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加固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1 19:00:49

地基加固技术论文

地基加固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 岩土工程 锚固技术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47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岩土锚固是通过埋设在地层中的锚杆(索)(以下统称锚杆),将结构物与地层紧紧地联锁在一起,依赖锚杆与周围地层的抗剪强度传递结构物的拉力或使地层自身得到加固,从而增强被加固岩土体的强度,以保持结构物和岩土体的稳定性。由于影响岩土锚固效果因素众多,为了充分发挥岩土锚固技术在工程加固方面的应用,需要深入研究锚杆的荷载传递机理及岩土锚固作用机理,掌握岩土锚固技术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研究现状

1.1锚杆荷载传递机理研究

随着岩土锚固技术的应用,逐渐形成了对岩土锚固技术本质的认识和研究,充分利用具有较大刚度和强度的材料来加强软弱破碎的岩土体,同时发挥岩土体的自稳能力,达到稳定工程结构物的目的。当锚杆和浆体发生一定的相对位移后,两者界面部位发生破坏,这时锚索和灌浆体之间的摩擦阻力发挥主要作用,且摩擦阻力随灌浆体的剪胀而增加,增大锚杆表面的粗糙度则能够提高摩擦阻力。

1.2岩土锚固作用机理研究

从概念上讲,岩土锚固作用机理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1)建立在结构工程概念之上的岩土锚固作用机理,基于“荷载-结构”模式,把岩土体中可能破坏部分的重量及其他外力作为荷载由支护承担,包括锚杆支护的悬吊理论、组合梁理论、承载拱理论等;

(2)建立在岩土工程概念之上的岩土锚固作用机理,强调充分发挥围岩土体的自身强度及自稳能力,使锚杆支护由支撑概念转变为加固概念,由被动承载改变为主动加固;

(3)建立在地质工程概念之上的岩土锚固作用机理,不仅充分考虑了岩土体自稳能力,还考虑环境因素与工程的相互作用。

2应用现状

2.1标准化建设

为使岩土锚固技术的设计、施工等符合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原则,我国相继颁发了《土层锚杆设计施工规范》(CECS22:90)、《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等,反映了我国锚固领域的新成果与新水平。

2.2设计方法

针对不同的工程类型,岩土锚固技术的设计分析理论和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

(1)地下工程的锚固设计方法主要有三种:①分析法,包括弹塑性分析和极限分析两种类型;②经验法,包括基于工程类比的经验设计法和基于专家经验的锚固设计法;③新奥法,以工程经验为基础,以现场监测为反馈信息进行隧道支护和施工指导。

(2)岩土边坡的锚固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①确定潜在滑移体的位置、大小,进行滑动力的识别与计算;②对加固滑移体的锚固力进行计算;③对锚固参数与施工工艺进行优化设计。

(3)基坑工程锚固设计程序涉及到四个环节:①非支护条件下边壁稳定性计算;②确定相应的喷、锚、网支护参数;③支护条件下边壁稳定性校核。

2.3施工工艺

锚固工程的施工主要包括锚孔钻造、锚盘制安、锚孔灌浆、钢筋制安、混凝土浇灌、锚筋张拉锁定和封锚等关键工作流程。

3存在问题

(1)岩土锚固理论研究主要存在问题:①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应用;②设计中缺乏对锚固段受力机理的微观分析,以及对整体加固安全度、荷载安全度、材料强度安全度等的分项系数表达;③锚杆加固机理尚缺乏行之有效的计算方法;

(2)岩土锚固技术工程应用主要存在问题:①锚固体存在预应力损失及受力不均匀问题;②锚固体系的耐久性、安全性检测及评价方法亟待完善;③专门性的锚固体系防腐研究工作开展较少;④地下水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4发展趋势

4.1技术理论

岩土锚固技术的理论研究:

(1)锚杆荷载传递机理的研究应考虑粘结应力非均匀分布的事实,提出切合实际的单锚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2)根据半理论半经验的设计原则,提出虑及群锚效应的系统锚杆支护的实用计算方法;提出虑及群锚效应的系统锚杆支护计算方法;

(3)进一步加强锚固机理研究,包括锚杆预应力对岩土体应力重分布及岩土体力学性能的影响,锚固体对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和锚杆与岩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2工程应用

岩土锚固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

(1)高承载力锚杆的研发、生产及应用;

(2)应用于复杂地层的轻型、高效、快速及多功能钻机及测试设备的研发;

(3)开发锚杆新品种和新工艺,加强锚杆及其配套设备的工厂化生产。

5结语

岩土锚固技术自上世纪以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科技创新的今天,其技术还不能满足工程实践的要求。因此,应在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程良奎.岩土锚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徐祯祥.岩土锚固工程技术发展的回顾[A].岩土锚固技术与西部开发[C].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1-18.

地基加固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 市政道路;施工;软基加固;意义;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0-0175-02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建筑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基加固技术在施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施工过程中对软土地基进行科学有效地处理,不仅能够提升市政道路路基的承载力,还能增强其稳定性。

1 软基加固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应用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城市基础建设也日趋完善,极大地促进了道路事业的快速发展,也给我国市政道路建筑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人们对道路建筑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关注,这给市政道路建设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压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越来越趋向于跨区域的模式,这种竞争模式的出现提高了对市政道路建设的要求,当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谋求发展而选择这种发展模式时,就极大的扩大了市政道路建设的影响范围,为市政道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政道路系统中各个环节都密切相连,如果有一个环节产生质量问题,都会影响到工程建筑的整体质量。因此必须重视软基加固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应用,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严重的 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对路桥运输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市政道路地基工程建设的质量,只有在确保市政道路地基质量的情况下,才能满足我国路桥运输的发展需求,才能完善整个道路系统。基于此,在市政道路地基施工中,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严格规范施工操作流程,特别是对市政道路软基加固技术的应用,为更好地实现市政道路施工地基建筑的现代化及高效率,就必须加强对软基加固技术的开发研究及技术施工人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地基软基加固的解决措施和施工技术的有效控制,才能实现市政道路施工的规范性、标准化,才能促进路桥事业的快速发展。

2软基加固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路桥运输事业的压力也随之增加,车辆的大量增加致使路面出现了一系列的病害问题,如路面不平、路面开裂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道路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必须提高市政道路地基的施工技术,作为道路地基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软基加固处理中,施工企业必须提高施工意识,重视软基加固技术,准确掌握软基加固技术的要点及特性,加大其应用范围,实现软基施工的规范化、高效化。在施工过程中,技术施工人员必须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道路软基加固的施工特性进行科学有效地分析,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加固技术,增强市政道路施工的效率。

2.1预应力管桩技术

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在各种原因的作用地基逐渐呈现出松软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施工单位必须采用相应的加固技术,如预应力管桩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变地基松软的现象,还可以对造成地基松软现象的原因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预应力管桩技术的应用原理是在地基松软的地方投入相应的预应力管桩。其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市政道路施工人员必须确定地基松软的准确位置,这样做可以提高工程施工的准确性及科学性,杜绝在道路软基加固过程中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有效地将加固技术落实到位;其次,当确定准确位置后,就要进行测量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将打桩的位置准确定位,还可以提高道路地基施工的总体质量;再次,根据测量结果,进行打桩作业,将相对应的预应力管桩投到松软地基处,以此提高总体地基的质量水平。在进行打桩作业时,施工人员必须根据施工点周围的环境及地基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预应力管桩进行施工作业;最后,打桩工作结束后,必须设置显著性较强的标志牌等,确保软基加固区域质量。

2.2土木合成材料施工技术

在市政道路软基加固处理中,为了进行深层次的软基加固处理,必须应用土木合成材料施工技术进行施工处理。在这项地基软基处理之前,施工单位必须对施工现场地基的实际状况如松软地基的生成原因及松软路段的密实度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和准确测试,在对松软路段的密实度进行测验时,可选用振动的方法,使较为深层次的地基密实度达到标准值,在其振动施工中,必须将相应的材料投入到振动路段促进土木合成材料层的形成及固定,最终实现深层次地基密实度加大的目标。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土木合成材料施工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可以确保市政道路软基加固施工的顺利进行。

2.3塑料排水板施工技术

在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地基产生松软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松软地基地方的含水量太高。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其施工都是露天作业,受工程项目施工环境的影响很大,当施工地基含水量太高时,就会严重影响整个工程地基的密实度,造成严重的地基问题,主要问题就是地基松软。基于此,必须加强地基软基加固技术的应用,塑料排水板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对地基进行排水固结,最终实现地基含水量的有效控制。

2.4现浇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

作为现阶段我国市政道路软基加固施工的主要技术,现浇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不仅具有振动沉管桩及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优点,还具有振动沉模壁防渗墙等优良的技术优势。在采用现浇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对地基软基进行加固施工中,施工操作更简便,其管桩具有较高的桩身强度,桩身直径现阶段已经约有1.5m,加固深度也已经超过了25m。这种软基加固技术的大量应用可以有效地对地基质量进行控制。

2.5强夯法加固技术

强夯法加固技术又名动力加固法技术,这种软基加固技术是现阶段我国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最常用的软基加固处理手段。其主要优点有:加固效果明显、适应度强,应用范围广、成本较低、地基加固密实度高等。目前强夯法加固技术在我国市政道路施工中主要适应于工期相对较短的道路建筑中,主要是因为这些道路工程项目的预压时间与其他工程相比较短,此外,强夯法加固技术还应用于大面积或地基软土层相对较薄的道路建筑。与其他填土预压技术对比,强夯法加固技术在施工中成本要高出许多,主要是因为这种技术在软基加固过程中还存有沙井问题。与复合型地基对比,这种施工技术不仅成本低、操作也相对简便。在市政道路施工中,施工单位必须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采用最适合的软基加固技术,才能确保地基的密实度,才能保障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

2.6水泥搅拌桩加固技术

在市政道路软基加固处理中,水泥搅拌桩加固技术主要应用于饱和软土地基的加固,这种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将水泥固化剂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操作流程为用特制搅拌机把水泥进行充分搅拌,在搅拌过程使固化剂和地基深层次的软土组织发生各种反应,从而达到地基承载力优化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增大变形模量。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城市基础建设也日趋完善,极大地促进了道路事业的快速发展,也给我国市政道路建筑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在各种原因的作用地基逐渐呈现出松软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施工单位必须采用相应的加固技术,主要有:预应力管桩技术 、土木合成材料施工技术 、塑料排水板施工技术、现浇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强夯法加固技术及水泥搅拌桩加固技术,在道路软基加固的实际操作中,施工单位必须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采用最适合的软基加固技术,才能确保地基的密实度,才能保障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利民.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在工程中的应用及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0.

[2]王利民.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在工程中的应用及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0(24):151-152.

[3]胡伟,定位静压注浆在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5(9).

[4]蒋晓东.软土地基上海塘损毁形式及高程的研究[J].风暴潮灾害防治及海堤工程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地基加固技术论文篇3

关健词:灌浆技术 土木工程领城 灌装理论 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化学灌浆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岩土工程主要研究和服务对象是岩石和土体,对岩石 的软弱泥化夹层、土体中的淤泥等软弱土层采用化学灌浆进行处理,使“泥土变石头”固结增强,是化学灌浆在岩土工程中的主要应用方向.1基坑加固和止水主要用于基坑工程施工抢险的加固和止水堵漏,可固结基坑周边岩土体,特别是软弱土层的固结,和对砂层灌浆降低渗透性阻止管涌的发生。2地基处理化学灌浆技术是建筑、公路及坝体软弱地基加固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地基处理、花都永福大厦软基预灌浆加固处理、广西柳州钢铁(集团) 公 司炼铁厂高炉喷煤主厂房软土地基处理、肇庆市金叶大厦岩溶地基化学灌浆、韶关市卷烟厂工业主厂房岩溶化学灌浆。3既有建筑物纠偏和加固。建筑物因软基较大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特别是厂房较为常见,化学灌浆技术可用于既有建筑物变形倾斜的地基和基础加固.如中山市中山港山海实业总公司马口铁车间和露天堆载场软基加固,哈尔滨市某厂房总装车间的加固。4桩基后灌浆加固补强。桩墓础施工后常因施工因素或地质条件差引起承载力不,有时因基岩埋深大,设计桩太长导致造价高,采用化学灌浆技术对桩进行后灌浆能大幅度提高桩基的承载力,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新技术,被称为后灌(压 )浆桩的新型桩。目前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如金凤新村5号商住楼人工挖孔桩基础化学灌浆补强加固纠偏。5边坡加固.化学灌浆技术可用于边坡的土体固结加固,或边坡加固的锚固灌浆.如柳南高速公路路基边坡加固。.

(二)化学灌桨技术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混凝土结构裂缝较为常见,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严重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和整体性对于地下结构将出现严重的渗漏现象。化学浆液具有较强的粘接力和渗透力,可灌性好,是混凝土结构裂缝或变形缝一种有效的防渗堵漏及加固补强方法。如杭州市城站路地下综合管廊混凝土结构裂缝处理、广州南航新村裂缝补强、广东省科技信息大楼裂缝补强、广州华信大厦天面补强防渗、深圳万仕达文化中心楼板裂缝补强、广东省国际厦地下室防渗堵漏、广州华侨大厦堵漏、雷州半岛某机场跑道化学灌浆补强、三峡工程泄洪坝段上游坝面裂缝处理、瑞金医院地下车库渗漏处理。

(三)化学灌浆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岩体软弱夹层和断层、坝基软弱地基、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和围堰渗漏等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常见工程问题,化学灌浆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坝体基础和裂缝防渗补强加固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国正在建设的举世瞩 目的三峡工程,广泛应用化学灌浆技术进行周边岩体的断层和软弱夹层加固和围堰防渗处理。大多数水电站等工程都采用化学灌浆技术进行岩体断层和软弱夹层加固,及坝体基础加固和裂缝防渗。如李家峡水电站断层防渗处理、葛洲坝水库工程、飞来峡电站、小浪底大坝工程、江西万安水电站、安徽陈村坝基断层、山东跋山水库、石泉水电站大坝基础放渗、隔河岩电厂、公伯峡水电站昆都仑水库、新安江大坝、黄河尼那水电站、火甲水库双层拱坝、古洞口电站、故县水库、佛子岭水电站、参窝水库、凌津滩水电站、大峡水电站、广东长湖水电厂、广州蓄能水电厂、广西桂林五里峡电站、广西贺州龟石水库、龙滩水电站、四川二滩水 电站纤闪石化玄武岩和正长岩弱偏风化夹层化学灌浆,福清市闽江调水工程输水隧洞、塞拉利昂的古马水库、喀麦隆拉格都电站等水利水电工程均采用了化学灌浆技术进行大坝地基基础加固堵漏、混凝土裂缝处理和岩体软弱夹层处理。

(四) 化学灌桨技术在隧道和地铁工程中的应用

隧道及地铁工程常会遇到软弱带和含水带,导致工程难以进行,以及隧道和地铁通行营运后的渗漏水,化学灌浆技术是隧道和地铁工程加固和防水较常用的一种方法。灌浆技术在隧道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dortford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Clyed 隧道、Tynen隧道、Roesanld隧道、美国京广复线南岭隧道塑粘土固结、Rstbrsu 隧道、日本的青函隧道等我国的盘道岭隧洞防渗堵漏、秦岭隧道、昆隧道、大瑶山隧道、澳门松山隧道和军都山隧道等均采用了化学灌浆技术进行加固和堵水。英国的维多利亚地铁、美国华盛顿地铁、芬兰赫尔辛基地铁、德国慕尼黑地铁、贝尔格莱德地铁、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地铁均采用了化学灌浆技术,同时我国香港、广州、深圳、上海和北京的地铁也采用了化学灌浆技术进行防水加固和堵漏处理。

(五)化学灌浆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公路及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化学灌浆技术在公路及高速公路建设和改造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化学灌浆技术可用于高速公路混凝土路面板底或桥头脱空的加固:对路面混凝土裂缝或桥梁混凝土结构裂缝进行化学灌浆加固补强:可用于公路路基或路堤的加固;对高速公路边坡的加固;桩的后灌浆技术加固。如京珠高速公路的路基路面病害处治,广东深汕高速公路的维修加固和病害处治,广深高速公路江南大桥软基加固,广州北环高速 公路路基加固、广西钦防高速公路路基下沉和桥台台背填方下沉脱空湖南湘来高速公路的桩基化学灌浆处理,广西柳南高速公路的路基及边坡化学灌浆加固,日本东京大城市高速公路的拓宽改造中也采用化学灌浆加固软土地基,化学灌浆技术在旧高速公路的维修改造及新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化学灌桨技术在矿山井巷工程中的应用

在矿山的井巷工程中,井筒通过复杂的流砂层、丰富含水层,往往发生淹井事故。为了防止复杂底层的坍塌和漏水对石油矿山开采的威胁,有效的手段就是进行化学灌浆加固和防水堵水。矿山灌浆技术一般用于地面预灌浆开凿井筒和井壁后灌浆堵水工程,仅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我国的矿区基本是采用了淮浆技术进行井筒防水堵水,东川落2号矿仓、吉林挥春矿区城西立井、大姚铜矿箕斗井、吉林镍业公司富家矿砂石井、红阳煤矿北风井、本溪南芬矿920平炯等矿区均采用化学灌浆技术进行井壁堵水加固。

结束语:我国化学灌浆技术在前人50年研究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已在国内水利水电、建筑、公路和矿山等土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化学浆技术在工程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化学灌浆材料的环保和创新不断改进化学灌浆材料的性能和毒性,提高化学浆材的可灌性和稳定性,降低浆材毒性和使其无毒,开发和推广应用无公害、耐久性好、工程适应性强且价格低廉的化学灌浆材料。 化学灌浆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在国内采用化学灌浆技术解决了许多工程难题,积累了许多典型经验并作了初步总结,但化学灌浆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针对工程特点应根据被灌载体的性质采用合理的化学灌浆方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提高和创新现有的化学灌浆技术和方法。化学灌浆体有隐蔽性,工程施工的技术和实践水平参差不齐,为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应有相应的化学灌浆施工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指导和约束,应加快行业旧规范的修订和全国性新行业标准及规范的制定。

参考文献:1 熊进,祝红,蓝建军 编著, 长江三峡工程灌浆技术研究[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 岩土注浆理论与工程实例协作组,岩土注浆理论与工程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林宗元 主编,岩土工程治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地基加固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公路桥梁,维修加固,技术论述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的公路桥梁发展历史悠久,最精美的典范便是隋朝的赵州桥,经过数千年依然坚固古朴,风雨难以损毁,是我国桥梁建筑设计施工历史上的经典之作。我国桥梁公路加固设计施工技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受到世界各种思想的启迪和冲击,我国的路桥设计施工加固理论和技术都不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符合路桥发展现状系统设计理论,和科学的施工方法,不仅真正实现了与世界的脚步接轨,更在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常年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实现了施工设计的突破和创新,我国的公路桥梁维修加固技术已经逐渐趋于成熟。

二.我国公路桥梁维修施工加固的意义

1.实施公路桥梁加固是保证运输安全的客观要求

伴随着运输业的发展,各种超重型车辆不断投产使用,跨区域物资运输,跨区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旅游业的兴起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都严重使得公路桥梁出现了一定超负荷现象,使得公路桥梁的承载力不断得到加重,加上公路桥梁受到风雨霜冻等各种自然因素的侵蚀,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损害现象,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实施路桥加固,是保证运输安全的客观要求。

2.是保证路桥的功能正常发挥,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

交通运输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不断实现交通运输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就必须时刻保证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功能正常,可以随时发挥出这些基础设施的正常效率,因此,加强对路桥的维护管理,加大路桥的加固护理,是提升整个交通运输网络服务水平,提高整个网络的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

3.是公路桥梁养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近些年来,我国的公路为人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有效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质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公路交通网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细节处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比如,桥梁的坍塌,桥面的裂缝,桥栏折断,桥墩破损甚至是桥上线缆的断裂,使得高速公路桥梁处隐藏着各种安全隐患,桥头跳车等各种事故不断发生,都是由于对桥梁的护养不力,负荷过度。因此,加强对公路维修加固,是解决我国公路交通中,发生众多交通事故,消除安全隐患的重要之一。

三.公路桥梁维修加固技术探讨

1.旧桥上部结构处加固方法

(一)桥面补强层加固法

通常使用先凿除旧桥面使其与原有主梁合二为一的方法来增大桥梁的有效高度,再在梁顶土加铺一层钢筋混凝十层,以有效提高桥梁荷载横向分布的能力;以便提高整体桥梁的承载能力。

(二)加大截面面积和配筋补强加固法

通常采用加大构件截面面积、提高配筋率等加固方法来解决桥梁刚、强度不足,稳定性及抗裂性较差等问题。这种方法通过增大桥梁侧面或底面尺寸,增加梁的有效抗压和抗弯强度来达到增加桥梁承载力的目的是被广泛适用于桥梁和拱桥加固的方法。

(三)锚喷浆混凝土加固法

通过高速喷射机器的引入。新的混凝土混合物将被连续喷涂到锚钢丝网面上,其硬化凝结后的表面将形成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将加大桥梁的受力面积,从而使整体结构变得更加完整,进而能够承受较大的外部负载。

(四)粘贴钢板或碳纤维加固法

当交通流量增加时,梁板的主梁承载能力小于负载压力或受到严重锈蚀时,将极易产生严重的横向裂缝。使用锚杆和粘结剂将纤维固定于混凝土结构的薄弱部位或受拉边缘,使其与结构形成整体,以钢板或碳纤维代替额外的加强型钢筋,从而实现增加桥梁承载力的目的。这种加固方法的特点是:不需要破坏被加固的原结构;施工工艺简单,施工质量较容易控制,施工工期短。

2.增设额外的纵梁加固法

当桥墩基础的安全性能良好,并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时,可以使用一个额外的具有高承载能力的新的纵梁,以便使其与老梁连接成为个整体共同受力。在新的桥梁结构下的主梁原来所承受的负载将进行再次分配,从而加固了桥梁,改进了其荷载能力和刚度。当在主梁一侧或两侧增设纵梁时,将同时具有加宽扩大的作用。为确保新老混凝土能够在-起共同发挥效用,一定要注意新的桥梁和旧的桥梁之间的横向联系。

3.旧桥下部结构处加固方法

(一)扩大基础底面面积加固法

这种方法适合用于承载能力不足或过浅的深度,而砖石或混凝土刚性实体又是作为构成墩台的主要成分的情况。应首先计算地基强度以确定是否扩大基础底面面积。

(二)新建辅助挡土墙加固法和墩台拓宽加固法

可新建辅的挡土墙以抵抗桥台水平土压力过大而造成桥台倾斜现象的发生。利用旧桥基础,靠墩台盖梁挑出悬臂加宽部分,以便于安装上部结构。此种情况为只加宽墩台下部的盖梁、墩台身和基础则不需予以加固。

四.关于公路桥梁维修加固的几点建议

1.要做到科学的加固维修设计,从路桥的现实状况和整个交通网络的实际出发,实地勘察,精密测量,采集第一手相关的地质地貌,施工高度,施工难度等一系列的客观数据,保证数据的真是完整性,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选择合理的加固方法,制定严格的施工规范,做好各种加固施工前的准备,比如对器械工具,人员的准备。

2.要采取先进的技术设备,对加固施工的各种机械设备做出科学选择,保证机械设备稳定安全,同时,要加强对加固材料的选择,采购质量管理,选择符合我国国家质量标准的材料,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从材料商保证加固的质量。同时,严格执行材料使用制度,规范科学合理施工使用,避免浪费,做到物尽其用。

3.要对整个加固工程设计施工都进行全程监控,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监督。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的提高,培养其负责的工作态度,安装先进的监控设备,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规范性指导和管理,从施工细节到全局的施工进度,加固后的护理修缮,都做出细致全面的监控,保证质量的高标准。同时,要做好加固后期的定期实施路桥维护,管理。全程管理控制,保证加固的质量,提高整个交通网络中的路桥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五.结束语

交通运输领域是我国关系到国际经济发展安全命脉的关键领域,交通运输的安全关系到千万出行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我国经济文化交流,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将整个运输系统中的安全隐患消除,是保证我国经济政治安全的必然要求,路桥是我国交通运输网络中的重要部分,在设计施工以及维修过程中实施加固技术,实施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的加固设计,做出严密稳妥的技术施工,不断加强施工设计质量的监督,是保证加固质量,保证路桥功能完整,促进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的客观要求,必须严格科学实施,保证运输的质量与安全。

参考文献:

[1]周创理 浅谈公路桥梁维修加固技术 [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 -2012年6期

[2]楚艳惠 桥梁维修加固技术 [期刊论文]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06年1期

[3]周宏礼 浅谈农村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及加固技术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8期

[4]庞欣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分析与维修加固技术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年17期

[5]崔占霞 浅谈公路桥梁加固中的技术应用 [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 -2010年11期

地基加固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结构;加固;建筑移位

1 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在

国内外的发展

1.1 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对建筑物进行评估和维修、加固和改造,是伴随着人类房屋建设而出现的,但其真正的发展还是在 20 世纪中叶以后[2]。20 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对建筑物的毁坏是空前的,战后对房屋建筑的大量需要,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而其时建造的房屋规模大、标准低,致使这些建筑在使用不到 30 年,就不得不进行大修、改造,有了这样的市场需求,使得鉴定加固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同时,科技水平的提高,也为本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国以及相关国际行业协会对已有建筑的维修、改造的研究十分重视,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各国投入到建筑物维修改造的资金占房屋建筑投入资金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例如,日本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制定了“住宅区改造法”、“土木建筑更换标准”等。国际预应力协会(FIP)于 1978 年成立了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工作组,并于 1982 年提出了“混凝土结构的抽查与维修”及“混凝土结构的维修与加固”报告。美国于 1980年出版了《房屋检查手册》和相应的标准。到 1990年代初期,美国用于建筑物维修和加固上的投资已占到建设总投资约 50%,英国这一数字为 70%,而德国则达到 80%。

1.2 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战争和其他历史原因,大规模的基建建设比世界晚了几十年。1949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三个建设高潮期:一是解放初期的 1950 年代;二是改革开放后的 1980 年代、1990 年代;三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同样也遵循了新建、新建与维修加固、改造并重的这样一个发展道路。1970年代、1980 年代,随着工业工艺水平的提高,部分工业建筑开始进行技术改造。而 1966 年邢台地震、1976 年唐山地震,使人们认识到对建筑进行必要的抗震鉴定、抗震加固可以大大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因此在工业建筑领域和房屋抗震鉴定、加固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这一时期,颁布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TJ23-77)、《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 117-88)、《钢铁工业建(构)筑物可靠性鉴定标准》(YBJ 219-89)等,在检测技术方面也引进和研发了大量的新技术,颁布实施了若干检测技术标准,如《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23-85)、《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88)、《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02∶88)等。 1990 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在城市得到了大力推进,大量的工业建筑、民用建筑需要改变用途、增加荷载、改造;建筑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鉴定加固行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时期颁布实施了《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144-9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等一批鉴定标准。

2008 年以后,一是汶川地震的重大损失,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规范也到了修订的阶段,因此经过修订的规范和一些新规范颁布实施,如《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等。

2 展望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加固及改造技术均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展,但仍有许

多问题亟待解决。

2.1 检测技术

各种结构材料强度的无损检测技术,譬如超声检测技术、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将是发展的方向。砌体结构因组成成分、砌筑质量的离散性等,目前的检测手段尚需改进。钢结构焊缝新型探伤技术、钢材在负荷条件下测定力学性能的技术、地下连续墙无损检测、砌体非破损测强、测定材料腐蚀程度新技术等需进一步研究。

2.2 可靠性鉴定

随着《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 2001[17]的施行,将结构可靠度定义为:“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这是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演进,使长期沿用的定值概念,转变为非定值概念,这也必将对已有建筑物可靠性鉴定与加固设计的基础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18]中已经将既有结构的可靠性评定列为附录 G,这里还有大量的课题希望从事建筑物鉴定与加固工作的广大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去开发、共同去解决。

现行各种材料的结构设计规范都采用“校准法”来选择结构的目标可靠指标,这实际上继承了我国过去规范内涵的建筑结构可靠度水准,其实用性,从总体上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所对应的结构失效概率还只是一种运算值。 对已有建筑物的鉴定,用什么样方法确定其可靠指标,又如何确定各级建筑物的目标可靠指标,它与设计的目标可靠指标,究竟有怎样的内在关系,用什么样的数学模型进行表达尤其怎样表达与使用时间和使用史的函数关系,现在的研究还是非常初级的。

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与结构的寿命有一定的联系,但并非一回事,决不能将两者简单等同起来,因为并不是结构的使用年限一超过其设计基准期便将失效,而仅仅是它的失效概率逐渐增大。进行建筑物鉴定时,要求回答的是,这座建筑物还能使用多久?因此,设计基准期与建筑物寿命的联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对建筑物鉴定来说,体系可靠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仅仅要求对构件进行评价是极少数的,往往需要对建筑物的一个子系统或整体系统进行评价才能下结论。

2.3 加固设计计算理论和实用加固技术的研究

目前,结构加固设计计算方法较为混乱,不少设计人员沿用新设计的结构概念来处理,而忽视了已有结构加固的特点,如加固结构属二次受力结构,新旧结构两部分存在应变滞后和应力超前问题,新加部分的潜力一般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应继续加强加固计算、绘图实用软件的研究,减少加固设计的简单工作量,使加固设计人员把主要精力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碳纤维加固方法、耐久性加固方法、地基加固方法、边坡加固方法、裂缝加固修补方法、抗震加固方法(减震隔震)、聚合物砂浆加固法等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4 改造技术研究

建筑物增层、改扩建、抽柱托换、砌体结构承重墙托换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以及建筑物整体移位、纠倾技术,虽已进行长期的研究,亦完成大量的工程,但缺乏系统的研究,应对改建、扩建工程的合理结构体系和结构方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结语:工程结构行业还在不断发展,为寻求更高质量的建筑和人们生活的更加丰富,工程结构还有一段很长的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1] GB/T50315-2000, 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张有才 , 段经民 . 建筑物的检测、鉴定、加固与改造 [M]. 北京 : 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地基加固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 防砂技术;化学防砂;固砂剂;热采稠油井;技术发展;辽河锦州油田;综述

锦州油田现生产区块主要有锦45 块、锦7 块、欢17 块、锦25 块、锦16 块等,在长期的开采过程中,油井出砂一直是制约油田正常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2000 年出砂井数873 口, 2005 年上升到1056 口。论文 这些区块呈现的特征是出砂的套变油井逐年增多,出砂粒径逐年变细,出砂量逐年增多。其中锦45 块和锦7 块由于成岩作用差,胶结疏松,油井出砂极为严重。机械防砂、压裂防砂、螺杆泵排砂等防排砂技术受井下工具的限制,均不适用于出细粉砂油井和套变油井防砂,而化学防砂具有其他防砂措施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具有固化强度高、有效期长、对地层伤害性小、施工简便的特点,所建立的人工井壁能有效地阻挡地层出砂,具有普遍性,能很好地解决各种油井防砂问题,是解决套变油井和出细粉砂油井防砂难题的有效方法。

1  化学防砂技术的发展历程

锦州油田已开发15 年,油井出砂一直是影响油田开发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毕业论文 化学防砂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油田开发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92~2005 年期间化学防砂技术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 1992~1995 年,在稀油和稠油区块分别使用以长效黏土稳定剂为主的fsh2901 稀油固砂剂和以无机物为主的bg-1 高温固砂剂。

(2) 1996~1997 年,稠油井化学防砂技术有了新突破,先后开发并研制了含有有机成分的三氧固砂剂、高温泡沫树脂和改性呋喃树脂溶液防砂剂。

(3) 1998~2002 年,以具有溶解和溶合作用的氟硼酸综合防砂技术代替长效黏土稳定剂成为稀油井化学防砂技术的主流,以含有水泥添加剂的有机硅固砂剂代替了三氧固砂剂。

(4) 2003~2005 年,改性呋喃树脂防砂技术由于有效率较高和有效期较长,医学论文 成为化学防砂技术的主流,其余早期的化学防砂技术不再使用,同时lh-1 高强度固砂剂防砂技术通过了现场试验。

2  化学防砂技术的应用效果

2.1 fsh-901 稀油井固砂剂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fsh-901 固砂剂主要成份为线性的高分子阳离子型聚合物n2胺甲基聚丙烯酰胺,这种聚合物中阳离子与黏土晶格中的阳离子发生交换作用,中和黏土表面的静电荷,消除黏土片层间的排斥力,使黏土呈吸缩状态,阻止黏土膨胀引起砂粒运移。由于与黏土发生交换的阳离子是连接成链状的,可在黏土颗粒表面形成强大的吸附膜,包裹黏土颗粒,使黏土颗粒与泥砂颗粒牢固地黏结在一起,又可防止其他阳离子的侵入和交换,达到固砂和防止油层出砂的目的。

(2) 应用效果 1992~1997 年,使用fsh-901稀油井固砂剂总计施工136 井次,有效107 井次,有效率78.7 %。

2.2 bg-1 高温固砂剂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该高温固砂剂是以含钙的无机化合物为主体,加入有机硅化物及分散剂,经密闭表面喷涂工艺处理制得的白色粉末状固体颗粒。在快速搅拌下将该剂分散在水介质中,配制成微碱性的悬浮液,在注汽条件下挤入井内,其中的硅化物在井筒近井地带高温表面发生脱水反应,将地层砂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固砂的目的。

(2) 应用效果 1992~1995 年,使用bg-1 高温固砂剂总计施工79 井次, 有效63 井次, 有效率79.7 %。

2.3  三氧固砂剂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三氧固砂剂由粉状氢氧化钙、碳酸钙、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分散剂、助乳化剂及其他助剂组成。承载于氢氧化钙和碳酸钙上的乙氧基硅烷在高温条件下遇水分解,乙氧基变为硅醇基,硅醇基与砂粒表面的氢氧基( —oh) 之间和硅醇基相互之间发生脱水缩合反应,硅醇基与钙化合物之间也会发生某些反应,其结果是砂粒和钙化合物颗粒之间形成网状结构的有机硅大分子,使松散的砂粒胶结在一起。

(2) 应用效果 1996~1997 年,使用三氧固砂剂总计施工98 井次,有效81 井次,有效率82.7 %。

2.4  高温泡沫树脂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当高温可发泡树脂液挤入地层后,一部分树脂液在砂粒之间吸附而形成胶结点,树脂固结后将地层砂固结;进入地层亏空处的另一部分树脂在发泡剂作用下发泡并形成固体泡沫挡砂层,起人工井壁的作用。这一技术是高温树脂固砂与固体泡沫人工井壁防砂的结合。

(2) 应用效果 1997 年,使用高温泡沫树脂总计施工4 井次,有效2 井次,有效率50 %。

2.5  改性呋喃树脂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改性呋喃树脂防砂剂由改性呋喃树脂、固化剂、催化剂及抗高温老化剂、吸附剂及后处理剂组成,在紊流状态下易分散于水中,职称论文 不结团、不沉降。防砂剂在清水或污水携带下进入油井目的层段,分散并吸附在砂粒表面,在地层条件下固化,在套管外地层中形成不熔化不溶解的阻砂井壁,水则作为增孔剂使其具有一定的渗透率[1 ] 。这种防砂剂形成的人工井壁,抗压强度为5~15 mpa ,可阻挡粒径> 0106 mm的砂粒通过。

(2) 应用效果 1997~2005 年,使用改性呋喃树脂防砂剂总计施工99 井次,有效94 井次,有效率94.9 %。

2.6  氟硼酸综合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氟硼酸可水解产生hf[2 ] ,即bf4- + h2o =bf3oh- + hfbf3oh- 阴离子可进一步依次水解成bf2 (oh) 2- 、bf(oh) 3- 、h3bo3 ,同时产生hf。各级水解生成的hf 与砂岩中的黏土和地层骨架矿物颗粒的反应为hf + al2sio16 (oh) 2 h2sif6 + alf3 + h2o与此同时,羟基氟硼酸和硼酸亦与地层矿物颗粒如高岭石反应,生成硼硅酸盐和硼酸盐。硼硅酸盐可将小片黏土溶合在一起,阻止其分解和运移,使氢氟酸进一步与地层骨架矿物反应。在这些反应中,黏土中的铝生成取决于f - 的某种氟铝酸盐络离子而溶解在溶液中。在矿物表面富集了硅和硼,在硅酸盐和硅细粒上则形成非晶质硅和硼硅玻璃的覆盖层,溶合成骨架,使颗粒运移受阻。

(2) 应用效果 1998~2002 年,使用氟硼酸综合防砂技术总计施工130 井次,有效106 井次,有效率81.5 %。

2.7 yl971 有机硅固砂剂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该固砂剂能改变黏土表面的电荷性质,其中的主体成份聚合物还能与地层中的硅氧结构矿物(包括黏土中的硅氧结构矿物和砂砾中的sio2) 反应,形成牢固的化学键;同时在油层条件下固砂剂分子之间相互交联,形成牢固的网状结构,既稳定了胶结物,又固结了疏松砂粒。

(2) 应用效果 1998~2002 年,使用yl971 有机硅固砂剂总计施工89 井次,有效76 井次,有效率85.4 %。

2.8 lh-1 高强度固砂剂防砂技术

(1) 防砂机理 在高温下该固砂剂中的有机硅化物经水解、表面脱水,以硅氧键与地层砂结合,并在各种添加剂的共同作用下将地层砂紧密连接在一起,留学生论文形成具有一定渗透率和高强度的立体蜂窝网状结构滤砂层,阻止地层砂流入井筒。

(2) 应用效果 2005 年,使用lh21 高强度固砂剂总计施工11 井次,有效11 井次,有效率100 %。

3  现场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以上各种化学防砂技术在锦州油田开发的不同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油田生产的正常运行。随着各个区块开发力度的加大及上产措施的实施,化学防砂主要面临以下几种状况。

3.1  出砂套变井逐年增加

据统计,随着锦州油田各采油区块递减幅度的加大,出砂油井数每年递增, 2000 年共有873 口,2005 年已增加到1056 口。其中出砂的套变油井数也逐年上升,2000 年为163 口,2005 年底已上升到316 口。出砂的套变油井如不及时采取防砂措施,套管变形将更加严重,甚至发生套管损坏、油井报废。虽然套管严重损坏的油井可以采取注灰、补层、侧钻等补救措施,但会大大增加采油成本。对于套变油井,最好在出砂初期便采用化学防砂法防治出砂。

3.2  长井段油井化学防砂的难度加大

进入油田开发中后期,锦州油田在布井上采取了井网加密策略,在油层开发上采取了几套层系合采措施,油井开发层系增多,油层厚度加大,井段加长,也加大了化学防砂的难度。有些油井由于井段长,层间差别大,笼统的化学防砂方式已不再适用,只能根据不同油层的地质状况、出砂量及出砂粒径,设计不同浓度、不同组成、不同药剂用量的合理的分层防砂方案,并利用井下工具来完成分层化学防砂措施。该技术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3.3  油井出砂粒径逐年变细

以锦45 块为例,根据463 个采集砂样的筛选分析结果,2000 年砂样平均粒度中值为01243 mm ,2005 年为01156 mm ,呈现逐年变细的趋势,出细粉砂油井逐渐增多。另外,在少数油井采集的砂样中,有大粒砂和近似泥浆的细粉砂,说明油层骨架已遭到破坏,如不及时采取防砂措施,将发生地层亏空严重、套管变形、破裂损坏的危险现象。

4  开发中后期化学防砂技术发展方向

4.1  开发新型常温固化、耐高温的化学防砂技术有一些出砂比较严重的套变的检泵油井,由于油层温度低,不能采用现有的化学防砂技术防砂。曾尝试使用常温环氧树脂防砂技术,由于固化强度低而被淘汰。目前锦州油田使用的改性呋喃树脂防砂技术和lh21 高强度固砂剂防砂技术,所用药剂都是高温固化类型的,不适用于常温检泵油井,有待开发常温固化、耐高温的化学防砂技术。

4.2  逐步完善配套分层防砂工艺

针对多层合采,井段加长的出砂油井,笼统防砂方法已不再适用,分层防砂是有效措施之一。目前的分层防砂技术应逐步完善各层系的设计方案、药剂的选用和施工方式方法,以适应这类油井防砂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 兰艾芳,赵海龙,傅奎仕,等. 改性呋喃树脂固砂剂用于热采稠油井防砂[j ] . 油田化学,1998 :15 (3) :228 —232.

地基加固技术论文篇7

【论文摘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重要保证。文章结合固原市的基础环境、实际条件以及以往在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固原市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这是新一轮部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

固原市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艰苦、教育基础设施差,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非常薄弱,加之固原市财政困难,培训经费缺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还处于初始试点阶段。笔者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主要依据,自制了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固原市四县一区60所中小学的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82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546份,有效率为94%。利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1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一部分接受过教育技术培训。并且,他们主要参加的是由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这与教师期望的培训地点是不一致的。大部分教师是希望在本校、或本乡(镇)接受培训,即培训的地点要求便利、方便。这很符合固原市中小学教育的实情一教师授课任务繁重、经费紧张。接受过培训的教师所掌握的教育技术知识各有不同,需要继续提高的重点也不一样,对于今后教育技术培训重点内容的选择情况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有66.1%的教师选择多媒体技术,54.8%的教师选择计算机网络技术,54.2%的教师选择教学设计,52.4%的教师选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1.8%的教师选择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利用方面的知识,48%的教师选择教育理论。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需求以多媒体技术为最多,其次则是网络技术,而教育理论比较靠后,这和在前面的知识与技能的调查结果相吻合,广大教师对教育技术是什么认识不清楚,把教育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所带来的实际效果也并不乐观。对于培训内容,只有9.7%的教师能全部掌握,有58.1%的教师大部分能掌握,23.1%的教师少部分能掌握,还有9.2%的教师几乎什么都没有掌握。当问到“培训内容对教学工作有无帮助”时,有35.9%的教师认为培训的内容对教学帮助很大,30.4%的认为帮助一般,30.4%的认为帮助不大,还有3.3%的教师认为没有帮助。

2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目标定位不明确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合理的定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实施对于这些问题有所阐述,但是,标准只是对整体情况所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和规定,具体到不同地区、不同人员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j。就固原市已经开展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来看,在内容方面,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和简单的课件制作培训,而对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化作用等培训甚少,过于重视技术本身,忽略能力的培养,背离了培训的真正目的。培训的目的在于教师能把教育技术作为促进更高级学习的工具,用技术工具来收集、分析、解释、交流各种传达信息的数据资料,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目标定位不明确会影响教师培训效果。

2.2培训方法运用不够恰当

目前,固原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大多采用团体推进、整体划一的运作范式。这既不能满足个性学习的需求,又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而在培训过程中,部分授课教师缺乏教学激情,不能“言传身教”。讲授教育技术却不使用教育技术,所采用的内容传递方法也不“对症下药”,使技术和理论脱节。忽略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导向,培训模式单一,忽略教师已有的知识体系。教授理论的教师缺乏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联系与分析,教授技术的教师只局限于一般的基本操作,缺乏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案例的示范教学。受训教师要么听到的是高高在上、毫无可操作性的空泛理论,要么进行的是与其教学工作实际脱节、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般操作内容。教无所优、教无所长,学无所补、学无所获,使得教育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

2.3教师自学能力不足

由于教师平日里要忙于正常的教学工作,加上观念的陈旧,对于新教材的理念,新教材的渗入课堂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受自身水平影响,教师学习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上述所提到的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教学软件的应用和课件的制作有很大的困难。加上繁重的工作量,根本没时间去钻研新的教育技术培训,更不用说自觉学习与钻研了,故此也造成了教师教育培训的阻力。

3解决对策

加强对固原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结合以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培训过程中应做好以下措施。

3.1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

由于固原市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远远落后于县城,所具备的软硬件条件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固原市基层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较低,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从未听说过教育技术。因此,在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起点就要与部级、省级的培训有所区别,应在国家统一的培训大纲、培训教材的基础上,从固原市各县已具备的软、硬件环境出发,选择适合当地中小学教师需求的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和本市的实际相适应。同时,加强本市已有的媒体技术培训,让现有的媒体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调查中当问到“您已经接受过的培训”时,有30%的教师接受的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并且培训的内容简单、次数少,这与教育技术标准的要求相差很大,使得广大教师没有机会获得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成为阻碍本市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今后教师的培训中,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开展以建构主义心理学原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使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应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机制,明确教育技术在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还要加强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培训,能够让广大教师从系统论、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应用对课堂教学的实际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技术手段。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把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关键,所以在培训时选取成功的案例加以普及,让教师的课堂教学由模仿向创新过渡。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观念、学生观念、技术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只有观念变了,意识和方法也能改变,否则方法只是方法而已。

3.2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走出教材展开培训不管是理论还是技术的传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么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完成。培训给教师提供的应该是仅依靠他们自己阅读不能获得的经验。通过培训,教师应能了解这种理念和技术在真正教育环境中应怎样被运用,帮助教师理清理论与技术、知识与运用的关系。

3.3依据教师实际,分层次进行培训。教育技术的培训是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与教师自身所从事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使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由于固原市各个县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教育技术培训时应分层进行。

第一,根据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层培训。对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培训的内容就可以不一样。对有一定基础的专业教师,应重点培训他们对最新、最前沿知识的吸收,应采用研讨、观摩等形式,让教师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而对没有基础的教师,应从基础知识开始,让他们也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进行必要的多媒体教学。

第二,应考虑教师的层次,以骨干带骨干,层层推进。应先培训那些教学骨干,让他们首先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形成现代的教育观念,使其发挥先导作用,带动其所在学校、所教学科人员进行大胆尝试,使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具体的做法:①派教研员参加自治区或国家一级培训,回来后组织各乡镇学校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参加二级培训,参加二级培训的教师回校后组织三级校本培训,培训中心对三级校本培训进行检查、评估和回访,确保培训的有效性;②邀请骨干教师与教研员合作进行培训,在培训别人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才干,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③聘请城区骨干校长对新任校长进行上岗培训,使新任校长在学校制度建设、教学管理、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明晰的思路,以很快地适应角色要求;④实行帮带制。各级骨干教师在教学中都有承担帮助其他教师的责任,在教育技术培训应用中,实行“以一带五”的传递方式,较好地解决技术和应用问题。要求每一名骨干教师都要进行“一带一”的帮教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第三,应注意学校之间的差别。有些学校教学设备先进、计算机数量也比较多,对他们应要求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并且可以根据其学校特点,给予一定的实验课题,让他们开发研究;而那些在计算机、教学设备较少、较陈旧的学校,则应从基本的技能培训开始,让他们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司以了,。

3.4加强培训管理

教师的培训应有连贯性和持续性。固原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长期培训计划,建立系统的培训内容体系,规范培训机构,并对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监测。合理运用政策,为培养、培训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提供政策依据,保证教师培训工作能顺利实施,并引导它步人正确轨道,促进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具体的做法:①要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②要组织和管理好参加培训的教师,满足培训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聘请相关的专家和学者,结合实际制定科学详尽的培训计划,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培训工作;③要严格进行考核检查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教师的培训也应有发展性,在总结已经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以及评价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和完善培训管理。

3.5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

首先,阻碍固原市教育技术普及、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的不足。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固原市,财政本来就很紧张,特别是现阶段把重心放在“两基”教育,教师培训应有资金得不到保障。应拿出一些教师培训的奖励资金,对优秀教师实施奖励,以提高他们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固原市按照“以项目争项目,以项目引项目,以项目促项目”的思路,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依托教育部李嘉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和试点等项目培养培训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使校长和教师更新观念,丰富思想,拓宽学校管理层面,推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

3.6重视培训评价考核

要建立培训考核机制,搞好培训考核,保障培训质量。从调查情况来看,固原市中小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只看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往往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这在“考试”制度下看似是合理的,但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却只有其害而无其利。学校应建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应以过程取向的评价为主,强调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的范围,包括课前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课后练习等环节。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况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总之,应该从实际出发,科学决策,统筹规划,切实做好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做到教师培训与硬件配备同步走,使更多的教育技术教师能高质量地开好教育技术课,让更多的其他学科教师能高水平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各科教学服务。

4培训的效果

地基加固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建筑 地基 技术

一、常见的几种地基处理方法

(一)胶结加固法

胶结法主要是利用水泥、混泥土和石灰等注入地基比较薄弱的地方,使得被注入的水泥、混凝土和石灰与薄弱的地基相互混合,从而达到加固地基的作用,以提高其载重力,避免地基发生沉降。该种方法使用最为普遍,成为地基处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使用该种方法进行处理时,可以利用高压喷射的方法,通过钻孔技术,把水泥、混凝土和石灰注入地基预订深度,从而实现加固作用。

(二)置换加固法

置换加固法主要是利用碎石、沙土置换地基本身比较薄弱的土层,使得新换的碎石和沙土在混凝土的作用下与没有被置换的地基部分形成复合型地基,从而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最常见的有石灰桩法、强夯置换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等,这几种方法中的强夯置换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强夯置换法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先在法国发展起来的,在国外称之为动力加固法。

(三)排水固结法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软土地基在附加荷载的作用下,逐渐排除孔隙水,使孔隙比减少,实现固结变形。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土体超静孔隙水压力的逐渐消散,使土体效应力增加,地基抗减强度相应增加,并使沉降提前完成或提高沉降速度。该方法主要由排水和加压两个系统组成。排水可以利用天然土层本身的透水性,也可以设置砂井、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板之类的排水体。加压主要采用地面堆载法、真空预压法和井点降水法。使用排水固结法可以解决两个问题:1.地基的沉降问题。使地基的沉降在加载预压期间大部分或基本完成,使建筑物在使用期间不致产生不利的沉降和沉降差。2.地基的稳固问题。通过排水固结法可以加速地基土的抗剪强度的增长,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四)换填垫层法

该方法主要是挖除地基中比较薄弱的、土质较差的浅层土,实行分层碾压或利用其它材料置换。可以置换的材料有沙石、碎石、粉煤灰、干渣土、石灰石等等。该法常用于基坑面积宽大和开挖土方较大的回填土方工程,一般适用于处理地基浅层薄弱土层与地表低洼区域的填筑。一般处理深度为2到3米,适用于处理浅层非饱和软弱土层、膨胀土、季节性冻土等。

二、地基处理技术的新发展

随着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从国外引入了很多地基处理的新技术,并日益应用到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行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大推动了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在新技术应用之前,我国的大部分老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地基处理技术在我国应用的时间:

以上只是部分地基处理方法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时间,随着我国的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得到引进和应用。

地基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反映在地基处理机械、材料、地基处理设计计算理论、施工工艺、现场监测技术及地基处理新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宗和应用等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新机械的发展

近年来,在地基处理领域成功研制了可变距双轴深层搅拌机、多头深层搅拌机和可同时喷浆和喷粉的深层搅拌机,搅拌的深度从14米提高到25米,成桩直径也在增大,海上深层搅拌机已经投入使用。高压喷射注浆机械发展也很快,出现了不少新的高压喷射设备,喷射压力提高,增加了对地层的冲切搅拌能力。

(二)新材料的应用

新材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地基处理技术的效能,也促进了新的技术的发展。如,土工合成加筋材料的发展促进了加筋土法的发展,轻质土工合成材料EPS作为填土材料形成EPS超轻质料填土法。灌注材料,如超细水泥、粉煤灰水泥浆材、粉硅水泥浆材等水泥系浆材和化学浆材的发展有效扩大了灌浆注法的应用范围,满足了现代工程的需要。

(三)地基处理计算理论的发展

地基处理计算促进了复合地基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理论。除复合地基理论外,对强夯加固地基的机理、强夯法加固深度、砂井法非理想井计算理论,真空预压法计算理论方面都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

(四)施工工艺的发展

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施工工工艺的发展,不仅有效地保证和提高了施工质量,提高了功效,而且扩大了应用范围。真空预压法施工工艺的改进使该技术应用得到推广,石灰桩施工工艺的改进使石灰桩法走向成熟。

(五)地基处理监测的发展

地基处理监测表现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用以指导施工、检查处理效果、检验设计参数。监测手段越来越多,监测的精度也不断提高。使得地基处理逐步实现信息化施工,有效地保证了施工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益。

以上只是对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关于地基处理技术的一点小小的探讨,部分地基处理新方法和新技术还没有完全列举穷尽,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深入发展,相信地基处理技术将会越来越被重视。放眼世界,我们应当大胆吸取世界先进国家关于地基处理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高土木工程行业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上一篇:边坡防护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岩土锚固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