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8 02:59:48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篇1

根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而且父母打工的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留守儿童不只是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也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发觉,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把孩子托给亲属照看,孩子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说话小心翼翼,做事思前想后,怕做错或做不好遭到别人责备。他们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会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觉得自己没有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往,变得自闭、孤僻。

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却因为长期被隔代抚养或寄养,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情绪失控和冲动。由于他们没有安全感,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其主要体现为攻击行为。有些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遇到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他人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甚至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因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监督,他们认知能力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接管他们的亲戚一般只管他们的生活,不管学习。慢慢地,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地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如拉帮结派、逃学打架、流连网吧或游戏厅等游乐场所,对未来感到十分迷茫。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建议

1.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儿童具有需要承认和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经常鼓励孩子,指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孩子自信心就会倍增,从而激发出积极乐观的健康天性。

2.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抗压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输不起,是现代孩子的通病。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长辈又溺爱孩子,所以当孩子遇到一点挫折时,就会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偏差。孩子的成长,其实需要一些“输”的经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赢”的成就感。所以,教师要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意义与失败的价值,帮助孩子学习面对失败与成功,这些都是他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功课。

3.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合作

需要双方或者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首先,教师要让孩子产生合作的欲望,使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家长和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孩子喜爱的、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激发儿童合作的欲望。学校是培养儿童合作能力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室环境对儿童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除此之外,家庭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回到家中,和家长一起合作完成一定的工作。这样既增加了亲子时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希望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为他们撑起一把充满关爱的大伞,让他们在爱的世界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理论;积极;保护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69-02

自1994年提出“留守儿童”的概念以来,国内教育和学术领域已经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国内关于“留守儿童”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还存在许多争议。

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度的提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2002年以后做了大量相关研究,经过对文献的梳理,把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一般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比如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方式,依恋,父母教养方式,社交焦虑,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等[1]。第二阶段,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开始出现了一些与以前不一致的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很多方面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并无明显差异,留守并不必然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也不是导致个体发展差异的直接原因。第三阶段,随着积极心理学的逐渐兴起,心理弹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支撑,研究开始转向寻找提高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目前我国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弹性的影响等。

一、心理弹性理论

(一)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概念

心理弹性理论是在对处境不利儿童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中国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方式。查阅《汉语词典》对比弹性和韧性的解释发现韧性更强调耐受力,而弹性体现复原,弹性的解释和英文原意更加接近,所以本文采用心理弹性的译法。

学术界对心理弹性的概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查阅大量心理弹性的研究文献,发现主要有三种定义方法: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品质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2]。

李永鑫等根据已有观点对心理弹性作出如下的操作性定义:心理弹性是在遭遇逆境时,有助于个体良好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个体自身因素以及个体外部因素是保护性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3]。

(二)心理弹性理论模型

1.系统模型(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of resilience)

Mandelco&Peery提出了心理弹性系统模型。该系统模型与我国易经中的“守恒”有异曲同工之处,模型把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部分,其中内部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而生物因素又包括身体健康、性别等;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方式、人格特点等。外部因素指家庭内因素和家庭外因素,家庭内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等;家庭外因素包括同伴、学校、社会公益机构等。模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一个因素缺失或发生变化时,另外一个因素若能及时补充,也可以适应良好。留守儿童是属于家庭内某些因素的缺失,但如果学校和社会这些外部的因素能及时给予支持,也能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弹性。

2.心理弹性动态模型(framework of resilience in action)

随着对心理弹性研究的深入,很多科研机构和心理学家开始转向实证和应用研究,把重点放到建立新的心理弹性模型和开发有效的测量工具上,于2003年提出了心理弹性动态模型。

该模型呈现了保护性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弹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把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及青少年需要。外部资源和一些保护性因素比如积极参与和亲密关系等,这些能满足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安全、归属与爱等心理需要。而内部资源主要是由青少年自然发展起来的个体特征构成,主要包括自我意识、问题解决、合作等。这些内部资源会在青少年遇到危险因素时起到保护作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一)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学的研究

李永鑫等(2008)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行研究,研究从父母外出情况、外出时间、团聚频率等6个方面考察了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级这个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无影响;女童的心理弹性显著高于男童[3]。李志凯(2009)也得出一致的结论[4];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有显著影响;父母外出的时间越长团聚频率越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由母亲照看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高,由父亲照看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低。安容瑾的研究发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年龄、年级、留守类型、性别等因素上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等级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5]。

在人口学变量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显著地成果,但还不够全面,很多研究集中于农村,对城市留守儿童的研究还很少,也缺乏城乡对比。

(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特质

李永鑫等(2009)从人格特质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这个侧面的研究发现,积极的人格特征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人格特征比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的影响更大[6]。骆鹏程(2007)从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儿童的人格特征差异角度也进行了研究,发现高心理弹性留守儿童与低心理弹性留守儿童在人格的大多数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7]。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与人格特质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

分析目前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作为一种保护性因子在影响心理弹性的各种因素中,对留守儿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8]。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客观支持这3个维度对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都产生积极影响,社会支持和人格特征一样,都比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影响更显著[6]。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留守女童比男童更多的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高利用率也提高了心理弹性的水平[9]。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高低也反过来对社会支持产生影响[4]。

(四)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

尽管目前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关系的直接研究还很缺乏,但是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弹性中可能发挥着潜在的重要作用。在心理弹性的动态模型中,自我效能感也是作为内部资源的一部分。

徐书萍(2007)在研究上海市吸毒人员子女的心理弹性进行时发现,心理弹性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显著[10];胡会丽(2009)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能有效预测心理弹性,是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保护性因素,心理弹性也反过来影响自我效能感[9]。我们可以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

现有研究的共同点在于,研究重心从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转移到寻找影响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保护性因子和提高适应能力上来,通过挖掘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来减少留守对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国内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的方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实证研究也不够全面具体,关注点范围比较狭窄,因此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还要具有前瞻性,以便在后续研究中作出改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查阅文献可以发现,目前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方法比较单一,由于问卷编制不能很好地体现个体差异,必然给调查结果产生影响,所以以后的研究者应该注意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另外在研究中还可以加入访谈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力图使我们的研究结果更加准确。而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行为和心理社会因素,还需要对生物因素进行研究,才能更真实全面的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弹性。

第二,研究选取的对象不够全面。目前研究主要针对留守儿童中的在校学生,而忽视了辍学留守儿童;另外,第一批留守儿童已经面临就业和婚姻,留守经历对他们的学业、工作、家庭是否造成影响也是研究的重点。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选用不同的被试类型,被试的数量和取样的范围也要增加,使取样更具有代表性,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第三,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还没有制定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可以推广的预防或干预方案。建议学校组织专业老师进行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或班级辅导,这种自我体验式的活动方式,更有利于儿童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通过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来弥补留守儿童父母的缺位,增强他们的心理弹性。

参考文献:

[1]丁玲,韦炜.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2008,(Z1).

[2]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3]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4).

[5]安容瑾.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网络、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6]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7]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8]王玉花.从心理弹性理论视角看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9]胡会丽.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09.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 发展困境 依恋理论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50-02

一、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及问题分析

(一)发展困境分析

1.内部环境

依恋理论提出的基础是基于儿童早期对成年人通常是其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及生活压力的驱使下,农村年轻父母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忽视了对孩子的影响及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经过在安徽省某村随机调查30户年轻家庭,数据显示,63%的家庭父母双方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中与父母同住,由于长时间的分离,再次见面时,儿童表现出的是明显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会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退,孩子遇到事情也不会主动去和父母沟通,不会去表达感情,甚至在面临丧失或分离的时候,导致回避的产生,以此造成一些心理或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在学习、生活、道德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问题。①

2.外部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在同辈群体中属于较弱势的群体,在杂乱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没有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加上可依恋的对象不在身边,没有正确的指导,很容易误入歧途。

(二)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留守儿童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阻碍:

1.缺乏正常的生活照料及保障

农村父母外出务工,留孩子在家由祖辈照顾,由于缺乏很好的生活照顾加上溺爱,部分留守儿童没有正常的饮食规律,厌食、偏爱零食等造成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家庭及学校教育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中,由于缺乏合理的家庭约束,仅有教师在上课期间的正确指导不足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儿童在成绩落后时产生一种自卑感,自我放弃,致使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脑子太笨,进而厌学甚至辍学。

3.心理及道德行为偏差

由于留守儿童对父母依恋的弱化,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愿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以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留守儿童会把事情压在心里,不愿向外人吐露,导致性格发生变化,心理上产生一定的扭曲,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②

4.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合理的保障

留守儿童属于弱势群体,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因此人身安全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垃圾食品严重威胁着未成年儿童的健康,儿童好奇心及贪吃的性格导致其不加分辨地去尝试。二是学校与家庭沟通机制不完善。

二、解决对策

(一)内部环境

1.完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渠道

Mastern和Garmezy提出亲子关系是造成儿童发展问题和心理病理问题的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家长外出务工时要尽量考虑将孩子带在身边,如果务工地无法解决孩子的教育等问题时,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③,每年尽量多回家看望孩子,或者在孩子放假的时候将孩子接到身边,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他们家庭归属感和安全感。

2.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

一是在条件允许时,在没有办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时,考虑把孩子托付给有责任感、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亲属等;二是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交流,提醒他们重视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的沟通辅导。

(二)外部环境

1.建设家庭制学校,给孩子正确的监督指导

优化师资力量的配置,实行家庭制教学,完善学校硬件、软件设施,每位任课老师“认领”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全面的指导监督。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及日常饮食卫生安全,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老师与家长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定期组织孩子与家长视频或者是电话沟通,帮助孩子,与其父母保持依恋关系;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针对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及心理取向进行及时的矫正。

2.完善社会支持网络

向社会各界发出号召,筹集社会资金,帮助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及所在学校建立学校支持系统,全方位地在生活、学习、健康、心理等方面照顾到留守儿童;社会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项目,通过购买政府项目,直接与留守儿童进行接触,利用组织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实施策略,定期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关的服务,了解他们的需求,切实解决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3.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给农村孩子入城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

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产生与户籍性质有直接的关系,农村户口的孩子无法进城接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而被迫留守。放开教育系统关于户籍的限制,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让依恋不再在农村留守儿童一方缺失。

4.社会工作者介入

社工通过提供理解支持和心理治疗进行干预。一方面针对留守儿童现状即长期以来形成缺少对父母的依恋,正确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运用相关社会工作理论,进行有针对性的介入治疗。保证案主在自愿自觉的情况下,缓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陌生人的排斥或者敌对的心理。另一方面,要详细告知留守儿童的父母缺失对父母的依恋对儿童的不利影响,并提醒他们在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以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恢复。④

三、结论

依恋关系对于孩子以后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长久的意义。儿童早期的这些关系和经历对于以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塑造性和深刻的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父母引起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好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职责,给孩子以正确的指导,也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的脚步在不断加快,政府和相关的组织机构应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问题的严重性,其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也是一个大的考验。另外,社会工作机构应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将儿童社会工作进行本土化改造,以更加适应我国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

现状,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李静,我国留守儿童发展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7(1).

②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心理学动态[J].2013(1).

③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1.

④隋玉杰,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31.

[2] 隋玉杰,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 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J].心理学动态,2013(1).

[4]俞晓莉,论亲子依恋类型、原因及其应对[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4).

[5]张玉沛,郭本禹.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1).

[6]马奥娴,杨永贵.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成因与破局之策[J].南方农村,2013(5).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篇4

摘 要 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更直接关乎到未来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这些儿童的今天关乎未来农村人口的素质与城市人口的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的未来,是我们的接班人。因此,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如何使这些在缺失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接受完整的教育是亟需我们研究的。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 政策 建议 成效

一、已有的研究视角

已有的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既重视留守学前儿童的理论研究,更注意进行实际情况调查,寻找解决的具体对策,为推进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重要作用。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视角涉及到该问题的许多方面。本文就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成果加以综述,以便进一步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我国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从97年开始的,当时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和留守幼儿的心理问题,这时尚未有专题研究和详细调查,媒体对此关注极少,公众尚未形成问题意识。2002年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日渐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其中李庆丰(2002)提出了留守子女的三种监护类型,即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自我监护,并认为这三种类型对儿童都有不利影响。2004年,国家开始介入留守儿童问题,标志是5月31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京召开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此会集中了妇联、公安部、共青团、国家统计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专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形式展开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的面临的问题,二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方面,三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方面,2005年以后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论文数量大增,研究进一步深化,开始形成理论,并有专著出版,关注留守几童 ――《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尤其2006年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建立“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和2007 年两会热议之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终于成为教育界和各级政府热烈讨论的重大问题。2007~2009年间的期刊论文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大都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方面的论文相对占优大量的比例,但是其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呈现式和分析式,整体上对留守儿童的评统中,尽管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但对留守儿童本身的研究过于单一,简单;大部分研究都是现象的描述,对原因和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挖掘很少,而且在提出解决办法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个人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实际出发,提出真正可行的策略,切实的关注他们,帮他们改善乃至解决目前的问题。

二、目前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一)研究的优点

1.研究视角非常广泛。以个体为着眼点的研究,着重探讨了留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境遇,并涉及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从宏观大的社会入手,重点讨论了有关留守幼儿教育的制度保障问题。在这两种大的视角的情况下,有关教育公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所涉及。由于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增多,做出了很多的反思,因此一些研究综述、反思、回顾之类的元研究也应运而生。

2.研究方法的广泛。由于纸上谈兵被很多人所唾弃,科学的研究、有说服力的文章是建立在有效的时间调查的基础之上的。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追安德被大家所采用,所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实际价值,越来越有意义。

3.意义的重大。由于留守儿童相关文章的研究,是的政府、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些有利准确的数据也给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大量的研究,理论的和实践的调查是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对待,问题也正在解决中慢慢进行。

(二)研究的缺点

对近年来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而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但是启蒙教育往往比较重要。

2.很多的学术论文还是比较空洞,有些很现实的问题都被边缘化甚至忽略,都提出对我国的二元户口制等做出改革,缺少实际的解决方法,有些策略是实施不通的。

3.制度性分析多,对文化分隔和歧视的现实关注较少。制度变革是应该的,但是我们还应该关注留守子女这个群体如何接受更好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随父母融入到与流出地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才是很重要的,对他们不利的社会弱势地位不要再被延续,这是目前的城市幼儿园所做不到的,也是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

4.现象的调查和描述性分析多,学理性研究不是很强,跨学科分析视角不够。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仅涉及农民工的家庭和城市社会管理,而且涉及到国民的教育权利,更涉及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中国未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说,留守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绝不在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因此,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提出比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但是现在,多数研究停留在表面,都比较带有地域特色,理论不够深入,剖析的不够深刻。

参考文献:

[1]王青.农村“留守幼儿”生存与发展问题初探――以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为例.学前教育研究.2007(6).

[2]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2).

[3]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6(3):60-65.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篇5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研究

一、模式的产生

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占学校学生总数的50%以上。因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在这5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活、学习、心理、思想品德、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的正常发展。而教育好这50%以上的特殊留守儿童,成为学校、教师面临的教育难题和新课题。

我们曾用旧的教育模式去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收效甚微。于是,我们便在进行《农村留守儿童不良成长环境与学校教育策略的研究》的基础上,把学校成功的“学校、年级组、教学班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加以提炼完善,便形成了下图适合我校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农村留守儿童校、级、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二、模式的构成与分析

﹙一﹚模式的构成

模式由在教育中起主导地位的施教者(学校、年级组、教学班教师)和受教主体(农村留守儿童)两个部分组成。

﹙二﹚模式的分析

1. 模式的概念。农村留守儿童校、级、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指对农村留守儿童实行学校领导、年级组组织、教学班实施,三者融为一体,对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在校学生进行的一种针对性教育管理方式。

2. 学校、年级组、教学班三者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学校党支部、行政在起领导作用,是实现该模式的前提,它既能向年级组、教学班提供组织保障,又能向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物质保障。既可根据学校农村留守儿童整体情况进行直接教育,又可向年级组、教学班的教师布置任务,还可检查、评估年级组和教学班的组织、实施教育工作的情况。

年级组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中肩负着对学校、教学班上传下达,组织并指导本年级各教学班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并把学校的意志落实到各教学班中,实现教育本年级留守儿童的职责,在学校、教学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中心环节。

教学班是年级组和学校构成的基本单位。学校和年级组对农村留守儿童再好的教育管理理念、办法都要靠每个教学班去贯彻和实施。只要每个教学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好了,整个年级组和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就好了。因此,教学班是年级组和学校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依靠和重要保证。

由此可见,校、组、班三者的地位和作用有别,联系却十分密切,目的都是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模式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模式的基本思想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把学校、年级组、教学班教师的引领作用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使三者的教育与留守儿童的需求相适应,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抵御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身心等得到健康发展,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模式的理论基础

把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因材施教与个体教育、集体教育相结合等原则,心理内化学说和发展心理学作为该模式的哲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理论基础。

四、模式的操作

﹙一﹚学校

1. 更新学校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让每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各年级组长为组员的农村留守儿童领导小组,成立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教育指导机构和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3. 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列入学校日常工作来抓,强化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义务,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

4.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实施方案。

5. 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教育守则》《学校领导、年级分管制度》等教育管理制度和农村留守儿童评价、激励机制。

6. 加大对留守儿童物力、财力的投入。设置爱心救助站,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经费援助。

7. 利用报告会、图片展览、纪念活动,开展适合留守儿童需要的爱国主义、理想、法制、心理等教育。

8. 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监控,并组织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9. 争取相关职能部门帮助,整治、净化校园周边文化娱乐环境,打击诱惑、骚扰学生的违法行为。

(二)年级组

1. 成立以学校分管年级工作的领导为指导,年级负责人为组长,各班主任为组员的“留守儿童”年级实施小组。

2. 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留守儿童喜闻乐见、安全、健康的教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3. 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本年级班主任、任课教师、留守儿童会议。

4. 利用春节、农忙、务工农民返乡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帮助家长更新家教理念,教给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5. 开设留守儿童监护人培养班,给予科学指导。

6. 开展争创留守儿童示范班活动,推动组内留守儿童工作的全面开展。

7. 落实并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小组、编外家长、托管中心工作。

8. 成立教育、心理咨询站,对本年级留守儿童显性和隐性的教育问题、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使其健康发展。

﹙三﹚教学班

1.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共同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制定适合本班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案。利用主题班团队活动和黑板报等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2. 实行班主任、任课教师留守儿童分工责任制。

3.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掌握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表现等各种信息。

4. 开展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团队干部等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

5. 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做好留守儿童父母、委托监护人、编外家长的沟通工作。

6. 教给留守儿童自我教育和调节的方法,使之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7. 营造适合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班级成长环境。

8. 教师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沟通、行为监护、学习辅导、生活管理,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思想、心理、行为、学习、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2] 江荣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1).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需求;社会支持

一、理论依据

1.需求理论

1943年7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人类动机理论》这一论文。在该文中,他第一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个体的需要是其行为的动力来源,并且个体的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个层次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关系到个体人格发展的是否完善。他将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或人们能感知到的,他们能与他人交流、被关心、被接纳、被爱、有价值感。社会支持是一种能够扶持、促进、帮助或支撑事物发展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体对他人产生社会需要的反应。社会支持系统是一种能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在社会环境中能够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因此,社会支持往往被认为是个人处理紧张事件或问题的一种潜在的资源。

二、概念界定

留守儿童: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因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6~16岁儿童。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工作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的价值观与伦理原则,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性活动。

三、A小学概况及田野调查情况

A小学位于C县的E镇,东距锦州市区65公里,南距葫芦岛南票区15公里,北距朝阳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是C先东南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A小学学生绝大部分是周边村庄的学生,距城区较近,也有少数的学生是学校教职员工的子女。该校学生625人,其中农村留守学生379人,占总人数的61%,农村留守儿童在每个年级所占的比例有些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农村留守儿童在年级人数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

从数据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处在10 ~14周岁之间,处于小学阶段的高年级阶段;据我们实地调研得知,最小的留守儿童才6岁,正上学前班。父母外出时间两年以下的占48%;外出2―5年的占32.5%;外出5年以上的占16.5%。这表明大多数父母外出时间和儿童受教育时间是同时进行的69%的留守儿童愿意和监护人一起生活,也有31%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意同监护人一起生活。据实地调耍有少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跟监护人一起生活,住在监护人家里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四、A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安全保障程度低

表1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对比性评估的交叉表

[\&自己一人回家频率\&自然危害风险频率\&全留守儿童\&20.80%\&34.60%\&半留守儿童\&14.90%\&29.60%\&非留守儿童\&18.00%\&26.50%\&]

通过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全留守儿童自己一人放学回家的频率的是20.8%,非留守儿童的频率是18%,办留守儿童的频率最低为14.9%。通过卡房检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sig值均小于0.05,因此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安全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在“一个人回家”这一指标上高于非留守儿童,其面临的潜在人身安全的威胁也就越大。留守儿童居住环境不加,道路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风险较高。

(二)留守儿童自我需求的满意度比较低

[自我学习与教育满足程度\&留守状态\&样本量\&平均分\&Std.Deviation\&Std.ErrorMean\&留守儿童\&132\&3.87\&1.114\&0.038\&非留守儿童\&68\&4.09\&1.069\&0.044\&现代传媒技术攻击满足程度\&留守儿童\&132\&2.2911\&0.79939\&0.02793\&非留守儿童\&68\&2.4411\&0.77311\&0.03172\&]

表2留守儿童自我需求满意度

关于留守儿童自我需求满意度的评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学习与教育的满足程度,而是现代传媒技术供给的满足程度,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在上述两个指标方面的平均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Sig值远小于0.05,所以,我们十分确定,二者在自我满足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留守儿童自我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三)留守儿童心里状态体现出消极、自卑与封闭

根据”我害怕在同学面前出洋相“这个指标,留守儿童肯定回答的频率以35%超过了非留守儿童的30.8%,这组指标在一定程度生反映了留守儿童心里状态上的消极、自卑与封闭,同事也从侧面反映了留守儿童在同学关系中缺乏安全感。

<D:\123456\速读・下旬201511\速读排版11下打包10.11\Image\image1.png>

图1 是否害怕在同学面前出洋相肯定回答频率

五、社会工作这接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内容

(一)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

目前,多数学校只是根据上级工作安排,讲留守儿童的数量做了一些统计。为了更好的服务留守儿童,简历科学详细的工作档案十分重要。社会工作者要对所负责学校的留守儿童的信息予以详细的统计。其中主要包括:儿童的年龄、性别、家庭住址、监护人构成、监护人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学习成绩、家庭收入水平等要素。该档案以资料卡的形式整理,保证资料的准确性。

(二) 指导监护人更加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料

生活照料是留守儿童生理需求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留守儿童需要监护人照顾其穿着、饮食、上学、就医等,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如访谈中有个叫小红的女孩子,当祖父母身体行发育状况欠佳时,就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她,此时留守儿童家庭面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父母外出后孩子无人照料。由于缺乏家长的监护和管理,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有的儿童经常吃不上早饭,而且在家期间午饭和晚饭也经常不能按时吃,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长发育。

(三)培养志愿者,完善专业建设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篇7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监护类型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Summary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LI Shengxi, LEI Yuming

(Politics and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Marxism,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has caused a high degree of social and government attention, and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fair and education resource.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educational status, psychological status, social and guardianship five types of existing research literature to collate,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situ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 children left behind; monitor type; review

2004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标志着留守儿童问题开始进入政府的议事程序,成为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研究和改善“升温”的重要助力(谭深,2011)。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大规模正式研究始于2004年,如今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的文章已经非常多了。并且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搜理文献发现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研究,教育状况研究,心理状况研究,社会融入研究,监护类型研究。

1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研究

现有研究中,段成荣等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1)目前留守儿童规模庞大,成为一个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弱势群体;(2)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农村集中了高达87%的留守儿童;(3)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地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海南等省;(4)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没办法与父母生活和学习在一起;(5)留守儿童小学阶段的在校率最高,但是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其在校率逐渐降低(段成荣、周福林,2005)。

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有5800万留守儿童(全国妇联,2011)。段成荣、杨舸利用2005人口普查数据得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为:(1)规模多达5861万人,增长十分迅速;(2)性别比偏高,年龄结构金字塔呈瓦罐型;(3)农村留守儿童集中于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等省;(4)重庆、四川、安徽和江西等省份的每10个农村儿童中就有4个是留守儿童(段成荣、杨舸,2008)。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研究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1)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李根寿、廖运生(2005)指出,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乏应有的家庭氛围,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等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多限于吃饭穿衣等。并且,蒋平、阳德华(2008)认为家庭教育的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家庭教育的不合理和错位。某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视留守儿童为掌上明珠,对其不合理要求也尽可能满足,从而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不健康人格及心理的产生,并最终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方方面面(范方、桑标,2005)。

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学者关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存在不同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更差,如胡枫、李善同(2009)实证调查得出父母外出务工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否留守对学习成绩不造成影响,父母是否外出或者是否留守对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不造成消极影响(谭深,2011)。

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留守儿童整体的心理状况: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朱丹,2009)。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人际交往障碍、性格与行为偏差等问题(熊磊、石庆新,2008)。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密切相关(赵洁、林艳艳,2008)。

不同特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刘宗发(2012)认为留守儿童留守时间长短、父母一方还是多方外出打工、父母外出打工地远近等都会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年级、性别等不同特征的留守儿童受到影响也不尽相同。

4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

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化: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危害中国新农村建设,影响和谐安定社会环境的构建(宋风波、王沛,2012)。留守儿童与同伴交往存在一定的障碍,表现为不愿意与人交流、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并且碰到问题与困难时,不愿意向他人求助(孙晓军(下转第223页)(上接第196页)等,2010)。留守儿童与家庭的联系紧密程度差于非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孤独感显著强于非留守儿童(张介平,2012)。

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刘霞、武岳等(2007)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不同的是,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更多来自老师和同伴,而非留守儿童更多地从家庭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留守儿童从学校获得家庭缺失的社会支持,如此来缓解内心的孤寂。

5 留守儿童监护类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是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课题。李庆丰(2002)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隔代、上代和自我监护3种。而段成荣、周福林(2005)认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构成结构包括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6种类型。叶敬忠(2005)在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四种情况,其中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居多。李孝川(2012)总结了留守监护的四种类型:隔代监管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家里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健在的均采用祖辈抚养的隔代监管方式;委托代管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把留守儿童交给亲戚朋友或老师监护,这种监护模式不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单亲监管型,这一类型的监护是父亲一方或母亲一方实施的,儿童主要是与其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大部分情况是与母亲生活;自我监管型,因不具备上述的监护可能,或因没有找到合适的监护人,一些年龄比较大一点的儿童,就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文献不断增加,研究视角呈多样化,以差异和实证的研究为主。从结论来看,研究中消极结论多,学术界的研究与社会各界的关注过度,极大夸张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程度(万明钢、毛瑞,2010)。从研究主体、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三方面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研究正在走向多学科、多方法、多视角的细分研究,但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乃至研究主体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非合理性因素,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未来研究应适当加强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研究目的的实践性、研究内容的综合系统性、研究主体的协同性以及研究的实用性等(张务农,2012)。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2]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855-858.

[3] 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67-74.

[4] 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138-150.

[5] 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132-133.

[6] 朱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2):8-13.

[7] 刘宗发,冉汇真.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教育评论,2012(3):63-65.

[8] 孙晓军,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10(2):337-340.

[9] 宋风波,王沛.留守儿童行为失范与社会干预体制的构建[J].河北学刊,2012(5):115-118.

[10] 马多秀,朱小蔓.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研究:学校教育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 (7):21-24.

[11] 邹宇量.黔北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抚育现状定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 (7):837-840.

[12]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 2002(9):25-28.

[13] 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117-120.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篇8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学生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权威部门调查研究,我国目前有20xx万左右留守儿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日照市莒县招贤镇中心初级中学 ,处在城乡结合部,现有教学班级22个,学生1200多人,许多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本身没有接受较高、较系统的教育;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更多的体现在溺爱上;他们年迈体衰,行动比较缓慢,祖辈之间缺乏沟通,即使有,大多也是无主题的沟通。当孩子在学习上面临困难时,不能及时的帮助和解决;生活上有了问题时也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受了委屈也藏在心理;老师有时联系不上儿童的父母,便会出现教育的脱节现象,孩子显得非常无助。这样就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私、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甚至过分任性,淘气。在失去了日常的父爱母爱后,孩子的思维、行为,对社会现象的感知与响应,也就发生了剧烈的震荡,导致厌学心理特别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是班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

我们思考如何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对策研究,怎样从学校教育入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尝试通过系列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分层实施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纲要中还要求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

2、教育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而留守儿童作为我们教师工作中特殊对象,他们既有一般学生心理特征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研究教育方法,改进教学。引导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加强我校教师教学科研意识,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厌学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品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监管人的基本状况和生存现状。

3、监管人的现状与留守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关系。

4、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模式、新方法。

5、建立符合留守儿童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形成一套有效的成功经验及理论五、五、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国内外有关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资料,搜集相关课题研究的最新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作借鉴和参考。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现状,为实施兴趣学习法作好准备。

3、个案研究法。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进行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按方案做好阶段性总结,在总结中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六、实施步骤及分工

1、准备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研究参与人员,设计制定研究方案,规划课题研究措施,分工落实。

(2)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信息。准备课题研究的理论材料、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组织发动课题研究,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培训,作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并开始初步的研究活动。

(3)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实验研究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组人员和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课、课题研究会、成果汇报会等各种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经验总结。在实施阶段里,要求要建立研究资料档案(调查分析材料、课题研究论文等)。还可以不断地修正方案,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

(1)撰写研究综合报告、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形成最后成果。

(2)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与交流。

(3)接受课题组专家组的全面评估与验收。

七、课题组研究成员及分工

王孝英:课题组组长,总领课题组的工作。

魏忠安 杜纪飞 :调查留守儿童男女生人数、年龄大小父母外出情况、生活环境

相庆昌 张相伟 :调查研究留守儿童面对学习及生活的态度、对父母打工的态度、留守儿童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期望。

许贞刚 朱利志: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建立留守儿童完备的信息档案 。

八、研究经费

学校将提供相关的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与按期结题。

2017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二

一、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课题提出的背景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几年来突出的社会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块生活,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那样给他们以温暖、约束、管理,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出入网吧,行为习惯差,有的还走上犯罪道路。

(2)隔代教育问题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 ,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温暖,联络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给他们爱,给他们温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生活充满阳光。

②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的问题,督促他们学习。在校期间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校外和监督人联络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学生。

③解决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交往误区,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感恩情怀、合作意识。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完全中学,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以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

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父母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大,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全面培养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四、研究的内容:

1、宁县五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宁县五中 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宁县五中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 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初中部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 、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 、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 、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社会的关爱有助于完成课题。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政教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图书馆各类资料齐全,多媒体教室全天候开放,查找资料方便。

3.我校是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4.作为专任教师,有利于和留守学生沟通, 便于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研究

七、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政教处、教导处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和赵书良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理论指导专家:朱永良(宁县五中副校长 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姜佐政(宁县五中副校长 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马 颢( 宁县五中副校长 中学高级数学教师)

课题组组长:

郑文芳( 中学二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课题组成员:

赵书良(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王天辉 杨娟(中学一级教师/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撰写《调查报告》和《案例分析》)

杨 娟 王建国(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七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李旭英 朱丽娜 陈文佳(中学二级 /中学二级/中学三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八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郑文芳 赵书良(中学二级 / 中学一级教师,主要负责收集本校九年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 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xx年x月20xx年x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

1、宁县五中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上一篇:篮球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作业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