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22 21:23:38

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篇1

>> 大数据关键技术 大数据关键技术分析及系统实例分析 浅谈大数据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发展 电力信息大数据高速存储及检索关键技术研究 电力大数据可视化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及趋势 投资统计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浅析云环境下的大数据关键技术 面向大数据的Deep Web数据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 移动数据库关键技术及应用探讨 社会网络大数据分析框架及其关键技术 农业云大数据自组织推送关键技术综述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云计算环境下的大数据可靠存储关键技术概述 面向大数据的分布式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关键技术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电信运营商大数据变现之关键技术 移动通信网络中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Big data[EB/OL]..

[18]丁智,林治.MapRdeuce编程模型、方法及应用综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30):70607064.

[19]江舢,金晶,刘鹏展,等.分布式海量数据批处理技术综述[Z].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2.

[20]吴哲夫,肖鹰,张彤.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探析[J].互联网天地,2015(4):611.

[21]马红玉,张柳.大数据中的可视化分析技术[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5(s):5658.

[22]冯登国,张敏,李昊.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计算机学报,2014,37(1):246258.

关键技术篇2

【关键词】数据挖掘;关键技术;实际应用

前 言

数据挖掘从一开始的简单查询已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它属于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都进行了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可以说,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潜在的有用的知识和信息的数据挖掘技术,将在更多的领域得到研究和广泛应用。

一、数据挖掘的关键技术

数据挖掘可以说是一种决策支持过程,分析各组织原有的数据,做出归纳和推理,从中挖掘出潜在有用的、有效的模式,为管理人员决策提供支持。为了有效地挖掘出数据中潜在的信息,需要对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由此,下面就对数据挖掘的可视化技术、决策树、遗传算法、模糊技术、最近邻技术这五个关键技术进行详实的论述和分析。

1.可视化技术

数据可视化技术(也称为图形显示技术),就是使用可视化的图形描绘信息模型,然后将显示出的数据趋势很直观的呈现给决策者。和其他的数据挖掘技术,使用这种技术时通常是一个组合,它可以交互地分析数据,我们应该说,这种技术的实用性不容低估。例如,在数据库中的多维数据成各种图形显示数据固有的性质和分布数据的特点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将数据挖掘过程可视化,更容易找到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模式、关系和异常情况等。

2.决策树

决策树可以说是按照一系列规则导出类值的一种挖掘方法,它可以依靠计算条件概率来构造。具体而言,决策树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个树状结构的数据进行分类记录,树的叶节点表示了在一定条件下的一组记录,根据记录建立树枝分支;在每个较低的节点和分支子集中,成立重复的分支子集,从而生成一个决策树。每个决策树都表述了一种树型结构,可以依靠对源数据库的分割进行数据测试。总之,这种挖掘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非数值数据,并允许独立的变量,在固有的神经网络以尽量减少组合爆炸,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3.遗传算法

这是一种基于生物进化理论的优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适者生存”:随着时间的更替,只有最适合的物种才得以进化。它借用了生物遗传学的角度点,通过模仿自然选择、基因突变,改善个体适应的机制。遗传信息通常被称为基因,该基因包含正确的权值,其中包含了该模型的参数。当该基因包含一个隐藏层时,包含每一层的节点数量。例如,创建一个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可以恰当的调整权值,在一定条件下更可以代替反向传播方法。同时,遗传算法还可以用来找到最佳的结构。总之,遗传算法可以处理多种数据类型、并行处理各种数据,能够解决许多其它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但需要的参数较多,算法较复杂,计算量较大。

4.模糊技术

模糊技术一般包含模糊评判、模糊模式识别、模糊决策和模糊聚类分析这几个步骤,多是利用模糊集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这种模糊性属于客观现实,与数据挖掘系统存在一种关系,即系统越复杂,模糊性就越强。关于传统的模糊理论和概率统计,在定性定量转换模型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李德毅教授提出了云模型,并依据此形成了云理论。而事实上,模糊集理论通常都是用来描述模糊事物的随机性、复杂性。为了表达定性概念,将概念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很好地结合,云模型要充分利用期望值、熵和超熵,在概率模型中寻找参数。可以说,模糊技术是为数据挖掘提供一个概念的形成和知识表达、概念综合和概念层次划分、定性概念和定量表示转换的一个新方法。

5.最近邻技术

数据最近邻技术(也称为K-最近邻方法),就是先利用K个最与之相近的历史记录,然后将这些历史记录组合起来,以确定新的记录的一种数据挖掘方法,它是一个理论上比较成熟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一。一般情况下,这种技术可用于多种数据挖掘任务,例如,数据聚类、数据偏差分析等。

除上述之外,数据挖掘的关键技术还包括人工神经网络、规则归纳等。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应用,数据挖掘过程越来越标准化、规范化。可以说,随着新的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增多,数据挖掘工具的不断推陈出新,数据挖掘技术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数据挖掘的实际应用

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发现更有用的信息,这是应用传统分析方法时所不能发现的,因此数据挖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当前,数据挖掘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十分常见,主要是应用于一些需要处理海量数据的重要部门。比如:用于大型零售组织的数据挖掘系统,可以在决策支持过程为制定市场策略、提供决策支持给予有力的技术和工具保证;用于银行金融方面的数据挖掘系统,可以预测存款趋势,帮助相关执行人员更好地进行有促进作用的活动,帮助他们设计新的市场运行方案;用于远程通讯部门的数据挖掘系统,可以了解客户服务使用的结构和模式,便于工作人员作出最佳的投资决策;用于质量监督保证方面的数据挖掘系统,可以自动找出一些不正常的数据分布,并分析出各种影响因素,以帮助质量工程师在最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范围,从而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等等。总之,数据挖掘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零售与批发、运输、银行金融、制造、软件开发等多个企事业单位及国防科研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据挖掘工具的不断完善,数据挖掘技术将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

结束语

总的来讲,数据挖掘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可以说,数据挖掘的研究和应用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必将在更多的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而利用数据挖掘所得的知识帮助人们作出决策,将是一项非常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工作。参考文献

[1]杨雪.浅析数据挖掘技术[J].金融科技时代,2005,(08).

[2]李玉华.面向服务的数据挖掘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11).

关键技术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暖通安装;技术关键

0 前言

建筑暖通施工主要是对采暖空调施工、消防系统施工、通风系统施工等进行综合控制,实现建筑物的暖通建设。建筑暖通施工技术作为一项基础建筑施工工程,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进行建筑暖通施工技术施工可以有效提高用户居住的舒适度,降低建筑能源的消耗,对工程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加强建筑暖通施工技术研究还可以有效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面控制,从本质上促进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发展效果。

1 建筑暖通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暖通施工主要包括采暖空调施工、消防系统施工、通风系统施工等方面,在进行建筑暖通施工控制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上述的暖通环节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科学组织,实现对整体施工质量的全面把握。我国建筑暖通施工起步较晚,暖通安装水平整体较为低下,建筑暖通施工中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暖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1 随意变更施工方案

在进行建筑暖通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方案是进行施工的主要依据和执行标准。施工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顺利实施的效果。在进行建筑暖通施工的过程中,建筑项目投资周期较为庞大,建筑项目较为复杂,在进行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变更问题。部分单位为了赶工期、赶进度对施工方案进行变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造成建筑暖通施工技术效果大幅降低。除此之外,施工人员没有对施工方案进行严格审核,对存在的安全问题、质量问题没有进行全面控制,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施工质量。

1.2 管线、设备定位问题

对于建筑结构尤其是综合性较强的建筑结构而言,管线、设备定位对建筑的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建筑暖通施工的过程中,设计人员没有对吊灯空间进行调节,对管线进行准确定位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管线布置出现问题,导致整体架设不合理。除此之外,设备定位没有严格依照定位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安装在不应该的部分,也会导致架设不合理,造成施工人员在进行建筑暖通施工的过程中难度加大,对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造成严重影响。

1.3 暖通水循环问题

在进行建筑暖通施工的过程中,水循环是当前施工的关键影响因素。在进行施工中暖通水循环的循环效果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暖通的运行效果,如果水循环出现问题,建筑暖通将无法正常运行。例如在中央空调的冷冻水系统中。当冷冻水系统管道出现阻塞时,整体钢管道相互交叉造成施工协调性降低,导致管道网出现多个气囊,形成严重管道循环问题,造成空调无法实现制热效果。

2 建筑暖通施工技术关键

在进行建筑暖通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对建筑暖通施工技术进行全面分析,对施工要点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从本质上降低暖通施工问题,提高建筑暖通质量。

2.1 管理安装施工技术

建筑暖通管理安装施工时施工人员要首先对总管进行安装,完成大体结构定位。其次对支力管进行安装,最后对空调设备进行黎阿姐,完成整体的安装操作。在进行机房内管道架设的过程中要先实现对管线的支架后进行管道铺设。而在对无缝钢管进行安装的过程中,操作人员要首先对钢管进行防锈处理,提高钢管的耐腐蚀效果。

(1)管道安装切割时,施工人员要对管道进行处理,防止杂物进入管道中,造成管道阻塞。在施工结束后施工人员要对管道及时进行封管;(2)管道连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对管道准确连接,禁止强力对接;(3)在进行焊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避免焊接口与支架或吊架重合,防止出现不良现象。施工人员还要保证对安装阀进行定位,确保安装阀手轮朝上。与此同时,人员还要对焊缝表面的焊渣进行清理,对外观进行质量检查,观察是否存在明显的焊缝气孔、裂纹、夹杂缺陷。对存在缺陷的焊缝要及时进行处理;(4)在对楼板与管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防水效果进行加强,在管套内设置保温层,实现保温效果;(5)设置合理放气排水装置,避免出现水循环阻塞现象,及时对管道供热运行效果进行调整。

2.2 设备安装关键技术

在进行建筑暖通施工设备安装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对施工地面和施工墙面进行平整,确保对预留管道进行有效铺设,降低建筑暖通施工难度。在进行安装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对配件进行检查,观察配件是否完全,工具是否完全,材料是否符合建筑施工的标准,设计图纸是否符合建筑暖通施工的要求,通风口是否符合设计图纸等。施工人员要对影响建筑暖通施工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进行全方位控制,确保对建筑暖通施工技术细节进行有效处理,从本质上提高实际应用效果。

2.3 风口安装施工技术关键

风口安装施工技术主要是对装饰施工图和暖通施工图进行会审,对风口方为进行确定,实现风口定位开口控制的一项施工技术。在进行风口安装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对建筑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对建筑大堂、多功能厅、会议室等进行全面设计观察,确保房间中的风口风管符合设计要求。在进行某些工程的施工中,施工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施工环境对风口图纸进行适量修改,确保风口施工的美观效果,,完善对建筑的装饰作用。在进行风口安装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以空调的基本功能为前提,以装饰美观为基础要求,对风口管道进行适当定位监督,确保开孔位置、开孔尺寸的效果,防止出现错误或遗漏现象。

2.4 保温施工技术关键

在进行建筑暖通保温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对保温要点进行全面控制,确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的保温效果。保温施工技术关键要点抓哟包括保温材料控制、保温施工、保温系统运行监督等方面。施工人员要对保温工艺进行严格控制,严格依照保温程序进行安装,对水系统进行全面管理。施工人员要在监理人员的监督管理下实现对顶棚龙骨及管道试压效果的控制,对垫木不配套性及管道空隙过大达标进行分析,确保从本质上提高保温材料和垫木的粘黏效果。在进行建筑暖通保温控制时往往存在较多穿墙及楼板预留洞,施工单位常不会对其进行封堵,因此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人员要自行进行封堵,防止出现漏风现象导致换气效果大幅降低。

2.5 供暖及调试技术关键

供暖前期,施工人员要对外暖系统作为独立的供暖系统,对外暖系统的注水速度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出现空气带进导致的排气阻塞。在进行供暖注水时要对分水器放风阀进行松开,保证系统控制完全排除,确保供暖系统中水循环的完整性。当流出的全部为清水时可以将放风阀关闭,完成供暖防风操作。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在进行地暖系统供水的过程中要对单元或单元楼进行注水检查。观察进水阀和回水阀是否全部开启,在进行注水的过程中要由专业施工人员在场进行控制,确定系统全部注水且能够正常运行后完成全部的建筑暖通施工调试操作。

3 总结

建筑暖通施工质量对建筑施工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想提高建筑暖通施工效果,施工人员要对建筑暖通施工要点进行全面分析,对管理安装施工技术、设备安装关键技术、风口安装施工技术关键、保温施工技术关键、供暖及调试技术关键进行综合控制。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对暖通系统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对暖通系统流程进行全面管理,确保从本质上提高建筑暖通施工质量,促进我国建筑暖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洲 丁璐瑶 张骏.地暖管地面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4(6):83-84

[2]鲁维波.结合工程实例论述暖通设计和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21):34-35

关键技术篇4

关键词: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需要我们花更多的精力去探讨和研究,确保电网稳定运行。

1、智能电网概述

1.1、智能电网的含义

智能电网顾名思义是在传统电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电网系统的体系内部以多处的单独信息模块组成,信息共享能力差,且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而智能电网则可以规避由于信息孤立带来的不便,获取较为完整和联通的信息,使资源配置利益最大化。智能电网利用大型传感设备对电力发起、电力传送、电力分配和电力供给等中间环节中至关重要的各种电力设备的使用和工作情况进行实时把控;将以上设备传来的信号与data通过内网或更广泛的网路系统进行收集与整理;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发掘,达到对整个电力体系运行的监管与优化。

1.2、智能电网的特点

智能电网的功能特点主要包括:可视性、可操纵性、可变性、非封闭性、安全性、兼容性、可预防性、高效性、安全互、广度覆盖性、节能性等,有减少电力消费端的用电损耗、实时监控系统能够第一时间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减少电力污染排放、降低耗能损耗、实现电力企业集成管理等优点。

2、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2.1、智能信息技术

如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智能电网关键技术中,就能有效的将电网技术运用到电力企业发展中,该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将企业电网信息资料实现智能信息化,并通过电网发电厂进行输电配送,直至电网终端用电;其中每个环节均要该技术形成一个保障系统,同时采用该项技术在企业智能电网中给予运行的优点较为显著,首先,由于该项技术数据信息量较大,而当前企业智能电网中的数据信息量较低,数据化系统还未获得完善,因此采用这一技术利于为智能电网技术提供一个数据信息保障中,而数据信息量的大小重点在于企业中电网的技术含量。

其次,可以采用SAO对系统中不同数据给予集合操作,并根据信息特点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利于将数据进行分类[4]。最后,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将运营、销售、人力资源、生产等在企业信息实施调节整合,还可以构建信息处理平台,并根据市场需求扩展企业运营量,利于把电力企业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储备,大大提高了系统中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2.2、通信系统与参数量测技术

智能电网实现高效调度依托于双向集成的通信系统,在建立开放的通信架构,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后,智能电子设备、控制中心、传感器、应用系统将会被高效连接实现信息高速传输以及监测与校正。参数量测技术则是将所获取数据转化为数据信息进而提供给智能电网其他部门使用。参数量测技术要开发出新型多功能的表计与软件系统,如智能固态表计取代电磁表计,不仅对电量电费做统计,还进行电力高峰及费率的运算,或开发新的程序与软件系统对相位关系、设备运行参数、线路负荷、线路设备故障等数据进行更为全面的综合分析,推动电力调度工作的高效化、精确化。

2.3、网络拓扑构造技术

计算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充分显示出网络拓扑构造的重要性,电网中运用网络拓扑构造利于加强电网运行操作、建设和发展,是电网运行操作的基础;其重点可以将电网中的在故障因素降至最低限度,并能较快的恢复电力企业电网运行,消除影响电网运行的障碍,保证电网顺利运用。同时网络拓扑构造技术在使用时包含了以下几项内容,如:可采用全新方式重新实现环式降压配电,并同时可以使电网电路间电流的交换,以及使电流形成环形线路。采用此项技术可以全面解决企业中电网障碍,并对障碍进行及时清除补救,防止因此故障因素致使电电网运行受到影响。

2.4、分布式能源智能管理系统

分布式能源(DR)指的是安装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其主要功能是针对用户端的情况,使用一种针对需求是新型能源系统。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WADE对分布式能源定义为:安装在用户端的高效冷/热电联供系统,系统能够在消费地点(或附近)发电,高效利用发电产生的废能--生产热和电;现场端可再生能源系统包括利用现场废气、废热以及多余压差来发电的能源循环利用系统。

2.5、智能监控仪器和辅助决策系统

当前电网大都采用的软件为EMSSCADA系统,这些软件属于西方长期使用的系统,他们在稳定和安全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他们具有采集速度慢,信息收集有限、分析能力差等,对于出现一些特殊的故障时,这些系统无法能够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智能电网需要全面监控电网的所有相关节点,在出现故障时能够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及时通过各种海量信息、解决方案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提供给运行人员进行决策,从而实现了电网的实时动态管理。

2.6、新型的电网元件技术

新型电网元件是智能电网在硬件上的一个新的发展。通过不断发展的新材料和新科技,新一代的电力电网技术已经不是原先那种简单拉线工程,而是复杂的电力输送、电网控制、节能供电的复杂工程。当前新型的电网元件已经得到了丰富的发展,有:高温超导电缆HTS、故障电流限制器FCL、超导储能装置SMES等。

2.7、电网实时动态监测与预警技术

电网实时动态监测是在全球定位系统的相量测量单元(PMU)的成功研制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的,在电力系统运行工作时应用广域网的动态测量技术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坐标轴收集到大量电力系统准确的动态与稳态数据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与数据有效地整理与记录再将其传输到下一级数据系统或分析模型中,进行参数辨识、电网扰动分析或低频震荡分析,从而对电网运行状况作出判断。

实现了动态监测,可以再在此基础上运用预警与辅助决策系统将运行状况信息系统发送给相关调度决策人员,完成预警工作,紧急情况下完成控制辅助决策工作。例如在发生严重外部灾害时,可通过研究外部灾害信息,采用调度防御技术进行有效预测与调整,减轻外部灾害对电网运行的影响。2013年1月浙江智能电网电力调度技术就曾经保护浙江电网应对冰雪灾害,智能分析与实时告警推送功能为调度运行人员快速处理电网故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3、我国智能电网未来发展的建议

(1)发挥整体多向性管理优势,积极有序推行智能电网研究及建设

建议以国家宏观政策为指导,立足于世界电力发展技术的前端,从我国电力行业实际需要出发,依托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充分调动系统内外资源,形成前瞻研究、试点应用、大范围推广梯级推行机制,建立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体系,建设贯穿于电力行业全领域、全过程、全寿命的广域全景分布式整体多向性架构,建成符合我国能源战略和企业发展要求的智能电网。

(2)开展我国智能电网架构设计

应该以我国电网自身的特点和现有的信息、控制、管理系统发展为立足点,综合考虑未来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提出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构架和体系,保证我国智能电网具备可靠、灵活、开放的特点,能够同时满足电网规划建设、运行控制、资产管理、用户管理等方面的需要。

(3)形成完整的智能电网规范和标准体系

建立统一的规则和标准体系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智能电网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建议统一部署,通过组织各方面的研究力量集中科研攻关,把电力工业的标准、通信标准集成到电力系统的架构中,形成完整的智能电网规范和标准体系。最终目标是实现从发电到用电各个环节中相关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结束语

虽然智能电网的发展有很多的优势,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还不成熟,智能电网所遇到的问题,主要还是技术问题。我们必须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制定出相应的研究方案,使智能电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添,林俐.浅谈智能电网关键技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6:131-133.

[2]杨亮.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及核心标准概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07:179-180.

关键技术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关键;因素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事业,肩负着发电、水利灌溉、排涝等水利方面的艰巨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说,水利工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这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国家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我国是水利大国,同时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大投资力度,另一方面,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现阶段还处在发展时期,有些系统设施并不完备,但是水利工程建设对国家经济的作用不会减弱,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但是目前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水利施工人员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尽最大努力创建水利优质工程,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水利工程事业更好的发展,为应对这些问题,现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水利施工技术,所以对水利工程施工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是保证水利工程进行的前提和重点。

1出现大面积渗水的原因

1.1大面积渗水

(1)基面四周基坑降水应在垫层以下,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导致排水不良,若遇雨天停电或出现其它机械故障,基坑水位上涨,淹没垫层,不具备灌注混凝土条件,为出现抢进度,带水施工的情况。

(2)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由于拌合不均振捣不密实等原因,造成混凝土孔隙大强度低,出现大面积渗水现象。

1.2施工缝

(1)由于大面积施工,人为地将连续作业的混凝土分成几个单元,施工缝是施工造成的,同时也是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防水比较薄弱的环节。

(2)在水利工程施工时首先应该清除施工缝面浮灰、杂物等清洗干净,然后再按规范有关规定施工。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尽量避免模板支撑不牢、不严密,造成跑浆,出现蜂窝麻面这一类问题,最后引起缝隙渗水问题。

1.3变形缝

出现变形缝渗水主要的原因是止水带固定不牢,偏离中心,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出现较大孔洞或者蜂窝麻面的情况。

2 有效的防水方案

防水方案是水利工程中一项综合技术的表现,在水利工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的前提和关键性条件。因此在堵漏防水的措施中,要做到以下几点准备工作:

2.1科学合理的选择防水材料

随着防水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防水材料,而且不同的新型防水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要根据不同材料的特点来处理不同形式的渗水问题,一般来说,堵水要采用刚性材料(堵漏剂SH水泥外加剂)硅酸纳速凝剂。

2.2堵防相结合

堵(水)是水利工程施工的前提条件,因此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首先把渗水渠道封闭,然后再采用防水措施,这样才有利于加强结构的防渗能力。

3 依据防水渗水形式选用不同的施工方法

(1)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施工材料要严格符合国家有关部门对该材料的技术标准,同时应该要有建材质监部门的认可检测报告。

(2)在施工时要合理选用材料品种由于水下工程潮湿,通风受限制,潮湿基面上应选用湿固型和吸收水分能力强的涂料,保证它能吸收基面水分,达到与基面紧密粘结的目的,总而言之,在施工中要根据结构不同要求合理选择材料有振动设备的工程要选择合理适用的柔性防水材料。

(3)水利施工使用的各类材料,必须有厂家产品合格证,并且还要进行抽样检测,尽可能详细掌握各类材料特点使用方法,产品达到各类指标方可使用堵漏防水施工水下工程渗水形式多种多样,首先采用堵的施工方法,把渗水根源封闭这是各个工序的前提,是一项基础工作然后优化组合施工方法,才能在渗水部位形成多道防水线的密封整体防水层。

4 影响水利工程施工的关键技术

4.1 施工导流技术

(1)施工导流技术指的是为保证水利工程能够在干地上完成,通过设立围堰、对基坑进行围护,以及相应的工程措施改变河道,使水流向下游的技术。水利施工中的导流前提是要制定基本方案,然后要仔细分析经济技术指标,最后对方案进行比较与选择,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的最优方案。

(2)水利工程施工导流技术是水利工程总体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并且贯穿于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如何设计导流方案与如何选择导流方案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安全、工程工期和造价。

4.2 预应力锚固技术

(1)预应力锚固技术是指用高强钢绞线或是精轧螺纹钢筋制成锚索或锚杆,一端锚固在岩土中或结构物的混凝土中而后张拉锁定,使其对不稳固的岩土或结构物产生较大的压应力的技术,现已广泛地应用到交通、水利、大型建筑等建设中,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2)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预应力锚固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水利技术措施,无论是新坝建造还是旧坝加固都要应用此技术,不仅可以根部原有工程的设计要求中的深度、方向以及大小进行加固和补强,而且具有快速传递并转移拉应力的特殊优点,不用放空水库,不影响坝区已有布置及水电站运行,随时进行加固处理,而且不必增加坝体重量,对抗震稳定性也有利。

(3)预应力固锚的设计要根据坝型和稳定性的要求、坝基和坝顶的正应力以及现场施工条件合理进行固锚力度、大小和角度的设计。根据设计的要求,选择合格的锚索材料及锚具,锚索材料质量主要由监理控制,设计推荐采用质量好、性能稳定的系列锚具。

4.3 碾压混凝土技术

混凝土碾压技术指的是用干硬性混凝土利用土石坝施工工艺以振动碾压实的一种新的混凝土施工技术,现阶段已被广泛应用到了我国水利工程施工项目建设中,随着实践的次数增多,其技术也日益成熟。

在应用该技术时,要严格选用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等主要的原材料,选用比表面积小特供水泥,主体工程碾压混凝土施工前,要督查工程承包人进行现场碾压混凝土工艺性试验,确定配合比以及施工工艺流程。

5 加强质量观念

(1)由于水利工程中的防水工程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其中防水材料是最重要的前提,施工技术是工程实施的关键部分,另外施工质量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笔者实际工程经验可以得知,水利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基本上都是施工质量问题。所以要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就必须加强施工人员自身的质量观念,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最好是建立起一套合理科学的质量保护体系,做到在施工各个程序上把关,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问题的发生,保证提高水利防水施工质量。

(2)施工人员在水利工程施工时通过实验得到一定量的数据,比如说堵漏材料,由于堵漏材料型号种类较多,而且每种型号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施工之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施工人员仍然要时刻关系质量,主要是要按照产品说明书去展开施工环节,另外还应考虑影响其他胶凝的因素气温、加剂掺量、水灰比,水泥品种等),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在得到数据后要仔细研究,才详细掌握资料后才可以开始施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关的技术施工人员要最合理的运用相关技术,并且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多研究,多总结,这样才能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的工程中。

参考文献

[1]魏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1).

[2]郭廷荣,张明红,蔡莉蓉.浅议水利工程施工中质量保证措施[J].农业科

技与信息,2007,12.

[3]王小格.水利工程中的常见技术问题[J].河南科技,2011,03.

关键技术篇6

关键词 智能配电网;微网系统;自愈控制;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1-0231-02

从我国未来的发展需求来看,实现数字化电力控制系统势在必行。对我国当前电网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可知,我国的能源资源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这要求我国建立更完整的智能电网体系,以确保配电网供电更加可靠、电网运行安全更加稳定、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并增强电网抗攻击能力、有效促进企业运营管理,达到进一步规范电力市场的效果。[1]目前这方面工作正在初步规划中。

1 智能配电网概述

对整个智能电网而言,智能配电网是关键的组成部分,图1所示为智能电网系统图。智能配电网是指对先进控制技术、测量传感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进行有效融合,通过配电网高级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使这些先进技术在智能化的配电终端和开关设备上得以实现,并充分利用各种可视化软件的高级应用功能以及电网架构双向通信网络的物理支持,对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单元进行及时有效控制,以不断激发电力用户参与电网互动的积极性,从而在配电网运行时对其进行高效监测、控制与保护。不断优化配电网性能,提高其可靠性与安全性,确保我国电力的稳定供应,同时不断完善相应的附加服务。

图1 智能电网系统图

2 智能配电网的特征

智能配电网相比传统配电网而言,主要有以下优点[2]:1)供电可靠性更高:对故障进行智能处理,便于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并能有效抵御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当主网出现故障无法正常供电时,为保障重要用户的正常供电,可利用分布式发电、可再生能源组成的微网系统实现系统自愈;2)电能质量更加优质:通过对电能质量在线监测技术与先进电子补偿技术的使用,可更好的控制电压稳定,有效解决电能质量差的弊端;3)兼容性更好:随着大量分布式发电单元、可再生能源、储能装置的接入,配电网即插即用的功能得到了实现,并支持微网运行,使得负荷供电可靠性与配电网运行灵活性都得到了明显增加;4)互动能力更强:能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互动,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切实以用户作为服务中心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 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

配电网高级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是实现配电网智能化的关键技术条件,为确保电力企业与用户的双向互动得到有效增强,可结合配电网运行自动化技术、用户自动化技术、配电网管理自动化技术、定制电力技术以及分布式电源并网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确保配电网对微网运行的支持。大量接入分布式发电、储能装置与可再生能源,对配电网资产利用进行优化,并不断提高电力市场化水平、企业管理水平和配电网综合自动化水平,以确保用户享受更加优质的供电服务[3]。

3.1 配电网自愈控制

由于配电网自愈控制十分复杂,只有充分运用先进的数学和控制理论才能确保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的实现,应建立配电网自动判别算法,以提高系统故障扰动区、异常脆弱区、正常运行区以及检修维护区的各项评价指标,如电能质量评价指标、性能稳定指标、用户服务评价指标、兼容评价指标、经济评价指标等。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并预测后果,可确保配电网运行更加可靠,具有更强的自愈控制能力,使得供电系统更加灵活互动、清洁环保、安全可靠,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4]。图2所示为配电网自愈控制和分区运行流程图。

配电网智能开关设备具有以下特点:功能强大、性能良好、可靠性高、维护简单、提供网络化远动接口、支持在线监测和自诊断功能。另外,为确保系统的自动检测和识别功能,应在配电终端设备设置故障检测,以满足电磁兼容性和户外工作环境的要求,除此以外,还应提供不间断电源以更好的支持通信方式和通信协议。配电网系统的拓扑结构灵活性强且可靠性高,配电终端设备和开关设备都具有遥测、遥信、遥调以及遥控功能。以下为智能配电网优化和自愈控制系统所具有的优点:1)对配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预测;2)配电网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3)算法的自适应;4)对配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评估;5)实施自愈控制并实时运行优化;6)系统统一性和整体性良好;7)对智能电网的要求十分符合;8)收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图2 配电网自愈控制和分区运行流程图

3.2 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网技术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占据比例很大,社会的发展不能只依靠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为解决该问题,可在合理的控制方式下对微网实行并网运行,在两种运行模式之间实现无缝转换,使得主电不再是电网供电的唯一途径。在电网并入DG后可有效激活电网的工作性能,而微网系统主要以DG作为物理基础。图3所示为典型的微网系统。

智能配电网的主要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5]:1)不断增强电网发电的灵活性;2)确保电网供电安全可靠;3)调峰性能好, 启停方便, 对负荷平衡十分有利;4)提高电网抵抗灾害的能力;5)输电损耗量明显下降,节约成本;6)对特殊场合的用电需求均可满足;7)见效快且投资规模小,降低了投资风险。

图3 典型的微网系统

微网智能化可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电力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对组网过程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有效处理,以满足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对电网提出的更高要求。智能微网是一个智能化微型信息系统[6]。图4所示为智能微网的信息交互关系图。

图4 智能微网信息交互关系图

以下6个方面为智能微网所具有的主要特点:1)提供高可靠性电能;2)实现真正的自治;3)更有效利用分布式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4)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5)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 6)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从技术和结构角度分析,智能微网与智能配电网之间密不可分,智能微网是一项融合了可再生能源和DG的新技术,在未来可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短缺问题。

4 结束语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智能电网的进程中,实现智能配电网是一项关键技术,能有效弥补当前配电网自动化水平低以及架构薄弱带来的不良影响,广泛应用于提高电网运行控制并加强电网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作用。本文分析研究了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和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网技术,作为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对实现我国智能电网时代具有技术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光宇,孙英云,梅生伟.多指标自趋优的智能电网[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7):1-5.

[2]常康,薛峰,杨卫东.中国智能电网基本特征及其技术进展评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7):10-15.

[3]徐丙垠,李天友,薛永端.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7):38-42.

[4]余贻鑫.智能电网的技术组成和实现顺序[J].南方电网技术,2009,3(2):1-5.

[5]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等.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9,33(8):1-7.

[6]林宇锋,钟金,吴复立.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J].电网技术,2009,33(12):8-14.

作者简介

关键技术篇7

【关键词】HSPA+关键技术

一、前言

HSPA+是HSPA技术的进一步演进,能够使频谱效率进一步提高,HSPA演进的目标是在相同带宽内达到与LTE相近的频谱利用效率。HSPA+在R7版本开始定义,其主要的特性分布在R7和R8两个版本中。HSPA+技术能够保持和UMTS R6版本的后向兼容性。与LTE不同,HSPA+是对现有的WCDMA系统的平滑演进,主要是通过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对基于CDMA多址方式的HSDPA和HSUPA进行改进。HSPA+和现有的WCDMA有较强的兼容性,其网络部署的带宽同样为5MHz,采用的频段也是与现有WCDMA相同的频段,但在5MHz带宽下要达到和LTE相仿的性能。因此,将UMTS的基站从HSDPA/HSUPA平滑升级HSPA+,一方面能使用户达到和LTE类似的网络体验,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保护运营商的投资。

二、HSPA+关键技术

R10 HSPA+引入的最关键的技术是4载波HSDPA,可以提供与LTE相似的下行数据速率(100+Mbit/s)以及23+ Mbit/s的上行数据速率。因此,在支持移动宽带业务方面,多载波HSDPA会成为很有竞争力的接入技术之一。

与双载波HSDPA不同,多载波HSDPA允许对3或4个载波同时调度。因为数据速率与带宽成正比,所以多载波HSDPA会提升峰值数据速率以及系统容量。在20 MHz带宽内4载波HSDPA可以实现84 Mbit/s的峰值速率,如果同时采用MIMO则可以实现168 Mbit/s的峰值速率。

三、HSPA+关键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分析

(1)更高阶调制方式需要更好的接入信道的质量,CQI大于25可以启动64QAM。(2)建议在无线环境好的区域部署。(3)网络升级代价:①HLR/CN核心网影响:引入64QAM之后,理论下行最大峰值速率可以达到21Mbps,HLR签约数据需做相应调整。②RNC影响:软件升级。③NodeB影响:软件升级。④终端:3GPP规定了CAT13、14、17、18这4种终端支持64QAM。

(1)同下行64QAM类似,上行16QAM也只有在信道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宏蜂窝组网条件下,只有在靠近基站的较小一部分区域内有机会使用16QAM。(2)目前各个厂家设备采用上行16QAM设备的性能都还不很理想,未能支持商用。(3)网络升级代价:①NodeB:需软件升级,个别厂家还需增加基带处理板。②终端:3GPP规定了CAT7终端支持16QAM。

(1)RLC层的峰值速率受限于RLC协议数据单元(PDU)大小、RLC往返时间(RTT)以及RLC窗口大小,即便采用最大的640bit,(一般窗口大小为2048,RTT为100ms),则RLC层能支持的最大速率只有640*2048/0.1=13.1Mbps。(2)R7、R8的层2增强(包括下行和上行)引入了flexible RLC PDU size(10~1500Byte)。(3)网络升级代价:①网络设备:软件升级。②终端:需要终端支持此功能。

(1)在R7之前,UE在CELL_FACH状态下传输数据时,映射到FACH信道,传输速率通常低于32kbps。(增强CELL_FACH可以达到甚至超过1Mbps)。(2)引入下行和上行增强CELL_FACH技术,使得Cell_FACH、Cell-PCH和URA-PCH状态时UE可以采用HS-DSCH、E-DCH传输数据,缩短数传延迟。(3)网络升级代价:①网络设备:软件升级。②终端:需终端支持此功能。

CPC的目的是在DCH状态时(使用HS-DSCH/E-DCH信道)尽量减少控制信道的开销以增加同时在线的用户数,包括几项子技术。

(1)DRX是对上行DTX方案的补充,必须和DTX一起使用,不能单独使用。(2)CPC技术引入对网络性能的影响:采用UL_DTX/DL_DRX,手机耗电量可以节省30%~50%。(3)网络升级代价:①网络设备:软件升级。②终端:需新型终端支持此功能。

四、小结

随着竞争加剧,ARPU值持续降低,运营商在进行网络建设与升级时,不仅要考虑技术的领先性,更需考虑如何保护既有投资,降低成本。LTE是未来网络发展的目标,但由于LTE不能向后兼容,运营商必须投入高额投资购买新频段,部署新网络。同时,现阶段的LTE产业链无论在标准、终端,还是用户使用习惯的培养上都尚不成熟。因此,3GPP在确立了LTE的演进目标之后,出于对实际市场进展的考虑,又启动了HSPA的升级版本HSPA+。

HSPA+在性能上向LTE靠近,却远低于LTE的建网成本,而且HSPA+终端市场已日益成熟,显然更适合作为现阶段乃至今后几年的网络发展方向。对于运营商而言,部署HSPA+网络不需要更换已有的HSPA设备,也无需购买额外的频段,就获得更理想的网络性能与容量,使已有网络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3GPP TR 25.999 High Speed Packet Access(HSPA)evolution;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2011-03-08]

[2] 3GPP TR 25.899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HSDPA)enhancements[2011-03-08]

关键技术篇8

关键词 连作晚稻;单季晚稻;高产;施肥;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264-01

在水稻生产中,晚稻包括2种类型:连作晚稻(又称双季晚稻、二季晚稻、后季稻)和单季晚稻(又称一季晚稻)。现根据晚稻生育特点,将晚稻高产施肥关键技术综述如下。

1 连作晚稻高产施肥关键技术

1.1 生育特点

连作晚稻具有“三短一早”的生育特点,即全生育期短,大田营养生长期短,有效分蘖期短,幼穗分化开始早[1]。连作晚稻一生中只出现1次明显的吸氮高峰,即在移栽后10 d左右开始。连作晚稻幼穗分化和拔节之间的关系与早稻相同,是幼穗分化开始之后才进入拔节期的重叠生育型。连作晚稻的吸肥高峰虽不如早稻明显,但其后期吸肥量要多于早稻。因为前期水温和土温高,会影响根系的生长与吸收,所以连作晚稻要比早稻适当增施穗肥(含促花肥和保花肥),但要注意后期气温下降较快,过多的氮肥不仅会引起贪青迟熟而减产,还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因此,中后期施氮肥要控制分次进行。

1.2 施肥原则

连作晚稻施肥原则是“基肥足、追肥早、穗肥巧”,氮肥施用比例为:基蘖肥占85%,穗肥占15%。在保证安全齐穗的条件下,后期看苗补施粒肥,可望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1.3 氮、磷、钾肥施用比例

在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上,应安排磷肥全作基肥,钾肥60%左右作基肥,40%左右作穗肥(或作拔节期的长粗肥)[2]。连作晚稻大田氮、磷、钾的施用比例以1.0∶0.5∶0.8为宜。

1.4 施肥方法

在整田时施足高效复合肥(含纯N、P2O5、K2O各15%或16%,下同)500 kg/hm2 作基肥。一般中等肥力水平的田块,移栽后5~7 d撒施尿素112.5 kg/hm2作分蘖肥,晒田复水后(颖花分化期)施氯化钾75 kg/hm2作促花肥,在剑叶出叶期施尿素37.5 kg/hm2左右作保花肥。有条件的还应在稻田群体见穗期和齐穗期用磷酸二氢钾1.5 kg/hm2加水750 kg/hm2(叶片颜色发黄的加入尿素7.5 kg/hm2)喷施作粒肥[3]。

2 单季晚稻高产施肥关键技术

2.1 生育特点

单季晚稻生育期较长,一般在本田的生长期可达100~120 d。单季晚稻在幼穗分化前有1个只生长叶、叶鞘和茎,不伴随幼穗分化的长粗拔节阶段,幼穗分化和拔节之间的关系是拔节后才开始幼穗分化的分离生育型。单季晚稻因生育期较长,吸氮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并且后期吸氮高峰比前期高,因此单季晚稻一定要施用穗肥。单季晚稻氮肥施用的基追肥比例为:基肥占40%~50%,追肥占50%~60%,即“基小于追”或“基追并重”。在各生育阶段追肥比例的安排上,一是要注意不能集中在前期追施,以免造成长势太旺、无效分蘖多、株行间郁闭严重、封行提早、后期早衰而影响单季晚稻高产;二是要适当增加中期追肥,以满足单季晚稻第2个吸氮高峰对氮素肥料的需要,促进光合物质的积累与运转,形成壮秆大穗,发展群体生产力[4]。

2.2 施肥原则与比例

单季晚稻本田追肥原则是“前轻、中重、后(指幼穗分化后期)补足”。单季晚稻施氮比例为:基肥占40%~50%,蘖肥占30%,穗肥(含拔节期长粗肥)占20%~30%。

单季晚稻大田氮、磷、钾的施用比例与连作晚稻相同,即N∶P2O5∶K2O=1.0∶0.5∶0.8。

2.3 施肥方法

一般中等肥力田块,在整田时施足高效复合肥450~500 kg/hm2作基肥。分蘖肥可分为促蘖肥和保蘖肥2次施用,移栽后10 d左右撒施尿素75 kg/hm2作促蘖肥,待促蘖肥追施后5~7 d,查看稻苗,长势旺的,可不施保蘖肥,对长势达不到要求的,撒施尿素37.5 kg/hm2作保蘖肥。晒田复水后于拔节期施尿素37.5 kg/hm2与氯化钾75~90 kg/hm2作长粗肥。孕穗期施尿素37.5 kg/hm2左右作保花肥。

3 结语

总之,连作晚稻与单季晚稻在氮肥的施用上有明显差异,连作晚稻体现了“前促、中控、后保”的原则,单季晚稻体现的是“前稳、中攻、后补”的原则[5]。由于单季晚稻在拔节后开始幼穗分化,为了保证形成大穗,必须在拔节后,幼穗分化过程中创造有利于幼穗发育的条件,栽培上要加强肥水管理,以满足长穗的需要。

4 参考文献

[1] 南京农学院,江苏农学院.作物栽培学(南方本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2] 尤德敏,邱嘉璋.水稻施肥[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3] 陈蔚.抓紧早稻后期的田间管理[N].黄冈日报,2008-06-08(3).

[4] 曹一平.晚稻的施肥特点及技术措施[N].农民日报,2011-08-05(7).

上一篇:技术管理范文 下一篇:交通工程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