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6:30:44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卓越计划”启动已经有一段时间,各高校对各专业本科阶段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进行了探索。课程设计是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的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全国各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课时不同,教学条件不同,教学模式与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存在差别,因此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供参考。由于核类专业的特殊性,普通高校利用大型核设施进行实践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目前该专业主要选用一些具有工程应用的软件开展课程设计,比如mc-np软件、flunt软件、matlab/simulink软件、pctran软件、fortran软件、labview软件等。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开展的主要课程设计有反应堆物理课程设计、屏蔽计算课程设计、核电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反应堆热工课程设计等。从社会需求以及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专业人才的目标来看,目前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1)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跟工程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缺乏新颖性和挑战性,学生没有兴趣完成课程设计,亟待更新。(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灵活性。以往课程设计都是教师先讲解基本原理与方法,然后学生开展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讨论、互动、引导、激发和案例驱动,学生在面对具体实际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有的学生无法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3)考核方式单一。以往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由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决定,不可避免地存在照搬、照抄他人的现象,成绩评价缺乏标准和透明度,使得课程设计效果不理想。因此,围绕“卓越计划”的要求,合理构建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课程设计的内容,改进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监控和改变考核方式都极为必要。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针对目前课程设计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精心选取课程设计题目

为了提高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必须及时更新课程设计题目。根据以下几个原则选取课程设计题目:(1)按照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学要求;(2)根据学院教学条件选题,需要具备合适的设计工具完成课程设计;(3)题目内容与专业课程相关,通过课程设计更好地巩固专业理论知识;(4)选题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背景,能在以后的毕业设计或是以后的工作中用到。根据选题原则以及结合学生所学知识我们选用了一些多样化、实用性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比如,对于反应堆物理的课程设计,我们精心设计了采用MCNP程序进行栅元、组件的临界计算并设计了一个小堆芯的题目;对于核辐射探测方向,设计了采用MCNP程序计算不同探测器探测效率的题目;对于核电厂运行仿真,设计了采用MATLAB程序或者FORTRAN程序来实现核电仿真等。这些多样化和实用性的课程设计题目,加强了核专业特色,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转变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抓好课程设计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以前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指导教师先讲解课程设计的原理和过程,然后学生自己完成作业,教师不能把握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指导教师采用了图书指导法、讲授法、问题驱动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性教学,要求学生亲自参与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对于不同题目,教师介绍基本原理、设计要求、设计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后,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去完成一个类似的题目,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程设计过程,同时也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个题目。指导教师注重讲解一些典型的例题,指出在设计过程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以便学生吸取经验,尽量减少设计错误。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注重在大思路上进行引导,不干预具体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细节,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反应堆物理课程设计采用MCNP程序对组件进行临界计算,指导教师首先让同学们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典型的组件类型、不同类型组件结构上的差别和组件组成等基本知识;然后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怎样利用MCNP程序实现核电站15×15燃料组件临界计算的例题。课堂中教师重点讲解MCNP程序输入inp文件每一个部分的作用,然后让同学们当场运行MCNP程序,掌握作图及其生成输出out文件等基本运行操作。同学们运行完后,指导教师再讲解out文件的每一个部分,告诉同学们怎样看输出结果。讲解完例题后,教师要求同学们当场实现大亚湾核电站17×17燃料组件的临界计算,同时设计不同可燃毒物的布置方式,掌握不同可燃毒物布置方式下结果的变化趋势。每个做课程设计的同学都拥有一台电脑,可以单独完成作业,如果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可以与同学或教师交流。指导教师全场监控每个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并作为课程设计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做得好的同学,老师当场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碰到问题能够自己想办法及时解决的同学也会获得表扬,同样会获得较好的成绩。指导教师除了注重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比如设计一个小堆芯可能有多种方案,输入文件的代码量不同,同学们可以分成小团队讨论后确定一个方案,团队每一个人完成方案的一个部分,最终实现小堆芯的临界计算。总结几年的课程设计教学经验,采用图书指导法、课堂讲授法、问题驱动和讨论法等教学方式,可以明显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课程设计考核方式

以前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由课程设计报告和平时成绩决定,课程设计报告占了大部分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课程设计报告可能存在抄袭的情况,指导教师无法判断,成绩评定很有可能不公平,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生只注重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不注重课程设计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公平性,课程设计成绩改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30%、实践操作40%和课程设计报告30%。(1)平时成绩30%,包括考勤成绩、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考勤采取签到的形式,上课前签到一次和下课前签到一次,保证学生在上课时间能全程到课学习;学习态度主要包括上课回答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情况;课堂纪律是指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严禁玩游戏和玩手机等,只能做与课程相关的事情,保证学生充分利用好上课时间。(2)实践操作40%,指导教师注重对课程设计每一个环节的考核,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查找资料的能力、编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设计报告30%,成绩包括书写格式、完成情况和创新性等。课程设计最后一般会有附加题,因此设计报告成绩也包括附加题完成情况。成绩评定的方法在课程设计上课前就告知学生。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认真开展课程设计工作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课程设计是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本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详细分析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现状,针对目前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题目选择上,结合学生选用了一些多样化、实用性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题目,加强了核专业特色,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典型例题的讲解以及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激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明显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对整个过程的监控,提高成绩评价的公平性。课程设计改革实践强化培训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核技术应用;专题式;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核技术应用”是本校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必修课,旨在介绍非动力核技术(通常称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及其应用所涉及的主要方法、原理及新进展的一门专业课程;其内容涉及同位素制备技术、核分析技术,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材料改性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其在能源领域内的应用做概略介绍。针对该门课程结构的独特性,我们提出了由所有学生和多名核技术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对其进行专题式教学。由于术业有专攻,采用该种教学模式时专业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融入到课程传授中去,在阐述核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原理的同时,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向学生展示核技术在各个领域所采取的最先进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同时,学生的全员参与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教学效果良好。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就是打破以“课”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有机联系起来组成一个专题,进行专题讲座式教学。与传统的系统教学模式不同,专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按照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有机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专题,然后再把它们组合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并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以实施的教学模式,所以这是一种与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较好对应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学科理论体系的结构,以某一具体问题为中心构建教学内容框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从问题和实践出发的专题设置具有更多的拓展和更为丰富的学科内容,这正是综合性课程教学的生动体现。

二、专题式教学在“核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课程的基本结构及其教学目的

“核技术应用”是我校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必修课,共48学时,每周三个学时,历时16周完成。该课程要求通过这48学时的学习是学生了解核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理解核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及发展现状和前景。课程教学具体分为8个章节,包括:概论、放射性核素的制备、核分析技术与方法、同位素仪器仪表、辐射加工、核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核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核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由上可见,教学内容上几乎每一章内容(概论除外)都是相对独立的内容,可以将其作为一个专题向学生展示。

“核技术应用”这门课程结构上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必须对课程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生动、富有吸引力。不同的教师,从多学科、多方法论的角度,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剖析。这种多教师的专题式教学方式刚好满足了该门课程的授课要求,各位授课教师术业有专攻,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形式多样,使学生能更好更清晰地了解到各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这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课程的教学教育目的,完成了培养方案所定目标。

2.“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本课程教学在“专题式”教学过程中将讲授、讨论融入了课堂,广泛采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品质。此外,考虑到课堂效率和接受程度问题,针对每一个专题部分还可以采取“课上提出问题,适当引导;课下查阅文献资料、判断理解、拓展行业发展”的专题研究法。学员在进行专题研究时自行搜集参考资料,这个过程可以扩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了解学科的研究动态,学习研究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课下环节促使学生自主将理论应用起来,并将分析结果拿回课程上进行讲解,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质疑,既加深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

具体实施步骤可分为以下六个部分:I,教师提出需要专题讨论学习的题目,然后以一连串的问题和悬念引起学生对各专题的注意力、想象力及学习的积极性;II,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根据已有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对所讨论专题的见解,撰写个人发言提纲;III,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在个人发言和小组内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对于所需讨论的专题提出小组集体的认识和见解,并各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本组进行班级演讲;IV,撰写小论文:学生课后根据原有的个人发言提纲和在讨论、听演讲、教师点评中受到的启发,撰写小论文;VI,教师讲评并针对学生讨论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和对整门课程进行系统串联介绍。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对所需讨论题目的认识情况,以及作业中出现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

3.教学效果分析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清楚的发现,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该种教学模式把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就融入了教学过程,有助于解决课程教学与学科发展脱节问题,避免课程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其次,突出教学重点,深化教学内容,克服了长期以来由于教材内容肤浅所带来的课程课堂教学“一般化问题”;最后,由于专题教学把学生调研讨论融入到了课堂教学当中,故而大大激发学生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核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逐渐成熟、广泛起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核技术应用”这样涉及面广的综合性课程的教学。我们根据课程特点引入了学生、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专题式”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该种教学模式不仅仅能适应本门课程的教学需要,出色的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素质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发现,该种教学方式可向同类课程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罗顺忠.核技术应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10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师教育;本土化;本科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59-02

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教育部已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些高校也积极响应并推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1]其中,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因其优秀的培养质量、高度的社会认可度而受到了人们较大的关注。[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纷纷建立工程师学院,尝试学习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3]中山大学也在2010年与法国以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为首的五所法国工程师学校合作组建了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引入法国工程师培养的培养模式,借鉴法国在核能工程师培养上的经验,为我国培养国际一流的核能工程师。[4,5]学院于2010年纳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对外招生。至今第一批学生正好本科毕业,刚经历了本科毕业设计阶段。笔者作为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组织和协调的中方负责人,同时,也参与了毕业设计的具体指导,包括独立指导1个小组、与法方Bertrand Mercier教授共同指导1个小组,同时,笔者之前也完成指导了2008级和2009级两届传统中国模式下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共21人),所以特对法国工程师教育模式下的本科毕业设计进行了总结与思考,希望能对我国的工程师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本科毕业生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完整课程将分六个学年完成,分别为三年的预科教育阶段和三年的工程师教育阶段(对应着我国四年本科教育阶段和两年硕士教育阶段)。课程按照法国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开设,预科教育阶段主要借鉴法国工程师理科精英学校预科班的课程设置,包括法语、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实验、普通化学及实验、电子技术及实验、计算机、社会和管理科学以及英语等课程。工程师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量子物理、流体力学、材料化学、核物理与中子物理、安保概论、系统可靠性、核安全与防护、环境与社会、核电站管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相应的专业课程。

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4年级本科毕业生完成了3年预科阶段的学习,主要掌握了语言、数学、物理和少许化学的相关知识,尚未涉及到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相关的内容。另外,本科四年级对应着工程师阶段的第一年,课程任务繁重,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早上到晚上,除了星期三晚上没课以外,其余时间都在上课;另外,课程安排基本上采用短期集中授课的形式,每周或者隔一周的周末都安排有考试。因此,学生在本科毕业课题的开展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投入时间有限的双重压力。

二、毕业设计开展情况

经中、法双方的共同协商,本科毕业设计分组进行,3~5名学生组成1个小组,每个小组对应着一个大论文题目,每个题目下设3~5个子题目,对应着学校要求:每位同学的本科毕业设计题目不得相同。同时,毕业设计强调国际化和企业参与。本届学生共分为25个小组,其中8个题目来自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4个来自格勒诺布尔综合理工学院(INP)、1个来自法国电力公司(EDF)、5个来自中国广核集团、剩下7个来自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IFCEN)。根据学生的法语水平评估,选取其中的4个小组的毕业论文用法文撰写,其余同学的毕业论文用英文撰写。最后,每组经过答辩后提交一篇总的毕业设计报告;另外,每位同学根据子题目提交1篇毕业论文。

论文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有:

(1)认知问题:法方指导教师对工程师的培养机制较为了解,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针对性地给出了较为简单的题目,类似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程设计,学生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就可以较好地完成。而中方指导教师往往习惯于我国传统模式的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特别是来自中广核的指导教师,由于之前对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的课程设置了解不多,完全假设这些学生和传统本科毕业生一样,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并且最后一学期没有课程,全部时间可用来做毕业设计,所以,他们所提供的题目对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的学生来说普遍偏难,学生需要自学很多专业知识才能完成。

(2)距离问题: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紧密联系,随时交流,每周都召开毕业设计的进度讨论会;而校外导师来自法国和中国广核集团,较难跟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一般说来,学生基本上是通过网络工具,比如skype、Webex、Email等跟法国指导教师进行交流;而中国广核集团虽然在深圳,距离学院所在地――珠海不太远,但是由于平时学生和教师们都很忙,只能偶尔组织周末见面讨论,平时也是通过Email或者电话联系沟通的。

(3)核能行业的保密问题:由于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很多企业指导教师的资料和数据受制于严格的保密制度,无法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只能通过网络和一些公开的文献获取数据,完成毕业论文,论文的质量受到了一定影响。

(4)个别外方导师问题:由于是第一次开展这种形式的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学校没有对企业导师进行严格的选拔,导致了一些不是很有经验的人员被聘为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而这些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力度比较有限。另外,有些外方指导教师比较忙,责任心不是很强,从而影响到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三、总结与建议

经过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开展与实践以及具体指导工作的开展可以发现:如果可能,可针对中法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学生,取消本科毕业设计的环节,代之以一到两门课程。目前这些学生的课程设计都是借鉴了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距离我国传统的大学本科教育要求较远,因此,可以灵活处理,以课程设计代替毕业设计不仅仅在课程安排上比较合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同时增强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倘若坚持继续开展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一是将本科毕业设计时间增加至1年以上,特别是在3年级结束的暑假前将题目落实到每位学生,这样,学生们可利用这个暑假和接下来的寒假来开展本科毕业设计的工作,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

二是提高本校教师的参与度。本校教师跟学生交流比较方便,特别是学院以年轻教师为主,这些老师没课的时候一般都在办公室,可很方便地跟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加上老师们都经过本硕博的严格训练,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可以确保毕业论文的顺利开展与质量。

三是严格选拔校外导师。不能盲目向合作企业征集毕业设计课题,可通过校外合作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或者专家推荐指导教师的形式;也可以鼓励校内资深教授推荐自己认识的校外专家作为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确保校外导师的指导水平。同时,可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协议,明确校外导师的责任与义务。

课程设置方面也可将本科毕业设计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纳入课程安排表,从日常制度上保证学生的投入时间。

参考文献:

[1]刘建立,谭俊峰,王鸿博,等.法国工程师大学校教育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企业培养方案制定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1).

[2]王晓辉.法国工程师教育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2).

[3]于黎明,陈辉,殷传涛,等.企业全过程参与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4]杨佩青,杨东华.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本土化过程中学生分流淘汰的困难及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CN:43-1442/N)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已入编《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荣获第五届湖南省“双十佳期刊”。

该杂志是一本以自然科学领域为主题的学术期刊。该期刊主要刊登核工程与核技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环境工程、生物、制药、数学、物理学等学科(或专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

作为该正在的特色栏目,特别注重“核科学与工程”和“矿业工程”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核科学与工程方面,该期刊刊登的论文涵盖核能的开发与应用、核反应堆的设计与优化、核辐射的防护与安全等方面的研究。矿业工程方面的论文则关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与利用、矿山安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该期刊对于各学科的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实用性,旨在促进学术研究的交流和推动学科的发展。同时,该期刊也鼓励各学科间的跨学科研究,以推动学科融合和创新。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安全工程;人才培养;高校

2010年,南华大学发挥自身几十年为我国核工业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的优势和特色,凭借扎实的专业建设基础,积极申报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核安全工程,并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置。2010年即从新生中通过转专业的方式转入一个自然班开始培养工作,该专业2011年获批湖南省特色建设本科专业,2012年获批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后,原“核安全工程”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调整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2013年经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南华大学以“核安全工程(专业方向)”继续招收本科学生,也是迄今唯一批准设置该专业的高校。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阐述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以期为核安全领域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核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考

随着我国环境压力日益突出,核能作为一种几乎是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我国核电建设的安全、高效发展,国家环保部核安全局已在国内实施注册核安全工程师制度。为了适应核安全人才的强大的需求现状,南华大学于2007年率先在安全工程专业下设置了核电安全工程和铀矿冶安全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并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1]。为了制定核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学科建设团队首先以需求为导向,先后调研了中核福清核电站、中核三门核电站、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二二厂)、中核锦原铀业有限公司等十多个核工业企事业单位,获得了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秦山核电有限公司、西安中核蓝天铀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信函回执反馈意见,并利用南华大学为中核集团开办的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班学生来校学习的机会,分企业类别(核电企业、研究院所、铀矿冶企业、核燃料加工企业、核废物处理企业等)召开学员座谈会,听取意见与建议。同时,组织南华大学相关专业(特别是核类专业)教师多次研讨核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确定以“核安全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宗旨,主要参照国家《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评价师》和《安全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的知识要求,根据“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原则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进行了两次修改。

二、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各个高等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服务对象所确定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培养目标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满足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现代化核工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知识和文化素质,掌握安全科学与工程、核与辐射安全、安全应急管理和职业健康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专门从事核安全与辐射防护工程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工程技术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南华大学提出了核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工程专业基础、人文社科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安全科学和核物理基础理论、核与辐射安全工程技术及安全应急管理相关课程,接受校内外实践环节、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基本训练,具备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所需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具备服务于核工业各个领域的核与辐射安全研究、设计与监管的技能,并具有在核与辐射安全行政管理、核环境与核安全中介等机构中工作的能力。

三、核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重在体现核工业对核安全工程师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的核安全综合知识、核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核安全案例分析、核安全专业实务四大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为导向,建立适应核安全工程领域专业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教学和第二课堂,共计183学分。核心知识领域有工程理化基础、原子核物理、安全人机工程、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应急管理及其系统方法、核与辐射安全。核心课程包括“原子核物理”、“安全学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核与辐射安全”、“防火防爆技术”、“安全检测及监控技术”、“核电安全工程”、“核通风与空气净化”、“锅炉压力容器安全工程”、“铀矿开采安全技术”。实践性教学环节有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安全评价课程设计、核安全设施课程设计、辐射防护课程设计、核通风与防护课程设计、防火防爆课程设计。第二课堂包括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社会调查报告、各类竞赛活动获奖、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全校性的素质选修课程等。

四、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学校合并前的原中南工学院和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隶属于原核工业部,有多年从事核工程与核技术、铀矿开采等方面教学研究工作积累;学校现有核反应堆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物理、辐射防护、采矿工程、放射医学等多个涉核专业。核类学科专业建设为我校核安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核安全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围绕组建“核电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和“铀矿冶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两个核心教学团队开展工作。教学团队成员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实习基地研究人员或工程师组成。对校内教师鼓励中青年骨干去企业锻炼或攻读博士学位及出国进修学习,派出年轻教师参加注册核安全工程师的培训和考试,重视“传帮带”“、老带新”的措施落实到位。校外教师,我们主要聘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成绩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既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有时也被请进校园课堂给学生讲课。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核安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五、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

专业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是专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路是:充分利用学校相关专业的已有资源,重点建设特色实验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建有辐射安全监测实验室、核通风与空气净化实验室、核应急救援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有:用于核环境安全监测分析的EQF3220结合态/未结合态氡子体及氡/钍测量仪、用于核通风与空气净化实验的粒子图像速度分析系统(PIV)、APS-3321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以及正在建设的环境模拟风洞实验室。

六、核安全工程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2]。核安全工程实习基地建设时采用两条途径,一是充分利用南华大学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学校已有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南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十二五”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尾矿库退役治理技术中心研究生实践中心”和“核测控与核安全防护基地”,都已经成为了核安全工程的实习基地。另一条途径是新建校外基地。由于核安全工程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为此,我们以国家核电产业链为导向,补充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先后与中核韶关锦原铀业有限公司、中核通辽铀业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公司、中核四四有限公司、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我们与这些基地间采取顶班替岗、校企科研协同、为企业选拔后备人才等多种互惠的合作模式,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些基地在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4周和毕业实习2周的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还在开展部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基地完成的教学改革。南华大学核安全工程是目前唯一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没有现存的参照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还需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知识点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实践,也希望各相关用人单位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作者:刘迎云 蒋复量 王淑云 单位:南华大学

参考文献:

[1]叶勇军,李向阳,蒋复量等.核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Abstract: Nuclear professionals training b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ay for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is studied and discussed, and the training mode of "broad basis, value practice, much channel, large collaborative" is proposed.

关键词: 核专业;培养模式;协同创新

Key words: nuclear profession;training mod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28-02

0 引言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体现了系统思想与技术创新模式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深化。21世纪以来,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形成,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之间建立网络联结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国际上涌现出大量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结构目标、组织特征、绩效评价、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1,2,3,4]。2011年4月,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5]。这一重要论述对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随后,教育部正式推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各高校积极响应,并与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社会单位联合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整合资源要素,打造创新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南华大学由原隶属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中南工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与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在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实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与湖南省政府共建的管理体制,在“核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特色与优势。本文研究探讨了协同创新环境下南华大学“宽基础、重实践、多渠道、大协同”的人才培养

模式。

1 突出特色,打造协同创新培养平台

南华大学是我国核类学科专业设置齐全、培养层次完整、培养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是中南地区唯一一所覆盖核产业链核学科专业的高校。2011年,学校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4个本科专业、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列入试点专业。学校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积极探索工程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结合校情,精心规划,密切校企联系,突出办学特色,扎实推进试点工作。2012年,学校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改革机制体制,以“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平台共建、体制创新”为主导思想,汇聚国内核燃料循环系统的优质资源,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湖南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核四川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签署协议,由学校牵头组建湖南省“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建设“核资源开发、先进核能技术、核燃料循环安全技术与装备”三个创新平台,并与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部级)签订了共建南华大学核能产业科技园的协议,将打造一个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于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

2 把握规律,树立协同创新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立校之本。协同创新已成为多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教育协同创新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构建协同创新机制过程中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协同创新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形成相互支持、良性互动局面,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是高校面临并需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6]。

高校要充分利用协同创新平台,构建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开放式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学校与各创新主体的联合,让创新主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创新主体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创新主体实践平台,传授实战经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人才,建立创新主体参与的质量保障和评价的多元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文化先行,创造适合其成长的人文环境,特别是对核专业的学生,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南华大学须牢牢把握“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创新能力是提高质量的灵魂”这一主旨,形成协同创新培养理念,利用行业、地方的特点和优势,突破以往封闭式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核专业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

3 整合资源,实施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协同创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过去的强调不同主体参与性,转变为强调主体之间的合作、协同性,同时把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南华大学依托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坚持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实施“宽基础、重实践、多渠道、大协同”的培养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人才培养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建立核专业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体系。

3.1 “宽基础”。充分利用各协同单位的优势资源进行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有效改变目前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与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核科学与技术、核资源开发、核动力装备、核仪器仪表等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适应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独立地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开发工作。

3.2 “重实践”。组建协同创新试验班,每年从大一年级核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班选拔20~30人进入试验班。试验班学生经考核可免试直接攻读研究生。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将培养方案中与工艺、装备等有关的课程安排在协同创新中心授课,将毕业设计、论文等安排在现场进行。培养学生面对工程问题、处理工程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3 “多渠道”。整合协同创新中心丰富的科技条件资源,通过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工程能力训练平台、工程技术开发平台、生活保障平台以及实践教学信息系统,形成完整的工程实践教学条件。通过组建协同生产实习基地、教学科研导师组、工程实践中心以及大学生进企业、校企定向联合培养、暑期社会实践等举措全方位、多渠道强化对学生的培养。

3.4 “大协同”。与各协同单位建立若干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联合考核实践教学质量。以工程实践训练、工程技术开发、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协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结束语

协同创新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深入开展协同创新,是高校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更是行业与地方共建高校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作为一所具有55年办学历史、核专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南华大学要在打造“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加快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实行“宽基础、重实践、多渠道、大协同”的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形成相互支持良性互动局面,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制订体现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要求的协同创新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菅利荣.国际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6-11.

[2]Miles,R.E., Snow, C.C., Miles,G.. Collaborative entre-preneurship:how communities of networked firms u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to create economic wealth[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3]Etzkowita H.The triple helix: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nnovation in action[R].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8.

[4]Auerswald P,Branscomb L ,Demos N,et a1.Understanding Private-sector Decision Making for Early-stage Technology Development:A "Between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Project"[EB/OL]. 2012-1-2, http://www.Atp.Nist.gov/eao.

[5].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1-4-25(02).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64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3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9962人,专科生959人。自学校组建以来,已为社会输送了数万名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近几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学校设有研究生部、电力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学院、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机械学院、文法学院、技术经济系和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2个专业教学院(系、部);设有公共外语教学部、基础教学部、思政教研部、体育教学部、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等5个教学部。学科专业涵盖工、理、经、文、管、法6个门类,开设2个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校现有36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1个,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物业管理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辽宁省内唯一布点专业;10个高职专科专业,其中8个专业招生,均为中外联合培养。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双师”素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目前在职教职工970人,其中专任教师631人,正高级职称教师85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96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121人,硕士学位专任教师41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71人。现有3个辽宁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7个辽宁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2名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2名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5人,千层次人才8人,5名辽宁省高等教育优秀科技人才,8名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2名沈阳市优秀专家。

学校积极探索工程环境建设模式,从社会大教育资源角度优化配置校内外实验实习资源,初步构建了适应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良好工程实践环境。现有1个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94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132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46亿元,其中,微电网技术、核电站控制与运行仿真、600MW火电机组运行仿真等10套百万元以上大型实验装置具有行业先进技术水平。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数字图书馆建设初具规模。馆藏纸质图书66.05万册,电子图书28.4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1.3万种,电子学位论文39.4万篇。校园网以千兆为主干,千兆到楼层,百兆到桌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图书馆和学生生活区。

学校初步构建了国家、省、市三级科研平台体系,现拥有1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研究中心,4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社会治理研究基地,1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工程中心,1个辽宁省高校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6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1个沈阳市工程中心,3个校企合作研究中心。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等部级项目12项,省市级科技项目530项,横向项目160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2008年学校成立了沈阳工程学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2013年更名为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负责科技园运营及学校经营资产的管理,目前控股、参股8家企业,学校经营性资产股份原值近3700万元。

学校先后与加拿大红河学院、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亚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等近30所国外高校缔结友好合作关系。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与加拿大红河学院合作成立的红河国际学院,是我省首个高职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0年启动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合作举办“2+2”学生交流项目。学校聘请各类长短期专家232人次,连续多年被评为我省外国专家聘请与管理先进单位。学校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研修学习,2013年获准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签约单位。学生交流范围不断扩大,有百余名学生赴国外大学学习和交流。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 腾飞的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华北电力大学:巍巍电力府,丝丝朴素情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事业的脊梁”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黄埔”发力绿色人才培养 华北电力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华北电力大学与企业“订单+联合”核电人才培养模式 华北电力大学五十五年历史变迁大事记 华北电力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体系建设探索 华北电力大学横向科研情况简析 华北电力大学10#424宿舍IT设备展 “订单+联合”:中广核与华北电力大学打造核电人才新模式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核工程中法双学士”联合培养项目模式研究 对华北电力大学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华北电力大学获批部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等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未来的中国电力智慧科技园 华北电力大学概况及部分涉电本科专业2013年招生情况一览 钢桁梁整体吊装施工技术研究 东北电力大学电力运行仿真中心 钢网架施工技术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华北电力大学报告厅钢网架整体吊装施工技术 华北电力大学报告厅钢网架整体吊装施工技术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华北电力大学报告厅屋顶为正放四角锥螺栓球钢网架,网架结构因其结构新颖,受力合理,自重轻、用钢量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大型体育场馆、展览中心、影剧院等。 本工程采用的是网架中的螺栓球节点网架,其构件主要在工厂内加工,现场安装工程量少,施工便捷,适用于现场工期紧,施工条件受制约、网架形状复杂、杆件定位困难的异形结构。本工程网架采用地面拼装,整体吊装的施工方法,解决了以往钢网架施工采用的搭架子高空拼装或分段吊装等方法成本高,时间长等缺陷。 关键词:螺栓球 网架 整体吊装

一、工程概况

华北电力大学报告厅工程网架分为两部分,一为观众厅上方网架,轴线尺寸为:27m*36m,网格尺寸为3.0m*2.7m,下弦标高为14.60m,另一为舞台上方网架,轴线尺寸为:18m*27m,网格尺寸为3.0m*3.0m,下弦标高为18.00m,均为正放四角锥平板网架,节点为螺栓球节点。钢管为Q235B,采用焊接钢管,钢球采用45号钢,锥头封板采用Q235B钢,锥头采用锻件。无纹螺母采用Q235钢锻件,当高强螺栓直径M>30时采用45号钢锻件,紧定螺钉采用40CR,经调质热处理,支撑为上弦柱点支撑。

华北电力大学报告厅工程网架采用螺栓球节点网架,这种平板形网架,结构新颖美观,杆件规律性强,网格划一,整体性好,空间刚度大,抗震性能好,杆件之间全部采用螺栓连接,便于安装,操作简便,受力明确。它广泛用于体育馆、展览厅、餐厅、候车室、仓库及单层多跨工业厂房等屋盖承重结构[1]。通过采用网架的定型化设计生产,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优质高效完成了施工任务。

二、网架安装方法:

网架的安装方法应根据网架受力和构造特点,在满足质量、安全、进度和经济效果的要求下,结合现场的施工技术条件综合确定。

一般来说,网架的安装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高空散装法:适用于螺栓连接节点的各种类型网架,并宜采用少支架的悬挑施工方法。

2)分条或分块安装法:适用于分割后刚度和受力状况改变较小的网架,如两向正交正放四角锥、正向抽空四角锥等网架。分条或分块的大小应根据起重能力而定。

3)高空滑移法:适用于正放四角锥、正放抽空四角锥、两向正交正放四角锥等网架。滑移时滑移单元应保证成为几何不变体系。

4)整体吊装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网架,吊装时可在高空平移或旋转就位。

5)整体提升法:适用于周边支承及多点支承网架,可用升板机、液压千斤顶等小型机具进行施工。

6)整体顶升法:适用于支点较少的多点支承网架。

考虑到本工程的网架平面尺寸不太大,最大为27m*36m,同时现场主体结构施工时布置一台塔吊,塔吊最大吊重满足网架吊装要求,故网架安装采用地面拼装,整体吊装的方法进行。

采用整体吊装的安装方法时,其吊点的位置和数量的选择,应考虑下列因素:

1)宜与网架结构使用时的受力状况相接近;

2)吊点的最大反力不应大于起重设备的负荷能力;

3)各起重设备的负荷宜接近。

安装方法选定后,应分别对网架施工阶段的吊点反力、挠度、杆件内力、提升或顶升时支承柱的稳定性和风载下网架的水平推力等项进行验算,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施工荷载应包括施工阶段的结构自重及各种施工活荷载。安装阶段的动力系数:当采用提升法或顶升法施工时,可取1.1;当采用拔杆吊装时,可取1.2;当采用履带式或汽车式起重机吊装时,可取1.3。

在正式施工前均应进行试拼及试安装,当确有把握时方可进行正式施工。

三、施工条件:

1.网架杆件及钢球、螺栓等零部件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后,运至现场。

2.网架支座柱砼达到设计强度,且支撑面应满足如下要求:

1)支撑面中心偏移允差为边长的1/3000且<=30mm。

2)相邻支撑面高低允差为10mm。

3)最高最低支撑面允差为20mm。

4)平整度允差为5mm。

3.施工现场场地平整夯实,施工道路通畅。

4.柱顶预埋件按图纸尺寸放置,预埋件的尺寸误差、水平标高应在公差范围之内。

四、施工准备

1.材料

1)网架材料:根据工程、设计及规范要求,钢管选用Q235制成的高频焊管或无缝钢管;螺栓球选用45号钢;高强螺栓选用40Cr,等级为10.9s;支座等均按照《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的要求配置。焊条Q235钢与Q235钢之间选用E43,Q235钢与45号之间选用E50。

2)钢网架安装用的螺栓球、半成品小拼单元、杆件以及橡胶支座等半成品,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应的国家标准的规定[2]。

3)所有材料具有质量证明及验收报告单,钢球打上工号,所有焊件应编焊工工号,所有产品的质量均按照《钢网架行业标准》JGJ75.1~75.3的要求控制。

2.主要机具:

电焊机、氧气-乙炔切割设备、砂轮锯、杆件切割车床、杆件切割动力头、钢卷尺、钢板尺、卡尺、水准仪、经纬仪、超声波探伤仪,磁粉探伤仪、提升设备、起重设备、铁锤、钢丝刷、液压千斤顶、倒链等工具。

3.作业条件

1)安装前应对网架支座轴线与标高进行验线检查。网架轴线、标高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安装前应对柱顶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查,柱顶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以后,才能安装。

3)采用整体吊装或局部吊装迭时,应对提升设备进行检查,对提升速度、提升吊点、高空合拢与调整等工作做好试验,必须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

五、网架构件加工制作流程

1)螺栓球球节点加工:

螺栓球加工工艺流程如下:

下料锻造毛坯正火处理加工定位螺纹孔加工螺孔及平面打加工工号、打球号 防腐处理

球坯用压力加工的钢锭锻造的黑皮锻件经正火处理,球坯圆度允许偏差本工种为2.5mm。锻造球坯采用胎模锻。

丝锥攻螺纹过程加工:

倒角钻螺纹底孔螺纹孔

螺纹孔经抗拉强度检验合格后方能安装使用,螺栓球标记打在基准孔平面上。

加工螺纹孔及平面设备:使用加工中心机床或采用车、钻、镗、铣床配以专用工装,所用的专用工装,其转角误差不得大于10'。

螺纹孔及平面采用一次装夹加工,采用分工序加工时,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措施。

铣削平面:设计图规定的削平面数值不作测量用,而保证球中心至球平面距离尺寸精度。

2)杆件的加工工艺流程如下:

采购钢管检验材质、规格、表面质量下料、坡口加工与锥头或封板组装点焊焊接检验防腐前处理防腐处理

钢管下料、倒坡口使用管件下料机一次完成,下料时应预留焊接收缩量,以减少网架拼装时的误差。

机械加工锥头、封板及其连接焊缝以及锥头的任何截面必须与相配的钢管材质一致,其焊缝宽度可根据钢管壁厚取2-5mm。封板厚度按实际受力大小计算决定,且不小于钢管外径的1/5。锥头底板厚度也不小于锥头底部外径的1/5。加工按下列工艺过程进行:成品钢材下胎膜锻造毛坯正火处理杆件端部的锥头或封板

钢管与封板或锥头成杆件时,钢管两端对接焊缝质量等级选择相应焊接材料进行施焊,并采取保证对焊接全熔透的焊接工艺。杆件组装点焊时按图纸规定取配对的钢管、锥头或封板以及高强度螺栓在胎具上组装、点焊。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并应符合成品杆件成品尺寸极限偏差和形位公差见表1。

项次

项目

允许偏差

(mm)

抽取样

本数量

检查方法

1

杆件成品长度

±1.0

5%

钢卷尺(经钢卷尺检定架[仪]鉴定)

2

杆件轴线平直度

L/1000,且不大于5

5%

平台、塞尺

3

锥头、封板端面与钢管轴线和垂直度

0.5%

5%

芯轴、V型块百分表

4

锥头封板孔同轴度

1.0

5%

芯轴、V型块百分表

表1 杆件成品尺寸极限偏差和形位公差

3)套筒的加工工艺流程如下:

成品钢材下料 胎模锻造毛胚 正火处理 机械加工 防腐前处理

套筒外形尺寸应符合扳手开口系列,端部要保持平整,内孔径可比螺栓直径大1mm。套筒端部到开槽距离应使该处有效截面抗剪力不低于螺钉抗剪力,且不应小于1.5倍开槽的宽度。螺钉采用高强度钢材,其直径可取螺栓直径的0.16~0.18倍,不小于3mm。螺钉直径可采用6~8mm。

4)高强度螺栓由具备生产许可证的专业制造厂家生产供应,在使用前检查质量检验报告书,并进行抽样检查和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支座制作:

按翻样图纸切割好底板、肋板,肋板与底板、肋板与肋板、肋板与球的组装焊接为T字形接头、十字接头贴角焊缝。焊接工艺应符合国家标准《气焊、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GB985)和行业标准《建筑钢构焊接规程》(JGJ81)的规定。

6)支托制作:

按翻样图切割支托各部件的材料,支托组装焊接为T字型双面贴角焊缝。钢管两端面直线切削加工,其平行度误差不大于0.05。

五、操作工艺

1.工艺流程:

放线、验线安装下弦平面网络安装腹杆安装上弦杆调整、紧固网架整体提升支座焊接、验收网架验收

1)放线、验线与基础检查:

(1)检查地面平整度和抗压强度,合格后方能在地面放线、验线。

(2)根据柱顶轴线位移情况,网架安装单位对提供的网架支承点位置、尺寸进行复验,经复验检查轴线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以后,才能开始安装。

(3)临时支点的位置、数量、支点高度应统一安排,支点下部应适当加固,防止网架支点局部受力过大,网架变形。

2)安装下弦平面网架:

(1)安装第一跨间下弦球、杆,组成纵向平面网格。

(2)排好临时支点,保证下弦球的平行度,如有起拱要求时,应在临时支点上找出坡底。

(3)安装第一跨间的腹杆与上弦球,一般是一球四腹杆的小单元就位后,与下弦球拧入,固定。

(4)安装第一跨间的上弦杆,控制网架尺寸。注意拧入深度影响到整个网架的下挠度,应控制好尺寸。

(5)检查网架、网格尺寸,检查网架纵向尺寸与网架失高尺寸。如有出入,可以调整临时支点的高低位置来控制网架的尺寸。

3)安装上弦平面网架:

(1)网架第二单元起采用连续安装法组装。

(2)从支座开始先安装一根下弦杆,检查丝扣质量,清理螺孔、螺扣,干净后拧入,同时从下弦第一跨间也装一根下弦杆,组成第一方网格,将第一节点球拧入,下弦第一网格封闭。

(3)安装正四角锥体,将四斜杆支撑在下弦球上,在上方拉紧上弦杆,使上弦杆逐步靠近已安装好的上弦球,拧入。

(4)然后将斜杆拧入下弦球孔内,拧紧,另一斜杆可以暂时空着。

(5)继续安装下弦球与杆。一杆拧入原来的下弦球螺孔内,一球在安装前沿,与另一斜杆连接拧入,横向下弦杆(第二根)安装入位,两头各与球拧入,组成下弦第二网格封闭。

(6)按上述工艺继续安装一球四杆正四角锥,在二个正四角锥体之间安装纵向上弦杆,使之连成一体。逐步推进,每安装一组正四角锥,则安装一根纵向上弦杆,上弦杆两头用螺栓拧入,使网架上弦也组成封闭形的方网格。

(7)逐步安装到支座后组成一系列纵向正四角锥网架。检查纵向尺寸,检查网架挠度,检查各支点受力情况。

4)调整、紧固。网架在地面拼装完成后进行整体检查,对不合格处进行调整紧固。

2.网架整体吊装:

1)钢网架整体吊装前的验收,焊缝的验收,高空支座的验收。各项验收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吊装。

2)钢网架整体吊装前应选择好吊点,吊绳应系在下弦口点上,不准吊在上弦球节点上。如果网架吊装过程中刚度不够,还应采用办法对被吊网架进行加固。一般加固措施是加几道脚手架钢管临时加固,但应考虑这样会增加吊装重量,增加荷载。

3)制订吊装方案,调试吊装设备。对吊装设备的检查,对液压油路的检查,保证吊装能平稳、连续、各吊点同步。

4)试吊:正式吊装前应对网架进行试提。试提过程是将塔吊起动,调整各吊点同时逐步离地。试提一般在离地200~300mm之间。各支点全部撤除后暂时不动,观察网架各部分受力情况。如有变形可以及时加固,同时还应仔细检查网把吊装前沿方向是否有碰或挂的杂物或临时脚手架,如有应及时排除。同时还应观察吊装设备的承载能力,应尽量保持各吊点同步,防止倾斜。

5)连续起吊:当检查妥当后,应该连续起吊,在保持网架平正不倾斜的前提下,应该连续不断地逐步起吊(提升)。争取当天完成到位,防止大风天气。

6)逐步就位:网架起吊即将到位时,应逐步降低起吊(提升)速度,防止吊装过位。

3.高空合拢:

1)网架高空就位后,应调整网架与支座的距离,为此应在网架上方安装几组倒链供横向调整使用。

2)检查网架整体标高,防止高低不匀,如实在难以排除,可由一边标高先行就位,调整横向倒链,使较高合格一端先行就位。

3)标高与水平距离先合格一端,插入钢管连接,连接杆件可以随时修正尺寸,重开坡口,但是修正杆件长度不能太大,应尽量保持原有尺寸。调整办法是一边拉紧倒链,另一边放松倒链,使之距离逐步合适。

4)已调整的一侧杆件应逐步全部点固后,放松另一侧倒链,继续微调另一侧网架的标高。可以少量的起吊或者下降,控制标高。注意此时的调整起吊或下降应该是少量的,逐步地进行,不能连续。边调整,还应观察已就位点固一侧网架的情况,防止开焊。

5)网架另一侧标高调整后,用倒链拉紧距离,初步检查就位情况,基本正确后,插入塞杆,点固。

6)网架四周杆件的插入点固。注意此时点焊塞杆,应有一定斜度,使网架中心略高于支座处。因此时网架受中心起吊的影响,一旦卸荷后会略有下降,为防变形,故应提前提高3~5mm的余量。

7)网架四周杆件合拢点固后,检查网架各部尺寸,并按顺序、按焊接工艺规定进行焊接。

六、网架结构防腐涂装

1.施工准备

1)根据设计图纸要求,选用底漆及面漆。

2)准备除锈机械,涂刷工具。

3)涂装前网架结构、构件已检查验收,并符合设计要求。

4)防腐涂装作业在公司油漆厂区进行,油漆厂区具有防火和通风措施,可防止发生火灾和人员中毒事故。

2.工艺流程:

基面清理底漆涂装面漆涂装

3.涂装施工

1)基面清理:

(1)网架结构工程在涂装前先检查网架构件制作、安装是否验收合格。涂刷前将需涂装部位的铁锈、焊缝药皮、焊接飞溅物、油污、尘土等杂物清理干净。

(2)为保证涂装质量,在螺栓球、杆件制成成品后采用全方位自动喷丸除锈机进行喷丸除锈。该除锈方法是利用压缩空气的压力,连续不断地用钢丸冲击网架构件的表面,构件表面轧制氧化皮和附锈。这是一种非常彻底的除锈,并保证了下道油漆工序的牢固、可靠。着物残留在钢材表面的痕迹已是点状或条状的轻微污痕,露出均匀一致的金属光泽[3]。这种方法效率高,除锈彻底,除锈标准达到国家《涂装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规定等级Sa2

2)底漆涂装:

(1)调合防锈漆,控制油漆的粘度、稠度、稀度、兑制时充分的搅拌,使油漆色泽、粘度均匀一致。

(2)刷第一层底漆时涂刷方向应该一致,接搓整齐。

(3)刷漆时采用勤沾、短刷的原则,防止刷子带漆太多而流坠。

(4)待第一遍干燥后,再刷第二遍,第二遍涂刷方向与第一遍涂刷方向垂直,这样会使漆膜厚度均匀一致。

(5)涂刷完毕后在构件上按原编号标注;重大构件还需要标明重量、重心位置和定位标号。

3)面漆涂装:

(1)面漆涂装需待现场安装结束后才进行。同样在涂装面漆前需对网架构件表面,尘土等杂物进行处理。

(2)面漆调制选择颜色一致的面漆,总制的稀料合适,面漆使用前要充分搅拌,保持色泽均匀。其工作粘度、稠度应保证涂装时不流坠,不显刷纹。

(3)面漆在涂装过程中应不断搅和,涂刷方法和方向与底漆涂装相同。

参考文献:

[1] 潘少芬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广西 2010(10)

[2]《网架螺栓球节点用高强度螺栓》 GB/T16939-1997;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华北电力大学始终将能源电力行业作为办学的服务对象,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作为学校党委思考的战略重点,在发挥行业优势、适应企业需求、完善体制机制、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与实践。

形成了全方位服务行业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形成了“以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专业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专业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专业体系。

本科生教育,面向现代电力需求,超前发展新兴能源专业。2002年,组建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使学校成为国内能够培养核电技术和管理人才的5所高校之一。2003年,创建国内第一个“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7年,先后成立“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2010年,抢占国家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经教育部特批,举办太阳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十年来,学校先后调整设置了20多个新兴专业(方向),成功实现了学科专业的拓展与转型。

研究生教育,密切结合能源电力战略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具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外,学校具备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等6个类别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较为齐全的研究生学位授予体系。

同时,校企之间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快速发展。依托行业优势,以企业为主导,联合开发各类培训项目,构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继续教育格局,涵盖特高压、智能电网、电力环保、风电技术、核电技术等领域。

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体系

本科生教育,坚持把适应行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通过“四模块・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有7个部级、12个省部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11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高水平的软硬件支撑。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实现“零距离”工程训练,提高了学生在大型电力系统中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链接。

研究生教育,面向行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建设了具有电力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力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相关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开展基于科研项目合作的联合培养,90%的博士生依托理事单位科研项目开展论文研究,85%的硕士生论文源于企业科研项目。研究生的大量研究成果为能源电力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或管理方案。

继续教育层面,针对教育培训主体多元化、人员多而分散等特点,建立了“中国电力行业远程继续教育网”,服务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该平台建有1000多门课程,内容覆盖发电、输配电、电力设计、电力制造等全产业链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效缓解了企业员工的工学矛盾,降低了培训成本。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长期以来,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探索了一系列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从2011年开始,按“工程创新型”和“工程实践型”两种规格培养工程后备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在110多个企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设了3个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目前,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5个专业举办卓越班36个,学生累计1080人。

(2)“订单+联合”人才培养。2006年以来,与中电投、大唐电力、中广核、上海电气等企业开展“订单+联合”的人才培养。企业深度参与,实现了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共赢,该模式入选首批“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目前,已培养500多名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核电急需人才。

(3)“两段式双导师”研究生培养。从2005年开始,全国率先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以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学生在企业进行一年半的专业实践和论文研究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现有研究生工作站65家,选聘企业导师250余名,已出站近千名研究生,为所在企业提供了极大的科技支撑,特别满足了边远地区电力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4)校企研联合研究生培养。探索面向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新途径,例如同中国电科院联合招收与培养研究生40余名,为其量身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近年,先后入选北京市“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及“国内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为深入推进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以及一流大学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了更高平台。

(5)共建企业高级培训中心。与国电电力、大唐国际及北方联合电力公司等单位合作,共建高级培训中心,为企业量体设计培训方案,开展“订单式”培训。近5年共培训1万多人次,推动理事单位更新员工知识并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6)共同提升教师工程能力。依托行业企业,在全国高校率先实施教师“工程化”培养。2008年以来,每年派出30余名青年博士教师到企业接受工程化实践。同时,学校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任教,现有兼职教师400多名。

(7)电力人才国际化培养。与国(境)外80余所大学及学术机构签订合作协议,通过“2+2”和“3+1”等形式,为电力行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仅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高校就培育了6届共计474名学生。部分学生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深造。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展望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电力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电力系统呈现出大容量、高参数、高自动化、高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当前,随着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创新突破,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发展。建立在化石能源传统利用方式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已经难以为继,以电为中心转变能源开发利用方式,已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推动我国能源电力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环保发展、友好发展,是全行业最根本、最重要、最迫切的历史使命。新时期中国能源电力行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并且在需求的规格和结构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行业产业的发展呼唤高水平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多年来,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应该看到,与飞速发展的能源电力工业新形势相比,与国家对高水平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要求相比,我们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有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合作深度不够、机制不够健全等。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构建校企深度协同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为能源电力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以下工作的开展,努力找准需求对接点,不断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水平: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要结合行业需求,共同制定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等方面在内的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引领能源电力领域人才培养方向。

(2)共同打造高水平实践基地。要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内涵建设,加大投入,改进实习内容,完善管理机制,更好地完成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任务;依托理事单位广泛建立不同形式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优化研究生工作站运行机制。

(3)共同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要深入实施教师“工程化”战略,选派更多的教师到企业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加大聘请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的力度。

(4)共同打造学生就业创业联盟。要建好“电力人才校园招聘基地”,开展就业见习、职业指导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搭建校企之间稳定的人才供需渠道;做好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建立行业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反馈机制;选拔优秀研究生担任企业科技顾问,为理事单位储备人才。

(5)共同打造国际化教育品牌。要配合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解决企业境外项目的人才本土化问题,加大项目所在国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和培养力度;同理事单位紧密合作,站在国际前沿开展企业员工海外培训,提升我国电力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6)共同打造一流的人才培训基地。要参与理事单位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共同研发培训项目及教材;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中国电力行业远程继续教育网”的影响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更高端、更高效、更便捷的继续教育服务,提高企业培训工作的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7)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要按照《理事会人才培养委员会工作规则》尽快健全组织,加强各方专业人员、对口单位和管理人员的沟通,建立可持续工作机制;每年举行全体会议,审议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报告,制定重大人才培养合作计划;开展学校与理事单位的互访,促进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交流,落实理事会人才培养相关工作。

核工程与核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整合资源;环境工程;培养;核特色

作者简介:张晓文(1967-),男,湖南石门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教授;吕俊文(1972-),男,广西陆川人,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61-02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从1977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批院校开设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年招生人数已达到2万人左右。环境工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广义地说,几乎任何一门基础学科或工程学科的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都会在环境工程专业占有一席之地。在现有专业目录中,环境工程可能算得上是一门对其他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我国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计划自专业创建之始至今一直处于发展、完善之中。

虽然各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已统一相同的名字,但各高校依旧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全国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也呈百花齐放、多种特色并存的特点。一般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基础教学,以环境工程原理为专业基础,以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为专业课。培养过程过于强调教学过程,轻视综合能力这一最终目标。强调课堂教学,重视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多为模拟,缺乏“真刀真枪”的实际训练。[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对涉核环境保护与辐射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此规划要求,在核原料开采、纯化和核废物处置循环全过程、核电设计、核工程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与辐射安全、运行管理等领域均需要大量具有核环境保护知识的专门人才。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探索南华大学有核特色环境工程学科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专门人才,使之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服务于国防建设、核工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特色。

一、有核特色环境工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入,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基本走过了以“三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正在朝着有利于改善经济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档次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对环境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既坚持“统一”性又注意发展“特殊”性,突出“个性”。统一性就是在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上做到一致。特殊性就是要根据学校相关学科优势和自身条件及毕业生服务行业、部门和区域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或优势,得到社会的认可。Kyoto大学本科生的教学重点以有毒有害及放射性废物管理为主。德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一般性的环境技术问题,更多地强调工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2]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或正在使自己的环境工程教育特色化。为使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满足国防事业、核电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全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专业知识,为培养多样化、个性化、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构建好平台。在教学体系的制订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核心,多平台设置课程,将实践教学、实习与校内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设有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又分为必修和选修,开设跨专业修双学士学位课程,对学生实行弹性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修满180课程学分、10分第二课堂学分即可申请学位。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意见,将所有的课程分为四大类:一是公共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强调世界观、道德、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二是学科基础课,在于让学生打好基础,开设了“大学物理”、“分析化学”和“核工业生产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课程,提供1~2个专业课程模块,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实行主修和辅修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与“排水工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教学;“环工原理与设备”、“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噪声控制工程”为主要专业课程。特别增设了“核环境学”、“放射性辐射防护”、“放射性三废处理”、“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系统工程”等课程强调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伦理学的观念。四是专业选修类课程,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也可在大类学科范围内任意选课,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开设了“环境管理与法律”、“工程监理”等课程。培养计划的模块化操作除了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外,其显著的特点是增加涉核课程,突出实践教学,使毕业生能快速地适应国防、核工业等有关领域的工作需要。

二、培养核特色环工人才的实践

1.整合资源,促进发展

不同层次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思路有所不同,如何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突出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是实施资源整合、培养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人才的前提条件。核心能力是资源整合的结果,但核心能力首先不是单指一个组织所拥有的一、两种“我有你没有”、“我行你不行”的专长设备、专长技术,而是获取、配置并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的有效优化的整合能力。教学资源整合可分为四个方面。专业内课程资源整合: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就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形成基于课程的教师学习与教研共同体;专业之间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安全工程专业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在专业课之外,与校内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市政工程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环境相关的研究领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拓展专业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校园―社会相关资源的整合: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学校经常开展学术报告、咨询、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核类企业实践教学资源。

2.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育的基地”。实验室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体现专业特色为基础,构建了校园微型专业环境,进行专业之间的横向拓展,实现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整合;市政与环境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放射性辐射防护实验室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作为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节能与环境实验室和氡实验室向学生的科研、毕业论文开放,不仅使实验室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而且使仪器设备的功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探索实验,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部分实验,学生在独立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己设计方案,采用“三开放”形式,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和实验方式开放,以此培养学生的初步工程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强化实践,培养工程能力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大幅度提高实践教育的地位,并以实验的设计上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实验室设计的主要宗旨,使高仿真的实验环境和主体角色体验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源、动力源,强化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设置研究型课程和第二课堂学分,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进行了公共场所空气质量评价、校园环境监测、湘江流域(衡阳段)水质评价、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在表层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研究等;让学生根据情况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制订方案,实施实验,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学校和环境保护协会举办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利用已开辟的6处教学实习基地(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污水处理厂和耒阳电厂等),让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和认知工程的机会。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阅学生综合能力的核心点,对深化学生的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意义重大。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方面做到因材施教,采用约束性选题方式和非约束性选题方式。一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承接的工程项目、科研项目或实验室建设项目确定课题;二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毕业实习内容、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的愿望选题,在指导老师审定下确定题目;三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企业高学历、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确定选题。要求选题应符合以下特点:体现专业特点、结合培养方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结合生产和科研,真题真做,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设计内容与专业知识结构的联系,拓宽知识面;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反映时代特点,尽可能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鼓励学生到社会、生产企业中寻求研究课题。2012届毕业设计(论文)有选择放射性污染处理研究的,如“磁性壳聚糖交联微球吸附低浓度U(Ⅵ)的吸附试验研究”、“云南某铀矿矿坑水铀、镭处理工程设计”、“腐殖酸胶体对铀迁移影响的实验研究”等,进一步强化了放射性三废处理的理论与实践;有选择矿区生物调查的;有选择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大气污染处理的;还有选择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如:“亚新科(南岳)衡阳有限公司含油废水处理工程设计”、“常宁松柏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衡东县大浦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等。

总之,在环境工程专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和完善新的课程体系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了以优势学科带动学科扩展和综合、以学科渗透带动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学科融合强化学科特色,既节省了投资,提高了效益,又体现了自身的特色。在人才培养上,按照基础扎实、专长突出、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加了适应社会需要和技能性的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核特色环境工程教育得到了多家核工业系统用人单位的肯定,每年都有约20%的学生就业于核工业系统的企业和设计研究单位。

参考文献:

[1]柴立元,何德文,闵小波,等.有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教学体系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26(2).

上一篇:审核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