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也需顶层设计

时间:2022-09-27 12:49:05

扶贫也需顶层设计

寻找差距,奋起直追

记者:甘肃作为西北最为重要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旅游等资源,但是相对于东部地区,仍然属于欠发达的省份,造成这种差距的因素有哪些?

王三运:我认为造成甘肃欠发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甘肃是西北地区开发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开发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由于过度开发,人与自然的矛盾相当突出,一段时期解决不了吃饭问题,给后来的发展带来很大障碍和困难。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解决吃饭问题上,老百姓几乎没有什么积累,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发展的底子特别薄弱。

其次,甘肃是一个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方,由于干旱少雨,荒漠化严重,自然条件十分严酷,环境的承载能力非常有限。干旱、半干旱的自然状况对甘肃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制约,不利于经济发展。

再次,从区位条件看,甘肃深处内陆,不沿边、不沿海、不沿疆,远离全国经济中心和消费中心,运距长,投资回报率低,加上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吸引力弱,从域外获得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使甘肃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最后,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着眼于战略考虑,在甘肃投资建设或内迁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部分国有企业逐渐陷入困境,特别是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结构比较单一的矛盾日益显现。

我到甘肃任职之前,中央领导同志找我谈话时强调:“说一千道一万,要把经济搞上去,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这是最根本的。”

当时,经过对全国有关数据的分析,我发现甘肃有三个主要指标在全国排名靠后:城乡居民收入排在倒数第一,人均GDP排在倒数第三,小康实现程度排在倒数第五。

小康实现程度按照国家的指标体系就是6个大的方面,按照23项具体指标测算,全国现在平均实现小康的程度是80.1%,我们当时是62.7%,差了17.4个百分点;与西部12个省份的平均水平相比,我们也差了8.7个百分点。

记者:看到这些数据,压力是不是很大?如何面对这些压力?

王三运:坦率地讲,看到这些数据,压力确实有。

根据测算,甘肃要跟上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今后每年的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要达到3.4%以上,也就是在现有的水平翻一番以上,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具体工作中,我们一是突出扶贫重点,即以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和藏区三大连片特困地区58个县为主战场,去年减少贫困人口120万;计划从今年开始,每年再减少贫困人口130万左右,5年减少贫困人口700万左右,贫困面下降到8%以下,8年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二是夯实扶贫基础,一方面是稳住粮食,提高单产,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家庭经营特别是规模养殖业和种植业,加强农民外出务工技能培训,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强化扶贫载体,从去年2月份开始在全省广泛开展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省市县乡四级干部40万人结对帮扶58个贫困县的1.5万个贫困村和67万特困户,深入农村围绕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等六项重点任务展开工作,时间跨度以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为节点。

高瞻远瞩,科学规划

记者:有好的规划和目标,就能实现脱贫致富吗?

王三运:也不尽然,我个人认为,“脱贫致富”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最终改变甘肃面貌的主体是当地的干部群众。

我个人觉得光有一个好的目标还不行,要有一个好的成效、好的趋势,才能让人信服。因此,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想这要靠三个方面:一是把中央领导的指示讲清楚;二是把面临的形势讲清楚;三是把优势和基础分析清楚。同时,把怎么样履行使命的路径与方法搞清楚,并通过成果让它显现出来,这样才能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我们要动员社会各界、各级干部群众参与扶贫攻坚工作。而这个工作的总抓手、总载体就是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扶贫行动。

记者:扶贫工作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也有人质疑扶贫开发的成效,就甘肃而言,你认为扶贫的症结在哪里?

王三运:社会上确实有人对扶贫开发提出过批评。事实上,扶贫活动以前政府的确也没有少搞,这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的干部群众、农民兄弟认为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后来我们思考症结所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机制、目标任务出现了问题,最根本的是没有解决好配套的问题,没有总的载体,缺少顶层设计。

健全机制,综合发展

记者:关于“输血”和“造血”,哪个功能更重要?

王三运:扶贫攻坚要三位一体:行业扶贫、专业扶贫、社会扶贫。邓小平当年讲过,先富起来的地区要帮助欠发达地区。在做好“输血”的同时,更要注重“造血”工作,努力创造扶贫对象与市场连接的条件。

“输血”和“造血”都重要,但“造血”更有根本性。我们要在搞好“输血”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脱贫致富项目、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建立起长效机制,使这项行动发挥助推扶贫开发的更大效应。

就甘肃而言,甘肃的扶贫不“输血”不行,但不“造血”更不行。现在农民脱贫致富最困难的是缺乏起步资金和担保条件。我们在58个贫困县通过建立县一级担保公司、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担保、发放妇女小额贷款和“双联”惠农贷款等办法,有效破解了贫困户贷款门槛高、手续繁这一普遍性难题,农民贷款热情很高,去年就有31万贫困户贷款167亿元。这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办法。

我认为,造血功能不是一般的简单为农民办好事、送温暖等活动,而是要解决综合发展问题,其中包括思想观念的、文化素质的、基础条件的,产业发展的综合发展,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发展问题。我们是要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造血功能,能够实现脱贫致富。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上一篇:中国精神国之需 民之需 下一篇:关于完善企业财务核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