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之王范文

时间:2023-03-02 09:20:21

喜剧之王

喜剧之王范文第1篇

他是一个电影时代的王者,电影史上的标杆人物,开创了卓别林式的伟大喜剧,在导演和表演两方面都树立了难以逾越的高度。可以说,任何赞美的语言加在他身上都不为过。

卓别林是谁?

中文名:小查尔斯・斯宾塞・“查理”・卓别林爵士

外文名:Sir Charles Spencer“Charlie”Chaplin Jr.

别名:查理

国籍:英国

出生地:伦敦

出生日期:1889年4月16日

逝世地:瑞士

逝世日期:1977年12月25日

职业: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

身份:不列颠帝国勋章佩戴者,“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

苦难的童年

如果你认为像卓别林这样的大人物的生命历程从一开始就是一帆风顺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卓别林小时候,父亲酗酒去世,母亲患精神病,最后被送入一个精神病院。他和哥哥先是进了感化院,后来又被送进收养孤儿的学校。后来他离开孤儿学校,成了一个流浪儿。他当过报童、杂货店小伙计、玩具小贩、医生的小用人、吹玻璃的小工人,还在游艺场扫过地。

17岁时,卓别林进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剧团。在这里,卓别林遇到了使他终生受益的良师卡尔诺,正是卡尔诺把卓别林带进了喜剧的最高行列。

小贴士

AFI与“百年百大”系列

美国电影学会(American Film Institute,简称AFI)成立于1967年,是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创建的独立运作的非营利组织,代表了美国电影学术界的权威。

1998年,美国电影学会从500名20世纪美国电影界的电影明星中,评选出50名最伟大明星(必须在1950年前已出道,男女各25名)作为美国电影学会的“百年百大”系列的一个重要部分――“AFI百年百大明星”。

卓别林与奥斯卡

你知道吗?卓别林一生中曾两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

1929年5月16日,第一次颁发的奥斯卡金像奖就被卓别林拔得了头筹。虽然当时的奖项评选还没有今天的投票程序,而且各项奖励之间的区别也非常模糊。但卓别林因他的电影《马戏团》被提名为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喜剧导演。尽管后来他的提名被撤回,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仍决定因他在“《马戏团》片中从表演、协作、导演和制片各方面表现出来多样性和天才”而授予他特殊奖。

1972年,卓别林因为“对20世纪的电影艺术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获得了第二次荣誉奖。除了获奖外,他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历史上最长的起立致敬。在明星群聚的会场内,观众为他整整起立鼓掌了五分钟。

除了获奖,卓别林的电影还得到过奥斯卡奖的多次提名,如《大独裁者》被提名为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凡杜尔先生》被提名为最佳原创剧本。

爵士卓别林

1975年3月9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卓别林不列颠帝国勋章,由此将他提升为爵士。其实,早在1931年和1956年,就已经有人提议将卓别林封为爵士了,但当时的保守派政府反对此举,因为他们怕此举影响到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关系。

死后还被打扰

1977年的圣诞节,我们伟大的喜剧大师在瑞士沃韦逝世,享年88岁。

他被安葬在沃州科西埃-苏尔-沃韦的墓地中。1978年3月1日,有人盗走了卓别林的遗体并试图以此向他的家人勒索钱财。但是,可鄙的盗墓者后来落网了,11周后卓别林的遗体在日内瓦湖附近被寻回。今天,他被葬在六英尺厚的水泥下面,以防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喜剧之王范文第2篇

他是一个电影时代的王者,电影史上的标杆人物,开创了卓别林式的伟大喜剧,在导演和表演两方面都树立了难以逾越的高度。可以说,任何赞美的语言加在他身上都不为过。

卓别林是谁?

中文名:小查尔斯·斯宾塞·“查理”·卓别林爵士

外文名:Sir Charles Spencer“Charlie”Chaplin Jr.

别名:查理

国籍:英国

出生地:伦敦

出生日期:1889年4月16日

逝世地:瑞士

逝世日期:1977年12月25日

职业: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

身份:不列颠帝国勋章佩戴者,“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

苦难的童年

如果你认为像卓别林这样的大人物的生命历程从一开始就是一帆风顺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卓别林小时候,父亲酗酒去世,母亲患精神病,最后被送入一个精神病院。他和哥哥先是进了感化院,后来又被送进收养孤儿的学校。后来他离开孤儿学校,成了一个流浪儿。他当过报童、杂货店小伙计、玩具小贩、医生的小用人、吹玻璃的小工人,还在游艺场扫过地。

17岁时,卓别林进入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剧团。在这里,卓别林遇到了使他终生受益的良师卡尔诺,正是卡尔诺把卓别林带进了喜剧的最高行列。

小贴士

AFI与“百年百大”系列

美国电影学会(American Film Institute,简称AFI)成立于1967年,是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创建的独立运作的非营利组织,代表了美国电影学术界的权威。

1998年,美国电影学会从500名20世纪美国电影界的电影明星中,评选出50名最伟大明星(必须在1950年前已出道,男女各25名)作为美国电影学会的“百年百大”系列的一个重要部分——“AFI百年百大明星”。

卓别林与奥斯卡

你知道吗?卓别林一生中曾两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

1929年5月16日,第一次颁发的奥斯卡金像奖就被卓别林拔得了头筹。虽然当时的奖项评选还没有今天的投票程序,而且各项奖励之间的区别也非常模糊。但卓别林因他的电影《马戏团》被提名为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喜剧导演。尽管后来他的提名被撤回,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仍决定因他在“《马戏团》片中从表演、协作、导演和制片各方面表现出来多样性和天才”而授予他特殊奖。

1972年,卓别林因为“对20世纪的电影艺术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获得了第二次荣誉奖。除了获奖外,他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历史上最长的起立致敬。在明星群聚的会场内,观众为他整整起立鼓掌了五分钟。

除了获奖,卓别林的电影还得到过奥斯卡奖的多次提名,如《大独裁者》被提名为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凡杜尔先生》被提名为最佳原创剧本。

爵士卓别林

1975年3月9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卓别林不列颠帝国勋章,由此将他提升为爵士。其实,早在1931年和1956年,就已经有人提议将卓别林封为爵士了,但当时的保守派政府反对此举,因为他们怕此举影响到冷战时期与美国的关系。

死后还被打扰

1977年的圣诞节,我们伟大的喜剧大师在瑞士沃韦逝世,享年88岁。

他被安葬在沃州科西埃-苏尔-沃韦的墓地中。1978年3月1日,有人盗走了卓别林的遗体并试图以此向他的家人勒索钱财。但是,可鄙的盗墓者后来落网了,11周后卓别林的遗体在日内瓦湖附近被寻回。今天,他被葬在六英尺厚的水泥下面,以防再发生类似的事件。

喜剧之王范文第3篇

周星驰,这个演了半辈子喜剧的“喜剧之王”,现实生活中却多少有些“悲剧”的成分。虽然身处光怪陆离的娱乐圈,但周星驰经常茕茕孑立,形单影只,无法融入其中。他仿佛一条活在精致鱼缸里的鱼,只能供别人细细观赏评说,却永远无法游进属于自己的海里。

周星驰幼年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的,小时候,家里非常拮据,别的小朋友有的东西他都很难得到。“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星爷早早便尝到了生活的艰辛,知道没钱的滋味很不好受。当这种拮据的日子过惯了,便渐渐融入了血液,这就是很多与他合作过的演员所诟病的“吝啬小气”。其实,星爷对此并不隐晦,他是从穷人走过来的,对金钱的渴望比别人更甚。星爷很真实,他不怕人家这样说他,他也不会去为此申辩什么,有些东西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这种真实生活方式的后果是朋友越来越少,许多与他合作过的演员陆陆续续与他解约,他渐渐成了一个活在电影世界里的独行者。

在娱乐圈里,星爷得罪了很多人,圈中人谈到他,大都没有什么好话。最近娱乐圈闹得沸沸扬扬的“向太陈岚炮轰周星驰”事件,香港三大影帝无一例外地都站在了向太陈岚一边,坦言跟星爷不熟。而谈到向太,则不吝溢美之词,说向太如何如何仗义云云。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周星驰自私,没品。

当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一个人的时候,通常不会是大家都有问题,而是千夫所指的这个人出了问题。或许,星爷的人品,值得商榷,但我们作为星爷的影迷,对于他的个人人品、性格上的弱项完全没必要理会,因为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继续喜爱他的电影,正如我们吃鸡蛋,无需知道母鸡的相貌美丑一样。

喜剧之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平民意识;人文情怀;现实主义

一、平民意识与日常文化

1、平民意识的形成过程

“每一个导演的生存环境和成长经历都影响着他的作品”,这句话形容冯小刚非常贴切,他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等,都是成为影响他电影风格的重要因素。他曾多次在访谈中说道自己是平民阶层,而很多观众也把他定义为“平民导演”。

人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冯小刚的经历与其他大导演有着明显的区别,没有家庭的熏陶和早期专业的艺术教育,和那些经过专业训练的天之骄子所不同的是,他像是在夜晚的胡同里辗转摸索着进入艺术殿堂的电影人。他的生活经验也对其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与郑晓龙一起担任《编辑部的故事》编剧时获得多项大奖的提名,也是从那个时候他就萌芽出了平民情怀和关注社会生活的趋势。而后的电影剧本《大撒把》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市民意识。他将普通人的生活作为载体,以大银幕为依托,把电影生活化,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巧妙的语言结合起来,尽量保持社会生活原貌的同时又不丢失电影本身的文化。

冯小刚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提到自己在音乐、戏剧、民间文学等都有涉猎。多次担任美术设计的经历为他以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能够在色彩和灯光的运用上充分的表达自己想传递的意识和情怀。

2、“小人物”的日常文化生活

“小人物”是冯小刚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典型代表,渗透着平民意识和日常生活的点滴,以“小人物”生活中的情感、欲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为发展线索,将普通人的日常文化生活表达的淋漓尽致。

尽管前期冯小刚创作了大量的喜剧作品,但其中的人物性格及情感都离不开我们的现实生活,丰富的生活气息和饱满的生机让观众有贴切的感受,这也是他的喜剧能够一直受到大众欢迎的重要原因。从早期喜剧《不见不散》里的刘元和《没完没了》里的韩冬,到现实主义题材《唐山大地震》中的李元妮和《集结号》中的谷子地,不同行业不同时代的人物,但他们有共同的特点:市民形象。冯小刚塑造的这些“小人物”没有宏大的政治野心,却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理想,为了精神和物质的一小步提高努力着,他们不是麻木的生存者,有的是对亲人的关爱,对身边人的善良。

二、现实主义中的人文情怀

1、大时代背景下的现实主义

从冯小刚导演的喜剧贺岁大作《甲方乙方》创下了票房纪录以后,后来的现实题材《一声叹息》再到催泪大戏《唐山大地震》,不论是喜剧、灾难、战争还是温情,任何一部影片都是以平凡人的生活反映时代特色的。普通人的快乐忧伤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无比渺小,但他们都曾鲜活的存在,并为之忙碌过。冯小刚在这些影片的表达中,没有直接将温情展现在观众面前,“冯氏幽默”的特色表现的十分明显。“京味儿”十足的大戏《老炮儿》讲述胡同里的老北京的故事,同样也映射了他自己:无论何时何地,关注的永远是最平凡的市民阶层。

在《集Y号》中,炮火硝烟的战场和奋勇抵抗的战士们都是画面中不可或缺的。他曾经说过,在战争面前任何人都会表现出恐惧和惊慌,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为别人做出牺牲的才是真正的英雄。他把英雄形象弱化,把这些战士作为普通人的情感表达出来,没有壮烈场面的悲壮,有的是战争年代一个普通人拥有的“情怀”。

同样的人文关怀在《唐山大地震》中表现的相对明显,尽管有很多人说,这部影片中的商业元素太多,但它没有影响影片的主题。中国人注重温情和团圆,冯小刚把握住了这一点,灾难的场面可怕,但他关注的重点还是灾难背后最普通的受难者,而与其联系的除了家人的爱还有更多的友谊、爱情,而这正是我们生活中拥有失去又追求的。很多观众都为这段历史所动容,冯小刚成功的把普通人的守候做成了这片区域的时代标签。

2、人文情怀下的生命体态

冯小刚在《唐山大地震》后拍摄了记录中国大事记的《一九四二》,这部影片真切的让民众了解到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的群体,他站在受灾民众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民族的历史,也将生者和亡灵的生命价值展现给和平年代的人们。这种灾情背后的人文情怀是冯小刚对被遗忘历史的尊重和祭奠。

影片里的受灾场面让观众惊叹,谁也未曾想过那个时代的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重现历史长河中1942年河南遭受的饥荒,苦难的人民做出的挣扎与抵抗,强烈的悲剧故事情怀让他将人性和生命的悲剧在大银幕中完美呈现。

冯小刚对于生命体态的关怀怀不仅仅体现在人上。电影中空旷的土地和乌云密布的天空给观众带来的是沉重压抑的气氛,而后有小孩在逃难的路上被憋死、被烫死,这些都是整个气氛里的一分子。人与人、动物之间的关系都因为简单的生存问题变得难以想象,他们无奈又坚强,悲苦却又坚韧。不论是家境富裕的老东家还是孤苦一人的小姑娘,在天灾面前他们相互取暖相依为伴,是对苦难无声的抗击,体现的是生命的生生不息。尽管有的人因为这场饥荒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曾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过生命价值的存在。

结语:

冯小刚从最初的“喜剧之王”到成为一个极有人文情怀的现实主义题材导演,这中间不失他本身对于人情感的关注和关怀。尽管有的影片中商业因素很多,但其人文情怀并没有因此减少。在如今这个电影市场发展迅速的时代,很多人都关注特效大片,而冯小刚导演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在人文情怀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着,关注着“小人物”内心的大世界。

参考文献:

[1]邹香红商业元素掩映下的人文情怀――冯小刚电影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3

[2]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冯小刚自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喜剧之王范文第5篇

在连续四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后,郝建显然比沈腾更出名。从2012年开始,由沈腾主演的小品《今天的幸福》、《今天的幸福2》、《扶不扶》和《投其所好》,都成为当期春晚为数不多的亮点,这些小品里面也诞生了无数“金句”,比如那句“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邪)。”最重要的是,沈腾一下火了,有人开始说他是继陈佩斯、赵本山之后的下一任中国喜剧之王,这个名号,在《欢乐喜剧人》称王之后似乎更加有些名至实归了。不过对于郝建这件事,沈腾自己有点矛盾,他不想一辈子被叫郝建。所以现在他开始告诉大家:我不是郝建,我是沈腾。

沈腾目前大多是半夜三四点才睡觉,直到第二天下午一点左右起床。因此工作人员把我们的采访拍摄安排在了下午四点。那天北京出奇的晒,镜头下的沈腾并不像春晚舞台上那样总是表情贱贱的,浑身上下都是戏,反而很严肃寡言。随着聊多了,他才开始慢慢放开,话和笑容也多了起来,不过拍照时,还得不断提醒他“带点儿戏”,他才能瞬间进入郝建式的招牌表情。

熟人面前是话唠,见到生人就一句话没有,也不会主动找话题,沈腾说很多第一次见他的人都觉得他特“装B”,但他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才能不高冷,接受采访则是他认为最痛苦的事情。“时间久了,大家发现我没别的就是实在。我是一个不太会在生活中演戏的人,我也不屑于那样,我见领导都是这样的。”沈腾说。其实熟悉他的人却都知道,夜里在北京某个烧烤店里撸着烤串、喝着啤酒,天南海北神侃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沈腾。

不过长期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也让健康成了沈腾目前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健康这块儿确实比较成问题,前段时间拍戏还把自己脖子给扭了,本来要去看医生的,但是那样就得把《欢乐喜剧人》耽误了,要是去看病人家肯定要让我休息,那我心里就过意不去了。我现在身体缺钙,有时候特别馋可乐我也不敢喝,一运动就累,现在看见太阳我就要晒晒,最近太阳晒多了,后背都脱皮了。”沈腾抱怨道。

而对于中国新喜剧之王的称号,沈腾承认心里还小小地窃喜了一阵,但他同时表示不会给自己背上这样一个包袱往前走,因为“头衔越高包袱越重”。“我其实对自己要求还挺苛刻的,现在完全没有达到我自己心里的要求。”沈腾说。

我叫夏洛,现在特烦恼

“我叫夏洛,现在特烦恼。”一开场,男主角沈腾就说道。

2015年9月30日,开心麻花的第一部大电影《夏洛特烦恼》将在全国上映。这部名字有些无厘头的电影改编自开心麻花2012年底首演的同名话剧《夏洛特烦恼》,是开心麻花系列最受欢迎的一部话剧,据说连演百场之后仍一票难求,想要一个好位子,提前一个月买票都不够。简单来讲,这是一个剧本俗得不能再俗、却温暖人心的穿越故事――女神结婚了,新郎不是我――男主角夏洛参加自己高中时暗恋的班花的婚礼,却误入一个梦境,梦里他穿越回高中,人生得以改写,不仅追到了班花,还成为人生大赢家,到头来却发现和现实中的妻子守着简陋的出租房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

沈腾说他更希望让观众笑的同时过过脑子。在《欢乐喜剧人》的总决赛舞台上,沈腾和他的老搭档马丽等人,以逼真的现场重现“生化危机”,在惊悚恐怖的感染环境中爆笑演绎了一段末日恋情,作品《感染者》也让沈腾最终夺魁“喜剧之王”。而他全部的12个参赛作品也被网友冠以“实验式喜剧”的称号,从第一期丛林战争到人贩子再到最后一期人类大战僵尸,沈腾的不走寻常路让观众笑中有泪。对沈腾本人来说,《欢乐喜剧人》的舞台给了他一个摆脱“郝建”标签的机会。

Q:这是开心麻花的第一部电影,以后会把其他的话剧也翻拍成电影么?

A:一定会的,等于这次先试水一下,我们有一个长远的宏伟计划。

Q:这次的演员都是开心麻花的么?

A:电影演员跟舞台上的又不完全一样。在舞台上,演员可以塑造角色,但是在银幕上,形象就变的很重要。比方说你适不适合演白领适不适合演农民, 这就不光是塑造的问题,一张城市的脸演农民,首先上来就让观众不相信。所以出于这一点还是请了一些外面的演员,能更贴近角色。

Q:你在《欢乐喜剧人》中夺冠,也是这个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吗?

A:说实话,一开始挺拒绝上节目的,我不太喜欢综艺这种形式,自己也不太适合,尤其我不能接受以沈腾的身份在上边耍。我特别放不开,如果用角色的身份我可以,但是我自己就耍不起来,虽然我看到别人耍得挺舒服的。

后来我觉得他们节目组特别诚恳,包括他们的总编剧,总导演,打着车来公司找我,也聊出了一些让我比较high的点,他们允许我在舞台上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最终也是这个点打动了我。因为如果你想要做一些尝试,就意味着有失败的风险,所以这也是我觉得这个舞台有别于其他舞台的地方,他们肯跟我一起冒险。

Q:喜剧类真人秀给人感觉非常难做,你觉得呢?

A:是,非常冒险,其实还真得感谢这几组演员,顶着压力把任务完成了,对观众也是交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这不是一般人能够扛下来并且还能做得有模有样的。

同时也带给我一种新的体验,感觉我又回到了大学的时候,真的不敢想象,在这个年龄段这个位置了,还能一个星期创作一个作品然后还敢拿出来面对观众,像是又回到了上学的时候创作的激情。那个时候两天一节表演课,你恨不得两天就能创作出一个作品,而且也特别敢于去展现。我觉得这个感觉特别好,因为把你逼到这了,你发现你还是有潜能的。别说12集就算是更多集,你也一样能够做下来。

Q:你刚刚说有种回到大学的感觉,那郝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名牌了,再展示自己时你会不会有所顾虑?

A:当然了,每一个人都会,而且每一个舞台都是不一样的,气场也不一样,你得去熟悉这个剧场的气氛,怎么才能跟观众一起呼吸。每一个来的人不管腕儿大腕儿小,都是腕儿。我倒是没有那么在乎这个比赛的名次,把这个太当成一个比赛。欢乐喜剧人相当于是我的一个喜剧实验室,而且既然是实验室,就意味着冒险。

Q:怎么评价你的对手宋小宝他们呢?

A:我觉得是不同的风格,他们对肢体语言方面研究得很透,包袱皮儿很薄。我们更多时候是想让观众过过脑子,依赖故事情节,再抖包袱。其实刚开始我们做开心麻花,有的时候也是不择手段让大家笑,到后来我们追求的就是从故事出发,从人物内心出发,不会再硬让观众发笑。实际上这是一个正确的发展过程。

Q:你的作品,包括近几年春晚的小品,都不是单纯地让人发笑,有点儿影射现实。

A:说实话,我觉得喜剧人有这个义务去传递一些美好的,或者去影射一些不好的现象,其实喜剧本身是来自于讽刺的,我觉得这种品质不能丢掉。所有的喜剧大师,喜剧作品,没有一个是让人笑完就完的,笑完就完是成为不了经典的。我还是想临死之前做几个能让大家记得住的东西,这也是我的追求。《欢乐喜剧人》半决赛中我的作品其实是向卓别林致敬。我觉得他确实挺伟大的,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里,他是第一个能讽刺社会现状和问题的人,包括他的很多作品,现在看你还能笑得出来,而且笑里还会思考。

Q:有什么事促成你的这个转变么?

A:年龄到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也有可能我40多岁的时候就放弃喜剧了,这都是有可能的。

郝先生,楼上请

郝建这个名字最开始是开心麻花的一个导演起的,就是为了取谐音“好贱”,当时包括沈腾在内的开心麻花成员都没有想到这个名字会延续下去,而且还大获成功。“特别欠,一肚子小坏水,但是那种坏不是让你觉得可恨,只是让人觉得挺想发笑的那种感觉。”沈腾这样评价郝建。

和赵本山的农村基层、陈佩斯的都市小混混不同,沈腾塑造的舞台形象大都是“白领”,一个都市底层奋斗着的白领。他渴望升职,也寻求各种手段比如给领导送礼、陪领导打乒乓球以达到升职的目的,但他并未泯灭心中最后的善意;他心怀理想又爱贪小便宜,乐于助人又怕摊上事儿,这样的人我们每天在上班下班路上能遇到无数个,谁又能说你我就不是之一。

Q:四年的春晚,你都是延续郝建这个系列。

A:实际上,在春晚上最受认可的是赵本山、陈佩斯两位老师,你盘点一下会发现他们虽然演了这么多年,其实都是在演一个角色,没有怎么变过。所以领导(哈文团队)说你就把郝建继续到底就完了。他们觉得我是年轻人,也算可塑之材吧,想让我少走点儿弯路。

Q:今年春晚还会延续郝建系列么?

A:现在还不确定,其实我自己是挺想摆脱郝建这个系列的,我总觉得演员一辈子总演一个角色有点亏得慌,不满足演一个角色一演演很多年。

Q:郝建对你来说是个开心事还是个烦恼?

A:现在确实,去哪大家都管我叫郝建,见到我都说“郝先生,楼上请”。也谈不上烦恼吧,我觉得这也是对你塑造的一个角色的肯定,只是对于我个人来讲,我应该在大家烦郝建这个角色之前把它换掉。

好多网友私信我“求求你别换了,我们由郝建认识的你,郝建给你带来了一切,你为什么要把它换掉?”我觉得他们可能不太理解我,我当然知道郝建给我带来了一切,但是我作为一个演员,不能一辈子只演一个角色。

Q:郝建身上承载了你的一些什么东西吗?

A:这就是我对斯坦尼的一些说法的反对,斯坦尼说你创造一个角色就要百分之百的投入到角色中,做到百分之百的忘我。但是从我这么多年的体验和实践中来看,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用心的演员,但我仍觉得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谁能完全把自己摆脱了?不可能吧,只能说是尽量的去忘我。我演谁可能都不能完全脱离沈腾,郝建也是。

Q:郝建这个角色有受众定位么?

A:都市的底层人,但是郝建这个人物又是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他又是立体的,是有个活生生的人,人类有的毛病他身上都有。有时候爱贪小便宜,帮忙越帮越乱。这样的人生活里随处可见,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高高在上的人。

Q:郝建总是穿一件毛衣,这是特意设计好的形象么?

A:导演就是不想让我太帅,他觉得穿的太好看了的话会跳戏。

开心麻花“功勋演员”

沈腾2003年毕业于艺术学院,高考之前他没什么理想,也不知道将来想干什么,正好姐姐是军艺的,就说让沈腾去考军艺,不管怎么样以后还是一个军人,也还有个“铁饭碗”。那会儿沈腾谈不上什么热爱表演,甚至连喜欢都谈不上。军训即将结束,沈腾给几位教官排练了一个小品节目。回到学校后老师让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的沈腾担任表演课代表,这一任命激发出沈腾的责任感,对表演的热爱可能也就是从那会儿开始萌芽了。表演老师那过关了,形体老师那又犯了愁。按沈腾的话,他的形体那叫一个“不堪入目”。“上形体课时,把腿搭在把杆上压腿,我跟老师说,这就是极限了,不能再压了。拍子也跟不上。但是,这种不协调或者僵硬,运用好了,还成了我的特色。”沈腾说。而后来在两部毕业大戏中,沈腾饰演了两个角色,虽然都不是男主角,但是台底下的观众都特喜欢他。

毕业后,沈腾就进了刚刚组建的开心麻花剧组。那一年,开心麻花推出了第一部舞台剧《想吃麻花现给你拧》。第一轮在中戏逸夫剧场的40多场演出,没有多少观众买账,最冷清的一场,只卖出了7张门票。第二轮他们转战海淀剧院,没想到就火得一发不可收拾。12年间,开心麻花已经俨然成为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商业剧团,沈腾也从当年的“第二梯队”年轻演员成为开心麻花“元老”人物和“功勋演员”。

Q:开心麻花貌似是原创力比较高的一个团队。

A:其实要说从网上搬段子,我们是鼻祖。那会儿我们就想把流行的东西往热点、时事里搬,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照搬过,比如我们要说“哥抽的不是烟”,后面我们绝对不会说“是寂寞”。我们搬的时候都要在内容上做到翻一番,自打别人开始照搬之后,我们立马脱离了这种方式,这些说狂一点儿就是都是我们玩剩下的,而且,我们玩得好,我们让他们知道这是流行的受欢迎的元素。

Q:你2003年加入麻花,现在正好是12年了,据说当年你们雄心壮志包了40场但是结果票房很惨淡。

A:那会儿要是没有海淀剧院估计也不会有麻花第二部了。海淀剧院那场卖疯了,因为这个剧是一个好剧,但是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口碑传不起来。后来一到海淀,黄牛也跟到了海淀,当时黄牛平均一个人挣到了8000块钱,比我们演员挣得还多。在海淀当时有7场还是9场我忘了,整个演出靠的海淀那一轮才把赔的钱挣回来了。当时我这个级别的演员属于第二梯队,挣的钱大概500一场,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讲,500块钱一场不低了。

Q:最开始在逸夫剧院演出的时候有想过会火么?

A:火不火不敢说,因为当时的话剧市场没有火成这样的。所以当时我接这个剧就是单纯的觉得这个剧本能把我看乐了。我看东西特别慢, 要是我能连夜把一个剧本看完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它真的吸引我,也真的很搞笑。后来就接了这部戏,本来接这部戏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副导演了,后来他们看我还挺有招的,就把我也安排成副导演了,当时我是拒绝的,因为那个哥们就在我旁边,我心想这不是抢人饭碗么,多不好。

Q:当年跟你合作的何炅现在是主持人、导演,跨了几个领域,你以后有没有想过要尝试些其他的?

A:主持人就算了,我这个人嘴比较笨,导演是肯定的,现在电影市场这么火,已经有不下20多个剧本找我当导演了,但是我觉得我自己还是别着急,既然做就做一个我自己想做的东西。

Q:第一部导演处女作会是喜剧么?

A:应该是吧,大家是从喜剧认识的我,我觉得如果第一部让他们有期待的话那应该也是喜剧,接下来拍什么那就不一定了。但是在喜剧这个领域我自己至少要拍一部自己满意的。

Q:你现在重心在影视上,还会回麻花演戏么?

喜剧之王范文第6篇

桑巴舞,足球热浪,这是提到巴西先浮现在脑海中的词条。可别忘了,还有四年后的里约奥运会。这不,休赛期的德约科维奇开始了有爱心并充满欢乐的巴西之旅。

德约科维奇和库尔滕谁最牛?这多少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且一个正红得发紫,一个已然退役四年,结果不言而喻。在“非凡之城”里约热内卢,昔日的红土之王和当今世界第一真来了次PK。这样的机会难得,结果也与预料的迥异。36岁的库尔滕竟然7比6、7比5直落两盘击败德天王。不过这只是表演赛,结果自然不可当真。

自16日起,德约应同胞佩特科维奇邀请开始了自己第一次里约之旅。这位曾效力上海申花的佩特在巴西足坛混迹十余年,于2011年退役,是巴西最有名的外国人。踏上陌生却感到亲切的城市,德约无处不兴奋,入住酒店不久,就在推特上发了张他在酒店露台上悠闲地啜饮椰子汁的照片,“你好,巴西!我今天到了里约,我所能说的只有一个字,‘嚯’!我没想到有这么美!”

说起库尔滕,德约坦承是他的粉丝,第一次见到偶像是2004年在罗兰·加洛斯,当时他17岁,“我甚至有跟他的合影。”德约还即兴地唱起了葡语神曲《要是让我逮住你》(Ai,Se eutepego),有腔有调,像模像样,逗得库尔滕大笑。

还记得十年前巴西有部电影《上帝之城》么?这个有着18万居民的南美最大的贫民窟———罗西尼亚贫民窟,迎来了昔日和当今网坛第一人的驾临。忘掉贫穷、忘掉罪恶、德约和库尔滕与这里的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单纯快乐。在为里约第一块公共红土球场剪彩后,德约开始教贫民窟的孩子们打球,并送球拍给他们,主办方则送给德约一件印有他名字的巴西足球队黄衫作礼物。尽管德约一直谦虚称自己足球踢得不好,但18日下午他将参加一场足球明星赛,参加者除了佩特之外,还有济科、罗马里奥和贝贝托等巴西前球星。

有1万多名观众来到马拉卡纳体育馆观战。德约不时跟球迷开玩笑,几位女球迷一直不停地呼喊他的名字,兴奋地跑过去拥抱了她们。在局间,他还从观众席叫下来一位4岁的孩童让他跟库尔腾对打。而当世界第一把球打到边裁身上时,尴尬的他送出亲吻给女裁判以示安慰。这从来都是德约搞怪的招数,在巡回赛难以施展的幽默和搞笑在表演赛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二盘的德约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喜剧天赋,戴上了库尔滕式假发,还从箱子上解下条带子,当作发带系在头上,俨然另一个版本的库尔滕。他惟妙惟肖地模仿起偶像打球的姿势,模仿他腰疼双手扶腰,击球时也学偶像叫声,就连挥拍儿和独特的走路姿势也像极库尔滕。最后,两个“库尔滕”拥抱在一起,这最感人的一幕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声。

轻松玩笑的气氛一直在贫民窟的这片红土场场蔓延着,一次换边时,德约和库尔滕还跳起了江南Style。后来,德约又换上件印有库尔滕亲吻法网冠军奖杯照片的球衫。临近尾声时,德约打开一个条幅,愿生病的父亲康复。

在偶像的主场,裁判和球迷当然会偏袒库尔滕,而红土之王也用球拍在地上画下一颗心,并躺在地上享受球迷的厚爱,这不免让人想起2001年他最后一次法网夺冠时的一幕。“这是你的场地,你的人民,你应该赢。”德约“甘拜下风”大度地对库尔滕的胜利送上赞扬。不过,这样的表演赛,胜负早已被抛在脑后,享受其中的那份快乐,不言而喻。

巴西媒体对德约的此番爱心之旅也无不是溢美之词,在他们看来,世界排名第一的王者除了高超的球技外,场外魅力和快乐更是他的商标。但在里约,王者德约在库尔滕这个更高的王者面前,甘于臣下,这也展现了五届大满贯冠军得主另一枚闪耀的标签———低调。

喜剧之王范文第7篇

大电影小人物

他印象很深,在跟黄秋生探讨“金马影帝的人生意义”这个课题的时候,黄秋生讲自己当时被困扰了一年时间,有一天突然从窗中把奖座扔了出去(当然后来被家人又捡了回来),才豁然开朗卸下包袱。

2009年,黄渤出演了管虎的电影《斗牛》,在其中扮演一个抗日战争时期,与一头奶牛相依为命的乡下小人物牛二。在荧幕上塑造过一系列“小人物”形象的黄渤,曾经凭借一个来京务工的小巴车售票员的角色拿过金鸡最佳电视电影奖,也曾靠一个命运多舛令人心生悲悯的小人物角色创造过过亿票房,所以,“小人物”一说,对他来讲无新意,也并无突破。

然而,这个牛二,还是成为了他演艺生涯中一件不可替代的作品,成为他众多小人物角色中,一个里程碑式的符号。同年,在第四十六届金马奖上,他以此角色与张家辉同时获得了当届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是金马奖历届以来的唯一一个破例,也是金马史上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内地演员。回忆这个角色,原本一个半月的戏用近四个月的时间,昼夜不停,跟动物角色的配合和与自己的磨合,成了这四个月间他唯一能做的事情,直至张涵予在颁奖礼现场,口中说出“黄渤”二字的时候,才终于让人觉出了尘归尘土归土的意味。黄渤的这个影帝头衔,振奋了一众人的心,与他同去的电影导演管虎和妻子梁静,比他本人更显得激动和感慨:台湾影人眼中的国产电影和国产演员,脱掉了架空和陈乏,青黄不接,几人独大的局面,表现出细腻而荒诞的艺术风格,充满了张力。

如他在金马奖台上的获奖感言,黄渤今日的成绩,是往日很多人看来带着戏谑的玩笑,是他自己暗暗较劲又没敢奢望的认同,也是时间证明出的真理:像黄渤一样笨拙而努力地活着,终会被上帝看见和厚待。而一向敢于自嘲的黄渤,也敢于承接这样的光环和未来对自己而言更生猛的挑战。

黄渤自己看待这个影帝的态度,还是显得过于理性,他觉得这个肯定来得太早,让他失去了一点点斗志和方向,也让他接下来的路走得更有压力。“没有人再看到这个奖的来之不易,他们只会觉得你以后演得好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演得不好,就成笑柄。”

开始演戏,但未成名之前,一直被忽略被调侃的黄渤,自己也有过几分质疑和迷惑,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已经让他习惯和麻木,那些话并无恶意,但却字字有些让人心酸和无奈:“黄渤虽然长得丑了些,但是人还是个好人。”那些外形俊美,跟自己同时期出道驻唱的歌手们早已经红了又黄,黄渤却还在电影镜头里寻找着自己的位置,本色地出演着那些默默无闻、真实可爱的小人物们。

像我这样“笨拙”地活着

6月底上映的《痞子英雄》里,黄渤跟赵又廷搭戏,演绎一个痞气十足的另类英雄故事。有人问黄渤,赵又廷是偶像派,你就是实力派了吧?黄渤笑说,我早就自成一派了,是体力派。

黄渤从来不避讳,也不介意旁人对他外形的评价,他善于自嘲,因为他发现当他把自己的姿态放到最低的时候,就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更沮丧或者失落,反而会有更多向上的空间。

小时候,黄渤很淘,学习成绩也不突出,他的学生时代几乎是在各种批评的声音里度过,所以,唱歌的时候赢来的那些稀疏掌声,让他似乎找到了生活中自信起来的支点。于是,中学毕业之后,他选择了酒吧驻唱歌手这个职业。90年代初,黄渤也淹没在港台歌手的流行歌曲风潮中,自己组了一支乐队,叫“蓝色风沙”。“那个时候在内地,能唱又能跳的组合很稀罕,所以我们很受欢迎,去哪儿都没有空场的时候,也没有绞尽脑汁想过去哪儿能挣钱,哪儿好玩去哪儿,哪儿没去过,下一站就奔哪儿。”这段奔波的青葱岁月,成了黄渤至今最难忘最珍贵的记忆,“每个人往家里寄上两千块钱,剩下的大家放到一起,胡吃海塞,潇洒完了再奔下一个城市。这种快乐是现在的我最怀念的吧,现在的事业和成绩,反而在一步步毁了你的生活,这个很可怕。”

就像他自己所说,那个时候黄渤的最高纪录是一天赶11个场,冬天里骑着自行车,每天有4个小时的时间是在路上,天际泛白和黑夜彻袭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有一天能够得到梦想的生活。后来,他在东北和广州都有过演出的经历,鼎盛的时候做个现代舞老师,凭着自己的悟性和野路子练出来的舞步,竟也是在当地很有名气,带出了一大批学生。迪斯科风行的年代里,他也算是潮流前端的弄潮儿。

尽管如此,黄渤还是止步于他向往的那个圈子之外,原因无非还是外形。同时期跟他一起出道的毛宁、杨钰莹,都打着金童玉女的标签,签了唱片公司,大红大紫起来,他却还是只能做做当地的弄潮儿。

终于,在2000年的时候,黄渤有机会走进了他人生中的另外一个境遇——表演。因为他身上的淳朴和真实,管虎看中他并邀他出演电视电影《上车,走吧》,黄渤饰演的高明,从老家青岛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跟高虎饰演的哥们儿承包了一辆小巴车,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操着一口地道而浓重的乡音以自己的方式试图找到生活的出口,而这中间的颠沛流离,世俗规矩,人情冷暖,到最后的各奔东西,都把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物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来这部电影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黄渤恍然间找到了自己似乎寻找已久的新的方向。

“当时已经有很多人觉得我可以发挥,很有潜质,有一些本子还是专门给我写的,但是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机会就在你跟前,你就是没有抓住。”对表演几乎一无所知的黄渤,仅仅有过一次表演经历,接着《黑洞》剧组就找到他,让他挑个角色,“我当时翻了一遍剧本,汤文军这个名字出现得最多,我就选了这个角色。”这个几乎没有人物性格,平平的警察角色,黄渤没有下工夫演,结果很多本来想要给他的剧本和角色,就这样夭折,《上车,走吧》带给他的那点儿后劲儿,就这样付之东流。

黄渤说,我很感谢这两部戏,一部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表演,让我建立起这种自信,一部让我懂得了,即使再小的角色,再大的角色,都得用心去演。

很多年过去后的今天,回过头来看黄渤受到的轻视和历练,都是让黄渤越挫越勇的宝贵财富,这些真材实料的厚重的累积,让黄渤在塑造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时,有真情切意的体会,也有感同身受的领略。因为他,原本就是一个小人物的原型,用他对自己的再次自嘲,这就是一场现实版的“屌丝逆袭”的生动故事。

保持清醒

初看黄渤,有两个标签会很突出,一个是他的朴实,另一个是他的鬼马。他的鬼马挺内敛的,说话声音不大,语速也不快,开始给你一个包袱,说到最后才抖出来,让你不得不笑得捧腹,他自己也跟着笑,好像一种蔫坏儿。也许这种标签粘在他身上最醒目的地方了,所以你会被这种假象晃过去,忽略了他智慧的那面。但是,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开始,成名作,拿奖作品,微电影,每个步骤都没有争议,稳稳当当,作品是叫好又叫座,名利双收。这会儿你才意识到,其实黄渤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管虎和宁浩,同是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中坚力量,两个人都是第六代导演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一个硬气,一个痞气,但在创作上都有传统的习惯,就是磨剧本。第六代导演的特质是注重有所表达的电影语言,和对这种表达的坚持。商场如战场的境况之下,宁浩相对更懂市场,更注重趣味性,但也绝不愚弄观众的智商,管虎更是不喜欢妥协,拿作品说话的人。黄渤出道的十三年中,与管虎合作无数,与宁浩合作无数,以管虎的两个角色,拿下了两个对他意义非凡的电影奖项,以宁浩的角色,冲进了亿元票房的一线。所以这两个人对他来说,是有别样情结的。2012年,黄渤还以零片酬的方式参演了管虎2013年的贺岁作品《厨子,戏子,痞子》(原名《虎烈拉》)。

他对一些艺术的追求和执著,都建立在他对艺术和商业的辨别与糅合中,这点也是他很成功的因素之一。在荧幕上,他的表演方式击中的是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荧幕之外,他摸准的是市场和艺术的命门。他不否认自己也拍过烂片,但是“以后还要在圈里混”,所以自己也不点名,只是强调接戏的时候肯定还是被打动了的。

包括现在黄渤意识到他的生活开始有点不对劲儿了,有一些东西在悄悄侵蚀着他的灵感,他得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来打败生活的敌人。

现在的恐惧,来自青春和生活的逝去

除了为下半年将要上映的几部戏做相应的宣传,黄渤刚刚还接了孟京辉的话剧《活着》,这部余华原著的作品,相较于黄渤在大荧幕上日渐轻松时尚的作品,要厚重而丰富得多,黄渤自己则把它视为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状态和人生观的机会。

“现在这种工作的密度和状态真不是我想要的,虽然说有很多不错的机会,也是对自己业务上的提升,但我几乎已经没有生活了。”黄渤说。

现在这个阶段,有两件事情令他感到恐惧,一个是老去,一个是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他说每天看着日历上的日期被撕下来,感觉好像撕下来的是自己的青春,“我一点儿也不想变老,特别想抓住青春的小尾巴。”作为70后的黄渤,算是大器晚成,又比一般人看上去显得老成些,尽管作品里的美女搭档一部比一部年轻,但是创作的心劲儿已经露出疲态。现在没有时间去思考和琢磨角色、去体会生活,时间全部被各种大大小小的通告,长长短短的专访,形形的节目给占了去,人们越来越关注他的也不再是他的作品本身,而开始生出那些旁节。“竟然有人爆料我去整容了,这个有多可怕!年初的时候就有那么一则新闻,拿我在戏里最扮丑的一张照片和我拍大片时上了妆的作对比照,完了得出一结论,说我整了。也不想一下,整成这样,那肯定是在哪个村的卫生所里搞的!”这种似是而非让人哭笑不得的整容说竟然也落到黄渤的头上,一方面是显出了这个圈子里低级趣味的人的荒诞,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说,黄渤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平民喜剧之王了,他是一位影帝,也是一个正在走上偶像之路的非偶像明星。

从他接戏的趋势上,他的戏路开始转向爱情片和动作片,而非文艺片和剧情片,与他合作的导演和演员,已经不乏赵又廷、林志玲这样商业而当红的各路明星,说起这点,黄渤却笑说自己一直就在偶像这条路上。

2011年,黄渤与老东家CAA约满,随即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了自己给自己当老板的日子。事实上,在2009年拿了金马影帝之后的那一年,黄渤就在进行更多的尝试,2010年整年他只接了一部戏,是《假装情侣》,大部分时间用来写剧本,创作了3个小故事,都是喜剧。“那个时候大家对我的定位就是喜剧演员,而且我自己也喜欢这种笑中带泪的角色,但是很尴尬的是这种戏在国内很少有好的作品,导演和编剧都少,我不能干等啊。”接下来,黄渤就开始自己去尝试创作,也在拓宽自己的戏路,试图挣脱这种尴尬。到了今年,他的作品几乎全面爆发,几部不同类型的电影同时上映,成绩斐然,就让他的创作稍显搁置,但他还是忙里偷闲地拍了一部微电影,目前在各大网站上的点击率也颇高。

“现在忙,忙得没有生活了,但是想做的事儿还是特别多,工作室这边想再录张专辑,想搞创意型的歌舞剧,我自己就想再搞搞创意手工这个东西。”

黄渤口中说的距离生活越来越远,指的是他现在与之前生活状态和方式上的全然不同,这种巨大反差甚至已经让他远离了他曾最擅长塑造的小人物角色。在很多访谈里,他都讲过乘地铁的故事,因为太久没坐过地铁,他甚至已经不知道地铁票怎么买了。“当时就慌了,这种慌是从这一点延展出来的,突然就觉得自己现在还怎么演啊,都不知道世界变成什么样了,更别说那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了。”黄渤现在偶尔会去跟楼下摆地摊儿的小贩们来往上几句,没事就跟他们讨讨那些生活的经验和滋味儿,最大限度保持自己的真实和朴实。

喜剧之王范文第8篇

另一方面,周星驰仍然是无敌的。“无敌”在他早年的电影里是种搞笑的设定,它是《破坏之王》里咸蛋超人的无敌风火轮,也是《食神》里史蒂芬周落难前的志得意满。现在这两个字仍然印在周星驰的电影里,《西游降魔篇》的海报上写着“无敌贺岁”,《美人鱼》的宣传曲里,邓超唱着“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不出意料,又有人说这是周星驰在抒发自己的心声。

起码在春节档,周星驰是无敌的。2013年年初,《西游降魔篇》的成绩是12.45亿元,是那一年的内地票房冠军。今年上映的《美人鱼》表现更是惊人,截至2月16日中午,《美人鱼》上映9天票房已经突破20亿元,将同档期的《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远远抛在后头。假如不出意外,再过几天,《美人鱼》将超越《捉妖记》,成为迄今为止的内地票房总冠军。

观众一面为过去三十年里的周星驰镀上金光,一面五味杂陈地争论周星驰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原先的味道。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将近十年,从2006年的《长江7号》开始,到最近的《美人鱼》,以至于在舆论场里形成了一种跟周星驰过往角色截然不同的周星驰。“他”几乎是那些无厘头角色的反面:成功又寂寞,最执著的是时间和金钱,被合作者评价为“暴君”。

接受采访时,周星驰蜷缩在一张单人沙发上,询问着摄影师光线是否合适,然后主动站起来把沙发移到窗边,拉开窗帘,态度平和,完全不像当年盛传的“暴君”形象。1月31日,北京是《美人鱼》电影路演的最后一站。在此之前,周星驰已经带着主创们跑完了全国12个票仓城市。他习惯了每4年在媒体镜头前出现一次,与此同时这个在香港红了几十年的导演对内地也越来越熟悉。与《西游降魔篇》上映时磕磕巴巴的普通话相比,他现在已经可以在台上帮助香港演员李尚正(《西游降魔篇》中沙僧的扮演者)做普通话翻译。 >> 只有说到角色时,才可以在如今的周星驰身上看到“周星星”的影子。

他在内地的地位超然,几乎每个被他找来拍戏的演员都会激动地说“我是看着你的电影长大的。”这不是一句客套话,在简陋的录像厅和家庭VCD碟片的时代,周星驰完成了对无数年轻人的精神烙印。而他们在评价《美人鱼》的时候,经常会留言“还星爷一张电影票”,那是还给过去的周星驰的。

过去的周星驰通常扮演那种放在今天会被称为潘康娜禾澹但这些草根和小人物最后往往可以得到漂亮姑娘的青睐。小人物也有梦想,咸鱼也可翻身成为大英雄的故事,都是他自身经历和香港精神的真实写照。

2013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周星驰评选为“亚洲英雄”,给出的评价是,“如果说中国有查理・卓别林的话,那就是周星驰。”至少在目前的中国,没有哪个喜剧导演能够超越他的成就。各种即兴的装疯卖傻动作,令人混乱的玩笑,再加上各种中国功夫动作融合在一起,即便中间显得不那么连贯,依然成为他身上无可替代的强烈风格和类型,也为他带来了商业上的成功。

每4年生产一部电影,对于曾经高产的周星驰是一个谨慎得过分的节奏。

在《美人鱼》电影筹备前期,周星驰通常每天固定上下班,往返于他位于香港的电影工作室和家两点一线之间。每天中午1点到公司,召集四五个编剧开会,晚上7点大家外出吃饭,吃完饭继续回办公室,把刚才讨论过的故事纪录下来,第二天再拿出来重新看,不好就重来。卢正雨已经不记得《美人鱼》的剧本究竟改了多少次了。

这位湖南人是周星驰团队中唯一一名内地主创,他从高中起就是周星驰的粉丝。卢正雨最出名的作品是微电影《绝世高手》,向《功夫》致敬和不按逻辑出牌的情节转换,处处都有周星驰的影子。2011年,《西游降魔篇》开机,卢正雨接到了剧组副导演的电话,让他去试一个角色,结果除了演个小配角,还因为创意多样以及风格跟周星驰接近成了这部电影的现场编剧。在《美人鱼》中,卢正雨同时承担编剧和执行导演,还有了一个终于能看清脸的角色。

“从现场开拍的版本,到最后拍摄的版本,我们每天从拍摄前现场准备开始,还会再讨论一遍今天要拍的本子,递到演员手中的最终台词常常是抄写在一张破纸条上的。”卢正雨说。

在周星驰只是一个演员的时候,他就喜欢掌控电影拍摄的一切。如果合作伙伴更看重人情世故,就容易跟他发生冲突,导致一些人最终跟他分道扬镳。

“创意这件事没有一个标准,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有的东西我今天觉得好,但明天我就觉得不好,又要重来。你看今天是新的,但明天就不一定了,变成旧的东西我就不喜欢了。但这个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就是要不停解决这个。”周星驰如此解释。他习惯了一部电影改到最后一秒,哪怕在结束拍摄后的配音部分还不停调整台词细节。

他无疑是个聪明的人,但也同样会陷入困惑。“我每一秒都在想观众喜欢看什么。途径是什么?猜啊!有时候也看看数据,问问朋友。不过很多时候你认为有效果的其实效果并不大,常有这种事,有时候猜中的机会会多一点,也有时候大部分都猜不中。”任何资源他都愿意拿来用,特别擅长发现一些出色的配角。比如,在《西游降魔篇》中,周星驰找来了《中国达人秀》中崭露头角的杨迪饰演喷血哥。在《美人鱼》中,他邀请了孔连顺和白客出镜,他们是网络剧《万万没想到》中最受关注的主演。

“他能够发现每一个人身上不同的点,然后把它放大。他看到了林允身上这种像白纸一样的气质,美人鱼也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种族,他们是生活在海底,对人类的认知也是一张白纸,演出来可能傻傻的,但是刚好要这种效果。”卢正雨说。

这算是回应了对《美人鱼》里星女郎的批评。《美人鱼》是一部3D科幻片,号称制作成本达3亿元人民币,剧本是周星驰从2012年就开始酝酿的,林允饰演的美人鱼珊珊被派到人类世界,刺杀邓超饰演的想要填海造地的富翁。它更像一个警世预言―人类为了获得财富,肆意破坏地球生态。

这样宏大的命题在周星驰以往的电影里并不多见,然而没有太多人讨论影片里环保的主题,有的只是对星女郎的评价。这位新人看起来是不是太稚嫩了?她跟莫文蔚、朱茵等光采照人的星女郎相比,是不是太苍白了?更进一步来说,周星驰在跟内地演员合作之后,是不是不像拍港片那样挥洒自如了?

这不是周星驰一个人的困惑,而是电影生产中心转移之后,一个群体面临土壤变化时必然产生的不适。跟周星驰同时代的香港电影人,由于当初面临本地观众减少,中国台湾、东南亚市场的丧失,集体北上最终却都不尽人意。《大话西游》导演刘镇伟后来拍出的电影惨不忍睹,与周星驰在同档期竞争的王晶,虽然以《澳门风云3》取得超过8亿元的票房,但豆瓣评分却只有4.1分。他们呈现的作品似乎和内地观众的口味格格不入。 01 周星驰已不再当主演,转而找到内地的知名演员,在其身上实现自己的电影主张。02 善用草根配角,是周星驰电影的一大特色。

从《西游降魔篇》开始,周星驰已经成为这个群体里票房和口碑安全的少数几个特例。然而在安全之外,他必须追求有所突破。香港人的务实和理性在他身上都有体现,他有意识地重新梳理一些能代表自身精神价值的文化符号,然后找到内地最好的演员表达出来。“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用很快的时间他就能理解一种文化,理解一种生活方式。”卢正雨说。

在《美人鱼》中,人们可以看到很多周星驰典型的古老又现实的喜剧桥段,比如被剥落的香蕉皮滑倒,再比如扔飞刀的时候永远阴差阳错地扎在了自己人身上。这些桥段依然是整个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笑得最激烈的部分,俗气但百看不厌。

在片场,你常常可以看到周星驰亲自为演员做示范。这些桥段他已经演过上百遍,每个动作的幅度,乃至笑声应该怎么拿捏,他都烂熟于心。如果对方是很有演戏经验的成熟演员,他就会聊很多表演逻辑,并帮对方找一个经典电影中的人物做参考。如果是新人,他就直接让你做出一个准确的表情,至于最后怎么剪怎么用,只有他自己心里有数。

但他有时候也不一定如此得心应手,他总担心自己的影片没什么新玩意儿,赶不上年轻人的潮流。周星驰现在使用的手机还是iPhone 4,除了打电话几乎派不上别的用场。他会让助理留意一些比较热点的文化现象。很多人都接到过周星驰助理打来的电话,“有空跟周先生吃顿饭吗?他想向你请教一下。”

“他需要每天去看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什么新的变化,有一些什么新人,观众喜欢什么新的东西,然后把观众的喜好跟自己的喜好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地迎合观众。”林子聪说,他是周星驰电影里的黄金配角,也是跟他长期合作的编剧。

或许感受到年轻人的口味变化实在太快,周星驰现在“越来越着急了”。他常常会感概“时间不多了”,也越来越不愿意在电影之外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导演周星驰的电影成绩单

2009年,周星驰砍掉了星辉海外公司的艺人经纪部分,这给他惹来一些不近人情的批评之声。“‘我四年才拍一部电影,你们还是自己去谋生路吧。’周先生是这样劝我离开的。”林子聪说。在收缩公司业务的同时,周星驰开始尝试着做一些监制工作,“有时候你的创意有很多,还是要有人帮你实现出来。一个人能做的事情就那么多。”目前,周星驰正在跟徐克合作西游系列的第二部《西游除妖篇》,看能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加快创作节奏。

想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周星驰异常困难。他因为符合了一代人的文化需求而盛极一时,以至于很难拨开个体记忆的美化加工去真正认识他本身。但有一点在过去的十年里已经得到验证,周星驰是一位认真的匠人,配合后期成熟的商业逻辑和商业运作,他足以贡献一部有票房想象力的电影。“他对电影的要求和兴趣热情从没减退过,每天都能在电影上想出新的点子,这个是最难的,家庭人生会有变化,但对电影的变化一直没有。”林子聪说。

喜剧之王范文第9篇

1984年的《比洛克西蓝调》是尼尔・西蒙的半自传体戏剧,记录了他参军及进入成年期的经历。在剧本的末尾,长着一双大眼睛的19岁的主人公尤金拿着一本书,这本书是他的初恋女友黛西送给他的告别礼。她告诉他,“这是用来给你写回忆录的。”事实上,著名剧作家尼尔・西蒙的生平绝非一本书就可以写完。到目前为止,82岁的西蒙已经写了两卷回忆录,30个话剧,20多个电影剧本和五个音乐剧,其中最成功的当属1968年的《承诺,承诺》,该剧由美国流行音乐创作名家伯特・巴克瑞克作曲、哈尔・大卫作词,现今在百老汇再次隆重上演。

虽然西蒙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致力于电视剧本的创作,但情景喜剧――席德・西撒扮演的《你的演出的演出》和《菲尔・西弗斯秀》也是他的成功之作。西蒙至少为他的第一个剧本《来吹响你的号角》改了二十多稿,该剧于1961年在百老汇上演。他在1979年接受《花花公子》采访时说:“我曾经一度想放弃。”但他很快看到他的戏剧大受欢迎――有一位观众在开演当晚笑死过去――自从1970年以后几乎没有哪天尼尔・西蒙的喜剧不在全国的某地上演。即使是现在,人们对他的喜剧的热情也没有下降。仅去年一年,就发放了200多张业余演出许可证和153张专业演出许可证。

在喜剧编剧中,乔治・凯利更为果敢,塞缪尔・N・贝尔曼更为风趣,西・杰・佩雷尔曼更为激进,乔治・S・考夫曼和莫斯・哈特更为时尚,但是没有一个剧作家在百老汇悠久的历史中,能像稍显尖刻的西蒙这样主宰这条林荫大道。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他的喜剧都给处于黑暗中的美国戏剧带来了黎明的曙光。他在1992年对《巴黎评论》说:“我不写社会和政治剧,因为我总认为家庭就是这个世界的缩影。”西蒙的角色可能会互相抨击,但他不会去摧毁他们的信仰。他并不是与社会背道而驰,他总是在思考社会,观察和记录中产阶级的悲伤与狂妄。对他和他的观众来说,他的戏剧里没有冲突,幽默不是武器,只是一个瞬间,是对我们的荒诞生活的舞台表现。

没有人因向美国公众兜售幽默而破产。“幽默就是金钱,”某个幽默大师如此评论西蒙1993年的戏剧《23楼的笑声》。西蒙的幽默为他在百老汇赢得了巨大成功。《赤足在公园》(1963)演出了1530多场,《布赖顿海滩回忆录》(1982)演出了1299场,《普莱飒大饭店》(1968)演出1097场,《古怪夫妻》(1965)演出966场。西蒙戏剧中出色的演员数不胜数,有沃尔特・马修等。自从《普莱飒大饭店》公演后,西蒙几乎是他所有戏剧的独立或主要投资者。1968年至1982年,西蒙是尤金・奥尼尔剧院的老板,该剧院也是他众多戏剧开演的地方。伊曼纽尔・阿赞伯格是西蒙长期的朋友和制片人,他谈到西蒙的戏剧上演时说:“这就像是一场镜子中的较量――你就像在跟自己说话。”1960年代西蒙处于事业顶峰时,有四台戏剧同时在百老汇上演,这时他每周的收入可以达到六万美元。加上他从巡回演出、国外制作和电影制作中分得的版税,他的收入甚至可以达到这个数字的两倍(除百老汇的戏剧演出收入外,西蒙平均每年在美国的戏剧演出收入达到七百万美元,而国外的票房收入达到了一千万)。西蒙1995年携《伦敦套房》进入外百老汇时,百老汇演职人员联盟把他视为威胁他们收入的眼中钉。

在美国,西蒙唯一没得到的就是“艺术家”的尊称。“我不是在写‘艺术’”,西蒙在他的回忆录《重写》中谈起这一点。喜剧在美国戏剧中被认为是小儿科的东西,评论家鲜会肯定西蒙的创造性。然而在创造性这一方面,西蒙应该是美国主流的喜剧大师中的一个,包括乔治・费多、诺埃尔・科沃德等,他们的艺术成就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被人们认可。梅尔・布鲁克斯曾经调侃地说过:“他进不了严肃的艺术领域。”

西蒙主张每个剧本都包含“喜剧瞬间”。他不写直白的笑话,也不喜欢说笑话。他剧本中引人发笑的东西往往都是关于人物自身性格的:这些笑声来自于人的现实个性。“一名优秀的技工懂得如何拆分一辆汽车,”西蒙对《巴黎评论》说,“而我喜欢分解人的思维,看看它是怎么活动的。”西蒙说,当他开始写作生涯时,莉莲・海尔曼(现代美国剧坛具有反抗精神和批判锋芒的现实主义剧作家,20世纪百老汇最有影响力的女才子之一)曾告诫过他:“不要把喜剧与戏剧混为一谈。”西蒙认为:“如果生活中是交错在一起的,为什么不能把它们写进戏剧里去呢?”他作品中的人物都面临悲剧性的挑战:艾维酗酒成瘾而不能自拔,威利整日被遗弃与复仇所折磨,菲力克斯孤苦零丁,梅尔则面临希望破灭及一事无成。西蒙说:“我发现最悲惨的事情往往是最滑稽的事情。”当他开始写《单身公寓》(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从1970年热播至1975年)时,西蒙认为它是一个“关于两个孤独男人的沉闷灰暗的戏剧”,一个“可能终结他职业生涯的戏剧”。

西蒙的喜剧注重对白,同样也重视结构。他的戏剧场景正如迈克・尼古拉斯(因执导西蒙的喜剧获四次托尼奖)所说的那样有“具体性”:喜剧就源自于普通生活。西蒙经常看到观众读到他的某些台词时发出叹息声。他说:“你会经常听到‘啊’的一声或是‘天哪,那就是我’的声音。那就是我,那就是你。”例如,在《第二大道的囚徒》(1971)中,忧郁的梅尔・爱迪生因为城市生活的压力而几近发狂,他重重地倒在堆着靠枕的沙发上,突然咆哮着对妻子吼道“这里都坐不了人了”,他抓起背后的靠枕就往地上丢,“你为什么要把这么丑的枕头丢在这里!花八百块买个沙发又不能坐,就是这个讨厌的枕头硌着我的背不舒服。”西蒙说:“这不是笑话,但是它却引起了大笑,因为观众领会了它。对我来说,这就是滑稽:一说什么,观众就能马上领会。这是你与观众之间一个共同的秘密。“

西蒙的人物不会去分析自己的心理世界,他们的心理通过行为清晰显现出来,观众也乐得把这些行为的点点滴滴联系起来。在《单身公寓》中,菲力克斯得知他的妻子弗兰西斯要结束他们的婚姻时,心情极度郁闷,他在牌友奥斯卡的劝说下,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奥斯卡,我没事的,就几天而已”,他对奥斯卡说。“那好,晚安,菲力克斯。”奥斯卡说道。“晚安,弗兰西斯”,菲力克斯喃喃地说道。幕落,第一场结束。西蒙的性格引发了观众的笑声。西蒙对《花花公子》说:“如果观众关注它,即使是最小的笑话也会引起大笑,因为他们被剧情的发展深深吸引。但是如果他们一点儿也不关注或没有被吸引,你每两分钟就要有轰动的场景,即使是这样,观众也不一定会买你的账。”例如在《布莱顿海滩回忆录》中,少年尤金的妈妈凯特禁止儿子吃饼干,尤金就从妈妈身边绕过去,走出了厨房,对妈妈说:“晚安。”凯特连身都没转,就说:“把饼干给我放桌子上去。”在剧本中,这不是笑话,然而在舞台上,却引起了观众的大笑。阿赞伯格说:“我问西蒙,‘你在写这段的时候,你觉得滑稽吗?’他说,‘是的,这是自然的。’”

喜剧是对立面之间的摩擦形成的,这个概念是西蒙最大的戏剧成果。“‘困境’是关键词,”他曾经这样描述喜剧,“它总是关于一个困境,而不是一个场景。”在西蒙的喜剧理念中,困境的压力越大,行为就会越离谱。“等你弄清这个矛盾冲突时,戏剧已经写成了,”西蒙对《巴黎评论》说,“你所要做的就只是动笔把文字写下来……一件接着一件。但是所有的事件全起源于这一矛盾冲突。”当西蒙发现自己陷入了叙述的僵局时,他就会回到戏剧的最开始,因为在这里他就已经构思好了矛盾的对立面。“戏剧的基础在它最开始的十五到二十分钟就已经设定好了,”他说:“答案就已经摆在那儿了。”

在他最优秀的戏剧作品中,西蒙的这种理念能让他用非常小的暗示表现出个性的矛盾对立来,使矛盾冲突让人惊异并累积到一个关键的量。这个点就如同黎明前的黑暗,这时戏剧中的人物就会爆发至喜剧的最高点。“到这个点上,戏剧角色已经无法自控,一切的事情就自然迸发出来,这是全部焦虑的倾泻,”西蒙说,“如果只有一个焦虑,还不足以显得滑稽,但是所有的焦虑全部积累到一定程度并迸发出来,就能在一个段落中表现这个人的全部生活。”在《怪宴》中,新娘子把自己锁在酒店的浴室里不肯出来参加婚礼,她的父亲罗伊最后对着妻子爆发出来:

“你知道我现在打算去干什么吗?你知道吗?我不管了,整个婚礼跟我无关了。你可以带上所有的亲戚去中央公园,花上八千美金搞个大型野餐……我准备带着我的残臂、穿着这件租来的湿漉漉又皱七皱八的礼服去橡厅(纽约著名的酒吧)――我只想瞎了就好!……我不是想喝醉,我是想完全瞎了就好……因为只要我活着,我就再也不想见到你和你的疯女儿。”

《古怪夫妻》是美国喜剧的一个经典之作。从我个人来讲,西蒙的另外两个作品――《阳光男孩》和评价平平的《23楼的笑声》都堪称经典。《阳光男孩》表现了对歌舞喜剧演员的尊敬,《23楼的笑声》以虚构的形式展现了1950年代早期才华横溢的西蒙、梅尔・布鲁克斯、拉里・吉尔马、梅尔・托尔金和迈克・斯图亚特的生活。在这些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喜剧中,事件都是强有力的,人物的刻画是非常细致的,冲突无处不在。这种充满敌意的冲突使这些戏剧与西蒙的其它作品的温柔一面完全不同,它们唤起了他内心里更深沉、更黑暗、更令人震颤的一面。

西蒙的作品很多都是在忧郁的环境中写出来的。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发现了笑声对他贫困家境的慰藉。他和哥哥丹尼成长于父母不幸婚姻的漩涡中。西蒙的父亲欧文是一个不负责任的零售商人,长年不着家,有时长达一个月甚至一年,不知去向。西蒙的母亲梅米没有任何技能,没有谋生的本领。西蒙曾经对《花花公子》谈起:“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顿饭的着落在哪里。”为了不让丹尼辍学、日后好支撑起这个家,梅米只能睡沙发,把她的卧室租给了两个当地的屠夫,“他们大部分的房租是用羊排和肝脏付的”。另外的六或七美元,她只能靠出租厨房来挣得。梅米在艰难的境况下常常不知所措。西蒙在《重写》中回忆道,“当她感到孤立无助的时候,我就深刻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助。”“她会经常诅咒我的父亲,跑到走道上,砰砰地敲邻居的门找他们帮忙,或者尖声地咀咒上帝再次把她抛弃。听到她的声音,让我感到非常害怕。我那时就暗暗发誓,等我长大了,一定要远离这种痛苦。”

在心里自娱自乐于是成了西蒙的一个武器。他在《重写》中写道,“越是有麻烦的时候,我越是觉得有趣。”笑声对西蒙来说,是一种“营养”,如同他很少从父母那儿得到的拥抱。“当观众笑起来的时候,我就觉得满足了。”“这是一种赞同,一种被接受。”同时,和大多数的喜剧家一样,他用喜剧作为一种盔甲,使自己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他的第一段婚姻中,他的妻子琼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拿起一块未解冻的小牛排扔向他的头部,“我当时惊呆了,根本不知道如何反应;吃惊的不是这个打击或动机,而是事情的荒唐:我这么大一个人,竟然被冰冻的牛排打中了脑袋,”他写道,“一丝微笑拂过我的脸庞,突然之间愤怒与敌意一扫而空,我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事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当事人,而是一个观察者,或者说是一个观众。”

西蒙总能用这种置身事外的本领去观察事物。在《智者》中,他不像在其它剧本中那样去解决某种情感冲突,相反,他用笑声来弱化这种情感。“你知道你在干什么吗?”新近才结婚的柯里这样质问她的工作狂丈夫。在《赤足在公园》中,他写道:“你是一个观察家。这个世界上分为观察家和实干家。观察家总在观察实干家在做些什么。”

在尼尔・西蒙剧院顶楼阿赞伯格的办公室墙上裱着两张字条,这两张字条都是西蒙写给阿赞伯格的。其中一张写着:“不要担心,我知道怎么解决它。”结果它成就了“百老汇历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幕”。另一张写着:“担忧――我真不知道怎么解决了。”它预示了以格什温的作品为基础的音乐剧的失败。不断修改是西蒙一生的习惯,也是他在早期与哥哥一起创作短剧时从哥哥那儿学到的。“丹尼是一个坚持不懈的、永不满足的人,”曾与他哥哥一起创作过的伍迪・艾伦说,“他总是从头开始,不断重写,总是向我说明,如:妙语连珠并不是幽默,应该是自然流畅的东西,角色很自然会说出来的话,才是幽默――你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现幽默。”(除开极少数的特例,西蒙的剧本也往往是他自身经历的不断重写,并且他认为他最大的弱点就在于没办法“写超出他自身经历之外的事情”)这样说来,他最近的一个剧本也像他的第一个回忆录那样取名《重写》,并不是一个巧合。

“他不断地重写是因为他想这么做,”迈克・尼古拉斯回忆道,“就拿《古怪夫妻》来说,我们预设了这么多的结局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这个戏是怎么结局的。瓦特不停地说,‘你到底在意什么,不管怎么样它都能演几年。’西蒙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他能做得更好。”《华而不实的女士》(1970)是莫林・斯特普尔顿出演的戏,海报在波士顿贴出去后,反响非常不好,制作人都打算停演这出戏了。斯特普尔顿跟西蒙说,“从潜在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很好的戏。它还需要修改,请不要放弃。”西蒙接受了这个挑战。一星期之内,他就写了35页。这个戏后来在百老汇连演了五个多月,斯特普尔顿因为此戏获托尼奖,并将此剧改编成电影《只有当我笑的时候》,在1982年获奥斯卡金像奖3项提名。

西蒙在构思和重构上的天赋使他成为百老汇音乐剧最理想的编剧合作人。他参与合作的音乐剧无一例外都是富于创新的。他为许多成功的音乐剧写过剧本,如《生命的旋律》、《小我》、《再见女孩》、《弹奏我们的歌》等。西蒙的工作就是给歌剧中创作歌曲的人增添戏剧性的瞬间,让他们把这种最富有激情的瞬间表现在舞台上。“我并不想总写歌剧,”西蒙对芝加哥《论坛报》说。但是,在1960年代末,制作人大卫・梅瑞克问他想创作什么音乐剧时,他选择了《承诺,承诺》。

《承诺,承诺》一剧改编自比利・怀尔德和I. A. L・戴蒙德的电影剧本《公寓》。在剧本中,西蒙极力表现了他1960年代喜剧中的主要人物:精神困苦的中产阶级发现自己一直渴望的东西其实都一文不值。剧情非常不错。“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我,但这并不是我的初衷”,剧中不幸的、充满抱负的主角巴克斯特如此唱道。巴克斯特是他自己的自卑、武断、和浮夸的囚徒。为了能在公司捷足先登,他让公司主管租借他的公寓。巴克斯特的公寓因此而大受欢迎,以致于他自己都没法住进去。但最终他还是克服了他的不足之处,获得了尊严,赢得了他梦中女孩的爱。(西蒙说:“我写的不是喜剧化的结局,我从不会用两个人相互拥抱作为戏剧的结局――除非是音乐剧”)西蒙不会用讨巧的俏皮话来塑造天真的巴克斯特,相反,他满足了戏剧的商业要求――爱和善良的主题往往战无不胜。从这种意义上说,“承诺,承诺”和“我不会再恋爱”符合西蒙早期的音乐剧模式:心灵的狂欢。这是一种可以触摸得到的没有嘲弄、前桑德海姆式的模式。

在过去的几年里,西蒙在百老汇试图卷土重来的构想总是伴着霉运。2005年的《古怪的夫妻》在选角上有失恰当。2009年的《布里顿海滩》由大卫・克罗莫成功导演,但运气欠佳,致使上座率不高。《谁伴我一生》原本是作为保留剧目上演,但在开演之前就被取消。《承诺,承诺》(罗伯・阿什福特导演及编舞)在克里斯汀・肯诺恩斯和西恩・海耶斯两大明星的光环下让西蒙得以重返百老汇,此外,《我祈祷》和《房子不是家》也获得不错的成绩。西蒙最近跟我说起,他并不觉得自己在这个时代有多么荣耀,“只会偶尔有这种感觉”。但是,对这个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能把不计其数的观众聚集起来、给人们讲述亦悲亦喜故事的人来说,你应该怎么称呼他呢?你该称他为艺术家,不是吗?

喜剧之王范文第10篇

整个片场都被“刘文高”的举动逗乐了,导演也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这位“刘文高”的扮演者,就是国内著名演员姜超,姜超从来没有“自由恋爱”过,处对象全是通过别人介绍,由于多次相亲失败,他曾是圈子里有名的“相亲达人”,他的爱人张也正是他“百折不挠”的结果。近日,在《火红的日子》即将播出之时,姜超向笔者讲述了他别具一格的婚恋故事……

“屡战屡败”:“棒棒糖”让“困难户”有了归宿

2002年10月,姜超应邀加入《健康快车》剧组,由于人缘很好,他很快和剧组人员打成一片,尤其是与一位策划,更是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一次,这位策划问姜超:“你都28岁的人了,我怎么从没看到你的女朋友来探过班呢?”姜超说:“我哪里有女朋友啊!”接着,作为“困难户”的他长叹了一口气。

1975年出生的姜超17岁便跨入了影视圈,先后出演了数十部影视作品。可是,身为空政艺术中心的演员,过于沉浸于事业的他抽不出时间梳理感情,结果,热心人为他安排的19次相亲活动,竟然全部无果而终!

姜超的过去让这位策划忍俊不禁:“你怎么这么窝囊啊,竟然连一个都留不住,但愿我的这个不要成为第20个!”

两个月后,这位策划果然给姜超安排了相亲活动,没想到,这一次姜超却有些胆怯了:“我现在完全是‘相亲毒药’,还是不要去了。”这位策划对他说:“那你难道想一辈子不结婚?”姜超想了一下,说:“我还是想结婚的。”策划说:“那就行,咱们栏目组有位司机的夫人的同事,认识一个幼儿园的老师……”

这回姜超也笑了:“我听着怎么那么绕啊,这次,我还非见见不可了!”

几天之后,恰巧姜超休息,想起朋友留给他的女方的电话,他照着打了过去。在一阵短暂的期待后,对方接通了电话,双方约好在安贞过街天桥见面。按照姜超的臆想,对方应该是一位俊俏苗条的淑女。可是,在过街天桥上见面后,姜超顿时大失所望。眼前的女孩梳着一条马尾辫,皮肤尽管白皙,可是脸蛋却又胖又圆,身材更是十分丰满。只瞄了一眼,姜超在心里便不由得窃笑:“这简直就是一块‘棒棒糖’嘛!”

为了不让场面太冷,姜超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这个叫张的女孩聊了起来。通常情况下,过胖的女孩都会很小心地绕开诸如减肥之类的话题,姜超没想到,头次见面的张见姜超的身材也很“强”,竟然主动和他聊起了减肥的话题!一时间,姜超觉得张既可爱又有趣。由于不久后姜超要接拍一部新的电视剧,按照剧组的要求,他将自己的体重刚从170斤减到了162斤。得知短短的时间内,姜超成功“瘦身”8斤,张更是不住地问这儿问那儿,眼里也满含着崇敬与钦佩。这一切,让姜超特别有成就感!

两人第二次见面更是别有情趣。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两人在西直门见面后,由于年底的演出活动比较多,姜超的电话接个不停。末了,他有些发愁了:“快到年底了,我回长春老家的年货还没买呢,真是一点儿时间也没有。”张闻听,善解人意地对姜超说:“正好我明天休息,你要是放心,我帮你买吧!”姜超婉拒道:“那多不好意思啊,咱俩才刚见第二次面。”张大气地说:“没关系,朋友间帮下忙是应该的。”

第二天,按照姜超所列的“购物单”,张大包小包地将姜超的物品拿到空政的传达室。等到姜超回来时,传达室的大爷有些“不满”地对姜超说:“姜超,你去干啥了?刚才一个胖妮子等你老半天,最后只好把东西都放在这儿了。”顺着大爷的指引,姜超看到,传达室里屋的长条椅子都摆满了,有烤鸭、有米酒、有各种各样的糕点。

想到张拖着胖胖的身躯,汗流浃背地拿着这些东西跑那么远的路,姜超的心里突然涌起难言的感动。

那年春节,姜超将张的照片拿给母亲看,母亲很满意,得知买年货的前后经过后,母亲更是觉得这个姑娘很靠谱。母亲对姜超说:“你在北京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哪个姑娘对你这样细心,你一定要和她好好相处!”姜超使劲儿地点了点头,对母亲坦露心迹:“张虽然外表并不出众,和她相处的时间也很短,但只要她在我身边,我总是特别踏实,这种感觉像是禾苗遇到了土壤,不管从哪个方向来风,总是有温暖的依靠……”

患难相知,相爱时节只愿时间停止

2003年7月,张的父亲突犯心脏病,并被医院下发了病危通知书。张是独生女,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分担,她又不敢在妈妈面前表现出任何焦虑。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张想到了姜超,于是她拿起电话,向他倾诉了一番。

让张没想到的是,那天半夜12点钟,姜超从团里借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风风火火地去了张所在的医院。他把张从住院部里叫了出来,看着神情黯淡的张坐在路灯下,姜超从怀里掏出来一个信封,“这里有五千元钱,你先拿去用!”

张一下子怔住了,等反应过来之后,她马上推辞:“这钱我不能用,不过,在这个时候,你这么支持我,我特别感动……”那天晚上,送走了姜超之后,手拿信封的张伫立良久,她觉得只有亲人间的关爱,才如同春雨润物,虽不轰轰烈烈,却让人倍感温暖!

这年12月初,姜超主演的《炊事班的故事》顺利杀青,这部中国第一部军旅题材的情景喜剧拍摄了多年,前前后后共拍摄了三部,投入了姜超很大的心血,如今能完成这样一部作品,再加上他和张的婚期已近,双喜临门的姜超自然兴奋莫名。

24日平安夜,姜超笑呵呵地对她说:“张,咱俩明天就要登记了,我还从未向你求过婚呢,要不,咱俩来一个求婚仪式?”

张不知姜超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见他如此认真,便答应说:“求婚,好啊!”听张这么一说,姜超立即从身后的迷你衣柜里拿出来一大束玫瑰花,在《天地孤影任我行》的背景音乐下,他认真地说:“张你相信我,我会对你好一辈子!”然后,他又从枕头下面拿出一枚戒指,由于不知道张手指的粗细,他特意做成了心心相扣的活动指环。这一切,让张感动得流着眼泪说:“我也会好好地照顾你一辈子的……”

婚后,姜超惊讶地发现,外表胖胖的张除了细心之外,还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人。有一天姜超在早晨醒来的时候,枕边放着一张粉色的信笺,上面写着:“你睡着后憨憨的样子,特别像我买过的芭比熊,带着率真的笑,梦一定很甜,愿你每天都有温馨的好梦。”姜超开心地笑了,原来被爱是如此美妙的一件事情。

而姜超身边的人也说,婚后的他变了很多。每逢在横店拍戏时,只要没有他拍戏的通告,他一定是待在剧组的房间里煲电话粥。姜超还会把情书写好,用短信发送给张,滚烫的情书看得张感动极了,他问张:“我写的诗真有那么好吗?”张说:“是真的,你写得太完美了,每个字都像刻在了我的心坎里。”爱的慰籍,让姜超品味到从未有过的甜蜜。

2008年12月,在两人结婚的第五个年头,张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一张光盘。那天下班后,张特地打的来到片场。在进入姜超的房间后,张很匆忙地把光盘藏在了他的被子下面。回家的路上,张头脑里闪现出了无数个答案。她想,姜超看到这张意外的光盘后,该有多幸福、多激动啊!

可是,直到快到家时,姜超也没打来“激动”的电话。张沉不住气了,忍不住先打电话给姜超:“我送你的礼物你看到了吗?”姜超诧异地说:“没有,在哪儿呢?我现在躺在床上呢!”

张心里咯噔一下,心想,他要是把光盘压碎了怎么办?她有些紧张地说:“那你仔细地找一找,就在某一个你不容易发现的地方。”过了一会儿,电话那边传来兴奋的声音:“我找到了!”接着,姜超挂掉了电话。

可是,找到光盘后足足有一个小时,姜超再也没来电话,张再次紧张起来,是不是光盘被压坏了,如果那样的话,自己的心血就白费了。于是,她再次打通了姜超的电话,接通后,只听到话筒那边呜呜的哭声:“老婆,你太好了,我太对不起你了……”

原来,这是张精心制作的一张结婚纪念光盘,除了两人多年来的合影,还有大段张的独白:“我们结婚这么几年,真正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照片从以前的一年很多张,到一年十几张、一年几张,到2008年我们只拍了一张合影。真希望跟你在一起,时间能停止。不过,我永远地支持你……

你让我成为世界最富有的人

2009年3月,姜超在吉林拍摄《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时,感到嗓子很不舒服。开始时,姜超并没有在意,后来拖了两个多月,竟然说不出话来了,他这才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这次检查很不理想,医生指着姜超的X片说:“你看,在你的声带上有一处白斑,这极有可能是癌前病变!”

医生的话让姜超的头脑一片空白,他下意识地决定另找一家医院,找更为权威的专家来诊断。很快,在朋友的介绍下,姜超在另外一家医院重新检查并拍摄喉片。第二次的检查结果,还是在同一个部位出现了问题,医生也同样建议:尽快将病灶切除下来,进行病理分析等进一步的检查。姜超的天性一向乐观,可是此时,医生的话如同剪子一样,铰碎了姜超所有关于生活的梦想。

不过,等病理报告真正出来后,姜超才得知:老天爷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这种情况医生也没有遇到过,两次喉片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反光点。完全是虚惊一场!

“大赦”过后的姜超对生活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出院之后,姜超特别珍惜每一次说话的机会,他的话比以前更多了……

这年年底,由姜超主演的小品《火龙驹》参加了第七届CCTV小品大赛,并荣获了一等奖,此后的姜超又推出了全新单曲《拼GO》,再加上拍摄的《武林英雄传》取得的不俗成绩,姜超成为影、视、歌、主持、配音多行业,大跨度的“全能”型艺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姜超每个领域都做得风生水起,其每一部作品都红遍了大街小巷。

2011年2月,姜超主演的贺岁喜剧《相亲相爱》和《今天我出警》在全国各大卫视热播,随着电视剧收视的高潮迭起,姜超成为荧屏当仁不让的“喜剧之王”。

2011年10月11日,姜超在录制《hold大明星》现场接受了采访,姜超谈到,目前他正紧锣密鼓地拍摄《胭脂霸王》,这部大型年代传奇剧聚集了国内众多的大腕。采访过程中,姜超真挚地说:“我一直在苦苦追寻,从平淡中寻找温暖,从挫败中寻找成长,从失意中寻找真诚,也许,生活就是一个寻寻觅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欣慰地发现,有了爱妻张,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责编/伊和和

上一篇:三维试衣范文 下一篇:喜剧电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