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范文

时间:2023-03-08 02:02:46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范文第1篇

《地理科学》(CN:22-1124/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地理科学》发展定位于精品期刊。支持刊登探索性、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文章力求精辟,期刊内容广博。重视地理学基础理论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同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的论文。

地理科学范文第2篇

中国与海洋邻国间海域划界问题的研究 张耀光,韩增林,安筱鹏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 程国栋,张志强,李锐

沙漠化成因机制及其治理的沙产业模式 樊胜岳,周立华

土壤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龚子同,陈鸿昭,刘良梧,骆国保

中国环境生态形势的空间分异研究 叶庆华

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 刘继生,陈彦光

天津市民购物行为特征研究 仵宗卿,柴彦威,张志斌

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以新疆吐鲁番地区为例 马彦琳

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与区域持续发展 刘红玉,吕宪国,刘振乾,杨青,张柏

小兴安岭针叶凋落物的分解与土壤动物的作用 张雪萍,张毅,侯威岭,殷秀琴

贵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岩溶水特征研究 王腊春,许有鹏,张立峰,史运良,汪文富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 李蕾蕾

遥感图像生态土地分类法在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取中的应用 张树文,薄立群

沙丘背风侧气流的变化特征及其意义 哈斯,王贵勇

三江平原大面积开荒对自然环境影响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刘兴土,马学慧

北京市城乡过渡地带产业结构演化研究 宋金平,李丽平

黄河三角洲的适用生态农业模式及农业地域结构探讨 许学工

灾害地貌专家系统的结构设计 付炜

黄土高原古土壤形态特征的差异及成因探讨 胡雪峰,周杰,孙有斌,安芷生

香港地区港湾沙坝的沉积物来源--以香港大屿山岛贝澳湾为例 王为

松嫩平原西部土地盐碱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李秀军

气候波动对莱州湾地区水资源及极端旱涝事件的影响 邓慧平,李爱贞,刘厚风,陈淑芬,张雪芹

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研究--以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为例 包存宽,张敏,尚金城

农用土地价格初步研究--温州市农用地案例分析 陈浮,彭补拙

城市地表饮用水源保护研究进展 杨爱玲,朱颜明

桂林市区域人粮关系及其协调研究 周生路,朱凤武,彭补拙,赵其国

洱海近代气候变化的化学记录 陈敬安,万国江,陈振楼,黄荣贵

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水害时空分维特征研究 陈亚宁,杨思全,李卫红

土地退化评价与监测技术路线的研究 孙武,李森

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陈佑启,Peter H.Verburg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 彭华

京津地区近50年来水稻播种面积变化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研究 苏桂武,方修琦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强度评价研究 周炳中,包浩生,彭补拙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农业产量的可持续性 赵昕奕,张惠远

跨国公司在上海的区位行为及其空间影响 熊世伟,葛越峰

我国河水主要离子组成与区域自然条件的关系 张利田,陈静生

东北区煤矿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蒋建权,马延吉,佟连军

吉林西部地下水特征及其与土壤盐渍化的关系 宋长春,邓伟

甘肃省武威市绿洲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其整治方略 白永平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以来的风沙沉积及环境意义 王建力,方小敏

我国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研究综述 骆高远

我国地图科学回顾与展望 张世奎,刘兆永,李颖

我国沿海地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盖文启

莫莫格湖泊群近50年来的环境变化 吕金福,肖荣寰,介冬梅,范有生

江苏沿江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 陆玉麒

梅州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陈义彬

贺<中国沼泽志>问世 李文华

中国大陆口岸城市外向型腹地研究 周一星,张莉

近2000年古里雅冰芯气候变化的子波分析 杨保,施雅风

气候与地表覆被变化对梭磨河流域水文影响的分析 邓慧平,李秀彬,张明,陈军锋,张镱锂

南京江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研究 张强,朱诚,姜逢清,于世永

三峡库区搬迁企业空间联系与企业发展模式研究 张文忠,樊杰,杨晓光

抚顺煤田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形态及结构演化研究 李国平,张洋

荒漠绿洲PRED系统特征与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 苏培玺,张小军,刘新民

地域分异的灰色聚类方法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 黄劲松,周生路,彭补拙

上海南汇地区环境变迁与经济开发及其政区演变的相关研究 林拓,张修桂

厦门市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遥感检测与分析 李天宏,韩鹏

鸭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分析 尹昭汉,张国枢,布仁仓,王继辰,曹建洲,王春利

向海湿地沉积芯重金属对流域环境污染示踪 王国平,刘景双,高峰

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环境评价(SEA)初探 车秀珍,尚金城,陈冲

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 王士君,高群,

精准农业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应用 李忠武,蔡强国,王宏,唐政洪,吴淑安

<地理科学>载文作者群统计分析 全华,李铭珊

东北农牧交错区水分条件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张军涛,李哲,郑度

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及转化的控制因素 李忠,孙波,林心雄

东北集装箱运输网络的建设与优化探讨 韩增林,安筱鹏

克鲁格曼的多中心城市空间自组织模型评析 刘安国,杨开忠

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途径 冯仁国

我国西北地区地表反照率的遥感研究 陈云浩,李晓兵,谢锋

GIS支持的澜沧江下游区泥石流爆发危险性评价 闫满存,王光谦,刘家宏

金沙江下游元谋盆地冲沟发育特征和过程分析 柴宗新,范建容,刘淑珍

SOTER支持下ALES模型对海南省热带作物适宜性评价研究 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

地下水资源评价中降水量的时间序列--马尔可夫模型 钱家忠,朱学愚,吴剑锋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吴必虎

建造环境供给结构的转型与都市景观的演化以南京为例 吴启焰,甄峰,张京祥,杨庆

珠江口SX97孔7 000 a B.P.的气候环境变化及流域响应 周厚云,余素华,郭国章

利用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祁连山中段春季降水的变化 王亚军,陈发虎,勾晓华

神农架北坡表土常见花粉的R值研究 刘会平,唐晓春,王开发,潘安定

地理科学范文第3篇

1 地理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钱学森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总结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分11个门类、5大巨系统、4项建设(图1、图2、图3、表1),下面分别表述原著与解解的内容。

附图

图1 钱学森论人类的知识体系

fig.1 the statement of human knowledge system by qian xuesen

钱学森将当今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体系,分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社会科学、建筑科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与美学11个体系。对上述人类知识体系解读,可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地理科学作为客体世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人类主体的主要研究对象;建筑科学界于客体与主体科学之间;军事科学实际上是指谋略科学(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是在掌握所有科学基础上的智慧较量;美学是纵贯于各个学科的;数学科学与系统科学是横贯于各个学科的。因此有以下的科学分类网络系统(图2)。

附图

图2 科学分类的网络体系

fig.2 the network system of science classification

在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图3),地理系统与星系系统、社会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并列,其中的物理、地理、事理、人理、脑理中的“理”都是指研究的“规律”。

钱学森提出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表1)中,除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外,特别提出地理建设,笔者将其修改为地理系统工程,并增加了人口、科教、城镇、资源、灾害、产业。

表1 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结构(略有修改)

tablel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附图

2 地理信息科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来自外层空间的遥感、遥测、定位、通讯信息海量地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处理与解决这些海量数据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应运而生,使得地理信息科学首先获得发展的机会。正是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理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附图

图3 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fig.3 five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包括航天信息网络系统(外层空间卫星之间的信息网络)、地面的网络系统、天地之间的网络系统三部分,是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连通的一体化网络系统。1998年笔者发表了“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的论文[5],2002年又发表了“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6]一文。两篇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创始与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或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都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中的部分子网络或子系统。地理信息科学中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成果是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编码模型。

随着遥感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学家以模式识别为工具对遥感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与分类,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数理统计的方法,把遥感信息看成是没有成因关系的随机变量;物理学家则把获取遥感的物理过程视为遥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辐射传输方程为主的数学工具,事实上不承认地理现象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地理学家将遥感信息当成系列成图的基础信息,快速、准确地制作系列地图。地图是符号系统,其信息量远不可与遥感信息量比较,地图学家把遥感信息转化成符号系统的系列图谱。遥感信息模型则是将地理复杂现象中的非遥感信息转变为归一化的影像信息,与遥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统计与相似准则结合,也即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类比逻辑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括随机的不确定性、模糊的不确定性、灰色的不确定性、分形的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图像与方程(一个像元或一个图斑、一个方程)耦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复杂信息模型[7-9]。这种信息模型只有在遥感技术的推动下才有可能产生。这种信息模型是遥感信息与地理信息连接的纽带。

地理信息系统本来就是为了制作地图而创建的,因此地图学家将从遥感中提取的系列地图存入地理信息系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种地理信息系统无论空间分析功能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进行模型计算,外挂、内嵌种种方式都不可能解决直接进行模型计算问题。系列地图存入计算机的图形库时,信息又是冗余的,因此带来一系列与计算机技术发展格格不入的疑难,最为典型的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说明存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有冗余。遥感信息模型的运算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进行模型计算,由此地理信息编码模型应运而生[10,11]。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形的叠合(overlay)为主;而能够进行遥感信息模型运算的地理信息系统则以像元或图斑中的多位编码的抽取(extract)为主。这又是完全相反的途径。地理信息编码模型还是地理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转化的纽带,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属性库与地理专家系统中知识库联系的桥梁。

总之,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这个巨系统的地理信息科学的内容远远超过了3s(remote sens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范围,而是以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为核心的天—地—人—机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虽然是从属于地理科学的技术科学,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引领地理科学成长的核心力量,因此本刊更名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相提并论,突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性。

3 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系统工程当前尚未被广泛认识,已经认识到的也仅仅是系统工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当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时,必然会涉及地理系统工程的可操作性。地理遥感复杂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进行定量预报和回溯,因此为地理系统工程打下了工程的基础。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是互动的。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复杂的地理系统工程就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地理系统工程的实践指日可待。

4 理论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为地理系统工程提供研究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又为理论地理科学提供技术基础。从遥感信息模型发展到地理复杂信息模型再到地理数学[8],为理论地理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地理科学中首要的是建立开放的复杂巨地理系统的理论;其次是地理类比的广义相似理论[13];第三是一般地理复杂模型理论与地理数学;第四是地理数学在部门地理—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与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理论地理科学如果不能指导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那么就失去了理论意义。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理论地理科学也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理论地理科学的建立指日可待。

5 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然后达到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地球上人类消耗的资源、能源是极其不平衡的,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地球是满足不了全人类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信息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类一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靠基因工程使绿色植被更多地利用太阳辐射,靠纳米技术直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另一方面是靠信息技术节省资源、能源,如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就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靠航天技术获取外层空间信息源,靠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14]。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将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做出重要的贡献。

由上分析,可见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已经被广泛共识,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尚不够充分,因此本刊更名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是适时的,是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的;是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的。在这里我们希望地理科学界的同仁,切不要轻视技术,高新技术恰恰是新理论、新应用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325.

[2] 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1987,6(19):36-46

[3] 钱学森.就“地理科学”答《地理知识》记者问[j].地理知识,1990,(1):90-93.

[4] 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1):120-129.

[5] 马蔼乃.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4):533-541.

[6] 马蔼乃,等.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8.

[7] 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65.

[8] 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数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521-529.

[9] 马蔼乃.遥感地理信息模型[j].地理学报,1996,51(3):266-271.

[10] 马蔼乃.地理信息编码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83-302.

[11] 马蔼乃.地理知识的形式化[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61-274.

[12] 马蔼乃.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首届黄河论坛暨王化云治黄思想研讨会)[n].黄河报(转载),2002.

[13] 马蔼乃.地理图像信息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34-247.

地理科学范文第4篇

1、地理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钱学森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总结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分11个门类、5大巨系统、4项建设,下面分别表述原著与解解的内容。

钱学森将当今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体系,分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社会科学、建筑科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与美学11个体系。对上述人类知识体系解读,可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地理科学作为客体世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人类主体的主要研究对象;建筑科学界于客体与主体科学之间;军事科学实际上是指谋略科学(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是在掌握所有科学基础上的智慧较量;美学是纵贯于各个学科的;数学科学与系统科学是横贯于各个学科的。

在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地理系统与星系系统、社会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并列,其中的物理、地理、事理、人理、脑理中的“理”都是指研究的“规律”。

钱学森提出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中,除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外,特别提出地理建设,笔者将其修改为地理系统工程,并增加了人口、科教、城镇、资源、灾害、产业。

2、地理信息科学

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来自外层空间的遥感、遥测、定位、通讯信息海量地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处理与解决这些海量数据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应运而生,使得地理信息科学首先获得发展的机会。正是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理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随着遥感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学家以模式识别为工具对遥感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与分类,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数理统计的方法,把遥感信息看成是没有成因关系的随机变量;物理学家则把获取遥感的物理过程视为遥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辐射传输方程为主的数学工具,事实上不承认地理现象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地理学家将遥感信息当成系列成图的基础信息,快速、准确地制作系列地图。地图是符号系统,其信息量远不可与遥感信息量比较,地图学家把遥感信息转化成符号系统的系列图谱。遥感信息模型则是将地理复杂现象中的非遥感信息转变为归一化的影像信息,与遥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统计与相似准则结合,也即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类比逻辑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括随机的不确定性、模糊的不确定性、灰色的不确定性、分形的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图像与方程(一个像元或一个图斑、一个方程)耦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复杂信息模型[7-9]。这种信息模型只有在遥感技术的推动下才有可能产生。这种信息模型是遥感信息与地理信息连接的纽带。

3、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系统工程当前尚未被广泛认识,已经认识到的也仅仅是系统工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当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时,必然会涉及地理系统工程的可操作性。地理遥感复杂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进行定量预报和回溯,因此为地理系统工程打下了工程的基础。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是互动的。中国的人口问题、西部开发问题、21世纪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洪旱灾害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农业问题、城镇体系问题、基建布局问题、产业结构动态调整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无不属于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现象是复杂现象,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当研究西部开发时,如果国家各个部门各行其是,石油开发只考虑石油开采与输送管道;交通只考虑公路建设;铁路只考虑铁路建设;水利只考虑南水北调问题;城镇建设只考虑城市规划等,那么整体的西部地区有可能产生许多事倍功半的现象,例如修了公路没有物资运输;城市居民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与产业结构不配套等。钱学森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就是要把地理系统工程与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地结合起来,地理系统工程仅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是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

4、理论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为地理系统工程提供研究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又为理论地理科学提供技术基础。从遥感信息模型发展到地理复杂信息模型再到地理数学[8],为理论地理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地理科学中首要的是建立开放的复杂巨地理系统的理论;其次是地理类比的广义相似理论;第三是一般地理复杂模型理论与地理数学;第四是地理数学在部门地理―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与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理论地理科学如果不能指导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那么就失去了理论意义。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理论地理科学也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理论地理科学的建立指日可待。

5、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然后达到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地球上人类消耗的资源、能源是极其不平衡的,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地球是满足不了全人类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信息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类一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靠基因工程使绿色植被更多地利用太阳辐射,靠纳米技术直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另一方面是靠信息技术节省资源、能源,如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就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靠航天技术获取外层空间信息源,靠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将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做出重要的贡献。

由上分析,可见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已经被广泛共识,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尚不够充分,因此本刊更名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是适时的,是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的;是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的。在这里我们希望地理科学界的同仁,切不要轻视技术,高新技术恰恰是新理论、新应用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325.

[2]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1987,6(19):36-46

地理科学范文第5篇

1 地理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钱学森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 总结 全人类 研究 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分11个门类、5大巨系统、4项建设(图1、图2、图3、表1),下面分别表述原著与解解的 内容 。

附图

图1 钱学森论人类的知识体系

fig.1 the statement of human knowledge system by qian xuesen

钱学森将当今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体系,分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社会科学、建筑科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与美学11个体系。对上述人类知识体系解读,可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地理科学作为客体世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人类主体的主要研究对象;建筑科学界于客体与主体科学之间;军事科学实际上是指谋略科学(包括经济、 政治 、军事等),是在掌握所有科学基础上的智慧较量;美学是纵贯于各个学科的;数学科学与系统科学是横贯于各个学科的。因此有以下的科学分类 网络 系统(图2)。

附图

图2 科学分类的网络体系

fig.2 the network system of science classification

在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图3),地理系统与星系系统、社会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并列,其中的物理、地理、事理、人理、脑理中的“理”都是指研究的“ 规律 ”。

钱学森提出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表1)中,除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外,特别提出地理建设,笔者将其修改为地理系统工程,并增加了人口、科教、城镇、资源、灾害、产业。

表1 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结构(略有修改)

tablel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附图

2 地理信息科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来自外层空间的遥感、遥测、定位、通讯信息海量地增加;随着 计算 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处理与解决这些海量数据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应运而生,使得地理信息科学首先获得发展的机会。正是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理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附图

图3 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fig.3 five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包括航天信息网络系统(外层空间卫星之间的信息网络)、地面的网络系统、天地之间的网络系统三部分,是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连通的一体化网络系统。1998年笔者发表了“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 应用 ”的论文[5],2002年又发表了“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6]一文。两篇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创始与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或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都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中的部分子网络或子系统。地理信息科学中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成果是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编码模型。

随着遥感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学家以模式识别为工具对遥感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与分类,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数理统计的 方法 ,把遥感信息看成是没有成因关系的随机变量;物理学家则把获取遥感的物理过程视为遥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辐射传输方程为主的数学工具,事实上不承认地理现象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地理学家将遥感信息当成系列成图的基础信息,快速、准确地制作系列地图。地图是符号系统,其信息量远不可与遥感信息量比较,地图学家把遥感信息转化成符号系统的系列图谱。遥感信息模型则是将地理复杂现象中的非遥感信息转变为归一化的影像信息,与遥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统计与相似准则结合,也即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类比逻辑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括随机的不确定性、模糊的不确定性、灰色的不确定性、分形的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图像与方程(一个像元或一个图斑、一个方程)耦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复杂信息模型[7-9]。这种信息模型只有在遥感技术的推动下才有可能产生。这种信息模型是遥感信息与地理信息连接的纽带。

地理信息系统本来就是为了制作地图而创建的,因此地图学家将从遥感中提取的系列地图存入地理信息系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种地理信息系统无论空间 分析 功能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进行模型 计算 ,外挂、内嵌种种方式都不可能解决直接进行模型计算 问题 。系列地图存入计算机的图形库时,信息又是冗余的,因此带来一系列与计算机技术 发展 格格不入的疑难,最为典型的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说明存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有冗余。遥感信息模型的运算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进行模型计算,由此地理信息编码模型应运而生[10,11]。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形的叠合(overlay)为主;而能够进行遥感信息模型运算的地理信息系统则以像元或图斑中的多位编码的抽取(extract)为主。这又是完全相反的途径。地理信息编码模型还是地理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转化的纽带,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属性库与地理专家系统中知识库联系的桥梁。

总之,天地信息一体化 网络 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研究 这个巨系统的地理信息 科学 的 内容 远远超过了3s(remote sens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范围,而是以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为核心的天—地—人—机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虽然是从属于地理科学的技术科学,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引领地理科学成长的核心力量,因此本刊更名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相提并论,突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性。

3 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科学范文第6篇

《中国地理科学》(CN:22-1174/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地理科学》是综合性英文地理学术刊物,主要报道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当今国际上关注的,如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

地理科学范文第7篇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25岁(1986年1月1日)

居住地:重庆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2年]

公 司: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行 业:房地产开发

职 位:市场/营销/拓展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地理科学

学 校:重庆邮电大学

自我评价

从事房地产工作多年,前后任职过多个岗位,例如:前期调研、景观设计、销售管理等,对于房地产开发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擅长项目预决算、项目招标、工程管理等岗位。熟练了解房地产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开发流程,具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工作能力出色,曾多次活动优秀员工称号,组织和沟通能力强,能够领导团队完成指标。相信自己可以帮助公司取得良好的业绩。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房地产开发

目标地点: 重庆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市场/营销/拓展经理

工作经验

2010/8—至今: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年]

所属行业:房地产开发

经营部 市场/营销/拓展经理

1、负责对公司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拟定项目发展计划,做好市场定位和产品策划;

2、负责撰写项目的营销策划书,并跟进和监督后续的实施情况;

3、负责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合作中做好充分的沟通和协调;

4、负责对项目每个阶段实施监管和指导,保证完成营销指标;

5、负责制定部门守则,领导下属员工完成工作。

---------------------------------------------------------------------

2008/7--2010 /7: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 2年]

所属行业:房地产开发

营销部 销售经理/主管

1、负责营销过程中的市场调查,为项目提供客户、产品供求、市场定位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2、负责公司项目营销方案的制定与监督执行;

3、负责维护媒体关系,保证广告按时;

4、负责与公司进行协调,并对相关的项目进行监督;

5、负责客户关系管理和投诉处理。

教育经历

2004/9--2008 /7 重庆邮电大学 地理科学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5/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地理科学范文第8篇

2.基于空间聚类分析的松辽流域水资源利用风险评价张学霞,武鹏飞,刘奇勇,ZHANGXuexia,WUPengfei,LIUQiyong

3.区域尺度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与决策体系——以京津唐地区为例李九一,李丽娟,柳玉梅,梁丽乔,李斌,LIJiuyi,LILijuan,LIUYumei,LIANGLiqiao,LIBin

4.中国陆地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区域分析李柯,何凡能,LIKe,HEFanneng

5.煤炭与石油保障风险综合评价实证研究——以北京和浙江为例魏丹青,赵建安,李红强,郎一环,WEIDanqing,ZHAOJian'an,LIHongqiang,LANGYihuan

6.土地利用系统动态变化模拟研究进展裴彬,潘韬,PEIBin,PANTao

7.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对农户耕地利用决策的影响——以河南省睢县为例陈瑜琦,李秀彬,朱会义,张雯,CHENYuqi,LIXiubin,ZHUHuiyi,ZHANGWen

8.基于SPOTNDVI的祁连山草地植被覆盖时变化趋势分析戴声佩,张勃,王海军,王亚敏,李丹,王兴梅,DAIShengpei,ZHANGBo,WANGHaijun,WANGYamin,LIDan,WANGXingmei

9.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氮输入输出关系的影响——以加州SanJoaquin流域为例韩震,罗燏辀,王中根,RandyA.Dahlgren,MinghuaZhang,HANZhen,LUOYuzhou,WANGZhonggen,RandyA.Dahlgren,MinghuaZhang

10.基于遥感的巴丹吉林沙漠范围与面积分析朱金峰,王乃昂,陈红宝,董春雨,张华安,ZHUJinfeng,WANGNai'ang,CHENHongbao,DONGChunyu,ZHANGHuan

11.基于PSR模型的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安全动态评价魏兴萍,WEIXingping

12.青海省柴达尔-木里地区道路沿线多年冻土分布模拟李静,盛煜,陈继,吴吉春,LIJing,SHENGYu,CHENJi,WUJichun

13.地理科学进展 基于MFA的深圳市生态可持续评价黄松林,吴健生,彭建,黄秀兰,HUANGSonglin,WUJiansheng,PENGJian,HUANGXiulan

14.西辽河流域潜在蒸散量时空格局张伟科,杨艳昭,封志明,孙小舟,ZHANGWeike,YANGYanzhao,FENGZhiming,SUNXiaozhou

15.基于生态恢复的塔里木河干流生态需水量预测郭斌,王新平,李瑛,李慧敏,李卫红,赵锐锋,GUOBin,WANGXinping,LIYing,LIHuimin,LIWeihong,ZHAORuifeng

16.1958-2006年玛纳斯河流域水系结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分析凌红波,徐海量,乔木,樊自立,史薇,张青青,LINGHongbo,XUHailiang,QIAOMu,FANZili,SHIWei,ZHANGQingqing

17.基于MODIS遥感数据地表水汽压估算黄耀欢,江东,庄大方,付晶莹,HUANGYaohuan,JIANGDong,ZHUANGDafang,FUJingying

18.不透水表面遥感监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刘珍环,王仰麟,彭建,LIUZhenhuan,WANGYanglin,PENGJian

1.福祉地理学研究新进展王圣云,沈玉芳,WANGShengyun,SHENYufang

2.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物流活动研究进展及启示宗会明,周素红,闫小培,ZONGHuiming,ZHOUSuhong,YANXiaopei

3.两广地区工业-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分析杨威,金凤君,王成金,YANGWei,JINFengjun,WANGChengjin

4.环渤海地区粮食生产地域功能综合评价与优化调控刘玉,刘彦随,郭丽英,LIUYu,LIUYan-sui,GUOLi-ying

5.城市用地扩张及驱动力研究进展刘涛,曹广忠,LIUTao,CAOGuangzhong

6.东北地区中老年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孙平军,修春亮,SUNPingjun,XIUChunliang

7.全球化背景下地域分工演进对城市化空间格局的影响机理李少星,颜培霞,蒋波,LIShaoxing,YANPeixia,JIANGBo

8.近年来中国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述评解利剑,周素红,闫小培,XIELijian,ZHOUSuhong,YANXiaopei

9.中国西部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的关系检验——以青海省为例杨国安,徐勇,YANGGuoan,XUYong

10.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吴文钰,高向东,WUWenyu,GAOXiangdong

11.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俞孔坚,奚雪松,YUKongjian,XIXuesong

12.五大危机事件对美国出入境旅游的影响——基于本底线模型的高分辨率分析孙根年,舒镜镜,马丽君,王洁洁,SUNGennian,SHUJingjing,MALijun,WANGJiejie

13.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综述杨建明,YANGJianming

14.大众旅游者与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比较研究——以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陈楠,乔光辉,CHENNan,QIAOGuanghui

15.中国农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演化机理——以民权县王公庄绘画产业集群为例李学鑫,LIXuexin

16.中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述评刘丽梅,吕君,LIULimei,LVJun

1.中国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温家洪,JianpingYan,尹占娥,孟庆洁,叶欣梁,WENJiahong,JianpingYan,YINZhan'e,MENGQingjie,YIEXinliang

2.野火蔓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国志兴,钟兴春,方伟华,曹鑫,林伟,GUOZhixing,ZHONGXingchun,FANGWeihua,CAOXin,LINWei

3.北京湿地景观监测与动态演变顾丽,王新杰,龚直文,付尧,刘俊,GULi,WANGXinjie,GONGZhiwen,FUYao,LIUJun

4.县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方法——以自治区为例王兆锋,张镱锂,孙威,赵东升,刘林山,WANGZhaofeng,ZHANGYili,SUNWei,ZHAODongsheng,LIULinshan

5.湖冰遥感监测方法综述魏秋方,叶庆华,WEIQiufang,YEQinghua

6.废弃矿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空间重构研究王煜琴,王霖琳,李晓静,张禾裕,WANGYuqin,WANGLinlin,LIXiaojing,ZHANGHeyu

7.IPCC-AR4全球气候模式在华东区域气候变化的预估能力评价与不确定性分析顾问,陈葆德,杨玉华,董广涛,GUWen,CHENBaode,YANGYuhua,DONGGuangtao

8.基于SWAT模型的乌裕尔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冯夏清,章光新,尹雄锐,FENGXiaqing,ZHANGGuangxin,YINXiongrui

9.泾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地理科学进展 李志,王健,刘文兆,LIZhi,WANGJian,LIUWenzhao

10.渭河天水峡谷全新世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朱向锋,黄春长,庞奖励,查小春,ZHUXiangfeng,HUANGChunchang,PANGJiangli,ZHAXiaochun

11.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区夏季积雨云变化特征石光普,,董安祥,王银花,冯婧,夏权

12.土壤斥水性及其对坡面产流的影响研究进展闵雷雷,于静洁,MINLeilei,YUJingjie

13.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鲁春阳,杨庆媛,靳东晓,李新阳,文枫,LUChunyang,YANGQingyuan,JINDongxiao,LIXinyang,WENFeng

14.基于农户用地行为的耕地生产力及隐性损失研究孔祥斌,李翠珍,梁颖,王洪雨,KONGXiangbin,LICuizhen,LIANGYing,WANGHongyu

15.土地制度对北京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高菠阳,刘卫东,GlenNorcliffe,杜超,GAOBoyang,LIUWeidong,GlenNorcliffe,DUChao

16.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建城市化——以鹤壁市为例刘云刚,殷冠文,LIUYungang,YINGuanwen

1.空间象征性意义的研究进展与启示朱竑,钱俊希,封丹,ZHUHong,QIANJunxi,FENGDan

2.历史街区地方文化的变迁与重塑——以北京什刹海为例谌丽,张文忠,CHENLi,ZHANGWenzhong

3.1998-2009年重庆市磁器口古镇旅游用地空间结构演变刘俊,袁红,LIUJun,YUANHong

4.旅游与环境资源关系研究进展郑芳,陈田,侯迎,季小妹,李飞,ZHENGFang,CHENTian,HOUYing,JIXiaomei,LIFei

5.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LIUHongguang,LIUWeidong,TANGZhipeng

6.中国气候变化对县域粮食产量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黄维,邓祥征,何书金,林英志,HUANGWei,DENGXiangzheng,HEShujin,LINYingzhi

7.地震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综述叶珊珊,翟国方,YEShanshan,ZHAIGuofang

8.1997-2007年中国建设用地在经济增长中的利用效率杜官印,蔡运龙,DUGuanyin,CAIYunlong

9.轴辐网络模型及其在交通地理学中的应用吴旗韬,张虹鸥,陈凤桂,叶玉瑶,WUQitao,ZHANGHong'ou,CHENFenggui,YEYuyao

10.铁路客运提速前后省际可达性及空间格局分析孟德友,范况生,陆玉麒,高超,MENGDeyou,FANKuangsheng,LUYuqi,GAOChao

11.兰州市少数民族流迁人口空间行为特征及动力机制高翔,鱼腾飞,宋相奎,程慧波,GAOXiang,YUTengfei,SONGXiangkui,CHENGHuibo

12.人口流出区低收入与高消费并存的庐江模式及其理论意义冯健,王迎,刘洋华,FENGJian,WANGYing,LIUYanghua

13.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张洁,李同昇,王武科,ZHANGJie,LITongsheng,WANGWuke

14.自然地理学的文化转向李雪铭,李建宏,LIXueming,LIJianhong

15.遥感影像混合像元分解及超分辨率重建研究进展胡茂桂,王劲峰,HUMaogui,WANGJinfeng

16.空间统计学进展及其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杨振山,蔡建明,YANGZhenshan,CAIJianming

1.基于产权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冯凌,FENGLing

2.欠发达农区农户的外部响应能力及其环境影响——基于河南省1251家农户的调查李二玲,李小建,闫家厂,LIErling,LIXiaojian,YANJiachang

3.黄土高原坡耕地苜蓿产量及水土流失地形分异模拟——以延安燕沟流域为例杨波,徐勇,YANGBo,XUYong

4.黄土高原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综述王计平,陈利顶,汪亚峰,WANGJiping,CHENLiding,WANGYafeng

5.中国资源地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张芳怡,濮励杰,邢志远,丁蕾,彭补拙,ZHANGFangyi,PULijie,XINGZhiyuan,DINGLei,PENGBuzhuo

6.内陆水体环境遥感监测研究评述黄耀欢,王浩,肖伟华,秦大庸,HUANGYaohuan,WANGHao,XIAOWeihua,QINDayong

7.农业干旱风险研究进展何斌,武建军,吕爱锋,HEBin,WUJianjun,LVAifeng

8.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沙关系的影响刘淑燕,余新晓,信忠保,李庆云,李海光,雷凤燕,LIUShuyan,YUXinxiao,XINZhongbao,LIQingyun,LIHaiguang,LEIFengyan

9.基于GIS的怒江峡谷人居环境容量评价——以泸水县为例李益敏,刘素红,李小文,LIYimin,LiuSuhong,LIXiaowen

10.半城市化地区住区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刘江,崔胜辉,唐立娜,邱全毅,黄云凤,LIUJiang,CUIShenghui,TANGlina,QIUQuanyi,HUANGYunfeng

11.中国城市水土保持研究综述曾祥坤,王仰麟,李贵才,ZENGXiangkun,WANGYanglin,LIGuicai

12.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杨亮,吕耀,郑华玉,YANGLiang,LVYao,ZHENGHuayu

13.西方经济地理学对国家边界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王亮,刘卫东,WANGLiang,LIUWeidong

14.地理科学进展 基于投入产出的中日美产业关联结构演进比较王德利,方创琳,高璇,WANGDeli,FANGChuanglin,GAOXuan

15.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时空演化吴威,曹有挥,梁双波,WUWei,CAYouhui,LIANGShuangbo

16.怀化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杨立国,周国华,YANGLiguo,ZHOUGuohua

17.地理学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葛岳静,王静爱,杨胜天,朱良,刘宝元,GEYuejing,WANGJing'ai,YANGShengtian,ZHULiang,LIUBaoyuan

地理科学范文第9篇

《地理科学进展》(CN:11-3858/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地理科学范文第10篇

1地理科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钱学森在20世纪80-90年代逐步完成了总结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分11个门类、5大巨系统、4项建设(图1、图2、图3、表1),下面分别表述原著与解解的内容。

附图

图1钱学森论人类的知识体系

Fig.1ThestatementofhumanknowledgesystembyQianXuesen

钱学森将当今人类对科学知识的体系,分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社会科学、建筑科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与美学11个体系。对上述人类知识体系解读,可以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地理科学作为客体世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和行为科学作为人类主体的主要研究对象;建筑科学界于客体与主体科学之间;军事科学实际上是指谋略科学(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是在掌握所有科学基础上的智慧较量;美学是纵贯于各个学科的;数学科学与系统科学是横贯于各个学科的。因此有以下的科学分类网络系统(图2)。

附图

图2科学分类的网络体系

Fig.2Thenetworksystemofscienceclassification

在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图3),地理系统与星系系统、社会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并列,其中的物理、地理、事理、人理、脑理中的“理”都是指研究的“规律”。

钱学森提出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表1)中,除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外,特别提出地理建设,笔者将其修改为地理系统工程,并增加了人口、科教、城镇、资源、灾害、产业。

表1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结构(略有修改)

TablelThesystemstructureofsocialismconstruction

附图

2地理信息科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来自外层空间的遥感、遥测、定位、通讯信息海量地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处理与解决这些海量数据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应运而生,使得地理信息科学首先获得发展的机会。正是地理信息科学这门用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理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附图

图3五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Fig.3Fiveopencomplexgiantsystem

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包括航天信息网络系统(外层空间卫星之间的信息网络)、地面的网络系统、天地之间的网络系统三部分,是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连通的一体化网络系统。1998年笔者发表了“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的论文[5],2002年又发表了“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6]一文。两篇论文基本上代表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创始与发展,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或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都是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中的部分子网络或子系统。地理信息科学中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成果是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编码模型。

随着遥感信息的大量获取,数学家以模式识别为工具对遥感信息进行图像处理与分类,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数理统计的方法,把遥感信息看成是没有成因关系的随机变量;物理学家则把获取遥感的物理过程视为遥感信息的成因,因此采用反演的方法,使用辐射传输方程为主的数学工具,事实上不承认地理现象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地理学家将遥感信息当成系列成图的基础信息,快速、准确地制作系列地图。地图是符号系统,其信息量远不可与遥感信息量比较,地图学家把遥感信息转化成符号系统的系列图谱。遥感信息模型则是将地理复杂现象中的非遥感信息转变为归一化的影像信息,与遥感信息一起用方程、统计与相似准则结合,也即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类比逻辑结合;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包括随机的不确定性、模糊的不确定性、灰色的不确定性、分形的不确定性)辩证统一;图像与方程(一个像元或一个图斑、一个方程)耦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理复杂信息模型[7-9]。这种信息模型只有在遥感技术的推动下才有可能产生。这种信息模型是遥感信息与地理信息连接的纽带。地理信息系统本来就是为了制作地图而创建的,因此地图学家将从遥感中提取的系列地图存入地理信息系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这种地理信息系统无论空间分析功能多么强大,也不可能进行模型计算,外挂、内嵌种种方式都不可能解决直接进行模型计算问题。系列地图存入计算机的图形库时,信息又是冗余的,因此带来一系列与计算机技术发展格格不入的疑难,最为典型的是数据挖掘,数据挖掘说明存在数据库中的信息有冗余。遥感信息模型的运算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进行模型计算,由此地理信息编码模型应运而生[10,11]。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图形的叠合(Overlay)为主;而能够进行遥感信息模型运算的地理信息系统则以像元或图斑中的多位编码的抽取(Extract)为主。这又是完全相反的途径。地理信息编码模型还是地理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转化的纽带,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属性库与地理专家系统中知识库联系的桥梁。

总之,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这个巨系统的地理信息科学的内容远远超过了3S(RemoteSensing,GlobalPositioningSystem,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的范围,而是以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为核心的天—地—人—机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虽然是从属于地理科学的技术科学,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是引领地理科学成长的核心力量,因此本刊更名时,将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相提并论,突出了地理信息科学的重要性。

3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系统工程当前尚未被广泛认识,已经认识到的也仅仅是系统工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当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时,必然会涉及地理系统工程的可操作性。地理遥感复杂信息模型的建立,可以进行定量预报和回溯,因此为地理系统工程打下了工程的基础。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是互动的。中国的人口问题、西部开发问题、21世纪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洪旱灾害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农业问题、城镇体系问题、基建布局问题、产业结构动态调整问题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无不属于地理系统工程。

地理现象是复杂现象,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当研究西部开发时,如果国家各个部门各行其是,石油开发只考虑石油开采与输送管道;交通只考虑公路建设;铁路只考虑铁路建设;水利只考虑南水北调问题;城镇建设只考虑城市规划等,那么整体的西部地区有可能产生许多事倍功半的现象,例如修了公路没有物资运输;城市居民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与产业结构不配套等。钱学森的社会主义总体设计部就是要把地理系统工程与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地结合起来,地理系统工程仅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是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人口中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是人口系统中的要素;资源中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资源、大气资源等又是资源系统中的子系统;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是环境系统的子系统;交通、铁路、航运、航空、供排水、供电、供气、供暖、电讯、电视、计算机网络是基础建设系统的子系统等。系统嵌套系统,分层次子系统与交叉子系统,构成完整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研究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首先是将系统分解为多层次的子系统,明确其中的交叉子系统;其次是从定性到定量地确定子系统中各个要素与指标体系;第三是根据指标(相似准则)建立模型进行预测预报;最后是检验该巨系统的效益与效率。当前大多数是分别研究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灾害、城镇、基建、产业等子系统,在一个地区全面研究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有效实例不多,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还远远够不上地理系统工程。笔者曾在2000年底提出中国水资源、水灾害、水环境、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统一解决的洪水充分利用,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的地理系统工程,中国科技报曾进行报道,之后笔者在“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一文中进行阐述,首先所能进行的研究是虚拟地理系统工程。全国水系网络化与渤海淡化是21世纪的世纪工程,尚需有识之士共识,广泛地深入研究,进一步的论证。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复杂的地理系统工程就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地理系统工程的实践指日可待。

4理论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为地理系统工程提供研究方法与手段;另一方面又为理论地理科学提供技术基础。从遥感信息模型发展到地理复杂信息模型再到地理数学[8],为理论地理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地理科学中首要的是建立开放的复杂巨地理系统的理论;其次是地理类比的广义相似理论[13];第三是一般地理复杂模型理论与地理数学;第四是地理数学在部门地理—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与区域地理—区域地理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理论地理科学如果不能指导部门子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区域地理系统工程的研究,那么就失去了理论意义。

如果没有以高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地理信息科学的支撑,研究理论地理科学也是空想,然而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掌握了地理信息科学的许多关键技术,理论地理科学的建立指日可待。

5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

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主义”,然后达到了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地球上人类消耗的资源、能源是极其不平衡的,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地球是满足不了全人类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信息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类一方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靠基因工程使绿色植被更多地利用太阳辐射,靠纳米技术直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另一方面是靠信息技术节省资源、能源,如天地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就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靠航天技术获取外层空间信息源,靠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信息社会中的作用[14]。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将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做出重要的贡献。

由上分析,可见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已经被广泛共识,地理系统工程与理论地理科学的发展尚不够充分,因此本刊更名为“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是适时的,是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的;是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的。在这里我们希望地理科学界的同仁,切不要轻视技术,高新技术恰恰是新理论、新应用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325.

[2]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1987,6(19):36-46

[3]钱学森.就“地理科学”答《地理知识》记者问[J].地理知识,1990,(1):90-93.

[4]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1):120-129.

[5]马蔼乃.航天信息与地理信息一体化网络系统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4):533-541.

[6]马蔼乃,等.论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1):1-8.

[7]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65.

[8]马蔼乃.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数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521-529.

[9]马蔼乃.遥感地理信息模型[J].地理学报,1996,51(3):266-271.

[10]马蔼乃.地理信息编码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83-302.

[11]马蔼乃.地理知识的形式化[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61-274.

[12]马蔼乃.21世纪黄河系统工程方略(首届黄河论坛暨王化云治黄思想研讨会)[N].黄河报(转载),2002.

[13]马蔼乃.地理图像信息模型[A].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C].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234-247.

上一篇:小学生家庭教育范文 下一篇:创新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