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与基础范文

时间:2023-02-27 17:46:38

地基与基础

地基与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基 基础 后浇带 桩

一、引言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足够,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但有时由于土或荷载的条件,需要采用满铺的筏形基础。筏形基础有扩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但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通常要高的多,因此只在必要时才使用。不论哪一种情况,基础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载分散到地基上,使荷载不超过地基的长期承载力。因此,分散的程度与地基的承载能力成反比。有时,柱子可以直接支承在下面的方形基础上,墙则支承在沿墙长度方向布置的条形基础上。当建筑物只有几层高时,只需要把墙下的条形基础和柱下的方形基础结合使用,就常常足以把荷载传给地基。这些单独基础可用基础梁连接起来,以加强基础抵抗地震的能力。只是在地基非常软弱,或者建筑物比较高的情况下,才需要采用筏形基础。多数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墙、柱都可以用各自的基础分别支承在地基上。中等地基条件可以要求增设梁式的基础连接构件,这样可以比独立基础更均匀地分布荷载。

二、地基的处理方法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垫层法、强夯法、砂石桩法、振冲法等。

1 换填垫层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

2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软-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主要用来提高土的强度,减少压缩性,改善土体抵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对饱和粘性土宜结合堆载预压法和垂直排水法使用。

3 砂石桩法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降低压缩性,也可用于处理可液化地基。对饱和粘土地基上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也可采用砂石桩置换处理,使砂石桩与软粘土构成复合地基,加速软土的排水固结,提高地基承载力。

4 振冲法分加填料和不加填料两种。加填料的通常称为振冲碎石桩法。振冲法适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粉质粘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对于处理不排水抗剪强度不小于20kPa的粘性土和饱和黄土地基,应在施工前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不加填料振冲加密适用于处理粘粒含量不大于10%的中、粗砂地基。振冲碎石桩主要用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量,还可用来提高土坡的抗滑稳定性或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

三、基础的设计

房屋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体型与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烈度等综合考虑,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型式。

砌体结构优先采用刚性条形基础,如灰土条形基础、C20素混凝土条形基础、毛石混凝土条形基础和四合土条形基础等,当基础不满足刚性条形基础条件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即柔性基础。

框架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小可采用独立柱基。

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为增强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可采用十字交叉梁条形基础。

如采用上述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基础强度和变形要求,又不宜采用桩基或人工地基时,可采用筏板基础。

框架结构、有地下室、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要求严、防水要求高、柱网较均匀,可采用箱形基础;柱网不均匀时,可采用筏板基础。

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柱网、荷载较均匀、地基较好,可采用独立柱基,或采用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或筏板基础。

筏板基础上的柱荷载不大、柱网较小且均匀,可采用板式筏形基础。当柱荷载不同、柱距较大时,宜采用梁板式筏基。

无论采用何种基础都要处理好基础底板与地下室外墙的连结节点。

四、后浇带的设计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范第9.1.1条)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除在施工阶段设置后浇带外,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配筋,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一般10到16即可,间距尽量选择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是有利的。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

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应根据基础和上部结构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能想当然,搞一刀切。后浇带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一般在梁、板跨度内的三分之一处,结构弯矩和剪力均较小,且宜自上而下对齐,竖向上不宜错开,后浇带间距一般为50米左右。在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设置后浇带时,后浇带宜处于裙房一侧,且在结构设计上,应注意加强高层建筑与裙房相连部位的构造,提高纵向钢筋配筋率,用以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

五、总结

地基与基础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is important to the high-rise building safety and use, its cost is high, and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is long, so the foundation stability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for the building safety.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mmon foundation treatment methods, discusses on how to choose a reasonable foundation treatment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the foundation defects treatment principles, treatment measures and the moral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Key words: foundation treatment; defect treatment; foundation ; treatment measures; factors

中图分类号:TU7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地基处理方式

地基处理是指为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或改变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人工方法。采用科学合理地基处理方法,有充分发挥原地基土承载力,就地取材,施工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地基处理费用低的特点。中国地域广阔,地质条件变化大,差异显著,建筑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经济欠发达,设计可靠度低,如使用大量桩基础工程,必然造成施工工期延长,施工费用加大,也造成工程费用的浪费,这是国情和财力所不允许的。因此,低廉、快速的地基处理施工技术非常适合中国国情。 1.1常见地基处理方式 建筑地基内不经过处理,土层的各项物理力学指标能满足建筑的荷载、变形等要求,则建筑物基础可直接设置在天然地层上,那么我们通常把这种地基叫做天然地基。在天然地基上的基础,埋置深度小,施工技术较为简单,能节约大量的工程费用和材料。 若天然地基很软弱,不能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等要求,则必须事先要经过人工加固处理后再进行基础施工。加固处理必须根据地基土的情况进行,当建筑物的地基土存在着强度、稳定性、渗漏、液化、压缩及不均与沉降等问题,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改善地基条件,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这些措施主要有:改善剪切特性,为了防止剪切破坏以及减轻土压力,需要增加地基土的抗剪强度;改善压缩特性,通过提高地基土的压缩模量以减少地基土的沉降;改善透水特性,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地基土减轻水压力或不透水;改善动力特性,采取措施避免地基土液化,并改善其振动特性以提高地基的抗震性能;改善特殊土的某些特性,如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和膨胀土的胀缩性等。

1.2合理选择地基处理方式 常见地基处理方式有:换填垫层法、预压法、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振冲法、砂石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锚杆静压桩法、树根桩法、坑式静压桩法和其他地基处理方法等。 地基处理方法种类繁多,各种处理方法有它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具体工程的地质条件也多种多样,各个工程间地质情况差别巨大,对地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此外,施工机械设备、所需的材料也会因提供部门的不同而产生很大差异,施工队伍的技术素质状况、施工技术条件和经济指标比较状况都会对地基处理的最终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地说,在选择确定地基处理方案以前应充分地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质、成层状态、土的各种指标、地下水条件;结构物条件:包括结构物形式、规模;环境条件:气象条件、噪声、邻近构筑物情况、地下埋设物、电力与供水条件;材料的供给情况,为减少运输费用,尽可能地采用当地的材料;机械施工设备和机械条件,在有些地区有无所需的施工设备和施工设备的运营状况成为了采用何种加固措施的决定因素;工程费用的高低、操作熟练程度;工期要求,一方面,应保证地基加固工期不会拖延整个工程的进展,另一方面,如地基工程缩短,也可利用这段时间,使地基加固后的强度得到提高。 因此,对每一具体工程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应从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确定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在确定地基处理方法时,可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几种地基处理方法进行技术、经济以及施工进度等方面的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可以采用一种地基处理方法,也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基处理方法组成的综合处理方案。另外,地基处理设计时,要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必要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了解各项参数和加固效果,同时为施工质量检验提供相关依据。地基处理后,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要满足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必要时在使用期间继续进行观测,用以评价地基加固效果和作为使用维护依据。复合地基设计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地基土为欠固结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等特殊土时,设计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特殊性质,选用适当的增强体和施工工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 2 地基基础缺陷处理方式

强夯法常用来加固砂土、粘性土、杂细土等各类地基,可提高地基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并改善其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在雨水充沛的地区1个新建500KV变电站的地基加固中,采用强夯法来加固新回填粘土的地基,尚属首次。由于用强夯法加固新回填粘土地基,其加固效果存在一些质量缺陷。在进行了原因分析后,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 2.1地基基础缺陷的处理应考虑地的因素

地基基础缺陷的种类及其对建筑物使用、安全、耐久性等方面的影响;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安全度、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变形的适应性;地基基础变形、结构变形的数值,发展速度和趋势;地基基础缺陷和加固上部结构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2.2地基基础处理的措施

对上部结构进行维护;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固或减荷,基础加固、地基加固。上述几种措施有时不单独采用,有时需多种措施综合采用。这些措施的选择,往往需要对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作全面的考虑,提出不同的方案,进行经济和技术上的比较,从而选择合理的方案。必要时还应对缺陷形成的原因及现实,从使用和维护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3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一般原则

当地基基础的变形已经趋于稳定时,一般可不作地基或基础的加固。当地基不均匀沉降尚未趋于稳定时,一般考虑“等待沉降稳定”、“加速沉降稳定”和“制止沉降”三种方法处理。 等待沉降稳定的目的是不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而仅对上部结构进行修补,从而减少地基处理费用,并避免上部结构的再度处理造成浪费。加速地基沉降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基本上与等待地基沉降稳定的方法相同,但可以缩短消极等待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一般适用于独立基础下的地基处理,具体做法是临时的增加载荷,人为的有控制的进行地基浸水等。制止沉降的目的是终止地基和上部结构的发展。具体做法是上部结构减荷或加固,基础加大底面积,地基加固等。这些措施的单独采用或综合采用应根据有关措施的适用条件并做经济比较后予以选定。 采用减少上部荷重的措施时,应考虑生产和使用条件的具体要求,并通过地基强度、地基变形的验算确定减荷的具体数据。在地基强度破坏丧失稳定以及上部结构严重损坏威胁安全的情况下,减荷亦可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后加固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上部结构加固是当上部结构安全度不足时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在地基基础加固比较困难时,亦可考虑用上部结构加固替代或配合地基基础的加固。其具体方法有增设圈梁等措施。基础扩大底面积的加固,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足等情况。增大底面积应由地基强度验算确定。当地基强度满足要求而缺陷仅仅表现为不均匀沉降,变形过大时,采用增大基础底面积的加固,主要由地基变形计算来加以确定。 3 结束语

地基与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基基础桩基础土建施工

中图分类号:TU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的建筑用地越来越少,城市人口却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城市地区居民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建筑的高度和层数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建筑自身地基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基础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来形容建筑行业的情况是十分恰当的,一个建筑基础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情况,也关系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得到建筑施工人员的重视。地基基础施工和桩基础施工作为建筑工程质量的直接影响者,就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地基基础和桩基础的概述

1.地基基础

所谓地基,是指位于建筑底部,承担建筑对于土层的负载作用,并且可以保持基本不发生形态变化的基础性地层结构。基础则是指建筑物与地基相连并深入地基内部的结构部分。地基基础的可以说是建筑的灵魂,对建筑的整体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地基的基本构成是土体和岩石等,是人们为了建筑需求对地质结构的适当改造,通常地基可以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种类型。如果建筑位于坚硬的岩石层上,结构稳定而坚固,则只需对岩层进行平整即可,而如果天然地基坚固程度不足,难以满足建筑需求,就需要通过建设人工地基的方式进行弥补,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2.桩基础

桩基础,是指通过设置在岩石或土层中的桩以及桩顶上联结的承重平台,共同构成建筑基础,或者由桩与桩直接相连而成的单桩建筑基础,是建筑基础施工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施工方式。桩基础的作用是加强建筑基础的坚固性,使建筑更加牢固,减少建筑的安全隐患。其发挥的作用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将建筑的重力作用传递给承压能力较强的土层或岩层,其二,提高较为松软的土层的密度,从而提高建筑地基的承重能力和抗压能力,保障建筑不会应地基不稳出现下沉或坍塌,

二.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在对地基基础进行施工时,考虑到地基的作用和重要性,必须坚持几个基本的原则,即坚固性原则,可靠性原则以及抗压性原则,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施工地区的不同,受各地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建筑地基的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人员对施工地区的地质和环境进行一定的勘察和了解,参考建筑设计图纸的要求,对建筑的地基基础施工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地基可以满足建筑的整体要求。对地基进行加固和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土层进行替换

除了个别情况,一般的建筑都是建设在土层之上,土层的坚固程度也就成为建筑地基坚固程度的直接表现。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经勘察后,证明土层本身含水量高,形态变化较大,坚固性过低,就会采取换土法,对建筑地基的土层进行替换,虽然加大了工程施工量,但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柔软土层对于建筑的影响,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减少土层沉降的机率,从而确保建筑的稳定性。

2.采用机械作业,夯实土层

在对作为地基的土层进行处理和强化时,机械的碾压和夯实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主要是利用压路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对地基土层进行碾压和夯实,进一步提升土层的强度和抗压能力,但是,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成本,并不适合小型建筑工程的使用,对工程的限制较大。

3.化学加固

指根据施工地区的土壤特性,在土层中加入适当的化学物质,对土体进行催化,通过发生的化学反应,使土体相互粘结在一起,从而改善土层的整体性质,实现强化土层承载能力的最终目的。

4.灌注泥浆

可以在土层中灌注粘度较大的泥浆或可以实现固化的浆液,对土体的物理性质进行改善,当浆液凝固时,会连带周围的土体共同凝结,从而实现加固地基的效果。

5.对土壤实行固结技术

土层本身无论多少,都是含有水分的,而过多的水分则会影响土层的坚固程度。在实际施工中,可以通过热化处理,将土体中的水分排除,进而提高土层的固结程度,加强土层的自身强度,从而防止建筑沉降现象的发生。

三.桩基础施工技术

建筑桩基根据其作用可以分为抗压桩、抗拔桩以及岩土挡桩,而根据其施工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在一般的建筑施工中,灌注桩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我们就以灌注桩为例来对桩基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是灌注桩的分类,灌注桩重要有三种类型,即沉管灌注桩、钻孔灌注桩以及挖孔桩,其施工的方法都是采用灌注桩的施工方法,但是也存在细微的差距。

1.沉管桩

指通过锤击振动的方法,利用振动的冲击力进行沉管开矿的灌注桩。其施工设备较为简单,施工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优势明显,但是,沉管灌注桩的桩身截面容易局部缩小,桩身强度不够,易出现断裂,混凝土离析等质量方面的事故,而其出现的原因也较复杂,一般情况下,桩身截面局部缩小的现象容易出现在软土层与硬土层的交界处或者较软的土层之中,因此在对管道进行拔出时,要适当放缓速度,同时管体内部的混凝土必须保持量的充足。

2.钻孔桩

相比沉管桩,钻孔桩是直接在地面打孔埋桩,需要对桩孔的位置进行清理,将孔内的泥土清除,然后将钢筋笼下放,灌注混凝土成桩。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在进行施工时,一般会利用泥浆来保护孔的四周,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3.挖掘桩

挖掘桩与钻孔桩相似,都是运用人工或机械设备进行挖掘和打孔。在进行人工挖掘时,要随时对桩孔进行防护措施,浇灌或者喷射混凝土浆,形成护壁防护措施,并在防护圈之间利用钢筋进行连接,在深度满足要求后,对桩孔进行扩大,之后安装钢筋笼以及浇灌混凝土成桩。

灌注桩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自身的强度已经可以与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相媲美,且施工过程较为简单,相比预制桩而言,成本也较低,运输和施工速度都也都相对较快,已经成为我国建筑桩基工程的主要施工方式,其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

结语:总而言之,地基基础和桩基础土建施工是建筑施工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对相应的施工技术进行充分的掌握,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在施工中不会因为人为原因出现不必要的质量问题,从而有效地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刍议[J].中国科技博览,2013,(9):182.

[2]郑瑛瑛.关于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的探讨[J].建筑与装饰:下旬,2012,(12):72-73.

[3]陆江.工业厂房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8z):235.

[4]王如华,祝家华,张星.工业厂房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131.

[5]孙继海.基于工业厂房的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8):259.

地基与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基;基础;抗震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幅员广阔,覆盖很多了地震带,地震发生的区域分布相对很分散。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和今年的雅安地震都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灾害,建筑设施损坏严重,人员伤亡也很惨重。之所以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建筑的抗震性能差所导致的。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除了与震级有关外还和建筑地基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关系,这些血的教训时刻提醒着我们,做好地基基础的抗震工作事关重大,绝不能有一点马虎。其实这不只是地震区所要关注的事情,所有的地区在建筑是都应该有这样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才能将危险降到最低。因此加强地基的抗震措施刻不容缓。

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要求

地基,顾名思义是整个建筑的根基,地基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建筑的质量,因此好建筑地基基础是成为优质建筑的首要条件。由于地基的建设涉及很多因素,所以对于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也有很多要求。

2.1 建设场地的选择

根据大多数的地震灾害中的统计表明,在高差超过30米以上山脊、陡坡或者河岸等突起的地方遭遇地震时,建筑物的损坏程度要比其他地方的建筑的损坏严重很多。另外,建筑地基所在的场地的性质对地基的抗震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所在场地的性质决定了地基是否出现震陷或者滑坡等现象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进行建造新的建筑时,尤其是在地震常发区,要做好当地的地质勘察工作,尽选择抗震效果更好的地段,尽量避开那些不安全的地段。

2.2 选择合适的地基基础的类型

选好建筑场地重要但是这只是第一步,地基基础的方案选择才是抗震的关键点。方案的选择要根据很多的因素来综合考虑,一般主要会根据建筑物的种类和建筑物的结构体系来决定。为了保证抗震效果,根据很多从业者总结的经验,通常在设计时都会遵循下面几条原则。

(1)尽量避免在不同的地基基础上建筑一个单元,这包括:不同性质的土质、不同的填埋深度以及不同挖填性质地基等。

(2)尽量选择深基础的地基,而避开比较浅的地基。

(3)在地基的设计时最好选择墙体纵横交错比较密集的地下室,多采用箱体或者片筏的地基基础型式,这样可以明显的提高建筑的抗震性。尤其在软弱地基上这点尤为重要。另外,建筑的上部构造最好不要出现偏心的形式,加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这种情况多用在高层建筑中。

(4)在地基基础也比较好的低层建筑中,可以选择单独的基础形式,不过应该采用纵横交叉或者用地梁连接的地基基础。

(5)适当的桩基也可以有效的抗震。这种情况一般用在软弱、液化土层。在应用时要合理设计,计算好桩基的合理长度,在之前要做好抗震的验算。

(6)对于《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的各种地基处理方法,可以使用,但是一定要确保质量,保证抗震效果。

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特点

3.1 抗震设计的原则

(l) 一般情况下地基基础抗震设计要符合以下要求:不要把一个结构放在不同性质的地基上。不要在一个建筑结构上既有桩基还有天然地基。对于软弱粘土或者不均匀土层要做好强化措施,保证整体的刚性。

(2)在地基比较好的地方上建造的建筑不用做地基基础抗震实验,但是在其他的情况下都要进行抗震验算,保证抗震效果。

3.2 天然地基抗震计算

天然地基的抗震验算主要是验算地基的竖向承载力以及地基的水平抗滑稳定性能。

(l) 竖向承载力

对于天然地基验算竖向承载力时,一般要求采用荷载标准值条件下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要求地基的基础底面所受到的平均压力和地基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满足以下条件:

公式中,

P代表地基基础底面在水平地震组合下所受到的平均压力设计值(kPa);

Pmax代表地基基础的边缘在水平地震组合下的最大压力设计值(kPa);

Fse代表调整以后的地基基础的抗震承载力设计值。如下:

公式中,

Fs代表地基土的静承载力设计值。

代表了它的调整系数。

(2) 水平抗滑稳定验算

建筑的基础在地震的时候要承受很大的作用力,为保证建筑的抗震性能,所以应该对建筑的基础进行水平抗滑稳定性能的验算,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MR—基础的抗滑力矩(kN·m);

MS—基础的滑动力矩(kN·m);

K—水平抗滑稳定的安全系数,如果滑动面是平面,K的范围值选1.3。

3.3 桩基的抗震性能计算

桩基能够有效的抗震,但是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几点:

(l) 优先选用低承台,同一建筑要统一好承台底面的标高;一定要分层夯实承台周围土;如果承台周围土是可液化土或者软土时,要对其进行加固处理。

(2) 桩基在抗震设防区使用时的设计原则如下:对于桩基的压端,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的稳定上层的长度有一定的要求,粘土和粉土层要求大于两倍桩径。砂土层大于一倍半桩径,碎石层为大于桩径。最好保证桩端在同一土层中,避免不均匀沉降的出现。

(3) 对于地震时可能出现土层滑移地段,要将滑移对桩的附加水平力进行考虑。

(4) 桩基也需要进行竖向承载力计算以及水平稳定性的验算。

竖向承载力计算时,要保证桩上的竖向荷载不大于单桩竖向抗震承载力的初始设计值。

轴驻竖向力验算作用下

对于偏心的竖向力还应该满足

R代表桩基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kPa)。

对于桩基的水平抗震稳定性计算主要应用在地基中有可液化土层的情况下,这时要对液化前和液化时进行分开计算。

加固措施

对于很多建筑来说在建造时没有考虑到抗震性,因此需要对抗震性能不好的建筑进行适当的基础加固措施:

(1)加固时优先考虑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固,必要的情况下要采用地基处理措施。基础的持力层属于液化层时要对地基采取加固。

(2)对于液化土层的处理方式很多,主要有增加桩基或桩数、改善地基的排水性能、加密换土等措施。

(3)不均匀、软土地基的加固主要是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以便降低地震发生时的不均匀沉的危害。对于那些承载力达不到抗震要求的地基,主要用托换措施来加固。 加固的时候要注意整体性,后期的加固措施不要影响前期的一些效果。首先要合理的调整荷载,以加强整体的刚度。其次,在房屋中要增加梁与墙的连结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对于柱子承重的建筑一般采用增设地梁的措施加固。最后,对于同一建筑中出现沉降差异的情况,主要采用增加此处的圈梁配筋的措施来加强整体的联结。

(4)如果地基的承载力的设计值达不到抗震的基本要求,就应该主动采取加强措施。如果设计值和要求值的差距大于要求值的1/5,另一种情况是已经出现出现沉降和裂缝,这两种情况下要适当的用增加地基基础的面积或者降低荷载的措施来补救。如果这个差值小于1/5,最好采用强化上部结构的措施。

(5)托换带形基础中要求每个托换段要小于2米,对坑壁增加一定的支撑,最好不要在水位以下进行基础的建设。

(6)对于杂填土的地基基础相对复杂,因为它压缩性好但均匀性比较差,在地震的时候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这样很容易造成建筑的开裂。所以要对杂填土的地基进行处理以后才能使用。如果杂填土的土层比较薄一般都会将杂填土挖除然后换土;而对于杂填土土层相对比较厚的情况,主要用重锤夯实法和深层挤密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总结

本文对地基基础的抗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地基基础抗震设计的要求,对其特点进行重点介绍,并给出了不良地基的加固措施,对地基的抗震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地震的危害十分恐怖,它能摧毁建筑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建筑比较密集,一旦发生地震造成的损失会更大,所以在以后的建筑设计时要加强对这方面的考虑,增加危机意识。因为好多建筑型式没有经历过真实的地震来实验检验,所以在设计时要高标准要求,建筑基础的抗震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我们应当加强重视程度不断探索新的方法,降低基础的抗震成本,提高抗震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瑞江.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J]. 科技资讯. 2009(03)

[2] 于晨芳,徐晓霞,丁晓明.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的理论分析方法[J]. 山西建筑. 2009(05)

[3] 宣红,尹丹丹.地基加固的复合注浆施工技术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09)

[4] 赵建军.基础回填土加固压密注浆施工技术[J]. 科技信息. 2013(10)

[5] 牛安勇.浅析上部结构与地基 基础的共同作用[J]. 科技资讯. 2007(30)

地基与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基基础 重要性 特点 设计 研究 探讨

一、地基基础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物的设计和架构日新月异,在满足人们的行为所需的并且,也给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依据。既然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在人们强大的想象力下被建造了起来,可是每个建筑物都少不了—个重要的工程施工,那便是地基工程的施工,它是建造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部份,它的施工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完缺。

作为工程建设的第一步重要工序,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是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并且也是包管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往往便是由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来决定的,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土地面积辽阔的国家,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常常会随着地域条件的不一样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对工程建设中的地基施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并且对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我国的工程施工特别是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施工难题并没有引起充足的重视,也没有被很好的处理。总体而言,我国工程建设中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任重而道远(比喻责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为有增强了工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办理,才气切实的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想建设高质量的工程项目,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是核心。

二、地基基础的特点

(一)复杂性

中国幅员广阔,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例如淤泥质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冻土、季节性冻土等。此外,溶岩地质主要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在其它地区也有所分布;同时,中国又是个多地震、高震级的国家,而地震对地基基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勘察设计处理以及工程施工增加了难度,提出了大量且复杂的技术难题。

(二)多发性

由于地基基础设计或施工方案不当而导致房裂屋倒,导致严重损失的实例时有发生,所造成工程建设中的恶性的巨额浪费确实惊人。

(三)潜在性

从主体结构本身复杂的工序衔接来看,后一道工序都在不同程度上覆盖前一道工序,工序质量具有明显的隐蔽性,这也是主体结构工程必须加强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存放完整的隐蔽验收资料的原因所在。

(四)严重性

一定程度上讲,建设工程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地基基础出现质量事故问题往往是无法弥补的,由它所带来的损失,远比地基基础工程建设所要投入的成本大得多。不管是选择场地、勘察设计,还是施工质量问题,地基基础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往往会引起地基失稳,建设工程整体结构的破坏,是建设工程致命性、毁灭性的重大质量事故,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于地基基础承受上部建筑实体的全部荷载,因此一旦出现局部损坏,其损坏程度扩散很快,而事故的发生又往往是突发性的,常常不易被人们发现,这就更加剧了其危害性和严重性。

(五)困难性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难度大是指它与建设工程其它部位事故处理相比而言,造成的原因是和它的地位与作用密切相关的:(1)地基基础工程是地下工程,事故处理的施工操作困难性较大;(2)一旦地基基础承担了上部荷载,对它本身的处理,必然影响建筑物上部结构性能,尤其是对于建成交付使用的工程,它承受了所有建设工程的全部荷载,再加上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连锁性,因此它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

三、地基基础设计的研究与探讨

房屋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体型与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相邻建筑基础情况、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烈度等综合考虑,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型式。砌体结构优先采用刚性条形基础,如灰土条形基础、C15素混凝土条形基础、毛石混凝土条形基础和四合土条形基础等,当基础宽度大于2.5m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即柔性基础。多层内框架结构,如地基土较差时,中柱宜选用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中柱宜用钢筋混凝土柱。框架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小可采用单独柱基,在抗震设防区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11条设柱基拉梁。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为增强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可采用十字交叉梁条形基础。

如采用上述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基础强度和变形要求,又不宜采用桩基或人工地基时,可采用筏板基础(有梁或无梁)。框架结构、有地下室、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要求严、防水要求高、柱网较均匀,可采用箱形基础;柱网不均匀时,可采用筏板基础。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柱网、荷载较均匀、地基较好,可采用独立柱基,抗震设防区加柱基拉梁。或采用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或筏板基础。

筏板基础上的柱荷载不大、柱网较小且均匀,可采用板式筏形基础。当柱荷载不同、柱距较大时,宜采用梁板式筏基。无论采用何种基础都要处理好基础底板与地下室外墙的连结节点。框剪结构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较均匀,可选用单独柱基,墙下条基,抗震设防地区柱基下设拉梁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柱下可选用交叉条形基础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以加强整体性,如还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或变形要求,可采用筏板基础。剪力墙结构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无防水要求,地基较好,宜选用交叉条形基础。当有防水要求时,可选用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高层建筑一般都设有地下室,可采用筏板基础;如地下室设置有均匀的钢筋混凝土隔墙时,采用箱形基础。当地基较差,为满足地基强度和沉降要求,可采用桩基或人工处理地基。

多栋高楼与裙房在地基较好、沉降差较小、基础底标高相等时基础可不分缝。当地基一般,通过计算或采取措施控制高层和裙房间的沉降差,则高层和裙房基础也可不设缝,建在同一笺基上。施工时可设后浇带以调整高层与裙房的初期沉降差。后浇带设计因调整地基初期不均匀沉降而设的后浇带,带宽800~1000mm。后浇带自基础开始在各层相同位置直到裙房屋顶板全部设后浇带,包括内外墙体。施工时后浇带两边梁板必须支撑好,直到后浇带封闭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后浇带内的混凝土等级采用比原构件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如沉降观测记录在高层封顶时,沉降曲线平缓可在高层封顶一个月后封闭后浇带。沉降曲线不缓和则宜延长封闭后浇带时间。

参考文献:

[1]赵明华、俞晓.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地基与基础范文第6篇

关键词:储罐基础 设计选型 构造材料及原则 地基处理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068-02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化学品、油品以及清洁燃料的依赖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因此近年来各地新建、扩建各种化学品库、油库、燃料油库。油库总容量亦呈上升趋势。单个储罐的容量也是越来越大,特别是大型储罐,直径、高度大,对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要求高,影响深度大,尤其是软土地基、山区地基以及特殊性土地基,地层复杂。

1 大型储罐基础的型式选择

储罐基础的选型,应根据储罐的形式、容积、地质条件、材料供应情况、业主要求及施工技术条件、地基处理方法和经济合理性等条件综合考虑。

储罐基础一般做法是在紧邻罐底板之下做一层沥青砂绝缘层用于阻断地下潮气对罐底板的腐蚀,在沥青砂垫层之下做一层砂垫层,调节罐底板受力状态,其下是压实填土层。

储罐基础的形式基本上有如下两种。

1.1 环墙式基础(图1)

当地基土为软土且不满足承载力的要求、计算沉降及沉降差也不在允许范围之内或地震作用下地基土有液化时,宜采用环墙基础。这种基础是将钢筋混凝土环墙设在储罐壁板之下,利用该环墙将罐体传来的压力传至地基。

1.2 护坡式基础(图2)

当地基土能满足承载力设计值和沉降差要求及建罐场地不受限制时,可采用护坡式基础。护坡式基础一般用于硬和中硬场地土,多用于固定顶罐,近年来也有用于大型浮顶储罐的成功实例。

2 大型储罐基础的特点与设计原则

大型储罐的类型很多,下面就简单介绍储罐基础的特点与设计原则。

(1)储罐基础的特点不同于一般建筑物的基础,其基础特点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①对于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根据储罐的容量不同,地基承载力达到80~250 kPa一般就可满足要求。

②工艺生产对基础沉降的要求不很严格。储罐基础均匀沉降30~50 cm时,对工艺生产操作没有什么影响,有的储罐甚至沉降大1.5~2 m还可以继续使用。

③储罐自重与满载时的重量相比,要轻的多。因此,基础的沉降往往要在试水后或投产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如果地基承载力不足,而在试水期或投产初期加荷太快,就有可能产生太大的地基变形,甚至破坏。因此,储罐基础事故往往发生在试水期或投产期。

④储罐本身是柔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但在设计时要十分重视不均匀沉降对罐体结构的影响。

(2)储罐基础的设计原则。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①地基应能支撑罐体和储存液体的重量;

②地基不均匀沉降不应超过储罐容许值;

③基础最终沉降量必须满足工艺管道的使用要求;

④罐基础应高出地面,以免积水,甚至可能影响使用。

3 储罐基础材料与构造要求

储罐基础不论采用哪种基础形式,都离不开铺填砂垫层和沥青砂绝缘层这两种基础材料。砂垫层是储罐基础中普遍采用的一种铺垫材料,砂宜采用质地坚硬的中、粗砂,亦可采用最大粒径不超过20 mm的砂石混合物,不宜采用细砂,不得采用粉砂或其它含水冰结砂石(不得采用海砂)。

砂中不得含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应级配良好。当使用粉、细砂时,应掺入25%~30%的碎石或石屑。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 mm,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储罐基础,不得选用砂石等渗水材料。沥青砂绝缘层可采用热搅拌及冷搅拌两种方法施工。其中热搅拌用得较普遍。沥青砂绝缘层厚度不得小于80 mm,采用中砂,砂中含泥量不得超过5%。

护坡式基础的护坡坡度宜为1∶1.5,护坡可用混凝土预制板或块石砌体灌浆,其厚度不宜小于10 cm.环墙式基础的环墙,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环墙内的环向钢筋宜采用Ⅱ、Ⅲ级钢筋,竖向钢筋宜采用Ⅰ级钢筋。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 mm,水泥宜采用不低于42.5级的普通水泥;储罐环墙基础四周应做出80 cm宽的散水护坡或人行道,以便罐区的排水和生产操作。

4 储罐基础的地基处理

储罐的荷载通过基础传给地基,当罐基础下为软弱地基、不良地质现象的山区地基、特殊土地基以及地震作用地基土有液化时或地基土的承载力设计值及沉降差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均应对地基进行处理。根据地基土性质及软弱地基土层厚度分布情况可分别采用垫层法、振冲法、刚性桩法、强夯法、复合地基法、充水预压及排水固结法、夯扩桩、CFG桩等多种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左坚,等.钢制储罐地基基础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7-10.

[2] 谭立净,等.石油化工钢储罐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11-12.

地基与基础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基础桩基 地基处理; 复合地基发展前景

1地基处理技术及分类

地基处理技术分类方法很多, 按照加固地基的机理,常将地基处理技术分为六类: 置换, 排水固结, 振密、挤密, 灌入固化物, 加筋和冷、热处理。可以将采用各类地基处理方法处理形成的人工地基分为两类: 一类是天然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得到普遍的改良, 类似于均质地基。这类人工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方法同天然地基, 不同的是地基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得到改善。另一类是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 或被置换, 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 形成复合地基。例如: 采用振冲置换法, 强夯置换法, 砂石桩置换法, 石灰桩法, 深层搅拌法, 高压喷射注浆法, 振冲密实法, 挤密砂石桩法, 土桩、灰土桩法, 夯实水泥土桩法,孔内夯扩桩法, 树根桩法, 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法, 钢筋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法等, 均可形成复合地基。

复合地基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而且呈发展趋势。浅基础的设计计算理论比较成熟, 而复合地基设计计算理论正在发展之中。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重视复合地基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应该看到, 复合地基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地基处理水平的提高。复合地基技术在地基处理技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复合地基与双层地基

有的学者将复合地基视为双层地基, 将双层地基有关计算方法应用到复合地基计算中。事实上, 复合地基与双层地基在荷载作用下的性状有较大区别, 在复合地基计算中直接应用双层地基计算方法是不妥当的, 有时是偏不安全的, 下面作简要分析。

图1 ( a) 、( b) 分别为复合地基和双层地基的示意图。设复合地基加固区复合模量为E1 , 其他区域土体模量为E2 , 显然El > E2。设双层地基的上层土体模量为E1 , 下层土体模量为E2。双层地基上层土厚度与复合地基加固区深度相同, 记为H。以条形基础为例, 地基上荷载作用面宽度均为B而且荷载密度相同。现分析在荷载作用中心线下复合地基加固区下卧层中A点[见图1 ( a) ] 和双层地基中对应的B点[见图1 ( b) ] 竖向应力情况。不难看出复合地基A点竖向应力σA , 比双层地基中B点竖向应力σB大。如果增大El /E2值, 则σA值增大, 而σB值减小。理论上当El /E2趋向∞时, 双层地基中B点竖向应力σB趋向零,而复合地基A点竖向应力σA是不断增大的。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复合地基与双层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地基性状的差别是很大的。

图1复合地基与双层地基

根据前面分析, 在荷载作用下双层地基与复合地基中附加应力场分布及变化规律有着较大的差别, 将复合地基认为双层地基, 低估了深层土层中的附加应力值, 在工程上是偏不安全的。

3复合地基与浅基础及桩基础

当天然地基能够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时, 通常采用浅基础; 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时,需要对天然地基进行处理形成人工地基以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桩基础是软弱地基最常用的一种人工地基形式。广义地讲, 桩基技术也是一种地基处理技术, 而且是一种最常用的地基处理技术。考虑桩基技术比较成熟, 而且已形成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 通常将桩基技术与地基处理技术并列, 在讨论地基处理技术时一般不包括桩基技术。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不同, 天然地基经过地基处理后形成的人工地基性态也不同。经过地基处理形成的人工地基多数可归属为两类: 一类是在荷载作用范围下的天然地基土体的力学性质得到普遍的改良, 如通过预压法、强夯法, 以及换填法等形成的土质改良地基。这类人工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基本上与浅基础相同, 因此可将其划归浅基础。另一类是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 或被置换, 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 形成复合地基。例如水泥土复合地基、碎石桩复合地基、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等。根据上述分析, 浅基础、复合地基和桩基础已成为工程建设中常用的三种地基基础型式。

在浅基础中, 上部结构荷载是通过基础板直接传递给地基土体的。按照经典桩基理论, 在端承桩桩基础中, 上部结构荷载通过基础板传递给桩体, 再依靠桩的端承力直接传递给桩端持力层。不仅基础板下地基土不传递荷载,而且桩侧土也基本上不传递荷载。在摩擦桩桩基础中, 上部结构荷载通过基础板传递给桩体, 再通过桩侧摩阻力和桩端端承力传递给地基土体, 而以桩侧摩阻力为主。经典桩基理论不考虑基础板下地基土直接对荷载的传递作用。虽然客观上大多数情况下摩擦桩桩间土是直接参与共同承担荷载的, 但在计算中是不予以考虑的。在复合地基中,上部结构荷载通过基础板直接同时将荷载传递给桩体和基础板下地基土体。对散体材料桩, 由桩体承担的荷载通过桩体鼓胀传递给桩侧土体和通过桩体传递给深层土体。对粘结材料桩由桩体承担的荷载则通过桩侧摩阻力和桩端端承力传递给地基土体。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 浅基础、桩基础和复合地基的分类主要是考虑了荷载传递路线。荷载传递路线也是上述三种地基基础型式的基本特征。简而言之, 对浅基础, 荷载直接传递给地基土体; 对桩基础, 荷载通过桩体传递给地基土体; 对复合地基, 荷载一部分通过桩体传递给地基土体, 一部分直接传递给地基土体。通过上述对浅基础、复合地基和桩基础荷载传递路线的分析, 可以认为复合地基是界于浅基础和桩基础之间的。摩擦桩基础中考虑桩间土直接承担荷载的作用, 也可属于复合地基。或者说考虑桩同作用也可将其归属于复合地基。

4复合地基与复合桩基

在深厚软粘土地基上按桩基理论设计摩擦桩基础时,为了节省投资, 管自立(1989年) 采用稀疏布置的摩擦桩基(桩距一般在5倍~6倍桩径以上) , 并称为疏桩基础。疏桩基础比按桩基理论设计的常规摩擦桩基础, 沉降量大,但考虑了桩间土对承载力的直接贡献, 以较大的沉降换取工程投资的节约。事实上桩基础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可以提高承载力, 另一方面可以减小沉降。以前人们往往侧重利用采用桩基解决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不重视采用桩基可以减小地基沉降的功能。将用于以减小沉降量为目的桩基础称为减少沉降量桩基。这里减小沉降量桩基一般是指摩擦桩基。减小沉降量桩基设计中考虑了桩同作用。在疏桩基础和减小沉降量两类桩基础中, 均考虑了桩和同承担荷载。事实上, 筏板基础下的摩擦桩基, 桩间土一般直接承担一部分荷载, 在经典桩基理论中只不过是主观上不考虑而已。以前主观上不予考虑的原因可能认为桩间土承担荷载比例小, 不值得考虑, 也可能是主动将其作为一种安全储备。还有一种可能是考虑到计算较困难, 不确定因素较多而不予考虑, 而且在工程上是偏安全的。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桩同作用分析, 主要也是考虑桩间土直接承担荷载。在疏桩基础、减小沉降量桩基和考虑桩同作用的思路中都是主动考虑摩擦桩基础中客观上存在的桩间土直接承担荷载的性状。考虑桩同直接承担荷载的桩基称为复合桩基。是否可以说复合桩基实质上是主动考虑桩间土直接承担荷载的摩擦桩基, 而在经典桩基理论中, 摩擦桩基中是不考虑桩间土直接承担荷载的。

事实上也可以将复合桩基视为复合地基一种, 或者说将其归属复合地基, 有助于对复合桩基荷载传递规律的认识, 也有益于复合桩基理论的发展。

5复合地基技术发展前景

复合地基与浅基础及桩基础已成为土木工程建设中常用的三种基础形式。采用复合地基可以较充分利用天然地基和增强体两者的潜能, 具有较好的经济性。采用复合地基可以通过调整增强体的刚度、强度和复合地基置换率等设计参数以满足地基承载力和控制沉降量的要求, 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此复合地基具有一定的优势。展望复合地基的发展, 笔者认为, 在复合地基计算理论、复合地基形式、复合地基施工工艺、复合地基质量检测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都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复合地基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工程实践积累, 需要工程实录的研究, 需要理论上的探索, 需要设计、施工、科研和业主单位共同努力。在复合地基计算理论方面, 既包括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的一般理论, 又指各种形式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理论和方法。要发展各种形式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理论, 需要加强对各种形式的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的研究, 进一步了解基础刚度, 桩土相对刚度, 复合地基置换率, 复合地基加固区深度、荷载水平等对复合地基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影响, 提高各类复合地基应力场和位移场的计算精度。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水平的提高还有赖于工程实录的增加, 经验的总结。在发展复合地基计算理论中, 特别要重视沉降计算理论的发展。对桩体复合地基要发展按沉降控制计算理论, 特别要提高桩体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精度。强调提高沉降计算精度, 主要考虑下述两点: 其一, 不少工程采用复合地基主要是为了控制沉降; 其二, 前些年采用复合地基不当造成的工程事故主要是没有能够有效控制沉降。因此, 只有强调提高各类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水平, 才能较好地发展复合地基计算理论,有利于复合地基技术的推广。

与桩体复合地基相比较, 加筋土地基目前较多应用于提高地基稳定性, 要继续加强加筋土地基稳定性研究。加筋土地基沉降工程实录比桩体复合地基沉降工程实录要少,加筋土地基沉降计算更加复杂, 但也要对它进一步探索。当加筋土地基应用于深厚软弱地基时, 加筋土地基加固区软弱下卧层的厚度对加筋土地基的长期沉降影响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近几年发展较快的是各类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在工程中应用。在工程中应用最多的是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各类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基本思路是让由桩身材料强度决定的桩承载力和由桩侧摩阻力提供的桩承载力两者靠近,以达到充分利用材料本身承载潜能的目的, 或者说是应用等强度设计的概念。低强度混凝土桩施工方便, 发展更快。对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在工程中应用的快速发展建议予以重视。

复合地基中桩体采用长短桩设置符合荷载作用下附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 桩体受力合理, 对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都有好处。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中应重视长短桩的协同作用, 重视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形成条件。长短桩复合地基中的长桩和短桩不仅在施工阶段要能够保证协同作用, 而且在工后阶段也要保证协同作用。在地基产生大面积沉降的情况下, 也要能保证长桩和短桩协同作用。总之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形式很好, 但要重视其应用条件,重视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形成条件, 保证长桩和短桩能长期协同作用, 需要合理设计。

随着多种复合地基形式的出现, 复合地基施工工艺也得到了很大发展。近年来多种形式的孔内夯扩桩的出现就是证明。渣土桩技术、夯实水泥土桩技术、冲锤成孔碎石桩技术、强夯置换碎石墩技术等发展很快。低强度桩施工工艺也在不断发展, 另外, 增强体材料在充分利用地方材料, 消除环境影响方面也有很大发展。

随着多种复合地基技术的应用, 复合地基质量检测近年来也得到发展。但相比较复合地基质量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多一些, 需要继续努力。作为复合地基整体质量检测, 不仅是桩体质量检测, 还应包括桩间土的测试,以及桩土复合体的性能测试。

6结语

复合地基技术的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经济效益。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也产生一些问题。如未能合理控制工后沉降量, 导致工后沉降过大造成工程事故。复合地基工程实践发展很快, 复合地基理论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的发展, 应加强复合地基设计计算理论研究。遵循实践一理论一实践, 不断发展、提高的思路。展望复合地基技术的发展, 可以相信在最近几年在理论和工程实践两个方面我国都有长足的发展。

地基与基础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基基础;病因;原因;处理

一、地基基础的病害

(一)地基基础病害的现象和特征

在分析地基基础产生病害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明确,建筑物地基基础的概念,一般的建筑上把用来承担建筑物全部荷载的下部土(岩)层叫做地基,换而言之即为受建筑物影响的那部分地层。它的范围大小受建筑物上部荷载影响,是可变的,同时又与本地(岩)土性质有关。而基础是建筑物的最下部结构,是建筑物传递荷载给地基的部分。我们做结构分析时,习惯上把二者分开研究,而实际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它们是不可分的,基础垫层可以做地基认为,也有时习惯叫做基础,所以在做分析研究时把地基和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称之地基基础病害。

(二)地基基础病害的类型

由于地基基础的隐蔽性,它产生的病害有的能通过上部结构表现出来,这种病害叫做可见病害,而往往在出现可见病害的同时,也伴随本身的病害,而这种病害又是埋在地层深处的,所以又称之为隐蔽病害。表现在上部结构的可见病害有:

1、裂缝:如前所述,我们经常看到的产生在窗口上对角处的正八字缝、倒八字缝、水平缝、竖向缝(除温度裂缝外)横纵角处的锥体缝。

2、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在建成后,各部分沉降量不一致,一端沉降量大,另一端沉降量小。

3、沉降量过大:地基在建成后沉降,在沉降过程中通过仪器观察,沉降量超过规定的标准,容易造成质量事故。

4、倾斜:由于建筑物沉降过大,上部结构刚度较好,出现建筑物不产生裂缝,整体向一侧倾斜的现象。

5、滑坡:这种现象是建于山区坡地的建筑物所特有的现象。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地基失稳,岩(土)发生剪切破坏,导致建筑物地基及整体下滑的现象。

二、产生病害的原因

(一)地基不良

1、软土地基

土一般是指在静水或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的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强度低的一种软流塑状态的饱和粘性土。这类地基主要包括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及其它高压缩性土,一般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以及内地江、湖泊地区。它的特征是: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孔隙率大于1,软弱,拉剪强度极小,压缩性较高,渗透性很小,本身具有一定的结构,同时还有明显的流变性。

2、湿陷性黄土

1)湿陷变形显著,这种黄土所受的压力,超过湿陷起始压力,受水浸湿超过起始含水量时产生附加变形,并急剧下沉,变形量大而明显。

2)湿陷变形范围广,一发生湿陷产生变形,变形范围立即扩大,不仅有竖向的垂直变形,还时常伴有侧向挤出,变形塌陷。

3)黄土湿陷除与外因浸水的土的成分有关外,还与本身孔隙比、含水量以及所受压力有关。建在这种地基的建筑一旦受水浸湿产生湿陷,导致建筑产生过量的变形,就会给建筑工地带来很大危害,必然引起基础与上部结构开裂、沉降、倾斜甚至倒塌,还有的引起联接部位断裂、管道断裂、下水渗透,形成恶性循环。

3、膨胀土的地基

这种土主要由亲水性的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特征,是一种高粘性大、强度较高、压缩性低、易被误认为是良好的天然地基,但由于它的胀缩性,利用它作地基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尤其是上部结构载荷不太大的小型低层建筑,这类地基一旦产生病害往往表现为锥体裂缝,如角端的正八字和倒八字,水平缝及结构薄弱处的垂直缝及交叉缝。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地基随季节性变化,受温度、日照时间及强度影响,反复不断地产生不均匀的下降。

4、季节性冻胀土

细土冻结前的含水量较高,且冻结期间的地下水位也较高,在冻结时水份结冻形成整体,的自由水和结合水源不断地向冻结区聚集,使冰结晶越来越大,形成冰结层。水结冰体积增大,使土体发生膨胀,隆起成丘,形成冻胀;这种土作为地基,在冻结时基础周围产生很强的冻胀力,当冻胀力大于基底荷载时,基础会被顶起,当温度回升时,结层解冻,发生融陷,土中含水量很高,土质变松,强度降低,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陷,这样不断上抬下陷,且它们又是不均匀的,就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5、局部软硬土不均匀土

地基土软硬不均匀,是在压力作用下,承受力的极限不均匀,在受力变形时,变形量不一致,这样基础及上部结构就产生不均匀下降,致使上部结构产生裂缝等病害。

6、坡地地基及滑坡危害

坡地一般有一定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在很小的范围内有很大悬殊,有的基岩埋藏较浅,也有的很深,作为地基有可能放在基岩上,有可能放在土上,还有可能放在浅表岩层有分化的岩溶和土洞上等,这样在地表以及地下水受振动,斜坡土石体在重力作用下要失稳,沿着斜坡作长期缓慢的整体下滑产生滑坡泥石流,这样建筑在其上的建筑物就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基础不良

1、基础本身砌筑选材,或施工没有按设计和有关规范要求,使其强度和耐久性不够,留下隐患,当上部结构载荷不断增加时,就产生破坏,造成不良后果。

2、外部因素对基础的不利影响,基础周围地下水中有害成分对基础材料腐蚀,地基周围有机植物根部顶撞,动物尸体有机物腐蚀基础材料,使基础强度降低,基础在使用过程中保养维护管理不及时,部分基础因环境气候变化等,导致基础外露而破坏。

3、基础设计时,由于勘察考虑不周,内在、外部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够,导致基础出现病害。

(三)基础埋深选择不当

1、工程地质条件。作为地基的土层,往往出于地质条件的变化,不是单纯一层而是分布着强度、稳定性不均匀的各层,如何选择持力层是关键,持力层的选择,也就是基础埋深的选择,当然埋得深,不经济,如果埋得浅,埋在软土上,又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就会因地基不良而产生病害。

2、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基础埋深时应注意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动态,基础一般应埋在地下水位以上,如考虑其它因素,基础断面应低于潜水位时,应考虑基础排水,坑壁支护保证地基土不受扰动,还应考虑涵水、流砂以及地下水对上部结构的浮动作用,引起基础底板的内力变化。

三、地基病害处理措施

1、强夯法地基处理加固技术应用的优势

在传统的强夯法地基加固处理中,仅仅适用于砂性土层和碎石土之中,而经过多年的社会实践与发展,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地引进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管理方式,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化为主的新型夯实加固方式,这种措施的应用在当前的地基处理中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不良土质中,尤其是软土地区的应用更为明显。

2、强夯法地基基础处理施工原则

当地基基础的变形已经趋于稳定时,一般可不作地基或基础的加固。当地基不均匀沉降尚未趋于稳定时,一般考虑“等待沉降稳定”、“加速沉降稳定”和“制止沉降”三种方法处理。等待沉降稳定的目的是不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而仅对上部结构进行修补,从而减少地基处理费用,并避免上部结构的再度处理造成浪费。加速地基沉降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基本上与等待地基沉降稳定的方法相同,但可以缩短消极等待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一般适用于独立基础下的地基处理,具体做法是临时的增加载荷,人为的有控制的进行地基浸水等。

3、严格按设计和规范施工,保证基础材料和建筑物环境及地基相适应,不因施工质量产生破坏。

4、做好基础的埋深和防止周围有害环境对基础的影响,做好排水散水工程。

5、对已有破坏的和隐患的基础采取增大断面外包加固或托换等加固方法。

参考文献:

[1]赵菊梅. 浅谈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地基加固法[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6).

地基与基础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房屋建筑 地基 施工技术 施工人员 特点

引言:土建工程建设重要的环节是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作, 基础以及地基均属于隐蔽性的工程, 因为竣工后建筑不会被仔细检查, 所以如果事故发生,不但建筑不好补救, 还会对其他方面造成严重的损失。笔者就房基地基础施工在要点而对提出加强地基础施工技术在策略上的分析。

一 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特点

1.1 严重性

由于地基基础工程的特殊性,因此如果在建筑工程建成之后发现地基基础工程出现了质量问题,那么这种问题几乎是无法弥补的,而这种问题所造成的损失,也大大的超过了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性工程的投入。不管是因为地质问题,勘察问题还是施工问题,一旦基地基础性工程出现了问题,将会导致地基基础失去稳定性,进而造成整个工程的质量问题,甚至面临着整个建筑倒塌,塌陷等危险,不仅在经济上遭受重大的损失,还严重的危及到人民的生和财产安全。

1.2 困难性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难度大是指它与建设工程其它部位事故处理相比而言,造成的原因是和它的地位与作用密切相关的:①地基基础工程是地下工程,事故处理的施工操作困难性较大;②一旦地基基础承担了上部荷载,对它本身的处理,必然影响建筑物上部结构性能,尤其是对于建成交付使用的工程,它承受了所有建设工程的全部荷载,再加上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连锁性,因此它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

1.3 复杂性

我国国土面积大,并分布着多种工程地质。例如湿陷性黄土、冻土、季节性冻土、淤泥质土、杂填土等等在我国均有分布。其中溶岩地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部,在其他地区也有较少分布区域;我国地处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交叉地,是世界上几个多发地震的国家之一,而地震对建筑工程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 多发性

由于地基性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质量问题引发的房屋倒塌事件时有发生,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就显得至关重要。

1.5 潜在性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具有复杂的工序衔接,前一道进行的工序都会不同程度的被后一工序所覆盖,因此隐蔽性是施工的工序质量的主要特点,也为施工质量的检验增加了难度,因此,工程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工程基础工程工序的质量监管,特别是对隐蔽性施工的监管。

二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

2.1首先做好项目的质量策划工作,包括项目经理部的建立、施工所需资源的准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审核。

2.2把好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关。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涉及的材料主要有水泥、钢筋、钢绞线、砂石等,要做到:①优选供货厂家,最好从厂家直接供货;②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③加强现场原材料的复试工作,以防现场错用或使用不合格材料。原材料采用供应部门集中供货到现场,项目经理部验收、检查、送检的方式,保证现场材料的可靠性。

2.3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技术交底是保证施工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是设计人员对项目经理部人员交底,目的是让项目经理部人员熟悉领会施工图意图,二是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对施工班交底,目的是让施工班组掌握如何按规定要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有哪些。技术交底要清楚易懂,必要时应附图,记录要有责任人签字。

2.4施工参数的确定。由于各场地地基基础工程条件的差异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正式施工前都应进行试桩、试打工作,以确定有关施工参数、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

2.5控制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关键过程是指技术含量高,过程结果质量对最终工程质量有较大影响,过程对整个工程具有制约作用。特殊过程是指过程的结果不能通过其后产品的检验和试验完全验证。对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应按标准严格控制。对于每一项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都应首先明确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规定这些过程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并严格执行。在施工过程中,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应由具备有资格和有经验的人员完成,应对过程参数进行连续的监视和控制,并对设备、人员和过程要有鉴定合格的纪录。

三 加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

3.1 地基基础的选型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如果地基的承载力足够,基础的分布方式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可采用独立基础;如果地基非常软弱,建筑物很高的情况下,则需要采用筏形基础,筏形基础有较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它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更高。如果基础土质较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粘土,亚粘土、则采用作支承的人工挖孔灌注桩。

假设地基承载力不足,属于软土地基,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软弱地基系由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或其它等构成的地基,那么在勘察时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泥沙,为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案提供相应参数。在初步计算时最好计算房屋结构的大致荷载,假设它均匀的分布在全部面积上,从而得到平均的荷载位,可以和地基本身的承载力相比较.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大于4倍的平均荷载位,则用独立基础可能比筏形基础更经济。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小于2倍的平均荷载位,可选用满铺在全部面积下的筏形基础,如果介于在二者之间,则用桩基础或沉井基础。

3.2 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措施

当地基土为淤泥,上层土层又较薄时,应采取避免施工中对淤泥 和淤泥土扰动的措施。如果是冲填土、建筑物垃圾废料,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均可利用作为持力层,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持力层。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应综合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对地基要求,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周围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

地基处理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局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确定的地基处理方法,进行必要的测试,同时为施工质量提供相关依据。地基处理后,建筑地錾变形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要求,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基层法、强夯法、沙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压桩法和土挤密桩法等。

四 结语

地基基础是房屋建筑物的最重要项目, 地基基础施工对建筑工程质量以及使用安全有直接的作用。所以,在整个施工中,施工人员一定要以地基基础为依据而选择施工技术和混凝土浇筑技术, 在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过程中,保障施工质量和建筑物稳定性;整合土质实际情况、地基状况、施工环境等信息的要求,来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增强施工质量,以让居民人身和财务安全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万鹏. 房屋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 科技资讯. 2011(09)

地基与基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房建基础;地基;处理;应用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房建地基处理技术越来越多,在具体的处理与应用中,我们要从工程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在今后,我们要加强对地基处理中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并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多种地基处理技术,以便更好地达到地基处理的目的,保障我国房建工程的质量,推动房建业的发展。

一、地基处理概述及其特点

(一)、房建工程基础中的地基处理的概念

作为房建施工的基础,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改善支承建筑物的地基的抗渗能力或承载能力,一般分基础工程和岩土加固两种措施,地基处理是施工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处理不当容易发生工程事故而且不易进行补救,工程的顺利开展,保证地基的科学正确的处理意义重大。

(二)、房建施工地基处理的特点

地基处理技术分很多种,每种技术都有自身的特点和适用性,总的来说房建施工中地基处理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于地基处理是地下工程的一种,需要在地下进行开展,这就给技术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而地基处理又是整个房建施工工程中最基础和重要的一环,因此对施工要求更严格,对施工中很多技术的精确度要求更高;2)我国国土广阔,东西南北都有着数千公里的距离,因此各类地形都存在,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往往有很大差别,在不同的土地上进行房建施工就需要相应的地基处理技术,盐碱地和冻土地上进行房屋建设时采用的地基处理技术肯定不能相同,某些地方如山地地区在地基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如滑坡等无疑会给地基处理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所有情况都增大了地基处理的复杂度;3)由于地基处理工程在整个房建工程工程之前开展,如果施工不严格,就容易使得产生的工程隐患埋伏于建筑之下,问题发现的越迟越难处理,而且地基处理不允许出现大的隐患,否则带来的后果会十分严重,这也说明了地基处理的潜在性和严重性相比于房建施工中的其他环节要更大。

二、房建的地基处理技术

(一)、加筋技术在房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加筋技术也是地基处理技术当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加筋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针对具有一定抗压能力但抗拉能力偏低的土体进行加筋,来实现对土体抗拉能力的提升,保证地基土体的综合质量。加筋技术一般应用于地基土体为散粒料土体处理。在实际房建基础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根据对土体实际情况的分析来予以计算,设计出合理的加筋方案,确定加筋类型、加筋数量等。完成上述工作后,施工人员要按照施工设计进行加筋技术处理,在土体中正确的加入条状加筋带。在加入加筋带同时,施工人员还要加入适量的高强度土工布,以实现对土体抗拉能力的增强,帮助加筋带更好的发挥出作用,实现对地基质量的有效提升。目前,我国较为成熟的加筋技术材料有加筋带、土工布、土工格栅等,施工企业可以根据土地的实际需求来选择加筋材料。为保证地基处理质量,加筋材料和单独使用,也可相互搭配使用,具体情况视地基工程的实际需求而定。

(二)、高压喷射注浆技术在房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随着高压喷射注浆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该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房建工程当中,按照水泥土的强度进行划分,高压喷射注浆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第一类是高强型水泥土,立方体强度通常要大于 15MPa(7.07cm×7.07cm×7.07cm),相当于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20 以上,高强型水泥土主要就是在水泥土中设置钢筋笼,从而提升水泥土的抗弯性能,同时高强型水泥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问题较多,因此通常需要进行配方试验。第二类是中强型水泥土,立方体强度通常在 2-10MPa 的范围内,一般情况下,中强型水泥土的强度比较容易实现,可以用于大部分土层中的复合地基或者单桩承重,另外中强型水泥土的抗折性能不强,所以应该将其设计为中心受力。第三十低强型水泥土,低强型水泥土的立方体强度通常在0.5-2MPa 范围内,由于低强型水泥土的强度较低,因此一般不用于永久性工程的单桩承重,而是用于一些临时性工程的地基处理。

(三)、旋喷注浆桩技术碎石桩技术在房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旋喷注浆桩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基施工技术也变得更加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地基施工技术―――旋喷注浆桩,此种技术主要应用于软土地基中,通过此项地基施工技术,软土地基的牢固性、防水性、堵水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施工的过程中,旋喷注浆桩地基施工技术操作起来非常的简单,不需要专门的设备就可以完成施工,大大的节省了施工成本。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要与实际的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相结合,以便于保证作业深度的合理性,最终实现提升地基强度的目的。

(四)、注浆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在房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注浆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在注浆地基处理施工技术中,包含两种技术,一种为硅化注浆处理技术,在利用此种技术进行注浆时,浆液主要为硅酸钠混合溶剂,通过相应的施工,凝固之后,提高不良地基土体的强度,从而提升地基的硬度; 另一种为水泥注浆地基处理技术,在此种技术中,主要的材料就是水泥,加入适量的水经过仔细的调配之后,通过压浆泵和灌浆管,将其注入到不良地基的土体中,在土体中,水泥浆液将会与原有的土体相结合,凝固成整体,提升地基的强度,进而地基具备的压缩性降低,最终实现提升地基牢固性的目的。

(五)、深层密实施工技术在房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在深层密实地基施工技术中,应用振冲法,此种方法需要借助起重机,通过起重机的起吊作用,将振冲器吊起来,同时启动潜水电机带动偏心块,这时,振动器产生的振动频率就会变得非常高,通过水泵的启动,将高压水流喷向土体中,结合振冲的作用,使水喷向预定的深度,随后,再将碎石等材料填充进去,并实现振动挤密。这时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需要填充到地面之后才能停止。通过此项地基施工技术,形成复合地基,进而有效的增强地基的承载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房建工程的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地基作为房建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房建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对于房建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为了顺应时展潮流和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在房建中,我们必须做好地基处理工作,避免由于地基问题引发房建各种质量问题。参考文献

[1] 马学文.浅谈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及应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02(08):26-27.

[2] 张关海.剖析当前高层住宅地基施工质量控制关键点[J].现代装饰(理论),2012,09(07):89-90.

[3] 侯磊,王修兵,王厚臻. 房建基础中地基的处理和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4(19):109-110.

上一篇:检测机构范文 下一篇:地基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