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养殖范文

时间:2023-10-06 16:34:08

林蛙养殖

林蛙养殖篇1

关键词:中国林蛙;仿生态;养殖;南方

中图分类号:S759.7 文献标识码:A

林蛙,俗称哈士蟆或油蛤蟆,为两栖动物,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动物,体背多为土黄色,一般在疣上散有深色斑,背侧褶在鼓膜上方向外侧弯曲。以陆栖为主,常在没有强烈光照、湿润凉爽的环境中生活,以多种昆虫为食。中国林蛙商品名为哈士蟆,它全身是宝,富含4种激素,9中维生素,13中微量元素和18种氨基酸。在药用、滋补和美容方面均具有卓越的功效,具有明显的润肺养胃、滋阴补肾、补脑益智、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能,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滋补中药,更是国内外紧缺的名贵药材,是中国传统的出口药材,产品供不应求。

1 中国林蛙南方养殖优势

中国林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随着市场的供不应求,中国林蛙养殖业逐渐南移。林蛙南移引种试验已有几十年的时间,从结果可以看出中国林蛙可以在南方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对于南方的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近年来有人对在半人工生态系统中南移到浙江新昌的中国林蛙的冬眠、抱对、产卵、取食等生物学特性及一些影响其生长繁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林蛙的南移养殖将更有利于其生长繁殖。也有研究认为林蛙南移养殖可能出现生长变缓、死亡率变高、行为性习惯改变和林蛙发育不良等不适应的养殖反应,但如果进行一些必要的生态因子改进和补充,如灯光诱捕昆虫,进行实物诱导性饲喂,人工局部控制养殖环境和温度、光照等效气候,总之,中国林蛙南移的养殖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长期:南方气候特点是无霜期长、湿润、多雨、冬季短,林蛙摄食周期长,只要人工营造立体多层绿色生态环境,做到种、养、繁殖有机结合,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使地表温度控制在30℃-35℃以内,实行全封闭养殖并繁殖充足的活饵料,就能保证其生长不受影响。

1.2 活饵料:南方昆虫的品种、数量、密度均比北方高,天然饵料丰富,使得其食物多样化,能减少人工投料的量,更有利于中国林蛙的健康和快速生长。

1.3 生态环境:南方植物品种丰富,生长速度快,特别是阔叶乔木和灌木,当年或第二年即能形成绿色生态环境。

1.4 哈士蟆油含量:一是蛙油及蛙体有效成份主要是各种氨基酸、酮类、醇类,以及复合多肽生物活性因子,这些物质的形成主要是因其物种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合成决定的,而不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二是经对蛙油、蛙体主要指标进行检测与天然蛙油、蛙体比较,其有效成份含量没有差别,均能达到指标。

1.5 经济效益:南方天然饵料丰富,只要人工养殖饵料的温度、湿度条件适当,饲料繁殖的速度就会更快,成本更加低廉。有了活饲料的保障,在南方养殖密度可比北方提高数倍,单位面积产量也能提高数倍,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 中国林蛙南方养殖模式

中国林蛙养殖场地一般选择山边,周围环境幽静,阳光充足、四周无禽畜养殖场、无噪声、无明显工业污染的环境,养殖场附近要有优质充足的水源。首先,对山地或农田进行平整,建设水泥柱养殖大棚,覆网,周围建50CM的水泥护墙,以防止蛇类等林蛙的天敌过来捕食林蛙。每个大棚面积以1亩为宜,按15米×45米的规格搭建,铺好进、出水管道,中间堆土约20公分用来种植葡萄和蔬菜,两侧分别开挖一条水沟,便于林蛙抱对产卵,在夏天,要在大棚内放置瓦片,为林蛙提供阴凉湿润的环境,人工造就林蛙仿自然生态环境。在大棚内安装诱虫灯,一个大棚可放置10个诱虫灯,这样可以为林蛙提供额外的生态食物,以减少饲料成本。为了提高林蛙的生长速度,要需要建立饵料室,培育黄粉虫和蚯蚓,作为林蛙全人工仿生态养殖的饲料。在养殖棚内铺设投料布,以便于投料。林蛙养殖密度,一般一个大棚投放1000对幼蛙,雌雄比为1:1,经养殖两年后,可作为商品蛙,捕获、加工。(见图1)

3 中国林蛙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

中国林蛙养殖在幼蛙到成蛙养殖过程中会出现红腿病、胃肠炎、旋转病、传染性肝炎、腐皮病、脱肛病等疾病,要及时注意防治。其中,红腿病表现的症状为林蛙精神不振,低头伏地,不进食,后肢内侧腹下皮肤有出血点、斑,弥漫形成红色部分,蛙指头端发生溃烂,腹部、腿部肌肉有条状或点状出血斑。解剖后会发现,林蛙脾肿大,肝、肾有时有血点或出血斑。出现这种病状的原因主要是养殖密度过大,环境不卫生使病毒浸入体内引起。大多数是由假单胞杆菌引起。不要防治方法是定期对蛙圈进行消毒。对于病蛙,每日使用兽用红霉素、庆大霉素对其进行1次淋浴,此外,还可在饵料中拌加红霉素。得胃肠炎的林蛙,在发病的初期,林蛙会东窜西窜,喜欢转入泥土中,到了后期,林蛙表现为瘫软无力,反应迟钝,不食不动,在捕捉时,很少有挣扎现象,往往缩骨弓背,伸腿闭眼。解剖后发现,胃肠道有充血和发炎的现象。导致肠胃炎的原因是林蛙摄食腐烂变质的食物或感染细菌所致,还有变态幼蛙开食太早也可能引起该病。肠胃炎的主要防治方法是,在蝌蚪变态后,不能过早投喂饵料,投喂饵料时,要保持清洁卫生,经常清除残留饵料,还要对大棚进行每周一次的全面消毒,对于病蛙,可在饵料中拌加兽用青霉素、链霉素、酵母粉、磺胺类药物。

参考文献

[1]李利人.中国林蛙养殖高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马常夫,于春林.哈士蟆的生态观察和养殖问题的讨论[J].动物学杂志,1960(01).

[3]冯玲,李春杰,李忠林.中国林蛙蝌蚪期食性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03(03).

[4]王向利,张建忠.林蛙养殖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M].林业科技情报,2010(02).

林蛙养殖篇2

【关键词】林蛙养殖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多年来,集安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规范养殖标准,完善产业链条,人工养殖林蛙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我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项目。

1.集安市林蛙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地处长白山系老岭山脉脚下、中朝边境、鸭绿江畔,全市有林地面积为262101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78.9%。境内森林资源丰富,高、中、低山脉纵横,森林密布,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达到79%,年平均气温在7.2℃,无霜期150天左右。林区土壤湿润,林下植物繁盛,腐殖质层深厚,沟壑溪泉川流不息,昆虫资源丰富,具有多种生物周期的最佳食物链构成,为林蛙栖息、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2.林蛙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市可养殖林蛙的沟系为312条,已开发利用257条,其中标准化生态经济沟77条,总经营面积达到8438公顷。从事林蛙养殖户达600余户,从业人数达到1200余人。2011年,全市林蛙捕捉量约为180吨,实现产值9467万元,实现直接销售收入1500万元;生产林蛙油的个体业户达到160余户,年产林蛙油5吨,其中条状油3.5吨,块状油1.5吨,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从事林蛙精深加工的企业有两户(集安市乐凯丽绿源食品有限公司和红五味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集隆牌瓶装雪蛤王、林蛙油胶囊、林蛙干油及林蛙油口服液,年销售收入实现2300余万元。由于处于国家批准的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原产地域范围内,集安养殖的中国林蛙为地道正宗的长白山林蛙品种,因其个体大、产油率高、油质好、药用价值高和保健作用强而成为林蛙中的极品。据科学测算,集安所产的林蛙油中含有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生长30年野山参的3倍,经济价值是东北红参的13倍,林蛙油膨胀率为40-60倍,是其他地区林蛙油的2倍。

3.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3.1领导重视,是发展林蛙产业的重要基础

从199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就把林蛙产业发展逐步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把林蛙产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特色支柱产业来培育。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生态沟经济综合开发建设规划》、《关于加快标准化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模式,确定了资源培育计划、产品研发计划、市场开发计划及具体工作步骤,制定并落实了相关的优惠政策。集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实地对林蛙产业的发展情况开展调研,及时研究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市人大、市政协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林蛙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视察,形成了全社会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的氛围,为林蛙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政府还将“长白山中国林蛙加工技艺”列入了集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这一传统工艺得到了有效保护。

3.2强化管理,是发展林蛙产业的必要手段

为了强化管理,促进我市林蛙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市在对林蛙产业的管理上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开展蛙场清理整顿。对于具备条件,资金投入大的,给予大力扶持。对于不具备养殖条件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合同到期后不允许继续养殖;二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过程中,我市将生态沟两侧的集体林地优先分给林蛙养殖户经营,减少了林权纠纷现象的发生,保证了林蛙产业的持续发展;三是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偷盗、投毒药害林蛙的违法犯罪现象,林业执法机构同公安机关联合开展了专项打击行动,极大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有力维护了林蛙养殖户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林蛙产业的健康发展。

3.3科学养殖,是发展林蛙产业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集安市注重依靠科技进步确保林蛙产业的发展。人工促进林蛙养殖,在集安市已有多年历史,收到很好的效益,并得到了吉林农业大学专家的论证认可。集安市于新林蛙研究所经过6年的潜心专研,利用人工设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室内等)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哈什蚂获得了成功,这一养殖新技术的出现,不但使林蛙养殖摆脱了地域环境的限制,还缩短了林蛙的生长周期,为林蛙养殖开辟了新途径。此外,我市还依托科技手段,开展了林蛙性别控制试验,通过水温和PH值调节,使幼蛙雌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试验前的3:7达到了试验后的4:6。另外,我市每年还定期举办林蛙养殖技术培训班,受培人数每期都达到300人以上,使广大林蛙养殖户全面掌握了新的林蛙养殖技术,提高了科技含量,促进了林蛙产业增产增收。

3.4着眼市场,是发展林蛙产业的经营之道

为了形成林蛙产业的产、加、销一条龙体系,立足资源、抢占市场,我市重点扶持发展了乐凯利绿源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的特殊营养林蛙保健品“雪蛤王”以及开发的“中国林蛙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系列产品在市场销售十分火爆,年产值突破了2000万元。产品除在国内十几个省市销售外,还远销东南亚及港、台地区。公司生产的“集隆牌精制雪蛤王”先后荣获了“重点保护产品”、“人民放心产品”、“吉林省名牌产品”等称号,并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集安市红五味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研制的林蛙油口服液已通过了国家保健食品认证,目前已投放市场,消费者反映良好。集安的林蛙产品发展正从有产量、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到以品质和品牌争市场、创效益的新阶段;从传统的过度分散、小作坊经营模式转向实施产品标准化管理模式;产业发展走向以加工促养殖、以养殖保加工、以科研促生产、以开发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3.5完善服务,是发展林蛙产业的有力保障

发展林蛙产业涉及众多农户,需要众多部门和单位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在为林蛙养殖户提供综合服务方面,我市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送技术,解决技术难题。由林业、农业、水利、科技等部门牵头,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为养殖户开展技术服务,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养殖户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能水平;二是建协会,完善市场机制。为了实现规范养殖,在林业局产业办公室组织协调下,集安市林蛙研究所牵头成立了集安市林蛙养殖协会,目前会员已发展到30余户。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协会会员的生产经营达到了五统一:统一购种,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三是抓科技,提升科技水平。大力开展“科技推动林业产业腾飞竞赛”活动,加大对林蛙产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林产品的传统优势,延长产业链。通过组织各部门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林业知识讲座,加大新成果、新技术引进力度,强化推广和应用,推进了林蛙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目前我市林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建设与管理落后

虽然我市生态经济沟的数量较多,但大部分生态沟建设与管理仍处于原始粗放状态,少数的标准化生态沟特色也不鲜明,未能达到科学规划、精心管理。如林蛙孵化池、拦水坝的建设都非常原始、简陋;生产经营还基本上处于“人养蝌蚪天养蛙”的初级状态,长期一贯制维持现状经营的多,持续投入建设少,经营管理上档次、上规模的寥寥无几,集安林蛙这一稀缺资源的巨大产业价值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发;一些养殖户不注重后期管理,出现蝌蚪发病率较高、蝌蚪饲料营养不全面等现象,而且随着养殖量的加大,蝌蚪及幼蛙的疾病也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以前从未出现过的病症,防治难度加大。

4.2品牌效应不明显

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销售市场开拓不深入,缺乏开发力度和广度,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带动农民致富和促进社会就业方面的社会综合效应不突出。如何以品牌战略推动我市林蛙原料资源和市场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合理开发,尽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又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理标志性特色产品,已经成为我市林蛙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突破的瓶颈问题。

4.3缺少高端产品开发

目前我市林蛙产品的加工仍然停滞在原料供给型阶段,技术含量不高,林蛙产品的开发层面较浅,林蛙副产品加工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多数林蛙产品的加工、消化还局限于烹饪食用和晾晒取油的初级利用阶段,基本处于高端产品廉价原料生产基地地位,使得我市林蛙销售长期受制于买方市场,养殖户的投入产出比例严重失衡,影响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我市林蛙产业陷入了低投入低产出、少放多捕的恶性循环和低价竞卖的无序竞争状态。

4.4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个体林蛙养殖户的林蛙产品不能直接与高端市场对接,使得林蛙产品层层加价才能与消费者见面,在普通消费者眼中林蛙产品价格昂贵,致使消费市场狭窄,消费群体单一,因此,亟需能够带动林蛙产业发展,具有辐射面广、吸引力强、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龙头企业的引领,通过衔接产需市场,采用新型的公司与养殖户合作方式,带动林蛙市场朝着规范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全新的具有集安地方特色的林蛙养殖、加工、营销一体化模式。

4.5产业管理比较混乱

林蛙是两栖类经济动物,其生长繁殖既需要山林又必须有水源。在管理上,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将林业用地上的沟系发包给养殖户,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为养殖户办理了《驯养繁殖许可证》,而水利部门又依据《水法》、《渔业法》和《河道管理条例》对林区内的河流参与管理,还向个别养殖户发放了《滩涂养殖许可证》,并收取了相关费用,造成了地方行政主要部门间的矛盾,使林蛙养殖的积极性与稳定性没有保证,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5.林蛙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中国林蛙,又称哈士蟆或雪蛤,是一种主要分布在长白山脉及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珍稀蛙种。自明代即为贡品,有“四大山珍”(熊掌、林蛙、飞龙、猴头)和宫廷“八珍”(参、翅、骨、肚、窝、掌、蟆、筋)的美誉。是集药用、食补、美容于一体的珍稀两栖类动物,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市场,长期供不应求,欧、美市场至今几乎是空白。可以说发展林蛙产业经济效益可观,前景无限。林蛙应用领域非常广阔。如:食品、功能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通过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进行深加工其功能更是大为提高。林蛙集食补、药用、美容于一体,特别是它的药用价值极高,它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睾酮、雌醇、雌酮和多种复合多肽等活性因子,具有滋阴补肾、延缓衰老、激活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实为一种稀缺性药用资源,是中老年群体的理想产品。鲜活林蛙是美味佳肴的原料,南方市场很少有货,几乎处于市场真空,未来几年内不会出现市场饱和。林蛙及其制成品一直畅销国内外,价格昂贵。国际市场每公斤林蛙油价格达1100美元,国内市场每公斤价格也在6000-7000元人民币左右,且有继续走高趋势。随着人们对其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自身保健意识逐步增强,林蛙油及其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产品日趋供不应求。该项目产品出口创汇是国家政策鼓励的,内销符合发展经济活跃市场,丰富人民生活和治病健身的稀缺项目,如中国药典所述"属不能满足需求"的产品。从产品所采取的技术路线以及产品的功能、性能、质量上看,林蛙项目的产品具有其他竞争对手不可比拟的竞争能力,享有较强的技术领域。从长远看,林蛙油及其延伸产品有着无比广阔的国际市场,其出口前景不可估量,不仅价格高,市场容量更是巨大无比。

6.规范林蛙产业发展的对策

6.1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一是继续完善关于林蛙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用政策激活林蛙养殖户的主动性、热情和创造力;二是选择养殖规模大、基础好、效益高的林蛙养殖户给予重点扶持,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引导他们增加科技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推动我市林蛙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由林业局牵头,进一步发展壮大林蛙养殖协会队伍。协会通过向会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技术培训,提供养殖、加工、销售等新信息,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管理方法等形式,提高养殖户的素质,减少矛盾和纠纷;四是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林蛙疾病的防控力度,减少因林蛙病害对林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提高养殖户收入。

6.2加强产品精深加工

加大对现有林蛙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或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外力支撑,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同时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和现有优势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引进技术或资金,兴办新的林蛙产业加工项目,真正最大限度地实现林蛙就地转化增值。通过政策扶持和多方位指导服务,进一步做大做强林蛙产品加工企业群体,走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实现产业链条的拉长和最大效益。

6.3加强品牌建设力度

将现有的品牌做大、做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建立起辐射面广的营销网络。同时,由政府与企业共同研究林蛙的“地理标志性品牌”推广战略,从而将林蛙产品打造成与“新开河人参”、“通化葡萄酒”等齐名的我省地理标志性特色产业。

6.4妥善解决部门矛盾

通过与水利部门协商,明确林业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林蛙养殖应由林业部门主管,水利、地税、工商、国土资源等部门协助管理。水利部门将存在于山林间的水系、河流委托给林业部门代管。按照《吉林省林业厅关于汪情林业局在施业区内养殖林蛙等问题的复函》(吉林函[2002]75号)意见办理,即“人工养殖林蛙应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驯养许可证、销售(加工)许可证和运输许可证”。

6.5开展林下综合开发

林蛙养殖篇3

林蛙的食用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酱油焖林蛙。做法是:将3年生以上的鲜活的雌蛙(母抱的),如母抱少,也可以加些雄蛙(公狗的),其美味增加,洗净后用开水烫死,放入由适量酱油和调料爆锅的大勺或炒锅里,再加入少许水盖严焖锅,待酱油干后就可盛出食用了;二是取用“林蛙油”(雌性林蛙的输卵管),泡制蛤什蟆羹食用,更有滋补、强身、壮体功效;三是用木碳烧食,味美可口,更有一番返祖归真的特殊风味。

集安市是“中国林蛙繁育地之一”。中国林蛙是集安市珍贵特产,是集食、药、补为一体的名贵生物药材和高级营养补品。

集安市森林茂密,主要以天然阔叶次生林为主,森林覆盖率84.3%,且土壤湿润,林下植物繁盛,腐殖层深厚,沟壑溪泉川流不息,昆虫资源丰富,具有多种生物周期的最佳食物链构成,为林蛙栖息、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生境。据统计,全市适宜林蛙生长栖息的沟系300多条,现已建成标准化生态沟191条,标准化蛙池3000多个,年林蛙产量19.5万公斤,林蛙干油产量1万公斤,实现产值5832万元。

集安市人民政府为加快再造山上集安的建设步伐,责成林业主管部门制定了林蛙养殖、加工、销售为主的林蛙产业项目“十一五”发展规划,把林蛙产业列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力争在“十一五”期末使全市标准化蛙池达到5000个以上,年产商品蛙3000万只,实现产值5000万元。

集安市政府对林蛙产业十分重视,出台了养殖加工林蛙的优惠政策,调动了农民群众养蛙积极性,全市林蛙养殖户现已发展到近500户,建成以林蛙为主要原料的系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家。乐凯利绿源食品有限公司的特殊营养林蛙保健品“雪蛤王”以及开发的“中国林蛙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系列产品在市场销售十分火爆。蛙油在国内市场每公斤(干品)价格已超过2000元,在国际市场每公斤价格在3000元以上。根据市场预测,国内外市场每年需蛙油量在1000吨左右,而现在全国年产蛙油仅为300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由此可见,林蛙系列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集安市注重依靠科技进步确保林蛙产业的发展。人工促进林蛙养殖,在集安市已有多年历史,收到很好的效益,并得到了吉林农业大学专家的论证认可。林蛙油产品达到安全、营养、优质的绿色食品标准,投入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产品除在国内十几个省市销售外,还远销东南亚及港、台地区。公司生产的“集隆牌精制雪蛤王”、“活性冻干保鲜山药粉”在分别获得了“重点保护产品”、“人民放心产品”、“吉林名牌”产品称号的同时,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

中国林蛙产业化发展促进了集安市林蛙养殖的科学化管理和加工的现代化。林蛙产品发展正从有产量、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到以品质和品牌争市场、创效益新的历史阶段;从传统的过度分散、小打小闹经营模式转向实施产品标准化管理模式。产业发展走向以加工促养殖,以养殖保加工、以科研促生产、以开发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形成了养殖、加工、科研、经销一条龙综合开发,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

林蛙养殖业的发展为集安市广大农民脱贫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仅此一项,全市农民年均人增收达364.5元左右。林蛙产业的收入约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10%。相当于90年代全市林业总产值。

林蛙养殖篇4

愈挫愈勇 自己挣学费

2004年,王理刚上大学一年级,父亲在湖南省经营着一家餐馆,生意非常红火。2005年,父亲决定拿出所有的积蓄将餐馆的规模扩大,这一决定遭到了王理母亲的反对。但是当父亲征求王理的意见时,年轻气盛的王理说了这样一番话:“做了的话,有可能会失败,但是不做的话,这一辈子都会后悔,所以我支持父亲。”王理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在父亲眼里,他是大学生,有文化,观念新,他的话让父亲下定了继续投资的决心。但事与愿违,家中的积蓄因此全部赔光。

家里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王理不得不靠打工来挣学费。他先后做过书本和饰品生意,不仅解决了自己上大学的各项费用,最后毕业时竟然还有两万多元的存款。

放弃高薪 回乡创业

由于投资失败,原本开朗热情的父亲完全变了一个模样。父亲的状态让王理觉得十分愧疚,他决定给父亲找点事做。

2008年6月,王理从吉林财经大学毕业,在广州找到了一份月工资6000元的工作。下班之后,王理就会去市场转悠,他发现市场上出售的青蛙不但卖得快,而且价格还不低。经过调查他发现自己的老家很适合青蛙的养殖。随后他又在网上查阅了大量政策、技术和市场方面的信息。得到的答案是:养殖青蛙,政策允许,并大有可为。

2009年1月,王理辞去工作,带着5万元积蓄回到老家湖南省沅江市茶盘洲镇,承包26亩地,和父亲一起搞青蛙的规模养殖。在创业初期,他和父亲通过反复试验、摸索,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遇到技术方面的难题,他就利用远程教育上网查询信息,通过网络向全国养殖专家咨询,几个月时间就写出超过30万字的养殖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沅江当地水土气候的青蛙养殖技术。

创业之路 一波三折

青蛙养殖技术问题解决了,下面就是办养殖许可证的问题了。由于王理养的黑斑蛙、虎纹蛙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需要到省级林业厅或省级林业厅授权的部门办理养殖许可证。在王理之前,湖南省没有规模养殖的先例。王理非常着急,再过五六个月青蛙就会长大,到时如果许可证还没办下来,青蛙就不能出售。

王理开始在蛙池边蹲守,只要青蛙有一点点变化,就赶紧用相机拍下来,每隔半个月,王理就主动把这些搜集来的“证据”送到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照片上包括了青蛙养殖的每一个环节,每张照片还有详细的说明。一个年轻人的用心和执着,加上可行性报告严密的逻辑,终于打动了相关单位。2009年7月下旬,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上级单位益阳市林业局和湖南省林业厅联合对王理的青蛙养殖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半个月之后,王理拿到了湖南省迄今为止唯一一张备案的青蛙养殖许可证。

2009年10月,养殖基地里的青蛙终于上市了。通过网上销售的方式,王理创下了第一年128万元的销售额,纯利润达到80万元。现在,王理根本不用出去跑销售,就有客户自己找上门来。

“青蛙王子”要建“王国”

王理成功了,但他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他多次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为农户免费提供技术和种苗,按市场价回收农户养殖出的产品,带动茶盘洲镇周边的农户进行养殖。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实施综合种养的农户262户,实现年产值2215万元,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村里人亲切地称他为“青蛙王子”。

林蛙养殖篇5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这就为发展现代大农业指出了方向。“十一五期间,如何科学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改善传统单一种养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林、牧产业,走出一条不同地域特点、看点、亮点的农、林、牧业发展之路”。内蒙古东北林蛙生态研究院院长・首席执行官朱志明经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能抵御冰雹、霜冻、旱涝、虫灾等自然灾害在林下及农作物下互补共生新型高效立体发展模式。

朱志明的这种创新模式体现出了具有一定市场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新型高效农、林、牧发展模式样本。该样本对我国广大农、林、牧业主稳定收入和小康,对我国农、林、牧业低碳、环保、有机、生态良性发展具有非凡可行的现实意义。

科技与信念支撑一破解提升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新技术

中国林蛙,俗名哈士蟆,全身是宝,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和激素,在药用、滋补和美容方面均具有卓越的功效。因林蛙肉鲜味美,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深为人们所喜爱。自上世纪70年代起,人们开始大肆捕捉野生林蛙。这种私捕滥抓,一度导致野生林蛙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90年代,野生林蛙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随意捕杀。进入2l世纪,野生林蛙属于保护动物,随着市场对林蛙的需求日益加大,人们尝试着将野生林蛙加以驯养、培育,进行人工饲养。

人工养殖林蛙作为农民、牧民和林业工人增收的一个项目,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然而,饲养林蛙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项目,由于不了解、不掌握相应的养殖技术,部分养殖户并没有从这个项目中得到实惠。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更亲睐目光敏锐、勇敢果决者。

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朱志明了解到林蛙的巨大价值,又想到黑龙江老家的野生林蛙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且无人管护的条件下都能大量存活,如果人工养殖,创造的条件好于自然并能人为对林蛙全周期有效的管护,肯定能够养活林蛙。于是,他心里开始盘算起养殖林蛙的事情来。一向做事严谨的朱志明并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回到黑龙江老家呆了几个月,在野外观察林蛙的习性,而后又到东北和南方考察了林蛙市场。朱志明意识到养殖林蛙具有巨大市场利润空间,并又是利国利民的民心产业。毅然辞去月薪上万元的公司老总职务,离开正在“坐月子”的妻子和未满月的女儿,在内蒙古扎兰屯市河西购买了1万多平方米荒地养殖中国东北林蛙,开始了他梦想成为亿万富翁的创业之旅。

初次养殖林蛙的朱志明因为养殖技术不成熟,连续两年都以失败告终。两年累计赔了近70万元。

“失败是成功之母,问题是创新之源”。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朱志明又顶着所有亲属和朋友反对的压力变卖家产,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分黑夜与白昼,经常和林蛙同圈,把自己当成林蛙,用换位法亲身体会和感受林蛙四季不同习性的变化和需求,以此来找出正确养殖林蛙最佳对接方案。为坚定在创业中所遇到风雨时心里的承受力和斗志,朱志明购买了一口棺材放到卧室,并在棺材盖儿上刻了“成则劈此棺,败则睡此棺”,以此断自己的后路来坚定自己的信念。时时用“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思想来迎战创业初期所面临事业不断失败的打击、病痛的折磨、思念亲人的痛苦、山穷水尽无研发资金,靠变卖家产等巨大的生活艰难思想压力。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数次实践,朱志明对人工散养中国林蛙、人工圈养中国林蛙所涉及全流程技术(防逃、防敌、防暑、立地、繁殖、疫控、保饵、越冬)均都实现了可行的应用效果。朱志明经过在我国贵州、湖北、广东、吉林、黑龙江等不同区域,应用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技术(果树下套养林蛙、稻田下套养林蛙、蔬菜下套养林蛙、庭院式养殖林蛙等)与多种植物共生方法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实现了他当初想成为亿万富翁的梦想。

创新与商机――深度打造中国林蛙与农林牧互补共生新模式

创新,才会发展壮大;创新,才会产生商机。基于这种理念,并为了规范化发展中国林蛙项目,2003年,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评审核准,朱志明的“联科东北林蛙研究所”正式转制为“东北林蛙生态研究院”。

为了把掌握的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技术更加广泛应用到我国农、林、牧领域中,提升中国林蛙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把产业做得更大,朱志明又利用中国林蛙对接农、林、牧产业互补共生课题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与开发。

朱志明认为:在林业领域方面,我国林下闲置空间资源巨大,目前,尚未有被充分有效开发和利用。林业资源是调节人类生存所需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基础性条件。林内是一些害虫的滋生地,害虫是危害林业资源的杀手。在农业领域方面:我国大量农作物(含瓜果、蔬菜)下空间大量闲置,没有充分高效利用,创收项目单一,土地利用率和回报率不高。受市场经济利益影响,为提高产量,很多农民都是采取大量农药进行保产增收,使大量农副产品含有一定剂量农药残留,使人类的食物源头潜在不安全性。水资源大量受到污染,长期危害人类的健康。在牧业领域方面:我国草牧场因特定条件,每年一些草牧场不同程度都发生虫灾。造成牧业资源的损失。如用药灭虫,药效过后,虫害易死灰复燃,并且牛羊误食附有农药草植被,日久体内必含有一定农药残留。牧场土地利用回报率不高。

因农、林、牧领域是各种害虫滋生地,对我国农、林、牧业破坏极大。如何利用和保护好农、林、牧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回报率,增加业主的收入;如何降低农副产品的农药残留,有效提高绿色有机食品的安全性和提高附加值;如何低碳、环保、绿色、持久、生态、无成本防虫灭虫。最佳的办法就是利用中国林蛙与害虫相克的特点,采取动物与植物互补共生的发展模式,方可解决目前我国农、林、牧产业所存在的上述一些问

题。为了我国农、林、牧产业结构逐步更加良性优化与发展,改变我国传统农、林、牧单一的发展模式。朱志明带领科研技术人员经对中国林蛙与农、林、牧业对接进行深度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多次在国内南北不同地域农、林、牧环境下小范围互补共生套养中国林蛙示范,朱志明得出了一个结论:

第一能有效减少农、林、牧产业虫害的发生,减少国家和业主每年对防虫治虫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第二是用林蛙替代农药绿色灭虫,提高了农作物(含瓜果、蔬菜)的绿色有机品质和附加值,保障了人类所需食物源头的安全性;

第三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回报率,使农、林、牧业主增加收入;

第四是减轻农药对空气、人类饮用水等环境的污染;

第五是林蛙排泄物是有机肥料,在雨水和光和的作用下,能渗透入土壤内被地表作物根系吸收,减少肥料成本和人工投入,提高土壤透氧度,防止土壤板结;

第六是利用农、林、牧资源无成本为林蛙解决了立地生态条件和饵料,降低饲养林蛙成本,提高农、林、牧资源利用和回报率;

第七是能使普通百姓都能食用得到、食用得起中国东北林蛙这种养生补品。

第八是我国农、林、牧业主为了产业的发展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基本延续传统常规有虫就用药的方法来实现稳产增收。虽然获取了一定利益,但从前瞻性看,人类是自己在逐步给维持生命的食物源头不断加大危害身体健康的不安全性;是人类自己逐步加大饮用水和环境的污染;逐步在毁灭家园!如仍延续这种产业发展方式,无异是杀鸡取卵。所以,此模式应用后,能逐步改变农、林、牧产业传统不良发展方式向良性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农、林、牧的发展呈现对人类生存更加有益的良性化走向;以人类生命利益高于一切的发展理念,使恶性循环发展模式转变成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研发方向的正确,使朱志明的中国林蛙事业呈现良性的发展势头。为了把这一利国利民的民心产业化项目应用到全国各地,使更多从事农、林、牧领域业主真正体会科技力量的伟大;从科技创新中得到实惠。东北林蛙生态研究院面向社会推出了“对合作方无偿传授培训技术;订单保护价回收商品蛙和采取承担对方潜在投资风险的民心化、诚信化的发展方式”。

“得民心者,得大市场,大发展”。从中我们可以悟出,只有做民心化项目,走民心化道路,才会得到民众的接受和支持;才会打造出大市场、大发展、大回报。以此我们也就不难破解朱志明今日事业大成的真正内涵了。

服务“三农”――构建致富新路稳小康

我国是农业大国,8亿农民是市场消费和社会稳定的主要群体,农业稳则国家稳,农民富则国家富。但自古以来,农民的正常收入和小康的稳定很大程度受制于自然因素,取决于上苍是否风调雨顺。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弘扬生命价值,不仅在于追求自我的突破,更在于将自我的成功和对人生的态度延伸到对社会的贡献上去。对于朱志明而言,开创与推广“中国林蛙与农林牧互补共生发展”模式,不仅仅是成就一份事业、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更是承载自己服务“三农”,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份历史责任。

朱志明深知要想把产业做大、做强,需要“人气”和“民心”作基石。因此,他研发的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定位在广大农民都具备的资源条件和服务农民切身利益上。

朱志明为了使这个定位更实际、更深入民心,本着“善行天下,方能成就大业”的发展理念。他顶着巨大风险采取了民心化的发展合作方式:

一是为合作伙伴承担投资风险,凡合作户养殖的林蛙,不管因自然灾害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朱志明不问过失,均无偿给予补种,补到合作户获利为止:

二是对低保户、下岗职工、特困户实行项目全程无偿帮扶政策;

三是公开提示广大农民和社会“引进中国林蛙项目如何防止被骗”,并公开解析社会上流传的虚假技术和指点误区。朱志明这么做,虽然受到了一些炒种、炒技术和坑农、害农公司的谩骂与人身攻击,但他诚心实意为广大农民着想的言行换来的是更多民心的支持信任和产业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他切切实实带动了一批林蛙养殖户走上了小康之路。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普通百姓。

朱志明通过对已成功的养殖户收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市场深度评估,他认为,走动物与植物互补共生科技创新之路,可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假定有2亿农户发展中国林蛙项目,按每户最低保守用1亩地采取互补共生套养中国林蛙,据不同地况和养殖模式,按每亩育出成品蛙保守量3335只―6670只计算,按雌雄蛙均价每只市场最低值10计,每户增加收入33350元―66700元。2亿个农户每年共增加产值6万亿―13万亿,这6万亿―13万亿资金将对我国金融及其他行业的市场拉动和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按每户对1亩地减少农药投入量1斤计算,2亿农户可减少2亿斤(10万吨)农药投入量和减少2亿亩农田地上地下水质和环境污染。提高我国近30%民众所需食物(粮食、瓜果、蔬菜)源头的安全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为国家和农、林、牧业节省百亿专项防虫灭虫资金和大量人、财、物的投入,为国家和地方在农、林、牧绿色无污染治虫防灾和发展新型高效农、林、牧特色经济创出了一条新路。

另外,中国林蛙作为养生保健补品,使更多普通百姓都能食得到、食得起这种“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人类养生补品。有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这样的经济效益,这样的民心化产业,这样的发展模式,足可使广大农牧民实现小康和稳定小康;必会使朱志明的林蛙产业赢得更多民心的支持和产业更大的发展。民心项目定位的准确,民心式的发展思路,必定注定朱志明的事业更加辉煌;即得民心,又得大益,才是当今市场经济彰显的真正仁商大道。

承担责任――高举中国民心化特色经济产业旗帜

进入21世纪,国家提出实施绿色战略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项战略的内容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发展清洁生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发展绿色消费,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发展新能源,实现生产方式的彻底超越和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朱志明推广的“中国林蛙与农、林、牧互补共生发展”模式可谓全面诠释了国家绿色战略的题中之义正。因此,其对于我国实现“低碳农林牧”、“环保农林牧”、“绿色农林牧”、“健康农林牧”、“新

型高效农林牧”、“有机无公害”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对社会、人类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应该值得我们关注和认可。

当今社会称朱志明林蛙产业模式为朱志明模式。这种模式正在我国部分地区逐步发挥巨大的效应。正在呈现改变我国农、林、牧产业传统不良发展方式向良性高效发展方式的转变。使一些农户有效回避了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变化的的风险,确保了广大农民收益,实现由低效单一资源向高效循环资源互补共生发展;改变了我国农、林、牧业领域与“生态”、“环保”、“有机”、“低碳”、“无公害”相克现象,为我国农、林、牧业更加“科学化”、“高效化”、“绿色化”、“低碳化”、“环保化”、“生态化”、“健康化”、“民心化”打造出了一个特色发展财富新途径。

目前,东北林蛙研究院各项事业呈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已显现多元化、集团化、先导型、项目领军型的发展格局。朱志明在事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赢得了多项荣誉:中国农经产业十大领军人物、全国农村致富十大带头人、2009年度中国具有影响力人物、中国优秀企业家、中国“三农”先锋人物、中华发明英才、全国著名专家等,并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家会议中心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坚持是一种态度,追逐是一种天赋。为了把林蛙产业做得更大,更好地回报社会,朱志明又一次开始了他更高追逐梦想的旅程――跨区域规模化拓展他的林蛙帝国。为了在不同区域树起不同经济增长亮点的新型高效特色循环经济圈这面旗帜,今年朱志明计划还要召开几次区域性项目成果观摩会。目前,朱志明正在考察部分农、林、牧区,准备在每个省建立一处“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稳定特色产业示范第一村”和“新型高效健康型农、林、牧循环经济特色示范区”,为下一步打造经济圈作基础。

调整农、林、牧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型高效农、林、牧业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要方向。朱志明已成为了我国新型高效农、林、牧产业发展的一面特色旗帜。岁月见证足迹,成就赢得尊重,朱志明模式前景如虹,任重道远,我们希望他能够继续用超凡创新的理念和为事业忠诚献身的精神、可贵的品质为社会和人类创造更大的价值,无愧中国蛙王。

林蛙养殖篇6

野生蛙(青蛙和虎纹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食疗保健功能,历来被人们推崇为美味佳肴,但由于人们大量捕杀,滥用农药、化肥等原因,造成野生蛙数量急剧下降,而市场价格却年年攀升。2009年每公斤青蛙的市场平均价为30元,最高超过50元,野生虎纹蛙平均46元;2010年青蛙平均为40元,最高超过65元,野生虎纹蛙平均65元;2011年青蛙平均价为46元,最高超过85元,野生虎纹蛙平均75元。

因此,发展野生蛙的人工养殖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帮助广大读者立足家乡发展养蛙事业,本刊读者服务部特邀从事养蛙、十多年经验丰富的专家,联合举办本地青蛙、虎纹蛙生态养殖和泰国虎纹蛙的高密度养殖培训班。

二、养殖品种和技术要点

1.本地黑斑蛙(青蛙)的生态养殖具有如下技术特点:①只能用活饵料进行生态养殖,不宜用网箱、水泥池进行高密度养殖。可利用稻田、菜地、果园等进行生态养殖。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在100~500公斤之间,也有超过750公斤的。②从孵化到商品蛙出售只需2~4个月。本地品种病害少、好管理,适应我国气候,可以自然越冬。③多投力少投钱,成本极低,利润极高,1公斤的价格最高可达70元左右,而成本只需2~6元。按每667平方米生产250公斤商品蛙,每公斤50元计算,每667平方米养蛙池投入2000~3000元,养蛙2~4个月可以创利1万元以上,加上与农作物和其他水产品一起进行生态种养殖,还可利用灯光诱虫养蛙,既不误农,又可获得多项经济效益。④品质优于野生蛙。使用我们的技术养出的商品蛙,外观、口感与野生的一样,但是品质却更胜一筹,因为在人为的环境里可有效防止有害因素的影响。⑤种蛙培养成功之后,不用再买种。

2.本地虎纹蛙的生态养殖具有如下技术特点:①可以用颗粒配合饲料、鱼虾干、蚕蛹等饲料喂养(要驯食),也可以用活饵料喂养。②目前不宜用网箱、水泥池等进行高密度养殖,可利用稻田、藕塘、瓜菜地等进行生态养殖。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在100~750公斤之间,本培训基地培育的良种蛙养殖产量可超过1500公斤。③本地品种病害少,好管理,适应我国气候,可以自然越冬。多投力少投钱,成本极低,利润极高,1公斤的价格最高可达100元左右,而成本只有2~6元。按每667平方米生产500公斤商品蛙、每公斤60元计算,每667平方米养蛙池投入2000~3000元,每年可创利3万元左右,加上与农作物和其他水产品一起进行生态种养殖,可获得多项经济效益。④品质优于野生蛙。使用我们的技术养出的商品蛙,其外观、口感与野生的一样,但品质却更胜一筹,因为在人为的环境里可有效防止有害因素的影响。⑤种蛙培养之后,不用再买种。

3.泰国虎纹蛙高密度养殖具有如下技术特点:①全程配合饲料喂养,无须驯食。②高密度,高产量,每平方米产量高达10~20公斤,甚至超过30公斤,一般每667平方米产量为7500~10000公斤,甚至超过15000公斤。③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养殖2~3个月即可见效益。从孵化起,养60天达75克左右,70天达95克左右,80天达130克左右,90天达180克左右,行情好时养50多天就可以开始卖蛙!④病害少,好管理,养殖方式多样,如水泥池、土池、网箱等养殖。⑤成本低,利润可观,生产2公斤蛙只需1.6~2公斤饲料,成本7元左右,各地的售价在20元左右,有的超过30元。⑥泰国虎纹蛙喜热畏寒,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不能自然越冬,在适宜温度的范围内,温度越高,生命力越强。

三、培训方式、费用及内容

1.培训内容:

(1)青蛙的生态养殖。选择理想的养殖场地,营造高效的生态环境、青蛙良种的选育及繁殖、青蛙蝌蚪的人工喂养、青蛙幼蛙和成蛙的生态养殖、留种青蛙如何越冬、如何解决青蛙的活饵料问题、青蛙的生态养殖如何防病治病。

(2)本地虎纹蛙的生态养殖。选择理想的养殖场地,营造高效的生态环境、虎纹蛙良种的选育及繁殖、虎纹蛙蝌蚪的人工喂养、虎纹蛙幼蛙和成蛙的生态养殖、留种虎纹蛙如何越冬、如何解决虎纹蛙的饵料问题、虎纹蛙的生态养殖如何防病治病。

(3)泰国虎纹蛙的高密度养殖。泰国虎纹蛙养殖场址、养殖方式的选择及蛙场建设、泰国虎纹蛙的良种选育及繁殖、泰国虎纹蛙蝌蚪的喂养、泰国虎纹蛙饵料选择以及幼蛙和成蛙的喂养、泰国虎纹蛙的病害防治。

附:免费培训蚯蚓、蝇蛆、黄粉虫的养殖技术

2.培训时间和费用:培训一在养蛙基地面授,学期3天。每周四报名开学,学费2800元。

3.报名方法:参加培训的读者需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汇款要求,接到您的汇款单后,我们将及时为您寄发面授通知书。读者凭通知书便可到养蛙基地参加面授。

4.特别提示:为解决读者的后顾之忧,学习结束后,我们将常年免费为学员解答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本培训部向广大读者保证以上技术的真实性,如有与事实不相符,将退赔参加学习学员的经济损失。青蛙和虎纹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工养殖要办证,养殖成功之后应该及时与当地林业部门联系,申请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5.汇款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蓼洲街2号附1号(抚河桥头)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农村百事通读者服务部,邮编:330009

咨询电话:0791-86616743

林蛙养殖篇7

一、地点选择与仿生态养殖场建造

1.地点选择

福建省华安县地处沿海的内陆地区,山多水多,雨季特征明显,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仿生态棘胸蛙养殖场选择在代瓶村,该村海拔721米,山涧水、泉眼水资源丰富,常年水温在4~30℃,森林茂密,生态良好,空气清爽湿润;山坑、水坑、石洞、石穴较多,无工业、农业污染源,历来有天然棘胸蛙生存,适合人工规模养殖棘胸蛙。选择水源丰富,地势相对平坦、安静,离村庄不远,有电力配套,交通较为方便的一处缓坡地,分级推平整理后,作为棘胸蛙养殖场。

2.养殖场仿生态建造

养殖场占地总面积6.2亩,包括养殖水坑池、活动地,实际面积4亩。因地势不很平坦,从上而下分布排列为:上方简易水源小坝头,预备的蓄水池,黄粉虫培育房,孵化池,管理房及管理人员宿舍;下方有两个养殖生产车间房。养殖车间为水泥地板,设有许多宽大的条状畦和沟,上方微隆起部分为管理人员巡查道、蛙摄食台、蛙跳跃和运动场地,这部分宽为1.4米;沟部分为棘胸蛙游泳、躲藏、潜伏等区域,宽为1.2米。养殖的畦沟长短不等,因地形而异,沟水深 0.1~0.25米, 两边都种植有石菖蒲草,株距25厘米,便于棘胸蛙在石菖蒲草中躲藏、潜伏,符合棘胸蛙昼伏夜出习性。养殖沟池从东到西地平且略有高低,上向(东侧)装有若干个进水口的水龙头,并在附近放置产卵盒,满足性成熟的棘胸蛙产卵需要;下向(西侧)坑沟出水处的水平线部,埋有直径10厘米钢管材料的出水管出水口,并用网目较密的网片加固,以防幼蛙逃脱,可调控养殖坑沟水的流动。

每个车间在巡查道(食台)离地面高80~100厘米处,分散安装3盏黑光灯,每盏15瓦。整个养殖车间为半封闭性场地,用钢管或木头、毛竹材料搭架,架高4~6米,房顶棚采用铝合金彩钢板或茅草、黑砂网装置;外墙周围用砖砌高2.2米,砖墙与房顶棚之间留些窗口以供田间、野外蛾虫类及其他虫进入,其余地方用黑砂网把全车间牢固围住,具有防鸟、禽、兽及其他敌害进入的功能,又可使车间内保持微暗,环境清爽、安静、天然、生态、安全。

二、放养前准备工作

1.水泥池脱碱处理

养殖房新建的水泥池,由于水泥中金属离子含量很高导致碱性偏高,投放蛙苗种前,如果不采取脱碱措施,会导致养殖水体的pH值严重超过蛙适宜生长与耐受范围,轻者影响蛙的生长,严重时引起蛙中毒死亡。脱碱方法有水浸法、过磷酸钙法等,因水浸法脱碱时间长,故通常采用过磷酸钙脱碱法,每立方米水中溶入过磷酸钙1公斤,浸泡3~4天,放水洗池,重复2~3次即可脱碱。

2.棘胸蛙入池前准备工作

旧池要清野除杂,用漂白粉、生石灰等药物彻底清池,将池中有害生物杀灭。新水泥池脱碱处理后要注水浸泡3天,再用pH试纸或检测仪检测池水的pH值与水源水是否一致,若一致则可正常使用,不一致则不可使用。蛙苗种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120毫克/升)或高锰酸钾(20毫/升)对养殖池进行带水消毒,并检查、完善养殖设施,做好出水口的防逃防漏工作。

三、饲养与管理技术

1.棘胸蛙蛙种消毒

棘胸蛙投放入池前必须做好蛙体消毒,杀灭因棘胸蛙苗种收集、捕捉、运输中受伤引起水霉和蛙体携带的其他病菌及寄生虫。可用中大型盆桶,将需要消毒的蛙苗种放入其内,用0.3%的食盐溶液将幼蛙浸浴5分钟或用2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0分钟。

2.成蛙饲养

该养殖场引进蛙种1200只,个体重量在100~250克之间,总重210公斤,蛙体大小经筛选分级饲养管理,分为100~150克个体和151~250克个体两组,用栏栅隔开饲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40~60只。以后随着饲养的蛙体长大再分级疏散,防止出现争食、互相残杀的现象。

(1)坚持驯化投饵。棘胸蛙种源长期生活在野外,野性十足,具有饵料摄食只吃活食,不吃不动饵料的习性。虽然该批幼蛙前期有摄食驯化,但考虑到环境的改变,先让棘胸蛙入池熟识环境3天,第四天用黄粉虫活体为主(占98%)拌人工配合饵料投放在摄食台,经观察,饵料被全部吃光。以后几天按蛙体重的3%投喂饵料。初期每天投喂两次,投饵料量为6~7公斤。投喂时间一般春季在下午5时、夏季在下午6时、入秋后提前到下午4时左右。中后期,由于棘胸蛙个体逐步成长,重量也不断增加,投饵量也要相应增加。投喂次数改为每天1次,投喂量在温度适宜时每天达40公斤。越冬和夏季高温期间,饵料投喂量可有所减少,控制在蛙体重的1%~1.6%。

(2)打开黑光灯引昆虫,投入天然辅助饵料。春末至秋后,气候温度较高,田间、野外昆虫多,晚上6~12时养殖房可打开黑光灯,吸引昆虫进入,不仅可以让棘胸蛙发挥捕虫取食的特性,还可以用昆虫作为饵料,新鲜、营养成分高,促进棘胸蛙生长。同时广辟食源,除培育黄粉虫外,也可培育豆渣虫、蚯蚓、福寿螺等,增加棘胸蛙的动物饵料源。

3.管理

勤巡查,坚持每天早、晚各巡池1次。检查棘胸蛙摄食、生长、活动及进排水是否畅通等情况。夏季高温季节,养殖坑池5~7天更换池水1次,保持养殖池沟水畅通流动。每10~15天用漂白粉泼洒消毒,漂白粉用量为1毫克/升。大雨、暴雨、山洪时检查因零散孵化生长的幼蛙逃脱,并捞取集中饲养。每天要检查食台是否剩余饵料,如有剩余饵料,要根据季节变化、蛙体活动情况,适当减少投饵量。若发现异常,要及时诊断,发现病情立即对症下药治疗,预防疾病大面积发生。

4.病害等防治

(1)水霉病。症状:蛙体表长着一团团白色似棉花状菌丝,俗称“生毛”。原因:运输、分级饲养捕捉时蛙体表皮受伤。流行条件:水温10~15℃时。治疗方法:用3%食盐水浸浴3~5分钟,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3天后即可治愈。

(2)肠胃炎。发生对象主要是蝌蚪。症状:发病蝌蚪游动迟缓,腹部肿胀,反应迟钝,不怕惊扰。原因:摄食变质饲料或暴食造成消化不良。防治方法:不喂腐败、变质饵料,按1公斤蝌蚪体重用磺胺类药1克,捣碎溶化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天,即可治愈。

(3)鼠害。老鼠是棘胸蛙的主要敌害之一,1只老鼠1年能吃掉几百只蛙,咬死咬伤更多。因此,对老鼠要采取措施进行驱逐和捕杀。防治方法: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防治。化学方法防治采用抗凝血灭鼠剂配制成毒饵灭鼠,将抗凝血灭鼠剂与玉米粉或面粉制成毒饵,放在养殖房高处,鼠盗食后2~7天死亡,反复几次老鼠就不敢到养殖池来,可达到驱赶目的。要常巡查,发现、搜集死老鼠并集中深埋。物理方法防治:采用鼠笼、鼠夹、粘鼠板、电猫捕杀。

林蛙养殖篇8

——一个小山村发展特色产业摆脱贫困的生动实践

在绩溪县板桥头乡,有一个叫下溪的小村庄。这里平均气温只有15摄氏度。青山为障,加上杉林和茂盛竹林的“伪装”,这个小山村一度与世隔绝,成了当地人眼中的“世外桃源”。

下溪村位于绩溪县最北部,是绩溪与宁国、旌德三县交界处,位置偏僻,交通不便。2014年全村共有660余人,其中全年外出务工人员就达360余人,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处于空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民反映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如何摆脱贫困,摆在了村“两委”面前的头等大事。

立足生态、深挖优势

下溪村四面环山,龙溪河自南向北穿村而过,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较低,降水多,日照少,无霜期达232.9天。地处绩溪县考溪生态旅游基地和旌德县俞村镇仕川村红色旅游基地旅游路线交汇点,龙溪河绵延6公里,水流充沛、水质清冽,全境无工业污染源,溪内鱼虾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尤其石斑鱼、马口等小型鱼类数量众多。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分依托当地独特自然条件和水资源优势,下溪村“两委”在扶贫项目支持下投入数十万元资金,以村持股形式成立了绩溪县板桥头乡龙溪天然石斑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同时,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在龙溪河沿岸搞起了石蛙养殖育种基地。

产业引领、规划先行

下溪村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绿色发展战略,结合当地盛产“双石”的村情,确定以“双石”(石蛙、石斑鱼)养殖为精准脱贫产业项目,以石斑鱼孵化、河道投苗养殖、田塘流水养殖、养殖技术推广、鱼产品加工等为项目建设内容,先后出台了《下溪村产业发展规划》和《龙溪天然石斑鱼养殖专业合作社项目发展规划》。《规划》指引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规划了路径,落实了措施。下溪村“两委”干部振奋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每项工作、每件事情列出任务清单,一件一件抓落实。以规划为引领,围绕“双石”产业布局,做到不散光、不偏向,不分心、不分神,紧盯项目。着力发展观光、垂钓、农家乐餐饮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休闲观赏渔业示范基地,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

创新模式、多方共赢

2015年,经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决定,成立绩溪县板桥头乡龙溪天然石斑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入股10万元,农户按每股1000元自筹资金62.5万元入股, 24户47名贫困人口全部加入了该合作社,全村参股率达90%,共养殖石斑鱼20万尾、鱼苗50万尾。随着龙溪天然石斑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良好的势头稳步发展,加强河道整治和保护势在必行。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对河磅进行修复,利用龙溪河道资源,进行天然放养。截至目前,合作社现已建成可养殖池18个、大中型鱼塘3个,休闲农家接待中心1处,基地总养殖水面5000平方米。同时,龙溪石蛙养殖场不断扩大规模,基地占地35亩,现有养殖池5000平方。黄粉虫养殖车间300多平米。种蛙2000对,年产30万尾蝌蚪,年产商品蛙产量可达1万公斤。吸收贫困农户在基地务工,实现了“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产业脱贫模式,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有效推进了精准扶贫工作。

项目支持、强化保障

上一篇:养殖项目范文 下一篇:孔雀养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