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30 13:38:32

微课设计

微课设计篇1

关键词:解剖学;微课;微设计;微教学

2007年国外微课创始人萨尔曼•可汗正式创立“可汗学院”网站,为各国人民提供免费视频教学,每月点击量超过200万次。伴随微时代的来临,2011年我国首次微课大赛在佛山举行,微课在国内悄然兴起。微课推动传统教学模式转型,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逐渐受到热捧。2016年笔者通过参加微课培训,制作微课《胆汁的分泌及排出》参加辽宁省职业院校微课大赛有幸获奖,从而对微课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及一定的认识,现介绍如下。

1微课的优势

微课将某个知识点(难点、重点)或某个教学环节制作成视频进行教学。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满堂灌模式,学生活泼好动,始终集中注意力有一定困难,虽然教学内容繁多,但学生掌握得并不多。微课时间一般为5~8分钟,分解每单元重点或难点,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注意力。传统课堂教学注重内容的完整性,重点、难点突出不明显,微课以画龙点睛之笔将重点、难点迎刃而解,是传统教学的辅助,二者相得益彰。教师互相观看微课,根据教学效果进行集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可提高微课的设计及教学水平。

2解剖学微课的微设计及微教学

解剖学微课整体结构:核心结构为微视频;辅助结构为微设计、微课件、微教学、微评论、微反馈、微反思等。两个关键环节是微设计与微教学,微设计是理论部分,微教学是实践部分。

2.1解剖学微课的微设计

2.1.1解剖学微课的微设计标准微课虽小,但设计环节必须完整,包括提问、互动、提示字幕、关键词、梳理总结、反思等,亦可模仿借鉴微电影、广告等新颖创意对教学有关的小故事、小现象进行编排。中职解剖学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个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功能,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医疗护理实践,因此这些内容必须在微课中体现。微课的主要观看群体是学生,因此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2.1.2解剖学微课的微设计模板解剖学微课的微设计应遵循设计独特、细致,兼顾方法、媒体、策略的原则,步骤基本分为:开始临床实例引入导入新课播放动画、图片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联系医学常识,扩展知识点总结,见表1。

2.2解剖学微课之微教学

2.2.1解剖学微课教学对象解剖学是中职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医学课程,学生刚从初中升到中职,深感学习内容跨度大,知识难度明显增大,学生学习情绪会发生变化,教师需处理好初中与中职教学的衔接工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信心[1]。同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基础知识水平、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活动(例如游戏、竞赛、讨论等)与多种训练形式(例如搜集资料预习课程或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并相互检查等),营造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2.2解剖学微课教学目标解剖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根据中职学生认知水平设定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器官位置、形态、结构、功能;(2)技能目标:准确辨认标本,规范化操作;(3)情感目标:培养创新思维和团结合作精神。2.2.3解剖学微课知识点微课以短小精悍著称,因此一般只包括一个知识点,主题突出,内容严谨。解剖学课程内容复杂,其微课要求知识准确,并展示教师的智慧和教学策略,此外还要求与临床相结合。2.2.4解剖学微课教学艺术微课要求视频清晰,画面稳定,声音与画面同步,语言富有感染力、字幕简洁、讲解细致,体现“有限时空,无限创意”的微妙境界[2]。2.2.5解剖学微课播放微课使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在食堂、寝室等各种场合都能学习,还能根据个人理解情况暂停、调节播放速度、反复观看,“我的微课听我的”,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微课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3个环节均可让学生观看,课前预习适宜采用启发类、问题类微课;课堂教学适宜采用演示类、实验类、合作探究类微课;课后复习适宜采用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微课。

3结语

微时代背景下,解剖学微课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名学生,创建属于学生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创新变革的时代要求,方便、高效、实用。只有将解剖学微课的微设计和微教学统筹规划,才能制作出完美的微课奉献给学生。

参考文献:

[1]程小莉.数学教学要时刻掌握学生情况[J].大观周刊,2013(2):110-111.

[2]张晟华.高中文言文微课教学艺术摭谈[J].中学语文,2014(4):73-74.

微课设计篇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教学资源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对促进教学方式变革、构建学习型社会有重要意义。微课资源是开展微课的前提条件,是微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微课是教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其数量日益丰富多样,如何提高微课的教学利用率,以更好地服务教学活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微课资源应用到教学中进行设计。

2基本概念

最早运用微课资源的是北爱荷华大学教授,他为了让非专业人员也能够了解化学知识,提出了60秒有机化学课程。随后可汗学院提出了在线微视频学习资源,这一举动引起教育工作者对微课的可行性探索。黎加厚教授:微课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时间短小的课程。焦建利教授:微课是一种以阐释某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炼简单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和焦建利教授主要从微课的“微”角度认识微课,而余胜泉教授:“在‘课’的基础上,强调微课本身不只是一种学习资源,而是包含了学习内容、教学活动评价等要素的教学服务。”尽管研究者对微课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共同点都是将微课看成一种新型的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的教学资源。

3微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要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做好相关的教学设计。以下七个方面是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

3.1微课资源设计与开发

微课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设计,用来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学问题。在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中要遵循多媒体学习的认知原则,选择适当的资源及媒体组织形式,以呈现学习内容,使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环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微课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学校的多媒体设备、教室以及教室的场景布置,为学习者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充分利用资源,使学习者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3.3教学内容分析

微课资源是以某个知识点呈现相关内容,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认真备课,分析教学重难点,熟悉教学内容,并做好教学内容与微课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利用教学环境氛围恰当呈现微课资源,加强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4授课教师技能分析

微课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这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微课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这对教师有两点要求,一是,教师要认真备课,做好教学内容与微课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教学。二是对于非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多方面技能,包括计算机知识、技能,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技能培训,也可以自己探索学习,熟练操作多媒体,以实现教学目标。

3.5学习者认知结构分析

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信息化条件下运用其他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都需要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达到知己知彼,提高教学效果。在微课资源的教学设计中要了解学习者的原认知结构,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考虑学习者之间差异等要素,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精心分析和选择微课资源。

3.6微课资源教学试用设计

针对知识点的重难点和疑点,设计和开发出微课视频,将设计的微课用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微课使用效果,做好微课资源运用效果记录,并与传统教学进行比较,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7微课资源评价、修改设计

依据微课评价标准对微课做出评价,发现微课设计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活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改,进一步完善,再将之应用于教学中,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微课作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产物,如今已引起很多微资源爱好者、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微课是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如何将微课更好更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于教学中为学习者服务,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将微课运用到教学中,以激发学习者兴趣,提高学习者学习效果,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是所有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微课设计篇3

1.1适当分解的原则。

在MOOC环境中,课程案例应该适合网络传输,在时间上应该短小,这样使学习更加灵活。针对这一情况在微课程设计时应该将知识进行适当的分解。每一节课是一个知识点,时间长度在十分钟之内。

1.2角色定位原则。

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非常高的自由度,学习者在什么时间学习、学习什么、学习进度如何都是自己掌握的。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学习者的主体定位,在课程设计时注意设计讲授者与学习者的角色定位。尽量挖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使学习者能够有效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1.3重视交流的原则。

在MOOC环境下的课程主要是学习者学习,课程设计者提供讲授。但是对于学习来说只有这两点是不充分的,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与设计者之间的交流,帮助学习者解答问题,让学习者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强化知识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1.4课程资源多元的原则。

MOOC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自己喜欢的网络终端来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对于微课程设计来说,简单的提供视频是不足够的,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多元的教学资源,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

1.5简单清晰原则。

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学习的课程非常多,学习者接收到的信息量也非常大,这时学习者可能会不知道如何选择而影响其自主学习。因此,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应该简单清晰,减少无关信息的出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2MOOC环境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在MOOC环境中微课程的设计与传统的网络课程设计不同。传统的网络课程有明确的学习者,学习者的组成比较简单,MOOC是一个完全免费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任何人都可以在MOOC平台中注册学习,因此,在MOOC环境中进行课程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学习者的类型、需求,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在MOOC环境中,微课视频也不同于传统的网络教学,在传统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视频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在MOOC环境中,微课视频则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视频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学习内容、教学策略和媒体这几个方面。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知识被构建的基础是网络,学习者处于连通的网络之中,通过网络工具与其他学习者、课程设计者进行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协作。针对以上分析,MOOC环境中的微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分成: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学习测评三个模块来进行。其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习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分析;教学资源设计包括: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测评设计包括:学习测评、教学管理。其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是基础,教学资源设计是主体,学习测评是保障。

3计算思维微课程设计应用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在MOOC环境下根据前面的分析进行计算思维课程的微课程设计。首先学习者需求分析,潜在的学习者主要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其学习的需求是为了提高教育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的需求是为了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提高计算思维学习技能。通过需求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对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进行总体的了解掌握关键的概念;掌握计算思的维核心组成部分;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注意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割,分割后进行课程设计,搭建教学平台。我们选择Udemy课程平台作为计算思维微课程的课程平台。首先进行课程管理;创建课程提纲;添加资源模块;编辑测试模块,通过测试模块可以及时的将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反馈;Udemy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页面的右侧都有问答页面,支持URL、图片、嵌入HTML等,学习者可在这个区域进行提问或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参与到问答中来;Udemy中还包含笔记模块、聊天模块,学习者可以通过笔记模块来记录笔记,通过聊天模块进行讨论;Udemy中还包含通知模块,可以话题、课程安排或者一些活动、要求等。

4结论

通过实验课程平台可以看出,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段进行学习。学习者在讨论区积极讨论,针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提问,其他学习者和教师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同时通过MOOC平台也可以看出,当前的学习者学习习惯不好,参与笔记模块的学习者很少。通过在MOOC环境下“计算思维”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来分析,确定了MOOC环境下微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为以后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设计提供借鉴。相对比于传统教学模式,MOOC环境下计算思维微课程,结合了对潜在学习者的分析进行教学设计,针对当前网络学习环境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顺应计算机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环境。

微课设计篇4

1微课建设总体思路

如果需要将一门课程建设成微课程的形式到网上,让更多的人方便学习,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选题,,即站在一门课的整体内容的角度,梳理整个框架,摘出课程中所有可以作为重点、难点或易错点的知识点,作为微课选题的目标范围;第二步,是对每个串起来就能掌握整个课程内容的知识点进行精心设计,包辑如何导人、如何展示、.如何交互等;第三步,根据设计结果,采用合适的制作工具,制作出一个一个小而精的微视频,并配上学习任务单(与微课程配套的学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学习反思和后续学习预告),加上片头片尾,那么,一个完整的微谋程系列就出炉了

2微课教学设计三部曲

在制作微视频之前,先要进行微:课的教学设计,就像盖楼一样,要先对未来的大楼进行设计规划,有了设计图,下一步就可以按照设计图施工了u同样的道理,有了微课的设计结果,就可以按照这个结果制作微视频了u如果你想做个精致、实用、符合教学规律的微课视频甚至是系列,就需要前期做精心设计u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一节课50分钟或45分钟之内讲解几个知识点,包括导人、讲授、活动、评价及小结等环节,这些也同样适用于微课,只是微课程只涉及1个知识点,时间在8分钟之内因此,微课教学更需要在財间、语言、展示、手段等方面进行精炼、精确和精彩的设计与安排,设计的越详细越到位,将来的微视频制作才更有的放矢u那么,针对一般敎学的导人、讲授和小结三个环节来看看分别需要考虑哪方面的设计

2.1导入

在讲授一个新知识点的内容时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介绍给学生,包括为什么要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必要性),该内容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情景或背景)等等u因此,导人的方式可以有问题导人、情景导人、故事导人、目标导人等等具体采用哪种导人方式还要看内容本身的需要,但不管哪种导人都要遵循时间短、简明扼要、流畅衔接、目标明确的特点,以符合微课小而精的碧求

2.2讲授

将课程内容导人之后,下一步就是以流畅的衔接方式进人讲授环节u这个环节可以融人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个性的教学风格,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点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和展示4语言方面,尽量闻练、准确、能风趣幽默一些更好;思路要清晰明了;简单的内容点到为止不必啰嗦,复杂有难度的内容可以用案例法、类比法、举例法、演示法、操作法等教学方法以直观、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展示手段可以用文字、表格、图表、动画、实物、实验、截取视频直播、现场操作等方式;对于启发性教学,还需要设计恰当的交互环节总之,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如高超的内容组织编排能力、一流的口才、强大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时间的把控力等。

2.3小结

最后用1分钟或半分钟的时间对整个知识点内容做一个简短的小结,包括重点、难点、易错点的总结、步骤思路的梳理、课后思考或内容引申等,主要是起到点睛或提纲挈领的作用u这个环节虽然简短,但却必不可少。

3微课教学设计实例

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数组与指针”一节中的“用指针访问一维数组”知识点给出具体的微课设计实例供同行参考下面具体展示该设计实例主要包括的几个部分。

3.1选题意图

“用指针访问一维数组”知识点是该课程的“指针”一章中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指针和数组不仅是C语言中的两种重要数据类型,也是C++、C#等其他窜言中必备的数据类型,而且在实际编程中因指针访问数组对于提升算法的空间效率和时间效率效果显著,因此,如果将该知识点做成微课形式,贝不但提升授课效果,而且可以服务学生的课后巩固复习,帮助学生强化二者的基:本概念、使用操作及应用技巧,为学生在今后的编程过程中提升和优化软件功能奠定基础u

3.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①领悟理解用指针访问一维数组的好处;②识别记忆如何定义指向数组元素的指针变量并赋值;③简单应用方面,能够用指针访问一维数组元素来实现,如比较大小、排序、矩阵操作等u

3.3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该过程共需6分钟,分7步进行,具体见图3~6该过程按照前面所述的导人、讲授、小结的顺序进行设计,并在讲授环节使用了多种教学法

3.4设计亮点

该实例的设计亮点有5个:①在导人和讲授环节融人了多达9种的教孛方法,尤其在讲授环节,采用温故知新法引出需要的前期知识即一维数组和指针变量的定义,然后使用陈述法并穿插对比法和归纳法说明指向一维数组的指针变量的赋值与引用方法,有了这个基础,下一步就是如何应用了u因此使用举例法结合图示法说明应用过程,之后采用列举法说明注意事项,这样,主要知识点都讲授完毕,花一点时间做个小结梳理,从思路上将应用要点串一遍,形成4匡架知识(归纳法),最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下标法和指针法表示数组元素的区别理解,设计一个练习题和一个思考题加以巩固(练习法);②本知识点的选取原则既考虑到内容的重点性和难点性,叉考虑到该知识点对后续知识学习的铺垫功能;③媒体选择了图示法和程序法,将课件中的部分内容直接展示于此,有利于描述的直观性和简洁性;④在互动环节设计了课堂绛习和思考题;⑤梳理了整个教学过程框架:问题导人->讲授:先概念、后使用、再应用->小结:梳理重点和思路。

4结束语

微课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想设计出一个一个精致、实用、到位的微课程,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智慧融人进去而设计的越精细,后续在制作上也会越成功。

微课设计篇5

【关键词】微课程;微课程设计; 函数的值域

当今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技术和网络学习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领域的巨大变化.这种灵活互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和碎片化,需求信息容量相对短小的学习资源,这必然引发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微课程在时间、内容和表现方式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需求,为老师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是促进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研究微课程在学科中的应用将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1.微课程概述

微课程的雏形最早始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Leroy A.McGrew 教授 1993 年所提出的 60 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在知识结构上每一个60秒课程都是完整、独立、短小和内容高度提炼的.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提出了“MicroLecture”的概念,首创了“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在国内,首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的胡铁生,他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浙江传媒学院郑小军则认为“微课程是为翻转学习、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提供支持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和网络教研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课程教材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华东师范大学的刘名卓则认为“微课程是一种适应现代快节奏,适合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等而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讲座,长度不长于10 分钟,内容精、容量小的新型课程形态”;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应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众多专家学者对微课程的定义虽各不相同,但是大致特点都很类似.

在这里笔者认为,微课程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信息技术”作为载体.微课程需要软硬件的条件支撑,当下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多媒体的传播形式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媒介,通过微视频呈现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其中包括脚本设计、音频、文本、图片等等;

(2) “微”作为核心.“微时间”,相对传统的40或45分钟一堂课,它强调以5~10 分钟为宜,“微内容”,将复杂的知识点分解为相对独立又能成体系的知识碎片,主题突出,内容鲜明,更适合教师的教学需要.

(3)“针对性强,可达成学习者的发展和个性化学习需要”.微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资源,学生能依据自身学习的条件和需要,理解核心概念和突破难点,是实现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的需要.

(4) “生命力”表现在灵活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上,可运用于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情境模式,充分挖掘课外资源,使学习的广度进一步延伸.

2.微课程设计思路和原则

从传统的教学设计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微课程的开发流程主要包括选题、设计、脚本编写、教学准备、录制视频、后期加工、反思修改和上传到网络或平台等步骤.设计过程中不论形式和方法如何,关键要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遵循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精心设计自主学习任务.由于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和更好的教学,而不是去验证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能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要确保微课程能满足学习者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从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微课程的设计使用是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利用一些动画、表格、音视频等方式表达教学内容时,要突显微课程的“短、小、精”的特点,便于多样化传播(网络视频、电脑、手机、微信等),最大化地体现微课程的优势.

3.微课程教学的实际应用

佛山教育局推出的“微课”模式,将原本45分钟的公开课,浓缩成5至8分钟,砍去不必要的前奏后奏,仅保留课堂难点热点精华部分,通过播放的控制解决重难点问题,短短1个月时间内,点击率就已突破5万人次,在整个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笔者选择中学数学《求二次函数的值域》设计微课程,在学情分析和教学重难点分析的基础上,从知识体系中筛选出核心的知识点构建微课程内容.中学数学《求二次函数》课程,旨在引导独立观察分析图形,探索出求二次函数值域的关键是求出函数顶点的坐标,那么如何求顶点坐标?这就必须要使学生认识到顶点坐标呈现的方式,即图形、公式和定义表达式,然后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猜想,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二次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内容,而求二次函数的值域一直也是函数常考和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如何使学生尽快掌握常见求二次函数的方法和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有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畏学”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人从“数学知识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角度,认为“对于同一内容,不同的呈现方式对学生的帮助存在差异”.并提出“将相对复杂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并采用总结性文字”呈现出简洁明了的规律,比如知道了一般的解题思路和步骤,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也有人从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的角度分析,认为部分教师缺乏对教材知识的多层次的展现,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科知识和概念讲解,而忽视教学价值较大的数学方法.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学习习惯存在不同,而本节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也较高;另一方面是多数学生不能够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把初中的知识及时转化为学习本节内容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再者在目前应试的重压下,不少教师对本节的知识的作用缺乏深刻认识,仅局限在会做一些简单题的层面,没有很好的从知识对后期学习的关联性进行深入剖析.从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学生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将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更直观具体的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观念,在整个过程中,运用“微课程”无疑成为一种很好的途径和方式.

处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学习资源,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借鉴,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的一个助推剂.本文从微课程的概念入手,剖析其内涵和特点,提出了一些微课程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围绕学科教学设计微课程.对更好地开发和应用的微课程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希望能够促进微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新局面,使微课程教育深入渗透到一线.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 : 61一 65.

[2]金陵.课堂是这样“翻转”起来的[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 ( 8 ) : 29.

[3]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张琛.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29~32,46.

微课设计篇6

关键词: 高职 微课 设计

一、高职微课现状

微课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教学资源,能够有效促进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2012年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学校都在踊跃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与此同时,录屏软件、摄像工具、录播教室等一系列微课制作软硬件设变都得到了推广,微课制作方法为广大教师所掌握。

微课主要由微视频组成,特点较为鲜明。其特点一是求小不求大,每次微课只解决一到两个小问题,不追求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视频时长控制在15分钟之内;二是开门见山,快节奏解决问题,用最简短的方式找出问题的结果;三是形式新颖,力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高职微课存在的问题

1.微课的主要制作方法是拍摄,但是在微课拍摄中会暴露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的老师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时能够侃侃而谈,但面向镜头时自身压力较大,语言经常出现混乱,视频拍摄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此类教师制作微课时往往效果不是很好。

2.微课的内容选择不合适,导致微课效果大打折扣。有的老师选择微课内容的标准是理论性强不强,或者知识点多不多,刻意追求较长时间的微课视频。这样的内容不一定就是适合微课的内容,如果内容不适合,那么将来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就不够,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还有的老师选择微课时侧重于挑选那些偏动手能力的实操项目,只选实操项目不顾理论内容。

3.表现方法重于内容实质。微课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所以,大家制作出来的微课应该是风格各异的。但是因为比赛的存在,导致大家的微课制作技术向花哨的演示技术靠拢,反而忽略微课内容的传授,学生学习时往往因为缺乏新鲜感而减少学习热情。

4.微课不讲究系统化,所以很多教师制作微课的时候都没有注意。一是微课数量较少,覆盖的知识点有限;二是微课的形式比较单一,只有视频。

三、高职微课设计

1.微课与结果相统一

在微课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遵循一个原则:有成果输出。即学生学完微课之后能够马上学以致用,而不是听完之后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微课之所以被冠以“微”,就是因为其每次只解决一两个小问题,而且是解决问题,不是引入问题。

从某种意义来看,解决问题可以理解为成果输出,解决了问题就是输出了成果。一道习题的解答可以看成是成果输出;一个图形的绘制可以看成是成果输出;一道菜怎么做、一个零件怎么拆卸等都可以作为微课的内容。因此,微课的内容应该有一个结果,并且应该是一个确定的结果。微课的内容就是这个结果的解决过程,微课的内容则应当围绕如何达成这个结果进行。

2.微课与表达相统一

在微课的表达方面,也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微课表达形式应当适度。微课的目的是在很短时间内展示如何完成一个结果,而不是向人展示各种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技术。相反,过于花哨的表达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高职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会太长,所以微课在表达上就应该开门见山,快速导引出结果。

一般来说,微课的节奏要比课堂教学快,过于拖沓的节奏不仅不会吸引学生,还会适得其反,但也不能过快,使学生的思维难以跟上,要避免“重视频画面轻内容学习”的情况。有些情况下,操作过程演示就是很好的微课,但是不能将微课等同于操作过程演示。

3.微课与自我评价相统一

微课的选择还应该建立在便于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即学生学习完微课之后,应当有一个学习任务用来评价学习效果。学习任务的作用一是作为微课课程的延续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二是为了便于对微课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

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不能一味仿照微课比赛采用点击率作为评价指标。点击率能够反映出微课受欢迎的程度,并一定能反映出微课的真实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向某个方向思考,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自行发散,要让学生有没有掌握微课的内容。

4.微课应当有完整的体系

从微观角度来说,微课不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只需要解决一两个具体问题就行了。但是从宏观来讲,每门课程应当建立一个完成的体系。即微课应该涵盖课程所有内容。一个完成的微课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某门课程只有很少几次微课,学生遇到问题时不一定会想到使用微课来解决,单次微课的作用和效果都有所欠缺。另外,微课应当是一个由讲义、视频、作业、反馈部分组成的整体,仅有微课视频是不够的,一个完整的微课应当涵盖从预习到复习的整个过程。如果有条件,还应及时提供答疑。

四、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非常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微课在高职教学应用过程中要遵循重内容不重形式的原则,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微课并不追求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但是微课不反对建立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如有可能,应尽量使微课能够涵盖这个课程知识范围。总之,微课可以让学生随时学习,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从某种意义来说,微课就是要在学生有兴趣的时候,快速完成知识的传递。高职学生在学习中难以集中注意力的特点,使微课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健斌,王鹏,顾新.微课在工科本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4.12.

[2]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

[3]王继良.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04.

[4]杨洁,邵丽芳,张冰冰,汪芳芳.工程制图课程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微课设计篇7

【关键词】微课;高校教学;课程设计

一、微课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

微课的出现和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事物刚刚出现已经显示了它优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显著特点.它以视频为表现形式,通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来清晰完整地阐述某个学习内容,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迎合了数字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如何将科学、艺术与情感等因素与数学的抽象性相结合

(一)科学性

实现高校微课教学的科学性,主要通过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难点清楚、分析深刻、概括全面、知识前沿的教师教学文本即讲稿或详细教案内容来保障.逻辑严谨、概念清晰的讲稿或详细教案,是实现微课教学科学性的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因素不能替代应有的教学设计;撰写那种主要依赖教育技术方法拷贝、粘贴画面,配以音响进行图解的诠释式教学作品,尤其是过于追求感官刺激、图媒艺术很美却与教学联系不紧密的作品,不仅违反了高校微课教学的科学性,也不符合在线网络教学的要求.

(二)艺术性

教学艺术是所有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因为教学艺术关系到知识能否有效传授、教学目的能否达到.教学艺术也是教学方法的灵魂,没有教学艺术的保障,教学的科学性就难以实现;富于教学艺术的教学过程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缺乏教学艺术的教学过程味同嚼蜡,其教学的科学性自然也会大大降低.但是如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稀释了教学内容,影响了教学节奏,甚至干扰了学生对知识的思维和注意,其结果不仅会降低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用,也会违背教育艺术性的应用原则.

(三)感情因素

教师在微课教学视频中有无亲和力、自身教学情绪是否饱满、教学语言有无感染力、教学是否有激情,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还事关教师教学形象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好坏.人的情感犹如人感知渠道的“阀门”;当学生的情绪低落、情感冷漠时,其感知能力、学习认知能力必然低下,此时要去实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皆不大可能.所以,高校微课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性要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实例分析

以《高等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七节――曲率为例.

开门见山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直入主题、简单明了;以砂轮儿打磨工件内表面的实例来引入砂轮直径的选取既不能大了也不能小了,而大小的选取又是由工件处的弯曲程度来决定的,把用来度量弯曲程度的量就叫作曲线的曲率.这样以实例引入的概念既生动形象又突出了概念的实际应用,这就是很好地把科学性、应用艺术性与抽象概念结合的例子.

下面提出问题:曲线的弯曲程度跟什么有关系呢,怎样来刻画曲线在某个点处的曲率呢?下面通过小竹条弯曲实验测试得出结论――一段弧的弯曲程度与这段弧的弧长成反比,与两端点处切线的倾斜角度差成正比.这点设计的亮点是小竹条弯曲实验,它让曲率公式的出现有了直观的依据,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过程也反映了人们认识概念的一般规律;接着类比瞬时速度的研究方法,借助极限思想给出了曲线在一点处曲率的公式,教师马上又提到这种“类比”思想在科学研究中也是很常用的,这种设计就有机地将科学性、艺术性及情感性与抽象的数学公式结合在了一起,既保证了知识的科学准确性又艺术地演示给学生以数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从情感上来说更是有理有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巧妙联系、易于接受.

为了能直观表现曲率值大小所表示意义,介绍完概念及公式马上引入曲率圆与曲率半径,再回到开头砂轮打磨工件的实例中,以直观的动画演示在这种可以度量弯曲程度的工件上面到底以多大的圆砂轮来打磨效果才最佳.这种设计与开头呼应显示了设计的艺术性,开头与结尾优美的动画演示更是体现微课的技术性,这些都让微课的教学效能大大提高;最后联系实际,提出怎样设计公路的弯曲程度的思考作业,对微课起到了升华的作用和深入挖掘的机会.

四、Y语

总的来说,一堂抽象的数学课,必须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在每一个细节处尽可能巧妙自然地结合艺术、情感、技术等因素才能发挥更好的教学效能.

因此,未来微课对教育促进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尝试,需要广大教师的努力和勇于探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11-13.

[2]周丙锋,谢新水,刘星期.高校微课中的教学要素及教学效果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9):30-36.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7-70.

[4]袁娟,刘智皓.浅谈对高校微课的认识和思考[J].教改教法,2015(6):24-25.

微课设计篇8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212-02

Abstract: At present, micro-lecture is being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educators. As a new educational concept, micro-lecture can provide learners with no space and time limit of the personalized teach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Idol is comming" as the teaching case, and uses the task driven method to carry out the micro-lecture design of PPT trigger. This design not only mobilize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but also have a positive emotion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t is a useful attempt in the micro teaching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Key words: micro-lecture;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cs; task driven

1教学背景

1.1微课

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定义“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1]。微课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等特点[2]。一般,微课教学视频为5-8分钟,符合视觉停驻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3]。

1.2 设计思路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立足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崇尚“做中学”。

PPT是常用的文稿演示编辑软件,触发器属于ppt多媒体和动画设置的拓展知识。通过设置触发器,能改善演示文稿界面的交互性和友好性,是ppt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效应用。

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文科生,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考虑到这个因素,本次微课采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偶像来了”事件来构建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pt触发器属于示范操作类的微课,此次课程学生可在“做中学”的情境中积极思考,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ppt触发器的概念和制作流程,为制作友好交互界面的演示文稿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本次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和技能

理解触发器的功能;掌握触发器的制作流程。

2.2过程和方法

通过制作“偶像来了”幻灯片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偶像来了”幻灯片的设计制作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其中,触发器的制作流程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3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示范,结合讲解法帮助学习者有效接受知识。

4教学过程

4.1创设情境

向学生展示已做好的“偶像来了”幻灯片, “偶像来了”的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融合了音频、视频和动画多种元素的幻灯片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给学生带来任务的直观感受。

4.2学习准备

4.2.1触发器的概念

教师用问答的形式,提出触发器的概念:PPT触发器是PowerPoint中的一项功能,它可以是一个图片、文字、段落、文本框等,相当于是一个按钮,通过按钮点击控制PPT页面中已设定动画的执行。

4.2.2演示触发器实例

教师通过演示触发器控制音频、点击放大图片和播放视频三个实例来帮助学生建立对触发器的感性认识。

4.2.3触发器制作流程

教师用讲解法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触发器的制作流程:首先,准备相关素材并导入演示文稿中;其次,制作触发器对象(图像、图形、按钮、文本等);最后,在动画窗口中将触发器和需设置动画的对象关联起来,设置动画效果。

4.3任务实施

设计思想:教师首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的构成,然后层层递进完成任务的实施。

教师创建情境引入 “偶像来了”幻灯片,其实施步骤如下:

4.3.1素材准备

将事先准备好的音频和视频素材放入演示文稿所在的文件夹中便于后续操作。

4.3.2新建幻灯片

在“开始”菜单中选择“新建幻灯片”“主题”“空白”,保存取名为“偶像来了.pptx”。

4.3.3制作标题

在“插入”菜单中选择“文本”“艺术字”,选择样式,输入文字“偶像来了”。根据个人喜好,调整好标题的大小后放在幻灯片左上部。

4.3.4制作音频播放和停止触发器

制作音频播放触发器对象,插入艺术字“闻其声”。在“插入”菜单中选择“媒体”“音频”“文件中的音频”“稻香.mp3”“插入”。选择“动画”“动画窗格”,选中音频喇叭图标“计时”“触发器”“单击下列对象时启动效果”“矩形5:闻其声” “确定”。从感官上考虑,尽量减小喇叭的大小。

制作音频停止触发器对象,单击“插入”菜单“形状”“下箭头”,放置到幻灯片左上部并拖动到合适大小。选中音频喇叭图标,单击“动画”菜单“添加动画”“媒体”“停止”“计时”“触发器”“单击下列对象时启动效果”“下箭头1”确定。

4.3.5制作视频播放、暂停和停止触发器

插入“电视机”图片用来存放视频。单击“插入”菜单“剪贴画”“电视机”“搜索”,选中“电视机”图片“插入”。将“电视机”图片放至箭头正下方,拖动其合适大小。

在幻灯片中插入视频:在“插入”菜单中选择“媒体”“视频”“文件中的视频”“稻香.mp4” “插入”。将视拖至合适的大小,并放置在电视机图片正中。

选中视频文件,单击“动画”菜单“添加动画”“进入”“出现”“计时”“触发器”“单击下列对象时启动效果” “picture2”“确定”。

制作视频播放触发器对象,单击“插入”菜单“形状”“圆角矩形”输入文字:播放。单击视频文件,单击“动画”菜单“添加动画”“媒体”“播放”“计时”“触发器”“单击下列对象时启动效果” “圆角矩形4:播放”“确定”。

制作视频暂停触发器对象,复制圆角矩形“播放”,修改文字为:暂停。单击视频文件,单击“动画”菜单“添加动画”“媒体”“暂停”“计时”“触发器”“单击下列对象时启动效果” “圆角矩形8:暂停”“确定”。

同理制作视频停止触发器对象圆角矩形“停止”按钮。

4.3.6保存制作好的幻灯片

单击“文件”“保存”。

教师以文本的形式总结触发器制作流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4.4课外拓展

教师演示已制作好的点击放大图片和选择题两个触发器的实例,请学生思考如何实现。教师进行简单提示后,将该任务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5 教学小结

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选取PPT触发器作为教学内容开展微课教学,教学时间在10分钟以内,符合视觉停驻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知识点属于拓展学习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将其制作成微课能帮助学生有效开展探究式学习。

2)设计有吸引力的教学案例

在设计教学实例时,教师注意了学生情感体验方面的需求,考虑到文科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特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3)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任务驱动作为教学方法。首先用制作好的幻灯片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简单实例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最后通过案例的分析和实施达到固化学生知识点的目的。

4)贯穿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

本次教学在帮助学生掌握触发器制作流程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学生正确看待成败,珍惜自己的拥有,不要害怕失败,勇敢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6结束语

本次微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偶像来了”为教学案例,围绕PPT触发器开展了时长约为9分钟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满足了学生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同时进行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次微课教学只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如何将微课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基础各知识点的学习还需要教育者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上一篇:检验专业范文 下一篇:化学实验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