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1 16:16:36

顶层设计论文

顶层设计论文篇1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也不会一劳永逸。财富“蛋糕”做大了,“怎么切分”的问题随之而来。解决制约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要深化改革,不可避免地会触动既有利益格局,使得进一步深化改革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这是改革步入“深水区”后风险增加、难度增大的一个新的特征。

近年来,改革继续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推进。同时由于改革尚不到位,某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苗头,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遭遇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致使一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难度加大。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着力突破改革瓶颈,既是过去攻坚克难的成功经验,也是继续深化改革的有效方法。

加强“顶层设计”,必须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必须同基层干部群众的实践探索相结合。政策的生命力总是源于实践。从安徽小岗村村民探索“大包干”到深刻变革农村经济格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改革、经济体制转轨等重大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释放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活力,关键在于改革领导者对群众意愿的深度关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基层探索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大胆探索,重视基层鲜活实践,是确保“顶层设计”符合实际的重要条件,更是推动改革不断深化的智慧之根、活力之源。

“顶层设计”意味着决策者具有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改革攻坚期的“顶层设计”既需要执政为民的情怀、科学合理的谋划,也需要坚定笃行的勇气和决心。根据中央决策部署,今年政府改革确定的重点任务分别涉及财税金融、价格、收入分配、事业单位和政府自身等方面,并将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列入年内重点工作。这种直面难点矛盾、回应民众关切的鲜明态度,扎实稳健、攻坚克难的务实作风,必将有力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为深化改革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顶层设计”需要站在国家层面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在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的条件下,能否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围绕科学发展主题谋划设计方案,决定着“顶层设计”的成效。创造条件让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都有机会充分表达,在最大范围倾听民意,最大程度集纳民智,最大限度整合民力,就会形成最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时代进步潮流的改革方案,凝聚起最广泛的改革共识,为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顶层设计论文篇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c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s as the basis, to the high-rise building at the top as the object of study. : around and on the top of high-rise buildings morphologically related issues, in five elements of city image based on the top of high-rise buildings form: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treet space, square space, city culture, city landscape, city logo.

关键词:高层建筑;顶部建筑;设计方法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top construction;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高层建筑顶部, 作为其竖向构图在天空中的结束,是其自身功能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同人的 “头” 、 “顶” 、 “冠” 一样重要高层建筑的顶部因处于特殊的建筑位置,在建筑功能的安排,建筑形象的塑造,城市空间文化的诠释,城市天际线的形态等方面有着特别的地位和影响,特别是在当代高层建筑逐步趋向巨型化,综合化和城市化的今天,在我国目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对高层建筑顶部设计研究,对于城市和高层建筑之间关系的阐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层建筑顶部的设计要求

1建筑学角度

功能布局是否合理,交通流线是否流畅,空间是否宜用而有趣味,造型是否美观,诸此等等是建筑学所关心和要解决的问题。而高层公共建筑的顶部设计中,功能和空间的要求相对于底部和标准层简单,主要考虑到对景观的利用和提升自身的价值,更多的要求在于其造型上。

2城市规划角度

高层公共建筑在城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城市中的制高空间,而由于高层公共建筑的功自织有公共性和复合性,高层公共建筑群往往也是一个城市或区域经济,生活,商业,贸易的集中地。在这样的城市空间中,高层公共建筑的顶部往往扮演着塑造区域中的人文精神和标识性的作用。包括政府对建筑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进行建筑设计和装修设计,工程选择正规的施工队伍并委托监理工程师对建筑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督等,以保护工程的安全质量。中心城区组成的核心区域将成为为笨区域的核心,也以他们特有的建筑体量和形态成为该区乃至区域性的地标。

3项目策划角度

在一个高层建筑项目立项前要进行对该地段的经济情况,交通情况,景观情况,人文情况功能组成情况等诸项实际情况和远景规划的调查,从而对项目本身的定位,包括功能组成,各功能的定位,服务人群,景观利用,建筑形象等进行约束,最终得到详尽的建筑学角度的任务书。

二、.高层公共建筑顶部空间的内部设计

1旋转餐厅

旋转餐厅是高层公共建筑顶部空间内部常用的空间形式。结合使用功能和艺术形象设计旋转餐厅,让人们在缓慢而平稳的旋转过程中,一边用餐,听音乐,一边观赏四周变换的景色,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不同感受。

一般来说,旋转餐厅平面为圆形,中间部分为机械用房和厨房,周边设置餐桌的转台。转台在电器和机械传动系统的驱动下缓慢旋转,通常约1小时转动1周,有的还可以调节旋转速度。为方便人们向远眺望城市景色而不受视线遮挡,旋转餐厅多为连续的固定长窗,并适当降低窗台以取得良好的视野。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旋转餐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观景平台

(1)观景平台

除旋转餐厅外,许多制高层高建筑的顶部还设计了观景平台,利用高度优势提供俯瞰城市景观的专门场所。观景平台分露天的屋顶眺望台和室内观景厅两种形式。环球金融中心顶部的观光厅就是很有趣味的室内观光厅。

(2)设施

1博览展廊

高层公共建筑的顶部空间也是设立博览展廊的合适地方,可以用来展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有关的其他内容。

.2眺望点

从高层公共建筑的顶部空间可以全方位的观察和欣赏周围城市景点。眺望点是以登高远眺为目的的高层公共建筑的顶部空间必不可少的设施,一般要放置望远镜及指示台。东方明珠的旋转餐厅里就有这样的设施。

3电梯机房

电梯的出现是高层建筑能够发展的技术前提,电梯机房的设备要求对高层公共建筑的顶部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形态设计中可借助建筑的形体进行造型设计。仔细观察上海现有建成的大量的高层建筑会发现电梯机房被普遍做为顶部造型的核心元素。

4高位水箱

高位水箱要求了更高的结构和荷载要求,在顶部形态中也有巨大影响,对他进行的装饰和利用是顶部形态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5屋顶花园

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增大,城市绿色空间和居民户外活动空间逐步减少,设计师和城市管理者们已把目光投向了城市屋顶,将其设计成空中花园,即给居民提供了户外运动场所,又发挥了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隔热保温,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同时软化了城市顶部硬质灰色空间,改善了城市形象,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品质。

三、高层公建筑顶部设计方法

高层建筑以其巨大而高耸的形象,在城市建筑空间环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顶部作为其竖向构图在天空中的结束,其处理的优劣与否,不仅关乎建筑的整体造型,而且由于其在城市天际轮廓线中的醒目位置,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

1城市设计的方法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在城市设计多种设计理论中,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城市形象理论对于高层建筑的顶部造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运用这些理论,可以依据城市整体天际线要求。另外还可以依据街巷空间的整体特色和群体高层建筑顶部关联性来推敲高层建筑顶部设计。

2满足功能要求的方法

在高层建筑顶部设计中,只满足其功能用房的要求是不够的,还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完成其美观的使命。这些方法可以归纳为“隐蔽”和“显露”的两种方法。“隐蔽”的手法通常采用高高的女儿墙,精巧的屋顶,半透明的建筑材料将顶部的设备用房因比起来“;显露”的手法则是凸显屋顶相关部分的空间,而造型各异的框架则形成了独特景观。

3满足形式美得方法

建筑形式美的方法包括统一,协调,尺度,比例等一系列方法。同样这些方法在高层建筑顶部的设计上也适用。没有绝对的设计方法,需要建筑师凭借自己的经验综合考虑。

4建筑形态的特殊处理化方法

在建筑形态和体量组合上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可以用到高层建筑顶部形式设计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强顶部“雕塑化”的方法;

(2)套用“原型”的方法;

(3)分解“体量”的方法;

(4)运用形体“切割”“,掏空”的方法;

(5)运用形体“扭转”的方法;

5运用装饰的方法

装饰是表现建筑艺术性的一种手段,有一种定义是:装饰就是细部,能够受到欣赏。并且独立于任何主宰的美学大局。没有这种细部,就不可能将艺术运用到尚未艺术化的问题中去。

四、城市环境中高层建筑顶部形态设计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群体高层建筑顶部设计和建造所形成的城市景观也是创造城市艺术品的过程, 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 群体高层建筑顶部的高度使之具有成为城市天际线秩序领导者的视觉优势,在恰当的条件下利用这种优势, 可以创造出造型丰富的顶部和体型, 并塑造出新的城市天际线。

2 多样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具有若干不同的组成部分, 这些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 只有把这些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就各部分的差别而言, 可以看出多样性和变化,就各部分的联系而言, 可以看出和谐与秩序。在城市环境中, 不仅不同功能和性质的高层建筑, 其顶部应选择不同的造型形式, 就是同一类型、 处于同一地段或同一街区的高层建筑,其顶部也应选择不同的造型形式, 如平顶、 坡顶、 构架顶等形式, 或作不同的造型处理,以便达到多样变化的效果。

3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体现了高层建筑群体顶部在城市空间层次中的构成特征, 具有以下含义:群本身是一个系统, 同时群本身又可分为多个子系统,体现出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 从高层建筑群的规模层次来看,高层建筑群体顶部在城市中心区或城市商务中心区是一层次, 城市次中心又是一层次, 城市其它区域可为另一层次;或是城市地形高处为一层次, 地形低处为另一层次。高层建筑顶部的造型设计中应当考虑观赏点的流动特点, 并按照时序层次有机组织建筑景观,这无论对于集约式或复合式单体高层建筑顶部造型还是城市群体高层建筑顶部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可识别性原则

城市的可识别性要求城市环境清晰可辨,而群体高层建筑顶部所形成的城市天际线景观环境正是人们识别城市的重要物质元素。所以, 要使高层建筑群体顶部具有可识别性, 必须具有以下条件:群体建筑顶部自身形象较为统一、和谐、 富有美感, 并与周围环境有明显区别;组织结构清晰可辨, 避免整体的杂乱无章和缺乏秩序。

5 群体建筑协调性呼应原则

高层建筑顶部形态与周边建筑的协调呼应包括顶部形体、 立面组织、 外形轮廓线等方面的相似或相近处理, 使高层建筑与周围建筑在风格上统一、在符号上共用、在构图上相容、在形体上互补而达到协调。著名的上海外滩建筑群友邦大厦(原桂林大楼、 字宇大楼)、 麦加利银行大楼、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 然而它们的建筑顶部形态却基本统一, 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 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 雄浑、 雍容, 华贵的气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高层建筑在规模和功能上的城市化和巨型化, 己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单体建筑, 它的设计不再仅仅是一个建筑设计的过程, 往往要有城市设计的过程穿插于其中。,因此,高层建筑的顶部因处于特殊的建筑位置,在建筑功能的安排、塑造、诠释上,更要做足真功夫。才能使得城市标志性的形态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雷春浓.高层建筑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姚时章.高层建筑设计图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顶层设计论文篇3

在过去的改革过程中早有类似的顶层设计。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法有机结合起来,这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郭建宁

走这条新路,要坚持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的“务实”原则,使操作更具体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陶文昭

当前,中国改革要走出一条新路,就既不能照搬现成的教条,也不能照套现成的模板,只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探寻答案

当前为何强调顶层设计要接地气

改革要想改得准、改得好,必须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统一。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要接地气,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在人民论坛网络问卷的留言中,成千上万名网友在为内心中最期待的改革大声疾呼。公众如此关注改革,如此期待改革,这种现象值得重视,背后原因值得反思。

郭建宁教授对人民论坛记者表示,他正是因为注意到了这种现象,所以才认为改革顶层设计接地气非常必要。“过去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正视和重视,具体分析主要是两类:一是改善民生问题,比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环保、食品安全等等,其中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最为紧迫;二是制度创新问题,其中反腐败问题最令人关注。”

这两类问题与群众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因此引起大家的强烈关注。但是这些问题还是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而根本不可能通过走回头路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说,要坚持改革,深化改革,而不是否定改革,放弃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专家们一再强调接地气的必要性,但是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一点:那就是改革顶层设计的重要性。

顶层设计的特点是高层次、大方向、讲协调和谋长远。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顶层设计担负着谋全局、谋万世的重大责任。顶层设计注重在改革中以系统化防止碎片化,以规范化防止失范化,以协调防止紊乱,以长远规划遏制短期行为。“当前的顶层设计,就是要制定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当然,顶层设计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搞乌托邦。历史一再证明,乌托邦式的实验从来就没有成功,并且毫无例外造成巨大的社会灾难。在中国这样超大型的复杂的国家,更要对此予以警觉。”陶文昭教授对人民论坛记者说。

改革的新路,在顶层设计与基层之间

顶层设计与基层各有不同的优势,也各有内在的局限。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改革的新路该怎样走?在人民论坛记者的采访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个结合点,就在顶层设计与基层之间;这条改革新路,就在顶层设计与基层之间。

陶文昭教授认为:“在结合问题上,我们既要克服片面的精英主义,也要克服片面的民粹主义。结合旨在互补。我们要在改革的不同问题、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寻求两者之间更为恰当的结合点。尤其是当前,中国改革要走出一条新路,就既不能照搬现成的教条,也不能照套现成的模板,只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探寻答案。中国改革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才能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走这条新路,要坚持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的‘务实’原则,使操作更具体。所谓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说到底,要体现为‘改革成果的普惠性’,即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郭建宁教授对人民论坛记者说。

怎样摸清老百姓最期待解决哪些问题、最想改革哪些方面?当年了解基层群众情况,主要采取“开调查会”、“下乡调查”、直接与“乡级工作同志和普通农民”交流、“搜集材料”等多种方式。这些宝贵经验在当前依旧不过时。而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我们迎来了群众表达的黄金时代,倾听群众呼声更加便捷。迎合群众需求,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普惠”原则,将使改革顶层设计的思路更清晰。

此外,胡鞍钢教授还强调了“试错法”、“试点法”在改革顶层设计接地气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根据人民群众的意愿、改革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确定改革的力度,选择、调整改革的战术、策略、步骤,在经济学上,这称为‘试错法’;在中国的实践中,这称为‘试点法’,即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或个别产业、个别行业率先试点,看到效果、取得经验后,方才作为正式制度进行整体推广。每一步选择,都取决于前一步或前几步的选择与结果,这就是博弈论思维的应用。”

改革顶层设计接地气,历史上有什么经验

改革顶层设计接地气,是新提法,还是老办法?我们有哪些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专家们指出,改革顶层设计接地气,可以说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改革法宝,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

“其实,在过去的改革过程中早有类似的顶层设计。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法有机结合起来,这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胡鞍钢教授这样说。

20年前,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过一个五十条,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10年前的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制定了个四十二条,提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这其实都是一种顶层设计,每十年一次。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法有机结合起来,在实际改革实践中将国家指导与地方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说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最大特点。

当前中国改革处于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聚合改革的正能量。那么过去我们是如何凝聚改革正能量的?陶文昭教授指出,凝聚改革正能量,要重视人民首创作用。人民首创在中国改革的历史上起到了极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作为改革初期最突出标志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明权是农民的;乡镇企业搞起来,也是来自基层。如同邓小平所言: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人民首创也包括基层首创和行业首创。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的积极探索,都从不同层级、不同侧面、不同维度推动改革大局的前进。”

“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改革顶层设计,自然更需要上下联动,俯下身去,连接基层,倾听民声,吸取民智。只有这样,才能提速改革,延续红利。

顶层设计论文篇4

Liu Wen;Zhang Chunshan

(①Technology Center of Coal Mine,Datong Coal Mine Group Co.,Ltd.,Datong 037003,China;

②Yongdingzhuang Coal Mine,Datong Coal Mine Group Co.,Ltd.,Datong 037003,China)

摘要: 以白洞矿C3#煤层301盘区8108工作面开采条件为基础,应用相似材料模拟方法,研究了开采后上覆岩层运动的过程、变化及特点,探讨了上覆岩层运动的规律及煤壁失稳情况;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开采范围内支承压力峰值的变化及对顶板的影响。

Abstract: Overlying strata of No.8108 working face, 301 panel, NO.C3 coal seam in Baidong coal mine is material simulated to study the movement law and instability characteristic. Based on the test result, the change of maximum abutment pressure as well as whose effects on roof is also analyzed.

关键词: 大采高 相似材料模拟 矿压显现

Key words: large mining height;similar material simulation;strata pressure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T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019-02

0引言

实践证明,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与综放及分层开采有明显不同[1~5],如放顶煤开采出现架载荷不仅不增加反而减小5%~68%,载荷强度减小15%~20%,支架动载不明显,支架前柱工作阻力大于后柱,支柱载荷中心靠煤壁等[6~7]现象。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8~9],然而尚不成熟。

1相似模拟的基本条件

相似材料模拟原型为白洞矿C3#煤层301盘区8108工作面,煤层最小厚度为3.6m,最大厚度为5.8m,平均厚度4.43m,煤层倾角为3.5°~7°,平均5.5°,夹石最小厚度为0.1m,最大厚度为0.7m,煤层结构简单,直接顶砂质泥岩,单轴抗拉强度为49.73Mpa,老顶为砂砾岩,单向抗拉强度为108.56Mpa,底板为粉砂岩,单轴抗压强度为78.6Mpa,工作面平均埋藏深度为975m,走向平均长度为870m,工作面长度为181m。

2试验方法及模型制作

为完成上述研究内容,本试验在300mm×15mm×30mm的平面应力实验台上进行,采用的几何相似比为1:100。本次试验铺设总厚度为150cm,在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各煤岩层的实际尺寸折算后来施工。每次铺设厚度为1.5cm,尽量保障平稳均匀,每层间加云母粉使模型层理分明。各煤岩层具体用量见表1。

模型铺设高度为150cm,这样还有250cm的剩余高度,采用液压油缸来加压模拟其产生的压力。由于大采高8108工作面地表为岩层,因此,250m的深度产生的压力为

σ=h・γ=130×2.5×1000×9.8=2.6(MPa)

σ=h・γ=250×2.5×1000×9.8=6.1(MPa)

根据模型的尺寸,以及预定比例,实际加载压力为

F=σ・s/1000=6.1×106×4.2×0.25/1000=6.4(KN)

模型设计方案见图1。

为了真实反映开采过程中煤岩层应力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铺设模型时,在煤层和岩层中设置了测量应力的基点,采用灵敏度极高的压力盒来测量,共布置4条水平测线,测线间距为200mm,测线距离底板距离分别为0cm,10cm,20cm,40cm。应力测点编号如图2所示,合计应力测点52个。

为了分析应力随开采推进度的变化,沿开采方向上与压力盒基点的布置相对应,在两个不同的层位设置两排位移计,来观测工作面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垂直位移的变化情况,位移计分别安设在距煤层底板16cm老顶中部位置,以及距煤层底板28cm上位老顶中部的位置,它们之间相隔20cm,老顶岩层布置10个,上位老顶岩层布置9个,共计19个位移计。

3实验结果分析

模型中安设了压力盒,以记录相应的应力,传感器的信号统一由实验室的YE2539数据采集器来自动采集,数据采集由计算机控制,并进行数据处理。

3.1 模型开采与煤壁失稳移动过程描述

3.1.1 当工作面推进距切眼6cm(实际推进约6m)时,此时推进的长度等于模型的宽度,工作面直接顶和煤壁未见明显的垮落和破坏,但煤壁上方已经出现明显离层现象,见图3。

3.1.2 随工作面推进,当工作面推进8cm(实际推进8m)时,直接顶出现明显的垮落,垮落高度为1m,老顶出现了离层,煤壁出现破裂线,见图4,此时可近似作为顶板运动加剧,并伴随煤壁开始失稳的开始。

3.1.3 其后推进16cm(实际推进16m)停止。煤壁失稳碎裂明显,裂断最先从顶部开始,裂缝延伸至顶板以下8.5cm左右,并与顶板形成70°左右夹角,实际高度1.7m,深度约为0.3~0.4cm左右,持续一段时间后煤壁顺裂缝断裂。

3.2 推进过程中压力传感器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相似模拟试验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大量应力和位移的实验数据,经过分类整理得到了沿工作面开采方向煤壁前方不同煤岩层中支承压力的分布情况,见图5为工作面初次来压后正常开采时煤壁前方支承压力分布情况。

从图中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3.2.1 支承压力分布范围在工作面前方30m左右,煤壁中的支承压力略大于顶板岩层(23cm层位为老顶岩层)中的支承压力。

3.2.2 支承压力在距离煤壁7m处出现峰值。

3.3 顶板运移分析本次相似模拟实验共安设19个位移计,通过整理分析所得数据,其中有如下几个测区的数据可以作为现场分析运用。图6、7、8、9分别为距开切眼不同距离时顶板位移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工作面刚开始回采时(图6),顶板位移很小,而且在工作面煤壁后方呈悬空状态,位移不再急剧增加;工作面正常开采时,老顶初次垮落后(图8,9),顶板位移量急剧增大。

通过对整个工作面开采方向上垂直位移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基本结论:

3.3.1 顶板位移出现的具置不能确定,因为沿开采方向上地质条件不同,其垂直位移发生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只能给出范围,即距工作面煤壁前方大约30~80m的位置开始出现位移。具体而言在那个位置出现依工作面的情况而定。

3.3.2 老顶发生跨落的位置也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值,只能给出相对的范围,即采空区距离工作面煤壁大约2~20m的范围内老顶岩层发生跨落。道理相同,具置依具体情况而定。

3.4 上覆岩层的位移观测与分析根据观测的数据,经过认真的整理,得到了上覆岩层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4结语

根据相似理论和现场综合柱状具体条件,确定开采模拟模型比例为1:100。对上覆岩层、上位老顶、老顶、直接顶、煤层和基本底六个层位进行模拟实验,布置测点138个,通过电子经纬仪观测其受采动影响的位移数据变化。并在煤层上覆岩层顶板布置压力盒传感器和位移计,所测相关数据都经计算机处理,得到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31m,老顶初次垮落步距53.4m,模拟开采经历了10次周期垮落,平均垮落步距16.3m,老顶呈阶垮落,垮落前后形状对称,垮落角为50°左右。煤岩层的支承压力在距离煤壁大约30m的位置处于原岩应力状态,然后开始逐渐增加,直到达到峰值。支承压力距煤壁前方大约5~7m的位置出现峰值。随着开采的推进度加大,工作面煤壁前方上覆岩层的垂直位移变化受到采动影响的范围逐渐加大。

参考文献:

[1]宋振骐,赵经彻.放顶煤开采岩层移动和矿山压力控制[C].2000年综采放顶煤与安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19-26.

[2]李化敏,周英,翟新献.放顶煤开采顶煤变形与破碎特征[J].煤炭学报, 2000,25,(4):252-255.

[3]吴健.综放采场支架―围岩关系的新概念[C].2000年综采放顶煤与安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7-35.

顶层设计论文篇5

正在推进的新一轮改革,是涉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改革。一个从上到下已经形成的基本认知是:由于改革遭遇到“深水区”,进入了“攻坚期”,许多体制性改革光靠“摸着石头”肯定难以完成“过河”,一些阻力障碍只有通过顶层设计才能实现最终突破。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顶层设计需要依靠集体智慧,而不是简单依赖领导决定。

不可否认的是,新一轮改革的难度确实很大,既因为在此前的改革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利益格局,还因为这场改革有许多体制性“硬骨头”需要攻克,有许多利益关系需要平衡。但无论是体制性改革,还是利益关系平衡,都涉及到一个整体与局部的统筹兼顾问题。显而易见,在顶层设计的整体改革方案中,保证局部服从整体是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重点之一。然而这一服从,当然不如国家权力对秩序强有力控制那么简单,仅仅依靠执政高层的权威是难以实现的,只有使执政高层的改革意志与绝大多数民众的普遍意志契合,顶层设计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

顶层设计从何而来?单单凭“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一句话来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甚至是徒劳无益的。说白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做出改革顶层设计时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民主缺席,也就是说整体改革方案的形成离不开民众的广泛参与,决策不能越过充分征集民意这道基本程序。因为顶层设计不是让几个领导亲力亲为地去闭门造车,解决“怎么改”的问题更需要执政高层多接地气,需要充分地吸纳民众智慧,需要经过反复酝酿和科学论证,从而尽可能让民众参与到改革中来,使整体改革方案更加切实可行。

领导有决定权,民众拥有话语权。顶层设计不是由领导说了算,而应当是领导智慧与民众智慧的有机糅合。尤其是,每一轮全面深化改革都会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既得利益者既寝食不安又虎视眈眈,总想凭借自身所拥有的强大博弈能力,竭尽全力地去维护既有利益链。在这种情况下,执政高层能否最大限度确保民众对改革方案的酝酿出台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乎改革能否在公开、公平、正义等理念下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人。

之所以认为“顶层设计”不是“领导决定”,除了基于以上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外,还因为受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一句通俗谚浯的深深触动。实事求是讲,我们有理由相信领导可与诸葛亮比肩,但决不能迷信领导就是万能的神。因此,面对千头万绪的新一轮改革,方案设计只因领导善于在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而才成顶层设计,因社会民众的普遍意志上升为执政高层的改革意志而才成顶层设计,因付诸贯彻实施有最高权力作保障而才成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论文篇6

在中国,“顶层设计”现已成为一个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的名词,对其概念的理解略有不同。

主要特征:

1、顶层决定性,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因此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

2、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

3、实际可操作性,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表述简洁明确,设计成果具备实践可行性,因此顶层设计成果应是可实施、可操作的。

顶层设计论文篇7

例如,原来数字化堆积的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又添加了很多新的智慧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开发,造成新的误导;顶层设计完毕,但却迟迟无法落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细化顶层设计几乎成了标准答案。那么如何细化顶层设计,它与原来的顶层设计是什么关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信息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复先认为,细化顶层设计要找准围绕的核心。在物联网时代,数据是核心,细化顶层设计要通过信息工程方法论,围绕数据来进行。

信息工程方法论

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曾经说过,顶层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要素:制定方法论、层级上的顶层和设计要清晰并具有可操作性。高复先认为,细化顶层设计的核心方法就是信息工程方法论。其核心理念是所有系统都是以数据为中心,而非处理。在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技术包括感知层、收集层和应用层,数据是本质。从数据中心理论来看,信息工程方法论包括以下几个成果。

第一是实现了信息资源规划(IRP),即城市管理与服务业也业务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的全面规划,侧重数据流分析,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集成总体规划。如以城市作为智慧系统的应用,就要兼顾其上下、左右和内外的数据联系。

第二个重要成果是主题数据库。所有的数据都进行集中采集、集中管理,建立一个面向业务主题、而不是面向单证报立的数据库,各个部门的信息要共建共用,而不是部门自建自用。还要从源头输入数据,而不是多次多处输入数据。

第三个重要成果是数据环境的重建。数据环境的发展包括4个阶段,前2个阶段包括文献、应用数据库、报表等,到第三阶段才是主题数据库,第四阶段是则数据仓库。

结合系统工程思想和IEM,就形成了一套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顶层设计,即把系统工程思想和系统工程相结合,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建立信息模型,包括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系统体系结构模型:二是建立数据标准,如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和信息资源目录:三是编制信息工程总体方案。

数据标准得“补课”

数据作为物联网的本质,数据标准就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高复先说:“现在不是没有标准,而是标准泛滥:各个城市都做了大量的标准。标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如决定医疗卫生质量的标准:二是数据源,包括概念数据库和冗余数据库等,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套数据基础标准。国内在这方面,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是各个城市的标准都不完整。”因此,现在的数据标准正处于数字化为智慧化“补课”的过程当中。

数据标准的第二个内容就是目录与交换体系,提倡内部构建一些数据库,要将物联网和云计算有效融入。

第三则是应用平台和各个应用软件。“有的软件是需要修改的,尤其是物联网感知技术,每一个元器件和方案都有一些具体的要求。”高复先说。

顶层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理论分析法、桩土应力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复合地基的本质是通过协调变形使桩同发挥作用,较之荷载仅由桩体来承担的桩基更为经济与合理,这种优势促使了复合地基在房屋建筑、公路、铁路、堆场、机场、堤坝等工程建设中的广泛运用[2]。

复合地基由桩和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桩和桩间土承载力的发挥。在复合地基设计中,总是希望桩体和桩间土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各自的承载力。在地基破坏时,桩和桩间土同时达到各自的极限承载力[1]。

本文首先讨论了目前复合地基设计的主要方法,指出宜采用理论分析法结合载荷试验的方法,然后对影响复合地基桩土应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复合地基的设计思路。

1复合地基设计方法的讨论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对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法的研究主要分成下面几类:试验法、有限元法、理论分析法。

试验方法是实际工程中使用最多也是最可靠的方法[2],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测量条件不能完全与实际条件一致导致测量数据偏差、测量机械简陋影响测量数据质量等等,同时试验费用较其他方法昂贵。

有限元法是一种可以求解复杂工程问题的数值方法,它是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工程问题基本理论基础上一种研究手段。在对复合地基研究的过程中,有限元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复合地基中桩和桩间土的相互耦合作用及其非线性特征,同时还可以考虑桩、桩间土和褥垫层等不同介质的各种分布情况,在分析各种因素对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影响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但是有限元法存在接触面的处理,材料的本构,褥垫层的补充模拟,计算参数的选用等问题[2]。①接触面单元:虽然存在多种单元,但有的单元不能完全反映桩土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机理,需要针对所研究的桩型选用恰当的单元形式来描述桩土间接触特性。②材料本构模型:由于土的非线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本构模型可以体现土的各种特性,不同土的本构,往往针对某个问题才具有合理性,所以要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灵活选用土体本构。③计算参数选用:现场土体性质很不均匀,且各向异性,选取计算参数比较困难实际计算时,往往进行简化,认为在某一段范围内土体是均匀的,各向同性的,这将导致最终结果的失真。④褥垫层的补充模拟问题:复合地基的褥垫层通常是由散粒体材料构成,对复合地基起调节荷载,协调桩土变形的作用,有限元无法模拟出褥垫层的流动补充作用。

理论分析法在求解桩土应力比问题时,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土的本构的选取,桩土接触处摩擦力如何计算以及土中复杂的应力条件[3]等等,实际问题复杂的受力条件和边界条件,都会给理论分析法带来很大的困难。

尽管理论分析法存在很多问题,可是由于表达形式简单,容易掌握,更容易被工程人员接受,能更好的服务实际工程。

鉴于上述分析,因为试验方法是目前实际工程中最可靠的方法,所以实际设计不能完全脱离试验,应采用理论分析法结合试验方法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分析法的结果一定要结合试验结果分析。

2复合地基桩土应力的影响因素及设计思路

复合地基设计中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地基的沉降、承载力以及桩土应力分配问题。其中桩土应力分配对沉降和承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决定了复合地基设计的合理性。所以复合地基桩土应力的计算是复合地基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2.1 复合地基桩土应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复合地基桩土应力的因素很多,如荷载水平、褥垫层厚度、桩土相对刚度、加固区下卧土层的刚度、桩长、置换率等等[4]。正是由于影响因素过多,想要准确的计算承载力发挥系数是困难的。

复合地基的根本特点就是桩同承担荷载,土的应力发挥离不开桩的位移和变形[5]。桩土应力主要是由桩顶刺入量、桩身变形和桩端刺入量决定。所以在研究桩土应力的时候,应全面考虑影响因素。

首先对桩顶刺入量进行分析,桩顶刺入量主要是由垫层厚度决定。在不考虑桩体压缩和桩端刺入的情况下,在基底压力作用下,就会产生桩顶的向上刺入,随着桩顶的刺入,基地压力就会向桩间土转移。大量试验表明,垫层厚度越大,桩顶刺入量越大,桩间土应力越大,发挥越充分。所以桩的刺入量主要受垫层刚度控制,也即垫层厚度越大,垫层土越软,越容易刺入。

然后对桩身变形进行分析,当桩端土层较硬,桩端无法刺入,同时假设桩顶垫层厚度为零。对于刚性桩和柔性桩,在荷载作用下,桩土应力发挥是不同的,对于刚性桩,由于其变形很小,桩顶和桩端均无法刺入,此时类似于桩基础,则土的发挥将很有限,绝大多数的应力有桩承受。对于柔性桩,由于桩身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变形,则随着桩身的压缩,土的应力会逐步发生。

对于桩端刺入量,主要取决于桩底土层的刚度,桩底刚度越大,桩向下刺入越困难,土的应力也难发挥,桩底刺入越大,土的承受的应力越大。

而桩顶刺入量、桩身变形和桩端刺入量并不是不是同时发挥的,在荷载水平较小时,桩身压缩量很小,桩顶应力也无法传入桩底,此时桩体发生向上刺入,随着外荷载的增加,当桩顶刺入到一定程度,越来越困难的时候,此时主要是依靠桩身变形来协调桩土应力,当荷载继续增加时,桩顶荷载传入桩底,从而发生向下刺入。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桩顶刺入量先于桩身变形,而桩身变形又先于桩端刺入。

基于上述分析,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问题,需综合考虑桩顶刺入量、桩身变形和桩端刺入量的影响。

2.2 复合地基的设计思路

目前复合地基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对垫层厚度的设计,垫层厚度对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复合地基桩土应力不仅与垫层厚度有关,还与桩的刚度和桩端土的刚度有关,所以仅考虑垫层厚度的设计方法存在一定缺陷。

由前面分析可知,桩土应力主要是由桩顶刺入量、桩身变形和桩端刺入量决定。桩顶刺入量取决于垫层厚度,桩身变形与桩端刺入量之和为桩顶沉降,可由单桩载荷试验的P-s曲线反映。

同时复合地基应力与变形也与桩间土刚度有关,复合地基在应力作用下,桩顶发生向上的刺入,此时应力往桩间土转移,在同一荷载水平作用下,刚度大的桩间土要比刚度小的土,更难压缩。也就意味着,桩间土的刚度越大,桩间土将会受到更大的作用,保证复合地基桩土的相互工作。

对于复合地基而言,桩土应力是受垫层厚度、桩间土的刚度和桩的刚度相互影响,垫层厚度、桩间土的刚度和桩的刚度决定了桩顶刺入量、桩身的变形和桩端刺入量的大小,所以计算复合地基应力及变形时,应综合考虑垫层厚度、桩间土的刚度和桩刚度。

载荷试验是实际工程中最为可靠的确定承载力以及描述变形的方法,同时也能从宏观上体现桩、土、复合地基应力和变形的关系。天然土载荷试验的P-s曲线反映了天然土应力与变形的关系,体现了天然土的刚度,单桩载荷试验的Q-s曲线,从宏观上反映了桩身刚度、桩侧土以及桩端土刚度的影响,体现了桩的刚度。

基于上述分析,复合地基设计时,应利用载荷试验能体现多因素影响的优势,建立考虑垫层厚度、桩间土的刚度、桩刚度的计算方法。

3结论

(1)理论分析法表达形式简单,容易掌握,易被工程人员接受,试验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所以复合地基设计应采用理论分析法结合试验方法。

(2)对影响复合地基桩土应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是受桩顶刺入量、桩身变形和桩端刺入量影响。

(3)复合地基设计时,应利用载荷试验能体现多因素影响的优势,建立考虑垫层厚度、桩间土的刚度、桩刚度的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幸,赵德富,赵其华等,CFG桩复合地基沉降量计算及沉降影响因素探析,工业建筑[J]

[2] 孙训海. 基础刚度、褥垫厚度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承载性状的影响[J].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博士论文, 2010.

[3]李进军, 黄茂松, 史三元等. 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与褥垫层厚度关系的试验研究[J]. 工程勘察, 2003,4 (01): 1114.

[4]郭忠贤,霍达.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及承载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6,27 (增刊):79-802

上一篇:运维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财政资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