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6 09:32:14

野外实训总结

野外实训总结篇1

一 在野外综合演练的组织指挥上,突出一个"合"字

野外综合演练参训人数多、训练任务重,野外条件复杂艰苦、保障难度大,演练涉及的部门、单位较多,必须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大力协同,集中各部门、各单位的力量,形成整体合力,才能使野外综合演练顺利进行。

1.思路要合。

要坚持围绕提高学员综合素质这个中心,抓好野外综合演练工作。要通过专题研讨,探讨强化训练的特点规律,统一好训练的思路,研究组织训练的实施方案,解决训练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领导和机关要经常深入现场,检查指导训练,及时解决问题和困难。

2.力量要合。

首先,学校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抓共管。各机构的组成人员要在演练总指挥的指挥调度下开展工作,形成合力,确保野外综合演练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员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训练前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与业务素质,全程组织教学指导训练;要从全校范围内选拔精兵强将担任队干部,加强野外综合演练中的管理工作。

二 在野外综合演练的训练强度上,突出一个"高"字

为达到打牢学员的政治、军事、专业和体能素质基础,及早淘汰不合格学员,提高院校人才培养效益的目的,组织野外综合演练时,必须坚持高标准、高强度训练。

1.标准要高。

认真贯彻依法从严治军方针,坚持按高标准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考核验收。对野外综合演练中涉及的课目,要严格按照总部规定的标准组织教学、训练和考核,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训练和考核任务。绝不能因为时间紧、内容多而降低标准。

2.强度要高。

综合演练分为体能训练、军事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等内容,有的训练课目强度很大,如徒步行军训练,学员要按计划路线负重走完规定的路程,中间还会穿插一些演练科目。所以,必须按照总部的规定,确保训练强度和难 度,从而达到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学员思想、砺炼学员意志、锻炼学员体能的目的。

三 在野外综合演练的课题设置上,突出一个"适"字

野外综合演练是整个教育训练中一项重大的教学活动,能否合理地设置演练课题及内容,直接影响到野外综合演练的效果。

1.适应教学基本要求。

总部对院校组织野外综合演练有明确的规定。重在以高强度、大难度、集中持续的训练锻炼作风、磨练意志。要按照总部"打破常规设课,确保训练高强度;遵循规律施训,避免大量出现运动损伤;简化训练内容,依托现有条件训得起"的要求来设置演练的课题,突出特色,确保质量。

2.适应学员素质要求。

课题的设置要注重学员实践能力的拓展和提高。某些课题内容跟实战结合紧密,学员通过对已学知识的消化、理解,就可以掌握,从而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实战意识,这样的课题就应该进行演练。同时,考虑到学员在入学入伍后,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军事基础素质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技、战术水平还较低,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完成某些对技战术水平和体能要求过高的课题。因此,在课题设置时,要考虑学员的素质要求,既达到锻炼提高的目的,又能够顺利地进行。

3.适应地形的实际。

要适应学校周边的实际地形。野外综合演练必须在一定的战术背景下进行,而地形是影响战术行动的首要因素,因此,必须根据地形的特点来科学选择演练路线,合理设置演练课题。例如,如果演练点离院校比较远,采取摩托化输送的话,就应该设置摩托化机动这个课题。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采取其它方式进入演练点。

四 在野外综合演练的安全工作上,突出一个"严"字

演练是否安全是保证演练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抓好野外综合演练的安全工作,主要应做到"三严"。

1.安全规定严。

演练要严谨计划、严密组织、严格要求、严肃纪律,还要制定严格的安全规定。对演练中的武器弹药使用、警戒、战场情况设置等容易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的问题,都要作出详细严明的规定。还要考虑到场地的安全问题,如在行军时应尽量避开交通繁忙地带,避开难以通行的复杂地段,还应避开有传染病疫情的地区,避开雷区及山洪易发地段等。

2.贯彻落实严。

在整个综合演练的过程中,各单位都要自觉贯彻落实有关安全规定。对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武器弹药的使用、参训人员非训练伤病的预防、车辆使用管理以及训练场地的社情民情等的安全管理规定,要逐项对照,严格落实。演练过程中,各级应及时进行安全教育,营造出时时抓安全,处处抓安全的氛围,从细节上、从源头上杜绝各种事故的发生。

3.检查把关严。

野外实训总结篇2

1实训教学模式的创建

创建“教室-网络课程-专用现场模拟训练室-野外演训”为一体的实训教学模式,拓展了常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空间。传统教学方式多只利用课堂教学和简单实验室操作,不能很好地培养学员的实地操作能力和特殊环境下展开检验工作的应变能力。为了打破传统教学单一依赖教室的教学空间局限,创建“教室-网络-专用现场模拟室-野外演训”为一体的教学空间。在总后勤部“530工程”(野战检验医学)重大专项资助下,建设了野战快速检验模拟训练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目前成熟的快速检验设备,让学员亲手操作,切实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模拟室包含了教学模拟实施软件,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现场快速检验平台(以干化学、便携式的快速检验仪器为主,另外还配备了野战应急检验A型系统)。其中模拟演训软件为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研发软件,主要用于培训医学检验专业学员对各种应急使用的便携式仪器的操作技能,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熟悉各种便携设备的组成部件和仪器耗材以及仪器的操作方法和后期维护(该软件获得了总后勤部优秀电教成果二等奖,教员学员反应甚好,可推广应用至本军师以下卫生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将《军事检验医学》的“快速检验”教学内容,掺入到学校教务处组织的学员暑期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使教学空间拓展到“社区实践现场”,实地培训学员开展现场快速检验的能力;同时还将《军事检验医学》中的“野战现场快速检验”教学内容整合到学校“军事医学综合演练”演习科目中,使学习空间延伸到“野战演练现场”。通过“教室-网络课程-专用现场模拟训练室-野外演训”为一体的实训教学模式,拓展了常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空间,达到了强化学员对军事检验医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同时强化了学员在不同环境下的实地操作技能。

2专业教学师资队伍的要求

搭建本系教员为主,附属医院检验科及军内外外聘专家为补充的教学团队,针对性地拓展了专业教学师资队伍,满足现场快速检验教学中对军内(国内)本领域师资的需求。为打破教学组织方式中单纯依赖本系教员从而出现的师资配置方面的局限,充分挖掘军内外、系内外本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到专业教学师资队伍中来;同时,为避免教学内容完全由本检验系(校)教员承担,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师资单一性问题(近亲繁殖),采用了“系(检验系)-院(附属医院检验科)”的系院结合,同时外聘专家的教学模式,针对性地拓展师资队伍组成。通过合理设计教学中理论和临床相结合,建立了“系(检验系)-院(附属医院检验科)”的系院结合教学模式,改变现行教学先单纯理论,再最后实习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将临床最新动态带到课堂上来,大量增加临床实例的课堂应用,使学员接触本专业最新的研究技术和仪器,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临床的能力。同时还将军内、国内的专家聘请到《军事检验医学》教学组,承担不同专题的教学任务。专家中很多是参与了近期突发事件的救援工作,或在基层单位工作过,具有丰富的战地(灾害)救援实践经验。通过这种军内、国内聘请师资的方式,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构建了一支覆盖军内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3实验技能教学操作

平台建设包括野战检验模拟训练室、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等医学检验教学实验中心,从军事(应急)检验装备、形态学教学资源库等方面扩展实验技能教学操作平台。医学检验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均非常突出的一个专业,为此,在不断加强学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基”教学的同时,通过扩展学生专用的实验技能教学平台建设,强化学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近年来,笔者通过申请军队2110建设项目、530工程重大专项(野战应急检验项目)项目和横向企业合作研究项目等,筹集经费500余万元,在搭建应急快速检验研究平台的同时,大力加强学员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建成了包括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野战检验模拟训练室、检验专业通用实验室等在内的功能完善的检验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在形态学检验教学方面,改变了过去单纯依赖显微镜,在教与学中不能做到同步和互动,同时受教学标本来源的限制(如一些稀有病例)等的制约。通过建设形态学数码教学实验室,利用数码系统软件对形态学教学标本进行全面采集后,即可直接用于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拓展,增加了教与学的同步和互动效果,同时避免了形态学教学标本来源的限制。同时,在军事检验医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军队专项基金资助研制的“野战应急检验箱”、“野战应急检验车”等新型应急检验设备(装备)应用于学员教学过程中,拓展并开阔了学员对野战检验装备和技术了解,前瞻性地提升了学员在后期工作中开展野战应急检验工作的能力。

通过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中教材、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和学员实验技能操作平台的拓展,最终目的是满足培养高素质的能满足各层次岗位技能需求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通过回顾性调研发现,本系毕业学员一致认为上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师资结构的拓展改革,无论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应急检验处理能力等的拓展和强化方面均达到了显著提升,为在将来更好地适应各种岗位任职的技能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野外实训总结篇3

本书介绍了在每种恶劣生态环境下的求生之道,包括山区、零度以下的地域、丛林、沙漠和大海。本书引领读者踏上一段段奇妙的冒险旅程,无论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初级探险家还是资深极限运动迷,本书都是完善的参考手册。

2、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28年2个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乡。

3、野外耐力生存训练

野外耐力生存训练是英国皇家特种部队的野外耐力生存训练教材,是从事野外耐力生存训练教学与实践的总结,为露营者、徒步旅行者、探险者、向导以及其他需要熟悉野外生存的人士必备手册。

野外实训总结篇4

新仪器新设备投入不足:近年来,除专业野外测量队以外,其余野外测量工作还仅滿足于测点放线等工作,新的全站仪、GPS定位等先进设备使用和投入不足,这不仅影响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限制了测量工作人员操作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新科技新理论新知识接受速度慢:由于地质勘查单位分布分散,长年野外作业,经常远离大城市,接收新科技新理论新知识渠道较少。有些地勘单位野外测量人员长期不足,又忙于工作,没有机会抽出时间系统地接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加之计算机技术和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地质测量理论和知识更新发展又快,学习和培训跟不上,与社会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总体实力机构设置有待加强

测量工作总体实力有待加强: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公司)现有测量工作人员130多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53名。有两个单位分别具有测量甲级和乙级资质,其它单位仅有丙级资质,这些单位曾经奋战在陕西和西北地质勘探一线,为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地质测量工作相对于行业总体发展速度和水平还比较滞后。由于种种原因,现有工程测量人员大多忙于常规的地质测量工作,对新理论、复杂工程条件下测量工作接触少,承担较大工程测量的能力和经验不足。机构设置不健全:多年来全局(公司)机关仅有1名测量主管人员,下属各队地质科有的设有测量主管有的没有,各野外分队(除测量分队外)仅有测量人员,没有测量技术行政管理组织,不利于单位测量工作长远规划和接序发展。总之目前地勘测量科研人员数量少,科技攻关能力弱,科技成果较少,难以适应公司“地勘立局,矿业兴局,多元发展”的工作需要。

对策

1建立管理体系更新仪器设备

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和管理体系:要建立自上而下“局、队、分队”不同层级的测量技术管理网络,根据不同单位规模和技术要求,赋予相应的技术(行政)管理权限,以便进行技术规划和管理、人员交流和培训、队伍建设和长远发展。根据工作需要,更新仪器设备:相对于地勘其它设备,测量仪器设备投入费用并不大。只要局队重视,根据各单位工作性质配备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使单位测量人员不断学习,使测量能力和水平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同步。

2配足工作人员加强培训

配备和充实足够的工作人员:各野外地勘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充足的测量人员。要把测量人才发展纳入局队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从研究生、大学本科、高职、中专技校生中逐年补充优秀学员以充实队伍和培育新鲜血液,形成测量人才在学历、职称和年龄上的梯队结构。加强培训,提高广大测量工作者技能和水平:局队要制定测量人员培训提高计划,分批次分层次逐年提高测量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每年安排适量测量人员到高校及工程单位去学习和深造,更新测量人员知识和能力体系,并聘请高校教师、技术专家进行新理论和行业发展前沿动态讲座,拓展测量人员视野,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要认真落实局“5511”人才培训工程,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导师制”,技术工人“师徒制”,签定“导师(师傅)与学员(徒弟)培养责任书”,落实培训内容,在工作和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培训学习,加强对测量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继续教育的培训和考核,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及工资定级等范围,逐年提高测量人员技能和综合素质。

3提高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参加省测绘学会及各分会举办的测量年会和技术研讨活动,鼓励测量技术人员撰写测量技术论文,与同行进行技术交流。积极与兄弟单位开展各层次的技术合作,共同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技术疑难问题。根据国家和行业技术发展需求,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有计划地确立不同层次科研课题(或项目),并积极争取上级和同级单位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和相关科研单位合作,有步骤地破解工程建设中的系统性技术难题,比如,煤田地质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现代矿井地质与测量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如何发挥其在现代矿井地质预报和地质保障中的作用等。通过这些技术攻关,提高煤田地质勘查单位测量人员综合技术能力,提升单位测量工作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鼓励引导测量人员从事测量科研工作。建立课题申报立项制度,认真执行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完善科研激励和奖励制度,确保测量科研工作有组织有课题有经费有制度有保障出成果。

结语

野外实训总结篇5

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谋打赢之策、练打赢之功,着力按照新大纲要求,本着贴近实战的原则,把灭火作战技战术训练拉出操场的“小火堆”,开进密林深处的“大火场”。总队长张忠国告诉记者:“落实新大纲,部队灭火作战技战术训练就是要实战化,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磨砺官兵,这样才能使训练与作战有机结合,切实提高部队的灭火作战能力。”

“实地”:撤离操场的火线

装甲运兵车在火场的东、南、北三侧时停时行, 8路灭火队员跃出车舱呈多点突入队形直扑火翼,对西线火头实施堵截;密林上空,直升机半空悬停,机降官兵越身出舱,快速滑降到火线边,对北线火头进行截杀;一线火场,风机、水枪、组合工具与疯狂肆虐火魔厮杀着……这是内蒙古森林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在模拟战术训练场地开展灭火作战战术训练的场景。

进入战区,上山进林开展灭火作战战术训练是总队军事训练的特色。以往,总队灭火作战战术训练课目全部在操场实施。许多像递进超越战术这样需要大面积展开的灭火作战训练也只能在不足400平米的操场上象征性开展。官兵形象地把灭火作战战术训练比喻成“花架子”、“做游戏”。官兵在灭火作战中实现前指的作战决心能力弱,战斗队形展开不好,战术运用不合理等问题非常突出,训练场上的英雄是战场上的“狗熊”。这一问题引起总队党委的高度重视,总队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调研时发现,火场面积多在几千平方米甚至几万平方米以上,而且分布有塔头、丘陵、密林地等险要复杂地形,操场上演戏式的灭火作战战术训练大大降低了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导致训练与实战严重脱节。

为此,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总队打破了“课堂讲解、操场演示”的操场训练定式,形成“营区练技术、野外练战术、现地练指挥”的全新训练模式。为每个基层一线灭火部队在各自所属防区内量身定做一个野外战术训练场,把灭火作战战术课目的训练拉进深山,在未来火灾发生地开展训练。每年分队集中开展不少于20天的全员全装全建制野外驻训。

此外,总队还在火场上集训军事业务骨干。每年有计划分批次地为每个中队培养两名扑过大火、会扑火、能组织指挥灭火作战的干部士官军事业务骨干,并在火灾多发区组织集训。参训骨干在集训期间,边完成共同课目学习,边组织备战,边参加灭火作战,通过实战历练干部、骨干组织灭火作战战术训练的能力,实现训练与作战的有机结合。

“实战”:十八般兵器各显神通

子夜,一条蜿蜒曲折的火龙盘踞在3座高山之间,蹿腾的火苗沿着山背向山顶跃进。整装待发的灭火队员根据前指战斗决心,迅速展开攻击队形。高压水枪灭火器编组扫杀火头,火线的缺口打开,随即攻坚分队、常规灭火分队迅速进入火场,灭火作战十八般兵器各显神通。一个小时后,熊熊燃烧的大火被扑灭。满脸灰尘的灭火队员露出了胜利的微笑。这场不是实战,却近似实战的灭火作战完全是由官兵导演的。

灭火作战是人与自然的斗争,有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不同植被、不同地形、不同地段、不同类型的火灾要求使用不同的武器装备,运用不同的灭火作战技术。为使灭火作战技术训练贴近实战,使官兵更加熟练地掌握手中的武器装备,练就过硬的灭火作战技术,总队先后开发研制了火场显示板、绸缎火线标等器材,还采取用枯枝落叶在操场上设置伪真火场环境。可是,不管怎么想办法,灭火作战技术训练缺少实战化环境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彻底解决。为此,总队党委坚持观念更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又把灭火作战技术训练拉进实地,在练战术的同时强技术。总队每年在家底经费中拿出50余万元购买烟雾弹、干草、树枝、点火器等物品,基层各单位也根据需要购买相关物品,想方设法营造真实的火场环境。同时,各大中队还主动向地方林业主管部门请示点烧防火线等计划火烧的任务,让官兵在近似真实的火场环境下,熟悉武器装备的性能,掌握灭火作战技术。总队要求每个中队在野外训练场开展实战化灭火作战技术训练不少于4天。

此外,为增加灭火作战技术训练的突然性,使训练更加贴近实战,总队还聘请地方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人员担任各单位灭火作战实兵演练导调指挥员,由用兵单位根据战区情况任意进行火场想定,参演部队视情处置情况;由地方灭火作战专家根据参演部队的灭火作战表现情况逐一进行打分、逐项进行点评、逐条提出建议。

“实境”:进山入林练战法

“3号指挥员,经空中侦察获悉,你所在坐标位置东南方向约500米处,有一泥潭沼泽,你部无法实施堵截。需就地向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开设防火隔离带1000延长米,防止火头蹿入西北原始林区,并及时向指挥前指汇报火灾扑救情况……”这是内蒙古森林总队在野外灭火作战训练场考核干部组织指挥灭火的场景。

操场上战术运用得头头是道,局域网上推演战术运用得有声有色,可一上火场就不知所措,战时战术运用不合理,影响灭火作战效益的问题突出。总队党委一班人感到:“各级指挥员、班长骨干缺乏在实兵实装实地情况下运用灭火技战术的训练,灭火技战术的运用完全靠战时经验积累是造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为此,总队在灭火技战术进入实地、实战的基础上,又把锤炼各级指挥员活用多种灭火战法、灵活应对各种战场,开展灭火作战理论研究作为“进山入林”训练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总队在灭火技战术训练中强化干部的训练意识,坚持开好座谈会,了解干部火场组织指挥的表现;开好战例分析会,剖析干部运用火场战术的合理性;开好战法研讨会,帮助干部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开好总结讲评会,查找问题,表彰先进。

与此同时,总队还注重加强了作战理论研究。把作战区域划分为两个战区,确定了东部战区“打硬仗”的目标,中西部战区“打快仗”的战术指导思想,并以课题为牵引为不同战区的部队下发了战法课题研究,努力实现积极备战,重拳出击,一次奏效的目标,紧紧围绕“判明火情、慎重决策、整体部署、密切协同、集中用兵、活用战法、积极扑救、规避风险”的原则,牢固树立各级指挥员“打小火立大功”思想,注重抓住最佳时段、选择最佳地段、运用最佳手段指挥灭火作战。截至目前,总队基层单位撰写的50余篇灭火作战战法理论研究文章被各级防火指挥部部门推广运用。

此外,总队突出抓了防火执勤和灭火作战指挥训练,统一制作了《分队灭火作战示范片》,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由基层各级指挥员组织部队开展“行、扑、联、管、供”一体化综合演练,让干部掌握灭火作战的基本战法、组织指挥的基本程序和火场紧急避险的主要方法。

野外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物探 野外现场 风险分析 安全管理 评价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P63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37-2

1风险分析的相关概念与内容

1.1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指对潜在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害的一种度量,是有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包含两方面含义:(1)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可能出现损失或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2)虽然损失发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可用概率来表示其会发生的可能程度,而不能做出确定性的判断。物探野外现场的安全风险就是指在施工环境中和施工期间客观存在的,可能导致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可能性,受到现场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随机性。

1.2物探野外现场风险分析的内容

风险分析工作是一项系统且内容众多的工作,是对整个安全管理系统的综合评价和具体细节的严格评估。物探野外现场的安全管理,则是指应用系统分析,专业的风险识别技术,对安全关键点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相应的对策管理。

物探野外现场风险主要包括了风险的识别、风险对策制定、风险对策的实施、风险对策的评价等内容。其中风险识别是指认识损失发生的可能性,确认损失的根源、性质及范围,同时包括确认导致损失的有效、积极及直接原因,它是物探野外现场安全管理的关键。首先,风险识别要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工作,它是指发现并识别出安全管理系统中的危险源,是控制危险源的基础。所谓的危险源是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存储的危险物质,其危险物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国家规定的临界值。这里的危险物指能够导致火灾、爆炸、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的一种或者多种危险物。

结合《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注》(GB6441-86)与物探野外现场施工的情况,总结出物探野外现场主要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如表1。

2物探野外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物探野外现场安全事故主要涉及到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人员、设备、环境是导致安全事故的原因,而安全事故又受制约于管理状态。(1)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了现场施工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他们存在有忽视安全隐患、不规范操作、危险作业、安全管理不严格等情况,而造成安全事故。(2)设备因素。由于设备存在有燃料存储不当、材料强度不足、设备零部件磨损和老化、安全防护缺乏的情况,造成事故。(3)环境因素。主要是自然环境和生产环境,自然环境指即岩石、地质、水文、气象等的异常变化导致的施工、设备和人员的伤害。生产环境主要是指噪音、振动、温度、照明等因素造成的伤害。(4)管理因素。管理因素是导致事故的间接原因。主要情况有:技术存在缺陷,即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存在设计缺陷;组织不合理,对现场缺乏安全检查指导工作;没有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及不认真整改安全隐患;安全培训工作不足等。

3物探野外现场安全管理评价与对策

物探野外现场安全管理评价需在遵循一定的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指标的确立,建立起多角度、多层次高效的评价体系。(1)科学性原则。即野外现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以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为根据,根据评价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时间顺序等来构建。(2)系统性原则。即指标体系构成一个全面整体,而又层次清晰,因素优化组合的系统。(3)动态性原则。所谓动态性是指安全评价指标不但要能评价出物探野外现场安全管理的强弱方面,又能够指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安全管理的改善提高提供依据和指明方向。(4)客观性和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要根据客观实际进行建立,尽可能的反映出评价对象的实际安全状态,同时能够易于操作,以保证实施的效果。基于以上对风险分析的物探野外现场安全管理评价的分析,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和制定相关对策。

3.1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有五项内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和事故报告制度。将安全生产作业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同时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安全措施;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则要求制定明确的安全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安全检查主要是各层次或高层次的定期或不定时的检查,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力度。事故报告制度则要求建立对各类事故的相关预案和如实报告方案,以保证及时的处理事故和总结事故教训。基于风险分析的安全管理评价和对策,都可从这五方面进行制定和实施。

3.2安全教育

物探野外现场施工人员多在野外进行工作,由于野外工作的周期长,缺乏持续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存在有安全意识逐渐降低的现象。再者,由于施工人员的流动性大和管理不到位,更加重了人员的安全意识的不到位的情况。安全教育主要从思想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入手。思想教育要经常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和纪律的教育,并结合本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安全实例和经验教训,进行多元化的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而技术教育,主要针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本专业、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方面的教育。最终达到思想上时时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又能够熟知相关的安全技术知识。安全管理评价则从思想教育、技术教育和安全教员三个方面评价和制定相关政策。

3.3安全管理机构

物探野外现场的安全管理机构是最为缺乏的,目前安全管理主要通过施工作业人员的自我意识来规避安全风险。根据系统风险分析的要求,建立起野外现场的安全管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可通过配备一定数量的安全专(兼)职员,并建立人员轮班安全值日制度,将安全工作贯穿与整个野外现场施工作业当中。

3.4现场管理

物探野外现场是多工种交叉作业,设置有众多的临时设施,作业环境变化大、人机流动性大。所以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对施工现场的各种材料要统一布置,分类安放,并据各材料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安全评价指标有材料堆放、现场防火、施工场地布置和综合治理等四个指标。

3.5安全防护措施

物探野外现场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会接触到各类有损于身体健康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操作或机器设备,或者由于工作环境的恶劣导致的生理慢性职业病等,这些都是安全防护措施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安全防护措施要提高预防各种潜在危险对施工人员的伤害,提供充足的、免费的、质量合格的防护产品。如安全帽、安全带、防毒罩等。除此之外,还要不断的提高安全防护措施的设备的科技含量,做到有效简便。

4结语

野外实训总结篇7

自1995年“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字眼首次亮相于我国科普类的文章起,“野外生存”的概念就备受关注,这里的“野外生存”就是户外运动的前身。2002年国家相关部门设立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部级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课题组在浙江大明山、湖北神农架和东北冒儿山三地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野外生存课程的实验研究,此课程的试验开设取得了理想的预期效果[1]。2007年7月开始,户外运动课程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的支持下,作为体育教学的选修课程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进行了进一步的推广。可以这么说,自2002年开始试点以来,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历经了多个春秋,在渐进中寻求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化课程体系、开展形式体系和师资培训体系。

1户外运动课程概述

户外运动项目进入高校不仅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且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的心理特点。因此,户外运动的课程内容对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来说既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而且还可以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一般认为,户外运动课程是一门包涵了野营、负重行军、野炊、野外自救、岩降、定向、漂流涉水、穿越丛林和攀岩等在内的新兴活动项目群,具有一定的系统知识性、生活效用性、社会发展性和兴趣需要性。

2户外运动课程的渐进式发展

2.1户外运动在高校受到广泛重视并组建了课题组开始试点研究

随着野外生存训练在国内的兴起,为了全面开展和组织野外生存训练,国家有关部门开始着手野外生存训练的组织和管理。部级教育规划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课题组在浙江大明山、湖北神农架和东北冒儿山三地组织开展了把大学生户外运动野外生存作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实验研究,此次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研究和探讨山地户外运动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课程内容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在高校,有些学校已经开始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系统的组织学生进行野外生存户外训练,浙江农林大学将此课程作为学校体育必修课程,云南大学也将其列入体育选修课中,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学校也开设或者即将开设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开展野外生存户外运动课程,教育部体卫司司长杨贵仁谈到:随着社会的城市化,大部分青少年被禁锢在高楼大厦的“丛林”中,生活极度舒适安逸,与野外的接触越来越少,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与大自然抗争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差。通过山地户外运动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有效预防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野外生存户外运动对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2野外生存演化为户外运动课程,并进入现代竞技体育的行列

教育部在2004年7月到2006年7月在全国部分高校进行户外运动课程开设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为野外生存的不断规范发展,从2007年7月开始,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正式演化为户外运动课程,并作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选修课程进行进一步推广。随着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日益发展和完善,各开课高校逐步建立了系统、完整和规范化的大纲和教材。与其它体育课程相比,户外运动的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教学设施、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2]。各高校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课程教学设计,将为大学生户外运动课程在各高校的推广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户外运动项目也逐步走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大家庭,全国各地每年都有固定的户外运动赛事,且呈现出了发展壮大的趋势。

2.3野外生存研究会成立后得到迅速发展

2006年5月全国大学生野外生存研究会在杭州正式成立,标志着野外生存教学正式纳入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至此以后,户外运动课程在多所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出现,学生选课热度持续高涨。野外生存研究会成立以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科目容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充,并且形成了户外运动项目群,在各类各级高校中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整合户外运动项目群形成户外运动课程体系成为目前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训练基地的建设、师资的培养和安全的监控等问题也在野外生存研究会成立以后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依次解决。理论上,《定向越野》和《野外生存》等户外体育教材被列入全国高校示范性体育课程教材,为各高校系统开展户外运动课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3]。实践上,全国已有百余所高校开设或者准备开设户外运动课程,并且建立了除三大丛林基地以外的海岛野外生存基地。相信有了这些基础,户外运动课程将会在野外生存研究会的领导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3突破———户外运动的生态发展

3.1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生态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发展成为人类重要的研究课题和使命。这种生态性思想也逐渐浸入到高校教育领域,户外运动课程体系作为高校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之一,其蕴含的生态性在当前倍受关注。对于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生态化建设主要有四个部分,分别为户外运动课程内容生态化、户外运动课程目标生态化、户外运动课程评价生态化和户外运动课程实施生态化。首先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户外运动课程生态化的教学目标,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向生活化、乡土化、多样化、弹性化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在户外运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锻炼了身体,更让他们切身学到了地质学、气象学、植物学和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使户外运动中所学的知识在学生思维中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形成某种良性的生态关系。然后根据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和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生态性取向,生态化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目标可以划分为心理健康主线、身体运动主线和社会适应能力主线。对于户外运动课程体系实施的生态化,据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出层次差异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活价值观,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实施会正视这种个体差异性,对每个学生以灵活多样的策略进行实施。在教学实施上,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课堂教学必须在学校的片面观念。在开展形式上,可以采取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三种形式,分别适合不同的适用范围[4]。最后户外运动课程实施生态化对课程评价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身体运动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评价体育课程活动的最终标准,而且采取一种动态的评价过程。#p#分页标题#e#

3.2户外运动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化

随着户外运动逐渐深入人心,户外运动的开展形式从单纯的丛林野外生存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首先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红色资源开始融入野外生存,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重点在于实践,优势也在于实践,这就为红色资源与野外生存的结合找到了契合点。当然要使单纯性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上升为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必须把握好生存、发展的辩证关系,发挥拓展训练、定向越野和攀岩等其他内容的磨砺效果,起到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开展形式的又一重要突破就是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中增添了海岛野外生存的形式。海岛野外生存课程是以实践和教学相结合为手段,使大学生从中获取海岛野外生存的基本知识,培养勇于竞争和团结合作的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最终达到增进大学生“三维”健康的课程目标[5]。2003年厦门大学在大兔屿岛上建立了海岛野外生存训练基地,标志着我国开始了开展海岛野外生存的尝试。另外2007年7月浙江海洋学院在东极岛上建立了“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户外训练实习基地”,正式启动了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另外,江苏省部分高校也产生了建立沿海岛屿野外生存户外基地的初步构想。因此,可以这样说海岛野外生存作为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创建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社会化、大众化以及可持续化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和途径。

3.3高校户外运动师资培养专业化

实践证明,一个运动项目能否持续的在高校中开展下去,运动项目的师资非常关键。一方面我国户外运动项目在高校刚刚兴起,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多为“半路出家”,绝大多数未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户外运动教育,只是由野外生存研究会或者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通过开展各种培训班的形式进行初级培养。然而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许多户外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多是由于户外从业人员特别是领队的业务能力不足造成的,所以加强我国户外运动项目师资培养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尤为重要。户外运动是一门包含体育学、环境学、气象学、地形学、植物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综合性学科,只有通过长期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项目发展的专业师资人才[6]。在这方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经先行一步,开始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我国首个以“户外运动”为培养方向的社会体育专业2005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设立,将面向湖北、北京、云南、、青海、四川等省市招生,招生规模定为30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再接再厉,在前期的积极准备下于2007年申请到了户外运动专业硕士学位点,为培养更高层次的户外运动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户外运动的不断推广发展,贵阳医学院也结合实际开设了户外运动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从事户外运动的研究、教学和活动经营等方面的复合型实用人才[7]。相信随着我国户外运动师资培养的逐渐系统化和专业化,户外运动项目在高校的发展前景将会越来越开阔和光明。

4小结

野外实训总结篇8

农林牧相关专业以及理工类诸多学科专业,如地质、测绘、采矿、安全、土木工程等,常常涉及户外工作,户外取火、取水、野营、打绳结、伤口处理、识别方位等野外生存技能非常重要.因此,野外生存技能的培养也是其重要的环节之一,而往往这些技能的教育和实践锻炼是其专业课设置忽视或未能实现的方面.拓展训练突出体现人的团队协作、组织协调、自我挑战、野外生存等能力.依据拓展项目特点,结合管理、心理、地质、测绘、采矿、农林牧等专业,将公共体育拓展课程设置为管理特色拓展课程、心理特色拓展课程和户外特色拓展课程.普通高校拓展课程的目标管理特色拓展课程是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设置以管理因素为主的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积极体验团队协作、组织、信任、沟通的重要性和操作性,旨在达到培养学生领导、判断、协调组织、计划控制、人际关系处理等能力,使其成为心理学教学的实践课程或延伸实践课程.心理特色拓展课程目标是在增强体质的基础上,设置以心理因素为主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挑战自我,挖掘自身潜能,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自信心,培养意志坚定、果断勇敢的心理品质,注重团队协作,提高创新思维意识,增强心理学知识的实践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目标,使其成为心理学教学的实践课程或延伸实践课程.户外特色拓展课程目标是在提高身体机能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设置以野外生存基本技能为主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野外作业相关的宿营、取火、取水、穿越、攀岩、识别方位、伤病处理、求救等生活和生存技能,培养户外作业相关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成为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课程或延伸实践课程.普通高校拓展课程的内容管理特色拓展课程内容主要以团队协作项目为主,包括雷阵、电网、缅甸桥、渡河、信任背摔、七巧板、罐头鞋、翻叶子、齐眉棍、毕业墙、齐心协力、盲行、盲人方阵、孤岛求生、信息传递等拓展项目.心理特色拓展课程突出以个人挑战项目为主,如,高空断桥、攀岩、速降、天梯、高空抓杠、缅甸桥、合力过桥、高空演讲等,并以部分体验沟通、思维、协作的拓展项目为辅,如,盲人方阵、信任背摔、雷阵、电网等.户外特色拓展课程内容主要以攀岩、速降、高空抓杠、高空断桥等高空项目的体验和保护操作,以及穿越、宿营、取水、取火、伤病处理等野外生活和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普通高校拓展课程的评价公共体育多元化拓展课程并非采用以往以一次考试定成绩的传统.拓展训练课程体现了项目布置-体验(项目操作)-团队分享(总结与点评)-理念升华的教学过程,可以实现学生自评、互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参考学生在拓展项目操作中的表现、团队分享中的自我认识以及拓展竞赛的表现,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实施多元化与综合性的教学评价.

普通高校开展拓展课程的意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服务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适应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全国学联决定在全国高校联合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总书记“四个统一”的要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有利于动员社会资源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拓展训练体验式教学优势拓展训练采用课程设计-项目布置-体验-分享回顾-引导总结-提升心智 -改变行为的课程模式,属于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引入或创制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使受教育者在亲历过程和情感体验中构建知识、产生情感、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使学习和认知过程更具自觉性和主动性.拓展训练特定的情境起到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使大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顿悟,易使人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适应能力.拓展训练多元化功能拓展运动通过身体参与的形式,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勾肩搭背操、集体仰卧起坐、松鼠和大树、有轨电车、挑战150等与体育游戏相似,充分调动身体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空断桥、天梯、高空抓杠、毕业墙、攀岩、定向越野等更需要充沛的体能作为前提.因此,拓展课程同样具备一般体育项目提高身体机能的作用;七巧板、毕业墙等项目可以使参与者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凝聚力,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巨大的团队力量;通过盲人方阵、孤岛求生、信急传递等项目,让大学生体会到信任与被信任的感觉,意识到沟通在团队中的重要性;拓展训练的项目操作和分享过程能够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人与人交往的融洽性和亲密感;雷阵、荆棘取水、交通堵塞等项目能启发参与者勇敢地去尝试,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实现提高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目地;信任背摔以及高空挑战项目,可以克服心理障碍,挖掘自身潜能,从而增强自信心;此外,拓展项目能实现个体在适应环境时能力、情绪、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的整合,使大学生通过活动参与实现认识社会、感受社会、适应社会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需求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需要大量的各类专门人才.社会对人才高标准的要求下,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缺失成为其就业的主要障碍.大学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投身于社会实践,因此,高校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等,以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长期以来,传统体育教学较难贯彻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的要求.拓展训练内容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能够全面地涉及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的五个领域,即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高校公共体育开展拓展课程,能够促进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课程结构的完善.将体育课内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开发拓展课程能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开展新兴体育项目,开发自然环境资源,能提高学生的野外作业和生存能力;(4)拓展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多元化、综合性评价方式的形成.全面体现评价体能、运动技能、态度、情意、合作精神等多领域,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的综合评价形式。

上一篇:铆工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运营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