号100408356,点击提问】

14、【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释放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减少或停止,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尿液稀释,称水利尿。

【该题针对“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知识点进行考核】

【答疑编号100661576,点击提问】

1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用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人平均值为125ml/min和180L/d。

【该题针对“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知识点进行考核】

血浆渗透压篇7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高钠血症 高钠性高钠血症 浓缩性高钠血症

2002年7月~2007年7月,我科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后高钠血症患者27例,现对其诊断、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7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龄21~62岁,平均39岁;交通事故伤20例,高空坠落伤7例;GCS评分3~5分。其中21例为颅内血肿清除术后。

2.诊断方法

动态监测血钠,连续两次以上Na+>145 mmol/L即为高钠血症,进一步根据高钠性高钠血症和浓缩性高钠血症鉴别要点[1],诊断病例高钠血症类型:高钠性高钠血症11例,浓缩性高钠血症16例。高钠血症分成轻(Na+ 146~155 mmol/L)、中(Na+ 156~165 mmol/L)、重(Na+>166 mmol/L)3度[2]。高钠性高钠血症伤后发生时间为56±18 h,其中轻度2例,中度5例,重度4例;浓缩性高钠血症伤后发生时间73±21 h,其中轻度4例,中度8例,重度4例。

3.治疗方法

在抗感染、降颅压等基础病治疗基础上,积极治疗高钠血症:①严格控制钠离子输入、摄入,Na+<145 mmol/L补充生理需要量。②留置鼻饲管,根据血钠水平、胃肠功能,每2~4 h鼻饲温开水100~200 ml,同时保持患者半卧位,使用生大黄等增加胃肠动力防止呕吐、返流,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防治应激性溃疡。③静脉补液以5%葡萄糖为主,辅以胰岛素泵入控制血糖,不能鼻饲开水者以本方法为主。④根据血浆晶体渗透压水平调整脱水剂使用,若血浆晶体渗透压>320 mOsm/L,停用甘露醇等渗透性脱水剂[3],增加白蛋白、血浆等输入提升胶体渗透压水平,减轻脑水肿,血浆晶体渗透压<320 mOsm/L,恢复或减少甘露醇等脱水剂使用。⑤高钠性高钠血症患者,予速尿等襻利尿剂促进钠离子排泄;浓缩性高钠血症,予白蛋白、血浆、等张液恢复容量,合并中枢性尿崩症者予垂体加压素控制尿量。

结 果

27例患者中,经以上治疗24小时内血钠恢复正常9例,48小时内正常10例,72小时内正常5例,3例血钠未正常前死亡。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高钠血症病因:①高钠性高钠血症:病因尚未明确,可能因颅脑损伤致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受损,醛固酮合成分泌上调,肾小管对Na+、Cl-重吸收加强造成全身高渗状态。②浓缩性高钠血症:治疗过程中过分限制水摄入、大量使用脱水剂、非显性失水增多及合并尿崩症等,使失水多于失钠,产生高渗脱水[1]。救治体会:①动态监测血钠水平,每日2~4次,既能及时发现高钠血症又能在治疗中控制血钠下降速度在1~2 mmol/L之间[1],防止脑细胞损伤加重。②准确判断高钠血症类型并根据各自治疗要点施治。③ 强调经胃肠补充水分安全有效[1],其原理是利用肠黏膜在高渗状态下能迅速吸收水分,起到生理调节作用,减轻静脉补充压力。④胃肠道不能利用的患者,可用5%葡萄糖液联合胰岛素利用葡萄糖氧化成水稳定降低渗透压,较补充低渗盐水、蒸馏水方便易行。⑤动态监测血浆晶体渗透压并根据其水平调整脱水剂的使用,防止渗透压>320 mOsm/L时脱水剂加重脑细胞损伤、肾功能受损[3],渗透压<320 mOsm/L后脑水肿反跳。⑥注意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等保证血容量正常,防止容量不足致脑灌注压<60 mmHg而加重脑缺血、缺氧,避免容量过多致脑静水压升高加重脑水肿。

总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钠血症可致脑细胞脱水,细胞损伤加重。在临床工作中,思想上重视以预防为主,动态监测血钠、血糖水平,适当控制水钠摄入,使血钠维持在正常低限,一旦发现血钠达到正常高限水平应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朱 蕾,于润江.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003,55-59.

[2]王原平,符照康.重症脑出血后高钠血症及对预后的影响[J].危重病急救在线,2001,13(8):498.

血浆渗透压篇8

1、胶体渗透压指晶体物质和胶体物质的渗透压总和。血浆中含有低分子的晶体物质(如氢氧化钠、碳酸氢钠和葡萄糖等)和髙分子的胶体物质(如蛋白质)。血浆的渗透压是这两类物质产生的渗透压总和。

2、低分子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高分子胶体物质产生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血浆置换范文 下一篇:血浆纤维蛋白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