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氮范文

时间:2023-09-18 06:02:28

尿素氮篇1

关键词:泌乳性能;乳尿素氮;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S82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2.011

Relation Between Milk Performance of Dairy Cows and Urea Nutrigon

ZHANG Feng1, MA Shu-lin2, LIU Xiao-jing3, FANG Can3, LIU Xiao-hu2, HAN Ai-yun4, CHANG Jing5, ZHANG Cai-yun6, ZHANG Jian-liang3

(1.Institute of Cereal and Oil Crops,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hijiazhuang,Hebei 050031,China;2.Hebei Jifeng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Shijiazhuang,Hebei 050031,China ;3.Shijiazhuang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Station of Feed Quality, Shijiazhuang,Hebei 050000,China; 4.Shijiazhuang University ,Shijiazhuang,Hebei 050000,China; 5.Hebei Dibang Animal Health and 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Shijiazhuang,Hebei 050024,China;6.Animal Product Quality Monitoring Center of Shijiazhuang ,Shijiazhuang,Hebei 0500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milk performance of dairy cows and milk urea nutrigon,ninty lactating dairy cow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y milk yield.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between the high dairy cow group and the other groups.But the MUN level of high dairy cow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other groups.Milk performance ha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MUN.

Key words: milk performance;milk urea nutrigon;relation

尿素是哺乳动物氮的主要排泄形式,乳中尿素氮的含量及变化是反应奶牛蛋白质代谢的重要指标,与血液尿素氮的测定相比,乳中尿素氮的测定具有取样方便、代表性好、奶牛无应激反应等优点[1],在生产中确定合适的乳中尿素氮含量有利于管理者对牛群实现精细化管理,奶牛养殖者可以根据乳中尿素氮的含量变化了解牛群的整体营养等状况[2],对偏离的原因进行调查、核实,进而对奶牛饲料配方进行改进,以提高奶牛群体的生产水平,降低饲养成本,本试验研究了奶牛泌乳性能与乳中尿素氮的相关性,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选取体质健康的泌乳奶牛90头作为试验对象,按照产奶量分为3组,每组30头。(1)产奶量25 kg・d-1以上,(2)产奶量20~25 kg・d-1,(3)产奶量<20 kg・d-1。样品采集在每月的10号,按照DHI测定要求进行取样,乳成分由DHI测定中心进行测定,试验期为3个月。各试验组日粮按照中国奶牛饲养标准规定的营养水平进行日粮配制。

1.2 饲养管理及测定指标

3个组全部采用全混合日粮进行饲喂,每日上料3次,奶牛食槽经常有料,机械挤奶,日挤奶3次,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测定指标为奶牛的产奶量、乳蛋白、乳脂率、乳中尿素氮 [3],乳成分采用全自动乳成分分析仪进行测定。

1.3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产奶量对乳中尿素氮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产奶量大于25 kg・d-1的奶牛乳中的尿素氮的平均含量为16.9 mg・dL-1,比产奶量在20~25 kg・d-1、小于20 kg・d-1的奶牛乳中的尿素氮略高,但差异不显著。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产奶量乳中尿素氮的含量变化不大,但高产奶牛乳中尿素氮略高。

2.2 产奶量与乳中尿素氮的相关性分析

奶牛产奶量与乳中尿素氮的相关性如表3所示。产奶量为20 kg・d-1以上的尿素氮含量为16.06 mg・dL-1,20 kg・d-1以下为15.12 mg・dL-1,相关系数分别为r=0.016 4和r=0.035 2,试验结果表明,奶牛产奶量与牛奶中尿素氮成弱(|r|<0.3)正相关。

2.3 乳蛋白与乳中尿素氮的相关性分析

乳蛋白与乳中尿素氮的相关性如表4所示,乳蛋白高于3.0%时,乳中尿素氮含量为15.91 mg・dL-1;乳蛋白低于3.0%时,乳中尿素氮含量为15.5 mg・dL-1。该试验结果表明,乳蛋白含量与乳中尿素氮的含量成弱(|r|<0.3)正相关,但乳蛋白含量不同时,其相关性不同,乳蛋白大于3.0%时,乳中尿素氮含量与乳蛋白的相关性高于乳蛋白小于3.0%时二者的相关性。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产奶量对乳中尿素氮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该试验结果表明,奶牛产奶量对乳中尿素氮的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尿素氮随着产奶量的增加而增加,奶牛的产奶量与乳中尿素氮的含量呈弱正相关,但高产奶牛乳中的尿素氮略高于其他两组,这可能是由于高产奶牛采食量较高,采食的日粮蛋白质也高于其他两组的结果。

3.2 乳中尿素氮与乳蛋白之间的关系

有研究结果表明,乳蛋白在3.0%以上时,乳蛋白与尿素氮呈负相关[4],乳蛋白在3.0%以下时呈正相关。该试验结果表明,乳蛋白含量与乳中尿素氮含量均呈正相关,但在乳蛋白含量大于3.0%时和小于3.0%时,二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154 5和R=0.089 0,但也有的研究表明,乳蛋白含量与乳中尿素氮含量之间无相关关系或者具有负的非线性关系[5]。

3.3 影响乳中尿素氮变化的因素

尿素是哺乳动物氮的主要排泄形式,它存在动物的整个体液环境中自由扩散,包括血液、尿液和乳中,乳中尿素氮的含量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3.3.1 日粮蛋白质 血液中尿素氮受动物蛋白质进食水平的影响,同样,乳中尿素氮也受动物蛋白质进食的影响,乳中尿素氮的含量是衡量奶牛蛋白质代谢的重要指标,有研究证实,乳中尿素氮含量变化主要由采食日粮中的蛋白质所决定,当日粮蛋白质的含量超过奶牛生理需要时,并不能增加奶牛的产奶量,反而降低了日粮蛋白质的利用率,造成乳中尿素氮含量升高。有研究表明[6],当日粮CP含量从15%提高到21%(DM基础),乳中尿素氮含量直线上升,从7.9 mg・dL-1升高到24.53 mg・dL-1,差异极显著。

3.3.2 日粮蛋白质降解率 乳中尿素氮浓度与日粮中的CP摄入量、RDP与RUP的比例及食物中蛋白质与能量的比例有关[7]。高乳中尿素氮值常预示RUP与RDP比例不当, RDP过高,瘤胃微生物不能充分利用蛋白质,从而导致瘤胃氨浓度迅速升高, RUP过高则很可能导致微生物蛋白合成不足。过量的粗蛋白或者RDP与RUP不平衡都可以使尿素氮浓度升高[8]。

3.3.3 日粮能氮平衡 奶牛瘤胃中微生物对能量和蛋白质的利用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中,当日粮中碳水化合物不足时,奶牛瘤胃处于能量负平衡,造成瘤胃内蛋白质过剩,使乳中的尿素氮含量升高,当能量过高时,瘤胃内缺乏适合微生物生长的蛋白质,能氮出现正平衡,导致乳中尿素氮含量降低。另外,当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能满足奶牛的生产时,也造成奶牛乳中尿素氮含量降低。

3.3.4 其他影响因素 在乳样的保存过程中,也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其测定结果,林文燕[9]研究表明,不论是常规剂量还是2倍剂量的重铬酸钾都能保持乳样的MUN浓度。乳样中添加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的测定结果却显著高于原乳样。对于室温、冷藏、冷冻这 3 种常用的保存乳样的方式,室温和冷藏都会使MUN浓度随时间推移降低幅度增大,冷冻能够保持乳样MUN浓度保持不变。

郭同军等[10]研究发现,与鲜样比较, 冷冻保存和防腐剂保存的乳样乳尿素氮含量明显升高(P晚上挤奶前期含量>早晨挤奶后期含量>晚上挤奶后期含量。

另外,奶牛胎次、泌乳天数也影响乳中尿素氮的含量[11]。

由于测定方法、取样、保存时间及是否添加防腐剂对乳中尿素氮含量有影响,因此,奶牛泌乳性能对乳中尿素氮的影响结果也有差异,但就本次试验结果来看,高产奶牛乳中尿素氮略高于中产奶牛和低产奶牛,产奶量、乳蛋白与乳中尿素氮呈弱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Cannas A,Mancuso R,Vodret B, et al. Effect of dietary energy and protein concentration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milk urea nitrogen in daity ewes [J].Dairy Sci, 1998,(81):499-508.

[2]王若军.利用乳蛋白和乳尿素氮含量检测牛群的营养状况[J].中国乳业,2003(9):13-16.

[3] 龚仁敏,汤勇铮,王子建.酶解-水扬酸盐光度法测定牛奶中的尿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23(2):160-161.

[4] 周国波,丁立人,沈梦诚,等.乳尿素氮的监测及与乳蛋白水平相关性分析[J].畜牧与兽医,2010,42(1):39-41.

[5] 李大刚,王宏.通过乳尿素氮含量对奶牛日粮营养状况的评价[J].中国饲料,2005(15):8-11.

[6] Burgos S A, Fadel J G.Prediction of ammonia emission from dairy cattle manure based on milk urea nitrogen: Relation of milk urea nitrogen to urine urea nitrogen excretion[J].J Dairy Sci,2007,90:5499-5508.

[7] 刘建新,朱启,郑国卫,等.奶牛乳尿素氮产生机制及日粮蛋白和能量对其影响分析[J].反刍动物营养,2006,(6):39-42.

[8] 赵旭博,董文宾,王顺民,等.国外牛奶中尿素含量检测新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25(6):109-113.

[9] 林文燕,翟少伟,成世明.乳样保存条件对乳尿素氮浓度测定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8):3829-3830.

[10]郭同军,王加启,卜登攀,等.牛奶保存方法和采样时间对乳尿素氮变化的影响[J].中国奶牛,2008(6):22-24.

尿素氮篇2

关键词: 维持性腹膜透析;尿素氮肌酐

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 为我国透析患者较为常用的一种腹透方式,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发病率,提高生存率,但是因为进行透析治疗易导致营养不良、透析不充分会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为了解决此问题此次研究对中药维持性腹膜透析与尿素氮肌酐关系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于2011年1月到2012年6月到我院的50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腹透时间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CAPD透析治疗,每个透析周期腹腔注入透析液2L,留置为时间白天4-6小时,晚上为8-12小时,每天交换4次透析液,每周7天。对照组患者行优质低蛋白饮食(1.0-1.2g/ kg·d),对患者进行血压调节,纠正其水、电解质以及酸中毒、贫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中医辨证分型: 分为脾肾两虚、湿浊壅盛证型;湿浊瘀阻型;气血两虚、浊毒瘀阻型三种,对应分别给予保肾抗衰胶囊、尿浊清胶囊以及降浊复肾胶囊进行口服治疗,每次4 粒,每日3次,8周为一疗程。

1.2.2 实验室检查: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尿素氮( BUN) 、血肌酐( Cr) 水平变化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血尿素氮与治疗前相比较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腹膜透析主要是利用患者自身的腹膜为透析膜,在进行透析时向其腹腔内注入腹膜透析液,膜的一侧是毛细血管,另外一侧则为透析液,发生作用时需借血管内的血浆和透析液中溶质的浓度梯度及渗透梯度差,将患者机体内的潴留代谢废物如尿素氮肌酐及过多水分进行清除,另外透析液还会对患者的机体进行必需物质的补充。CAPD腹透的患者治疗时可以在白天从事日常工作及生活活动,一天24小时之内,患者的腹腔内会有腹透液留置与血液进行交换。

中药中的各种微量元素含量较多,血透患者在应用治疗时,可能会因为其没有尿液排出而合并高钾血证,腹膜透析液中不含钾,使用此腹透液患者每天大约可排出30mmol /L的钾,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钾离子,避免了发生高血钾的风险,也就使得使用中药对腹膜透析患

者进行治疗时相对安全,而尿素氮和肌酐可以有效降低。

参考文献

尿素氮篇3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黄芪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方法链尿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建立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检测血清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观察黄芪注射液的作用。结果DN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降低,内皮素(ET)含量明显升高。黄芪注射液能减少DN大鼠血清ET含量,增加NO含量。结论 黄芪注射液具有保护肾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关键词】 黄芪; 一氧化氮; 内皮素

糖尿病肾病(diabetes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全身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DN与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有关[1]。本研究用链尿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建立DN大鼠模型,用黄芪注射液治疗,观察DN大鼠血清NO和ET的变化,从而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及其机制,为该药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2月龄左右,体重200~250 g,由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STZ购自美国Sigma公司。黄芪注射液购自地奥九泓制药厂。ET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NO试剂盒由南京聚力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提供。

1.2 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①对照组:每日给予普通颗粒饲料;②DN组:大鼠预养1周后,空腹12 h,于大鼠腹腔注射1%STZ(60 mg/kg)柠檬酸缓冲盐溶液,72 h后,检测尿糖(+++)~(++++),血糖≥16.7 mmol/L者可确定为DN模型建立成功;③黄芪治疗组:造模成功后,持续7 d尾静脉给予黄芪注射液0.2 ml/100 g,而后,乌拉坦麻醉,颈动脉插管放血,分离血清进行检测:放射免疫法测定ET;紫外光栅分光度法测量NO。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实验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血清NO含量

由表1可知DN组N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黄芪组显著高于DN组(P<0.01)。表1 大鼠血清NO含量(略)

2.2 血清ET含量

由表2可知DN组血清E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黄芪组低于DN组(P<0.01)。表2 大鼠血清ET含量(略)

3 讨论

DN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其病因比较复杂,糖尿病早期,在未出现肾脏形态学改变之前,自由基代射明显紊乱,脂质氧化水平显著升高。脂质过氧化物可直接损伤肾基底膜和血管内膜,导致肾功能障碍。

ET是作用强、作用时间持久的内源性缩血管活性肽,并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它主要由内皮细胞分泌,其作用是通过ET受体介导。肾脏的许多部位都合成和分泌ET,并有内皮素受体分布。ET对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系膜细胞生物学、尿液浓缩稀释等重要功能均有影响。肾脏ET的合成增加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随着肾血管受损的程度及发病的时间而变化[2]。

NO是由内皮细胞合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它能舒张血管平滑肌,抑制白细胞附壁,抑制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清除出自由基等。微血管病变是DN的特征性病变[3],在糖尿病状态下,增多的氧自由基可直接缩短NO的半衰期,致NO降低;另外由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尤其在血糖控制不良的情况下,在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成分变化的同时,内皮细胞受损,而减少了NO的合成和释放,其舒张血管作用减弱加重了微循环障碍,促使微血栓形成,大量微血栓形成又加重肾的损伤。

黄芪是中医常用的补气药,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黄芪注射液不仅能直接扩张血管、利尿,而且能改善肾循环血量,延缓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的发生[4,5]。本实验发现,DN组NO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E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黄芪组能显著提高NO水平,降低ET水平。黄芪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下列机制实现的:一是它能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直接损伤肾基底膜和血管内膜作用;二是黄芪能拮抗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能抑制NO表达,另外,黄芪的抗LDL氧化作用,可减少OX-LDL生成量,从而减少由OX-LDL刺激引起的ET合成;此外,黄芪可能直接通过胆碱受体使内皮细胞合成NO增加。黄芪的这种作用将成为该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药理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向红丁.糖尿病肾脏病变[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2):125.

[2]郝冰,齐晓勇.内皮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研究现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1,9(5):308.

[3]宋春红,李瑞峰.一氧化氮在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1):88.

[4]吴贞杰.卡托普利联合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J].安微医药,2005,9(4):254.

尿素氮篇4

关键词:棉花;产量;经济效益;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残留;氮肥合理运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2.062;S1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3-5758-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23.034

江汉平原棉花常年种植面积约2.8万hm2,占湖北省棉花种植总面积的70%左右[1],是湖北省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棉花单产水平较高的棉区之一[2]。研究和生产实践均已证实,氮肥是影响棉花产量的第一养分限制因子,但棉花营养特性及施肥技术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钾素和钾肥上[3-5],氮肥施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并不多,长江中下游棉区棉花氮肥合理用量及合理施用时期方面的研究仅见零星报道[6]。江汉平原地区水网密集、降雨量丰富,肥料中的氮素易随雨后产生的地表径流或地下淋溶损失;棉花大田生长期较长,雨热同季。因此,棉花氮肥的施用,在考虑不同生育阶段棉花需肥特性的同时,也应根据当年当地的气候特征,制定既能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发挥肥效、又能回避易引起氮肥流失的施肥措施,即采用“应变式”的氮肥运筹方式。本研究在初步明确氮肥施用次数对棉花产量、效益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基础上[7],进一步探讨“应变式”氮肥分配与两次施氮法以及两次施氮条件下不同氮肥品种及其配比对棉花产量、经济效益、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素残留的影响,并试图通过研究施氮时间与施氮前后降雨的时间间隔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提出适合南方水网农区的“应变式”棉花氮肥合理运筹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研究开展2个田间试验,试验1和试验2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在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柳洲村进行。供试土壤为长江冲积物母质发育的潮土,其基本理化性状见表1。前作为油菜,供试棉花品种为中棉所63。

1.2 试验设计

试验1设置5个处理,处理1:不施氮肥;处理2(4次施氮):氮肥为普通尿素,用量240 kg N/hm2,分配时期为40%基肥+15%苗肥+15%蕾肥+30%花铃肥;处理3(2次施氮)、处理4(包膜尿素)和处理5(复混肥)的氮肥分别为普通尿素、包膜尿素(含N44%)和添加硝化抑制剂的缓控释复混肥(N、P2O5和K2O含量分别为24%、10%和14%),用量与处理2相等,分配方式均为60%基肥+40%花铃肥。试验2也设置5个处理,处理1:不施氮肥,处理2(“应变式”施氮):氮肥为普通尿素,用量240 kg N/hm2,分配时期为“应变式”5次施肥:10%基肥+15%苗肥+30%蕾肥+30%花铃肥+15%盖顶肥,处理3(普通尿素)、处理4(包膜尿素)和处理5(普通尿素+包膜尿素)的氮肥用量与处理2相等,分配方式均为40%基肥+60%花铃肥,处理3用普通尿素,处理4用包膜尿素(含N44%),处理5基肥用普通尿素、花铃肥用包膜尿素。

各处理磷、钾、硼和锌肥用量相同,分别为P2O5 90 kg/hm2、K2O 240 kg/hm2、硼砂(含B 11%)3 kg/hm2、七水硫酸锌(含Zn 20%)3 kg/hm2,磷、钾肥分别为过磷酸钙(含P2O5 12%)和氯化钾(含K2O 60%)。钾肥60%基肥+40%花铃肥,磷肥和硼肥全部基施,锌肥全部作花蕾肥。试验1中处理5以磷为基础计算复混肥用量,以含60%总施氮量的复混肥作基肥,不足的氮和钾分别用普通尿素和氯化钾补齐,与余下的复混肥一起作花铃肥追施。施肥方法:基肥混匀条施后移栽棉花,追肥穴施,基肥和后续的追肥在棉花种植行的两侧交替施用。

棉花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的方式,行距120 cm、株距45 cm。小区面积35 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试验1于2012年5月19日施基肥、20日移栽棉花,6月19日施苗肥,7月5日施蕾肥,7月26日施花铃肥,9月5日始收,11月14日收获结束;试验2于2013年5月23日施基肥、移栽棉花,6月14日施苗肥,7月3日施蕾肥,7月25日施花铃肥,8月15日施盖顶肥,9月13日始收,11月28日收获结束。各小区单收记录子棉产量和棉秆产量。试验期间,用SDM 6型雨量器记录每次降雨量。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土壤样品采集及处理 在棉花整地施基肥前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样,风干后制样,用常规方法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状[8]。试验结束后,采集各小区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土样,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土样NO3--N和NH4+-N含量[8]。

1.3.2 植株干物质重及氮素含量测定 吐絮收获前每小区随机取3株中等大小的棉花植株,分次单独收获,按皮棉、棉子、棉秆分别称重制样,测定各部分全氮含量[8],计算棉株收获时从土壤带走的总氮量,计算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计算公式为: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施氮区作物吸氮量-无氮区作物吸氮量)/施氮量]×100%[9]。

1.3.3 数据处理与参数计算 试验数据统计和作图在Microsoft Excel中进行,方差分析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运筹方式对棉花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2可见,施用氮肥极显著地提高子棉产量和经济效益,试验1中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处理比不施氮肥处理增产72.8%~80.2%,净收益增加14 562~15 890元/hm2;试验2中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处理比不施氮肥处理增产74.7%~150.0%,净收益增加5 187~11 688元/hm2。

试验1中,以4次施氮处理和复混肥处理的棉花产量最高,两者基本相等;2次施氮处理和包膜尿素处理的产量,比4次施氮和复混肥处理的略低,两者也大致相等;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之间,棉花产量的差异均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在试验1施氮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减少施氮次数或者选择不同的氮肥品种,不会引起棉花明显减产,但以4次施氮和复混肥处理最能充分发挥棉花的产量潜力。试验2中,施氮次数和不同氮肥品种配比对棉花产量均产生显著的影响,表现为“应变式”施氮>2次施氮,在2次施氮处理中,包膜尿素>普通尿素>普通尿素+包膜尿素配合。由此可见,在2个试验中,均以多次施氮处理的棉花产量最高,而在2次施氮处理中,不同年份、不同氮肥品种或配比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并不一致。

表2中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试验1中,复混肥处理的肥料成本比4次施氮处理略高、施肥劳务略低,总成本和净增收益两者相当;普通尿素2次施氮处理的产量和施肥成本均较低,净增收益比4次施氮处理低896元/hm2(低5.7%);包膜尿素处理的产量较低、肥料成本比普通尿素略高,净增收益比4次施氮处理低1 251元/hm2(低7.9%),因此在试验1条件下,4次施氮和复混肥处理都是较好的氮肥运筹方式,可根据家庭经济和劳力状况进行选择。在试验2中,尽管5次施氮处理的施肥成本(主要是施肥劳务)比2次施氮处理略高,但前者的产量远远高于后者,其净增收益比2次施氮处理高3 100~6 500元/hm2,因此在试验2条件下宜选择“应变式”多次施氮方式,才能保证高产,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2.2 氮肥运筹方式对棉花氮素吸收与氮肥当季利用率的影响

氮肥运筹方式对棉花氮素吸收和当季表观利用率影响的变化趋势,与其对产量的影响基本一致,施氮处理的棉花吸氮量大大高于不施氮处理(表3)。在试验1中,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之间棉花吸氮量的差异均不显著,但普通尿素2次施氮处理的略低,4次施氮、包膜尿素和复混肥处理的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相差不到2个百分点,都比2次施氮处理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在试验2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中,“应变式”5次施氮处理的棉花吸氮量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包膜尿素配合处理,其他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棉花吸氮量和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大小顺序为“应变式”5次施氮>包膜尿素>普通尿素>普通尿素+包膜尿素配合。可见在2个试验中,棉花吸氮量和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均以多次施氮处理的最高。

2.3 氮肥运筹方式对棉花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

图1结果表明,0~100 cm土体各土层中,棉花收获后硝态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施氮处理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40 cm以下施氮处理与不施氮处理相差不明显。试验1中,0~20 cm和2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施氮处理分别比不施氮处理高2.18~4.10 mg/kg和1.72~2.92 mg/kg,试验2中,施氮处理分别比不施氮处理高1.45~3.61 mg/kg和0.26~0.87 mg/kg。同时,土壤分析结果还表明,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占硝、铵态氮总含量的83%以上。

根据上述结果,假设棉花收获后施入的氮肥主要以硝态氮形式残留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扣除不施氮处理土壤中硝态氮的本底值后,计算得到不同氮肥运筹处理0~40 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总量。试验1中4次施氮、2次施氮、包膜尿素和复混肥处理硝态氮残留量分别为10.60、15.80、13.70和9.00 kg/hm2,试验2中“应变式”5次施氮、普通尿素、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包膜尿素配合处理硝态氮残留量分别为7.9、8.2、9.6 kg/hm2和3.9 kg/hm2。由此结果可知,在两个试验中普通尿素的硝态氮残留总量均为2次施氮处理高于多次施氮处理;在2次施氮运筹处理中,试验1为普通尿素处理比包膜尿素处理高2.1 kg/hm2,试验2中为包膜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高1.4 kg/hm2。本试验条件下,复混肥处理和普通尿素+包膜尿素配合处理的硝态氮残留总量均较低。另外,硝态氮残留量占施氮总量的比例,试验1和试验2分别仅为3.75%~6.58%和1.41%~3.99% ,说明施氮肥后土壤中氮的残留比例较低。已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由施肥盈余的化学肥料氮并不能在土壤中累积起来,而是以各种途径如进入大气或水体环境损失[10]。所以,在生产上提倡氮肥根据当季作物的需要施用,土壤氮素肥力的提升往往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途径来实现。不同氮肥品种及其配比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氮、磷、钾等肥料用量相等的条件下,试验2的棉花产量水平、氮素吸收量、以及0~40 cm土层中硝态氮残留总量均明显低于试验1。以两个试验中的相对最佳处理为例,试验2“应变式”5次施氮处理的子棉产量比试验1中4次施氮处理的产量低2 179 kg/hm2,净增收益前者比后者低4 125元/hm2;“应变式”5次施氮处理的氮素吸收量比试验1中4次施氮处理的低134 kg/hm2,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前者比后者低25个百分点,0~40 cm土层中硝态氮残留总量前者比后者低2.7 kg/hm2。在棉花氮素吸收量明显较低的条件下,试验2土壤中硝态氮素的残留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试验1更低,可见试验2中的肥料氮素更多地进入大气或水体环境而损失。

通过区域棉花生产状况调查不难发现,试验2棉花产量水平明显低于试验1,主要是由当年棉花大田生长期间“前涝中旱”的异常气候因素引起的。研究两个试验中氮肥施用日期与施氮前后历次降雨的时间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可见,在试验1中,施氮时间一般发生在降雨之后,降雨量越高,施肥与降雨的时间间隔越长;施肥后3~5 d内均未出现大的降雨,也未出现长时间干旱,这种氮肥运筹方式既充分利用了天然降雨发挥肥料的肥效,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氮肥随降雨流失或淋失。气象记录数据也表明,试验1期间当地气温、降雨量及其月际间分配为长江流域棉花丰产气候类型[11],当年当地棉花普遍丰产。在试验2中,施底肥后第4天出现了110 mm以上的大暴雨(试验地因排水不畅而长时间渍水),施蕾肥后第5天出现暴雨,在7月20日至8月23日两次追肥期间,连续33 d高温无雨,在“前涝中旱”的双重不利气候因素影响下,棉花的产量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当年当地棉花普遍减产;另外,在试验2普通尿素+包膜尿素配合处理中,基肥使用普通尿素后遇大暴雨使氮素更易随水流失,花铃肥使用包膜尿素后遭遇长时间干旱使其肥效比普通尿素更难发挥,因此该处理棉花产量和氮吸收量在4个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中最低。

近十年来在江汉平原地区开展的20余个棉花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对合理的肥料用量条件下,年度气候条件(降雨量及分布、气温等)对棉花产量水平的影响比棉田土壤肥力和棉花品种的影响还大,且不同年度相对最佳处理的棉花产量与区域棉花产量统计值的大小顺序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棉花整体产量水平。

考虑棉花产量、经济效益、氮素吸收利用以及土壤中硝态氮残留等各种因素,在江汉平原地区无明显异常气象条件下,普通尿素4次施氮、或者以添加硝化抑制剂的缓控释复混肥作为氮源2次施氮都是较好的氮肥运筹方式,可根据家庭经济、肥料和劳务价格等具体情况选择。从发展趋势看,减少棉花氮肥施用次数是一种可行的轻简化施肥方式,也是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在减少棉花施氮次数的同时,最好使用一定比例的缓/控释氮肥(如包膜尿素、缓控释复混肥等),以提高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减少肥料氮素的损失。与此同时,由于棉株群体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7],氮肥的运筹在施用的时间节点上可采取“应变式”方式,具体为:雨后施肥,利用自然降雨,充分发挥肥效;施肥前关注当地天气预报,避免施肥后3~5 d内出现大的降雨,防止氮肥随降雨流失;施肥后如果遇到长时间干旱,需要及时灌溉。另外,在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异常气象条件,在积极救灾的同时,还要调整氮肥的分配时期,如排渍后及时补充氮肥、分次施氮等,必要时还可根据棉花预期产量水平的变化重新确定合适的施氮总量,并通过调整后期追氮量来实现,从而最终实现氮肥高效利用与棉花高产。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统计局. 湖北农村统计年鉴(2003-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10.

[2] 胡德玉,成云峰,文汉标,等.江汉平原棉区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棉花,2007,29(2):6-7.

[3] 姜存仓,陈 防,鲁剑巍,等.钾高效基因型棉花的筛选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J].土壤,2007,39(6):932-937.

[4] 梁金香,王玉朵,韩 梅,等.棉花施钾的增产效果及其技术研究[J].土壤肥料,2003(3):17-19.

[5] 姜存仓,袁利升,王运华,等.不同棉花基因型苗期钾效率差异的初步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22(6):564-568.

[6] 李银水,鲁剑巍,李小坤,等.湖北省棉花氮肥效应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52-55.

[7] 吴茂前,刘冬碧,熊桂云,等.氮肥施用时期对棉花产量效益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4):5999-6002.

[8]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9] 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45(5):915-924.

[10] 鲁如坤,时元正,施建平.我国南方6省农田养分平衡现状评价和动态变化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2):63-67.

尿素氮篇5

合理营养可以维持营养,增强抵抗力,降低分解代谢,减轻氮质血症、酸中毒和高钾血症。此外,进食可促进唾液腺分泌,改善口腔卫生,减少并发症。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或经肠营养与静脉营养同时用,可取得良好效果。

营养治疗

纠正代谢紊乱 减少毒性作用,纠正代谢紊乱。加强受损伤肾功能恢复。维持和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特别是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控制蛋白质 ①蛋白摄入量:少尿或无尿期应严格控制蛋白摄入,以免大量氮质滞留和酸性物质积聚,可用无蛋白质饮食。营养素在少尿期碳水化合物为85%,脂肪为15%,停止供给蛋白质。通常急性肾衰不久即开始进食,用高生物价蛋白质每天按0.26g/kg,约16g/日。能量为8.37~12.55MJ(2000~3000kcal),或每天按0.15~0.17MJ(35~40kcal)/kg。每天测定血尿素氮,血清钾、钠浓度及体重,必要时作腹透或血透,保持血尿素氮50%。②蛋白质需要量:急性肾衰患者蛋白质摄入应该既能满足机体需要,又不致产生过多氮代谢产物。可按尿中尿素氮的量计算尿尿素氮排出量(UNA)。

氮摄入量(g/日)=0.69×UNA(g/日)+3.3

UNA(g/日)=尿尿素氮(g/日)+透析液尿素氮(g/日)+体内尿素氮变化(g/日)

体内尿素氮变化(g/日)=该次测定血清尿素氮(g/L)-上次测定血清尿素氮(g/L)]×体重(kg)×0.6L/kg+[该次所测体重(kg)-上次所测体重(kg)]×该次测定血清尿素氮(g/L)×1.0L/kg

供给足够碳水化合物 发病初期进液量受限制,无法口服所需能量和营养素,给葡萄糖100~150g/日,或静脉输入20%葡萄糖液500ml,如能口服则每天以葡萄糖300g,分次口服为好。补充葡萄糖可以减轻酮症,减少蛋白质分解。并鼓励患者服用果汁、果冻、酸梅汤、冰淇淋等。凡未行透析治疗患者,无尿期严格控制食品蛋白质、水分、钠和钾,以麦淀粉为主食,即20~30g/次麦淀粉,蔗糖30g加水200ml制成厚糊状,3~5次/日。

低钠饮食 少尿及无尿期水肿明显,或高血压严重应给予低钠饮食,钠摄入约500mg/日。如缺钠,应根据血钠、尿钠酌情补给,原则是宁少勿多。如有持续性呕吐或腹泻,可静脉输液补充。多尿期应增加食盐补充尿中钠丢失,按每排1000ml尿补氯化钠3g,或碳酸氢钠2g。

控制钾量 因少尿或尿闭出现高血钾时,应该严格限钾,通常限制在175.9mg/日,可选无钾饮食。此时需要选择含钾较低的蔬菜,如南瓜、西葫芦、冬瓜、茄子、芹菜、大白菜等。多尿期钾丢失增多,除多吃含钾丰富的水果、果汁、蔬菜外,最好口服氯化钾2~3g/日。

限制液体量 应严格控制补液量,根据尿量而定,通常限制在500ml/日。如患者有持续发热、呕吐、腹泻等失水症状,应及时给予静脉补液。当病情稍有好转时,补液可增至1200ml/日,最好按前1天尿量计算输液量。当尿量恢复正常后,补液量可1500~2000ml/日。

多尿期适当限制营养素供给 多尿期食品蛋白质限制在0.5~0.8g/kg体重,营养素比例为碳水化合物80%,蛋白质10%,脂肪10%。

恢复期正常饮食 恢复期排尿渐趋于正常,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病情稳定后,可恢复正常饮食。蛋白质每天可按1.0g/kg,能量为126~147kJ(30~35kcal)/kg。同时注意给予含维生素A、维生素B2和维生素C丰富的食品。维生素少尿期应补充适量B族维生素和C,如蛋白质摄入量

急性肾衰并发尿毒症 治疗重点是用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多维生素C、少钠饮食。昏迷患者可采用肝昏迷时饮食治疗措施。患者不能咀嚼时,可做成果汁或冲糖开水饮用。少量多餐为好,可6次/日进食。

食品宜忌 可选用藕粉、蜂蜜、白糖、凉粉、粉丝、粉皮、核桃、西瓜、山药、干红枣、桂圆、干莲子、青菜、荠菜、冬瓜、丝瓜、藕、梨、苹果、茭白、果酱、鲤鱼、黑鱼、鲫鱼、牛奶、鸡蛋、羊奶等食品。忌食或少食青蒜、大葱、蒜头、韭菜、辣椒、盐、酱油、腌雪菜、咸肉、香肠、扁豆、豆腐干、豆腐、百叶、烤麸、面筋、猪肝、猪肾等食品。

尿素氮篇6

1.追肥时期 提高追施化肥利用率关键是要尽量做到在作物的营养盛期追肥。玉米应在拔节至大喇叭口期;高梁应在拔节到孕穗期;水稻从返青至分蘖期;向日葵在现蕾期;小麦在三叶期;大豆在初花期追施尿素。追肥期过晚,不利于肥效的发挥,易造成作物贪青晚熟。

2.追肥量 一般每亩施用尿素5~20千克。玉米拔节期每亩追施10千克尿素;玉米抽雄前每亩可追施20千克尿素。高粱拔节期和孕穗期每亩分别追施尿素10千克。花生在出苗后15天左右每亩追施尿素5~10千克。大豆初花期追施尿素8~12千克。施用量过大,易伤害作物,且容易被雨水淋失,进入地下水,导致水体氮素污染,造成亚硝酸盐的沉积,严重影响人畜安全,而造成浪费和“肥害”。

3.尿素宜深施 不宜地表撒施。尿素撒施地表,常温下4~5天的转化才能被利用,大部分氮素容易在氨化过程中挥发掉,一般实际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且尿素浅施,易被杂草消耗。尿素深施,使肥料处于湿润的土层中,有利于肥效的发挥。作追肥深度应在10~15cm左右,便于作物吸收利用。施用时不能离根系太近,以防造成氨害烧苗。更不能把尿素掉进作物的心叶里,以免烧伤幼苗,影响生长,一定要与作物保持一定距离。

4.施肥后不宜马上灌水 尿素属酰胺态氮肥,它要转化成氨态氮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转化时间有长有短,一般在经过2~10天才能完成,若施后马上灌排水或旱地在大雨前施用,尿素就会溶解在水中而流失。一般夏秋季节应在施后2~3天才能灌水,冬春季节应在施后7~8天后浇灌水。即使土壤缺水严重,非灌水不可时,也要做到小水勤浇,切忌大水漫灌。

5.不宜作种肥 因尿素常含有少量的缩二脲,当其含量超过2%时就会对种子和幼苗产生毒害,这样的尿素进入种子和幼苗中,会使蛋白质变性,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若必须作为种肥施用,要避免种、肥接触,将种子和尿素分开下地,并控制用量。切不可用尿素浸种或拌种,尿素一般不直接作种肥。

6.尿素施用要比其它氮肥提前 因尿素施入土壤后要有个氨化过程,转化成为碳酸铵后,才能被作物的根系吸收,因此,使用尿素作追肥时应比其它氮肥提前7天左右时间施用。

7.根外追肥 尿素对作物叶片损伤较小,又易溶于水,扩散性强,易被叶片吸收,进入叶片后不易引起质壁分离现象,很适于根外追肥。用尿素做根外追肥的浓度因作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一般禾本科作物为1.5~2.0%,双叶子作物为1%,果树为0.5%左右,露地蔬菜为0.5~1.5%,温室蔬菜在0.2~0.3%之间,在作物开花期浓度还应小些,对于生长盛期的作物,或者是成年的果树,施用尿素的浓度可适当提高。一般每亩用尿素根外追肥数量为0.5~1.5千克。但选用尿素时,其缩二脲含量不超过2%的尿素,不然损失叶片。喷施时间在下午4时后进行为宜。叶面喷施切忌尿素浓度过大,否则会烧坏叶片,也会毒害植株。

8.在沙性土壤上施尿素时要本着“少吃多餐”的原则 一次施用尿素过量会造成养分大量流失。

9.尿素与碱性肥料混施或同时施用 夏秋季节应错开3~4天施用,冬春季应错开7~8天 因尿素施后须转化成氨态氮才会产生肥效,而氨态氮在碱性条件下,大部分氮素会变成氨气挥发掉。所以尿素一般不与碱性肥料混施或同时施用。

尿素氮篇7

[关键词] 玉米 氮肥+ 产量

[中图分类号] S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131-02

玉米是喜肥水作物,氮肥对玉米的品质及产量构成起到关键作用。但尿素的肥料利用率较低,作物吸收的没有土壤消解的快,故需要大量的施用,从而造成肥料浪费及环境污染[1]。为探寻尿素的替代品,二九一农场在第三管理区2作业站2号地进行了氮肥试验,旨在寻求一种在生产上能够替代尿素的氮肥。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作物与品种

玉米,绿单2号

2.供试材料与来源

氮肥+:浩良河化肥分公司提供。

其它肥料:当地常规化肥品种。

3.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安排在二九一农场第三管理区2作业站2号地。地号前茬为大豆,秋翻秋起垄。设计亩施尿素21.33kg/亩、二铵13.33kg/亩、氯化钾6.67kg/亩。其中基肥2.67kg尿素/亩,13.33kg磷酸二铵/亩,氯化钾6.67kg/亩; 6月19日追尿素18.66kg/亩。(用量为商品量,换算成纯量为N:12.21kg/亩,P:6.13kg/亩,K:4kg/亩,比例为2:1:0.65)

4.试验处理与方法

试验处理:

处理1:100%氮肥+,替代尿素。

处理2:85%氮肥+,替代尿素为各个施入时期使用量的85%。

处理3:75%氮肥+,替代尿素为各个施入时期使用量的75%。

处理4:常规施肥。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法,3次重复。每处理面积39m2(65cm行距×6垄×10m长)。其它措施同大田常规生产。亩设计保苗株数5000株。

5.小区施肥量

处理1:基肥:氮肥+26.0g、二铵130g、氯化钾65g,追肥:氮肥+182g。

处理2:基肥:氮肥+22.1g、二铵130g、氯化钾65g,追肥:氮肥+154.7g。

处理3:基肥:氮肥+19.5g、二铵130g、氯化钾65g,追肥:氮肥+136.5g。

对照:基肥:尿素26g、二铵130g、氯化钾65g,追肥:尿素182g。

6.田间管理

5月12日人工播种加侧深施基肥;5月16日机械喷施封闭除草剂,99%乙草胺乳油2500ml/公顷,75%噻吩磺隆颗粒剂30g/公顷,7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250g/公顷;6月4日第一次机械中耕,耕深30cm;6月14日间苗、定苗;6月18日铲地;6月19日人工追肥;6月25日去除分蘖;9月21日田间调查;9月26日小区收获。

7.气象条件分析

2012年玉米播种期至出苗期低温多雨,出苗整齐较为一致,有利于幼苗根系发育。抽雄期高温无雨,花粉存活时间缩短,授粉不良,造成秃尖增大,空秆增多[2]。全年气温较平稳,虽然降水少,但光照时数较历年少,光合作用效率低,穗发育不良,干物质积累少,秃尖增大,玉米产量较受影响,早熟品种产量较好,中晚熟品种受影响严重,产量明显降低。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

1.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表1 生育期调查

由表1可以看出,在玉米生育期方面,施用氮肥+的处理与对照生育天数相同,并未有有优势。2012年玉米生长期温度较高,但少雨寡照,造成玉米早衰。

2.玉米生育性状表现

表2 田间考种表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氮肥+在生育性状上要明显优于常规尿素,倒伏程度及比率都比对照低,空杆率相对减少,叶片数也有所增加。

3.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表3 产量结果表

由表3可以看出,氮肥+100%和85%的处理收获穗数多,穗长、行数、粒数、百粒重都比常规对照多,秃尖少,分别比对照增产3.54%和2.02%;氮肥+75%的处理收获穗数少于对照,穗长、行数、粒数都比常规对照少,秃尖增大,比对照减产2.01%,但减产幅度不多。

三、小结与讨论

1.施用氮肥+ 的处理,倒伏程度及比率都比对照要低,而且空杆率相对减少,叶片数也有所增加,生物性状明显优于对照,有助于产量的提高。

2.试验结果表明,我们可以看出氮肥+可提高玉米产量,氮肥+100%和85%分别比对照增产3.54%和2.02%,而且产量相关性状也明显优于对照。

3.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在玉米上应用施用量不能减少太多,当氮肥+75%时,各产量性状都少于对照,而且产量也低于对照2.01%。

4.氮肥+使用方法简单,不宜潮解及结块,极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均湖,司明霞,周静. 不同生长时期的氮素分配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 2011(02) .

尿素氮篇8

[关键词]“富思德”大豆根瘤菌;拌种;产量

大豆与根瘤菌共生体固氮能力很强[1],接种根瘤菌、提高大豆固氮能力可以减少氮肥使用量,对改善土壤结构、降低成本、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充分发挥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减少氮肥用量,该试验以垦农23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对接种“富思德”大豆根瘤菌后大豆的固氮效果进行分析,并就不同氮肥用量和根瘤菌固氮相互配合对大豆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为根瘤菌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设计

⑴试验时间:2011年5月-10月

⑵地点:八五二农业研发中心试验地

⑶试验地概况:土壤类型为岗地白浆土,前茬作物小麦,秋翻、耙,春旋耕、起垄。5月20日机械开沟,人工撒肥、点播,亩保苗2万株。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42 g/kg、全氮1.8 g/kg、碱解氮169 g/kg、有效磷21.6 g/kg、速效钾165 g/kg、容重1.48 g/cm3、pH6.3

⑷供试材料:

“富思德”大豆根瘤菌剂: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有效活菌数≥20亿/mL。

供试大豆品种:垦农23号。

⑸试验处理

试验采用小区试验,共设4个处理,处理1: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60 kg/hm2+硫酸钾45 kg/hm2,不接种根瘤菌剂;处理2: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30 kg/hm2+硫酸钾45 kg/hm2,“富思德”根瘤菌剂300mL/hm2拌种;处理3:磷酸二铵150 kg/hm2 +硫酸钾45 kg/hm2,“富思德”根瘤菌剂300 mL/hm2拌种;处理4:磷酸二铵150 kg/hm2 +硫酸钾45 kg/hm2,不接种根瘤菌剂,采用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32.5 m2(5行区,长10cm,行距0.65m)。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

2.测定项目与方法

(1)植株株高的测定 在大豆盛花期,每小区随机取5株带回室内调查,株高用直尺直接测量,取5株平均值。

(2)植株鲜、干重的测定 在大豆盛花期,每小区随机取5株带回室内调查,鲜重用天平直接称重,干重采用烘干法测定,取5株平均值。

(3)根瘤数测定 在大豆盛花期,每小区随机取5株带回室内调查,根瘤数量采用计数法测定,取5株根瘤数的平均值,记为每株植株根瘤数。

(4)产量性状的测定:

每个小区随机取10株带回室内进行考种:单株荚数、粒数、百粒重;另于小区中随机选3点,每点1m2调查收获株数、有效荚数并测产,计算理论产量。

用Excel 2003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处理对盛花期大豆植株主要性状及根瘤数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处理2比处理1的植株高1.6cm,植株干重增加0.3g,根瘤数量增多18个;处理3比处理4的植株高2.1cm,植株干重增加0.4g,根瘤数量增多24个。结果表明:处理2和处理3比处理1仍能明显提高植株干物质重,显著增加根瘤数量;根瘤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固氮能力的增强;而处理3的大豆根瘤数略高于处理2,表明:在常规施肥尿素减半至全部减掉的施肥量内,接种“富思德”大豆根瘤菌剂均能明显提高大豆的根瘤数。

处理2比处理1的大豆植株全氮含量高0.18%,处理3比处理4高0.11%,表明:使用“富思德”根瘤菌剂拌种,减少一半尿素用量或不施用尿素都可以明显增加植株含氮量,减少一半尿素用量比不施用尿素植株的含氮量略高一些。可见,使用“富思德”根瘤菌剂拌种可以明显提高植株的固氮能力,增加大豆的蛋白含量,提高大豆品质。

2.不同处理对大豆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处理2和处理3分别比处理1和处理4的大豆粒数多2.4-3.7粒,百粒重高0.3-0.5g,每公顷产量增加81-136.5kg;处理2比处理3每公顷高出18kg,结果表明:使用“富思德”大豆根瘤菌拌种,减少一半尿素用量或不施用尿素均表现出增产趋势,常规施肥尿素减半并接种“富思德”大豆根瘤菌剂的产量更高一些。

三、结论与讨论

1.大豆根瘤菌剂对大豆根瘤数量的影响

“富思德”大豆根瘤菌剂拌种在尿素减半施肥的情况下比常规施肥且不接种根瘤菌剂的根瘤数量增多18个;在不施尿素的情况下接种“富思德”根瘤菌剂的根瘤数量增多24个。表明,“富思德”大豆根瘤菌剂拌种,可以促进大豆根瘤形成,增加根瘤数量。这与有关报道氮肥促进大豆根瘤生长、促进根瘤数量的增加相符合[2]。

2.大豆根瘤菌剂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在常规施肥尿素减半和全部减掉接种“富思德”根瘤菌剂的情况下,分别比常规施肥不接种根瘤菌剂和不施尿素不接种根瘤菌剂的大豆每公顷产量增加81-136.5kg。表明,“富思德”大豆根瘤菌剂拌种明显提高大豆产量。

大豆与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体系,所固定的氮素约占大豆一生需氮量的50%-60%[3],但不能满足大豆对氮素的需要,必须适量施用氮肥。常规施肥尿素减半并接种“富思德”大豆根瘤菌剂的产量和植株全氮量比不施尿素的更高一些。表明,使用“富思德”大豆根瘤菌剂拌种可以减少氮肥一半的用量,达到产量和品质同时增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晓梅.根瘤菌、微肥和作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氮磷钾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9,8:751-754.

[2] 严君,韩晓增,王守宇,等.不同形态氮对大豆根瘤生长及固氮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9,9:674-677.

上一篇:尿素乳膏范文 下一篇:镀锌带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