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监测范文

时间:2023-10-31 04:30:16

地震监测

地震监测篇1

关键词:微地震监测;水力压裂;裂缝系统

1微地震监测水力压裂技术原理

近年来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发展迅速,并在钻井现场拥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微地震监测技术是建立在地震学和声发射原理的基础上,以在压裂过程中形成的小地震事件为目标,通过展示裂缝空间立体形态达到裂缝监测的目的。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地层原有应力受到压裂作业干扰,使得射孔位置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导致应变能量升高,井筒压力迅速升高,当压力大于岩石的抗压强度时会导致岩石破裂变形,进而形成裂缝扩展,在应力释放过程中一部分能量会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进而形成微地震。微地震一般发生在裂缝之类的断面上,通常裂缝范围在1-10m之间,频率范围一般在200-1500Hz,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小于15s。微地震在地震记录上具有以下特点地震能量越弱其地震频率越高,持续时间越短破裂长度也越短。微地震监测水力压裂通过监测站收集被检测井在水力压裂过程中产生的微地震波,并对收集到的微波信号进行处理解释,根据直达波的时间确定震源具置。目前微地震解释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微震事件出现的空间展布,计算裂缝网络方位、长度、宽度、高度;(2)随着压裂施工的进行,破裂事件不断发生,破裂事件出现的速率与压裂施工曲线的对应关系;(3)根据微震事件出现的空间位置,结合地震剖、测井资料,解释裂缝扩展与地层岩性、构造相互关系;(4)评估压裂产生的SRV;

2微地震监测水力压裂技术难点与技术对策

2.1难点分析

(1)在实时监测,一般需要检验速度模型的合理性,但是,现场实时监测中调整速度模型的难度较大;(2)在监测过程中,对于信噪比低的事件,自动识别程序难以自动识别;(3)在监测过程中,可能有个别事件明显偏离它的真实位置,以及个别事件P波和S波初至时间的自动拾取结果不合理,对现场实时处理带来一定的影响。

2.2技术对策

(1)根据声波速度测井、自然伽马测井资料、录井资料以及钻井地质设计中的地质分层信息,分析纵向上的岩性变化,合理划分速度界面,使误差降到最低,并在后续工作中修改并完善速度模型;(2)分析微震信号过滤器参数的合理性,调动参数,降低自动识别门槛,并进一步手动加以识别;(3)应用不同的反演定位方法,测试各种方法在该区域实时处理并确保定位的有效性。

3微地震监测应用

为了较好地评估区块内水力压裂过程中的破裂发生和发展状况,更好的评估压裂效果,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和缝网系统,为井距论证和整体开发井网部署提供依据,在AA地区选取了5口水平井进行微地震监测。统计各水平井有效监测范围内的裂缝扩展形态参数,并与单段总液量、总砂量、储层改造体积对比。发现裂缝扩展与施工规模存在以下几条规律:(1)裂缝网络长200-250m,裂缝网络宽60-100m,裂缝网络高27-35m。(2)裂缝长宽高与单段液量相关性较强,单段液量1000-1200方为最佳。(3)裂缝长宽高与单段砂量相关性较弱。(4)储层改造体积大小与单段总液量及总砂量都有影响。单井比较,改造体积与单段液量相关性强,单段液量1000-1200方为最佳。各井相互比较,改造体积与单段砂量相关性强,单段砂量应保证80方以上。(5)AA地区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改造,由于地层疏松,微地震信号能量较弱且衰减较快。而且实际施工中各段施工压力较高,实际施工排量很难达到设计排量10方/分。各方面因素综合导致微地震监测定位信号较少、监测效果不佳。根据不同距离下微地震事件能量的强弱对比,建议AA地区开展微地震井中监测选择监测井时,优选监测距离在500m以内的井开展施工。

参考文献:

[1]胡静云,李庶林,林峰.基于微震监测的大爆破后诱发余震特性研究[J],采矿技术,2011,11(6):100-104.

[2]张永华,陈祥,杨道庆等.微震监测技术在水平井压裂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13,37(6):1080-1084.

[3]金维俊,张衡,张文辉等.微震监测技术及应用[J],地震,2013,33(4):84-94.

[4]刘振武,撒利明,巫芙蓉等.中国石油集团微震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48(5):843-853.

地震监测篇2

【关键词】采空区;微震;矿山之星

该矿山经过多年的开采,井下形成大大小小数十个采空区,虽然该矿使用的采矿方法允许围岩崩落和地表塌陷,但部分采空区对采空区顶部或附近的建筑物或道路形成一定的危险,且某些采空区对井下工作面也构成一定的威胁。对今后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对采空区冒落以及地面沉降(或地表塌陷、地表变形)等采空区引起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保证井下工作面、地表工业场地的安全生产,以及地表建筑物和道路的行人安全。

1 概述

岩体在破坏之前,大多以弹性波的形式释放积蓄的能量(即发生微地震),这种能量释放的强度,随着结构临近失稳而变化。所以每一个弹性波(微震波或声发射波)都包含着岩体内部状态变化的丰富信息。

若在破坏区域周围以一定的台阵形式布置一定数量的传感器,组成传感器阵列,当监测体内出现微震时,传感器即可将微震信号拾取,并将这种物理量转换为电压量或电荷量,通过多点同步数据采集测定各传感器接收到该信号的时刻,连同各传感器坐标及所测波速代入方程组求解,即可确定微震震源的时空参数,达到定位之目的。对微震源进行精确定位是该方法的关键技术之一,参见图1。

微震监测技术能够实时、长期、靠近震源监测大范围岩体变形破坏,准确定位震源发生时间、空间位置、微震释放能量、微震体变势、微震尺寸等。通过记录、统计、分析微震事件的诸多参数的时间和空间中的分布,并利用定量地震学、统计地震学、工程地震学的理论方法,通过矩张量分析,明确微震事件的性质(剪切、张拉、复合)以及众多微震事件在时空中的演化,黏度性、扩散性等,实现灾害发生空间、时间的概率性预警和分区分级评估。

2 对采空区实施微震监测,主要目的为

(1)利用微震监测系统在三维空间中对采空区整体稳定性实施全过程的监测预警;

(2)以月和年等为单位,实现采空区稳定性评估,利用采空区震害等级等参数对采空区进行分区分级管理;

(3)实时显示微震事件的时间、地点、震级等基本参数,可设定预警值;

(4)分析确定采空区失稳的机理分析:张拉、剪切、复合等的;

(5)计算微震事件的尺度和微震破裂面的方位等参数;

(6)基于微震监测结果,统计计算采空区微震时间空间演化的规律;

(7)根据微震事件空间分布,参考矿山地质资料,统计分析可能引起采空区不稳定性的已知或未知构造等;

(8)与以点为主的传统观测系统获取的参数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9)评估采空区周围的工程施工对采空区稳定性的影响;

(10)可运用微震监测的方法评估采空区治理措施的效果。

3 微震监测采空区比较成功涉及到的几项关键技术

1)采空区微震传感器带宽、台阵布置、降噪滤波信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采空区的破坏事件张拉型为主、微震活动产生的微震事件能量较低(有的可能只有几个J)、岩层经历过采动影响,信号衰减快。

2)三维射线追踪技术技术处理矿山复杂的微震波速场。

由于采空区和各种地下洞室等的存在,以及矿山施工的扰动的影响,岩层波速场比较复杂,微震直线传播定位误差较大;

3)减少靠近采空区的机会,智能化的微震系统便于运行管理。智能传感器内置倾角传感器,便于深孔安装和自检。智能化不间断电源,确保数据采集。基于TCP/IP的网页式设备配置和实时工作状态显示。

4)监测可能涉及采空区地面的影响监测。考虑地面布置微震传感器时,传感器、数采等布置受现场供电和通讯限制较多,通讯方式可能是DSL、无线WIFI等为主,设备低能耗、便于维修、高可靠性十分关键。数据存储备份、防雷、防潮、接地等问题必须解决;

5)数据处理分析与可视化和合理使用。快速、自动、手动、三维射线追踪定位等方法对采空区微震事件进行深入研究,获得微震时间、地点、体变势、能量等参数;微震活动性参数:事件时间间隔、微震事件空间间隔、累积能量、累积体变势等。预警的参数包括:累积视体积、能量指数、微震施密特数、微震黏度、微震扩散度等参数。

6)计算采空区微震应力、微震应变、微震位移等相关参数,与岩石力学建立联系、等值线图和云图等显示微震位移、微震应力、微震应变、微震峰值速度等,便于用户理解微震成果和决策。

4 案例引入,说明原理

成功为某铁矿采空区提出了微震监测方案与定位精度分析。该铁矿采空区平面投影图与剖面图如图2所示。

该铁矿定位精度分析图如图3所示。

地下采空区因为存在大量的地下空间,微震波传播呈现复杂特点。振动所根据矿山和边坡等复杂波速场,研发了三维射线追踪定位技术。三维射线追踪定位和常规直线假设定位的比较,如下:

1)和达分析(Wadati analyse)获得的地下空区及围岩的波速场,建立波场模型,比直线假定的均匀介质说更为可靠和现实,

2)事件(震源)三维射线追踪定位处理,相比直线假定说更加准确。

3)三维射线追踪定位相比直线假定位置更合理,表现在事件(震源)数量上的差别就是直线假定会多出若干事件,因为可能将一次事件当做两次或者多次来记录。如图3所示,图中棕色点为常用的微震波直线传播假定的定位结果。绿色点为微震波曲线路径传播下的290000个事件采用三维射线追踪技术的定位结果。二者的平均定位偏差达70m左右,并且绿色点比棕色点少了20000多个(事件)。

5 微震监测系统软件对岩石力学等支持

系统软件对定量地震学、统计地震学和工程地震学有良好支持,支持等值线图和云图显示位移、应力、应变、峰值速度等。便于用户从岩石力学等角度理解和使用微震监测成果。。

几组微震监测软件界面截图,如图4所示。

图中蓝色网格式采空区的轮廓,在2010年7-9月期间,左列图上显示的是高视应力微震事件、右列图显示的是低视应力微震事件。为采空区稳定分析提供了量化指标。

6 结语

微震监测方案不仅具备市面常见的被动式监测,还拥有主动式监测,实践证明,主动式监测的效果远优于被动式监测,但是主动式必须将样板震源发生器和拾振器安置在监测区的两侧,因此安装位置的选择比被动式苛刻,并且范围有限。主动和被动结合,是微震监测能够做到的最精确程度,但是微震监测的最大缺点也是最大优点就是监测范围广,未知事件多。因此建议微震监测作为辅助监测手段

参考文献:

地震监测篇3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125-0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人身安全认识的不断更新,防震减灾工作的社会职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的地震灾害时有发生,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的7.0 级地震到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的6.5 级地震,其特点都是震源深度长,区域跨度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害,这说明我国的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工作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如何在地震前期就做出相应的预测和预报,减少地震发生后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就成为了时下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从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分析出发,论述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主要误区,并详细的分析了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质量的具体措施。

1.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震灾害的预报能力和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现今我国的地震灾害预测主要是以地震监测网为基础来开展预报工作的,因我国地理区域较广监测范围较大,在地震数据的观测和分析上还要依靠地震监测网的监测数据来实现,同时我国还建立了以国家、省、市三级数字化地震监测网,并建设了地震测震台站、强震动台站、物理观测点等,以此来提高地震监测工作的质量。新时期下我国还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对地震的预报理论进行相应的科学实践,通过多次的实践与经验性预报,总结出适合我国地震情况的预测手段和方法,实现长期地震、中期地震、短期地震监测与预测质量的提升,但现在我国的监测和预报体系还处于认识和探索阶段,对地震灾害的预测达不到科学认识准确判断的水平,这与我国没有完全掌握地震发生的原理和规律有关,同时也包括预报体系带来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客观的认识地震预报工作的困难,科学合理的提高地震预报和监测的质量。

2.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2.1 震前现象与地震应对应

地震发生前通过科学的手段来进行预测是地震预报的主要工作,然而要把震前的异象与地震相对应这种说法不正确。地震发生前是会存在较为反常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也存在突变,也可能会在发生中途改变,人们通过观察这种现象来判断地震没有根据,同时地震预报人员不能因产生地震前兆现象就麻痹大意,不能对自然界产生的异象而掉以轻心,而错过地震预报的有利时机,耽误了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和有利时间。因此,社会公众要正确认识地震预报工作,并重视起自然界中所产生的地震前兆信息,以达到群策群防的效果。

2.2 过于依赖地震台网监测

在我国地震预报监测中,陆区的地震预报监测还是以地震台网为基础,因我国的地理区域较广,地震带的分布也较为宽泛,在监测过程地震台网以点代面的现象还是存在的,这在地震发生时很难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同时我国的地震台和监测站的密度相度较低,如果一个监测站附近没有相应的同类监测站,其数据分析的准确很难有保障,并且在实际预测时很有可能捕捉不到地震前兆的信息,尽而影响到了地震预报。

2.3 分析方法单一

地震的前兆现象不能与地震之间产生较为紧密的联系,有些地震前兆现象与一般的自然现象没有分别,所以人们很难进行甄别,而地震台网的监测也不能形成相应判断地震的主要依据,单从前兆现象和台网数据结合进行判断显然不具备科学性。在地震前兆复杂多样的情况下,应结合地壳构造与活动断裂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多次地震的反应数据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同时对本区域多次地震信息的数据进行比对,找出已发生地震的数据与前兆信息的内在联系,为地震的准确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3.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质量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服务建设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一项服务质量较强的工作,其服务的对象不只是社会公众还应涵盖地质部门、国家、以及生态环境等,所以地震监测部门应提升自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中要以高度集中的精神参与到实际的地震观测与分析中去,做到分析合理准确,预报及时无误。同时我国应加大对各监测站的投入力度,提升监测设备的性能,提高监测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利用先进监测设备形成有效的监测控制网,并且还要提高监测人才队伍建设,以此来推动地震监测预报质量的提升。

3.2 加强网络建设及应用

地震监测中应利用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网对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频发地区进行有效的监测,通过国家级的地震台网和各省市的地震台进行互联,形成有效的监测性台网,发挥联动台网的作用提高地震监测质量。地震台网的数据中心应能够实现全球各区域地震台网数据的共享,这不但可以提高震前数据的精确度,同时对地震前兆信息的收集也是非常有利的。地震台网建设中要相应的利用到遥测地震台网,并提高地震信号的快速处理和传递。

3.3 建立预报网络体系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一定要建立相应的预报网络体系,这主要是为了把地震信息更好的进行处理和传送,笔者认为地震预报网络体系应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从地震带和地震高发区入手,逐步的建立预报网络体系,最终形成全国地震监测预报网络。同时在监测过程中应加强地震中短期的跟踪性预报,减少震后余震对区域带来了二次损害。地震预报网络体系的管理也要强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任制,这不但可以起到一定督促作用,还可以提升管理效率。

3.4 完善科学的预报体系

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的地震来看,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还存在很大不足,地震预报体系还需要相应的完善,让防震减灾法切实的发挥作用,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地震预报单位、防震减灾部门的通力合作,确保地震监测信息传递的畅通,救援工作及时到位。预报工作做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提高预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因地震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损失。上级主管部门也要改变观念,只要是科学分析的上报就要得到肯定,要对人民负责不是对权威负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地震预测,我们应当急需科学、全面、系统、充分的利用多年来在地震预测实践当中获取的各个方面的经验与数据,同时通过深入、持续的研究结语,针对相关的资料与经验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提炼,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客观规律,相信未来必然能够实现地震预测的科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梅世蓉,冯德益.中国地震预报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2] 劳王枢.关于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思考[J].软科学研究,2007 (7).

[3] 王秀文.地震预测研究的几点建议[J].山西地震,2013(1).

[4] 张国民.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J].国际地震动态,2005(5).

地震监测篇4

关键词:地震 电气设备 维护与保养

地震仪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经几代更新。目前,宽频带、大动态、高分辨率、智能化的新型地震仪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模拟地震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传感器、计算机技术、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已逐渐与地震仪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新型的测震网络。

一、地震监测电气设备的现状问题

根据本人实际工作经验,电气设备的损坏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例如:设备质量问题、工作人员的不规范操作等,以下是对地震电气设备损坏的主要因素的逐一分析:

1.对电气设备进行维护维修时,电气元件不匹配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操作使用后,电气设备会出现老化问题,为了避免老化的设备给地震监测工作带来安全隐患,维修人员需要及时更换老化设备,在替换老化的电气元件时,部分维修人员使用了形状相同或者相似的电气元件进行替换工作,这将会为提高地震监测电气设备故障的出现几率。此外,刀闸、接地刀(操作机构)、开关检修、维护时,忽视了电气元件的老化现象,例如:检修人员在日常维护地震监测电气设备时,常常忽视机械传动机够的生锈、卡住、周期性未上油等设备老化现象,上述描述的现象问题均会使地震监测电气设备出现损坏问题。

2.电气设备操作员工的不当操作

据不完全统计,地震监测台网发生的所有电气故障当中,其中一半以上的故障问题是由于操作人员的错误操作。由此可见,电气设备故障的罪魁祸首是人,主要是由于员工缺乏技术能力、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等因素造成的。以下对不当的操作进行具体分析:①盲目操作:许多地震监测电气设备的故障问题都是来自工作人员的盲目操作,操作人员在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电气设备的操作原理、电气性能、设备结构和操作的全部流程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仪器操作;当遇到操作障碍时,没有及时进行检查或向上级部门汇报,而是一味地追求快速操作而忽视产生的问题,最终引发了电气设备事故。由此同时,维修工人经常使用不正确的维修工具来进行施工,例如:使用起子的大小、使用扳手的尺寸、其使用的不当都会一定程度上造成电气器件的损坏。②不遵从规范的操作规程进行修理操作:有些时候操作工人自己认为已经具有了比较丰富的修理经验,完全忽略了规范的操作规程,经常性凭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而不进行必要的电气设备检测;有些时候在地震局的监护人员还没有到达现场时,就已经开始施工;甚至一些操作人员对指令还不明确,在操作电气设备时也还没有搞清楚其操作的目的,自己没有权利去进行操作,而越过权限去进行操作。

二、地震监测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有效措施

一旦电气设备发生了故障,工作人员应及时进行维护维修,还要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必要的保养保护,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监测电气设备的损失损耗。在设备维修过程中,对电气设备故障的判断和维修,都应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常用的维修方法有:直接观察法、仪器测量法、短接法等。

1.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是指根据地震监测电气设备故障的具体情况,通过直接接触故障部分、对电气设备的故障外在表现进行观察、听故障发生后的电气设备操作声音的异样情况、闻设备故障现场是否产生异味等一些运用感官手段来进行诊断电气设备故障的方法。直接观察法,不仅可以准确快速的诊断出来简单故障的产生原因,同时还可以将较为复杂的设备故障缩小到较小的范围内进行分析处理。具体的维修检测步骤应如下:

1.1取得故障的基本信息:咨询发生设备故障的电气操作人员和当时所有在场的其他人员,咨询的内容主要是:发生设备故障时电气设备的外部表现、设备的具置、发生故障时是否有异常等。具体问题例如:是否产生异常气体、附近是否有明火、设备附近是否放置有热源、是否有腐蚀性气体侵入、是否有漏水、是否有人修理过、修理的器件部位等等。

1.2进行故障的初步判断:根据取得的故障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对一些可能出现故障的环节进行初步的审查,检查内容主要是以下几点:仔细观察电气设备外部是否存有损坏情况、连线有无出现断路、松动,绝缘部分有无烧焦,保险丝是否烧断,电气设备有无进水、油垢问题,开关位置是否正确等。

1.3对故障进行分析排除:电气设备的操作程序要符合相应的电气说明书和设备图纸的操作要求。例如某一条电路上的元件操作过早、过晚或不操作,则说明该电路或元件出现了故障问题。此外,还可以根据地震监测电气设备发出的声音、温度、压力、气味等进行分析判断故障。

1.4试运行排除故障后的电气设备:经过初步检查分析,排除电气设备的故障后,可对修理好的电气设备进行试运转,在试运转时要注意是否出现严重跳火、是否产生异常气味、异常声音等现象,一旦发现这些现象应立即停止操作,切断相关电源。另外,注意检查电气设备的温度升高及电气设备的操作程序是否符合电气设备原理图纸的说明要求,从而快速准确地发现故障部位。

2.仪器测量法

直接观察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或通过直接观察法发现故障发生的具置后,可以采用仪器测量法对故障进行排除。常用的仪器测量方法主要有:测量电压法、短接法等。

2.1测量电压法。在掌握各线路上各点的正常电压和电流值的基础上,根据电气设备的供电方式,测量出各点的电压值与电流值,最后将其测量值同正常值进行比较,从而发现电气设备的故障问题所在。

2.2短接法。利用一根良好的绝缘导线,将怀疑出现断路的器件部位短路进行连接操作,例如短接到某处后,设备的电路工作恢复正常,则说明该处出现断路。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分为长短接法和局部短接法。这些方法在对电气设备进行故障判断时会经常的使用。因为,在电气设备的六大类故障(短路、过载、断路、接地、接线错误、电器的电磁及机械部分故障)中,出现最多的为断路故障(导线断路、虚连、松动、触点接触不良、虚焊、假焊、熔断器熔断等),而这个方法可以非常简单准确的判断出这一故障。

三、结束语

当前,地震监测电气设备还是存在一些故障问题,其故障的原因复杂,有时候一种甚至几种故障排除方法都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所以,维修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断丰富和总结日常维修经验,例如:对于连续烧坏的元器件应查明原因后再进行更换;电压测量时要考虑导线的压降;正常紧固的导线与螺钉间产生火花时,则说明导线头出现松动或接触不良;操作时不得违反电气设备器件控制的原则;试运行时手不得离开电源开关,并且保险要使用等于或略小于其额定电流,还应注意测量仪器挡位的选择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爱芹,电气设备的常见故障维修方法与实践[J].才智,2008(01).

地震监测篇5

一、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水平

我始终坚持把学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作为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的主要途径,认真学习上级下发文件,增强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整改,力求实效,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自由散漫、思想保守、爱发牢骚等不良习惯,真正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使我自身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在台站每半个月召开的会议上,系统的学习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知识,并认真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读后感”。

二、认真工作,明确责任意识

在这一年的工作生活种,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也越来越明白自己作为一名地震工作者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法律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一年里,我不仅学习了各种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也将其付诸实现,应用到每天的工作中。通过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地震监测工作,让我对监测工作逐渐熟练,对矿震、爆破和地震的识别也渐渐的变快;对于震相的分析也越来越准确。在向同事的请教和学习后,明白了负责各学科应该做的日常工作,如:及时的检查各项仪器的运行情况,每日数据是否出现缺数、异常高低值、同震效应等现象,定期做数据的备份,以及各学科会商编写模拟等。在每天的值班轮换中,能够做到严谨不怠,对每天的工作进行查漏补缺,总结完善。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中方能不干涸,在这一年里,领导的引导让我获益匪浅,同事的帮助让我不断进步,在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同心协力完成一项项工作的同时,我也更深刻的明白了一加一大于三的道理。在领导的耐心培训下,学习掌握了木兰地震台各项仪器的安装、摆放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在领导的细心讲解和同事频繁的探讨下,对流体、应变、测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出现故障的时候,在领导的带领下以及和同事默契的配合下,通过仔细反复学习说明书、联系厂家等各种方式,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现在已经做到建立数据库、自动提取数据,时刻关注台站各项数据的变化动向,有问题及时联系厂家,避免出现满量程等问题;每日早8点30分之前做好所有数据处理工作,保证正常的交接班,并且认真完成值班日志和数据备份工作。在此充实的工作生活中,我真正实现了我的自身价值。

三、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地震监测篇6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采样率GPS动态精密定位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2010JK671)

1、引言

GNSS定位技术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高采样率GNSS精密定位技术能获得测站的三维地表形变,为地质构造分析、地震机理研究、地震反演提供了新的数据源,日益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GNSS地震学。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用Bernese、GIPSY、GPSTOOLS等软件对震时实测GPS数据进行了解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3],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高采样率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和实时GNSS地震监测预警系统,我国地震监测网络及各省市的CORS也已完成了GNSS升级,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下属的一些卫星定轨中心,如CODE、BKG、我国武汉大学等已可提供多种GNSS(包括GPS、GLONASS、Galileo、Beidou、QZSS、SBAS)的精密星历,GNSS地震学研究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RTKLIB软件对2010年4月14日墨西哥Baja California地震时的高采样率GPS数据进行处理,成功获得了测站形变和地震波信号。

2 RTKLIB软件简介

RTKLIB是由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的高须知二(Tomoji Takasu)开发的开源GNSS数据处理软件包。该软件支持精密星历和多种GNSS卫星(包括GPS、GLONASS、Galileo、Beidou、QZSS、SBAS),支持动态+静态模式和单差+双差模式,支持多种GNSS数据标准及通信协议,具有丰富的数据处理函数库和强大的GNSS精密定位定轨功能,具有易学易用的图形化用户界面和数据成果展示方式。目前,全球已有几万个用户下载学习RTKLIB或移植RTKLIB的C程序代码开发各种GNSS应用软件。

3 RTKLIB数据处理

GNSS数据处理可以采用双差模式,也可以采用非差精密单点定位(PPP)模式。PPP模式能实现单台接收机快速定位,非常适于构建GNSS地震监测预警系统。PPP数据处理流程为:首先获取GNSS观测数据和卫星精密星历(及精密卫星钟差改正);其次进行数据预处理,具体包括粗差探测与剔除、系统误差改正、观测方程建立等;最后进行参数解算,可解算接收机的位置/速度/钟差、对流层延迟、相位模糊度⑹等。使用传统的无电离层影响的线性组合(iono-free linear combination, LC)观测值,PPP数据处理模型可写为:

式中,为参数向量,包括接收机位置、接收机速度、接收机钟差、对流层天顶延迟、相位模糊度及其它相位偏差;为观测值向量,包括无电离层影响的线性组合载波相位观测值和无电离层影响的线性组合精码伪距观测值。

RTKLIB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算法进行PPP参数解算。

4、GNSS地震监测数据处理

UTC时间2010年4月4日22时40分,墨西哥Baja California地区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附近的美国加州实时网(CRTN)和美国板块边界(PBO)网的GNSS观测站均可监测到此次强震,GPS观测站P473、P494、P496、P744可提供5Hz采样的GPS数据,为GNSS地震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条件[2.3]。

本文使用CODE的GPS精密星历文件和5秒间隔的GPS卫星钟差改正文件,基于传统PPP模式,用RTKLIB对其附近的高采样率GPS观测站进行了数据处理,其中P494的测站坐标序列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利用RTKLIB软件对震时高采样GPS数据进行PPP解算,不仅能够获得测站地表形变和地震波信号,更可以获得地表的永久形变位移。这些信息无疑为震源分析、地层破裂分析、地震波传播分析提供重要资料。

5、结论和建议

本文利用RTKLIB软件,基于PPP解算模式,成功获得了墨西哥Baja California地震时的高采样率GPS测站的地表位移。RTKLIB软件功能强大、易学易用、支持多种GNSS卫星系统(包括GPS、GLONASS、Galileo、Beidou、QZSS、SBAS)。RTKLIB软件必将日益成为GNSS地震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参考文献

[1]程羲.高采样率GPS动态精密定位数据处理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

[2]方荣新,施闯,陈克杰,等. GPS地震仪:PANDA软件测试结果与验证[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Vol.35(4):453-456.

地震监测篇7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采样率GPS动态精密定位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2010JK67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304013)。

1、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采样率GPS动态定位技术研究的发展,利用高采样率GPS接收机进行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研究日益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高采样GPS动态定位技术能够直接获取震时地表位移和地震波信息,可作为地震仪监测技术的有力补充。理论上,GPS地震监测可以采用相对定位技术也可以采用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技术。相对定位技术需要提前x择远离震区的参考站,并且要将参考站数据与流动站数据合并一起处理,实施起来存在一定难度;而PPP技术不需选择参考站,各接收机自主定位,非常适合地震监测。近年来,PPP技术已日趋成熟,使用高精度的IGS精密星历和高采样率的卫星钟差改正,PPP定位精度已可高达到cm甚至mm量级。本文采用Rtklib软件对2010年4月4日墨西哥Baja California地震时的高采样率GPS数据进行了PPP动态数据处理,将测站的PPP坐标序列与其附近的地震仪积分得到的坐标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和建议。

2、RTKLIB软件简介

RTKLIB是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的Tomoji Takasu教授研发的一套开源GNSS数据处理软件包。该软件既支持动态相对定位也支持精密单点定位,功能强大,易学易用,其主要程序包括RTKPOS、RTKPLOT、RTKNAVI等,用户界面如下图1所示。

3 动态PPP数据处理

RTKPOST是RTKLIB的核心程序,其动态PPP数据处理流程为:①读取GNSS观测数据和精密星历及精密卫星钟差改正文件;②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粗差探测与剔除、系统误差修正;③构建系统方程、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PPP参数估计,可解参数包括接收机位置/速度/钟差、对流层延迟、相位模糊度等。RTKPOST定位完毕之后用户即可使用RTKPLOT程序绘图展示PPP坐标序列。

4、动态PPP地震监测

协调世界时(UTC)时间2010年4月4日22时40分,墨西哥Baja California地区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附近的美国加州实时网(CRTN)和美国板块边界(PBO)网的GPS观测站均监测到了此次强震,其中P066、P473、P494、P496、P497、P744均可提供震时5Hz采样的GPS数据,特别地P744距震中约65公里,与附近的南加州地震台网(SCSN)的强震仪NP5028相距140米,P496距震中60公里,与附近的CSSN的强震仪NP5058相距仅70米;为GPS地震监测研究提供了宝贵的震时实测数据。本文使用欧洲定轨中心(CODE)的GPS精密星历文件和5秒间隔的GPS卫星钟差改正文件,用RTKPOST对这些GPS站进行了动态PPP处理,其中P496的PPP坐标序列与NP5058强震仪积分得到的坐标序列如下图2所示。

由图可见,PPP得到的N向坐标与强震仪积分得到的N向坐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差异大多为1~2mm),而PPP得到的E向坐标与强震仪积分得到的E向坐标在地震之前一致性较好,地震发生后差异逐渐加大,到地震发生大约30s时,其E向坐标差异才区域稳定并基本保持在20mm左右。对P494及NP5028进行处理对比之后,同样发现了类似现象。笔者分析认为,E向坐标差异大、精度低的原因与GPS卫星的过南北极特性有关,如何提高PPP的E向坐标精度以及如何研制高效、实用的高动态PPP整数模糊度固定算法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方荣新,施闯,陈克杰,等. GPS地震仪:PANDA软件测试结果与验证[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Vol.35(4):453-456

[2] 吴继忠. 基于GPS观测的BajaCalifornia地震地壳变形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Vol.36(4):437-441.

[3] 张小红,郭博峰.单站GPS测速在实时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报,2013,56(6):1928-1936.

地震监测篇8

一、加强领导、落实人员

为加强震情监视跟踪的组织领导,更好地指导震情监视跟踪工作,做到组织、人员、经费保障到位,成立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震情监视跟踪工作小组,组长由住建局副书记艾明担任,成员由地震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及县应急局震害防御股等相关人员组成,由王新龙负责震情跟踪和相关组织协调工作。

二、职责任务

震情监视跟踪工作小组主要职责任务是:认真完成省地震局及市住建局安排的震情监视跟踪各项工作任务,明确职责,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及时检查地震监测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报送;协助省局及市局完成重大宏微异常的调查落实和及时上报;对本辖区相关仪器测震及前兆数据的分析研究。

三、工作方案及强化措施

(一)(二)县地震监测中心负责全县地震监测台站各类地震监测数据收报和日常分析研究,按照市局要求及时分析市局分享的数据资料,如发现数据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市地震监测中心和分管领导。

(三)加强震情分析会商和震情跟踪工作。县地震监测中心坚持年度震情会商制度,做好年度震情会商,编写报告总结并预测本辖区震情相关情况,并上报市地震监测中心。对各监测手段出现的重大异常及时上报市地震监测中心,并提出震情预测意见。

(四)加强地震宏微观异常的收集、调查落实与上报工作。严格执行地震宏微观异常零报告制度,对本辖区出现的重大地震宏微观异常时,县地震监测中心及时派人调查核实,弄清异常性质,及时向市地震主管部门报告。

(五)加强地震灾害防范,做好防震科普宣传教育。继续努力推动推进地震小区划工作,县政协审批并通过了《关于将地震小区划纳入新区规划的建议》提案,将地震小区划纳入新区土地整理项目,去年我局报批的《县中心城区(东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提出,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组织制定地震小区划图,并将城区纳入地震小区划试点工作;认真开展房屋建筑抗震质量普查工作,建管股对城区房屋抗震设防质量进行普查;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项目初审根据相关抗震设防要求对新建项目进行审批;提高农村住房防震水平,协同村镇服务中心对农村新建房屋按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培训教育,做好“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科普宣传日宣传工作,推进地震科普队伍建设,建立地震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六)做好常态化肺炎疫情防控和地震台站安全工作。辖区内突发中强地震和有感地震时,立即启动县地震应急预案,地震监测中心、县应急局震害防御股等有关部门按照地震应急预案职责认真开展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地震监测中心充分认识当前震情形势和震情跟踪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

(二)强化经费保障。县地震监测中心积极争取政府领导和财政经费支持,本年度申请专用光缆租赁、科普宣传、宏观观测点、仪器维护等费用近二十万,全力保障震情监视跟踪工作顺利开展。

上一篇:环境监测站范文 下一篇:疾病监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