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顶层设计

时间:2022-08-14 08:09:13

PE顶层设计

主持:

陈 芳 中伦律所的合伙人

嘉宾:

黄国强 东方富海投资管理公司合伙人

刘志强 北京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总裁

王 航 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

吴克忠 优势资本创始合伙人

浦晓燕 红杉资本(中国)董事总经理

郑华一力 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股份公司中国区首代

张 望 金石投资董事总经理

甄晓蕾 韬瑞慧悦咨询总监

PE核心竞争力

陈芳:PE在2012年经历了一个相对的低谷时期,很多PE都经历了融资、投资、管理退出困难,如何走出低谷,迎接新的春天?必然要依靠每一个基金的核心竞争力。

吴克忠:VC/PE要打造核心竞争力,要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就要设计好的基金产品。年化收益5%-6%的银行理财产品,很多人抢着去要;很多年化收益能达到15%-20%的企业,却没人投资。这些现实问题,原因在结构上。基金一方面要寻找投资机会,一方面在寻找与LP沟通的机会,如何设计出风险与收益能够匹配的好的产品。以前,在银行理财产品和VC/PE间,没有中间产品,前几年开始有一些信托、理财。中国需要更多的系列的理财产品。

基金的核心竞争力还体现在管理上,就是如何把企业培养成一个能做大的企业。中国大多数企业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很多企业的高速成长不可复制。多数企业拿到钱,不知道怎么花。我认为,基金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就是如何培养企业,帮助被投企业做大、做强、做久、做快、做好,这需要强化。以前基金是以套利为主,现在要以培养企业的成长为主。

王航:PE的核心竞争力有几点:找项目能力、项目执行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投后管理能力。尤其是投后管理,所谓“近者悦,远者自来”,要做长远,如果你已经投资的项目、企业对你不信任、不尊敬、不喜欢,你再去投资别人,以后背负的包袱也会越来越重。厚生投资有几个基本文化:第一,绩效为主。第二,奋斗为本。第三,团队发展为本。

PE价值很大,要把PE价值发挥好,内部机制要做好,外部的大环境也需要完善。现在,PE通过IPO退出受阻,其实退出管道可以有很多,比如成立PE二级市场基金、并购基金,包括找到好的LP,如果好的LP是产业资本,也能为项目退出提供更多渠道。

甄晓蕾:PE还是以人的智慧为基础,是一个耗神、耗力的一个体力活。如果投资人没有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没有做好与被投企业共渡难关的准备,在经济周期下行或上升趋缓时,是很难给投资人和自己带来高收益、高回报的。同时,主要投资人员的利益设计也非常重要。保证团队长期合作的积极性,挽留人才,对GP品牌打造,LP的获利都大有裨益。

同时,PE机构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如果各个基金,在一个被司不同阶段,能够更好的带来增长或价值,这些能叙述清楚,有操作实践,对中国PE市场将是一个利好。即使境外上市,如果能出现一些类似微软、苹果的公司,上市以后还能继续成长,并成为行业老大,可能会增加境外投资者的热情,但是如果募完资就死掉的案例越来越多,其实是自掘坟墓。

人才策略与秘笈

陈芳:所有事情最终落地,还是靠人,靠团队来推进。PE行业的人才流动相对普遍,怎样设置人才策略,把好的团队留下来,并且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有什么秘笈?

刘志强:国外对人才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通则,就是“三金原则”:一是,金色降落伞原则,就是保证退休;二是,金色台阶原则。就是让员工看到希望,才有动力;三是,金手铐原则。将员工的股权与项目挂钩,这时员工就会慎重考虑投入退出,对项目认真负责任。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非常重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就是把“将来怎样发展,怎么创新,怎么找出路”等大的方针路线定好以后,再去培养和寻找一部分能够完成这一目标的人才。但是金融机构有一个特点,除了人才外,规模也很重要。

张望:PE行业固定资产不多,主要资产就是人,所以扁平化的结构特别重要。无论什么层级的员工,是骨干,还是领导,在讨论一个被投项目时,在立项、投决时,大家地位应该平等,沟通应该非常充分。在这种扁平的结构下,员工都会觉得,在这里,他的才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尊重。因此,要打造这样的氛围。当然,这要有一系列的机制保障。

另外,我们内部也非常重视培训,包括一些基本技能的培训和行业知识的培训。在团队凝聚方面,我们非常重视从外部、内部,整合各种资源,来给员工搭建一个职业路径,让员工看到,在这里工作能有很多收获。这样,大家就更有一个意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吴克忠:PE行业人很重要,但如果非常依赖人,即使工资奖励制度再怎样设计,公司也会非常不稳定。公司要稳定发展,应该是建立一套机制,降低对人才的要求。我们聘请很多原来不是这个专业,但经过机制训练,很快地能够熟悉这个行业。如果过于加大对人的依赖,反而对公司的发展有很大限制,而将之模块化、制度化、流程化和标准化后,对人才的要求降低了。留住人、激励机制很关键,但培养、建立一套机制,更关键。

黄国强:一是,吸引力基金能有一些品牌,创始人或这个团队,有一个比较好的愿景和使命,想做一件比较大的事。二是,机制。让员工在基金里有利益分享的机制,同时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成长、分享的机制。三是,空间。一只基金有比较长远的使命,就为雇员打开了一个向上的空间,员工能有更多的积极性,去发挥自己的能力。

爱恨混业经营

陈芳:行业进入混业经营时代,私募股权基金是继续专注于私募股权投资,还是适应现在目前大的环境,去拓展到其他投资领域?

郑华一力:国内二级市场,机构投资人非常少,股市上绝大多数都是散户投资人,怎样来培养机构投资人,可监管层或政策层面采取的措施是允许PE进入公募基金,将来在公募市场上有更多的机构投资人参与进来,可以做混业,但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因为私募与公募有很多关联或内幕等,监管很难。

从美国的PE、公募基金的发展历程看,中国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在模仿。在美国,PE也可以进入公募基金领域,但基金的基因不会变。不管走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最终可能还是定位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比如,如果一只基金一开始就是从公募发展起来,不管这只基金后面再发展什么业务,最后真正拿到最好的业绩、最核心的业务,还是公募基金。虽然美国政策开放,可以随时进入。很多PE走了一个轮回后,还是希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领域。

黄国强:在西方,金融行业边界有些模糊,比如信托、证券、基金管理公司,都在向对方的业务领域延伸。随着延伸过程加剧,业务种类和业务深度都会增加。如果有一个机构化的平台,很多系统就可以互相借用。比如直司要对其所投行业有深入的认知;公募基金对上市公司的行业背景也要有很深入的认知,而基于这种行业认知的研究能力,向对方去延伸,有一定的核心能力做支撑。但在前中后台搭建上,可以互相借用,有一定的规模效益。

如果把私募基金看成一个企业,实际上,就是做专业化和做多元化的选择。企业的业务发展策略。是去进行多元化业务拓展,还是进行专业化的发展?这应该根据各个基金的风格、基因和能力,有没有这样的机制。我认为两方面都应该有机会。

吴克忠:在美国,私募和公募都很难混在一起,中国要这样做,也非常难。但有一个好处,如果私募能开始募,可以将私募的理念带到公募领域。中国公募和私募市场都没有成熟起来,就开始混业,这是一个不成熟的做法。公募基金大多是在做套利投资,私募基金进入公募时,就应该学会发现价值、培训和挖掘价值的理念,而不是学会快进快出的理念。

甄晓蕾:为顺应LP需求,一些机构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提供多种产品,这样可以理解。而有些机构有充足的资源,可以使各个产品在自身的平台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如果将各平台上的产品拿来分类比较,杂家也许就不够专,和专业、专家比起来,产品可能就不占优势。当然,如果LP有全方位的配置需求,大资管平台也可能有一定优势。但随着中国机构投资者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他们希望找一些专家,完成资产配置和风险把控,可能一些机构想参与混业经营,给投资人提供资产配置,需求不一定这么大。

上一篇:亚历克斯?弗格森:一代传奇教练 下一篇:派对男孩:动感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