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会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3 00:31:58

新世纪会计论文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1

关键词:中式会计;西式会计;单式记账:借贷记账法

西方会计经历了从13世纪到19世纪近700年的发展。论文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产业革命的深刻影响下。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了以成本会计为立足点,面向公司经营管理的一套较完整的核算体系。会计的实务处理与理论方面已开始朝着现代会计的方向发展转变。

而在我国,受到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封建体制的制约,记账技术刚刚完成由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转变。当时发展得较完善的复式记账法是:“龙门账”、“四脚账”。然而,与借贷记账法相比,他们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账簿组织不够严密,会计核算项目设置不够科学,账户体系不够健全,等等。由于当时清政府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其腐败落后的封建官僚体制,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这时的“中式会计”远远落后于“西方会计”是必然的。

一. 20世纪初对西式簿记的浅尝引进

1.学术方面。在20世纪之前的中国,由于受“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加之文人墨客对会计人员形象的不正当宣传,致使人们视会计为“雕虫小技”,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在这种非正常观念的支配下,尽管历代记数方面的学者在有关著作中先后不同程度地涉及与会计科学有关的内容,但其仍缺乏创意。20世纪初,由于清朝廷的腐败,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古代会计未得到发展。到了清代末年,会计方法明显的落后于西式的借贷记账法;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四脚账”复式簿记法在新的社会经济需求下,逐渐暴鼯出了其弊端:(1)中式会计方法有不少弊端,相比之下,从西方传来的借贷记账法则更为科学。在西方较为先进的会计方法的影响下,中式会计进入了改革的进程。(2)一批从日本学成归国的青年学者将西式会计引人我国,并发展和传播开来。这一时期有关著作和论述包括:1905年由长期驻外使者蔡锡勇的遗著《连环账谱》,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和研究西式簿记(借贷复式簿记)的专著,首开了专门出版中国会计学术著作的先河,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一个划时代事件,1907年谢霖与盂森合编的《银行簿记学》,它们的意义不仅仅是对20世纪30年代“中式簿记”改良运动起到了摇旗呐喊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自唐宋时期所创立“四柱结算法”后已经沉寂了近千年的中国会计科学发展带来了一股和煦的春风,成为中西会计文化在20世纪进行全方位交流的起点,拉开了中国会计科学在20世纪得以快速发展的序幕,从而使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初就翻开了新的一页,奠定了必要的舆论基础。

2.实务方面。清代末年,尽管在少数企业引进西式簿

记的推动下,爱国学者开始利用“西式会计”对“中式会计”进行改良,毕业论文然而,当时的改息却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至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过30年代的会计改良与改革之争及其改良与改革方案推行,至40年代,无论政府会计,还是公司会计在革新方面都取得一定发展,然而,由于国民政府的政治、组织制度日趋腐败,并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所进行的会计革新也免不了最终流于形式。

二.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会计的引入和研究

1.学术界对西方会计的态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也进人到一个崭新的时期。但对于西方会计理论的态度和评价,在我国会计界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由于受会计阶级性观点的影响,学术界基本上对西方会计持批判和排斥态度,如将借贷复式记账法视为资本家欺骗工人的手段。从70年代末起,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全盘否定转为批判、借鉴和利用。到了80年代后期,是比较集中地介绍西方国家会计政策与惯例和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阶段。

2.西方会计引入和研究的特征。西式会计的初步引入,在其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上有2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所涉及的范围受到了限制,主要限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有关部门及行业的会计处理方法问题;二是它也并没有太深地触及到中式簿记在中国民族工商业管理中的地位,因而对会计科学发展的影响也就只能局限于另外一种科学方法的引进运用及比较问题。

3.对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我国会计理论界投入了一定的精力,对于西方国家的会计政策体系及其运行环境和运行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工作,职称论文 发表了一大批这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形成了颇具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为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全面改革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对我国会计发展的思考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2

对于管理会计的产生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所引起的。而从19世纪80年代起,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兴起和传播,这时规模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大,组织结构更为复杂的钢铁托拉斯企业和销售公司大范围地出现并发展壮大,这对管理会计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管理会计进行了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主要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控制企业成本方面,但这时的成本控制还只集中于企业的直接生产费用上面,对间接制造费用的关注较少。[1]

管理会计的第三次革命则出现在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逐渐从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一门不同于成本会计的新的学科。而发展至今,管理会计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成本会计所能提供的信息和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当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1、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列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卡普兰教授和西村明教授的两种观点:

在约翰逊和卡普兰教授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起源和产生阶段,这主要是指19世纪以前,在这一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该阶段管理会计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公司的多层次企业管理的需要。

(2)科学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现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部分行业的管理者开发了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关于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标准成本管理制度。

(3)综合管理控制阶段,在这一阶段,成本管理与财务记录结合并统一于复式记账,并出现了投资报酬率等新的核算指标,这是对管理会计的开创。

(4)发展停滞阶段,这主要是指1925-1985年这60年,受制于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等原因,该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理论虽已发展形成,但是这些理论的发展都停滞不前。[2]

此后,卡普兰将将管理会计发展历程进一步深化,在原先卡普兰对管理会计的划分基础上,根据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和管理会计发展情况,将这一阶段划分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新阶段。[3]

日本的西村明教授(2004)则将管理会计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进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发展是会计所提供的财务数据与管理的结合,管理会计初具雏形。

(2)传统管理会计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将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管理会计,在此阶段,管理会计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3)计量与信息的管理会计阶段,主要着眼于以经济学理论知识为核算基础的最佳收益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逐渐与传统的成本会计相区分进而独立发展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4)综合的管理会计阶段,在这一阶段,会计和管理高度融合,在企业生产等方面涌现出作业成本法等新的成本管理方法。

(5)价值创造会计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和管理研究的深入,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了管理会计新的关注重点,这一阶段主要涌现出包括平衡计分卡,企业供应链等新的管理会计理论。[4]

2、我国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早期,我国关于管理会计的观点主要包括胡玉明教授和许金叶教授的两阶段论与四阶段论,随着对管理会计的研究逐渐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又相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余绪缨教授(1983)认为,管理会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第二个是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这一阶段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关注重点集中在企业的生产等日常方面,主要手段和目的在于进行成本控制,带有一定的成本会计的色彩,而不是完全的管理会计;而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此时研究和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企业日常生产,而是转移到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方面。2002年后,余绪缨教授又提出了管理会计的三阶段论,把管理会计分为成本会计阶段、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以及后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三个阶段。[5]

胡玉明教授(2005)认为,管理会计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的管理会计和21世纪的管理会计。20世纪的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与经营效益的提升,而对于21世纪的管理会计,胡玉明教授认为,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目的是如何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6]

三、文献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管理会计起源于发展的不同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到关于管理会计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形成了比较多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不同学者众多理论的基础上,将管理会计的发展主要分为一下四个阶段:

(1)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在这一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初步形成,但管理会计还没有单独形成一个学科,而是以成本会计的形式出现,在这一阶段,相关的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理论已经逐渐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并产生了显着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2)管理会计的执行阶

段。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以Taylor的科学管理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初步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日常管理,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此阶段的管理会计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在计算和监督方面将事前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通过事前计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可以看作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8] (3)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20世纪90年代止为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在管理会计执行性阶段的基础上,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企业的成本控制,而是更侧重于如何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此时的管理会计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等企业微观管理的战术阶段,而是发展到企业发展决策等战略阶段,真正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和战略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帮助。

(4)管理会计综合性阶段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3

所有学科的理论和观念都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我们所以有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昨天。在进行变革时,必须考虑我们今天的情况和明天的目标,因而必须回顾会计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

会计理论的起源

早在公元前3600年就已经有了反映经济情况的记录,在希腊和罗马已经出现某些会计观念。例如,在公元初期,一个罗马建筑师就曾经提出对二个围墙的计价不仅应计算围墙的价值,还要每年扣减其价值的八十分之一。然而这些早期的记录和观念并不足以形成会计理论,因而,直至十四世纪复式簿记产生以后,才是研究会计思想和会计观念最合适的起点。

最早的完整复式簿记方法是从意大利热那亚中世纪商人的帐簿中发现的,时间约在1340年前后,最近发现的证据证明复式记帐的创始日期还要早。我们不必进一步了解当时复式记帐的技术,就可以知道这种方法所依据的观念明显的有以下几个,企业单位和企业关系的观念,经济业务用货币形式记帐的事实,不同的项目可以按照共同的货币单位来比较50通过费用和产权帐户的使用,说明对资本和收益的区别已有所了解。在这些观念私技术产生之前,肯定需要某些前提知识的发展过程。

会计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中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兴起。十一至十三世纪的,促进了意大利城市和东方贸易的发展,便意大利城市积累了财富。由于商和合伙人的出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使资本家的财富和年青商人的勇敢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分担海运风险。在会计发展过程中,会计经营方式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区别于业主而使企业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方式所以重要,因为它需要会计责任。

会计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表达能力,其中包括书写技术、算术的应用和普遍使用货币作为共同计算单位等。尽管在复式簿记发明之后,用罗马数字记分类帐和计算净利很不方便,但仍在证式帐簿中曾使用达几个世纪之久,阿拉伯数字的引进大大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社会制度方面的前提条件包括: (1)私有财产观念; (2)信贷的发展; (3)资金的积累。但以上这些前提条件还不能充分阐明会计理论的发展,短期合伙和合伙经营方式的出现不仅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运用,并且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描述复式簿记方法的第一本公开出版物,是法国人卢卡·佩西奥利1494年在威尼斯出版的学术论文集,这本文集中有一部分篇幅是复式簿记。这本书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的出版仅在威尼斯刚发明活字印刷术25年之后:尽管佩西奥利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者,但他的书对复式记帐在欧洲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至十六和十七世纪,不仅意大利,且在德国、荷兰、英国也有人著书,在整个欧洲传播这种“意大利记帐法”。

意大利记帐法所包含的会计理论

上面已经指出复式记帐是随着商业、信贷和合伙经营的发展而产生的,与近代会计方法和会计理论对照,意大利簿记方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在十六世纪,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商人本人及时地提供资产和负债资料,因而帐是秘密的,不要求向外部提供准确的符合统一标准的报表。

2·与第一个特征相联系,在会计报告中包括一个业主的全部个人事项和业务事项。

3·没有会计期或企业单位连续经营的观念。由于短期合伙持续时间较短,至少是达到一个特定的商业目标以后即不再继续合伙,在一次短期合伙结束之后即计算利润。由于没有定期盈利的观念,因而不需要考虑应计和递延。固定资产在商人的业务中并不重要,因而不需要计算折旧;

4·没有一个单一的稳定货币单位、在中世纪存在着多种货币单位,尽管可以用于复式、记帐,但很复杂,每笔分录需要详细说明所使用的货币种类及其兑换值。

十七和八世纪会计思想的发展

十五世纪末,意大利城市在政治和贸易上开始没落,随着美洲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贸易航线,商业中心转移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复式簿记方法办随之转到这些国家。

这个时期,复式记帐的一项重要发展是在每年的年末计算损益,而不是每一次短期合伙计算一次。资产负债表随之产生,这种发展反映了更多企业的经营目的不再是单项业务的短期合伙,而是连续性的生产和贸易。十七和十八世纪西欧另一个重要社会制度和经济变化,是工业革命的开始和合股公司和其他形式组织的发展,这个变化对以后会计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将在下面论述。

十九和二十世纪初期会计思想的发展

十九世纪发生了一系列的经济事件,商业和工业(特别是美国和英国)的迅速发展便会计有了巨大发展,但是,会计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经济制度和使用会计数据目的变动的影响。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初,对会计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存件有以下几个:

1·技术变革的影响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美、英工业技术的巨大变革对会计思想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折旧观念和成本会计的发展上。

十九世纪以前,折旧并未形成一个重要观念,主要是固定资产在商业和工业中尚不重要,既然在十九世纪,由于工厂制度和大量生产的出现产先了折旧观念,但直到二十世纪固定资产才逐渐成为生产积分配过程中的一一项相当大的费吊。这是因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增大 (如美国钢产量1867年只生产2万吨,1916年则增为2,400万吨,1929年为B,800万吨),因而折旧问题才日益重要。工业企业普遍计提折旧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已有阐述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偿债基金法和年金法等折旧计算方法的著作,但直至1930年很多工商企业仍将折旧费作为一项任意费用,即坏年景少提,好年景多提 (只有美国例外,1920年该国大多数企 业已作到不论盈亏均计提折旧)。

随着十九世纪后半世纪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引起了成本会计的发展。与折旧观念相似,在二十世纪以前,成东会计的发展进程是比较缓慢的,其主要原因是重型机器设备较少,间接费用仅占总需求的很小比重,以及企业之间对成本计算方法的相互保密等。到二十世纪成本会计不再受财务会计结构的约柬,有了迅速的发展;这时会计的目的巴不再仅是向股东和债权人提供报告,而主要是向管理部门提供资料。同时成本会计师不再是依靠统计数据,而是根据会计帐薄计算成本,并且能够通过预定的间接费用率和标准成本,分析出无效率成本和闲置的生产能量。

2·铁路发展的影响

十九世纪欧洲和美国铁路运输业有了迅速的发展。铁路一般需要更多的投资和使用期更长的设备。在美国,早期的铁路运输业从资本中支付巨额股利的做法是常见的,当这种情况被发现以后,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落,从而导致长期投资者的损失。因而在会计上区分资本和收益的重要性增加了。与这一问题相联系是合理地计提折旧。十九世纪铁路的迅速发展对于澄清资本和收益观念,以及对于折旧观念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所得税的影响

很多小企业的会计日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中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非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帐。即便对于大公司来说,纳税亦是会计师的一个主要问题。因而所得税法令对于会计程序和会计理论有一定的间接影响。首先,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重要影响,并有利于维护会计的一致性。其次,它促使企业使用更合理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此外,通过税法还可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如促进寻求更好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澄清计税收益的实质及其所包括的范围等。

4·公司的影响

公司组织对于会计理论的影响是直接的,一些会计理论的基本思想来自公司形式。

公司便业主、债权人和经理的职能更加专业化,这种专业化导致需要更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经济活动资料。当一些企业规模比较小,特别是业主兼任经理的情况下,他可以自己掌握相当多的企业情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股东则需要更准确和更完整的会计表报。由于公司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所以公司债权人也同样关心公司的会计表报,近年来企业管理人员愈来愈需要根据会计资料作出管理决策。十九和二十世纪英国、德国和美国公司的发展对会计思想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城

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可以概括为,(1)研究会计报表的基本目的,(2)研究如何建立会计理论的完整结构,带以作为制定会计标准的依据,(3)在会计理论中发展实验研究,(4)研究会计在决策中的作用,(5)研究有效资本市场原理在会计中的应用,(6)研究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7)研究国际方面的会计和会计理论。

很多方面都关心财务表报的基本目的,大多数负责制定会计标准的机构都期望在财务表报的基本目的上能够取得一致意见,以作为规定会计实践标准的依据。会计表报的目的也是发展会计基本理论和评价各种不同理论或程序的一个起点。

对会计理论完整结构的研究目前尚未取得多大成果,一些会计机构已将这一课题列入其议事日程,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 (FAS8)则决定将这项基础研究交给高等院校。

会计理论中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测验有意义的假设。假设可以从逻辑上说明和验证,但真正的测验是将假设应用于真实的世界。因而,需要进行许多统计和行为的研究,以得知所假定的关系和行为型式是否真实存在,即所假定的计量和关系能否对未来经济活动和业务提供可靠的预测?根据会计表报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否足以作出决策?解决此类问题要借助于对过去和现在的行为进行研究,或借助于统计技术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并使用电子计算机加速模拟的过程。

会计是向企业管理部门和外界人士作决策提供经济信息的过程;管理上的决策模型是近年来从事大量研究的主题,其中某些模型已由美国会计学会所属管理决策模型委员会做出评价。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社会和经济变革对会计实践和会计思想有很大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曾发生很多环境变动,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会计师的工作,迫使会计界采用新的会计方法和新的会计思想。在技术领域,电子计算机是一项最重要的发展,但社会和经济变动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全世界曾经采用了若干新的管理方法,如厂房和设备的返回租赁办法,将若千大企业合并为大联合公司或跨国公司,为职工精心制定的退休金办法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采用新的会计技术以适应新的形势。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采取修改旧的会计程序,以适应新的情况。

当会计思想在适应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动而发展时,它也沿着地理界线,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的需要而发展。很多国家在追随着世界上更先进国家的做法,但越来越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或某一些国家可以垄断会计研究的发展。这就充分说明在国际间相互交流会计思想与会计实践卸重要性。在国际间相互合作地制定会计标准的趋势,乃是跨国企业和国际业务发展的自然结果。

总之,近年来会计理论在向几个方向同时发展,这些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新的社会经济形势,社会经济变革在向会计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挑战,但大部分会计理论并不会很快废弃,会计师应善于接受新的思想,并承认会计理论不是或者永远不是完全不变的。

北京经济学院陈今池根据美国E·S·亨德里克森著《会计理论》 (19行年版)编译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4

[关 键 词]高新技术;技术革命;经济社会变革

一、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大趋势

在2l世纪影响技术发展趋势的基本因素主要是:第一,技术自身自主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因素;第

二,科学发展状态对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必然影响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第三,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将技术发展的速度、方向和规模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以上影响21世纪技术发展趋势的基本因素,我们大体上可以推断高新技术发展的三大领域的大趋势。第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将延续到2l世纪初期。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浪潮的兴起将成为“世纪工程”。它将成为全球的神经中枢,使人类居住的地球就如同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大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趋势,这是因为,其一,预计未来20年,半导体芯片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价格减半的被称之为“摩尔定律”的发展趋势还会继续。而与之并行的处理技术难度使计算能力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预计到2005年计算能力将达到每秒千万亿次级。过去十年间,光纤的传输速率几乎每年翻一番,近两年达到每半年翻一番。其二,信息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1995——1998年,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占l/3以上。据统计,1998年,全球电子产品市场规模为1.13万亿美元,2000年达到1.3万亿美元。其三,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高速增长。全球互联网‘用户从1996年不足4000万户增长到目前的2.6亿户,预计到2005年将超过10亿户。目前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贸易总额已达1500亿美元,预计到2003年将达到1.3万亿美元。未来10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可能将会有1/3通过电子商务实现。

第二,生物学世纪正处在创新浪潮中,生物技术将得到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发展。生物学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不仅在了解生命,还在改造生命,定向进化成为生物技术的新热点。在自然条件下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实现的事情,现在可以在几周甚至几天内实现。一系列大型计划如《国际地圈及生物圈计划》、《人类基因组作图与预测计划》、《人类前沿科学计划》、《脑的10年》、《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研究》等的实现,特使生物技术崛起。现在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应用速度加快。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粮食匮乏、疾病威胁等都紧迫地需要发展生物技术以求解决。围绕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技术、生物——心理——社会技术等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以致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第三,以纳米科技为前沿和核心的新材料科技正在引发新的产业革命。纳米科技应用非常广泛。即将到来的微型化和分子电子装置浪潮——纳米技术,正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电子工程学的交叉领域形成。这次浪潮的出现,将引发一场比20世纪末达到鼎盛的微电子装置更加引人注目的大规模行业变革。随着纳米科技的新发展,分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人们估计“后pc时代”正在到来。这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的核心,它把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各种日常和器具之中,同时使得它具有联网功能和高度智能化,这一趋势将从根本上改变现在个人计算机为中心的地位,扭转计算机性能的总体格局。尽管在相当程度上纳米技术仍然存在很多末探知领域,但科学家从已经获得的知识推断,纳米技术将对材料与加工、电子学等计算机技术、医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环境与能源、国防科技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纳米科技之所以将在2l世纪产生如此重大深远广泛的影响,与纳米材料本身在高科技中的地位密不可分。

2l世纪里,信息、生物和新材料代表了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在信息产业如火如荼的今天,新材料领域有一项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这就是纳米技术。有人预言,处于2l世纪高技术前沿和核心地位的纳米技术所引起的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国防等所产生的冲击,将比以往的技术革命时代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纳米技术将会掀起新一轮的技术浪潮,领导下一场工业革命。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纳米技术时代。

二、应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发展社会变革影响的研究

2l世纪是一个科技革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伟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国防等所产生的冲击,将比以往的技术革命时代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信息、生物、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会掀起新一轮的技术浪潮,领导丁一场工业革命。有鉴于此,研究高新技术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这一课题的意义就是要说明,技术革命的作用不能再用传统的、等同于资金和劳动力等经济活动的外在因素来解释,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中是一种内生因素,是一种特殊资源,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技术领域的变革,其直接后果是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就是说,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不只是简单的量的影响,而是会对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产生质的影响;它不仅会引起经济的巨大变革,而且会引起社会的重大变革,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也是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产生巨大影响这一重大课题的一个最基本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远景的思想及其实际体现,已经证明了人们有可能科学预见每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最近结果,以及较远的后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原则上可能认识未来的思想,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的方法论基础是:社会实际是客观实际,认识实际的一般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这也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的方法论根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学科是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的一般科学方法。这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此外,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这一课题的方法还应包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学研究未来本身的方法等。

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这一课题的主要途径应该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调查研究了解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实际情况;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高新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各种资料,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它对经济社会变革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影响;召开有科学家、企业家、经济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建立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的对话机制,共同探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使自然科学和经济学、未来学、人文社会科学交叉互补,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博采众长、优势互补,以取得各学科综合研究成果。

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目的就是要在跨人新的21世纪之时,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国际竞争,警醒国人,我们也面临着一次大的机遇和姚战,呼唤国人的科技意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赢得主动,发展壮大,是中华民族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抓住高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思考应变的政策的战略,及时作出新世纪的正确战略决策,迎头赶上,奋起直追,以新的技术革命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宏观经济全局来观察,高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一些原有的产业会逐步消亡,一些新的产业会迅速成长起来,更多的产业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之下,则会重新改组或改造,这既包括技术的改造,也包括组织与管理方式的改造。

从技术变革到经济变革,新技术革命,预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它以新技术革命的丰硕成果为技术基础,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动力,以全球一体化的高度的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为宏观背景,以“后pc”时代的信息技术系统提供支持和科学决策为指导,它的发展必将为人类带来更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新技术革命不仅会引起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而且经济变革会进一步引起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关系的变革对于全社会来说,是带有根本性的、全面的变革。作为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经济形态的变革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从而形成新的社会格局。在2l世纪科技新时代里,社会的变革还会将更为全面和更加深刻。

高科技时代带来的社会变革,首先将发生在法律领域,立法和法制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其次,它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将提出新的挑战,人类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思想观念。第三,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休闲方式等都将发生巨大变化。最后,由新科技引发的技术革命对传统的教育也会引起巨大的冲击。在以上各方面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革是最根本的变革。事实上,正是在2l世纪新的技术革命带来的这场大变革中,人类将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自己与大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而这个认识的过程正是人类及其社会走向新的文明水平必须迈上的台阶。

高度重视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这一课题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就在于,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我们能够更多地注意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努力揭示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中所起的内在因素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一种特殊资源,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从而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理论上作出更加有力的证明。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5

摘 要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在帮助企业管理者科学地制定经营决策,合理地利用经济资源,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管理会计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问题,最后提出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发展历程 启示

管理会计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管理学在会计中的交叉应用而形成的。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的分支,20世纪以来管理会计的发展,丰富了会计学科的内容,加深了人们的会计理念,同时也标志着会计进人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提供管理者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尤其是在最优经营决策和最高经营效率的制定中提供各种有用的方案和资料。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管是在理论上以及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也已经逐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被认为是会计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综述了中西方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展望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管理会计的起源及认知过程

管理会计起源于19世纪早中期在纺织、铁路、钢铁业等行业企业管理层对内部管理上的应用。在早期纺织厂、兵工厂等企业管理层为了衡量内部生产过程的效率,开始对企业内部特定管理信息提出要求。在19世纪中期,铁路业和钢铁行业的出现和迅速成长为推动成本会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1911 年,美国科学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泰罗制”的诞生,该书推动了成本会计的发展同时开创了企业管理的新纪元。随着科学管理理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运用,会计界学者开始涉及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研究,科学管理原理开始与会计学相结合,形成了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1918年,哈里森一直致力于标准成本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有助于生产的成本会计》和《成本会计的科学基础》等著作。1920 年芝加哥大学开设了“管理会计”讲座,麦金西主持了该刺讲座并被誉为是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1924 年麦金西教授又出版《管理会计》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管理会计”命名的著作,该书同时指出企业会计工作应当将以科学管理为基础、面向未来的会计概念纳入到会计制度中。直20 世纪 50 年代,西方国家进入了战后期,经济形式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科学管理学说的本身的缺陷渐渐显露出来,其重局部、轻整体的特点使之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顺应新时展的要求,现代管理科学逐步取代了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现代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促使管理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美国会计学会(AAA)于1958年在其一份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管理会计体系包含的内容,推动形成了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即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从而组建了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这一时期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业绩会计和决策会计,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管理会计在这一时期的主要追求的是“效益”。由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以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科技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管理会计的发展明显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在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中,管理会计的研究分为传统学派与创新学派两大流派,传统学派与创新派相互指责促使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反思期。1987 年,卡普兰与约翰逊联合出版了著作《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轰动了西方会计学界。他们在该书中指出管理会计的现状是附属于财务报告,而与规划和控制不再相关,因此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改革以适应时展。这促使战略管理会计的形成,管理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针对这种观点,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布拉米奇和比姆尼联合调研报告《管理会计:发展而不是革命》,他们并不认为管理会计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他们认为应该在现有的管理会计体系基础上,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研究逐步摸索出一套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逐步完善管理会计理论。20 世纪 90 年代是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代。滑铁卢大学的阿特金森等学者发表了论文《管理会计研究的新趋向》,他们认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在管理会计在组织变更中的地位与作用、管理会计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共生互动性、管理会计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作用三个研究领域。20 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丰富了会计的内容,拓展了会计参与决策、预测未来等作用,促使现代会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对管理会计的研究 ,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有很多创新。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管理会计工作者在引进吸收西方管理会计经验的同时,也在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发展,产生很多独特的管理经验。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鉴于国家是一个巨型企业,国家在国营企业当中重视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后期,学术界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较多众多学者纷纷发表管理会计的相关文章,具有代表性的有裘宗舜教授的《企业经济责任与责任会计》以及杨继良教授《会计管理和管理会计》、《浅谈成本分析的传统方法及问题》等,这一时期的文献多是探讨责任会计以及在中国企业的应用问题。20世纪90 年代早期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分析如何加强成本管理意义上,突出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强调目标成本管理的运用。理论界也渐渐开始出现介绍作业成本的文章。到了 90 年代中期,对作业成本的研究进人了一个高潮,这个时期中国管理会计还涌现出了一些具有“本土化”的理论与方法,管理会计的一些最新理论,例如作业成本、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全面预算管理等开始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在一些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此,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进入了一个多内容、多视角、多学科的创新局面。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展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管理会计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对信息的需求。总的来说,20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基本上围绕着企业价值增值而展开,而它只能揭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结果,对于价值增值的原因以及价值增值的可持续却无法很好揭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持续获得价值增值。在这种情况下,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题应该从企业价值增值转移到核心能力的培植。核心能力的构建与企业组织及其人力资源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未来管理会计的发展应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构建其基本的框架。这也就是未来管理会计研究的方向。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未来发展应注重对管理会计的新领域进行引进,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结合,这些领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战略绩效评价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知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4.

[2]胡玉明,叶志锋,范海峰.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会计研究.2008.9.

[3]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公告(刘宵伦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5.

[4]苏文兵,熊焰初,张朝实.当代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展望.上海立信会计学报.2009.5.

[5]于增彪.管理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4.

[6]H.Thomas Johnson,Robert S. Kaplan.Relevance Lost:The Rise and Fal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87.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6

在建筑设计中,理性与直觉应是密不可分的。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案究其底都是一种“假说”。以科学的理性为依据能使“假说”更有说服力,而“假说”的提出离不开直觉,离不开建筑师创造性的思维。

21世纪的建筑已经发展到了生态建筑。21世纪的建筑师必须真正担负起社会与时代的重任,树立全新的注重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熟悉和研究现实社会的各方面的需要。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理性与感性、生态与特色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 of the future must recognize that various nationalities, societies are with various aesthetics, and that as everything has a multiplicity, multi-directional, diversity,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building should also be interdependent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so as to achieve unity with upgrade, higher level.In architectural design, rationality and intuition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From the basis, 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design study is a "hypothesis". And the "hypothesis" with scientific rational basis is more convincing, and the "hypothesi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ntuition, and the creative thinking of architects.In 21st-century, architecture has been developed to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o the architects of the 21st century must really take up the important task of the society and the times, establish a new design philosophy focusing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ster the lat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be familiar with and study the various needs of the social reality.Key word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sense and sensibility; ecology and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 :B0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中国建筑曾为世界建筑做过独特而辉煌的历史贡献,并依旧影响着东亚乃至整个亚洲的建筑文化。但长期的封建社会造成了建筑形式的一成不变,阻碍着建筑的向前发展,也隔断了与世界建筑的交融。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改革开放的浪潮背景下,中国的建筑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建筑设计与管理更加规范与完善。建筑师们有了前所未有的设计与创作空间。中国的建筑业正再一次对世界建筑产生影响、做出贡献!

新的建筑市场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与机遇,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今世界进入了经济信息时代,科技高度发达,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平与发展继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黄金期,经济与建设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这更为中国建筑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与难得的机遇。但同时这种空前的建设对城市的发展,人居的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危机。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源的清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是摆在建筑师面前无可逃避的课题!

这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也使人类对如何发展自身,如何优化环境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当前,世界的发展正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追求“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社会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是人类对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认识的进步和飞跃。

作为城乡建设任务承担者的传统专业建筑科学必须走向多学科支持的更为广义和体系化的途径,建筑设计、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生态化研究与应用将是其中极为重要的方向,以适应对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

传承与创新并存的设计理念

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建筑师灵感创作的温床。我们不应该否定历史文化,我们要承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历史不是虚无主义的,要承认人类文明史中一切科学与艺术的成就,不否定传统,同时对以大生产方式的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建筑思潮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问、实验、挑战等方式打破传统观念的羁绊,形成一种新的,具有创造性的建筑设计观念。

人类社会全部活动的目的是追求生存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经济基础,也自然产生相应的向前发展的观念,以求更高水平的生存。没有观念就没有文化,没有观念的差异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未来建筑设计理念要承认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具有不同美学观的必然性,认为如同一切事物具有多重性、多向性、多样性一样,建筑中的不同文化也应相互依存,互相补充以达到新的、更高层次上的统一。

同时,设计思想承认客观存在,但不是消极、僵死、中庸地抱残守缺。如同黑川纪章的许多作品虽然出自传统观念,但人们很难发现对昔日的眷恋,也找不到对现代建筑的搬用,他以立足现在、规划未来为目的地继承传统,才达到更高层次上的人性复归、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只有不局限于传统,力求推陈出新,才可以纵观历史,达到相互交流、补充完善和再创造的境界。由于摆脱了单向的思维模式,所以面对古今中外各种流派,才能做到兼收并蓄,为自由创作与创新准备条件。

从建筑发展的规律上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先进理论具有超前性,它开始时不可能完全实用,必须很快将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理论变得具体而坚实,也使作品易于接受和理解。因此中国建筑师要实现自己的建筑哲学思想,还面临着漫长的道路,还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但是这种建筑的探索方式是可取的,随着实践经验逐渐丰富,理论与实践一定会逐渐融合。

理性与感融的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是一种艺术”,这也是我对建筑的理解。英国建筑历史学家B・阿尔索普(Bruce)谈到:“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建筑’不始于第一个用木棍和泥巴或树枝和茅草搭起的小屋,或堆起石头用草泥作顶。这些东西比起燕子窝或海狸穴来,并不更加‘建筑’。当人类第一次用平石板搭祭坛或立起石台的时候,‘建筑’也并没有开始。但是,当人类第一次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而引以自豪,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那些仅仅就是‘房子’的房子。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当然,建筑不单是一种艺术。有了这种认识,我们便可知道建筑离不开美,离不开人类美学思想的影响。

人类美学思想萌芽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自然主义倾向――强调美在模仿或逼真再现自然物体。这其中带有更多“感觉”的成分。二是形式主义倾向――强调美在线条、形体、色彩之组合和关系之中。其中引进了“理性”的内容。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至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为主导。19世纪末形式主义倾向取代自然主义成为主导地位。这也反映到建筑中。如果从设计方法的角度去分析,20世纪之前的建筑多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重感觉、重经验。而20世纪之后,尤其是二三十年代现代建筑运动以来,理性的设计方法占了上风,但其中还是有基于这种理性而出现的两种偏重――偏“理”与偏“情”。强调理性的有包豪斯的建筑师及密斯等人;重视经验的有赖特和路易斯・康。

传统的方法随意,凭经验,重直觉,重感性,这些方法很重要,但仅有它们是不够的。美国学者艾尔・巴比(Earl Babbie)进一步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人类初始的研究方法、设计方法其实是适用因果论和概率论的方法,并且人们还知道因果关系实质上是符合概率的;得到某种效果的可能性在起因出现时比起因不出现时要大,但并不是绝对的。但以这种方法得到的结论并不可靠,很多情况下只是预言,而不是理解;只是感性的结果,而没有确实的依据。60年代特殊的背景,促使重理性的现代建筑世纪方法产生。在当时,理性已成了科学的化身。

在建筑设计中,理性与直觉应是密不可分的。建筑理论和设计方案究其底都是一种“假说”。以科学的理性为依据能使“假说”更有说服力,而“假说”的提出离不开直觉,离不开建筑师创造性的思维。“假说”的获得,是以知觉获得的材料作为其素材,其结果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说明。汤因比谈到:“知觉从潜在意识的深层涌现出来,融入意识之中。意识本身只是单纯从潜在意识接受直觉,既不能产生直觉,也不能创造直觉。理性和知觉都是非创造性的。人类精神的创造性活动来自直觉,其根源是潜在意识。

生态与特色结合的建筑设计思想

21世纪的建筑已经发展到了生态建筑。21世纪的建筑师必须真正担负起社会与时代的重任,树立全新的注重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熟悉和研究现实社会的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要从社会利益,城市与建筑整体的环境效益,业主投资者的具体经济利益和整体的经济效益出发,进行建筑创作和设计。一定要树立现代经营观念和敬业精神,努力创作有利于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建筑设计精品,以此赢得社会的承认,体现自身的价值。

随着信息、网络业的发展,使全球文化传播日益便捷,这既给文化发展带来了有利一面――先进的文化迅速向各方传播,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文化趋同的产生。文化趋同对建筑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文化和城市特色消失等问题愈加突出,“平庸的城市”与“平庸的建筑”与日俱增,导致城市消失特色,出现了“特色危机”。这种“建筑商品全球化”的趋势,给建筑师提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新课题――“寻求特色建筑文化”。建筑师认真反思技术非人性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地域和民族文化以及强调城市“文脉”的设计观念,追求建筑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7

[关键词] 科技 管理会计 发展

现代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50年代以后得到发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引入管理会计后,一直受到会计主管部门,会计教育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管理会计自问世以来将近有一个世纪的历史,而现代管理会计的真正形成和迅速发展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它不断吸收现代管理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内容逐步完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作用越来越明显,至今已初步形成了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一、科学技术是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动力

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技术革命,在50年代至90年代之间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此期间,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了大科学,高新技术与大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其中大工程,大企业的发展使一个经济单元的生产经营规模与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最近一二十年,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对诸如电脑辅助设计系统,电脑辅助制造系统,弹性制造系统,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以及机器人工作系统的投入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时,也对现代管理会计发展方面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科学理论、管理理论的发展极其深刻地影响会计领域,起初是为科学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影响,随后是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以及决策论、增长极限论等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中的许多内容被引入应用到现代管理会计中,并最终成为现代管理会计学理论支柱。

20世纪50年代初,学者B・E・戈茨便明确指出:管理会计提供基础信息,以便让经营人员拟定关于企业各项活动的计划,并进行控制。”其见解在当时具有先导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美国会计学会1955年度及1958年度的报告书中对管理会计目标进一步做出了明确表述:管理会计工作在于协助经营管理人员拟定达到合理经营的计划,并依此作出明智的决策。这是体现在现代管理会计思想方面的一个明显进步。

1965年1月,英国成本和工厂会计师协会,把1931年创办的《成本会计师》杂志更名为《管理会计》,显然,这是一种迎合时代潮流的举动。他们在杂志更名申请中指出:“成本会计工作是管理会计中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提发对于其后管理会计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理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并明确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与企业经营决策的相关性。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发达的国家及地区,不仅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对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也进入到实质性工作阶段。1972年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开始举办“审定会计师”考试,凡考试合格者颁发给“管理会计师证书”,作为上岗之依据。1980年,在巴黎举行的世界会计人员联合会第一次大会上,把管理会计的应用作为研究主题。

20世纪70年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进一步受到行为科学、管理科学、数学、计算机,以及相关数量科学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成就。从行为科学的影响方面讲,1971年出版的E.H柯普兰的《管理会计和行为科学》及1973年出版的A.G.霍普伍德的《会计系统与管理行为》堪称代表之作。从数量科学影响方面讲,在20世纪60年代管理会计中将诸如“回归分析法”“学习曲线”等引进应用的基础上,70年代又将概率论引入决策模型的建立方面。

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大科学、高新技术,以及大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在电脑辅助设计、制造等系统投入企业方面的创新研究一直处于持续进行之中,新的成果不断出现,同时,在高科技支持之下的适时制生产系统的应用以及适时制应用相关联的全面质量管理制的推行,也直接冲击着成本控制领域,促使管理会计中有关成本控制理论,制度与方法的创新。

20世纪70年代至今,适应新经济与新技术发展环境变化要求所产生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理论机器基本方法,也对现代管理会计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冲击日趋强烈,一些大型企业开始确定多种备选生产经营方案,这些方案都是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大局或全局方面立定的,一方面它立足于预测,另一方面为弥补预测不足之处,又立足于强化企业内部的总体管理。在确定企业内部总体管理方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要考虑到战略计划以外的许多方面,并且这些方面也都是从企业生产经营总体上考虑的,而“战略管理”的概念便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建立起来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围绕企业战略管理的确定,所谓“市场战略”、“制造战略”、“销售战略”以及全球化战略等纷纷提了出来,这些对于“战略管理会计”思想产生的影响更加直接。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会计的研究在管理控制等系统,成本会计、成本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特别是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的进展引人注目。战略管理会计即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的结合,它不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而是传统管理会计在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的发展。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旨在提供关于企业外部信息,强调运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帮助决策层制定战略。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成本管理。经营投资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包括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预防分析和质量成本分析。战略管理会计是高科技。新市场需求和现代管理三者相结合,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战略管理会计以其崭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标志 着管理会计的一场革命。虽然战略管理会计离普遍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它代表着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也是未来现代管理会计的希望所在。

二、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管理会计体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1.管理会计的丰富内容

提供的信息要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知识经济以知识为生产要素的核心,而人是知识的主人。形成一种能促使人的聪明才智和开拓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机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物质、精神的许多层面。因而与此相适应的管理会计提供的住处就不应是单一化的,而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与精神层面的信息等等。使之与知识经济的特点和要求相适应。

2.扩展了管理会计师的职能

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管理会计师的职能大大进行扩展,已转变为跨专业的具有广博知识和深入洞察力的“管理顾问”,为企业提供高智慧的谋略,全面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服务。管理会计师职能的扩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会计师的许多传统的职业服务可为相关的电脑网络所取代,从而要求管理会计师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在决等支持系统中,提供更高层次的、非现代信息技术所能取代的智力服务,借以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更好地为决策系统进行卓有成效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根据知识经济条件下已经大大改变了客观实际,管理会计已经不能从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它了,它将形成一个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以财务信息为主体的新的信息系统。这意味着它将与现行财务会计分道扬镳,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而管理会计师作为“管理顾问”,则将转变为以提供具有远见卓越的管理咨询服务为其基本职能。

三、发展了管理会计的功能

整个20世纪80年代,质量优势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已成为西方商界的共识。与此同时,会计界对质量管理的努力造就了当代管理会计的雏形。由于采取多重方式来界定“质量”和资源耗费有很多益处,因此会计界便采用了“预防成本”、“评估成本”,以及“失败的机会成本”等多重分类。同时通过对不良质量控制的观察来预计真正的资金流量为成本管理会计提供了绝佳的信息。对质量成本的衡量看似微不足道,但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共鸣,并在“顾客至上”的宗旨下得到了在标准上的完善。总体来说,这些均不是传统成本管理会计中应出现或提倡的标准,然而其对于处于激烈竞争中的现代企业来说确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所谓的“软标准”包括了诸如实时传送的时间安排,顾客的满意程度,反馈速度,以及重复定货要求等能使商家始终得持领先的要素,虽然这样标准的创立,应用和发展更需要的是专家而非管理会计师,但其显然已成为现代成本管理会计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趋势。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新的世纪,在大科学、高新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在学科之间交叉影响,相互渗透现象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可以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态势进一步推动之下,可以预见,管理会计的发展既前程远大,风光无限,而又任重道远,开拓创新将更加艰巨。我们深信,在未来,只要会计学者,管理学者,会计师及其工程师们在管理会计的研究,实践中进一步通力合作,只要各国政府、企业,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继续鼎力支持,也只要各相关方面认真总结与记录20世纪管理会计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管理会计便一定能发展成为一门系统,完善且具指导性,实用性的科学,它也一定能在21世纪世界经济、国家经济、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洪杰:《管理会计的危机及其出路》.财务与会计,2000.3

[2]郭道扬:《二十世纪管理会计的产生与演变》.财务与会计,1999.6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8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殖民城市;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现代建筑作为一种延续的文化探索的发展方式,并阐明某些观点如何在历史的某一时刻可能失去其相关性,而在后来的另一时刻又以更重要的价值意义重现。”[1]―[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新古典主义(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与建筑出现重大变化。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建筑的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工业革命对于城市与建筑带来不可避免的巨大冲击。

当时正值启蒙运动早期,基于资产阶级各阶层对于资产阶级人性论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同追求,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新兴资产阶级出于政治需要向罗马共和国借用英雄外衣,这便是资本主义初期古典复兴建筑思潮的社会基础。

新古典主义建筑是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急剧改变的进程中产生的。技术进步导致崭新的基础结构的产生和对生产力发展的开拓,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却产生了新的知识范畴和质疑自身存在的历史主义的反省思想。这种思想意识的根本性的转变不仅反映在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上,同时也映射在当时的建筑形象上。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旧政时期”,洛可可过分矫饰的建筑语言和世俗化的启蒙运动思想促使18世纪的建筑师们通过对古代重新进行缜密的估价来探索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风格。他们的动机绝不是简单的抄袭过去,而是要遵循古人作品中曾经尊奉的原则。因为对古建筑的热衷,欧洲考古热兴起,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考古学家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废墟的发掘推动了古典复兴建筑的流行。但是,当时的时代建筑已经面临要表现远为复杂的社会任务。

至19世纪中叶,对运用恰当的表现方法和有区别的外观来适应不同建筑类型的社会性的关注,新古典主义建筑分别演变成两条紧密联系的发展线索:拉布鲁斯特的结构古典主义和申克尔的浪漫古典主义。这两个“学派”都面临着19世纪各种新的机构蓬勃兴起的形势和创建新的建筑类型的任务。结构古典主义者强调结构,因而着眼的建筑类型大多为监狱、医院和火车站;浪漫古典主义者着眼于形式本身的外貌特点,力求建筑本身更有表现力,故建筑类型多为图书馆、博物馆、官邸等。

新加坡的殖民地建筑

殖民地时期,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一种不同于英印城市的对种族关系的平等态度。这表现在鼓励各种族人民都在此定居点拥有土地,同时以同样的法规对居民进行管理。从城市规划方面看,以政府山及其周围地段为核心,围绕以欧洲人社区为主的各种族社区。

新加坡殖民地建筑的发展受帕拉迪奥主义影响颇深。19世纪30年代设计的宅邸几乎使得新加坡中心区看起来像是希腊的雅典卫城。但是,到19世纪40年代中期,很多宅邸甚或教堂的平屋顶逐渐为瓦屋顶所替代,形成了所谓的“热带帕拉迪奥风格”。与此同时,在由英国军方的一些工程师和建筑师负责设计的民用建筑中体现了帕拉迪奥别墅的风格,其中就包括了莱佛士博物馆和图书馆(斯坦福路,1887)。

然而,这种恋旧的古典的形象正如曼弗雷多・塔夫里(Manfredo Tafuri)所评论的“是一种有争议的神话……残缺的片断、扭曲的象征,是一种正在糟朽的‘秩序’中幻觉的机体。”[2]

博物馆的功能演变

博物馆功能的变化是博物馆社会化进程中逐渐演变的结果。“博物馆”的历史上可追溯自古希腊语mouseion,原指供奉司艺术和科学的缪斯女神神庙。托勒密一世在亚历山大城兴建博物馆,用以修复和保存因政治骚乱受到破坏的文献和实物,收集生物标本,并通过组织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成果,尚属首个博物馆。[3]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为能快捷的获取更多的知识,将博物馆改成保存物品和书籍的所在。到17-18世纪,世界第一批公共博物馆在启蒙运动强调“教育”功能的背景下产生。这时期的博物馆发展出一种新的“系统性”陈列布局,它使艺术具体化,同时也展现出国家艺术财富的辉煌与丰富。

19世纪欧美都市计划中,相对于卫生设备的外在都市改革,博物馆与图书馆被视为内化生活改革的设备。因而博物馆被建立为理性与科学的象征,并被赋予教化的功能,成为规范人民行为的特殊空间。这暗示了博物馆对事物的排列诠释是可变的,对自我认知是可以重建的。

新古典主义在殖民地博物馆化的移植

阿尔温・托夫勒认为,博物馆是制度化的人类记忆的保存机构。对于记忆概念引入博物馆的变化,讨论博物馆的社会存在的合法性的前提就变成合理说明记忆对人类现实生存的意义了。实物,如建筑作为记忆的载体对于集体记忆的想象和再现历史至关重要。因此,“记忆”也就成为了价值判断的依据。

19世纪后下半叶,殖民国为转移国内的政治矛盾不得不给予殖民地现代化教育。而博物馆功能的演变正和当时都市计划中被赋予的教化功能,或可满足稳固殖民统治的期许。新古典主义的建筑语汇所象征的古典的、权威的、严禁的态度与欧洲博物馆的新兴空间不谋而合,而提供科学与理性的知识场所的博物馆在殖民地的移植也是必然的了。通过新古典主义宣扬民主共和思想的表皮来迷惑殖民地人民的思想,强制代替他们选择新的集体记忆。

英国殖民者将殖民地博物馆作为同化文化认同,异化自我认知的工具,通过赋予殖民地以“原始”形象来对照殖民国“进步”的形象。但是殖民者借由新古典主义的理性外衣重建殖民地人民自我认知的暴力行为,无疑是与其宣扬的平等思想相悖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背井离乡,建造在平坦的异国景观之中,其严肃庄重的建筑纪念性因为没有文化延续性而残缺,更因为远离莫里斯的乌托邦幻想而扭曲。

参考文献

[1]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南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5

[2] 林秀姿,殖民城市的博物馆化与想象建构――东亚四城市的比较[J],2012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0

[3] 中华民国博物馆学会,新加坡的博物馆发展与现状――从蜕变中的新加坡国家博物院谈起[J],博物集刊,2003.26

[4] 严建强,博物馆与记忆[J],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译林出版社,2011.1

[5] 戈蒂娜,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中国和西方[J],华中建筑,2005.5

注释

[1]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南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5,前言 P4

[2]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南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5,第一章 P3 曼弗雷多・塔夫里(Manfredo Tafuri)评论

[3] Jane Tuner.ed.,The Dictionary of Art,Vol 22,(Maclillan Publishers Limited),1996.“博物馆”历史部分(博物馆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简介:

上一篇:调整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