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养殖范文

时间:2023-03-02 04:08:58

林蛙养殖

林蛙养殖范文第1篇

养殖场的建立

养殖林蛙首先要选好养殖场的地形,林蛙的养殖场要建立在阔叶林为主的山沟里,其间的平坦地带用来修建繁殖场。场内最好有常年南北走向的流水河,河流深30~50厘米。养殖场包括繁殖场、放养场和越冬场。繁殖场是林蛙产卵、孵化及蝌蚪生长发育的场所,设置在养殖场中央平坦地带,应防止被洪水冲垮。繁殖场包括贮水池、产卵池、孵化池、蝌蚪培育池和变态池。产卵池专供蛙产卵之用,呈长方形,面积30平方米左右,池梗宽度30~40厘米,池底要铺一层小沙粒,水深10~20厘米。孵化池专供孵化之用,呈长方形,面积30平方米左右,池底要铺一层小沙粒,水深20~30厘米。蝌蚪培育池专供培育蝌蚪之用,面积30平方米左右,池坑修成锅底型,水深20~30厘米,在培育池一侧修深30厘米,上口径50厘米,半圆形的坑,铺塑料薄膜,并用石头压住。变态池是放养变态期蝌蚪的池子,修在放养场附近,池坑修成锅底型。放养场地形以小山沟为主,山沟上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沟下有山间溪流,河谷两岸地势平坦。越冬场是林蛙冬眠的场所,人造越冬场其实就是一座人造小型水库。

繁殖技术

只要掌握好了林蛙的繁殖技术,便可提高林蛙的养殖率。一般来说,林蛙的繁殖主要得掌握以下技术:种蛙、产卵法和孵化法。

种蛙:人工繁殖林蛙可用种蛙繁殖,也可到野外采集卵团进行繁殖。在春季,在林蛙出河期采集种蛙;在秋季也可采集种蛙,雌雄分开放入铁笼内,在水库中过冬。采集卵团要在其孵化前用捞网捞取,轻轻放入桶内。在远距离运输时,得在放入卵团之前往桶内装入少量水。采卵时还要注意卵是否受惊,其中黑色动物极向上的是受精卵,灰白色植物极向上的是未受精卵。

产卵法:产卵法主要为笼式和圈式产卵法。笼式产卵法是将雌雄种蛙按1∶1的比例装在笼子里,强制其在笼子里产卵的方法。产卵笼要放在产卵池的近水处,笼内保持水深10厘米,产卵之后用捞网捞起卵团,装入水桶,并及时运到孵化池孵化;圈式产卵法是将雌雄种蛙按1∶1的比例控制在固定的产卵圈中产卵的方法,每平方米大概放50对林蛙。

林蛙选择在水层浅、水面小、静水的地方产卵,水深一般在5~10厘米,最适宜水温为10~11℃。产卵时林蛙的抱对正常状态是一雌一雄,雄蛙紧紧抱住雌蛙前胸部,抱对两天左右雌蛙开始产卵。林蛙产卵多在夜晚,排卵时间为3~5分钟,排卵后1~2分钟雄蛙停止拥抱,离开雌蛙。刚产下的卵团成球型或椭圆型,直径4~5厘米,卵胶膜吸水膨大,使卵团迅速膨胀,逐渐变成半圆型,多漂浮在水面上。产卵后要及时捞起这些卵团送入孵化池,并排出产卵池的水,将产完卵的种蛙捞出来,将种蛙放到生殖休眠场,以让林蛙潜入枯枝落叶层或土壤深层3~5厘米深处休眠,休眠时间大约为15天。

孵化法:孵化法主要为塑料覆盖孵化法和自然孵化法。塑料覆盖法是用塑料薄膜覆盖孵化池的孵化方法。池内温度变化大,应经常调节和掌握水量,使水保持一定的温度,这是卵正常发育的关键,注意水温不应超过20℃;自然孵化法是蛙卵靠自然水温孵化的方法。池内每平方米放置5~10团卵团,分布要均匀,并在水池中用草绳隔离,使卵团稳定在一定位置,每个孵化池必须放同期的卵,以保持胚胎发育和蝌蚪生长整齐一致,否则发育后期,大蝌蚪会吃掉小蝌蚪。

饲养管理

不过,要养好林蛙,光掌握好林蛙的繁殖技术还不够,还得要掌握科学的林蛙饲养管理方法。以下就给您介绍几个饲养管理上的重点。

蝌蚪的饲养管理。蝌蚪放养密度要合理,不要过密或过稀,未变态时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000只蝌蚪。蝌蚪的粗饲料主要是新鲜绿色植物的嫩茎叶、各种青菜及树叶。粗饲料加工的方法主要是水煮,煮沸后取出滤水,再放入冷水中洗去煮后的浸出物,便可饲喂。投喂时沿水池边缘浅水处分散投放饲料,投量为当天吃完为宜,避免食物剩余腐烂,生长10天左右的蝌蚪每天可投放一次粗饲料;精饲料主要是玉米粉、豆粉、麦麸三种饵料,按3∶1∶1混合,加水煮沸成糊状,冷却后便可投喂,生长20~25天的蝌蚪每天投放2~3次精饲料;动物性饲料要煮熟后投喂,生长30~35天的蝌蚪每天投料3~4次。蝌蚪适宜的水温是15~24℃,在蝌蚪幼小阶段采用封闭式灌水法,蝌蚪生长到20~35天要采用开放式灌水法,灌水处的纱网前面要放置草把,以防止蝌蚪接近纱网。蝌蚪养殖还要防止鱼等天敌的侵袭。

变态期蝌蚪的饲养管理。在蝌蚪生长发育较整齐的情况下,有40%~50%的蝌蚪进入变态期,便可将它们迅速疏散到变态池,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万~2万只蝌蚪。这时要往池内投放少量饵料,供未进入变态期的蝌蚪食用。在变态池边上可放树枝杂草,让幼蛙在下面栖息和为它们迅速上岸创造爬坡条件,因为未能上岸的小蛙很容易被蝌蚪吃掉。

放养管理。水库里越冬的林蛙春季捕捉后放入铁笼内,有计划地送往已选好的放养场。每亩可放林蛙300~500只,为了保证林蛙的食物供给,还需要进行养虫、诱虫等工作。

越冬管理。一般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20厘米的铁笼可装种蛙300只,将铁笼放进水库中越冬,投放小草把等隐藏物,然后将蛙散放在水库里,让其自由寻找适宜的过冬地点。每平方米可投放300只左右,水位必须保持在两米以上,冬季冰下保持水深一米以上。要防止河道冻干断水,以免冻死冬眠的林蛙。这个时期,严禁在冰面上通行车辆和滑冰游戏,以防林蛙受惊。

捕捞与加工

林蛙生长3年以后,即可捕收。9月中旬因受低温和缺食的影响,迫使林蛙向山下移动,林蛙迁移多在夜间进行,因此秋季是理想的捕捞季节,一般从9月中旬持续至10月下旬约一个月的时间。

最适宜捕捞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网捞法、筛子捕捞法、草把诱捕法、翻石法。凡是捕到1~2年生的林蛙都应放回水里,以保证来年的收益。

将捕捞到的活蛙穿成串后直接晒干;也可将捕捞到的活蛙洗净泥土,用75~80℃的热水烫死,再用铁丝穿成串,每串100~300只,将穿成串的林蛙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晒干。要特别注意防止火烤、受冻或发霉。

林蛙可以剥取珍贵的田鸡油,那田鸡油是怎样剥取的呢?田鸡油的剥取分为鲜剥和干剥两种,一般常用干剥方法,将干制的雌蛙放在60~70℃的水中,浸泡10分钟,取出后用湿布覆盖,放在温暖室内,经10~12小时即可剥油。剥油时从林蛙腰带部向背面折断,撕出长骨和脊柱,剥开腹部取出油块。

田鸡油经过充分干燥后,以油的色泽和块的大小等商品规格分为4个等级。油成黄白色或微白色、块大而整齐、有光泽而透明、干燥无杂物为一等;油成蛋黄色、干而纯净为二等;油色不纯白为三等;油成黑红色为四等。

田鸡油是一种滋补强身的良药,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我们要保护中国林蛙资源,大力发展林蛙养殖,提高产品质量,以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中国林蛙养殖》节选自中国农影音像出版社制作出版之致富技术光盘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0号 中国农影音像出版社

邮编:100081

订购电话:010-62141831 62150885

传真:010-62141831

林蛙养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东北;林蛙;山区;养殖

中图分类号:S966.35 文献标识码:C

1 生态环境

1.1 林相条件

树种繁多、植被茂盛的天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大于70%。森林类别为原始森林或次生林,森林结构为上有乔木层,中有亚乔木和灌木层,并有藤本植物伴生,下有繁茂的草本植物层及枯枝落叶层。

1.2 气候条件

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左右,无霜期90~140d,年降水量600~1300mm,林下相对温度85%左右。

1.3 水源条件

蛙场内要有终年流淌的天然河流或小溪,河宽小于5m,河长1km以上,水质清晰,水体无污染,pH值为6~7,含氧量4mg/L左右。

1.4 地形条件

三面环山形沟、扇形沟、两山夹一沟或一面向水的山坡,且远离屯落、村庄和工厂。

1.5 土壤条件

微酸性至中性土壤,土质肥沃,腐殖质层厚,含水性强。

2 蛙场的类别划分

3 蛙场的设施

3.1 管理室

依蛙场大小及与孵化池、越冬池的相关性,因地制宜,建1处或多处看护房,以满足养蛙生产和护蛙人员居住为原则。

3.2 孵化池

依蛙场有效放养面积及载蛙量等因素确定孵化池总面积大小,选择河流中下游便于引水区域因地制宜修建1处或多处孵化池,单池面积不小于40m2,排灌方式为单排单灌式,池深60~100cm。

3.3 变态池

当蛙场面积超过4个养蛙单位,且大范围、长距离没有孵化池和越冬池分布时,应选择沿河岸适于幼蛙生存的地段每隔500m左右修建1个或数个变态池。单池面积不小于50m2,池深不低于50cm,池形为底深,缘浅的锅底形;

当蛙场内建有多个且分布较均匀的越冬池,或蛙场面积低于4个养蛙单位时间可不修变态池和蝌蚪饲养池,而直接用孵化池养蝌蚪至变态上山。亦可利用山间天然“泉眼”、池塘、湿地改扩建来修建变态池,变态池在蝌蚪变态期要确保不干枯。

3.4 越冬池

在蛙场内选择沿河、易于引水的低洼地域或适于拦河筑坝的河道修建越冬池。要确保有可靠措施和手段控制进水和防洪。依据山沟的长度,越冬池相间间隔500~1000m,池深不低于2.0m,水深在1.5m以上,单池面积不低于2000m2。越冬池总面积应占蛙场有效面积的0.1%左右。同时应确保越冬池冬季有流水,且池底、池边不渗、不漏。

根据需要,适当调节水位,越冬池可兼作蝌蚪孵化池、变态池、饲养池来使用。

3.5 蝌蚪养殖池

根据需要可单独修建蝌蚪饲养池,规格通常为20m×5m。各养殖池两侧分别设有注水道和排水道。亦可采用孵化池、越冬池兼作蝌蚪养殖池。

4 种蛙选择

4.1 种蛙形态标准

外形完好、体态健壮、动作灵敏、无畸形、无损伤,背部皮肤黑褐色并有黑斑,背上部正脊处多有一“∧”或“八”字形黑色条纹。雄蛙腹部为黄褐色,由腹至下颚渐为白色,前肢粗壮,婚垫大而明显,身长5~8cm,体重25~35g;雌蛙腹大而丰满,腹部红黄色或带有土灰色,肤色明显深于雄蛙,身长6~9cm,体重为40~60g。指标见表2。

4.2 种蛙蛙龄选择

2龄以上的林蛙就具有繁殖能力,但是,不同蛙龄其产卵能力相差很大。为保证养殖质量,在养殖实践中,通常选择蛙龄为3~5a的雌性林蛙和雄蛙作为种蛙。雌雄比例为1:1最好。雌蛙所产的卵团,其卵粒为1000~2000粒,卵团产后经48h充分吸水膨胀,每团重500~1000g,卵团应清晰透明,卵粒呈正黑色,且分布均匀、晶莹明亮。

5 孵化养殖指标

5.1 卵团

卵团孵化密度为5团/m2左右。将同一时间所产的卵团或近3d所产的卵团为一批,然后分别分批投放于各孵化池中孵化,以期达到蝌蚪大小均匀性要求。不可将产卵时间间隔超过3d以上的卵团投入同一孵化池中,防止先期孵化出的蝌蚪吃掉尚未孵化的蛙卵,同时,避免孵化后期大蝌蚪吃掉相差悬殊的小蝌蚪,而影响养殖。

5.2 水位温度

蛙卵适宜的孵化水温为10~15℃左右,可通过水位调节加以控制,一般水深控制在30~50cm。研究表明,低温孵化有利于雌性林蛙比例的提高。但是,孵化期长。

5.3 蝌蚪

蝌蚪体长通常5~7cm,体重2.0~3.0g,蝌蚪群大小基本一致。孵化养殖管理好,蝌蚪体重可达5.0g以上,同时活力旺盛,食欲极强,视觉、听觉灵敏,有极强的避险能力,蝌蚪变态后,个体大,适应性强。蝌蚪发育期通常40~55d。

5.4 蝌蚪饲料配比

根据蝌蚪杂食性特点,其饲料种类应多样化,且荤素搭配,原则上是动物性食料占5~15%,粮食类精饲料占15~25%,山野菜或其他粗饲料占60~80%。

5.5 敌害防护

林蛙孵化期的天敌较多,其中主要是肉食性昆虫、两栖类和鼠类。

5.5.1 肉食性昆虫

5.5.1.1 步行甲

复眼大,触角粪11节,着生在沿额侧缘下的颊部;大颚内侧刃状;小颚的盔节分2节,小颚须分为4节;舌延长,有副舌;足长适于步行,跗节5节,后足基节向后延长,超过第1腹节;雄性的前足跗节膨大。步行甲栖息在枯枝落叶层中,数量较多,是变态幼蛙的主要天敌之一。山于步行甲体形较大,可以把变态幼蛙拖走,并很快咬死吃掉。防除方法:步行甲属食肉性昆虫,可以用毒饵进行毒杀,毒药可用红矾(重铬酸钾)、磷化锌、敌百虫等杀虫剂,诱饵可用肉类及米饭等。将毒药与诱饵混合,投放变态池附近,毒杀步行甲等昆虫。

5.5.1.2 蚂蚁

生活于森林朽木桩及树洞内或石块缝隙之中。食害变态幼蛙,一只蚂蚁叮咬住幼蛙,在3、4min内既能将幼蛙咬死。吃掉一部分之后抛弃,又去叮咬另外1只幼蛙。有时数只蚂蚁叮咬1只幼蛙。山于蚂蚁数量较多,对幼蛙危害相当严重,成为变态幼蛙的主要天敌之一。可用药剂防除法,即找到蚁穴,用锹挖开,边挖边喷洒敌百虫等杀虫剂,将蚁杀死。火烧防除法,在森林防火期过后,没有引起火灾危险的情况下,用树枝干柴点燃,将蚁穴烧毁,能有效地防止蚂蚁的危害。

5.5.1.3 青蛙

在有青蛙分布的地区,青蛙在夏季经常栖息在变态池附近,能捕食变态幼蛙,亦能潜入水中捕食蝌蚪。但林蛙分布区内青蛙很少,不会造成很大危害。

5.5.1.4 东方铃蟾

体长45mm左右,体背面布满疣突,体色背面为灰绿色,腹面为红色杂以黑斑,生活在冷凉的山间溪流。林间的变态池经常有铃蟾在其中栖息,捕食变态幼蛙。根据解剖观察,铃蟾胃内有变态幼蛙5~8只。

青蛙和铃蟾对蝌蚪及变态幼蛙有一定危害,需要采取措施,消除其危害。由于蛙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有益动物,不能采取消灭的办法,只能采取驱除办法,将变态池附近的青蛙及铃蟾或其他蛙类加以捕捉,移送到距离变态池数百米之外的溪流和水泡,使之不能对变态幼蛙造成威胁。蛙类数量如果不是太多,采用移走的办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其危害。

5.5.1.5 水蛭

又称蚂蟥,一般背腹扁平,前端较窄,体呈叶片状或蠕虫状;体形可随伸缩的程度或取食的多少而改变;体分解,前后端的体节演变成吸盘。蚂蟥是林蛙蝌蚪以及成蛙的主要敌害。它感觉灵敏,在水中生活。当蝌蚪或幼蛙通过其附近时,便会立即爬上去,吸允其体液。冬眠期的林蛙很容易受到蚂蟥的叮咬,影响其健康和越冬,严重时会造成林蛙的死亡。因此,应注意蝌蚪池和越冬池的水质,发现蚂蟥及时清除处死。在蝌蚪池中如果发现大量蚂蟥,可用叶蝉散喷洒,每667m2水面用量400~500g,掺水50kg,用药24~96h即可毒杀蚂蟥的绝大部分,而对蝌蚪和成蛙无害。

5.5.1.6鼠类

鼠对变态幼蛙危害十分严重。消灭鼠害是提高变态幼蛙成活率的关键之一。有效的大面积灭鼠措施是毒杀法,即采用磷化锌或其他灭鼠药进行毒杀。在变态蝌蚪放养之前,在变态池附近先进行毒饵灭鼠,在变态期进行第1次灭鼠,变态期之后再进行1次灭鼠。经过几次毒杀,能有效地降低鼠类密度,减少危害,保护幼蛙,但一定要注意毒饵对其他动物的危害以及所造成的污染。

林蛙养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蛙蝌蚪;网箱孵化;养殖技术

中国林蛙的半人工养殖在东北地区已经开展许多年了,有很多的成功经验,林蛙蝌蚪的网箱孵化养殖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这项技术是我省一些林蛙养殖户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摸索出来的,并经过我场技术人员的科学试验和论证,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有诸多的优点,特别适合在高寒山区的林蛙养殖户中推广。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广大林蛙养殖户参考。

林蛙蝌蚪网箱孵化养殖是指从林蛙卵团开始到蝌蚪变态为止均在特制网箱中进行的养殖方法,这种网箱放置在越冬池中,具有成本低、占地少、易管理等优点。

1 网箱的制作

简单地说,网箱就是以木板为框,上覆塑料薄膜,下铺塑料纱窗的一个半封闭箱子。网箱的规格可大可小,以制作材料和越冬池面积的大小而定网箱的规格。为了管理方便,一般不宜超过2 m×3 m。取厚1~2 cm,宽20~30 cm,长度1~3 m的木板,四块木板为框钉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箱框。箱底用塑料纱窗(网眼最小的那种)钉好,不要留有缝隙。箱盖用软木棍或木条支成拱形,拱顶距箱底高50cm,拱上覆盖塑料薄膜,薄膜两端要各比箱长60 cm以上,下垂后要遮住箱两侧。

2 卵团孵化技术

在养殖场内修建若干林蛙产卵池,水深20~40 cm,面积不限,人工挖掘的就行。林蛙产卵高峰期要经常巡视,发现池内有卵团产下要及时收走,放入网箱内,每平方米网箱最多可放5个卵团,三天之内产下的可放在同一网箱内。网箱装好卵团后要马上放入越冬池内,这时要在网箱周围用绳子系上塑料壶做为网箱的浮子,否则网箱就会沉在水中。塑料壶就用市场上销售的盛装酒、油的那种即可,用壶的多少以池水将网箱内的卵团刚好浸没为标准,一般1.5 m×2 m的网箱用10 kg壶8个左右。网箱两侧的塑料薄膜在水中飘浮时,可将其直接绑在网箱上,或悬挂木板等物体使其下垂将网箱密封。要将网箱用绳索固定在越冬池内,以防风吹网箱移动和晃动,影响水温的提高。

由于网箱是密封的,即使是在春天的冷水中,箱内水温也在15 ℃~18 ℃之间,卵团可以很快地孵化,而且孵化的速度相当齐,一般10~15 d就能孵化成蝌蚪。

3 蝌蚪养殖技术

蝌蚪孵出后,头一周可不必喂饲料。第二周开始饲喂,饲料以豆饼、米糠、玉米面为主,粉碎加水制成馒头状,蒸熟,用手捻成粉状投喂,每天喂一次,以吃完不剩下为宜。第三周开始,蝌蚪食物量增加,每天要喂3~5次。蝌蚪对微量元素及矿物质需求也很高,所以此时应适量添加青饲料,青饲料由无毒的山野菜如洋铁叶子、蒲公英等制成,要用开水烫好,凉水透净。并向网箱内投放树林下的腐殖土(有人用越冬池池底的紫泥),以补充蝌蚪生长发育所需微量元素,蝌蚪特别爱吃。

2006年春我们在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小东林场做网箱养殖试验时,发现网箱的蝌蚪期水温除夜间和早晚的水温较低时,白天大部分时间水温始终保持在18 ℃~20 ℃之间,水中含氧量较高,不必人为控制水温和氧气。这种水温最适合蝌蚪的生长。在这种环境下蝌蚪生长迅速,大约40~50 d左右就能变态成幼蛙。

由于该林场的气候相对较低一些,假如在其他气候较好的山区进行网箱孵化和养殖时,就必须考虑调温和增氧,在5月中旬以后的中午,箱内温度及水温就可能过高,不利于蝌蚪生长,而且有可能增加雄蛙的比例。为此要进行人为调温,可将网箱两侧的塑料薄膜掀起,增加通风,或将网箱放开任其在池中自由飘浮,或在网箱上覆盖遮荫网等。

4 网箱孵化养殖技术的优点

4.1养殖成本低 网箱孵化相对于孵化池孵化来说,成本低很多。其一网箱孵化利用越冬池,不必单独建设孵化池。其二饲料消耗少,网箱底部的纱网可以托住饲料,减少饲料在孵化池中时沉没在淤泥中的现象。其三网箱中的蝌蚪孵化时间大至相等,避免了孵化池中“大吃小”情况,而且孵化和变态率均比普通方法高。

4.2占用林地少 天保工程以来,各级林业部门对林地及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加大,推建越冬池、孵化池的审批难度大,费用高。还有一些养殖沟系较窄,没有过多的推建合适孵化池的地点。而网箱技术则是在养殖场中必不可少的越冬池中进行的,大大减少孵化池的数量,避免了对林地的破坏。

4.3天敌易防护 孵化池分布在养殖场各处的养殖者都知道,蝌蚪最大的敌人不是食物的缺乏,而是其与生俱来的天敌,这些天敌有野鸭、鸳鸯等各种野生鸟类,有龙蚤、中华水斧等各种水生害虫。比如一只野鸭子几天功夫就可把一个面积10多平方米的孵化池中蝌蚪吃个干干净净,就算用稻草人、用狗吓、用人哄也无济于事,撵走了还来。而蝌蚪在网箱密封养殖,使这些天敌无从下嘴,不需专门防护。

林蛙养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44-2

长期以来,中国林蛙以其丰富的营养和极高的医疗保健价值享誉海内外,被视为山珍,并被清代皇家列为必需的贡品。林蛙油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据测定,林蛙油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且含有多种激素及合成人体激素的必需成分。林蛙油中含粗蛋白质55.93%~56.3%,无氮浸出物23.92%~27.5%,粗脂肪3.5%~4.26%,矿物质4.68%~4.7%;并含有较高的钙、磷、钾、钠、锰、铁、锌、铜等微量元素。尤其是锰的含量较高,锰元素对人类具有很好的抗衰老作用。林蛙油还含有4种激素:促进人体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延长性兴奋期(如强精作用)的睾酮、促进卵泡早熟及卵细胞增殖能力的孕酮和雌二醇。因此,林蛙油不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滋补药用价值。

多年来,由于森林的过量采伐和农田的大面积开发,导致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的不断减少,林蛙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野生资源逐年减少。中国林蛙半人工养殖技术的成功,使中国林蛙的养殖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深受群众欢迎,并在生产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养殖主要要点如下:

1 养殖场地的选择

1.1 场地条件

林蛙养殖场应选择两山夹一沟地带。沟谷深500米以上。沟谷地要宽阔、平坦,便于修建各种类型的林蛙养殖池。养殖场沟谷两侧的山峰相对高度最好在300米以上。山高不仅会给林蛙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而且也可以起到围墙的作用,避免林蛙逃逸。

1.2 植被条件

良好的植被是养蛙的重要条件之一。要选择树种繁多的杂木林和针阔混交林。树种以榆树、山胡桃、桦树、杨树、柞树等为好。林下要有多种灌木、杂草,并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郁闭度大,林下湿度大,避免阳光直射蛙体,防止林下高温,干燥。

1.3 水源条件

养蛙场必须有充足而且常年不断的水源,山间溪流或小河流最为适宜。养殖场必须远离大型水库、村庄和道路,避免捕捞困难和远离人禽危害。

2 养殖池的修建

半人工养殖林蛙,除了正确选择蛙场外,还要修建一系列养殖池。主要有产卵孵化池、蝌蚪饲养变态池和越冬池。

2.1 产卵孵化池

产卵孵化池是专供林蛙抱对产卵和孵化的池子。产卵孵化池应设在养殖场内背风向阳地带,水池面积以20~50平方米为宜,水池多为长方形,或不规则形。水深20~25厘米。春天气温低,水浅利于提高水温,可以使林蛙提前抱对产卵。在抱对产卵期间,水池四周要修成缓坡,有利于成蛙抱对。产完卵后要修成陡坡。

2.2 蝌蚪饲养变态池

是专门饲养蝌蚪和供蝌蚪变态的水池。面积为产卵孵化池的3~4倍。单个面积不宜太大。应设在背风向阳处。水深40厘米左右。四周修池埂,池埂高50~60厘米,并要夯实,防止雨季冲塌。池子中央或两边应修锅底坑。目的是当天旱少雨或供水中断时,蝌蚪会自动游到锅底坑中,防止因缺水而使蝌蚪死亡。池子一侧应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并与河渠相连,以随时灌水和排水。在注水口和排水口处,均安装铁纱网或尼龙网,防止注水时鱼类等进入池内,同时也可防止排水时蛙卵或蝌蚪流失。

2.3 越冬池

越冬池也叫冬眠池,是林蛙在冬季进行冬眠的场所。冬眠池应尽量利用养殖场内的深水水域,如天然深水坑、深水湾及小型水库等。在河渠水流较缓处,加深拓宽或在河渠一侧挖成小水湾,是林蛙很好的越冬场所。因为林蛙秋季下山后往往会顺河渠寻找适宜的越冬场所。人工修建越冬池通常在养殖区的中下游,面积因地制宜在100平方米以上,水深应在2米以上,要保证冬天冰下水深在0.5米以上。池底要坑洼不平或摆放石块、树根等隐蔽物。

3 蛙种的准备

3.1 种蛙年龄

种蛙蛙龄以2~4年为最好,这样的林蛙产孵量适中,活力强,受精率高。

3.2 体形

要选择体形正常,个头稍大、体长大于6厘米、体重40克以上,无伤残、健壮的林蛙。

3.3 收集途径

主要有4种途径:一是在每年4月初林蛙大批出蛰期和9月末林蛙下山期进行捕捉。方法是在河中放置捕蛙篓或下河摸抓。二是收集野外卵块,投放养殖池内。收集卵块一定要特别小心,轻拿轻放。卵块上如有附着物,可将附着物轻轻拨开,然后用瓢子收集。三是购买种蛙或卵块。四是野生林蛙的自然产卵。

4 产卵和孵化

4.1 产卵

在清明前后当气温达5℃以上时将种蛙放入产卵孵化池内,雌雄比为1:1。同一时间产的卵块要集中放在同一产卵孵化池中,使蝌蝌孵化齐一,以便于饲养管理,同时也可避免早孵化的蝌蚪残食晚孵化的蝌蚪。投放密度以每平方米3~4团卵为宜。这一时期的管理是要特别注意干旱,防止因池内无水而使蛙卵死亡。

4.2 孵化

孵化期的管理措施主要是调节水温,防止低温和天敌为害。蛙卵在8℃以上就可以孵化,而以10℃~15℃最为适宜。在高寒地区,常有冰冻天气出现,因此孵卵期间要特别注意防止蛙孵被冻死。池面加盖塑料薄膜,可防止冻害。

林蛙卵喜在静水中孵化,所以在注水、排水时,水流不要过急,尽量保持池水平稳。为了防止鼠类、鸟类等天敌取食,可在池子周围围上30~40厘米高的塑料薄膜。这样既可防止天敌,又可增加水温。

5 蝌蚪期的饲养和管理

蝌蚪期的饲养和管理是半人工养殖中最主要的环节。在长达1个多月的蝌蚪饲养管理中,必须适时调整饲养密度,保证充足的食物,合理的进行排水、灌水,以及防止天敌捕食蝌蚪等。

5.1 放养密度

主要是要控制蝌蝌密度过大。正常密度是每平方米水面1000只左右。通常是1个卵团。也可以采取先密放后疏散的办法。每平方米开始投入蝌蚪3000只,随着蝌蚪的生长发育,适时进行疏散。先密后疏的放养方法,便于在蝌蚪发育早期进行管理,确保蝌蚪体质健壮,增加蝌蚪存活数量。

5.2 蝌蚪的饲喂

刚孵化的蝌蚪,主要取食卵膜。5~6天后开始摄取水中浮游生物,主要取食水中的藻类、苔藓等。这一时期应开始人工投饵。

蝌蚪对食料的选择性不强,但不同的饲料对蝌蚪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经过对大量饲料配方的观察和试验证明,以豆饼、玉米面、山野菜(4:2:4)加水掺和做糊投喂效果较好。饲喂量以5×8米的饲养池为例,开始每次投200g,每周投2次。以后每周增加100g,并逐渐提高青菜的比例。实践证明,蝌蚪可取食大叶芹、羊蹄草、剥花芽、猴腿、灰菜、猫爪子、蕨菜、辽东葱木、广东菜、苋菜、柳蒿、车前、三角菜等30多种山野菜。人们食用的蔬菜也是很好的饲料。蝌蚪饲养后期可适当增加动物性饲料,如肉沫、鱼粉等。

蝌蚪取食量与气温、水温关系较大,在喂养期间,应注意观察,灵活掌握投食量。一般在蝌蚪开始变态后停止投食。蝌蚪发育的最适水温为18℃~25℃,当水温接近25℃时,蝌蚪取食量大增,发育最快。投饵料的次数和投饵量应根据其摄食情况,其原则是保证蝌蚪有充足食物,又不浪费饵料。另外还要保证饵料新鲜,不能投喂腐烂变质的饵料。

投料的方法主要是根据蝌蚪有群集性的特点。在蝌蚪生长发育的早期,群集性很强。随着生长发育的进展,蝌蚪的群集性逐渐减弱。投料的具体做法是钉一块30×30cm的木板,将木板水平保持在水面下10厘米处,主要置于水温高的一侧。投料时将饲料置于木板之上。这样既适应蝌蚪群集性强的习性,也不会因为饵料过于分散而浪费。

5.3 蝌蚪期的管理

蝌蚪期的管理主要是防止池内缺氧、水温过高过低、水质恶化、干旱和防止敌害。若管理不当,不但影响蝌蚪的生长发育,而且会造成大批蝌蚪死亡。

5.3.1 防止池内缺氧 蝌蚪变态前,在饲养池中如发现多数蝌蚪经常将头露出水面,表明可能是水中缺氧。当蝌蚪与水面垂直时,表明缺氧严重。防治措施是立刻向池内注入新水,排除池内陈水,或设法降低蝌蚪密度。

5.3.2 防止池内水温过高过低 如果水温超过30℃,就会引起蝌蚪死亡,所以水温应控制在30℃以下。办法是及时注入新水,降低水温。水温过低又会使蝌蚪遭受冻害。寒流到来之前要采取措施,主要是在池子上覆盖塑料薄膜或其他覆盖物。

5.3.3 防止水质恶化 水质污染、含矿物质过多,对蝌蚪生长都十分不利,都会影响蝌蚪的正常发育。蝌蚪的排泄物和其他杂质也会造成水质污染。水质污染常表现为水变色,主要是变黄发浑。发现这种现象要马上排出污水,放入新水,或进行水质消毒。水的酸碱度对蝌蚪的影响很大,适宜的酸碱度应为中性。水池底部有碱水和沼气等有毒物质产生时,也会使蝌蚪成批死亡。防止的办法是更换水池。

5.3.4 防范天敌 蝌蚪期的天敌较多,主要是老鼠、水禽、鸡、鸭等。最好的防治办法就是在池子周围围上塑料布,同时要注意看管。

6 变态期的管理

蝌蚪在饲养池经过1个多月的饲养后,开始变态。主要特征是蝌蚪在水中经常做垂直上下运动,并将头部浮出水面。蝌蚪变态期也要加强人工管理,管理技术要点同蝌蚪期饲养管理基本相同。主要是防止干旱、水质污染和天敌为害。

蝌蚪变态期开始后,要将池边修成缓坡,并在池子四周堆放杂草或秸秆。这样不仅能使幼蛙顺利登岸,同时也可为幼蛙遮阴和招引小昆虫,为幼蛙提供食物,保证幼蛙顺利上山。

7 成蛙的山林放养

林蛙上山后的管理比较粗放。一是要保证林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二是要驱除敌害。林蛙的放养密度根据食物的多少而定,一般每亩地不能超过20只。蛙的生长发育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很大,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为林蛙创造一些有利的生活环境条件,如选择符合林蛙生活习性和生态需要的林地放养,因地制宜地增加林蛙的饵料等。

林蛙营山林生活阶段,还要注意防除敌害。主要敌害有鼠类、蛇类、鸟类、黄鼬等。其中鼠类是林蛙最主要的天敌。消灭老鼠可以采取下鼠药、安放夹鼠器,电猫等方法。

8 冬眠期管理

秋季林蛙下山前,要做好林蛙越冬的准备工作。要修整越冬场所。人工建造的专用冬眠池是林蛙越冬较理想的场所。为了降低养蛙成本,也可以利用蛙场中河流的深水湾作为林蛙越冬场所。为了确保大量林蛙安全越冬,对河渠的深水湾也要进行修整,要扩大深水的面积,增大容纳林蛙越冬的数量;要修整河道,加大深度,增加水位,并在河底放些枝条、石块等杂物,作为林蛙冬眠时的隐蔽物。在林蛙下山和冬眠期间要加强看护,护止偷捕偷抓。

9 林蛙的捕捞

10月初至封冻前是捕捞林蛙的最好季节。捕捉时定要注意抓大放小,雌雄都抓。这个季节的林蛙个体大、含油量高、油质好,因而经济价值也高。

9.1 河边围捕法

林蛙有雨天集中下山的习性。在下雨天,用塑料薄膜等物围住河边,持手电筒巡走捕捉。

9.2 灯光诱捕法

林蛙夜间有趋光性,利用这一特性,夜间安置诱蛙灯,引诱林蛙聚集,集中捕捉。

9.3 放水捕捉法

设法将越冬池中的水放掉,然后下池捕捉。捕捉后一定要重新注满水,以保证幼蛙的越冬。

9.4 翻石捕捉法

10月下旬,林蛙入河后基本安定下来。在岩石较多的河流中,林蛙多在岩石下面潜伏,可以翻动石块,进行捕捉。

9.5 鱼篓捕捉法

选择水流急的地方,筑一小坝,使水流形成瀑布或急流,在急流下放一鱼篓,使顺流而下的林蛙入篓捕捉。这种方法是一些蛙农喜欢采用的方法。适宜时间是9月末至10月初。

9.6 掏窝法

林蛙养殖范文第5篇

1.1五个提高

通过养殖理念的更新、养殖模式和养殖设施手段的改进,在蝌蚪及变态蛙体重、雌化率、1龄蛙体重、2龄蛙体重和出栏率上有较大的提高。蝌蚪的平均体重从以前的1g左右,提升到1.8g,最大的有2.5g,雌化率达到50%以上,变态体重达到0.8g左右。目前蝌蚪养殖整体比较好,蝌蚪最大体重基本能达到1.5g以上,利用低温方法,也显著提高林蛙的雌化率。1龄蛙入蛰前平均体重由3.5g提升到9.3g,最大体重有23~28g,但这是少数养殖户取得的成绩。2龄蛙入蛰前平均体重由20g左右提高到30克g以上,最大的有65~70g。先前2龄林蛙入蛰时体重超过30g的很少,出栏率很低,现在有的养殖户有时出栏林蛙平均体重达到35g以上,达到出栏的要求,出栏率明显提高。这也是少数养殖户取得的成绩,而且还不是每年都能如此。

1.2三个降低

在五个提高的同时,林蛙越冬死亡率、出蛰死亡率和蝌蚪生长阶段损失率都明显降低。多数养殖户对林蛙越冬技术掌握的较好,基本上越冬成活率在80%以上。而在春天,林蛙在大棚中度过出蛰阶段,湿度有保证,温度有增加,大风被阻挡,又提前进食,死亡率也被降低。养殖户只要利用大棚,掌握必要的技术,出蛰也是没有太大的问题,成活率在80%以上。在蝌蚪生长阶段,饵料营养丰富、添加剂品种多样,林蛙体制健壮,增强体质,降低蝌蚪的发病。消毒防疫工作有效,管理到位,防患于未然。但相关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所积累的经验还较肤浅,这还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作。

1.3一个提前

在种蛙产卵、蝌蚪孵化、蝌蚪养殖、蝌蚪变态和林蛙出蛰、林蛙饲喂等方面能做到提前一段时间,延长生长时间,增加个体体重,为下一阶段的饲养做好准备。在林蛙的养殖过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利用先进的养殖的理念,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取得了更好的养殖效果。就林蛙养殖中好的办法和技术作简要的论述,以期对林蛙养殖者有所借鉴。

2养殖技术进步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2.1培育质优的幼蛙是养殖成功的基础

2.1.1对林蛙种蛙进行选育“解决人工圈养条件下动物的疾病,基本上遵循着两条技术路线,一是让养殖环境条件满足动物的生理生态要求。二是培育和选择适应于高密度集约式养殖条件的养殖品种。”在林蛙养殖中,虽然对于品种的选育还是起步阶段,养殖者还是经过多年的养殖实践发现,皮肤色泽较深的林蛙抗病力较强。第二,养殖者选用长势较快,个体较大得蛙做种蛙。第三,养殖者还利用较远的不同地区林蛙进行配对,选育长势好、抗病的林蛙。

2.1.2分阶段对蝌蚪和幼蛙进行优选在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生长期间比较短,一般蝌蚪期最大体重小于1.5g,一龄幼蛙小于5g,在2年饲养期内难以达到30g的出栏标准,第3年的饲养会遇到产后休眠的问题,养殖就会失败,所以要对蝌蚪阶段和幼蛙阶段进行优选。首先要培育足够质量的蝌蚪,经过精心饲养和逐渐淘汰,最终变态的都是质量1.5g以上、体质好的蝌蚪。同时也要对那些越冬没能达到5g的一龄林蛙也要进行挑选,淘汰体弱、病残的林蛙。

2.2养殖设施的改进、创新,解决养殖中诸多难题

林蛙对于生长环境要求特殊,即便在环境良好的山林里,也不是所有的山林都适合林蛙的生长。林蛙对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郁闭度、声光噪音强度、水质、土质和大风等非常敏感。养殖者要为林蛙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满足林蛙苛刻生理需要。林蛙养殖的圈舍曾主要为围栏圈舍,这样的圈舍有很多弊端,养殖者尝试利用大棚进行养殖,出现了较好的效果。围栏养殖即用围栏围一块土地,上面架设遮阴网,安置喷水设备,种植树木和低矮植被。中间设置一个用林蛙变态饲养池。大棚圈舍一般用钢筋骨架和聚氯乙烯无滴膜构建。大棚里面设置水循环设备、喷雾设备和遮阴网。在大棚的中间设置一个林蛙变态饲养池。大棚内的温度要比围栏内的高,平均相对湿度也要比围栏内的大,这样就更满足林蛙需要较高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的生理需要。

2.2.1解决温度、湿度和郁闭度之间的矛盾林蛙为变温动物,温度过低生长发育迟缓,温度过高,易导致死亡。林蛙变态以后虽然可以完全营陆栖生活,但对空气湿度要求高,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5%~90%。直射的阳光可影响林蛙的生长和健康。围栏养殖林蛙利用遮阴网来遮光,但温度也被降低,一天中多数时间不能满足生长需要,温度高时,通过喷水加湿,也会间接降温。没有足够的积温林蛙生长就会受到影响覆盖大棚的聚氯乙烯无滴膜能够使光线散射,不直射林蛙,聚氯乙烯无滴膜密闭,水蒸气不能散失,使空气湿度得以保持,大棚能够保温,有利林蛙生长。

2.2.2延长生长时间,提高出栏率一般说来大棚内春秋两季最高气温可达35℃。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日最高增温一般都7℃以上。秋季大棚中要比在围栏圈舍里平均增温5.5℃,春季平均增温4℃左右。春季大棚中要比在围栏圈舍里增加10~20d的采食时间,秋季又增加10~20d的采食时间。这样在一年里,林蛙在大棚里比在围栏里多出30~40d的进食时间,让林蛙有较充裕的时间生长发育,大大提高林蛙的出栏率。在变态后体重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大棚内生长速度更快,养殖效果更好。

2.2.3提高春季出蛰成活率大棚在春季林蛙出蛰过程中显著提高了成活率,大棚内的成活率为80%~90%,而围栏内为60%~80%。

2.2.4减少病害大棚能够使林蛙不受雨林,林蛙受雨林容易发病。地面不积水,地面积水林蛙喜欢积聚,林蛙容易生病。其二在夏季长期降雨的情况下能够继续饲喂,不至于雨中无法饲喂体重下降,也不会虫子沾上泥土引起林蛙的胃肠炎。

2.3科学合理的饲料投喂技术

2.3.1蝌蚪阶段配合饲料的使用林蛙养殖过程中蝌蚪阶段的饲养进步是最快的,养殖者借鉴养鱼技术管水,用颗粒料,大大提高蝌蚪的质量和体质。由表2知,在应用配合饲料后林蛙蝌蚪平均质量和最大质量显著增加。在总体效果上,蝌蚪大的林蛙长势较好。

2.3.2林蛙阶段饵料的投喂①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林蛙取食活虫,主要饵料为蝇蛆和黄粉虫。目前看黄粉虫较好,虽然成本较高。为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养殖者在饲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在不同的阶段养殖者总结出各阶段添加的特点和经验,有的养殖户还在蛙圈内安置黑光灯,用其诱捕天然昆虫为辅助饵料。②饲料盘:在近年来养殖实践中,林蛙饲料投喂经历使用、废弃和再使用饲料台的过程。不同饲料台使林蛙饲喂有不同的效果。没有饲料台虫子损失较大,饲料台能够防止胃肠炎的发生。

2.4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

林蛙只能食用活动的诸如昆虫等食物,药物通过进食到达体内有难度。发病后个体大多数失去食欲,即使特效药物也难发挥作用。1龄的林蛙个体小,而且数量多,很难针对个体进行药物治疗。所以在防治林蛙疾病要以预防为主,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控制养殖环境,降低应激反应,营养全面,谨慎消毒。

2.4.1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健康管理①合理的放养密度是对养殖环境的优化:一龄林蛙在不同投放密度下林蛙存活率和产出的质量,密度越大成活率越低。密度越大,林蛙患病的机会越大,死亡率越高。可见合理的养殖密度是维持林蛙健康养殖的物质基础。密度越大林蛙产出的质量也越低。密度低,林蛙个体生长越快,个体越大,总质量不仅不减少反而增加,对于林蛙而言,个体越大,经济效益越高。可见合理的养殖密度是关系养殖效益的关键。②控制养殖环境:林蛙养殖过程中,是要产生少量的粪便,圈舍内的杂草也会生长得很茂盛,通过拔草和扫除粪便能够让环境更好。同时,在圈舍消毒的同时,喷洒微生物制剂也是病害防治的重要途径,在有的林蛙养殖场自己生产微生物制剂,降低了成本。进行扫除是可靠的解决方法。养殖场面积在1000m2以下,熟练的养殖管理人员2个人2~3天则可清扫一次。有人认为清扫过程中影响会对林蛙造成应激,这种担心还是有道理的,但也可把清扫看成驯化的一种方式。喷洒微生物制剂,利用微生物进行分解,理念是先进的,在微生物利用方面鸡和猪的发酵床养殖技术是应用非常成功的,其中有很多的要求。大家不妨查找相关资料,与蛙场实际相互比对,具体实践,看可行否。③降低应激反应:避免因自然因素如暴雨、高温、严寒、缺氧、酸雨、大风和人为因素如投喂的技术和方法、喷水、消毒、人员在圈内的工作等引起林蛙的应激反应。如果应激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林蛙就会因为能量消耗过大,机体抵抗力下降,引起疾病。因此,在养殖过程或养殖系统中,开展驯化工作,创造条件降低应激反应。

2.4.2病害的控制技术①添加中药和益生菌饲料中添加中药诸如大蒜素、黄芪多糖口服液等,益生菌诸如EM菌等其他有益微生物,都能起到促进生长,增强免疫力等功效。②不同阶段添加维生素。在快速生长期,疾病恢复期,适量添加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C会起到预防烂皮病、促生长的良好效果。③谨慎消毒。带蛙消毒用喷雾和喷洒法,要以地表和机体润湿为主,消毒前要进行清洁。以下为某次实验中未经稀释的消毒剂对引起林蛙发病的致病菌敏感度的实验。消毒剂选用的原则是:安全无刺激,广谱,对机体无毒,无色无味,无残留,对环境无污染。就目前现状而言,在林蛙生产中消毒剂的使用还没有形成科学成熟的规程,相关研究还没有人做,还是空白,实践经验相互保守,有的还很浅显,养殖者对消毒剂认识也良莠不齐,表现在:其一,在林蛙养殖中不使用消毒剂。其二,对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有人曾把青霉素之类的抗生素做环境消毒。其三,在使用消毒剂中过于粗放随意,不计药物的理化性质、浓度和对林蛙的毒害作用。其四,对消毒剂的使用过于保守,认为消毒剂对林蛙有毒副作用。其五,相关研究还是空白,实践经验很浅显和凌乱,还相互保守。就目前而言,消毒剂使用需要探讨的是,①喷的量:土壤是细菌天然的培养基,粪便、剩余饵料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物,更适用细菌的增殖。林蛙就生活在土地上,所以消毒剂的量要够要足。②喷的频率:消毒的频率和季节、管理还有消毒剂使用量上存在密切的关系,有的养殖者在七八月份每天都喷消毒剂。③消毒剂的种类:人们曾用过的消毒剂有漂白粉,高锰酸钾,季铵盐类,碘制剂类(碘伏和复合碘),亚甲基胍等。但高锰酸钾和漂白粉毒害较大。④消毒剂的浓度:一般说明书上都有用在畜禽上的使用说明,但一般没有针对林蛙的使用说明,有人使用渔业用的消毒剂,其说明对林蛙指导意义不大。⑤消毒剂生产厂家:和一般的厂家相比,名厂、名药还是首选,但要防假冒。至于那些厂家药品质量好可上网查询。⑥使用前要先做试验:养殖户在用消毒剂的时候还要注意不同厂家和水的理化性质对消毒剂的影响。在选用药物的时候,先要做一下试验,保证用药的安全。

2.5林蛙养殖要确立健康养殖的理念

林蛙养殖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质。林蛙养殖圈舍内要栽植一些植被,周围还要种植树木,这些都会对周围环境有益。林蛙的饵料主要是蝇蛆和黄粉虫。蝇蛆生产利用猪和鸡的粪便中剩余的蛋白质和能量,可以把粪便处理为农作物的肥料,达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在取得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达到较佳的环境生态效益。同时在近年来养殖研究和实践中,人们一味追求林蛙的雌化率而使用性激素进行诱导,或许对林蛙产品没有影响,但对环境是十分不利的,而性激素的使用也是违反国家相关法规的。养殖需要不断学习、创新的态度。林蛙养殖是一种新兴的养殖品种,三十年来,当面对困难的局面,少数养殖仍不放弃,为寻求突破,查书籍、问教授、请专家、勤摸索、肯钻研,坚持下去,在养殖实践中每取得一些进步,都要一点点探索,其间经历很多的挫折和付出。

3全人工养殖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仍处于摸索阶段,林蛙全人工养殖“能养,但不好养”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林蛙全人工养殖目前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毕竟实践证明,全人工养殖是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但是在大规模养殖上,技术还不成熟,需要继续研究。小规模的林蛙全人工养殖还有相对成功的,可以产生一定效益,但是由于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还有一些难关需要攻破,大规模普及还不具备条件。目前全人工养殖技术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3.1养殖模式和疾病防治

疾病仍然是困扰林蛙全人工养殖的主要问题,林蛙疾病的发生与林蛙生长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高温高湿的环境林蛙生长迅速,可也是细菌滋生的好环境,如果降低温度和湿度,对林蛙的防疫有利,但林蛙生长会受到影响,甚至二年之内达不到出栏标准,而养殖就要失败。如何做到科学防疫,目前都没有一个完全成熟的规程,相关的疫苗还没有上市,疾病导致的东北林蛙的死亡率极高,甚至全部死亡。

3.2品种选育和生殖休眠

成活率低林蛙的自繁自养是养殖的必然要求,林蛙的品种的繁育也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但林蛙生殖休眠后的成活率是亟待攻关的一个难题,多数养殖户成活率都在30%以下,甚至更低,往往造成林蛙繁殖数量的大幅度降低,这也给林蛙品种繁育带来巨大的苦难,我们可以设想,若有100对的4龄种蛙,经过药物名称药液浓度/%平均直径/mm复合碘20%18.2百毒杀10%14.8三九菌毒清5%14.4聚六亚甲基胍0.8%10.0通威菌毒宁10%10.4大黄精华10%8.2每年75%的产后休眠的损失,就需要2龄蛙1600对。同时高死亡率对自繁自养也是一个经济压力。

3.3林蛙的营养需要量和饵料选择

林蛙对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添加的研究目前还没有,生产实际经验和一般原则目前也是一点支离破碎的经验,而且都在保密中。全人工养殖的饵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和黄粉虫,三者在养殖实践中各有利弊。在养殖中,首先蚯蚓在养殖中逐渐的退出。蝇蛆的的特点是利用各种动物粪便为基料,价格便宜,营养不够充分,但对防疫压力大,同时胃肠炎,消化不良也是难以避免的。黄粉虫的特点是生产周期长,价格较贵,营养较充分。这些饲料的生产都需要较为专业的技术,如果对这些技术能熟练掌握,即可谋生,而各养殖场生产的饵料生产技术还是不过关,产量往往不能满足林蛙需要。

3.4缺乏系统操作规程和科学的养殖技术

全人工养殖东北林蛙,虽然有阶段性的成功,但养殖者还相当随意,对取得的经验重视不够,随意更换养殖的程序和手段,还没有对养殖操作程序进行系统的归纳,使之升华为规程。许多环节依然没有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指导为参考。转型期社会浮躁心理,难免使科研单位对养殖研究也急功近利,需要有实力的科研单位深入研究,提供科学可信又全面的养殖技术。

3.5规范全人工养殖产业,解决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的问题

3.5.1不要被炒作的人诱导,造成上当受骗针对目前林蛙全养殖技术推广混乱的情况,养殖户要小心谨慎,多调查,多咨询,对于新闻媒体的宣传要进行分析,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盲目投资。在投资前要对养殖情况有大致了解,要从科学的角度正确认识林蛙的分类和分布,科学合理的开展林蛙驯养和繁殖。严防炒种,不轻信蛙种、原产地、地方标识等的宣传和炒作。东北各地区的东北林蛙是哈蟆油的药源动物,而蛙体大小、产油多少和体色等的差异主要与其生活环境条件有关。

3.5.2根据实力,慎重选择全人工养殖林蛙也和其他养殖业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必须慎重选择,需要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有识之士去探索和实践。要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继续摸索才能攻克人工养殖的每一个技术关键。需要相当一部分有毅力、有耐力和有恒心的人去付出、去努力奋斗。

3.5.3东北林蛙南方养殖必须慎之又慎涉及到能否适应当地气候等条件,成活个体的蛙油的品质和功效是否稳定,对当地物种是否造成影响和生物入侵,南移林蛙的养殖成本和效益等。

林蛙养殖范文第6篇

[关键词]林蛙 养殖场 越冬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075-01

一、前言

雌性林蛙的整体干制品称“哈士蟆”,具有滋补强壮作用。雌性林蛙的输卵管的干制品称哈蟆油,又名田鸡油,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具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的功效,常用于身体虚弱、病后失调、精神不足、心悸失眠、盗汗不止、痨嗽咳血等症。除药用外,其肉可食用,是著名的四大山珍野味之一。而制哈蟆油后的残体,又可作珍贵动物紫貂、水獭等的饲料。哈士蟆为两栖纲蛙科动物中国林蛙,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地区,但由于野生数量不多,不能满足医药和外贸等方面的需求,故近年来我国已有部分地区进行了人工养殖。

二、养殖场的建设

人工饲养蛤士蟆有放养与圈养两种方法。放养法为半野生半家养,即人工繁殖幼蛙,然后放养于一定面积的森林中生活。圈养法是用围墙把哈士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饲养。

1.放养场的选建

放养场宜选择河沟的两山间,有水源的山林里。小溪水量不宜过大,也不宜太小,以宽1―1.5米,深30―50厘米为宜,或者有四季流水不断暖泉,以及冬季不能冻干涸的沟塘。修建的养殖场池,由产卵池、孵化池、蝌蚪饲养池及变态池、越冬池和围栏组成。

(1)产卵池。产卵池是每年春天成年雌蛙出蛰后进行抱对、产卵的场所。由于林蛙出蛰时气温较低,加之林蛙在产卵后有生殖休眠的习性,因此产卵池必须选择在河流一侧、离冬眠池近、阳光充足、地势较平坦的地带。池子的规格为:5米×20米,池埂60~80厘米,宽50厘米,水深30~50厘米,可放500对种蛙。养蛙场可根据自身规模需要,修建多个产卵池。

(2)、孵化池。孵化池是将蛙卵孵化成蝌蚪的地方。应选择朝阳透光的地方、繁殖池场水源的中、下游水温较高处建池。孵化池底要求有一定的倾斜坡度,一侧深一侧浅,水深处约40厘米,水浅处约10厘米,通过不同的水深来调节水温。一般建池规格是4米×6米。池埂一般下宽上窄,底宽约50厘米,埂面宽约30厘米。出入水口都设在一侧,出水口处要设铁丝网,以防蝌蚪外逃。根据需要可修建多个孵化池,其参照标准是:每100平方米孵化池可孵化出50万只蝌蚪。

(3)蝌蚪饲养池与变态池。饲养与变态池是蝌蚪生长直至变态的场所。其池型规格一般为4米×5米,水深30~40厘米,中间建1个圆形安全坑,深约40厘米,以防干旱或断水而造成蝌蚪大批死亡。为便于更换池水,进、出水口可呈对角线设置,均需设铁丝网,以防蝌蚪顺水或逆水游出而丢失。饲养与变态池可根据饲养规模建若干个。饲养、变态池每平方米可投放蝌蚪1500只左右。

(4)越冬池。越冬池是林蛙冬眠的地方。一些天然的水池、水库或较大的山涧溪流或江河是林蛙的天然越冬池。为使林蛙安全越冬,养蛙场应根据需要建1处或数处越冬池。规格为20米×40米,可作为5万只成蛙或30万只幼蛙的越冬场所。越冬池的大小可根据养殖量的多少而定。越冬池的深度应在2.5米左右,冬天冰下水深应保持1米左右。池底铺一层厚约5厘米的阔叶树叶,用作冬眠隐蔽物。在养殖场内河流的深水处筑坝,将水位保持在2米左右,亦可用作林蛙冬眠池。

以上4池的建设均应在养蛙场内河流一侧的较平坦地带,且交通要方便。池土要选择保水性强、不易被水冲毁的黏土。

(5)围栏。建围栏的方法很多,如围墙法、挖沟法及塑料布围栏法等。但是,既简便又经济且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塑料布围栏法。

塑料布围栏的具体做法是,在养蛙场四周山林中需要围栏的地方,割出约1米宽的小道,在风口处砌成土墙,土墙的高度为0.6米,在土墙的上面固定一木桩,木桩高约0.3米,间隔3米埋1根木桩,用塑料布围起。围栏工作应在每年林蛙繁殖季节到来之前完成。

2、圈养场的选建

一般选择气候冷凉潮湿,有森林、平地、坡地、河流,环境安静处。饲养圈的大小,视饲养量而定,陆地面积每平方米大约容纳10只成蛙或5000只蝌蚪。围墙一般用砖、铁丝网、塑料薄膜或木板修建,墙向内倾斜以70度为宜,高1.2―1.5米,墙基深50厘米。

三、越冬管理技术

林蛙有水下冬眠越冬的习性。每年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下旬,长达6个月,人工封沟养蛙的越冬管理就是根据林蛙这一时期的生活特征需要,人为选择、创造适宜的越冬场所和水域环境,保证其安全越冬。

(1)越冬池使用前的准备

经多年循环使用的越冬池。池底淤泥较厚,影响蓄水量,并积累有大量的林蛙致病菌和天敌虫害,因此在越冬期来临之前要认真修整处理。

1.清淤将池水放开,清除池底淤泥,恢复到原池底层。

2.晒底清除淤泥后,要控制进水,让池底在阳光下暴晒20-30天,能杀灭部分病菌和虫害。

3.杀虫灭菌注水前20D30天,向池底和四周池壁撒生石灰进行消毒,此法能有效杀灭林蛙致病菌和、水蛭、寄生虫等天敌虫害。

4.铺设隐蔽物灌水前先在池底铺一层厚约5厘米的阔叶树树叶或是用禾本科杂草捆成的草把,再用碎石和泥沙稍作覆盖,这些隐蔽物有利于林蛙在水下潜伏冬眠。

5.注水在10月末,林蛙进入越冬池冬眠前蓄满水,水深至2.5米,保持清洁。

(2)、越冬管理

林蛙在9月中旬,当气温降到1O℃以下,开始向山下水源地迁移。首先进入浅水区域潜伏,11月初至11月中旬,气温降至5℃以下,林蛙进入深水区冬眠,直到翌年3月末至4月初结束。

1.散居冬眠期管理9月中旬至11月初,45D50天。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林蛙多数单独分散潜伏于浅水区域,处于不稳定冬眠状态,夜间仍可到陆地活动。这一时期的管理重点是:把捕捉到的林蛙按商品蛙、种蛙和一年生幼蛙分离,种蛙和幼蛙分别送往贮蛙池存放,同时要防止人为偷盗和各种食肉动物的捕食危害。贮蛙池水深40D80厘米,贮蛙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500D800只。贮蛙池可用孵化池和蝌蚪饲养池兼用。如果蛙场内河水充足,也可暂用越冬池代替,即保持越冬池水深50D80厘米。放入越冬蛙,到11月上旬林蛙进入冬眠前,再将越冬池水及时补充至2D2.5米深。贮蛙池周围要用塑料布围成高50D60厘米的栅栏,底部用土压实,防止林蛙逃逸。

2.集中冬眠期管理11月上旬至翌年3月末,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林蛙集中到深水区域,相互拥挤在一起,不食不动,处于深度冬眠状态。这一时期的管理要点是:

①将贮蛙池内的越冬蛙及时送往越冬池。越冬池放蛙密度为种蛙80D100只/平方米,幼蛙200D300只/平方米,保持活水越冬。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很多养殖场内的河、溪进入冬季后会出现冰冻断流现象,这样的越冬池林蛙越冬密度应适当减半。

②越冬期间经常观察水流状况,保持冰下水位不低于1.5米。

③落雪后,要及时清理冰面积雪或扫出雪道,增强池水透光性。

林蛙养殖范文第7篇

1.1产卵孵化池

产卵孵化池修建选择窝风向阳、不漏水、地势平坦的溪流和小河附近,远离人畜车道的地段。原则上不破坏自然植被,尽量利用自然坑洼地,依靠地下渗出水、冰雪融化和降雨等,光照条件100%,林蛙更喜欢老(旧)的池塘或水泡。面积一般3m×5m为宜,池中间水深30~40cm,上下边留灌排水口。周边有树荫下有杂草和较厚的枯枝落叶层,且位置离放养区近的可以兼做饲养变态池。

1.2饲养变态池

饲养变态池要求均匀分布于放养场内,离水源较近、有植被遮阳的潮湿环境的地段,保证林蛙变态后直接上山有较高成活率。首选在放养场附近和各沟岔中、下部的林下或树荫下,便于控制水温;其次选建在背坡山脚植被好的平坦地方,需搭遮阳网。面积4m×6m。池周边水深5~15cm,中间水深40~50cm,浅水区占70%,上下方留灌排水口。池壁不能太陡,以备蝌蚪上岸栖息;池边保持湿润,提高刚变态幼蛙的成活率。当蛙场内建有多个且分布较均匀的越冬池时,可不修饲养变态池。

1.3越冬池

在蛙场内选择放养场的中下游,距主河道10~15m、确保进出水控制、防洪、预防渗漏或冻干池水。池壁呈斜坡形,防止塌方,深度2.5~3.0m,保证冰下不冻水层在1.5m以上,单池面积不低于200m2。幼蛙上山后把越冬池内的水放干,根据需要,适当调节水位。越冬池可兼作产卵孵化池、饲养变态池,亦可采取植树、种草、割棵子、搭遮阳网和用塑料围栏等,为变态蝌蚪和幼蛙营造阴凉、潮湿、安静的环境。

2半人工养殖方法

2.1种蛙选择

种蛙选择最好要在10月中旬—11月上旬冬眠前,其次在春季3月末—4月初林蛙出河期间。种蛙选择要求形好、体健、动作灵敏、无畸形、无损伤。蛙龄:2~4年生林蛙生命力旺盛,怀卵量多,繁殖力强,适宜做种蛙。体型:雄蛙身长5~8cm,体重15~30g;雌蛙腹大而丰满,身长6~9cm,体重为25~55g。颜色:背部皮肤黑褐色并有黑斑,背上部正脊处多有一“八”字形黑色条纹;雄蛙腹部为黄褐色,由腹至下颌渐为白色;雌蛙腹部红黄色或带有土灰色,肤色明显深于雄蛙。通常林蛙雌雄比例以1∶1.1~1.2为宜。

2.2产卵与收集

当地一般每年3月中旬开冰,至4月初全化开。中国林蛙自然产卵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至4月初结束,适宜水温9~11℃。抱对后,一般在24h后产卵,24h内基本停止产卵。中国林蛙卵为黑色,刚排的卵团直径3cm,含卵粒1000~2500粒,体外受精。卵团翻过来呈黑色,为受精卵团;卵粒半黑半白,则是未受精卵团。待卵团吸水膨胀有弹性时再将其捞出孵化。

2.3蛙卵孵化

孵化蛙卵采用封闭式网箱孵化法,可以避免水中天敌及沉水卵发生。孵化箱的规格为150cm×100cm×30cm,以木板为框,用细窗纱做箱底,上设支架覆盖塑料布封闭。网箱用木桩固定在水里,注意保持上沿超过水面。网箱最多可放5个卵团,3d内产卵放在同一网箱内。可通过控制水位和光照,来控制水温。

2.4饲养变态

有研究表明,蝌蚪期食物和营养不良,导致生长迟缓且体型小,蝌蚪期的营养状态也决定变态幼蛙和成蛙的体型大小。蝌蚪孵出后5d内不必喂饲,吞食卵衣和浮游微生物,5~14d饲料以豆饼、米糠、玉米面为主,蒸熟投喂,1天1次,不剩为宜。14d后饲料以羊铁叶、苋菜、菠菜、嫩树叶和草叶蒸煮10min后混拌玉米面、麸皮、豆饼粉等,调制成糊状、饼状投喂。当蝌蚪长出2个脚后,可以脱离孵化箱。

2.5放养上山

一般完全变态幼蛙集中在2~3d即可全部上山。期间注意增加地面湿度,收集行动迟缓幼蛙,数量过多时采取人工分散放养,尽量消除场内的天敌如蛇、鼠等,增加成活率。林蛙食物种类达6纲13目近60种,绝大部分为有害昆虫,其次为腹足纲软体类的田螺和蜗牛;尤其对落叶松松毛虫的防治,有“森林卫士”之称。可设灯光诱引昆虫,种植蜜源植物招引昆虫;秸秆(野草)混合猪圈粪(鸡粪、牛粪、死动物尸体),繁殖昆虫(蝇蛆),增加食物来源。放养的林蛙密度过大会因食物的缺乏造成成活率大幅度下降和部分林蛙死亡,如放养密度过小则回归率亦低。一般每667m2山林可放养林蛙500~600只。

2.6冬眠越冬

冬眠期从11月初至翌年3月末。林蛙大多数在离河流等水源2000m范围内活动。一般9月中下旬开始,林蛙在山下腹林下草里活动。气温10℃以下,林蛙开始入水。越冬池避免淤泥、草或腐败植物多,有机质分解耗氧;避免水质混浊带有污物盖住林蛙背部;避免冰层震动,林蛙耗氧增加;避免水质变绿或变黑,冰上有积雪等,造成林蛙缺氧窒息死亡。必要时除雪或换水。

2.7危害防治

蛙卵孵化和蝌蚪发育期,防治野鸭、各种鱼类、水蜈蚣、蜻蜓幼虫、水蝎、蚜虫和龙虱幼虫等。幼蛙上山后,森林活动时预防鹰、乌鸦、山喜鹊、狐狸、黄鼠狼、蛇、鼠等。水下越冬预防鱼类、水蛭咬伤致死。

林蛙养殖范文第8篇

舒兰市林蛙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1999年成立了副局级建制的林蛙产业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市林蛙产业的“组织、管理、指导、服务”。2000年,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北京泰信达科技有限公司落户舒兰,成立了“吉林省泰信达长白山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收购、加工中国林蛙,并同北京同仁堂药业联营生产林蛙油保健产品。该公司自2001年正式投产加工以来,已达到年加工“泰信达牌”林蛙油保健品冲剂50万袋,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利税500万元。

林蛙产品加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进程中,不仅为舒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也带动了舒兰市林蛙养殖业的兴旺发达。目前,全市共实现养蛙封沟413条,有效放养面积5.2万公顷,养蛙户420户,年放养幼蛙1.5亿只,回捕成蛙1200万只,年产值3000万元。广大蛙农在林蛙养殖中收到明显经济效益,420户养殖户中,年收入在10万以上的大户达50多户。

实行“公司+基地+蛙户”的产、加、销一条龙战略,也使舒兰市林蛙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科技兴蛙,年年举办林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人次达240多人次。开展林蛙养殖技术科研,《林蛙性别控制技术》、《进一步提高林性控制水平》、《人工助繁林蛙活饵》等课题成果获得吉林市科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强化管理,规范中国林蛙养殖标准和基地建设,省技术监督局先后批准出台了“中国林蛙种苗标准”、“中国林蛙种苗基地标准”。按照标准整顿林蛙养殖场,现已全部达到省级标准。

舒兰市林蛙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省、地区等有关部门的重视与肯定,1998年,国家科委确定舒兰市为“中国林蛙种苗示范基地”,1999年,吉林市科委确定舒兰市为“吉林市林蛙产业科技开发示范基地”,2000年,省委、省政府确定舒兰市为“林蛙养殖及加工示范园区”,同年,舒兰市又成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吉林)基地――中国林蛙无公害规范化养殖技术示范基地”,2003年,舒兰市经国家优质农产品办公室检查验收,被确定为“中国优质农产品――林蛙规范化养殖示范园”,2004年,舒兰市又成为中国林蛙及中国林蛙油原产地域保护的重点地域。2007年7月12日,“2007年全国蛙类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二届蛙业论坛”在舒兰市举行。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资源保护处处长张德辉等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讲了话。

林蛙养殖业的兴起,也有效地保护了全市森林和林地资源,通过与有关部门联合检查,凡已建立林蛙养殖场的区域,其林相和资源保护都是一流的,天然林生长茂密,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增加,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林蛙养殖范文第9篇

【关键词】林蛙养殖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多年来,集安市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规范养殖标准,完善产业链条,人工养殖林蛙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我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项目。

1.集安市林蛙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地处长白山系老岭山脉脚下、中朝边境、鸭绿江畔,全市有林地面积为262101公顷,占全市幅员面积的78.9%。境内森林资源丰富,高、中、低山脉纵横,森林密布,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达到79%,年平均气温在7.2℃,无霜期150天左右。林区土壤湿润,林下植物繁盛,腐殖质层深厚,沟壑溪泉川流不息,昆虫资源丰富,具有多种生物周期的最佳食物链构成,为林蛙栖息、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

2.林蛙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市可养殖林蛙的沟系为312条,已开发利用257条,其中标准化生态经济沟77条,总经营面积达到8438公顷。从事林蛙养殖户达600余户,从业人数达到1200余人。2011年,全市林蛙捕捉量约为180吨,实现产值9467万元,实现直接销售收入1500万元;生产林蛙油的个体业户达到160余户,年产林蛙油5吨,其中条状油3.5吨,块状油1.5吨,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从事林蛙精深加工的企业有两户(集安市乐凯丽绿源食品有限公司和红五味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集隆牌瓶装雪蛤王、林蛙油胶囊、林蛙干油及林蛙油口服液,年销售收入实现2300余万元。由于处于国家批准的吉林长白山中国林蛙油原产地域范围内,集安养殖的中国林蛙为地道正宗的长白山林蛙品种,因其个体大、产油率高、油质好、药用价值高和保健作用强而成为林蛙中的极品。据科学测算,集安所产的林蛙油中含有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生长30年野山参的3倍,经济价值是东北红参的13倍,林蛙油膨胀率为40-60倍,是其他地区林蛙油的2倍。

3.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3.1领导重视,是发展林蛙产业的重要基础

从199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就把林蛙产业发展逐步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把林蛙产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特色支柱产业来培育。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生态沟经济综合开发建设规划》、《关于加快标准化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模式,确定了资源培育计划、产品研发计划、市场开发计划及具体工作步骤,制定并落实了相关的优惠政策。集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实地对林蛙产业的发展情况开展调研,及时研究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市人大、市政协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林蛙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视察,形成了全社会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的氛围,为林蛙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政府还将“长白山中国林蛙加工技艺”列入了集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这一传统工艺得到了有效保护。

3.2强化管理,是发展林蛙产业的必要手段

为了强化管理,促进我市林蛙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我市在对林蛙产业的管理上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开展蛙场清理整顿。对于具备条件,资金投入大的,给予大力扶持。对于不具备养殖条件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合同到期后不允许继续养殖;二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过程中,我市将生态沟两侧的集体林地优先分给林蛙养殖户经营,减少了林权纠纷现象的发生,保证了林蛙产业的持续发展;三是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偷盗、投毒药害林蛙的违法犯罪现象,林业执法机构同公安机关联合开展了专项打击行动,极大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有力维护了林蛙养殖户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林蛙产业的健康发展。

3.3科学养殖,是发展林蛙产业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集安市注重依靠科技进步确保林蛙产业的发展。人工促进林蛙养殖,在集安市已有多年历史,收到很好的效益,并得到了吉林农业大学专家的论证认可。集安市于新林蛙研究所经过6年的潜心专研,利用人工设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室内等)工厂化,高密度养殖哈什蚂获得了成功,这一养殖新技术的出现,不但使林蛙养殖摆脱了地域环境的限制,还缩短了林蛙的生长周期,为林蛙养殖开辟了新途径。此外,我市还依托科技手段,开展了林蛙性别控制试验,通过水温和PH值调节,使幼蛙雌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试验前的3:7达到了试验后的4:6。另外,我市每年还定期举办林蛙养殖技术培训班,受培人数每期都达到300人以上,使广大林蛙养殖户全面掌握了新的林蛙养殖技术,提高了科技含量,促进了林蛙产业增产增收。

3.4着眼市场,是发展林蛙产业的经营之道

为了形成林蛙产业的产、加、销一条龙体系,立足资源、抢占市场,我市重点扶持发展了乐凯利绿源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的特殊营养林蛙保健品“雪蛤王”以及开发的“中国林蛙系列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系列产品在市场销售十分火爆,年产值突破了2000万元。产品除在国内十几个省市销售外,还远销东南亚及港、台地区。公司生产的“集隆牌精制雪蛤王”先后荣获了“重点保护产品”、“人民放心产品”、“吉林省名牌产品”等称号,并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集安市红五味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研制的林蛙油口服液已通过了国家保健食品认证,目前已投放市场,消费者反映良好。集安的林蛙产品发展正从有产量、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到以品质和品牌争市场、创效益的新阶段;从传统的过度分散、小作坊经营模式转向实施产品标准化管理模式;产业发展走向以加工促养殖、以养殖保加工、以科研促生产、以开发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3.5完善服务,是发展林蛙产业的有力保障

发展林蛙产业涉及众多农户,需要众多部门和单位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在为林蛙养殖户提供综合服务方面,我市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送技术,解决技术难题。由林业、农业、水利、科技等部门牵头,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为养殖户开展技术服务,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养殖户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能水平;二是建协会,完善市场机制。为了实现规范养殖,在林业局产业办公室组织协调下,集安市林蛙研究所牵头成立了集安市林蛙养殖协会,目前会员已发展到30余户。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协会会员的生产经营达到了五统一:统一购种,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三是抓科技,提升科技水平。大力开展“科技推动林业产业腾飞竞赛”活动,加大对林蛙产业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林产品的传统优势,延长产业链。通过组织各部门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林业知识讲座,加大新成果、新技术引进力度,强化推广和应用,推进了林蛙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目前我市林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建设与管理落后

虽然我市生态经济沟的数量较多,但大部分生态沟建设与管理仍处于原始粗放状态,少数的标准化生态沟特色也不鲜明,未能达到科学规划、精心管理。如林蛙孵化池、拦水坝的建设都非常原始、简陋;生产经营还基本上处于“人养蝌蚪天养蛙”的初级状态,长期一贯制维持现状经营的多,持续投入建设少,经营管理上档次、上规模的寥寥无几,集安林蛙这一稀缺资源的巨大产业价值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发;一些养殖户不注重后期管理,出现蝌蚪发病率较高、蝌蚪饲料营养不全面等现象,而且随着养殖量的加大,蝌蚪及幼蛙的疾病也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以前从未出现过的病症,防治难度加大。

4.2品牌效应不明显

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销售市场开拓不深入,缺乏开发力度和广度,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带动农民致富和促进社会就业方面的社会综合效应不突出。如何以品牌战略推动我市林蛙原料资源和市场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合理开发,尽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又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理标志性特色产品,已经成为我市林蛙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突破的瓶颈问题。

4.3缺少高端产品开发

目前我市林蛙产品的加工仍然停滞在原料供给型阶段,技术含量不高,林蛙产品的开发层面较浅,林蛙副产品加工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多数林蛙产品的加工、消化还局限于烹饪食用和晾晒取油的初级利用阶段,基本处于高端产品廉价原料生产基地地位,使得我市林蛙销售长期受制于买方市场,养殖户的投入产出比例严重失衡,影响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我市林蛙产业陷入了低投入低产出、少放多捕的恶性循环和低价竞卖的无序竞争状态。

4.4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个体林蛙养殖户的林蛙产品不能直接与高端市场对接,使得林蛙产品层层加价才能与消费者见面,在普通消费者眼中林蛙产品价格昂贵,致使消费市场狭窄,消费群体单一,因此,亟需能够带动林蛙产业发展,具有辐射面广、吸引力强、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龙头企业的引领,通过衔接产需市场,采用新型的公司与养殖户合作方式,带动林蛙市场朝着规范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全新的具有集安地方特色的林蛙养殖、加工、营销一体化模式。

4.5产业管理比较混乱

林蛙是两栖类经济动物,其生长繁殖既需要山林又必须有水源。在管理上,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将林业用地上的沟系发包给养殖户,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为养殖户办理了《驯养繁殖许可证》,而水利部门又依据《水法》、《渔业法》和《河道管理条例》对林区内的河流参与管理,还向个别养殖户发放了《滩涂养殖许可证》,并收取了相关费用,造成了地方行政主要部门间的矛盾,使林蛙养殖的积极性与稳定性没有保证,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5.林蛙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中国林蛙,又称哈士蟆或雪蛤,是一种主要分布在长白山脉及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珍稀蛙种。自明代即为贡品,有“四大山珍”(熊掌、林蛙、飞龙、猴头)和宫廷“八珍”(参、翅、骨、肚、窝、掌、蟆、筋)的美誉。是集药用、食补、美容于一体的珍稀两栖类动物,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市场,长期供不应求,欧、美市场至今几乎是空白。可以说发展林蛙产业经济效益可观,前景无限。林蛙应用领域非常广阔。如:食品、功能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通过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进行深加工其功能更是大为提高。林蛙集食补、药用、美容于一体,特别是它的药用价值极高,它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睾酮、雌醇、雌酮和多种复合多肽等活性因子,具有滋阴补肾、延缓衰老、激活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实为一种稀缺性药用资源,是中老年群体的理想产品。鲜活林蛙是美味佳肴的原料,南方市场很少有货,几乎处于市场真空,未来几年内不会出现市场饱和。林蛙及其制成品一直畅销国内外,价格昂贵。国际市场每公斤林蛙油价格达1100美元,国内市场每公斤价格也在6000-7000元人民币左右,且有继续走高趋势。随着人们对其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自身保健意识逐步增强,林蛙油及其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产品日趋供不应求。该项目产品出口创汇是国家政策鼓励的,内销符合发展经济活跃市场,丰富人民生活和治病健身的稀缺项目,如中国药典所述"属不能满足需求"的产品。从产品所采取的技术路线以及产品的功能、性能、质量上看,林蛙项目的产品具有其他竞争对手不可比拟的竞争能力,享有较强的技术领域。从长远看,林蛙油及其延伸产品有着无比广阔的国际市场,其出口前景不可估量,不仅价格高,市场容量更是巨大无比。

6.规范林蛙产业发展的对策

6.1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一是继续完善关于林蛙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用政策激活林蛙养殖户的主动性、热情和创造力;二是选择养殖规模大、基础好、效益高的林蛙养殖户给予重点扶持,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引导他们增加科技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推动我市林蛙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由林业局牵头,进一步发展壮大林蛙养殖协会队伍。协会通过向会员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技术培训,提供养殖、加工、销售等新信息,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管理方法等形式,提高养殖户的素质,减少矛盾和纠纷;四是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林蛙疾病的防控力度,减少因林蛙病害对林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提高养殖户收入。

6.2加强产品精深加工

加大对现有林蛙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或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外力支撑,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同时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和现有优势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引进技术或资金,兴办新的林蛙产业加工项目,真正最大限度地实现林蛙就地转化增值。通过政策扶持和多方位指导服务,进一步做大做强林蛙产品加工企业群体,走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实现产业链条的拉长和最大效益。

6.3加强品牌建设力度

将现有的品牌做大、做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建立起辐射面广的营销网络。同时,由政府与企业共同研究林蛙的“地理标志性品牌”推广战略,从而将林蛙产品打造成与“新开河人参”、“通化葡萄酒”等齐名的我省地理标志性特色产业。

6.4妥善解决部门矛盾

通过与水利部门协商,明确林业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林蛙养殖应由林业部门主管,水利、地税、工商、国土资源等部门协助管理。水利部门将存在于山林间的水系、河流委托给林业部门代管。按照《吉林省林业厅关于汪情林业局在施业区内养殖林蛙等问题的复函》(吉林函[2002]75号)意见办理,即“人工养殖林蛙应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驯养许可证、销售(加工)许可证和运输许可证”。

6.5开展林下综合开发

林蛙养殖范文第10篇

林蛙即所说的哈士蟆,我国主要有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和黑龙江林蛙(R.amurensis),中国林蛙形态近似青蛙,雌蛙体长7~9cm,雄蛙较小。皮肤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面不同,秋、冬为褐色,夏季为黄褐色,雌蛙腹红黄色。雄蛙有声带。栖于长白山麓。松花江及鸭绿江上游山区森林、荒地,喜阳光较弱的湿润山林背坡。夏季离水,秋、春入水。雌性林蛙的输卵管,是名贵的中药材,它集滋补、健身、防病、治病之功效为一体的珍贵蛙种,是历史悠久的名贵药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以来自天然、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材料所生产的具有丰富营养保健功能的产品更加关注和青睐,林蛙及其制品的市场需求逐渐的趋于旺盛,因而林蛙养殖就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已经成为当地林区职工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但现实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因此,正确地分析国有林区林蛙产业发展的优势,强化措施保证,对于林区林蛙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有效保野生动物——林蛙这一物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林蛙产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林蛙养殖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还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林蛙在我国东北三省广泛分布,中国林蛙是我省林区的特有品种,是集食、药、补为一体的珍贵蛙种,“俗称大补品”;因其专摄取昆虫类食物又称“纯绿色食品”,是延缓衰老、滋补强身、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最佳进补良药。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很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捕捉野生林蛙的人越来越多,广泛用于医药和保健品制造的林蛙油(田鸡油)越来越缺乏,价格也非常昂贵(俗有软黄金之称),但是中国林蛙对其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条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而适宜其生长的森林生态环境又逐渐减少,加之人为滥捕滥杀,至使林蛙的资源日趋枯竭,为了保护和发展林蛙产业,我省各大林区都在积极探索和寻求发展之路,制定好的产业政策和创造优良的产业发展环境,建立示范区,选出产业带头人,对职工和农民的养殖户进行培训、技术指导等,在林区内全面开展了沟系承包经营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这一有效形式得到了林区广大职工农民的养殖户的认同,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蛙养殖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野生动物--林蛙保护的重要性

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是一项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林蛙是林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林区自然生态平衡起着积极的作用。天然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林蛙的生境破坏,分布区缩小,数量减少。如果中国林蛙的适生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生态平衡失调,从而危及中国林蛙的生存和繁衍。又由于近年来各地降水量较少,严重影响了林蛙正常生长活动和越冬、产卵、孵化,导致林蛙种群数量逐年减少,加之一些地方以养殖为名,非法捕捉、销售野生林蛙现象的出现,对野生中国林蛙资源的过度捕猎,造成约有60~70%的适生区域,林蛙分布密度急剧下降,有的地区甚至已经绝迹,加剧了对野生林蛙资源的破坏。

由于上述原因,东北不少地区的中国林蛙已经绝灭或处于绝灭的边缘。如不采取措施保护资源,到本世纪末将有大部分产区的林蛙达到绝灭状态。

为切实保护林蛙资源,严厉打击非法捕捉、销售野生林蛙行为,杜绝采取许多毁灭性手段进行捕捉(如炸药、毒药、电击等),对野生动物资源林蛙的保护,采取大力发展林蛙产业,带动林区职工致富及职工致富项目的产业转型,以达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林蛙资源来保护这一易危物种的目的。因此,在区域内对中国林蛙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4.调查及研究方法

4.1林蛙养殖户基本情况的调查

中和林场林蛙养殖是在1996年8月阿城林业局正式开展野生动物林蛙的驯养繁殖工作开始的,中和林场施业区面积为306810亩,规划林蛙驯养繁殖区域面积为206025亩。现有林蛙养殖户为48户,总计林场130个林班,其中有106个林班为驯养繁殖区域,最小户面积1230亩,最大户面积22115亩,平均每户4292亩。林场职工养殖户8户,农民养殖户40户。

4.2保障性工程及措施的调查

林蛙养殖的保障性工程主要有长年固定式管护房、产卵池、孵化池、变态池、越冬池等;措施主要有安排大量管护人员,林蛙林蛙孵化期间管护,上山、下山期间重点看护,河流秋冬季重点看护。

4.3林蛙产业发展、产业政策调查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好林蛙野生动物资源及物种的特性,根据《中共中央关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将森林保护与森林多种经营产业有机结合,在保护好野生林蛙的基础上,适度进行发展林蛙产业,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野生林蛙资源,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4.4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调查

中国林蛙是水陆两栖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野生林蛙在林区积水或雨后水坑中配对产卵,因此,水源不足,水质混浊,饲料不足,天敌危害等,使蝌蚪成活率仅在10~20%左右,投放幼蛙回捕率仅也仅在5%左右。

5.结果分析

林蛙养殖区域种群密度每亩14.99只明显高于非林蛙养殖区域的种群密度每亩1.59只近10倍,非林蛙养殖区域种群数量相对较少,对自然环境条件的控制可以增加种群数量。

6.结论和讨论

上一篇:孔雀养殖范文 下一篇:养殖项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