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7 02:26:12

思想建设论文

思想建设论文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建设/新的起点/推进

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个重要思想为部队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面临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面对新的使命任务,部队各级党委必须准确理解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深刻内涵,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努力推进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党的十七大把“继续解放思想”列入大会主题,意义深远。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也是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新局面的一大法宝。能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发展。然而,从当前部队实际情况看,不少同志对解放思想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有的墨守成规,研究解决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新的思路和方法;有的固步自封,不适应信息化条件下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工作推进速度慢、落实不到位;还有的顾此失彼,在指导部队建设中缺乏科学发展的观念,缺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些同志的思想观念之所以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归结起来主要在于学习不刻苦、思考不深刻、实践不主动。我们讲解放思想,是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的解放思想,是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解放思想,即解放思想必须符合部队发展实际。为此,当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刻苦学习。学习是促进思想解放的重要途径。党的创新理论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各级领导要带头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做到学之求深、信之求诚、用之求实,真正把科学发展的理念和精神植根于头脑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层次,促进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是勤于思考。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以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为基础的。各级领导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思想是不是适应时代的发展,看看落后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跟得上;经常思考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部队建设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课题,看看工作落实情况,如何总结反思;经常思考兄弟部队建设发展态势,看看自己是不是落后了,差距在哪里,如何赶上去。只有不断地思考,开动脑筋,才能自觉地从时展、实践需要、他人比较中发现自己的差距,跟上时代进步、实践发展的要求。

三是积极实践。解放思想不能坐而论道,必须勇于实践。实践为解放思想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一些摸不清、把不准、理不顺的问题一旦进入工作实践,往往就会变得清晰和明朗。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深入部队,在实践中加快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在实践中寻求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思路。

二、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着眼提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的能力

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在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有的同志还没有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上来,不少工作还没有真正聚焦到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上来。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关系到军事斗争准备的质量,关系到部队训练改革的进程,关系到基层全面建设的水平,必须将其作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提高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来筹划。提高履行我军历史使命能力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相配合,必须进行系统思考、整体筹划。各级党委在筹划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时,要紧紧抓住提高部队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这一主线。服务于这条主线的,要全力以赴,抓出成效。军事斗争准备是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的经常性中心工作,筹划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把军事斗争准备从工作全局上突出出来,做到领导精力重点关注军事斗争准备,政策制度制定切实保障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始终围绕军事斗争准备抓落实。要紧紧围绕担负的作战任务,把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每项工作、每个课题、每个指标具体分解到政治工作的每个部门,落实到每个人头。游离于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这一主线之外的工作,要删减合并,能缓的则缓,能不干的坚决不干,避免干扰和冲击中心工作。

二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提高履行使命能力来落实。工作落实是个动态过程,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阻力。在开展工作时,必须把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作为清晰的目标指向,牢牢把握住其中的重点和关键环节。党委要从全局上把握部队履行历史使命能力的现状,深入分析工作落实中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具体可行的对策。这几年,我部思想政治建设围绕作战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抓好战斗精神准备、科学组训方式创新、重难点问题攻关、重大战备任务完成、综合保障质量效益提升等等,为提高部队履行历史使命的能力作出了积极探索。

三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要下功夫解决制约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的薄弱环节。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体现在提高履行历史使命能力上,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就是要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证作用。对于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成因是什么、制约因素有哪些,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四是要把是否具备履行历史使命能力作为检验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成效的标准。要把军事训练质量作为衡量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成效、党委工作政绩的根本标准,坚决纠正抓思想政治建设偏离军事训练工作、不实不深、搞中看不中用的“政绩”工程等现象。各级党委要把创造政绩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战斗力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上,把战斗力标准贯彻到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创造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三、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以人为本”已进入部队工作指导的方方面面,为部队建设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但在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上,当前仍存有与部队特殊要求不统一、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符、与官兵的新期待不合拍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真心诚意地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充分激发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为此,要坚持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是要坚持把推动部队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尊重并努力满足官兵求知成才、完善自我的发展需求,既是官兵的迫切愿望,也是部队全面建设的客观要求,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必须统一起来。各级党委要把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作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委领导的重要职责,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官兵健康成才,引导官兵学习成才,帮助官兵在岗成事,并由此推进部队的建设发展。

二是要坚持把解决部队建设的突出矛盾与满足官兵的新期待统一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官兵对训练生活、政治教育、文化娱乐等产生了新的期待;而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深入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推进,部队“快节奏、高强度、满负荷”的工

作状态给官兵的学习、休息、健康等基本权益的保障带来了诸多挑战。这就要求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着力关注和解决这一矛盾,引导官兵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当前,尤其要在引导官兵跳出自我,自觉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上加强教育,确保官兵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以军事斗争准备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去。同时,要善于把官兵的新期待同社会的深刻变革和文明进步联系起来,从官兵的呼声中感应时代前进的脉搏,从官兵的愿望中获得开拓创新的动力,以解决部队建设发展中的矛盾为突破口,引导官兵不断提升自我,努力满足官兵的合理需求。

三是要坚持把加强科学领导与尊重官兵创造精神统一起来。推进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科学的领导是前提,官兵的创造精神是关键,尊重、激发官兵的创造精神也是科学领导的应有之义。各级党委必须在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素养、提高领导艺术的同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党委无论是作决策,还是落实决策,都要到官兵中听一听意见,看一看效果,善于从官兵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在官兵的实践中去落实、检验、总结、完善决策,从而使各项决策真正成为激发官兵创造精神的强大动力。

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大力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

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是部队党委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现着党委领导成员对官兵的根本感情和态度,关系到党委领导成员在官兵中的形象,反映着党委领导干部的水平和素质。为此,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是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不注重了解官兵,不注重学习修养,嘴上喊得多、实际做得少,工作不扎实、不落实是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党委必须按照“始终务实”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以是否有利于部队建设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利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解决官兵的实际问题来衡量党委领导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

一是要把深入基层、了解官兵贯穿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各项工作的始终。求真务实,既是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的重要内容,又是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的基本要求。而深入基层、了解官兵是各级党委求官兵呼声、愿望、疾苦之真,务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之实,求部队建设发展规律之真,务部队又好又快发展之实的基本途径。各级党委要把深入基层、了解官兵贯穿工作始终,切实做到真诚倾听官兵呼声,真实反映官兵愿望,真情关心官兵疾苦,切实转变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树立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基层的良好形象。

二是要把全面筹划、精准细致贯穿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各项工作的始终。全面筹划是实现工作目标的前提,精准细致是树立工作质量的保证。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把全面筹划、精准细致贯穿工作始终,既要抓住大局保方向,又要抓细化求落实,这是一种工作方法和要求,但更多的是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

思想建设论文篇2

1.1“修己安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修己”是求仁,而“安人”、“安百姓”则是行仁。“修己安人”体现在师德观念上,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且要通过言传身教,达到感化、教育学生的目的。

1.2“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

孔子说“:有教无类。”[2]p168也就是说,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和华夷诸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格局,将教育及于蛮夷之邦。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2]p94意思是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之礼,我就不会不教他。“有教无类”不仅体现出孔子“仁者爱人”的仁德思想,同时反映出孔子在教育观念上的公平思想。正是在“有教无类”这一教育公平思想指导下,孔子广收门徒,出现了弟子三千的局面。

1.3“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

孔子在其教学实践中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孔子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2]p123孔子将十名弟子分为四科,由此便可以看出他教人各因其材。子路和冉有同时向孔子请教“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原因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2]p128只有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个性心理特点,才能够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4“以身作则”的教育示范精神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p143意思是,统治者本身的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统治者本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在孔子看来,无论是从政者还是从教者,其行为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孔子在讲求“学”、“思”结合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行”的重要性。他要求教师要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感化学生,做到以“行”立人,以“德”化人。

1.5“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p93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致,而孔子仍不敢当,充分体现了孔子谦虚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是孔子“仁爱”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孔子看来,乐道重业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他对颜渊执着的乐道精神由衷地赞赏,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p871.6“无隐无私”的人文情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2]p139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护人、关心人。樊迟又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智者善于了解人、认识人。孔子主张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做到无隐无私。孔子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们,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2]p98对学生无隐无私,一视同仁,是为师者应具备的风范。

2孔子师德观对当今师德建设的启示

2.1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有目的的教育,都是通过教师而具体实施的。同时,教师是受教育者崇拜和效法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应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师个体全面发展,是指教师除了智力和体力的自由发展外,还必须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情操,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基本因素。”[3]作为教育者,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深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2坚持教育原则

(1)热爱教育。热爱教育,在孔子那里则体现为诲人不倦的乐道精神。热爱教育,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教育才能,而且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热爱教育,并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要求教师以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为荣,把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2)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育劳动对教师的一种起码要求,是教师职业者所必备的道德品质。所谓为人师表,就是指教师应该在思想、品德、学习等各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榜样。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识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教育劳动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并时时处处做到为人师表。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并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3)教育公正。教育公正是一种重要的教师道德要求,同时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素养。所谓教育公正,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是教育公正最基本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对于不同智力、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做到公正平等、正直无私。教育公正不仅有利于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尊师重教”这一良好社会风尚的传承与发展。

2.3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是影响教育劳动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当然,教学只是教育劳动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还需要在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教育规律,并以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4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劳动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热爱学生,不仅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因此,教师要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每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优缺点对症下药,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使学生达到比现有水平更高的标准。

总之,孔子的师德观是中国传统教育伦理思想中的宝贵遗产。辩证地分析和研究孔子师德观中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加强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思想建设论文篇3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特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随着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具体表现在:首先,在思想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次,在指导方针上,将经济建设作为建设的中心,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最后,目标上,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根本目标,加强企业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管理,为企业打造一支坚实的“四有”员工队伍。企业文化建设在新时代下所具有的特点与以往相比也有所不同。首先体现在时代性与创新性上,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形成特色企业文化的题中之意;其次,企业文化建设也存在差异性与复杂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考量企业自身面临发展阶段和文化沉淀的不同,能形成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的文化生命力。最后,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具有有机性的特点。企业的各个要素是一定的形式序列,同时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综合考量其在企业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开发、企业制度管理方面的作用[1]。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关系

就共性而言,两者的研究对象、指导思想、追求目标、内容结构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人,将关心、激励、理解和尊重人作为出发点,强调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调动。在指导思想上,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追求目标上,都以建设四有员工目标,并强调经济建设和生产效益的提高。在内容上,两者具有依存和交叉的关系,都是通过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就差异性而言,首先,两者的范畴不同。企业文化和政治思想工作分属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两个领域;其次,两者的内涵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员工进行思想性教育,而企业文化的内涵式企业文化、形象、审美意识的建立;最后,两者实施的主体不同,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主体是企业的党组织,而企业文化建立的建设属于管理行为,其主体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两者在建设中相互依存,不能偏颇和代替。在建设中,应当遵循其各自发展原则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和企业的良好发展[2]。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的生命线,但是,在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存在着思想政治方法落后、政治工作载体单一、工作队伍建设落后的问题,对企业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建设上的表象化和形式化、忽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以及建设中创新性与个性化的缺失,使得企业文化的建立面临着众多的困难。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通过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的探索,其原因主要产生在企业评价指标不全面、思想政治地位弱化、传统工作方式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同时,在探究企业文化建设产生的原因时,我们必须注意其建设过程中建设目的偏差、企业道德缺失以及外来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强势不良影响[3]。

三、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

(一)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相融合的原则

在新形势下,强调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原则很有必要。具体来讲,两者结合的原则是标准、以人为本的原则是集中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工作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根本目标、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

(二)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相融合的方针

同志在党的十中强调,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文化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建设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树立方针和目标,在两者的融合中突出诚信理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相融合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

企业党组织是企业政治工作的组织者,是沟通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桥梁。首先,应做好调查工作;其次,要抓好企业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明确职责,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2.改进管理理念在管理中引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员工个体行动力的发挥,改进员工的生活,为企业文化的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高质量保证,以服务生产和发展为目的,挖掘企业内部“人”的力量。

3.纠正价值取向

企业的价值观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应注意对正确价值观进行引导,发挥正确价值观在思想政治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建立援助计划

员工援助计划是对企业中成员实施的一项长期而系统的福利援助计划。通过专业组织和员工的建议,提升绩效和管理。有利于缓解现代生活中员工自身的压力,调动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其归属感和核心竞争力。

5.建立融合机制

两者的融合机制是引导和制约企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决定企业经营行为及相关因素的总称。首先,应建立两者融合后的组织保证机制,使方针政策和路线和企业的文化建设,不仅为党工作也是群众工作。坚持党组织的绝对领导地位,在党政工齐心协力的合作下,创设好管理机制。其次,建设两者融合后的程序机制,在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的建立下,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型的企业制度相结合,解决好实际问题。再次,建立两者融合的保障机制,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环境的建立不仅受到内部结构的制约,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因此,建立好队伍保障机制、经济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沟通保障机制以及评估保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应当建立好两者融合后的激励机制,所谓激励是满足员工的各种条件,使员工产生持久的工作动机。通过完善和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激励方式,例如,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工作激励、目标激励和参与激励,获得员工长期的理解与支持。当然,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企业文化建设道路相当漫长,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顺利实现思想政治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两者的建设都属于精神文化的建设范畴,通过组织上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创设更好的环境,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工作下,企业立足于自身的实际,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社会主义论断以及科学发展观,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继承和发展的理念下,创新两者的统合机制,通过两者良好的渗透的促进作用,实现了企业朝着经济效益优化的方向发展。

(二)促进企业文化本土化

传统的企业文化理念形成于西方,因此在使用的同时应当考量我国企业的发展实际。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富有中国特色。而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工作,拥有理论和方法体系,两者的结合,对于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保证其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本土化。

(三)形成特色企业优势

思想政治工作在特定的环境下,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强大的理论体系与操作体系的控制下,形成了优势的发展力量。初步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产权关系和利益关系存在着新的问题。而两者的结合对引导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竞争、引导企业内部整合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形成新的特色优势,是两者结合的意义所在。

五、结语

党的十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因此,企业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代同一个脉搏,和人民群众同呼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互补,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在企业文化本土化和特色化的同时,形成企业特有的优势。

思想建设论文篇4

80多年来,我军始终按照古田会议确立的政治建军原则建军治军,确保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不变、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变、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不变和军队内外关系的和谐氛围不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

(一)社会多元思想文化的交错激荡使部分官兵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官兵的思想观念受到剧烈冲击,部分官兵宗旨意识有所淡化。表现为:有的对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认识不清、理解不深,对人民军队“来自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没有清晰明确的答案;有的缺乏对人民群众的真实感情,觉得服务人民是组织赋予的职责,不是自己的真心意愿,缺乏服务人民的热情,等等。这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导致少数官兵宗旨意识淡化甚至错位,服务人民的思想不牢固、态度不端正。

(二)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蛊惑使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受到影响一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间断对我党我军实施“西化”“分化”,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政治图谋。对此,有的官兵缺乏应有的政治警觉,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危害性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认识;有的官兵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不警醒,追求西化生活方式,在思想意识上自觉不自觉地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念;有的官兵安全保密意识不牢,对敌特分子的拉拢策反抵抗力不强,有的甚至迷失了政治方向。这些现实或潜在的影响,模糊了官兵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对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建军之魂产生一定影响。

(三)政治工作的作用发挥不够使部分官兵对其“生命线”地位认识不足新时期以来,我军建设面临的环境条件与过去大不相同,政治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没有深入研究社会热点问题、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潮以及社会敏感问题对官兵思想的影响,工作的预见性不够;有的没有把握官兵观念、行为方式等发生的新变化,创新改进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不够;有的没有转变思维、改进方式,没有围绕具体的人和事做工作,实效性不强。这些作用的发挥不够和认识的模糊,导致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在官兵的心目中有所弱化。

(四)军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官兵、军政军民关系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从内部关系看,一些单位还存在如下问题:干部方面,有的严重,群众观念淡薄,缺乏对下属的深厚感情;有的处理问题手段单一,方法简单粗暴;有的甚至为政不廉,利用手中权力侵占战士利益。战士方面,有的对部队环境和管理机制缺乏理解认同,有的听招呼、守纪律的意识不强,等等。从外部关系看:有的单位双拥共建功利化,呈现出重物质交往、轻思想互助,重经济效益、轻社会影响的功利化倾向;有的政策理解片面化,忽视双拥共建的内涵,认为拥军就是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停留在发慰问金、送慰问品等浅层次上,等等。这些内外关系中的不良现象,影响了官兵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

二、政治建军原则对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现实启示

同志指出,要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努力把思想政治建设抓得更加扎实有效,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确保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必须适应社会历史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地坚持政治建军原则,发挥好政治工作在国防和军队全面建设中的生命线作用。

(一)积极回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官兵思想矛盾和现实问题,把厘清和维护根本宗旨作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把军事斗争的胜利建立在人民群众自觉拥护军队的基础之上,是古田会议决议强调的根本问题。在当代,人民群众利益的日益多元化,是国家与社会开放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此,军队在和平时期的思想政治建设要予以积极回应,寻求服务人民的有效途径,从思想上牢固确立宗旨意识,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奠定最根本的基础。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始终维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筑牢“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坚定服务人民的信念,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军民关系,其本质与传统的军民关系是一致的。只有具备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才能谈得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在训练演习和未来战争中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要充分认清富国与强军的辩证关系,在确保人民群众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充分认清人民群众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在运输保障、物资补给、技术支援、信息保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消除片面认识,教育和引导官兵端正服务人民的根本态度,时刻不忘人民的拥护之恩,增强服务人民的真情实感,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化为政治信念和行为准则。

(二)深刻阐明党领导军队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必然性,始终占领意识形态斗争的制高点红军在军阀混战的夹缝中由弱变强、发展壮大,正是因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始终牢牢占据了意识形态理论及宣传的制高点,从而始终蕴藏着顽强的生命力。古田会议决议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保证了军队发展的正确方向,历经艰难不溃散,久经磨砺终壮大。在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在党的领导下打造一支工农的武装,为劳苦大众谋利益,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占据了历史制高点,成为最终战胜各种强敌的社会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人民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打造一支中国人民的武装,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谋利益,实现伟大的强国梦,这区别于所有资产阶级的军队,是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的社会思想基础。今天,我们坚持和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坚实的历史和逻辑基础,对此要清醒坚决,理直气壮。时代条件、社会环境和官兵结构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筑牢军魂摆在思想政治建设的首位,不断打牢官兵坚决听党指挥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维护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权益。这就要求我们,要抓好理论武装,使官兵了解党史军史,掌握科学理论,廓清模糊认识,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要坚持组织制度,把党委制、在团以上单位设立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党支部建在连上、民主集中制、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等一系列根本制度坚持好、贯彻好,从而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动摇;要建强党的组织,配强党委(支部)班子,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组织基础。

(三)创造性地服务于军事斗争准备这一直接目标,使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时代性和感召力《古田会议决议》所确立的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原则,既完全不同于旧式军队的一般教育,也有别于党内军内的其它片面观念。决议的行文结构和具体内容,反映了军队中党的思想建设必须服务于“斗争任务”这一军事建设目标,充满时代特点和感召力量。如在“党内教育问题”一章中指出,“不提高党的政治水平,不肃内各种偏向,便决然不能健全并扩大红军,更不能担负重大的斗争任务。”由此可见,在任何历史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都要自觉把提高军队战斗力作为首要任务,用充满时代性和感召力的形式和内容发挥好“生命线”作用。当前,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要增强时代性和感召力,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获取、知识学习、经验分享等特点,着眼“能打仗、打胜仗”的建军要求,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实现强军目标的强大推力。要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营造“以人为本”的氛围,改变灌输式、授课式的单向交流模式,运用浸润式、沟通式的双向交流模式,解决官兵的现实思想问题,用短、小、活、新的方法和形式来教育引导和鼓动官兵;要注重强化政治工作实战化意识,大力创建政治工作实战化环境,大力发扬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通过创建逼真的政治工作实战化环境,在“实打实、硬碰硬”的实战化演训中,强化官兵“备战打仗”的思想认识,确保政治工作更好地发挥服务保证功能和作战功能。

(四)善于维护军民关系和大力振奋兵心士气,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融洽内外关系古田会议对军政军民关系以及军队内部关系高度重视。以内部关系为例,在会议召开不久,红四军军委委员熊寿祺在1935年5月的《红军第四军状况》一文中写道,红军废除肉刑不枪毙逃兵的政策在当时极大地提高了军心士气,“士兵都感觉像这样当兵才值得,这才真是自己的军队”。仅此一例,便可印证出《古田会议决议》维护内外关系的种种举措对部队战斗力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巨大作用。新时期推动思想政治建设的创新发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要坚持以官兵为本,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加强内部民主建设,把推动部队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重视解决官兵的实际困难,在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上做到公平公正,调动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亲密无间的军队内部关系;要坚持以人民为本,教育引导官兵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和社会公德,妥善处理军民纠纷,搞好军民团结,构建和谐生动的军民关系。

思想建设论文篇5

(一)教育是实现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手段

文化领导权思想是葛兰西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它甚至成为葛兰西思想的代名词。葛兰西所说的文化领导权,即是统治阶级通过对本阶级集团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宣传、渗透,获得市民社会广大民众的认可,以此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支持。掌握文化领导权以市民社会广大民众“自愿的”同意为前提,以达成统治阶级思想观点指导下的“集体意志”为旨归。“集体意志”一旦形成,将会形成“一道十分坚固的防线”,这道“防线”在关键时刻能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这些国家的‘市民社会’已经演变为更加复杂的结构,可以抵制直接经济因素(如危机、萧条等)的灾难性后果。市民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像现代战争的堑壕配系。在战争中,猛烈的炮火有时看似可以破坏敌人的全部防御体系,其实不过损坏了他们的外部掩蔽工事;而到进军和出击的时刻,才发觉自己面临仍然有效的防御工事。”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军事的同时,一刻也没落下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牢牢掌握了文化领导权这道“坚固的防线”。无产阶级要摧毁这道“防线”,必需通过文化建设活动“普遍取代常识和旧世界观”,完成这一活动的要求是“要永不懈怠地重申自己的论据(虽然要提供花样翻新的文字表达形式):重复是影响人民群众思想的最好的教导手段。”[1](P252)此外,葛兰西还明确指出教育是实现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手段。“发挥积极的教育功能的学习和发挥约束与消极功能的法庭,是最重要的国家的行为,但实际上,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还有许多其他的所谓民间的活动和创举,它们合在一起构成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的工具。”充分利用好教育这一工具,使无产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获得最广泛民众的理解和认同,无产阶级也就掌握了文化领导权。

(二)教育要普及化

普及教育使普通公民特别是体力劳动者也能接受教育,从而无差别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普及化不仅能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还能让公民更好地理解、认同无产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葛兰西认为,普及教育的前提是实现国家办学、义务教育。“教育培养新一代的全部职能由私人的变为国家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划分集团或等级,将教育普及到整个下一代。”[3]普及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素质教育和公民教育。儿童自接受教育起,素质教育就应该和基础教育并驾齐驱,由于儿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观,此时的教育效果最理想也最持久。公民意识的培养也应该从小抓起。小学阶段就应开始培养公民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明确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除了传授‘工具性’的教育内容———读、写、算、地理、历史———尤其应该涉及如今遭到忽视的一部分教育内容,那就是‘权力与义务’以及国家与社会的初步概念,这些要领作为一种新世界观的基本因素向不同传统社会环境所传达的概念,即那些可以被称作民间的概念提出挑战。”[1](P22)此外,儿童阶段还要加强公民的法律和纪律教育,培养公民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教育要均衡化

教育均衡是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而教育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对无产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实现教育均衡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公立学校教育与私立学校教育的均衡、灌输式教育与启发式教育的均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均衡、普及教育与分层教育的均衡。

1.公立学校教育与私立学校教育的均衡

葛兰西指出,以公立办学为主,私立办学为辅,才是最好的办学形式。当家庭作为教育费用的主要承担者,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广泛化”。公立学校以国家承担学生的学习费用,这样才不会划分集团或等级,才能实现教育的普及。但公立学校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因为教学设施、科学资料、教职员工等等将会扩大。私立办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还能丰富办学形式。

2.灌输式教育与启发式教育的均衡

葛兰西认为,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实现均衡,才是最理想的教学方法。葛兰西极力推崇“创造性学校”,认为“创造性学校”是现行学校的顶点。“创造性学校并不是指培养‘创造者与发明家’的学校;它指的是研究与认识的一个阶段和一种方法,而不是指不惜任何代价以求新求异为义务去完成预定‘大纲’。它表明,学习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学生自发自觉的努力来进行,而教师所行使的职能是友好的指导———正如大学中所进行或应该进行的那样。”“创造性学校”进行启发式教育的第一阶段是“纪律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习惯一旦养成,采用启发式教育的教学效果最理想;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灌输式教育的教学效果反而更好。

3.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均衡

葛兰西认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才是最好的教学形式。葛兰西首先指出劳动的重要性,“劳动的观念与事实(理论与实践活动)是小学所潜在的教育原则,因为正是通过劳动,社会与国家秩序(权利与义务)被引入和参与了自然秩序。”然而传统学校只注重基础教育,忽视劳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致使传统学校不能胜任培育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工作。只有将传统学校基础教育与适应生产劳动需求的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均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普及教育与分层教育的均衡

葛兰西指出,普及教育的同时要进行教育分层。教育的“广泛化”,既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有利于统治集团掌握文化领导权。但另一方面,葛兰西认为分层教育非常重要。“对所有能力与态度进行某种‘分层’是有用的,对在那些能够加速培养最为落后和未受训练者的具有最高技能和最先进者的指导下所形成的工作团体加以某种‘分层’也是有用的。”[1](P21)由此可见,教育分层的依据是学习者的学习程度差异,这也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思想相吻合。

(四)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知识分子

葛兰西特别关注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知识分子作为上层建筑的“活动家”,其主要职能是宣传和教育所属阶级集团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帮助本阶级集团获取文化领导权。每一个阶级集团都需要依托知识分子为自己寻求合法性支持,所以,知识分子并不是独立的阶级,除农民阶级外,每个阶级集团都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葛兰西对知识分子的理解独具特色,他认为知识分子并不是单纯掌握知识的人,而是掌握了知识财富并在一定社会结构中参与领导上层建筑的人。从历史的角度可以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另一类是有机的知识分子。所谓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指在历史中产生而现今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已不复存在,但仍保留的知识分子。有机知识分子是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物,他们与自己所属阶级集团有着紧密的关系,与传统知识分子的最大不同是他们明确地表达所属阶级集团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有机知识分子的培养与文化领导权的实现休戚相关。“任何在争取统治地位的集团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为同化和‘在意识形态上’征服传统知识分子在作斗争,该集团越是同时成功地构造其有机的知识分子,这种同化和征服便越快捷、越有效。”[1](P5-6)葛兰西还指出,知识分子与广大群众的联系越密切,在宣传无产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时就越容易获得群众的理解和认同,也就更利于实现文化领导权。学校教育在知识分子的培养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教育要以培养知识分子首任,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培养出一种新型的直接从群众中产生出来,而还同群众保持着联系的知识分子精英。”

二、葛兰西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掌握文化领导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和观念上层建筑,对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意识形态能对现行统治的合法性和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还能指导实践,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葛兰西指出,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如果得到民众的理解和认可,能发挥“水泥作用”,实现最大范围的团结和统一。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使它备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视。一方面,高度重视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构筑起一座坚固的城墙;另一方面,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输出本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妄图实现文化霸权。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对象。同志强调:“我们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等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完全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同西方国家的斗争和较量是不可调和的,因而必然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十分尖锐的。西方国家不论从国际战略格局上来说,还是从意识形态上来说,都绝不会希望看到像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顺利实现和平与发展的。而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搞垮我们的领导、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4]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必须把意识形态建设当作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抓,具体来讲,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占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进而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

(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掌握文化领导权的重要途径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反击落后意识形态教育、素质教育三方面着手,以此确保文化领导权的实现。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占领文化阵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占领文化阵地,就必须将该体系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媒体宣传中。各类新闻媒体应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势头;挖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代表,积极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树立全社会学习的榜样;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作用,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大中小学的教育、日常管理及课外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中。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载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到文艺作品及文化活动各个方面。

2.以反击落后意识形态教育确保文化领导权

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一,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威胁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直接的文化宣传、以文化商品为载体进行文化渗透、以教育和学术交流为掩饰向各类社会精神进行文化渗透。尤其是文化商品和学术交流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影响更大。其二,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种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因其系统性和理论性,容易让人陷入理论误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动摇甚至背弃。其三,多元价值取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由此带来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反击落后意识形态的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各种落后意识形态的反动本质,正本清源,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媒体舆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文艺作品创作。

3.以素质教育长保文化领导权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以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为旨归,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但在实践中,我国的素质教育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一,忽视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没有注重“素质”的培养,反倒以升学率、就业率等作为衡量教育效果的标准。其二,教育方法落后。过多的“灌输式”教育使学生丧失了自学能力,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其三,轻视实践劳动。过分重视理论教育,忽视社会实践,致使学生成为“纸上谈兵”的“人才”。鉴于此,我国应着力加强素质教育,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与时俱进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条件的不断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提出新要求。教育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环境变化提出的新要求,才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1.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保障

文化发展贴近实际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教育的层面上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保障文化发展贴近实际生活。但我国的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低下,与群众关系淡漠;媒体宣传、文艺作品等在表现形式上曲高和寡,与大众文化格格不入。其结果是,文化发展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文化走不进群众心里,得不到群众共鸣。学校教育应高度重视实践活动,保持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各类宣传媒体、文艺作品和文艺活动等应符合大众文化。具体来讲,就是多生产一些广大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举办一些广大群众可以参与、愿意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提供一些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群众需求的文化服务等等。

2.以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保障

政治文明建设在全社会的推进政治文明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而精神文明对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公民意识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的觉醒是政治文明的保障,公民意识越发达的国家,政治文明程度也就越高。公民意识教育应从小抓起,在入学阶段就应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逐步提高我国公民的主人翁责任感,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3.以均衡发展的教育保障

文化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我国的教育事业就要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葛兰西指出,教育均衡有利于培养优秀的知识分子。我国要实现教育均衡化,应从四个方面着力。办学形式上,公立办学和私立办学相均衡,既能实现教育的“广泛化”,又能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灵活办学形式。教育理念上,普及教育和分层教育相均衡,既能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又能兼顾差异、因材施教。教学形式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均衡,培养的人才既有丰富的理论积淀,又能和群众保持天然的、密切的联系。教学方法上,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相均衡,能充分培养受教育者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思想建设论文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关系

我们知道在一个企业的建设中。除了硬性的条件,“软件”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软件”的重中之重。如何将两者有效的链接起来,有效的助力企业的经济发展,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是当前所有企业的管理者都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就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建设间的关系。做简要分析。

一、政治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探索,提炼出来的精华,是企业所有员工的共同认知,共同价值,是企业为了实现最高目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使命感。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思想政治工作则是我党和国家的制胜法宝,并且屡经考验,在经济工作与其他一切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利器。它既是传承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秉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又是关于人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帮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所以。这二者既是有不同的,也有相同的。缺一不可。只有将两者很好的交融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得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

二、正确区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相同点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两者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主要表现在两者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创造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其次是两者实现目标的方式相同。就是用同一的价值观,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凝聚人才的向心力,共同为企业发展服务。还有就是工作对象是一样的,都是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核心发展要素,通过对人的思想意思,道德素养的提高。共同提高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不同点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不同也是非常明显的。重点在于前者着重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后者在于人的理想、智力。素质的培养上。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其主要区别:1.所在的管理范畴不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也是政治理论教育的工作,是通过提供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等提高员工的政治素养,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水平。企业文化则是从西方传来的一种管理理论,归根结底是经济管理的理论。2.两者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一些经营管理的哲学、管理信条等作为依托进行员工的共同认知的培养,而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对党的政策方针的传导,进行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教育等具有社会性较强的内容。3.工作部门不同,企业文化主要是企业的行政部门负责。对企业的思想、信念等进行传播,而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专门的党委、政工等部门负责,对党的路线、执政理念进行宣传。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中,单纯的企业经营已经不再现实了,只有经济文化共同发展,才是企业的持久生产之道。而将思想政治建设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认清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加以有效利用,才能增强企业的生命力。

三、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础,努力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已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特别是一些国企或较大的民营企业,面对不同价值观,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身份的员工,该如何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改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以企业为桥梁

有效连接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可操作性,让员工更能发现自身价值的体现。而将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企业的文化中,让员工感到其可实现性,从而将其落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二)以企业为依托

使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企业的文化都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而党的思想政治理论似乎一直是没有改变的,从而易让员工感动老旧落后,缺乏学习的动力,若将思想政治建设以企业的核心精神、统一的价值观为依托,增强其感染力和吸引力,则可将各项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四、站在思想政治建设的“房上”,让企业文化健康发展

(一)在建设企业文化中,思想政治建设必须放在首位

企业文化的概念的是由西方传来的,它强调个人主义。突出自我,功利性很浓,我们必须时刻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不能仅仅为了经济利益,而让庸俗的世界观、价值腐朽沃恩的员工。

(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建特色

在企业的内的党组织对企业的政治领导有着不可替代的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不仅可以为企业输送一大批思想道德水平先进,政治理论扎实、同时具有较高管理素质的领导干部,还可以在员工中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团结性。

(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重点在于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人才决定生产力。要想企业整体向前推进,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同时凝聚所有员工的工作热情,才能真正建设好企业文化。

(四)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载体,代表着企业的前进方向。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作为员工中的先进分子。无疑应当作为先锋模范的作用,做好表率,只有党政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建设好企业文化。

思想建设论文篇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基本任务和前进方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他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务必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他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些重要讲话指明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基本任务和前进方向,反映了当今中国的时代特征,也是我们党从成熟走向更加成熟的重要标志。

文化的指导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党八十年的实践和经验告诉人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一世纪继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性地进行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动摇这个根本。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这也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正确认识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保持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前进方向和重要任务。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最新成果,是总结我们党全部经验包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重大贡献,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三块基石。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三个代表”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的发展要求,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华,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到党的性质、指针、宗旨和任务的高度加以强调,是在最根本的问题上深刻而全面地体现先进政党的本质要求,而把文化建设提升到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层面突出加以强调,使我们党把握新形势下党建目标的视野更加开阔,任务更加明确。文化建设的方向规定了文化建设的性质。把“三个代表”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统领”,指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即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种文化既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吸纳世界上的一切文明成果;既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又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现代特质;既包含了当代科学和文化的最新成就,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简言之,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科学品格、大众导向和人文精神。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衡量标尺和工作思路。一方面,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和实践主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来衡量文化的先进性,可以克服唯经济发展的片面性,使文化的功能不发生扭曲。在文化建设中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保护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通过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有形态和有效途径为人民群众服务,即通过文化知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普及等方式,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精神激励和舆论引导等,营造良好的氛围,保证经济社会沿着公平、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通过不断地创造精神文化产品,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资源,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把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效的标准。

二、大力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政党,都毫不例外地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并以先进文化的辉煌成就彪炳世界文化史册。先进文化乃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具有导向价值的主流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具有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精神导向和智力支持的作用,能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先进的文化价值标准,最主要的是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家知道,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轴心和最高价值定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共产主义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同志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发展先进文化的灵魂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它是中国人民必然的选择。在改造中国社会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于建设先进文化的认识和实践,比任何一个政党都更加自觉、更加深广建设,先进文化之所以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二是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面对变幻莫测、充满挑战的国际形势,我们更要主动地坚守和巩固自己的文化舆论阵地,强调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决不能用文化形态的多元化代替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如果我们动摇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失去最根本的思想准则,如果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就难免由思想混乱导致社会政治动荡。三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它既以人类先进文化为基础,又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严峻挑战中,不会失去航标、迷失方向、丧失信心,保证我国的先进文化健康发展。

再次,发展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先进文化最主要的就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作为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从来就是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着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不断发扬光大,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魄力和实践勇气,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使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四,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要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由于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广泛的群众性活动,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所以,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结合实际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思想道德创新,在全社会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风尚,使崇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使全体人民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自强自立、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增强。

第五,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必须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营造先进文化建设的优良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建设先进文化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如此循环往复,经济和文化才能协调发展。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必须对教育加大投入。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文化建设就失去了依托和后劲。要建设先进文化,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并适度超前发展,尽快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国家要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更大发展。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宣传思想战线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形成“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那样一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文化发展局面。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六,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关系是处理好继承和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只有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才能形成先进文化良性发展的机制。博采众长,是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既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化成果,又要大胆探索和认真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经验,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向前发展。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发展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企业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学习、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建设要根据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坚持把着眼于企业提高职工队伍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核心竞争的提升作为重要内容来抓,把握主旋律和正确的价值标准,坚持以德治企,努力建设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应该在建立与企业经营理念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什么时候都离不开主流文化的指导,但也不能简单而生硬地照搬,应当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导入先进的文化,也就是说要从解决中国企业创新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实践表明,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之中,是企业独特的内涵、素质和风格,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一个企业保持长久的兴旺发达,要靠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一个新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但独特的企业文化很难被其它企业所克隆。产品优势是短暂的,建设良好企业文化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把企业文化真正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应该在建立与企业经营理念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从塑造新时代人的行为观念入手,提出了一系列经营理念和行为理念,把“大事业的目标、大市场的胸怀、大家庭的感受和卓越的经济效益、卓越的社会效益、卓越的职工队伍”作为企业的共同追求;“在‘新时代’大舞台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在‘新时代’大家庭中享受世间友谊和真情”作为广大职工的追求。他们确定了“竞争创新、科学诚信、服务温馨”的总体经营理念,注意不断完善和打造企业形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修订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企业行为,努力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是引导、约束员工的重要措施,是将企业经营理念贯彻到每一个员工之中的根本保证。在企业文化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坚地位。有什么样的企业理念必然要求建立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如果企业理念是鼓励员工去创新、去竞争,就应该建立严格的业绩考评制度、创新激励机制、末位淘汰制度等。美国戴尔公司为了建立一种“每个人都是老板”的企业理念,在公司中打压传统的等级森严的管理制度,建立各层次员工之间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创造了“投资资本回报法”,确定员工配股奖金、赠送股票的数量,落实企业经营理念。坚持体现企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思想领先,以观念创新带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党委提出,要在新世纪继续成为振兴中华的排头兵,就必须做到“三个自觉”,体现“三个代表”,即:自觉地落实同志为宝钢的题词“办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水平”要求,以建成钢铁精品基地,早日跻身世界强的优异成绩来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自觉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宝钢企业文化,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来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坚持企业为用户服务的宗旨,以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为人民创造财富的实际行动来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抓好企业文化是企业党组织和企业领导人的职责所在。企业领导人的重视与否和自觉程度是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企业党组织不仅仅有搞好生产经营的保证监督职能,而且对于搞好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有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党组织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溶入生产经营之中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党组认为,对于中远集团这样一个资产构成多样化、生产经营全球化、员工队伍国际化的企业,企业要得到发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惟一的有效途径就是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用先进的企业文化统领全体员工,不断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正是如此,短短数年,中远的企业文化建设卓有成效。第一,很好地继承了中远多年来的优良传统,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员工队伍;第二,以“求是创新、图强报国”的企业精神,“服务客户最优、回报股东最大”的价值观,“全球承运、诚信全球”的经营理念,“发展在航运及物流业中的领先地位,保持与客户、雇员和合作伙伴诚实互信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回报股东、环境和社会”的企业使命等等,构筑起中远集团企业文化体系,为实现中远战略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三,经过实践,基本上形成了以“控制论”(由拥有向控制转变)、“整体价值最大化论”、“三个消亡论”(距离消亡、传统连接性消亡和传统结构消亡)、“四链合一论”(服务链、市场链、价值链和利润链有机结合)、“质量管理论”、“两个规律论”(规律和结果滞后性规律)、“生命线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夹板效应论”、“学创论”(“三学一创”活动)、“文化制胜论”等个重要理论为代表的企业经营之道。实践证明,具有中远特色的企业文化具有显而易见的先进性,必将成为中远集团新世纪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适应国际竞争的创新型的文化,创新是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的灵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和根本要求出发,积极创新实践,提出了内化落实企业文化建设新的思路,即:内化与固化结合,文化与管理一体,隐性与显性相融,将企业文化内化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去;渗透到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行为规范中去;体现在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体形象之上。一是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发,明确提出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广东移动在基本完成年提出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迎接挑战,争创世界一流移动通信运营公司”三年目标的基础上,××年根据新的竞争形势要求,又提出“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新优势,争创世界一流移动信息运营公司”的新目标,对企业重新进行了定位,由“移动通信运营公司”到“移动信息运营公司”,使企业的经营视野更宽,范围更广,召唤力更强。以战略目标为牵引,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要素指标和具体运营指标,进行了由技术导向和客户导向转变等十大战略性调整,争创“提高用户忠诚度,保持新增用户市场份额”等五个竞争优势,全面整合资源,不断提升资源价值,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出品牌的新优势,从而取得了新一轮的超常发展。二是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出发,充实和完善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源于企业,源于员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员工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客体,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提出了“尊重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企业为原提供发展机会和舞台,同时也要求员工努力工作,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机智和目标,从而达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目的。“以德治企”就是以企业文化来治理企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以德、才为标准,把员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认同公司企业文化,又叫强能力和良好业绩的人,这是公司必须留住的人才;第二类是认同企业文化,但缺乏能力的人,给他提供第二或第三个机会,换个岗位或送去培训,安排适合他做的工作;第三类是不认同企业文化,但有能力的人,加强对他的教育,使他认同企业文化,转变为第一类人,否则,就叫他离开企业;第四类是不认同企业文化,又没有能力和业绩的人,通过有效的淘汰机制,尽快让其离开企业。三是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全面开展企业“创新服务”。企业是赢利组织,但同时担负着社会责任,广东移动提出了“服务第一、赢利第二”的服务观念,把服务放在第一位。致力于转变服务观念,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从规范服务向个转变,从标准服务向超值服务转变,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和利益,秉承“沟通从心开始”的服务理念,真心真意待人,专心用心做事,以世界以流企业为目标,建立一个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致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实现移动通信网络的无缝隙覆盖,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网络服务;以零距离、个性化、全方位、满意的“沟通”服务理念,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他们通过“移动梦网”合作模式,直接同多个服务供应商签定了合作协议,为客户提供了种新业务。这些新业务、新服务项目的推出,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符合广大客户对移动通信服务的需求,体现了公司“客户是企业生命所在”的价值观,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逐步提高。

总而言之,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要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灵魂,充分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企业文化建设始终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符合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着力点放在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企业职工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上;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认为,世纪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将呈全球化、本土化、信息化、多元化、人性化。

思想建设论文篇8

【关键词】 廉政文化;党的思想建设

一、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文化,广义而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狭义上讲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产品,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廉政的含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

文明诞生之初的氏族首领已经注意到了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对自身素质的要求,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用文字表达的反腐倡廉思想:舜曾经教导禹要“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他的下属伯益则提出“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的训条(《尚书・舜典》),治国应该“直而温,俭而廉”“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皋陶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成为古代廉政制度形成的重要文化基础,“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春秋晏婴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廉政”概念,《晏子春秋・内篇向下第四》中记载,“廉政可以长久”好比“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周礼・天官・小宰》中“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辩”用来历考核官吏的廉德,皆以廉为本,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才能算“廉”。

沿着《周礼》的脉络,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都把“廉”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中国封建时代的廉政文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政治家、思想家大都希望通过理想与道德的教育来追求政治的清廉,便出现了各家学说和大量廉论,如:孔子的“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离娄》下);荀子倡导人们志节高尚,不贪货利;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一体思想,范仲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邓牧论君吏道的败坏,黄宗羲论吏治廉洁的标准,唐甄论治贪之道,曾国藩论节俭治贪等。战国秦汉以后,廉政建设由原来的道德追求向制度化层面转化,从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监察法――汉惠帝时的监御史九条,到汉武帝时的刺史六条、朱元璋颁布的一系列劝勉官吏的文书和告谕、清朝实行的养廉银制度以及厘清官吏的办法。监察权自成系统,垂直监察制度独立行使监察权,监察官可以以卑临尊,建立了荐举中的连带责任制,任职中的地域回避制以及道德与能力并重的考核制等。历代对廉吏的旌表,对贪官的惩罚,也使得社会普遍形成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社会氛围。

二、对党的思想建设的深刻影响

作为一种文化积累,经过社会遗传世代延续下来的传统的廉政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力量,制约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思想行为,从而也深刻影响着党的思想建设,成为党建宝贵的文化资源。

1、从“民本”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以人为本”思想

自先秦始,各家对民本思想都有自己的见解。孟子的“仁政”学说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西汉贾谊“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唐太宗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等言论,共产党吸收了其中的合理因素,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为共产党人唯一的宗旨和出发点,并逐步发展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的理念。

2、从道德自律到共产党员的修养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伦理政治的社会,旨在培养人们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为社会尽责任的思想、意志和能力,以道德的自我约束为基础,自觉抵制习惯权力的诱惑,是一种道德内约力,这种理想人格一经形成,就会产生一股抵制外界物欲刺激,廉洁奉公、以廉养民的内在要求。、刘少奇等共产党人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此加以继承和发扬,并将其作为共产党员修养的一部分和领导干部的廉洁标准之一。

3、从“以教为本、以刑为用”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思想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充分认识到严惩贪官污吏的重要意义,都有严惩贪官的有效措施,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以德化人、以刑禁贪、以教为本、以刑为用的思想。精通中国历史的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思想提出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搞“不教而诛”。随着时展党的领导人适时提出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 的模式,使法治与德治、“自律”与“他律”得到了紧密结合。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周礼.天官.小宰,[M]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

[2] 符雪萍 中华廉洁文化与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602

[3]卜宪群 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发展道路与历史价值

[4]麻承照 中国廉政文化简析来源:监察部网站

上一篇:环保建设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设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