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2-27 23:09:28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

引言

21世纪,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系统、深入、全面地研究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自2010年起,各职业院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级、市级、省级、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建立“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大赛机制,不断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提升。显然,信息化教学设计已成为目前最为重要的教师基本技能之一。本文概括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和特征,详细介绍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以期让广大职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应用。

1.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和特征

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它与传统教学设计有很大不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角色、学习目的、地点、学习媒体、学习内容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学生从课堂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原来教学活动只局限于教室,现在有了网络、平台、微课等信息化资源,学生可以在学校、家里等各个地方进行学习;传统教学中,一般是老师给什么,学生学什么,但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选择学习,从而对学习有了更大热情;网络环境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供了可能。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双主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设计核心是教学过程设计而非教学内容设计,重视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信息化时代紧密结合,培养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学生。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八个步骤。

2.1首先,教师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2.2然后,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并设计真实的任务和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创设应具有趣味性、诱发性和真实性。

2.3根据任务和问题及学情分析,确定信息资源获取方式,教师可以提供现成的资源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寻找、评价、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或提供信息资源列表,以方便学生查阅,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源,前提是必须由教师设计好要求、目的、策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查找。

2.4接下来,也是重中之重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媒体的运用等课堂教学过程四要素及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可通过绘制教学结构流程图的方式,直观、形象地体现这四要素之间的时间进程和空间结构关系,作为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

2.5学习成果如果是电子作品,则教师应事先提供范例,这样,学生对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2.6在评价信息化学习成果特别是电子作品时,可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教师事先向学生公布评价标准,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航作用。

2.7最后,教师对教学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包括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学生分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软硬件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习咨询帮助和心理激励等。

2.8评价修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是随时进行的,伴随设计过程的始终。教师通过不断研究,收集数据,根据评价结果反思学习过程的得失,并提出改进策略。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尤其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合理调控,才能获得最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八个步骤不是僵硬的格式。对各步骤的分析和操作通常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教师可以按照实际教学需求跳过某些步骤、合并一些步骤或重新排序。

结语

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出现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技术和手段都服务于教学本身,脱离教学就毫无价值。因此,面对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广大职校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学习,深入研究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效果、效率与效益最大化。只有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才能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才能使教育获得真正的革命。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13-14.

[2]钟志贤,杨蕾.21世纪的教育技术:走进教育信息化――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访谈[J].中国电化教育,2003(3):63-64.

[3]周坤亮.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1):64-67.

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

一、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提高信息化能力和素养

充分认识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在士官院校教学双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构建以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专业化、教学过程信息化为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员对教学各环节中的教学资源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士官学员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员、学员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及时补充、更新信息化知识技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扩大教学信息交流的途径与范围,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为学员学习提供的便捷条件;努力构建以学员学习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平台、以提高学员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为目的的信息化学习模式,强化学员的探索式学习。

二、做好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员学习方式、教员教学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的发展变化,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员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不仅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也决定着信息化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设计中,要全面分析教学要素,包括单元学习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环境、学习效果评价以及教员教学风格等,目的是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

1.学习目标分析。目的是通过对整门课程各教学单元的目标分析,确定每次课堂教学的学习主题。按新的学习目标分类方法,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类,并要求目标的描述要用可测量的行为动词表达。

2.教学对象分析。即说明本课题对学员的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方面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要求,以及学员是否已具备了本课题学习的要求。尤其是针对现阶段士官学员实际,要分析士官学员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认知结构;分析学员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动机、意志和性格。目的是设计适合学员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设计适合学员学习的情景与学习资源,设计适合学员个性特征的帮助与指导。

3.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资源分为纸质、网络和媒体类型。信息化资源设计包括教学资源的编辑、选取及如何利用,是信息化教学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多的方面。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员实践技能培养的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要注意通过评估甄别,从种类繁多的信息资源中选择和收集适宜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根据学员的基础和学习需求,对这些信息化资源作进一步的整理加工,制成网络课件、构成网络课程,通过电子教案将各教学资源链接起来;要丰富辅学习资源,满足教学需求。

4.学习情景设计。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和教学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员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强调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增强仿真效果,使学习在贴近实战和岗位实践的情景下进行,让学员产生“身临其境”感觉,以减少知识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避免将不同媒体教学资源简单机械地叠加利用。

5.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是为了支持和促进学员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构建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其中知识的内容特征、学员特征和教员的教学风格是决定教学活动过程选择的关键因素。设计时要考虑如何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员认知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考虑课程教学的导入、展开、总结评价三个环节。如设计以问题、案例或演练等形式通过多媒体手段导入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设计要求可操作性强,讲授、示教、实验、模拟、练习、自学等方法选用要合理。鼓励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6.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即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对学员学习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的设计。要采用多元评价,重点围绕学员学习目标达成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要素融合,确保信息化教学的落实

信息技术与教学要素的融合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中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员教学的融合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教员要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并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学员学习的融合是信息化教学的重点,也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落脚点;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融合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保证,可以促进教学信息化的开展。因此,要随着士官岗位任职要求、培养对象不同和学科专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信息资源;加强教员、学员和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培养;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开放电子阅览室、信息检索室,为学员信息查询、学习提供便利;要扩充网络空间,延伸网络终端到学员宿舍、教员宿舍,便于教学双方在线交流,使学习资源向学习需求的流向畅通,使信息化教学落到实处,促进学员学习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 考 文 献

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念,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应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和建构性,激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其应用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强调以学为中心的,促进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形成的教学模式。这种典型模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所产生的结果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案或课件,而且是一个单元教学计划,在高职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中,多指一个项目或项目某一模块的教学计划。针对高职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教学目标指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二)教学任务或问题指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学习任务或要解决的问题,这些任务或问题设置在与实际经验相似的学习情境中,来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生动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去“同化”或“顺应”所学习到的新知识。(三)教学资源指教师课前准备的教学素材、网络资源、软件工具、参考书目、电子讲稿等。(四)实施方案指教学内容的安排、时间安排、学生分组、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分配等。(五)电子学生作品范例指提供给学生参考用的电子作品,可以从各种电子信息源中选取或由教师自行制作。(六)形成性评价指标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以便改进现有的教学设计。评价的指标要符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有具体标准,可操作性强。

二、高职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近年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其增长速度也是任何预测家所未曾预料到的。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涉及资讯、娱乐、电子商务、通信、教育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的移动互联的人才需求也是巨大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Java语言、熟悉Android手机图形界面和各类控件编程、Android框架;掌握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掌握Android手机游戏编程、能够胜任当前企业极其短缺的Android移动开发类的相关岗位。要达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提升技能,而且还要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则更容易实现上述目标。根据移动应用开发课程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化教学宜采用以下三种模式。(一)基于项目的引导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项目要实现的功能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围绕项目展开学习,并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知识和自身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最终以项目的完成结果检验学习效果。(二)基于网络的探究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一般指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寻求解答。同时,教师提供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查阅。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这种方式适用于问题并不复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手段能找到解决办法的情况。这一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三)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学习者和小组其他成员协同互助的方式,为完成共同任务而开展的学习活动。这种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很有帮助。

三、“Android应用编程”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Android应用编程”是移动应用开发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解Android视图层的各种控件、控制层的各种机制以及Android应用软件的开发,主要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项目要求完成Android应用软件的开发。如图1所示为该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以“短信拦截APP”为例,“短信拦截APP”是“Android应用编程”课程讲解过程中的一个项目,它是一款帮助用户拦截黑名单所发送短信的应用软件,即当用户设定的黑名单电话号码发送短信时,该APP会将短信拦截下来,不在通知栏中进行提示,而由用户输入密码后才能看见短信。这款APP主要由“密码设置”、“用户登录”、“找回密码”、“添加黑名单”、“短信拦截”、“查看短信”、“短信维护”等七大功能模块构成。教师将这个项目的每个功能模块都按照信息化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将教师作为项目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利用信息化的多种技术,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索、学习;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构建。

四、总结和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断深化,相应的教学设计也应做出改变。特别是在高职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则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职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等多种因素,采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而不能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此外,要通过教学后的反馈来修改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从而积累经验,改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平台测试;问卷调查;评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应用技术型”转换为“实用高技能型”,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软件操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提高学生掌握信息化的水平。现以《会计信息化》里的“普通采购业务”内容为例进行深入研究。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普通采购业务是从财务模块到供应链管理的衔接阶段,课程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突破供应链模块的教学瓶颈,为相关专业和课程教学提供借鉴;采购管理是企业关注的重点,提高本节课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计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实务》等前置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账务处理技能,但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岗位流程和角色分工不够熟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本节课知识目标为:明确普通采购业务的概念、操作流程及岗位角色分工。技能目标为:掌握订单、入库单、发票、付款单等基本单据的填制;能够及时地解决和排除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故障[1];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兴趣和自豪感、责任感;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会计职业精神等。以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为基础,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订单、入库单、发票、付款单等基本单据的填制;教学难点是:掌握普通采购业务操作流程。

(四)教学资源

为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拓展相关知识,增进师生交流。教师整合了“网络平台”、“微课”、“公众平台”三大类教学资源。

二、教学策略

以就业需求为向导,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策略如下:(一)课前教师上传资料、任务,学生初识任务;(二)课中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讲授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课后制作试题进行效果检测和拓展提升。为化解重难点,我们充分利用以下信息化手段:1、课前学生进行漫画微课预习;2、课堂教师用动画视频进行完整流程梳理以及学生登陆“考教平台”实时检测教学效果;3、课后用“问卷星”进行互动调查和意见反馈。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步步有条理的完成教学任务[2]。

三、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准备一,教师在班级QQ群里上传相关招聘启事以及课堂涉及到的原始凭证,让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岗位需求,激发学习动力,增加专业自豪感。准备二,在微信公众平台漫画微课视频供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对普通采购业务的概念和流程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迫切希望在机房软件上进行实际操练。

(二)课堂实施

1、教师演示(25分钟):教师利用红蜘蛛软件控屏进行讲授演示,通过案例导入、情境模拟等方法实现一对一辅导和差异化教学。2、学生实训(25分钟):学生引入教材光盘里的账套自主练习,遇到问题互相讨论,教师适时维持课堂纪律和辅导答疑。3、动画梳理(10分钟):在教师演示和学生实训后,学生对于普通采购业务的复杂流程还是一知半解,此时教师在投影上播放流程的完整动画视频,带学生一起回顾、梳理和巩固采购处理流程。4、平台测试(30分钟):利用“财务综合实践信息化竞赛平台”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按采购员、仓库管理员、会计、出纳等角色登录系统操作,系统自动计时评分并给出错题解析,生成成绩矩形图,教师在投影仪上进行点评,提醒集中出错点,对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扬。课后及时对本次实训成绩予以登记,完成本次教学的实践过程考核。

(三)巩固拓展

1、针对学生手机不离手的现状,教师利用“问卷星”进行理论知识检测和师生互动交流。教师理论选择题形成二维码,学生扫二维码答题后成绩自动传到教师手机,同时学生利用问卷星反馈“教学质量考核表”便于教师调查改进。2、教师针对学生易错点制作综合案例题,要求学生课后练习。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QQ群展示,至此,完成了以过程考核为主、结果考核为辅的理论、实践和综合三元成绩的评定。3、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传高、中、低不同版本的“普通采购业务”的教学视频链接,帮助学生学习同类软件操作,触类旁通,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教学反思

(一)效果与评价

该课程开展信息化教学后,学生上课出勤率、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成效都得以显著提升,多年在省级会计技能大赛中喜获佳绩,企业满意度显著提高。

(二)教学总结

1、不足之处:希望学校信息化软硬件资源进一加强,更多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工具得到开发和应用,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以现代学徒制为指引,引入更多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对接,进一步打造真实或仿真的教学环境。2、特色创新:利用考教平台让学生互按角色进行小组实训,提升交流协作能力,达到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的目的;利用动画视频完整梳理操作流程,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化解教学重难点;利用“问卷星”进行学生理论水平检测和师生交流反馈。总结本教学设计,利用了红蜘蛛软件、微课动画、竞赛平台、问卷星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化解教学重难点。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榕生.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之我见[J].商业会计,2015,(10):123-124.

[2]付友.高职《机械制图及CAD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实践——以“两正交圆柱相贯线的画法”教学设计为例[J].时代农机,2017,(01):193+195.

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红楼梦》 职场启示 信息化教学

引言

2014年11月1日―3日,笔者参加了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荣获《高职语文》组一等奖,现结合参赛作品《的职场启示》谈谈《高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一、教学分析

我校《高职语文》是《职业人文基础》的子课程。《职业人文基础》课程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1]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通过职业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基本的口语表达、沟通交际等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人文基础》课程将通过人文素养养成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职业人”,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人文基础》这一课程能够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修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实现持续发展,最终成为企业、行业需要的合格高职人才。该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4年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目前,课程资源已在 “爱课程网”上线。教材名称为《职业人文基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由李向明教授主编、我们教研团队共同参编。

本次课将以《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第四十六回、第五十二回、第六十一回等回目文本为依据来引导学生品读经典、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承国学文化。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笔者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来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红楼梦》中晴雯、鸳鸯、平儿个性化语言及行为特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分析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素质目标:提高阅读经典文学的兴趣,培养职业精神。

教学重点是人物形象分析,教学难点是培养职业精神。

二、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本次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全程依托世界大学城,该平台在我校已经推行四年,目前全校师生人人有空间,个个用空间。

(二)创新教学内容,从职场角度解读晴雯等人物形象,分析她们在“职场”的成败得失,引发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兴趣和职业态度的思考。

(三)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课前传承知识、课中内化知识、课后拓展提升,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及格率控制、期末免试等制度全方位、多角度吸引并鞭策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传承知识

教师提前一周登录世界大学城更新资源,任务,通过空间留言板、私信、评论、微博等在线答疑,全程指导。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用智能手机、平板或笔记本电脑方便快捷地进入教师教学空间,品读电子文本、观看微视频、分组完成团队任务。教师设立空间排行榜,滚动更新,学生互评推优,优秀团队将在课堂进行PPT展示,结合平时表现,主讲者优先获得期末免试资格。

(二)课中内化知识

课堂90分钟,设置了职场大观园、叹晴雯下岗、析鸳鸯、品平儿智慧、学身边榜样等五个环节。

首先进行“职场大观园”连线小游戏,设置问题:如果把大观园比作现代职场,贾母、王熙凤、王夫人、晴雯、探春等分别适合担任什么职务?提供董事长、常务副总兼总会计师、总经理、秘书、后备干部等职务供学生选择,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接下来是教学重点:《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笔者重点选取了晴雯、鸳鸯、平儿三个角色,她们是《红楼梦》中的三个小丫鬟,类似现代职场的小人物――职场新人。鸳鸯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代表,她面对升迁的机会,能够理性抉择。长相出众、富有才华的晴雯最终被迫辞职,她错在没有职业规划,定位失当。平儿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任劳任怨、持之以恒,而且懂得与人相处的艺术,博得上下好评,通过这个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培养理性择业、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

第一组学生“UP向日葵学习团队”从空间资源库中调出他们的作品,《晴雯:有才与“被裁”》,该作品课前经过教师在线指导、学生多次修改。教师引导台上学生分析晴雯撕扇、病补雀金裘、针戳坠儿等故事情节,鼓励台下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形成思维的碰撞与互补。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晴雯的悲剧命运是这样形成的:她擅长针织、才貌双全,但恃才而傲,最终被逐出大观园。学生总结晴雯的职场启示:晴雯的失败在于她目中无人、越权行事。职场定位的不清晰,给晴雯带来了危机。

第二组学生“拉风一族学习团队”的发言主题是《鸳鸯:当“跳槽”的机会来临》,围绕“鸳鸯抗婚”片段,分析这一人物形象体现的职业精神。

第三组学生“最酷蜗牛队”的选题是《平儿:平凡而不平庸》,讨论“茯苓霜失窃”情节,体会平儿的语言特色以及为人处世的特点。

通过对以上三个人物的赏析,师生共同推导出职场新人应该具备的职业态度:初入职场,准确定位【反面典型:晴雯】;职场转换,理性抉择【代表人物:鸳鸯】;敬业乐业,谨慎谦和【代表人物:平儿】。

至此,教学重点得以凸显,但,如何将书中人物与现实职场相结合,更好地化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学进程还需要继续往前推进,接下来是“学身边榜样”环节,学生团队在课前通过网络搜索,推荐了中央台国际频道《边疆行》关于我校校友刘一村的报导。2007年8月,刘一村得知云南藏区缺少师资,瞒着家人乘火车从保定到昆明,几次转车到德钦县,然后徒步走到了雨崩村,成为了这里的一名支教老师,并一直坚持了五年。她不是政府派出的,也不是民间组织派出的。五年来,她既无报酬,也无名份。她说,在雨崩,她只靠信念。后来,一些到过雨崩村的游客将刘一村的事迹发到了网上引发热议,刘一村也因此被网友誉为“彩云之南”的“最美支教老师”。学生通过讨论,感悟到:刘一村学姐在云南雨崩义务支教五年,她扎根基层、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学习。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任务是主题发言、观点争鸣、同学现场及网络集成互评,教师的角色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点评者。学生讲解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及时进行补充与提升。

同时,师生空间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电子书籍、教学案例、精彩视频等给授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可以随时调用,让课堂变得生动而鲜活。

(三)课后拓展提升

学生课后登陆大学城学习空间,从大观园的职场高管王熙凤、后备干部薛宝钗、贾探春中任选一人进行赏析,在空间群组发帖讨论。

(四)考核与评价

本门课程期末考试分为免试、口试、笔试三种形式,用免试制度鼓励学生主动求知、用10%的不及格率制度来鞭策学生持续努力。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占70%,促使学生重视过程性学习。学生在本堂课的学习情况,本着“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网络互评与课堂评价结合”的原则,通过课前项目、课中表现、课堂出勤、课后拓展等四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

四、成效特色

(一)教学效果

1.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明显提高。本堂课融红楼智慧与职场哲理于一体,寓情义于谈笑之中,借用红楼人物为底料,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将其中的职场智慧娓娓道出,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学生在世界大学城发私信给笔者,说:原来《红楼梦》还能这样读啊!而且有学生主动阅读《西游记》,做了《西游团队启示录》的PPT,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说明,以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是可行的。

2.学生增强了信息检索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3.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得以升华。纵观我校开设的专业,很多都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的,例如老年康复、社区服务,特别是殡仪专业,从业者常年与冰冷的躯体打交道,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更要具有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从职场角度“悦读”经典名著《红楼梦》,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4.学生对笔者教学的满意度高,教学测评分在9.5分以上(满分为10分)。

5.笔者的教学实践得到同行的认可,先后在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校长培训班、山东临沂市教育信息化考察团交流会、湖南省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培训班、湖南省高职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研究年会等会上作“高职语文信息化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专题发言。

(二)信息化教学体现了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1.教学手段创新:经过四年多的建设,笔者教学空间资源针对性强,使用率高,浏览量已达113万人次。

2.教师教法创新:教师通过空间答疑、课堂点评、线上线下全程指导,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教会怎样学习。

3.学生学法创新:学生使用手机等工具随时随地登陆教师空间,赏析互评,比学赶帮,畅享知识,移动学习。

4.教学组织创新:依托信息化平台、借助考核制度、通过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实现课堂的翻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总之,本次信息化教学设计贯彻的理念是: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为依托,促使学生由个体学习向群体联动转化、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求转化、由文本学习向实践体验转化、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向实践综合能力转化,最终形成人人用空间、个个读原著、处处学语文、时时有老师的良好局面。让高职语文教学插上信息化的金翅膀,助力学生越飞越高越精彩!语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

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形态与结构;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高职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特征与信息化教学

(一)产品造型设计

产品造型设计是一门以产品为设计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经济和工业快速发展蜕变的当下,产品造型设计旨在融合艺术(Art)与科技(Science),寻求“人——产品——环境”三位一体协调统一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说到底,这个学科探求的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和方法论。具体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产品造型设计不只是传统意义认知上给产品赋予一个好看的艺术感外形,它要处理不同条件下产品形态与产品的功能、结构、语义、材料、市场、用户体验等各方面的关系,从美学、科技、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出发进行产品的三维形态设计,最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给人们带来更加便利、舒适、美好的生活体验。由此可见,综合性是产品造型设计学科的一大特征。

(二)信息化教学

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整合度越来越高,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辅助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各个层次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信息化教学可描述为:把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来辅助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发展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和手段只是辅助教学的方法,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更不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加以依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信息化教学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再以“听、记、重复、练习”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在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实现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三)高职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与信息化教学

自2010年以来,国家为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举办多项信息化教学大赛,从2010年仅有中职参加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化教学设计”两项,到2016年中职组与高职组共同参与“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和“信息化实训教学”,信息化对传统教学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尤其是高职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对于高职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势在必行。产品造型专业综合性的特征决定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中的软件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在互联网浪潮下成长起来的95后学生对传统讲授模式教学早已不感冒,这就需要教师、学生共同联手,将信息化方式切实有效地运用于课堂和课外教学,在高职产品造型专业的教学中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二、《产品形态与结构》模块信息化教学设计

“产品造型设计基础”是高职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专业平台课程,本文所引的案例《产品形态与结构》来自于本门课程。作为产品设计专业基础课,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强,因此利用信息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直观认知与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以《产品形态与结构》为例,将从以下四方面阐述信息化教学的探索应用。

(一)教学任务分析

1.课程分析(如图1)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产品造型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平台课,类似大树的树根,专业方向课,类似大树的树干,专业拓展课,类似大树的树枝,“产品造型设计基础”是其中的专业平台课程。为了对接学生以后的就业岗位,本课程旨在达成学生对于产品造型感知力、认识观和方法论三个方面的作用。2.学情分析通过前修课程设计思维与方法,造型基础,装饰设计基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形式基础和形态意识,但这种形式学习停留于纯样式层面,这门课需要将造型与产品设计直接联系,学生在产品的设计意识方面更进一步。由于自身见识的主观原因和学校地域问题的一些客观原因,学生对于产品的见识和知识面还是偏窄,且能力参差不齐,这就需要继续加强课堂产品认知拓展,带领学生“走出去”,分组协作,以好带差。3.教学目标“产品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共四大项目,“产品形态与结构”选自其中项目二模块四,讲授2课时,实践6课时。专业能力层面希望学生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加强对结构的认识,理解形态与结构、功能与结构、材料与结构的相互关系;方法能力层面希望学生提高对产品结构的感知水平,具备产品结构的设计、塑造能力;在社会能力层面培养学生作为产品设计师应具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的能力。4.教学重难点本模块的重点是结构的基本连接方法和结构模型的制作方法,难点是学生可以合理选取与运用相应的材料与结构来表达形态,展示功能,在实际产品设计实践中提升对结构的把握能力。

(二)教学过程实施

1.课前准备学生已完成了上节课花器语意设计草图方案,按照要求利用信息化媒介手段提前预习“形态与结构”,如市场调研、微信公众号、设计网站、手机APP应用等。信息技术的预习手段,符合95后大学生的爱逛街、爱上网、爱手机的个性特征。2.课堂教学本模块的课堂教学共分为回顾复习——新课导入——课堂讲授——项目实践——评价与小结五大部分。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复习上节课“形态与语意”的基本知识,利用投影仪和视频展台边点评边修改作业,实时展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接着,基于学生课前预习对《榫卯》APP(图2)的使用体验,教师引出“结构”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自然过渡到本模块的新课讲授。手机APP首次成为信息化教学工具,成为课程导入的新手段。课堂讲授带领学生厘清结构的基本概念,结构与强度,以及本模块的重点——结构中材料的基本连接方法,其中榫卯连接知识点较难。榫卯部件种类繁多,零件烦乱,课堂实物直观展示不方便,我们利用《榫卯》APP进行信息化模象直观,增强学生对结构连接和结构功能的理解,解决教学重点。在课堂讲授结束后,教学进入项目实践部分——花器的形态结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方式,根据自己之前的花器草图方案,制作结构模型。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们分“三步走”。第一步(如图3)教师利用犀牛软件三维建模举例演示产品结构,对比实物图讲解结构模型制作方法,此手段动态、直观,学生对于结构的制作方法理解不再困难。第二步教师和每组学生一对一讨论,确定结构设计方案。讨论过程中,对于结构计算难度大的方案,教师辅助犀牛软件模拟、计算数据,使复杂模型直观显示。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本,教师转变为合作者角色。很多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软件学习愿望,即后续的学习期待,这是我们很愿意看到的现象。第三步即学生分组完成结构模型制作(图4)。课堂最后,我们再次利用投影仪和视频展台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课程结束后的展览评价,信息化设备参与课堂评价,改变原有教师评价的单一评价模式,提升学生、公众的参与度。3.课后拓展课后,学生自行查找产品结构创新设计的案例,总结个人观点,制作PPT。利用超星学习通,复习巩固,与学习小组成员、老师在线交流互动,转变传统娱乐社交为学习社交。4.课程反馈整门课程结束后,我们利用教务系统反馈、师生互评反馈和公众评价反馈等信息化反馈机制,进行课程反馈评估。特别是公众评价反馈,设计专业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方式,本次课程将传统的实体展厅展览进行改良创新,不仅可以实体展厅看展,而且可以在网上展厅观看留言。信息化与课程反馈有机融合,更具科学性和创新性。

(三)教学效果反思

纵观我们产品造型设计专业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探索,本次课课前准备充分自觉,利用了95后学生喜闻乐见的预习形式;课堂学习积极、合作、创新,移动终端成为课堂导入新手段,APP辅助和三维建模软件辅助高效解决结构学习的重难点,师生互动增强,课堂气氛活跃,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的课后拓展个性化,学生对后续课程具有学习期待,变传统娱乐社交为学习社交,这是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成功尝试。

结语

着力进行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它将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赋予全新的理念、手段和内容。产品造型设计是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环艺系的新专业,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全方位多角度融入教学过程,并考虑到学科的通用性和特殊性,课堂模式新颖,实现充分的师生互动,有效打通课内外,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职;现代设计史;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28-02

教育部的《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文件提出:“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融合,近年来,湖南高职院校充分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取得重要进展。为实践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以高职现代设计史课程第二单元“新艺术运动”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解决传统理论教学中的问题,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1 课程现状分析

课程内容分析 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旨在阐述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各国出现的设计流派、风格、设计师、经典设计作品。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详尽系统地掌握设计发展的形式、风格变迁,以及设计理论对设计风格产生的影响,从而为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该门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信息丰富、理论性强,与现代设计实践有一定的距离。比如“新艺术运动”这一章节,主要知识点包括三个模块:新艺术运动得名原因、新艺术运动在欧洲的开展情况、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点。其中在具体国家开展情况的介绍中,涉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介绍;艺术风格又分为直线派和曲线派两种类型。2个学时的时间里,要学习了解这么多的知识点,如果沿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学习积极性、参与性不高,从而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技能有了初步了解,但对艺术设计发展历程、风格流派缺少系统的认知;另一方面,作为90后,他们的思维活跃,学习目的性强,对感兴趣的内容愿意花时间去探索尝试,对认为“无用”的知识,表现出较大的惰性。此外,他们排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活泼、有趣课堂,“学中做、做中学”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 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内容选择 高职教育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导向。鉴于此,在现代设计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打破传统学科式教学内容构架,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三贴近”原则,聚焦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和专业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项目为教学载体,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搭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之间的桥梁,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服务。

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本课程确立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风格特征和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2)能力目标:学会从时代背景入手鉴赏、分析设计作

品,并能在设计实践中借鉴相关元素进行专业设计。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检索能

力、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方式设计 鉴于90后学生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课前通过课程平台资源,引导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利用图片、视频、动画、PPT等多媒体载体,解决课程的重难点问题,使课堂富于动感和吸引力;课后,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及大学城空间留言、在线测试等方式,进行交流、探讨,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与设计实践对接,实现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程采用综合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翻转课程方式,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实践进行全过程的评价,兼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的考评,引导学生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成就感,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教师的教”为辅线的教学思想。

3 教学过程设计――以“新艺术运动”为例

课前准备 在上个单元课结束时,教师布置“新艺术运动”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预习,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划分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登录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平台、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课程空间、Internet网络等,搜集、查找西欧各国新艺术运动开展情况的资料,并整理、制作成汇报PPT,以备上课使用。

课中实施 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习汇报阶段、分组讨论阶段、案例分析阶段、创意拓展阶段、课堂小结阶段。

首先,每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代表,采用PPT演讲模式汇报本组课前预习的成果;教师听取汇报后进行逐一点评,及时发现、校正、解析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阶段要解决本单元的难点问题――新艺术运动的艺术特点。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以知识抢答的形式汇报交流,锻炼探索精神、分析能力,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采用与前一单元“工艺美术运动”作对比的方式做好启发、引导,以加深学生对新艺术运动本质特征的认识。

通过前两环节的学习,解决了本单元教学中常识性知识点的学习,第三阶段转向应用性知识学习。教师通过幻灯片、音影、视频等方式展示吉玛德巴黎地铁站入口的设计、霍塔塔赛尔旅馆内部装饰设计等经典作品,剖析讲解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原理,为第四阶段创意拓展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在创意拓展阶段,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方向,布置创意设计任务。此阶段,限于时间,主要完成创意草图,强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结合。创意拓展环节结束时,通过创意展示,小组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下课前10分钟,教师再次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强调教学重难点,要求学生利用大学城教师空间课程平台复习巩固本单元知识点,同时下达下一单元课下预习任务。

课后拓展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一是要求学生登录大学城空间,完成本单元的在线自测任务;二是要求学生将课堂上的创意草图加以完善,将它创作为正式的彩色创意作品,并拍照上传至个人的学习空间,作为平时作业记录,方便自己查阅、同学相互借鉴以及教师批阅。此外,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以及空间课程留言板,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

4 教学效果反思

本单元课程教学中,教学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将信息化教学贯穿始终,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信息资源,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充了教学内容,延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文、图、音、影多媒体的综合展现,小组研讨、案例分析、创意拓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采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思考,体现了职业教育“学做一体,教学合一”的基本理念,达到课程预期教学目标。今后还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进一步充实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倩,叶燕,秦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7):43-44.

[2]刘心.高职《物流仓储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18):43-44.

[3]耿淬.高职信息化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83-86.

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现在,建构主义倡导的“发现式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但笔者认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运用发现式教学,奥苏贝尔的“接受式”教学仍然是一种最经济、便捷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它既是对现代教学的一种新的诠释,也为现代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其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建构主义模式主要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国际教育技术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建构主义的认识从盲目的推崇转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我们所倡导的建构主义不是乔纳森的那种片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极端建构主义,而是建立在“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型建构主义。这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设计思想可以概括为:“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达到使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信息技术的确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生机和活力,解决了很多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但是实践表明还存在许多的问题。1.各类学习问题的设计和教学课件的制作,没能很好地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辅助教学阶段,很少看到学生利用其他媒体资源进行学习的设计,也从没有一节数学课在网络机房上过。3.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高,有时候会影响课堂进程。教师能制作相应的课件,但是制作不够精美,大多都是素材的堆积,并且要花费大量时间;下载的课件由于技术有限,制作和修改能力较差,经常被课件牵着上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件操作不熟练,往往在课堂中因操作失误导致课堂教学的组织松散、影响教学进程。4.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时机运用不当,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时,教师要么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发现,直接用课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么就是教学的所有环节都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现,使数学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降低了教学难度,阻碍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5.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快节奏、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中,从而忽视了这些画面和音乐后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等,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时,课堂容量太大,课件播放的速度也很快,使得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节奏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堂得益的是少数学生,荒废的是大多数学生。

三、归因分析

1.教师层面的问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色就是用技术影响教学内容和方法,但没有一定程度的教学设计,技术不会在本质上自动改进教育。然而,与迅速发展的教育技术相比,我国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科研研究较少,有些教师不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科学内涵,信息技术的使用至今还停留在辅助教的层面上,还没有真正融合到数学学科教学中。另外,教师的信息素养并不高,信息意识不强,信息知识也不够完善,信息技术水平也不是很强,尤其表现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还比较低。2.学生层面的问题。学生的意志力和计算机水平也影响整个教学。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学生会因技术操作方面的问题,使教学节奏减慢,而大量的信息也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也有部分学生会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受广告等无关信息的影响而影响学习。3.学校层面的问题。许多学校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课件质量的高低或教学中有无使用课件作为标准,导致教师直接把从网上下载的课件拿来用,不考虑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结合的好不好,纯技术而技术,评价体系不健全。4.资源层面的问题。目前,我国小学开发的教材资源有限,配套的教学软件及电子教案选择的余地也不大,即使有也因为配套的软件和电子教案的容量大,结构设计不合理等原因,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另外,信息技术的使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区的经济实力有限,因此,在信息技术设备方面还存在着硬件更新周期长、机械设备不够齐全等现象。所以在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因地制宜,多使用经济适用的常规教育媒体,硬件设备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基于上述数据的调查分析结果,下一步我们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工作者需要做的工作重点是:如何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第9篇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将于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做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比学习,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在组织《外科休克》一节的教学时,利用学校局域网教室以及因特网资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反馈评价总结提高。通过语言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法、讲授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图片、视频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PPT中有关文字内容相连。在多媒体教室使用教学系统组织教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临床医学专业供全国高职高专教科书必修《外科学》专题五《外科休克》中的《概述》。本节是以学生基础医学课程中所学的《生理学》、《病理学》(同时开课)、《诊断学》(同时开课)、《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未学或同时)、《药理学》(同时开课)常识为基础的,提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通过对简单的引起休克的相关疾病的病案提问学生所理解的或所见到的关于休克的表现引入课程的。通过本节的探究学习,既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作了铺垫,又为学习《外科学》后续相关知识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烧伤等相关知识打好基础。它不仅是本专题的重点,也是外科学总论部分学习的重点。

关于本节知识体系,从休克本身的概念谈起,通过对概念的相关知识点的分解理解,从而抓住休克的本质,由休克的本质作为基础展开相关的知识理解。在这一节中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理生理变化是讲解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休克的难点。课程的安排由休克的概念导入休克的本质病理生理过程休克临床表现休克的诊断休克的治疗;(以上内容以红色字体为本节教学重点)。休克是临床上急、危、重症患者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共有表现,在临床上也较容易遇到,让学生体会休克与临床关系密切,引起研究休克的欲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大多对休克曾有过一定的关注,对其表现有着类似的理解,如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但对引发患者出现如此表现的病理生理过程、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相对贫乏。客观上来说,学生已学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基础薄弱,而有些课程与《外科学》同步开设,学生可能对相关知识还未熟悉和理解透彻,另外,如:《病理生理学》学生未学习过。而本节想要完全掌握休克这一知识理论,又无法避开这些基础课程的铺垫,这也为学生在理解休克的相关知识设置了一定困难。但学生对休克并不完全陌生,有一定的好奇心,这对本节内容的讲述是一个好的前提。

2、媒体操作能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留言版,具备一定的打字速度,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但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尤其是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教师要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

3、知识结构。本课中休克患者所发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如面色苍白、神情紧张、烦躁不安、心率、呼吸加快、血压进行性下降等都与患者的疾病相关性病理生理变化过程有密切关系。由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学生知可推导出患者休克时的外在表现(临床表现),这部分知识为本节课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分析

新课程提倡“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图片和视频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创设休克病理生理变化过程的情景,进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四、学习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阅读收集整理资料(网页、图片、书籍等)。(2)教师:利用远教设备和网络资源,准备有关文字、图片、音像、模型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制作成课件、网站。

五、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实现了将探究学习引入常规教学的初衷,形成一个WebQuest教案。本课题知识点要求较,而且网络资源丰富,适合于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学习。在课件制作上导航合理、使用方便,页面超链接清楚一致,便于学习者随机进入学习内容,有引航功能,使网络学习者不至于迷航;课件交互性良好,利用学生论坛(bbs)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互,通过学生在论坛上的留言次数和质量能反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和效果。课件设计上图文并茂,能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2、借助网络,不仅加大了课堂的密度和容量,且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便捷延伸。有效网络资源的集中,在学生课业负担重、上网条件并不优越的情形下,免去了漫无边际的查询之苦,有利于省时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3、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师驾控比讲读授课更为宽松,学生从研读资料到完成作业,都可以更为充分地体现操作的个性化与层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控研读状态、选择作业层级。优秀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借鉴,也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好的促进、激励作用。

信息化教学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实施环节;优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5-0055-02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中职数学教学。根据2009年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教师应更新观念,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努力推进现代信息化教学”。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探索和思考。

一、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近代代表人物有杜威、皮亚杰等,其理论目的在于探讨人类学习的实质。该理论的三大要素为:情境、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课程整合技术等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创设符合学习主题的学习情境,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设计新颖的教学结构,最终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二、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环节

结合中职生数学基础薄弱、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我们主要运用“同课异构”、“同课多轮”进行中职数学教学设计,总结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促进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功能”。

1.对中职数学课堂运用“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性探讨,解决“要不要用”和“什么时机用”的问题。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必须在教学设计上多花精力,认真准备。同一课采用两种乃至多种设计,有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设计,有的只用传统媒体进行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设计,时机和目的也不尽相同。研讨中侧重于对异构的优劣进行比较性探究。例如,在《正弦型函数图像变换》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参数变化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两节课:一节课设计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模式,教师通过传统的作图方式,让学生观察参数变化对图像的影响,得出结论;另一节课设计用几何画板软件,通过设置不同的数据,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参数的变化对函数图像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异构的两节课上完后,大家普遍感受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如下优势:第一,图像清晰,节省作图时间,有利于学生辨析和思考;第二,学生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性加强,探求问题解决的欲望高。如果只用传统方法设计则显得平淡,效果一般,而且教师作图比较费时,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过于仓促。经过多次“同课异构”的研讨后,大家一致认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设计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必须将其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运用时机则要根据课题、课型、课时及中职生特点而定。

2.对中职数学课堂运用“同课多轮”的教学设计进行连续性探讨,解决“怎样用才有效”的问题。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数学中“怎么用才有效”是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在大家都认同现代信息技术“确有优势,必须要用”之后,“怎么用才有效”成为中职数学运用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这里的“有效”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效果,发挥了它的功能优势;二是有效率,发挥功能优势所需的代价不大。因此,要解决“有效”问题,就要探讨它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能发挥哪些功能和优势,怎样用最少的代价发挥最多的功能。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运用了“同课多轮”的教学设计。“同课多轮”指一位教师在教学某一章节时,经历多轮研讨,不断修改完善,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笔者认为,可采用四轮的设计,第一轮:执教者独立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内容,同时掌握运用时机;第二轮:执教者上演示课,课题组成员针对公开课内容进行研讨,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设计方案,包括课件中生活实例的引入怎样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运用时机的选择等,从而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激趣功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教学;第三轮:执教者在平行班先按修改后的方案授课,课后反思并请听课者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形成第二次修改方案;第四轮:执教者在本班按第二次修改后的方案施教,课后进行反思,由听课者进行研究性评价,形成研讨后的共识,而后整理较成功的教学设计,供推广迁移。同课多轮研讨的优势在于既发挥执教者的个人智慧,又凝聚了备课组的有益经验。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按照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适时、适当和适量”原则制作课件,既有利于推广迁移,又有利于执教者和备课组成员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专业成长。

3.“同课异构”与“同课多轮”的教学设计课交互,进行综合性探讨,解决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遵循的原则问题。通过上述两个环节的实施,教师在深入反思和研讨中开始将问题聚焦到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日益引起教师的重视,势必涉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发挥相应的功能。因此,“功能”与“原则”也成为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交替运用“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与“同课多轮”的教学设计进行综合性探讨,初步总结出中职数学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的几个“功能”:①激趣功能,即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形象,克服抽象,多感官刺激,调动学习积极性;②质疑功能,即提供信息,引发质疑,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③启思功能,即启迪思维,引发思考,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④互动功能,即师生、生生及时交互,及时反馈,益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⑤演示功能,即各种操作,提供示范,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⑥增效功能,即增大教学容量,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课堂效益。

同时,我们也总结出中职数学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①辅原则,即课件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②适宜、适度原则,即不要用电脑课件代替学生动手操作,不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要在一节课连续用多个电脑课件,不要搞课件的“豪华阵容”;③互容性原则,即电脑课件要与常规媒体和传统教育结合使用;④效益性原则,即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好的教学效果,简单的电脑课件要高效使用,一个课件的教学设计要多次使用。如果不考虑这些,应用时就会出现偏差。

三、中职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上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或把数学问题还原成生活现象,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就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懂,从“怕”数学到“爱”数学。

2.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知识面。通过信息技术挖掘生活素材,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猜测、交流、反思中领悟数学并学习数学,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提高学习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实施“(感悟)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形成)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课堂教学设计,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浓、活动能力更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所提高;②喜欢质疑;③积极参与同伴间的交流,喜欢争论,愿意表述自己发现的成果;④逐步形成在生活中喜爱质疑、探索求知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思辨能力、探索能力有所增强与提高,超出教师预期的水平,这是在教学别值得注意的。

4.锤炼了教师队伍,教师的科研素养和业务能力得到提升。①教师的业务能力明显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创设一些实际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制作适合中职生特点的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教师提高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课件的制作能力;②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思,写教学心得体会和论文等,写的过程就是教师思想提升的过程,不断地写,就会不断推动大脑通过思考了解事物本质,促使思想成熟,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深层化的理论;③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全新的教学行动和教学设计,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理解新的教育理念,透过教育教学的表面现象来把握深层次理念,收获研究过程的快乐,也收获研究成果的快乐。

上一篇:素质拓展范文 下一篇:科研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