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4 10:50:37

野外教学论文

野外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野外地质;灌阳实习基地;教学

野外地质教学是地质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质教学中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人才的关键途径。地质学专业本科生野外实习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野外地质教学愈来愈受到重视[1-7]。近年来,地质部门也对本科毕业生的野外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野外实习经验丰富的毕业生更受青睐。

一、野外地质的定义及重要性

Lonergan & Andresen(1988)把地质教学的“野外”定义为“课堂之外获得第一手经验的地方”[8],而“第一手经验”的获得则需要实地考察。野外地质教学的形式和室内教学显著不同,野外是更广阔的大自然,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索的头脑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是灵魂所在。尽管计算机模拟、先进的实验室分析测试和遥感技术等现代方法飞速发展,但原始数据的收集和重要信息的获得仍依赖于野外地质工作。野外地质考察不仅是学习的第一课堂,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地质工作是许多地质科学家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舞台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和发展个人的技能,有利于团队协作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野外地质教学的目标和学习成果

本科生野外地质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测量数据和采集样品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兴趣,激发其思维能力和时空观。以桂林理工大学灌阳实习基地为例,灌阳教学实习基地始建于1986年,是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最早建立的实习基地之一。该实习基地建设先后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98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部级优秀奖(198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5年)。灌阳实习基地的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现象典型、丰富,是地质填图实习的理想场所,每年接收大量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岩土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实习。这次实习主要针对大二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实习区的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产,包括主要的组成地层以及地层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地层内所含矿脉与矿层的特征;褶皱(复式向斜)、断层、劈理等构造特征;岩浆岩的岩石特征及与地层的关系;实习区地质发展过程、野外填图方法和数字填图方法。通过野外实习和填图中各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运用、巩固并丰富课堂理论知识,学会并掌握地层剖面的测量、地层划分、岩石的野外观察、分析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填制地质图和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工作方法,掌握观察和熟悉野外地质现象的方法,并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野外地质教学的程序方法及成果

(一)实习动员

实习动员是野外地质实习前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实习队长”教师会详细介绍野外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等,并结合以往的实习经历和经验,介绍实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趣事”。班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得力助手,主要负责实习工具和实习资料的借用,以及与图书馆等相关部门做好协调,负责实习小组的分配、小组组长的挑选、野外住宿的分配、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组织等工作,安排好班级及小组内部的工作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实习动员之后学生都会对实习充满着向往,并且做好了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二)室内课堂与野外课堂相结合

野外实习过程相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是比较辛苦的。白天要在野外踏勘填图,晚上教师则对学生进行室内授课。以桂林理工大学灌阳综合地质填图实习为例,室内授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灌阳地区的地质概况、沉积――构造发展史、GPS使用与数据处理方法、地质填图方法、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的制作、实测剖面方法介绍、数据处理和地质报告编写等内容。历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晚上室内授课的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然相比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很多,但学生们听课都非常认真,并能很好地和授课教师互动,整个授课过程都是轻松愉悦的,也保证了白天野外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野外踏勘

野外实习的第一项工作是野外踏勘,掌握整个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包括地层、构造、岩体、矿产等)和地质发展史,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以灌阳地区为例,野外踏勘的主要任务包括:掌握海洋山花岗岩岩石学特征及其与下泥盆统地层的接触关系;下泥盆统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的分层标志;下泥盆统地层内矿化石英脉的特征;跳马涧组顶部赤铁矿层的特征;中泥盆统棋子桥组、上泥盆统佘田桥组、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下泥盆统邵东组地层岩石学特征以及它们的地质分层界线;灌阳复式向斜东翼地层格架及其岩石学特征;上奥陶与下泥盆统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都庞岭花岗岩的岩性特征;都庞岭花岗岩与寒武系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野外踏勘的路线安排是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老一辈地质学家精心设计的,能够观察到最丰富的地质现象和特征。野外踏勘期间,每到一个工作控制点,带队教师都会把该点的地质信息详细讲解给同学们,并提出疑问启发同学们思考。

(四)资料整理

晚上回到驻地,则要求同学根据野外记录复习当天的路线并相互讨论,带队教师们则到宿舍检查同学们对当天野外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资料的归纳和整理情况、作图情况,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同学们经常能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在解答和讨论过程中在师生之间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以致让同学们毕业多年仍对野外实习记忆犹新,对带队教师也有一种难忘的情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鲜活,而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的枯燥章节中。对地质专业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到野外的大课堂中锤炼,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精髓所在。 (五)报告编写及成果提交

野外实习最终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实习报告的要求类似于毕业论文,包括“绪论、区域地质概况、测区地质特征、基于3S地质填图方法、地质发展史和结语、参考文献+附表+附图”等内容,并有特定的撰写格式。其中,绪论部分应包括“实习任务、实习目的、实习区地理概况、完成工作量及提交成果和前人研究简史”等,区域地质概况应包含“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区域岩浆岩和区域矿产”等内容,测区地质特征包含“地层和构造”等,基于3S地质填图方法应包含“基础地图的数字化、GP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GI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和R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等,地质发展史包含“沉积发展史和构造发展史(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等,结语应包括“实习经历、心得体会、感悟、收获、不足和建议”等内容。其中“参考文献+附表+附图”部分,对实习报告中的参考文献,要求学生把所读文献标注出来,可锻炼本科生查阅和引用文献的基本功。灌阳野外地质填图实习的附表包括“实测地层剖面记录表、节理产状统计表和GPS点数据属性表”,附图包括“广西灌阳上泥盆统实测地层剖面图、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区域地质纲要图、区域地层柱状剖面图和数字化地形地质图”。有了这些内容,才能使论文内容翔实、层次分明,最终提交的报告才能图文并茂。在实习报告的结语部分,有学生写道“经过了半个月艰苦的野外地质实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这期间,不仅加强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提高了对于野外的适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于野外地质现象及特征的辨别能力,同时还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野外地质学习使我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对地质学课程的内容有了全新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足以看出野外地质实习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总结及展望

A.M.Celal Sengor(1991)在《板块构造与造山运动》序言中写道,“与几乎所有其他的人类活动相比,科学的荣耀不一定在于证实某些观念是对的,而在于证明某些观念(包括为个人所珍惜的观念)是错误的。要证明某一观念是错误的,人们必须要有某种新颖的东西,或是一个新的信息,或是一种新的观念,推动科学前进的正是这种苛求的态度”。野外地质学的丰富信息将为我们现在的理论根基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批判性信息,这些信息将是推动我们现有的理论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温家宝同志在中南海与中小学教师座谈时说:“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南京大学周新民老师在给南京大学研究生所做的讲座中提到,“地质学学科室内和野外实践类教育相结合是体现‘五个学会’的重要场所,并要从难从严设计,在野外要有意安排‘多晒太阳多吃苦’的训练”。地质出版社副总编何蔓参与了温家宝同志作为地质工作者期间的45个地质工作记录本,深受震撼,感叹说“和许多曾经看过这些笔记的人一样,当我们看着一本本书写工整、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地质笔记时,我们编辑组成员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些笔记真实地反映了温家宝专注执着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的这一阅读感受传递给广大的读者,力争在有限的篇幅中还原温家宝同志在地质系统工作、成长的经历,反映我国地质行业发展和改革的进程”。可见,野外地质工作是地质学的灵魂所在,野外地质教学是地质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在前辈们的指引下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根厚.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中地质思维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4,(4):49-51.

[2]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赵勇生.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3]缪秉魁,吴志强,冯佐海,王葆华.强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桂林理工大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2,(5):15-18.

[4]童亨茂.野外地质教学中的科学管理与团队建设――野外地质教学二十年的经验和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13,(2):145-148.

[5]余际从,刘粤湘,李杰,吴青.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突破口[J].中国地质教育,2013,(4):1-5.

[6]王天,刘矗彭树岱.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野外实习环节现状与分析[J].石油教育,2015,(1):62-64.

[7]高红灿,王茂成,李小刚.野外地质教学中地质时空观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5,(2):72-74.

野外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野外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周口店

基础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专业的基石。野外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应用理论知识,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地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在水、工、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北京周口店地区建立了设施完备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同时也是全国地质类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基地的建设为野外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从水、工、环类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家目标与需求,对周口店野外基础地质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

一、野外实践教学主要内容与安排

野外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 具有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衔接性。周口店野外基础地质实习是我校水、工、环类本科专业基础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典型地质现象为基础,以地球系统演化为主线,把实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及科学辩证思维能力。

周口店及其邻近地区处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和华北平原接壤地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使其不仅保存有不同阶段较为完整的地质时间记录,而且形成了类型齐全、典型直观的各种地质现象,因此,成为野外基础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全国有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均选择周口店地区开展野外教学实习,教学成效显著。我校水、工、环类专业,在本科学习阶段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赴周口店地区开展为期4周的基础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具体教学实习内容总体包括路线地质教学、独立实践与专题研究及综合考评等三个环节(表1)。

表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工、环类专业野外基础地质教学实习教学内容[1]

二、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由表1可看出,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按路线进行,每一路线包括了特定的教学内容。对于每条教学路,线通过将其分解成若干地质观察点,采用多方法进行详细观察、描述与讲解,然后按点、线、面进行逐级归纳整理与总结,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构架。采用这种观察点与观察路线结合的方法,通过系统样品采集与整理、典型地质现象的素描与拍照、文字描述与记录,促进学生的大地学思维观的形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野外资料获取和整理的能力。

同时,野外教学活动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完成的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在野外教学过程中有观察到的野外地质现象为切入点,采用“由果溯因”的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建立了“教师直接讲解和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实践――小组独立实践,学生以组为单位,独立进行主体内容和专门路线的独立观察”这一完整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实习区内,有的地质现象会重复出现,有的则有显著差异,教师运用对比启发联想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善于质疑,促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教学点不同的教学线路作联想对比,从而获得某一地质现象的个性特征及区域整体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整体性。

三、野外实践教学成绩评定与考核

野外实习成绩评定应该具有综合性,需全面考虑制定完善的评定与考核指标体系。经过多年的摸索,周口店实习基地制定了全新的综合考评体系,包括:学生野外学习期间学习和工作态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野外及室内资料整理能力、地质报告编写能力等6方面内容,并按比例进行综合计算。另外,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分和全队质检评分另计。

四、结论

我校周口店野外教学实习基地是部级地质类野外教学实习基地,是我校水、工、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通过野外实践教学, 实现了不同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完善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提供了基础,同时,综合教学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今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野外教学论文篇3

引言

高等院校地理科学(师范类)等本科专业开设的自然地理课程,涵盖地球概论、地质学、气象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部门地理和区域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等分支学科,内容要素多、实践性强是本课程体系的突出特http://点。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不仅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且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技能的有效途径。尽管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自然地理野外教学实习改革、实习基地建设及其教学评估体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1-4)。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仍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就近(单科)实习与长途(综合)实习的矛盾;传授知识与游山玩水的矛盾,内容繁多与时间紧迫的矛盾;学生需求旺盛与教师能力欠缺的矛盾,等等。况且仍有不少院校既缺乏野外实习教学规范的管理办法,也没有符合教学要求的野外教学大纲、实习基地和实习指导书,忽视野外实习考核评估,效果不佳。这些已不能适应21世纪地理学发展和高等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必要对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教学(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的科学实施和规范管理进行系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使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真正起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机能。

1规范自然地野外实习教学管理与实施环节

1.1 制定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管理文件立足于解决高师地理科学本科自然地理学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实验和野外实习)环节的弊端,以及实践教学管理及考评薄弱等问题,结合我院长期以来野外实习教学的实践,研究制定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管理系列文件:①野外实习教学工作实施细则;②野外实习与指导教师职责;③野外实习总结考评暂行办法;④野外实习纪律及补充规定。其中《野外实习教学工作实施细则》本着优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使野外实习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理念,从建立野外实习准备、实习过程、实习总结、实习经费筹措与使用、实习基地建设等环节,系统地规范野外实习教学工作的具体操作细则;野外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对参与指导野外实习工作的教师在各个环节的具体职责作出明确规定,野外实习考评办法将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态度、表现与技术成果成绩等有机结合,体现全面综合评估野外实习效果的理念。野外实习纪律及补充规定,主要是对学生参与和完成野外实习的行为的规范约束。

1.2 规范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环节大学生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往往依赖指导教师讲解而不求自己思考解答,表现出手不勤、脑不活、思维方式简单,实践动手能力差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野外实习环节与过程进行规范,包括:①实习过程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即指导教师对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及活动程序作出明确计划,编写实习指导书,让学生心中有底。要求学生在实地勤动脑动手,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被动教学方式。②实习评价中验证性思维与探究性思维并重。即野外实习中把对课堂理论知识按相同思路验证,使地理知识直观化和对同一地理现象用多种思维方法得出不同解答,甚至触类旁通有机结合。③实习考核定性与定量结合。对实习中学生的实习技术成果、采集标本多少、出勤情况等作量化考核,对学生的态度、表现、主动性和创新性宜作定性评价。

2探索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野外实习队伍规模越来越大,野外实习费用越来越高与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日愈突出,研究和摸索适应新形势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尤显重要。

2.1 面对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多元化筹措资金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流动性大、路线长,所耗费资金相对较大,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国水路客运价格、实习地区的食宿和参观费用价格皆大幅度上涨,致使野外实习费用越来越越高,大多数院校野外实习的实施步履维艰。因此,多方面配合、多渠道筹措资金以保证野外实习的顺利进行成为关键。为了保障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实施和全员参与,宜采取“争取学校多拨一点、院里解决一点、师生个人负担一点”的办法[1],共同解决实习经费和资金问题。另外,尽量合理规划实习路线和过程,尽量减少和节约费用,争取少花钱多办实事。

转贴于 http://

2.2 采用课程实习与综合实习结合,点上实习、线路实习和面上(区域)实习融合的模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分学科、按课程独立实习,更多是将多门课程结合起来综合实习。课程实习分为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等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其从形式上以短途见习(点上实习)为主,实习内容以“单科为主”。一般需选择一个典型地点、安排单要素或专门技能操作实训的课程实习。例如我院建立的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重力地貌)、口镇地层剖面(地质)、咸阳城区渭河谷地(河流地貌)、泾阳县张家山(地貌、水文)、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等,基本上是在距离学校所在地50公里范围内的短途野外教学实习点。该类实习的缺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习是将自然地理学多门课程、甚至同人文区域地理融合起来,使实习内容更加全面、综合。从实习区域的的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线路实习与面上(区域)实习的结合。综合实习线路的选择,主要考虑使学生整体了解实习线路上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概况,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分异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区差异。例如我院所确定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路线:关中平原—秦岭山地、龙门山—成都平原(都江堰—峨眉山、乐山),使学生了解我国西部自然地理由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地带性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自然地带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相应变化。区域地理与资源环境综合实习线路:关中平原—银川平原、贺兰山—兰州盆地、刘家峡(水电站),则在于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由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的经度地带性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地区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面上(区域)实习是一种探究性实习,该实习基地选择地貌类型多样、植被群落丰富、土壤带谱明显、水文现象和水系形成变化有独特规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特色明显的较完整地域单元(4)。此种实习模式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方法,在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景观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同时对实习区域的工业、农业、商贸、交通、旅游业做访问调查,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城市)规划等进行评价,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我院的面上(区域)综合实习基地有成都平原(峨眉山、都江堰)、银川平原、兰州盆地等。具体实习中采用观察点与实习路线结合的方式。

3探究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如何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条件下,较完满的完成野外实习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效果,选择、建设好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对新时期完成野外实习教学显得十分重要。

3.1 选择野外实习基地(区域)的原则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4),在多年野外实习基地(区域)选择和建设的实践中,遵循如下主要原则:

3.1.1 内容丰富性 实习区域尽可能多地反映自然地理学各部门学科内容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较全面地观察到各种自然地理景观特征与规律。

3.1.2 典型代表性实习区域、地点的自然地理事物与景观能较典型地反映自然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代表性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3.1.3 变化规律性在一定的实习区域内,自然地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便于学生观察和总结。

3.1.4 区域完整性要选择一个完整的自然地域,不仅能包括各部门自然地理的主要实习内容,而且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心理素质锻炼、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实习内容。

此外,实习基地(区域)研究的深透性、交通便捷性和经济性等,也是野外教学实习基地选址不容忽视的因素。

3.2 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程序与内容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选择和建设一个较为理想的野外实习基地,应遵循的程序和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3.2.1 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选择并确定实习区域通常选择和确定野外实习区域,首先要研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兄弟院校的经验,遵循内容丰富性、典型代表性、变化规律性、区域完整性等原则。如经过多年的野外实习实践 ,多个实习区域的比较,我们确定四川省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作为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和银川平原—兰州盆地作为区域地理与资源环境野外实习教学基地。

3.2.2 确定实习路线和http://地点通过资料分析和实习前的踏勘,借鉴兄弟院校的实习方案,确定实习路线和观测点,并逐年修正不太理想的实习点位。例如银川平原—贺兰山地—腾格里沙漠的区域地理综合实习中确定了以银川市为中心,向周边辐散的若干条实习路线,每条线上布置3-4个实习点,点线结合,进行不同内容的实习。经过多年筛选和努力,基本形成一套较为成形、规范的区域地理与资源环境实习路线。

3.2.3 制定、修订野外实习大纲和野外实习计划在进行资料分析整理和踏勘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实习指导教师编制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大纲,并根据对实习区域调查了解的深入,逐年修正完善,进一步规范实习内容,明确实习的任务和目的。并在每年实习之前,都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目的、要求、时间安排、精选的实习路线和观察内容,实习应提交成果和注意事项。使学生明了转贴于 http://

野外实习的目的要求,在实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实习结束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较为出色的野外实习报告,从而更加丰富了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资料。

3.2.4 编制、修订详细的野外实习指导书详细的实习指导书是系统指导学生野外实习的教材。虽然有关实习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诸要素的研究论文、专著成果等很多,但要作为实习教材确有其局限性。野外实习指导书的编写,遵循简明、实用的原则,重点介绍野外实习常用的工作方法、明确的实习规范、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专业知识和精选的参考资料,以及主要路线路线和观测点的内容提要,并附有作业和思考题。例如《自然地理学综合野外实习指导书》和《兰州—银川区域地理与资源环境综合实习指导书》等的实际运用,达到指导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等野外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工作方法,扩大知识视野的目的。

3.3 构建分层次的野外实习基地体系根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目的要求和教学需要,通过多年的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我们构建了由三个层次构成的野外实习基地体系:一是全国性实习基地(满足多学科综合野外实践教学需要),例如成都平原(峨眉山、乐山—都江堰)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基地,银川平原—兰州盆地区域地理与资源环境综合实习基地等;二是区域性实习基地(满足1-2门学科野外实践教学需要),如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地貌)和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图、地质)等;三是地方性实习基地(满足单科技能与方法训练需要),如咸阳城区段渭河谷地(河流地貌)与口镇地层剖面(地质)等。因此,我院基本构建了长、短途搭配,单科实习与多学科http://综合实习结合,使野外实习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科学而合理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体系。这些实习基地的绝大多数均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和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写了实习指导书,在野外实习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编撰自然地理课程系列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室建设

自然地理学各门课程的室内实验教学,同样是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规范自然地理课程实验教学,结合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要求,由专业教师起草、教研室讨论、系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制定了自然地理学课程系列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作为自然地理实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主要涵盖地貌学、地球概论、地质学、水文学实验、气象学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部门自然地理课程,以及面向非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指导书。

此外,以20世纪世纪90年代中期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实验室验收评估为契机,我院(系)构建了涵盖6个分室的自然地理实验室,包括地质陈列室(博物馆)、地质地貌实验室、气象与水文实验室、土壤实验室、植物地理实验室、天象馆(地球概论演示室、待建)。这些为自然地理学室内实验教学搭建了平台、奠定了较好的客观条件。

5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师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主要创新点如下:

5.1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管理考评制度与教学过程创新构建体系较完整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管理办法、考核评估体系和规范主要实习环节,此种系统性、全方位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建设,弥补省内外同类院校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薄弱,是为完善自然地理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的创新。

5.2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实习模式创新提出多元化筹措野外实习经费,采用课程实习与综合实习结合、点上实习、线路实习和面上(区域)实习融合的模式,以及教师辅导与学生独立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实习组织形式以自然地理及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的方式进行,是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实践创新。

5.3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机制创新提出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程序与内

转贴于 http://

容,以及构建分层次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体系,是系统建设野外实习基地的机制创新。

5.4 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根据侧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及自然地理过程对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突出了引导学生对地理综合性的认识。从实习指导书和具体野外实习指导中将地理学基本理论和地理现象的关系突出体现,以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引导基础好的学生结合野外实习,与指导教师一起讨论拟定研究课题,撰写研究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野外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 高中地理 野外课堂 方法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高中地理作为承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学科研究的重要阶段,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新教育理念,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从以上地理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新地理课程对地理实验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都明确提出了要求,特别强调通过地理实验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产生过程,增强地理实践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指明了地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加强地理的野外课堂应用,必然会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课程中,课内教学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新课标的试行和实施,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我们走出课堂,靠近自然,接触社会。作为高中地理知识的三部分重要内容的必修1、2、3,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于野外课堂的应用。

(1)高中自然地理部分以野外观察为主要实施方法,开展野外课堂。大自然是地理学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实验室,是内容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教育环节之一。野外实习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不可多得的机会,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地学和现实问题,将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比如,在人教版地理1的自然地理的学习中,老师可以更多地指导或者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察,以学习到的课堂知识为基础,在大自然中得到更深的理解。地理1第一章地球运动的意义中,关于太阳高度的变化,可以通过让学生对于当地一段时间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做出观察予以记录,得出关于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总结;第四章的地表形态中山地的形成,各种山地形态尤其是褶皱与断层结构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在当地找到这样的结构,让学生认真观察,加深理解。

(2)高中人文地理部分以野外感受为主要实施方法,开展野外课堂。人文地理学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要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理论为基础的特点,构建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掌握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提高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深层理解,并能够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而且灵活多变,又跟某些学科有交叉。注重引入案例式的教学,学生身边的一些实际的案例,都可以研究,使学生获得人文地理素养。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对概念理解不深刻,运用时容易出现混乱,如对农业、工业、城市的区位因素,由于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理解不深刻,造成学生对某些因素的模糊认识,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感受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三个概念的对比,列表比较农业、工业、城市的区位因素,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对于相近的人文地理概念,多联系生活实际,做到深刻掌握。 比如在讲到“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时,应该以当地城市为案例,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进一步带领学生感受当地的气候、水文、资源、自然灾害、聚落类型、通信条件、环境污染状况等等,这样既对后面学习“工业的生产活动”、 “工业地域的形成”等内容十分有利,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市民责任感。

(3)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以野外综合实践为主要实施方法,开展野外课堂。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地理3”,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地理1”和“地理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地理3中的区域地理都最具有典型性,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区域地理最有特色的小区域进行一个野外的实习,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板块为主题,让学生自行选取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实地研究,最后汇总学生所得到的观察结果,小组之间讨论交流,以完善对整个区域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高中野外课堂的开展应该以具体所在地方的实际情况为主,依据高中地理课程的编排和要求,地理1中以野外观察为主开展野外课堂,地理2以野外感受为主进行野外课堂实施,地理3应该开展综合野外实习,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为依托,应用到具体区域当中,以达到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袁福强,陈诗越.论新课标下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开展——青岛马山野外考察实践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

[2] 彭志坚.浅析中学教师如何组织野外实践活动[J].新课程学习(下),2011(2).

[3] 陈龙珠.略论地理野外考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意义[D].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1.

[4] 胡继兰,周仁桂.中学地理野外考查活动的实践与反思[J].地理教学,2010.47(8):55-56.

[5] 刘富刚,张芳.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5(1).

野外教学论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吉林大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实际,阐述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意义。提出了基地建设中如何发挥基地特点和综合。通过基地建设,实现辐射示范作用及资源共享。

地球科学的各个学科均以自然界为天然实验室,野外现场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地球科学实践教学环节、加强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地球科学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是培养具有创新型地学人才的重要措施,直接关系到地学基础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野外生存和开展工作的能力。加强本科生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同时,一个建设良好,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野外实习基地,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吉林大学兴城野外实习基地经过多年建设,结合辽宁滨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并得到国内外多所大学的首肯,在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1 吉林大学兴城野外实习基地概况

吉林大学兴城野外实习基地位于辽宁省兴城市东部钓鱼台海滨,基地前身为教育部疗养院,总占地面积10.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基地建筑古朴典雅,全部青砖砌就,属苏州园林式建筑风格,基地基础设施较为齐全。

辽宁省兴城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块北部燕山台褶带东段,东南为华北断坳,41:ai~内蒙地轴。兴城地区燕山台褶带基底由太古宇建平群和片麻状绥中花岗岩构成,中、新元古界为厚度巨大的燕山型沉积;古生界为典型华北型沉积;中生育陆相火山一沉积岩系。教学实习区域近2000km,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地质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在国内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为培养地学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习、研究条件。

自2003年兴城教学基地建立以来,经过近7年的基地建设,已初步完成基地各项建设任务。目前,兴城教学基地已形成教学资源丰富、生活设施齐全,地质实习配套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的综合性地学人才培养基地。兴城基地适合于二年级地学类各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和地质学专业生产实习。

2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的特点及功能

兴城基地的基本地质条件和区域地质特征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兴城周边的辽西地区,地学教学资源得天独厚,有中国华北地区25亿年前形成的最古老大陆地壳_太古宙绥中花岗岩;18亿至8亿年前的古大陆裂谷沉积——长城、蓟县、青白口系;华北地台最稳定的古生代盖层;产出举世闻名的中华龙鸟、孔子鸟、享誉“世界第一朵花”的最早期被子植物一中华古果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以杨家仗子钼矿为代表的各种矿产资源;奇特的海岸带地质地貌、典型的河流地质作用现象;还有以“宁远古城”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具有面向地学类专业进行多层次、多专业、综合性的教学功能。能够提供地质类专业二年级的教学实习;三年级的生产实习;土地资源管理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二年级专业实习;地理科学专业的旅游资源实习;地学类各专业的测量实习;地学类各专业的部分毕业实习等。经过七年多的建设,已经搭建起我国华北地台典型地质内容的综合性野外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在该基地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宏观地学野外工作方法,受到大信息量、高复合度的野外综合训练,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3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自2002年9月开始立项并进行可行性论证,2003年暑期正式实施野外实习,至今已历时九年。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每年都派出一定的具有丰富野外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展基础地质、地质教学路线的研究工作并对基地学科进行教学实习内容、教学方法建设。至2009年底,设计并完善野外地质教学路线共17条;典型地质剖面14条;野外地质填图区4个(合计面积约200km),完成了二年级兴城教学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工作,修编了1:20万的教学用图2幅,1:5万的教学用图5幅。

经过多年努力,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建立了“虚拟野外实习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加快了地质学教育的信息化步伐。实现野外地质信息共享以及野外地质信息的长期积累,建立野外地质知识库。用户只需要网络浏览器,即可登录使用虚拟野外地质实习基地,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服务器中,通过b/s模式按需下载到用户计算机中,节省了大量的计算机资源。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满足用户任意时间的需求,使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并不局限于每年的野外教学时间。学生可以对野外实习内容进行实习前预习,实习中复习,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实习质量。

2009年,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签署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共建吉林大学地学部协议书》,其中野外地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4月,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调总局结合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下达了《辽宁1:25万锦西市(k51c004001)(1/2)幅区调修测》项目,项目拨款合计共150万元;吉林大学对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也给予高度重视,按照《吉林大学“985工程”拔尖创新人才改革与创新计划》,在2010至2013年度,为野外地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总计450n元资金支持。上述项目的实施,对基地软硬件建设都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4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及资源共享

野外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英国课程 地理 野外调查

2014年英国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野外调查定位为:运用特殊的地理专业知识、专业理解和技能对一个特定的室外的环境进行相关研究的经验。在野外调查中,学生练习一系列的技能,获得新的地理视野,对于他们身处的世界开始接受不同的看法。野外调查对于加强地理角色的设想是至关重要的,在所有层面,野外调查是一项更加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因此必须将看地图、野外调查的地理技能作为专业学习的一部分。野外调查方面也规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野外调查,最少需要两种差异巨大的环境。

一、重视地理技能

英国地理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地理技能的培养,从英国地理课程改革的过程和内容上来看,英国地理课程对地理技能培养由一开始的不是很关注转向关注,并且关注的程度在加深,给予高度重视。

英国1991年《国家地理课程》将“地理技能”列为五大教学目标之首,这是注重地理技能培养的重要转折点。英国地理课程标准在‘关键过程’中重点阐述地理基本技能,包括地理询问的技能、进行地理野外调查的技能、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和进行地理交流的技能等。在地理询问中,又重视学生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地理信息、调查地理问题、分析和评价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等技能的培养。地理学者必须在地理技能方面能够胜任,这个包括质的研究方法,野外实习技能和数据操控,地理技能和量化过程和比率的能力。

二、着重地理野外调查能力

(一)地理野外调查能力的重要性

2014年最新课程中进一步强调了地理技能中野外调查能力的培养和关注,体验和理解野外实习在地理知识理解中起到的作用。地理野外调查在地理课程占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地理科研的重要手段;地理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的延续;实现地理定量化的必要手段。在2014年英国《普通中等地理教育》中明确提出:GCSE地理规范要求学生扩展他们的区位知识,并将发展地图、田野调查和地理技能方面的能力放在首位。《A级内容咨询委员会―关于地理的报告》中申明,A等级规格应该包括给学生独子承担调查和研究的机会,这些调查和研究必须包括野外考察。野外调查是地理调查的关键。野外调查对于A级和AS级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都应该包含野外调查。

(二)地理野外调查的评估

地理野外调查评估的主题一定要包括一个可以评估野外调查的指标。其中一定要包括学生自己对于野外经验的评估,至少要涉及下面列出的两方面:理解各种在野外调查中被研究的问题,理解地理查询过程中要研究的相关问题。理解在野外调查中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包括观察和不同的测量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和呈现野外调查数据包括地图、图表、示意图。分析和解释在野外通过使用相关地理案例研究的理论的知识收集到的数据。从野外调查的抄写本和数据中证明结论和提炼结论。批判性的反思野外调查的数据、使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和获得的知识。

(三)地理野外调查的要求

地理野外调查要求学生:批判性的思考,和建设性和创造性地提问地理问题;收集、记录和展示信息;当调查议题时,识别带有偏见的观点和信息中滥用的证据;分析和评估证据,展示分析发现的信息去归纳得出结论;发现和创造性的应用地理技巧和理解地理技巧去创造新的地方联系和空间联系;计划地理询问,建议合适的一系列调查;解决问题和做出适当的决定去培养关于地理议题的分析技巧和创造性的思维;在实地考察和课外学习中,学生应该适合地、安全地和高效地选择和使用野外考察工具;在教室外的不同地方承担野外实地考察,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作为团队的一部分。

学生们使用英国和世界范围的地理知识去分析地方的自然和人类特点。通过详细的多维度的地理知识解释和预测随着时间的推进地方特点的变化。解释自然和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并且呈现这些关系如何帮助改变地方和环境。分析复杂的地理因素,用适当的方法去理解不同地方的发展。评估处理不同地理议题,提出不同的方式的方法,为自己持有的不同方法提出证据。理解可持续发展对他们自己生活的影响,以及计划和管理环境和资源应该考虑哪些,会使用例子来阐明。批判地评价证据来源并呈现连贯的观点,精确的和经过证实的结论,能够独立地在不同尺度上实施地理调查研究。

(四)地理野外调查在地理中的应用

野外工作将在核心和非核心内容基础上展开。自然地理的内容本身含有田野调查,包括观察和测量,地形识别和相关沉积物的描述,和在自然相关要素下,映射出不同的地理空间。英国地理课标中建议对沿海和冰川自然景观进行田野调查。水和碳循环知识内容可以开展广泛的田野调查,如测量降雨,入渗和径流(包括河流量估计),对土壤和植被碳储量的估计。课标中建议提供良好的在城市环境中的实习机会,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小规模的调查与全球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并且提供了良好的实地测量与辅助数据整合机会。

人文地理方面可以针对全球范围内的自然全球系统和全球治理内容,对当地进行小规模初级实地考察例如:人口流动、人权和进入市场的进入,这些是潜在的主题,这些主题都可以使用地理野外调查方法。

三、英国2014地理课标对我国地理教育的启发

我国与英国虽然国情不一样,但是英国课程改革中体现的一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也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一)注重地理与生活相结合

地理并不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割裂的,我国地理课程标准应该注重地理的实际应用,丰富实践性地理知识,地理教师应该在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下,增加乡土地理的教学,并且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在我们的身边。

(二)注重地理野外调查能力的培养

野外调查是地理调查的关键,野外调查在地理学中是一项很基本的技能,它可以使年轻人通过对真实世界的学习经验,从而使的年轻人有机会去巩固和扩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在英国课程标准中,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强调,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我国应该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发挥地理野外调查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毕超.英国《国家地理课程》的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1996,(5):54-57.

[2]杨光.2013年英国国家地理课程分析及其启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2):61-63.

[3]田雨,邱海燕.地理野外考察活动及其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6):4-7.

野外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模式;音乐学专业;田野考察

多年来,在国内音乐类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学本科办学过程中,形成了重视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体系。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音乐学本科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并成为各音乐类高等艺术院校音乐学本科办学必须面对和正视的问题。自2006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对本科教学计划进行了全方位细致的修订。目前,该专业依托“实验教学中心”,以田野考察为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各类专业课程,并结合校内外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理论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音乐学人才。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音乐学专业首先要求实施学科基础实验教学;专业研究的特殊性要求实施专业实验教学;为使实验成果得以具体呈现,还需结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教学,开展综合实验以及拓展创新实验。根据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对实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由理论到实践要求实施验证性实验教学,主要涉及学科基础实验教学与专业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对理论的认知能力;由实践到理论要求实施研究性实验教学,主要涉及综合实验以及拓展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二、课程结构:三个层次,综合互补

所谓多层次的课程结构包括三类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课程。实践课程由田野考察、实验性课程及讲座类课程组成,该类课程重于实践操作技能和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训练。理论课程由民族音乐学概论和音乐考古学两门课程组成。综合课程,主要包括论文写作,分为音乐学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后者是前者的延伸)。理论课程重点从理论方面讲授田野考察的方法及实践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还涉及到在考察过程中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态度和方式进行考察操作等文化和伦理方面的问题。对田野考察的实践操作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储备作用。实践课程重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古乐器测音、民间音乐田野考察、城市音乐田野考察),训练学生专业实验技能(测音数据分析、记谱分析、频谱分析),协同理论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在专业研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术创新能力。综合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方法从事音乐学研究,并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呈现。自从在教学计划中设立田野考察课程以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运用田野考察的方法,增强实践操作,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锻炼了艺术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综上,田野考察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田野考察实践活动是盲目的,因此理论课程(民族音乐学、音乐考古学)的开设与之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仅有以上两类课程是不够的,因为音乐学的培养成果最终是以论文形式体现的,因此综合性的论文写作课程则成为学生最终学术研究成果实现的重要途径。由此,以田野考察为平台的多层次课程结构得以建立,并成为音乐学专业近年来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此外,讲座类课程进一步引导本科生培养的专业方向,增强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求知欲望,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体现了本科教学“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定位。

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是今后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构建功能强大的实验中心网络管理及教学平台,是规范实验中心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①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化。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建立以音乐学学科网站、专题网站及教师个人教学网站为主体的教学应用网站;按学科课程建立音乐学教学实验中心专用的数据库;进行多媒体素材、课件和网络课程等的开发与整合建设,学生可以通过高效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网络教学,使实验中心教学效率得到整体提升。②网络化建设及应用。采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实现资源共享,进行设备借用预约等,实现网络化的开放管理。

四、推进实验室开放

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制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采取以实验项目带开放的办法,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工作。运用专业版测音系统、视频处理剪辑系统、音频处理系统和专业频谱分析系统等开展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利用综合实验和拓展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通过田野考察、信息数据采集、分析研究、策划与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五、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个关键所在。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利用假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各类实习实践。如定期为博物馆新进和馆藏乐器测音,定期赴文化馆举办民间音乐或城市音乐田野考察汇报等。系部多方筹措经费扩大投入,保证实践教学经费充足;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合理利用,确保实践教学稳步进行;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探索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多途径、多形式建立校外基地,加强与基地的共建和广泛交流,提高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同时利用实验室开展学生创业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创业能力,以便更好地产生社会效应。

六、管理模式:统一规划,动态管理

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将大打折扣,所以将课程建设、实践操作、学术活动、考评机制纳入统一的建设规划,将田野考察操作能力、理论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最终以“田野考察报告”或学术论文的形式体现教学成果。在管理过程中,通过两级管理制度,规范化的考核机制,依托“实验教学中心”,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统筹安排教学内容,规划多层次的课程结构;定期开展学术活动,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①制定两级管理制度。所谓两级管理制度是指院级(教务处)和系级(音乐学系)各司其职,统筹兼顾的管理方式。教务处主要负责宏观调控:修订与田野考察相关的教学计划;制定与考察活动具体实施有关的管理方案;确认具体的学分认定方案和教学效果测评等内容。音乐学系则主要负责微观的管理:教师安排;课程的具体运行;考试与试卷管理;田野考察档案和资料的管理;学分统计和报备;组织学术活动等等实际运行环节中的内容。同时两极管理部门在制定管理规定和具体运行过程中经常相互沟通,以达到制度合理化(符合实际情况)、运行规范化(符合管理规定)的目标。②制定动态考核模式。艺术实践教学以田野考察项目为主要内容,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讲座类课程及其他艺术实践,以固定考察(以实习基地为主)、流动考察和自主考察三种方式构成,实践教学考核采取以固定学分制和申报学分制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流动考察需按事先规划的考察队伍分组提交考察报告和考察资料(录音、录像资料及测音资料等),由各组带队考察的教师评分;固定考察需按照要求完成提前布置的考察任务,并分组提交田野考察报告和考察资料,由各组带队考察的教师评分;自主考察需提交田野考察报告及考察资料,经专业指导教师确认后评分。其中流动考察和固定考察列入教学计划,是学生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属于“约束”机制———固定学分制;自主考察不列入固定的教学计划,但可根据学生的论文选题自行安排、完成考察活动,经确认合格后,仍给予艺术实践学分,属于“激励”机制———申报学分制。音乐学专业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管理需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不断发展音乐理论教育模式,才能为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公鹏,牛爱芳,魏靖.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179-181.

[2]刘峥.艺术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J].教育观察,2016,(5):108-109.

野外教学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科研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虽然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还是偏向于知识积累型,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旅游事业的需要。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的综合考察实习是教学计划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其本身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综合考察实习能够获得大量有助于后期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东西也非常丰富,学得的东西既真实又具体,是把教材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结合的很好机会。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旅游教育界同仁的重视。马骏(2005)认为考察实习教学方法传统化,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董志文等(2005)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指出:以认知性为主,缺少求知性内容,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内容较缺少细化目标,并提出了野外实习成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王昕(2007)结合自己长期指导旅游野外实习的经验指出目前旅游野外实习存在着:目标简单化,任务缺乏针对性和思考性;实习主体游客化,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目的地单一化与高档化,缺乏正确行业引导性;教师保姆化,学生缺乏行业社会体验性等问题。为了充分利用综合考察实习的宝贵教学资源,使综合考察实习价值最大化,克服综合考察实习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识到综合考察实习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提高“野外实习”质量的切入口,更是检验“野外实习”效果的重要标准。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经过后天训练和环境的影响在人身上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科研素质是素质结构中较高层面的综合性素质,它是建筑在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基础之上的高层素质。培养科研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是一位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关于怎样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一直是旅游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但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就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并不多见。谷冠鹏等从科学研究过程的角度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结构问题作了探讨。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的环节出发,就旅游专业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旅游专业综合考察实习,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最有价值的教学环节,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科研意识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一种人脑机能,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是人的心理对现实生活的自觉反映。科研意识通常是指人在科研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它能将科学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科研意识就是对旅游管理活动的规律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旅游管理的科学理论指导旅游活动的自觉,是对本科学生未来所从事的旅游管理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它既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旅游管理环境的主动适应,也表现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对其未来工作环境的积极影响。在本科生中培养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是我们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既有助于巩固和补充课内基础知识,深化专业知识;又将为本科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大大缩短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探索期。

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缺乏的是科研意识,学生在考察实习过程中若不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则会缺乏发现,只能是一个单纯的、普通的“旅游者”。因此,在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即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最佳教学时机。科研意识的培养是学生专业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二)科研态度的培养

一个有成就的科研工作者,其成功的要素是正确的科研态度。对于本科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既是其人生阶段的好时机,也将会对其未来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考察实习,一般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三学期,是其大学阶段第一次大型的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是学生第一次体验离开教室到旅游目的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他们处于兴奋与高度好奇的心里状态,这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研态度的不可多得的良机。

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言,培养其科研态度的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乐于探索,敢于否定,崇尚质疑,严肃认真,谦虚踏实”

(三)科研知识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学习、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知识,是保证学生在今后的旅游管理活动中,进行规范、有效、科学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旅游管理科研作为具体的科学实践,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必须掌握旅游管理科研基础理论和知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掌握科研知识方面,既有教育者意识淡漠,也有困于教学环境的影响的问题。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自然就成为学生四年难得的获取旅游管理科研知识的机会。

(四)科研基本方法的掌握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要掌握旅游管理科研方法论,运用经验总结、调查分析、实验研究、个案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发现、总结规律。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过程而言,学生起码应该掌握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基本的旅游科学研究方法。长期的考察实习证明,这些旅游科研方法,在考察实习过程中,简便易行,信息量大,真实性强,最有使用价值,深受学生欢迎。

(五)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即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本领。具体地说,科研能力包括学习、搜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运用已知理论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分析、推导、设计方案,并动手得出结论等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科研能力的培养,除了在发现问题、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外,还必须注重以下科研能力的培养:

1、选题论证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综合考察实习时间长,景点类型多样,实习内容复杂。论文选题是每个学生考察实习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选取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开展研究,学生必须在老师特别是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做好选题工作。在具体的实习中可以进一步确认或修正自己的选题。

2、方案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在科研研究方案中阐明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课题的假设,研究方法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等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总体谋划,必须精心设计,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

3、研究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习前必须对自己的选题进行文献查阅,对选题目前研究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材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和研究时的管理工作,从而确保选题研究的质量。

4、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能力

对于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学生要勤于分类整理,善于分析,不断思考,从而使研究结论真正符合客观实际,并根据研究结论,完成科研报告。

三、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考察实习过程中科研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管理者必须强化综合野外考察实习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意识

“教学是主体,科研是龙头”更多地是基于学校与教师层面,几乎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不利于提升院校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培养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竞争激励,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思想观念,认清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大科研教学内容和时间,强化通过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激发科研潜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院校管理者要积极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通过综合野外考察实习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学到在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开阔知识视野,强化能力素质。

(二)建立针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管理机构

在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机构建立上,应根据院校实际情况,成立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活动领导小组,使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领导小组可由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院)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任组员,科研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工作;院(系)成立科研活动指导小组,由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参加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管理上,应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课题申报、组织管理、指导检查和实施奖励等制度,指导和激励学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对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促使学生严格按照计划认真开展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学研究,确保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有序健康开展。在科研基金设立上,应拨专项经费用作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通过规定的程序申报科研课题并申请基金资助。改变过去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成果展仅仅是旅游相片、旅游纪念品等现象,要把学生基于综合野外考察实习而完成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实习的重要成果进行展示。

(三)完善学生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的科研培养机制

在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目标约束机制上,应构建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把学生根据综合野外考察实习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以较大权重作为学生的科研学分、并将综合野外考察实习科研活动的情况及成绩作为评选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入党、推荐免试研究生和推荐就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科研指导机制上,不仅要加强领导和机关的指导力度,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对科研活动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按照旅游科研特点开展科研工作,传授自己的研究经验,使学生树立信心,少走弯路、尽快上路,并将指导科研活动折算为教学量,记入教师工作量,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四)优选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上一篇:水文地质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普通地质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