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成本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01:25:48

变动成本论文

变动成本论文范文第1篇

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企业环境的改变、竞争的加剧,决策意识的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必须重新认识变动成本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于是,由于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变动成本法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应用于西方各国的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成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变动成本法引入我国以后,虽然一直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务中却很少用到这方面的知识。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近年来变动成本法的作用一度被怀疑,并且随着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管理会计的变动成本法似乎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优势。本文就变动成本法应用现状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对变动成本法在我国推广应用有所启迪。

1对变动成本法应用的几种不同观点

变动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学中核算成本的基本方法,根据成本习性的特点核算成本。它指出产品成本只应该包括变动生产成本,而不应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必须作为期间成本处理。据此,解释(消除)了传统的完全成本法下,常常出现的有成本而没有产品或是销售不变利润却增加的所谓“怪现象”,实现了对完全成本法的理论突破。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有着完全成本法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对于诸如:如何应用变动成本法,如何处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关系,一时间成为业界相关人士关心的热点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到目前为止,关于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形式,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是采用“单轨制”。即以变动成本法完全取代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最大限度的发挥变动成本法的优点。这种方法既满足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又使得用变动成本法提供对外报表合法化。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一种应用方法。然而由于不符合现行会计制度的统一要求,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编制定期的会计报表,存货的计价和收益的确定应采用完全成本法,现阶段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也要求企业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结果提供信息,再加上变动成本法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不能从会计制度上使其合法化。

第二种观点是采用“双轨制”。即企业在完全成本法的核算资料之外,另外设置一套变动成本法的核算系统,提供两套平行的成本核算资料,以分别满足不同的需要。这种方法技术上比较简单,但工作量非常大,要增加专门的人员按变动成本法记账,从经济上讲没有多大必要。并且重复设账,会造成人、财、物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第三种观点是采用“结合制”。即按单轨制原则,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使用,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之上,对产品成本,存货成本,贡献边际和税前利润,都按变动成本法计算,以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然后定期将变动成本法计算确定的成本与利润信息调整为按完全成本法反映的信息资料,以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从以上分析可知,三种观点各有优缺点。权衡利弊,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理想。因为该观点在变动成本法的应用上,既可充分发挥变动成本法的优点,又不与现行各项财经法规、会计制度等冲突,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兼顾企业对内和对外两方面的需要,且不会引起国家财政收入的波动,所以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2结合制的可行性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如何应用变动成本法,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是我们的最佳答案。那末,结合制可行吗?

我们知道,会计具有管理职能,它既要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如投资人、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和税收部门等服务,定期向他们提供财务报告;也为企业内部管理层服务,定期或不定期为他们提供各种经营决策和管理信息。因此,如果单一使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的话,其所提供的信息无法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这一点上说,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存在着统一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需要。换言之,企业需要一套能兼顾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优点的、两者统一的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的核算系统。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都是为了对企业生产耗费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它们的核算内容除固定制造费用外,其余项目都相同。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并且都是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缺少的。尽管这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即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是产品的生产成本,作为存货成本的一部分;而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但对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在两种方法下都列入产品成本中,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二者都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因此,其虽然在成本划分、存货计价、损益表的编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对于具体成本项目的处理大体是一致的,只有个别项目的处理存在差别,这些都为两种方法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因此,本着既能享受到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好处,又不影响当前对会计核算的统一要求这一基本原则,企业应以一种核算方法为基础,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下相关的成本资料,使企业会计核算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

3结合制的初步设想

以上的分析告诉我们,结合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接下来,我们面临的是,在实务中如何处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二者的关系,以达到它们的完美结合。下面是我们的初步设想:

3.1建立以完全成本为主,变动成本为辅的核算体系

企业结合运用两种成本计算法为内、外方面提供信息时,为了不重复地平行搞两套成本计算资料,必须以一种成本计算法为基础,通过适当的调整,使之能达到结合运用的目的。鉴于企业不仅要编制对外的会计报表,还要满足各种审计、检查等需要,特别是上市股份公司,有年报、半年报和季报,报表编制频繁,多数会计人员也比较熟悉全部成本法,因此核算体系最好以完全成本计算法为主,变动成本计算法为辅。这种设计的好处有:第一,既能满足企业及时编制对外报告会计报表的需要,又能满足变动成本计算法所需的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等主要资料,便于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使会计信息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有用信息;第二,可避免采用变动成本法造成的延迟支付当期所得税和股利,不会引起国家财政收入和投资者收益减少;第三,不与现行的财会法规、会计制度等相抵触;第四,容易为财会人员接受,并可节约很多人力、物力、财力。

3.2增设与变动成本法相关的账户

“变动生产成本”:该账户属于成本类账户,归集为实现生产而发生的变动费用。借方用来核算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成本,贷方核算期末结转到“库存商品”中去的完工产品成本。期末若有借方余额,表示在产品的变动生产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该账户属于成本类账户,归集为实现生产而发生的固定生产费用,核算固定资产折旧等固定性制造费用。借方核算会计年度之内提取的折旧额等,期末完工产品应分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应从其贷方结转到“库存商品”账户。期末若有借方余额,表示期末未完工产品应分摊的固定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中的维修费、低值易耗品等混合成本可由会计人员根据成本性态,结合本人经验或采用成本分解法,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分别计入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生产成本。

除以上两个新建账户外,其它账户如“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等的相关用法与原规定保持一致。

4结论

变动成本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盈亏平衡点安全边际率

论文摘要: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从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征收模式。本文分析了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及企业经营安全状况的影响,指出增值税改革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空间,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从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征收模式。转型后的优势在于,允许企业对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从而避免了重复征税,更好地体现了税收的中性原则,同时由于固定资产成本的降低,对企业降低盈亏平衡点及提高盈利空间等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增值税转型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

盈亏平衡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量或销售额)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销售状态。该指标提供了防止企业亏损应完成的极限业务量信息,为评价企业未来经营的安全程度,实现盈利创造条件。

假设增值税转型前后只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处理不同,其余各项财务指标处理方法不变。设企业的正常销售收入为y,单位销售价格为p,变动成本为VC,单位变动成本为b,固定成本为F(不含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生产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为D1,其相应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1;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为D2,其相应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2,由于消费型增值税下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不包含增值税,所以D1>D2,假设除折旧费用外的其他固定成本F保持不变。那么,生产型增值税环境下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1=,消费型增值税环境下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2=,则增值税转型前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变化为y1-y2=,这说明增值税转型后盈亏平衡点降低了,企业的盈利区域变大。

例:某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100万元,单位产品价格为6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固定成本(不含折旧费用)为20万元,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生产型为46.8万元;消费型为4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4年,期末无残值。根据该例数据计算增值税转型对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后,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都出现了下降,在年销售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亏损数额减小,获利空间更大;不同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很大,在加速折旧方法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值税转型前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增值税转型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

安全边际是指正常销售量或者现有销售量(包括销售量和销售额两种形式)超过盈亏平衡点销售量的差额。安全边际率就是安全边际与现有销售量或正常销售量之比。那么,生产型增值税下的安全边际MS1=y-,安全边际率MR1=;消费型增值税下的安全边际MS2=y-,安全边际率MR2=,增值税转型后安全边际的变化为MS1-MS2=>0,安全边际率的变化为MR1-MR2==>0,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均大于零,说明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更好。

评价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标准。仍以上例为基础,计算增值税转型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根据表3计算的安全边际率,与表2的安全评价标准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后安全边际率提高了,表明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的经营安全程度更高。不同折旧方法的选择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很大,在加速折旧方法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在各年也是不同的,而且增值税转型前后相比,安全边际率提高的空间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盈亏平衡点销售额降低,盈利空间变大;安全边际率提高,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变得更好;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和安全边际率的影响都很大,并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参考文献:

1.王洪海,宋丽娟.增值税转型经营杠杆效应计算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

变动成本论文范文第3篇

一、实行成本与产量联动考核的必要性

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大部分煤炭企业对生产矿井实行了目标成本管理和经济责任考核。考核中采取的办法一般是。在上年末,根据矿井的产量计划、各成本项目支出计划等指标,测算出矿井原煤成本计划,作为对矿井全年的成本考核指标.依此进行考核奖惩。这种以静态的成本指标进行考核的方式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不利于调动矿井集约经营的积极性。由于煤矿增产具有自然拉动原煤成本下降的作用,以实际成本与不变的计划成本相比,其考核结果就会掩盖了管理方面的不足.就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各生产矿井在加强管理、推进技术进步等方面降低成本的努力程度和真实水平,反而会造成矿井只注重增加产量.导致粗放管理:另一方面,不利于公平、公正地考核,容易产生苦乐不均现象。煤矿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由于煤炭资源赋存状况的不同.以及生产方式的不同.会导致各矿超产幅度差别较大.各生产矿井完成计划成本的难易程度不同.条件差的矿井即使在管理等方面做得较好.也不如条件好的矿井易于完成成本计划.从而形成苦乐不均、鞭打快牛的现象.不利于公平、公正地进行考核。

因此,在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和考核中.应充分考虑到产量变化对原煤成本的影响。在确定成本考核指标时,应尽可能剔除增产因素自然拉动成本下降的成份,成本考核指标不应是静态、不变的。而应做到成本考核指标随产量的增加而相应改变。这样才能使各生产矿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客观、公正地反映各生产矿井在成本管理上下的真功夫.促进各矿真正通过加强管理和推进技术进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联动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区别

煤炭生产矿井的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构成,固定成本总额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而单位固定成本则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当产量增加时就会拉动单位固定成本下降.如折旧等:变动成本则相反.变动成本总额随产量变化而变化,但单位变动成本却保持不变,如计件工资、材料费等。

为使成本考核指标与产量变化相适应.减少、杜绝静态的成本计划指标带来的一系列不合理问题.应当采取成本指标与产量指标联动的考核方式,即当生产矿井的实际产量增加时,要按照矿井实际产量计算出与之相对应的成本考核指标.即联动成本指标.以联动成本指标与实际成本水平进行对比、考核;当实际产量与计划持平或减少时.则应按照年初的计划成本指标进行考核,以促使矿井完成生产计划,维护生产计划的严肃性。联动成本指标的计算公式为:吨煤联动成本考核指标=吨煤计划成本X固定成本比重×计划产量+吨煤计划成本X(1一固定成本比重)X实际产量实际产量。

联动成本指标是根据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内在关系.用实际产量而不是计划产量计算出的一种动态成本指标。假设某矿的计划产量为100万吨,吨煤计划成本为100元,其中吨煤变动成本是40元.当该矿的实际产量增加到120万吨时.通过计算得出联动成本指标相应要降到90元。因此,我们就应该用90元而不是l00元去考核生产矿井的成本完成情况.否则就不能真实反映出增产后矿井应达到的成本水平。

三、联动成本考核的实施

生产矿井实行成本与产量联动的考核方式.首先应划分出矿井成本构成中.哪些是固定成本,哪些是变动成本;第二步,应测定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水平,在下达矿井年度计划成本时,将计划成本指标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以利于考核时按照公式计算出与实际产量相对应的动态成本考核指标:第三步.根据联动成本考核政策实施对矿井的El常考核工作。

1.划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构成在加工制造业中.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标准比较好掌握.原材料、能源和人工工资多为变动成本。但煤炭企业与之相比则有很大不同:一是煤矿使用的原材料投入并不像加工制造业那样构成产品本身,而仅是一种生产手段.不完全是直接与产量挂钩的变动成本;二是在采、掘、机、运、通等生产系统中,只有采煤人员是直接从事煤炭生产的,其它几个系统的人员都是从事生产辅助工作,其劳动力成本也不能全部划入变动成本范围。因此,原煤成本中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划分就需要依据煤炭生产的特点.对成本构成项目进行逐项细分。通过分析.在实行联动成本考核中。可以按照以下办法进行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在材料成本项目中,把大型材料、专用工具等7小项划为固定成本.把支护材料、火工品等5小项划为变动成本:在工资成本项目中.把生产人员的计件工资定为变动成本.计时工资、综合奖以及管技人员工资定为固定成本:煤矿特有的井巷、维简和塌陷费等基本按吨煤计提.列入变动成本范围。

2.测定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计算联动成本

在加工制造业中,通常是测定出固定成本总额和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但由于采掘业的生产特点,除折旧、管技人员工资等个别成本项目可以定性为固定成本并确定其成本总额外.其它大部分成本项目都兼有固定和变动两种性质,属混合成本,而且各个矿生产规模、地质条件不同,要准确地测算出各矿的固定成本总额和单位变动成本比较困难。

为此,可以根据固定资产价值、职工人数等要素.把生产矿井区分成不同的类型。在对成本构成项目进行科学划分与测算的基础上,化繁为简,采取通过测定各矿固定成本比重来计算联动成本的办法,就能够较好地解决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划分的难题。按照以上方法.以某矿为例.进行具体测算、比较。

按成本构成项目的划分标准.根据某矿有关资料.对全部成本支出作适当调整后测算出,固定成本为7966万元,约占总成本的42%,变动成本为11003万元.约占总成本的58%,单位变动成本为55元/吨。

根据计算公式,以某矿某年的计划产量160万吨.计划成本97.7元/吨为基础,按固定成本占42%,变动成本占58%,可以计算出与不同产量水平相对应的联动成本指标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成本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某矿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产量与成本的联动关系表现为,产量每增加10%,拉动成本相应要下降4%左右。在超产24.8%的情况下.如果仍以年初的计划成本作为考核指标,是比较容易完成的,而若以计算出的联动成本指标进行考核.则该矿的实际成本要超出5.5元/吨。

由于各矿条件不同,产量与成本的联动关系也有差别,应该根据各矿的实际情况具体测算。如果指标测算不准确.则考核结果相差就会很大。仍以某矿某年的资料为例.如果按65%的固定成本和35%的变动成本水平测算,则199.7万吨的产量所对应的成本指标应为85元/吨.与上述的测算结果相差4.5元/吨

3.制定以联动成本为核心的工效挂钩考核办法

在考核中.应把各生产矿井完成联动成本指标的情况与其工资总额挂钩,完成联动成本指标的,按实际成本节约额的一定比例提取效益工资;未完成联动成本指标的.按实际成本超支额的一定比例扣减工资总额。考虑到如果实际产量低于计划产量.其联动成本指标将低于计划成本,不利于调动矿井的生产和管理积极性,因此,对未完成计划产量的.仍应按计划成本指标考核。

在实行联动成本考核中,为调动矿井努力增产增收的积极性,可以相应地采取静态的盈亏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即对各生产矿井同时实行盈亏考核.盈亏考核指标按照年初的产量、成本、售价计划进行测算后保持不变。完成盈亏指标,矿井可以按增盈减亏额的一定比例计提效益工资。

变动成本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杠杆原理实务应用

杠杆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杠杆”现象存在于两个方面:经营杠杆,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产品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不变),由于固定成本(F)的存在,当销售量(Q)变化时,会带来息税前利润(EBIT)更大的变化;财务杠杆,即如果企业有负债资本存在(利息大于0),当息税前利润变化时,则会带来企业净利润或每股盈余(EPS)更大的变化。

课堂上在讲授这些理论知识时,学员们总感到就是理论而已,没有实际的操作性。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一、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

1.定义公式

(1)经营杠杆系数(DOL)。所谓经营杠杆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的变化是销售量变化的倍数。即可以表示为DOL=(EBIT/EBIT)/(Q/Q)

其中,EBIT——基期是息税前利润

EBIT——息税前利润的变化(即报告期的息税前利润-基期的息税前利润)

Q——基期的销售量

Q——销售量的变化

(2)财务杠杆系数(DFL)。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每股盈余的变化是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的倍数。可以表示为DFL=(EPS/EPS)/(EBIT/EBIT)

其中,EBIT——基期是息税前利润

EBIT——息税前利润的变化(即报告期的息税前利润-基期的息税前利润)

EPS——基期的每股盈余

EPS——每股盈余的变化

2.预测公式

(1)经营杠杆系数DOL=M/EBIT=(EBIT+F)/EBIT

其中,M——基期的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EBIT——基期的息税前利润

F——固定成本

推导过程如下:基期EBIT=Q*(p-v)-F(1)

报告期(EBIT+EBIT)=(Q+Q)*(p-v)-F(2)

(2)-(1)EBIT=Q*(p-v)(3)

把(3)代入定义公式DOL=EBIT/EBIT/Q/Q

DOL=(Q*(p-v)/EBIT)/(Q/Q)=M/EBIT=(EBIT+F)/EBIT

(2)财务杠杆系数DFL-=EBIT/(EBIT-I)

其中:EBIT——基期的息税前利润

推导过程如下:

基期EPS=[(EBIT-I)*(1-T)-PD]/N(1)

报告期EPS‘=[(EBIT’-I)*(1-T)-PD]/N(2)

EPS=(2)-(1)=EBIT*(1-T)/N(3)

DFL=EPS/EPS/EBIT/EBIT(4)

把(1)(3)代入(4).

DFL=EBIT/[EBIT-I-PD/(1-T)]

DFL=EBIT/EBIT-I

其中,N——股数

EBIT——基期是息税前利润

二、杠杆系数计算公式的实务应用

杠杆原理在实务应用的操作步骤如下:(1)采用预测公式,预测下年度销售量(或息税前利润)的变化会引起息税前利润(或每股盈余)多大的变化,即求解下年度的经营杠杆系数(或财务杠杆系数);(2)采用定义公式,根据预测的下年度的销售量的变化率(或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率)求解下年度息税前利润的变化率。(3)根据上年度的息税前利润(或每股盈余)求解下年度增加(或减少)的息税前利润(或每股盈余)的金额。

如,小王大学毕业后,自办产业(卖鞋),用300000购厂房一幢,分10年折旧,招聘会计2名,每人每月4000元,营销人员10名,无底薪,按销售额的12%提成,上年小王赚取息税前利润70000元,小王预测下年市场看好,销售量将上升10%。问小王下年的息税前利润是多少?若小王有银行借款10万元,利率为5%,所得税税率为25%,请问小王下年的净利润会是多少?

求解过程如下:

(1)F=300000/10+4000*12*2=126000

DOL=70000+126000/70000=2.8

(EBIT/EBIT)/(Q/Q)=2.8

EBIT/EBIT=2.8*10%=28%

EBIT=70000*28%=19600

小王下年的息税前利润70000+19600=89600

(2)上年小王净利润为:(7万-10*5%)*(1-25%)=6.5*75%=48750

DFL=EBIT/(EBIT-I)=70000/(70000-5000)=1.077(EPS/EPS)/(EBIT/EBIT)=1.077

EBIT/EBIT=28%

EPS/EPS=28%*1.077=30.156%

EPS=30.156%*48750=14701.05

小王下年的净利润会是63451.05

参考文献:

[1]马元兴:《财务管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学惠:《会计报表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变动成本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二次成本函数;模型;运用

产品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生产费用总和,它反映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投入量,并影响生产量的变化。成本与产量客观上存在着函数关系:y=f(x)。人们通常把这种函数关系称为成本函数。为了掌握和分析成本与产量变化的规律,使成本与产量达到最优配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人们又常把成本按其性态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而半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又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分解成为“固定”和“变动”两部分,因此,全部成本最终可以归结为固定成本(a)和变动成本(bx)。我国管理会计上一般都把成本与产量的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式(即直线方程式)表示:y=a+bx。但事实上,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某些因素发生变动(如生产量超过一定的相关范围),固定成本总额要发生增减,单位变动成本也要发生变动。根据经典生产函数的生产成本表明,当生产量超过一定的相关范围时,单位固定成本(a/x)和单位变动成本(b)都逐渐上升,使总成本成非直线变化。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成本函数除有线性函数外,还存在二次、三次或指数型函数。本文仅就二次成本函数的数学模型及其运用作些探讨。

一、二次成本函数的数学模型

从财会管理角度来看,一元二次成本函数在工业企业中主要有三种情况产生:

1.追加生产量超过一定相关范围时(即由原来的限度生产量X0追加到X),固定成本总额增加a′,单位变动成本也随产量每增加m%而上升n%,这样产量(X)与单位成本(Y)就存在一元二次函数关系:

y=+1+÷m%×n%(1)

2.确定经济生产批量。在生产任务一定下,分批量组织生产时,使总成本达到最低的生产批量,就称为经济生产批量。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量(X0)一定,每批生产准备费用(a),单位产品储存费用(b),试确定投产批量(x)为多少时,产品单位成本(y)最低。这就需要建立一元二次成本函数。由于产品入库是完工后一次进行,而出库是根据销售等情况陆续进行,因而库存经常占用的产成品只能用平均数,通常是假设为生产量的一半,即x/2。这样,就可以建立单位成本的一元二次成本函数如下:

y=×a+×b(2)

3.确定经济采购批量。经济采购批量是指可使企业在存货上所花费用最低的每次采购量。企业在需要采购的原材料等存货一定时(x0),每次采购量(x)所需的采购成本(a),单位存货的仓储保管等费用(b),且采购的物料平均库存量为x/2,则单位成本函数为:

y=×a+×b(3)

上述三种表达式的地元二次函数,可以用一般表达式反映:

Y=A/ x+Bx+C(4)

从纯数学角度上讲,⑷式为一次有理分式函数,但业务量x>0。⑷式可以整理为二次函数式:yx=A+Bx2+Cx。建立二次成本函数的目的在于:通过解方程式求业务量x的值,使成本y达到最低。由于各种不同情况下建立的二次成本函数关系式构成因素不同,按数学程序逐步求解十分麻烦,就有必要预先求出x解的简便实用模式。但是,在一般的管理会计和技术经济教材中,都只是直接给予结果x=(A/B)1/2,没有列出求解的推导过程,这对教学和实际运用都带来盲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马克思曾经指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成功的地步。”现从数学角度并结合经济含义,证明一元二次成本函数x的最优解如下:

证明一:根据抛物线性质证明。

x>0,将⑷式两边同乘以x后移项得:

Bx2-(y-C)x+A=0

配方并整理得:

x-2=(y-c)2-(5)

(5)式属于“(x-h)2=2p(y-k)”型抛物线方程,这类抛物线的性质是开口向上,顶点坐标(h,k),即x=h时,y的最小值为k。根据这一性质,⑸式中B>0,当 x=(y-C)÷2B时,y有极小值,代入(4)式得:

y=++c

化简得:y=2+c

x===

也就是说,当x=(A/B)1/2时,Y有极小值2(A/B)1/2+C

证明二: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证明。

x>0,B>0

(5)式左边≥0,则右边也必然≥0,即

[(y-C)2-4AB]÷4B2≥0

(y-C)2≥4AB

又 y>0

y≥2(AB)1/2+C

只要y取最小值,就有y=2(AB)1/2+C 。

把y=2(AB)1/2+C代入(4)式,有:

2(AB)1/2+C=A/x+Bx+C

x2-2(A/B)1/2x+A/B=0

x=(A/B)1/2

证明三:根据绝对不等式性质证明。

根据绝对不等式(a+b)/2≥(ab)1/2(a>0,b>0),可知(5)式有:

y=A/x+Bx+C≥2(A/x×Bx)1/2+C=2(AB)1/2+C

只有A/x=Bx,即x=(AB)1/2时(x>0),不等式中的等号才成立。所以,当x=(A/B)1/2时,y有极小值2(AB)1/2+C。

证明四: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证明。

由(4)式整理为标准的一元二次方程为:

Bx2-(y-C)x+A=0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可知,要使该方程有实数解,则必须有:

(y-C)2-4AB≥0

y≥2(AB)1/2+C (y>0)

y=2(AB)1/2+C时有极小值,将其代入(4)式有:

x=(A/B)1/2(解法同前)。

证明五:根据函数的导数与极值的关系来证明。

函数具有极值的必要条件是一阶导数等于零,充要条件是二阶导数小于零有极大值、大于零有极小值。所以,对(4)式求导数得:

y/=-A/x2+B

令y/=0,则

-A/x2+B=0

x=±(A/B)1/2

x>0, 取x=(A/B)1/2

又 y″=2A/x3>0( A>0,x>0)

y有极小值2(AB)1/2+C。

从上述证明说明,只要成本与产量的关系符合y=A/x+Bx+C的一元二次成本函数,就可以直接用x=(A/B)1/2数学模式来求成本最低的解,这样比根据方程式来解要简便得多。一元二次成本函数中的C是常数,对产量(x)没有影响,只对成本(y)产生影响,因而在确定最佳生产量时,可以不考虑。在使用本数学模型时,对那些复杂的二元一次成本函数,必须先化简成为标准形式,否则不能直接使用。

二、二次成本函数应用举例

例一:某厂生产一种甲产品,年产量为10 000件时,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年固定成本为200 000元。由于该产品属于供不应求,且企业又有扩大生产的能力,因而企业决定追加生产量。根据实际测定:产量每增加10%,单位变动成本上升5%,年固定成本增加10 000元。试确定企业年生产时为多少时,单位成本最低?

y=+20×(1+÷10%×5%)

设:单位成本为y,单位成本最低时的年产量为x,则有成本函数:

则:A=210000,B=0.001,C=10

验算:⑴假设年产量安排14492件,则单位成本

x===14491(件)

y=2+C=2+10=38.98275349(元)

y=21000÷14492+0.001×14492+10=38.98275352(元)

假设年产量安排14490件,则单位成本

y=21000÷14490+0.001×14490+10=38.98275362(元)

由此看出,企业年生产量为14491件时,单位成本最低:38.98275349元。

例二:设某企业生产中需要S零件的年产量为10 000件,该零件由辅助生产车间自制,每件生产成本1.50元(企业规定辅助生产费用按计划成本分配,S零件计划单位成本为1.50元),一批零件投入生产需花准备费用15元,零件单位储存费用为生产成本的20%。在生产期内,每天生产量为领用量的4/3 倍。问一次投产的最优批量应为多少?

设:一次投产最优批量为x件,在最优批量下全年准备费用和储存费用为y。根据题意有:

产品生产入库量为:x(1-3÷4)=0.25x

平均库存量为:0.25x÷2=0.125x

单位变动成本b=1.50×20%=0.30(元)

y=(10000×15)÷x+0.125x×0.30

=150000/x+0.0375x

即:A=150000, B=0.0375, C=0

x=(A÷B)1/2=(150000÷0.0375)1/2=2000(件)

y=2(A×B)1/2+C=2×(150000×0.0375) 1/2+0=150(元)

这就是说,每批按2000件(即全年分5批)组织生产,准备费用和储存费用可达最低150元。

验算:按4批组织生产(x=10000÷4),准备费用为60元(4×15),储存费用为93.75元(2500×0.0375),总费用为153.75元;按6批组织生产(x=10000÷6),准备费用为90元,储存费用为62.50元,总费用为152.50元。

例三:某企业产品生产中需要某种外购半成品全年1000件,单位订货成本为20元,储存费用中变动成本每件0.25元。问经济订货量应为多少?最低单位成本为多少?

设:最低成本为y,经济订货量为x,假设库存平均占用量为购入量的一半,则

y=(1000×20)÷x+0.25x÷2

=20000/x+0.125x

即:A=20000,B=0.125,C=0

x=(A÷B)1/2=(20000÷0.125)1/2=400(件)

y=2(A×B)1/2+C=2×(20000×0.125)1/2+0=100(元)

验算:假设每次订货量为500件,则单位成本为102.50元(20000÷500+0.125×500);如果每次订货量为200件,则单位成本为125元(20000÷200+0.125×200)。所以,最优订货量为每次400件,最低单位成本可达100元。

参考文献:

[1]Harold Bierman,Jr./Thomas.P.Dycbman 《Managerial Cost Accounting》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 1971.

[2]吴敬业等译.生产经济学──理论与应用[M],农业出版社,1984.

[3]沈达尊主编.实用农业技术经济学[M].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4]谭文峰.介绍一个简捷实用的数学模式[J].安徽财会,1986(10).

[5]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人民出版社,1959.

[6]中国矿业学院数学教研室编.数学手册[M].科学出版社,1980.

*本论文获西华大学“企业管理”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SZD0801-09-1),“会计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XZD0909-09-1)。

变动成本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成本控制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控制

论文摘要:公路项目作为政府公共基础项目,成本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常用的成本控制方法,最后提出全过程成本控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公路建设项目成本,为成本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1.引言

公路建设是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成本控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各个项目参与方之间职责关系问题、勘测设计问题、偷工减料问题、新技术和新材料带来的问题、项目资源的配置问题、施工现场管理问题、地质条件问题、材料供应问题、合同管理问题、项目融资问题、工期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导致成本超支。

公路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涉及到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它是企业全面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工程项目的盈亏与成本控制的好坏息息相关。因此抓好成本控制的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良好的成本控制对整个公路建设项目来说意义重大。

2.成本控制方法分析

成本控制的含义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广义的成本控制,一是狭义的成本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是从企业利润长期稳定增长出发,对成本进行的一种全面的综合性控制。它不仅是在既定的经营条件下,通过对实际成本的事中、事后控制达到成本目标,而且在成本形成前的设计开发阶段、预测计划阶段就进行成本的事前控制。狭义的成本控制是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和成本管理中的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考核等环节相配合,形成成本管理体系。成本控制职能在成本管理中处于特殊地位,它体现了成本管理的目标,并且是实现目标最直接的手段。成本控制贯穿于成本管理的其他职能之中,成本管理的其他职能都围绕着成本控制进行。因此,从广义来看,成本的预测、计划带有事前成本控制性质,成本分析和考核带有事后控制性质,这样,广义的成本控制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即成本预侧、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考核。

2.1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指以科学方法预计正常工作效率下产品生产所应有的成本。通过标准成本分析,企业可以定期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以显示成本差异,并按照例外管理原则,就重大差异项目分析差异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控制成本达到成本抑减的目的。目前大多数公路公司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就是标准成本控制制度。标准成本制度通常分三步骤进行:首先是标准成本的制定。公路公司一般以同行业先进水平或历史成本的平均值为依据,结合自身营运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提出不正常因素,并考虑未来变动趋势等来制定标准成本;其次是对差异的计算和分析。通过对核算后的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比较,找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对差异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最终落实到责任单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纠正。

2.2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是根据成本形态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相关时期内用于生产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变动成本法源于管理人员对成本实施管理时,销售增加的同时,利润却较少这一现象的关注和分析。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学中核算成本的基本方法。它是根据成本习性的特点核算成本。在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时,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的固定制造费用,而把其作为期间费用来处理。变动成本法为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规划和控制开辟了新途径,体现了许多优越性,但并非十全十美。

2.3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该计算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由于作业消耗了资源、产出消耗了作业,因此,资源应通过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而形成作业成本,作业成本应通过作业动因分配给产出,即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采用多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提高了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作业成本法具有传统成本核算不具备的两大特点:一是在成本分配方法上引入了成本动因概念,将传统的单数量分配基准改为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多元分配基准,增强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二是它强调成本的全程战略管理,将成本控制视野延伸到市场需求和设计阶段,注重优化作业链和增加顾客价值,提升了企业的管理层次。

2.4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是企业根据产品质量、性能和用户所能接受的价格及企业所能接受的目标利润确定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目标成本控制就是根据目标成本对成本活动进行控制,使实际成本符合目标成本的要求,并不断降低成本。目标成本法是以设计阶段为中心,结合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能,以综合降低成本为目的而实行的成本管理方法。

2.5责任成本法

责任成本是按照项目的经济责任制要求,在项目组织系统内部的各责任层次分解项目全面的预算内容,称为责任成本。责任成本划清了项目成本的各种经济责任,对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计量、记录、定期做出业绩报告,是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责任成本管理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并对他们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责任中心按其控制区域和责任范围的大小,可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在项目组织里,项目管理部、工程队、班组都是一个成本中心,项目经济部中的有关部门,如财务、技术、材料等也是一个成本(费用)中心。根据责任中心的划分,确定不同层次的“责任预算”,从而确定其责任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

责任成本法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控制技术,它的思想是分权管理、系统论、控制论与运筹学和数理经济的有机结合。它以人为本,以效益为目的,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作业单元消耗资源为对象,并拓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数位管理理念,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倍增效应,从而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2.6偏差控制法

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偏差控制法,是在制定出计划成本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成本方法找出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偏差和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与变化发展趋势,进而采取措施以减少或消除不利偏差而实现目标成本的一种方法。在项目成本控制中,进行成本控制的偏差可分为三种:第一是实际偏差,即项目的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第二是计划偏差,即项目的计划成本与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第三是目标偏差,即项目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

2.7挣得值分析法

对公路施工的项目管理和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预先制订的管理计划和控制基准,在实施工作中进行定期地比较分析,然后调整相应的计划反馈到实施计划中去。有效地进行项目成本和进度控制的关键是监控实际成本及进度的状况,及时、定期地与控制基准相比照,并结合其他可能的改变,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修正或更新项目计划,预测出项目完成时成本是否超出预算、进度会提前或落后。可见,项目管理的主要控制要素是质量、进度和成本。项目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寻找进度和成本的最优解决方案,确保对成本、进度进行有效地控制。挣得值分析法是工程项目成本、进度综合度量和监控的有效方法。

3.基于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方法

3.1施工前的成本控制

首先,在工程投标阶段。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结合建筑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成本预测,提出投标决策意见;中标以后,应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组建与之相适应的项目经理部,同时以“标书”为依据确定项目的成本目标,并下达给经理部。其次,在施工准备阶段。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对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型、技术组织措施等认真分析,并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制定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根据公司下达的成本目标,以分部分项工程实物工程量为基础,联系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技术组织措施的节约计划,在优化的施工方案的指导下,编制明细而具体的成本计划,并按照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分工进行分解,作为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责任成本落实下去,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

第三,在间接费用预算的编制及落实方面。根据项目建设时间的长短和参加建设人数的多少,编制间接费用预算,并对上述预算进行明细分解,以项目经济部有关部门(或业务人员)责任成本的形式落实下去,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和绩效考证提供依据。

3.2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首先,加强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管理,特别要做好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的验收(包括实际工程量的验收和工作内容、工程质量、文明施工的验收),以及实耗人工、实耗材料的数量核对,以保证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绝对正确,为成本控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其次,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与施工预算资料进行核对,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的成本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

第三,做好月度成本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正确计算月度成本,分析月度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对于一般的成本差异要在充分注意不利差异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有利差异产生的原因,以防对后续作业成本产生不利影响或因低劣而造成返工损夫;对于盈利比例异常的现象,则要重视,并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果断措施,尽快加以纠正。

第四,在月度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实行责任成本核算。也就是利用原有会计核算的资料,重新按责任部门或责任者归集成本费用,每月结算一次,并与责任成本进行对比,由责任部门或责任者自行分析成本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自行采取措施纠正差异,为全面实行责任创造条件。

第五,经常检查对外经济合同的履约情况,为顺利施工提供物资保证。如遇拖期或质量不符合时,应根据合同规定向对方索赔;对缺芝履约能力的单位,要采取断然措施,立即中止合同,并另行找可靠的合作单位,以免影响施工,造成经济损失。

最后,定期检查各部门和责任者的成本控制情况,检查成本控制责、权、利的落实情况(一般为每月一次)。发现成本差异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应会同责任部门或责任者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督促他们采取相应的对策来纠正差异;如因责、权、利不到位而影响成本控制工作的情况,应针对责、权、利不到位的原因,调整有关各方的关系,落实责、权、利相组合的原则,使成本控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3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首先,精心安排,干净利落地完成工程竣工扫尾工作。从现实情况看,很多工作一到竣工扫尾阶段,就把主要施工力量抽调到其它在建工程,以致扫尾工作拖拖拉拉,战线拉得很长,机械、设备无法转移,成本费用照常发生,使在建阶段取得的效益逐步流失。因此,一定要精心安排(因为扫尾阶段工作面小,人多了反而会造成浪费),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法,把竣工扫尾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

其次,重视竣工验收工作,顺利交付使用。在验收以前,要准备好验收所需要的各种书面资料(包括竣工图)送甲方备查;对验收中甲方提出的意见,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合同内容认真处理,如果涉及费用,应请甲方签证,列入工程结算。

第三,及时办理工程结算。一般来说:工程结算造价一原施工图士预算增减额。但在施工过程中,有些按实结算的经济业务,是由财务部门直接交付的,项目预算不掌握资料,往往在工程结算时遗漏。因此,在办理工程结算以前,要求项目预算员和成本核算员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核对。

最后,在工程保修期间,应由项目经理指定保修工作者,保修责任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保修计划(包括费用计划),以此作为控制保修费用的依据。

4.结语

公路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是个系统工程,应该在不影响质量、工期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工程实际建设工程中具有借鉴意义,可以有效的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舒心.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3月.

变动成本论文范文第7篇

目标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技术之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产物=实践证明,目标成本管理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有效办法,如何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探索出一条适于国内国际竞争的目标成果管理之路,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目标成本的制定思路传统的目标成本计算方法是采用成本加

上目标利润来制定产品价格,其理由是企业必须获取足够的收入以补偿全部成本并创造利润,我国多年来就是使用这种定价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传统定价方式的不合理表现得愈加突出,它既没有考虑到成本产生的科学性把企业由于自身管理失误等原因造成的“浪费”从成本中剔除,也没有考虑到顾客能否愿意接受,就把生产企业需要获得的利润强加到顾客身上,形成其必须支付的价格。这样制定出的产品价格,其结果只能是产品失去竞争优势,失去市场。

创新思维下的目标成本计算方法即考虑到产品组成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又兼顾到顾客的选择与需要。它是建立在模式市场的基础上,以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为目标价格扣除企业补偿经营成本边际贡献的目标利润,而倒推出的目标成本,从这一角度来说目标成本又可以理解为“顾客容许成本”或“市场价格驱动成本”。相比于传统方法而言,这种方法考虑了产品质量、性能及市场定位,使产品更具生存力和竞争力。

二、目标成本的计算程序

1.搜集市场信息,确定模式市场

产品能够在市场中生存,被顾客所接受,是因为它提供了顾客所需要的产品性能及服务价值。通过确定市场定位和产品要求,了解对手情况,把产品放在一个模拟的市场环境中,从而确定出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

2.根据目标利润,确定目标成本指标

目标利润是指产品批发提供的用来补偿企业经营成本的边际贡献。产品处于不同生命周期,其目标利润是不同的,不同的资本来源也对目标利润有一定的影响,其最终都体现在目标成本之上

3.目标成本的分解与构成

对目标成本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目标成本包括产品设计、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三个阶段一狭义的目标成本仅指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负担的合理成本。

三、目标成本的控制指标

目标成本首先是行成本,目标成本还应陔是科学的、客观的、合理的,它是汇合企划、生产、销售各环节信息.通过精确的调查,专业的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标准成本,基本上排除了管理失误硬人为原因造成的不合理因素,是一种应该或必须发生的成本:成本分为材料、丁资、可控费用。’i个部分,对各责任部门分解考核

1.直接材料的目标成本

直接材料的目标成本可视为目标变动成本,它是现有技术条件下单位产品的消耗材料成本,它包括合理的消耗损失。对于具有连续性生产的化T企业.前道工序生产的产品可能是后道工序的生产原料,所以要逐步制定每个产品的目标变动成本消耗材料的价格可以是下一季度原料的预计进料成本,也可以是上一工序产品的内部结算成本。

2.工资目标成本

作为一种分配杠杆,工资最能有地增强生产者的责任意识,调动他们节能降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做法习惯把工资分为直接人工、检修人工和管理人工,但它不能直接反映由于降低成本,节耗消耗而获取的利益。针对部分企业“重产量轻成本”的传统思维,可以把工资划分为产量工资和成本工资两大块,及时根据其变动成本和可控制费用的执行情况进行联动考核,使职工直接感受到由于节约成本而带来的效益,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

3.可控费用

在车间制造费用中剔除折旧、大修、保险等不能控制的费用部分.剩余部分叫做可控费用,它由维修费用、材料消耗、工具劳保等部分组成,因其具有可以操纵控制的特征,也是责任单位完善管理、节能降耗的潜力挖掘点。对于这一指标,财务部分应跟踪分析,及时调整。目标成本指标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换但为维护各责任单位利益,保持其主动参与目标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各单位的成本考核指标还可设立调整事项,对因外界不可抗拒力给责任单位目标成本指标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整。

四、目标成本管理网络

变动成本论文范文第8篇

本量利分析在管理会计中被经常使用,更流行于制造企业管理,量本利分析方法的使用更可以建立业务量和利润之间关系的直接化,在业务更动的同时对利润的影响形成估量。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从CVP制造企业管理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了相应问题的详细分析,提出建议和意见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本量利分析;制造企业;管理

1本量利分析法对制造企业管理的现状分析

本量利分析都是经由财务的管理部门分析的,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取得企业成本,对产品销售量数额以及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深入研究此关系为提供企业战略投资方向打好基础,这不仅对企业的深入管理有好处也为企业的运作提供了坚固的指导作用。每个企业的生产运作经营目标都是为了高利润的获得,企业的目的不言而喻都是为了利润,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的运作也是获得最终目标的重要步骤。目标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它是在以目标为导向,人为中心主体,成果为首要标准,而使企业取得最优业绩的现代管理方式。企业为了实现某一特定时期内的利润目标,这是目标利润,它反映了财务和业务状况及经济利益的水平特定的时间内的管理目标。

2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

2.1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短期经营决策中的运用

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不断得产生,企业管理所重视和追求的方向始终都是经济的效益,成本效益的观念在企业的管理和工作中也被建立,实现由传统的“节约改造”的概念,转向利益的现代概念。在这基础要求下,对企业的成本性态管理和企业的全方面经济利益所联系,用成本利益这一兴起的新观念,能对成本和对其控制的诸多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所以,基于这个管理的过程中,本量利的分析就尤为重要了,它不仅是运用过程中的重点,也是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企业用单项的措施运用于本量利分析法,以此来实现目标的利润化。

2.2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长期投资中的运用

企业长期投资决策可以被称为资本支出决策,属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因为大量资本的这种投资决策是为了满足未来的生产和经营企业的长远需要,资金回收期长,这种方式在运行的过程中风险是比较大的,所以如何关注,关注的重点管理的长期投资决策企业如何科学化是中心。精确利用决策的分析方法对于实现决策技术和经济统一尤为重要,本论文基于一般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上,提出并讨论一种新的决策方法,它在CVP方法长期投资决策中可以使用。用本量利分析法分析企业的投资决策相对来说具有普遍的意义。数学模型为:P=(p-b)x-a,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单价(p)、销量(x)、变动成本(b)和固定成本(a)都是企业的净利润影响因素,对于本量利关系分析是否敏感,这取决于这些因素它们的影响大小还有它们对于净利润的变化有多少。它从成本的角度,找到所需的最低年度销售的投资,并与企业销售的现实比较,我们可以判断程序是否是可行的,最好的。

2.3本量利分析法在企业经营现金流方面的运用

企业的经济活动性质大致分为三类,现金基于此性质也分为三类:其一是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其二是投资中产生的;其三是筹资活动中所产生的。在这三类中,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这一类更引起企业的关注,在现金流量标准准则中,不但要采用直接的方法列示出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并且我们需要把净利润更改变成经营的现金净流量运用间接的方法,同时将现金净流量中的投资筹资直接填写进去。在业务分析的盈亏平衡点,经营性现金流为零净流量的情况下,进行问题的研究。企业生产和管理,应该是一个净现金流入的最大追求,因此,企业应预测经营现金净流量企业目标与以前的数据相结合,实现了经营现金净流量的目标相关模型,测算达到目标净流量所需的销售量。

3在制造企业管理下的本量利分析法存在的影响分析及建议

3.1本量利分析法对制造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销售价格因本量利分析法对制造企业变动的影响。企业经营的盈利亏损点是伴随着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价格忽高忽低的变化而改变的。产品销售价格的高低对利润和销售额和利润还有损失的临界点产生的影响有两种情况,意味着企业为了补足固定成本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亏损可以采用将产品销售提供边际贡献率。假设企业的收入没有变化,它就会取得同比下相对较多的利润。这么说来,盈亏点的增长的导火索是降低产品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的用途和函数的公式的改变。单位可变成本的增长减少在临界点的收益或损失的变化影响仅次于销售的产品价格。单位变动成本是否会降低取决于除了单位变动成本以外的因素变化与否。随着企业销售产品的盈亏点的下降,单位产品贡献率就会提高,贡献和贡献率就会降低,盈亏平衡点会上升。固定成本因本量利分析法对制造企业变动的影响。企业规模的大小关乎于企业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企业规模存亡的直接利器。综上,固定成本总额的高低与否与企业的盈亏与否相关联。在确定有关产品的盈亏临界销售量时,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盈亏临界点的上身下降取决于固定成本总额。如果收入不变,利润减少;另一方面,盈亏平衡点也会相应减少,增加利润。

3.2关于本量利分析法在制造企业管理运用中的建议

一个企业在发展和茁壮的阶段中要经历四个阶段,他们分别是企业刚成立时的初期、企业逐渐发展的生长期、企业慢慢步入正轨的正值时期还有企业的消退期。从企业经历的这四个阶段来看,成本利润市场额是不尽相同的,因此CVP在应用途中也要随之变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掌握一些技巧,能够熟练使用这种方法的成本收益分析,对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合理使用极其关键,它所带来的效益无可比拟。企业刚刚成立之初,对于经验和资金方面来说企业是欠缺的,要使企业能够获得效益最大化,并且是在有限的环境下,本量利分析是否被最优利用化是关键,为使企业有稳固牢靠的根基,企业发展的决策也起着很大作用。在这一期间,应该使用本量利分析成本与企业经营监管。正因为企业刚刚才成立,相比其他发展迅猛的企业来说,经验欠缺,所以更重要的是打好基础,良好地控制企业成本,把企业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合理流动企业资金。经过了企业从无到有的时期,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也有了一定市场。但是随之而来的逐渐增大的是同业同行之间产生的竞争。企业从建立初期逐步发展,而在这个关键的时期下,重要的是将目光投向企业利润的分析上,并且加强投资力度、调整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最重要的是营销手段,价格的合理才能博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一定程度上的产品促销,打响企业的名牌,让企业不断增加扩充,基于最终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额,并且利润最大化。企业过渡期时:企业从诞生之日起,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和业务上的增长,直至企业的发展正值期。在这个时期,企业已经度过了艰难的初出时期,在市场上已经被大多消费者熟知,生产销售过程也步入正轨,良好的声誉以及最大化的利润也是企业值得得到的,将企业的营销策略做出改变,同时在这基础上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净值,企业对于新产品的开发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产品的竞争力也从而提高,扩大调整了企业的净利润,尽量避免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产生困境。在我们分析方法的CVP实际应用中,应该认识到其局限性,不能盲目搬用现成的结论,CVP分析是建立在实证上的分析方法,必须应用动态风险分析和敏感分析技术,对于企业的经营条件,生产要素,品种的各种结构还有市场价值以及企业技术的条件等其他众多因素的根本性变动情况,我们要用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并且调整修正分析结论。

4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在市场竞争日历激烈的条件下,有效的成本收益分析应用于管理决策过程,这对企业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用分析的方法,明确企业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以及如何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利润,使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加强对于企业的预测,为使企业能够获得经营效益的最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合理的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把企业的管理工作也提高一个台阶,这不仅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优越性,也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减少了盲目性。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和竞争程度的不断加深,CVP分析工具,更加需要企业应用。我们在分析方法中使用,不能忽视本量利分析四假说方法的存在,企业的决策,不仅对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的准确性发挥作用,我们还要尽可能的减少决策当中出现错误,本量利分析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从而使分析方法在企业管理决策中起着良好的作用。

作者:邵立夫 单位:西京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清,甘永生.管理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变动成本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随着酒店业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现代酒店如何进行成本管理成为困扰酒店行业发展的一个难题。本文从新的视角指出,酒店业应转变成本观念,以提升成本功能价值为导向、本量利分析为手段进行成本决策,努力提高成本意识,进行全面成本管理。

【关键词】现代酒店;成本管理;成本意识

现代市场经济中,酒店业应树立怎样的成本管理观念来支配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一个既有一定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转变酒店业成本管理观念,以提升成本功能价值为主导的新思路

所谓成本功能价值是指成本支出所获得的功能或效益与其成本的比值,该比值越大说明成本功能价值越大,成本支出越合理也越有必要。这是价值工程分析在成本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传统的酒店业成本管理是以抓好企业是否勤俭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支出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传统的成本管理要点可简单归纳为减少支出以降低成本。这是对成本理解的狭隘观念。当前酒店业成本管理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一是损害顾客合法利益。有一些酒店尤其是规模小、档次较低的酒店选择了舍本逐末的做法。它们随意取消服务项目甚至减少客房用品的标准性配量,采购原材料时以次充好或者在食品加工中减少配料定额等。这些短期行为最终会使酒店企业丧失信誉丢掉市场。二是降低客房用品质量。为了迅速降低成本,有些酒店尤其是流动资金不足的酒店往往喜欢在客房用品、餐具上“打主意”。采购时,不是借助科学的市场调查购买质优价廉的商品,而是试图用低价采购低档用品,以降低成本,如某些信笺、服务指南等低值易耗品早已过时,却不及时更新,影响了酒店的形象。三是不注重设备的日常维护,致使设施设备运行失常造成客户不满,甚至提前报废,最终影响了酒店的服务质量。四是刻意压缩正常的营业费用。大型酒店的营业费用一般有25项之多,除了工资、折旧、大修理费、水电费、物料消耗等大额项目外,还包括宣传促销、教育培训、劳动保护等多种费用。在不浪费的前提下,上述费用的支出都是维持酒店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因而不能随意削减,不少酒店经营者由于追求短期效益等原因,偏偏采取了这种不明智的行为。因此,现代酒店业应树立成本功能价值观念——从产出看投入、从效益看成本的新思路,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为与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酒店成本管理应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成本效益观念来看待成本管理及其费用控制问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即努力以最合理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确定成本是否合理时,需要对其提供的功能或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即功能或效益与成本的比值最大化。只要企业的高成本投入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就是可取的。价值工程分析原理说明,“合理的成本支出”与“单纯减少支出”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合理的成本支出”不只是简单地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功能/成本比值最大化理念指导酒店成本费用管理,以最合理的成本投入创造出高质量、高功能的产品与服务。例如,某一家酒店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如果在产品的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比如,提供更好的会议设施会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那么,尽管为实现这一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设计及装修改造成本,但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大大提高酒店在市场的竞争力,最终为酒店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功能价值理念的。又比如,一项节能措施的推广,虽然要增加一定的投入资金如更换节能灯泡,购买余热回收处理设备,但这能使酒店的能源成本得以降低,同时也具有社会效益,那么,这种投入与支出就是值得的。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酒店引进新的管理模式或品牌都需要增加相应开支,但能提高酒店运营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再比如,酒店为充分论证决策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及先进合理性而发生的费用开支,可以使企业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等等,这些支出都是不能不花的,这种成本是“花钱是为了使企业更有活力、更具竞争力,是为了更多地赚钱”,这就是成本功能价值理念的体现。

二、拓宽成本管理途经,以本量利分析为手段的新思路

所谓本量利分析是对企业成本、销售数量、营业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分析。可以用它来分析酒店业的一些问题,例如,在任意给定的客房出租率下,酒店预期利润会是多少?在下一个年度客房销售额必须增加多少时才能弥补固定费用或其它增加的必要费用,且能达到预期利润?客房出租率达到多少时才能实现预定的利润?如果客房价格变动、变动成本上升或固定成本增加的话,将会对利润产生什么影响等等。本量利分析为酒店业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思路。即理论上,酒店的营业利润(经济效益)是其成本的函数,酒店在预测效益时,应从成本角度出发,考虑怎样保证必要的成本支出且能使成本最合理化,达到最佳点,也就是上面谈到的以最合理的成本付出,去满足期望达到的效益。下面以如何定房价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假设一家酒店有300间客房,年固定成本为3000万元,期望年目标营业利润(所得税前)为800万元,假设每间售出客房的变动成本是50元/间/天。假设经过市场综合调研后出租率大约在70%左右,即一年按售出8万间客房计算,那么这家酒店该如何定房价呢?

根据本量利方程式:

TR=Q(p-v)-F有:

p=V+(TR+F)/Q

其中:TP——(目标)营业利润额(所得税前);Q——销售量;F——固定成本;P——单位销售价格;v——单位变动成本。

代入方程式后计算出这家酒店房价应定525元才能实现营业利润目标。由此看出,客房价格是受酒店的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目标营业利润及销售数量的影响。方程式中的四个变量是相互影响的。

在上例中,首先确定了成本,即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预期目标营业利润,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客房的销售价格。因此酒店在制定客房销售价格、出租率以及餐饮定价政策时,不应该单纯考虑市场因素、竞争对手因素和自身外在条件因素,而应首先从成本角度综合考虑,以确保达到最佳收益状态,由此反映出本量利分析中体现出来的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在分析酒店成本时,一定要深入了解酒店成本的特性,只有熟知其特性,才能真正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它、控制它。通常酒店的成本有固定成本,其中又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成本。所谓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与提供商品和服务能力有关的,对经营能力有约束力的成本。对于饭店而言,约束性固定成本是与提供客房能力有关的成本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照明费、取暖费、财产税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约束性固定成本有两个特点:一是其支出大小取决于企业经营能力的规模和质量;二是它是实现企业长期目标的基础。酌量性固定成本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上需要确定的成本,是受管理者短期决策影响的成本,如广告宣传费、职工培训费等。酌量性固定成本有两个特点:一是其支出大小受管理决策的影响;二是与约束性固定成本相比其预算期较短,通常为一年。对于酒店而言,约束性固定成本不能采用降低总额的措施,只能着眼于合理利用客房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相对降低其单位分摊成本;而对于酌量性固定成本,可在不影响酒店经营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这部分支出。

另外,还有阶梯成本如客房或餐饮主管的工资就是典型的阶梯成本。如一个客房主管能监督的客房服务员人数假设最多不超过15人,则酒店就必须增加另一个主管来监督增加的更多的服务员。还有混合成本,如一家酒店委托管理公司管理会发生基本管理费和奖励管理费以及特许经营费,而奖励管理费及特许经营费在收取方式上往往采用阶梯或特定方式,有固定的部分,也有达到一定效益则提高比率的部分等。

对酒店的这些成本要有针对性地去分析其特点。只有深入分析了解其特性,才能有效控制,以达到最佳效益。

通过以上分析也可以发现,成本控制是多方面的,如价格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成本,意味着需要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这就要求企业要将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思路与相关部门沟通,帮助他们分析怎样合理控制成本使成本效益达到最佳状态。如不断地改变菜系,利用酒店业的“菜单工程”管理方式使菜品价格的提高尽量无弹性,而客人也非常愿意付出等等,让他们顺着这条思路去想办法、挖掘潜力。

三、树立全面成本管理观念,以提高成本意识为理念的新思路

酒店的全面成本管理体现成本管理中的“三全性”,即全员、全面、全过程,从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组织、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酒店成本管理应从以往单纯的经营成本内容,扩展到酒店广义的成本项目内容,要涵盖酒店全部成本费用,使酒店成本管理内容更具全面性。对酒店实行全面成本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使酒店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不仅局限于节约、节省、单纯降低,而且要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管理方式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感觉、满意程度。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会涉及到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销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酒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对在建酒店,在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工程分析。一座建造很豪华的酒店未必是一家适合酒店经营或经营很出色的酒店,因为它的设计功能未必是最适合酒店经营所需求的。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结合到酒店业如人力资源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等等。优秀人才的储备、骨干力量的培养、员工的培训等,应作为酒店企业考核总经理业绩的重要方面。

三是管理决策成本的研究分析也很重要,可以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为保证企业作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如酒店改造需要做可行性研究,需要发生设计费、考察费等,如果单纯考虑成本,选择的专业机构不熟悉酒店行业,那么做出的方案可能就不是最佳方案,实际上造成了浪费,发生了不必要的损失。反之,酒店选择了一家专业机构,虽然可行性研究费用及设计费看起来高一些,但改造后的效益会给酒店带来预期甚至于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这笔钱就花得值。

四是酒店应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酒店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

五是在酒店内部形成员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识。企业的成本受到人为的主观因素驱动。因为人具有最大的能动性,人为的主观动因也应是驱动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综合素质、集体意识、企业主人翁地位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影响企业成本高低的主观因素,因而也可将其视为成本的驱动因素。在酒店日常成本管理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努力在员工行为规范中引入一种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按照西方心理学家斯洛提出的人类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引入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就是要注重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机制强调的是人性的自我激励,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因素约束。改变企业常用的靠惩罚或单纯奖励的传统机制,实现自主管理,这既是一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四、结束语

变动成本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成本会计的定义及传统成本存在的种种问题,而后阐述了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新趋势,它所发展的新趋势有:时间驱动作业法、弹性边际成本法、资源消耗会计。有了新的趋势,必然也会有与之对应的良策,那么它的对策就有:效益成本法、节能降耗法、使用软件管理方法等。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一个经济范畴,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产主义商品生产时,对成本的含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就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就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产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很多人都认为:成本就是产品的成本,其实不然,产品成本属于成本,但成本并不等于产品成本。成本涵盖了产品成本、期间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相关成本、可控成本等各种具体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因此,经济学家将成本的定义进一步拓展,认为凡是经济资源的牺牲都是成本。成本包括支出成本和机会成本。支出成本是指现在、过去、未来的现金流出或实物消耗。机会成本是将所放弃的资源用于可能实现的收益。因为机会成本不能被很好地确定和计量,会计系统重点还是记录支出成本,但是机会成本不可或缺,在制定决策上要认真予以考虑。

综上所述,成本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管理的需要就不同,相应的成本含义也会随之变动。但是在成本的演变进程中,有两个基础特征始终不变:一是成本是以某种特定目的为对象的。目标满足于管理需要,可以是有形或无形的成品,也可以是某种特殊的服务。二是成本是为了实现这种特定目的而发生的消耗,没有目地的消耗是一种损失,不能称之为成本。另外基于一个重要的会计特征,即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成本还必须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否则就无法进行成本的核算。

一、传统成本会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成本会计系统是指构成成本要素的有机组合,以及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但传统的会计系统存在许多弊端。

1.成本信息失去了相关性。这是因为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无法对经营决策者提供充分的成本信息,即经营者手头的成本数据与现场的经营活动变得不对称。因此,最需要成本会计信息的经营者,反而对成本管理数据产生了一种不向荣的感觉,从而使这些数据失去了相关性。

2.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难以观察到制造环节的成本形成过程。

3.从传统产品成本中无法获得制造缓解的信息。

4.无法有效地将成本信息应用于管理。

5.成本信息的“质”不明确。传统成本核算系统提供的成本数据,其提供的是置换成了货币价值的定量信息而不是质量信息。因此,需要对成本状况进行判断时,经营者不得不依赖于金额的高低来做质量好坏的评价。

6.难以计算出正确的成本。

7.业务活动、数据处理系统以及与财务会计的协调的不充分。

8.经理人员的不懂行导致对成本信息的不理解。

二、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之一: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这个方法的特点就是采用估计的工作时间来计算作业成本,而不是以调查确定的工作时间来计算基础。其做法就是,在实施将一个责任中心的成本分割为若干作业时,放弃追踪而采用估计,这种估计与上述的方法不同。它仅向经理人员进行估测,不是像过去那样,按员工调查来确定分割比例。

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之二:弹性边际成本法

这种方法和前种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该方法下的成本中心的划分和成本分配更能够反映出一个部门的责任,从而有利于加强责任控制。

成本会计发展的新趋势之三:资源消耗会计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它在非金额方面,应用基于量化的产出消耗、因果关系的关联性,将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归于“结集点”;为了与计划数量或者标准数量相比,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有助于负责业务活动的经营者进行成本管理。

三、成本会计发展的对策

对策之一:效益成本法

所谓的效益成本法,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成本是否发生、发生范围、额度及其分配去向的一种现代成本计算方法。它的内容如下:

1.分析成品生产过程中各种消耗对企业内部可剂量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关系,确定各种效益成本和投资成本等。

2.确定耗费效益系数控制支出,同时确定效益奖励率提高效益。

3.采用经济效益剖析法确定立项核算的效益成本。

4.确定效益成本的支出方式。

5.设置专门账户汇集各种效益成本,然后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支出进行结转。

它的主要特征有五点:

1.耗费同效益挂钩。

2.成本核算对象既不是产品,也不是责任单位,而是立项的成本性效益。

3.核算具有阶段性。

4.核算具有辅。

5.核算对象与管理目标相统一。

对策之二:节能降耗法

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是成本会计管理的一项目标,而节能降耗又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方面。所以,节能降耗是解决企业能源效率低下的首要问题,是优化企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选择,会计人员应从节能降耗的必要出发,对节能降耗的会计主体、会计核算、核算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尤其是要对节能讲好成本的核算的内容和方法、节能降耗效益的核算内容分方法进行深入的设计。

它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采用节能降耗措施所花费的代价——节能降耗成本会计:二是节能降耗所带来的效益——节能降耗效益成本。

对策之三:使用软件管理方法

使用会计软件如会计电算化,进行电脑操作,减少人工的投入,就是减少成本的支出,还有就是方便快捷,减少失误。因为会计电算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没有会计电算化,新的成本会计方法就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对策之四: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现代成本会计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成本会计的全盘否定,完全照搬照抄西方成本会计方法,更不是要求成本会计高等数学化。我们认为,只要是适应我国企业生产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这必然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会计方法,都应视为现代成本会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学义.会计改革热点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林万祥,胡玉明.成本会计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打赏经济论文范文 下一篇:本科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