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之王范文

时间:2023-11-06 21:25:36

喜剧之王

喜剧之王篇1

金・凯瑞的喜剧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也和其他三位喜剧大师有着共通之处。对于喜剧,剧情的欢乐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动作的滑稽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像卓别林的喜剧,包括《摩登时代》,那时候还是默片,所以基本靠动作来表达影片的含义。而除此之外,表情的夸张有趣也是一个重要的表演部分。如周星驰的夸张风格,憨豆先生的滑稽表情,而金・凯瑞的特点,是极为夸张多变的面部表情。他面部神经发达――只有卡通人物才能做到的橡皮脸加弹簧,他却能轻松驾驭。而他的肢体语言更加鬼怪精灵、异想天开。他的表演已经超越了正常的人类极限,而且处处带着他的标签,深受美国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喜欢。

1月17日是金・凯瑞的生日,我们就用这个专题来向这位给我们带来无数欢乐和反思的喜剧之王致敬,祝他生日快乐!也在假期和节日纷至沓来的一二月为大家带去捧腹的欢乐。

金・凯瑞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少年时已有喜剧演出经验。在加拿大和美国演出多年后,终于在1981年加入美国电视台成为喜剧演员。他将生活的真实感融入喜剧表演中,令幽默诙谐之中充满了一种讽刺嘲笑的内涵。金・凯瑞身上从来就不缺少搞笑的细胞,他的一个眼神,不经意的一个小动作,就能让人捧腹大笑。但金・凯瑞的电影能如此迎合广大影迷的心,不仅仅靠的是笑料百出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他在塑造电影人物的同时,更多地融入了广大平民的性格与遭遇。

1994年的《神探飞机头》是金・凯瑞的成名作,他在片中的飞机头造型夸张而抢眼,挤眉弄眼的大动作更打破了好莱坞笑星的固有表演模式,被中国影迷称为“西方周星驰”。

紧接着同年上映的《变相怪杰》是金・凯瑞最为知名的代表作,电影讲述生活呆板单调的银行办事员史丹利偶然在河边捡到一个古代面具,戴上之后产生奇幻的蜕变,从懦弱的凡人一跃成为超级英雄,但因此遭到黑道追杀,意图夺取面具用以为非作歹。史丹利则发挥其超感应能力夺回面具,并赢得美人芳心。金・凯瑞在片中的表演夸张、滑稽,一张脸简直演出了八百种表情,以夸张的动作、千变万化的面部表情和精湛娴熟的身体技能折服了千百万观众。这部喜剧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选择金・凯瑞出演变相怪杰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他那极度夸张的面部表情带来的喜剧效果即便不用特技也不是其他演员能够轻易表现得出来的。可能是他的夸张表情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太深了,这也成了他演艺生涯的一个桎梏,大家似乎不容易接受金・凯瑞像其他演员演的角色一样,也可以有彷徨,也有不安,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但是金・凯瑞并不服气,他在《楚门的世界》中的表演向世人展现了他的另一面,是完全不同于金・凯瑞以前风格的,具有极强的讽世意义,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反思。

《楚门的世界》,英文名“The Trueman Show”,直译过来就是“真人秀”的意思。影片讲述了看似生活得快乐幸福的楚门,其实他所有的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真人秀,从他出生开始,他的一生就是被导演的一出戏。全世界人民都亲眼见证着他的出生、成长,而他自己浑然不觉,他生活中的所有人都是演员。慢慢地,他发现有些不对劲,他就像是活在玻璃罐里的蝴蝶,开始追问真相到底是怎样的。他与整个世界对抗,与设计这个节目的导演对抗,可却总是失败。都说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在他最无助的时候他想到了从海上逃跑。他经历人工的暴风雨,船都翻了,他便开始一直游,就在他绝望的时候发现摸到了一面墙,跟天空一个颜色的墙,才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可他最终凭借坚定的信念走出了这个虚假的世界。

影片有着宏大的隐喻,探讨了自由的意义。如果你处在楚门的位置,你会选择安逸的生活,还是逃离摄影棚,奔向自由?

“不自量力地还手,直至誓死方休”。这是歌曲《山丘》里的歌词,《楚门的世界》所表达的,除了自由,还有勇气。

《冒牌天神》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因为摆不正自己位置,而使得自己工作岌岌可危的新闻记者。正是这个社会最普遍存在的小资产阶级分子。他们都渴望获得成功,更渴望受人尊重,但往往事与愿违。就在这个时候,上天给了他们机会,一个足以让他们一脚跨越梦想的机会。《冒牌天神》中的主人公就得到了上帝的神力。这正迎合了很多观众的心态,他们往往生活压力大,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与帮助,当然希望能在自己的运气上有所收获。金・凯瑞的电影,在这方面和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夜之间,电影的主人公变得无所不能,这正迎合了那些正处于事业需要发展,急于表现自己的人身上。但就在电影的主人公为自己得到神力而兴奋不已的时候,他同样也发现不是所有愿望都能凭借这神力办得到的。《冒牌天神》的结尾,当电影的主人公想凭借着自己所拥有的神力来找回自己爱情的时候,神力却失灵了。当他看到被自己胡乱使用神力弄得一团糟的世界时,他觉醒了,并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不顺利的时候抱怨上帝,可是,当我们真的成为上帝的时候,也许就会明白,有时候,成为上帝,并不能改变什么。即使是上帝,也不能违背自然和常理去做事,就让我们端正好自己的态度和位置吧,只有这样,人生,才能精彩。

结语:

喜剧之王篇2

作为编剧,除了脍炙人口的《喜剧之王》外,《阿呆拜寿》、《嫁个有钱人》等电影都出自她的手笔,并因《大丈夫》获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作为填词人,她写了700多首歌词,为电影《和平饭店》谱写的主题曲《完全因你》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主题曲奖。

作为作家,她至今已经出版了38本小说、12本散文。2004年在香港出版的《女法医宋雨日》,是华语地区首部女法医小说,此系列之《黑夜女巫》、《周三先生》已由作家出版社在2009年1月出版了内地中文版。

这就是多面李敏的各种身份。金庸先生曾赞誉她:“我是你专栏的长期读者。”合作者周星驰则称:“李敏的作品带有非常沉重、浓厚的幽默感,令我嘻哈大笑,不能自拔。”李敏却说:“我不是全职作家,我只是两个孩子的全职妈妈。”而在同样优秀的丈夫李进的眼里,她不过比普通女子更率性真实罢了。

寻找答案,寻找幸福

相遇是上天注定的。有缘的人即使擦肩而过,也会在下一个路口再次重逢。

曾经,李敏在华纳香港区担任创作总监,而李进是她的boss。老板总是让人觉得神秘而敬畏的,李敏对他敬而远之。

直到她向往自由生活辞职后好几年,忽然接到李进的电话,问:“你给叶倩文写了一首歌《紫色》,我想问下紫色真的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体吗?”

虽然那时她还比较秀逗(香港语,傻),别人寒暄说改天一起吃饭啊,她就会马上问哪天啊?但她也听出了他的话外音。接着李进让她给自己写剧本,聊着聊着,就开始谈起了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剧本。

10年前通信还不太方便,但李进会坚持每天给她打电话。可有一次他一整天都没音讯,李敏开始坐立不安,彼时,才知自己已中了他的招。正在这时,他打来电话。“你在哪里啊?”他得意洋洋地说:“我在天上呢。”她大吃一惊,原来他在飞机上,想起她来,用飞机上的电话给她一个惊喜。

因工作关系,李进能接触到形形的美女,可美女通常不懂说笑。他只喜欢和聪慧的李敏聊天。单亲家庭长大的李敏,在无人理会的情况下很小就懂得自己找乐。走在路上,她常常会想起某个同学的糗事而哈哈大笑。从艰难的处境中寻找慰藉,在不好的事情中汲取有用的东西,这是她从小就会的本领,搞笑的天分也造就了以后被很多人誉为经典的《喜剧之王》。

李进打电话第一句通常是问:“今天有没有什么笑话啊?”

“有一天呢,小白兔和大灰熊一起吃了很多东西,然后都要便便。小白兔说:‘我的毛很好哟,便便也不会被粘住。’大灰熊说:‘真的是这样吗?让我看看嘛。’然后它用兔子的毛擦自己的屁股。”

“哈哈。”这个说给小朋友听的笑话,让李进的眉头舒展开来。率真可爱的女人,总会让人觉得相处很舒服。婚后,他们也坚持这样的原则,轮流让对方做小孩,去宠爱迁就对方。

她三十多,他四十时他们结婚了。

见过太多娱乐圈的浮躁和喧哗,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将婚礼选在了赌城拉斯维加斯。李敏之前也做过歌手,为了演出穿过各种漂亮的衣服,觉得穿着累赘特别麻烦,所以没有婚纱、没有排场的婚礼让她很喜欢。他们都穿着普通的上海滩式的套装,还请了一个假猫王伴唱,只有3个朋友在现场祝贺。在沸沸扬扬的娱乐圈,很多人的婚礼都很豪华,好像走在他们婚礼的湖边,随手就能拾到遗落的钻石一样。但为别人制造过很多秀的李敏却说:“我不要钻石,我只要两个人间的理解和支撑,那才是极致的浪漫。”

浪漫永远都是私人化的,是两个人内心深处的契合,是一种忘我的心境。

他们的蜜月选择去意大利的科莫湖―地球上最浪漫的湖。

每天清晨,两人携手在石板路上散步,清新的风渐渐吹散湖面的薄雾,宝蓝色的湖水像丝绸一样展开,教堂的钟声错落有致,穿越金色的阳光传得很远;夜晚,在星光的照耀下,走在小街上,伴着风吹树梢私语和湖水拍岸的轻吟声,他们能听到彼此的心跳。甚至不用说话,只是相视一笑,五脏六腑好像都轻盈通透,生命的美妙让他们感谢上天,让彼此相遇。

其实那段时间,李敏正处于人生的迷茫期。虽然满腹才华,但单细胞的她在为人处事和事业发展上都遇到了瓶颈,或许还有一丝父母离异带来的对婚姻的恐惧。而早已看透人世的李进,给了她极大的安全感。他的乐观和对生活的豁达深深地感染了她。

他带她欣赏人间至美的风景。但他不直接告诉她答案。

他告诉她,人生是没有答案的。答案在不同阶段随着时间和阅历而改变,新的问题会有新的答案。与其焦虑,不如享受。

还有一次,李进带着她去了云南丽江。他们住在玉龙雪山对面的旅馆,只要一推开窗,躺在床上就能看到云雾缭绕的雪山,还能一起泡温泉。仿佛到了世外仙境,吸天地之灵气,忘世俗之烦扰。虽然节俭的李敏,第一反应是大叫“宾馆好贵哟”,但马上又说“风景好美啊”!

因为她能理解一生中有几次这样的奢侈是值得的,对于他们而言,最可贵的是不为物质所羁绊,寻找眼睛和心灵的休憩地。

完善剧本,完善婚姻

“做编剧就是在导演给出的毛坯房里装修,而婚姻这所房子也需要装修和维护。它可能会漏水、会停电,不知哪天会出哪些问题,要随时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这是她以编剧的身份得出的婚姻感悟。

婚后最初的磨合期里,李敏也犯了女人爱侦查的毛病。

有一回,李进说和朋友一起喝茶。李敏打他电话关机,给他的朋友打电话,对方却矢口否认他们在一起。

她觉得李进骗了自己,用自己丰富的脑细胞开始各种想象。那天还下着雨,淅淅沥沥的雨声更惹得人心烦意乱。夜色渐渐暗淡,凌晨两点的钟声已经敲响,他却一直没有消息。李敏开始担心李进的人身安全,回家的路有许多的岔口,又下着雨,他开车安全吗?最后她暗暗祈祷:只要能让他平安回家,他爱不爱我都不重要。

结果他回来后,李敏才知道李进手机没电,而朋友因为熟悉所以故意戏弄她。李敏怒从中来,但最后还是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如果有一天,他对自己说:“我不爱你了。”只要他能过得快乐,李敏绝不会抓狂。因为那晚的感受,让她刻骨铭心。对自己而言,他的安全和幸福是第一位的。从那以后,她的心态平静了许多。

随着相处日久,阳奉阴违成为他们的相处之道,意见不合时,他们会在表面赞同对方,但背过身后,依然是各干各的。

不做传统意义上女性应该做的事,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李敏的原则。最初她也会每天都等李进下班,他总是开会到晚上八九点。出于愧疚,李进总会想办法抽空给她打电话:“我大概X点才会回家,你别等我了。”而她也饿得饥肠辘辘。有一天,她终于先吃饭了,感觉特别好。李进回家也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以后他就不用特意找时间给她打电话,不用惦记家里的事而能安心工作了。

做好自己,就不会给对方添乱。做好自己,也才能更赢得对方的尊重。

李敏也不会像一般女人那样,事事矜持。有什么需求,她会对老公直接提出来。她笑言:“世上没有完全懂你的人,所以不要老让人去猜测自己想什么。有什么就说出来,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35岁时,她做了高龄产妇,却被告知,子宫长了肌瘤。从B超中见到那个小小的生命时,母性瞬间被点燃,李敏当即做了决定,不管怎样都要生下孩子。

最后她做了整整6个小时的手术,剖腹生下大女儿李赏,然后又手术摘除直径达22厘米的肌瘤。因为肌瘤过大,不得不进行了两次手术。

李进颤抖着抱着这个来之不易的毛茸茸的女儿。她有着妈妈那样的眉眼,瞪着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脸上还闪过一丝浅浅的笑容。

从不落泪的硬汉李进的眼睛湿润了。那是他第一次在人前落泪。他的泪既为新生命诞生而感动,也为妻子受累而心疼。

两年后,他们又有了另一个天使―李悦。赏心悦目,是他们对女儿的期待。

两个孩子都爱绘画,大女儿李赏还获得了全港钢琴大赛第三名的成绩。问及李敏教育孩子的秘籍时,她坦言:“我从没刻意去培养她们。其实,孩子如果足够爱你,自然就会听你的话。做错事你不说,他就会自我惩罚。”有一次,女儿不听话,李敏就一整天都故意不理她,最后李赏忍不住大哭起来,向妈妈承认了错误。

两个粉雕玉琢的女儿也是李进的心头宝。他经常亲自去买尿布,虽然有时会买错尺码。但当胖胖的他抱着尿布,挺着胸哼着歌走在路上,那种掩饰不住的做父亲的喜悦,让旁人都会侧目。

李进也爱一只手牵一个女儿,很自豪地屁颠屁颠地走在街头。阳光将他们的身影拉长,三个长短不一的影子,时而交叠,时而分开,但一直保持一体。李敏走在身后微微笑着,内心涌起的是安定和平静。

从两个人到三个人,再到一家四口,关于人生的答案,对他们而言,孕育孩子、培养后代或许是一个。

在爱中成长,在爱中圆梦

李敏一直觉得男人能追求自己的梦想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当李进进军内地市场,在北京开办自己的娱乐公司―大国文化娱乐公司时,这就意味着要两地分居。但为了丈夫有更好的发展,她全力支持。

而爱好冒险,骨子里不安分的李进,有一天直接打电话告诉她:“我已经在北京买房了。”李敏沉默一秒钟,只说了一个字:“好!”大多数的香港人并不愿意在外地发展,李敏却将自己的稿酬拿出来支持李进,承担了一半的房款。

李敏之所以毫无保留地支持丈夫,因为她骨子里同样是个不安分的人,执著地用文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身边有很多女性朋友,性知识匮乏得让她惊奇。甚至有一个年龄已30多岁生完孩子的朋友,都分不清尿道和阴道。为了帮助女性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性,她开专栏、上电视,通过各种渠道来宣传女性性知识。她在香港发行了一本《公开秘密》。没想到,连李敏60岁的母亲都看得津津有味,大呼:“原来是这样的啊!”

用正经而幽默的文字去帮助人,令李敏十分欣慰。

女儿的诞生,让李敏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她不再满足于做导演的装饰工,想写一些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天冒险的她把视角又转到了侦探题材,开始尝试写侦探小说。

当时,她已经怀孕3个月了,依然和合著者一起看各种侦探小说。合著者看完后,就会把那些关于婴儿夭折和死亡的文字折起来,让她跳过这页。和大多数孕妇不一样,她爱看这些惊险的小说,从小就对木乃伊兴趣十足,即使怀孕也没让她的思维变得懒散。或许因为受到这样的另类熏陶,导致二女儿生下后,生性格外大胆。

李敏北京的家附近有一片小森林,孩子们喜欢手牵手玩耍嬉闹。有一天,她灵光闪现,也许写一部森林里的历险小说能打开许多人心里的梦幻魔橱。

其实每晚都为孩子念书、讲故事的李敏,很早就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书既让孩子感兴趣,又能学到知识呢?怀着一份母亲的责任和担忧,她将眼光投向了魔幻历险小说,最终将充满娱乐性、参与感的魔幻历险故事与生活知识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谷》。

联系内地出版社时,也颇费周折。李进总是鼓励她:“咱们就是梦工厂里面的人,如果自己都不去实现怎么可以呢?”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李敏还找到了S.H.E朗读《神秘谷》,出版了适合小朋友听和看的有声小说。

尊重每一个人的梦想,爱护每一个人成长,是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态度,同时延及到对身边的每一个亲人和朋友。李敏时常会给在美国的婆婆打国际长途,耐心倾听老人的唠叨;李进会在闲暇时,亲手给岳母做一顿她爱吃的美味。

如今,对他们来说,最大的矛盾就是“马桶战争”。一个喜欢把马桶盖掀上去,一个愿意把它放下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目前,他们准备筹划在家里修一个男厕、一个女厕,这样各自相安无事。

在经历身体剥落的疼痛后,在日常生活磨砺后,在自我成长和完善后,李敏早已不像书里的小女孩那样事事都去追寻一个绝对的答案。答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变得饱满和充实。

喜剧之王篇3

1、剧情简介:尹天仇(周星驰饰)一直醉心戏剧,想成为一名演员,平时除了做跑龙套以外,还会在街坊福利会里开设演员训练班。此时舞小姐柳飘飘(张柏芝饰)在妈妈桑的带领下来到这里要求学做戏,原来柳飘飘有一段非常不愉快的经历,在尹天仇对她指导的过程中,柳飘飘对尹天仇渐生情愫,同时她也成为了夜总会里当红的小姐。

2、尹天仇受到了极多白眼之后,终于得到了大明星鹃姐(莫文蔚饰)的赏识,提携他担演新戏中的男主角,但没想到突然把他的角色换掉了,令他失望不已。在片场当场务的卧底警员(吴孟达饰)身份被识穿,尹天仇阴差阳错的帮忙破了案。之后尹天仇继续活跃在街坊福利会的演员训练班里。

(来源:文章屋网 )

喜剧之王篇4

关键词:杂剧 郑光祖 喜剧艺术

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中将喜剧情节称为情景滑稽,并指出其手法主要有重复、倒置、相互干涉三种,我们也可从这三个方面认识郑光祖作品的喜剧情节类型。

1.重复

作品中,通过同一人物的同一言行的一再重复,显现出喜剧色彩。《翰林风月》在表现白敏中渴望见到小姐的情态时即用了这一手法。二折,樊素入白敏中书房,白以为小姐:“(白敏中慌搂旦科,云)小姐,来了也。”白托樊素递简帖和香囊给小姐后,苦等音讯,樊素至:“(白起身搂科,云)小姐,你来了也。”三折,白敏中焦灼地等待与小姐私会,又误樊素为小姐:“(白敏中向前搂旦科,云)小姐,你来了也。”相同的动作和言语的不断重复,生动形象地传达出白敏中的惶急、卤莽,其神态充满喜剧意味。

2.倒置

作品中,人物言行的关系前后颠倒,即在前某种言行的发出者,在后却成为同一言行的接受者,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倒置”状态中,营造出喜剧效果。如《王粲登楼》,王粲落魄时求见丞相蔡邕,拜见时,蔡叫铺好锦心拜褥,说:“只怕污了你那锦心衣服”,后三次敬酒,三次故意不与,并说滴酒未沾的王粲“发酒疯”。王粲得意后,蔡邕求见,请其“受老夫一拜”,王粲即叫“将过锦心拜褥来”,说“怕拜下去污了你那锦心衣服”,也三次敬酒,三次不与,言蔡的质问是“发甚么酒疯”。《翰林风月》里,小蛮对白生暗怀情愫,但当樊素将白生书简交给她时,却勃然大怒,要樊素“跪着”,骂为“辱门败户的小贱人,”“与他这等淫词来戏我,”声言要禀告老夫人,“拷下”她“下半截来。”然当樊素拿出小蛮故意遗给白生的香囊,要将“这东西索寻个下落”,“到夫人行去来,叫奴胎吃顿拷”,小蛮立即态度大变,恳求樊素“咱和你且慢慢的商量”,言“是我的不是了也,”“你打我两下波。”而樊素亦叫小姐“你过来跪着”,唱道“今番轮到我装幺。”王粲、蔡邕、小蛮、樊素前后言行的颠倒,妙趣横生,引人发笑。

3.相互干涉

柏格森论相互干涉:“它之所以滑稽,乃是由于它体现了两组不相干的事件的会合。”(《笑——论滑稽的意义》)这也就是指剧中人物的误会,剧中人不明真相,而观众已心知肚明,因此对其误会付之一笑。如《倩女离魂》,“离魂”情节,外人不知,王文举不知,倩女自家亦不知,遂产生种种误会:倩女之母、婢、王生之家人皆以为王文举别娶他人;倩女以为“他原来有了夫人也,兀的不气杀我也”;王文举则视离魂为鬼魅,要予以砍杀。而观众清楚地知道观看的是关于离魂的戏,剧中也交代了倩女病卧在家,扮离魂的正旦唱词“我觑这万水千山,都只在一时半霎”,也暗示了非真倩女追赶王生,加之舞台上倩女与“离魂”有着一模一样的扮相,因此,当剧中人陷入误会时,洞若观火的观众就获得了“先知”的快感;而剧中误会消除,这种被“印验”了的快感就愈加强烈。康德《判断力批判》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即认为笑是由不快感到快感的突然的转化,这种论断正揭示出误会的产生和消除引发喜剧快感的缘由。

郑光祖作品的喜剧情节,并非以上三种类型所能完全包纳,如《三战吕布》有张飞与孙坚的对照、《智勇定齐》中有齐女与大臣的对比、刺字的戏弄等。但无论何种情节,都恰好地突显了人物的特定性格,在冲突中展现喜剧效果,机巧而自然,与其它优秀的元杂剧喜剧作品相比,亦毫不逊色。

二、郑光祖对喜剧性的刻意追求

通过研读郑光祖的作品,我们发现他对喜剧艺术似乎情有独衷。其历史剧,一空依傍,随意编排古人古事。如《王粲登楼》写王粲父生前与丞相蔡邕指腹为婚,王粲始困终达,官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与邕女谐成伉俪;《三战吕布》写孙坚嫉贤妒能,两剧内容皆于史无稽;《伊尹耕莘》《智勇定齐》亦取材于历史传说,极富传奇色彩,故王世贞《曲藻》斥其“事实可笑”。而如此艺术处理,是形成作品喜剧品格的关键。郑光祖并不是对历史上的王粲、孙坚一无所知而随意编排,但如忠实于历史上的王粲、孙坚,作品的喜剧性就无由而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郑光祖是欲通过喜剧方式抒情达意,而有意改变历史人物的面目,使“事实可笑”。从《翰林风月》一剧,更能看出这一特点。

前人对《翰林风月》的批评,向有两点:一是谓其抄袭《西厢记》,王世贞《曲藻》言“《梅香》虽有佳处,而中多陈腐措大语,且套数、出没、宾白全剽《西厢》。”梁廷楠《藤花亭曲话》卷二说:“梅香如一本小《西厢》,前后关目,插科、打诨,皆一一照本模拟。”二是指责剧中人物设置不伦:“敏中为乐天从祖弟,史称其与乐天相友爱者,乃妄以其兄之妾为其弟之妻,且婢,使千古而下阅者,疑敏中有陈平为盗之谤,朕栖欲治之心。颠倒伦常,莫斯为甚。”(梁廷楠《藤花亭曲话》卷二)我们对照《翰林风月》与《西厢记》可以发现,郑作虽总的成就没有超过《西厢记》,但在喜剧性上却得到了某些加强。

梁廷楠比照二剧有“二十同”,即以这“二十同”中牵设喜剧因素的地方,郑光祖用力似都过于王实甫。如梁言之“九同”:《西厢记》“张生倩红传寄锦字”为:“(红云)我没来由分说;小姐回与你的书,你自看者。(末接科,开读科)呀,有这场喜事,撮土焚香,三拜礼毕。早知小姐简至,理合远接,接待不及,勿令见罪!”而《翰林风月》“素亦与白密递情词”则先加了一白误认的动作,继以一梅香戏弄白生的情节,然后肆意展开:“(白起身搂科,云)小姐,你来了也!”“(正旦唱)梅香今日有功劳,(白敏中云)那简帖儿,小姐收了也不曾?(正旦弹指科,唱)将一个小小的机关儿把你来完备了。(白敏中云)有甚好音信,教我知道咱。(正旦唱)有他那亲笔写的情词揣着吟稿。(白敏中云)小姐的回音?我看咱。(正旦怀里取不见科,唱)呀,那里每不见了?(白敏中云)你怎么不小心,等他不见了?天哪,我可死了也!(正旦唱)哎,你个不了事的呆才,可元来在这手里搦着。(白敏中云)兀的不唬杀我也!(正旦与白简科)(白跪接,云)小姐有书,怎敢轻亵?待我焚上一炉香,小娘子替我喝拜咱。(正旦云)我不会。(白敏中云)你不肯?我自喝咱。(拜兴科)(正旦云)见你娘也不似这般呵!”郑作之喜剧效果明显强于王作。可以相信,郑光祖所以创作出与《西厢记》有“二十同”的《翰林风月》,除了他对此类故事的兴趣,更主要的则是欲创作出较《西厢记》更富喜剧性的作品,即《西厢记》在喜剧艺术方面,尚为他留下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对喜剧艺术的偏爱,使郑光祖不去顾及与《西厢记》关目上的异同。人物设置上,也难以排除郑光祖有意“搞笑”的成分。

郑光祖不会不清楚,《翰林风月》人物设置有“颠倒伦常”的嫌疑,及观众会产生滑稽的联想,这只能理解为他的创作有着刻意追求喜剧性的倾向。《翰林风月》虽加强了喜剧性,但并未落入庸俗一途,作品整体仍有较高成就,与《西厢记》相互晖映。明孟称舜《新镌古今名剧?柳枝集》《翰林风月》评说:“昔崔颢作《黄鹤楼》诗,千古称绝;李白作《凤凰台》诗,拟之古人,才力均敌。不欲放他人独步,意益如此。此剧科目,全类《西厢》,而填词迥别,亦犹李白之追拟崔颢也。马巽倩评此剧云:‘风流骏逸,使事用古,纯是韵趣。若为王实甫蓝本,我尚谓换骨未仙;若脱胎王实甫,可不云后出愈奇耶!’”即高度称赏《翰林风月》的语言成就,谓其与《西厢记》难分伯仲,而“后出愈奇”,如指郑作在喜剧艺术上的充分开掘,也并非溢美之辞。

三、郑光祖喜剧艺术所的独特成就郑光祖的喜剧,题材视野非常开阔:有歌颂性喜剧,塑造正面人物形象,歌颂美好的事物。如《倩女离魂》《翰林风月》讴歌了真挚感人的爱情。倩女敢于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甚至魂魄突破肉体的阻碍追随王文举;白敏中对小姐一往情深,矢志不逾,均歌颂了爱情力量的伟大及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真诚执着。有讽刺性喜剧,以揭露反面人物的丑恶为主。如《三战吕布》中的孙坚、《伊尹耕莘》中的陶去南、趓入巢身居高位,却胸无点墨、贪生怕死,在战场和生活中出尽了洋相;《王粲登楼》中的丞相蔡邕,嫌贫爱富,贪恋权势,所作所为令人不齿。郑光祖的喜剧笔触,游走于历史和现实之间,既发现、颂扬小人物的善良、智慧之光,也无情地撕下那些高层显贵、大人先生们的愚蠢、虚伪的面纱。以喜剧为武器,郑光祖赞美歌颂了真善美,揭露抨击了假丑恶。

郑光祖的喜剧艺术,取得了独特的成就。科诨滑稽的运用,有利于调动观众的观赏心理,增强舞台演出效果。李渔《闲情偶记》“科诨”第五说:“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郑光祖作品中的科诨滑稽,在营造喜剧气氛、吸引观众方面取到了极重要的作用。如《三战吕布》人物众多,第一折出场的就有十八路诸侯、吕布及八健将,还有众多兵卒,如无科诨穿插点逗,场面必定沉闷无趣,而此剧不仅当时颇受欢迎,今日读之亦令人解颐,实借科诨滑稽之力。同时,郑光祖之科诨滑稽,在艺术上也有一定成就。《闲情偶记?贵自然》言:“科诨虽不可少,然非有意为之。如必欲于某折之中,插入某科诨一段,或预设某科诨一段,插入某折之中,则是觅妓寻欢,寻人卖笑,其为笑也不真,其为乐也亦苦矣。妙在水到渠成,天机自露。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斯为科诨之妙境耳。”郑剧之科诨,虽未全部达到李渔所标举的“自然”境界,但在总体上,可说是运用得当、富于创造性的。其插科打诨,总是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及喜剧气氛的营造。而有的地方,则作到了信手拈来,妥帖佳妙,如《智勇定齐》中茶旦宝马鞭赶牛、宝剑切桑叶的语言,《伊尹耕莘》趓入巢“到阵上丢了枪刀,着石头打”的诨语,既切合人物身份,又妙想天开,令人忍俊不禁。喜剧情节的创造,则紧扣人物形象的刻画,既不故弄玄虚,又引人入胜,自然妥帖。随着情节的展开,作者的爱憎好恶亦展露无遗。如《翰林风月》中,白敏中一再误认小姐的情节,通过“寻常的、滑稽可笑的事件”“对主要人物的惊慌和烦恼的模拟”(毕尔?高乃依《论戏剧的功用及其组成部分》)使观众在笑声中对白生的重情、卤莽的性格有了深刻的印象。《王粲登楼》里,王粲和蔡邕人物关系的前后颠倒的情节,既表现了王粲的机智、不媚权贵的正直品格,也辛辣地挪揄、讽刺了蔡邕势利的小人嘴脸。通过自己的创作,郑光祖在中国喜剧艺术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章。

郑光祖对喜剧艺术的偏爱,首先源于戏剧传统的深刻影响。

中国戏剧,源于乐神的巫觋和乐人的俳优,在其发展进程中,喜剧就率先得到发展并成熟。唐参军戏、宋金杂剧无不以调笑滑稽为特色。元杂剧中,喜剧是与悲剧并驾齐驱的艺术样式。而且,即使在典范的悲剧中,都乐于设置喜剧人物和情节。如《窦娥冤》这出“感天动地”的大悲剧,加入了赛卢医、张驴儿、桃杌、张千等人大量的插科打诨,他如《琵琶记》的蔡婆、《盆儿鬼》的盆罐赵、《荐福碑》的张浩等都是运用科诨引人发笑的人物。而且,剧作家总喜欢给悲剧加上一个大团圆的结尾,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就说:“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尾。”喜剧最早发展成熟,并得到剧作家特别重视的创作传统和风气,必然对郑光祖的戏剧创作产生深刻影响。

其次,郑光祖秉承了我国文学的乐观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漫长岁月里,形成了高度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始终坚信正义、美善的力量定将战胜邪恶,无论处于何种逆境、险境,都笑脸相迎,从不悲观绝望。这种民族品格,滋养出我国文学的乐观主义传统。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即说:“吾国人之精神,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不着此乐天色彩。”郑光祖生活的元代,民族压迫深重,知识分子处境特别悲惨,如明胡侍在《珍珠船》中所言:“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郑光祖生活于元代中后期,为人正直不阿:“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故诸公多鄙之”,虽饱才学,却仕途失路:“以儒补杭州路吏。”(钟嗣成《录鬼簿》)穷愁潦倒中客死他乡。尽管囿于资料匮乏,我们无法细知郑光祖的生活、性格,但从他的留存作品看,他有着傲岸不屈的灵魂,《王粲登楼》三折中王粲的唱词不啻为其夫子自道:“一片心扶持社稷,两只手经纶天地。谁不待执戟门庭,御车郊原,舞剑尊席?我怎肯与鸟兽同群,豺狼作伴,儿曹同辈?兀的不屈沉杀五陵豪气!”郑光祖重视喜剧创作,用作品带给人们欢乐、喜悦,正体现出他顽强、乐观的生活态度。

无论从作品实际还是从创作主体而言,郑光祖的戏剧创作都有明显的喜剧艺术倾向,并做出了卓有价值的贡献和成就。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古典喜剧时,不能忽视这一份宝贵的遗产;同时,在研究郑光祖及其作品时,也不应忽略喜剧艺术的批评角度。对郑光祖喜剧艺术的研究探索,将打开我们全面认识这位元杂剧大家及其作品的新视窗。

参考文献

[1]冯俊杰(校注).郑光祖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3]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4](法)昂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5]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喜剧之王篇5

【关键词】喜剧性;细读;草根造梦;温情重建

一、源起

2000年中国电影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国产大片爆炸来袭,小成本电影暗流涌动。2012年末的,冠名公路喜剧的《泰》,创造了“中国式发展”票房奇迹:上映首日票房达到3900万,3天内突破1亿票房,截止1月6日已完成11.54亿的国内分账,刷新了国产电影票房纪录。

冠名一分钟一笑点的《泰》已引发社会幽默“奇迹”。在这样的爆笑情境下,对《泰》的喜剧性进行文本细读成为必然。

二、文本细读下的《泰》喜剧性解读

“电影早就拥有产生喜剧效果的种种手段,仅仅在几十年间,电影喜剧就承袭了许多传统的喜剧形式。同时,电影又有着无可比拟的表现手段的多样性和可以广为传播的特点。”

下面就从表演、听觉、蒙太奇三个方面进行其喜剧性的细读。

(一)表演

人本身是造成喜剧性的主体。人的喜剧性现象与其喜剧性活动,是喜剧性发生的第一阶段。

首先,在定妆上,三位主演将谐星本色铺展。《泰》中,继续其逗笑形象风格后,又融入了新的内容。徐铮、黄渤以病态的商业精英形象的“中产”形象出现,徐朗的牙痛、高博的歪脖落枕展现了现代病态精英资本逻辑下的现代病。王宝强,在继续个人的淳朴之外,形象塑造加了许多无厘头元素:黄色蘑菇头、嘻哈的灯笼裤、拖鞋的“一朵奇葩”。

其次,在互动中,情节的变化充满了喜剧性。影片开篇时候,制造了“丝”王宝的“范冰冰就是我女朋友”的噱头与普遍幻想,而影片末尾,耳熟能详的《当》响起,圆了王宝的梦想,将的喜剧性推向了高潮。

再次,动作的叙述中,夹杂了黄渤一贯的动作搞笑与出身少林王宝强式的武打。

(二)听觉

其一,爆笑的言语。《泰》延续了《人在途》里的言语风格,将时下的流行语、网络语言大规模采用,用趣味、反讽、暧昧的语调,迎合了大众趣味。如徐朗与王宝对话中的“我发现你是奇葩一朵”;王宝“你在讽刺我”,而徐朗用真诚的语调进行反讽“我在表扬你”;徐朗的“拍照时比出剪刀手是最没品位的一件事。”;以及在通往清迈的火车上徐朗的“我再也不给别人戴绿帽子了”了的大声吐槽。

其二,轻松的音乐。影片中主要穿插了一首名为《我要和你在一起》的网络歌曲,轻松的语调、甜蜜的感情将影片的剧情快速链接。而片尾《当》的回响,将观众的热情引爆,将“丝逆袭”进行到底。

(三)平行蒙太奇

《泰》中除流畅的叙事蒙太奇之外,徐朗与高博在酒店私下互博中采取了一段有趣的、带浅色情的平行蒙太奇。

王宝与徐朗在酒店进行用餐,遇到高大威猛的金发碧眼的德国男人与两个“美女”人妖,因王宝的好奇拍照引发不满。之后,徐朗为摆脱高博的追踪,王宝前往了高博房间偷取高博护照,而徐朗阴差阳错进入了德国人与人妖的房间。为防止对方的发现,王宝冒充按摩人员进行了一场葱油饼SPA,而徐朗则被压在床下,享受了一场“三个高大威武男人蹦床”的床震,并以王宝打昏高博的一瞬与德国人爆打徐朗的一瞬结束了平行的剪辑。

在这种平行蒙太奇的叙述中,将两边的笑料通过平行的对照,进行了2×2=4式的爆炸性笑场,放大了笑声。

上面分别从演员的表演、声音以及蒙太奇三个方面对《泰》的喜剧性进行了分析。

三、喜剧性内涵:草根的幽默造梦与温情重建

在进行了《泰》喜剧性的肢解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泰》作为一个喜剧电影,它的喜剧因素不管是表演还是蒙太奇都不可避免带有着草根的幽默造梦与其背后的温情重建。

从《泰》的喜剧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泰》的笑点中的绝大部分笑点由王宝角色承担,从飞机上徐朗“你出门没吃药吧”,再到人行天桥上王宝张大似乎无知的眼睛的丑态百出,到最后范冰冰的加盟,将“丝逆袭”顺利进行。在这样的幽默造梦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平凡人的,甚至是草根的幽默与感动,坐经济舱出游、灯笼裤、山寨机发微博,在平凡人的生活中体会生活。“喜剧性是主体本身使自己的动作发生矛盾,自己又把这矛盾解决掉,从而感到安慰,建立了自信心。”在王宝充满笑点的幽默中,徐朗作为幽默的见证人与保护者,在影片之中,完成了个人矛盾的解决,重新找到了人生与家庭的方向。

在王宝营造幽默造梦的背后,填补笑容的是满满的温情重建。徐朗与王宝,一个丢失了护照,一个忘记带钱包的北京人在曼谷的高架桥下,在徐朗的主导并肩一路出发,组成了“泰国传奇”的组合,旅了一段传奇,徐朗的“人间处处有温情”重新唤醒了初生温暖时刻的体会,温暖了内心。在去往清迈的火车上与庙宇里,徐朗对王宝两次的“宝宝,我错了”的道歉,在这样的道歉中,温情、柔和的徐朗重生了。喜剧正以狂欢的笑与温和的情调引导我们的重生,沐浴春光,为广大观影的观众带来一次小型却有效的温柔洗礼,通过情节的发泄,寻找到自我的更新与放松,这是喜剧独有的魅力所在。

四、结语

从电影本身来看,《泰》完成了流畅的叙事与回归温情的表达,告别了《人在途》似乎夹杂了太多精英与政治话语的讽刺感,在这样的叙述中,《泰》完成了小成本喜剧电影的叙述任务,将草根幽默在透出了浓浓的温情。

参考文献

[1] 艾・巴塔拉斯,昌善.电影中的喜剧手段[J].世界电影,1994(01):95-109.

[2]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3册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15.

喜剧之王篇6

[关键词] 类型片;喜剧;营销

近些年,小成本博弈大票房的电影在国内并不罕见,比如投资300万的《疯狂的石头》票房2 700万;投资700万的《人在囧途》票房4 665万;投资870万的《失恋33天》票房近4亿。然而,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一部投资2 700万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票房破了13亿,成为迄今为止内地电影票房的神话。国外著名电影网站《好莱坞报道者》《银幕》也将此电影创造的疯狂纪录以大版面报道给予关注。《泰囧》何以有如此不“囧”的表现呢?

一、典型的喜剧商业类型片模式

《泰囧》全剧取胜的关键在于剧本。这部中国公路喜剧里程碑式的电影,通过荒诞、搞笑的情节设置,暗喻在浮躁快速、尔虞我诈的人生囧途中怀抱真诚乐观的人生态度,回归精神与灵魂的幸福生活。影片以标准的公路喜剧类型片的模式博得了观众的认可。

《泰囧》和几年前的《疯狂的石头》一样,都可以视作新式国产喜剧的优秀代表。无论是它讲故事的方式和节奏,还是影片中的语言和包袱,抑或是影片后期的包装和推广模式,都更能契合观众如今的审美习惯。它们相较于周星驰时代的喜剧片,在艺术手法方面已经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也更能适应如今这个类型更加丰富、市场分化更加明显的贺岁档。《泰囧》的剧本就像是一条工业流水线上打磨出的商业成品。这样的剧本在好莱坞的喜剧类型片里比比皆是,比如,喜剧片《宿醉》《午夜狂奔》,公路片《雨人》《第八日》等。这些片子重新排列组合可以衍生出公路喜剧片、公路恐怖片、喜剧恐怖片、公路追凶片……徐峥只是选择了喜剧这种排列组合方式。这些类型片反复经过好莱坞市场检验,当中的桥段和结构,如两个男人在一段旅行后人生得到升华、一群无厘头男人因为醉酒闹出种种笑话等,并没有新意可言,但经过重新排列组合,却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泰囧》以剧情为框架,喜剧元素大都是因为情节或者性格而生,并不矫揉造作,同时,它又保证了戏剧场面的精彩,喜从故事来,既不刻意,又很充足。

可以说,现实主义题材的喜剧很长时间在中国银幕上销声匿迹了,严格按照标准的商业化模式来操作的片子更少,很多导演急于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观众,结果,招致观众的反感。而《泰囧》这部片子,则是一部完全按照类型片配方制作生产的工业产品,它将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推向了极致,尊重类型片的内在规律。比如:两人在电梯里碰到一美女,正激动地讨论这位美女是不是人妖呢,没想到,美女居然说了句中文。

再有,片中设定了一定的道具制造笑点。比如仙人球、葱油饼、文物、大象、三蹦子等,围绕着这些道具展开故事,购置喜剧性情节。比如,通过仙人球徐朗才发现“油霸”有害,通过王宝强的“和心里的范冰冰度蜜月日记”才让徐朗开始珍惜身边的人

二、延续《人在囧途》的品牌效应

2010年的《人在囧途》一开始只是刘仪伟的一个创意,他觉得美国电影《飞机,火车,汽车》可以做成中国版的。于是就有了由香港年轻导演叶伟民执导、徐峥、王宝强主演的小成本喜剧《人在囧途》,该片当年成为年度黑马,在前期几乎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斩获4 000多万票房。《人在囧途》的大获全胜为《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横空出世营造了利好的社会舆论空间,很多观众会带着固有的期望值走进影院。跟第一部《人在囧途》一样,这部《泰囧》同样是一部公路剧。但这一部中多了黄渤那条“追逐”线,所以,整部影片节奏变得紧凑,内容上也更加丰富。除了徐、王二人的对手戏外,黄渤与王宝强、徐峥的对手戏也非常精彩。导演的高明之处就是让“高博”这一角色为影片增色,却并不抢戏。

三、喜剧搞笑不忘人文情怀

区别于其他搞笑喜剧片,《泰囧》虽然也刻意设置笑点,但整体上,没有无聊低级笑点,这也是国内喜剧片渐趋成熟的标志:不再通过恶搞、无厘头或者过分夸张变形甚至用屎尿屁脏恶丑来招揽笑声,王宝强的样子虽然搞笑,但还算真实,而徐峥演的徐朗更让“70后”感到贴近:一心为事业,忽视家庭,只看到授权书,看不到生活里还有其他,最后还是奇葩王宝强唤醒了他,徐峥首部电影导演作品表现出了惊人的成熟可掌控力。

再有,当两人被高博追赶,跌落水中后,徐朗依然对授权书念念不忘,但是,王宝狠狠地打醒了徐朗,同时打掉了徐朗的一颗坏牙,并痛斥徐朗的疯狂与贪婪。徐朗拿着那颗被打落的牙齿并将它扔掉,似乎暗示着徐朗对过去腐败变质生活的告别以及对开始新生活的信念。这让徐朗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什么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他开始学会珍惜与亲人、爱人的相处,开始反思自己很多急功近利的所作所为。

四、真诚的喜剧创作之路

喜剧一般可以分为幽默剧和闹剧两个类型。后者更多以无厘头为特点,出丑、巧遇、不问缘由,只希望通过这些来逗乐观众,像王晶早期的一些电影都属于这种。幽默剧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是像冯小刚早期的喜剧电影,语言幽默,能够给人联想,又带有流传基因;二是形体幽默,像英国的憨豆先生,中国现在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喜剧。《泰囧》介于幽默剧和闹剧之间,该片在语言上存在一些幽默的成分,而在肢体上就比较偏向于闹剧了。但是,这并不影响本剧创作者的真诚态度。

《泰囧》是有诚意的喜剧,它的笑点大部分都是和剧情、人物有关系的,而不是如同春晚小品里插上一句“你太给力了”一样生硬只为搞笑。 《泰囧》的一招一式都是根据情节生发而来,包括小细节的设置,比如,最后王宝把钱撇向高博的脸,一小扎钱恰好夹在高博的眼镜里;再如,王宝偷偷地进入了高博的房间,正巧高博从浴室出来,烟灰缸马上落地,王宝用脚一下子夹住了烟灰缸,然后将它踢回桌上。这些小细节的设置需要创作者激活想象力,按照生活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去创作。无疑,《泰囧》做到了。

五、草根小人物的普世价值

《泰囧》中,徐峥、王宝强、黄渤组成“囧神”组合,不仅是特点鲜明实力超强的喜剧组合,更是与观众毫无距离感的超亲民组合。《泰囧》本身的价值观非常普世,里面既有小人物实现梦想的过程,也有中年男人回归传统家庭的经历,所有这些林林总总加起来我认为都是影片票房火爆的原因。整部电影散发的草根精神和自嘲意识,跟市场正厌烦的自恋、精英化和充满教化暗示的形象正好相反,让人乐于接受,也正切合了互联网精神。如果一个产品气质能跟互联网气质内在嫁接,那么它在网络媒体上的传播与营销会顺利得多、成本小得多。

六、全媒体营销的票房号召

全覆盖式的影片宣传不容忽视,13款海报、9个预告片、8个传统特辑、7个独家纪录片与海量的微博好评,撩动了大家的观影兴趣。影片上线前,光线就了一系列预告片进行病毒式营销,又特制了11条不完全观影手册。新媒体营销在电影营销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营销方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宣传

早在上映之前,出品方就在网上了《泰囧》系列资料,色彩明快、风格鲜明、笑料十足,徐峥、王宝强、黄渤三人组成的“囧神”组合,因其接地气又特色鲜明的角色形象,成为网民竞相创作的灵感来源,连著名漫画家陈柏言都为三人创作了漫画形象。

2.微博互动

主演徐峥、黄渤等也多次发微博,对《泰囧》极力推荐,并对票房成绩充满信心。在微博之中,就没有看到《泰囧》的不好看的信息,大多数都是欢乐的气氛,这样也为《泰囧》的票房赢得了最有利的宣传,如果说现在的营销什么最重要,那就是口碑营销最重要,在微博之中,就是“一传十,十传百”的营销手段,好好利用,然后推广,多做宣传。

3.多渠道造势

《泰囧》还展开了其他攻势。首先,其在宣传片上的独具特色成为一大亮点。片方与万达电影院线合作,由徐峥和王宝强亲自出马拍摄了一系列个性定制宣传片。这一宣传创新之举,集电影制作发行方与院线的力量于一体,借《泰囧》亲民与狂欢的气质,大胆尝试,双方密切配合,有望为电影的营销宣传开创一种新的模式。其次,不但上映前召开新闻会、庆功会、影迷见面会等活动,为影片造势,影片多位大牌主演也做客《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有名的收视率高的娱乐节目,在节目中反复推荐。影片的宣传海报也在各大影院突出展示,引人关注。

4.广告攻势

在PPTV、PPS、优酷等各大网络电视和视频网站捆绑广告,在醒目位置进行宣传造势。

5.口碑相传

在电影正式上映之前,在不同城市举行免费试映会,精心挑选试映族群,限制一人只发一张电影票,并在每场电影放映后现场与观众进行座谈,不断使观众加深对影片的印象,制造“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这样,影片上映后得到了良好口碑的铺垫,并且逐渐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开始发酵。

6.观影须知

《泰囧》作为贺岁档惟一一部喜剧大片,类型鲜明,风格独特。依托其欢乐搞笑的喜剧气质以及制作故事全面升级的高品质,片方与万达电影院线达成了合作,电影主创徐峥和王宝强为院线量身订制了明星版的爆笑《观影须知》。这一宣传创新之举,集电影制作发行方与院线的力量于一体,借《泰囧》亲民与狂欢的气质,大胆尝试,双方密切配合,有望为电影的营销宣传开创一种新的模式。

七、“贺岁档”黄金档期的魅力

经过十余年发展,贺岁档已成中国电影产业最炙手可热的“黄金档期”。在贺岁档独特的环境中,《泰囧》在发行上出奇制胜。影片原定12月21日上映,也就是与《血滴子》《十二生肖》和《大上海》同周。但上映前夕,片方突然宣布提档至12月12日,这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已放映三周,《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两周,要么最强势头过去了,要么变得疲软丧失竞争力,《十二生肖》《血滴子》和《大上海》一周后才上线,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空当,加上《一代宗师》延期,《泰囧》这招见缝插针,为其带来一周以上的畅游时光。《泰囧》此时登场,毫无竞争压力,在上映首日,院线们就给了它341%的超高排片率,到了16号票房过了3亿元后,排片率继续飙升至453%。档期的选择十分讨巧,徐峥不仅直面冯小刚和陆川的对决,而且成功地不战而胜。原因想一想其实很简单,两部都是历史大剧,历史的厚重感和沉重只会给观众深思,而徐峥是这个档期惟一一部喜剧片,给大家带来了消费的狂欢。

即使《泰囧》取得了奇迹般的票房,但是,本片的缺憾还是不容回避的,比如,剧中很多情节的设置缺乏逻辑性。诸如,油霸有毒这件事,徐峥研究多年却没发现有毒,却因为仙人球沾到了才发现,这件事多少有些不合情理。再如,老桥段戏剥夺了原创,像走错房间,徐峥和王宝强同时打电话接听对方电话,这些都快用烂了。再有,后产业链开发不完善,很显然《泰囧》的制作团队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后期产品开发准备。

总之,《泰囧》还是一部具有真诚态度的作品,也是一部难得的中国公路喜剧类型片。这部喜剧片摒弃了一段时期以来以赵本山为代表的闹剧模式,完成了一次中国喜剧商业类型片的转型。同时,它也创造了难以置信的票房奇迹,它所引发的电影产业连锁反应会延续下来。

喜剧之王篇7

反派人物是丑恶的舞台符号,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这是过去常态的思维。但九十年代之后情形已大不相同——观众喜欢上了反派人物:《宰相刘罗锅》中的和王申多火啊,以致王刚的大奔头成了观众追捧的宝贝。圆圆的脑袋不停做着贪污受贿欺上瞒下的恶事,这个清代历史上有名的大贪污犯在电视剧中却不再让人切齿痛恨,反而没有昏官和王申的对手戏,诤臣刘罗锅的正派、机智、才气都略显牵强附会。正是因为和王申形象的“深入人心”,才使得王刚在《戏说乾隆》等和王申戏上一路走红。那么,为什么反派人物一跃成了观众津津乐道的“爱物”了呢?

 

不止和王申,电视连续剧《无悔追踪》中的臭儿他娘,《还珠格格》中的容嬷嬷都非正面形象,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喜剧化效果。圆、胖、亮、秃、蠢、笨等外形特征是喜剧化的外在符号,极度丑化。化丑为美是喜剧化的内在特质。为什么反派人物被喜剧化就会吸引眼球呢?

 

一、反派人物喜剧化的原因

 

1.距离是审美的前提

 

布洛在1912年提出了审美的“心理距离”说,正是“认识到了主客体之间具有合适的距离,审美才能进行是普遍规律”。和王申之所以不丑而美,是因为我们远离了其作威作福的和王申时代,不用因为和王申的压榨而背井离乡,不用因为和王申的陷害而锒铛入狱,防御心理的解除可以使读者毫无戒备地进入审美状态,是时空距离给了我们审美的安全感。有人为朱光潜“产生距离”的原因在作总结,“即超利益关系,这种超利益关系的最现实的体现是生存方式的差异”。看着臭儿他娘打着“赶美超英”的呱嗒板儿,我们因没有了大跃进嘴里雄心壮志肚里饥肠辘辘的凄惶,而有了欣赏的心情;动画片《冒儿山的鬼子兵》中的鬼子小队长愁态可掬,虽然形象好玩儿有些伤害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却达到了吸引小朋友的设计初衷,因为中国人早已从日本人的铁蹄下解放出来,小孩子再也不用担心鬼子兵的践踏。正像恩格斯所说“历史的最后形式是喜剧”,当我们在力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敌人已不再可怕,甚至由可笑而“可爱”。时代变迁成为过眼烟云,是非观也会时过境迁。这有两个要点:一是历史的是非功过任人评说。历史上的和王申真是电视片中的和王申吗,甚至真是教科书中的和王申吗?无人说得清,历史不过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二是即便艺术的和王申便是真实的和王申,由于物是人非,已没有人肯认真去追究历史的是非了,历史和荧屏的时空距离给现实中的人以放松感。

 

2.时代精神滋润时代的审美情趣

 

仅仅用距离产生美来阐释反派人物因喜剧化而搏得青睐尚存逻辑漏洞。同样面对清代,八十年代之前的观众不会以和王申为喜,他们会以严肃的态度批判的眼光憎恶的情感来揭批这个反派人物的罪大恶极,而非像现在的观众抱着亵玩的态度审美的眼光取乐的目的把和王申的滔天罪行当作谈资笑料,为什么两个时代会出现这样大的审美反差?迥然不同的观众来自迥然不同的时代。

 

八十年代之前的中国总体而言处于农业时代,道德理性主导舆论,人心都是一杆秤,面对审美的对象要用秤量一量,善美恶丑的价值判断根深蒂固,在这种道德观的照临下,即使和绅相隔万年也该打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之后中国人民经历了文革的疯狂,极左情绪得到了充分的释放,物极必反,潜意识里在抵触上纲上线似的大是大非判断,这是一个历史纵向的原因。横向的原因来自国际的交流,工业革命的大潮姗姗东染,带来了让中国人耳目一新的都市文明。工业产品的迅速堆积,勾起了人们更加膨胀的物欲。不仅城市,乡村也被传播了物质崇拜病,于是时尚的就是都市的,都市的就是美食艳服、声色犬马娱乐五官,物欲横流成为时代的物质特征。表现为精神特质则是娱乐、狂欢、解构——我高兴哪管洪水滔天;是非曲直见鬼去吧,恶搞逗乐好玩就行。一个目的:无论正面反派,为我所用——逗我玩,消费我的闲暇时光,为平淡的生活添乐子,这是一个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娱乐时代自然以娱乐为要务,反派人物的好笑可乐就成为了当然的娱乐工具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

 

二、反派人物的喜剧化手段

 

反派人物喜剧化能够赢得观众,那么编导是怎样实现其喜剧化意图的?

 

1.夸张的扁平化手段

 

夸张是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之所以屡试不爽就在于它夸大彰显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哈哈镜式的拉长变圆时人物的丑陋变成可笑可爱。复杂的人性会使人物天然地具备立体化维度,而某一面的夸张会使平面大幅扩张,遮盖掉其它维度,迫使人物扁平化。扁平化形象也许失真,却因简单而令观众放松地进入审美,无须受复杂的直接因素干扰。没有心理压力,没有思考负担的审美状态,是观众惬意和满足的。和王申的拍马逢迎之术登峰造极,为新皇帝嘉庆送美女时重述已被刘墉料中的颂词:“这就是倾国倾城之貌,这就是闭月羞花之容。叫她笑,她笑的牡丹盛开;叫她哭,她哭得海棠带雨”,好家伙,满腹才学都用这上头来了。嘉庆已经掌握了和王申罪证并决心处置,再让和王申极度夸张谄媚能事,就造成了滑稽的表演效果,观众沉浸于和王申的精彩表白之中而不及其余,这是重点突出无干扰的审美状态。

 

2.怪诞化手段

 

怪诞与荒诞不同。荒诞多因于信仰缺失,表现为茫然和绝望,像《等待戈多》的荒诞情绪。而怪诞则是以搞怪为主要特征,观众凌驾于被欣赏对象之上,对其把玩,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放松。和王申大便一段就是进行了怪诞化处理:坐在便桶上的和王申脸部肌肉左右抽动,丫环捏着鼻子打扫秽物的细节,表现的都是一个肉墩墩的蠢物和王申。观众欣赏着一般不屑入戏的和王申出恭,想着大贪污犯也和咱普通人一样吃喝拉撒,甚至更俗,便会心地微笑和浑身的轻松。

 

结语

 

本文提出了反派人物喜剧化是影视创作的秘密武器,并且逻辑分析了喜欢喜剧化反派人物的欣赏心理赖以产生的土壤,从中观照现代人的时代心理,这对于成功的影视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喜剧之王篇8

大学期间,岳麓山下,怡同学少年,意气风发,一心苦读,不问私情。即将毕业之时,一个星期天,三五挚友,路过一家电影院,其时正放映戏曲片《拜月记》,几个人花了几毛钱,进去一看,湘剧高腔戏,才子佳人,神采奕奕,让人眼前一亮。没想到,观赏之余,几个大男人,居然相与戏谑:“小鬼头,你的春心动也!”“大鬼头,你的春心动也!”奇怪,时隔不久,我真的“春心动也”!

毕业后,我长期在省直文化系统工作,“”之前和“”之后,分别多次观看徐绍清、彭俐侬、廖建华和左大玢、王永光、贺小汉、李开国等主演的《拜月记》。他们是湘剧名角,面对面地观赏他们的舞台艺术,比之看电影,自有别样的深刻感受。其形神犹在眼前,其音韵不绝于耳。

湘剧高腔《拜月记》是中国古典戏曲继承和发展的瑰宝。其剧情源于元代戏剧泰斗关汉卿创作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拜月亭》四折关目:“走雨奇逢”“遇父拆鸾”、“拜月相认”、“文武团圆”,都是经过经心剪裁和安排的传奇性情节。元末施惠将其改写成南戏《拜月亭记》(又名《幽闺记》),内容大为扩充,关目达四十出。这是有剧本流传下来的元末明初几部南戏名剧之一(其他如《白兔记》《荆钗记》《琶琶记》等),并为后来发展起来的昆曲及湘剧等许多地方剧种所继承,成为传统剧目。建国前,湘剧传统整本戏《拜月记》早已失传,仅保留《抢伞》《请医》《拜月》三折,《抢伞》《拜月》常演不衰。1956年,湖南省文史馆员、教育家朱少希,以《抢伞》《拜月》为基础,参照杂剧《拜月亭》,南戏《幽闺记》,改编为湘剧高腔整本戏《拜月记》,由湘南省湘剧团排练,先后在长沙、武汉、郑州、石家庄、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南昌等地演出,轰动一时,受到热捧,并为其他剧种植所移植。1957年,湖南高腔《拜月记》由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片,为广大观众所喜爱。除“”时期,湘剧高腔《拜月记》历来盛演不衰。1986年9月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首届“中国地方戏曲展”,受到港澳同胞的高度赞扬。

湘剧高腔《拜月记》是中国传统戏曲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人见人爱,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其一,故事生动,内涵深刻。

“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王国维语)《拜月记》演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一个动人心魄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宋朝末年,番兵侵犯中都,狼烟四起,人喊马嘶。在逃难中,穷秀才蒋世隆寻呼失散的亲妹子瑞莲,巧遇兵部尚书王镇之女王瑞兰,互相扶持,患难与共,结为夫妻。尚书夫人王氏亦因寻呼瑞兰,巧遇瑞莲,收为义女,结伴同行。战乱平息,归途中,蒋世隆卧病招商店,瑞兰悉心照看。不料王镇路过驻马于此,遇瑞兰知其自行婚配,十分恼怒,嫌弃穷秀才,强行将瑞兰带走;后与王夫人、瑞莲相逢驿馆,一同回到家中。月夜,瑞兰思念世隆,到花园拜月祷告,被瑞莲窥见,两人在调笑斗嘴中知其原委,互诉衷肠,姐妹又成姑嫂。三年后,世隆高中状元,因朝试两卷同名,改名蒋兴;王镇亦升为相国,奉圣上恩旨,欲招新科状元蒋兴为婿,瑞兰、世隆互隔音讯,只念旧情,坚守盟誓,均抗命不从。后因相国宴请,兄妹重逢,终得夫妻团圆。

这个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情感交织,有如长河滚滚,波浪起伏,流光溢彩。这不是一般的男欢女爱、一见钟情的凤情韵事,而是藐视世俗,患难相交,重情重义,坚贞纯朴的爱情诗篇。瑞兰与父亲王镇之间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是全剧的主轴,悲欢离合的中心情节是围绕这个主轴展开的,而瑞兰与世隆之间的恩爱则是贯穿全剧的情感线。在剧中,兵荒马乱的岁月,生离死别的境遇,封建制度的枷锁,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紧密相连,既牵动着社会生活的神经,又浸入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处,具有超越时空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它不仅真切地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从历史的角度,评击了谦贫爱富的思想,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放射出强烈的思想光芒,而且对今日之世风也有清神醒恼的作用。放眼现实,爱情婚姻常为金钱私欲所玷污,嫌贫爱富,追求虚荣,喜新弃旧何其多矣!包“二奶”,养“小三”,不雅风波何其多矣!朝秦暮楚,逢场作戏,“临时夫妻”何其多矣!这是一种社会的病垢,精神的堕落。相比之下,王瑞兰和蒋世隆坚贞纯朴的爱情婚姻是何等珍贵!

其二:人物清新,性格鲜明。

《拜月记》剧中人物不多,无论主次,形象清新,各具神采。特别是王瑞兰,大胆坚贞,深情执着,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是湘剧舞台上一个不可多得、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

王瑞兰的性格是在与环境的冲突中形成的,是在人与人的冲突中和自身的内心冲突中表现出来的。王瑞兰出身于高贵门第,是兵部尚书的千金小姐,蒋世隆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穷秀才,在当时的社会,他们是很难结合的,但战火使他们偶然相遇,在兵荒马乱社会环境的冲突中,他们成了患难之交。王瑞兰说:“幸喜今朝遇着你,幸喜今朝遇着你,危难作伴仗提携。”蒋世隆回应:“危难中休容气,颠危相遇应扶持,颠危相遇应扶持。”这就为王瑞兰冲破封建桎梏,倾心相爱,大胆坚贞,深情执着的性格成长,奠定了真实感情的现实基础。她深感蒋世隆是一个“忠诚君子”,十分仰仗,但“羞人答答口难开”,便借金钗说话,转达情怀,自许终身。二人海誓山盟:“那时节你我永不分离”。患难中,彼此相爱,自主成亲,这个行动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观念的大胆否定。王瑞兰与父亲王镇之间的思想冲突,强烈地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失志忠于爱情,并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坚强意志。王瑞兰与蒋瑞莲姐妹之间的冲突和他内心的冲突互相交织,充分展现了她深情执着的怀抱和风情万种的仪态。大胆坚贞而温柔敦厚,深情执着而纯朴自然。对她而言,所谓“大家闺秀”的风范就是纯情少女追求自由、忠诚纯正的本色。她的大胆坚贞和深情执着是水融的。招商店,贫穷之时不舍蒋世隆,回家后,宝贵之中不忘蒋世隆,强招赘,威武面前不弃蒋世隆。不管是穷秀才,还是状元郎,她爱的只是患难之交、有情有义郎君蒋世隆。什么名分,她没有放在眼里,连“父命”“圣旨”也奈她不何!她的不舍、不忘、不弃,都是她那本真纯正性格的自然流露。情深志愈坚,志坚更情深,真可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王瑞兰不愧是女中俊杰,一代风流。“这一个”艺术典型必将千古流芳。

其他人物,如蒋世隆的忠诚正直,蒋瑞莲的天真纯朴,王镇的顽固专横,王夫人的善良厚道,无不个性鲜明,给人印象深刻。

其三:喜剧风格,构思奇巧。

《拜月记》是一出喜剧,其喜剧风格,是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结合起来,用喜剧手法表现悲剧冲突,构思奇特巧妙。全剧七场,一场《抢伞》、二场《认女》是以悲离衬喜合;三场《离鸾》写悲离,四场《驿会》写喜合;五场《拜月》写悲离之苦,却又喜从悲来;六场《拒婚》寓喜于悲,七场《重逢》皆大欢喜。悲剧喜剧因素相间相融,源于生活的真实,出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在于创造艺术的真实美。

王瑞兰挚爱的是蒋世隆,追求婚姻自由,王镇抛弃的是蒋世隆,嫌贫爱富,满脑子封建观念,其思想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如果后来的状元郎不是蒋世隆,其悲剧结局是必然的。然面,这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他们是父女,有骨肉之情,何况还有王夫人、蒋瑞莲的牵挂。他们的思想性格的冲突。必然是悲喜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剧中高超地运用巧合、误会、讽刺、抒情的喜剧手法,寓悲于喜,化悲为喜,既使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多姿多彩,又使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妙趣横生。

蒋世隆和妹子瑞莲,王夫人和女儿瑞兰,在兵乱中分散之后,世隆奇逢瑞兰,王夫人巧遇瑞莲,其离散和错合,虽是偶然,但真实可信。这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于是,瑞兰和世隆从相认到相知、相伴、相爱、微波助澜、喜从悲来,渐入佳境,水到渠成。《拜月》一场,瑞兰是饱经了忧患,力图隐蔽自己的“春心”;瑞莲是天真无邪,偏要寻根问底。两人的误会调笑,将两种心情,两种性格表现得维妙维肖,富有抒彩。

蒋世隆是穷秀子,蒋星是状元郎,实为同一人,瑞兰、王镇均不知情;王镇昔是尚书今为相国,没有和尚书见过面的世隆,也不知欲招他为婿的相国就是瑞兰的父亲。这一误会,不仅使瑞兰、世隆双双抗婚真实可信,更加突出了他们纯情坚贞的性格,也使剧情发展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真相大白之后,瑞兰和世隆在悲喜交集之中圆了自主婚姻的幸福梦,王镇也在尴尬狼狈之中了却了自己的心愿,而封建观念则受到了无情的嘲弄和鞭挞,收到了极佳的喜剧效果。

其四:词精曲雅,喝腔优美。

《拜月记》的语言精练,很有特点,无论道白唱词,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却又俗中见雅,极有节奏韵律感,唱念上口,闻听入耳,情真意切,雅致精湛,且与湘剧高腔的腔格韵律十分融合。湘剧高腔,曲牌联缀,一人启齿,众人帮腔,助节以鼓,现有管弦相配。唱腔有南北曲之分,南曲多纡徐绵眇,流丽婉转:北曲多激越劲切,粗旷嘹亮。《拜月记》根据剧情和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调,整体采用南曲,以[红衲袄]类曲牌为主,间用他类曲牌。词情曲韵,水融,优美动听,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且举几例,以见其妙。

[金莲子]

(王瑞兰唱)古今愁,谁似我今朝这般愁。耳听军马骤, 人乱语稠。向树林逃躲,恐怕有人搜,恐怖有人搜。

这是王瑞兰初次亮相的唱词,寥寥几句,就把兵慌马乱的环境、人物仓皇的神态和愁苦的心境表现出来了。

[古轮台、乱骨令]

(蒋世隆,王瑞兰同唱)地乱天昏,人离鸟散。

(蒋唱)那一位娘子,不见了母亲,在一旁啼哭。(兰唱)那一位君子,不见了妹子,在一旁忧愁。(蒋唱)这正是,愁人休对愁人说,(兰唱)说起愁来愁更加。(蒋唱)一般样焦急,(兰唱)一般样烦恼。(蒋唱)焦急,(兰唱)烦恼。

(同唱)说将来,道将去,两情一般。

这段对唱,通俗而雅致,逼真地表现了两人偶然相遇,同病相怜,心心相印的情感神态。

[红衲袄]

(王瑞兰唱)几时得烦恼绝,几时得离恨彻。(蒋瑞莲唱)姐妹们到花园闲游戏。(白)为何欲行却又止?(兰唱)非是我欲行又止。(莲唱)你看那花红柳绿,满园芳香。(兰:唉!唱)真教人对景伤悲长叹嗟。待撇下,难撇下,欲割舍,难割舍。沉吟倚遍栏杆也。万感伤情切,均付与长叹嗟,均付与长叹嗟。

词浅情深,曲止韵长,瑞兰对世隆的深深思念,欲罢不能,其情哀婉,缠绵不绝,感人至深。

接下来,瑞兰、瑞莲花园游戏的大段对唱([青衲袄][香罗带][二郎神][尾声]),斗嘴藏本色,调笑见真情。曲随情移,婉转流畅,唱出了至情至性,唱出了幽默风趣。王瑞兰拜月祷告的核心唱段[香罗带],更将人物满怀的深情宿愿表达得淋漓尽致。

《拜月记》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其艺术魅力,从根本上说,来自于演员在剧本基础上的艺术创造以及场面、舞美的和谐统一,演员的艺术素质和表演功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徐绍清、彭俐侬、廖建华都是艺术功底深厚、很有创造力的名家,唱得好,演得真,声情并茂,人物扮演,活灵活现,角色完美,形象感人。作为演员,他们的身影已经远去,但他们创造的角色在观众的脑海里是不可磨灭的。左大玢、王永光、贺小汉、李开国都是在刻苦磨炼中成长起来的名角,艺术素质超群。他们演出,珠联璧合,使《拜月记》的艺术魅力不减当年,且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令人难以忘怀。

此次《拜月记》演出,青年演员担任主角,新秀登台,可喜可贺。整个演出不失规范,严肃认真,自然流畅。王瑞兰的扮演,唱做俱佳,形神兼备,引人注目。但整体说来,阵营不够齐整,艺术氛围不够强烈,比之前辈名家演出。尚有差距,但来日方长,深信他们通过艰苦的学习和艺术实践,将不断走向成熟和完美。在薪火相传之中《拜月记》的艺术魅力定将更上一层楼。

此次《拜月记》演出,舞台两旁滚动式地呈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湘剧”的荧光条幅。湘剧能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体现了国家对湘剧的高度重视,这是湘剧保护的重要条件,也是广大观众的心愿。然而,湘剧能不能真正保护下来,关键在于湘剧艺术家们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实践。必须看到,湘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艺术的遗产,精神的遗产,活性的遗产。它的保护存在于人体自身不断传承之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不断发展之中,存在于广大观众不断需要之中。湘剧的保护不能是消极的保护,机械性的保护,应当是积极的保护,创造性的保护。活性的遗产,是不可能“原封不动”的,谁想要“原封不动”,其结果是一代不如一代,不断失落,不断衰败,直至消亡。因此,湘剧保护,必须贯彻“古为今用,推除出新”的方针,在传承中既有继承又有创造,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在创造的实践中继承,使湘剧在发展中得到真正的保护。

在剧目方面,要突显精品。

湘剧在流传过程中,先后积累了大量剧目,时过境迁,不少剧目已被淘汰。据1992年出版的《湘剧志》记载,建国初期健在的老艺人能演或见别人演出的剧目达600多个。其后在整理改编结统戏的同时,又移植了一些外来剧目,新编了一些历史剧和现代戏。湘剧剧目相当丰富,优秀剧目很多,如《拜月记》、《白兔记》(《李三娘》)、《琵琶记》、《金印记》、《金丸记》、《百花记》、《白蛇传》、《生死牌》、《天门阵》、《杨排风》、《蝴蝶媒》、《珍珠塔》、《乌龙院》、《六月雪》、《潘葛思妻》、《打雁回窑》、《疯僧扫秦》、《红书宝剑》、《单刀会》、《古城会》、《捉放曹》、《金沙滩》、《会缘桥》、《泼粥》、《偷诗》、《猴变》以及《唐知县审诰命》、《哑女告状》、《山鬼》、《马陵道》、《谭嗣同》、《园丁之歌》、《智取威虎山》、《郭亮》、《布衣毛润之》、《李贞回乡》等等,其中不乏精品。历来受到观众欢迎。这些剧目应当不断地传承下去。湘剧的传统剧目是良莠不齐的。有些剧目不仅艺术粗糙,而且夹杂思想糟粕,应当淘汰或改造。因此,保护湘剧不能全部照搬,而应去粗取精,选择亮点,突显精品,既要传承已有精品,还要不断创造新的精品。一方面对含有积极因素和艺术特点的一般传统剧目进行加工改编,使之成为精品:另一方面从历史和观实生活中吸取有益的题材,创作新的剧目,经过锤炼,使之成为精品。如此,湘剧的生命力将永不枯竭。

精品剧目,对观众而言,既获得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又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他们情不自禁地走近湘剧,爱上湘剧,看了还想看,便成为湘剧的粉丝,一个粉丝就可能带动十个、百个、千个,无数个粉丝。因此,精品剧目必须活在舞台上,经常演出。周末晚会的举办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关键在于剧团精心选择剧目,精心安排角色,精心排练演出,使精品剧目在舞台上呈现精品面貌,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以充分实现湘剧艺术的审美价值。

在人才方面,要突显名角。

湘剧作为舞台艺术,实际上就是剧团在舞台上排兵布阵的艺术,一个剧团阵容强大,在于名角众多;一个剧种长盛不衰,在于名家辈出。突显名角,直接关系到一个剧团、一个剧种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舞台演出,演员就是角色,互为一体。演员表演功力的高下,直接关系到角色创造的成功与否。一个剧目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秀演员扮演,必将熠熠生辉,观众叫好,恋恋不舍;蹩脚演员扮演,就会黯然失色,观众远离,甚至中途退场。

突显名角,首先要充分发挥名角的影响力。

湘剧流传,名家辈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谓群星灿烂,盛极一时:其后新秀云集,闪亮舞台。名角的艺术创造,影响力是长久的,应当充分发挥。左大玢、王永光,贺小汉等名家,现已年过花甲,但身体尚健,风韵犹存,如能登台再“抢伞”、再“拜月”、再“思妻”、再“打猎”,必起示范作用,引来观众的热捧。中年名角王阳娟、曹汝龙、庞焕丽、邵展凡等,正是精力充沛、艺术创造鼎盛时期,更应经常活跃于舞台,搬演更多的精品剧目,奉献给观众,以创造最佳的剧场效果。此外,徐绍清、彭俐侬、廖建华等先辈,虽已告别尘世,但他们创造的艺术形象留在人间,应通过影视各种媒体,经常传播,以展示湘剧艺术的空前盛况和无穷魅力。

其次要大力培养新秀。名角的诞生不是一夜暴富,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严格的基础训练和艰苦的艺术实践。而基础的基础则是演员的基本条件。如果要嗓子没嗓子,要身段没身段,既不能弹,又不能唱,何以登台亮相呢?现在湘剧成为了“保护项目”,演员职业衣食无忧,招收演员(学员),千万不能只是满足某些个人的就业要求而背离艺术,必须掌握标准,坚持原则,认真考核,精心挑选,绝不徇私。否则,就会葬送湘剧,何谈“保护”!一个真正的名角,必须思想过硬,生活过硬,技巧过硬。基础训练,重在四功五法,厚实功底;艺术实践贵在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对新秀要严格要求,要多加鼓励,要积极宣传,以扩大影响。假以时日,艺术名角必然纷至沓来。

上一篇:喜剧电影范文 下一篇:三维试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