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2 13:50:43

泰国文化论文

泰国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泰戈尔访华;思想文化;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40-02

作为20世纪20年代震惊中外的泰戈尔访华事件,不少文人、研究者已经做过很多研究,研究视角也丰富多样,从文学、地域历史到文学史的研究,将这一历史事件从不同角度呈现给读者。但是此前的研究文章多是以对泰戈尔的接受―影响模式研究为主,谈论到泰戈尔访华对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影响时,对这类文化界名人的叙述不够系统化。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法,将理论与史实相结合,系统阐述泰戈尔访华对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影响,并对其原因做了批判性理论分析。

一、泰戈尔访华的历史背景

(一) 泰戈尔其人与中国

1924年4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应讲学社等团体邀请,首次访问中国,受到当时中国文化界名流梁启超及学生徐志摩的热烈欢迎。访华期间,泰戈尔先后在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地发表演讲将近20多场。他曾说:“朋友们,我不知道为什么,到中国便像回到故乡一样。我始终感到印度是中国极其亲近的亲属,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爱的兄弟。”①1924年5月7日是泰戈尔64岁生日,在由中国友人在北京为其举办的生日宴会上,梁启超将为泰戈尔先生起的中文名字――竺震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给泰戈尔很大的惊喜。竺震旦是一个富有深意的名字。②竺源于“天竺”一词,中国古时称印度为天竺;震旦则是印度人从前对中国的称呼。合在一起,带有中印文化结合之意。在访华期间,泰戈尔也给梁启超的学生、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起了一个印度名字,叫素思玛,③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竺震旦与素思玛这两个动听、美好的名字,不仅记录了一段世界文坛的传奇佳话,而且也象征着中国和印度两国人民纯洁美好的友情。

(二)1924年前后的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正是当时国内有志之士不愿继续忍受积贫积弱、死气沉沉的现状,力图放眼四方、寻求振兴中华的强国之路的结果。这些文人志士不仅向西方探求救国真理,也非常关心东方各国的发展状况。此时,在中国的邻邦印度,诞生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顷刻间吸引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1913年,《东方杂志》第10卷第4号便发表了钱智修介绍泰戈尔的文章《台峨尔之人生观》。④泰戈尔的出现,为在黑暗与混乱中前行的中国文人指明了一条道路。

二、中国思想文化界对泰戈尔访华的反应

(一)徐志摩、梁启超等:欢迎并认同

从泰戈尔接受邀请到访华这段时间,国内文化界名人以各种形式介绍、欢迎泰戈尔的到来,其中主要是在报刊上发表泰戈尔作品的中译本及其他有关介绍性文章。国内知识分子中,以梁启超的学生徐志摩、郑振铎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在泰戈尔来华之前就已经由衷地表达了他们对泰戈尔这位世界文学泰斗的无限敬重和欢迎之情。同时站在欢迎泰戈尔队伍中间的还有胡适、辜鸿铭等人,徐志摩是欢迎人群中最崇拜泰戈尔的人。

(二)鲁迅、郭沫若:极度冷漠与“低温”批判

对于泰戈尔访华这一事件,鲁迅和郭沫若两人的态度却耐人寻味。鲁迅对于泰戈尔访华这件事表现出极度冷漠的态度,他说:“这两年中,就我所听到的而言,有名的文学家来到中国的有四个。第一个自然是那最有名的泰戈尔,即竺震旦,可惜被戴着印度帽子的震旦人弄得一塌糊涂,终于莫名其妙而去。”⑥虽然不比鲁迅先生的绵里藏针,郭沫若则显得更为快言快语,也不会使人产生误解。郭沫若认为:“‘梵’的现实,‘我’的尊严,‘爱’的福音……泰戈尔如以私人的意志而来华游历,我们由衷欢迎……末了,郭沫若希望他不要在北京或上海做傀儡。”⑦

(三)陈独秀、瞿秋白等:极度批判

陈独秀既是最早向国人翻译介绍泰戈尔的人之一,又是对泰戈尔批判最严厉的人之一,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文化界对泰戈尔的接受中是居于特殊地位的人。陈独秀属于革命派,接受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因此,他对泰戈尔的极度批判是与他本人的东西文化观有直接联系的。1902~1915年,陈独秀四次东渡日本留学办报,日本的细化进程和脱亚论影响了他的文化观。⑧同样受马列主义思想影响的瞿秋白等共产党人,和陈独秀一样,对泰戈尔访华始终保持着批判的态度。

(四)周作人、胡适等:中立与“低温”欢迎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胡适、周作人等对泰戈尔访华的态度有些自相矛盾,他们反对泰戈尔大力提倡东方文明,抵制西方文明的主张,但出于“君子之道”,对泰戈尔来华仍然表示欢迎。但是他们,尤其是胡适,既不同意泰戈尔所宣扬的东方文化理论,也不赞成以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对泰戈尔及其思想的极度批判,而是采取中立的态度,主张从自由主义的宽容立场角度来对待泰戈尔及其思想。但是,对泰戈尔访华,不论是从泰戈尔的人格魅力、文学成就还是革命思想而言,胡适认为:“泰戈尔先生的人格是应该受我们敬意的。他的文学革命的精神,他的农村教育的牺牲……也就应该令我们十分的敬意了。”⑨

三、中国思想文化界对泰戈尔访华不同反应之原因剖析

(一)中国时局的特殊性

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基本落下帷幕,社会的焦点已经从文化领域转向了政治领域,政治斗争成为社会的焦点。在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中国此时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参加国民革命运动。所以,孙中山在给泰戈尔的信中说道:“中国的生命中心是在北京,印度代表的工作应该从北方开始。”⑩当时,孙中山等革命人士认为,泰戈尔与甘地一样都是印度革命的领袖,他在这个时候来到中国也是“负有使命”、“开展工作”的。然而,泰戈尔来到中国以后,却是到处发表演讲,宣扬以仁爱对抗暴力,大谈特谈精神文明、博爱思想。在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这一举动引起的首先是以革命救国为宗旨的知识分子的批判。

(二)对泰戈尔的片面解读

泰戈尔的思想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则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名人都对泰戈尔或多或少存在误解,理解趋于片面。例如在文学方面,突出了泰戈尔幻想和超越现实的一面,忽略了他关心实际的一面;在政治方面,夸大了他保守妥协的一面,忽视了他作为社会改革家积极争取民族解放的一面。⑾由于那些向国人翻译介绍泰戈尔的知识分子,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有侧重点地对泰戈尔进行介绍,极其片面,不仅引起很多误解,还导致了东西方论战的恶化和新文化阵营的进一步分裂。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思想文化界对泰戈尔访华做出了不同反应,褒贬不一,很多学者的研究也对此做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是泰戈尔仍然是伟人依旧,对其更加全面、批评性的研究仍会继续。

[注释]

①②③传飞:《泰戈尔的中国情结》,《知识窗》,2001年第5期。

④⑤⑧侯传文:《论我们五四时期对泰戈尔的接受》,《东方论坛》,1995年第1期。

⑥鲁迅:《马上日记》,《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⑦郭沫若:《太戈尔来华的我见》,《创造周刊》,1923年第23期。

⑨《晨报》,1924年5月11日。

⑩印•海曼歌•比斯瓦斯:《泰戈尔与中国》,《人民日报》,1958年5月8日。

⑾董燕静:《泰戈尔来华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复旦大学,2008年。

[参考文献]

[1]尹奇岭.泰戈尔访华与革命文学初潮――从1924年泰戈尔访华讲学受到抵制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杨萌芽.泰戈尔访华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J].中州学刊,2006,(4).

[3]尹锡南,宇文疆.泰戈尔1924年访华在中国知识界的反响[J].南亚研究,2001,(4).

[4]史云波,董德福.胡适与泰戈尔访华[J].安徽史学,2005,(1).

[5]董友忱.泰戈尔访问中国[J].出版经济,2006,(5).

[6]卢秉利.略谈泰戈尔访华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J].武陵学刊,1995,(5).

[7]传飞.泰戈尔的中国情结[J].知识窗,2001,(5).

泰国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泰国华人;姓氏;泰化嬗变

0 引言

(1)研究意义。华人是对中华民族的人的泛称。今日广义的“中华民族”,包含中国境内各大小民族,以及这些民族华人在海内外的后裔。云南华人,多为移民到缅甸或者老挝再移民到泰国,一般都定居在泰国的北部。而姓氏作为人在社会交际中的一个区别符号,既是家族延续的一个标志,也是民族心理、社会文化和人们思想意识的一种表达形式。泰国华人的姓氏,大部分起初直接沿用其祖先的姓氏。后因泰国政府华人政策的实施,及华人对泰国社会认同感的增强,泰国华人姓氏也逐渐泰化嬗变。这种泰化嬗变存在相对有规律的变化方式和较为突显的共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反映出泰国华人对中国传统姓氏文化传承的趋向,而且体现出华人这个群体的特殊价值观。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对泰北地区小村子华人的实际调查,从语音、语义和社会价值观的角度研究泰国华人姓氏泰化嬗变的方式,剖析其存在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姓氏特点,并发掘这种嬗变中蕴含的丰富社会文化内涵。旨在能为泰国华人社会发展和泰国华人对传统中国文化继承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2)研究现状。中国有许多专家学者研究关于泰国华人姓名与泰国政府政策方面的问题,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等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金勇在其论文《20世纪泰国社会华人姓名的泰化嬗变》中,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主要分析了泰国华人姓名的不断泰化的缘起和过程,一方面是政府对华人的同化政策;另一方面是当地华人对泰国社会的认同感不断加强密切相关。杨静的论文《从泰国政府政策看当地华人社会发展》也指出从华人开始移居泰国到华人社会的形成,从华人社会的艰难前行到华人社会的新发展,每一步都与泰国政府的政策密不可分。泰国研究者也逐渐注重对华人姓氏来源的研究,SuksantWiwekmethagone(LaoChuanHua)的《中华姓氏》收集了在泰国所有的泰国华人姓氏以及已经受到了泰化的华人姓氏,并有一个部分提到他们姓氏的来源。蒙云峰在《泰国华人家族》提出华人的姓氏泰化嬗变几个例子。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泰国华人姓氏同中国姓氏作对比研究,探析泰北云南华人姓氏的泰化嬗变的方式和特点,并从中发掘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

1 泰北华人姓氏泰化嬗变调查与分析

2.2 华人姓氏泰化嬗变特点

2.2.1 姓氏泰化嬗变具有泰国妻随夫姓和子同父姓特征

按照泰国风俗,女人结婚以后就用丈夫姓氏,所以华人女人嫁给泰国男人以后就会改用泰国男人姓氏。但如果是华人和华人结婚的话,女人姓氏没有改变。但不管是泰国丈夫或者华人丈夫,他们都希望子女用自己姓氏,即子女姓同其父。所以虽母亲没有改变姓氏而下一代子女须用丈夫姓氏,有的姓氏可能出现逐渐减少所用者,甚至有的姓氏已经无人使用。双名制,是指两种姓名同时使用,具体到华人来说,就是同时使用泰式姓名和中式姓名。但在使用的频度上受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而有所区分。在交际对象方面,当与泰国人交往时使用泰式姓名,与同为华人或华人社交圈交往时则使用中式姓名。在交际场合方面,正式公开场合,通常使用泰式姓名,容易受泰国社会认可;在家庭或私人场合,则常使用中式姓名,特别是常喜欢用LIN、ALI等汉语谐音的名字作为小名,具有短小易记,亲切诙谐的特点。双名制的使用,既是华人对其泰国身份认同感的说明,也是其意愿保留中式姓名,有强烈的中国血统的自豪感。

2.2.2 传承华人姓氏制度,追求延续华人民族性

华人的后裔对华人姓氏的认可和继承是华人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从在原祖先姓氏基础上有明显泰化嬗变方式的有10%的华人,延续使用华人祖先姓氏有一定程度嬗变泰化嬗变的占90%的华人,无论其姓氏嬗变的方式如何,皆以其华人祖先姓氏为基点,保留华人姓氏的特点,就如同一个同心圆,圆圈再大,中心点却永远不会发生偏移,这一切都足以说明云南华人对中国姓氏制度的保留以及对云南乃至中国姓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3 结语

泰国文化论文篇3

一、文化的形成过程

1992年-1999年,泰昌企业文化的萌芽阶段

1992年,伴随着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春风,泰昌集团前董事长张贤瑞先生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力电力设备厂,创始人张贤瑞凭着温州人特有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提出了“开拓创新、求实奋进”八个字的朴实企业精神,要求员工要不怕苦、不怕累,别人不愿做的泰昌可以做,别人不想做的泰昌要想去做。在张董事长的带领下,企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年7月,与浙江昌泰电力集团合资组建温州灯塔电力器材有限公司。12月,成立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力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这两个公司的成立极大的壮大了泰昌公司的实力,也为泰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企业。90年代以来,电力体制的改革发展给泰昌带来了新的机会,电力领域的主辅分离给泰昌公司带来了切入电力服务领域的难得机遇。****年,张总果断投资重组温州电业局下属的温州市线路器材厂,间接控股了温州泰昌铁塔制造有限公司,为泰昌的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中,泰昌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环境,得益于一大批肯吃苦、肯动脑筋骨干人才,更重要的是张总在创业之初便确立“开拓创新、求实奋进”的企业精神指引着泰昌的发展。

1999年-2003年,泰昌企业文化的成型时期

并购温州泰昌铁塔制造有限公司公司给泰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成功,但原董事长张贤瑞并不满足,他指出,企业的发展,单靠温州市场只有死路一条,企业的理念不发展也只有死路一条,在20*年以后,他提出要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市场的宏大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20*年初,在广大泰昌人的不懈努力下,泰昌公司第一次中标了国家电网公司华东福建联网工程浙II标段,这是温州民营企业首次进入国家电网公司供应商名单,这是泰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为泰昌的发展极大的铺平了道路,这是泰昌公司近十年努力的结果!原董事长张贤瑞后来准确的阐述了泰昌企业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那就是90年代泰昌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泰昌拥有为人所先的民营企业优势,那时的泰昌没有人家的规模,没有人家的设备,但民营企业的优势具有先天的效率优势,所以,泰昌活下来了。他提出,泰昌企业要在21世纪初继续发展,必须从单纯的效率优势转向服务优势,利用我们民营企业良好的执行能力,从服务要市场,从服务要效益,从服务要客户满意,从服务树立泰昌良好的服务品牌。张董事长近一步认为,当所有的竞争同行都重视服务以后,泰昌的服务就没有优势了,因此,他提出了21世纪的泰昌必须是“文化泰昌”,只有文化泰昌才能打造百年泰昌,品牌泰昌。

2003年-2005年,泰昌企业文化的深化、发展时期

20*年一场无情的车祸,带走了创始人董事长张贤瑞,带走了温州一个难得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这对泰昌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是泰昌一次不可弥补、不可估量的损失,泰昌的发展又站在了十字路口上。当时很多人都说:泰昌完了,温州的民营企业就是企业家的企业,经不起风吹雨打。

在这严峻的考验面前,泰昌人没有退缩,也没有畏惧,在流言蜚语面前,大家认为继续做好泰昌的事业才是根本,在张总去世后的一年时间里,跟着张总一年以上的中层干部一个也没有离开泰昌公司,这为泰昌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可靠的基础,可以说,只要有泰昌人在,就一定有泰昌在,这是大家一致的共识。

世界在发展之中,万物都在变化,泰昌的“开拓创新、求实奋进”企业精神给泰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取得了成功,当大家认为,泰昌发展了,企业的文化也要发展,也要深化,2004年,经集团公司董事会深入分析并酝酿,提出了在集团公司制造领域以“用心制造、用心服务”为口号,在建筑安装领域以“精心施工、用心服务”为口号的“用心”文化,进一步阐明了泰昌不仅能造出小产品,做出大工程,而且是精益求精,用心为上,重视细节,满意用户。

经过讨论,会议明确了泰昌如下的文化体系:

1.理念文化

企业哲学:创新则兴,守旧则衰。理论创新拓思路、技术创新争领先,产品创新赢市场,管理创新得效益。

企业宗旨: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股东创造效益,为社会创造财富。

经营目标:创泰昌品牌,成为领先的电力领域和建筑行业产品提供商。

企业精神:开拓创新,求实奋进

企业口号:用心制造用心服务

2.核心价值观

人尽其才,以人为本——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合理利用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保证。

终身学习,追求进步——鄙弃小富即安,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追求进步。

产品服务,力争完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虽然不可能完美,但要力求完美,保证成熟,可靠。

3.人才价值观

诚信、尊重——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尊重企业。

创新、合作——打破成规,力求突破。具备合作精神,服从企业发展。

学习、发展——具有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追求进步与发展。

4.企业愿景:

一流的输变电领域产品和服务提供商。

一流的建筑业产品和服务提供商。

二、打造泰昌文化的的途经-良好的泰昌制度

泰昌自成立以来,一直就秉承法治大于人治,会议大于经理的原则,未经会议批准的制度,就是不适应也要按制度执行。

1992年以来,泰昌便逐步纳入了制度化管理,董事长自己报销也要两个人经手等较科学的管理制度,避免了人治给泰昌带来的巨大风险。

2003年,集团公司各部门在泰昌制度管理小组的牵头下,统一了各部门制度,规范了制度化管理,形成了以企业集团公司为规范模板,各子公司经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制度模式(制度封面见附件,具体内容因保密原因未打印附上)。

在泰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将制度通过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来固化,20*年,泰昌在温州民营企业中率先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提高了财务效率,规范了制度管理,同时通过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泰昌的管理水平。20*年,泰昌集团投资几十万元进行信息化系统改造,预计在年底可以实现统一的信息化办公平台。逐步将制度从原有的手工模式过渡到信息技术处理模式。

三、打造泰昌文化的保障-良好运营机制

泰昌集团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每一个层面都在为打造泰昌的文化而努力,泰昌拥有良好的组织机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层次分明的管理层体系。

1.良好的组织机构

集团公司经过20*年的调整和规划,确立集团的运营模式为结构层次清晰的母子公司管理体系,确定核心企业为泰昌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各子公司全部由核心企业控股,通过资本纽带控制架起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良好桥梁,规范了集团公司、子公司等法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同时通过集团公司对企业文化进行统一梳理、协调,打造出不同公司但却有相同企业文化的泰昌企业。泰昌的组织结构调整后,各子公司总经理各司其职,但有接受集团公司管理和监督,确保了泰昌文化在子公司的发展。

2.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人才泰昌的核心资源,泰昌集团公司十分重视人的作用,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泰昌集团已经打造出了以老、中、青比例协调的人才队伍。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制定有详细规范的人才培训计划和人才发展计划,做到人尽其才。

在新员工入职的第一天开始,泰昌人力资源部就将对其进行泰昌文化培训,如:泰昌价值观、泰昌理念、泰昌愿景、泰昌制度、泰昌历史等等,通过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在平时,公司定期举行生产计划会,经理例会,车间班组会等等形式,定期阐述公司观点和制度,通过不断重复,不断灌输,形成了泰昌人特有的遵章守法、注重落实的氛围。

在年终,泰昌集团举办年终总结会,鼓励先进,树立典型,及时总结一年发生的大事,及时发现优秀人才并给予提拔,形成了泰昌人才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

3.层次分明的管理层体系

泰昌集团的管理层分为战略层、经理层和执行层。20*年,泰昌花巨资为聘请北京诺亚舟企业咨询公司为企业作战略规划,明确了泰昌的管理层体系。

泰昌战略层为泰昌集团董事长办公会,每年通过董事长办公会,确定公司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确定公司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确定各子公司总经理的职责和目标等,战略会议也直接体现泰昌文化发展目标。

经理层是战略的执行机构,泰昌现在已经拥有了一批懂经营、懂文化的经理人队伍,经理人队伍的稳定和发展给泰昌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保证,通过经理人不打折扣的执行战略层意图,确保了泰昌企业和泰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执行层是相关公司的中层干部,泰昌的执行层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很多还是大学本科毕业,理解能力,执行能力强,泰昌中层管理是泰昌发展的基石,并通过他们及时的将泰昌的企业文化拓展到每一个员工身上。

四、多种打造泰昌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宣传需要好的载体,她需要平台,需要空间,泰昌的文化宣传主要的载体如下:

1.黑板报

古老的传播媒介,但却能时时创造新的生机,泰昌黑板报是泰昌文化的一个重要一角,泰昌黑板报每星期更新一次,定期传播员工先进事迹、国内国际大事、安全知识、常用知识、科技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者理念。

2.《今日泰昌》企业内刊

从20*年开始,泰昌便成立企业内刊,刚开始叫《泰昌简报》,经过几年的发展,一致决定更名《今日泰昌》,今日泰昌及时反映集团公司重大新闻、重要人事变动、公司好人好事、公司员工评论等,这是大家一个难得的交流平台。

3.行业网站和电视台

泰昌生产的是电力的专业产品,她和我们息息相关,但很多人却不曾接触,因此,泰昌通过行业网站平台,打造电力行业品牌,公司是中国采购于招标网、国网招标网的注册会员,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会员,通过行业网站宣传泰昌品牌和泰昌形象。

同时,公司通过电视台展现企业品牌形象,为今后进入消费品市场打入坚实的群众基础。

4.企业集团网站

2004年,企业集团网站全新改版,改版后的企业网站采用先进的美工、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宣传泰昌文化和泰昌品牌,泰昌网站现已经成为是客户和公司的桥梁,社会和公司的纽带,发挥了巨大的新型传媒传播效应。

泰昌企业集团网站成立后,众多的用户通过用户了解了泰昌,了解了泰昌文化,了解了泰昌她是什么、她是作什么的、她能做什么,她是一个24小时的服务使者。

很多求职者也通过泰昌网站成为了泰昌的一员,她们从网站获得泰昌文化信息后,很多人因为认同泰昌文化、愿意尽力为泰昌做贡献而成为了泰昌的一员,泰昌也通过新型的手段募得了一些公司需要的人才。

5.公司组织的各种活动

在泰昌,体现文化活力的不仅仅是工作,生活也是重要的一部门,泰昌公司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如集团篮球赛、集团庆元旦、庆国庆联欢会、集团打字比赛、集团焊接比赛等等(具体照片另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家感受到了泰昌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是一个关爱的集体。

五、体系化的文化系统实施并在实践中验证

泰昌集团取得成功,正是因为泰昌文化取得了成功,五湖四海的人才,因为有跟泰昌一样的文化而相聚在一起为泰昌打拼,为泰昌发展贡献力量。

泰昌集团公司从一个几个人的小作坊到现在4个亿的产值,她慢慢的长大了,她成为了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输电线路的主要供应商,她的成功是因为前面所述的因为有良好的各项制度和组织机构体系化实施的结果。

六、泰昌文化的理论支持

泰昌文化理论成立于温州,长大于温州,有既然温州“敢为人先,民本和谐”的理论基础,也有泰昌包括创始人在内的企业家理论。泰昌创始人的文化理论是:

⑴“开拓创新,求实奋进”,允许为创新犯错,但不允许重复犯错,求实但要求奋进。

⑵在事情未定之前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事情定下来之后必须有相同的意见,然后逐步形成统一的思想观念。

当然,泰昌的文化还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我们要求所有的事情都要用心,努力打造“用心文化”,强化细节决定成败,用心成就未来。泰昌的文化理论既有历史的基础和沉淀,也不断赋予了先进的思想体系,她是一个良好的文化母体。

七、成立专门文化中心,进一步深化泰昌文化运作

泰昌文化的体系化实施目前还在进一步的深化过程中,20*年,泰昌集团专门成立泰昌企业文化中心负责企业文化的统一运作,企业文化中心成立后,迅速委托温州兴业商标事务所重新理顺企业的商标工作,并重新注册作为整个集团公司的主商标,新商标的主要文化涵义有:

⑴.新注册商标,这是一个英文为主的形象标识,她来源于TAICHANG泰昌,但比TAICHANG泰昌更简洁,因此,她既是原有品牌的自然传承,也体现了发展的泰昌高效、自由、充满活力。

⑵.新商标中的A字异形,突出了英文字母的首字A,象征着泰昌人执著追求、勇往直前、永远争当第一的精神理念。

⑶.新商标的异形A字,和泰昌的主要产品铁塔形似,体现了泰昌人“开拓创新、求实奋进”,永不满足的精神理念。

⑷.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是全世界都可识别的文字,新为今后泰昌的国际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泰昌的文化发展到今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因为她有我们每一任董事长的关心和支持,是因为她有我们泰昌人每一天的用心呵护,是因为她在泰昌的发展中指引了员工前景的路线,泰昌人都有相同的泰昌文化理念,这是泰昌发展的根本。

泰国文化论文篇4

一、泰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语言有其文化特殊的关系性,在文化学习当中学习语言必然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并且在实践当中得到一定的语言知识锻炼。由于泰语属于非通用语种,学的人并不是非常多,所以在教学当中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和培养学生对于泰语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除此之外,在讲授泰语课程的时候适当地融入一些泰国的历史也是能够起到促进学生学习泰语的作用的。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社会了,对于人们的交际能力有着非常严格的把关和认证。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仅是通过日常生活当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导和培养,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泰语语法的培养和训练。在中文当中姓氏是写在前面的,然后在英文当中姓氏是写在后面的,这就说明在不同的国家当中对于语言和文字都有着不同的定位。

(三)有利于文化交流

在泰国文化教育当中应该注重比较其与中国文化间的异同,不宜采取单项教育的形式。在汉语言的教学当中每个学生的认知度和思维都是占有主导作用的,然而学习泰语语言文化需要通过内在认知和体系的转化来完成。学生只有在比较两种语言的差异时,并且在对本国的语言有着一定的认知程度时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其他的语言文化。

二、培养泰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一)注意泰国文化导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适度地去注重将泰国的文化进行导入,因为学生要想学习好泰国的语言,对其文化知识的了解是首要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在讲授泰语的时候不仅仅起到一个传播语言文化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传播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悠久历史,所以为了更好地去使学生理解泰语,有关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应当注重泰国文化的导入。

(二)积极转变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泰语教学过分强调泰语语言知识方面的讲授,主要以泰语单词、课文、语法为主,而缺乏泰国文化因素的渗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泰语的理解能力,造成泰语实际运用时常常出现错误。新形势下,作为一名泰语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以语言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地渗透文化因素,从而把泰国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泰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探究性学习进行跨文化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演讲比赛、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拓展泰语教学,多渠道了解泰国的历史和文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积极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泰语学习情境,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角色表演,使之能够在具体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泰语进行交际,不断提高学生对泰国文化的认识。教学方法的转变能够使学生从文化和语言两方面进行泰语学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泰国文化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泰语交际能力。

(三)优化教学课程体系

在课程定位、目标、任务等方面的制定上,除了要考虑泰语的语言知识结构的因素外,还需要确定泰语语言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泰国文化导入的侧重点,使文化教学成为泰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选编也必然要体现泰国文化因素,加入有关泰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尽量反映泰国民族文化特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有关泰国文化或双语文化异同,激发学生去寻找、获得和理解泰国国家的知识。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在教授语言中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来开展教学活动。

(四)课外开展文化活动

外语学习需要课堂内外的共同努力,仅靠课堂教学无法保证学生学习外语所需要输入的质与量,学生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拓宽文化知识面。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泰语角”、泰语戏剧比赛、泰语朗诵比赛等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学生就提高了泰语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使用语言。每到泰国重要传统节日时,泰国籍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庆祝泰国传统节日的活动如泼水节、水灯节,寓教于乐,学生对泰国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生活细节了解得越深刻细致,就越能够正确理解并准确使用这门语言。

(五)加强高校文化交流

近年,我国在增强对泰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开设了有泰语专业的各个高校都与泰国的高校之间友好合作往来的成熟模式。高校及高校泰语专业之间定期办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也探索了合作办学的有效教育模式,泰语专业学生既可以在国内学习泰语,同时又可以到泰国进行相关的实践交流与学习。在经过两年的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学生还可以在第三年和第四年到泰国进行实习锻炼。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既增强了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同时又提升了泰语学习的效果,值得推广普及。

结语:

泰国文化论文篇5

有关文献资料与解读

(一)有关文献资料

1.冯先铭先生在《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出土的中国瓷器》一文中记述,“据泰国文献记载,13世纪后期素可泰王朝要求元王朝制瓷工匠到泰国传授制瓷工艺技术”(冯先铭:《冯先铭中国古陶瓷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87年,第552页)。

2.叶喆民先生在《中国陶瓷史》一书中记述“据国外文献记载,泰国(暹罗)拉麻卡曼国王曾于1294-1300年(元至元三十一年至大德四年)两次访问元大都,并带回陶工传授中国制陶工艺”(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474页)。

3.赵学峰主编的《中国磁州窑典籍》一书记载,“元大德年间,泰国国王到元大都拜见元成宗时,曾提出招聘磁州窑工”(赵学峰:《磁州窑典籍》,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4.胡德智、万一先《灿烂与淡雅

朝鲜·日本·泰国·越南陶瓷图史》一书中记述,“据《元史》载:在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贞元六年(1295年)、至治三年(1323年),素可泰国王多次遣使来华,回国时带会不少中国帝王赏赐的织锦、瓷器,还带回一些陶瓷匠师”(胡德智、万一:《灿烂与典——朝鲜,日本·泰国·越南陶瓷图史》,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58页)。

5.杨永曦在《中国古陶瓷对泰国陶瓷的影响》一文中记述,“据日本学者三木荣民研究(宋胡禄图鉴序言)和征引古文献记载:在公元795年的唐代,传说有中国陶匠十人,到泰国传授烧瓷技艺。到公元14世纪的元代,素可泰国王蓝摩甘亨王为发展泰国陶瓷业,利用到北京进谒元朝皇帝的机会,归途经磁州窑时,又招聘了中国匠师到素可泰开窑传艺,使泰国陶瓷业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杨永曦:《中国古陶瓷对泰国陶瓷的影响》,《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八辑,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202页)。

(二)文献资料的解读

笔者在查证上述文献资料时,注意到不管是中国文献还是国外文献,甚至有明确的年号,遗憾的是均无引注出处,甚者年号有误。笔者又查阅《中国古陶瓷文献集释》(冯先铭主编)、《中国地方志中的陶瓷史料》(梁宪华、翁连溪:《中国地方志中的陶瓷史料》,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27-31页)和《中国陶瓷古籍集成》(熊廖、熊微:《中国陶瓷古籍集成》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6-8页、第160-190页)等文献辑录,亦未发现相关记载。这无意间就形成了“历史公案”。然而上述资料值得重视的是:五处文献记载均指向一个历史时期即元代;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工匠到泰国开窑授艺,其中两处指明磁州窑,其余文献记载涵盖了磁州窑,上述五处文献中有三处明确指出中国的工匠到泰国传授制瓷技艺;两处仅有要求(招聘),其中一处指明了磁州窑。据此,笔者以为众多知名学者在其著作中引述的文献,虽详略及内容不尽一致,但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所以,笔者试图通过其它方法来求证磁州窑与泰国古陶瓷之间的关联性。磁州窑与泰国古陶瓷的基本情况

(一)磁州窑概述

磁州窑主要经过北朝、隋唐、宋金及元明清四个主要发展阶段。根据现有的资料,北朝时期主要有曹村、北贾壁和临水等窑场,主要生产各色釉陶、青釉瓷器等。隋唐时期,主要集中在临水窑场,出产青釉瓷器、白釉瓷器,三彩陶器等。宋金时期,主要集中在观台中心窑场,此时名窑俱显,磁州窑以其洒脱奔放的风格、贴近生活的题材以及独具匠心的技艺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并迅速将其符号性的”白釉黑彩”文化元素传播四方,形成了庞大的“磁州窑系”。元明清时期。彭城窑场在临水和观台等地窑场的影响下,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形成了新的陶瓷烧造中心。

(二)泰国古陶瓷概述(本文此部分文字根据谢明豇:《海上丝路·看见东南亚——古陶瓷·陶瓷村·现代陶艺Ⅱ》有关内容整理而成,台北县立莺歌陶瓷博物馆)

目前泰国境内发现的陶瓷烧造系统中,早期没有上釉的陶器,最著名的就是出现在纪元前后的班清文化陶器,有彩陶和黑陶两个系统。最早的施釉陶器有人追溯到7-10世纪Davaravati佛教王国时期的灰釉陶。接着发展的是高棉(Khmer)高温灰釉陶,是高棉王朝最盛期(9-13世纪)生产的。主要有淡绿色或淡黄色的透明高温灰釉器物和黑褐釉器物。13世纪以后,随着傣族的兴起,高棉高温灰釉陶器也随着逐渐消失。

傣族于12世纪前后由中国南部往东南亚大陆部的中央迁徙,宋加洛(Sangkhalok)北部的西萨查那莱(SiSatchanalai)窑就在此前后开始烧制陶器。最初的产品是无釉陶器。接着生产施黄绿色釉的灰釉陶器,称为孟陶(Mon ware)。制作年代较早,约为14世纪后半世。15世纪是泰国高温陶瓷生产的黄金期,主要窑场集中在今泰国中、北部自然资源丰富、靠山临水的地区。包括清迈附近的卡隆(Kalong)、汕甘烹(Sankempaeng)、中部的素可泰(sukhothai)与西萨查那莱(Si Satchanalai)等地。

(1)西萨查那莱(Si Sateharmlai)窑是经过正式发掘的窑址群。最早的是无釉陶器,其次是灰釉陶器(孟陶),再次就是该窑典型的青瓷、铁绘、白釉褐彩以及褐釉产品。主要产品有建筑构件和大盘、碗、罐,盒子等。

(2)素可泰(Sukhothai)窑的创烧年代略晚于西萨查那莱(Si Satchanalai)窑,窑炉构造及装烧技术与西萨查那莱(Si Satchanalai)窑相似。以出产铁绘著称,主要是盘,碗及玉壶春瓶,铁绘鱼纹盘为典型作品,其他常见花草纹及放射性纹饰。胎中杂质多,胎上施化妆土,再进行彩绘。器物内底常留有支钉痕,是重要的特征。

(3)汕甘烹(Sankempaeng)窑址群,主要烧造青瓷和铁绘作品,以鱼纹盘(双鱼或多鱼)最为普遍,具当地特色的花卉植物纹饰也可见。

(4)卡隆(Kalong)窑的产品很有特色,铁绘纹饰上罩青釉。没骨画法的粗宽线条画出花草叶纹及其他各式纹样。

(三)磁州窑与泰国古陶瓷的比对研究

西萨查那莱(Si Satchanalai)窑的主要产品入盘、碗,罐、盒子等和素可泰(Sukhothai)窑的主要产品铁绘鱼纹盘、碗及玉壶春瓶等典型作品,其造型装饰与磁州窑非常接近。花草、鱼纹是磁州窑常见的装饰题材,在构图形式上,磁州窑大量采取连续连缀、对称的方法,这些内容在图二、图四、图六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在13-15世纪的泰国陶瓷器物上(图三、图五、图七),同样装饰此类纹饰,也同样采取连续连缀、对称的构图形式。装饰在碗、盘类器物上的鱼纹、花草纹等,也都采用没骨画法。磁州窑和泰国古陶瓷由于胎中杂质多,所以普遍采取先在胎上施化妆土,再进行彩绘,然后施釉烧成的工艺技术。如此近同的装饰方法和工艺技法,证明磁州窑与泰国古陶瓷之间存在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其关联性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外销瓷器在泰国的发现

根据杨永曦先生的考证,在泰国南部临近暹罗湾的北大年、宋卡和洛坤到素叻他尼府都发现大量的中国古陶瓷器物。仅8世纪至20世纪初,就有青瓷,釉下彩瓷、三彩瓷、白瓷、黑瓷、影青、青花、彩瓷等众多窑口产品,尤以唐宋以后元明清时期为多(杨永曦:《中国古陶瓷对泰国陶瓷的影响》,《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八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第199页)。泰国国家博物馆就藏有越窑、长沙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等窑口的器物。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泰国发现的中国古陶瓷中竟然没有磁州窑的器物(图一)。没有中国磁州窑的外销瓷出土,却有与磁州窑风格近同的“宋卡洛”(宋卡洛即宋加洛,为Sangkhalok不同的译音,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相近译音)瓷器与中国瓷器伴出。令人费解之余,更加深了人们对磁州窑与“宋卡洛”瓷器之间关联性的思考。而有关文献资料,特别是杨永曦先生“据日本学者三木荣民研究(宋胡禄图鉴序言)和征引古文献记载:到公元14世纪的元代,素可泰国王蓝摩甘亨王为发展泰国陶瓷业,利用到北京进谒元朝皇帝的机会,归途经磁州窑时,又招聘了中国匠师到素可泰开窑传艺,使泰国陶瓷业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的结论,姑且不论细节如何,此结论则反映了磁州窑与泰国古陶瓷的密切联系。

上述现象表明,磁州窑与泰国古陶瓷之间的关联性已非一般而言了。泰国没有发现磁州窑的出土器物,陶瓷烧造也没有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几乎是一夜之间生产出与磁州窑近同的“宋卡洛”器物。按照文化传播的理论,次级传播即通过第三者传播的可能性就基本排除了,这就意味着极大的可能是基本传播即磁州窑“匠师到素可泰开窑传艺,使泰国陶瓷业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然而,仅仅据此得出结论仍然显得论证不足,我们仍须进一步展开探究。

有关历史地理资料

我国今天与泰国并不接壤,这是历史地理发展变化的结果。但在历史上,中泰两国存在着密切的人缘和地缘关系。就人缘而言,不管当今民族学研究有多少种说法,但都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讨论中泰民族之间历史渊源的。泰国华侨棠花先生《泰国古今史》载:“泰族发祥于中国的西南,云南,四川等地……泰族南迁于泰地北域,似在唐代。”([泰]棠花:《泰国古今史》,泰华文协泰国研究组,1982年,第6-7页)便为其中一说。棠花先生“由佛历二四七四(公元1931)年,弱冠时进入泰华报界服务达50年,出版了中泰文著作共约30部,由暹罗国志开端而至泰华大辞典,就中仍以这一部泰国古今史最为满意。”由此书序言可知,棠花先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资深报人,虽不能排除个别错误,但其著述应当具有基本的严肃性和一定的可信度。这一点在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得到了印证。

据《泰国古今史》载:“坤是因他拉特创立素可泰皇朝后中国方面即以暹国称此泰族新建的国家,惟皇在位约十余年中,未正式与中国发生外交关系,因此时期,宋祚已终,元朝统治中国的初期,料为未暇兼顾之故。……八百大甸,属八百媳妇,八百媳妇泰名兰那泰。文献通考载其国,元代与中国颇有通好,及元廷亦曾派兵攻八百媳妇,后因和议成而罢兵。”《泰国古今史》第7-8页)

如图八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金、南宋时期全图(局部,本文图八至图十一均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显示,中泰疆域沿湄公河基本接壤。

如图九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金、南宋时期全图(局部)显示,66年后,南宋疆域向南扩展,今泰国北方地区时属南宋王朝。

如图十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时期全图·云南行省(局部)显示,122年后,元代南部疆域扩展,八百(清迈)在元朝云南行省版图。

如图十一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时期全图(局部)显示,103年后,泰国疆域向北扩展,北方地区极小部分在明朝疆域。

根据图八至图十一所示,在南宋绍兴十二年至明宣德八年的291年间,至迟也在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之后,中泰两国疆域处于错综交织状态。对照《泰国古今史》与《中国历史地图集》,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人缘关联。宋元之际创立的素可泰王朝,其主体为南迁之泰族,与中国发生密切联系是自然而然的。

2.地缘关联。中国和素可泰王朝之间的直接交流自元代开始,特别是“元廷亦曾派兵攻八百媳妇,后因和议成而罢兵”后,元朝在南宋基础上进一步向南扩展,八百媳妇即泰国北部地区可能因此融入元朝疆域。

3.泰国北部的窑场——清迈附近的卡隆(Kalong)、汕甘烹(sankempaeng)两处窑址,南宋时可能在两国交界近处。到了元代,则属中国疆域。

4.根据以上资料,今天泰国清迈附近的卡隆(Kalong)、汕甘烹(Sankempaeng)两处窑址,由于元代时属中国疆域,所以此两处窑业产品应该属于中国元代陶瓷的范畴。为尊重现实存在状态,此两处窑业产品也可以一并列入泰国古陶瓷的范畴。

5.素可泰王朝时期的陶瓷通称“宋加洛瓷器”,而清迈附近的卡隆(Kalong)、汕甘烹(Sankempaeng)两处窑业较长时间地处中国疆域。由于素可泰王朝与中国极为密切的人缘及错综交织的地缘关系,所以素可泰王朝时期的陶瓷源本当在中国。

此外,《泰国古今史》载:素可泰王朝英气勃勃、励精图治的第三位君主坤南甘杏大帝,在位四十年中,与元廷发生关系至密切。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金册诣京师,此为坤南甘杏在位的第十五年,为泰族在泰土立国后,首次的遣使通中国的记录。元贞元年(1296年)进金字表。以后还有大德元年(1296年)、火德四年(1300年)及延佑元年(1314年)等入贡记录。(《泰国古今史》第9-10页)

“坤南甘杏在位期间,中国文物逐渐输入泰,元廷曾遣制陶瓷器匠来泰,在宋胶洛设窑制造陶瓷器,今此遗物,称宋甲洛陶瓷,为泰国著名古物,保藏于国家博物院甚伙。”(《泰国古今史》第9页)此处“元廷曾遣制陶瓷器匠来泰”,可能是素可泰王朝遣使入贡的成果之一。若非请求,则不会有“元廷遣制陶瓷器匠来泰”的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和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磁州窑对泰国古陶瓷的影响是直接的,也就是“元廷曾遣制陶瓷器匠来泰,在宋胶洛设窑制造陶瓷器。”其具体时间应该在坤南甘杏在位的第15年即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首次遣使上金册到坤南甘杏去世(佛历1860,元延佑四年/1317年)的25年间。

联系前述文献中,分别提及“泰国(暹罗)拉麻卡曼国王曾于1294-1300年(元至元三十一年至太德四年)两次访问元大都”、“元大德年间,泰国国王到元大都拜见元成宗”和“到公元14世纪的元代,索可泰国王蓝摩甘亨王为发展泰国陶瓷业,到北京进谒元朝皇帝”等,这是“历史公案”的中心环节。其实此处所提及的国王就是素可泰皇朝第三位君主坤南甘杏(Rama Khamheng,有数种音译汉字,在位年期佛历1820-1860年即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延佑四年/1317年),磁州窑与泰国占陶瓷之间的密切关联,就是这位大帝成就的。但据棠花先生考据,这位素可泰王朝的大帝未曾访问中国(《泰国古今史》第9页)。黎道纲先生的著述也支持这一结论([泰]黎道纲:《泰国古代史地从考》,中华书局,2005,年,第218页)。

结语

泰国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泰山崇拜;封禅;泰山神;泰山文化

一、自然地理因素对泰山崇拜形成的影响

泰山原名岱山、亦名岱宗。位于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主峰位于泰安市境内的玉皇顶,海拔1537.7米。泰山所处的华北大平原辽阔坦荡,整体海拔较低,而泰山独占鳌头,居高临下,形成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

其次,泰山位于黄河下游地区,是古代东夷文化的中心区域。很早就有人类活动,适合人类的居住。

这些自然地理因素都对泰山崇拜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地理因素的优越性为后来各朝地王对泰山的重视、祭祀以及泰山五岳之尊地位的确立奠定了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二、帝王巡守、封禅大典对泰山崇拜形成的影响

巡守亦写作巡狩,是指古代帝王巡视地方与边疆以加强统治的活动过程。巡守“起源于上古军事民主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对各地的武装巡视活动,是威服四方、强化联盟的主要方式”。在先秦时期,巡守“逐渐演变成君主对部落、方国以及诸侯封国巡察、征伐的政治军事活动,并成为控扼天下、巩固王权的重要举措。”从春秋到秦汉,在儒家“天子非展义不巡狩”思想的指导下,巡守逐渐制度化和礼仪化,其包含的文化意蕴也更加广博和深远。在《礼记・王制》记载了关于天子巡守的制度,在其中体现了巡守制度的全貌和泰山在巡守制度中的地位,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对泰山的巡守与其他三岳在规格上并没有区别,还没有显示出后来历史上泰山“五岳独尊”的地位。

与巡守四岳不同,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确立了泰山“五岳独尊”的地位。封禅与巡守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对山岳祭祀的礼仪中最隆重,最高级别的。泰山封禅大典在古人心目中已经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他父亲司马谈因故没能跟随汉武帝来到泰山进行封禅大典,因而遗憾终生。封禅的方式是在泰山顶上筑坛以祭天,在泰山下的小山上除地以祭地。封禅的目的是与天沟通,希望上天恩泽社稷万年。

封禅大典选择在泰山,这与泰山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密不可分。泰山所在的东夷地区,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泰山地区远古时期就有了文明的产生,这一地区先后产生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进入商周时期,泰山及其周边地区在当时仍占据着重要位置,甚至一度成为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泰山地区先后出现了孔子、孟子、墨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三、泰山神的人格化确立

在帝王巡守和封禅泰山的初始,泰山只是作为祭祀所用的场所,并不具备作为“人神”所需的条件。在数千年的巡守和泰山封禅仪式不断举行的过程中,泰山也因为它在政治、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开始了自身神灵化和人格化的过程。

最早关于人格化的记载是干宝的《搜神记》中出现了泰山府君,这标志着泰山山神的人格化形象开始形成。随着民间对泰山信仰的逐渐发展,佛道两家开始围绕泰山争取信徒,争相把泰山神纳入到自己宗教所信奉的神灵体系当中,在自己的宗教中给予泰山神重要的地位。如佛教地狱观借助泰山治鬼的民间风俗,把泰山神封为十大阎王中的泰山王。道教中也根据民间对泰山的信仰把它奉为泰山神。

随着泰山神人格化的形象逐渐确,历代帝王从唐代开始,对泰山不断的进行加封,使泰山神的形象开始被赋予国家化和帝王化的特征,泰山神在国家政治和民间信仰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唐代武则天封东岳为“神岳天中王”;宋代,宋真宗不仅对泰山进行加封,还加封泰山夫人为“淑明皇后”,对泰山的五子也分别进行了加封,甚至加封泰山女儿为玉仙娘。到了元代,元世祖又追封泰山为“天齐大圣仁圣帝”。

从历代帝王把泰山作为与上天进行沟通的场所,到对泰山神进行封王、封帝,甚至加封其妻子儿女的数千年的过程中,泰山逐渐确立了其神灵化和人格化的神灵形象。泰山神的人格化的过程,使其具备了中国民间信仰中其他神灵所具备的一般特征。泰山神不仅具备安邦兴国、通达天意这些对帝王而言有极其重要政治意义的神通,还具有对普通人而言祈福消灾、求财送子这些普通神灵都具备的神通。随着历代帝王对泰山的不断加封,民间对泰山神的信仰也得到了发展,对泰山神信仰的信众在地域上不断的扩大,对泰山神各种形式的信奉活动也不断的出现新的形式。

四、对泰山文化的认识

泰山文化开始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先民围绕着泰山进行各种祭祀、崇拜活动由来已久。历代帝王的封禅活动又将泰山推到了“与天相齐”的高度。

历代文人墨客也对泰山也有着极高的鉴赏与评价。对文人墨客而言,泰山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抒怀的山峰,也是一座能寄托心灵与希望的圣山。早在春秋时其,孔子对泰山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评价,其后孟子又写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句。到了明清时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有游览泰山的风俗。此时,人们游览泰山不仅出于对泰山神的信奉,更加看重泰山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秀丽风景。

是泰山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包含道、佛、儒三大教,而这三教都与泰山有不解之缘。历史上道、佛、儒三教在泰山上一直共同存在但道教在泰山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泰山民间信仰的普及与大众旅游业的发展,泰山文化加快了其平民化的进程。在泰山的民间信仰中,影响最大的神灵是碧霞元君与泰山石敢当。碧霞元君是一位声名显赫神通广大的泰山女神,司职送生保育、怯病防疾、除暴安良。自明清之际流传的泰山石敢当,泰山石敢当是指泰山石――敢当,即泰山石有灵性,可镇邪保平安。

在泰山崇拜的形成过程中,泰山也逐渐形成了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凸显了泰山不仅是一个风景名山也是一个文化名山,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泰山文化历史的悠久性,泰山文化的包容性是泰山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历史还是今天包容性一直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特征。泰山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从远古的自然崇拜,再到帝王巡守与封禅,直至今日大众对泰山信仰与游览,泰山一直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何平立.巡狩与封禅[M].齐鲁书社,2003

[2] 叶涛.论泰山崇拜与东岳泰山神的形成[J].西北民族研究,2004

泰国文化论文篇7

2008年,山东泰安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宏伟目标。泰山景区紧紧围绕这一重大决策,以“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实现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加大工作措施,保持泰山旅游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努力把泰山建设成国际知名遗产地和旅游目的地。

2007年,国务院总理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时说:“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根基,如同泰山和富士山一样不可动摇。”以此为契机,泰山与富士山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了让泰山更好地走向世界,泰山景区积极建立交流平台,强力推介泰山。扩大与日本富士山、台湾阿里山签订友好协议的合作成果,与韩国汉拿山世界自然遗产、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巴西阿拉里皮世界地质公园、俄罗斯叶卡捷琳娜宫世界文化遗产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现泰山境外游客的增加和国际知名度的提升。

与此同时,泰山景区内外兼修,深度挖掘泰山内涵,树立中华国山地位。通过举办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吸收国内、国际顶尖专家,形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动国山地位树立。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搞好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地质资源及民俗、宗教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社会上树立起中华国山的地位。同时,继续实施品牌战略,放大品牌带动效应。提升文化、自然、地质三重世界遗产成果,利用泰山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书法石刻等文化资源,做好挖掘和转化工作;利用泰山国家森林公园、后石坞自然资源、桃花峪自然资源等独特的生态资源,抓住“20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契机,做好做活生态游、休闲游;利用在泰安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地质公园发展研讨会和世界地质公园评选会,对“稳如泰山”、“重如泰山”进行科学释义。整合泰山石敢当习俗、泰山东岳庙会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力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世界首例四重世界遗产。

围绕“创城”目标,一批“泰山”项目相继建设。对现有的旅游产品,做精做细,丰富内容,增强吸引力,在提高效益上下工夫;对新的旅游产品开发,实现外延扩张,用新的旅游产品丰富和补充现有旅游产品,推进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发展,重点推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大型实景演出项目、泰山古镇项目、桃花峪游人中心项目、“数字泰山”建设项目、拔山沟探险风光及地质旅游项目、白阳坊旅游建设项目、户外运动项目等。同时,继续突出“一线一轴两翼”主攻方向,策划推出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甚至多日游产品。通过项目建设,加快实现景区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型与休闲度假型并重的转轨。

为了让泰山旅游更富活力,泰安市不断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增强泰山旅游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照“挖掘文化、打造品牌、形成产业、提升效益”的思路,打响一个品牌,做大三个产品,形成三大产业。打响一个品牌,即“登泰山、保平安”品牌;做大三个产品,即“中华泰山成人礼”、“泰山冠军”系列登山擂台赛、“泰山东岳庙会”;形成三大产业,即抓住泰山为国内首个成人礼宣誓基地的契机,把泰山办成成人礼仪的必选地:举办一月一次的系列登山擂台赛,把泰山办成国内、国际登山健身首选地;办好东岳庙会,扩大在全国各地的影响力,策划一系列主题活动。推出名山吉祥物“泰山四喜童子”等一系列旅游商品,把泰山办成海峡两岸及国际具有特殊影响力的祈福圣地。

走进泰山,几个石凳,一方护栏,一句提醒,都布置得恰到好处、温馨自然。这得益于泰山景区开展的旅游环境、服务质量建设“双优年”活动。按照

“环境优美舒适、设施功能齐全”和“提升境界、提高标准”的要求,全面加大景区旅游环境整治力度:加快规范管理景区经营点步伐:做好景观提升与小型停车场、观景平台布局建设,搞好节点设置,串点连线,东西两麓以优化环境为重点,集中开展违章建筑整治、奇石整治、绿化美化三项活动,全面提升景区形象:结合项目建设,提升基础服务设施水平。泰山景区把“爱护遗产、享受遗产、传承遗产”的宗旨融入“双优年”活动,提升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果,既解决好“吸引人、能游览”的问题,又解决好“容纳人、游览好”的问题。

泰国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泰华文学;闪小说;认同

“闪小说”,顾名思义,指小说像闪电一般,极速而又富有力量,一闪而过之后,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作为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产物,闪小说以篇幅短小、构思巧妙、含义深刻等特征,充分迎合了读者追求轻松阅读的心理。

闪小说的历史溯源于英语“flashfiction”,西方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国魏晋时期的《搜神记》、《世说新语》等都可归与此类文体。2007年1月,中国天涯社区开展“短文故乡”征文活动,云弓先生等作家正式将其命名为“闪小说”,闪小说在大陆方兴未艾,引得海外华文文坛纷纷响应。紧跟中国文坛脚步的泰华文学,在泰华作协司马攻先生的带领下开始了“闪小说”的创作征途,就此泰华闪小说发展势头不可阻挡。

泰华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中坚力量,其独特性为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充分平衡了本土文化与唐山文化的矛盾,以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彰显出的多元文化认同、宗教认同以及政治认同等方面的特征。认同(identification)是一种社会的心理,指个人、族群等对社会影响的一种反应。闪小说作为泰华文学的新生儿,文本中蕴含的认同意识更是不容小觑。因此,从民族研究的认同角度探究泰华闪小说的特征有一定意义。

一、多元文化认同

泰中两国和平往来历史悠久,虽然现在很难对泰国华族人数进行准确的统计,但作为一种心理无意识的文化承认,泰国华族有两点特征:一是认为自身具有维护和传承华人文化规范的使命,二是自觉接受华人社会以外的现代文化规范。

文学是文化的反映,在泰华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泰华文学作品始终坚持在中华文化的认同后的多元文化融合。如同司马攻先生所言,正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浓厚感情和根性”让泰华作家流露着浓郁深厚的中国情结,泰华闪小说同样深深地烙上了中国印。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羔羊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在泰华闪小说中“孝”是作者极力弘扬的主题。司马攻《靠窗那张床》中的儿子先是让父亲睡靠窗的那张床,过了不久又极力说服父亲与自己换床。原来,儿子偶然听闻住店前晚,靠窗那张床有一客人暴病死去。儿子换床不是任性也不是自私,出于关心父亲的前提,宁可自己忍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黎毅的《减寿》更直白地表明了自己的孝心,当年如果可以减寿,宁愿自己减寿十年,给母亲多活十年。拳拳孝子之心,跃然纸上。

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仁者,人也”指的是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的泰华闪小说,也着重表现了“仁义礼智”的主题。郑若瑟的《该杀不该杀》中出身名门的工程师之子,为了躲避交通事故的责任,残忍地刺死伤者。事后父亲带着儿子去自守,但是最终故意杀人的儿子被判决死刑。这是人类道德的缺失酿成的惨剧,作者呼吁在物质至上的时代,不要忘记仁义道德。司马攻的《伤心河边骨》中郑大等人误以为工头马六克扣工资,中饱私囊,当马六腹部鼓鼓的水布被众人解开,才发现不是钱,而是死去工友的骨灰。相比于郑大等人的小肚鸡肠,马六的形象在“仁义”的围绕下瞬间高大了。

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司马攻的闪小说《情深恨更深》里武艺高强的尼姑,本着出家之人,慈悲为怀的信念,对倭寇丈夫网开一面,是“重情”,然而出于道德教化的作用,爱憎分明、惩恶扬善的尼姑,将荼毒生灵的丈夫,交由少女处置,是“尽忠”。还有博夫的《醉酒》、杨玲的《昔非今比》等作品,都辛辣嘲讽地揭露了主人公“对爱情、对婚姻的不忠”。

“爱”是世界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然而泰华闪小说中的爱,不单单指男女之爱,还包含着“对敌人、对万物生灵的博爱”。司马攻《风雪夜归人》中的丈夫,对背叛自己的前妻恨之入骨,但是当前妻真正面临困难之时,人性的善与博爱还是使他伸出援助之手,救仇人于危难之际。

“忠、孝、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八德”之精髓,泰华闪小说无论从内容还是主题思想上都紧扣中心,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印记。

二、宗教认同

宗教在泰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95%的泰国民众信仰佛教,4%信仰穆斯林,1%的信仰其他教派。无论从信教民众的数量,还是从泰国数不胜数的庙宇数量,都不难看出佛教在泰国的显赫地位。

从认同角度来说,宗教认同也是华族是否充分融入当地社会的测量依据之一。泰国与中国虽然都有佛教,但是两者间有区别,泰国的佛教受到印度教的影响,是小乘佛教,讲究的是专心致力于自身修养;中国的佛教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属于大乘佛教,以修身养性,救济世人为己任。然而,与信仰穆斯林相比,泰华移民从大乘佛教转变成小乘佛教,无论从精神上还是行为上,都是容易的。宗教认同的快速产生另一方面得力于政府的宽松政策,因而在政府的支持下,华族拥有了独立管理、自成体系的“华宗”。

在这种背景的熏陶下,作为华族杰出代表的闪小说作家融合了两种佛教之精华,思想中充满了中国文人的“外儒家内释老”的心怀,寻求“修身养性,达济天下”。在泰华闪小说作品中,读者总是能够感受到文本中流露出的强烈佛教文化意识。

曾心《佛塔的背后》讲的是一信徒为帮助曼仑滴寺住持修建佛塔,将古佛故意盗走,一周后又奉还,并夹着一张纸条,表明佛祖显灵,自己受到惩戒,自愿奉还佛像,由此,寺院香火鼎盛,有了资金,佛塔的修建也得以顺利进行。信徒正是抓住了广大善男信女信奉佛祖显灵的心理,各取所需大圆满结局。《纹身》中的大卫到泰国要求纹师在其背部纹一尊释迦,纹师坚决反对,无论大卫出价多少,甚至是把佛像改纹在头顶,纹师也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信仰。大卫回到美国后,他周围的纹身迷刮起一股“看谁有能耐在泰国纹佛祖的”赌风”。这样看来,无论是谁,都很难在泰国纹佛祖像,因为泰国民众虔诚信仰佛教,化“有形于无形”,很难为了一己私利而亵渎神灵。如果说《纹身》是从正面赞扬信徒的忠贞,那么今石的闪小说《斋僧》则从反面嘲讽了打着信徒旗帜,小肚鸡肠、斤斤计较的丑陋嘴脸。大清早女主人在门口虔诚地斋僧。僧人走后,她看到自己的小狗因为做错事而被人辱骂之后,心中便燃起了火,双手叉腰,开始泼妇骂街。佛教宣扬“助人为乐,以善对人”,女主人对待自己的宠物,充满了慈爱之心,即使做错了事,也是百般维护,对待可以庇护自己的僧人,也是虔诚、大方的布施,然而对待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里乡亲,却出言不逊,口无遮拦。到底是受到教化真仁慈,还是斤斤计较真自私,读者一眼就可以洞察。

以佛家思想为主题的闪小说还有很多,有的闪小说虽然没有明确彰显佛教教义,但是也大多会以展现日常生活中的佛教仪式,或者是发生在寺庙的事件为背景。如岭南人《神秘吊客》中的寺庙办丧事;曾心《剃度礼》中信徒剃度修行,《佛塔背后》的去寺庙朝拜和添汶等等。还有的闪小说,直接用佛教名词命名,如王志远的《显灵》、诗雨的《灵符》、莫凡的《求卜》等。

三、政治认同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学艺术的创造,都受阶级关系所制约。纵观泰华文学发展史,跌宕起伏的政治背景与泰华文学的发展轨迹联系紧密,和平稳定的国家关系,才是文学繁荣发展的基础保障。泰中建交以来,和谐的政治环境,很快使得泰国华族的认同观念从“落叶归根”转变为“落地生根”。泰国华人纷纷加入泰国国籍,关注民生、参政议政,同心协力为泰国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政治影响生活,生活引发文学创作的主题和思想。泰华文坛的作家,多是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他们亦商亦文的双重身份,练就了及其敏锐的社会观察视角,加之闪小说创作中“社会性”的要求,以及时效性、便捷性的特点,都决定了闪小说是泰华文学针砭时弊的有力载体。因此,在泰华闪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直接或者间接描写泰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以及参政人员形象的作品。

岭南人《西瓜》一文中,从小不爱吃西瓜的她,自红衫军大闹曼谷以来,天天发泄般的把西瓜五马分尸,大口大口的咬。家人劝她慢点吃,她回答道:我恨它外绿内红,就像一些人,身穿绿色,内心却是红的,跟西瓜一样。作为国民,人人都祈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但是面对那些恣意闹事的人,作者也毫不留情面的进行抨击,谴责那些“表里不一、唯恐天下不乱”的渣滓。2011年正值泰国大选,因此,泰华闪小说作家,选择了泰国的民主选举进行文学创作,如陈博文《衣冠禽兽》,一批刚从中国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第一次在曼谷看到竞选“民代”的广告牌惊讶于泰国的民主,各色身着华服的动物形象,都作为“民代”的广告牌,乍看一下,还真以为家畜野兽都有选举权。但是最后,泰国导游解释说:这是为了提醒泰国的民众不要让衣冠禽兽的政客进入国会。面对民主制度,作者措辞锐利,警醒民众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民利,为泰国的和平稳定打下基础。若萍的《民主万岁!》则揭露了在民代大选中的腐败与黑暗,“民主真的是比私彩还好的东西,不用花钱下注,只要在一张纸上打个勾,就能按额分到钱。”“下次到城里参加民主聚会是,我们要提出每人多分几张纸,再增加多个投票权的民主改革。”真正的民主是选民能够真实、不受干涉的进行投票,但是,这种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进行的民主投票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民主的真谛,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什么?令人担忧。

泰华闪小说是现实主义作品,始终表现出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的关注,充分表达了作家们在政治认同之后,产生的强烈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以及不遗余力建设泰国的决心。(作者单位:邵阳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 杨芳青.泰华微型小说研究[D].2007.

[2] 钱凡子,费勇.海外华文文学的中国意识[J].中国比较文学1996(4).

[3] 张伟锋(泰).泰华文学的特征与文化意蕴[D].2007.

[4] 谭芳.八十年代以来泰华文学中的异族叙事[D].2006.

上一篇: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 下一篇:儿童思想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