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6 13:17:31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考核模式;知识+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岗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9-4524-03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orted by "Knowledge + Skill" ―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

CHEN Zhi-yuan, LUO Gang

(Hen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 Mos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 is close examination, which can not fully reflect the ability situation of student, and also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drawbacks such as the content of assessment valuing knowledge more than capacity, the performance of assessment stressing on the result instead of process and 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inactivation. The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examination mode supported by "knowledge +skill".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occupation education examination mode supported by "knowledge + skill".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mpetence- orientation and implement the "post modularization" mode; assessments methods highlight diversity, relevance, vividness, comprehensive test and evaluation of student ability ; establishes and improves the assessment results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establishes the proposi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ositions capacity" requirements.

Key words: Examination Mode;Knowledge + Skill;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Post ability

1 概述

近年来,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些新的教育理念逐渐形成, 例如素质教育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工学结合教育理论等。与这些理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注重职业的岗位能力培养;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 三是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主动地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要求,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教育改革实践与理论的不断发展,也促使考核模式的改革。《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改革考试方式,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其功能主要是评价、督促、反馈和导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的主要功能也是这样的。只有从考核内容、考核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核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模式,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该文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为例,深入探讨以“知识+技能”为支撑的职业教育考核方式的改革。

2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应用课程。本课程能够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网络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学生掌握网络技术及其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正确分析和解决网络设计、建设和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以“知识+技能”为支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贯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框架,面向岗位建设课程”的理念,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进行。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数据通信知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通信协议、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网络安全、网络应用等相关知识,具备局域网规划与建设、广域网接入、网络服务器安装配置与管理、常见计算机及网络问题解决的基本技能,同时为后续的网络集成与综合布线、路由器与交换机配置、网络应用开发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现阶段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3.1考核方式的简单化

考试的基本功能是评价,如果想要对老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仅仅靠一次的期末考试是远远不够的,而在很多高职院校,这样的情况切切实实地存在。除了因为部分老师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外,更多地是由于教务管理部门没有考核改革的理念或勇气,从而造成现行的考核模式很难做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也难以构建起与高职教育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相适应的考核模式。教务管理者总是喜欢用分数说话,从而导致了考试的导向功能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相反在有些方面还起到了误导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以提高学生网络基础理论技能和基础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设计、组建、应用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等相关技术和技能。该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在调研中发现,对该门课程的考核,很多高职院校依然采用的是期末试卷理论考核这样的简单方式,这也将造成对老师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不公平。

3.2考核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即使是高等职业教育,现在的考核内容依然是以知识考核为主,同时又偏重于原理性的记忆性知识。经过调研发现,作为高职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期末闭卷考试,通过简单的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知识的记忆能力发展是必需的,而知识的记忆能力只是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一个方面,知识的记忆能力强,不能代表这个学生的能力强。死记硬背会导致思考、判断的依赖性,导致想象力的匮乏。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市场对高职网络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特点,培养学生掌握数据通信技术、OSI/RM和TCP/IP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LAN)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广域网(WAN)技术、Internet技术、网络规划以及管理与安全技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一般局域网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网络设备安装以及简单的网络管理与维护等技能。工程的设计、施工等技术性操作能力是不能够通过简单的知识的记忆来提高的,对这门课程的考核,也不能只是重知识而轻能力。

3.3 考核成绩重结果轻过程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而言,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方面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其操作技术的能力。操作技术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知识形成过程,其形成过程是知识的积累、创新、交流、转化、应用的过程。而目前考核过多关注总结性考核,并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唯一考核,考核的目的就是简单地给出分数、排出名次。这种总结性考核的做法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应试教育”倾向。因此,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应仅关注最终考核结果。

4 以“知识+技能”为支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考核模式的构建

4.1改革考核内容,以能力为导向

对高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而言,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制度,重视实践能力考核,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核评价体系。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照课程体系,对课程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等进行细化,然后根据细化分类的结果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大纲。考核内容既要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更要反映学生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使考核真正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纵观现在各个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期末考试试卷,依然是过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能力。例如对“OSI/ISO参考模型”知识点的考核,很多都是在考核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内容的表述,这个只能体现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目前,鲜有考核对该知识点的技能性运用能力。“OSI/ISO参考模型”或者“TCP/IP参考模型”是网络故障排除能力的知识基础,将对该知识点的掌握转化为网络故障排除的技能,更加能够体现学生的岗位能力,相应的考核内容也要有所变化,从记忆能力考核转化为对该知识点的技能运用能力。

4.2 全面测试与评价,注重考核过程

根据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特点,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不只限于笔试,也可以采取口试、实验实训、参与项目、实地调查等多种考核形式,也可以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等多角度考核。

课堂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考核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作论文等方式考查和评价学生能力。考核评价要贯穿到整个的教学、学习周期中,课堂提问、分组讨论结果、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参与的积极性、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都可以作为考核评价的内容,这样的评价结果也更加客观真实。

4.3 加强考核管理,建立考核体制

建立健全考核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考核成绩要结合课程总结性考核和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建立考核结果分析机制,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平时的积累过程,例如对IP地址相关知识掌握不好,就难以对网络进行规划、设计,对OSI参考模型理解不透彻,就难以利用其对网络故障进行分析,诸如此类,充分说明了该门课程更应当加强平时的考核管理。

5 以“知识+技能”为支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

在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控制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针对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结构的特点,考虑实施以“知识+技能”为支撑的“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考核模式实践探索。通过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分析, 将考核目标划分为网络分析能力、网络规划能力、网络维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并确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就包括这5种能力。这几项能力和网络技术专业的岗位能力环环相扣,充分发挥了考核的就业导向作用。

6 结束语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能够充分反映以“知识+技能”为支撑“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考核结果也可以作为企业录用学生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康乃美,蔡炽昌.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汪晓莺.德国职业教育考试模式的变革与发展[J].教育评论,2006(I).

[3] 刘彦华,武玉英.谈高职高专考试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J].软件工程师,2009.

[4] 韩宗,姜兰兰.浅析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J].考试周刊,2007.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 工作过程 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传统“电工技术”教学的缺陷

传统“电工技术”教学通常存在诸多缺陷:“先理论,后实验”的传统存在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与技能不同步的缺陷;教学顺序不能与课程体系中前导课程、后续课程教学进度相配合;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满足理实一体的教学需要;教学内容设置不能适应不同专业人才目标培养的要求;实践项目配置重验证性实验,不适应企业职工岗位能力培养;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单一。为促进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对《电工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进行重新设计。

2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学模式是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环节引入职业教学过程中,而新兴的现代职业教学模式。新课标中要充分体现这种新教学模式。

(1)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将传统的《电路基础》与《电工技能》整合为《电工技术与应用》。改变“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基于工件过程,以项目为载体,整合电工理论”的教学模式。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技能不同步的弊病。

(2)合理安排项目教学顺序,以适应相关前导与后续课程。新课标中将“储能元件电典型应用”项目安排在最后,这样学生既具备微积分数学能力,同时,结合《电子技术》教学使“电路谐振”和“动态电路”特性在“调谐放大器”、“带通滤波器”、“电源滤波器”等电路得到充分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

(3)在项目实践引导下,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如可采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实验室验证实验、实训室项目实践并举。依据不同实验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类实验实训满足教学需求。详见表1所示。

表1:各类实验名称及功能

(4)新课标准重点是从职业电工工作内容中鳞选教学素材,设计课程教学项目。将电工理论与电工技能分解整合到课程教学项目中,在不断重复 “工作过程”,实践“教学项目”中学习电工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即重复的是相同的“工作过程”,不重复的是 “工作内容”。新课标所设计的“教学项目与教学目标”详见表2所示。

表2:教学项目与教学目标

(5)改革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课程对学生“项目实施+职业素养+专业理论”三方面进行考核,其中“项目实施+职业素养”以过程考核为主,“专业理论”以传统的结果考核为主。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参与考核,实现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具体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比例详见表3。

表3:课程考核内容与占分比例

3教学实践中注意事项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分组或学生独立完成,应与相应工作环节相配合。如资讯、计划、决策、检查、评估等环节分组实施,而技能实施环节学生独立实施。

(2)教学中应注意知识体系构建。当课程所有项目实践完成时,即课程知识体系构建完成之时,知识内容应以满足高职教育要求为要。

(3)课程考核既注重过程考核,又不应忽视结果考核。严防借过程考核之名使课程考核流于形式,进而造成课改失败。

参考文献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 高职学生;方法核心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2-0028-05

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能力可分为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和社会核心能力。其中,方法核心能力在核心能力诸要素中居于首位。所谓方法核心能力,是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导向作用的科学思路与逻辑判断。其与方法关键职业能力的内涵较为一致,即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1]。笔者曾于2010年在J省10所高职院校、2014年在H省5所高职院校调研过程中,发现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其中,方法核心能力培养的困境即是其一。

一、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的表现

(一)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偏重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显性目标,得到高度关注。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认识到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三位一体的重要性,尤其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方法核心能力在核心能力构成要素中的首要地位。

1.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细而微”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大多将重点放在专业核心能力上。2014年调研的5所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必修课就存在如下两种情况:一是普通高职院校,按部就班地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走大众化道路,没有形成学校的个性风格;二是示范性高职院校,追逐市场潮流,突出市场需要的“短平快”,课程设置上“精雕细琢”,条分缕析,过于“对口”,缺失潜移默化的基础知识、通识教育的夯实与渗透。专业设置雷同,不利于高职教育的特色建设,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样,专业口径过窄,“细而微”,虽有利于学生专业化成长,利于专业化上岗、就业,但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与道德情感的养成,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和内涵的提升。

2.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位

偏重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然影响其他核心能力尤其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偏重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小而精”“细而微”上下足功夫,把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但对学生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上缺乏充分的认识,基本处于一种盲区,以致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些方法核心能力中的重要元素缺失。同时,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选修课资源固定化、模式化,课程门类非常有限,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拓展及其个性化的培养。

尽管多数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创造条件实现这一目标,但几乎所有高职院校所理解的核心能力主要是专业核心能力,并未充分认识到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思维方法教学在高职生三类核心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价值。教师普遍缺少方法的意识与自觉,仅知道“怎么教”,但对于“为什么这样教”“用什么方法教”“有无更好的方法”等缺乏反思。这是因为教师的方法意识较薄弱,理论知识较贫乏,概括能力不高,缺少意识且缺乏能力将经验做法阶段的隐性方法概括出来,转化成显性方法[2]。

(二)博雅教育涵养的欠缺

博雅教育即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就是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一般来说,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开设通识课与选修课而开展的。事实上,高职院校开设的通识课与选修课往往不能反映文学、历史、哲学及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内在精神。

1.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不足

方法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人文教育课程资源。人文教育课程资源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焦性思维的双重发展,有利于方法核心能力潜移默化的滋养。人文教育涉及的知识虽极其广阔,但其核心课程主要是文学、历史、哲学与艺术等。人文知识是关于人类命运的知识[3],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陶养,又是方法核心能力的修为。以2011年调研的J省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通识课存在的问题为例: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压轴。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虽有思想方法、人文关怀的因子,但偏重思想政治教育。虽渗透文学、历史、哲学与艺术等内容,但因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缺失人文知识的熏陶,不足以充分培养高职学生思想自由的灵性,也难以培养其牢固的思想方法意识。

第二,“工具”技能彰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知识、大学语文、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虽散发出诸如智慧启迪与心灵触动的思想火花,但主要是基于“工具”应用层面的技能考量,缺失人文学科“发散性思维”的广阔视野,不能充分培养人文教育中文学、历史、哲学及艺术等素养。

2.选修课程资源有限

高职院校选修课学分本来就不多,一般是4学分,2门选修课。除专业选修课外,多数高职院院校还开设公共选修课。选修课资源往往是英语、计算机、体育,心理健康、恋爱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类等课程,而真正能够开阔学生思维视野的课程有限,个别高职院校甚至根本就不开设选修课。访谈表明,一些高职公选课仅限于英语、体育类课程,少数甚至仅以讲座代替选修课[4]。

高职院校举办学术讲座、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之类的报告,尤其是企业成功人士的现场说法及经验总结类座谈对未来的从业人员意义重大。这原本应作为高职学生必修课的一部分或必需的学术、技能培养活动,而不能简单沦为选修课。同时,若把一次听座谈、报告的心得、思想汇报算作零点几学分,就系统性而言,有零散、破碎、拼凑之嫌,不利于高职学生形成科学整体的知识观,不利于系统的思维判断及思想方法的积淀、形成、完善。

选修课学分分配不合理,根源还在于选修课资源非常有限。以J省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选修课为例。专业选修课中的限选课语音训练、形体训练、客源国概况、公共关系学,专业任选课中的旅游历史与文化、旅游规划、中外旅游业经营、中外饭店比较、旅游会计、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仍然主要停留在应用、工具类知识技能训练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广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富有想象力与价值观陶养的精神内涵。

相形之下,国外一些高职通识课程设置经验值得借鉴。如日本某高职电气工学科,其通识课程资源极其广泛,必修课程主要有:国语、历史、现代社会、数学、微积分、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概率、统计学、保健・体育、英语、音乐或美术(任选1科);选修课程主要有:地学或生物或统计学任选1科、法学或心理学或文学Ⅰ或社会学任选1科、经济学或哲学或历史学或文学Ⅱ或交流特讲或德语Ⅰ任选1科、英语A或英语B或英语C任选1科、德语Ⅱ或法语或中国语或韩语或英语特讲任选1科[5]。

二、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的原因

(一)教育方针的偏离

1.就业目标的“单向度”

教育方针这个大方向具体落实在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上,就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各高职院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或辅之以实训实习或顶岗实习,或以“订单式”为特征,经由各种资格证书的考级考试考核,让学生获得进入各类市场的准入证书,达到就业目标。培养目标、学习目标明确与就业目标突出,本无可厚非。毕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无法绕开解决民生问题这一具体教育教学目标,即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仅仅停留在就业目标上,就未免矮化了教育理想,也会单向度背离我国的教育方针,即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定位不相一致。

2.综合素养培育不足

就业目标达成所需的核心能力培养只是教育方针的维度之一。比照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来说,就业目标的达成只是接近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解决。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需要达成的目标,只是二者不如就业目标那么具体、有效、实用,但仍然是高职院校无法绕开的教育目标。三者是有机统一体。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解决”并未等同于教育方针中“全面发展”内容的“一揽子”解决,更不能等同于“一次性”解决。因为离开了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随着社会环境、工作场景的变化及科技、工艺、工种、岗位的更新换代,如没有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的配合尤其是方法核心能力的“驾驭”与“导向”,离开了学校教育,缺失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后劲必将逐渐枯萎、衰竭。

实际上,仅仅局限于就业目标与专业核心能力的达成,意味着高职院校综合素养培育的不足,预示着高职院校培育目标背离教育方针的主要精神,教育方针的主要精神之一就是方法意识,即培养学生方法观及方法观的升华――方法论意识。方法论超出了经验范围,摆脱了具体工具思维的束缚和羁绊,完全进入了理性思维的领域。方法论的最高境界不是忙于运用高明的、精湛的方法和手段,沿袭固定流程,去实现已规划好的蓝图,而是要把方法所包含的静态规则转化为人的精神坚守与现实践履[6]。

(二)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导向

1.为职业而教育

专精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质是为职业而教育,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实用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实践的重要性,突出“做中学”,为传统教育带来一股新鲜的力量。但它忽视教育与生活的区别、忽视学校与社会的区别、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7]。为职业而教育的结果就是突出实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训练,注重实习、实训,注重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及获得,而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放松对高职生进行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渗透,突出一技之长的培养与训练,即片面强调学生能力方面的工具性素质,忽略其基础理论、思维方式、创新素质、道德品质人文情操等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不得要领[8]。最终,高职院校学生习得的只是特定工种的具体岗位技能,而不能在思维判断与思想方法上获得教育与陶冶。

2.为生计而教育

为职业而教育的实质就是为生计而教育。在民生问题亟待解决的当下,为生计而教育本无可厚非。

有学者研究指出,高职院校对专业技能、与人交流、合作等技能的培养较为重视,而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重视[9]。前者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后者强调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显然,无论是“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分析”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需要思想方法与思维技巧的应对,而方法与技巧正是上述诸多能力背后的根底。

如果高职教育仅限于生计教育,而无其他软性目标的追求,诸如,方法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教育等等,背离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当然不是单向度的发展,不是仅限于“一技之长”的发展,不是仅仅停留于“生计”教育,而是把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强调寓职业教育于普通教育之中,把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融为一体,在培养前者的同时,突出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培养,以应对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的时代吁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困境的突破

(一)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

综合技术教育思想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并予以理论论证的。突出学生了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工具的技能[10]。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主张综合技术教育应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密切联系。认为普通教育是综合技术教育的基础,普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越高,综合技术教育的实施就越顺利;反之,综合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又能促进普通教育的发展[11]。

1.学习基本技能

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首要原则是学习基本技能。所谓基本技能,是指根本的或主要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这里的基本技能涵盖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三方面的基本要素。就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学习基本技能,意指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技术维度,是指核心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术,即制造物品或提供具体服务,也即能“做事” [12]。这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实用操作阶段。其二,方法维度,是指核心能力培养所需要的高级阶段。它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作为知识的技术,含特定形态的知识,有其特有的结构和性质;二是指作为意志的技术,含目标、意图、愿望及选择等要素[13]。这是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深化阶段,近于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技术维度与方法维度各有侧重,二者缺一不可,但后者更能提供理论认识与方法指导。

2.把握基本原理

贯彻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另一原则是把握基本原理。所谓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14]。把握基本原理的具体做法就是,在高职院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除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外,还需要培养高职生多方面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知识,以养成高职生一般应具有的厚积薄发、贯通古今、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思维意识。实质上,基本原理就是贯通、联系、思考、交流、价值的知识。比如,要培养高职生技艺、技能的历史及相关社会意识,这是因为培养的学生须了解技艺与社会心理世界的关系,他们要能够用广博的知识参与对话,能够探讨技术正在把我们引向何方,又怎样把我们引向要去的地方[15]。

在这个技术垄断的时代,学校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连贯的意识,培养学生特定的宗旨、意义和相互关联的意识[16]。无论是“观点”“连贯的意识”“相互关联的意识”,还是“献身精神”“特定的宗旨”“意义”都是关涉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培养的问题。这些都是基本原理,是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培养的基础能力与根本的思维方法及价值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亟待加强教师综合素养

第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无论是什么行业的工作,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自由教育,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强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

第二,博雅教育。职业并不意味着狭义的赚钱,职业教育应拓宽其内涵与外延,向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课程内容:向学生介绍某一职业发展的历史、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其从业人员所面临的道德两难问题等。这些内容将赋予学生全新的视角,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

第三,课题探究。与其他所有专业一样,职业教育也应包括一些带有探究性质的课题,通过对这些课题的深入探索,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17]。

2.及时跟进教师教育

除了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造外,还需要学校的校本培训、课程进修、境内外访学等各种再教育途径。这就是教师的职后教育,相对于教师职前教育、教师入门指导而言的[18]。这也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所在。可从两方面对高职教师进行再教育:一是前沿把脉。学习与职业领域相关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二是理论修养。学习与职业有关的基本教育理论,强化对职业教育的特征与规律的认识,掌握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法[19]。

教师再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其综合素养,拓展其思维广度与思维深度,培植其方法意识,提升其教学质量。

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化是时代潮流。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及时跟进有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帮助他们从思维过程的角度去评估他们的长处和需要发展的领域”[20],以更好地满足学习化社会合格师资的要求,有利于高职学生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方法核心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但其面临的困境非一朝一夕所能化解,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广大高职院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充分认识到方法核心能力培养对于高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及综合素养提升的价值所在,“交流、辩证和开放的方法是教育的指导原则”[21]。只有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才能有效破解当下偏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瓶颈,践履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规范规定,真正落实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社会呼告与时代吁求。

参 考 文 献

[1][12][1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46.40.44.

[2]张健.论职业教育课程方法论演进的逻辑路径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2(7):43-46.

[3]赵汀阳.深化启蒙: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到方法论的关系主义[J].哲学研究,2011(1):90-93.

[4]计洁灵,汤广全.高职人文教育误区的案例分析:课程设置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2(6):66-68.

[5]施雨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及启示――日本长冈工业高等专门学校的个案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4):22-26.

[6]靳玉乐,朱文辉.生成性教学:从方法的惑到方法论的澄清[J].教育科学,2013(1):19-23.

[7] [10] [11]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643.663.668.

[8]唐辉,吴真.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12-16.

[9]曹洋,冯琦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7):37-41.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75.

[15] [16][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9、111-112.

[17][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丁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9.

[18]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3-145.

[19]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基于跨界视域的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0-101.

[20][英]芬坦・奥里甘,等.现代特殊教育实用手册[M].郑威廉编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337.

[21]董毓.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64-69.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blem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mong which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method abilities is one of the predicaments. The dilemma of cultivat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core competence of method mainly includes being parti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and the insufficient connotation of literal education.

The reasons for the dilemma are laying one-side understanding on education policy and emphasizing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view.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the key is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re method abilities; ability cultivation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4

论文摘 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技能课程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深入广泛的专业调研,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工作过程出发, 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设计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竞争力。

“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正在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就业服务,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敬业创新的优秀人才。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往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存在偏差,一方面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有的急需人才缺乏相应专业的培养,出现“产销不对口”现状;另一方面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其就业岗位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与职业岗位进行很好的对接。

我校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高职示范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示范建设专业之一,在示范和后示范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过程中非常重视专业的内涵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审定,把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和打造专业特色作为重点,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1 通过专业调研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1.1 深入市场调研分析人才需求

人才需求分析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通过制订详细的调研计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专业调研。“走出去”就是分批派出专业调研组到相关企事业单位、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实地走访,“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到学校进行研讨。了解毕业生在哪些单位、哪些岗位从事哪些工作,这些岗位需要什么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了解专业发展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以及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等。针对调研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找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从而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与质量标准,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1.2 面向就业岗位和职业证书要求准确把握进行专业定位

通过专业调研汇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就业岗位分布来看,近50%的学生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工作,近30%的学生从事电工、电子类产品质量检验监督等工作,有近15%的学生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其余5%的学生从事产品销售或其他工作。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要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具备专业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法律意识的高技能人才。由于行业准入制度对职业资格证书的严格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前至少应该获取对就业有帮助的一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如电工上岗证、电气设备安装工证等。

2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1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调查入手,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企业兼职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及家长的意见,对专业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得出工作岗位的业务范围,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如“工业自动化工程师助理”工作岗位的职务范围是从事自动化设备及系统设计、选型、系统编程、系统集成和维护等工作,其工作领域为电气工程制图、成套电器控制柜安装调试、PLC自动化系统设计和维护,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及维护、工控网络设备及系统的安装与维护,在课程设置中转换为相应的核心课程。

2.2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突出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从知识、能力和态度3个方面,设计“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由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等模块组成专业课程模块。使之具备:基础性—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针对性—以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为主干,培养学生的技术与技能;实践性—加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实用性—技能训练针对学生的岗位设置;拓展性—相同专业不同岗位能力的培养,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

2.3 以工作过程为主导设计项目化课程

对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打破传统学科性“理论+实验+实习”的课程体系结构,把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适应性的原有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结构,确定了本专业7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4门职业拓展课程,不再单独设置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项目化课程标准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教学内容中精选实际工程案例并经教学化处理形成学习型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为若干个对应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将知识点、技能要求融入到各个项目和任务中,并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融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3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创新教学模式

3.1 灵活、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组织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采取“3+2+1”的教学组织形式,第1~3学期主要学习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技能基本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学会表达、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具备基本职业素养;第4、5学期安排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组织开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使学生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第6学期进行毕业前的综合职业技能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完成论文撰写及答辩,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仅易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而且易于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因此,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应贯穿、覆盖适应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

3.2 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的课程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以校内学习为主,采用“理论+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精讲多练。实践教学中将“指导书”更改为“任务书”,采用“实践与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方案设计、仪器设备选择、制作、测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感知体验、观察探究,在培养职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独立思考、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实行分段集中强化训练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室以单班为单位采用项目化课程组织教学,如2010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4个班在同一时间分别进行4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根据学期教学计划每门课程4~5周,依次轮换。课程教学在实训室以学习型项目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经过强化实践训练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实现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3 “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考核方式

按照课程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考核以校内为主,引入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主要考核“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信息处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数字应用”等6项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以校内考核为主,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素质养成,也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考核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采用“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方式。课程总成绩由课程考核成绩和技能认证成绩两部分组成,二者各占一定的比例。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按项目分别考核然后汇总,每一个项目均从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考核,知识考核重在考查知识的应用和相关的操作规程,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态度考核则重在对学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职业技能认证有理论和实操两部分组成,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可直接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另一种是课程结束后,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考核。

4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重点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也积累了一些建设经验。深刻体会到专业建设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只有深入企业,才能了解企业的需求,把课程体系切实融入职业岗位要求,将专业技能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将考核与评价和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戈平.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2-63.

[2] 李斯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需要厘清的若干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7-9.

[3] 叶曲炜.敬丽敏.刘磊.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138-141.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全站仪测量技术 阶段性技能考核 考核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23

1 引言

高职高专专业课程的传统考核方案通常采用单一的期末理论考试方式。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主要通过期末一次性理论考试成绩来体现。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我们已经知道期末理论考核成绩在学生课程成绩中所占比重太大会带来很多问题。《全站仪测量技术》作为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特点是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全站仪的操作技能,课程实践教学比例相当大,因此,针对本课程我们制定了“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和综合理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考试方案,近年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好效果。

2 实施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的必要性

所谓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是指在《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本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相应的技能操作项目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技能考核。通过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可以更为全面和客观地考查我院工程测量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掌握自己阶段性的学习效果、及时地调整学习方法、改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等,以便于更好地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我院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全站仪测量技术》主要在主讲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传授专业技能,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操,完成一个个学期项目及企业项目的方式来开展,以达到躬学结合、践教合一的目的。

3 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项目设计

3.1 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项目的设计

在《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阶段性操作技能考核评价,要求我们主讲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结合课程长期教学的经验及课程性质,我们将本课程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共分成全站仪基本操作、基本功能测量、三维坐标测量、施工放样测量、悬高测量、对边测量、交会测量、面积测量共八个操作项目。

3.2 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成绩的评定特点

第一,完整性。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和考核,其内容涵盖本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全部教学项目。第二,实践性。《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学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价过程中必然侧重于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第三,独立性。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技能考核过程中,设置一些相对独立的操作项目,考核学生独立完成工程任务的能力。第四,协调性。工程测量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一个团队相互协作,因此,在进行考核过程中,必然要对学生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能力进行考核。第五,客观性。主讲教师给出的成绩应该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3.3 减少教师工作量的措施

第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分批次进行考核。《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本身实践教学比例达到70%左右,因此,可在每次实践教学过程中,先安排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对新的技能进行练习和学习,然后在每组中对学习能力强、新技能掌握快的学生先进行考核,然后由该通过考核的同学对本组其他成员进行指导,并由各组组长负责对其他成员进行考核评分。

第二,学长检查打分制。建立学长打分的机制,从本专业高年级学长中抽调个别成绩优异的同学组成考核组,既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学习交流互促的机会。这对被考核的低年级学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鞭策。

4 综合理论考核的必要性

综合理论考核是以规定的理论教学目标为准,对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做出考核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本门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情况,杜绝某些阶段性技能考核方式中不易监控的作弊行为。所以,阶段性考核不能完全取代综合理论考核,综合理论考核应该作为阶段性技能考核的重要补充。在我们的考核方案中,采取了阶段性技能考核占总成绩50%,综合理论考核占总成绩50%的考核方式。

5 新考核方案的实施效果

我院《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新的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方案实施后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1 有利于健全教学过程质量保证体系

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与综合理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案适应了《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的要求,促进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促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加强学生的项目操作技能的学习,改进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积极督促学生对《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项目操作技能的实践操作学习,保证该课程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5.2 评价客观、公正

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的引入,要求教师针对每个操作项目,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态度、完成质量等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更具说服力。

5.3 教学效果改变明显

我们通过企业调研得出结论:采用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对《全站仪测量技术》课程实操项目专业技能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全站仪的基本操作、维护、全站仪的应用等操作技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更好地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6 结束语

传统的考核方案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新的课程标准,项目操作技能阶段性考核与综合理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案,是我们不断强化职业素质教育,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组织管理,及时准确地反馈学生信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谢利苹.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

[2]张竞超.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

[3]车飞.“工学结合”模式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与构建[J].成人教育,2010.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6

第一条为了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对我市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探索科学考核评价高层次人才成果实绩的办法和途径,进一步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本考核办法。

第二条考核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开放的原则,实行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第二章考核范围

第三条考核适用对象主要包括我市的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市“226工程”培养对象。

其他各类市管高层次人才可参照本办法进行考核。

第三章考核内容

第四条考核内容包括德才表现和成果实绩两部分,重点考核成果实绩。

第五条德才表现是指考核对象管理期内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技术水平和廉洁情况。政治素质,是指政治方向及理论素养、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职业道德,是指道德品质,遵守和执行行业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等;业务技术水平,是指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廉洁情况,是指勤政廉洁等方面的表现。采取定性考核方式。

第六条成果实绩是指能真实反映考核对象在一定期限内取得的成绩、效益和贡献等相关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课题、科研成果、论文著作、荣誉称号以及其它工作、业务方面的成绩等。采取定量考核方式。

第四条考核标准

第七条德才表现考核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一)优秀:政治素质强,职业道德好,廉洁奉公,业务娴熟,工作勤奋,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成绩突出,在本地区、本行业有较大影响或起到表率作用。

(二)合格: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熟悉业务,工作积极,能够完成工作任务,较好地发挥学术技术方面的作用。

(三)不合格:政治、业务素质较差,或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较大失误等。

第八条考核对象的成果实绩分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包括项目课题、科研成果、论文著作、荣誉称号和附属指标五个方面。

第九条项目课题指标是指考核对象参与研究一定层次、数量的科研项目、课题方面的考核指标。分纵向、横向两大类进行考核。

(一)纵向项目(课题)

本单项指标基准分为50分,考核每项项目(课题)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类别系数×角色系数×进展系数×评鉴系数。

1、部级项目(课题)是指立项单位为国务院或受国务院委托的有关部门,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或以全国规划名义下达的项目、课题及科技计划等,系数为2.0;省部级项目(课题)是指立项单位为各部委,省人民政府或受上述部门委托的有关部门,包括国家行业学会、省基金委或以省规划名义下达的项目、课题及科技计划、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计划和社会发展计划等,系数为1.5;市级项目(课题)是指立项单位为市或省有关部门,包括以省级学会、市规划名义下达的项目、课题等,系数为1.0;其余市各部委办局及县(市)区正式下达的项目、课题等,系数为0.6。子项目(课题)下降一个级别。

2、国家高技术计划“973”项目、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863”项目等重大项目(课题)系数为1.5,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人文社科基金类,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攀登计划、国防重大重大科研项目和其它非基金类科技攻关计划、研究计划项目(课题)系数为1.0;博士后科学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其它项目(课题)系数为0.8。

3、主持项目(课题),系数为1.0;担任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系数为0.8。

4、圆满完成项目(课题)计划,进度和质量均好,系数为1.0;完成大部分计划,进度和质量较好,系数为0.8;处于中期,或未完全按计划实施,系数为0.5。项目(课题)停滞不得分。

5、项目(课题)通过部级评审或鉴定,系数为1.5;通过省部级评审或鉴定,系数为1.2;通过市厅级评审或鉴定,系数为1.0;未经评审或鉴定,系数为0.8。

(二)横向项目(课题)

按工作程序与外单位签订合同的横向项目(课题),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类合同,单项指标基准分为25分;测试类合同,单项指标基准分为10分。考核每项项目(课题)得分计算:基准分×结题系数。项目(课题)结题的,系数为1.0;未结题的,系数为0.8。

第十条科研成果指标是指考核对象取得的科研成果(不含非文字成果)以及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体现的研究水平和创新程度方面的考核指标。分奖励、创新、转化三大类进行考核。

(一)科研成果奖励

本单项指标基准分为100分,考核每项科研成果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类别系数×奖级系数×角色系数。

1、部级,指国务院或受国务院委托的有关部门颁发的奖项,系数为3.0;省部级,指由各部委、省人民政府或受上述部门委托的有关部门颁发的奖项,系数为2.0;市厅级,指由省有关厅、市人民政府或受其委托的有关部门颁发的奖项,系数为1.0;县局级,指由市有关局、县人民政府或受其委托的有关部门颁发的奖项,系数为0.5;经科学技术部审批,面向全国或者跨省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社会力量奖励,系数为1.5。

2、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系数为1.0;丰收奖、鲁班奖、农业科技推广奖、星火奖、新技术引进奖、技术改进奖及其它有关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类别的奖项,系数为0.8。

3、特等奖,系数为1.5;一等奖,系数为1.0;三等奖,系数为0.8;四等奖(除县局级),系数为0.5。

4、完成人须有奖励证书并被公布确认。主要完成人(部级排序在前十名、省部级排序在前五名、市厅级排序在前三名、县局级排序第一名),系数为1.0;其他完成人,系数为0.8。

(二)科研成果创新

成果以专利、新产品、规范等表明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创新。单项指标基准分为10分,考核每项科研创新成果得分计算:基准分×类别系数×级别系数×角色系数。

1、授权专利,发明专利系数为10.0,实用新型专利系数为1.5,外观设计专利系数为0.5,发明专利仅获得申请号的,系数为0.2;开发新产品,系数为1.0;制订行业规范、工法、开发系统等并获得认定,系数为1.0。

2、部级系数为3.0;省部级系数为2.0;市厅级系数为1.0。专利不设置级别系数。

3、主要完成人,系数为1.0;其他完成人,系数为0.8。

(三)科研成果转化

指对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对现有成果的应用推广所取得的一定效益,须有权威材料证明。经济效益,包括经生产、应用及转化并形成生产力,为成果的持有方和应用方带来的一次性(直接)经济效益和对其他市场、企业、领域、产品所产生的拉动效应,进而取得的二次或多次(间接)增加的经济效益,每千万元设置3分,最高不超过60分;技术转让收益、增长的利税等,每百万元设置3分,最高不超过60分。具体得分的调整由审核组进行确认。

第十一条艺术类非文字成果,需在由文化部门和专业协会联合举办的活动中获得奖励或取得资格。

(一)获奖作品

单项指标基准分为50分,考核每项作品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奖级系数。

1、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展,系数为2.0;省部级展,系数为1.5;市厅级展,系数为1.0。

2、金、银、铜奖比照一、二、三等奖,系数分别为1.0、0.8、0.6。

(二)参展作品

单项指标基准分为30分,考核每项作品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

入选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展,系数为2.0;入选省部级展,系数为1.5;入选市厅级展,系数为1.0。

(三)收藏作品

必须有收藏证书,单项指标基准分为20分,考核每项作品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

部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系数为2.0;省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系数为1.5;市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系数为1.0。

部级以上的非文字成果,在考核中由审核组确认后,相应调整级别系数。

第十二条论文著作指标是指考核对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含一般性文章)、出版专业著作的数量、层次、引用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一)论文被检索

单项指标基准分为50分,考核每篇被检索论文得分计算:基准分×类别系数×角色系数。

1、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系数为3.0;被EI(工程索引)检索的,系数为2.5;被ISSHP(人文社会科学会议索引)、ISTP(国际科技会议索引)、CITA(每年的被SCI收录的期刊引用的论文数据)收录的,系数为1.5;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系数为1.2;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系数为1.0。

2、论文独立完成的,系数为1.2;第一作者,系数为1.0;第二作者,系数为0.8;第三作者,系数为0.6。

(二)公开

单项指标基准分为20分,考核每篇得分计算:基准分×类别系数×角色系数。

1、Science或Nature,系数为10.0;《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国社会科学》及国外核心期刊,系数为5.0;国外正式期刊,系数为4.0;中文核心期刊(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的核心期刊以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收录期刊),系数为1.5;部级正式期刊,系数为1.0;省级刊物,系数为0.8。在国际会议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论文宣读的,或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集公开发表的,系数视为1.5。

在增刊、内刊、专集、其它论文集发表的均不计分。

2、论文独立完成的,系数为1.2;第一作者,系数为1.0;第二作者,系数为0.8;第三作者,系数为0.6。

(三)公开出版著作

单项指标基准分为40分,考核每部出版著作得分计算:基准分×类别系数×角色系数。

1、学术性专著、全国统编教材,系数为2.0;学术性编著、译著,系数为1.5;专业手册、教学参考书、其它教材等,系数为1.2;科普性编著、实验指导用书等,系数为0.8。

2、独著,系数为1.2;主编,系数为1.0;副主编,系数为0.8;参编,系数为0.5;未编只写,系数为0.1。

第十三条独立发表一般性文章(非学术论文),单项指标基准分为1分,考核每篇文章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

部级报刊杂志,系数为2.0;省级报刊杂志,系数为1.5;市级报刊杂志,系数为1.0。

第十四条发表的论文、文章和出版的著作等获得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以及其它学会、行业等颁发的论文奖次的,在第十二条第二、三款和第十三条得分的基础上设置奖级系数折算核分,部级系数为2.0;省部级系数为1.8,市厅级系数为1.5。

第十五条荣誉称号指标是指考核对象取得的由权威部门授予的一定层次、数量的荣誉方面的考核指标。分专业技术和其他工作两类进行考核。

(一)专业技术类

包括被选拔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3工程”培养对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26工程”培养对象、科技兴市功臣、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及获得青年科学家奖、青年科技奖等。基准分设置为部级15分/项,省部级10分/项,市厅级5分/项。

(二)其他工作类

包括英才奖、伯乐奖、名校长、名教师、优秀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党员、先进个人等。基准分设置为部级10分/项,省部级6分/项,市厅级4分/项。

第十六条附属指标是指反映考核对象工作、业务等方面的一些其它效果和社会、学术影响的考核指标。

(一)获得学科、行业、课程竞赛市级以上名次的,单项指标基准分为10分,考核每项成绩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奖级系数。

1、部级,系数为2.5;省部级,系数为1.5;市厅级,系数为1.0。

2、一等奖,系数为2.0;二等奖,系数为1.5;三等奖,系数为1.0。

(二)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项,基准分设置为省部级5分/项、人;部级10分/项、人;世界级15分/项、人。

(三)担任负责人的单位取得省部级以上有关资质、荣誉,如高新技术企业等,基准分设置为省部级8分/项,部级10分/项。

(四)被吸收为省部级以上各类行业协会会员、专业委员会委员、专家库成员或担任学术职务的,基准分设置为省部级10分/项,部级15分/项。

第十七条特殊行业指标体系中未尽的项目,能表明对象工作或专业方面成果实绩的,基准分参照市厅级每项最高不超过30分、省部级每项最高不超过50分、部级每项最高不超过80分的设置进行考核评分。

第五章考核程序

第十八条总结。考核对象填写考核登记表,列明各项成果实绩,撰写考核期间个人总结(自传)材料,收集整理考核依据的相关附件材料装订成册。

第十九条自评。考核对象对照考核办法自己评定德才表现等次,计算成果实绩量化得分。

第二十条述职。考核对象所在单位在一定范围内组织述职、评议,形成单位考核意见。

第二十一条复核。县(市)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主管部门(或专家委员会)复查材料,核实考核对象两方面的考核情况。

第二十二条审核。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审核,初步确定考核对象的考核结果。

第二十三条审批。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讨论研究考核情况,审查批准考核结果。

第二十四条运用。根据考核结果,对德才表现优秀、成果实绩突出者予以奖励,并推荐、输送到更高层次进行培养、管理和使用。

第六章考核要求

第二十五条根据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具体情况,考核分行业进行考量、评优。

第二十六条考核依据考核对象本人提供的证书和权威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为准。

第二十七条考核过程中涉及各项指标中的层次、级别,依政府序列为准,其余根据公认度进行类推。

第二十八条考核对象同一成果实绩等符合考核标准中一项以上指标的,选择其中的一项进行考核评分,不重复计分。

第二十九条考核对象同一成果实绩获得同类奖项或获得同一序列荣誉称号一项以上的,以较高层次、级别为依据进行考核评分,不重复计分。

第三十条考核对象的成果实绩量化考核各栏目总分不设置得分上限。

第三十一条对不能完整对照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分的,如高技能人才、乡村优秀人才等可依原则采取个人打分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操作。

第三十二条对具体考核对象实施考核依据的考核期间由相应的文件通知予以确定。

第三十三条考核依据的材料如发现弄虚作假的,将取消考核对象的考核资格,并依据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T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3-0000-02

一、认真进行调研,确定课程改革方向

要做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就一定要高度重视调研工作,调研工作必须引起相关人员足够的重视。课题组一定要反复斟酌和修改调查问卷和调查对象,得到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调查方案和具体的调查问卷。

通过调研了解到下面的信息:1.企业对毕业生的未来需求:在将来的十年之间,大部分企业会扩充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2.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企业适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职生就业的岗位大部分都是在维修、装配、调试、质检等四个方面,由此看来,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将来就业的主要岗位就是生产一线。3.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企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德才兼备,能够熟练进行各种业务操作,并且能够做到爱岗敬业、肯吃苦、不怕累。4.课程结构亟待改善,当前的中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更加倾向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操作。5.专业教师常用教学方法和中职生需求方面,教师当前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和中职生的需求密切联系,具体来说,教师更擅长板书教学,而中职生最喜欢的是信息技术和情境教学的整合教学方法。

通过认真进行调研,确定课程改革方向以及面临的困难,从而进行认真地探索,并且按照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更好地进行中职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提升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

二、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密切联系企业专家

通过行业企业一线专家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会议,对本专业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了非常有针对性地分析。通过“岗位定位和工作任务分析”会议,将 “元器件准备”、“装配”、“检测”、“调试”、“总检”五个工作项目初步的确定了下来。

专业核心技能直接关系到中职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工作的开展。专业要发展,就一定要弄清楚核心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专业核心技能的前提之下做出进一步的拓展,而并非让任何的领域都任意的发展。由此看来,明确专业核心技能及核心课程尤为重要。

经过深入地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密切联系企业专家,可以发现,应用电子技术的核心技能是: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技能、电路图的识读技能、电子产品的装接与调试技能、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

三、构建核心课程体系,编写中职应用电子课程标准

(一)按照确定的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

所谓中职应用电子课程的核心课程,就是能够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中职生的学习效率、全面促进其它学科的开展的课程。虽然具备了上述的理论支撑以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定位,然而,为了做好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工作,仍然会面临着一些困难,需要想方设法进行应对,具体如下所述。

1.困难一:知识体系与行动体系的转变方面的困难。在现阶段,中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以知识体系呈现,然而,通过调查发现,中职生更喜欢那些以行动体系呈现的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如何应对这一困难?

应对方案:根据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自身的特征,对于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在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都更加倾向于理论讲解,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这些课程的理论过于难懂,又缺乏实践操作,这就导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不能够激发起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要应对这一困难,就应该传承这些课程不可或缺的优点,并且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操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通过核心技能,就可以对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进行重组,对于整个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打造,使其出现巨大的转变,对于一些中职电子应用技术知识点可以加入到《元器件与电路》、《功能电路的装配与调试》两门新确定的课程中去,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中职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中职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实现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2.困难二:中职生的动手操作和课程理论不能够密切联系方面的困难。在现阶段,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理论课、专业实训课面临着纯理论、纯实践的困难,这就导致中职生的动手操作和课程理论不能够密切联系。

应对方案:根据核心技能,合理设计中职电子应用技术课程。一般情况下,《电子工艺》课是和当前素质教育的思想最一致的,这一课程也受到了众多的中职生的喜爱。基于此,可以对《电子工艺》开展项目教学,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一个个的教学项目中获得最大的收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让中职生更加热爱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中职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将《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列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核心课程的设置,能够大幅度提升中职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避免了纯理论课程的枯燥无味的问题的出现。

(二)分工负责,共同制定中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标准

1.根据相关的资料以及以往的实际经验和教学,确定制定中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标准的主要途径。将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主旨确立为培养中职生的核心技能,将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材建设的主体确立为开发核心课程,将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确立为设计教学项目。按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色及各成员在实践中的经历,从而明确了编写课程标准的思路。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篇8

英文名称:Computer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华东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上海计算机学会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3428

国内刊号:31-1289/TP

邮发代号:4-31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5

期刊收录:

SA 科学文摘(英)(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计算机工程》(半月刊)创刊于1975年,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是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会刊。

办刊宗旨

贯彻党的“双百”方针,繁荣科技创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探讨和传播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加速和促进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本刊特点

以最快的速度、科学求实的精神,精选刊登代表计算机行业前沿科研、技术、工程方面的高、精、尖优秀论文。

刊登内容

上一篇: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审核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