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勘测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7 11:37:10

电力勘测设计论文

电力勘测设计论文篇1

关键词:电力工程;岩土勘察;问题;解决;研究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电力行业是国家基础行业,电力工程是保证电力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为了保证电力工程的高质量,必须做好岩土勘察工作,本文主要阐述电力工程岩土勘察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 电力工程岩土勘察概述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岩土勘察是一种编制文件的勘查活动,主要就是根据所要建设的工程的要求来对建设场地进行分析、评价、查明它的地质、岩土工程的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特征。

1.1 电力工程岩土勘察的内容:调查电力工程建设地的地质,进行测绘、勘探,继而对土样进行采取,试样、进行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现场检验和检测,依据岩土勘察技术对电力工程进行的土地的地质条件定性并且分析评价,对不同阶段需要的报告文件进行编制。

1.2 电力工程岩土勘察的重要性:因为岩土勘察主要勘察的是电力工程建设场地的地基,地基具体指建设场地的岩土体,岩土体是自然界经过长时间的变化而形成的,根据地区地域的自然环境、地质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建设场地也具有很高的多变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所以说,在设计和施工建设前,要依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对岩土的勘察,岩土勘察的结果报告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岩土勘察的报告质量也是整个电力工程质量的保证,所以说岩土工程勘察是电力建设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要想做好岩土勘察的工作就要在进行岩土勘察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合理、完善的解决。

2 电力工程岩土勘察常见问题

2.1 资料搜集不全,任务不明确。设计意图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如果前期资料搜集不全,拟建工程的结构形式、地面整平标高等情况不清,勘察技术不能满足设计单位的要求。需要在岩土勘察的时候,要把收集到的室内、野外的零乱分散的原始资料进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分析,这对岩土勘察工程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

2.2 勘查的依据不充分。根据《岩土勘察规范》中规定,在进行勘察时,要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地基允许变形等特点。但是在实际进行岩土勘察的时候,存在着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勘察单位没有按照工程的特点及地形进行勘察,没有根据设计要求和建筑荷载情况就胡乱编制勘察报告,致使报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最终还是要补勘。

2.3 勘察报告没有实事求是的反映实际情况。勘察报告是要根据所需建设工程的具体场地进行详细勘察后得出的结论,但是近年来,很多勘察报告没有实际上的内容,只是越来越多的没有用的空话,没有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没有很详细很具体的研究分析,没有很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没有设计施工时真正需要的内容。

2.4 综合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2.5 技术素质问题。主要是勘察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勘察各专业缺乏内部沟通、技术交流,对各自技术服务的对象和技术发展状况不了解,导致碰到重大项目和复杂工程时束手无策,不知应采用何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问题。

3 解决措施

3.1 严格执行建设程序、规范市场行为、推行全程化监理。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这是工程建设必须遵守的基本程序,也是国家一再强调的十分重要的几个环节。

3.2 确定勘察依据。制定好准确合理的勘察纲要,是勘查工作的重要保证。要保证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查,报告中存在的工作量、勘探质量、资料数据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要逐一审查,绝不能马虎,一定要审查合格再进行下一步,要对施工场地的地质性质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确定。

3.3 合理整理与编录资料。勘察资料的整理是需要多方面合

完成的,现场的技术人员和报告编写人员共同完成,很多勘察单位实行分工制度,这是不利于资料的编录的,实行分工制,现场技术人员只是把现场编录和原始班表交给报告编写人员了,而报告编写人员对现场并不了解,所以这样就导致了脱节。在进行资料编制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异常或者矛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查找原因,确保资料准确没有任何错误,才可以进行编制。

3.4 标准贯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是利用规定的落锤能量(锤质量为63.5kg、落距76cm)将贯入器打入土中,根据贯入的难易程度,用贯入30cm的击数n判定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它操作简单,地层适用性广,对不易钻探取样的砂土和砂质粉土尤为适用,如果土中含有较大碎石时,使用受限制。通过试验可取得扰动土样,进行鉴别土类的有关试验。该试验的缺点是离散性大,所以只能粗略地评定土的工程性质。

3.5 静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是利用准静力以恒定的贯入速率将圆锥探头通过一系列探杆压入土中,根据测得的探头贯入阻力大小来进行分层和间接判定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原位试验。它可以利用孔压测量的高灵敏度来修正所测参数,分辨薄土层的存在,可评估土的固结特性等,特别是对饱和粘土更是如此。但是静探试验不能对土进行直接的观察、鉴别,而且对于含碎石、砾石的土层和很密实的砂层不适用。

3.6 波速测试。波速测试是利用波速确定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或工程指标的现场测试方法。主要用于测定各种类岩土体的压缩波、剪切波或瑞利波的波速,以此来划分场地类型;提供地震效应分析所需的地基土动力参数;提供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所需的地基土动力参数;判断地基土液化的可能性,划分场地类别,确定场地土的特征周期。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岩土勘察工作中,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的勘探技术相结合,无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技术问题的最佳途径,各种间接勘察手段所获取的资料应与传统的勘察方法、施工检测、施工监测成果进行对比、验证,建立相对应的经验关系,从而建立定量分析、判定标准,确保电力工程岩土勘察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浩,王慧芳.电力工程[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王贵荣.岩土工程勘察[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gb 50021-20

电力勘测设计论文篇2

关键词:勘测档案数据保密;电子签名;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TU19文献标识码:A

勘测工作是保障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对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对勘测档案数据的保密性与安全性管理的重要性也不言而论。

一、勘测档案数据保密与电子签名的相关性概述

(一)勘测档案数字化管理

目前对勘测档案数据的管理多采用纸介质,在需要时查询这些信息非常耗时且容易遭到人为破坏,管理效率低下。但随着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档案的电子信息化管理已逐步得到我国重视。档案数据化管理就是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进行数字化管理,并通过网络技术,将档案数据提供给相关人员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二)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电子签名是从法律的角度提出的,是一种技术中立性的工具性保障,以着重维护数据电文的安全。电子签名在互联网交易中应用而生,为互联网交易中数据保密、数据不被篡改、方便交易方相互的身份验证和保证交易发起方对自己的数据诚信提供解决方案。根据我国《电子签名法》,“可靠的电子签名”在形式上须经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认证,在实质要件上应同时符合以下要件:用于数字签名的私钥应专属于数字签名人,且在签署时仅由数字签名人控制;签署后对数据签名和数据电文内容与形式的任何改动都是公开能被发现的。

(三)勘测档案数据保密管理与电子签名的相关性

勘测档案数字化管理与电子签名都是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上平台的被开发利用的背景下产生的。勘测档案数字化管理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管理,电子签名是为了保障互联网交易的安全,所以在实现勘测档案数据网上共享的过程中必然要求电子签名认证以维护电子数据的安全保密性,电子签名的出现和应用有利于保障电子文档包括勘测档案数据的秘密性。

二、勘测档案数据与电子签名的具体相关性表现

(一)勘测档案数据保密与电子签名应用的必要性

1.提高勘测档案数据管理和利用效率的需要

传统的档案数据管理通常是纸质形式,且由人工操作,这样的管理形式不仅管理效率低,更由于档案的不可复制性特点,容易造成档案的丢失、数据的灭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相关人员由于勘测工作需要而查阅档案数据时,通常需要借阅人员向档案管理人员提出申请和提供所需资料的主题和范围,然后管理人员在适用档案目录进行人工检索后将档案文件从资料库里搬出来提供给借阅人员借阅。在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后,系统为不同部门和职务人员档案查阅、下载范围和权限进行不同设置,保证了档案数据的保密性。并且将电子签名同时应用于勘测档案数字化管理,能实现勘测档案数据的保密性与共享性并存。

2.计算机资源的高度共享性要求电子签名的应用

数字化管理的勘测档案,数据的分享都在计算机上进行。网络的公开性要求电子签名的应用来验证查阅人的身份和资格,保证档案数据的秘密性。电子签名具有独一无二性和法律赋予合法的电子签名以法律保障效力,所以电子签名一方面对于发送人的身份和发送的信息具有验证性和不可否认的权威性特点,另一方面它在计算机之间来回交换数字证书有助于准确确定当事者的身份,不致于数据遭旁窥。并且当今电子签名系统比较发达,如有些系统已经能使得电子签名就像纸质签名上一样简单直观,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为电子签名的应用提供可行性。

3.电子签名的出现解决了勘测档案数据失真的问题

电子档案的建立就是为了保存数据的原始性,而由于电子文档可以随时变换载体或不留痕迹的被篡改,查阅者对查阅数据的真实性和原始性不能得到有效维护。对电子文档的真实性保证要求采取相应的专门技术措施,电子签名或电子印章的出现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利用电子签名的方法对档案数据进行签发处理,可自动对每份电子文档的修改、存取、传输等任何操作都进行实时登记,以密码形式存储并有防删改措施,从而为随时印证该电子文档的来龙去脉提供完整、细致的查考信息。

(二)勘测档案数据保密与电子签名应用的可行性

电子签名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为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以及自身计算机的不断应用和发展,电子签名应用也日益得到我国家的重视,尤其在立法方面的保障,为我国在勘测数据档案管理中应用电子签名加强数据秘密性提供了良好环境。首先,电子签名的法律确认方面只有能识别签名人身份和保证签名人认可文件中的内容的电子签名才具有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同等的效力;其次,对于数据电文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最后,为了保证电子签名的真实性以及更进一步保障档案数据的安全秘密性,设立了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勘测档案数据输入都必须有专门的服务人员进行管理。可以说,我国对电子签名应用的日益重视为我国在勘测数据档案管理中通过电子签名加强数据秘密性提供了良好环境。

四、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人们对勘测档案数据管理经验积累及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勘测档案数据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及优越性,而《电子签名法》的颁布为数字化管理的档案信息的秘密与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对勘测档案数据数字化管理并加强对电子签名的应用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必要、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林云.电力勘测设计档案的数字化管理[J].城建档案.2011.11.

[2]丁小龙.勘测档案计算机管理和开发利用[J].工程与建设.2000.02.

电力勘测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勘察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民用建筑工程勘察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地质形态方面:主要有无法探明的地下物体、空洞和他们的分布形态、具置及其深度的确定。岩土参数方面:主要是一些难以取到原状岩土样以及难以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即粗颗粒土、残积土和风化岩)等。技术素质方面:主要是勘察技术人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问题,各专业间缺乏内部的沟通和技术的交流,对各自的技术服务对象和及技术发展的状况了解不全面。综合能力方面:主要表现在一些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判断真伪、补充印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建筑勘察工作分析

工程勘察是研究和查明工程建设场地的地质地理环境特征及其与工程建设相关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为了城市建设、工业和民用建筑、铁路、道路、近海港口、输电及管线工程、水利与水工建筑、采矿与地下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及综合治理, 工程勘察通过对地形、地质及水文等要素的测绘、勘探、测试及综合评定,提供可行性评价与建设所需的基础资料。搞好工程勘察,特别是前期勘察,可以对建设场地做出详细论证,保证工程的合理进行,促使工程取得最佳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建筑工程勘察实施重点

1)工程勘察前期准备工作。在进行工程勘察前,勘察企业必须要求被勘察工程企业提供按基建程序批准的计划任务书复印件,提交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用地批准文件和红线图复印件。同时被勘察工程企业需提交由设计单位提出、经建设单位同意的勘测范围之地形图和建筑平面布置图备一份,提交由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填写的勘察技术要求及附图并对提交的时间、进度、质量负责,以保证工程勘察的合法性。另外还要在工程现场勘察前做好勘察工作用水、电的供应,清理现场、准备材料以便于工程勘察企业进行现场勘察。另外勘察企业需准备现行标准、规范和技术条例, 以便于工程勘察过程中的技术资料查询。

2)工程勘察过程的工作重点。对于工程勘察过程中的工作重点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勘察现场作业的工作重点,另一方面是勘察文件的管理。工程现场勘察,首先要根据工程勘察工作方案有步骤的对工程进行勘察,在勘察过程中要求使用仪器设备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保障工程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及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对于现场钻探、取样、机具等再使用前检查要通过计量认证。对于现场勘察工作中原始记录的填写要认真,填写内容不可使用简写或缩写,有关人员必须现场检验后签字,项目负责人也必须始终在现场进行指导和监督,杜绝勘察过程中事故的发展。对勘察成果的审核与评定是勘察阶段质量控制最重要的工作。应先检查勘察成果是否满足工程勘察资料、图表、报告等文件要依据工程类别按有关规定执行各级审核、审批程序,并由负责人签字。然后检查工程勘察成果应齐全、可靠,满足国家有关法规及技术标准和合同规定的要求。其次,工程勘察报告中不仅要提出勘察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存在的地质问题,更重要的是结合工程设计、施工条件以及地基处理、开挖、支护、降水等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技术论证和评价,提出岩土工程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决策性具体建议,并提出基础、边坡等工程的设计准则和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意见,为施工提供依据。

3)建筑工程勘察过程的安全管理。建筑工程勘察设备的使用过程以及临时用电等的安全管理,对于保障勘察人员的人身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增加勘察现场保护装置,增加勘察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时刻佩戴安全帽。对于使用临时用电的电气设备要进行经常性检验,检查绝缘性是否可靠。对于钻探机械使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加强勘察用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检查设备安全防护系统时候完好, 以保护操作人员安全。

四、目前常用的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或技术手段

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进行。这一方法的本质是用地质和工程地质理论,对地面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质和规律,并藉以推断地下地质情况。为勘探、测试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据。勘探的工作有氛围钻探、坑探和物探等各种方法。它是被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的,同时可以采用勘探工程取样做原位测试及监测。应该依据勘察的目的和岩土的特性择取勘探方法。物探是种相对间接的勘探手段,其优点是比起钻探和坑探更为轻便经济而且迅速,可以及时地解决工程地质测绘中不易推断但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质情况,所以常常与测绘工作配合使用。它又可作为钻探和坑探的先行或辅助手段。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时应具有经济观点,布置勘探工程要以工程地质测绘及物探成果作为依据,不可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的目标,是为岩土工程问题的分析评价提供技术参数,包括了岩土的强度参数、物性指标、渗透性参数、固结变形特性参数和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的参数等。原位测试通常都是借助勘探工程进行,在详细勘察阶段这是种主要的勘察方法之一。

五、岩土工程勘察领域中的新技术及改进措施

利用土工离心模拟技术检查工程安全的可靠性解决城市民用建筑物浅基础的地基变形特征、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力,桩基础的承载力和施工工艺对桩基础承载力及变形的影响。加强室内、外测试新技术和施工检测、监测技术的使用,通过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经过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并通过工程施工检测、监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得到的参数作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同时,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也为建筑工程勘察提供了新的技术。GPS技术的引入增加了工程勘察的精准度,减少了工程勘察工作量,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相信在科技的发展脚步带领下,GPS技术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

六、结束语

工程勘察设计咨询行业已发展成为经济建设和工程项目决策与实施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的智力型行业,是经济运行尤其是投资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作为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是保证国家基本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高投资效益和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SO007—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张海威.建筑工程勘察新技术[J].中国建筑,2006,3.

[3] 文晶.工程勘察质量控制[M].北京:建筑科技出版社,2005.

电力勘测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工程勘察 新技术 工程建设

工程勘察是调查研究拟建工程场地的地形、地质环境特征及其与工程建设相关关系的综合应用的活动。它为工程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使用提供地质资料和依据, 是设计的基础环节。工程勘察技术包括工程地质勘察、工程物探检测、工程勘探、工程测绘、水文勘测及试验与监测技术等。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及“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工程勘察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对工程勘察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各专业由于技术装备逐步改善, 注重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 并不断开拓市场, 除了常规的水电河流规划、前期工程勘察及施工地质工作以外, 还不断向市政工程、公路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工程、新能源工程及国外工程拓展, 技术手段也趋于多样化, 勘察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1 .勘察专业新技术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建设项目规模的增大, 面对的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和提高, 我们在诸多领域具备了很强的技术实力,如: 工程岩质高边坡的工程地质勘察研究、高坝大库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的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喀斯特地区水文地质勘察研究、高地震烈度地区高坝大库水库诱发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等领域。地质分析的手段和方法也得到不断发展。

1.1.我国工程地质研究部门引进和开发实用软件。引进边坡稳定计算程序用于滑坡、塌岸稳定分析, 提高勘察成果的定量化判识水平; 引进开发了勘探图件、地质剖面制作程序及三维成像技术, 开发并进一步完善“工程地质软件包程序 ”, 较好地解决了钻孔成图中的很多难题, 也为地质平面及剖面图的绘制起到了较好的辅助设计作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结合工程实践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我国工程地质研究部门开发边坡斜面摄影成像技术用于工程实践, 提高了地质编录工作效率, 获得了大量的工程地质数字信息;开发水电站枢纽区工程地质三维可视化建模与分析研究系统, 已应用于生产之中。

1.3.积极引进并应用新的地质勘察和分析手段。在水电站勘察过程中, 根据地质分析的需要, 在右岸构造软弱岩带勘察中, 使用了地震波 ct 测试技术; 采用模型洞原位变形观测分析地下洞室稳定性; 在右岸构造软弱岩带稳定性分析、左岸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溢洪道边坡稳定性分析均采用了目前比较先进的三维弹塑性有限法分析和三维流形元分析方法, 为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施工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1.4. 其他新方法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地下洞室围岩分类、坝基岩体质量分类、边坡岩体质量分类、边坡稳定分析、岩体弹塑性理论、地质力学模型、岩( 土) 体物理力学性试验方法的发展应用; 电脑与工程地质软件包的开发应用; 勘测手段及钻进取芯技术的提高、物探各种测试手段的广泛应用强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地质勘察中获取工程地质资料周期的缩短和工程地质条件快速分析评价;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进一步提高了地质专业劳动生产率。

近几年, 我国从生产需要出发,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很好地推广应用:选取适合各类地层(的金刚石钻头, 提高钻进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继续完善大坝灌浆变形观测和抬动观测技术, 确保坝体安全和工程质量满足要求; 在河床冲积层勘探中, 采用了胶取芯技术, 保证了试验样品的原始状态, 为冲积层特性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材料。

1.5 水文勘测开发的电波流速仪, 在电站简易测流中投入使用,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近年, 又开发出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现已逐步应用于大型水电站的测报中; 为改善以往在水情测报中一直采用的点测量及测流时间过长等问题, 水文勘测技术人员正着手对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 简称 adcd) ”技术进行论证和调研, 并逐步将此技术运用在对西部山区性河流的水情预报中, 计划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 最终实现水情的“瞬时”测量预报。

1.6 工程物探在水电站开展了大范围的河床冲积层地震波探测;应用声波垂直反射波法、声波 ct 法及红外线热成像三种相结合的方法, 准确地探测到了坝体面板脱空等工程质量问题; 在多项水利工程和多个水电站勘察中, 应用高密度电法勘探方法, 解决了水库漏水问题和断层构造发育范围及深厚覆盖层地质问题, 且成效显著。研究并应用“隧洞施工监控量测一体化”, “坝基岩体质量测试的空间分析”, “数字式全景钻孔摄像系统”,“堆积体的综合物理探测技术”, “大坝面板脱空综合物理探测技术”, “小波变换在水电工程地球物理中的应用”等新方法新技术, 拓展了物探的应用领域, 提高了物探的探测精度。

2 .勘察专题研究成果应用

2.1 大型水库库岸稳定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应用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采用了航空遥感技术与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法, 相继对一批大型水电站进行了库岸稳定性研究, 为快速、高质量地评价库岸稳定性及其他水库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勘察、研究、评价、预测水库区天然状况和蓄水运行条件下库岸稳定性问题的思路和工作方法, 包括岸坡类型划分及其变形破坏机制、库岸再造及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及预测、岸坡失稳及水库诱发地震灾害调查与分析预测、移民安置选点与处理措施建议等。该项目成果在后来开工建设的大、中型水电工程水库库岸稳定性地质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提高了水库库岸稳定与移( 居) 民点调查地质工作效率及成果质量。

2.2 大坝面板脱空无损探测研究与应用“大坝面板脱空无损探测研究与应用”是通过试验比较论证提出了采用 3 种物探方法( 声波垂直反射法、远红外热成像法、地质雷达法) 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为消除大坝病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提高大坝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与传统的单一物探方法相比,本项研究成果具有多种方法互为验证、利用了不同的物性差异特征?探测成果准确可靠的优点。大坝面板脱空的处理质量, 节约了处理成本, 而且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采用 eh4 进行深厚堆积体厚度探测应用该方法测量深度大, 野外劳动强度小,生产效率高, 现场测量直接成像, 能十分清楚地辨别地下二度体的异常。该项新技术即 eh4 电导率成像探测非常实用。而该方法不受这些因素影响, 较准确地探测出了堆积体厚度。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工程中, 减少了工程量, 节约了工程投资, 节省了时间, 经济效益显著。

2.4 软弱岩带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成果应用:对坝址右岸构造软弱岩带的分布范围和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勘探以及室内和现场试验工作, 并完成了现场高压固结灌浆试验和现场渗透变形试验, 针对软弱岩带的工程特性、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 对工程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评价, 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基础处理措施。该专题成果为可行性研究的经济技术分析论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国内外同类工程的地质勘察和设计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5 “深挖高边坡快速地质编录成图技术”在高陡边坡地质资料收集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进该项技术用于水电站具有针对性强、收效高、安全快速等良好作用。该技术运用摄影测量的原理, 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 完成高陡边坡影像的正射、线画图的生成, 从而完成了地质编录工作。其技术特点: ①在地质编录生产中高效、实时; ②减少现场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③利用无站标测量技术和手段可完成传统方法无法完成的任务; ④高边坡计算机快速编录成图还可以不断地积累边坡数字化的编录数据, 为以后建立工程地质数据库提供良好的数据源。该技术在小湾主体工程边坡及坝基开挖中均有应用, 可实现安全、高效、准确地进行地质编录, 通过软件功能还可在图像上对地质现象进行较精确的定位, 这是传统的地质编录所难以做到的。

3.今后工程勘察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总体思路

近几年来,我国在高边坡系统排水、锚索加固、复合支护、变形监测、标准化与动态设计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可视化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不断地被应用到勘察各专业,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计算机建设上已实现局域网共享资源; 基本实现计算机辅助工程勘察, 达到信息化初始阶段目标; 由于工程勘察专业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随机性和数据海量性等特点, 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密切关注、跟踪、研究国内一流的工程勘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动态, 通过加强行业协作及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 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进行技术创新。今后技术发展总体思路如下:(1) 注重研究复杂坝基、高边坡及大型地下洞室群岩体( 围岩) 稳定性量化分析及三维地质数字模型软件与三维成像技术, 并对复杂岩体( 包括软弱蚀变岩体、大型松散堆积体、卸荷松动岩体、高地应力区岩体) 成因机制、工程地质性状、工程适应性进行科学试验研究; 同时开展区域构造地质科学研究及对水电工程开发、建设的影响。(2)重点研究水电水利工程地质综合勘察技术, 开展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地质方面的研究并向深度拓展; 开展地质灾害勘察、防治与治理, 地质灾害险性评估方面的实践与研究。(3) 完善和提高目前使用的常规物探方法, 使其应用技术水平达到或超过本行业平均水平, 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应用工作, 结合目前物探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 对新技术、新方法进行重点研究。(4)广泛应用全站型自动速测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遥感技术(rs) 、地理信息系统(gis) 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在野外数据采集、处理、存储、提供等方面逐步完善计算机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 以提高全数字摄影测量及全野外数字成图的精度和速度, 增加测绘产品的多样化, 满足市场需求。(5) 积极配合新的钻探规程、抽水试验规程、压水试验规程的贯彻实施。对勘探设备和试验工器具进行重新整合, 尽快开展“自由震荡法”抽水试验的研究工作, 研制小口径双管钻具轴承储油密封系统, 并研究特殊岩体取芯技术。(6) 开发先进的水情自动测报软硬件技术, 自主开发改装一些较先进适用的水文测验仪器, 特别是泥沙采样器。加快水文数据库的建设。

电力勘测设计论文篇5

譬如,我院在宜万线、向莆线、沪昆线等山区铁路各阶段的地质综合勘察中,对沿线越岭长大隧道采用三维可视化方法及高分辨影像进行遥感解译,特别是重点对长大隧道的断裂构造、不同岩体接触界限以及不良地质体空间分布的高精度解译,通过线性构造的准确定位,指导大面积地质调绘路线的设计、观测点、物探测线与钻探孔位的布置。其解译精确度可以达到20m,解译正确率达到90%以上。

大面积地质调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工程地质勘探的前提和基础,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地质勘探的质量和数量。地质测绘是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由定性到定量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它是以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为依据,以地质理论为指导,对现场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现象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归纳、推理和分析研究的过程。

通常,在对区域地质和遥感判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并建立沿线主要地层层序和构造轮廓的基础上,开展山区铁路长大、深埋隧道的大面积地质调绘工作。主要调绘内容为:地层岩性的分布、特征、时代划分(地层划分到组、段)及其组合关系;褶皱、断裂构造的展布、规模、性质及其对工程的影响;节理裂隙的发育特征;滑坡、岩堆、危岩、落石、采空区和岩溶等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的分布范围和规模等。调查方法以垂直地质界线的路线穿越法为主,重要地质界限采用沿线追踪法;调点为断裂构造、软弱岩层、节理密集带、较大地表水体及地下水与构造薄弱带的关系等;调查路线部署以线路中心两侧各500m范围内为重点追索区,线路中心两侧500~1000m范围为补充调查区;根据已有资料,加强线路中心部位的验证和补充调查,以获取相对客观真实、可靠实用的地质资料。根据大面积地质调绘结果,对调绘判断不清、对工程影响较大的断裂构造、重要的不良地质地段和重要部位,再结合物探、钻探等手段进一步查明、验证。

从山区铁路长大深埋隧道设计、施工的经验和教训来看,设计、施工中出现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除了与大面积地质调绘的精度不够外,还与在外业勘察时,没有根据各种构筑物特点,结合既有的工程地质特征,有针对性、合理地采用勘探手段、布置勘探点,查清场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等有关。山区铁路长大深埋隧道因其工程主于地下,且长度一般达数千米、埋深超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经常穿越数个地貌单元、地质时代、地层岩性和区域构造等,仅仅凭借大面积地质调绘难以将其工程地质条件查清,故隧道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也较多。主要有洞口边、仰坡变形,洞身不良地质(如坍方冒顶、挤出滑移、突水突泥、岩溶、采空区、岩爆、瓦斯等)以及衬砌开裂变形等。实践证明,隧道洞身要尽量绕避滑坡、岩溶、采空区等不良地质地段,实在不能绕避时,应在取得准确的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取符合实际的工程措施。

对于山区铁路长大深埋隧道,应在大面积工程地质调绘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基础上,建议大力推行、提倡综合勘察,充分运用综合物探和遥感技术,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地质钻探、综合测井和试验等工作,以查清隧道穿越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不良地质、地下水发育情况等。譬如,我院勘察设计的宜万铁路工程地质条件特别复杂,被国内外专家定义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山区铁路。全线隧道长约223km,其中岩溶隧道近160km,这些隧道中长大隧道埋深大,一般埋深在500~600m,隧道洞身大部分穿越地下暗河或在岩溶的水平发育带附近通过,施工中可能遭遇大型岩溶洞穴、暗河或管道流,发生大规模透水突泥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因此查明地下岩溶、暗河的规模和空间位置,是宜万铁路建设成败的关键。为此,我院采用了大面积地质调绘、岩溶水文地质专项调查。从区域地质调查入手,对全线所有隧道均进行1∶1万大面积地质测绘,根据岩溶水文地质单元和地下水补径排范围的需要,扩大范围调绘;并对其中8座隧道均进行了专项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共计完成1∶1万大面积地质调绘340km2,1∶1万岩溶水文地质调查572km2。通过调绘,查明了宜万线长大复杂岩溶隧道区的岩溶地貌特征,可溶岩岩溶发育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动力条件的制约关系,岩溶发育的空间分布规律,岩溶水的赋存规律和补径排特征及其与隧道的关系、危害程度,为各隧道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奠定了基础。

综合物探

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它是通过地质体的物性表现来推断解译未知的地质问题。其数据采集受地形、地质、物性不均等人文和自然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因此物探成果做出的地质推断需要其他直接手段如地质调绘、钻探等代表性的验证,以了解其真实的地质内涵。物探具有轻便、快捷、成本低等优点,但也有“精度不高”的缺点,甚至有误判的可能性。常用的物探方法有地震折射波法、地震反射波法、瞬变电磁法、高密度电法、音频大地电磁(EH-4)法及高频大地电磁测深(HMT)等。

1地震折射波法

它是研究地震波在速度分界面(波在这个界面以下地层中的传播速度v2大于波在其上面地层中的传播速度v1)产生滑行波引起的振动,通过研究在地表接收到的折射波的时距关系,求得地下界面埋深等参数的一种勘探方法。其特点是最大接收道小,一般为24道;勘探深度浅,一般在100m以内;测量精度不高,一般采用皮尺测量;覆盖次数不高(因其震源浅、药量小)等。浅层地震法主要作用包括:工程地质分层(第四系覆盖层、基岩风化带、基岩面的起伏状态,特别是对第四系的分层等);探测断裂构造、岩溶构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育特征;测定岩体的动弹性参数,如杨氏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等。浅层地震勘探主要应用于隧道进出口、浅埋地段等的纵、横剖面勘探及洞身各岩土层纵波速度的求值等。

2地震反射波法

地震反射波法勘探原理是当震源激发时,地震波以球状向地下半空间传播,在其遇到岩性分界面、断层、破碎带、岩溶等地质异常体时,地震波就折返回地面被检波器接收,接收的地震数据经过室内数字处理生成地震剖面,根据该剖面上的异常特征,就可以解译为对应的地质异常体,达到查明隧道围岩洞身勘探的目的[6]。地震反射波法的特点是最大接收道为120道以上,勘探深度大(可达3000m),要求的测量精度高(为了加快勘探速度,必须采用GPS仪器),覆盖次数高(由于其道数多,对地下同一点可达到6次以上采集信息,震源深、药量大,采用组合检波———即一个点用多个检波器接收信息)等,但是它在浅层(埋深0~100m左右)基本属于盲区,仅仅对埋深较深的地层有效。深层地震反射波法适用于地形起伏大、埋藏深度较深的长大深埋隧道勘探。

3瞬变电磁法(TEM)

TEM(TransientElectromagneticMethod)法是以接地导线或不接地回线通过脉冲电流做为场源,以激励探测目的物感生二次电流,在脉冲间隙测量二次场随时间变化的响应,进而达到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一种电磁法。TEM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分性,使其具有以下特点:(1)在高阻围岩地区不会产生地形起伏影响的假异常;在低阻围岩区,由于是多道观测,早期道的地形影响也较易分辨。(2)可以采用同点组合进行观测,使与探测目标的耦合最紧,取得的异常响应强,形态简单,分层能力强。(3)线圈点位、方位或接发距要求相对不严格,测地工作简单,工效高。(4)有穿透低阻覆盖的能力,探测深度大。(5)剖面测量与测深工作同时完成,提供了更多有用信息,减少了多解性。正是由于TEM法的这些特点,其主要用于解决深埋隧道、隧址区的断裂构造、岩溶构造、地层划分等问题,其探测深度可达400~500m。

4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法与常规电法相比是向地下供电。不同的地质体、异常体对电流的吸引不同,这种吸引大小对应地质体、异常体的电阻率大小,根据测得的视电阻率在X和Z方向变化的剖面,分析剖面上视电阻率变化特征,将其解译为对应的地质异常体,解决地质问题。

就岩溶勘探而言,通常空腔岩溶为高阻,充填岩溶为低阻,渗水破碎带为低阻。不同岩性其电阻率值也不同,以此可对岩溶和地层岩性等作较好的判断。该法可依据获得的地下介质电阻率的分布情况,了解隧道围岩的性质和分布范围,推测断层构造和岩溶构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育特征等。譬如,向莆铁路武夷山隧道长14.658km,隧道最大埋深达350m。其中F5断层通过地层为里地单元(J3L)的少斑中粒花岗岩。遥感及现场地质测绘结果表明:F5断层为一硅化破碎带,出露于DK222+532附近,与路线夹角约50°,断层产状354°∠48°,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宽约50m,带内岩石具硅化、并可见构造角砾岩,角砾呈次圆状,节理裂隙发育,石英脉呈不规则状,大致平行断裂面充填,为逆冲断层。经物探地震折射波法、高密度电法验证,F5断层产状倾向小里程,视倾角40°,破碎带岩体的弹性波速仅2920m/s,两侧完整基岩的弹性波速4862m/s。物探实际勘测及综合分析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5音频大地电磁(EH-4)法

EH-4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EMI公司和Geometrics公司联合推出的新一代电磁探测仪器,它能观测到离地表几米至1000m内地质断面电性变化信息。它利用宇宙中的太阳风、雷电等天然电磁场信号作为激发场源,该场源不存在近场区和过渡场区[7]。音频大地电磁法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横向分辨率高、高阻屏蔽作用小、勘探深度范围大等特点。EH-4探测法在山区铁路长大、深埋、复杂的岩溶等隧道勘探中,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等地质现象的反应较为齐全和准确,其勘探深度能够满足要求,且在野外受地形等限制较小,可以在长大、深埋、复杂隧道的综合勘探中应用。但同时应该注意到,其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划分主要依据电性,一般而言,电性差异大,且有一定厚度时,其对地层、构造的分辨率也大大提高,根据资料推断的地质规律比较符合实际。同一岩性,或电性差异较小的岩性、构造等勘探对象就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音频大地电磁资料必须结合地质测绘、钻探和综合测井等验证资料综合分析,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6高频大地电磁测深(HMT)法

高频大地电磁测深的概念是相对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观测频率为0.25~8192Hz)和大地电磁(MT,观测频率为0.001~340Hz)的频率范围而提出的。对于灰岩地区,电阻率的变化范围一般在500~3000Ωm。如果取平均电阻率为500Ωm,隧道埋深在800m左右时,根据趋肤定理,要达到800m左右的观测深度,其观测频率的下限应在200Hz左右。

而当最高观测频率达到100kHz时,其穿透深度仅在11m左右,当地表覆盖有第四系低电阻地层时,其穿透深度将进一步减小。因此,对于隧道工程的勘察,要取得完整的地电断面,对于场源为天然大地电磁场的高频大地电磁,其观测频率范围在200~100kHz,该频率范围已超出了音频的范围,所以采用该频率段观测的方法称之为高频大地电磁测深(HMT)。在宜万铁路复杂的岩溶隧道工程勘察中,共布置了高频大地电磁测线198km。勘察结果表明,对于封闭性的溶蚀空腔,高频大地电磁呈低电阻异常特征;对于深度较浅或规模较大的岩溶地质体,高频大地电磁呈封闭圈式的低阻异常;当岩溶地质体的规模与埋深相比不是足够大时,在高频大地电磁视电阻率断面上,则不能形成封闭性的低电阻异常,而是等值线出现较大分离和弯曲的异常形态。在施工开挖的部分隧道中遇到的较大型岩溶地质问题共有76处,其中75处都位于大地电磁的异常区或异常的边缘。表明其勘察结果,为宜万线隧道施工设计和施工安全预警提供了准确的资料。

为了查明宜万线8座长大、深埋、复杂岩溶隧道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程度、深度、规模以及暗河的位置,我院在遥感和大面积地质调绘的基础上,采用瞬变电磁法、音频大地电磁法、高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并辅以地震折射和高密度电法,大致确定了这8座隧道的地质构造形态、部分断层的位置和产状,圈定了大的岩溶异常区,为隧道的深孔布置、地质资料的修正和岩溶发育规律特征的分析、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判断提供了依据,有效地缩短了勘探工期,大幅度地降低了勘探成本。

工程地质钻探和综合试验、测试

1工程地质钻探

根据工程地质调绘、综合物探勘探结果和设计意图,对山区铁路长大、深埋、复杂隧道进行有针对性的工程地质钻探,一方面可以准确地提供设计所需的各项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另一方面也可验证物探和工程地质调绘结果。工程地质钻探是最原始也是最直接的勘察方法,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直接钻取岩芯,取得定性的地质资料,直观地反映岩土体的颜色、塑性状态、风化程度等基本特性,准确地划分各种地层岩性、厚度、完整性和破碎程度,断层的位置、宽度、破碎和胶结程度,断层带的组成和性质,含水层深度、厚度、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岩溶发育程度等;也可以通过各种岩土试验获取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此外,还可以作为地震、地应力等孔内测试的平台。正因如此,才使其不可替代地延用至今。其缺点是容易受勘察场地的限制,钻孔之间的地层关系需要依靠工程地质人员根据其所掌握的地质资料进行推断(钻孔的密度直接影响勘探成本和勘察资料的准确性),且周期长、费用高。

山区铁路长大、深埋复杂隧道的综合勘察是在充分搜集、分析研究既有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遥感判译为先行,以大面积地质测绘和水文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综合物探的勘探成果,针对性地布置适量的深孔钻探为主要勘探手段,并辅以必要的孔内测试试验等的综合性的勘察试验方法,以查明重大的工程地质问题。深孔钻探的选择和确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如下几个主要地质问题:物探反映的重大异常区的验证,重大隐伏暗河、采空区等的探查,区域性大构造、断层的产状、破碎(软弱)程度、富(导)水性,地应力测试、瓦斯测试、水文试验以及单孔或多孔孔内测试,重要地质界面的控制(如可溶岩与隔水层接触界面、煤系地层的位置等)等。譬如,我院在宜万线综合勘察中共计完成深孔钻探51孔,共15304.23m。

2综合试验、测试

综合试验、测试工作分为孔内和孔外两类。孔内的测试、试验项目主要有水文试验、综合测井、孔内CT、地温、地应力测试、瓦斯测试(放散初速度、瓦斯压力等)、放射性测试等;孔外的测试、试验项目主要有水、土、岩石样品的物理试验和力学试验、示踪试验、煤层及瓦斯测试等。通过上述试验、测试结果,可为隧道围岩类别的划分、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选取以及岩体风化程度的划分、隧道风险评估等的施工设计和施工安全预警提供准确的依据。

综合勘察、测试成果的分析利用

每一种勘察方法和测试手段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或弊端,我们在得到各种分项的勘察、测试结果后,还需要对所获取的所有成果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各项勘探成果,并通过相互验证等手段剔除异常的错误结论,对可疑结论进一步做详尽细致的工作,对确定结论则寻找最经济有效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措施。综合运用各种勘察手段相互指导、相互验证、取长补短,可以有效提高长大隧道的工程地质勘察质量。譬如,改建赣龙铁路扩能工程的汀州隧道长7.738km,隧道最大埋深达600m,其中F2、F3断层附近地层为下古生界奥陶-志留系(O-S)变质粉砂岩、板岩夹页岩:灰褐、灰黄色,全风化~弱风化,薄层状。在分析研究区域地质资料和遥感判译结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地质调查、测绘,发现了F2断层的地表露头,随后采用物探EH-4法进一步验证了F2断层的存在,查清了其工程特性:该断层属北西向断裂,倾向北东向,产状46°∠79°,断层破碎带宽约30.0m,与隧道相交于DK148+495附近,与线路夹角为17°。同样,通过现场地质测绘和物探EH-4法也揭示了F3断层。为进一步确定F3断层的工程特性,在地表布置了1个孔深340.10m的深孔,结合对钻探和孔内水文试验、地应力、地温等综合测井的测试结果综合分析,确定了F3断层的工程特性:属北北东向区域断裂,倾向北西西向,产状289°∠60°,断层破碎带宽约168m,与隧道相交于DK148+628附近,与线路夹角为80°。汀州隧道F2、F3断层工程地质特征如图3所示。

主要成果及效益

我院采用综合勘察技术在宜万铁路、向莆铁路、京福铁路、沪昆铁路和赣龙复线等数十座已经施工和正在施工的重点隧道工程所提供的地质资料不仅得到了施工验证,而且为施工提供了预警,保证了上述复杂性、风险性较大的重点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综合勘察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山区复杂隧道的地层分布、构造形态、断层要素、深部岩溶的发育位置、岩体应力、有害气体等工程地质问题。明显地缩短了勘探工期,大幅度地降低了勘探成本。

从我院对向莆铁路、宜万铁路、赣龙复线等复杂隧道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的综合勘察和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地质工作来看,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譬如,对宜万线8座长大深埋隧道的岩溶发育情况进行的专项地质工作原定在大面积地质调绘的基础上以深孔钻探为主,计划投资4.8亿元。后来采用以大地电磁测深为主的综合物探方法,结合深孔钻探验证的方式完成了专项地质工作,共投资1.45亿元,取得了预期的地质效果,节约投资近70%,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35亿元。

而其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质量明显提高。对向莆线、宜万线等复杂长大隧道施工地质设计中,将隧道按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灾害风险程度,划分为极高、高度、中度、低度四个等级。已施工地段的施工资料证实,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都发生在极高风险等级地段。由于设计中已有相应的应急预案,从而降低了施工风险。(2)较好地指导了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预报工作。根据隧道施工地质分级设计,优化了不同地段的地质超前预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3)使大量的隧道工程地质灾害由不可预计变为可以预计,从而减少了隧道不可预计的工程地质灾害。

结论

(1)综合勘察是在充分搜集、分析研究既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遥感判译为先行,以大面积地质调查为基础,以综合物探和适量的深孔钻探为主要勘探手段,并辅以必要的孔内测试试验等的一种综合性的勘察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查明山区铁路长大、复杂隧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问题。我院的应用实践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可明显地缩短勘探工期,大幅度地降低勘探成本。

(2)每一种勘察方法和测试手段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或弊端,因此,工程勘察中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的勘察范围、勘察深度和勘察精度,选择一种或几种恰当的勘察手段。

(3)山区铁路长大、深埋、复杂隧道工程地质勘察要求资料精度高、围岩分类准确,因此,采用综合勘察方法是必要的、恰当的。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所选择的各种勘察手段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应用,并应对勘察成果进行系统地综合分析、研究,合理解释,提高勘察资料的质量,保证结论正确,为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合理、可靠的依据。

(4)在山区铁路长大、深埋、复杂隧道综合勘察过程中,应在对前一勘察工序工作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下一步工序的勘察工作,使综合勘察工作不断深入,减少勘察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对各种勘察成果资料要及时分析研究、相互沟通。发现问题,现场要及时解决,使勘察资料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电力勘测设计论文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 勘察 岩土条件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053-01

1 通过详细勘察和施工勘测,获取地质参数

1.1 通过对地容地貌的勘测,可以预先了解地基稳定性

我们在建筑工程的勘察过程中,必须要对地容地貌进行详细而客观的勘测,可以采取施工前的详细勘察,通过对地质条件进行勘探定点来选取合适的额勘探孔深度,选取一定的土壤样本,对所取样本的土壤的类型进行分类和取样保存,对岩石的结构和风化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记载,再对施工地点的地下水的蕴藏量等情况进行勘测和预估,从而对整个建造工程的特性和安全性进行合理而准确的评估。避免因施工而造成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导致地面下陷的危险和建筑滑坡坍塌的风险。

我们在选取勘探探点的时候,要考虑到勘探点的布置方式和数量,一般会在建造工程的周边采取探点勘察,综合考虑建筑群的分布方式和建造范围,选取有代表性的和数量充分的试点进行分析,对某些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和特殊的勘探点,进行多次勘探和重点勘探,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三维模拟地基变形基数,预测出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从而综合分析出地质土壤条件对建造工程的影响,给施工方提供整顿工程的合理化建议。

1.2 在施工中对土壤问题进行监测,规避建造风险

施工勘测是对施工工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高效处理。施工勘察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工程的初始设计来确保施工单位按期完工,在一线施工中对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进行第一时间的解决,施工勘测尤其适用于某些地基较为复杂的建筑物工程,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的预见性的处理各种土壤问题,客观而高效的降低建造工程的难度和成本。

在建筑物的基地开挖以后,某些与建造计划书不相适应的地质情况会难以避免的出现,勘探工作人员要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对与实际地质条件不符合不统一的设计进行及时的和大胆的修改,并在较小的范围内对施工设计和施工进度进行测试。我们不仅要实时掌握地质条件的基本资料,而且应该进一步研究地基的处理方案,探索出加固方法,进一步查明和处理地基中溶洞、冻土等复杂地质条件的不良影响,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的坡道不稳问题,切实的保证工程建造的进度和质量,有效规避各种地质风险。

2 工程勘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勘察水文情况,了解地质界面的分布

工程勘测的主要方面就是对岩土地基方面的勘察,岩土工程的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主要作用是摸清工程建筑场地的地质水文情况,为工程建造的策划提供准确恰当的岩土工程的设计参数和地基基础的基本资料,对地基建造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做出合理化安排。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提高,难度越来越大、建造条件越来越高的建筑工程出现在工程建筑人员的面前,显而易见的,对新式的现代化建筑方式采用老式的传统勘察方法来勘察预估已经不能满足工程的设计指标和时代的需要,我们需要采取高效和现代化的勘察手段,重视工程勘测先进技术的引用和创新型的工作方法,取得准确勘测的好成绩。

在岩土勘测过程中存在着界面的划分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对岩土土体和岩石的风化程度进行详尽的界面划分,盘查出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和结构面的软硬情况,找出条件不良的地质界面,归纳出不同岩土质量进行风险的额预估和问题的实时处理。某些地质形态所造成的施工难度较大,在某些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见地下不明物体如残积土和风化岩等特殊地貌,土地空洞和岩层分布状态不均衡的问题,我们要详细的对他们做出记载,对照各种地理文献的参考,做出正确的建筑工程判断。地质勘测过程中的地下水位因素是相当错综复杂的,因为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受到诸多的地理因素来控制的,比如建造地可能位于水库附近,而水库可能存在渗透问题,所以在工程地下水的勘察过程中们应该多方采集勘探水位的高度和近几年来的水位变化情况,详细的查看建造地点周围的水文情况,综合评判,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应该多方综合考虑各种利弊条件,取得建造方案的最优化结果。

2.2 用参数模型等手段来勘测地质极限承受力

现代化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信息技术的水平发展越来越迅猛,日新月异的电子化信息发展为传统的岩土勘察领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工程探测专业依据弹性波、电磁波、电学原理等工程理论衍生出了一系列性的工程探测方法,凭借先进的探测设备,对地质条件进行大密度高速度的探测,可以获取较大的地质参数的信息量,降低生产的成本,有效的解决复杂的岩土工程技术的一系列难题,创造性的高效解决。

我们在勘探过程中要加强室内和室外的测试方面的勘察过程中,通过对采集到的丰富的地质条件的数据和资料来进行施工条件的分析和对比,通过对施工建造之前和施工建筑过程中的分析和对比,建立可靠的岩土工程设计的参数模型。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利用土地工程的理性模拟技术来检查建造工程的可靠性,利用建筑物的地基变形特征和地质的极限承载能力,来解决基桩的变形特征,处理功力工程中砂土液化和桩群的负荷问题。

3 结语

建筑工程的勘察工作是一种弄清地基的岩土性质和工程特性指标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我们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过程中,应该了解岩土工程的各项地质参考资料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认真仔细的全盘考虑各种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从而确保勘察工作的有条不紊展开。通过对施工过程的大量经验积累和教训的总结,对工程的建造提供具体而有效的技术应急措施,避免因质量问题导致的工程质量的事故。

参考文献

[1] 温顺福.海上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的要点解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3(4).

[2] 乔潘潘.建筑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

[3] 饶明林.浅析我国建筑工程勘察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与生活,2010(23).

[4] 邱林.探讨建筑工程勘察对基础选型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

电力勘测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查;问题;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 工程地质学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工程地质专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斗争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人类工程活动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如何顺应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问题, 工程地质学家和地质师都要认真关注, 并勇敢地承担起应尽的职责。

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 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和现代化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兴建, 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 各种公共建筑物的建筑风格迥异,其平面和立面变化大,给结构和勘查专业带来诸多的新课题, 采用传统的勘查方法和传统的勘查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 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查问题。

1、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 一般问题较多的是工程概念不清, 勘探侧重点不明确, 针对性不强, 方法不当, 手段落后; 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 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 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 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 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 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 极不严肃。此类问题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 可能延误开发时机; 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 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 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更大。

2 相关专业的理解问题

一种情况是地质师对其它专业不理解, 这需要加强跨专业的学习。另一类现象是设计施工等相关专业对工程地质的不理解。有的不懂地质却偏要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勘探要求, 有的工程由设计人员来布置地质勘探工作; 有的设计人员对地质专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自以为是包打天下, 不结合地质条件设计不当; 也有的是不尊重自然地质规律, 野蛮施工, 严重破坏地质体的自然结构, 造成重大工程事故。所有这些非地质专业的问题, 往往在出了问题之后又向地质专业推卸责任, 令地质师们不知所云。工程地质界知名专家学者孙广忠教授指出:“实际上, 在地质工程实践中脱离地质实际的实例随手可拾, 可以说, 地质工程施工中出现事故的绝大部分是设计和施工脱离地质实际的结果,或者是对工程地质条件没有搞清楚或认识不清的结果, 如果离开了地质基础, 则其理论必将脱离地质实际必将作出错误的结论”。潘家峥院士等前辈专家早已强调过地质学水工, 水工学地质。足以可见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问题, 早已被专家们的真知灼见道出了关键,就看我们作何行动。

3 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

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 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有些工程没有基础性的前期投入, 一旦要报项目, 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 还有些工程是今天提交了可研报告, 明天就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 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测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 地质条件不清楚, 投资控制不住, 施工后修改设计, 或由于地质问题造成承包商巨额索赔等等。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 可能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4.人才和管理问题

人才流失和人才断档问题比较严重。遇到责任事故,互相推诿,责任感和事业心不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勘测队伍要走向市场,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工程地质勘查最需要的。培养出具有工程地质分析能力,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地质人才,是老一辈地质勘查家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大量的工程实践,自身的敬业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相关学科专业的学习和渗透, 是青年一代工程地质勘查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是关键。

工程地质勘查质量的控制, 技术管理是主要环节之一。近年来一些单位提交的勘测设计报告中的地质章节不是地质师写的, 报告的编制人中没有地质专业负责人, 或地质报告没有院级地质负责人审查把关,报告和图纸中的错误较多,极不专业。这种情况给总院增加了审查难度, 同时也有损勘测设计单位的形象,还会延误工程报批的时机。

5、7其它问题

前期工作投入不够, 有些地方部门长期拖欠勘测经费; 体制问题, 市场竞争不规范, 非水利水电勘测单位从事水利水电勘测工作存在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和工程地质评价等方面的差异; 勘测工作经费仍然按落后的实物工作量计算, 造成多勘探多争钱, 地质分析多出力多赔本的事实上的不合理现象, 长期以来得不到解决。勘测技术的科技含量低, 新技术新方法投入少,不能满足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

针对目前工程地质勘查问题的对策

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清责任。规程规范和部分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应该由总院负责; 勘测周期不合理, 前期工作投入不够等问题应该是地方部门或者计划部门负责; 质量、人才、相关专业的协调等问题自然应该由勘测设计单位负责; 其它问题大家都有责任, 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大环境。责任分清楚了, 落实到要有人来抓, 所有问题虽然我们不敢说都能很好地得到全面解决,但至少可以前进一大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畅谈必要性重要性, 结果都是纸上谈兵, 没有实际行动。笔者在这里也就是夸夸其谈而已, 不可能提出可以操作的具体解决方案, 这种方案也不该我们提, 该谁提? 当然应该是谁负责抓, 谁就提方案追落实精指挥勤检查, 最终归结到谁领导的关键问题上。到此为止, 我们的对策就算出台了。

其实, 我们这里列出来的众多实际问题, 本质上和深层次的是体制和机制问题, 需要通过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勘测设计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新技术与旧管理的冲突, 老观念与新思想的交锋, 既是矛盾又是改革的动力, 这是不难理解的。

总之,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地质实际出发,并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即辩证唯物论观点。坚持采用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即整体论观点。坚持依靠工程经验与创造性思维的积极贡献,即经验支持论观点。如果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者和管理者们能够把握与运用这样的唯物主义实践理念,就能够做出公正、科学、可靠的工程地质决断。

参考文献:

[1] 溥爱萍,王淑波.关于建筑工程地质勘查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4).

[2] 陈金宜.岩石地区建筑工程地质勘查易出现的问题[J].中国房地产业,2011,(5):447.

[3] 于程姣.关于我国工程地质勘查工作问题的若干思考[J].知识经济,2011,(13):81.

[4] 许林.分析地质勘查在建筑工程中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1).

电力勘测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勘察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工程地质勘察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实现了向岩土工程勘察方向发展,技术人员的知识得到了更新换代,岩土工程技术不管从勘探手段、测试设备、试验仪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是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勘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为设计、施工提供地质勘察成果及各项岩土工程参数,是建设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按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勘察成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工程安全和工程造价。一份高质量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在满足相应规范的基础上,不仅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勘察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地下水、岩土性质和不良地质现象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进行正确合理的岩土工程分析评价,提供合理可信的岩土工程参数和建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已实施多年,将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技术问题加以归纳、分析,并提出对策,便于提高勘察技术水平,保证勘察成果质量。

1 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众多基础建设项目和现代化超高层建筑物不断兴建,基础和基坑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各种公共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回异,其平面和立面变化大,给结构和勘察专业带来诸多的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需要,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1 界面划分问题:主要有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的界面划分,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以及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等。

1.2 地质形态问题:主要有不明地下物体、空洞及其分布形态、埋藏位置和埋藏深度的确定。

1.3 岩土参数问题:主要是那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即粗颗粒土、残积土和风化岩等。其岩土设计参数(承载力、变形指标等)难于确定。

1.4 综合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补充印证、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性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1.5 技术素质问题:主要是勘察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勘察各专业缺乏内部沟通、技术交流,对各自技术服务的对象和技术发展状况不了解,导致碰到重大项目和复杂工程时束手无策,不知应采用何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所碰到的技术问题。

2 岩土勘察中存在技术缺陷的解决措施

要解决上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随着电子、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十几年来,工程物探专业根据弹性波理论、电磁波理论和电学原理发展了许多新的工程物探方法并相应发展了一大批集适时采集处理,软、硬件功能于一体的工程物探探测设备,它具有采样密度大、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等特点。为了有效地解决某些复杂的岩土工程技术难题,必须采用多种工程物探手段和钻探联合使用的方法,起到互相补充、互相验证的作用。合理地选择 、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勘探手段相结合,无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2.2 加强室内、外测试新技术和施工检测、监测技术的使用,通过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经过分析、对比,建立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并通过工程施工检测、监测所获取的实测资料反算得到的参数作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并达到解决那些采用传统勘探手段难于获取可靠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等问题。此外,还可以利用土工离心模拟技术检查工程安全的可靠性:验证堤坝、边坡的变形和稳定性;解决建筑物浅基础的地基变形特征、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力,桩基础的承载力和施工工艺对桩基础承载力及变形的影响:解决挡土结构的变形及破坏机理,土体与结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动力工程、砂土液化、单桩和群桩在水平动荷载作用下的性状。

2.3 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形成定期制度,促进其知识的更新换代。勘察单位施行 内部岗位轮换制度,促成勘察各专业的技术交流、知识渗透,尽可能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有关的学术活动和讲座,达到扩大勘察技术人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目的。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采取这些措施无疑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技术综合能力。

3 心得

许多弄清地基岩土的性状和获取其工程特性指标的岩土工程勘察手段是间接的,非直观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者应掌握与岩土工程勘察有关 的各类规范、规程,勘察工作中应仔细、认真、考虑全面,并且不断总结、提高,这样才能使勘察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能够确保勘察成果满足设计使用要求,也能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1 工程实践证明;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的勘探技术相结合,无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技术问题的最佳途径。但是,任何的技术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性,要有效地解决某些复杂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必须采用多种勘察手段联合使用,互相补充、互相验证。

3.2 各种间接勘察手段所获取的资料应与传统的勘察方法(如钻探、原位测试、岩土试验等)、施工检测、施工监测成果进行对比、验证,建立相对应的经验关系,从而建立定量分析、判定标准,确保工程勘察质量。

3.3 提高工程勘察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关键是:a) 培养勘察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b) 拓宽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c) 积极参与工程实践。

4 结束语

经过实践与理论分析我们发现,提高勘察人员的技术、规范市场、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并加以监督,在技术改革工程中不断应用更多先进技术能够改善建筑工程岩土勘察中所遇到的问题,使其取得较大的进步,进而更快、更健康地在勘察事业中发展。勘察作业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将会减少工程建设的投资,减少工期,提高效率,保证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顺利进行,也会促进建筑工程岩土勘察技术的更大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不断发展建筑工程岩土勘察技术,尽快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GIS信息技术应用之路是我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王运霞;李涛;依据现场载荷试验结果计算静止侧压力系数的探索[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10).

[2] 方庆军;米海珍;银晓鹏;;浅析重度增加法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J];甘肃科学学报;2011,(3).

[3] 洪辉;;城市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2,(2).

[4] 沈孝宇;初振环;;饱水粘性土主固结理论(续):主固结过程粘性土含水量与时间的关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5).

[5] 戴一鸣. 探讨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J]. 福建建设科技, 2011(6).

上一篇:招标方案范文 下一篇:烟草工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