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09-18 04:07:18

深度阅读教学

深度阅读教学篇1

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达成大多依托具体的书本内课文来进行,通过对于课文阅读、理解而形成一定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也是语文教学中的目标体现。新时期下,国内语文教学需要在新改革的要求下进行一定的调整,特别是阅读教学方式方法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以保障课文内的精髓内容能够被进一步挖掘出来。本文将对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中互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使用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

语文 互文性阅读 深度阅读

通过阅读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已经成为当前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群体所备受推崇和认可的一种常规教学方式。2008年过后,深度阅读这一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面前,深度阅读下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更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国内教育界相关学者也对于深度阅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互文性阅读的出现更是使得深度阅读的教育目标达成顺利了许多,而如何将互文性阅读应用到具体的深度阅读教学之中则需要进行更多的尝试与论证。

一、互文性阅读与深度阅读的含义

(一)互文性阅读的含义

互文性阅读是在互文性理论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互文性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传图国内,当时的教学工作者大胆的将这一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师实践进行结合而发现了互文性阅读的相关教学方法,也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互文性也读的应用。由于互文性阅读方法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其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国内当前针对于互文性阅读的实际研究数量还相对较少。就具体概念而言,互文性阅读是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实践中,依据特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容,选取一片在形式上,思想内容上相近似的文章供学生阅读,以加强学生对于目标文章的理解程度,实现深度阅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互文性阅读凭借其教学优势与作用在当前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应用。

(二)深度阅读的含义

深度阅读是相对于浅阅读而提出的一种新的阅读模式,其在实际阅读中需要基于一定的知识图谱并集成与课本或课文相关的知识源,使得内容理解、关联分析能够更为顺利的进行。深度阅读最开始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应用和推广的一种阅读方式,从产生时间上来看,早在2000年,深度阅读就已经存在于部分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之中。历次课程改革对于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了不断研究与探索,这一期间里,深度阅读的实际地位与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及关注,当前,深度阅读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乃至英语教学中一种重要的阅读教学方式方法。伴随着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深度阅读行所作出的研究与经验总结成果数量的不断增加,深度阅读的内涵与形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二、互文性阅读教学的意义分析

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意义相对广泛,其对于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同样影响深远。首先,互文性阅读有利于学生对于目标文章的深度理解,部分学生在进行文章阅读时极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状况,部分文章在实际理解上存在着一定难度也使得深度阅读的目标在达成上具备了难度,通过对互文性阅读所引入新的文章进行新的阅读与解读则能够使得目标文章中的一些内容更加容易去理解,其中的文学精华也更为容易去挖掘。其次,互文性阅读有利于新时期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语文学科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认字读书那么简单,新课改对于新时期下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界定更是将语文教学在人才培养综合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予以了肯定。互文性阅读背景下,学生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并在阅读进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都有积极作用,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三、互文性阅读对语文深度阅读的具体实现探讨

互文性阅读教学对语文“深度阅读”的有效实现要求时下一线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对于互文性阅读的方式方法,教育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对于深度阅读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解。在虎纹阅读具体应用上更要注重互文性阅读下所引用文章的选择与解读,互文性阅读真正价值的发挥不能流于形式,其应当结合目标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引文选取,并在学生进行过引文选取后进行具体的解读与讲解。教师在这一进程中要注重自身引导性角色的发挥,特别是在引文的选择上需要进行格外的注意,进行更多的考量。

【结 语】

语文教学自身所具备的一些特点使得相关知识的传授要通过阅读的形式来完成,互文性阅读在深度阅读目标实现上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其实际地位与作用应当得到尊重与承认,特别是在当前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中,广泛的进行互文性阅读的尝试也有利于国内综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刘英.谈互文性阅读教学对语文“深度阅读”的有效实现【J】.基础教育研究,2014(02)

【2】毕美娟.互文性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内容重构【J】.教育科学论坛,2014(09)

深度阅读教学篇2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深度阅读 与诗人对话 诗人在吟唱 我即诗人

一、与诗人对话

1.体验感悟,初步体会。

(1)体验:学生对古诗的初始阅读和感受是进入深度阅读的基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只有学生亲身体验的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古诗课堂教学之始,教师就应让学生充分阅读诗歌文本,获得原始的阅读与感受,并通过学生间相互交流,互相启发,从而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

(2)感悟:学生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就会有所感悟,明白其中包含的某些道理,艺术上的巧妙之处,悟到人生的某些真谛。并在教师有效的讲解、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及阅读相关资料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原始体验进行修正。

学生在原始的体验、感悟及师生的平等交流、相互启发下会对诗歌文本的初步体会,也就是学生个体对诗歌文本的“第一印象”。

2.咬文嚼字,揣摩品味。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揣摩诗句,才有可能进入深度阅读的第一境界:“与诗人对话”。何谓古诗教学的“咬文嚼字”?我想应指教师善于以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揣摩诗歌中能“牵一发以动全身”的关键词句,或深刻含蓄的题旨,或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等。我认为其方法有三:(1)领会诗人创作意图,寻找“诗眼”或意境精妙的关键词句。如干国祥老师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抓住“空山”一词,引导学生深入揣摩:诗人开头就说“空山”,可是我们发现,这诗画中充满了景物,甚至是人的活动,为何却称为“空山”,这没道理啊?在于教师不断启发、点拨及意象的不断呈现后,学生恍然大悟:“空”乃是一种心灵的境界:心里洁净,清凉幽静,生机勃勃、灵动等,同时为深刻领会诗人的心境铺垫。[2](2)深入挖掘诗歌中的看似矛盾之处,加以横向、纵向比较。如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衣正单”与“愿天寒”,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乐景与哀情、物与人的矛盾都是值得揣摩的。(3)于看似平常处寻找突破口,深入挖一挖。著名特级教师邓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品析王之涣的《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时,抓住看似平常的数量词“一片”设计了问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问题:城,本来是高耸宏伟的,似乎该用“座”来修饰,但是这里却用了“片”字,为什么呢?在学生讨论回答后,邓教师总结:“片”,一般用来修饰比较平,比较薄的东西,如一片纸、一片树叶等,本应用“座”修饰,但这座城坐落于茫茫群山中,周围都是万仞高山,相形之下,这座城就显得可怜了,单薄如纸,而城中的士兵,更显渺小,微不足道。并让学生体会:士兵在万仞丛山里一座小城中戍守边关,这里连春风也不肯吹到,人却常年生活在此,怎不让人感到悲苦呢?[3]邓老师牵一词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诗歌意境全出,本诗主题也就不难领会了。

3.切己体察,与诗人对话。

在揣摩品味、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将自己置身于诗歌文本的情境中,切身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就容易达到深度阅读的第一层面——与诗人对话。如教学杜甫的《春望》,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切己体察,让学生写一段:“假如你正处于战火连绵的岁月,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你的心情如何,你会写一封怎样的书信呢,看到美景还会留心欣赏吗?”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就容易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引导与诗人对话:写几句安慰诗人的话,与诗人互诉战乱之苦,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就不难了。而这种对话基于学生深刻领会诗人内心世界的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必定是亲切的、生动的。这种与诗人的对话必定发自肺腑的,有如朋友间的促膝而谈、推心置腹也必然是深刻的。

二、“诗人”在吟唱

1.想象画面,再现情景。

想象的程度,往往决定阅读的深度。古诗教学中的想象,是指师生通过解读诗歌创造性地探求文字背后的诗人形象、情节和情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想象意境及人物和性格,再现情景,为进入“诗人”在吟唱提供可能。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不妨先想象一下李白写这两句诗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他一手紧握着毛笔,两眼远望。他回想起在长安三年的生活,百感交集,胸中如翻江倒海。他想,他思,他怒,他笑,最后,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惊天动地的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在他心灵的最深处呼啸而出,直冲云霄。他喊着,像一个巨人站在群峰之巅,顿时化作万道光芒射向四面八方……于是,李白运足了气,使出所有力量挥动如椽巨笔,在洁白的纸上一挥而就……[4]通过想象诗句的画面,还原、再现诗句的可能情景,诗人的所思所想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师生面前;诗人的形象、气质已然映入师生的心间。同时通过想象,拉近了学生心中的诗人与真实诗人之间的距离。

2.联想对比,升华情感。

在想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想对比,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诗人的理解,让诗人的立体感更强了。而这种联想对比是多元的:有对同一题旨诗歌的联想对比,如教张志和的《渔歌子》,让学生与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教师以相关知识作铺垫,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讨论,学生比较顺利地辨出两者的异同;写的都是渔夫独钓,两个“渔夫”都对现实不满。但《渔歌子》中的逃避现实,是向大自然寻求精神寄托、悠闲而自得;《江雪》中则以无言的愤怒、冷峻藐视社会现实、孤高又倔强。这样诗中的“渔夫”形象就跃然纸上,加深了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有对风格、性情相近的诗人比较,如屈原与李白;有同一诗人不同作品的联想比较,如杜甫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还可以对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联想比较,如我在教杜甫的《春望》时,抓住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引导学生探究。问:春天里的“花香鸟语”本是大娱人心之物,诗人为何写“花溅泪、鸟惊心”如此伤感的诗句呢?学生很容易由“国破”句得出因“国家破败、战火连绵”的原因,继而让学生体会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写法。接着让学生联想读过鲁迅先生的哪篇文章,在描写哪个人物形象也运用了该艺术写法?讨论后明确:《祝福》中的祥林嫂,在“万家团圆、举杯欢笑”的贺新年的日子里、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作为千百万旧中国底层劳动妇女代表的祥林嫂的死,人们不会去关注她,她的死如一只“猫、狗的死”,人们照样快乐,富人们照样祭祀、祝福。学生们体会了鲁迅对其深切同情的同时,加深了对杜甫的理解,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诗人形象就活灵活现伫立在师生面前。这就是联想对比的效果,它使师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有利于学生更好把握诗人的形象心理及性格意义。

3.“诗人”在吟唱。

在学生感同身受、想象意境、联想对比、情感升华的基础上,继而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味道,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作者、化身作者就水到渠成了。学生此时进入“空灵”状态,心无旁骛,只有画面、意境、诗人。以读杜甫《春望》为例,学生在揣摩、深入领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诗人那种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情怀便自然而然在诵读中流露出来。学生在诵读,实际上就是“诗人”在吟唱。

三、我即“诗人”

我认为古诗教学深度阅读的最高层级乃“我即诗人”层面。如何做到这点呢,我认为可尝试以下做法。

1.创设情境,练习写诗。

要让师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达到“想诗人之所想,爱诗人之所爱,恶诗人之所恨”的深度阅读,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课堂“造情造境”,让学生练习写诗。并加以反复体味、揣摩,从而达到与诗人情感交融的境界。史建筑老师在执教《将进酒》时,引导学生咀嚼文本、抓住自己有体会的一句,练写诗句。有的学生将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变奏为一首词《钗头凤》:“高堂口,明镜头,容颜永驻何时有?世事恶,人情薄,白发满眼,肝肠满愁。叹叹叹!”有的学生将诗句“但愿长醉不复醒”变奏为一首词《天仙子》:“今宵酒醒别梦残,举杯复饮欲邀天。年年岁岁寂寞短,江月畔,愁渐远,秋月春风杨柳岸。”[5]一幅幅多美妙的意境啊,活脱一个个小诗人,这得益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诗歌,并巧妙引领学生练习写诗之故。

2.链接生活,向课外延伸。

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链接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指导学生向生活学习,化生活为诗。以诗人的视角去观照生活,挖掘生活的丰富内涵,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以诗人的胸襟、情怀在生活当中学会观察人、事、景、物。在观察中,见物想诗,运用所学诗歌与现实相似的意境加以互相比较,心有情愫而发之于笔端;并逐步学会创作,在创作中丰富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3.融入生命,我即“诗人”。

在古诗教学中,当诗人的胸襟、气质真正融汇到学生生命、成为其血液的一部分时,古诗教学深度阅读的最高层次便实现了。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及诗人们生命中的美好成分为榜样,让诗歌内化为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发展为良好的情感,形成积极的态度与价值观。最终达到喜怒哀乐、举手投足间有诗人的影子,“我即诗人,我活着便是诗人活着”的理想境界。如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一系列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对下层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的诗歌,生活中就学会对那些贫苦卑微的人群心怀怜悯。学了杜甫的《望岳》,在学习、生活中就应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就具备了诗人的“洒脱、悠然自得”的心态,在生活中拥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等等。

当然,要真正达到古诗教学深度阅读三个层级,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艺术。它需要语文教师深入地钻研诗歌文本,带领学生挖掘诗歌本身的魅力,并在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氛围”中进行合作、探究,期待古诗教学真正进入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干国祥.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雷玲,主编.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上海:华师大出版社,2008.

[4]程翔,著.程翔与语文教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深度阅读教学篇3

一、英语专业阅读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英语专业的学生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很多学生明确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自己应该读什么深度的书。据相关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对阅读的时间是少之又少,阅读经典文学的阅读时间更是少,还有大部分的同学了解经典文学是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想要学好英语这一门语言,就得充分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经典文学是对语言的一种浓缩和提炼,是这个国家的语言的精髓,它可以给读者在语言和文化上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拓宽读者的视野。因此,?⒍跃?典文学的阅读引入到英语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专业英语学生英语阅读的阅读时间少、阅读质量差,这个现状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消费文化的影响

上个世纪末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产生了各种消费文化观念与思潮,随即带来了一系列的文化问题。比如说产生了商业性强、娱乐性高的大众文化等,这些文化现象背后产生的快餐消费、批量生产,都对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对英语的阅读深度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成了他们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而对于经典文学的求知、审美却无人问津。还有娱乐方式,即使在空闲时间,学生们也忙着玩手机、刷微博,阅读方式在改变,每天在不断地进行快餐阅读,可能阅读量很大,但是阅读的深度远远达不到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要求。

2.外语教育的功用性的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机就是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八级考试,获得一个证书。对于外语而言,本身就是一门功用性很强的学科,再加上市场的导向性,对外语的教育就忽视了对人文的修养和人文的关怀。在教学生,注重对记忆、背诵的教学模仿,轻视对人文知识的教学。另外,学生的动机也决定了他们没有时间去进行对经典文学的阅读,每天对英语的学习就是刷题、背单词、背词组,不重视对英语的阅读。

3.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根据《新大纲》的要求,英语专业课的专业技能课,像听、说、读、写、译等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另外再加上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对于语言和文学留下的比例就很少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语言技能的方式主要是由听、说、读、写、译等这些专业技能的训练为主,而语言知识,像阅读教学等为纲。因此,在英语专业学习中,忽略了对阅读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对经典阅读的深入。英语专业的课程的设置忽略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经典文学的阅读,勿略了英语学习的人文性。

二、提高专业英语学科素养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高大家的阅读积极主动性。对于学校,加大对经典阅读活动的投入,像提高经典文学读书的质量和数量,尤其是学校的图书馆,一定确保经典文学作品的质量,完善经典阅读的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学校领导以及教师要关心学生对于经典阅读的现状,加大对课外的引导,经常举办一些对经典文学的阅读的活动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2.注重英语教育的人文性

本身英语就是一门功用性比较强的语言,对于英语的教育过于重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但是,对英语的教育要注重学科素养,注重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在英语教学中,将人文教育引入到课堂中去,重视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经典文学的阅读,帮助学生了解英国文化和风俗。对于专业英语的学生而言,人文素养有着自己特殊的内涵,除了要了解其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美学知识外,还要有英语思维能力,即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有缜密的英语思维能力。

3.改革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

相较传统课程设置来说,加大对文学、文化等相关知识的教育,重视与英语有关的教育、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一系列的问题。加大文学经典阅读的课程,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质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注重对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训,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知识、人文素养。传统教学大多是以背诵、记忆、模仿、复述这些机械脑力劳动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起一些课堂讨论、编排演出小短剧等课堂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经典文学的积极主动性。

深度阅读教学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层阅读;立德树人;教学探索

课堂是教师育人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既是职责使然,又是对《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的落实。语文阅读不仅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方法,还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路径[1]。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双丰收,这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立德树人是深层阅读教学的目标

1.践行育人理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教学活动以高考为指挥棒,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有些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高考得分,甚至出现了“重知识,轻品德”的想法。但真正的教育是将知识学习与道德培养融为一体,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富学识,明礼义”的有志之才,而绝不能使学生道德缺失。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开展深层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价值和内涵,从而陶冶情操,滋润心灵,提升道德素养,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

2.提升道德素养,培养国家栋梁之材

学生的道德素养以道德认知和情感升华为基础,而立德树人理念在深层阅读教学中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做到宽容友爱,在问题面前勇于担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心健康,成为国家栋梁。

二、立德树人导向下深层阅读教学探索

1.构建激趣情境,为深层阅读造势铺路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道理,或引导学生志存高远,或引导学生立身处世,或引导学生敬畏生命……这些优秀的篇章如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明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来构建阅读情境,或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或下载名家朗诵视频,或搜集名家评论……引导学生体会并挖掘其中的价值,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精心制作的课件来展开教学,播放朗诵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件呈现了“万山红遍”“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震撼人心的画面,在如此阅读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毛主席立志救国、胸怀天下的豪迈情怀,以及“指点江山”“谁主沉浮”的热情。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与该文进行对比阅读,在反复吟咏中感受毛主席一心为国的伟大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在阅读教学中。

2.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深入挖掘文章价值

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喜欢简单地浏览文章,这看似效率高,实际上对文章的内涵掌握得并不深刻。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对作品进行认真思考,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高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已日趋成熟,教师可以适当点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度剖析、挖掘内涵[2]。在学习《赤壁赋》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未选入教科书的《后赤壁赋》进行阅读。这样,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学习,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教科书选入的《前赤壁赋》对后人的影响更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你更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学生可以在讨论与反思中感受苏轼被贬后的豁达心态以及“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又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学生会质疑:“史铁生正值壮年时遭受厄运,意志一度消沉,‘死’对他来说难道不是种解脱吗?”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敬畏生命”“什么是生命的厚度”。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多思考,勇于提出质疑,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提高道德素养。

3.联系社会热点,在品评分析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观

“生活处处皆语文”。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素材。例如,媒体的文章、同龄人的真实故事、普通人的光荣事迹,甚至是一首歌曲或一句广告语,这些鲜活生动的素材将有助于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在对这些素材的阅读与品析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道德素养得到了提升[3]。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读“活”书,关注社会生活。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上引入社会热点事件,如张桂梅校长将一生的爱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病痛缠身却全然不顾;救火英雄王锋,三次冲入火海救人,邻居无一伤亡,自己全身烧伤面积达98%;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的“冰雕连”,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仍阻击敌人,他们被冻死时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冰雕”一般;河南特大洪涝灾害,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与时间赛跑,抢救被困群众,助力灾后重建……学生品读着,感动着,震撼着。同时,担当与奉献的精神已在他们心中悄悄扎根。

4.指导学生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功课紧张,课外阅读时间有限,因此,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1)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本着立德树人的理念,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教师可以开展主题为“我为大家介绍一本好书”的课前演讲活动,让学生轮流推荐、分享自己喜爱的好书,并说明推荐理由或读书感悟。这样,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就更具有针对性,阅读效率会更高。在学生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同时,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2)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喜欢采取浏览阅读的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容易遗忘作品内容或者对文章的理解止于表层。对于课内、课外阅读,教师应适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做到心有所感,手有所记,并逐渐养成习惯,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帮助学生汲取作品的精华,让学生体会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3)定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高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想读很多的课外书,但他们的阅读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解读作品,从而碰撞出思维火花,丰富阅读体验。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体会,身体力行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三、结语

学生是璞玉,经过雕琢方成精品;学生是生铁,通过淬炼方成好刚。因此,教师既要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淀,又要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立德树人理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既体现了人文情怀,又提高了深层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媛媛.关于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讨[J].读与写,2020,17(21):80.

[2]郑忠明.高中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践与体会——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探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6):1139.

[3]高雪.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考试周刊,2020(63):25-26.

深度阅读教学篇5

[关键词]文本细读;教学实践;阅读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35-01

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到阅读实践中,才会对文本产生深刻的理解,从中获得独特的感悟。文本细读是深化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感悟文本、理解文本的主要途径。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呢?

一、关注广度,扩展阅读内容

文本细读的广度指的是阅读内容要广泛,一切与教材相关的文本都可以作为细读的材料。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阅读的广度,扩展阅读内容,这样学生才能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有助于读者正确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从而提高文本细读的有效性。

如,阅读《郑成功》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荷兰人统治台湾地区38年中的种种恶行。荷兰侵略者无恶不作,不仅抢占台湾人民的土地,而且还逼迫人民缴纳各种赋税,甚至大肆屠杀台湾人民。学生通过这些残酷奴役的描写,自然对侵略者感到无比痛恨,同时也对郑成功的伟大壮举产生无上的崇敬之情,理解了郑成功的思想品质。

二、把握深度,深化教学目标

所谓深度,指的是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眼前的热闹,而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内涵。阅读教学中的深度主要体现在把握文本的主题,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准确地解读文本。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将文本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悦纳文本的思想内涵。

如,《童年的朋友》一文中有这样的语言描写:“我不想睡!”“不想睡就不睡好了。”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的类似场景,然后尝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内涵。有的学生读出了“我不想睡!”中的坚决,体现作者在祖母面前的放松以及还有些骄纵。学生以柔和的声调读出“不想睡就不睡好了”,感受到祖母对作者的慈爱与善解人意。这样,通过与自己的童年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对外祖母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掌控角度,突出阅读重点

文本细读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但由于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因此教师只能带领学生进行重点阅读。o论是人物、场景,还是语言都可以成为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如,学习《郑成功》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为学生示范朗读:“郑功成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接着,教师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慷慨激昂”“自古以来”“绝不允许”“一定”等,要求学生表演郑成功的角色,体会郑成功的决心。只有学生真正走近人物,充满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郑成功当时的爱国情怀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教师还应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深刻理解文本的表达方式,掌握其语言特色,感受其语言魅力。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是深入文本,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文本细读的难点。文本的思想感情是作者通过文字想要表达的观点。学生只有通过细细品读文字,才能体会出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师生应该共同进入文本,真正走近文本中的人物,与人物进行对话,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面对侵略者的横行霸道,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容忍列强侵占祖国领土呢?作为胸怀伟大抱负的郑成功来说,怎能不慷慨激昂、痛下决心呢?学生只有仔细品读郑成功这一段慷慨的陈词,才能体会出他的满怀豪情与坚定的决心。

四、掌控细度,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所谓细度,指的是仔细琢磨文本材料中的字词、句子,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首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细读字词,反复推敲。细读文本要求仔细阅读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用心体会每一个字词的作用,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负荆请罪”一词,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言行举止,进一步感受蔺相如“宽容大度”和廉颇“知错就改”的高尚品质。其次,仔细品读文本的句子。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但有利于刻画人物,而且能突出文章主旨,因此要细细品读。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时要避免陷入如下误区:一是不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是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代替学生阅读,影响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二是过于注重琐碎的内容,将着眼点完全放在个别字词上,忽视对文本材料的整体把握。

文本细读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才能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深度阅读教学篇6

6月28日下午,有幸聆听了小学语文教研主任许小丽为大家做“提高认识  依托课程  植根课堂——全科阅读推进策略的思考”的培训报告,受益匪浅。

许主任从全科阅读的意义、构建、策略以及如何评价等几个方面给大家进行解读。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就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综合归纳,获得知识意义的活动过程。阅读能力与认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学习如何阅读、就是学习如何‘学习’”。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阅读,并从阅读中学会积累。

全科阅读告诉大家要重视早期阅读,强调应利用图书等形式在家庭、幼儿园就开始进行阅读,强调阅读兴趣的培养。第二个方面是字词识别的问题。有效阅读的基本建筑材料如识字、对词义的基本理解等,是早期学习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文本材料中,并没有特别深奥难懂的道理要孩子去学习,主要是简单的字词,同时让孩子愿意跟书本亲近。第二个阶段是通过阅读来学习。虽然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孩子掌握基本的音形义关联的难度会有所差别,但“通过阅读来学习”的阶段基本上处于小学中年级,也是阅读策略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解决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质量和数量的问题。在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每篇文章都讲深、讲透,但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对文章没有真正形成深度理解;另一方面在我们原来的语文教学中,阅读量是较少的。如果没有在大量的阅读中去练习使用,纯粹学习而不练习是无法真正掌握阅读策略的。第三个阶段是超越阅读,即怎么样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出深度,读出创意,不要盲目去相信。我们特别强调批判性阅读,强调一切都要有证据。幼儿园、小学、初中,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期。全民阅读是国家发展、振兴民族的需要。《全民阅读“十三五”时间发展规划》中提到:必须将保障和促进少年儿童阅读作为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从小培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

全科阅读,即全学科参与、多角度阅读。各学科都把相关阅读内容纳入教学任务,创新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做到所有学科都关注学生阅读,所有教师都重视学生阅读,让阅读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形成“全阅读”格局。周步新针对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提出:第一学段,侧重放手阅读,激发阅读兴趣,营造悦读氛围;第二学段,着重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建构阅读策略;第三学段,引领学生自主制定阅读计划,运用阅读策略,逐步学习阅读监控。

深度阅读教学篇7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4―0051―01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的课文只是几个例子,要提高语文素养,仅仅读几个例子是不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小学阶段是145万字的阅读量,而语文教材里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走“开放型”大阅读的教育之路。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提出了“课外阅读课内教”的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课外阅读课内教”的教学工作。

一、正确认识“课外阅读”

“课”,即课堂, 课外是相对于课内而言的,是指课堂之外、课本之外,即教材之外。《教育大辞典》: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辞典》:语文课的课外阅读指课堂阅读训练之外的各种读书活动,其本质是非语文教材性的阅读。这种阅读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己有的阅读基础、阅读经验,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为目标的阅读过程。“课外阅读课内教”可以理解为教师利用课内有限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二、时刻牢记一个目标,即课标

尽管涉及课外阅读的内容庞杂,在自主选择时可能会有很大的空间,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心里没有目标,相反,教师更应该把目标放在心上。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学习课标,把各学段的目标装在心里,烂熟于心,根据教材编者的意图和单元训练重点,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努力做到两个为主,即以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主

“课外阅读课内教”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教会几篇文章,而是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有自觉阅读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中有了目标,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在小学学段,学生年龄跨度大,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必须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以及兴趣取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选择好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计划应该包括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量、阅读笔记(好词佳句)、阅读要求(安静深入、态度积极、走进文本)、交流评价等。

四、力争达到三个融合,即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深度融合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适宜的阅读方法,使阅读有效向课外延伸。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引导,引导是否得法直接决定着课外阅读的效果。教师引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引读。就是师生在课堂上重新阅读原来学过的文章,以此得到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并在后面的阅读中加以应用,提高阅读效率;二是会读。就是参照已经学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章。阅读时,遇到困难可以和同伴一起解决,个别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求助”老师;三是读会。就是依据已有的经验方法,大量阅读相关篇目,获得最大限度的经典知识;四是展读。既是对阅读内容的拓展,又是对阅读范围的拓展。在这种深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对同一文本的共同体验,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完美融合,同时,也达到师生与文本的深度融合,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五、最终实现四个统一,即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成员的思想统一

深度阅读教学篇8

新课程改革针对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要求学生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能够阅读多种教学内容与教学文体,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诠释和分析,深入把握文章的内涵,提升自身语文素养。本文针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现状,研究有效提升高中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是学习之母,是语文之根。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以及分析等能力,这些阅读技能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的。为了能够使得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得到提高,需要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渐使得学生能够领悟现代文中的内容和含义。但是,目前我国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缺少完整的体系化教学模式。一些语文教师忽视教学内容的精心安排,没有对现代文阅读进行正确指导,不注重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是简单地对文章进行模式化的讲解,未能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使得学生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常常不得要领。同时,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阅读文章,比如一些文体、流派的文章,被教师直接在教学计划中剔除,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造成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上出现偏差。另外,部分学生缺乏阅读现代文的知识基础,因此,想要实现深度上的进一步提升,难度较大。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

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从历年的评卷情况来看,得分率一直不太理想。因此,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对现代文阅读进行正确的指导。教师应当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把握课程目标,了解现代文文本的呈现方式,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切实完善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课堂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内容,准确而快捷地解答问题。

(1)明确阅读内容。现代文的阅读内容较为丰富,语文教师需要将抽象的阅读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由于阅读材料是社会经验较为丰富的成年人编写的,因此,教师想要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就需要在日常教学中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及理解能力。教师应当开拓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感受阅读内容中想要表达的人文思想及深刻内涵,并且以此为思考基础,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

(2)明确阅读类型。教师要抓住不同类型文本的特征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高中现代文阅读类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小说、散文、诗歌以及戏剧。目前高考试题以散文、小说两种类型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侧重对这两种类型进行指导。首先,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注意挖掘不同类型文章的深层意义。其次,向学生介绍各种阅读类型的概念,对其中独特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以及写作技巧等进行详细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赏析能力。

(3)明确考试要点。首先,注重对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教师需要根据考试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内容的重点讲解,并引导学生如何在文章中寻求答案。其次,注重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语句进行正确了解,从不同角度给出合理的解读。考试时,一般情况下是根据文章内容中隐含的句子大意进行出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中具有隐含、双关以及引申等多重含义的句子进行认真、合理的分析,深刻理解上述特殊句子中的思想情感以及写作主旨,并培养学生在答题时密切结合前后文进行分析的技巧等。最后,注重对全文思想主旨的理解。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存在文章主旨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思想主旨的掌握情况,这类题的分值比例较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文章标题,分析思想情感及中心主题,在课文讲解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文章的结构是圆形的,内外结构的一致能够表现出作者的心路历程。通过描写荷塘月色的美景,委婉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欲超凡脱俗又未果的复杂感情,寄托了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以及对未来的向往。

三、结束语

上一篇:会计监督范文 下一篇:调度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