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活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9 23:55:45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学活动;校园文化;导向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这对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职校园文化不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而且还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又是高校的灵魂、师生凝聚力的源泉和提高提高校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活跃于校园中的各种文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相互影响成为高职校园的常青藤。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高职校园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为基础,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为目标,以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网络育人,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势在必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据了解,当前的高职院校,大多是从原来的中专升格来的,学校教育跟着市场走,许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也为了尽快把学生推向社会,以创造更大的效益,干脆就把文化课全砍掉,只开设专业课。表面看起来学生开心,因为他们本来文化基础就差,自然不愿学。老师教学效率高,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程。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人文知识比较匮乏。调查中显示,重专业、轻人文,重专业知识积累、轻综合素质提高等倾向在学生中比较明显。经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具备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技能。相比之下,学生的人文知识普遍较差。我真替学生担心,在市场经济下,找工作如此难,一旦他们专业不对口,他们还能做什么?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乏的现状,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借助校园文学活动这个平台来弥补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校园文学活动形式

1.文学创作。大学里很多社团都被认为是少数人的舞台,只有文学社团是不拘一格的,他面向全体学生。社团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定期的定向的文学创作,社团外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向校报、校刊、广播站投稿,甚至是为班级、学校的宣传栏投稿,可以是瞬间所见、所闻、所想,也可以是从报刊杂志上的摘抄,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演讲和辩论赛活动。可以是命题演讲和辩论,也可以是自选题演讲和辩论。不论哪一种形式,都能使一部分学生在一定时间抽出时间来探讨相关话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更多的人。

3.猜谜和文学讲座。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或文学讲座,可以分系进行,形势非常灵活,受益于全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不至于走出校门说“鲁迅是外国人”之类的笑话。

四、校园文学活动是传播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加,要求生产者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能力上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受用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的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理解力、归纳力、创造力,使他们在不可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承担起将科研型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重任。

我们知道,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教育历来都是“外施性”的,其效果素来不尽如人意。然而,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已经证明文学是人类最历史而又最现实的自觉兴奋点,文学给人的熏陶、对人的影响力历来是其他学问难以替代的。例如,借助文学社团的校刊,让学生在班上互相传阅,因为是同学们的作品,学生很乐意读,读得多了,茶余饭后相互交流,自然心领神会。还有广播站播出的稿件,宣传栏撰写的文字或粘贴的图片,既是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的体现,又是精神文化所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并接受了校园文化。

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的考虑、长远的规划,一旦确定,需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下去,经过时间的锤炼,不断完善,在广大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并巩固下来,成为自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激励着学校组织及成员共同朝一个目标努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学活动来传播校园文化。

五、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学活动提供导向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2

【论文摘要】当前农村小学由于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原因,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大多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层面上,整理整理环境、刷刷墙字、写写标语等。当然这些对陶冶学生情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却很少有人问津。现就“如何搞好农村小学的活动文化建设,净化校园文明风气”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精神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

1 近年来一些农村小学学生课余活动现状

下课铃刚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一群一群的男孩聚在墙根屋角打四角板成风、弹玻璃珠成风、有的在平地上滚铁环,无论天气如何,风雨无阻,上课铃声响了还迟迟不进教室。打四角板的同学甚至把新书和本子都撕下折四角板了,弹玻璃珠的同学把父母给的中餐钱也买了玻璃珠。这些行为是一种变相赌博,它妨碍孩子的思想健康发展,在校园里影响极坏。校长再三叮嘱各班主任教育学生不准玩这些败坏校风的东西,有时也亲自阻止,当然老师们也尽力教育了,“安稳”几天,但没过多久又“卷土重来”。这种腐败的习气至今还难以收拾,不但影响校风更影响学习。学校无法治理学生这种活动行为的原因何在呢?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加之学校文化生活枯燥乏味,所以趁着下课时间就赶紧活动活动,放松放松,但学校没有更好的活动项目,如此,学生只好自寻开心,就玩起打四角板、弹珠珠的游戏了。

2 搞好农村小学的活动文化建设,净化校园文明风气

校园文化的主旨就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来的-培养品学兼优和健全人格的人才离不开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想让学生去掉那些腐败活动习气,变得勤学好问,活泼可爱,农村学校应该借鉴一些先进的教育策略,从活动文化建设着手,每月举行一系列文体活动比赛,如“琴、棋、书、画”、跳、跑、体操、数学竞赛、诗歌朗诵、演讲等,可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开展多项活动,让学生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还可以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学守则讲规范知识竞赛”、“安全知识比赛”、“文明之星评选”、 每年一度的作文竞赛和口算王争夺赛。比赛可分个人的和团体的,激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练习,儿童爱面子、好表现、喜欢得到表扬,老师们注意及时对有进步的同学加强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这对文化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给学校增添无限生机,学生的智力得到极大开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待人接物的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能为学校教育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农村小学制度文化建设,促进良好的校风的形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农村小学教学条件有限,不是每样都能做得好,但只要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能有这样的想法,并努力去实施,去监督,持之以恒,校园里的文明风气就会有更好的进步,祖国的下一代也会更好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3

【关键词】健美操;大学生;校园文化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是作为一种社区文化而存在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新时期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健美操作为一项在我国蓬勃兴起的集健身,娱乐,观赏为一体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在大学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同时,健美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并逐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探讨健美操运动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和开展的形式,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使健美操在学校得到普及和发展。

1.大学校园文化的现状

人类社会已进入新的科技时代,我国正面临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转变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主体文化转型的剧烈变化,国际国内文化大环境对校园文化从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到生活方式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1有来自正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的觉醒,自主观念、竞争意识、成才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法制观念都大大增强,进取开拓和拼搏精神得到激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娱乐活动增多,人际交往、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1.2有来自负面影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生活格调的低俗化以及消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客观存在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低俗文化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方向发展。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稳定和谐的小环境,并对大环境的优化做出积极贡献。”

2.健美操在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健美操锻炼是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快节奏生活方式带来“文明病”蔓延的历史背景下,人类为保护自身健康而创造的一种健身体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富裕,追求健与美的心理趋向日益强烈,以健身为目的的运动经过广泛吸取体操、迪斯科等舞蹈,借助音乐节奏、旋律及风格调控动作、体验情感,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发展成为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通过身体练习达到健身、健美和健心为目的的新型体育项目。它具有很强的群众性、艺术性、娱乐性和创造性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以自我锻炼,自我塑造,追求健与美的全面发展而为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2.1健美操锻炼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功能。它是一种有氧代谢运动,通过较大密度和强度的身体练习,对身体各关节、韧带、各主要肌群和内脏器官施加合理的运动负荷,从而有效地改变体重、体脂等身体成份,提高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的机能,发展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促进大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功能,使生命健康、强壮,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而呈现出美的魅力。开展课外健美操锻炼,不但与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全面增强大学生体质。而且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美,使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抵制消极的思想对校园文化的侵蚀。

2.2健美操塑造健美形体的功能。追求形体美是人们选择健美操的直接动机。形体美主要指人体外形的匀称、和谐、健美。遗传因素生成了人的基本体型,但后天塑造却是完全可能的。健美操是在生理学、解剖学、人体造型学、体育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创编的,其动作和程序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实践证明它是塑造形体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是单纯外观的轮廓线条美,还必须赋予它动态美。大学生经过健美操训练,无论站立或行走的姿态都是舒展、大方富有生气的。当然最深层最核心的是人有文化教养和气质所表现出来的仪表风度。因此,内在美与外形美的完美结合是大学生所追求的高层次的人体美。

2.3健美操运动具有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的功能。健美操本身就是一种健与美的艺术创造。操练过程就是一种美的展示和体验,在塑造人体美的体验中,自己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也得到培养,提高了主体审美意识。大学生通过这种文化艺术活动情操,精神境界升华,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个性的塑造。

2.4健美操运动具有健康、活泼、高雅的娱乐功能。大学生在校园内同样存在着休闲生活方式的空间。健美操这一文化艺术活动以充满时代气息的面貌而存在,它那激烈欢快的旋律,健美有力的,鲜明的节奏风格,给大学校园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给校园消闲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提高了休闲娱乐活动的文化品位。

2.5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最后阶段,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它的培养目标不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知识能力、身心素质上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教育导向、开发创造、娱乐调节、激励凝聚等功能,营造最好的育人环境,实现高等教育培训目标。在大学校园这个学校与社会接轨的实践环境里,他们摆脱了单纯受教育的地位,转而以自我为主体,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进行自我塑造,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

3.建议

3.1 发挥大学生健美操社团的作用

在高校,一方面通过健美操教学课和课外活动学习健美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加入健美操协会, 不断提高自己的健美操技术水平。在许多大学,都成立了不同名称的健美操协会和爱好者社团。健美操协会可指派专业教师定期,定时的举办健美操培训和指导,让有专长和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接受进一步的训练,以增进健身知识,提高运动水平。同时健美操协会还可以经常性地举行不同种类、不同难度、适合不同水平学生参与的各种形式健美操活动,吸引全校的学生参加,使大多数同学在参与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运动的热情,从而使大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为校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美操活动

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为促进各院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技术提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管理部门、校体委、健美操协会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多种健美操活动,如比赛、表演,这不仅使学生有机会检验自己在健美操课中所学健美操技术的水平,提高自身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展现学生自我的自信心和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也能激发观赏学生的健美操兴趣,提高自觉锻炼的热情,而不是简单的看热闹。

参考文献:

[1] 张宁.论健美操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体育科技,2003,6(3):71-72.

[2] 肖光来.健美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1-24.

[3] 钟利.健美操与校园文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21(11):34-35.

[4] 施彬.试论校园文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2,19(14):35-36.

[5] 刘勇丹.校园体育文化本质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7(4):116-117.

作者简介: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4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对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及创建提升素质教育氛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讨论校园文化应当关注其功能及其作用的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教书育人等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实践中,在营造健康向上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更应当让校园文化发挥促进学习的功能,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属性应是学习功能。因此,设计、营造校园文化必须将重心放置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

学术界、各级各类学校都曾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文化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进行过比较深刻的学理分析。如结合建设和谐社会议题,人们对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发表了诸多有意义的见解。讨论比较集中的领域是,如何通过以人为本、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优化环境等等。讨论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可以认为,只要大学在发展,校园文化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本质上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且大学文化具有“传授人文知识的性质”[1],故此决定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必须凸显“教与学”的核心内涵。如何使这种内涵外化为现实,校园文化的功能属性是应当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应当说,关于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实施方略以及相关功能等方面的探讨是比较充分的,但仔细浏览各项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关于校园文化学习功能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无论人们对大学及其校园文化有什么样的认识,大学最终必须是也一定是传授知识,传播文明和培养人才的场所,学习永远是学生的第一要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是不应被忽视的。因此,营造健康向上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终极目的之一是促进大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而校园文化理所当然属于学习型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

讨论校园文化的学习功能或属性,可以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人们常说,21世纪人类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是21世纪的青年人最应掌握的本领。关于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及其意义,已经有过较多的探讨,不需要多费笔墨。而关涉实际问题,则有一系列问题值得深思。比如,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特点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许多人认为不断地追加各种投入、增加活动场所、活动设备,搞各种文体活动就可以,而这些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往往缺乏教育内涵,形成了一种简单的娱乐化的倾向,不能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2]还有人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素质教育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类似说法从表面上看并无不周全之处,但如果深入追问,则不难发现,无论多么丰富的课余活动,也仅仅是课余活动,终究代替不了课堂学习和专业学习,更不可以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此外,由于某些校园文化活动流于表面,缺乏实质性精神文化内涵,丧失对大学生学习上的帮助与启迪作用。一旦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弱化,校园文化的存在价值便大受贬损。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社会的需求,也是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但必须正视的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专业学习和专业素养,全面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保障专业学习,而有成效的专业学习、专业训练,也一定受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是注重精神文化作用的大学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1]。文化生活是大学生校园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丰富文化生活向来为各级各类学校一贯重视。但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终极目的是为大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创造条件;文化生活、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不能表明学习的丰富多彩。因此,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有意识地注入强化学习、专业等方面的内容,而各种名目的“节日”往往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节日”中,应突出学习型内容,至少应让参与者认识到,学习远比各种“节日”重要。比如,在各种“节日”加大学习和专业内容的比重,增加类似论文竞赛、科技发明竞赛等内容,为校园文化人为地注入学习内容等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生课堂内外浓厚的学习氛围。然而,这些举措、建议无论怎样设计、实施,均属于外在条件,实践中制约大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自觉的因素主要还存在于大学生自身。或者说,解决实践中大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必须正视大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观问题。

大学生厌学已是整个社会不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可以认为,大学生厌学是当今社会一大难题,业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关于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众说纷纭,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大学生厌学原因非常复杂,很难找到一个高度概括性的、得到普遍认可的缘由。比如,有人认为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人认为就业压力增大使然,有人认为学校风气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个体差异等等,不一而足。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学生厌学,在追根溯源的同时,还应寻找医治此顽症的“良方”。当然,如同剖析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样,“医治”此顽症,各家开出的“药方”也不尽相同。结合我们所讨论的中心议题,我们主张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学习属性,至少不应淡化学习这一高等院校学生永恒的主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习氛围,减少厌学倾向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途径。当然,百分之百寄希望校园文化解决厌学问题是不客观的,但校园文化毕竟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广大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活动的,比之循规蹈矩的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更多大学生的认同感,相对容易激励学习积极性。此外,“校园文化建设,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视野……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3]讨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时,有学者指出要“更新观念”[3]。“更新观念”也属于常议常新的话题,而且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各种观念的更新。我们认为,为使校园体现学习属性,发挥促进大学生学习之功能,也需要更新观念,即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者、策划者、设计者有意识地将学习内容融入其中,更新单纯的“活动”观念,并更新校园文化内容,从各方面表现出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提供支持,营造一种端正学习态度的外在环境。

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实践者一致认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育人功能。但对育人功能的解说,却主要集中在德育层面。既然涉及育人功能,就不能仅仅强调德育,而只能是通过德育育人促进智育进步。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学习属性通过育人功能得以充分显示,除了我们前面叙述的针对厌学,有意识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之外,学校的学风建设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学风往往是一所高校学习风气、治学精神的缩影,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特殊因素,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直接体现。优良的学风与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密不可分;反之,学风不良意味学习风气欠佳,自然不可能形成浓厚的奋发向上的学习空气。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蕴涵于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因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改变学风,对扭转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是有帮助的。

二、对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

研究者关于校园文化功能的探讨比较多,有学者专门探讨“陶冶”和“导向”功能[4]。此外,也有人专门探讨校园文化的凝聚、规范、激励、教育等方面的功能。针对目前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校园文化的“陶冶”、“导向”功能至关重要。结合本文所研讨的主题,我们不妨这样认为,情操的陶冶目的之一是使大学生能够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准确地对待自己的专业,勤奋学习。所谓“导向”指的是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引导性”功能[5]。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大力倡导严谨的治学精神,积极向上的学风,从各方面体现校园文化对学习风气的营造。因此,强调学习、突出学习应成为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无论是“导向”,抑或是“引导性”,一定包括学习方面的正确导向和引导。校园文化的引导或导向,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具体的,这也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管理者必须顾及的,即在宏观上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微观上则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实际,使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与大学生具体的专业学习结合在一起。

校园文化的设计、建构,在突出和谐校园、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应把学习属性放在显要位置。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强调为大学生学习营造一种自觉学习的氛围。关于校园文化的营造,许多学者热衷于讨论“硬件建设”,认为校园的景致、景点、楼宇、标语等各种人文景观,都应处处表现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美等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确存在着“硬件”和“软件”的相互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就功能而言,我们还应把重心放置在“软件”建设层面。因为改变、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条件、环境相对比较容易,而从根本强化“软件”建设,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有时甚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课堂教学的“有形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及其营造的教育氛围更像人们所说的“无形课堂”。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专业培养,“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堂”同等重要。就功能而言,有学者关于校园文化具有启迪智慧之功能的认识,是我们能够接受的观点。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无形课堂”上,校园文化主体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理念,智慧自然得到启迪,自然会促进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我们赞同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论点,因为“校园文化始终是作为教育的客体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6]这里所说的“显性和隐性教育”是内涵丰富的教育,涵盖着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教育。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在于,使教育回归教育。”[7]所以,校园文化的设计者、组织者关注智慧启迪的同时,突出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真正凸显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服务于大学生学习的文化活动。

学习型校园文化及其构建前提是校园文化的设计者、主持者、领导者,在设计校园文化各种活动时,不要忘记学习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绝对重要性,尤其应强调“本领”、专业水平、专业素质永远是安身立命之本。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具有教育价值——体现在德育方面。其实,确切地说,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并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教育得以体现。

三、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群众参与性,也具有层次性。学生本位是校园文化的本真含义,因此,校园文化的建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以大学生为中心,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心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许多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强调校园文化必须以人为本,如果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以人为本具体化,则必须强化以学生为本、学生本位的观念和意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特征,而且一定是“具有精英意义的社会文化”[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确是一种特殊的、体现精英文化的文化。高等院校本身即是人才和科技精英、文化精英的聚积地,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代表着科技进步、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最新水平,因而对广大学生既有某种激励作用,也有塑造和引导作用。所以,在这种先进水平比较高的文化活动中,倡导学习、营造学习风气等,必然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实践已经证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而且还能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鼓舞他们养成不断进取的良好学风。”[8]

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是注重校园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表现,即我们的今天的校园文化既体现出时代特征,也应反映高等院校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品位。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接受、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重的,但大学生所接触的各类知识,未必蕴含着人们所期待的精神内涵。正如有学者尖锐指出的那样:“当代的大学,几乎在校园每一个角落都能嗅到因受流行文化所传染的、低级且腐烂的审美观的介入。这种流变与原本传统的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形成了对立的场面。”[1]由此可知,强化我们所说的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还应建立在削弱其他各种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基础之上。众所周知,高品位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对各种消极文化的积极抵制,尤其应突出“强化主流文化意识”[2],让主流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旨。

伴随着高等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的变化,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必须正视新型的“学习文化”发展与走向。人们探讨新型的“学习文化”时,大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等方面,但我们认为,“学习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学习者的价值取向,因而“学习文化”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校园文化的学习型属性。21世纪,重新研究“学习文化”不仅对构建学习型校园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会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在学术界集中讨论校园文化体系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时,“学习文化”因其与大学生的密切关系,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培养人的重要功能,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怎样培养人?通过什么渠道体现对人的培养?大概很难统一认识。校园文化永远不能取代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可能构成学习的全部内容,但通过上述讨论可知,校园文化对学习的制约、影响、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因此,对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应侧重学习型属性研究,使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吴丽娟.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沧桑,2008,(4):186-187.

[2]陈洪林,辛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49-151.

[3]王云霞,刘雨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3-15.

[4]朱俊伟.浅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商业文化,2008,(8):172-173.

[5]厉爱民.营造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J].教学与管理,(8):8-10.

[6]王小拉.繁荣高校校园文化与建设和谐校园[J].中国青年研究,2008,(2):91-93.

[7]路海潮.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及建设研究[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42-46.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5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02-0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校园文化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体现校园精神为主要目体的课外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从一方面映射出各高校的办学水平.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同时,校园文化活动还能有效地凝聚学生,在开展活动的同时还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由校宣传部门等职能部门开展。各高校会定期举办人文社科讲座,以及一些校园实践活动。有些高校还举办诸如学术周之类的活动,通过学术报告、学术论坛、学科竞赛、工程设计、工程实训、创新实验、成果展示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质和人文修养。

1.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根据作者的调查,不少学生反映学校举办的学术周里部分讲座过于形式化,学生没有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希望能多些实用性强的知识技能讲座。针对近期社会上关于大学生遇害的新闻,很多学生希望学校能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能开展急救自救教育。多开展一些如辩论赛、模型制作与展览、绘画展、摄影展、户外拓展、音乐节、读书节等活动。同时希望学校多开展一些专业性强的比赛,为将来找工作或考研增加筹码。还有同学指出,很多学校举办的讲座或活动都是通过校园广播传达,信息非常容易遗漏,希望能多用QQ群、微博等形式告知。以上问题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高校管理者的思考和改进。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改革策略.

校园文化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体现校园精神为主要目体的课外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从一方面映射出各高校的办学水平。高校教学质量越高,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此外,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更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作为高校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是反映各高校办学水平,展示各高校学校形象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着巨大影响。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任何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丰富的校园文化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们的道德素养,从而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起到一个渗透性、持久性的作用。

在各种文化冲击的今天,该校管理者可以本着创新理念,大力推行校园网络文化。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认知、思想和心理。调查显示,很多高校举办的讲座或活动都是通过校园广播传达,信息非常容易遗漏,同学们希望校方能多用QQ群,微博等形式告知。所以高校管理者可结合实际工作,通过网络平台信息的与交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比如在校园网的论坛上推广学校的一些社团活动,积极一些体育活动、团队活动的信息。比如运动会、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拓展等。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行为文化

 

一、高职校园行为文化研究的现状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产物,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文化氛围、办学理念、职教特色、行业特点,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和功能。

一般而言,高职校园文化和其他高校校园文化一样,从文化类型上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种基本形态。物质文化体现为一切物态形式,如校容校貌及自然景观,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精神文化体现为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风、学风等思维意识和心理状态,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则学院所有规章制度的总和,是保证校园文化顺利展开的强有力保障。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已基本形成,主要体现在对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研究。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本世纪以来对高职院校行为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将其纳入到高职校园文化的研究范畴,逐渐形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并列的四分格局。目前,对(高职)校园文化三种基本形态的研究论著较丰,但对(高职)校园行为文化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不够深入,结合高职院校职业特点的研究更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行业性特色,拟从高职校园行为文化的特点、建设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对策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尝试着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及其特点

高职校园行为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师生在日常教育教学、学习生

活、文化娱乐等活动中所折射出来的精神理念、行为操守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反映,也是其最活跃、最生动、最直接的显现。从校园行为文化的物质承载体来看,校园行为文化主要分为校园日常行为文化和校企融合行为文化。校园日常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内部以师生为活动主体营造的各种行为文化,这种行为文化又可以分为师生自发组织的活动文化和学校自觉组织的集体活动文化。前者是由某一社团、某一群体或个人自发组织的各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状态,其活动对象是某一范围内的群体,不带官方色彩;后者主要是由学校出面组织或发动的各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如各种技能节、校园比赛、学校晚会等。校企融合行为文化主要是结合高职办学的实际,以活动的方式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内师生的行为中,营造一种具有企业精神与理念的文化氛围,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以及将企业直接引入学校开办校办工厂等。

与校园文化其他三个层面相比,校园行为文化有其独特的特点,具体如下:

1、主体上的实践性。发表论文。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人们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实践区别于认识的标志就是人的活动,对于校园而言,就是师生的各种活动。在校园文化的几个层面中,只有校园行为文化是以行为活动为载体展开的,是全校师生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与其他三种文化层面相比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内一切物的反映,如校园建筑、园林、道路等,是具体可视、可感的静态反映;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以认识的形态出现。这三种文化都没有校园实践的主体——师生的参与。而行为文化必须要有师生的参与,是以物质文化为依托,以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内容,以师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方式的一种实践活动,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其他三种文化形态都必须通过行为活动这种实践来体现。

2、内容上的蕴含性。行为文化通过活动的形式来运用物质文化,彰显精神文化,践行制度文化,在内容上具有极大的蕴含性。无论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制度文化,从内容层面上来看都比较单一,一般不会发生交叉。而行为文化活动过程中则需要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同时还必须以精神文化为目标,制度文化为原则,在运行过程中必然涉及其他三个层面的内容,从内容上涵括了其他三种层面,具有极大地蕴含性。任何一种校园文化活动都必须依托其他三种层面展开,否则便没有任何意义。

三、如何打造高职校园行为文化

对校园行为文化特点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从行动上去打造校园行为文化。而如何立足职教特点,打造富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高职校园行为文化的打造可以从理念和具体的行为两方面进行。

(一)树立校园行为文化“高”、“职”理念。发表论文。

同属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一般的本科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它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具有极明显的“职”的特点。但在层次上又跟同属职业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有所区别,着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高”的特点。因此打造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必须首先在理念上贯彻“职”和“高”的特点,在内容上积极贯彻职教精神,努力引进企业理念,大力营造企业文化,最大程度地促进校企结合。同时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还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校为保障”的行为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做到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从策划到执行都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做好导向性的指导工作;学校则要做好校园活动的后勤与保障工作。

(二)搭建校园日常行为文化建设平台

校园行为文化的主要载体是除第一课堂之外的学生活动。高职校园日常行为文化活动可以分为两类,即学生自发组织的以社团为中心展开的各种社团活动和以学校为中心展开的各种校园组织活动,如各种晚会、比赛、技能节等。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两类日常行为文化积极搭建校园行为文化平台。

1、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行为活动。高职校园行为活动的主体是高职学生,其层次比中职生高,经过高中阶段的教育和培养,他们完全有能力成为校园行为活动的主导者,因此一定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他们组织的校园行为活动中,如学生社团组织、文娱比赛、海报墙报、影视广播等,教师和学校加以积极正确的引导,做到方式上的“高”和内容上的 “职”,积极支持学生自主活动,大力扶持专业性社团,全力鼓励其多开展职业性活动,把职业教育的精神与理念融入到平常的活动中。

2、以学校为中心的校园行为活动。发表论文。由学校引导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要有意识地突出高职校园行为活动 “职”的特点,依托具体的行业和专业,开展具体的带有职业特色的校园行为活动。如举办面向专业、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技能比赛;在演讲、辩论等常规性比赛中融进更多的职业理念和精神,突出更鲜明具体的职业特征、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等有关“职”的内容,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

(三)有针对性地打造校企融合的行为文化

由于高职学生“学”、“工”双重身份的特殊性、学生学业“职”、“学”的交叉性、学校教学安排的针对性,必然产生校企融合行为。校企融合是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中汲取的成功经验,共建实训基地、校办工厂、半工半学等是校企融合行为的主要形式。我们将校企融合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行为称之为校企融合行为,将该行为的集合所折射出的文化称之为校企融合行为文化。营造积极良好的校企融合行为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教育的办学具有重要意义。

1、请进来,把企业文化和活动引进校园。各种讲座是高校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研究型、学者型的一般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应该立足职教本位,邀请行业内职场人士到校园讲座、座谈,以此开阔学生职业眼界,增加学生职场知识和经验,使其更直接更深刻地接受职业文化熏陶,进一步了解该专业、行业、职业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

2、走出去,让学生直接感受企业文化。有针对性地组织校企联合行动,通过实习、实训、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学习、参观,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适应企业。

参考文献:

(1)熊学忠 浅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湖南农机 2007.7

(2)张福仁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层面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7.9

(3)周永亮 浅析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7.12

(4)盛丽蓉 关于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内在品质的思考滁州学院学报 2007.7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要障碍;建设;对策tion

21世纪伊始,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增长速度很快。首先定义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其是指学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下生活的主体的整体文化活动的总和[1]。高职校园文化以课堂学习为分界点,课堂内的校园文化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氛围;课堂外的校园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教育的,是在课余生活中开展的活动。高职校园文化与其他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有很大区别: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的个人文化素养参差不齐,使得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形式化的活动。其次,少部分人虽然积极参与活动,但是缺乏组织活动的主动性。本文既是在此基础上对此现象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讨论此问题之前,首先介绍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在二十世纪末由一些中等专科学院升格而成立的。首先就是发展时间短,并且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内容与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发展体系也不成熟。学校更多的是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与学风等角度建设。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高职院校实行扩招,这样更导致了文化的下降,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2]:1.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建设的方向不明确。校园的文化建设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规划,且没有在学习形成统一思想,难以提高建设的质量。1.2硬件设施的建设不足随着扩招,学生数量明显增多,很多高校的硬件设施建设跟不上学生的人数增长。很多学生连基本的校园文化活动场地设施都没有,这样降低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1.3注重形式,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体质量不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考核,不从提高学生素养出发,注重形式,觉得只要开展活动,上媒体新闻,就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其实反而脱离了文化活动的实际需要,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

以上论述了高职院校当前校园文化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存在当前不足的原因。首先,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较差。大多高职院校是在原中等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升格而来,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是相对比较鹿后的,特别是随着扩招,高职院校的基础薄弱,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并没有跟着改善。其次,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比较低。考上高职的这部分学生几乎都是分数不高的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存在很大差距。最后,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较为单一。以上就是阻碍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障碍。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为了更好的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3.1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管理者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发展中的重要性,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并且,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着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学习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这才是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3.2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质量为校园文化主体的学生同校园文化的主导者——教师统一起来,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两者统一,必然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3.3培育高职学生健康文化态度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并且充满诱惑,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教育,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要加强学习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文化,从渊源文化中学到知识。此外,对于国外的先进文化,要多学习吸收,同时摒弃国外不良文化。3.4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数量很多,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却参差不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鼓励学生开展些高雅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此外,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与各种特色节日结合,这样也很有创新意义。这样,活动充满了艺术性与娱乐性,使得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此外,建设和谐健康的寝室文化活动。寝室在高职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寝室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结语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建设积极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于教育青年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其身体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并且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出有文化,有创新精神,有道德品质的人才,作为在此过程中发挥很大作用的校园文化,必须重视其建设。此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素质也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琳金辉.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林琳娜.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思考[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1).

[3]涂俊才,杨胜勇.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赵永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刘俊,掏风华.对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思考[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1,(3).

[6]周启平,黄平.浅议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J].理论月刊,2002,(9).

校园文化活动论文篇8

论文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保障强化、约束规范、熏陶感染的功能。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举措。

一、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以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等课外文化活动为载体,构建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很好地开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指南,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方向。校园文化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在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高校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保障和强化功能。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能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优美的校园环境、高质量现代化的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场地等,不仅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而且使属于意识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传承。

(二)约束和规范功能。校园文化是校园中主导价值观的体现,它外化为规章制度,内化为理想信念,通过高校的条例、准则、守则等各项规章制度,划定了学生活动的范围,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使之符合学校和社会的要求。

(三)熏陶和感染功能。马克思与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微观社会环境,在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是无形的,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学生们置身于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提高了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就层次来说,不仅限于精神文化层面,而且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了物质文化的支撑和制度文化的保障,使得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得以彰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曾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对他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因此,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政治方向,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弘扬传统美德,使尊师重教、热爱集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注重“两手抓”,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校园环境设施等硬件的建设,也要有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软件赋予其思想内涵,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净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规范,校园精神的感染和熏陶,满足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需求,保证课外文化活动顺利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条件。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寓教于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有声有色、有力有效,可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活泼的、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变传统的理论教育为生动的文化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愉悦身心的同时接受先进的思想与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杨义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2]张颖.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上一篇:能源化学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中英语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