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17:36:39

财政管理论文

财政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九五”期间直至下个世界的前10年,要实现振兴财政的奋斗目标,关键之点在于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改造和健全财政职能、加强财政管理,使我国的财政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在改革、职能和管理这三者关系中,作为以规范各种财政分配关系、划分各财政主体管理权限、确立各级财政预算组织原则为核心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无疑是改造和健全财政职能、加强财政管理的基础性(体制)条件;各级财政职能的科学、明晰划分和正确定位,则是履行政府职能、加强财政管理的基本依据;而财政管理则可以说是贯彻财政工作始终、几乎覆盖所有财政领域和财政过程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不仅决定着财政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最终成熟,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改革的效应和财政职能的发挥。正是有鉴于此,财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就成了实现振兴财政这个战略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影响我国财政经济状况和运行机制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而必须以予高度的重视。

一、长期忽视财政管理的原因何在

既然财政管理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长期存在着忽视财政管理的现象和问题,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财政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加剧了财政的紧张态势,而且又反过来对体制改革和财政职能的正常发挥,形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与牵制。造成我国长期忽视财政管理的原因,大致可从理论偏误和体制、制度性缘由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忽视财政管理的理论渊源或理论偏误。

1.长期以来,特别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主宰社会经济运行的模式下,在认识、处理经济与财政的相互关系上,存在着明显偏误。特别是在政策的理论指导上,既存在着片面强调经济对财政的决定性作用,又同时存在着不管国家财政能力,片面要求其发挥对经济的所谓“反作用”问题。在出现前一种倾向时,往往只强调财政对经济的依赖性,或它所处的消极的被决定地位;而在后一种倾向出现时,强调的则又是发挥财政对经济的反作用的要求,而且往往提出的是超过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反作用”要求,比如“”时期的情况就是这方面的极端性例证。很明显,不管是在上述的哪一种思想指导下,财政管理都不会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它本身处于一种要么被消极决定,要么被要求超负荷运转的不正常的地位或状态,从而没有加强财政管理的起码条件,也必然缺乏加强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财政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上,长期存在着重收入而轻支出,重开源而轻节流,重生财而轻聚财和用财,同时严重忽视财政管理和财政效果的倾向,比如迄今为止,在我国大多数财政学教科书的篇章结构中,依然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与偏颇。在财政理论研究中,有关财政管理的理论阐释、模式研究和相关的应对之策的探讨等,也甚为少见或比重畸轻,不为人所关注。事实上,鉴于上述诸方面所存在的紧密内在联系或不可分割性,忽视支出效应的财政收入研究,轻视节流的开源探讨,不重视聚财用财的生财之道的分析,是既不可能得到有价值的相关财政研究成果,同时也因为这种对财政管理“链”的割裂,而造成了对财政管理研究的扭曲和忽视。

3.以排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抹杀市场机制作用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从本质上讲,是不可能重视除计划手段以外的财政管理的。因为正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失效弊端的日益显现,才使国家财政职能的拓展和不断加强,以及财政宏观调控功能的日渐强化,成为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一样,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随着市场机制的作用的不断增强,市场失效之处的明显暴露,国家宏观调控包括财政宏观调控重要性的日渐凸现,贯穿整个财政工作始终和环节的财政管理,也将自然而然地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因为如此,财政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所赋予它的历史使命,财政职能的履行、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财政效果的改善和提高等,就会遇到严重的、基础性的困难和障碍。因此,这是计划经济时代所不可比拟的。

(二)影响财政管理的体制性、制度性原因。

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和实物经济指标为轴心的传统经济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模式,一方面形成了所谓“计委定盘子、财政拿票子”的财力保障体系。“被动跟进式”的财政资源配置模式,以及宏观上以计划代替管理和微观上存在的“大锅饭”、软预算约束弊端,不仅使财政管理的自主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且财政管理的空间、管理的弹性、管理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也成为很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在实行财政包干体制,即过渡性财政体制的情况下,也因诸多经济关系尚未理顺,财政分配办法和分配格局极不规范,许多财政制度也有待统一、整顿或重新建立与健全等原因,而使我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管理的加强,缺乏最基本的体制环境和基础条件。

可见,正如经济实践离不开经济理论的指导一样,只有首先走出忽视财政管理的理论误区,重建和端正相关的理论指导,才能使改造和加强新形势下的财政管理工作具有正确的方向,引起应有的重视。同时,还需加强我国财税体制、财税制度的规范化并保持其相对稳定,这是改造、促进和加强我国财政管理的关键性因素。

二、改造和加强新时期财政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加强财政管理,是指包括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手段、规范的工作秩序、严格的执法监督体系以及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等在内的一整套现代财政管理系统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财税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

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财政管理,是由一国的经济体制特别是财政体制的属性和宏观经济的运行、管理模式所决定,并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因此,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以及宏观经济配置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换,特别是随着我国1994年财税体制大改革的初步完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基本框架的确立,必须对财税新体制、新运行机制下的财政管理提出不同的要求,财政管理从内容到形式也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就是说,一方面,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要求财政管理必须作适应性的改造和加强;另一方面,作为贯穿整个财政工作、所有财政活动环节的财政管理的状况如何,又是进一步完善新财税体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并对提高、巩固与增进体制改革的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充分履行财政职能的必要保证。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范围得以不断拓展,其职能强度也有日渐增大之势。然而,理论和世界各国的实践都无可辩驳地证明,除了体制和制度等因素的羁绊以外,财政职能履行程度,可以说是与财政管理状况的好坏呈正相关关系的。不能设想,在财政管理十分混乱,诸如在财政收入管理存在着大量漏洞,财政支出总量失控且结构严重失调,软预算约束问题长期得不到较好解决,社会上违反财经纪律、奢侈浪费之风盛行等情况下,国家的财政职能能够得以正常、有效的履行。

(三)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振兴国家财政的必由之路。

我国财政的振兴,固然要依靠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要着眼于把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做大,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瞻前顾后的分配。然而,正如管理也可增财富、管理也可出效益,管理本身就是发展经济、富国强民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有效途径一样,与财政体制、财政职能相适应的财政管理的不断改善与加强,在很多情况下,不仅是不花或少花成本,即可在当前取得增收节支、缓解财政困难之效的首选之策,而还将因其管理的优化,诸如财政收支结构的改善,国有资产配置效率的提高等等,对后续的经济增长和后续财源的开拓带来极大的裨益,从而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兴财之道。从本质上讲,财政管理既是开源之路,又是节流之途,因而是振兴我国财政、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提高我国财政工作整体水平和财政效果的重要途径和强大推力。

财政管理贯穿财政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决定着财政活动的整体效应和最终成效。正是这种贯穿性、渗透性和影响性、才对国家财政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宏观财政效果的高低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联。我国的长期实践早已一再表明,财政管理上的无法、无章、无序和软弱混乱状态,不仅会加剧和助长国家的财政困难,极大地降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使财政职能和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大受影响、大打折扣,而且还会因管理的混沌、约束的软弱、执法监督的不力等,而对财税队伍造成严重的腐蚀,使队伍素质的提高遇到基础性的障碍。

正是有鉴于此,在我国当前进一步深化、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国家财政职能,积极振兴国家财政、努力克服财政困难之际,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才显得极其必要和尤为紧迫。因为如上所述,有效而有力的财政管理,正是解决这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与矛盾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方略。

三、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需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改造和加强财政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很广、迁延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现实需要和紧迫性来看,似应着力研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矛盾和问题:

(一)观念的更新和转变问题。

前已述及,对财政管理的极度忽视,是我国财政工作中的一个长期性痼疾。它既是命令经济、计划主宰、统收统支的经济一财政模式的必然产物,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忽视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不计投入一产出效应和成本一效益比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与那些诸如用计划代替管理,用增长代替质量,只知道、只愿意用投入去追求产出,重财政收入而轻财政支出等旧思想、旧习惯、旧观念的存在和长期沿袭、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思想的先行,认识和观念的更新与适时转变,就成了改造和加强新时期财政管理的一个前提性条件。其中尤以“大锅饭”、“大一统”(大包大揽、相互挤占)、不讲成本一效益分析、忽视乃至藐视财政监督等观念的破除和更新,显得更为紧要。

(二)着力解决、大力整顿财政收入的严重流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从而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较为丰裕的财源基础。之所以出现当前的财政困难,一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严重扭曲,即过度地向集体特别是个人倾斜;二是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和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或被肢解、被蚕食。从实际情况看,当前这方面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二:

1.切实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将其纳入国家预算或准预算管理的轨道,以达到既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数量和宏观调控力度,又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创造必要条件的以重目的。当前特别应首先从严格杜绝将预算内资金转作预算外,抓好财政专户建设,解决部门和单位的坐收支等问题入手,以期逐步理顺关系,纳入财政统一管理范畴。诚然,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或准预算管理的轨道,在增加国家财政可支配财力的同时,也相应扩大了财政的支出范围,在短期内并不一定有明显的增收减支作用。但从统筹安排、集中运用国家财力,加强财政管理和预算监督,以及减少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等方面来看,则无疑能收到维护国家预算的完整性原则,有效利用国家财政资源,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和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良好功效。

2.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特别是切实加强对主体税种和具有增收潜力的税种管理,整顿和完善税收政策,尤其是着力解决目前依然存在的越权减免权、企业欠税、偷漏谝税以及截留国家财政收入等问题。因为从实际情况看,这是造成我国财政收入流失的几个主要因素,也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应解决的几个突出矛盾与问题。

(三)改造、控制和优化财政支出管理。

1.鉴于我国当前依然存在着财政供给范围过宽、包揽过多等突出问题,所谓“改造”财政支出,就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清理、明确各级财政事权范围的同时,将那些财政部门不该管、管不了或管不好的微观经济活动及其相关事务,那些本来可由市场机制去解决的问题,逐步从财政的供给范围中剥离出去,并以此为据来重新界定、廓清和明确国家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定和客观要求,对现有的财政支出范围来一番改造,以便把有限的财力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的切实履行方面。多年的实践证明,履行政府基本职能(国防、外交、公检法、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财力严重匮乏,不仅将对社会与经济的正常运转带来极大的制约和影响,而且还将因各级政府部门性收费、基金、乃至各种名目繁多的“创收”活动的在,而对财政收支管理和财政监督和制造许多的麻烦与现实困难。因此,没有规范化的事权和相应的支出范围界定,如不首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支出概念及其外延进行一番明晰而具体的改造,那财政支出的有效管理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甚至缺乏最起码的条件和依据。

2.所谓“控制”,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必须对财政支出总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好不要超过国家财政的最大负担能力,不要使其进行有害的超负荷运转。因为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表明,这种情况一方面极易导致因财力拮据、不能充分满足支出项目需要,而使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遭遇困难甚至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还会因财力供应上的捉襟见肘和入不敷出,而严重影响与挫伤财政部门从事和加强财政管理的积极性。

3.所谓优化财政支出管理,就是说对我国当前存在的财政支出结构失调的弊端,必须加以认真的调整与矫治,因为它是影响我国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效果的严重障碍之一。从实际情况看,似应把各级财政事权的界定,与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现有财政能力制约下,以轻重缓解为序,以发挥最大的财政效果为出发点,对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作出适当的调整。如果,一方面可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来促进财政管理,同时又用财政效果来检验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此外,从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看,近期似应特别加强对所谓“人、车、会、话”以及某些专项支出的重点管理,治理和禁止种种挥霍公款和奢侈浪费行为等。

(四)积极探索、努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从现存的突出问题看,这方面的重点有三:一是在清产核资、摸清国有资产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建立权责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和相应的监督机制,彻底消除在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中的无人负责、无人认帐等种种“虚无”现象,把国有资产的责权利关系摆到明处、落到实处。这可以说是改善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客观基础或必要前提。二是尽快采取措施,在诸如实行中外合资、股份制改造、企业转制,以及招标拍卖、转让、租赁过程中,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或变相被侵吞、被蚕食。三是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机制,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提出不同的保值增值目标和具体要求,以及相关的奖惩办法,并务求落实。

(五)建立、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

财政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今已经提出的改革措施主要有:财政体制调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会计委派制等一些。在各项改革中,要把握财政监督服务财政改革的办法,加快改革,保证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1.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在的财政改革首先致力于“做大蛋糕”即以经济发展为重,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政府经济调动能力,从经济上取得控制权,逐步加强监管。具体注意事项如下:(1)保证财政收入的真实性。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要使政府收入名副其实,来路清楚,而且保证政府收入记录准确不做假,保证廉洁政府的建立。(2)监督预算收入级次,确保“分税制”的顺利实施。现在我国政府财政实施自管自的行为办法,加强自我管理,如果不对此加强强制监管,容易出现地方财政混乱,因此,必须加强对此类政府的财政监管,保证财政收入的准确。确保“分税制”的顺利有效实施。

2.对于国库,要加强集中收付制改革与财政监督双向进行所谓国库集中收付制,简言之就是国库对国家财政的一对一集中管理。保障它顺利进行必须加强财政监督,具体来说,即:(l)减少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由于国库的集中收付制核心是单一账户,如果行政事业单位私下开设银行过多,势必会导致改革的进行不顺利,因此,要对行政事业银行账号进行统一管理,以保证其他工作的展开。(2)实时掌握国库集中收付过程中的资金流动。在管理国库资金的时候,要了解资金流动的方向,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杜绝的产生,保证资金安全。

3.部门预算制度改革与财政监份所谓部门预算,不是单纯的指部门这一大块的预算,在具体的财政管理中,是会细化到各个不同的部门中去的,比如行政单位预算和其下属的事业单位预算等等,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因此,子管理中要更加细化具体实施办法由以下几点:(l)首先,是要做好部门预算中定额标准的制定。做好这一点,重要的是确定经费定额。在这一环节中,财政监督部门要加强调查,发挥其监管作用,防止财政的滥用,制定出合理的预算。(2)其次,是要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在制度改革中,要加强监管部门职责,加强各项检查,抓出不法挪动资金的相关人员,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性。(3)最后,要注意财政资金支出的效益性。具体做法是加强财政支出的监管,保证财政产业投入的科学性,确保支出不亏损,提高财政资金的收益。

4.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与财政监督在政府采购中,要杜绝滥用,加强监管。(1)加强政府内部采购监督。政府利用财政资金采购时,要严格遵行采购法的相关规定,不能擅自采购或借采购之便挪用资金。要保证采购过程在监督之下。(2)监督政府采购程序,保证采购过程的公平、公正、透明。这一点主要依赖于财政监督部门对过程的严密监督记录以及向公众的工作。

二、结语

财政监督服务财政管理,可以更好的促进政府财政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减少政府内部事件的发生,加强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财政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乡镇事权与财权分离制定合理的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是乡镇职能合理运行的重要前提。一是事权和财权划分不清,造成乡镇在保障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缺乏必需的资金保证。二是可用财力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乡镇统筹款,乡镇可用财力明显减少,而县级财政在确保乡镇“吃饭”的前提下,不可能有充足的财力实行转移支付。在此情况下,造成了财力需求与事业发展的矛盾,财政难以保障供给。

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薄弱一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重收轻支现象十分突出,乱支滥用、擅自提高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造成接待、各种补贴等非生产性支出直线上升;内控制度、票据领用、支出审批权限程序、实物采购等不规范。二是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不稳定,由于乡镇财政干部编制不到位,专职岗位不落实,制约着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乡镇财政管理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预算改革,健全监督机制,强化预算约束预算管理是公共财政建设的主导环节,也是财政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预算管理上,必须从加强预算编制、规范内部运作机制和强化预算监督入手抓好改革。一是改革预算编制。要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早编细编预算,并从细化上做文章,提高预算编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二是规范内部运作机制。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运作机制,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成立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支付,实现财政性资金管理的“四统一”,建立“管钱不管事、管事不管钱”的运作机制。三是强化预算监督。县(市)及乡镇人大要定期审查乡镇的预算执行情况,加强对财政预决算实质性审查,确保乡镇财政依法理财、健康发展。同时要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乡镇长离任审计制度,约束乡镇领导任期的财政管理行为。

(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理顺分配关系一是坚持财权与事权相统一,根据乡镇事权范围合理界定乡镇政府财权,实现责、权、利相一致,建立切合实际的财力分配体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返还比例,以利于更有效地发挥财政职能。二是建立消赤减债奖惩制度。将消赤减债作为一种指标纳入乡镇财政体制,进行考核,激励乡镇消赤减债,确保乡镇财政正常运转,促使乡镇树立“生财、聚财、理财、用财”的长期发展思路。

(三)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一是健全内控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细化管理。对经费支出要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和权限,做到“审批、执行、记录”三分开;实物采购要编制政府采购年度预算,不断提高政府采购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票据实行专人保管,建立领用、结报制度,实行双限控制。二是转换干部管理体制。乡镇财政所一直以来,都是实行县局、乡政府的双重领导。干部管理的职权不明确,不利于统一管理。因此要把人员编制、财务等统一上划至县局,由县财政局直接管理,各乡镇财政所为县财政局的派出单位。

财政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重点审查是否按零基础预算的要求编制部门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其他收入、上年结余结转资金和实体账户资金等是否按规定全部纳入部门预算。预算收支项目数据是否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核定;具有资金二次分配权的部门在安排分配项目资金时是否向本部门倾斜,影响资金分配公平公正性;支出结构是否按规定进行优化;“三公”经费是否压缩;预算调整是否规范,是否严格按照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审查决议执行,预算的调整、变更及各预算科目之间的资金调剂是否履行了法定程序等。审阅政府预算的编制是否具备统一性和完整性。检查政府性收支全部纳入预算,是否建立了健全完整、功能定位清晰的政府全口径预算,检查预算编制是否科学,调整预算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预算相关资料是否衔接。预算编制的细化程度,是否细化到单位和项目,预备费的设置和使用情况是否合法。

二、审查预算收入执行情况

在审查预算收入入库的管理情况,通过查阅人行金库收入日报表,核对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收入完成情况,抽查预算收入预收转实收资金的关键时点,核对预算收入入库是否及时。有收入上解比例的是否足额依程序上解;政府各项基金收入的提取比例是否及时足额。例如土地出让金计提的土地收益基金,教育基金,农业开发基金,水利建设基金等。抽审相关预算收入科目,查看是否存在未按规定预算科目入库的情况。在审查预算收入规模、结构基础上,重点关注有无实现的收入未经预算管理直接列支出问题,有无延期入库现象或收入不入库问题;是否存在虚收空转等问题。

三、审查预算支出执行情况

以预算控制指标,以指标控制支出,使同级人大审批的政府预算、部门预算、指标管理,国库支付管理实施有效对接。审查预算拨款依据是否合法有效,是否拨款内容是否划分经营性支出,公益性支出;充分关注跨年度财政投资的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在审查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规范性、合法性、真实性基础上,重点关注资金使用效益。关注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法性。对重点的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一是部门专项项目资金审批制度是否健全合规,支出责任是否明确,资金拨付是否及时等;二是稳增长重大项目落地、重点资金保障等资金配套使用情况;要关注投入资金较大,对社会、经济、环境或某项事业的发展影响较大的重点项目进行抽审。从绩效审计角度分析,促进提质增效。重点关注“三公”、培训费、会议活动等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关注行政运行成本和管理绩效,监督检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审计本年度的公费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经费、培训费、会议费等支出的预算数和执行情况,与上年度同口径支出情况进行比较,检查上述经费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问题,是否存在套取财政资金、“账外账”、“吃空饷”等问题,提出规范建议,促进厉行节约,杜绝公款浪费现象。

四、存量资金、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情况

推动清理长期沉淀的财政性资金,促进优化支出结构和国库现金运作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结转项目资金是否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有无随意变更项目、挤占挪用、隐瞒转移资金等问题。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重点关注各级财政资金该投未投、该用未用、使用绩效底下等问题,关注存量资金的成因和结构,促进存量资金尽快落实到项目和发挥效益,充分释放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作用。

五、审查政府债务管理情况

了解地方政府债务增量、存量、和风险控制管理情况,抽查政府直接债务和间接债务管理审批和债务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是否存在重大风险。

六、财政资金管理需要关注的其他情况

(一)关注违规调入、调出资金使用情况

财政资金管理情况,财政往来款项,暂存款、暂付款,财政专户管理、银行账户管理、社保资金增值运作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善财政资金支付方式,避免实拨方式将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善财政资金支付方式,严禁以拨代支,将资金从国库转到财政专户,努力压缩财政结余,严格清理财政银行账重点关注财政货币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二)重点关注财政货币资金管理规范性

掌握财政货币性资金总体规模,审查财政资金存储结构是否合理,资金存款余额分布是否合理;财政资金增值效益是否理想,是否既能保证资金正常使用又能有效提高资金收益;财政资金监管是否有效,是否能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户,规范财政资金增值运作操作。

七、结语

总之,财政审计不但要关注表面问题,更要关注产生问题的实质。通过审查财政分配和再分配活动、预算指标的运行情况;分析财政收入、支出结构,既要关注财政部门内部控制手段(如财政评审、政府采购、绩效评价、财政监督)的管理成果,更要充分利用适当的审计方法,跳出账本看财政,通过财政资金流向,审查政府行为的合规性,揭露财政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反映财政资金运行体制、机制的深层次矛盾,评价财政整体状况。以提高财政收支的质量,促进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财政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1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是在财务管理当中的一项必备技能,财务技能需要财务人员能够进行一定的会计基础还有对于账目的检查能力。手工核算与做账是现如今财务做账的基本技能,虽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非常发达,但是在财务管理这一行业当中仍然需要工作人员拥有熟练的手工核算与做账的能力。

1.2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是财务技能分类当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操作技能是需要操作者对资金进行筹集和对财务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对财务技能的分类进行报表,也就是所谓的财务报表,除此之外还有税务筹划。

1.3技巧性技能

技巧性技能指的是除了应有的基本技能之外对于技巧性问题的分析,只有在技巧性问题上懂得财务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分析才能够更好的展现出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

1.4信息技术技能

信息技术技能不仅包括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还需要一些熟练的操作技能。在理财规划当中会涉及很多的办公软件,例如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提供了方便的文字处理编辑手段。在当今的21世纪熟练的应用一些办公软件是每一名工作人员的必备条件。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手段才能够为后期的工作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2财务管理中财务技能的具体运用:

2.1财务技能在财政管理决策过程中的应用

2.1.1基本技能和技巧技能的运用

基本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对于财务管理都有着不同的用处,很多时候在进行原始凭证记账的时候,需要搜集并整理分析一些其他的材料,只有将众多的材料整合到一起进行分析和汇总才能够从中找出好的方案和对策。

2.1.2操作技能的运用

在制定出符合自身的财务计划之后应当对其进行系统的汇总和分析,将制定出的方案进行选择,最后会选择出一个最优秀的方案以便进行理财,运用合理的操作技能可以与既定的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

2.1.3信息技术技能通过信息化的运用

能够让设计的方案变的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在设计的方案当中加入一些excel软件进行图形的比较就会更加直观地将设计方案展现在工作者的面前。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不能仅利用主观的决策能力对于计划进行定位,需要通过客观性以及科学性的实验对其进行决策。

2.2财务技能在财政管理计划过程中的应用

2.2.1基本技能与操作技能的运用

财政管理的操作与运用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并且对其分析才能够将整体的财务管理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对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并最终形成一定具有可行性的计划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是指一些对于计算机的掌控技能,操作技能是指一些对于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财务管理进行掌控和管理。

2.2.2信息技能的运用信息技能的运用

在财务管理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将财务管理的基础奠定好能够为后期的财政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进行计划的时候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能够更好的使信息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当中。

2.3财务技能在财政管理组织和监督中的应

用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在财务管理的运用当中应当合理的进行运用,基本技能在财务管理当中是一种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最常用的技能,因为现如今从事财务管理行业的工作人员不都是专业的人员,很多都是业余的工作人员,对于这些业余的工作人员也是需要有着严格的要求,综合着操作技能与基本技能一起使用,会使得财务管理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3财务管理中财务技能运用的意义

在财务管理当中,合理的运用财务技能是一项基本的应用方法。首先财务管理技能能够促进财政管理的有效进行,财务管理技能的运用可以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性,使决策更有科学的依据。只有运用财务技能实现了财政管理的全过程监管和有效的控制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财政管理。

4结语

财政管理需要对物质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计划、组织、监督和协调等。财政管理既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些经济、行政等行业的重要物质保障。只有在保证财政技能管理效率的同时,才能够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性。为了将我国未来的发展行业发展的更好应当将财务管理和财政合理的进行管理并且将技术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进财政管理的发展。

财政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管委会在确定各街道支出基数时,对街道原承担的计生、农林水等支出,已纳入管委会各职能部门支出预算,由各职能部门细化分解到各街道办事处。但实际上各职能部门在开展工作时仍要求办事处另行投入,同时各职能部门下拨经费不及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街道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街道与各职能部门之间事权不清另外体现在对各类协管员的管理上,各部门都争相配置协管员到街道工作,致使各协管人员之间存在交叉重叠,街道办事处人员少,工作繁杂却无法发挥统筹作用。

二、加强街道财政管理的思路分类管理

对办事处现有在编人员纳入管委会工资统发中心;对办事处聘用人员与社区居委会人员实行经费包干,年人均经费开支不得超过当年区财政下达考核控制标准。考虑到基层实际工作,按照向基层倾斜的原则,以高于管委会平均公用经费的标准,核定各街道公用经费总额。划分事权。城市管理责任下移,将中心区的次干道路绿化养护及居住区环境卫生保洁工作适时移交办事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的问题,逐步消化结余财政资金,促进街道间均衡发展。完善转移支付。街道可用财力不再取决于税收收入,而是来源于管委会的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水平要同全区经济发展水平挂钩,要同完成管委会的重点工作、考核指标、财源建设情况挂钩,由管委会职能部门提出意见,财政部门审核拨款。强化税收征管。房产、物业等财产税收因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更具有地方税收的属性,授权办事处统筹整合协管员队伍,在村居、社区的配合下接受税务机关委托房产税、契税。建立健全工商、税务、物业、街道、社区五方涉税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税工作机制,填补漏洞,实现应收尽收。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将已纳入管委会各职能部门支出预算的计生、农林水等法定支出,用于街道社区的社会事务、社会保障支出重新纳入街道财政统一管理。通过建立街道财政财务单一账户,逐步将街道办事处财务收支也纳入区级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对照各级财政部门要求,进一步规范街道财政支出范围、支出标准和审批程序。准确核定补助。在对绿化养护、道路及居住区保洁面积准确量化,明晰事权的基础上,对街道管理的道路和绿地养护保洁引入“单位成本控制”理念,参照园林及环卫部门的标准核算成本;发挥市政、园林等主管部门的作用,对绿化养护制定分级分档考核管理办法,按照考核结果确定补助标准。引入绩效考核机制。

三、总结

在每年预算执行中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对街道社区建设类项目进行考核评比,对其中资金使用效率、百姓认可度均较高的项目予以资金奖励,奖励资金原则上仍用于该社区内开展建设或公共服务活动等项目支出,以此提高街道开展此类项目的积极性。

财政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一)乡镇预算管理到位难

1.预算编制不严肃。预算编制过于简单,收支只列总额,不列明细,预算项目不能对应部门职能准确分类,未按经济用途细化测算;有的甚至只编收入预算,不编支出预算。

2.决算报表编制不真实,虚假成分多。有的决算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支出,按县级下达的指标数列编;有的为了迎合县级财政对上争取的需要,按县财政的指令数编制决算。

3.预算执行不力。乡镇财政预算执行中经常出现随意增减指标的现象,没有经过人大审批,超预算部分脱离了同级人大监督,部分支出存在相互串用现象。

(二)规范支出难

财政监管部门在支出上的合规性审核,把住了支出关口,但有些合理不合规的支出只得造假才能核销上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忽视乡镇非税收入管理,坐收坐支等违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重财务管理、轻资产、债务管理

首先,固定资产账核算和管理方面仍不规范,有些乡镇只在总账上设置一个“固定资产”科目,显示现有固定资产余额,而没有设立相应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或“登记簿”。同时对发生的固定资产增减业务不记账或登记不全,导致账实不符。此外,由于乡镇缺乏充足的财政收入、筹资渠道单一,因此乡镇普遍存在债务数额大、偿还难等问题,债务规模远超可用财力,债务风险较大,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四)乡镇财政管理的基础条件不足

1.人员条件。基层财政管理缺乏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缺失,当前乡镇财政人员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尚不能完全适应全面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需要。

2.制度条件。乡镇财政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规范的财政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对于岗位职责、必须要履行的义务等都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财政的支出和收入制度约束力度不够。

二、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对策思路

(一)健全乡镇财源建设管理机制,增强自身财力。

1.转变财源建设思路,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2.遵循比较优势原理,探求适合当地实际,能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财源建设项目。

3.落实中央和本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发挥好财政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支持和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加强财源建设。

4.全面推进协税护税、综合治税工作,及时了解掌握税源企业的相关信息,建立健全税源台账,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积极组织财政收入。

(二)强化预算管理

1.全面实行综合预算。对乡镇本级分成财力、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非税收入、债务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2.一般项目实行序时拨付。对补助类资金和一般项目支出,按照支出进度拨付资金。

3.项目支出实行专项审批。项目支出实行与乡镇财政部门会签制度,同时要进行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立项目和安排资金,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规范乡镇财政资金支出管理

1.加强对乡镇会计工作的指导监督。把落实相关法律、规范会计核算、严格财经纪律作为工作的重点,增强单位领导人和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审计部门应对出具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应依法作出判断,明确相应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的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并加大对重大违纪问题的曝光力度。

2.加强对乡镇财政一般性支出的管理,完善签字报销手续。对于房屋修建、车辆购置、修理等大额的开支计划,应进行严格审批方可实施。对发生的支出单据,应由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经办人共同签字方可入账。对不合规单据,不予报销。

(四)强化乡镇资产、债务管理

1.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乡镇及所属部门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登记,督促单位依据有关法规制度,建立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簿及管理措施,严格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对各种出入账的固定资产及时、如实进行账务处理,在保证账证资料的真实、合法、有效的基础上,完善资产的筹资、投资、配置、运营、处置管理制度。

2.强化乡镇政府债务管理,做好债务统计工作,摸清直接负债、或有负债;显性负债、隐性负债的存量;在干部离任审计工作中,做好任期债务增减变化情况的审计,并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严格控制债务增量。

(五)采取措施优化乡镇财政管理的基础条件

一是准确定位乡镇财政职能,细化和完善“收入管理、分配资金、监督管理、落实政策、服务发展”五大职能。二是合理确定乡镇财政人员编制数额,使乡镇财政所实有在编在岗人员基本满足工作需要,并实现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三是提高乡镇财政人员综合素质,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全面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的政策、业务水平和依法理财能力。同时,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树立乡镇财政“窗口”良好形象。四是健全财政管理制度。加强审计监督,加大对财务财政工作的社会监督力度,强化其透明管理程度,做到全社会监督管理,对财政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健全财政管理制度,促进我国乡镇财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财政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政管理;会计监督;全局

基层财政管理工作是我国财政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是否能够健康稳定的运行直接关乎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近几年,我国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调整财政管理体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也暴露出了基层财政管理各项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改革的浪潮中,如何才能够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实现财政管理全局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新时期下财政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财政预算等机制的不断调整,财政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转型过程中。从日常的实务工作来看,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集中于思想、人才、制度以及信息化四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对于财政管理工作认识上的偏颇是阻碍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主观因素。在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过程当中,常常伴随着多种“声音”。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各项财政制度的改革措施非常重视,认为这些措施相较于之前的财政制度而言能够有效的改善某一类或者是某些问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则对于各项改革措施持抵触的态度,他们认为制度的实施耗时耗力,并且会给他们原本正常的工作带来较大的冲击。多种“声音”的存在向我们揭示了财政管理相关工作宣传不到位以及认识不深刻等问题。

(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基层财政机构操控能力偏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存在着较大的上升空间。仅从学历结构来看,本科以上学历财会人员虽然有了较大比例的提高,但是这批学历构成当中仍旧有一部分是属于社会教育机构的毕业人,整个队伍的专业基础以及职业素养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此外,在财政档案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环节上也缺乏相应的专业性人才,无法为财政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制度执行力度有待提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县级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严谨性等较从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制度制定合理、财务监管及时有效。但是,在制度的执行力度上尚存在着提高的空间。比如,由于各个岗位之间工作衔接存在时间和内容上的不协调,导致制度的执行存在推诿的状况;一些工作人员过分的依赖工作经验或者固化的思维方式而忽视了制度本身执行的可行性以及条件等,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四)财政信息化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信息化一直是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强调的重点,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也在陆续引进相关财政管理软件,但是对于其具体应用还存在着很多细节性的问题。比如,系统功能应用不全面、系统数据录入程序存在漏洞、系统安全性未及时检测等。此外,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有关财政工作信息的沟通平台也急需建立,否则将大大影响工作效率。

二、会计监督对促进财政管理全局工作实现的重要意义

实现财政管理的全局工作需要各个单位多方努力,会计监督作为整顿财政管理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实现财政管理全局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一)有助于观念的及时更新

观念的更新除了需要采取各种主观性的措施使各单位认识到财政管理全局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开展工作等以外,还需要采取相应的客观性措施来约束各单位的财务行为,保证财政管理工作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下开展。会计监督制度恰恰能够满足观念转变过程中客观性的需求,并且全面的会计监督能够渗透到财政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实现对全局工作的监督。

(二)有助于弥补人才的缺失

综合性人才的缺失给财政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细节性的问题层出不穷。在无法迅速满足财政工作对人才的需求时,会计监督工作可以尽可能的避免财政工作的各种细节性问题。比如,会计档案的检查可以弥补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分类、归档整理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票报销情况的检查可以规范报销人员的行为等。

(三)有助于提高制度执行力度

全面的会计监督贯穿于整个财政管理工作,任何重要环节的执行效率和效果都会受到会计监督的外在考量。以单位的采购业务为例,在会计监督制度下,相关人员会审查采购物品的可采购性、采购合同签订时是否遵循相关内部控制活动、采购物品的后期使用效率以及维护情况等。

(四)有助于弥补信息平台的不足

信息平台构建所存在的问题大大的威胁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及时性。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监督是会计监督的重要内容,在信息系统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全面的、及时的、规范的会计监督同样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满足财政管理工作对数据的基本需求。

三、加强会计监督,实现财政管理全局工作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监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深度上来弥补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要想更好的实现财政管理全局工作的开展,会计监督工作必须是全面的、及时的、规范的。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不断完善会计监督工作,以充分发挥其在财政管理全局工作中的作用。

(一)把握方向,合理规划

会计监督要结合具体的财政管理工作来开展,做到有的放矢、全面出击、力度恰当,即以财政管理工作为方向、合理规划各会计监督措施。以某县为例,为了做到全面监督,该地区财政局领导提出了“五结合”的思路,将会计监督检查融入到了财政管理工作方方面面:一结合是将会计监督与宣传财经法规相结合,杜绝偷税、漏税、私设“小金库”现象等;二结合是将会计监督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保障预算的执行力度;三结合是将会计监督与地区内的经济秩序相结合,重点管理各单位的经济活动,避免出现“吃回扣”、“吞公款”等现象;四结合是将会计监督与预算、成本、绩效、内部控制等各项制度结合在一起,落实检查与整改的一体化;五结合是会计监督要与相关部门结合在一起,即与纪检、监察以及司法部门等相配合,加大会计监督力度。从该案例可以看出,五个结合以财政管理工作的内容为核心,并且提出了每一结合的重点工作,为会计监督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质量

会计监督工作是否能够按照预定的思路与规划发展,需要看会计监督检查人员能否满足工作的整体需求,因此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某县为了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首先,从职称、学历、年龄、能力、经验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配比检查队伍,形成一种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其次,举办各种财务工作核查培训班,督促检查人员及时“充电”。同时,与实务经验丰富的专家形成合作,以解决监督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再者,为了规范会计监督人员的行为,该县还制定了诸如《会计监督检查工作纪律与惩罚》等规章制度,保证会计监督工作的公平、公正,切实的促进财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最后,该县结合地区具体情况,对每个检查小组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措施。从其工作记录中可以看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会计机构构建是否合理、会计人员是否合格;相关内部控制、预算管理等制度有无制定并按规定执行;财税制度是否与国家规定一致,并按照规定执行;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是否完整、真实;信息化系统是否按照要求使用等。从表面上来看,该县的做法是众多地区较为普遍的做法。但是,认真分析后会发现,该县的这些做法更加细致,同时兼顾了会计监督人员的工作状态与监督工作的需求,刚柔并济,更加有利于会计监督人才队伍的迅速成长。

(三)协调双方关系,做到公平公正

会计监督涉及到检查方与被检查方,对立的关系会使得检查工作很难开展,也大大降低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效用。因此,检查方要与被检查方协调好工作关系,并且同时保证结果的公平与公正。

1.在检查、处理等工作环节,允许被检查单位负责人或者财务人员参与到其中。这样不仅能够使检查人员更快的了解被检查单位的工作,而且能够使被检查单位更深入的了解到处罚的尺度、处罚的依据,验证检查结果的合理性。此外,在工作中尽可能的取得被检查单位的理解。比如,在采用抽查方式的情况下,要公开抽取的方式方法,提前做好各单位的工作,使他们能够理解为什么要采取这一工作方式,避免出现被检查单位不配合的状况。

2.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账号等平台公布各个阶段的检查计划、检查内容、检查结果等,使各个被检查单位能够及时获得检查信息,保证检查信息的公开透明。同时,设置投诉、举报途径,并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为各被检查单位以及社会公众提供投诉、意见反映场所。

(四)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式

会计监督工作方式的选择不仅可以大大的节约检查方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而且能够给被检查单位的工作带来较大的改观,相关人员应当开拓思路,不断创新工作环境。有些地方通过建立预算单位会计诚信考核机制来调动各预算单位工作的积极性。从预算管理诚信状况、资产管理诚信状况、会计管理诚信状况等对被检查单位进行全方位的诚信测评与考核。然后,按照相应的标准对这些单位进行诚信等级分类,不同等级的单位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检查的内容也存在着相应的区别。有些地方则从财政局内部管理着手,建立以财政局内部各职能处、室监督检查为基础,以财政监督局重点监督检查为主体的格局。比如,会计处以及各个业务中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日常监督负责,财政监督检查局则负责日常监督中的重难点问题。实务中则需要结合地区的具体情况,通过不同的会计监督工作方式来调整人、财、物各方面的匹配以及检查对象、检查内容、检查力度等,以实现会计监督的目标。

四、结束语

基层财政管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着整个地区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其不断完善需要各相关单位不断努力、多方寻求突破。会计监督作为一种客观的突破途径,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推动财政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弥补财政管理工作的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正确的方向、做出合理的规划、迅速提升会计监督队伍的综合素质、协调多方关系、创新工作方式,逐步完善会计监督工作,促进财政管理全局工作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菲.以“整改年”为主线推动财政管理工作——访湖北省罗田县财政局局长胡署平[J].财政监督,2015(22).

[2]葛辉晶.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会计监督[J].中外企业家,2015(01).

财政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一)地方财政的收支矛盾第一,支出的有限增长与现实需要不断扩大的矛盾。在市场经济进程中,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尤其是在中央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地方财政实际承担了中央财政的一些职能,地方财政不仅要维持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支持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且还要支持各项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在体制转轨时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对财政资金的需求量呈现出跳跃性增长的特征,而财政资金的增长又不可能是超常规的,因而使得财政支出的有限增长与现实需要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二,支出标准与实际脱节的矛盾。科学合理的支出标准是搞好支出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地方财政支出的一些开支项目实际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原有的一些开支标准并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使得有些开支标准无法执行,失去了约束力。这其中有体制上的原因,但主要仍是管理不善所致。第三,支出科目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矛盾。长期以来,预算科目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有的预算支出科目设置归并不科学,没有把用于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支出完整、系统地反映出来。预算科目设置不科学,混淆了财政资金性质,模糊了支出过程,使预算反映的情况不准确,提供的信息不真实,给支出控制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地方财政收入、支出结构的优化带来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通过放权让利使地方、部门和企业的自逐步扩大,地方预算外资金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几年规模迅速膨胀。预算外支出扩大,侵蚀了预算外资金,使预算支出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另外,预算内、外支出双轨运行,在支出方向、支出监管上难以协调,造成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经费开支差距悬殊,助长了行政事业经费的不断攀升,也带来资金使用中的极大浪费。上述地方财政支出运行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财政管理方式的一些深层次缺陷。正是这些内在的缺陷,使地方财政支出运行产生了下列种种问题:一是支出结构不合理。由于地方财政收支普遍紧张,为保改革和重点事业,致使地方财政支出中非生产性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二是支出过程不透明。从支出预算的确定,到拨款的使用,整个过程都是处于“黑箱”操作状态,这就为违法乱纪、铺张浪费提供了黑幕保护。三是支出约束软化。现实中,地方财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十分突出,致使预算约束软化、地方财政支出随意性大。四是支出监督弱化。对支出的监督流于形式,缺少内在的制约机制。由于缺乏支出管理责任制度,致使挪用资金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三)地方公共财政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财政的职能作用和机构的变化,造成财政内部管理薄弱。各职能单位间配合协调不顺。管理科学性不强,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有待加强。一是各项财政规章制度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些财政制度、办法渐渐不再适用,没有及时更正和修订,影响了地方财政管理的规范性。二是资金管理科学性有待加强。由于财力的限制,在保证人员工资后,只有极少量的财政资金可供政府使用,形成了只有一把手才可以动用的制度。财政资金管理的主动性和项目论证的科学性难以保证。三是财政管理方法需创新。尽管公共财政已得到初步发展,财政管理办法初步确立,但由于各项管理改革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很不完善。有的甚至是新的模式,老的方法。四是理财观念需要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还只局限在收收支支的简单算账上,没有跳出就财政论财政的狭隘理财观念。

二、对地方财政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根据不同税种特征划分地方政府间的税种第一,使城市维护建设税成为一个独立的税种,改变其附加税性质。把城市维护建设税当作税收附加,使得征税数量有限,不利于地方政府为进行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第二,使财产税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财产税税基稳固,能有效地筹集财政收入,促进社会公平。可以通过改革和完善我国杂乱的财产税类的税种,逐步建立起由房产税、土地税、车船使用税等税种组成的地方财产税系,为改变目前县级没有主体税种和共享税过多的局面。可将税基较广、收入稳定、流动性不大的税种作为县级政府的主体税种。同时发展不动产税,逐步形成省级以营业税为财源支柱、县级以财产税为财源支柱的格局。

(二)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划分地方政府的税收立法权税收立法权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划分,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地位与性质决定。对于中央政府的税收立法权,应该是绝对意义上的权力,而对于具有相对全局性的地方政府,应被赋予一定的税收立法权,而其局部性的特点决定了地方政府的税收立法权是有限的税收立法权,受中央政府的制约。首先,制定《税收法律细则》,统一规定税收立法权的一些基本问题。我国的税权的划分始终都没有被列入修宪的日程。《立法法》、《税收征管法》在税收立法权方面的规定不够系统、明确。要充分发挥税收立法权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由法律对税收立法权问题做出统一、明确的规定。其次,赋予地方对某些地方性税种一定的税收立法权。总体来看,我国税收立法权的纵向划分应建立以中央立法为主、地方立法为辅的立法格局。

(1)全国统一开征、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的地方税种,如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由中央统一立法和解释,税收管理权相对集中在中央,地方享有在一定范围和幅度内的政策调整权。

(2)对区域性特征比较明显的地方税种,如资源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可以将具体的实施办法、税目、税率的调整以及征收管理等权限赋予地方。

(3)将零星分布、征收成本较高的地方税种,如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的立法权、征收权和管理权全部划归地方。

(4)省级地方政府可开征某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税种。

(三)加强地方财政权利和责任的匹配政府事权划分是以政府职能作为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主要是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收入再分配、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从上述职能派生出的政府事权划分,应当以各级政府对各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把握程度为基本原则,就省、市、县、乡各级地方政府而言,界定的标准应该是受益和规模,即政府活动或公共工程的规模庞大、技术要求高,收益对象为全省范围内的居民,则事权归省,由省政府负责支出;若政府活动或公共工程规模小、技术要求低,收益对象是市(县)、乡范围内的居民,则事权归市(县),由市(县)政府负责支出。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按政府级别划分支出的参考建议。针对我国国情,省级财政应发挥中观调控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增强行政活力与效能,应以负责区域性经济结构调整、教育投入、省本级机关职能正常运转和省管事业发展等地方性支出项目为主。市、县政府应改善公共设施,营造市县域发展环境,具体负责各自辖区范围内的社会治安、行政管理和公用事业发展等具体支出事宜。

(四)建设合理的行政管理结构和相应的财政工作监管机制一是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构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体系。科学和细化编制方法,使用预算编制规范、科学、公平、有效。在提高市县财力的基础上,扩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使有条件的市县都编制部门预算。同时在增强预算的完整性、时间性和约束性上下功夫,努力解决预算编报不完整、不及时、以及执行中不规范的问题。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突出综合预算的特点,切断各部门支出和该部门收入之间的联系。二是建立效绩评价体系,提高预算的效率。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用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来考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科学、合理、高效。以此来评价上年预算编制水平,防止政府支出扩张。三是研究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进政府采购制度。尽快在基层财政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是地方财政有限的资金避免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支出透明度的有效办法。四是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的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加大对各种违规操作的惩罚力度。对财政性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重点监管,同时加强企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改变其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财经纪律松弛的状况。

(五)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

第一,强化财政职能,首先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保证国家财政职能的完整和统一,使国家财政能够通过实施财政政策,运用预算、税收手段和预算内外的综合财力,着重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和地区分配结构,并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相配合,促进区域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在企业改革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对政策与企业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做出必要的调整,使之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原则。

第二,财政支持经济发展,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退出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转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上来。通过集中财力,加大对基础设施与公共领域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改善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进一步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协调健康发展。财政部门支持经济发展、做大经济蛋糕,不是要重新回到计划经济的路子上,采取直接投资办企业、上项目来发展经济,也不是回到用对个别企业实行减税让利的老办法来支持经济发展,而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转变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经济,发挥财税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综合运用国债、税收、财政贴息等多种政策手段,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和发展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逐步减轻国有企业历史包袱,为企业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创造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财税环境,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财政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美国州与联邦之间是严格的联邦制,联邦与州之间、联邦与地方政府之间不存在纵向的权力关系,各州都拥有自己的宪法、预算和税收制度,各州拥有充分的自治权力,处理本州的事务。州与地方之间才是单一制。州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由各州来界定,地方政府处理自身事务的权力也由州来界定。每个层级的政府单位都有自己的立法和执法机构,各级政府在某些政策领域的管制权力可能存在交叉或冲突,各政府层级之间可能彼此告状到法院。因此,严格意义上,就中美两国的财政体制而言,中层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不具备可比性。只有在中层政府与中层以下的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才具备一定的可比性。在美国,县市之间彼此并立,共同隶属于州政府;乡镇也直接隶属于州政府,与县市之间不存在权力上的隶属关系。可见,美国的州与地方政府之间并非严格的单一制,而是一种地方自治程度较高的单一制。中国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县与市之间也是并立的关系,共同隶属于省政府。而中国的乡镇则隶属于所在的县市。其实,在美国地方政治行政体制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州的集权与地方自治两种趋势一直并存着。美国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中,政府间的转移收入占比高本身就反映了地方对上级政府的依赖以及上级政府的集权程度(见图1)。中国地方财政体制演变的历史本身也可以看成是上级政府的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力量相互较量的历史。虽然从理论上讲,严格的单一制意味着地方政府的自必然有限,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地方政府以变通的方式对于自的追求,本身就反映了地方自治的诉求。地方分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事实,从实践上证明了地方自治的效率优势。因此,正确处理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无非是在不同领域进行集权与分权的动态的修正权衡。

一国地方政治行政体制必然影响其地方财政体制。从理论上讲,地方财政体制不仅应该反映地方各级政府单位之间的权力划分关系,更重要的是应该反映地方政府与地方居民之间的关系。地方财政体制建设的出发点和服务对象应该是地方居民。因此,涉及到地方财政体制的各项制度建设都应该以地方居民的偏好和意志为轴心。从中美两国地方政府单位的组建程序上看,美国地方政府单位(市、乡、特区)的组建是按照由下到上,由居民自愿申请、经议会批准(公民投票表决)并按民主程序来设立的;中国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是由上到下根据行政隶属原则设置的,是严格的单一制。从地方居民在地方政府单位组建过程中的角色来看,美国地方居民在地方政府单位的创设过程中的主动性突出,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到地方居民投票在地方政府预算过程中的监督作用;而中国地方居民在地方政府单位组建的过程中完全是被动的;由此可推测出中国地方居民在地方政府预算过程中的被动角色及其监督政府的作用之一般。地方政府单位的组建程序决定了美国地方政府单位必须对地方居民直接负责,而中国地方政府单位必须对上级政府直接负责,其权力职责不受地方居民的直接约束。显然,完善中国地方财政体制的关键环节应该是强化地方居民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纽带,加强地方居民对地方政府的权力约束。

从佐治亚州地方政府的事权责任配置来看,佐治亚州通过州宪法和法律以列举的方式明确规定了各地方政府单位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各地方政府单位不得超越州宪法的授权进行有关活动。实践中,佐治亚州支出责任在州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具体配置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学考量,相反是政治因素、历史因素、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学上,某项支出的外溢效应的大小应该成为各级政府间支出配置的主要依据。实践中,如果某些支出责任的配置超出了一般配置原则的情况,就要求立即进行变革。如果来自居民的反应能够充分证明地方政府所支持的某项服务远远超过了该地方政府的边界的话,那么该地方政府就应该减少此类服务。有效的政策变革应该是将此类服务责任更多地转移给上层政府。当然,这样的结论和判断应该是基于对该类服务及其居民的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反思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的配置同样应该遵循这样的思路。

美国各州享有包括税收立法权在内的充分税收自。州以下地方政府的税收权限由州宪法和州法律所赋予。在联邦及州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地方可以制定本地的具体法规、行使税收管理权。各州给予地方政府相当自的同时,对于地方政府可以课征的税种及其税率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有些州甚至对于某些地方税种税款的用途也作了具体规定。各地方政府可以在州规定的税率幅度内根据自身组织财政收入的需要自行决定税率。在税基方面,地方政府也有意识地与州之间进行协调。这种协调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私人部门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美国地方政府虽然拥有较大的财政自,但并非不受限制。州宪法以列举的方式明确规定了地方政府不得超越州宪法的授权课税。州常常会对地方的财政收入进行管理,实行税率和税额限制,各州管理的具体形式各异。有的州对地方收入实行“逆向”管理,规定地方财政收入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否则,将减少州对该地用于诸如道路建设等项目的补贴,其意图在于鼓励地方努力征税,减轻地方对州转移支付的依赖。总体上,美国三级政府之间坚持税源同享、分率课征、以税基范围和税率幅度的具体差异进行税收协调的原则。因此,地方政府与州政府的税源基本相同,两级政府的税收体系大致相似,包括销售及总收益税、财产税、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机动车辆许可证税以及其他税收。州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税收协调的结果,形成了不同层级政府之间来自这些税种的具体收入份额不同:州以销售税为主、地方以财产税为主要税收来源的格局。中国在严格的单一制架构内构思地方财政体制和地方税体系时,可以借鉴美国州与州以下地方财政体制的模式。中央对于地方政府赋予充分的财政自,包括税收自和债务发行权,同时对其财政自给予一定的限制,包括收入限制(如税基、税率、税额限制)、支出限制和债务限制(如债务总额及用途限制)。这样既可以保证地方自治的落实,又可以保证中央宏观调控意图的实现。

上一篇: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混凝土施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