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成本范文

时间:2023-10-09 04:35:11

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篇1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 比较 优势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在变动成本法下,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从当期收入中扣除,这是变动成本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种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的差别,使变动成本法采取了不同于完全成本法的处理方式,使得两种方法在产品成本构成、存货估价和当期损益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

一、变动成本法概述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只将变动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变动成本法就是为了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现已成为企业进行预测、决策、考核、分析和控制的重要手段。现代管理会计学按成本习性把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是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原因是固定制造费用发生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条件,这些条件一经形成不管其实际利用程度如何有关费用仍然发生,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因此在处理上应当作为期间成本。与变动成本法相对应的全部成本法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为生产产品而耗费的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即全部制造费用),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来计算损益的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计算的净损益不仅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也为编制对外会计报表打下基础。在全部成本法下,产品单位成本中包括了固定制造费用,它随产品而周转,从而使期末未销售和已销的产品成本构成完全相同。

二、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差异

(一)产品成本的构成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部分;全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的制造费用。所以变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的成本必然小于全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的成本。

(二)对存货的估价不同

采用变动成本法,只在产品成本中归集变动生产成本,而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若采用全部成本法,则在已销产品、库存产品以及在产品之间进行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分配。产成品和在产品存货估价时若采用变动成本法,则不包括固定成本;若采用完全成本法,既有变动成本,又有固定成本。因此,一定时期内的期末产成品、在产品的存货成本,既包括变动生产成本,也包括分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这样,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成本就会高于变动成本法的存货成本。

(三)分期损益不同

两种成本计算法所确定的产品成本不同,导致与当期收入配比的产品销售成本、期末存货成本不同,并使得当期损益也不同。同时,由于期末存货中所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实际上递延到了以后的会计期间,从而产生了分期损益差异。在全部成本法下,损益表把成本项目按照生产、销售、管理等不同经济职能进行排列,主要满足企业外界的报表使用者的需要,故亦称为职能式收益表;而变动成本法下的损益表则将全部成本项目按其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两大类排列,主要目的在于获取边际贡献信息,以适应企业内部管理当局规划与控制经济活动的需要,因此也称为贡献式收益表。

(四)利润计算口径不同

在产量与销量一致的情况下,两种方法的利润是一样的。变动成本法是根据“销售收入—已销产品的变动成本总额=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利润”来计算利润的,在产量与销量发生差异时,利润额能直接反映出它的影响。而全部成本法是根据“销售收入—已销产品的总成本=利润”来计算利润的,在产量与销量发生差异时,利润额不能直接反映出它的影响。

(五)应用的目的不同

变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编制内部报表以加强企业的预测、决策和控制分析;而全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编制对外报表,以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和存货估价,以免影响税收及有关方面及收益。在当前会计实际工作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一些权威机构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我国的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等,都不允许以变动成本法计算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只能采用全部成本法。尽管变动成本法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不能用来编制对外反映的财务会计报表,但它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包括经营决策、资本决策、目标控制和经营业绩的责权利分析考核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

在成本核算时我们可以结合两种核算方法的优点,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从逻辑上来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作为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同时使用。使用这种方式就是在现有的全部成本法的基础上,再另外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新设一个核算系统,两种成本核算方式同时使用。(2)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就是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期末对固定制造费用进行调整得出全部成本法下的成本资料。

总之,与全部成本法相比,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和编制利润表存在更大的优势。它能提品盈利能力大小的信息,为正确地制定经营决策和成本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便于进行成本计划于成本预测,使管理者重视产品销售,防止盲目扩大生产。

参考文献:

[1]R.HiLton.管理会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毕意文.平衡记分卡——中国战略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变动成本篇2

关键词: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税前损益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完全成本法是企业对外报出财务数据时采用的成本成本核算方法,而变动成本法则是企业进行内部经营管理时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

一、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含义

完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将企业产品生产运行中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全部制造费用(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全部包含在内的成本计算方法。由于完全成本法将全部制造费用都包含在产品成本中,故又称制造成本法、吸收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则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包括在内,而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成本计算方法。正因为完全成本计算法将全部制造费用都吸收到产品成本中,所以企业在对外报出财务数据,即对外报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经营成果的利润表、现金流量状况的现金流量表以及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增减变动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时采用完全成本法;而变动成本法更利于体现企业的管理成效及进行业绩评价,故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常采用此法向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有关信息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其管理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及长远发展。

二、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具体差别

1.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构成不同

两种成本计算法的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如下表所示:

例:企业当期生产产品1 000件,发生材料费用5 000元,人工费用8 000元,变动制造费用3 000元,固定制造费用10 000元,销售费用2 000元,管理费用4 000元,试采用两种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单位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

解:完全成本法的单位产品成本=单位材料费用+单位人工费用+单位变动制造费用+单位固定制造费用

=(5 000+8 000+3 000+10 000)÷1 000

=26(元)

完全成本法下的期间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2 000+4 000

=6 000(元)

变动成本法的单位产品成本=单位材料费用+单位人工费用+单位变动制造费用

=(5 000+8 000+3 000)÷1 000

=16(元)

变动成本法下的期间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10 000+2 000+4 000

=16 000(元)

2.期末存货的核算不同

完全成本法式的期末存货成本中包含固定制造费用,而变动成本法的期末存货中则不包含固定制造费用,故完全成本法的期末存货成本往往高于变动成本法。

例:续上例,假定当期销售了产品800件,期初存货为零。

则完全成本法的期末存货成本=26×(1 000-800)

=5 200(元)

变动成本法的期末存货成本=16×(1 000-800)

=3 200(元)

之所以出现上述差别是因为完全成本法的存货成本中包含固定制造费用,而变动成本法的存货成本中则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

3.税前损益的计算模式不同

完全成本计算法在计算税前损益时首先计算销售毛利,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已销产品生产成本)

税前利润=销售毛利-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变动成本法在计算税前损益时则首先计算贡献毛益,其计算公式为:

贡献毛益=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已销产品的变动生产成本+变动非生产成本(变动销管费用)

税前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固定非生产成本(固定销管费用+财务费用)

例:企业当期生产产品1 000件,销售800件,单位产品的材料费用8元,人工费用12元,变动制造费用5元,固定制造费用总额6 000元,单位变动销管费用2元,固定销管费用4 000元,期初存为零,产品销售单价60元。采用两种成本计算法分别计算税前利润。

解:完全成本法的税前利润

=60×800-(8+12+5+6 000÷1 000)×800-2×800-4000

=17 600(元)

变动成本法的税前利润润

=[60-(8+12+5+2)]×800-6 000-4 000

=16 400(元)

通过以上计算得出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税前利润不同,而差别产生的原因即为两种方法对当期固定制造费用处理的差异,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在期初存货为零,当期产量大于销量的情况下,期末存货的固定制造费用转移到了以后期间,而变动成本法固定制造费用为期间费用,当期全部核销,故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税前利润不同,固定制造费用的差1200元即为两种方法的税前利润差。

三、完全成本计算法的改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在计算税前损益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固定制造费用处理上的差异,因此,在采用完全成本计算法进行税前损益计算时可以参照变动成本计算法将固定制造费用从产品成本中分离出来,这样通过两种计算方法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就可得出税前利润的差异额,使得计算变得更为简单。

变动成本计算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视为期间费用,产品成本和税前损益的计算相对简单,在企业内部管理和短期经营决策中适于采用此成本计算方法;而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视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适于对外报出财务数据的需要,满足外部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周航,徐晶.管理会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变动成本篇3

关键词: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问题分析

企业的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生产产品的设计、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生产产品的销售、生产产品的售后服务,是企业生产产品所消耗的制造成本等费用的总称。在会计的理论教学中,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有效结合,推动了生产产品企业的向前发展。企业为了能够更多的收益经济效益,就要充分的发挥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在企业中起到的作用,推动企业的长远打算和眼前规划。

一、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概念

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的成本水平决定了企业生产力的高低,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与地位。

(一)固定成本的概念

固定成本又被称为固定费用,与变动成本是对称关系。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生产的产品数量和产品的流动量改变的固有的成本。固定成本属于是间接性的成本,例如:企业员工的工资,企业缴纳的保险费用,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办公用品的费用等。当生产的产品数量和产品的流动量超过了一定的范围时,固定成本也会随之增长。因此说,企业固定成本是依据某一个参照物的固定,我们可以称为相对固定成本。

(二)变动成本的概念

变动成本是指一些总的费用额在一定的范围内跟随业务数量的转变而变动的成本。例如:直接的人工、直接的材料,在一定的范围内,他们发生的总的费用额是随着业务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前提条件是企业生产产品的消耗是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有相同的特点,变动成本和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数量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要有适宜的前提条件的。既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变动成本发生额可能呈非线性变动。

二、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对企业产生的意义

(一)固定成本对企业的意义

固定成本主要是在企业业务数量变动一定的范围之内,成本总数不发生改变,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成本之中。例如:企业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以及车间生产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办公用品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等。通过对这些费用的控制和有效的管理,使得企业能够清晰知道下次生产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费用,促进企业对未来发展的判断力,和发展规模的控制力度,在企业生产的初期就可以对未来发展的宏观蓝图有所规划,为后期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变动成本对企业的意义

变动成本的管理制度能更好的体现权责发生制,固定成本与企业的生产产品的数量无关,与企业经营的过程有关,属于由本期经济效益负责。这样做,有利于成本控制和管理。只要是成本出现了不好的因素,就可以通过生产产品的变动的产生和固定成本生产进行有效的分析,找到出现的原因,进行及时的改正,不要将错误延续到后期的会计工作之中。变动成本的管理制度促进了利润与生产产品销售数量的挂钩,避免了人为原因造成的偏差,可以更加快捷的进行量、本、利的有效分析,强化了会计信息资料的及时性、精准性。

三、固定成本的控制

(一)企业要谨慎投资

企业在给生产产品的设备投资时,要考虑购买设备的实用性,不可以盲目的购买一些使用效率不高的生产设备。在购置生产设备时,要与企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工人等进行实际操作试验。在进行大型的资产投放时,可以采用分期投放,保障成本的有效性,防止项目沉没成本。在保证是科学的、合理的进行资产投放时,要把固定资产投放的成本控制在有效的范围之内,使固定成本不要占总投资比例过高,加强企业生产产品利润的比例,获取成本的最大值。

(二)降低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

由于企业之间的依存在不断的加深,可以产生共享资源内容越来越多,一家供应商可以同时供应多家企业的原材料,并且价格相同,企业之间聘用的工作人员的价格也是相同的。所以在供应管理方面的成本各个企业之间是相同的,差异很小,只能在企业间间接的制造成本费用的差异性。固定成本是间接成本的一部分,在对企业成本进本核算的时候,按照生产的数量进行分摊计算,有效生产设备在没有使用的情况下,也被算上了成本费用,使得实际生产的成本出现了误差。只有采用有效的企业生产成本计算方法,按照设备、人工、机器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成本核算,减少出现的误差。

(三)进行合理的资产租赁,减少没必要的投资

无论企业是短期使用厂房、生产设备等,还是长期的使用,可以采用租赁的方式,尤其是使用数量不是很多的生产设备。要将企业长期闲置不用的资产,进行合理的处置,虽然在短期内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是运用长期的、发展的眼光可以看出会给企业带来资金的回收,增加运营资本,减少在未来的生产中的折旧费用。

四、实现变动成本可控目标

(一)建立合理的控制体系

运营科学的手段控制变动成本的目标责任制,其中包括:责任主体、控制范围、控制标准、控制过程、奖惩措施等,适应了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是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方法。企业的变动成本控制工作比较复杂,涉及企业生产和经营的部门较多,企业变动成本的控制要降低生产产品的采购价格,经营和管理的使用费用。确立企业间的竞争管理标准,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措施,使生产的前、中、后都有监督管理体系,使用有效的预算方法控制成本。

(二)实施有效的控制手段

依据企业对变动成本的实际工作情况可以看出,采取的控制手段包括五个面:1、加强采购环节的建设,降低成本;2、增强企业的内部运行结构,采用合理的沟通方式,实施扁平的管理模式;3、加强科学技术的投资,增强互联网技术水平,减少企业运营的消耗成本,对使用率不高的生产设备进行有效管理,和有效的处理;四、积极努力的争取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将企业发展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的进行汇报工作,争取得到相关部门的大量支持,降低在政策方面受到的损失;五、将成本控制管理的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激烈企业员工参与成本控制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成本管理包括企业生产产品的设计、生产产品的过程、产品的销售、产品的售后服务等。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工作,在企业市场竞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促使企业管理人员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现状,采用合理的方法和受到,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成本管理措施。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做长远规划,推动企业的向前发展。(作者单位:天津立智达企业管理咨询公司)

参考文献:

[1] 连健.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问题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

[2] 于长军.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问题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3(3).

[3] 马晓静,孟庆跃.江西省两所医院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2).

变动成本篇4

1、半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部分和销售量无关,只要有销量,就是变动成本的部分。

2、延期变动成本:和销量有一定关系,在一定的销量内,成本固定不变,超过这个范围才是变动成本的部分。

3、延期变动成本的特点:在一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保持固定不变,一旦突破这个业务量限度,其超额部分的成本就相当于变动成本,延期变动成本实际上是将横轴“延伸”至业务量“临界点”时的半变动成本。

(来源:文章屋网 )

变动成本篇5

关键词:单位劳动力成本;工资;劳动生产率;重庆市;纺织业

一、文献回顾与相关概念界定

对劳动力成本处于上升态势,学界大致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增加企业成本负担,导致利润的挤出,二是劳动力成本会致使企业致力于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增加技术与资本在生产中的含量。针对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张维迎提出若中国企业仅仅依靠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影响到企业利润甚至导致其破产。然而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指出,生产率的提高抵消了工资提高的压力,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呈现出缓慢上升态势,成本上升没有致使企业利润率走低。

工资即是劳动力价格,大多数学者从事劳动力成本的研究时将工资作为劳动力成本以方便研究。国际劳工组织规定,劳动力成本是劳动者所有报酬之和,它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与津贴。在非严格区分的情况下,将工资以及劳动者报酬作为劳动力成本无可厚非,然而个体劳动者的相异致使其在单位劳动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相异,如此难以确定劳动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占比。单位劳动力成本(Unit Labor Cost)的运用则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它成为衡量劳动力成本高低的基本指标(李文溥,2012)。单位劳动成本的定义为平均劳动报酬对劳动生产率的比值。

二、重庆市纺织业单位劳动力成本测算

单位劳动力成本反映工资或薪酬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动,可用公式表示为:

ULC=W/LP,其中ULC代表纺织业单位劳动成本,W代表纺织业年人均工资, LP代表纺织平均劳动生产率(以人均增加值表示的劳动生产率)。

测算结果1:1999-2011年,重庆市纺织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持续不断增加,从最初的年人均4695元提升到2011年的年人均工资38936元,工资收入明显增加,其中2008年与2010年人均工资增速分别达到57.10%与51.06%,2011年较2010年人均工资增加25.62%。

测算结果2:伴随着职工工资的增加,纺织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04年以前,全员劳动生产率平稳增长,在2004年以后全员劳动生产率呈直线上升态势,到2011年达到了人均161141元。

测算结果3:重庆市1999~2011年纺织产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整体下降,期间与后期有轻微上升。总的来说单位劳动力成本从1999年的0.6604下降到2011年的0.2416,然而单位劳动力成本数值整体偏小。单位劳动力成本不高反低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工资上涨带来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被提高了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所吸收,全员劳动生产率皆处于纺织产业从业人员的工资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导致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比值不断变小。因此,可以推断重庆市纺织产业单位劳动力成本的绝对优势仍然在不断强化中,劳动工资的增加并不带来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三、单位劳动力成本变动对重庆市纺织业利润的影响

1.模型建立

考察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变动对纺织业利润变动的影响过程中涉及因素众多,比如各个纺织企业的规模与管理水平等等。受文章篇幅限制并且为了简化过程,本文不再赘述寻优过程,选取单位劳动力成本、劳动者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作为自变量,由于单位劳动力成本与人均工资水平可能会产生滞后效应,因此最终选取当期与滞后期单位劳动力成本,当期与滞后期工资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作为影响因素来建立回归方程,探讨它们对纺织产业利润率的影响。

PM=a+b1ULCt+b2ULCt-1+b3Wt+b4Wt-1+b5LP+u(t=1999,2000,…,2011)

其中,ULCt表示当期单位劳动力成本,ULCt-1表示滞后期单位劳动力成本,Wt表示当期人均工资水平,Wt-1表示滞后期人均工资水平, LP表示纺织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PM表示纺织产业利润率,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销售利润。

2.数据说明与模型估计、检验

本文选取重庆市纺织业1999-2011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区间,销售利润率、人均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查阅重庆市历年统计获得,纺织产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前文已计算得出。通过运用Eviews 6.0 对所涉及到的变量数据加以分析,回归方程拟合如下,

PM=1.397-4.0949*ULCt - 3.3712*

(3.3452) (-3.2707) (-4.4177)

ULCt-1-0.0002*Wt-0.0001*Wt-1+0.0001*LP

(-3.3434) (-2.3190) (2.7519)

结果显示,调整后的R2值为0.7981,回归方程得到了较好的拟合,该模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所有的变量参数都显著的不为0,单位劳动力成本、工资以及工资的滞后项对重庆市纺织业的利润率都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 F检验通过,方程线性显著。就各变量的弹性系数而言,单位劳动力成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减少纺织业4.0949个单位的利润率,滞后期单位劳动力成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减少纺织企业利润3.3712个单位;纺织业人均工资每增加一个单位,同样将导致纺织业减少0.0002个单位的利润率,工资的滞后项每增加一个单位则会带来纺织业利润率减少0.0001个单位;劳动生产率每增加1%,纺织业利润则增加0.0001%。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对重庆市纺织业单位劳动力成本的测算结果显示,重庆市纺织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的提升并没有带来纺织业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单位劳动力成本在1999-2011年13年间总体趋势不升反降。回归模型及计量结果表明:单位劳动力成本对重庆市纺织业的利润是有着负面影响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增加将带来利润的减少,相反重庆市近13年来单位劳动力成本是不断走低的,意味着重庆市在此期间单位劳动力成本的负增长有利于纺织业利润获取的增加。人均工资的增加亦将带来纺织业利润的减少,然而工资水平上涨对纺织业利润的影响力度比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力度大约小4%。此外可知劳动生产率的增加能够促进纺织业利润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在影响纺织业利润的众多因素中,单位劳动力成本是最重要的因素,重庆市务必要保持单位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积极致力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纺织业的利润率。此外,可以消除人均劳动工资的增加将带来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缺失的忧虑,人均工资支出增加导致的企业利润减少终将由较低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优势与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加以弥补。

参考文献:

[1]陈湘蕊.劳动力成本变动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北京交通大学,2011.

[2]张卫军.中美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比较及其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09.

[3]都阳,曲玥.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对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05).

变动成本篇6

[关键词]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对比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09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由于对成本核算的切入角度不同,产生了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在单位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期间成本、和当期利润的计算上均不相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也不同。本文通过对两种方法的理论依据,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上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分析,为企业在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成本核算方法时做出更好的选择。

1 理论依据

完全成本法是以经济用途为切入点,将企业发生的全部成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包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一类是非生产成本,即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完全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时,认为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相同,都是企业为生产产品而消耗的,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一样,都属于产品的制造成本,因而将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作为制造费用一个整体计入产品成本。

变动成本法是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切入点,将企业发生的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只包括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制造费用全部一次列入期间费用,从当期收益中扣除。由于变动成本法的成本计算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在内,故亦称“直接成本法”或“边际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产品成本只包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与产品的生产直接相关的费用,即变动生产费用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固定制造费用是为了维持企业生产经营能力,无论当期产品多少、产品有无,固定制造费用均会发生且不变,亦即:它不随产品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因而与期间关系更密切。这一点与管理、销售费用等非生产成本一样。因此固定制造费用应列为期间成本。

2 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由于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方法不同,使两种方法在产品单位成本、期间成本、存货成本及当期利润的计算上产生了一系列差异。

2.1 成本不同

在计算产品单位成本时,变动成本法的产品单位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了期间成本。完全成本法的产品单位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和固定制造费用,期间成本只包含销售、管理和财务费用,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

2.2 分期损益不同

2.2.1 变动成本法

计算边际贡献:边际贡献=营业收入-变动成本总额。确定税前利润:税前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总额。

2.2.2 完全成本法

计算营业毛利:营业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确定税前利润:税前利润=营业毛利-期间费用。例:西明企业生产甲产品,产品单价为50元/件,单位变动生产成本为20元/件,固定制造费用为18 000元,单位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为3元/件,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6 000元,2013年既无期初存货也无期末存货,生产量和销售量均为1 500件,2014年生产量1 600件,销售量1 400件,期末存货200件,2015年期初存货200件,生产量1 200件,销售量1 300件,期末存货100件。不考虑税金,分别采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各期损益(假定存货按先进先出法)。

对比两种方法下的利润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在期初无产品存货,且本期产量与销量相等的情况下,本期所发生的所有的生产成本和期间成本均在销售收入中予以扣除,所以2013年两种成本计算法计算的营业利润是相等的,不存在差异。在期初无产品存货,本期产品产量大于销量,期末有存货的情况下,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是将本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18 000元全部作为期间成本从收入中扣除,而在完全成本法下,因为本期生产的产品并未全部销售完毕,期末200件存货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2 250元(18 000/

1 600*200)转入了2015年,并未在本期收入中扣减,2014年应由已销产品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为15 750元,所以2014年完全成本法比变动成本法少分摊固定制造费用2 250元,因此2014年两种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的营业利润不相等,完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比变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多2 250元。在期初有产品存货,本期产品产量小于销量,期末有存货的情况下,变动成本法仍然将本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18 000元全部作为期间成本,由当期已销产品负担。而完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200件带来的2014年的固定性制造费用2 250元,因存货按照先进先出法,所以应在2015年扣除,期末存货100件应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1 500(18 000/1 200*100)元应转入2016年,2015年应由当期已销产品负担的固定制造费用为(2 250+18 000-1 500)18 750元,所以,2015年完全成本法比变动成本法多分摊固定制造费用750元,因此2015年两种成本计算方法计算的营业利润也不相等,完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比变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少750元。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变动成本法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简化了内部核算。把固定制造费用列作期间成本,直接从边际贡献总额中扣除,可以省去许多间接费用的分摊手续,也可以避免由于分摊标准等因素造成的制造费用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同时,变动成本法将生产成本中的变动制造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将已销售部分转化为销售成本与本期收入直接配比,将未销售部分转化为存货成本,与未来收入配比。因此从理论上讲,变动成本法最符合“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但是,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性生产成本,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其所提供的成本资料不符合通用会计报表编制的要求,也不符合税法的相关规定。同时从长期来看,由于技术进步、企业经营规模等变化的影响,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很难固定不变,一旦突破相关范围,成本性态发生变化,变动成本计算方法提供的信息失去相关性,就不能适应长期经营决策的需要。

完全成本法侧重于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需要。由于完全成本计算法得到公认会计原则的认可和支持,税法也要求用于税负目的的收益表应使用完全成本法。所以企业必须以完全成本计算为基础编制对外报表。但是由于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使得固定制造费用的分配增加了成本的计算工作量,从而影响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导致成本控制工作变得复杂。

3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

综上所述,两种计算方法各有利弊,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计算方法都不能满足企业核算的需要。因此在企业实践中,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以满足企业会计对内对外的核算需要。为方便得到两种方法下的成本核算资料,需要在原有的成本核算系统中合理设置下列相关账户:在“生产成本”账户下分设“固定生产成本”账户和“变动生产成本”账户;在“制造费用”账户分设“固定制造费用”账户和“变动制造费用”账户。平时核算时,企业按照自身的特点和国家相关制度的规定,将生产费用按照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特别是制造费用的分解,将固定性费用和变动性费用分别记入这些账户中,到期末时,再制作一份变动成本法下的核算材料供企业内部查看。然后根据账户核算资料把变动成本下的信息调整为符合规定的完全成本法下的信息,期末把应属于已销产品分摊的部分固定制造费用列示在利润表上,将剩余的固定制造费用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即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存货成本仍然是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而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期间费用,按完全成本法反映,以满足期末报表编制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樱.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J].经济师,

2010(2).

变动成本篇7

关键词:成本核算;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

一、企业成本核算的定义和意义

成本核算就是按照国家会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支出进行核算,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提供真实有用的财务成本数据。企业成本核算,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费用的核算及产品生产成本,通过记账、核算等财务管理手段,对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包括物化劳动消耗和人力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对比和分析。[1]

企业的目的是获得高额的经济利益,所以企业会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认真做好核算。成本核算就是把一定时期内的各种耗费,按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按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和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和。算出企业各种不同的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在这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生产产生的经营费用总和,根据结果对其进一步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活动。[2]

从就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决定一个企业会计期间预算和核算的是成本核算的准确性。那么,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方面,成本核算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企业只有采用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成本核算方法,对成本进行细致完整的核算,才能对企业的成本有一个良好的控制并作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3]

二、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含义

完全成本法是一种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指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及存货成本时,将一定时期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全部的制造费用都计入到产品的生产成本中,而将非生产成本(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到当期损益的成本核算方法。其有利于企业长期决策及国家税收的需要,适用于固定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或虽大但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经营管理影响不大的中小型企业。

变动成本法又被称之为“直接成本计算法”或“边际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相比较来看,其产品的生产成本没有其中的固定制造费用,而将其作为期间费用同非生产成本一同列入到当期损益中,作为贡献毛益扣除项目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其有利于企业迅速有效地做出短期决策,适用于固定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经营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大中型企业。

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各自的特点

完全成本法同变动成本法相比较来看,产品的生产成本没有其中的固定制造费用,而将其作为期间费用同非生产成本一同列入到当期损益中,作为贡献毛益扣除项目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其有利于企业迅速有效地做出短期决策,适用于固定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经营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大中型企业。

在完全成本法下,单位成本受产量影响较大。企业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所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包括了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因此,单位产品成本的高低不仅受成本控制好坏的影响,而且也受产量多少的影响,对两者不能进行清楚的划分。由于单位成本受产量的影响很大,企业很可能会为了降低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而盲目进行产品的生产,造成企业存货的积压,影响企业发展。

在完全成本法下,导致存货成本的高估。企业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全部计入产品成本,只有当产品销售出去时,这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才会转为费用计入利润表中,当企业当期的产品的产量大于当期的销售量时,将会有一部分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转入存货中,这样在存货中多包括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会抬高企业存货的价值,造成存货成本的高估。

在变动成本法下,有利于企业迅速有效地做出短期决策,适用于固定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经营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大中型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变动成本法的规定,是将变动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中,将因生产产品而发生的耗费列作固定制造费用并计入期间费用。

在变动成本法下,会增加企业的核算工作。因为企业要区分制造费用,将其划分为变动和固定制造费用。而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成本多是混合成本,要将其区分开就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去进行核算,增加了工作量。

利用变动成本法,企业在进行长期决策时会带来不便。变动成本法是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的,在相关范围内保持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总额的不变性的正比例变动性,但是从较长的生产过程来看,长期决策要解决的是经营规模的扩大或缩小与生产能力的增减的问题,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两者比较矛盾。

完全成本法主要是对日常的业务进行分类记录和登记,定期编制相关的财务报表,向个人、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团体企业、和企业提供相关成本和利润的报表,以满足对企业进行投资的投资人、债权人和纳税机构的需要。

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除了包括变动制造费用、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成本外,还包括变动成本法下计入期间成本的固定制造费用。而对于全部的非生产成本都作为当期的费用,与期间成本一起在当期转销,并列入利润表。单位产品成本受产量的直接影响,单位产品成本越低,产量越大。越能刺激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但该法不利于成本管理和企业的短期决策

变动成本法以成本性态分析作为应用的前提,需要把全部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部分。

完全成本法要求企业将生产过程的全部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为非生产成本和生产成本两大类,其中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制造费用,支付的直接人工,和购买的直接材料,非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各种财务费用,应用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在完全成本法下,每个会计年度所发生的其他生产成本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一样在完工产品和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当进行完工产品销售时,全部成本还需要在未销产品和已销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所以被销售货物吸收的那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可作为销货成本计入本期利润表,被期末存货吸收的另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则随着期末存货成本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

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也随产品核算,被归类于产品。所以期末未销售的产品和本期已销售的产品在成本核算上是一样。销售量相同的条件下,产量大则利润高,从某方面看,完全成本法有刺激生产的作用。完全成本法强调了固定制造费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据此得出,变动成本法是按照成本性态来划分相应的成本及核算成本的,它是将变动生产成本直接列入产品成本,这样做的动机就是因为产品制造过程是与变动生产成本直接相关。它不受产品生产量的变动影响。是根据产品的出售或结存而将其分别转入销售或存货成本。而且就利润的真实性而言,变动成本法所计算的结果更为真实,所以它比完全成本法更加符合“收益与费用配比”的会计原则。

综上所述,企业可以在日常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在每个会计核算期末将变动成本法的数据按照完全成本法的要求调整为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会计数据。从而对产品进行合理定价,为企业赢得更多利益,同时也使得企业能够取得更长远的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桂芹.企业成本核算方刍议[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0,(15):224-225.

[2] 潘丽娜.企业成本核算的深入管理及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91-192.

变动成本篇8

[关键词] 变动标准成本优越性核算

众所周知,标准成本制度有优越性,但也有不足,变动成本计算模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也存在缺陷,如果将标准成本制度与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结合,发挥优势互补,将提高核算的科学性。

一、变动标准成本制度的优越性

所谓变动标准成本制度,即标准成本制度与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相结合。

采用变动标准成本制度,有利于企业重视市场,扩大销售,减少库存,加快资金周转;有利于揭露薄弱环节,及时采取降低成本措施;能客观反映企业当期生产经营业绩,便于建立弹性预算;同时它是建立在成本习性基础上的,可对各项成本进行细致分析,为确定责任成本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施变动标准成本制度的前提条件

变动标准成本制度,除了应具备实施标准成本制度的前提条件之外,还要求企业作好以下工作:

1.按成本性态对现行成本项目进行分类

按照成本性态,生产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但制造费用随着产量的增减而变化,并不成正比例,成为混合成本。在实施变动标准成本制度时,对制造费用按明细项目分解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类。一般变动成本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计件工资)和变动制造费用等;固定制造费用、直接工资中的计时工资属于固定成本。固定成本不计入产品成本,而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2.按变动标准成本制度的要求增设会计科目

变动标准成本制度同标准成本制度设置的会计科目基本相同。设置“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差异”。但这两个科目核算的内容有所区别,前者只限于生产变动成本及其成本差异。其次,为适应变动标准成本制度的要求,制造费用科目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个科目;如果企业直接工资属于计时工资,可将“固定制造费用”扩大为“固定生产费用”。为核算因推行变动成本计算模式而从“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科目中调整出来的固定制造费用,增设“存货估价调整”科目。

三、 变动标准成本制度的核算

变动标准成本制度的计算步骤、账务处理与标准成本制度基本一致。在这种制度下,生产成本差异的核算与分析仍然是最重要的内容;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例:某企业生产甲产品采用完全标准成本制度,生产成本的标准成本期末余额为3000元,产成品标准成本的期末余额为4000元。该企业从本期开始改用变动标准成本制,要求将存货按变动标准成本制估价。企业年度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为15000元,制造成本预算为300000元。

1.本期发生各种要素费用及用途如下:

(1)生产产品领用原材料,标准成本为16000元,数量差异为400元。

(2)车间因生产需要领用原材料2000元(变动制造费用)

(3)生产产品工人应付标准工资4000元,工资效率差异为350元,工资分配率差异为150元。

(4)车间管理人员应付工资为800元,车间应提折旧1727元(均属于固定制造费用)

2.变动制造费用的效率差异为180元,耗费差异为-300元。

3.本期完工产品变动标准成本为19000元,销售产品变动标准成本为18000元,产品销售收入35000元。

说明:由于变动成本制度的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的计算同标准成本制度相同,故这些计算省略。

变动标准成本制度的处理过程如下:

(1)本期发生各种费用支出

①借:生产成本16000

生产成本差异——材料数量差异400

变动制造费用 2000

贷:原材料 18400

②借:生产成本4000

生产成本差异——工资效率差异 350

生产成本差异——工资分配率差异 150

固定制造费用 800

贷:应付工资 5300

③借:固定制造费用1727

贷:累计折旧 1727

(2)结转本期变动标准制造费用

借:生产成本2120

生产成本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180

生产成本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300

贷:变动制造费用 2000

(3)结转本期完工产品变动标准成本

借:库存商品19000

贷:生产成本19000

(4)本期收到产品销售收入

借:银行存款35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5000

(5)结转本期销售产成品变动标准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18000

贷:库存商品 18000

(6)将本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结转至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2527

贷:固定制造费用 2527

(7)将收入、成本结转至本年利润

①借:主营业务收入35000

贷:本年利润 35000

②借:本年利润18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8000

(8)生产成本差异结转

借:本年利润780

贷:生产成本差异—材料数量差异 400

生产成本差异—工资效率差异350

生产成本差异—工资分配率差异150

生产成本差异—变动费用效率差异180

生产成本差异—变动费用耗费差异-300

四、 变动标准成本制度的利润调整

变动成本计算模式,期末时应将变动标准成本制度的利润进行调整:

一是在实行变动标准成本制时,将“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结转到“存货估价调整”科目;二是每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全部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三是根据存货增减额应吸收或转出的固定制造费用,通过“本年利润”和“存货估价调整”科目进行调整。承上例:

1.按照企业年度固定制造费用占制造成本的预算比例,将上期末存货按变动标准成本估价。

调整率=年度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年度制造成本预算=15000/300000×100%=5%

上期末在产品所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3000×5%=150(元)

上期末产成品所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4000×5%=2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存货估价调整 350

贷:生产成本 150

库存商品 200

2.确定按变动标准成本计算的本期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的余额

通过以上变动标准成本制度的账务处理,求得本期期末存货中的在产品余额为5970(3000+16000+4000+2120-19000-150)元,产成品余额为4800(4000+19000-18000-200)元。

3.计算存货增减额中所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

(1)调整率=(存货估价调整期初余额+本期固定制造费用)/(产品销售变动成本+期末存货变动成本)×100%=(350+2527)/(18000+4800+5970)×100%=10%

(2)确定期末存货应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4800+5970)×10%=1077(元)

(3)确定本期应计提的存货估价调整:1077—350=727(元)

(4)根据估价调整额作会计分录

借:存货估价调整727

上一篇:工业污水处理范文 下一篇:生活污水处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