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范文

时间:2023-11-10 17:54:13

就业导向

就业导向篇1

摘要:要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落到实处,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实践取向。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必将引起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学习成果评价等方面深刻的变革,使教育教学各环节更好地为就业导向服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实践取向;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与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坚持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把满足就业需要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这一点已经成为职业技术院校与社会各界的共识。要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充分就业,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实践取向。

实践取向与就业导向的关系

导向,意指使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即指导行动或发展的方向。就业导向,是对整个高职教育办学的方向性指引,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为社会各行业不同工作岗位培养适应期短、能及时为企业所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一个总的目标指引,它制约着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如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确定、专业开发设计、课程内容和结构、课程的实施、教育质量评价等,都要为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服务,其核心是使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能够充分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取向,是对事物进行权衡、比较、选择时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实践取向,是一种过程导向,就是在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突出实践的主导性,注重实践内容,强调实践环节,无论是专业的开发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课程的内容与实施,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与评价等,都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适应企业、市场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充分就业服务,它是实现就业导向的途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实践操作为核心,课堂教学主要实施“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教学,学生掌握了某项或某一环节的技能操作后再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任务应主要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完成,理论教学应为实践操作服务,以实践主导课堂理论教学。这是对以往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是由传统的重视系统的知识理论教育为主转向以实践操作为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运用,也是职业教育办出自身特色的突破口,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

突出实践取向,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实践教学只是作为陪衬,偶尔穿插于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其目的只是为了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理论教学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教学体系,而实践教学则只有零星的探索,尚未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成型的模式。实践取向的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变革创新,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革命,要求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整个教学以实践为中心,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学科体系与专业技能的关系。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完备性、系统性和理论体系的逻辑性、严密性,其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和梯度差别,强调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则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不过分注重理论的完备和逻辑的严密,而以实践需要为尺度,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强调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实践教学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理论教学要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根据实践需要进行安排或加以调整,原有理论体系的先后次序可能被打破,其内容结构也可能需要重新整合,理论教学的场所也不一定在教室,可以在实验室、实训场地甚至在工厂或车间直接进行。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为了训练、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专业实践技能,突出其操作应用能力。

三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的。以实践为取向,师生的地位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教师是主导,起引导、指引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以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知识水平为参照,教师会什么就向学生传授什么,教师懂得多就多讲,懂得少就少讲,不懂的就不讲。实践取向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中心,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会动手、会操作,师生的互动性将大大增强。

实践取向应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实践取向不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问题,要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操作型技能人才,必须将实践取向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以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为直接目标,培养学生的规格应定位在实践操作型技能人才上。

在专业开发设计方面,要根据企业、市场需要,针对一定区域或行业对某方面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一定的职业岗位群为中心,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适时开发新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应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围绕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强化专业核心能力模块,根据专业岗位(岗位群)的能力需要,实施能力模块教学。

在课程内容与结构方面,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苛求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备性,应对理论课程进行重组、整合,删繁就简,以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尺度,根据学生动手技能操作的需要确定理论知识的取舍。

在教学过程的实施方面,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实验、实训、实习教学课时的比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应达到1︰1,将理论教学渗透于实践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教学可以在实践操作中、在车间、在工厂、在企业进行,服务于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可以根据实践需要,对理论知识急用先学。在时间安排方面,应较多地采取“2﹢1”或“1﹢0.5﹢1﹢0.5”模式,即2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或在学校学习一年后,到企业实习半年,回到学校再学习一年,毕业前到企业顶岗实训半年。由于学生有半年至一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基本上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在培养模式方面,要较多地采取“订单式”、合同式、校企合作式、行业依托式等模式,紧跟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紧贴企业、行业的需要,实现“零距离”、“零培训”的培养目标。

在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方面,要以实践、动手、实际操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以动手操作为主要考核方式,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考核标准,改变过去偏重于理论知识考核的倾向。

在办学效果的评价方面,要以就业情况作为检验办学成效的根本指标,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首要指标,学校应根据就业动向和社会评价评估检验教学效果,调整办学的思路与对策。

制约职业教育实践取向的“瓶颈”及对策

对于职业教育实践取向的重要性,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近几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与职业技术院校都对实践教学、实践环节予以高度重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仍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受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制约。理论教学主要依赖教师,对教学硬件的要求不高,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较好地解决问题,而实践教学则需要强有力的硬件支撑,必须有足够的实验设备、实训场地、实习工厂或车间,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由于50%以上的高职院校是近几年才成立的,很多是从原来的中专、技校、民办学校转制升格而来,底子薄,起点低,需要搞大量的基建工程,优先解决教室、宿舍问题,而且大多数院校尚未通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因而还需要优先考虑解决一般教学的硬件问题,无暇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内涵拓展与深化教学改革方面来,对于实践教学的诸多硬件建设也未能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

其次是受规模、成本、效益关系的制约。理论教学规模可以较大,它成本低,效益明显,而实践教学则需要大量实验设备,经费投入大,且教学规模受到场地、设备、师资的限制,对于办学主体而言,是高投入,低产出,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只能给学校带来间接的、长远的效益,因而很多学校只要学生还能勉强就业,对施行实践教学就不会感到急迫,因而缺乏动力。

再次是受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制约。尽管诸多高职院校办学的时间并不长,但追根溯源,许多院校的历史却并不短,作为过去的中专、专科学校,大多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在教学和管理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传统。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已定型的管理模式轻车熟路,教师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得心应手。要打破传统,改变习惯,必然会经历一个矛盾、不适应甚至痛苦的过程。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将引起教学内容、结构、过程的全方位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管理都将发生变革,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进行探索,因而很多教师和管理人员在开始阶段都会有些不适应,有一定的畏难和抵触情绪。

尽管有上述制约因素的存在,但实践取向教学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行实践取向教学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是落实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根本所在,是提高职业技术院校竞争力、办出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所在,也是其优势所在。以实践为取向,深入进行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市场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定性与定位决定了其必须与社会、市场需求对接,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充分掌握市场的变化,瞄准一定区域和行业发展态势,针对一定的岗位群,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要广泛进行市场需求调查,捕捉信息,以适应企业、社会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实现企业、社会与学校培养人才的互动合作。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确定,而不能根据校内资源确定。

开放办学,实现校、企紧密型合作职业教育要为行业、企业培养输送实用型人才,要使这些人才更好地符合企业、行业需求,单靠学院一方是不够的,必须有企业、行业的深度介入。课程的设计可划分一定的模块,由企业根据对员工知识结构的需要直接拟定,或组织有企业相关人员参加的专业委员会,直接参与学院的专业设计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可聘请部分企业与工厂的工程师、技师直接参与,也可到工厂车间直接进行。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拓展社会实习、实训、实践基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实践取向。近几年来,职业院校在实训、实习、实践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尽量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但单纯依靠学校自身终究实力有限,力不从心,一方面实验场地和设施等硬件建设的投入巨大,另一方面实践型师资普遍不足,因而与企业紧密合作,拓展社会、企业实践实训场地,建立校外基地,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必要举措。与行业、企业实行深度合作,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学校参与企业有关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校企组成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共同体,学校与企业直接对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政府应加大对职业院校实训、实验基地建设投入与支持的力度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是社会的需求,也是解决我国特定发展时期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主管部门不仅应在引导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宏观指导、方向引导的作用,还应切实加强相应的支持力度。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除了依靠政府部分财政拨款维持基本的正常运转外,其余大量建设经费只能靠自身各显神通,自筹经费予以解决。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底子薄,基础差,社会声誉尚未建立起来,创收渠道有限,筹资困难重重,资源普遍紧张,对于必需的实训、实践场地设施的建设,政府加大投入与支持的力度显得至关重要。

变革教学管理观念,允许探索,逐步推进实践取向是教育教学观念变革的过程,也是探索的过程,不仅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因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探索阶段,在很多方面要对原有教学管理体制加以突破,教师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管理部门同样也有一个探索的过程。要鼓励教师探索,而且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势必要求管理部门对原有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修订,形成一系列新的管理规范与评价机制,因而教师和管理人员都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只有将思想观念真正转变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和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方式上来,才能使实践取向得到全面推进。

培育实践取向的校园文化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的是传统人文文化的积累,学术精神的培养,理性与知性的追求,而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则应突出职业性,形成浓厚的职业氛围,其办学理念、教学过程应更加体现职业理念,其教室设计、校园建筑风格等也应具有一定的教学车间、教学工厂的韵味,使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在整个校园生活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职业环境氛围,在心理上受到企业文化精神和理念的熏陶,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

就业导向篇2

所谓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一方面是指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参与社会互动时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分析不同类型用人单位所组织的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工作,系统比较用人单位的需求,可以发现,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就业能力和评价标准,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从心理上表现出的自尊和成就动机。这一点反应的主要是求职者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肯定,是他们在面对工作挑战时,表现出的敢于面对竞争、敢于追求成功的愿望,这被很多用人单位作为评价大学毕业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拔者或通过心理量表测试,或通过情景模拟测试来考查,在自尊和成就动机上表现不佳的大学生,常会使用人单位失去对他其他能力继续进行考查的兴趣。

2、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这一点主要反映了大学生在受教育期间,对学校传授的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一些共性的基本技能主要表现为在工作中获得高绩效的人员必须具备的阅读、写作、计算、听、说、计算机应用等能力,而且这些技能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在有的行业,还会涉及到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特殊职业所需的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完成某项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在这一点上,缺乏实力的大学生往往使用人单位对其完成工作的能力产生怀疑,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注定处于劣势。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一份展示毕业生具备多种能力的履历表,有助于毕业生从选拔者那里获得最初的良好印象。

3、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思考能力反映的主要是一个人建立在智力和知识水平基础上但绝不仅仅限于智力的智慧程度,它包括提取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分析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决策能力等方面。用人单位往往通过笔试、面试、评价中心技术、心理测量等多种科学的方法予以衡量,测查出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结构和水平。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今天,对学习能力的考查变得非常受重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包括能否采用适当的方式和手段开展学习,还包括是否能正确评估自身学习需要,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追求。

4、人际交往技能,主要包括人际理解力,表现在聆听及理解他人说话的能力,以及对他人未充分说明或部分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关注点的领悟能力;团队精神,表现在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谈判能力,表现为通过交流和沟通,采取妥协、调整或与他人合作等方式解决争端的能力。在对应聘者的考查中,人际交往技能还包括合理展现自我的能力,即学生是否能够按照某一组织认可的成功标准,塑造自我形象,使用组织文化认可的语言,并予以适度表现。

二、高校如何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

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开发,成为当前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高校在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就业能力的开发与提升不单单是就业指导部门的事情,更涉及到学生培养的整个系统。因此,在高校校园内开发就业能力方面,既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并任命高级管理者,就全校范围内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事宜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起到牵头抓总的作用,又要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开发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努力建构系统的就业能力开发系统。对学生入学、学习、实习、毕业等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教育与指导,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情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能力开发活动。

3、积极进行课程改革。要积极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转变,提升教学人员培养和开发学生就业能力的水平,在学科渗透中的强化学生就业能力。重视实践环节,要强化高校学生的实习、见习环节,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作用,并予以适当的引导,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4、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展开产学研结合,让更多的用人单位介入课程的设计过程#,积极修订课程#,以满足产业界和社会的需求;同时,适时从工商界聘请客座教授,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和掌握校园以外的专业动向。此外,高校还应该与本地的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关系,让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地传递给学校。

就业导向篇3

所谓就业指导,实际上就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职业学校发展的不竭源泉。它的落实能够推动职业教育发生质的改变。充分地体现了在职业学校中所要实现的目标,例如专业设置,教学手段等有关方面。对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供以借鉴。

关键词:

就业指导;职业学校管理;研究

由于职业教育在当前教育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作为国民经济及其社会的基础所在,是推动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在最近几年里,职业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学生生源不断减少,毕业生毕业以后就业率低等,发生这种情况就要求职业学校应当打破以往教学理念,将就业作为指导方向,从而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为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

1就业导向是深层次的职业教育改革

职业教育上的重点是对学生生存上的技能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掌握更多的实践能力。同时,职业教育对于社会发展上的作用是为社会市场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无法与当今时代进行良好的融合了,人们在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时,喜欢使用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来对问题进行看待,对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进行曲解,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定位来说都具有异常恶劣的影响。职业教育在开办过程中可以对教育的属性以及社会运转的经济属性进行呈现,所以为了将这些经济需求以及个人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满足,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来进行规划。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可以对个人的发展以及个人一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这也间接的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让职业教育在满足经济时代需求的同时可以加入一定的人文性,让人们的未来发展能够具有规划性。人们在对就业方向进行规划时,不仅仅看重所从事的职业可以为个人的发展带来多少价值,最重要的是这些职业所掌握的技能是否可以与个人兴趣进行良好的匹配,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走出校门时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所以,当前教育的重点是保证学生可以在走出校门时拥有更好的就业方向,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在进入社会时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

2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1就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职业学校怎样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服务于经济社会,怎样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当前职业学校应当迫切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应当将劳动人员的文化素养加以提升,从而为经济调节及其技术的创新带来益处,为推动就业以及再就业服务,从而为社会创造有利条件,为进一步妥当西部大开发做出重要的贡献。职业学校应当抓住机遇,并尽可能的找到经济的增长点,特别是地方经济所存在的增长点,在第一时间对专业设置做好适当的调整,将服务面不断的拓宽,主动发展新兴农业,从而为我国输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2.2就业导向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我们生活的时代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模式已发生革命性变化,职业世界的变化加剧,职业结构的稳定性被打破,新的行业不断兴起,旧的行业不断衰退并退出竞争领域,因而,现代社会中劳动者不可能选择一次职业并做到从一而终劳动者,不断转换或改变行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关注的就是学生一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学生走出校门的一个就业岗位.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满足个人需求的表现,是职业教育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注点回归到人的发展这一价值目标上的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正如《教育——财富蕴含其中》所指出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

3就业导向的职业学校管理创新

对于专业设置上来说,就业导向应当更倾向于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需要,并利用劳动市场所产生的改变,在第一时间对专业设置加以调节,是职业学校必不可少的举措。以往职业学校作为资源导向型,在学校里什么样的教师擅长什么课程就开设怎样的课程;有怎样的教学环境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这样久而久之,学科、专业久而久之得不到创新,致使诸多的毕业生在毕业期间没有安排到适宜的位置,这样就无法实现全部安置就业的目的。所以,就业导向中的有关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需要,将眼光放长远些,慢慢的淘汰市场不需要的专业,大力发展新专业。倘若想要迈出专业设置于的界限,那么职业学校就应当加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增加相应的实训课程。在最近几年里的实践也能够较好的体现出,每一个满足当前市场需要的职业学校,一定要研制出新型的特色专业。就课程内容而言,限制在某些狭隘的专业,不能为学生在今后的发展带来益处。而就业导向主要是倾向于学生所就的基础知识,应当不断扩大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加以提升,促使学生可以具备更大的优势来适应未知的生活。与此同时,职业学校还应当将专业知识及其技能加以完善,并利用基础知识的模块,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为今后市场需求输送鲜活的血液。在教学手段上,就业导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大量引入新型的行为导向,从以往老师在讲台上教,而学生只是听的局面逐渐转变成老师和学生可以互动,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逐渐转变成行动者,进而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加以提升。在就业指导上,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需要加强职业咨询。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年龄尚小,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都不甚了解。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使学生最初选择的职业未必是与学生个性最匹配的职业,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强化职业咨询功能。使学生能按自身特点和社会提供的可能性进行合理选择,最大可能地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4结论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下,应当紧抓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促进职业教育实现深层次的改革目的,从而推动职业学校可以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作者:何凯 单位: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玲.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会计师,2016(24).

[2]张兴华.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科技信息,2013(17).

[3]严菱,林雯.就业导向对中职学生学习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中等职业教育,2009(4).

[4]李驹.继续加强就业导向推进高职全面发展———浅析高职教育在加强就业导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4).

就业导向篇4

关键词:就业导向理念 高职人才 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05-01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职院校学生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提高高职人才就业竞争力需要高效不断努力与探索。高职院校势必要将服务作为构建人才培养方式的宗旨,以就业导向探究提高高职人才就业竞争力途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走向市场,在增强人才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人才技能,增强人才就业竞争力。

1 探究提高高职人才就业竞争力途径的实际意义

知识永远都处在不断更新与不饱和的状态。每个高职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在经过五年之后就会有大概一半过时陈旧,在经过10年之后就大概都过时。因此,职场上有句名言,即如果你今天不努力的工作,你明天就要努力的去找工作。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学生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需求相悖。大多数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五项能力是专业技艺与知识、敬业精神、较强学习意愿与较高可塑性、协调沟通能力、基本问题解决能力等,对于这些能力,现在高职学生最为缺乏的为敬业精神,然后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目前,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遵循的为一主两翼模式,所谓一主是指专业技能与知识对面手,而两翼则指外语能力与计算机能力。高职院校三年制与本科大学不同,同时,也异于中专操作型,高职院校将学生定位成从事一线工作高技能的应用型的人才。对此,高职院校要对在线学生具备针对性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个人兴趣,尽可能拓宽自身知识面,以确保将来可持续健康发展。也就是大学生在掌握知识基础上,还要学会技能和生存。

2 基于就业导向理念提高高职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2.1 将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培养人才核心

为了将就业作为导向提高高职人才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先将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培养核心,构建市场所需岗位的技能包,提升高职人才竞争力。学校要密切关注市场相关行业,将企业作为依托,使得高职人才培养具备实效性和针对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关键是确保设置的专业适销对路,构成专业课程是主要要素。对此,新专业课程开发和设置都要接受市场挑选和检验,而课程开发则要将职业能力当作核心,把岗位工作的技能与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当作主线,优化链接课程、合理排序、有机整合和定向选择,同时,课程整合需突破学科的界限,并以缩减课时、自尊认知、合理组合、优化系统、强化能力作为原则开展。课程内容不考虑完整性和系统性,要突出课程岗位适应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职院校要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更新授课内容,展开多样化办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出企业作用,从而形成将企业作为依托校企合作集团化的办学新途径,让学生一毕业就可以就业。

2.2 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

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可以利用现有条件与资源,将学生的创业社团作为载体来展开第二课堂,学生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之下,进行独立的相关创业的活动,以达到提升学生成本核算、经营管理、生产能力的目的。此外,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还需要积极主动按量按质完成实训、实验课程,掌握用人企业所需普遍性劳动技能,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强化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寒暑假校外的实习,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提高实际的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3 有效运用企业资源,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

有效运用企业资源,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首先要求企业参加培养,高职学院可以在学生第三学期,由企业相关人员以讲座形式对学生介绍企业文化和生产情况。学生在开学初明确了职业生涯规划之后,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爱好来接受单位面试,在双向选择基础上来确定符合企业今后从事岗位学生,从而组建班级。企业根据其性质制定好培养的计划,在周末时间段,由企业指派专业人员开展专题培训。其次,学校要利用寒暑假展开就业活动,并成立小组,对工作安排好详细计划,老师起指导作用。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与用人单位相互联系程度,促进学生的就业。再次,增强学生在顶岗实习间指导力度,企业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重点基地,它也是校外实训重要地点,是就业实习相结合做好的场所。因此,保持与大中型单位的密切联系,构建校外的实习训练基地,能有效提高高职人才就业竞争力。

2.4 转变择业理念,健全就业信息

转变自身择业的观念,即先就业,然后择业,最后再创业,这样可以为更多人提高就业岗位。高职学生要勇敢挑战综合要求较高、技术难度较大工作,以方便今后积累较多创业、择业经验。要勇于到基层去锻炼自己,在不断的工作中来丰富自身实践的经验,等到对行业、企业有了深层次了解之后,对技术有了更熟练运用之后,就可以找机会选择符合自己理想的职位。健全就业信息,学习可以强化就业管理与指导,注重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的服务工作,并发动各个方面财力和人力,拓宽就业信息的渠道,采取进去来方法开展多样化就业渠道,以达到提高高职人才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为了确保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保障高职院校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分析基于就业导向理念的提高高职人才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学校应紧跟社会的需求,有效利用学校资源,构建有利条件,推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并加大学校和企业合作力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达到有效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尹晓霞,杨欣.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契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科技教育,2010(1):161,165.

[2] 段秋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方略浅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0-11.

[3] 张先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浅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35-37.

就业导向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 ;教育 ;改革 ;就业

现如今,社会的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其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也愈加严格。高职毕业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各个职业院校务必先做好那些企业的沟通工作,这样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将会更加多种多样,学生们的就业机会相比以前而言明显会增多。高职毕业生还需对自己的职业制定出一系列计划,找准方向,并积极参与各种就业培训活动,以此来让自己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在选择职业时要尽量挑选最适宜的岗位,以确保自己能够快速找到工作。

一、就业导向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1.“就业导向”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职业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其不仅有助于学生职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而且能进一步推进社会劳动力的教育。长时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人们往往会对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产生错误的理解,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仅仅只是为了确保企业的需求得到满足、促使经济持续向前发展,并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巨大功用。在满足职业教育需求主体的时,相关人员要仔细分析企业以及相关岗位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同时,职业学校还应制定出一系列目标和计划,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能够不断提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有用的人才。

2.就业导向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模式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内部的职业明显与以前有所不同,各个职业均会面临着一定的威胁,各种新型行业纷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原先的行业在这种环境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正在呈现出衰退趋势。故劳动人员无法始终坚守在一个岗位,他们往往会变换自己的职业。职业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管理者要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而不能仅仅只关注学生的首个职业岗位。就业导向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们的要求,而且可以促使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升华。

3.就业导向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推动力。就业对于人民群众而言意义重大,当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就业仍然是我国发展的一大难题。最近几年以来,就业导向观念被人们所提出来,其对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有着良好的推进效用,在职业教育中施行就业导向,使得市场需求得以满足,学生发展情况日益改善,从而带动就业率不断提升,最终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来报考该院校。

二、职业院校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职业院校高职毕业生就业体系还有所欠缺。我国正在推行社会就业方面的改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然而,伴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持续推进,有关高职毕业生的问题纷纷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比如就业服务有缺陷、咨询体系不完善等等。由于人力资源网络所包含的区域并不大,部分企业和单位的招聘服务不到位,管理情况比较差,使得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体系存在诸多漏洞,同时部分职业院校所构建的就业平台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指导,使得该平台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2.社会就业平台的效率明显偏低。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我国目前的社会就业体系并不规范,很多企业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并没有严格管理自身与其他职业院校共同构建的就业平台,对于该平台的运营管理要求明显偏低,这不可避免会致使该平台的服务水平偏低以及管理效率不断下降,就业平台的运行管理模式也会愈加糟糕。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和单位的招聘人员在开展招聘工作时也比较随意,常常敷衍那些应聘人员,这样必然会造成损失。同时,社会就业平台也无法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来精准确定自身的就业方向,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从而会促使社会智力资源无法被充分运用。在进行就业岗位选择时,很多高职毕业生并没有审视清楚自身的实力,他们的就业观念明显有着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找工作期间会感到非常迷茫,无法做好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在选择岗位时会觉得乏力,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延时就业情况。

3.高职毕业生没有明确自身的就业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就业的情况越来越严峻,许多高职毕业生并没有认清自身的长处以及不足之处,不管什么类型的职业都想去试试,从而无法找到最适宜的工作,致使自己的就业目标非常模糊不清。通过察看大量的信息资料,不难发现很多高职毕业生只要发现哪个公司在进行招聘就会将自己的简历投过去,他们往往不会考虑该工作岗位是否合适,这种盲目的手法对于他们的就业是极为不利的。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措施

1.依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来选取合理的教学内容,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职业经验的直接获取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边学边用,以这种方式来加深他们的学习,从而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相关人员首先需要不断改进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并依照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来修正教学计划,高职院校要尽可能选用那些最新的课本,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是最前沿的。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仿真实践、场景活动来展开招聘流程,来让学生亲身体会招聘各个环节。[3]在这个实际与虚拟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在这种仿真环境中进行感性认知,这样有助于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同时高职学生可以从中理清各个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并对各种法律法规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种真实性的感觉能够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诸多益处,比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致、促使他们的知识体系由感性转变为理性。

2.制定出综合就业体系。在理论深化不断发展认识的今天,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发展的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这种情况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不仅会对就业能力理论的学科属性造成一定的干扰,而且会促使就业体系优化结构搭配的社会价值有所下降。在就业实习理论体系的社会服务化背景的下,人们对于思想创新体系的认识还有所欠缺,中国社会对于该体系的看法过于理性化,从而使得该体系研究模式非常固定化。伴随着我国的持续发展,要想促进我国社会的创新发展,那么就不能仅仅知识单纯地展开社会就业事务的探究,而需要认真分析我国就业的实际管理状况。

3.职业院校通过运用就业平台来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要尽可能为学生找寻到更多的就业渠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强化高职学生的培养工作,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能够不断提升,并进一步深化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制定出明确的思想价值方向,让他们拥有自身独特的创新目标,指引他们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同时创新教学的关键在于,是否时刻关注学习和的日常生活学习的细小环节。除此之外,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创新教学能够起到最佳的成效,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我们自身发展的特征往往能够体现出来。在我们日常生活过程中,人们对于那些未知的东西通常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这些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这将会促使我们自主展开创新性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把握好每一处细节,并从多个角度来展开具体探析。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要加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教育方法的关注。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改革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的工程,当就业市场情况有所变动时,则应该对其进行调整。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很有必要以就业为导向,这是实现现阶段职业教育革新的最佳选择。同时,高职院校还需与社会企业之间展开合作,以此来为帮助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路贵斌.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21-25;

就业导向篇6

关健词: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导向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在增多,大学生整体的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想对音乐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导向谈几点粗浅看法。

音乐专业大致包含有:声乐、器乐、舞蹈、作曲理论、合唱指挥等专业。首先,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学校应该在培养人才层次上有所调整。比如:对学习一般的学生应做到全面培养,声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同时学习器乐、指挥、舞蹈,钢琴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声乐、舞蹈,使学生一专多能,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这一点,在我们音乐学院体现得就很好。从学生人校开始,就有了双专业,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其次,对专业特别好的学生,应由老师专门培养辅导,使学生进人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纳人考研大军或送往专业的演出团体。对音乐学的学生也可以开设一般的表演课、形体课,使学生能教、会唱,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学一些教学法或心理学,使之能唱、会教。毕竟学表演的人也不一定都去做演员,很多表演专业的学生以后可能从事教学。所以,学校只有多元化培养学生,才能拓宽其就业渠道,使学生多一些选择。

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出“新”

目前音乐院校在开设的专业上大都沿袭着传统音乐教育的课程,诸如:声乐、器乐、舞蹈、合唱指挥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音乐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音乐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音乐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要拓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比如:开设音乐文化传播的“音乐经纪人专业”,使学生毕业后从事演艺界的经纪人。开设借助于电脑等高科技的“音乐Mini制作专业”,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从事音乐节目或背景音乐的制作。随着钢琴教育的普及,学校还可以开设“钢琴调律专业”,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这类的专业人才是很紧缺的。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增设“舞台、音响设置专业”、“音乐教学心理专业”等,让学生毕业后除了做演员或老师之外,还可以涉足于经济界等其它行业领域,以“新”、“奇”制胜。这样,不但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

三、做好学生就业前的培训指导工作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了解就业政策,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校应该强化就业指导,聘请有关专家,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剖析、就业心理咨询,为学生顺利择业奠定基础。

(一)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分析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不外乎以下几种心态:

1.积极乐观型。这类学生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快与社会接轨。有必要提示一下,这类学生要增强抗挫能力。毕竟社会就是社会,不可能随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改变。

2.悲观恐惧型。这类学生缺少自信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感,对走向社会产生恐俱心理。针对这种学生应该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人们常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该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这样,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3.自负型。与自卑型正好相反,这类学生心高气傲,好高鹜远,给自己定位很高,非XX地方不去,非XX单位不进。有的人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这类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就会导致将来的就业困难,悔之莫及。

所以,学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和评价,才不致于走向社会后处处碰壁,到处受挫。学生应该做到自信但不自负,自强但不自傲。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非常必要。

(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有些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了解,脑子里总想进大城市,进国有单位,进公立高等学校任教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要作正确引导,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当今21世纪的经济信息时代,就业观念要改变,只要是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只要是能给提供展示自己才能平台的地方,不管公立还是私立都一样。因为社会对劳动者各方面的保障都在提高,这方面的法律也会逐渐地确立和完善。当前,音乐教育领域对音乐老师的需求并没有达到饱和。有的农村的中小学根本就没有音乐老师;有的学校音乐老师人数太少,唱歌课、欣赏课、乐理视唱课等,都山一个老师来担任。所以,要引导学生走向城镇、农村以及偏远的西部地区和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四、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

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毕业生应首先了解国家以及有关部门的就业政策。不清楚政策,盲目地去选择职业,可能事与愿违,甚至碰壁。就业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基础,谁能及时获取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因此,毕业生应当及时全面地掌握有关就业方面的种种信息,并认真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

收集就业信息,关键要畅通信息渠道,把握信息的准确度,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有所侧重。目前的就业信息渠道有以下几种:

1.通过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收集信息,利用学校举办的人才交流会等渠道收集信息。从学校得到的信息可靠性较强,可信度高,它是学生就业的主渠道。

2.通过各类人才交流中心收集就业信息。这类信息及时、准确。

3.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社会传媒收集信息,特别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报、大学生就业杂志等。

4.通过专业人才网络求职信息和收集就业信息。

5.通过家长、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收集信息。

由于信息的来源和获得的方式不尽相同,内容必然是杂乱的,有相互矛盾的,甚至有虚假不实的。因此,毕业生应针对各类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筛选和整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自己的就业主攻方向。

五、寻找广泛的就业渠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紧张的形势将会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专业的情况就不尽相同了。首先,音乐专业的学生不要只盯着专业的音乐演出团体或学校不放,还可以走进社区,像“激情广场大家唱”那样开展一些文艺活动,做好社区的文化宣传工作,为社会的音乐文化发展作贡献。其次,学校还可以联系大的企业,为企业输送音乐人才,成立文艺团体,宣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比如开办自己的音乐制作室、音乐专业培训班、器乐班、音乐特长班、音乐音像资料公司,办艺术幼儿园等等,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展自己,使人尽其能,各尽其才。

就业导向篇7

关键词: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33

严峻的压力迫使着我们落后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得不做出新的选择,社会对于合适人才的需求也让吸引着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方式进行调整。将就业作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走向,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光明未来。以就业为导向,将社会实践、工厂实习、校外教育等方式引进高等院校,从社会的实际需求来要求学生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将使我们的高等教育更具未来,本文通过对以就业为导向来发展职业教育的深入探索,对未来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统一由教育部指定培养方向,由授课学校指定授课教材,以学生实际考核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这样的考核过程中,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的初高中教育没有本质区别,都以考察学生对所指定课程的掌握程度来作为对学生工作能力的评价标准,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学生不需要对课程做出深入的了解,更谈不上对课本上所讲内容在实际运用中的探索挖掘,甚至在平时的课堂上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而只需要在考试前,对所指定的教材进行全方位的研读,保证对所学习科目的记忆,就能够如约取得老师对自己的肯定。没有脱离书本走向实际的考核也让我们的学生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对于那些走进技术岗位的学生而言,空白的大脑则让他们深深感受到和社会的脱节,而企业也无可奈何的只能将他们从头开始培养,这对于企业和学校而言,都是一种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2 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的优势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高校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培养理解,不仅从小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在大学更是把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方向,因此在发达国家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你一定要在你所从事的领域内发表具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或者创造性发明,而如果没有将所学课程融会贯通的话,这将是极难的事情,而大学毕业证书也就遥不可及了。不仅如此,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众多工程类科目,都会在大学的一段时间,安排学生到工厂中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熟悉之后的工作环境,并深刻把握以后的学习方向,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另外一些设计艺术类专业,则要求学生设计出能付诸于生产的有效产品,这也必须和社会实际工作挂钩,如果缺乏对社会实际工作的了解,这也是万万不能做到的,可见,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从考核到教育模式都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了严格的定义,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完全投身到工作中,而且在工作中大都能有不菲的表现。

3 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完善的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该选择怎么样的道路来适应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呢?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企业发展模式粗陋,制造代工企业偏多,设计研发机构偏少,企业更需要中低端工程人才,而高级研发人才则多从国外聘请。为适应我国当前发展形势,从教育方面改善我国创新能力差、创造性成果不突出的现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首先从工程技术人才抓起,重点培养优秀开发人才,并逐步发展服务性职业需求。

3.1 利用天然优势发展工程技术类人才

我国目前在世界处于代工加工的位置,为世界上众多产品的实际生产地,众多的企业优势让我们有充分的资源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后盾。选择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把工厂和学校联系起来,让学生走进工厂去,让工厂走进学校来,学生在工厂中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工厂走进学校教授实际工厂知识,把书本变成实践,从实践中求发展,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重大意义。

3.2 重点培养开发人才

我国学生因从小到大的书本教育,多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而社会需求的创造性人才则相对短缺,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为此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主动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项目,在学校积极组织创造性比赛,吸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组成特殊群体,由校方组织统一培养,并提供相应证明作为鼓励,对于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和实际创造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放开书本,鼓励学生从实际创造能力上提高自身的社会行动力,把服务社会和社会实际工作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项目,这对于学生到工厂中实践,从社会中学习都具有引导作用。

3.3 提高服务性职业的需求

服务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在国家GDP 中占的份额正在逐年升高,社会对于服务性人才的需求十分庞大,而高等职业教育却往往忽视对服务性人才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将社会需求的服务性项目作为培养科目,并鼓励具有服务精神的学生主动培养,而对服务性行业的高等教育培养,也将大大推动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

4 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重新构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国高等教育之间矛盾所面对的必然选择。将工厂和实践带入学校,将高等职业教育和工厂以及实践挂钩,将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出路,同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优先培养创造性人才并加强对服务性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面对当前局势,选择将就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导向,并对高等教育进行重新规划,将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就业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姜岩,宋瑞梅.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

[2]汪增荣.高校家校合作的德育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王刚,男,内蒙古赤峰人,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纺织工程,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5

就业导向篇8

[关键词]就业 培养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74-02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

(一)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新进展

早在1993年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了“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种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政策依据。2005年 11月3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这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总理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这体现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前所未有的重视,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重大突破。教育部等部委在这一年里就召开了六次全国性的职业教育专项工作会议,其规格之高、频率之多、力度之大,确为历年所罕见。2006年8月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切实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项主要任务。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做好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到了2010年,国务院于2月28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简称《规划纲要》),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纲要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其中用一个大章节,四小节详细阐述了职业教育在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规划纲要》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我国当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这个时期大规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人维护尊严和实现发展的需要,促进就业、改善民生需要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新型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同样需要职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事实上已经成为缓解我国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的关键环节。

因此,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经济视角转变为包含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在内的全面视角,这有利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全面释放,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正迎来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举措

《规划纲要》中务实地设计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性政策工具:通过完善就业准入制度,保护和扩大职业学校合格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通过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学校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通过在全社会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引导和规范社会接受职业教育;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完善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继续教育体系,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通道,扩大毕业生终身发展的空间;通过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学生生活费补助制度,降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费用。

(三)人力短缺是职教发展的好契机

近些年(除了经济危机最严重时期的2009年初),哪怕是经济才刚刚企稳回升一些的今年,“用工荒”都像传染病一样在各地蔓延,如据凤凰财经报道,目前仅珠三角地区缺工就超过200万。我国目前现有的职工队伍素质偏低,急需加强职业培训。现有技术队伍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6%,高级工仅占4%。而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基本都是技术工人,其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要改变中国职工队伍的素质结构,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此前据调查,今后几年内,中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每年需要新增几十万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另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调整为25:30:45。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变化,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7.5%。这对加快培养建筑业、商业、交通、旅游和现代服务等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供了旺盛的需求。

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高职、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职、中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2005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2%,本科生为82%,高职中职生为64%。在社会“用人高消费”的情况下,高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远不如研究生和本科生。而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2005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镇企业1.4亿名职工中高级技工仅占5%,缺口高达数百万人,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

(二)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1.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缺口需要补充

从以上高职、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可以看出:一方面,技能人才的短缺为职教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至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已达14767所,年招生数量已达810万人,在校生达到205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已与高中基本相当。高等职业学院共有1184所,年招生规模达310多万人,在校生达到900万人。高等职业学院招生规模占到了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一半。但另一方面,国家培养的大量高职中职生找不到工作。一些毕业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如对于现代制造业,必须培养具有绿色制造的理念、懂得制造业高新技术的工艺、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具备高端制造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这一巨大反差充分暴露出我国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的弊端,是影响与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2.职教课改需要深入推进

职业教育应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目标,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的模式,以及开展分层教学,探索灵活学制等改革内容,都必须以教学过程为基础。现代职教课程应该从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反向推出需要的课程;文化课、专业课和职业道德课要根据岗位能力重新构建、重新组合,都为岗位能力服务;进而,在岗位能力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3.职教装备尚需创新

在职业教育领域,要想培养出具有高超技能的现代劳动者,离不开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装备,什么都做不了,特别是在实训中,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这非常关键。但中国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中国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缩小与世界领先水平之间的差距。

4.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需加强

如何保证职业院校教师的质量问题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在提高质量而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因此,建立一支符合职教特点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是今后师资培养的关键。

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既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又要直面职业教育发展急需跨越的几道坎儿。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要成为这场攻坚战的胜利者,关键在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一)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

职业学校办学声誉和生命力,归根结底是要靠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是靠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后做出的成绩。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的行政行为,不是学校的主观愿望,是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帮助学生就业创业,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职业学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二)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职业学校必须始终瞄准市场缺口,专业设置应紧跟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与行业、企业紧密联合。由行业、企业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质量的评估,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一进校门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笔者于2007年9月-11月走访了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都铁路工程学校、四川省卫生学校、四川财经职业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工业学校等几所院校,就高职、中职毕业生就业率、未就业率、各专业就业率、就业单位岗位、专业设置等情况做了调查。调查表明:1.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护理、初等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会计、机械类等专业一次就业率均达96%~99%以上,有些甚至供不应求;2.行政管理、文教法律、工商管理等专业就业率在90%~95%;3.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就业率为85%~89%。这些职业类院校都根据所在行业的需求来调整专业结构。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己的行业优势,先后成功地组建了“川航班”、“泰永班”、“航利班”,并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教学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指标,注重就业质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在“全国大学生数控竞赛”、“空姐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用人单位回访表明其毕业生普遍诚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了职业院校的良性发展,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了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

(三)培养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终生学习制度建设

职业学校的培养机制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的需要,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将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理论课与实验、实训和实践紧密结合,推进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口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缩短学生工作时的“磨合期”,使毕业生具备过硬的基本技能素质。为此,学校要积极探索灵活的培养机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抓好实训基地建设,构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体系;加快推进弹性学习制度,使学习期限更加灵活、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学习内容更加实用,促进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结合,推进终生学习制度建设;培养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稳固的专业思想、较强的动手能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务实创新,与时俱进,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使职业教育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游钧.2005年:中国就业报告[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Z].

[4]贾玉慧.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研究[D].天津大学,2006.

[5]刘春生等.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理论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6].坚持就业导向破解高职就业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5,(03).

上一篇:本科教育范文 下一篇:教育资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