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垄断市场范文

时间:2023-03-10 13:56:37

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寡头垄断 定价 博弈

前言

在经济学中,根据竞争状况的不同,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以及寡头市场。由于规模经济、原料供给渠道有限、限制性价格策略、产品专利权、政府特许权等原因,产生了寡头垄断。在此类市场中,某一行业只存在几家厂商,并且每一家厂商都在该行业的总产量中占有较大份额。这些厂商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关系。寡头厂商的需求曲线、边际收益很难单独确定,任何一家厂商的行动都会影响到其他厂商的产量、销量和利润等,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决策相关性非常强。

从某种意义上讲,双寡头垄断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一方面,寡头垄断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质。较高的进入壁垒阻止了中小企业的进入,可以保证大企业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双头垄断又不是完全的垄断,相互依存的两家企业之间存在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保护消费者利益。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本文模型是以博弈论中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为基础。根据相关理论并结合市场、双寡头垄断企业的特点,有如下假设:

双寡头企业都是理性的,均追求利润最大化;两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差别(虽然实际上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或多或少存在差别,但是不管产品是否完全相同,双寡头企业都是相互依存的,产品差别不是影响本文结论的主要因素);两家企业可以独立地确定自身产品的价格,并且市场倾向于选择定价较低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同一、稳定的市场状态下,市场对该行业(非企业)产品的总体需求量恒定。

(一)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情形下

当两家寡头企业彼此了解对方的支付向量并且同时采取行动时,博弈过程比较简单。

为简便起见,令A、B企业均保持价格不变时收益为(0,0),以此为基准、结合假设得:当两寡头企业都降价时,收益小于价格不变时的收益,为u1。一方降价另一方价格不变时,降价方收益增加为u2;不降价方收益减少为u3。列表如下:

其中,u10,u3

上表可以用支付矩阵表示为:

可知A‘=B‘。

因为u10,a2

(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情形

上面建立的模型情形比较简单,现实中两家企业行动可能并不同步。在博弈之前,先对将要出现的符号进行简要介绍:在此博弈中,局中人为企业A和企业B;θ代表某种市场状态,θ=θ0表示市场需求疲软,θ=θ1表示市场需求旺盛,假设企业A获得的市场状态信息比企业B丰富,则企业A知道θ的取值,而企业B只知道θ的概率分布为:p(θ=θ0)=1-β,p(θ=θ1)=β;G={m0,m1}为企业A的行动集合,m0代表企业A保持产品价格不变,m1代表企业A采取降价行动;H={c0,c1}为企业B的行动集合,c0表示企业B保持价格不变,c1表示企业B采取降价行动。

具体的博弈过程:

第一阶段:企业A了解到θ的取值(θ0或θ1)后,选择g(θ)=mi(i=0,1),mi∈G。

第二阶段:企业B观察到信号m0或m1后,在对θ的类型形成一定的推断后,选择自己要采取的行动c0或c1。最终,得出企业A、企业B的支付函数。

用博弈树表示如图1所示。

求解该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

1.t=2:

如果博弈进入I21,企业B观察到m1,形成对θ的基本推断,即p(θ=θ1)|m=m1=ζ1、p(θ=θ0)|m=m1=1-ζ1。企业B选择c1的充要条件是:

ζ1v1+(1-ζ1)v3≥ζ1v2+(1-ζ1)v4

ζ1(v1-v2)+(1-ζ1)(v3-v4)≥0

因为v1

若进入I22,企业B观察到m0,形成对θ的基本推断,即p(θ=θ1)|m=m0=ζ0、p(θ=θ0)|m=m0=1-ζ0,企业B选择c1的充要条件是:

ζ0w2+(1-ζ0)w4≥0

因为w2>0,w4>0,所以上述不等式恒成立。对于ζ0∈[0,1],都有c(m0)=c1。

综上所述,c(m)c1。

2.t=1:

如果θ=θ0,max{u(m1,c1,θ0),

u(m0,c1,θ0)}=max{w3,v4}=w3;

如果θ=θ1,max{u(m1,c1,θ1),u(m0,c1,θ1)}=max{w1,v2}=w1

综上所述,m(θ)m1。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情形下,当观察到企业A采取降价行为时,企业B也会同样采取降价行为。

(三)结论

以上两种情形下的博弈模型证明,在双寡头垄断市场,两家寡头企业的降价行为是同步的或者是一方紧随另一方降价企业其后的。

实例分析

一般而言,暑假期间学生购买手机、电脑、数码产品的可能性增加,可以认为市场需求相对旺盛。表1是暑期开始(以2010年7月5日为例,其余日期与本日相比波动不大),国美(无锡地区)三种品牌手机价格情况。

表中,降价比率=(原价-促销价)/原价×100%。在七月份之前(以2010年6月5日为例),苏宁多数同品牌手机(诺基亚、索爱、三星)保持原价(如表2);但随着国美暑期降价促销行动的展开,苏宁的同品牌同型号手机也开始采取降价行为(如表3),而且从降价比率来看,随后跟上的苏宁整体降价幅度比国美还要高。

结论及寡头企业发展建议

(一)注重信息情报的收集

上述博弈模型说明,掌握市场信息获取的主动权有利于掌握行动的主动权。如果在对手对市场行情还没有清晰把握时,企业能依靠信息资源优势作出正确判断,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企业应通过公开渠道(如互联网、杂志、行业出版物、展会等)、非公开渠道(如与商、供应商、顾客等建立良好关系以取得有用信息),合法地收集市场以及竞争对手状况的信息情报。

(二)避免双寡头企业恶性价格战的发生

由于企业之间相互依赖,一方在采取降价行动之前,应当充分考虑竞争对手可能的反应及对策;站在企业角度讲,可以考虑同类产品制定同种价格,并保持价格稳定以达到双赢。加强双寡头企业之间的合作。寡头垄断企业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资金、技术、资源支持,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可以相互学习、合作创新。

(三) 采取非价格措施提升企业竞争力

提高产品质量。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所以企业要不断完善诸如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等这些“特性”,从而保证企业盈利、消费者满意、社会认可。

树立品牌忠诚度。良好的品牌忠诚度是企业的一项巨大无形资产。品牌忠诚度的培育需要资金、精力、时间的持续支出,尤其对于实力雄厚的双寡头企业,它们之间面临长期的博弈和较量。企业应该在提升服务质量、差异化营销、科学化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品牌忠诚度。

加大创新力度。寡头企业资金相对充足,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建立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重视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结论

现实市场是复杂多变的,本文的博弈假设限定以及博弈过程不可能与实际完全吻合,因此本文结论并非具有绝对的普遍适用性,还应依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模型构建的创新,预测双寡头企业的定价决策并为企业定价及经营提供一定的参考,才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刘东,梁东黎.微观经济学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5

2.李华威,杨舟.中国移动通信双寡头市场结构及企业行为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5(14)

3.于维生.博弈论与经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杨建君,聂菁.双寡头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的博弈分析[J].软科学,2009

寡头垄断市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寡头垄断市场;三度价格歧视;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斯塔克博格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24.32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n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in Oligopoly Market Based on Dynamic Game Theory

GAO Xingyo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 Yunnan 655011, China)

Abstract Equilibrium output, equilibrium price and equilibrium total revenue in the case of implementing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and unified pricing were analyz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wo oligopoly enterprises with 2 sub markets by 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e metho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indexes of the two cas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inear demand functions of the two sub markets, the equilibrium output of unified pricing was equal to the equilibrium output of discriminative pricing; the equilibrium price of unified pricing was the weighted average of the equilibrium prices of two sub markets with discriminative pricing; the equilibrium total revenue of unified pricing was less than the equilibrium total revenue of discriminative pricing.

Key words oligopoly market;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complete information dynamic game; Stackelberg model

1 引 言

价格歧视是指同一卖者的同一产品对不同消费者或对同一消费者不同购买数量或不同购买顺序收取不同的价格.该理论最早是由福利经济学之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于1920年出版的代表作《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提出[1].因为在现代商业实践中应用的广泛性,该理论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经过近100年的发展,现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根据歧视程度(占有消费者剩余的程度)的不同,价格歧视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价格歧视. 一度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商品收取一个不同的价格,该价格正好等于它的需求价格,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厂商由此剥夺了全部消费者剩余,获取了最大利润.二度价格歧视是指厂商销售同一种商品时,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定不同的价格,量小价高,量大价低,由此占有部分消费者剩余,利润得到增加.三度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在销售同一种商品时,把消费者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群构成不同的子市场,分别收取不同的价格.三度价格歧视要求对价格变化反应不敏感的消费者群制定较高的价格,而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的消费者群制定较低的价格,由此获取更大的利润.一度价格歧视很简单其研究也最透彻,本质上就是消费者的全部剩余都转化为厂商的利润,其歧视程度是最高的,因而也被称为完全价格歧视.一度价格歧视与单一定价(不进行价格歧视)相比能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福利,使市场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不过一度价格歧视过于理想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找到.对二度价格歧视的研究也已基本完备.文献[2-4]研究了经典的完全垄断市场二度价格歧视的方法和规律;文献[5-8]指出寡头垄断市场也存在二度价格歧视,提出了该市场类型二度价格歧视的分析方法:博弈论的方法;文献[9,10]研究了两寡头n段定价二度价格歧视的纳什均衡;文献[11,12]则研究了m个厂商二段定价二度价格歧视的纳什均衡.二度价格歧视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从厂商的角度来看,第一,线性需求下m个厂商情形厂商收益最大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把需求量区间分为n段,使各段长度呈公比为的等比数列.第二,线性需求下m个厂商n段定价最优(或均衡)分段点的分布规律被找到了,均衡歧视价格,均衡歧视总收益的统一的计算公式也被找到了.第三,在完全垄断市场,当分段数n SymboleB@ 时厂商可以占有全部的消费者剩余,此时二度价格歧视转化为一度价格歧视;在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市场由于竞争的影响厂商只能占有部分的消费者剩余;而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歧视将不可实施.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二度价格歧视下厂商能占有部分的消费者剩余,从而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二度价格歧视比单一定价能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福利.

在三度价格歧视的研究方面,文献[13,14]对经典的完全垄断市场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得非常透彻.主要结论有,第一,在完全垄断市场三度价格歧视的方法.第二,在完全垄断市场实施三度价格歧视与统一定价(不进行价格歧视)相比,最优产量,价格和利润的关系.第三,在完全垄断市场三度价格歧视有效(利润增加)或可实施的充要条件.实际上三度价格歧视不仅仅会发生在完全垄断市场,也会发生在寡头垄断市场.文献[15,16]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方法研究了这个问题,得到了两厂商在2元市场价格歧视的方法和利润的计算公式,并得到了价格歧视有效的条件.那么对于一领导一追随厂商情形(决策有先后)三度价格歧视的规律如何呢?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本文将基于斯塔克博格(H.V.Stackelberg)模型(假设厂商的成本为0,这样利润最大化问题就转化为收益最大化问题)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方法[17-22]来研究线性需求下寡头垄断市场实施三度价格歧视的规律,并得到歧视定价与统一定价相比较的均衡产量,均衡价格和均衡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2 歧视定价

假设寡头市场上有两个厂商1和2,厂商1实力较强(领导厂商)厂商2实力较弱(追随厂商),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在两个相互隔离的子市场1和2销售,市场出清,子市场1和2的需求函数分别为线性需求函数P1=a1-b1Q1和P2=a2-b2Q2,(ai>0,bi>0,i=1,2),其中Q1=Q(1)1+Q(2)1为两厂商在子市场1的产量(销量)之和,Q2=Q(1)2+Q(2)2为两厂商在子市场2的产量(销量)之和. 在符号的使用上,上标指厂商,下标指市场.厂商1和2各自选择产量Q(1)1,Q(1)2和Q(2)1,Q(2)2,以使自己的收益

5 结束语

本文基于斯塔克博格模型(假设两厂商的成本均为0)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方法分析了两寡头在2元市场实施三度价格歧视的方法和规律.得到了厂商,子市场以及总市场的均衡量的计算公式;价格歧视有效(利润增加)的条件;统一定价与歧视定价相比,市场均衡产量,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总收益的关系.文献[15,16]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方法分析出了两实力相当寡头实施三度价格歧视的规律;本文则首次提出了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三度价格歧视的方法,并给出了一领导一追随厂商实施三度价格歧视的规律,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发现,这些结果与唐小我教授在文献[13,14]中用微积分的方法研究经典的完全垄断市场三度价格歧视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两寡头2元市场情形很容易推广到两寡头n元市场情形,分析的方法完全相同,得到的结论也是完全类似的.

参考文献

[1] Arthur Cecil PIGOU. 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M]. London: Macmillan Company, 1920.

[2] 唐小我.二度价格歧视情形下垄断厂商收益最大化条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7,26(2): 194-198.

[3] 唐小我.非线性需求函数条件下二度价格歧视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28 (1):78-83.

[4] 唐小我.二度价格歧视的进一步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1,4(1):7-11.

[5] 陈绍刚,唐小我,赵蜀蓉.两厂商情形下的二度价格歧视的纳什均衡[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3,12(4):303-306.

[6] 陈绍刚.两类差别定价方法的理论拓展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04.

[7] 高兴佑.寡头厂商二度价格歧视静态与动态博弈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6):25-28.

[8] 高兴佑.二度价格歧视的数理经济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2003.

[9] 陈绍刚,高兴佑,唐小我.竞争条件下二度价格歧视均衡的进一步研究[C]//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哈尔滨,2005:1726-1728.

[10]Xingyou GAO, Wenjin GAO. Nash equilibrium of 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in oligopoly market[C]//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Manage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USA,2012,2:783-788.

[11]顾婧,陈绍刚.古诺模型的多厂商二度价格歧视行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36(2):470-472.

[12]高兴佑,高文进.价格歧视下四种市场的均衡产量和价格[J].经济数学,2011,28(1):81-84.

[13]唐小我,付崇伦.价格歧视有效性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6,25 (2):200-205.

[14]唐小我.三度价格歧视的数量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1999,13(1):37-39.

[15]王伟.三度价格歧视理论及福利效应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学院,2005.

[16]王伟,陈绍刚.两厂商情形下三度价格歧视的有效性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36(2):482-484.

[17]唐小我,曾勇,李仕民.管理经济分析—理论及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18]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7.

[19]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0]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寡头垄断市场范文第3篇

今年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连续第三年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的最高奖项“本土最佳研究团队”,也正值研究所成立满十周年。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券商研究所,国泰君安研究所和其前身君安证券研究所在中国证券市场创造了多个第一:最早倡导“价值投资”、最早从事购并和海外融资研究、培养了最多的基金经理、基金佣金收入最高……而最让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李迅雷骄傲的是,他在2000年研究所发展的关键时期及时地提出了“让客户改变我们的研究模式”。

1998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君安证券陨落,君安证券研究所与国泰证券研发中心于1999年8月18日进行了合并,在外界看来,二者风格迥异,人员分居三地,整合难度很大。2000年初,李迅雷撰文提出“研究所要以机构客户为主要目标,研究要围绕满足客户的研究性需要,根据客户特征提供个性化服务”,“研究创造不了价值,但肯定能创造佣金。”这一观念在当时受到了来自研究所内部和公司各部门很大的阻力。而李迅雷坚信他的理念经得住市场考验。“只有找到了合适的客户群体,研究工作才能取得最大的回报。”在所内,李迅雷有一句名言:“研究服务是有限的,客户需求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研究服务投入到最合适的客户需求中去”。如今,这一发展方向已经成为证券研究界的共识。

“大研究员,小所长”

虽然前两届“最佳分析师”公布后,有许多证券研究所和基金公司来“挖墙脚”,但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人员流动比例并不高。“不会超过5%吧”,李迅雷说,“首先,因为我们有一种好的文化氛围和团队合作理念,研究所内一直非常团结,从来没有为争待遇问题出现矛盾;其次,和同行业相比,我们的研究员在所内、公司内地位较高。”但是谈及研究员目前的待遇,他仍然流露出些许遗憾,“公司这几年日子不好过,我们一直在力所能及地为研究员提供更优厚的待遇,我想研究员对这些也能够体谅。”

作为国内从业最久的券商证券研究部门管理者之一,李迅雷一直提倡“大研究员,小所长”。他认为自己所应该做好的是引导方向和提供后方支持工作,“我们尽量不给研究员增加负担,不要求他们提供‘优秀论文’,不要那些‘虚’的、‘假大空’的东西,只要实用就好。”在所里,除了李迅雷和一个副所长,没有任何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在行政方面投入也很少。研究所下属的行业公司部、策略研究部等一级子部门的经理都是资深行业或策略研究员,担任部门领导是因为他们在所里、在市场上有很高的认同度和影响力。以最大的部门行业公司部为例,下设6个小组,每个组长都是行业骨干,由他们具体对研究员的研究报告把关。“我所做的就是引导他们贴近市场,让研究员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客户提供更多帮助。”

对手与挑战

对于国内的竞争对手,李迅雷对中金颇为关注:“国内目前中金的优势还是比较突出的,其他券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相差不多。”以单个营业部所占市场份额为例,除中金遥遥领先外,国泰君安与其他券商相比还是比较高的。“中金研究的理念、机制在国内领先,比如他们的销售交易部早就成立了,研究人员业绩考评跟佣金收入挂钩,而我们研究所目前还是要靠公司薪酬方面的倾斜来实现。我们有一定差距,也一直在学习。”

李迅雷认为研究所下一步重点要解决的是人员结构问题,目前全所的70多人中,“老研究员过多,中间层缺乏”。这次评比,国泰君安研究所共获得了13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呈倒金字塔犁,“这反映虽然我们的优秀研究员多,但后备力量较弱。”李迅雷说,他们目前招收研究员的要求是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而并不一定要有很强的学习和工作背景,这是因为“所内研究员平均年龄偏大,需要从国内好的高校招收尖子毕业生进行平衡。”在他看来,3 5年就足以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研究员,新引进的研究员在外语表达、工具运用上要与目前队伍有所区别。而在研究方向方面,串迅雷承认,国泰君安研究所在宏观研究方面偏弱。“人才是主要原因。我们在人才配置方面需要时间;只要有好的人才,高价我们也愿意出,但目前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优势与希望

李迅雷认为,证券研究市场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客户通常只关注各个行业前三名分析师的报告,未来整个市场的品牌分析师人数不会超过100名。从国际上看,最受关注的研究报告也主要由“MGM”(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的分析师提供。那么,随着证券市场的开放和QFII的需求增加.国内的证券研究机构是否会像中国台湾本土券商那样,沦为只能专注于二、三流上市公司分析呢?李迅雷表示他很有信心和这些国际大投行进行竞争。“首先,我们是渐进式开放,已经为我们留足了发展空间,而中国台湾的开放过快,政策有误:其次,中国台湾本身大企业不多,而内地现在就已经有13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大型企业很多,我们对大型企业的规范研究至少有5年以上历史,2002年我们就推出了蓝筹股分析研究专著――《未来蓝筹:中国行业龙头研究》一书,行业研究更是从1996年就开始了,已经有很深的沉淀。”李迅雷说,“境外投行对本土企业的理解力还是不如我们,他们至少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赶上来,而这5年间我们还会进步,和他们有一拼。”

寡头垄断市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寡头垄断 市场准入 国有企业改革

长期以来,确立政府与市场的合理边界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重大问题。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市场准入是一国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矫正,主要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设立市场准入制度,基本属于微观管理,但它却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性条件。

一、寡头垄断的市场准入理论及其分析

1. 寡头垄断市场及评价

西方经济学认为,根据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将市场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1)垄断,即单个企业生产了某一行业的全部产品;(2)寡头垄断,即少数几个出售者提供某一行业的相同的或有差别的产品;(3)垄断竞争,即为数众多的企业提供相关但有某种差别的产品;(4)自由竞争,即各种类型的企业提供完全相同的产品。由此可见,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类型,是不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类型。具体地说,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企业或销售者占支配地位的一种市场类型,少数几家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数量相当多,其产品在该行业产品总量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从而能够影响或控制市场价格。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由于生产技术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从而寡头垄断市场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新的经济理论则认为规模经济仅仅是寡头垄断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而且寡头垄断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许多不利影响,往往会抬高市场价格。由于寡头具有的支配作用以及寡头之间常常出现各种形式的勾结,都往往会使价格抬高,并维持较高的市场价格水平而不易变动,这样就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如组织卡特尔方式,卡特尔方式是指一个行业中各自独立企业之间通过有关价格、产量和分配市场份额等方面的明确协议而进行相互联系,从而确保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 市场准入的基本范畴

目前学术界在使用市场准入(Market Access)时存在较大分歧,其基本含义可以归纳为两种:(1)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框架下确立的一种特殊的国际贸易法原则,其含义基本等同于“市场自由开放”,即(主体或交易对象)可自由地进入某国市场。(2)是指政府职能部门通过批准和注册,对进入市场的主体和交易对象进行调控或规制。这是“市场准入”一词被引进我国以后延伸发展出来的含义。由于市场缺陷(如不完全竞争、外部不经济、信息不对称等)的存在,对于这些行业政府一般会进行管制来纠正“市场失灵”,主要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设立市场准入制度,对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和保护,以及对滥用主体资格的行为加以监管纠正,属于微观管理,这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性条件。市场准入制度的合理与否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适当的制度安排,能够降低市场主体参与各类经济活动的成本,创造经济发展的整体活力。

二、我国目前大型国有企业的市场准入状态分析

1. 取得的成绩

我国市场准入的理念和制度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逐步推广和实施的,并且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国家出台了与WTO精神相一致的市场准入方面相关法律法规。2005年,国务院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6条”),文件规定,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寡头垄断行业和法律法规未规定不准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党的十六大也明确提出放宽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准入主体资格的限制。

第二、在有些行业已经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如电信业,从中国电信一家垄断,到现在拆分成新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形成了多家竞争的新的市场格局。过去高度垄断集中的石化行业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后所形成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石油化工企业。这说明政府开始对传统垄断行业进行拆分,放宽市场准入主体适当引入竞争,有效地提高了垄断行业的效率。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准入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市场准入主体的标准混乱。与WTO规则和有关国际惯例相比,我国的市场准入主体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突出体现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民待遇的不一致上。据国家发改委统计,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国有企业可以进入的市场领域约为80个,外资企业约为70个,民营企业只有40个。在对外资企业准入上,一方面,对外资企业开放的市场领域仍较小,市场准入的条件严格,对全部的外商投资均实施外经贸审批制度;另一方面,部分领域外资不当进入,并享有超国民待遇,导致外商在某些行业居于垄断地位,对内资企业构成巨大压力,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在对内资企业准入上,某些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产业,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企业垄断和行政垄断,导致竞争不足,投资不足,管理滞后,发展缓慢,产品价格高,阻碍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待遇远远低于国有企业,甚至低于外资企业,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积极性。此外,有些行业进入标准太低,导致过度进入,低水平重复建设,规模经济的效应不能体现,国际竞争力不足。

第二,市场准入程序的混乱。目前,在国有企业市场准入程序方面存在准入机构多,准入方式体系庞杂,程序复杂,手续繁多。对企业市场准入实施管制的行政机关太多太滥,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拥有市场准入管制的权力。并且,对同一市场准入行为,往往有多个行政机关共同享有管制权。在准入方式上,有审批,营业执照,许可,准许,特许,注册,批准,审核,备案,鉴定,申报,标准设立等等,名称多、内容繁杂且交叉重叠,大大降低了效率。政府审批程序的复杂性和审批行为的暗箱操作,则额外增加了其他企业市场准入的成本和风险度。同时,这与WTO的有关精神是相违背的。

第三,市场准入的法律法规混乱。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市场准入法律法规繁多,体系混乱,市场准入标准不统一,规定之间互不协调等问题。不同层次,不同效力的法律法规往往内容庞杂,规定互相冲突,难以把握,在内容上既存在相互重叠的矛盾,又有疏漏和空白而许多基础政府及其部门的“红头文件”,不仅内容不合理,而且不公开,只在机关内部层层下发,没有透明度,让企业无所适从。

三、对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启示

目前我国寡头垄断市场准入制度方面的改革,总体进展缓慢。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没有明确政府规定政府的责任,二是新的市场准入制度内容不清晰。寡头垄断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说明,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要放松政府管制,真正引入竞争,必须全面放开准入;要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为各类企业的市场准入提供制度保障。

1. 明确政府的责任

毫无疑问,政府在形成、维护和完善市场准入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企业全面放开市场准入后,政府首要的责任是创造竞争环境。目前,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在某些行业处于垄断地位,他们在基础设施、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雄厚实力,使其他想进入的企业短期内很难与其抗衡,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新经营者进入前,通过分拆,将现有企业分成相互竞争的几家等方式,创造出竞争环境。同时,对新进入企业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使其尽快提高竞争能力,这也是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办法。

2. 明确市场准入制度的内容

(1)统一市场准入主体标准。首先,需要统一不同所有制主体的待遇标准。在WTO规则要求下逐步取消对国有企业的优惠待遇。因此,所有制的不同不能再成为国有企业拥有特殊待遇的理由,所有投资者待遇应平等。我们现在应当抓紧做的是对各类所有制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标准化、统一化。其次,需要统一内资与外资主体的待遇标准。我国已逐步放宽了外资的市场准入领域,并逐步实现外资与内资的待遇等同。但另一方面,外商享有比内资企业更高的“超国民待遇”问题尚未解决。最后,不同组织形式的主体之间的待遇要选择地统一。不同组织形式的市场主体规模不同,在市场中发挥作用不同,因而享受的待遇不同,这是正常的,但那些不合理的差别待遇,应当予以废除。

(2)规范市场准入程序。程序合理是保障实体主义的必要前提。市场准入成本高、效率低下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程序的变革是关键。目前,需要清理、整顿、合并一些程序和环节,使之更加便捷化。对确实需要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可以运用市场机制来运作,以确保透明度和公正性。有些事项则可以委托社信誉度高、中立性强能够的中介机构、专家委员会来组织实施。现在不少地方推行的“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期完成”的并联审批制度,避免由申请人到各个相关审批部门跑路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很受社会好评。对此应当逐步完善规范,并提升为法律制度,逐步过渡到“注册官制”。

(3)完善市场准入法律法规。市场准入制度不是一个孤立的法律制度,它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首先,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制度必须完善。在市场准入问题中,主体和交易对象的性质、地位是一个基础法律问题。其次,市场准入的配套制度必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属于经济法中的一个分支,为保障这一制度的实行,在经济法中其他一些配套制度也需要完善。如在市场运行方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税收法、价格法;在市场保障方面的环境法、资源法;市场调控方面的国民经济计划法、规划法等等。要改变当前各种法律法规层次不一、内容交错重叠矛盾、权威低、适用困难等现象,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市场准入制度,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准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微观经济学(第六版)》,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西方国家自然垄断产业的市场结构重组及启示》,臧传琴,《经济师》2008年第5期

[3]Joseph E•Stiglitz.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4]《垄断性产业市场结构重组后的分类管制与协调政策――以中国电信、电力产业为例》,王俊豪,《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1期

[5]《论我国市场准入制度的构建》,封延会等,《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寡头垄断市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

市场类型主要指市场竞争或垄断这两种类型。根据市场主体在某一商品市场中的数量比例和竞争程度,可以把市场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及寡头垄断市场。

首先,先来谈一谈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这种市场需具备四个特点:(1)市场上存在这规模小且数量众多的买者和卖者(2)产品是同质的(3)资源能够自由流动(4)市场信息充分完全。它是各种市场理论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的产品是开放性的,如:海尔、可口可乐、麦当劳、德克士、蒙牛等都属于完全竞争市场。但最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还是农产品市场,所以,一般我们把农场品市场称作市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完全受市场支配,市场价格由供求双方的竞争决定,个别买和个别买者都只是这一价格的接受者。由于竞争激烈,成本被压得相当低。生产者要对市场供求变动作出及时的反应。

但这种市场也有不好的一面:无差别的产品使消费者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各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不见得就使社会成本最低,生产规模都很小的生产者物理进行重大的技术突破。所以,在实现经济生活中,完全竞争的情况是极少的,而且,一般说来,竞争最后必然导致垄断的形成。

其二,便是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又称独占性市场,是指完全由一家企业所控制的市场,什么叫垄断呢?打个比方:全世界只有我在卖石油,我想卖多贵都可以,因为只有我有卖,这就叫垄断。

在实际的经济社会中,在完全垄断或其他具有某种垄断性质的市场条件下,都存在价格歧视,什么叫价格歧视呢?价格歧视就是指厂商以不同价格销售成本同的同一种产品。譬如:学校对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收取的学费不同;旅馆、饭店旺季要价高,在淡季要价低;、工业用电分别按不同价格收费;同一种产品在销路未打开的边远地区、倾销地区和国际市场上价格较低;等等。价格歧视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北京公共汽车对一般市民、学生和老人收取不同票价便是是价格歧视中的三级价格歧视现象。

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是市场中的极端类型。经济中更常见的是由垄断与竞争不同程度组合而成的市场类型,即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对于这两种市场类型,首先,我们先来谈一谈垄断竞争市场。这种竞争市场更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是指既存在垄断,有存在竞争,既不是完全竞争有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这种市场类型的主要特点在于,这个市场既存在有限度的垄断,有存在着不完全的竞争。这一特点表现在价格方面,就是价格的差异。作为一种比较现实的市场类型,它同样也具备四个特征,即(1)每个厂商的产品是不同质的,存在产品差别,但差别又不是很大(2)厂商的数量众多(3)每个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大,产品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厂商存在独自行事的特征(4)行业进出比较容易。垄断竞争市场的产品是管制性的,例如:自来水、电力、中国移动、中石化、火车票。

垄断竞争市场运行的效果是有利有害的。对消费者而言,其好处是,不同特色的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但不足之处在于,这一好处的活动须付出较高的代价。对生产者而言,短期超额利润的存在可以迫使厂商激发自己创新的内在动力,依靠创造产品差别、提升产品品质以求生存发展,生产出多种式样、丰富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促进产品创新与技术进步;但垄断竞争不能使生产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代表性厂商的产量规模或生产规模小于最优生产规模,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又会使销售成本增加。

最后,还剩下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指由少数几家厂商所垄断的市场。它同样是一种比较现实、比较常见的市场类型。它的形成也同样需要四个前提条件;(1)厂商极少(2)互相顾忌(3)产品同质或异质(4)行业进出不易

在寡头垄断市场上,每家厂商的产量都占有相当大的分额,从而每一厂商对整个行业的价格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每家厂商在作出价格与产量的决策时,不但要考虑到本身的成本与收益情况,而且还要考虑到该决策岁失察功能的影响以及其他厂商可能作出的反映。

为了谋求最大利润,寡头厂商往往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形式就价格和产量达成某中协议。公开勾结最常见的就是卡特尔,什么是卡特尔呢?卡特尔是指一个行业中的各个独立的寡头厂商,就价格、产量和其他诸如瓜分销售地区等事项达成协议并据此结成的经济同盟。而由于卡特尔常常受到社会的反对,各寡头厂商便采用暗中默契的办法勾结,比较普遍的办法则是采用价格领导制,即首先一个或几个实力强大的寡头厂商率先制定和变动价格,其余寡头厂商追随气候相应的定价和变价。但寡头垄断市场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而且,价格比较稳定,且便于政府对行业的管理。

参考文献:

寡头垄断市场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市场结构 市场集中度 产品差别化 进入壁垒 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中国的资本市场已走过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证券公司的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企业进入和退出壁垒等方面来看,目前我国证券业是一个市场集中度很低、产品缺乏差异化而进入壁垒又是非常高的市场,形成了原子型的市场结构。我们认为,我国证券业要形成一种有效率的市场结构,其未来的演进趋势应是一种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

一、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效率的分析

分析寡头垄断是否有效率,首先必须区分垄断市场结构和垄断市场行为。人们通常所说的垄断具有低效率,通常是指企业的市场垄断行为;而对于垄断市场结构,则不能笼统的认为是低效率的,应做具体分析。企业行为的选择不仅与市场结构有关,也与企业面临的其他内、外环境因素有关,单纯从垄断结构或竞争结构的差别,来判断企业行为的效率是不全面的。现实中很多垄断型市场结构,恰恰其市场竞争程度很高。如美国的汽车行业是一个很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但同时这一行业长期保持着较高的竞争程度。并且垄断市场结构常常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联系在一起,只有企业通过竞争到了一定的规模要求,才能够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促进技术创新。

二、证券行业的特点

从证券行业自身的特点来讲,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优势就更加明显。

(一)由于一级市场供求关系的急剧变化以及保荐人制度的实行,承销风险不断加大;从二级市场的结构转型来看,散户特征逐步淡化,机构投资者逐步占居重要地位;考虑到将来必然要开放的衍生产品交易,其风险就更大。这些都要求经纪业务的智能化、咨询化、顾问性特征更加明显,与此相应的是,证券公司的硬件设施、人力资源、研究能力、营销策略等等,都要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培育寡头证券公司,是证券现货、期货以至其它衍生产工具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才能顺应证券市场发展的这种结构性变化的总趋势。

(二)从企业并购业务角度来看,我国有几万亿元的国有资产存量等待寻求出路,其中绝大部分要通过产权购并和股份制改造来实现资产和资源的优化重组。产权交易及其方式的多样性,资产重组的复杂性,迫切需要以企业并购为其核心业务的证券公司为其提供专业化的信息咨询和并购策划服务。而企业并购活动是一项体系性工作,需要从并购对象的找寻、并购方案的制定、并购中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并购定价、并购融资及其债券发行、证券化乃至于包装上市等等,提供全方位的成套服务,必要时还要直接参与并购行为,以期沽出获利或进行实业投资。而这只有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证券公司才能担此重任。

(三)从创新业务的开拓方面来看,更是离不开寡头证券公司的直接参与。创新业务一般风险都很大,如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新的交易品种的开发、新的风险管理技术的运用等等,在开始都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同时,这些新兴业务在开始时都需要做大量的前期投入,这两方面都决定了只有大型寡头证券公司才有能力予以承担。证券行业在国际上都是一个朝阳产业,创新产品日新月异,中国只有培育自己的巨型寡头证券公司,承担创新功能,才能跟上国际证券业发展的潮流,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和运作功能。

三、我国证券业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

通过前文的分析,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应是我国证券业未来市场结构的选择。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证券公司的退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在国外成熟证券市场上,建立公司退出制度是各国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从制度建设上加以完善。在券商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证券公司退出机制,使之与进入渠道相匹配、相对应。证券公司的动态调整过程就是资源的重新配置过程。只有证券市场有进有退,证券公司能生能死,把优质公司吸纳进来,将劣质公司淘汰出局,才能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实现证券公司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证券市场内在运行机制的自身调节,可以优化证券公司主体结构,改善其整体素质,提高其营运质量和运作效率,为我国证券业运行实现更高层次的动态均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证券公司之间的兼并与收购

并购是证券公司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强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可以有效的整合市场资源,增加市场占有率,确立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有利于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

在实施并购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化操作,以避免政府“拉郎配”闹剧的重演。由于国内中小券商的数目众多,为数众多的证券公司分布在每个省市,而每个省都有各地方的省级证券公司。各省市地方政府在券商整合过程中,都积极争取推动本省券商成为综合类券商,培育和扶持本地区证券公司强大发展。因此,区域内重新整合的结果使得券商的经营实力仍无法得到快速增强,券商整体素质并不能得到快速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券商之间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佳境难以达到,不能达到1+1=2或大于2的目的。

(三)证券业监管制度的创新

寡头垄断市场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双寡头垄断;广告策略;动机;进入壁垒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149-02

一、寡头垄断市场及双寡头厂商广告博弈分析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个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这几个企业被称为寡头企业。由于市场中这类企业数量极少,它们之间的决策会相互影响,任何一家企业的决策结构都取决于对手的反应,因此,在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间的竞争就更加激烈。而在市场运行中,这种竞争包括价格竞争和非价格方面的竞争。价格竞争往往由于其形式过于明显,极其容易引起较大的波动,商家在运用时都极为谨慎,尽量不用或少用。因此,以广告、技术研发、并购和战略投资行为等为手段的非价格竞争逐渐受到青睐,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告竞争已成为现代市场的主要手段,在寡头市场上,广告策略也经常被寡头企业所使用。

显然,无论对厂商A还是B,做广告都是其占优策略,因为做广告的收益始终大于不做广告的收益,那么,该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就是(做广告,做广告)。然而,这只是一次静态博弈的结果,现实中,两寡头厂商会进行长期的反复博弈。

对于两寡头厂商的重复博弈过程,杨勇(2006)在其寡占市场下的广告成因探究一文中引入了后一阶段收益折算成当前收益的贴现系数这一变量来加以阐释:令δ=1/(1+r)为贴现系数,即未来一元钱的现值。其中,r是某一阶段的市场利率。他假定双方选择如下策略:(1)开始选择不做广告;(2)不做广告直到另一方选择做广告,然后一直做广告。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不等式,来比较两种选择的收益,令下面的不等式成立: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双方都选择不做广告是占优策略,那么为什么现今社会广告的发展趋势愈来愈强劲,为什么这些厂商还要不惜重金投资广告?这就让我们联想到了广告的作用。

二、广告的壁垒效应及厂商投资广告的动机分析

(一)广告策略有利于形成进入壁垒

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的定价和市场出清远低于完全竞争市场,这决定了他们会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必然会有潜在竞争者想要进入该市场,而广告恰是垄断厂商阻止第三方进入的一个有效手段。广告是企业向消费者传递产品差异化信息的一个强有力手段,它能够为商家创造忠诚、稳定的商标偏好,使厂商占据一定的市场需求份额。这对准备新进入的厂商来说无疑是一道进入时必须跨越的壁垒。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广告的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二)广告策略有利于形成产品差异化壁垒

产品差异化使得不同企业的产品不能完全相互替代,从而这个企业在市场上就更具有竞争力,垄断性也就越强。这种产品间的差异包括真实差异与假性差异。真实差异是指产品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包括产品质量、生产工艺、技术以及使用的原材料等实质差异。而假性差异则是由于厂商的广告宣传,是消费者在心里上认同产品差异的存在,事实上,产品本身可能并无实质性差异,这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真正决定消费者最终购买行为的是其心理预期。通过广告宣传,可以创造一种产品差异化的假象,诱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形成产品差异化壁垒。

(三)广告策略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壁垒

规模经济是指,在既定条件下厂商在特定区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平均成本递减,那么,就存在规模经济。广告的规模经济一方面体现在,广告的促销作用带动产品的大量生产,从而降低平均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大规模投资与广告时,也会从媒体获得一定的折扣,从而使得平均总成本降低,形成规模经济。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广告的壁垒效应能够帮助厂商提高自己的销售量,增强自身的垄断优势,从而阻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这也就是为什么双寡头垄断厂商要违背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解,而选择做广告。广告壁垒的形成机制可以通过下面的二阶段斯坦伯格模型的解释。

三、广告壁垒的形成机制

(一)模型构建

在此,沿用前文假设:在位两个寡头企业控制着市场,他们在价格和广告上形成串谋。因此,我们可以将二者看成一个整体,设为厂商1,潜在进入者为厂商2,构建二阶段的斯坦伯格模型如下:

令两厂商面临相同的线性反需求函数:

也就是说,当潜在进入厂商的市场渗透成本并没有比在位企业低时,在位寡头企业可以抢先进行广告投资来阻止新企业的进入,此时,在位厂商的最优广告投放量为:

(二)模型结果分析

通过上面的模型分析,我们知道,在位的双寡头厂商可以联合起来抢先进行广告投资获取先动优势,以增加潜在竞争者的进入成本,从而使他们放弃进入。此外,广告为厂商带来的商誉是一个存量,这就会产生商誉折旧的问题,因此,寡头厂商不能通过一次性广告投入就做到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广告投资。从这一层面来看,广告不单单是寡头厂商争夺市场份额的一个工具,而且是在位寡头阻止新厂商进入,从而形成进入壁垒的一个长期投资行为。

在位厂商如何通过广告维护自身垄断地位

上述广告的壁垒效应以及广告壁垒的形成机制表明,广告是在位寡头厂商阻止新厂商进入的一个有效手段,那么双寡头厂商应怎样维护这种广告带来的壁垒效应呢?对此,笔者在此给出两点拙见。

第一,在广告战上要注重对市场整体的广告宣传,注意加强商标意识、专利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加强广告宣传的系统性,杜绝零敲碎打的广告行为。此外,厂商还要充分维护和利用先前广告累计形成的企业商誉、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者偏好和忠诚度优势,借此创造自身产品的主观差异化优势,形成品牌效应,加强进入壁垒。

第二,在位的双寡头厂商可以强强联合,增加广告投资规模,宣传自身品牌,当广告投入达到规模经济后,就可以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创造价格竞争优势。使欲新进入该行业的厂商被迫承担一定的机会成本,当他们觉得新进入这个行业无利可图时,便会主动放弃进入的决策。这样,在位厂商就能够有效地维护自身垄断地位。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二阶段的斯坦伯格模型,分析了双寡头垄断市场下,广告壁垒的形成机制,对广告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对寡头厂商进行广告宣传的动机做了深入分析。但是,本文是在假设市场上只有两家寡头企业的前提下进行的分析,面对复杂的市场结构以及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广告行为的解释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9-40.

[2] 臧旭恒,林平,等.现代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473-477.

[3] 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 史东辉.产业组织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05-210.

[5] 杨丽洁.广告的壁垒效应即对策[J].辽宁财政学院学报,2006,8(9).

[6] 郭文慧,高文晶.广告策略对竞争壁垒形成作用以及企业应对策略分析[J].商业现代化,2010,(18).

[7] 杨勇.寡占市场下广告的成因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20(3).

[8] 任方旭,等.寡头垄断市场下的广告竞争策略研究[J].河南科学,2002,20(3).

寡头垄断市场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外部性 移动通信 双寡头市场 需求函数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文献回顾

一、外部性(Externality)及网络外部性(Netwouk Externality )

1、外部性的经济学含义:当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者公共的利益,而行为人却没有因该行为作出赔偿或得到补偿的时候,就产生了外部性,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外部性会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失灵,需要市场之外的干预手段的介入。

2、网络外部性的含义: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网络用户所得到的价值包括:a.自有价值:是在没有别的使用者的情况下,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那部分价值,b.协同价值:当新的用户加入网络时,老用户从中获得的额外价值。网络外部性的产生原因在于网络自身的系统性和网络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互补性(或者称为网络内部信息交流的交互性)。a、网络的系统性:无论网络如何向外延伸,也不论新增多少个网络节点,它们都将成为网络的一部分,同原网络结成一体,因此整个网络都将因为网络的扩大而受益,b、互补性:在网络系统中,信息流或是其他物质的流动都不是单向的,网络内的任何两个节点之间都具有互补性。

二、文献回顾

我国移动通信市场是伴随着中国电信市场的“垄断(1994年以前)-双寡头前提下的主垄断结构(1994-1998年)-寡头垄断(1999年至今)”的演进格局发展壮大的, 已有的理论研究也大都遵循“垄断―竞争”主线。前期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如何打破中国电信产业的垄断,表现为反对政府部门的垄断和限制公平竞争的行为。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关注的焦点逐步扩展到电信管制中的特殊利益集团。近年来,相关研究开始向产业层面和制度层面转移,例如,王俊豪的研究成果表明,对于中国电信产业等类似性质的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基于有效政策和结构模式进行重组,有利于促进有效竞争,提高运营效率。彭伟斌认为,在政策制定上,反电信垄断应重视通过制度创新进行电信政策调整;在制度安排上,反电信垄断应着眼于如何形成规范、高效的竞争机制和竞争态势,以有效培育市场竞争主体,优化电信市场结构。然而,已有研究大都以电信市场为对象,主要从政府规制垄断行为,建立有效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忽略了对微观层次上消费者的特征对产业结构演化的分析。帅旭等从移动通信市场的买方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但遗憾的是文中得出的网络效应对产业竞争者影响的结论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同时考虑消费者和移动电话运营商的决策来寻找市场均衡。

第二部分模型设定与求解

原始模型认为整个电信产业中只有一个垄断运营商,而用户的需求存在着网络外部性,即随着电话客户数量的上升,用户对电信服务的效用评价也上升,可以用下列效用函数来反映“网络外部性”其中是消费者x的效用,n是网络中消费者的人数,x为消费者在电信客户中的先后顺序,对n与x标准化后,我们有:x越靠近0,表示消费者越早成为电信客户,越早成为电信客户他的效用就越大。在这些设定下,我们可以解出市场均衡产量和价格。

消费者x的效用函数

我们可以假设最后一位消费者加入这一电信网络时,对他来说,加入与不加入是无差异的,故得:

由于x表示消费者在电信客户中的先后次序,故网络中消费者的数量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

,这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需求函数

对于电信公司来说,其目标是在市场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由于电信公司的成本主要是固定成本,我们可以假设电信公司的边际成本为零,这样我们可以得到电信公司最优决策为:

解这个最优化问题,我们得到 ,

这个模型说明了在存在网络外部性状态下,垄断电信公司不可能实现100%的电话普及率。

这个模型只考虑一个电信公司的垄断行为,而我们国家目前移动电话行业的市场结构为双寡头垄断即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所以我们可以对这个模型进行扩展,考虑存在网络外部性下的双寡头竞争模型,沿用上述的消费者效用函数形式,我们设定:

其中,分别为移动和联通用户数量,,分别为加入移动和联通的先后次序,,分别为联通公司现有客户数量影响移动公司新加入客户边际效用的系数和移动公司现有客户数量影响联通公司新加入客户边际效用的系数,我们可以合理地假设

同样我们可以假设最后一位消费者加入移动公司或联通公司与不加入任何公司的是无差异的,故得:

又由于,分别为加入移动和联通的先后次序,达到均衡时应有:

因此我们可以分别得到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的需求函数:

移动公司的需求函数

联通公司的需求函数

对于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而言,他们的目标是在场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我们同样假设他们的边际成本为零,从而得到:

移动公司的最优化决策:

联通公司的最优化决策:

问题可转化为:

从上面方程组我们可以解出代回需求方程我们可以得

这就解出了我们需要的市场均衡。

但是从的方程组解出,的显示解是困难的,我们不妨作一些比较静态的分析。

(1)假定,也即联通公司现有客户数量对移动公司新加入客户边际效用的影响和移动公司现有客户数量对联通公司新加入客户边际效用的影响是对称的,从方程的对称性,我们得,代入其中一个方程我们解得:

把代入,我们可得

故二阶条件满足。

由于,

我们可以得到

我们从上面数据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在存在网络外部性状态下,移动电话的双寡头垄断市场也不能实现100%覆盖率,由于移动电话运营商多提供一单位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所以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不是最优水平;第二:在存在网络外部性状态下,对比垄断市场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而言,双寡头垄断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所以双寡头垄断市场比垄断市场更有效率,这也解释了我们国家信息产业部为提高电信行业有效竞争而施行的一些列改革。

(2)假定,解得我们得到

越大两个寡头的关系越密切,更像是垄断市场,所提供的服务越少,也更加没有效率。

当时两寡头之间关系最为密切,此时,这是双寡头市场所提供服务的下限。

越小两个寡头的关系越少,更像是竞争性市场,所提供的服务越多,也更加有效率。

当时两寡头之间完全没有关系 此时,这是双寡头市场所提供服务的上限

目前我国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在制定价格时分为内网价格和外网价格,所谓的内网价格是移动用户与移动用户之间、联通用户与联通用户之间的通讯价格,外网价格是移动用户与联通用户之间的通讯价格,一般外网价格都远高于内网价格,虽然这种定价损害了已有客户的利益,但是我们在这里证明它对于整个社会是有利的,因为他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3)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是两个关键的参数,当然我们不能随便就假定,实际上当,我们可以用反证法证明,

证明:假设,则有方程

我们把两式相减并令,可以得到,这与假设是矛盾的,所以当时,这是更符合实际的情况,目前我们国家移动用户远多过联通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释。

第三部分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我们在第二部分已经说明从方程组难以解出,的显示解,但是我们可以利用隐函数求导做比较静态分析,重新把方程组写成:

利用这两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

,这个意义是明显的,两寡头的市场份额是此消彼长的。

同样我们可以计算出,,,。

尽管本文已经得出很多有意义的结论,但是文中还是有很多可以进一步扩展的内容,我们可以把模型扩展到N个移动电话运营商进行讨论,我们期望加入更多的厂商时,市场更加像完全竞争市场一样起作用。为了推导方便,本文对效用函数做了高度简化,其他更加合理的效用函数形式可能会得到更加有意义的结论。

第四部分:结 论

本文在Jeffrey ohlfs(1974年)文章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同时考虑消费者和生产者最优决策来建立存在“网络外部性”的双寡头垄断模型,对比垄断市场模型,双寡头更符合我们的现状,模型推导的结果显示:我们国家从“垄断-竞争”的电信业改革思路是正确的,至少模型中双寡头市场比垄断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服务,对社会来讲也更有效,而且我们从理论上说明了目前我国两大移动电话运营商的内外网分开定价的策略虽然损害部分客户的利益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更有效的,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目前我国移动公司客户数量多于联通公司,总结起来我们得出的建议是:我们国家应该继续加强电信行业的竞争,防止电信行业公司之间的关系过密,使得电信行业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实惠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ECONOM DSN.The economics of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6(16):675-699.

[2]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许春芳.网络经济发展机理[J],工业技术经济,第26卷第2期,2007年2月.

[4] 韩耀,刘宁.庄尚文,网络经济背景下的市场均衡[J],产业经济研究(双月刊),2007年第4期(总第29期).

[5] 徐兵.网络产品市场均衡无穷维变分模型[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6(10).

[6] 王晔.网络产品的界定及对企业市场策略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7(3).

寡头垄断市场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产业组织 竞争 寡头 垄断

一、过度竞争:我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过度竞争是相对于兼容了竞争和规模经济因素的有效竞争而言的,即指在某些产业中,由于内部或外部因素的作用,造成产业内企业数目过多,整个产业的产品供给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该产业内的企业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竭尽一切手段,甚至不惜将产品价格降低到接近或者低于平均成本的水平,从而所获得的利润大大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而又不能从该产业顺利退出的状况。目前,我国大部分产业的市场结构都呈现出这种过竞争的态势。具体表现在:

1.市场集中度低。市场集中度是一个从某个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方或买方的企业数目以及企业相对市场规模的分布角度来把握市场竞争状态的概念。贝恩最早运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的竞争和垄断程度进行了分类研究,他根据前4位企业市场占有率(CR4)将集中类型分为6个等级,即极高寡占型(CR4>75%)、高集中寡占型(65%

2.企业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低。生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是现代大生产条件下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具有自给自足倾向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企业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仍较低。以机械工业为例,目前我国机械工业零部件、工艺专业化水平仅为15-40%,而欧美和日本则高达70-90%。我国主机厂的自制率在70%左右,而欧美和日本仅为30%。企业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低,不仅使大、中、小企业无法获得丰厚的分工收益,而且还引发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互之间争夺原材料和市场的行为,产品实现日益困难,其结果既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又抑制了企业采取大规模、高效率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削弱了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影响了产业组织整体效率的提高。

3.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并存。我国产业由于市场集中度低和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对于新企业而言,其进入成本和压力远低于其退出障碍,从而造成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过度进入。另一方面,企业出于资产专用性、解雇费用、职工就业等方面的考虑,以及政府对某些产出企业退出的政策法律限制,使得企业在退出上远不如进入积极,因而促成了我国产业进入过度与退出受阻并存态势的生成,其结果既浪费了资源,又阻碍了市场对产业组织的整合过程。

二、寡头垄断:我国产业组织优化的选择

罗宾逊夫人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中,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4种基本类型。其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都属于极端的市场结构,需要依附苛刻的条件才能成立,所以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因此,现实中常见的只有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两种市场结构。垄断竞争是一种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且以产品差别化为基础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既带有垄断的特征,又带有竞争的特征。其垄断的特征表现在产品的非同质性,因而可以对价格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其竞争的特征表现在该种市场上有许多厂商,每个厂商都不会对市场商品的价格或数量发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这种市场结构也有其固有缺陷:

首先,人们的偏好是不断变化的,单单生产一种差别产品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只有生产多差别产品才能生存,这种以多种产品差别为目标的垄断竞争就业趋向寡头垄断。其次,在激烈的竞争中,每个企业都会想方设法扩大其优势,通过排挤劣势企业来提高市场占有率,这时垄断竞争随时都会转化为寡头垄断。再次,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由此可见,垄断竞争是一种稳定性极差,且效率不高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是一种少数大企业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控制着某一产业或市场大部分产品供给的市场结构。

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产业得以了超速的发展。其产业组织效率提高很快,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迅速增强,这与其市场的寡头垄断特征息息相关。例如在美国,从钢铁、汽车、石化、机械、飞机制造到家电、烟草、日化、服装鞋类等重要产业,其市场结构都是寡头垄断的,每一个产业都有少数几个市场支配力较强的大企业,这些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几乎都在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0%。西欧、日本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另外,从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促使生产和资本日趋集中,这就决定了寡头垄断必将成为大多数产业市场结构的一种普遍而又有效的形式。具体而言,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优势在于:

1.寡头垄断市场是有效率的市场结构。一种市场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取决于其竞争性,而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关系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中很难实现,因为仅有产品差别垄断的众多企业之间无法实现实力的均衡。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则不同,几个寡头之间可以达到实力的均衡,并展开有意义的竞争。因此,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这种在竞争基础上形成的垄断并未消除竞争而是改变了竞争形式,从较长的时间考察,垄断结构反而会使竞争更为激烈。

2.寡头垄断有利于提高市场集中度。在我国的许多产业中,虽然不乏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但这些企业仍不是市场的主要供给者,而是与众多的中小企业争夺着有限的市场和资源,造成整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十分低下。而寡头垄断的意义则在于,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使该产业的大部分产品由几个在竞争中真正具有产品、成本及技术优势的大企业来供给,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该产业市场集中度。

3.寡头垄断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企业要实现规模经济,就必须建立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就生产过程而言,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可以使单位产品成本显著下降;就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过程而言,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有利于促进技术的更新、升级以及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就流通过程而言,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必然与大批量销售相联系,而大批量销售可以大幅降低推销费用和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可见,企业只有建立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才能充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而只有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这种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才能得以有效建立和运行。

4.寡头垄断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传统的垄断理论认为,垄断消弱了大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利润压力,从而降低了它们进行技术创新的欲望。但这种观点在现实的实践中显得越来越缺乏说服力。据统计,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几乎所有的重大技术创新都源于垄断性大企业。有关数据显示,在OECD范围内,全部工业的三分之二左右都是由那些雇员超过1万人的大公司完成的;英、美、德、日等国家企业产出的70%以上都是由5000人以上的公司完成的。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中,规模较大、中等水平的寡头垄断最有利于技术创新。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之所以能够促进技术创新,主要是因为大企业的垄断地位使它们具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开发新技术,同时在垄断市场条件下,大企业可以利用其垄断地位,防止新技术补其他企业迅速模仿,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发生,从而更有力地保证技术发明或创新所带来的大部分利润。这样,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往往具有积极性去进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由此可以看出,寡头垄断是一种普遍而又富有效率的市场结构。它不仅不会抑制或消除竞争,反而会通过寡头企业之间抗衡力量的形成而使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并最终实现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要消除目前过度竞争市场结构的不良影响,优化我国的产业组织,促进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应是其选择。

三、中国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构建

思想上应有所转变。第一,改变对垄断的认识。传统理论认为,垄断会给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带来诸多弊端,其实这只是对垄断的一种片面理解。事实上,垄断结构并不必然导致垄断行为。比如,欧美的汽车业和飞机制造业一直呈现寡头垄断的格局,但其竞争却是十分激烈的。垄断与竞争一样,原来就属于市场经济范畴,二者如同哲学上所讲的静止和运动的关系,垄断只是绝对运动的竞争中一个相对静止点,不含垄断因素的竞争和不带竞争因素的垄断从来就是不存在的。第二,目前在我国,反垄断主要对象是行政垄断而非基于竞争而形成的企业垄断。行政垄断是指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行政权力进入市场而形成的垄断。当前,在我国许多产业中,既存在着生产力水平低和商品经济不发达而形成的传统的行政垄断,也有制度创新过程中的体制摩擦和政策缺位造成的新生的行政垄断。行政垄断导致了市场的条块分割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强化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基于竞争形成的企业垄断则不同,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而长期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无非表明该企业具有超越竞争对手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成本优势,如果对这类企业实行反垄断,就等于破坏了市场效率增长的源泉。由此可见,今后反垄断的政策指向,首先和主要应反的是低效率的行政垄断,而非基于竞争而形成的富有效率的企业垄断。

在具体应对措施上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产业组织微观主体。企业充满活力,对外界信号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并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扩张动力,是产业组织趋向合理的基础和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产权改革作为突破口,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具有不断追求规模、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内在动力和压力。只有这样,企业之间才能展开有效的改制、改造和改组,资产存量才能实现合理流动和配置,长期困扰我国产业发展的分散经营、重复建设、规模效益差和专业化水平低等弊病才能得以有效矫正。

2.建立和规范市场体系和市场竞争秩序,形成有效竞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有利于打破区域封锁、市场分割和各种不合理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实现资源在各地区、部门和产业间的合理流动,促进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推动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抓紧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包括市场进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以便尽快为市场主体提供行为规范和处理各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准则。(2)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包括:对市场主体严格管理,即认真审查进入市场参与经济活动的有关当事者的资格,以确保市场主体的合理性;对市场主体严格管理,即对各类交易及市场服务机构本身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确保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为市场全体提供平等的竞争和公平交易条件;对市场行为严格管理,即对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实施全面管理,以限制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扫除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等市场障碍,保证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起正确的引导作用等等。(3)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要通过大力发展、完善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对市场实行有效的非行政监督,为市场主体及其交易行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使市场交易活动能够有秩序地、公正地、顺利地进行。

3.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企业规模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其内在的经济规律。它是优势企业根据市场规律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逐步兼并劣势企业的过程。忽视这一过程,急功近利地为追求非效益基础上的规模,实行政府捆绑等有害手段,会使企业先天不足,从而难以抵御市场的风浪。因此,政府的责任不在于组建企业集团,而是要通过制定政策,改善企业外部环境,引导企业自主联合、自由兼并、跨国发展和多样化经营,促进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市场扩张而成长壮大。

4.加快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政策。鉴于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的市场结构均处于过度竞争的不良态势,因此应加快制定和实施以产业集中为导向的产业组织政策。一方面要支持规模经济显著产业中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尽快扩大规模。为此,应大力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为大企业的成长提供长期、及时、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也为企业通过兼并、合并、收购等方式迅速扩张提供金融中介。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企业在合适的领域继续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是大企业扩大规模的客观要求。在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机械、电子等工业部门中,正是由于大企业与成千上万家中小企业间形成了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大企业的规模才得以扩张,优势才得以充分发挥。这一点是值得我国很好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魏农建,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郑雪英、吴昌南,企业关系投资与关系竞争――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J],江苏大学学报2011-07

3.肖兴志、邓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评价与取向,重庆社会科学2011-04

寡头垄断市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新疆 水泥工业 产业组织 寡头垄断

一、水泥工业的产业组织优化有助于提高水泥工业的产出效率

水泥产业组织优化是指水泥产业组织处于既能发挥竞争机制,又能享受规模经济的一种组织结构状态,也可称为水泥产业组织的有效竞争。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要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模式,从水泥产业市场结构上看,是规模经济与竞争兼容的寡占型市场结构;从水泥企业组织结构上看,是一种分层竞争的水泥企业组织结构;从水泥产业市场行为看,是一种在政府产业政策干预下的水泥企业集团或股份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协调有机结合的水泥市场行为;从水泥产业市场绩效看,由于在水泥产业内水泥企业集团间的竞争,所以市场机制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目的就是优化水泥产业的市场结构,选择基于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模式,进而提高水泥产业的市场绩效,使整个水泥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经济、技术、消费习惯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对水泥行业产生影响,包括行业竞争态势的变化、产品需求状况的变化、细分市场的变化、市场结构的变化、营销模式的变化,等等。水泥企业要根据这些外部的冲击和行业结构的变化,采取应对措施,包括业务的扩张与收缩、对相关业务单元的整合、营运方式的转变、管理制度的变革,等等,由此会影响企业经营利润、产品成本、市场份额、经营绩效等方面的变化。众多水泥企业取得良好的绩效也就表明水泥产业也取得了好绩效,以此促进水泥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水泥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水泥企业才有经济实力和积极性去开展技术创新,改进水泥生产技术,增加水泥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水泥资源的浪费,实现水泥资源的清洁开采;水泥企业才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去延伸产业链,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煤矸石、各类工业废弃物等原来被弃置作为废物的资源,才有技术力量去实现水泥资源的清洁转化、水泥资源的清洁燃烧;才有充足的资金去综合治理由于水泥矿山开采而形成的矿山环境治理,处理由于装、贮、运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总之,水泥产业组织优化可以为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和基础条件,使水泥产业自觉主动地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从而实现水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疆水泥产业市场结构的选择――寡头垄断

我们认为,根据水泥产业的特性和新疆水泥的市场特性,新疆水泥产业选择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将有助于它摆脱困境,提高组织效率,增强竞争力,获得快速发展,能更好地服务新疆的经济建设。

1、寡头垄断有利于提高水泥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按照新古典主义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包括寡头垄断在内的垄断型市场结构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联系在一起。垄断将减少产品产量,提高产品价格,进而减少消费者剩余,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水泥产业的最优市场结构应该是垄断竞争型。

而实际上,寡头垄断市场有利于提高水泥资源的配置效率。这里的资源指的是水泥资源和水泥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水泥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水泥市场的竞争性,但这种竞争不是建立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意义上的竞争,这种水泥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一种降低水泥价格的竞争,它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水泥市场运行的无序,从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未来的水泥市场,应是建立在主体实力相当基础上的寡头垄断型企业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是规模较大、实力相当的大水泥集团之间的竞争,在水泥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促销、产品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竞争,因而竞争强度大,形式多,会使市场更有效率。

从水泥资源的开发看,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水泥资源一经开采就必须加以充分利用。水泥资源最重要的配置原则是水泥生产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实现这一配置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有效地开展市场竞争,以培育水泥产业对水泥市场供需关系的自适应机制、自我协调机制、自稳定增长机制和市场预警机制,保持水泥市场供需关系的长期平衡。

从生产要素的配置来看,由于水泥产业的资金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生产经营的专业性强、资产设备易沉淀固化、产业退出的自然壁垒较高,这决定了水泥企业要充分利用生产经营性资源,使投入的生产要素得到有效整合,以产出最大的效用。在寡头垄断的水泥市场上,实行的有效竞争有利于提高整个水泥产业的生产效率,消除产业内生产要素的闲置、浪费和外部不经济等现象。

2、寡头垄断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我国水泥产业作为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一个基础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垄断到近似完全竞争的两种市场结构,从市场缺乏竞争到企业间的过度竞争。而规模经济产生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相对应的大批量生产运营体系。

水泥产业选择寡头垄断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在寡头垄断的水泥市场上,规模较大的企业内部才更有利于合理分工,互相协作,而分工与协作是规模经济产生的组织基础;其次,寡头垄断的水泥市场上的大企业有利于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的设备,使用先进技术和市场工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再次,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大企业所采用的的大批量生产方式有利于实行标准化和简单化操作,这有利于增加水泥产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事故率;最后,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大企业一次性大批量购进原材料、生产设备、燃料、管理软件等生产要素,有利于节约购销费用,降低成本。

3、寡头垄断有利于政府对水泥产业的有效调控

如果水泥企业分散、规模小,则政府难于管理和调控,而寡头垄断市场最有利于政府调控。在寡头垄断市场上,水泥产业内企业数目少,它们在资金、技术、规模、产品面拥有绝对优势,所以政府对产业的调控只需要通过与这些不多的几家大企业协商就可以比较容易、有效地实现。

4、寡头垄断有利于水泥产业的技术创新

据统计,在当今各国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几乎所有重大的技术创新成果都源于垄断性大企业。从资金投入方面来看,在经合组织范围内,全部R&D的三分之二左右是由那些雇员超过1万人的大公司完成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R&D总投入的62%~90%是由那些雇员在5000人以上的公司完成的。美国最大的100家垄断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支出曾达到全部科研支出总额的82%。

如果新疆水泥产业选择寡头垄断的市场模式,这些大的水泥企业会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或联合水泥研究院、高校开展技术创新,开发新技术,同时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从而使技术发明或创新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

5、新疆水泥产业的市场特征决定寡头垄断市场的适用性

目前,新疆水泥企业数量多、退出壁垒高,区域市场相对封闭,非常容易引发恶性竞争,从而使整个水泥产业市场绩效差,行业经营状况不佳。鉴于此,新疆的水泥产业市场结构必须优化,寡头垄断是水泥产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寡头垄断的水泥产业市场结构呢?我们认为,组建寡头水泥企业集团是新疆水泥产业实现寡头垄断的途径。

新疆水泥产业有着独特的市场特征。新疆幅员辽阔,有着绿洲经济的产业布局,各个市场之间距离相隔较远,而又水泥产品基本同质,产品差别不大,产业的进入壁垒较高,对资金、技术的要求高,规模经济比较明显,满足上述所讲的选择寡头市场的条件。由此,新疆的一些大型水泥市场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并通过政府的力量强行淘汰一些效率低、污染严重的小水泥企业,组建大型水泥企业集团,构建新疆水泥产业头垄断市场。

三、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

1、新疆水泥工业的产业组织优化目标

(1)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目标设计的前提条件

新疆的水泥产业组织优化问题必须结合新疆水泥产业的特点,综合考虑新疆及国内经济环境,国内外水泥产业发展趋势,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等等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此确定实现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路径。

新疆水泥产业区域市场的相对封闭性导致水泥市场很容易形成过度竞争型市场。在此前提下,加强垄断就成为优化新疆水泥产业组织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受地域约束和政府一些体制性限制的原因,水泥产业又会倾向于地域分割垄断,即出现大而全的情况,这将使得垄断与规模相联系,垄断越强,规模不经济越严重。所以,要优化水泥产业组织,就必须组建战略集团,加强垄断,但又要防止形成地域分割垄断。

水泥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和水泥产品是基础性资源的特点决定了新疆实现水泥产业组织优化决不可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自行调整,政府规制不可缺少。世界各国水泥产业的实践又表明,在实现产业组织优化过程中以政府规制取代市场机制是行不通的。政府规制既不可少,又不能喧宾夺主,完全取代市场的作用。所以正确把握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二者的关系是推进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一个关键问题。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不仅要包括优化目标的设计,还包括优化的实现过程以及优化路径的选择。而优化实现过程和路径选择则必须涵盖有效竞争市场结构的构建,水泥企业改革以及政府规制供给等多个方面。

(2)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

简而言之,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是:以寡头水泥企业集团为主导,大、中、小水泥企业共存。

这种产业组织优化模式绝不是简单地指壮大新疆国有控股的重点水泥企业的实力,以此组建寡头集团,以这些寡头集团为主导,其它性质的水泥企业共存这种目标模式。这里所确定的目标模式是根据新疆水泥产业市场结构优化的要求,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则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能代表水泥产业发展水平的水泥寡头企业集团,同时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快”的小型水泥企业,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使大、中、小水泥企业共存的目标模式。

新疆水泥产业自身的特征和现实的市场结构以及垄断市场的特征共同决定了新疆水泥产业组织建立的是以寡头水泥企业集团为主导,大、中、小水泥企业共存的模式。水泥产品的区域性市场特征,决定了水泥企业的产能规模与所在区域市场的相匹配。由于新疆地域辽阔、水泥存储情况差异较大,尤其是依托新疆典型的绿洲经济特点,中小规模的水泥开采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鉴于新疆目前水泥产业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分散、过度无序竞争、规模结构低、技术水平低等特征,实现高度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所以“以寡头水泥企业集团为主导,大、中、小水泥企业共存”的这种宽松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才是发展新疆水泥产业合理的选择。

2、组建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实现水泥产业组织优化

(1)以大型水泥企业为核心,组建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

目前,新疆水泥生产力布局框架已基本形成,区域市场核心企业已经初步确立,在扩张空间有限、优质资源日趋减少、市场竞争逐步升级的前提下,大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未来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建设的思路是:将原有大型水泥企业集团按区域进行扩张,组建联营公司;先按照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组成松散型的企业联合体,然后按照优势互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原则,组建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加强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内部的生产技术合作,提高整个集团的劳动生产率;统一集团内部各个企业的水泥质量标准和标准价格,合理分配各个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步占领各区域性市场;集团内部的企业之间要做好协调工作,控制好各自的产量,抓好生产这一环节,开展联合销售,使市场份额能得到合理分配,进而提高整个集团的经济效益。

(2)优化资本结构和产业结构,发挥大型水泥集团的优势

在大型水泥集团组建成功后,它还要实现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的转变。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可成立水泥生产公司、水泥建设公司、水泥销售公司,可在行业内实现强强联合。大型水泥集团可以利用各种技术优势对其它企业以参股或控股的方式进行投资,向相关产业延伸,如组建煤矿与电厂联合的煤电公司;将水泥厂、砖瓦厂联合组建建材公司,与垃圾处理公司建立企业联盟,等等。还可以由多家公司投资组建新的股份有限公司。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大型战略集团,实现资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国有水泥企业的投资多元化,可以避免由于市场变化对企业造成的风险。

3、促进中小水泥企业再发展的建议

(1)在边远、偏僻地区,要适当允许小水泥企业的存在

考虑到新特的经济区位布局,新疆自治区政府对边远、偏僻、交通不够便利而且市场容量较小的地区,应当允许小水泥企业的适度发展,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待这些小型水泥企业。

(2)建立专门的中小水泥企业管理机构

通过该机构,对中小水泥企业实行统一管理,改变目前较为混乱、低效的管理体制。该机构的职能包括:一是协助中小水泥企业寻找多方面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二是为中小水泥企业提供技术、经营、管理和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服务,研究分析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形势、产业经营状况、盈利水平、市场供求等;三是指导中小水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企业自主决定企业采取合伙制、封闭性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度,或者是开放型的股份有限公司。

(3)加强为中小水泥企业服务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水泥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为中小水泥企业的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提供服务和指导;建立为中小水泥企业服务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水泥企业提供国家政策、新技术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经营管理和客户方面的信息服务;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帮助中小水泥企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鼓励大型水泥企业与小型水泥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技术与管理人员交流;加强建材协会、水泥协会对中小水泥企业的指导功能。

4、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低进入壁垒使得许多技术条件落后、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进入到水泥产业,而过高的退出壁垒使得一些资源枯竭或者开采成本过高、水泥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低、长期亏损的水泥企业欲退出却难以退出。所以,仅仅通过建立市场准入规则来提高进入壁垒,还不能缓解新疆水泥产业竞争过度的局面。因此,除了建立适当的市场进入壁垒阻止一部分不合格的潜在进入者外,还要降低新疆水泥产业的退出壁垒,使产业内过剩的生产能力能够顺利转移出去。

对新疆水泥生产企业而言,退出壁垒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水泥企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决定其生产设备在企业退出时估值会大大降低,另一个方面由于水泥企业退出时可能会遇到多方面的障碍,如企业中人员的安置、来自当地政府和银行的压力,等等。

因此,降低新疆水泥产业的退出壁垒必须解决好如下问题。

一是解决好拟退出企业的职工再就业问题和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在新疆这个少数民族集居、经济落后的地区,解决好退出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和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涉及到新疆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二是克服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退出障碍。要克服由于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水泥企业退出壁垒,就要破除水泥市场分割的局面,建立统一的市场。考虑到新特的地理特征,要着力建设好区域市场,让市场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形成“易进易出”、“难进易出”的壁垒组合。

三是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为企业的退出提供交易场所。

【参考文献】

[1] 魏如山:中国传统产业市场势力研究――基于水泥产业的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2] 王华:基于新产业组织实证方法对水泥产业市场势力和规模效应测度[J].科技资讯,2012(31).

[3] 潘磊、张海静、高超、刘琳:新疆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2).

[4] Lars-Hendrik Roller and Frode Steen:On the workings of a cartel: Evidence from the Norwegian cement industr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3).

[5] 恺峰、冯俊:新疆天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之废渣综合利用项目[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10).

上一篇:新医改范文 下一篇:垄断竞争市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