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法则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7 17:26:26

营销法则论文

营销法则论文篇1

关键词:营销伦理;营销道德;营销伦理失范

一、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

(一)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思想。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源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儒家文化,儒家伦理中的义利观是其主要思想基础。“义”指道德规范,要求人和企业自觉做合乎情理的事情;“利”则指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所谓“义利观”,即如何来认识和妥善处理义与利问的关系或矛盾,应用到商业领域就是“见利思义”的商业经营理念,“取之有义”的商业行为准则,“先义后利”的经商战略和“重义轻利”价值判断。总结我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的顾客观,讲究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一诺千金;勤俭敬业的自律观,讲究勤奋节俭、敬业自律;以和为贵的竞争观,讲究和气生财、办事不成仁义在;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观,讲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二)西方道德评价的一般理论。西方伦理学家依据结果或过程的标准,将道德评价分为功利论和道义论。功利论是19世纪西方颇有影响的伦理学观点,从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开始,经过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长期争论,由英国哲学家威廉·葛德文和切勒米·边沁系统地建立了其思想体系,最后由约翰·斯图阿特·穆勒进一步完善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以行为的后果是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或效用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其强调把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依据。与功利论相反,道义论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该行为本身内在的正当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伊曼努尔·康德、英国哲学家威廉·D·罗斯及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等。道义论强调评价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基于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引致的结果,而行为本身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是否遵守了义务,这些义务是由人们的直觉和经验归纳出来的。

(三)西方营销道德评价的具体理论。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主要包括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英国学者罗斯在1930年出版的《“对”与“善”》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于“显要义务”或“显要责任”的观念。所谓显要义务,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自认为合适的行为,主要包括六条基本的显要义务,即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恶。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相称理论,认为应从目的、手段和后果三方面综合判断营销行为是否道德。目的指从什么出发点来行事;手段指使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及此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后果指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包括行为人意欲达到的结果,也包括不为行为人所期望但能被行为人预料到的结果。社会公正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1971年提出,该理论从一种称作起始位置的状态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公正系统,这一系统所适用的伦理准则是力图使弱者利益得到增进,或至少不会因强者的剥夺而使弱者变得越来越弱,并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重视和尊重人的各种基本权利或与自由的正义原则相一致的行为。

以上有关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分别从各自角度提出了企业营销道德的评判标准及应有的社会责任等道德观念,不仅成为早期商业伦理的主要评判准则,更为现在的企业营销伦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考基础。

二、营销伦理本身的综述性研究

(一)国外营销伦理理论综述。国外学者对营销伦理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研究同实证分析相结合,侧重从伦理角度分析营销战略与决策,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综合应用伦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多门学科的方法。美国乔治顿大学的N·克瑞奇·史密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A·奎里奇于1993年合作出版的《营销伦理》一书系统分析了营销中的伦理现象,并收集了大量的案例材料。欧洲学者相关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于1989年由豪斯特·斯特曼和阿尔彻特·卢安编辑的由30位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写的《企业伦理学》及英国西蒙·韦布利的《公司原则和企业伦理章程》。另外,国外学者还建立了许多研究企业伦理及营销道德的研究机构,并在学校开设了营销伦理的相关课程。

(二)国内营销伦理理论综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现代企业营销伦理的研究。谢建明于1994年最早呼吁企业加强营销道德建设,甘碧群教授也于1994年提出应当重视对企业营销道德的研究。专门探讨营销伦理的论文约有100多篇,有影响的专著有六本:《宏观市场营销研究》(甘碧群,J994)、《企业营销道德》(甘碧群,1997)、《市场营销伦理》(王淑芹,1999)、《企业营销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寇小萱,2001)、《营销伦理》(王方华,周祖城,2005)和《道德营销论》(高朴,2005)。我国学者对于营销伦理的研究,主要从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及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三方面进行探讨。在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方面,寇小萱(1999)早期研究认为营销不道德现象主要体现在商品生产及销售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竞相降价带来的恶性竞争及欺诈消费者等行为。近年来国内学者大都认为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失范现象,赵银德(2004)就提出了营销策略组合中的伦理挑战。另外,郑冉冉(2005)重点强调了市场调研方面侵犯他人隐私、弄虚作假等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刘秋民(2006)认为在产品售后服务中同样存在道德问题。在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方面,周利国、毛瑞锋(2006)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营销伦理失范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重要原因是市场竞争体系和政策法规环境不健全,社会文化基础是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建设,主观原因是企业领导者个人的道德素质低下,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为营销伦理失范准备了土壤。朱丽叶(2006)进一步将以上原因分为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在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新闻媒体、行业监督作用;树立社会市场营销理念;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另外,阎俊、陶平(2003)从政府、行业、社会、企业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较全面的提出了治理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具体措施。三、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

国外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范围拓展到新兴的服务营销、绿色营销和一些特殊行业的营销领域,如保险营销、银行营销、医疗营销、药业营销等,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为规范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支持。九十年代营销伦理向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多个学科的新方法和新理论也被引入到对营销伦理的研究,由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新营销伦理问题的出现,学者又将其扩展到跨文化营销、网络营销和数据库营销等领域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营销、保险营销、跨文化营销、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及产品包装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刘向晖在2003年分析了网络营销伦理失范的负面影响及产生根源,并提出遏制网络营销中不道德行为的对策,2005年他又提出网络营销伦理水平的两维模型并探讨了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的不同选择及企业制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时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陈璟菁(2006)对保险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建立了保险营销伦理决策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提出我国保险营销伦理建设的对策措施。何伟俊(2001)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营销的反伦理现象并提出跨文化背景下建构市场营销伦理体系的对策。张喜民、(2005)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市场营销的道德问题,并提出如何约束和规范跨国公司在华营销行为的设想。冯巨章(2006)主要从跨国公司营销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来分析跨国公司在我国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田剑(2006)重点分析了跨国公司营销伦理问题的成因。施祖军(2005)结合绿色营销的定义及特点,阐述了绿色营销三个主要的伦理涵义。李珂、李纲(2006)对体验营销中的伦理冲突及其诱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体验营销的伦理意义。刘安民、罗秋明(2002)提出产品包装应反映市场营销伦理道德思想的要求。韩晓莉(2006)详细论述了违背产品包装道德的危害并提出符合营销伦理道德的包装原则。

四、营销伦理研究现状的评价

(一)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国外学者对企业营销伦理的研究开始较早,其主要特点是理论研究同实证分析相结合,在研究方法上侧重应用伦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方法,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营销伦理学体系。我国学者对企业营销伦理的研究侧重规范性研究,重点针对当前经济活动中的不道德营销行为的现象、成因和对策进行探讨。国内外学术界对营销伦理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如何建立一套在实践中有可操作性的营销伦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营销伦理进行评价和量化,从而使消费者和社会对企业营销道德水平的高低由一个模糊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认识和评价。二是专门从企业视角解决营销伦理问题的研究较少,研究成果的实践性不强,对企业来说缺少具体的实施方案,需要研究者们从企业营销管理各方面入手,进行更深入的规范和实证研究。三是我国学者对营销伦理的深层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企业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缺乏深入探讨,营销伦理的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被广泛认可的研究比较匮乏,实证分析较少,对该领域的研究也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

营销法则论文篇2

关键词:吊销营业执照;民事主体;法人资格;法人终止

一、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法人资格的理论争议

(一)法人资格消灭理论

吊销营业执照将产生使法人的主体资格消灭的法律后果,这是此类学者所持的观点。

吊销营业执照是登记机关对违反登记管理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公司,依法取消其法人资格或生产经营资格的一种行政处罚,公司营业执照被吊销后就丧失了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认为公司被动解散的,自其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即应丧失民事主体资格。①同时,学者们认为,其观点有着较强的法律依据,如《民法》、《公司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②学者们一致认为,企业法人的资格始于营业执照的取得,反推知,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即丧失法人资格。

(二)法人资格存续理论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吊销营业执照是公司解散的原因之一,在公司解散一直到其主体资格消灭的过程中是要进行相关的清算程序,在清算程序未完成之前,法人的主体资格继续存在。国内理论界大部分学者坚持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是其解散事由的理论。③同时持该观点的学者也有着较强的法律依据作为其理论支撑,包括一些类相关法律。④

二、笔者的观点:公司营业执照被吊销并不导致法人资格的丧失,只是终止其继续经营的资格。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若公司营业执照被吊销导致法人资格的丧失,则导致相关债权债务将无法实现和履行。

当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其法人资格将不复存在的话,那么该公司就不能参与诉讼程序,无法以一个适格的诉讼主体出现,也就谈不上主张债权和让其履行债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

从该条文就可以看出,作为债权人即原告,首先就必须得有自己合适的身份即有法人资格,这样才有可能启动诉讼程序,原告主体资格都没有的情况下,是无法进行诉讼的。反之,当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对外承担债务时,债权人若想主张权利,通过法院的审判来确认债权时,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被告不具备法人资格,就不能将其列为被告,法院也不会受理该案件。

(二)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公司只有经过清算、注销等法定程序才终止,在清算过程中,其法人主体依然存在。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在清算期间,由清算组代表公司对外进行活动。若吊销营业执照的法律后果是导致该公司法人资格消灭,则清算组以该公司的名义对外进行活动就丧失了权利来源。《公司法》第184条:“公司因被吊销营业执照而解散的,应当在解散事由出现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开始清算。”第189条:“公司清算结束后,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公告公司终止。”从以上两个条文就可以明确看出以下逻辑思路:先是有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然后有对公司进行清算,清算完毕向登记机关申请注销,最后公司才终止即法人资格消灭。若认为公司在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其法人资格即消灭的话,则完全违反了《公司法》的成文法规定,就会出现未成文规定与已生效的成文法之间的明显冲突。违背了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三)“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法人资格消灭说”与其他部门法无法进行衔接。

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企业如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持有异议的话,将有权提起行政诉讼,也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故此,企业在被吊销执照后的行政主体资格是存在的,如果坚持认为其主体资格不存在,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将从何谈起?

(四)营业执照是企业经营资格的许可,吊销营业执照只是剥夺其继续经营的资格,并不消灭其法人主体资格。

三、结语

通过前文的阐释与论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只是产生了剥夺其继续经营行为能力的法律后果,只是使企业丧失继续从事经营活动的资格,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终止,在其清算、注销之后,其法人主体资格才得以注销,未经过清算程序,其主体资格是仍然存在的。作为正当主体资格存在的前提下,其合法权益是可以以其为主体通过诉讼或者其他途径进行维护,同时,其也会承担着被作为或者是相关处罚的对象,因为其存在着,享有着这一资格。(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注解

①雷永贵、逸儒:“论企业法人被撤销或吊销后民事主体资格的确认”,《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4)。

②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现行《公司法》第7条规定公司营业执照签发之日为公司成立之日,《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25条明确规定:“《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企业法人凭证。”,《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3条规定:“公司经公司登记机关依法核准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方取得企业法人资格。”

③王保树:《中国商事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版;江平:《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4版。

营销法则论文篇3

关键词:营销人员;职业道德;道德修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28-02

所谓营销人员职业道德就是营销者在营销行为过程中处理顾客、供应商、中间商、零售商、竞争者、政府、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它包括营销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1.通晓业务,优质服务。营销人员要博学多才,业务娴熟;要牢固树立服务至上的营销理念;要善于收集信息、把握市场行情;要灵活运用各种促销手段,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成功进行沟通;要熟悉经销商品的性能,主动准确地传达商品信息;要为顾客排忧解难,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

2.平等互惠,诚信无欺。这是营销工作者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营销工作者在工作中不要耍手腕,不坑蒙消费者,不擅自压价或变相提价;要恪守营销承诺,决不图一时之利损害企业信誉。

3.当好参谋,指导消费。营销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媒介和桥梁,营销工作者要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了解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引导消费者接受新的消费观念。同时,又将消费者需求信息传达给生产者,以帮助企业改进和调整生产。

4.公私分明,廉洁奉公。生产者往往赋予营销工作者一定的职权,营销人员应经得起利益的诱惑,不赚取规定之外的私利,不进行转手倒卖等各种谋私活动。

二、诚信是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是优胜劣汰,靠的是信誉、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以赢得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人员有职业道德才会有市场,不讲职业道德就会失去市场,无以为继。在营销职业中,只有诚实的劳动和创造,并通过守规、勤业和精业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才能赢得过多的信任,所能实现的价值也就越大、越丰富。在中国有一大批儒商凭借“诚信经商、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而久负盛名,如历史上著名的以同仁堂、余庆堂为代表的百年老字号店,以及现代的日本松下公司、我国的海尔集团等成功的大企业,都是以讲诚信而兴旺发达,名扬天下。

三、遵守职业道德是营销人员事业成功的保证

1.不讲职业道德就做不好营销工作。做事先做人,做人德为先。不会做人,便不能做事;不善做事,便不善经商;做人失败,想在经营事业上取得成功也很难。营销人员的工作是直接与人打交道,而且是具体做事的。如果就做事而做事,很难做成事,营销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是其做成事的前提。

2.营销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营销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态。在人际关系交往中,会遇到形形的人和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营销人员既要有充分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又要树立克服困难、知难而进的决心和信心。成功总是在战胜困难之后取得的。

四、西方学者对市场营销道德判定的几个理论

1.显要义务理论。该理论由英国学者罗斯提出。他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承担“显要义务”。所谓显要义务,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自认为合理的行为。正如罗斯所说,理性的企业营销人员在多数情况下非常明了自己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但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道德义务承担起来。显要义务理论的积极意义是明显的,它鼓励营销人员抛弃单纯从功利角度来判断市场营销行为是否可取的观点,并强调营销人员在营销活动中应当审视和决定承担那些无处不在的显要义务。

2.相称理论。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此理论,认为判断一项营销行为是否道德,应从其目的、手段和后果三个方面加以综合考察。加勒特把企业营销行为不道德造成的危害分为“大恶”和“小恶”。大恶是指造成某一机构或个人某些重要能力的丧失,如美国普干公司(Procter & Gamble Co.)销售的“泰莱诺”(Tylenol)药物因含有氰化物而使得一些消费者死亡或终生致残。小恶则指造成他人物质利益的损害,但不致使其丧失重要能力。加勒特的这一理论为营销人员判断营销行为的道德性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思维框架,并要求营销人员不要从事那些既无令人信服的正当理由,又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营销行为,对企业的营销道德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社会公正理论。社会公正理论由哈佛大学罗尔斯教授提出。他认为,只有从社会成员对其未来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贫富状况等不明了这一“初始位置”出发,才能构建和演绎出公正的理想社会。以此为基础,罗尔斯提出了自由原则和差异原则。自由原则即每一位社会成员均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权享受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平等待遇。这意味着每个消费者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产品,有权获得关于产品或服务方面的完备信息,有权获得安全、可靠的产品等。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和维护消费者的这些权利。差异性原则指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应如此安排:一方面这种安排应普遍适合社会各阶层;另一方面应使社会最底层获得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要求企业在营销活动中不能以损害别人的利益来换取自身利益,尤其是不能以强凌弱,对弱者进行剥夺。社会公正理论从道德公正角度肯定了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将处于弱者地位的消费者的权利纳入企业营销计划与决策中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五、营销人员不道德行为表现

在营销活动中,营销人员不讲职业道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形式:

1.营销人员不道德行为的显性表现主要有:(1)不公平。一些营销人员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通过说谎、隐瞒信息、串谋价格、价格歧视、夸大其词、制造紧张恐惧心理等,从事营销活动。(2)调动消费者。消费者受营销活动的影响,有时购买了本来不需要或不想购买的商品。(3)浪费资源。产品差异不大,花费大量资金宣传,试图让潜在的消费者相信存在差异。(4)嫌贫爱富。营销人员常常盯着赢利潜力大的细分市场,而轻视赢利潜力小的细分市场。(5)进攻性。营销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2.营销人员不道德行为的隐性表现主要有:(1)身在曹营心在汉。营销人员对自己服务的企业不忠诚,往往脚踏几条船,谁家有利跟谁干。更有甚者,拿着自家企业的钱,却销售其他企业的产品。(2)“吃回扣”成潜规则。在营销人员中,这种现象极为普遍。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世界500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回扣问题,小到车票,大到数万元广告费。(3)出卖商业机密。表现为:一方面营销人员把自己所在企业的商业机密出卖给竞争对手而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是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对手的商业机密。(4)不辞而别。企业培养一个营销人员,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同时,营销人员掌握着大量的客户信息和商业机密。有些营销人员不辞而别、另立门户或“跳槽”,轻则使企业失去部分市场,呆账、坏账增多;重则使企业商业机密泄露客户、人才、核心技术等重要资源流失。

六、建设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的途径

1.加强营销职业文化建设。建设营销职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营销人员理解营销职业活动方式、职业声望、职业语言及职业行为的多重意义,从而加强对营销职业的热爱;二是有助于增强营销职业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三是有助于政府对营销职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促使营销职业利益得到保障;四是有助于丰富和提高营销人员的社会文化生活。

2.加强市场法规建设,规范企业的营销行为。法律法规不仅为治理企业的营销失范行为提供依据,而且使企业有了参照的底线。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认真执法比完善法律更重要。曾有报道披露,美国亨联公司在北京、大连、成都等地方发现大量假冒亨氏商标和外包装的食品,亨联公司几经周折,耗资近6万元,才在广东汕头郊区的一个小作坊里查到了制假的源头。但最后的判决结果是对制假者仅仅罚款200元。政府监管部门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处罚违法行为,并向全社会公布处理结果,进而对其他经营者起到警示作用。再者,政府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舆论宣传与监督。新闻媒介在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传播法律法规,宣传重视营销道德的好典型,还能有效地遏制违法行为。

3.注重企业自身营销道德建设。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是道德高尚的楷模。它们不但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而且能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良好道德体系,并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达,以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因此,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企业可以针对营销人员的道德问题制定相关的营销道德准则,并把道德准则放在优先位置,建立一套广泛而固定的与广告标准、定价标准、产品开发、对顾客的服务等有关的道德标准。

营销法则论文篇4

关键词:灰色系统理论 绿色营销绩效 绩优度 层次分析法

引言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世纪80年代初创立并发展的理论,它把一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延伸到社会、经济、生态等抽象系统,结合运用数学方法发展的一套解决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20多年来,灰色系统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灰色系统理论已成功应用到工业、农业、社会、经济等众多领域,解决了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大量实际问题。灰色系统是指“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它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去了解、认识现实世界,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和演化规律的正确把握和描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观念的转变,绿色消费的兴起,市场营销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绿色营销。在激烈竞争、不断变化的市场上,企业在绿色营销观念的指导下,必须不断进行营销组合策略的创新,动态地评价与控制各项营销活动,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绿色营销绩效。

由于绿色营销活动涉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而且反映其绩效的某些指标很难准确地量化和统计,在进行绿色营销绩效集成评价时,常常很难判断反映绿色营销绩效优劣的信息的完备性,难以精确地描述,因此可以应用灰色系统有关理论进行研究与评价。

绿色营销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绿色营销绩效就是其在绿色营销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传统的企业中,可能会追求更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其所获得的销售量、利润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会尽可能的高。然而由于绿色营销绩效的特殊性,它不仅涉及到企业经济绩效,还包括社会环境绩效、生态环境绩效。它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也要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绿色营销绩效多方面特征和内涵和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本文构建了企业绿色营销绩效指标体系,把绿色营销绩效管理用一个指标量化,即绿色营销绩效综合优度—绩优度P,它反映了绿色营销的优劣和绿色营销活动的综合效果,绩优度P越高,则表明企业的绿色营销绩效越好(见表1)。

(一)指标收集

为了保证指标值的真实可靠,企业内部应由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按一定期限收集整理各指标值,形成一个指标值评价矩阵。对其中的定量指标可以通过两种渠道获取指标值:一是从企业内的统计、财务、营销、企管、服务等部门获得有关资料,经计算确定,如销售利润率、利润增长率、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等; 二是设立经常性的调查网络,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推断,如通过对顾客的问卷调查了解顾客满意率与忠诚度等。对其中的定性指标不能直接用确定的数据表示,要经过适当的转换才能确定指标值,例如对公众影响力和社会导向力等指标, 可通过咨询专家、公众访谈等方法对这些指标按百分制或十分制打分,用分值表示,以方便绩效的综合评价。

(二)进行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属性上的差异会影响到绿色营销绩效评估的结果,为了保证绿色营销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必须对所有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把指标矩阵X=(Xij)mxn变为效用系数矩阵D=(dij)mxn以消除指标差异和量纲不同对评估结果的影响,一般方法如下:

(i=1,2,…m;j=1,2,…n) (1)

式中dij、xij分别表示第i期第j个指标的效用系数值和指标值;x*j、xj分别表示评估者预先确定的第j个指标的最优值和最劣值。

确定绩效指标的权重

对各指标的权重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如表1所示,大体步骤如下:

一是根据指标体系的从属关系,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分准则层、指标层的递阶层次结构;二是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的各元素(指标)对于上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专家进行两两对比,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三是通过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和它的特征向量,算出每一层指标相对于上一层的相对权重。如准则层各元素对于目标层(绩优度)的相对权重为Ws=(Wen,Wec,Ws),其中Wen、Wec、Ws分别表示企业绩效、生态环境绩效、社会绩效在绩优度中的权重;四是通过判断矩阵计算出的各元素的相对权重,来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运用灰色系统集成评估模型对绿色营销绩效进行评估

对绿色营销绩效进行评价,一般可以预先规定评估对象绩优度的优劣等级标准,如以P为绩优度,可规定为0≤P1≤0.2时,绩优度很低甚至无(K=1);0.2

(一)构造样本矩阵

DL=(dij(L)),L=S1,S2,…S10;j=1,2,…n

式中dij(L)为L分准则层中,第i期所对应的第j个指标的样本标准值。

(二)确立灰类的白化函数

由于对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各个灰类标准都是用效用数值来确定的,因而各指标的优劣标准及属于某一灰类的标准都是一致的,本文得到了各指标的白化函数,如图1所示。

图1中fk(L)为第L分准则层的第j个指标对K灰类的白化权函数;λ(1)jk、λ(2)jk为fk(L)的阀值,实际为各指标值灰类标准的代表值(平均值)与上限值,如某一指标属于的灰类标准为0.4

白化函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2)

(三)计算绿色营销绩效评价指标的灰色聚类权

设第L分准则层的j个指标对于第K个灰类的权值为η(L)jk,则有:

(3)

由于各基础指标对某一灰类的白化函数是一致的,故实际上η(L)jk=λ(1)jk/n×λ(i)jk=1/n(其中n为某一分准则层L下基础指标的个数)。

(四)计算分准则层L综合评价的灰色聚类系数并构造灰色聚类矩阵

设σ(L)ik为第i个专家对第L分准则层综合评价属于第k灰色聚类系数,则有:

(4)

这样就可以求出第L分准则层社会导向力(公益活动率,绿色控制率)的灰色聚类矩阵:

σL=(σ(L)ik)mx5 (5)

它以所有专家对第L分准则层综合评价的灰色聚类系数σ(L)ik为矩阵,反映了某一评价子系统(如社会绩效)中不同分准则层(公众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社会导向力)的评价优劣。灰色统计矩阵σL是以灰色聚类系数为元素的矩阵,其中第j行的统计向量为:σj=(σ(L)j1,σ(L)j2,σ(L)j3,

σ(L)j4,σ(L)j5),它表示第j个专家对第L分准则层的灰色集成评价。若有,则第j个指标属于第k*个灰类,即为最大系数对应的灰类。

(五)建立灰色评估模型

上述σL分别反映了企业绿色营销绩效评估指标中L分准则层在不同方面的优劣情况,建立综合评估模型:

Pis=WL×RiL(i=1,2,…8;S=1,2,3…) (6)

式中WL=(WS1,WS2,WS3,WSR,WS5)为企业盈利等几个方面对其准则层(企业绩效)的权重,RiL为在σL的灰色聚类矩阵,在不同的方面求得的第L分准则层属于灰类的灰类矩阵;RiL为第i个专家第L个分准则层的综合评价向量,所以由以上的方法进一步可以得到:

Pi=WS×PiS (7)

其中Pi为第i个专家对绿色营销绩效优度的灰色集成评价,WS=(Wen,Wec,Ws)是由企业绩效,生态环境绩效,社会绩效对绩优度的权重向量,Pi=(Pi1,Pi2,Pi3,Pi4,Pi5)反映了第i个专家对绿色营销绩效的集成评价属于不同的灰类程度,若有Pik*=max{Pi1,Pi2,Pi3,Pi4,Pi5},则第i个专家对绿色营销绩优度的评价属于灰类k*,即最大系数对应的灰类。

(六)求企业的绿色营销绩优度

以上得到的第i期所属的灰类实际上是一个等级区间,称为子集,具有一定的范围,可记作[P(i)1,P(i)2],P(i)1、P(i)2分别表示等级标准的上、下限,如某一期的绿色营销绩效优度属“好”类,则为[P(i)1,P(i)2]=[0.6,0.8]若有m期,便可得到m个区间值,从而形成一个集值统计序列。这m个子集叠加在一起,则会覆盖整个评价值,形成一种样本的落影函数分布,根据这种分布可得到绿色营销绩效度如下:

(8)

根据P值的大小即可判断企业绿色营销活动绩效的优劣,为企业的营销绩效评价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结论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 建立了灰色多目标模型, 提高了企业对绿色营销绩效评价分析的可信度,为企业加强对绿色营销绩效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但由于大多数指标数据的获取需要评价者主观打分,从而选择不同的评价者所产生综合评价结果可能会不完全一样。因此,在实际绩效评估过程中, 应尽可能多的寻找知识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专家打分,并把企业详细的生产经营状况告知他们,以提高每一个指标的精确度,从而更准确地确定企业的绩优度。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2.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3.魏明侠,司林胜.绿色营销绩效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司林胜.企业绿色营销系统的构建与绩效评价[J].系统工程,2003(4)

营销法则论文篇5

所谓营销创新就是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某一方面或某一系列的突破或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非要求一定要有创造发明,只要能够适应环境,赢得消费者的心理且不触犯法律、法规和通行贯例,同时能被企业所接受,那么这种营销创新即是成功的。还需要说明的是,能否最终实现营销目标,不是衡量营销创新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营销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亦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目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直接导致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对手的增强。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营销环境,我国企业表现出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须从营销管理方面入手进行变革和创新。因为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另外,通过营销创新,企业能科学合理的整合各种资源,并能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营销创新法则

美国管理大师熊彼特曾提出企业创新的五个有形要素,而营销创新属于无形要素范畴。事实上无论有形要素,还是无形要素的创新都需要一种思想或力量上的支撑。从我国目前营销实践来看,虽然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国际知名大企业营销创新的威胁,却仍然使用着传统的营销手段在艰难的挣扎。他们也试图突破传统的营销手段,却不知从何入手,很明显是缺少思想或是力量上的支撑。事实上营销创新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难,只要营销人员遵循以下四个法则,便可筑起营销创新的大厦。 法则一: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

观念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它虽无形、看不见,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所谓创新观念,就是企业在不断变化的营销环境中,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意识。它是营销创新的灵魂,指挥支配着创新形成的全过程,没有创新观念的指导,营销创新就会被忽视,仍然一味追求着传统的、已不适应新环境的模式。企业只有把创新这一指导思想提上日程,才能使企业在变化中成长,在竞争中生存。营销创新亦能更充分的发挥作用。海尔的斜坡理论是众所周知的,其推力OEC管理,拉力就是创新,由此可见海尔已经树立起了创新观念,不断的在指引着海尔各方面的创新工作。管理上“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的创新成果已经获得了全国第七届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第一名。营销方面的创新也是接连不断, “亲情营销”这一新思路的执行,不仅提升了品牌形象,而且增强了品牌亲和力。试想,没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又何以谈营销创新呢?由此可见,树立营销创新观念是营销创新的首要条件。

那么,如何树立起正确的营销创新观念呢?首先要有明确的市场意识或称市场营销观念。离开营销观念的指导,任何的创新活动都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还没有树立起明确、清晰的营销观念,尤其是中小企业。而在目前这种世界各大品牌纷纷上马中国市场的竞争现状下,企业须以创新求生存,以正确的营销观念为指导。

其次,要有竞争意识。这是营销创新的内在推动。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我国企业所面对的是与国际成熟大企业的竞争,所以有必要以危机感和使命感来警告、鞭策。 法则二:培养营销思维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牛顿是从苹果落地开始研究万有引力的,而苹果落地这一普通的自然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的,还常常被人们感慨人生的对象,为什么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其实这根源就是思维。牛顿所有的是科学的思维,而那些感慨人生的人有的却是文学思维。正是这种科学思维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且不断的发现科学领域的诸多奥秘。那么,企业要做好营销活动就必须具备营销思维。事实上,营销创新的切入点就在生活中,或者说就在消费者身边,正是营销者所关注的对象。如果缺乏营销思维,就无法把握住这些切入点,营销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源。笔者在做一项房地产项目营销策划时,在其项目推广造势阶段,将项目的地理位置与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要扩建的本无关联的两件事联系起来,使本无地理优势的项目,一时间变成了抢手货。而且,巧妙的避开了宣传迷信的嫌疑(此房产项目的地理位置与“隆兴寺”在同一轴线上)。正是这种营销思维,使策划者将两件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创造营销佳绩。

营销思维的培养要在营销人员的头脑中建立起一种营销意识也即工作状态。首先,要精通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生活中的诸多事物,培养起在生活中运用营销的能力,自然能培养出营销意识;另外,做生活中的细心人,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消费者”行为,深度挖掘营销创新切入点。 法则三: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面对复杂多变的营销环境,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广博精深的文化环境。营销创新的风险无时不在。要检验,可能会付出很大经济代价,因此,创新极容易受挫,或是被束之高阁,或是不敢执行。这样就打击了营销创新的积极性和开拓精神。所以,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做支撑,确保创新的大厦不倒。关注体育的人都知道乒坛常青树瓦尔德内尔,他每次出现都变换新的打法,面孔虽是老的,但是打法却永远在创新,当然这种创新不一定成功,但是这种精神却是可贵的,也是营销创新所必要的精神。笔者在为企业作培训时就要求营销人员有一种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并创造条件加以训练。而事实上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源自自身的性格和生活的磨炼,作为营销人就应该具备这种意志。

法则四:要有严格的制度保障

规章制度是使企业的各部门人员都有章可循,形成一个组织严密的团队。如果没有制度保障,那么企业就完全丧失了凝聚力,也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要一种思想或文化在企业员工的思想中渗透,运用规章制度贯彻是非常必要的。那么要想将营销创新思想变为企业营销人员或其他员工的行动准则或深层次的文化核心,就必须有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保证其规范的运行。将营销的观念、精神和思维方面的转化成员工进行营销活动的理念和方法。制度的保障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当营销创新制度化后,使创新观念、思维和精神有了根本保障,从而充分的调动了营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有的放矢的进行营销活动,适应变化。其实,这正如管理学中的 X理论、Y理论及Z理论所讲的那样,对人这个复杂的有机体必须用严格的制度管理,其效果也是不容致疑的。但是,要将一种思想制度化,甚至将这种思想提到企业文化的平台上,就很困难了。所以,使营销创新制度化,还要使用企业文化的魅力,才能使效果更好。

在营销创新的制度保障中,激励制度最有效的。只有制定适当的激励制度,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被调动起来。而企业制定的激励制度,须将营销创新成果与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相联系,效果会更佳。 营销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讲了营销创新的四个法则,但是在营销创新的过程中还有些问题值得注意,否则会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

1、要注意在营销创新中必须创造价值。这是营销创新是否有价值的最重要的评估标准,当然,这里的价值不仅包括经济价值,还包括顾客价值。不创造经济价值对企业没有任何意义而不创造顾客价值的营销创新,就无法获得经济价值。因此创造顾客价值是营销创新的关键。顾客价值不仅表现在产品功能上,还表现在顾客为购买而付的精力、 体力,时间及货币都属于顾客价值范畴,甚至包括情感。所以在营销创新中,必须创造顾客价值,否则,难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要注意营销创新的切实可行性。创新要在分析宏观,微观环境的基 础上创造出来的,而非凭主观想像创造出来,要切实可行、易操作,尤其是要注意文化的影响。营销创新是就某时某地情况而进行的营销要素的排列的最佳组合,要注意文化的可控和不可控制性,还可能存在着入乡随俗和入乡不随俗的问题。最后,还要注意营销创新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是否有负面影响。

3、要注意营销创新组合。企业营销创新往往是一个营销环节的成功,这是令人欣慰的,但要注意营销组合。一方面或一个环节的创新要有其他营销组合要素的配合,否则这种营销成功就要大打折扣。2000年农夫山泉营销创新的案例就是缺少营销组合的最佳案例。那时,农夫山泉从4月的“小小科学家活动”到宣布纯净水无益身体健康,再到8月“农夫山泉,中国奥运代表专用水”的诉求呼应“纯净水是否有益人身健康”的话题暗示的营销创新企划,可谓是“天衣无缝”,但却因为渠道的问题没有配合好整个策划的执行,既损坏了品牌形象又损失利润。由此可见,营销创新的实质是创新的组合,企业的创新工作应与营销组合相互配合。

4、要注意运用合力。在营销创新时要求运用团队的力量。日本企业就特别强调团队精神,因为团队的合力总要大于个体的力量。在营销创新方面,团队的力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团队的创新较个人创新多些完整性和可行性,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对于整体的沟通与理解要强于个体,效果也自然出人预料。

营销法则论文篇6

【论文摘要】论文分析了营销战略理论工具和方法,并且剖析了顾客满意度与企业市场营销的关系,提出了房地产企业实施顾客满意度营销战略的策略。

1营销战略的主要理论

营销战略研究已经成为企业界研究的热点话题。C外市场营销战略理论及其演进主要有如下几点:

1.1几个典型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综述

美国管理学者阿尔福莱德(1962)在对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化学公司等大型企业潜心研究基础上,发表了《战略与结构一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掀起了研究企业营销战略问题的浪潮。

在市场竞争战略选择方面,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1980)侧重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五力模型”,对于分析得出的许多战略,迈克尔.波特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聚焦战略。

在营销及其目标市场选择方面,营销学泰斗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1967)提出各种营销活动受到经济、政治、法律、法规、技术及社会文化等环境的影响,还阐述了社会责任和道德在营销决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并讨论了全球一体化营销的特性及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韦贝尔的《目标市场》教我们如何找到正确的顾客群、接近顾客群,以及如何和他们建立长期的友谊。

在营销战略实务方面,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一书提出了“心理占位”目标、“第一说法”和“及其简化信息”等策略。里斯和特劳特的《营销战》中提出了营销和战争相似性,和如何在战争中取胜的方法。里斯的《聚焦:决定你公司的未来》重申了集中经营战略。

1.2三大营销组合理论及其简要概述

4Ps组合理论:由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于1960提出,并概括为4P组合: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和促销(Promotion)。有很多专家从4P组合的理论和角度探讨了如何开展市场营销的战略制定。

4Cs组合理论: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媒介传播速度越来越快,4Ps理论越来越受到挑战。1990年,美国学者劳朋特提出一种全新的营销4Cs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o 4Cs理论丰富了市场营销内容,对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指导。

4Rs组合理论:进人20世纪90年代,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生产工艺更加现代化,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人们的消费理念和行为日益感性化和个性化。在这种背景下,整合营销传播之父舒尔茨提出新的营销组合4Rs理论,即:关联(Relevant)、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回报(Return) 。

2营销战略制定的工具

2.1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分析模型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书中为影响行业利润的竞争力量提供了分析框架。根据该理论:一个行业内部竞争激烈程度以及效益水平受到了潜在进人者议价能力、供应商议价能力、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替代品力量和现有企业五种竞争力量共同影响。其合力就决定了企业在这行业里取得超过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竞争力量越强,行业中的企业能够获得的回报就会越低,行业结构及竞争性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

2.2 PEST分析法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 )、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

2.3 SWOT分析法

在企业战略决策方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是哈佛商学院的X.J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SWOT分析方法。其客观性、合理性决定了利用这一模型可以为项目开发、企业营销等战略制定与诊断决策提供最佳分析方法。

菲利普·科特勒在1998年的市场营销理论中提出概率分类,威廉和邯革则将内外部因素总结为外部战略因素综合矩阵和内部战略因素综合矩阵等等。即S( Strength )、W ( Weakness)、0 ( opportunity ) , T ( threaten )在这四大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变化和产生出四种不同的市场环境及战略态势。

3顾客满意度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3.1顾客满意度下市场营销的战略思想

顾客满意度下市场营销战略指导思想是: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针,要从顾客角度、用顾客的观点来分析消费者需求。把顾客需求作为企业开发产品的源头,在产品功能、价格设定、分销促销环节建立以及完善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以利于顾客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满意,目的是提高公众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营造一种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内外部环境。

3.2顾客满意度下营销战略的内涵

顾客满意度下营销战略起源于西方汽车行业,随即在家电、电脑、机械、银行、证券、旅游等多种行业广泛流行。其产生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所谓“后工业社会”,买方市场增强有关。顾客满意度下战略是指企业为了使顾客能够完全满意所提供的产品(商品)或服务,通过综合客观地评价,测定顾客满意程度,从企业整体全面改善服务,提高产品质量,完善企业文化而实施的经营战略。通过顾客满意度下营销战略使企业获得客户的信赖与支持。企业导人顾客满意战略,应是把顾客需求(包括潜在的需求)作为企业开发产品的源头,在产品的功能及价格的设定,各分销促销渠道、环节的建立以及完善的售后管理系统等方面,以便利顾客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满意。

顾客满意度下营销战略一般使顾客达到的五个满意。理念满意、行为满意、视听满意、产品满意、服务满意。

3.3顾客满意度下营销战略的理念

顾客满意度下营销战略的基本原理在于,“如果服务达不到顾客满意,那么再好的产品也卖不出去”这一朴素思维。坚持顾客至上、顾客永远是对的、一切为了顾客的理念。同时,企业也要及时跟踪研究顾客的满意程度,并依此设立和改造目标,调整企业营销环节,在顾客满意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竞争能力。

4顾客满意度下营销战略的实施步骤与策略

本部分通过对房地产这一典型具有顾客满意度营销战略的行业进行分析,探讨房地产项目CS营销战略的关键环节及实施方法策略。

4.1顾客定位

楼盘公开发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进行周密的策划,不打无把握之仗,不能匆忙上阵,持以简单、粗放的营销心态,一定要有十分的把握。因为楼盘在发售前,社会对此如之不多,不太了解,精心的准备,意味着已经具备了抢占市场份额的先机,如果准备不充分,将直接影响到楼盘的销售,也意味着将市场份额推向别人的怀抱。我们对于销售的意义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如何精心准备,楼盘公开发售前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物业在投放的市场中怎样选择目标群,即什么样的人会买这个楼。市场营销定位,消费阶层的选择,都离不开地区的经济环境,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文化层次等等;其次,楼盘所在街区的功能、人群分布情况;第三,针对楼盘归属哪类功能、档次。弄清这几个前提,才能把握定位。定位分以下几种内容:

市场定位。所谓市场定位,指如何去争取楼盘对于消费群体的需求量。在此基础上,一切推广手段都围绕着这一消费群体展开,否则就风马牛不相及了。

功能定位。所谓功能性,一般写字楼、商铺、酒店、公寓涉及较多,由于公务、商务活动越来越现代化,用户要求的不仅是有一个办公场地,对商厦的现代化办公设施、经商行为、发展潜力也提出了要求。随着消费者的日益成熟,对住宅也有了较高的要求。住宅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居住和休息的基本功能,而住宅的外形美观,配套设施齐全,室内布局合理,居住方便和舒适,住宅面积宽绰,采光良好,对消费者就有吸引力,也为其发展智力提供了条件。

专营性定位。目前商铺的市场状况是供大于求,小商贩形不成规模,商场发展纷纷推出经营性定位,即把物业先设定为服装、鞋业、电脑、通讯设备等中心,发展商设计营业方向,然后将之切割出售,这就免除了客户买了之后不知做什么,或者想做某种生意而苦于没有一种大环境的顾虑。由于能满足部分客户的要求,而且营造出整体的商业氛围,就可以吸收更多的买家。

象征性定位。由于消费水平的不同,通过价值取向的自然选择,很多物业无形中形成了高尚住区、“贵族”住区、普通住区等等。房地产开发商,可以用形成物业档次的方法,对居住在小区的阶层给予一定身份的特征—象征性定位。如香港的半山、广州的锦城、名雅苑、白云堡、碧桂园,北京的龙苑别墅,美国的比夫利山庄等,都是这种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开发商营造了象征性群体,通过购买、居住使之实现归属感、荣誉感、自豪感。

4.2价格设定

房地产项目销售往往是一个时期的或跨年度的。而消费市场变化莫测,楼宇的定价要能被市场接受,需要一定的超前意识和科学预测,可以说定价部分是艺术,部分是科学。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成本、楼盘素质、顾客承受的价格、同类楼宇的竞争因素等。产品的可变成本是定价的下限,上限是顾客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市场中消费者总想以适中的价格获得最高的价值,因此不应把价格和价值混为一谈。定价之后,运行中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但不能做大幅度的或否定性的调整,否则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4.3概念的策划与引导

从某种意义上讲,买楼首先是买概念,这是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注重的问题。假如发展商以无法模拟的方式对消费者的观念形成施加影响,使其树立的品牌与其竞争者之间造成巨大的差距—感觉吸引程度方面的差距,那结果便会截然不同了。所以说,我们要让消费者“学会”想要什么,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的竞争便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和影响市场的看法、偏爱和决择方面的竞争。发展商在楼盘推出之前,先为楼盘树立一个概念,营造出一个品牌的形象,以吸引消费者,并深人人心,之后画龙点睛,隆重地推出楼盘,由此造成一种轰动效应,抢占市场。这样就不会使楼盘销售陷人平庸、一般化。

4.4市场营销的策略

销售房地产项目可以采取先易后难,也可以采取先难后易的方法,先进行试销,根据试销的情况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最后全面铺开。一个成功的楼盘销售应达到85%以上,才能保证毛利润20%以上。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市场旺销时,不能盲目提价,否则会导致市场崩溃。应该引而不发,或蓄势待发,重兵投人一发而不可收,“一网打尽”,抓住销售高潮,一鼓作气,不能惜售。

营销法则论文篇7

[关键词]就业导向 市场营销学 课程改革

一、《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在高校中开始市场营销学课程主要经济管理类专业,由于每个专业的专业侧重点不同,授课重点也有所不同。一方面,非营销类专业,例如旅游管理、会计专业,他们具有较强的专业背景,选的教材和授课重点,都较偏重营销技术方面但对营销理论则没有大块时间去给学生介绍,造学生对营销理论方面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和深入;而另一方面,市场营销专业则正好相反,由于学生生源多属于文科类,对专业技术不了解,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则偏重于市场营销理论的讲授,以至于将讲成了枯燥无味的理论课,脱离了具体的行业市场营销,成为泛泛而谈,纯粹成了“纸上谈兵”。

2.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目前在高校市场营销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单腿走路”的模式,“实操”和“实践”的地位被弱化甚至被忽略了。课堂上,老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营销理论,进行案例教学。即便是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也常常是书本上的案例,有一套既定的解决方案与答案,学生多半沿着既定模式去思考。而且,缺少实践环节的案例,无非是用举例的方式来阐述理论,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从理论到理论。

3.考核方式呆板。对于考核,高校的通常做法就是期末考试,加上平时成绩。而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仅占30%,平时成绩的考核又往往只看出勤率实30% ,实际上就是以一张试卷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要跟实践联系起来考核才具有科学性。如有些学生对市场营销很感兴趣,自己利用可于时间进行推销活动,甚至小有收获—赢得一部分客户,取得一些收入。这些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东西实实在在地应用于实践,他们从亲身实践中所得到的知识远非一张试卷能够概括的。所以,教师以最后的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市场营销学》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言,所以实际生活中思想总是支配着行动,所以除了要对学生进行新观念的引导,还要对课堂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笔者在多年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进行以下的改革尝试:

1.以就业为导向,整合营销理论体系,分模块进行教学。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级营销人才,特别是贵州地区市场对房地产、旅游、农产品高级营销人才的需求,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体系非常重要。此次课打破原有课程内容体系,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将营销内容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即营销重要性认识培养、市场营销调研技能培训、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能力、确定营销组合策略能力四大模块。改革后的教学体系加强了该科学教学的针对性,更新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大提升了在房地产、旅游、农产品等行业的就能力。

2.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用最新的、最典型的、最地方化、最经典的营销个案进行剖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留意身边的营销事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实质并最终解决问题,使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营销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倡导问题教学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问题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使其自觉地思考、主动地探索为目的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4.强力推进情景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就是将企业的营销活动展现在课堂教学上,给学生创设一个市场营实践的情景,使学生和在模拟中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学会独立做出分析和判断,在多变的情景角色转换中提出来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5.改革课程考核方法,真实反馈学生能力。市场营销学教学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传统的以知识继承和记忆为主的闭卷式考核方法,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课程考核改革以全面评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真实反映教学效果为原则,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考试成绩评定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尝试。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试题的设计兼顾理论基础知识和营销分析、应用能力两方面,增加了案例选择题,在各个题型中提高了营销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的分值比例。

6.推行专业教师分段教学。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包含了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程,我在实践中是每个老师只教授自己最专长的一部,例如营销会计部分我们就有会计比较专长的老师授课。这样该门课程打破了以前有一名老师上到低的情况,同时还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当然在实现分段教学时,应注意学生的考勤和作业考察,避免少数学生钻教师经常轮换的空子。

7.建立校企业联合。市场营销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提高的实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请企业营销专业人士、咨询和研究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专家到学校开讲座或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企业、了解企业的内部运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目标的基本因素 ,因此,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寓的。但同时也应认识到一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简单的模式和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各教学环节的不断协调与配合,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文英.对市场营销课程案例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8,(02).

[2]赵妍春.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及效果评价[j].中国商界,2009,(07).

营销法则论文篇8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营销理论以来,一大批接受该教育的人进入市场并以之指导实践,但总是有着力不从心的感觉,虽然当今世界一体化的风潮席卷了全世界,中国接受西化的程度有所提高,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深入到了每一个人的骨髓,对可算是完全逆向思维的西方哲学的接受程度毕竟有一个限度。如何能够把中国古老的文化同现代营销实践相结合,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营销理论来呢?这是我最近思考的问题。所以第一步我当然是试图归纳总结出中国当代营销的法则。

按照中国人的理解,营,治也,也就是建设之谓也;销,卖出也;合起来的营销当然就是作为主体的单位或法人有组织、有计划地将销售的全过程置于其管理之下的一种实践活动。

那么,营销到底应当有哪些法则呢?如果按照中国人比较习惯的思维,我们可以将之简单地概括成这样四个字:法、势、术、德。也就是说:要守法营销,要靠实力营销,要依靠科学技术来支持营销,还要坚持道德营销。这是四个彼此独立的方面,但却又是相互联系,不可机械分割的。 一、 (守法营销)

营销者必须守法营销,首先是因为国家的法律是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而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它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其中包括各类营销者的根本利益。所以,从根本上说,守法营销其实就是维护营销者自身的利益。同时,营销者还应自觉地遵守有关的国际法和国际公约,遵守国际营销的“游戏规则”。因为此类国际法与国际公约也反映了营销者的相关利益,同样也是公约缔约国营销者的庄严承诺。如果不能遵守相关的国际法的规定及游戏规则,就不可能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去,在国际上也根本不可能找到营销的搭档与伙伴。

守法营销,首先就是要依法纳税。因为依法纳税是营销者的神圣义务,也是营销者的“护身符”。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纳税人依法纳税,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各项公共事业,与此同时,营销者的一切合法营销活动都受到国家法律的有效保护并享受国家各项建设的成果。这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充分体现。

守法营销,还应强调营销行为不得损害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不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营销应当遵循营销法则,不妄图追求暴利,不梦想暴富,就不会挖空心思去做那些坑害消费者的事情。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度,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营销行为将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它将越来越难以施展其伎俩。

守法营销,应当特别注重营销行为必须有利于环境保护及人类可持续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它也已经成了一切理性的营销者的明智选择。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是营销的大忌。以损害人类生存环境来换取暂时“利益”的行为,事实上已经被守法的营销者所摒弃。

守法营销,要求营销行为对他人的知识产权及其它非物质资源予以充分尊重。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发现、发明、创造层出不穷,人类对资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保护知识产权及其它非物质资源成为世界性的大课题。营销的客体,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以知识产权为突出代表的各种非物质资源可以产生出不可估量的物质财富。因此,对它们的侵权行为都属于非法行为。

综上所述,守法营销其实就是安全营销。因为守法营销者,不损人而利己,受到国家法律的有力保护,保证他们合法地致富,不会遭到“无妄之灾”。 二、 势(实力营销)

势,实际上强调的是营销需凭借实力才能获得成功。因为实力才是营销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实力主要指营销者的资金、商品的质量和有竞争力的价格、所开拓的市场及待开拓的潜在市场、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及市场研究能力、企业内部和外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等。不是说每个企业必须同时和完全地具备这些实力,而是说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加强和完善这样的实力。一个企业,此类实力越强、越完备,它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就越强,赢利机会越多,企业本身就可以越快地发展壮大起来。

当然,商品质量是企业营销实力的直接体现。而商品质量不仅指它的内在品质,也指它对不同层面或特定层面消费者的适应性及其受欢迎的程度。这种商品质量不是靠广告做出来的,而是靠商品的知识、科技、文化、信息含量的优劣和多少来体现,其含量越高,品质越好,商品及其服务的“口碑”就越好,交易量就越大,市场占有率也就越高,因而其所表现的实力就越强。

不过,对这些内容仍然应当分清主次,不能一刀切。因为,只有商品具有独特的个性与特色才是营销实力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品的个性化与特色显得越来越重要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一体化”或“老牌货”的商品越来越不能适应消费者日益强烈的个性化需求。其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独特的思想、发明、发现、方案、技术,等等。它们不仅大大地刺激了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为充分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充足的保证。因此,营销商只有大力研发适销对路的个性化的和富有特色的商品,才能执市场之“牛耳”,才能有效地增强本身的竞争实力。

社会的发展,使作为营销客体的商品变得异常多样和复杂。不仅有物质的商品,还有非物质商品;不仅有消耗性商品,还有保存性商品;不仅有“大众性”商品,还有特殊群体需求的商品;不仅有一般商品,还有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等等。总之,商品、资金、产权以及种类繁多的思想、艺术成果都可以成为营销的客体。这就要求营销行为不仅是商品的销售,而且同时是服务的销售、技术的销售。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营销服务的份量将会越来越重。毋宁说:营销服务其实就是营销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优质的营销服务将是赢得消费者的关键。

现代营销的成功及其实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生态的状况。营销生态系指与营销行为相关的各种公共关系及其品质。其中,主要指商品供销状况,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契约以及各种供销网络的建立、发展和加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营销商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也是营销生态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营销生态实际上是巩固和拓展营销实力的重要保障。没有优良的营销生态,企业根本不可能生存!

在现代信息社会,准确、及时、充分的信息掌握是增强企业实力不可或缺的条件。“商场如战场”。科学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商家捕捉商机,运筹帷幄,决胜万里。缺乏信息,或信息不准确的营销商是瞎子、聋子,他们在商海中被无情地淘汰是必然的,他们是不配侈谈实力营销的。

在一个联系紧密的现代社会里,任何一个精明的营销商都不会也不可能去“单打独斗”,他们需要各个方面、各种力量的帮助,需要保持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大商家需要大帮助,小商家需要小帮助,省内外如此,国内外也如此。因此,必须建立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营销联盟。因为营销联盟是整合并升华企业营销实力的必不可少的组织形式。没有联盟的营销,就像烈日下的一盆水,是很容易被蒸发掉的。联盟才有力量,联盟就是生命。实力营销需要联盟加以庇护。 三、 术(科技营销)

现代市场营销的成功,越来越依赖科技进步的支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是实力营销的源泉。所以,科技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关键法则。

有趣的是:在科技营销指导的实践中,关键并不在于采用某一项特别的技术,而是“软科学”的代入,即:现代企业制度及与之相关的人员的优化组合。因为,例如现代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及其营销的自主权、市场的开拓与资源的分配、企业技术进步与管理科学化、营销生态的优化与改善、有中国特色的消费人群的分类调查、企业营销经验的积累和借鉴,等等,这些都是科技营销需要优先解决的。它首先需要营销者个人的素质与观念的前卫,需要必要数量的决策精英,需要真正具备现代企业特征并能使之融入国际市场营销行列之中的条件,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从容驾驭本身顺利发展的内部组织机构。没有这样的条件和储备,其它的尖端科技即使有也无多大用武之地。

不断提高与改善商品的科技含量是科技营销的重大课题。商品的科技含量不仅是技术含量的本身,现代商品营销已经把商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了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重视。商品的文化内涵的多少、品质的优异程度、适应社会需求的程度等等,直接决定着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占有量。与此同时,营销服务也成为科技营销的一个载体。它要求营销商以科学的手段、以技术的支持来了解和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使消费者在其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余,对企业营销的科技特征留下永恒的好感。

支持科技营销并使企业不断取胜的公开法宝是科技创新及商品的个性化特征。任何商品,不仅要特别强调其品牌的创立,而且要不断地加强品牌的建设与品牌内涵的改进,要培养、保持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技能。如果说,抄袭、引进某些技术,不顾是否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来发展自己的企业曾经是可行和有利可图的手段,那么,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这种手段是既不可靠也不道德的,如果因此受到法律的追究,则不仅要“破财”,而且企业信誉也会扫地!所以,现代营销不能墨守成规、千人一面、永不“走样”,而是要努力创新品牌,在计划、资金、人员、技术等各方面,保证商品的不断更新,甚至保证本企业营销商品的不可替代的个性,以满足消费者各不相同的需求。

为了使科技创新有明确的目标和显著的效果,企业必须进行科学的和制度化的市场调查与研究。因为,科学的市场调研及其结论是理性的科技创新产生的主要依据。一个成功的营销者,他的正确的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是怎样确立的呢?总结自身的经验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固然很重要,但是,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其中包括对于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各种层次消费者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商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商品的升级换代,等等的调查则更是无可替代。一个营销商,在他开展营销活动之前,首先应当确立的一个准则就是:没有科学的市场调研就没有营销权。

与此同时,营销商还应当十分重视开展经常性的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与实证研究,以不断提高科技营销的自觉性并掌握其主动权。现代科学证明:各门学科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营销学理论需要多学科理论的支撑。为了建立现代营销学理论的科学体系,应该把例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在研究中,逐步确立理性营销、大市场营销、联盟营销以及灵活营销的理念,重视树立创业精神和建设创业团队,加强商品营销的内部计划,使商品的潜力与市场的前景、商品的赢利能力与企业对市场的积极适应能力、消费者对商品的愿望和满意度、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环境与公共关系的发展变化,等等,成为营销者心中的一本“明白帐”。营销学理论研究,还应敏感地吸取相关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使本身的研究具有先进性、前卫性和时代精神。例如,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实验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两位教授因分别设计了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在理论上“合理”的市场上做出显然不合理的经济选择的实验,以及设计了对照实验模型(controll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作为了解金融、劳动力和产品市场运行的重要手段,从而揭开了非理性行为之谜。卡尼曼利用心理学研究成果探讨传统经济理论:自身利益与合理决策主宰着人们的经济选择。他同他已故朋友和同事阿莫斯特韦尔斯基一起研究并共同提出了代表性理论,认为人们很容易从无章可循的数据中得出模式化结论。并提出了获得性偏见(availability biases)这个概念。这两位诺奖得主的全新理论,对营销学理论的建树有着非常实际的借鉴作用,值得我们营销研究人员加以重视。 四、 德(道德营销)

一般来说,道德营销在我国就是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营销。但是,国际市场营销也都十分注重道德营销。因为,诚信是世所公认的营销准则,而诚信恰恰是道德营销的一面旗帜。所以,道德营销是具有世界性的。道德营销需要回答诸如功利与道义的关系、道德判断标准以及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关系等问题。

首先,公平竞争是道德营销的基本要求。公平竞争就是摒弃特权的正当商业竞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营销商依据市场的调节以及自身的营销理念、经验和实力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从而在营销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合法利润。这里没有行政的干预,没有超出营销业务以外的其他势力左右营销的实现。公平竞争首先要守法,一切营销活动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凡属法律禁止的就是营销商的自觉禁区。公平竞争还需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不是市场以外的什么力量(例如行政力、传媒力等),也不是弄虚作假和阴谋欺诈。这些既是守法营销的范畴,更是道德营销的范畴。

道德营销所要追求的目标是互利和“双赢”。营销是交易行为,而交易从来不是单向的。交易是以双方为营销主体的,因此双方都需要也应该从营销中获取各自所要求的利益。那种企图从营销中获取单方面好处,或者由自己“得大头”而让对方吃亏上当的营销理念是短视的。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自断财路”的作法。因为这样的营销只需“几个来回”,就不会再有营销伙伴。“交”既不存,“易”便不能实现。所以,树立互利和“双赢”的理念,才是真正把握了营销的真谛,营销也才能越做越红火。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为富不仁”的成语,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现象;但是中国自古也有“富而知礼”的主张,《史记·货殖列传》就十分强调这个思想。道德营销就是要把“富而仁”、“富知礼”看作一种主要的尺度。这不仅是因为它反映了我国古代营销思想的积极方面,更因为我国当代的营销者,不论他们属于什么经济成份,都有一个共同的神圣使命,即: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服务。这是社会主义国家营销法则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优点。营销是为了获利,为了使营销者从中致富。但从宏观的方面看,营销更是为人类造福。营销不是目的,营销只是手段、过程和一种特有的活动,它的唯一目的是为人民造福,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进程。

与此相联系,道德营销还应有一个重要内容,即:“造血营销”与“迟发市场营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至今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国家对相对贫困的人口和相对的弱势群体有着长期和一贯的扶助政策,这样的政策已经和将要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多渠道的扶助,可以加速这一部分人群的致富。营销也应当成为这类渠道之一。我国现在已经涌现了一大批有远见、有责任感的企业家,他们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中,使群众学到了技术和本领,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社会面貌,本人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有的企业家更以暂时的“让利”培养将来大市场的手段,使一大批农村人口富裕起来,从而使自己拥有巨大的“迟发市场”。目前,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正有效地在祖国广袤的西部开展了一场“世纪造血工程”,它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长为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这是功德无量的善举,也是道德营销的佳作。

上一篇:市场经营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媒体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