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21:32:39

深度学习论文

深度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近年来,深度学习逐渐成为学科教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公开发表的深度学习相关学术、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年度分布、文献来源、研究热点、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五个方面依次解读,以期总结我国深度学习研究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研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6―0027―07

一、前言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它以其信息量大、知识爆炸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不断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提出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和瞬息万变的知识,人们需要更好的组织思维、更好的意义建构,以实现对知识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深度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而不只是机械记忆、简单运用。

我国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2005年发表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文中首次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他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将它们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将众多思想相互关联,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的学习[1]。此后国内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深度学习的相关学术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张浩、吴秀娟发表的《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提出了深度学习的几个特征,即注重批判理解、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面向问题解决和提倡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其核心特征是高阶思维,发展高阶思维有助于促进深度学习,并指出了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元认知理论对深度学习的理论指导意义[2]。再如,段金菊、余胜泉的《学习科学视域下的e-Learning深度学习研究》,该文以其所构建的e-Learning深度学习分析框架模型为依据,剖析了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3]。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5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深度学习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文献年度分布、文献来源、研究热点、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总结研究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该方法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量化,并对量化结果进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 法[4]。其目的是为了清晰了解研究对象的本质性事实和趋势,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内容,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预测[5]。内容分析法的实施步骤通常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根据研究问题选择研究样本,设计分析维度,选择分析单元,然后设计类目表格,依据所设计的类目对研究内容进行归类统计,利用统计分析工具对所统计的数据进行客观、系统和量化的描述并得出结论[6]。本文即按照该步骤展开研究。

(二)资料来源

本文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利用中国知网,以“深度学习”为主题,时间跨度设置为从2005年到2014年(国内首次提出深度学习概念是在2005年,因此初始时间设为2005年)一共搜索到441篇文献,其中包括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然后从441篇文献中筛除不相关文献,最终选择213篇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包括学位论文30篇,学术论文179篇,报纸文章4篇(在数据统计中,将报纸文章归入学术论文一类进行处理)。

(三)内容编码体系设计

对研究样本从文献年度分布、文献来源、研究热点、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五个维度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此外,由于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层次,因此在对每一个研究维度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将二者分别进行统计[7],即按照论文总数、学术论文数、学位论文数三类来统计。研究过程中以每一篇独立的论文或报纸文章作为分析单元。

在五个研究维度中,对文献内容进行内容编码体系设计时主要是参考了移动学习、非正式学习相关综述文献中所设计的类目,其中有刘建设的《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王妍莉的《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究综述》以及王伟的博士论文《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研究》中的综述部分。在《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一文中,作者将移动学习文献分析类目设计为技术可行性、终端软件研发、课程资源开发、标准化研发、理论研究和其他共六个维度[8]。《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究综述》一文将非正式学习内容编码体系设计为基础研究、相关技术研究、应用模式研究、资源建设研究和实践成果研究五个维度[9]。在《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研究》一文的综述部分,其移动学习分析类目有理论、实证、技术、群体、领域、评价和其他七个维度[10]。参考以上类目设计,并结合笔者对文献分类的认识与理解(即文献研究可以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来考虑),以及对深度学习相关研究的认识与理解(有关深度学习的研究涉及学科教学领域和计算机领域),本研究将深度学习相关文献内容编码体系设计为以下七类: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应用研究、资源建设、相关技术研究、评价和其他。每一类别下的二级类目及其所代表的含义在内容研究部分作具体阐述。

(四)研究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一致性越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越高;一致性越低,可信度越低。因此,可信度分析在内容分析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谢幼如、李克东教授主编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一书中所提到的内容分析信度公式,即[R=n×K1+(n-1)×K]。其中,[R]为信度;[K]是平均相互同意度;[K]是两个评判员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其值为[K=2MN1+N2],其中[M]是两者完全同意的栏目;[N1]是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是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11]。以此计算方法为依据,本研究邀请两名助理评判员B和C,以笔者为主评判员A,对评判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KAB=0.89],[KAC=0.92],[KBC=0.85],利用公式计算得出信度[R=0.96],大于[0.90]。因此,以主评判员评判结果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深度学习相关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分析

如上所述,我们将深度学习相关文献从论文总数和学术论文数、学位论文数三个角度进行数据统计,得出如图1所示的论文数量随年份变化趋势图。图中横轴代表年份,纵轴代表每年论文数,三条折线分别代表了不同角度下论文数量年度变化。

<D:\教育盘\2015年教育\2015-04\04-10.jpg>

图1 深度学习相关文献年度分布

观察图1,可以看出,国内对于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始于2005年,即上文所提到的黎加厚教授首次在国内提出深度学习概念的年份。同年,王珏发表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深度学习》一文,论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对开展深度学习的指导意义[12]。之后的研究起起伏伏,但文献总篇数一直很低。2011年,文献数量开始呈明显上升趋势。分析原因,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性[13],而这些正是深度学习方式的特征体现。在此背景下,深度学习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研究。

学术论文数与论文总数的趋势大致相同,说明学术论文引领着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学位论文曲线图逐年都比较平稳,说明高校研究生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不够,在学科教学中对深度学习的基础思考还不是很多。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即深度学习以其理解而非机械记忆的学习特点,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近年来,对其进行的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呈逐年增长趋势。但高校对深度学习的关注度还需要提高。

(二)深度学习相关文献来源情况分析

由于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代表了不同的研究层次,因此本部分的文献数据统计将二者分开统计,分别分析。

1. 期刊来源分析

期刊来源分析主要针对学术论文而言。将183篇学术论文所属期刊逐一统计,结果发现所有论文一共涉及128家期刊。其中,载文量超过2篇的期刊如表1所示。涉及期刊数很多,且载文量超过2篇的期刊仅占所有学术论文期刊总数的九分之一左右,说明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很广泛,多个学科领域对此都有所研究,但同时也说明相关研究很散,不够集中。

表1 期刊载文量分布表

[文献期刊\&载文数\&载文百分比\&江苏教育\&6\&3.28%\&软件导刊(教育技术)\&5\&2.73%\&中国电化教育\&5\&2.7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4\&2.19%\&远程教育杂志\&4\&2.19%\&物理教师\&3\&1.64%\&现代阅读(教育版)\&3\&1.64%\&新课程(小学)\&3\&1.64%\&新课程研究(下旬刊)\&3\&1.64%\&中国信息技术教育\&3\&1.64%\&计算机研究与发展\&3\&1.64%\&全球教育展望\&3\&1.64%\&现代教育技术\&3\&1.64%\&中国远程教育\&3\&1.64%\&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3\&1.64%\&合计\&54\&29.51%\&]

2.学位论文机构分析

如果学术论文可以代表研究的广度,那么学位论文则可代表研究的深度。对学位论文所属高校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30篇学位论文一共涉及22家高校机构。将载文数超过1篇的高校机构提取出来,如表2所示。

表2 高校机构载文分布

[高校机构\&载文数\&载文百分比\&浙江大学\&3\&10%\&厦门大学\&3\&10%\&华南理工大学\&2\&6.67%\&哈尔滨工业大学\&2\&6.67%\&浙江师范大学\&2\&6.67%\&华中师范大学\&2\&6.67%\&合计\&14\&46.67%\&]

从表2可以看出,高校载文数最多的只有3篇,超过1篇载文数的只有6所高校,且6所高校中有5所属于南方高校,这说明南方高校接受新事物较快,会及时对新发展进行研究。从这里可以看出,高校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深度学习的基础研究工作做得还不够充分。

(三)研究热点分析

为了从词频分析的角度考察深度学习的研究热点,针对样本相对较大的情况,本研究将样本题目作为处理对象,用ROST软件对其进行分词、词频分析,然后对词频分析结果进行整理,选择词频大于2的词汇,用ROST可视化标签云工具提取标签云,如图2所示:

<D:\教育盘\2015年教育\2015-04\04-11.jpg>

图2 深度学习研究热点

从图2可以看出,对深度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应用、计算机领域、策略研究以及技术支持等几个方面。

(四)研究内容分析

对研究样本213篇文献进行统计梳理,得出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深度学习相关文献研究的数量,根据内容编码体系对每一篇文献进行归类、统计,并将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分布做了归类,结果如表3所示。

1. 深度学习理论研究

本研究将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研究分为基本概念、理论探讨,意义、特征和综述研究,以及算法研究等几个二级编码类别。在基本概念、理论探讨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黎加厚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王珏的《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深度学习》、张浩的《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叶晓芸的《论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以及孙银黎的《对深度学习的认识》。上述文献对深度学习有以下几点共识:① 深度学习是理解性的学习,学生能对新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能将它们与原有的认知相融合,能将众多思想联系起来,能将已有的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迁移应用,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14]。② 深度学习注重批判理解、强调信息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应用、面向问题解决、提倡主动终身[15]。③ 深度学习并不排斥浅层学习,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是一个单独的连续统一体[16]。此外,张浩还提出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有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元认知理论,论证了其分别对深度学习的理论指导意义[17]。一般认为,深度学习能够提升学习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并能使小组合作高质、高效地进行。

在综述部分,代表性的论文有孙志军的《深度学习研究综述》和段金菊的《学习科学视域下的e-learning深度学习研究》。前者描述了计算机领域深度学习的研究情况,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新兴的多层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分析了该算法的优越性,并在总结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后者在其构建的深度学习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总结研究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种情况:对深度学习知识内容设计的研究较少,对e-learning深度学习的过程关注不足,对认知与能力目标的研究成果较少,对e-learning情感体验关注不够,缺乏从技术支撑的角度对深度学习进行的研究[18]。

深度学习作为计算机领域的一种新型算法,其算法本身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如玻尔兹曼机算 法[19]和受限波兹曼机算法[20],还有基于深度学习的边际Fisher分析特征提取算法[21]等。

2. 深度学习方法研究

深度学习方法研究将策略研究、教学模式、环境设计和模型设计四个方面包括在内。其中策略研究是指促进深度学习的各种策略、方法研究,包括信息技术支持策略[22]、学习性评价策略[23]和留白策略[24]等。代表性文献有段金菊的《e-Learning环境下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以及杜鹃的《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二者从不同角度剖析深度学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前者以其所构建的深度学习交互层次模型为依据,提出了在激发外显学习行为阶段、促进认知加工过程阶段、学习结果保持阶段的策略设计[25]。后者在其提出的教学设计基础上,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框架提出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与要点[26]。

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代表性文献有焦夏的《基于移动学习的成人深度学习模式研究》以及潘庆玉的《导向深度学习的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前者基于移动学习,提出问题导向下的深度学习模式[27];后者在游戏学习的基础上,构建了深度学习教学模式[28]。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借鉴了新型学习方式,注重交互、交流和合作。

有关深度学习的环境设计,主要涉及MOOCs环境、网络环境等。其研究主要是针对当前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促进深度学习的改进策略[29]。

深度学习相关模型设计主要是针对计算机领域中的模型改进,如为解决中文语音处理问题,对Hierarchical Log-Bilinear英文统计语音模型进行算法改进,以使其适用于中文语音[30]。

3. 深度学习应用研究

深度学习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学科教学领域和计算机领域。学科教学领域的深度学习应用主要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开展促进深度学习的研究;计算机领域的应用是指算法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下某些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纵观深度学习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可以发现基础教育领域大部分学科都在倡导深度学习,对其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策略研究、方法研究,即着手兴趣、批判性看待问题,注重合作、多角度学习等[31]。

深度学习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作为一种算法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如采用深度学习算法中的限制玻尔兹曼机模型堆叠构建深度信念网络模型,并用于非特定人语音识别[32],以及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数据样本处理,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识别,以实现对视频中的人物进行自动检测和识别[33]。

4. 深度学习资源建设

深度学习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促进深度学习的平台构建和学习资源建设。观察数据可以看到,历年来几乎没有针对平台构建的研究,有关学习资源的建设工作做得也不是很多。诸如,从内容模块设计、导航设计和界面设计三个角度论述的网络课程建设,以达到为混合教学模式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为目的[34],包括可个性化选取、互动协作、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带有评价功能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等[35]。

5. 深度学习相关技术研究

深度学习相关技术研究主要涉及移动学习和游戏学习,即基于移动学习或游戏学习促进深度学习的研究。陈意在《基于移动学习的深度学习研究》一文中提到,可通过改善移动设备、恰当设计学习资源来改善移动学习质量,实现深度学习[36]。另一位致力于教育游戏的学者,则构建了基于Web的3D教育游戏的技术框架和设计模型,提供了一种跨平台的虚拟学习环境和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以解决学习资源匮乏、媒体单一的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优化学习过程和效果,促进深度学习[37]。

6. 深度学习相关评价研究

在深度学习评价研究方面,代表性的文献有张浩的《深度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构建》,严亚利的《教师在线交流与深度互动的能力评估研究――以海盐教师博客群体的互动深度分析为例》。前者构建了以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比格斯的SOLO分类法、辛普森的动作技能目标分类法和克拉斯沃尔的情感目标分类法为基础的深度学习多维评价体系[38];后者针对博客中教师的互动只限于浅层交流,提出了促进教师博客互动的建议,为教师深度互动交流的评价研究提供了借鉴[39]。

7. 其他

深度学习相关研究中的其他类别主要包括深度学习访谈、教学研讨和新闻资讯等。

(五)发展趋势分析

将表3中的内容编码体系及其结果绘制成如图2所示的研究方向趋势图。

结合图2和图1,即从深度学习相关文献的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深度学习相关文献数量逐年增多,有关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学科教学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多

随着《2013年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为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改进学生学习方法成为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和转变学生传统的浅层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在这一理念背景下,国内开展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各项研究。其中,对策略方法的研究是促进深度学习的最有效路径,比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任务的学习都是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其次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总结学习规律,发现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方式。

2. 学术论文引领深度学习的研究方向

对比图3中的总篇数、学位论文数、学术论文数,不难看出,学术论文数与文献总篇数的趋势图很贴近,说明学术论文数占据了总数的大部分,引领着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方向。相对来说,学位论文数偏低,说明高校对深度学习的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不够充分。

3. 理论研究、环境设计、相关技术研究及评价研究不足,需引起重视

理论研究是实践研究的基础,环境设计是理论研究的实践体现。在信息时代,新技术的支撑可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而评价研究无论是教学评价,还是学习评价,都是检验并改善学习的有效途径。

四、小结与思考

近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开始受到普遍关注。深度学习,较之浅层学习,以其批判性、知识建构、面向问题解决等特点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支持。基于以上数据,在此对我国深度学习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 对深度学习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表层,要向理论深处迈进

目前,对深度学习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及其学科应用上,缺乏对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探索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并将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固然有其必要性,是落实深度学习的最根本的方式和方法,但理论指导实践,我们还应从理论研究出发,让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持深度学习的发展和研究。而目前有关深度学习基础理论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概念厘清上,下一步还应从教育教学角度和人类学习方式等角度对深度学习做更深入的理论研究。

2. 为深度学习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技术的支撑

资源是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学习资源,深度学习就无从谈起。而信息技术可以为深度学习提供学习认知工具等技术支撑,是技术促进学习的一种表现。

3. 注重对深度学习的评价研究

评价是检验深度学习设计和实施效果的关键一步,也是促进深度学习发展的重要环节。下一步,应加强对深度学习的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玲,黎加厚.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 现代教学,2005,(05):29-30.

[2][15][17] 张浩,吴秀娟. 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21.

[3][18] 段金菊,余胜泉. 学习科学视域下的e-Learning深度学习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3,(04):43-51.

[4] 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张屹.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10.

[6] 樊雅琴. 数字化学习环境研究综述[J]. 中小学电教,2014,(09):18-20.

[7][8] 刘建设,李青,刘金梅. 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 电化教育研究,2007,(07):21-25、36.

[9] 王妍莉,杨改学,王娟,杨瑞姣.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学习国内研究综述[J]. 远程教育杂志,2011,(04):71-76.

[10] 王伟. 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1.

[11] 谢幼如,李克东.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 王珏.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深度学习[J]. 软件导刊,2005,(09):6-8.

[1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14] 何玲,黎加厚.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 现代教学,2005,(05):29-30.

[16] 叶晓芸,秦鉴. 论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J]. 软件导刊,2006,(02):19-21.

[19] 刘建伟,刘媛,罗雄麟. 玻尔兹曼机研究进展[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01):1-16.

[20] 陈达,高升,蔺志青. 基于受限波兹曼机的推荐算法研究[J]. 软件,2013,(12):156-159、185.

[21] 孙志军,薛磊,许阳明. 基于深度学习的边际Fisher分析特征提取算法[J]. 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04):805-811.

[22] 王秀云,宓宁宁.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6):78-79.

[23] 张治勇,李国庆. 学习性评价:深度学习的有效路[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01):31-37.

[24] 孙天山.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的留白策略[J]. 课程教学研究,2013,(12):84-86.

[25] 段金菊. e-Learning环境下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2,(05):38-43.

[26] 杜娟,李兆君,郭丽文. 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3,(10):14-20.

[27] 焦夏,张世波. 基于移动学习的成人深度学习模式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9):82-85.

[28] 潘庆玉. 导向深度学习的游戏沉浸式教学模式[J]. 当代教育科学,2009,(10):20-24.

[29] 蒋梦娇,邹霞. 基于MOOCs环境的深度学习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07):37-39.

[30] 李抵非,田地,胡雄伟.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文标准文献语言模型研究[J]. 2014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31] 陈雪云. 关于九年级学生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153.

[32] 陈硕.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2013.

[33] 由清圳.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人脸识别方法[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34] 杨在宝,张杰,汤松. “媒体理论”网络课程建设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3,(15):147-149.

[35] 陈琳,李凡,王矗,殷旭彪,陈耀华,蒋艳红,赵伟林. 促进深层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2):69-75.

[36] 陈意. 基于移动学习的深度学习研究[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24-26.

[37] 王照亮. 基于Web的3D教育游戏的研究与设计[D]. 宁波大学,2011.

[38] 张浩,吴秀娟,王静. 深度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体系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2014,(07):51-55.

[39] 严亚利,黎加厚. 教师在线交流与深度互动的能力评估研究――以海盐教师博客群体的互动深度分析为例[J]. 远程教育杂志,2010,(02):68-71.

收稿日期:2014-11-30

定稿日期:2015-02-07

作者简介:樊雅琴,在读硕士;王伟,本文通讯作者,博士,副教授;唐烨伟,在读博士。东北师范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130117)。

深度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论文写作 语言 阅读 学术论文

目前,关于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要求、学术论文选题研究深度、摘要的语篇和语言特点是否符合规范、引言的研究状况是否准确等方面。因此,学术写作的研究关注的是语言、内容和深度之间的关联。高校教学中写作模型大多是描述非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缺乏在课堂中培养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学者Nunan指出,学术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探究过程,包括3个方面:(l)一个问题或假设;(2)数据;(3)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即研究要用证据、数据来支持观点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对象,设计研究工具)。因此,如何科学地思考并运用合适的语言和内容形式,才是学术写作的关键。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由三部分组成:学术语言、学术论文的结构和科学思维。在以上理论框架下建构出论文写作过程,用以解释教学环境下如何培养学术写作能力。

一、语言表达与论文写作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学术语言是科学思维能力的体现,科学思维通过学术语言来展现。科学思维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用到的对科学内容进行论证的过程。科学思维包括了很多认知活动,例如归纳、演绎、类比、因果论证等写作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有:定义、解决问题、理论构建、检验假设、数据论证、因果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和综合论证。以上的科学思维都离不开准确的学术语言表达。

学术语言的特点体现了它在特定的学术语境下完成交际任务的要求,表达的信息内容复杂,涉及的概念抽象,理论性强,所需使用的语言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从交际的角度来看,学术语言之所以难,除了信息复杂之外,原因还在于交际情景不明析,读者对象不确定。学术语言中的人际立场是客观的和权威的。学术语言要求一个非对话体独立观点的构建,而且是“一个坚定自信的作者作为博学的专家提供客观信息”。学术语篇的信息量具有简明和高密度的特点,简洁明了地传递信息,避免无谓的重复。学术写作注重简洁、逻辑明晰,用很少的描述语言概括大量的信息。学术语言在信息组织上,语篇意识通过语篇和章节深入来实现。学术语言中信息的组织根据逐步的逻辑论证,在词语使用层面上,要求使用特定学科的精准术语。最后一个层面是表达一致性,或者说是语言和它所要表达的事实之间的对应。

二、阅读与论文写作关系

任何学术研究,无非都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其实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而“论文写作”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与“论文写作”密不可分。“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学习型阅读、娱乐型阅读、研究型阅读。学习型阅读的目的在于学习,在于知识记忆;娱乐型的阅读在于休闲、消遣;而研究型的阅读,它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区分了这三种阅读,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与“论文写作”直接相关的阅读便是研究型的阅读。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分析,所谓“研究型阅读”,就是要求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搜索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对比、鉴别、诠释,从而达到解决某个问题的阅读方式。在论文写作中,比较常用的“研究型阅读”有以下方式:

(一)疑问式阅读法。在学习型阅读阶段,阅读者往往把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和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质疑,尤其是对于经典的作品和权威学者的学术著作就更是如此。在学习知识的阶段,知识被看成是非常神圣的东西,这毫无疑问,在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知识背景的时候,这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学生在阅读所有著作时应持有的态度。无论你所阅读著作的作者地位有多高,名气有多大,都不应该被置于疑问的眼光之外。特别是理论著作和研究型的论文,读的时候就要质疑它,他的结论有根据吗?他所采用的论据可靠吗?他所运用的推理合乎逻辑?

疑问式阅读对于学者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无非是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构成的,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有无提出质疑的眼光和能力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套用古人的话说叫“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宋・陆九渊)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怀疑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而不是轻率地否定一切。

(二)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的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把知识归纳成条或要点,然后努力把它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说这一点和那一点之间,这本书和另一本书之间,这个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差别,一般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可以说这个阶段读书的目的还比较笼统,如果说有目的,那么增加知识就是主要目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这时候读书的目的性比较强,不仅读书的时候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他在遇到一种新的理论、一个新的观点、一条新的材料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些对解决其所研究的课题有什么用处和帮助,这就是联想式阅读。

进行联想式的阅读,有两个环节很重要:第一个环节是要建立学术基点。什么是学术基点呢?所谓的学术基点其实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或者是一个研究领域,或者是一个研究对象,或者是一种学术观点,总而言之,应该是自己相当熟悉、经常思考并试图解决的东西。当研究者阅读其他著作的时候,就会和自己所关注的学术基点产生学术性的联想,许多新见解就是在这种联想中萌发的。第二个环节是要具有比较敏锐的、触类旁通的感觉和能力。就是说通过联想,发现新现象与自己的学术基点的内在关联,体会它们在哪些方面是相通的,在哪些方面是相异的,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等等。具备了上述两点,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和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结语

学术论文写作的三要素即:学术语言、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这三者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思维是中介工具,语言表达准确和学术内容深度是规则。学习者通过科学思维的中介作用,依照学术语言和内容深度,达到学会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学生学术论文习作中常出现语言和思维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作为教师,应当给出准确语言表达、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三方面的建议和反馈。当学生知道如何论证,该写什么,选择怎样的语言形式后,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葛冬梅, 杨瑞英.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现代外语, 2005(2).

深度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1.1学术论文研读量较为缺乏,研读深度较浅

尽管在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中,教师总会要求本科生在日常要增加对学术论文的阅读量,这对于本科生熟悉学术论文的基本逻辑、专业术语和写作模式颇有益处,但部分本科生却充耳不闻、置之不理,本科生的阅读量不足的突出表现之一在他们呈交的各类课外学术研究课题申报书中可见一斑,如申报书中基本上没有文献梳理与述评的部分,研究问题的提出缺乏必要的文献基础,研究的内容与现有研究的关系没有涉及,甚至有些申报书连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都模糊不清,等等。虽然有些本科生的课外阅读量较为充分,但就阅读的内容来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实用性较强的期刊与文献,例如行业动态、管理实践等,而对于那些学术味道浓厚、最具学术权威性期刊以及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了解却置之甚少。就阅读的深度而言,他们一般只会浏览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等内容,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却基本都一一略过。总而言之,本科生的阅读量仍较为缺乏,阅读深度过于肤浅,而且多为短期行为,缺乏对权威文献的精读与思考。

1.2学术论文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

在工商管理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本科生常常抱怨不懂得如何检索学术论文,而且学术论文中的专业术语繁多,内容晦涩难懂,尤其是不少工商管理研究的前沿文献属于令不少本科生阅读前就心生畏惧的外文资料,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难以把握,对文献的发展脉络模糊不清,这些都说明了他们尚未掌握学术论文的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他们没有在认真领会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的资源自选主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从而未能形成实用的文献检索技能;第二,他们对学术论文里提出的研究问题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没有感性认识,不明白其要解释的管理现象的概貌和细节,从而难以理解论文作者研究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与重要性;第三,他们对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了解较少,对学术论文中各部分的作用不明确,从而难以捉住学术论文的精华部分;第四,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众多专业学习中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把握不到位,从而难以读懂学术论文中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内容;第五,虽然目前本科生的外语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他们往往缺乏对专业外语的系统学习与训练,从而对专业词汇以及专业文献中出现的大段长句、难句感到无所适从。

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的改善对策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质量的提升。

2.1优化课程考核评定方式,促进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目前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考核往往是形式大于实质,其对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成绩评定方式,以改变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学习意识与投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加大专业文献研读成果(如书面汇报、课余练习和课堂陈述等)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中的比重,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文献研读习惯和意识。由于大部分本科生都比较关心自己的必修课成绩,因此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上加大对学生专业文献研读成果的奖励力度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启发和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在期末考核中设置一些与专业文献推荐清单中所列内容直接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考前复习时对这些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记忆和理解,促使学生在考前复习中进一步巩固对工商管理专业经典论著的融会贯通,从而促进他们在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2.2提供专业必读书目的详细清单并规定阅读汇报的内容,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推荐研读著作及论文清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该清单中选择规定量或以上的著作和文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分阶段研读这些著作与论文并定期以个人作业或小组作业的形式提交研读汇报,研读汇报主要可包括以下内容:研读著作或文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不足之处及其改进。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详细审阅这些研读汇报并据此分析学生研读专业文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在课堂上澄清这些问题以及提供正确的研读指引,从而有利于切实改善学生的专业文献研读深度。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形成制定选题的文献综述,文献梳理与述评有助于扩充学生的研读面,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专业研读量。

2.3重视传授本科生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研读技巧,培养他们专业文献研读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训练本科生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研读技巧,培养他们专业文献研读能力。教师一方面应该将查阅专业文献的基本技巧通过原理介绍、实例演示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传授的内容可包括查阅途径、查阅规则、常用文献资源库、权威期刊与出版社清单等。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向学生详细地说明专业文献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模式,并通过选取工商管理权威期刊的经典文献作为例子,深入浅出地展示高质量的专业文献具有的共同特征以及判别专业文献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由于研究方法存在多样性(如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均有多种方法),故在归结工商管理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时,教师除了澄清专业文献的共性特征以外,还应该重点向学生介绍基于不同方法形成的专业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优点与缺点等,从而让学生在研读专业文献时能够有清晰的标准和蓝本作借鉴。此外,教师通过选取工商管理外文权威期刊的经典文献作为精读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作业的形式进行训练,引导各小小学生置身于专业文献的写作背景中,重点培养他们掌握专业文献是如何提炼研究问题、如何进行概念界定和理论建构、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以及如何运用它们、研究结论与研究价值如何形成、如何从文献中发掘出与研究领域相关的线索等关键研读问题的知识和技巧,促进学生形成专业文献研读的逻辑思维和能力模式。

深度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远程教育;国际视野;显示速度;显示广度;显示深度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0)03-0013-07

一,引言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中国远程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此,国内专业学术期刊每年都有大量的报道。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多元对话语境,因此,我们有必要跳出本民族语境,在国际视野里了解国外同行、域外文献是否关注我国的远程教育?他们是如何关注的?关注的热点又是什么?“他者”如镜,这样的追问或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我国远程教育的反思与进步。

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由国外学者把持话语权的学术期刊、国际会议录的检索与分析,考察中国远程教育有哪些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呈现在他人的语境里,测度国家层面上对中国远程教育的关注程度,观察中国远程教育对世界远程教育的贡献程度,以及中国远程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认知中国远程教育的新视角。

二、研究设计

(一)操作定义

中国远程教育的国际显示度,是指中国远程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交流平台的显示速度、显示广度和显示深度。其具体观测指标分别为:(1)显示速度:文献总量及其年度分布、年均增长趋势;(2)显示广度:文献作者的空间分布、机构分布,文献载体(显示渠道)分布,研究热点领域分布;(3)显示深度:文献的被引频次、被引趋势,年均引用次数,h指数(h-index),施引文献的学科领域分布。该指标反映了文献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影响面。

(二)样本采集

以Thomson Reuters公司开发的学术文献数据库ISI Web ofKnowledge(WOK,V4.8)为检索平台(htttx//apps.省略/),以distance education、networked education等20多种被不同国家广泛应用的“远程教育”特指术语为主题词(TS),结合China、Chinese、Hang Kong、Taiwan、Macao等关键词界定作者机构所在地(CU=国家/地区,AD=作者地址)或为文献主题词(TS),对三大引文数据库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A&HCI(Arts&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ISI会议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Science&Humanities),进行全库(截止2009年底)的主题检索(检索式:TS and TS,TS and CU,TS and AD)。此外,对WOK收录的远程教育主要学术期刊日,检索期刊所有年份的文献主题(TS2)和作者机构所在地(CU,AD)。共析出文献2312篇(检索日期2010-03-16)。在检索结果中,去除其他类型的文献(review书评、discussion讨论Jetter通讯等),仅保留类型为论文(article,paper)的数据,经过排重和进一步的研读,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目的,共2142篇论文(见表1),我们据此建立本研究所需要的样本数据库,并用EndNote软件进行管理。

WOK的核心内容是经过严格评估的,来自期刊、会议录、专利、学术网站的多学科的信息,因此从中抽取的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三)分析方法

对析出文献,采用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主要从论文和引文两个侧面,根据前述观测指标,对中国远程教育在国际视野里的显示速度、显示广度、显示深度进行客观系统的量化描述与内容分析。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是WOK平台的检索结果分析工具、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和文献计量分析软件Bibexcel。

三、研究结果

(一)显示速度

WOK收录的远程教育文献,最早发表于1974年。在1974-2009年,域外远程教育文献(Y)总量达15416篇。其中,以“中国远程教育”为研究主题的文献(Y)始于1976年(1篇),此后断断续续地在1989、1990、1992、1993年分别有3、1、2、1篇文献,自1995年未有间断,至2009年共收录2142篇,约占总量的14%(见图1)。

图1显示,自1998年以来,中国远程教育的国际显示速度与国际远程教育文献量的发展速度大致同步。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与可比性,以1995年为基准年对文献数量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模型Y、Y。模型Y表明,域外文献对中国远程教育的报道量平均每年增长30.5篇。占国际远程教育文献年均增长量(132.42篇)的23%。这一增长趋势表明,中国远程教育的国际显示速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在我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引起国外同行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显示广度

显示广度的观测指标,主要由文献作者的空间分布、机构分布,文献类型及其载体、语种、出版物,以及文献的研究领域分布等构成。

1,作者空间分布

WOK收录的“中国远程教育”的主题文献,其作者主要分布在20个国家与地区。按第一作者计算,以我国作者文献量最多(2068篇,96.55%,其中大陆作者58.45%,台湾作者37.25%,香港作者0.75%,澳门作者0.09%),国外作者(74篇,3.45%)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15篇,0.70%)、美国(14篇,0.65%)、英国(12篇,0.56%)、日本(10篇,0.47%)等9个国家。在我国为第一作者的文献中,有134篇(6.26%)属于国际合作成果,国外合作者主要分布在美国(53篇)、澳大利亚(20篇)、英国(15篇)、加拿大(15篇)、新加坡(8篇)、日本(6篇)、韩国(4篇)等19个国家。

2,作者机构分布

对作者机构的统计发现,绝大多数来自传统高校,此外还有企业和开放大学(见表2)。在传统高校中,发文最多的机构(N≥50)依次是台湾中央大学(8l篇),香港城市大学(7l篇),

台湾淡江大学(70篇),台湾成功大学(59篇),香港理工大学(52篇),清华大学(50篇)。在开放大学中,发文最多的机构(N>t10)依次是英国开放大学(15篇),香港公开大学(11篇),此外中国电大系统有6篇(其中,中央电大2篇,浙江电大2篇,湖南电大1篇,广东电大1篇)。另有71篇文献的作者机构未加标注或标注不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精度。

3,显示渠道分布

中国远程教育的国际学术报道主要集中在589次国际学术会议和184份域外专业学术期刊(分别见表1、表3、表4),文献类型主要为会议论文(1630篇,76.10%)、期刊学术论文(512篇,23.90%)。所用语种绝大多数为英语,占99.40%,中文仅占0.60%。

表1、表3显示,国际学术会议是中国远程教育国际显示的主渠道,对促进中国远程教育的对外宣传和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中ICCE会议于1989年起源于中国台湾,后逐步发展成为亚太计算机教育应用协会(APSCE)最核心的活动与交流平台,成为全球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领域学者的盛会。ICWL首届年会于2002年在中国香港举办,此后中国又先后承办了第3、4、7、9届会议,为世界各地的教师、学者、技术专家以及实践人员共同探讨促进基于Web学习的技术、教学和管理等,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4,热点领域分布

情报学研究表明,利用词频分析法可以发现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据统计,将近一半的关键词出现在相应的文章标题中”,“由于一篇文献的关键词或主题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因此,如果某一关键词或主题词在其所在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则可反映出该关键词或主题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一,“高频词可以很好地反映某一领域的关注热点”。因此,在文献计量分析与领域聚类时,遵循这样的基本假设:“一篇论文的题目、关键词或摘要中出现了某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关键词中的任意一个,即认为该篇论文隶属于该学科领域;如果一篇论文的题目、关键词或摘要中同时出现了若干个学科领域的关键词,则该篇论文可以同时归入几个学科类别”。

关键词是文献主要研究内容及其领域的映射。根据共词(共现)分析理论,当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献中时,这两个关键词即存在共词关系(Co-word),亦称共现关系(Co-oc-currence)。关键词共词的频次越多,表示它们研究的主题越接近,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越密切。共词分析属于内容分析方法的一种,通过对能够表达某一学科领域研究主题或研究方向的专业术语(如关键词)共同出现在一篇文献中的现象的分析。以判断学科领域中主题间的关系,按照这种“相关”和“相似”原理将一个学科内重要文献的关键词加以分类,可以直观地显示该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展现该学科的研究结构。

本研究利用该方法分析中国远程教育的国际显示热点。通过文献计量分析软件Bibexcel,收集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并经过同义词归并处理,然后根据词频高低找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共获得关键词2939个(总频次8505)。这里选择词频≥10次的关键词进人高频关键词表(其他关键词则进入备用词表),从而确定了共有163个关键词的高频关键词表(频次为4353,占总频次的51.18%,限于篇幅,表略)。

为进一步考察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我们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共现)分析,生成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163x163),然后利用SPSS软件,选择离差平方和法与Phi-square Measure方法,对共词矩阵进行分层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见图2)。

通过高频关键词的频数统计、共词聚类和进一步的内容分析,中国远程教育的国际显示热点领域可以概括为:远程教学与学习、媒体和技术、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远程学习者与学习支持服务、远程教育管理、评价等六大方面,领域分布及其高频词频次占比见图3,它们呈现出中国远程教育对国际远程教育的贡献面。

(1)远程教学与学习。高频词29个(占高频词总数的18%),共计频次1251(占高频词频次的29%)。该领域主要揭示、解释和描述远程教学和学习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教与学的模式、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等。如:在线学习(e-Learaing,web-based learning),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协作学习(eollah,orafive learning),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个性化学习(personalized karaing)、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网上导学(web-based tutoring,web-based instruction),网络教学(web-based teaching),网络培训(web-based training),教与学的策略(tcaching strategy,learn・ing strategy,instructional strategy),教与学的模式(1earningmodel,teaching model,instructional model),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modem distance education pmjeet for the ruralschools,MDEPRS),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等。

(2)媒体和技术。高频词77个(47%),共计频次1824(42%)。这是显示度最高的热点领域,该领域也是国内专业期刊近年来报道较多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涉及相关媒体、技术的特征及其在远程教育中的选择、应用,技术标准,媒体资源和技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如:Hypermedia、Image、In,ternet、Multimedia、WWW、Video等媒体;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语义模型(SemanticModel),资源推荐模型(Resource Recommended ModeI)等模型;评估系统(assess system,evaluate system),课件创作系统(authoring system),课程管理系统(COUrSe management sys-tem),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学习(管理)系统(1earning sys-tern,e-learning system,web-based learning system,learningmanagement system),现代远程教育系统(modern distant edu-cation system),答疑系统(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推荐系

统(recommender system),支持服务系统(supporting system),导学系统(tutoring system,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视频会议系统(video-eonfereneing system),虚拟实验系统(virtual ex-periment system),多系统(multi-agent system)等系统;教育技术(eduemional technology),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数据挖掘(datamining),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技术支持下的学习(teehn010gy-assist-ed learning),(mnlti-agent,intelligent agent,agent technol-ogy),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3D、Gfid、ICT,VRML,Web 2.0、Wireless等技术,(学习)技术标准(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1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中国教育技术标准(Chinese e-ducation technology Stalldards),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Sharable Contant Obiect Reference ModeJ,SCORM),学习物件元数据(karning Object Meta-data,LOM)等标准;教学平台(1earning platform,teaching platform,e-learning platform),虚拟实验平台(1aboratory platform,virtual 1aboratory)等平台,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e-learning environment,adaptivelearning environment,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virtualclassreom等虚拟学习环境。

(3)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高频词21个(13%),共计频次486(11%)。涉及远程教育课程和资源的教学设计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原则、模式、流程和方法。如,项目反应理论(IternResponse Thaory)、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re Load Theory)、认知学习(Cognitive Larning),认知建构(Cognitive Structure),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概念图(Concept Map),知识建构与习得(knowledge building,knowledge construction,knowl-edge acquisition),网络学习框架(web-based Iearning frame-WOrk),分布式协作框架(distributed coHaboration framework),教育本体建构(educational ontology construction),建构技术(construction technology)等理论、模式和框架;导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pedagogy),学习设计(learning design),交互设计(interactive design,interaction design),课程设计(cursicu-lum design,course design),学习活动设计(1earning activity de-sign),教学材料设计(teaching material design),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知识点(knowledge point)等设计;交互式学习(Interactive kaming),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社会交互(social interaction),虚拟交互技术(virtual in-teractive technique),生-生和生-师交互(student-student andstudent-teaeher interactions),在线交互(online interaction,on-line discussion),交互反馈(interactive feedback),交互分析(interactive analysis),交互与协作(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小组交互(group interaction),虚拟交互(e-interaction,cyber face-to-face interaction),多种方式的交互(multimodalinteraction),异步交互(asynchronous interaction),情感交互(affective interaction)等,课件(CAI,courseware),网络课程(web course),虚拟实验(virtual experiment),教与学的资源(tcaching resource,learning resource)等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4)远程学习者与学习支持服务。高频词19个(12%),共计频次413(9%)。主要涉及:远程学习者主要特征、需求,促进远程学习者完成学业的各种支持系统、支持模式和策略、支持服务、支持技术等。如,学习者模型(student model,learner model),兴趣模型(interest model),行为模型(behaviormodel),在职学习者(vocational student),残疾学习者(disabledstudent),孤独学习者(is01ated student),辍学(Dropout);学习者的态度(student,s aRitude),学习动机及其提升策略(learn-ing motivation,motivation promoting strategy),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内隐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学习动力(1earning dynamlcs),学习风格(kaming style),自我效能感(seIf-efficacy),情感缺失(emotion deficiency);虚拟,在线,网络学习社区(virtual/online/networked/Web-based/learningcommunity);学习资源服务(learning resource service);网络教

育服务(networkcd educafion services),基于网络的服务(Web-based services),个性化服务(Personalizcd service),图书馆服务(library service,digital library),教与学的服务(learn-mg service,teaching services,e-tutor),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等。

(5)评价。高频词12个(7%),共计频次284(7%)。主要涉及评价的有关理论、模式、方法、技术和相关标准。如,评估模型(evaluation model),测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等,同伴评价(peer assess-merit),自我评价(self-assessment),评估方法(evaluationmethodologies),网上导学评估(evaluation of web-based in-straction),学习过程评价(learning process assessment,learningportfolio),评价标准(assessment criteria),评估策略(evaluationstrategy)等方法策略,学习绩效(1earning ect,learning effi-ciency,learning performance),导学绩效(instruction efficiency)等绩效评价,学习诊断(1earning diagnosis),错误诊断(fault di-agnosis),学习中的误区诊断与修正(learning misconceptiondiagnosis and modification),满意度评价(learning satisfaction,learner satisfaction,user satisfaction)等。

(6)远程教育管理。高频词5个(3%),共计频次95(2%)。涉及远程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教学质量、效率和效益、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管理。如,教育教学质量(educational quali-ty),学习质量(quality of learning),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教学改革与创新(teaching reform,teaching innovation),网络教育绩效(network education effectiveness),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教学管理(tcaching management),服务管理(service management),学习资源管理(management oflearning resource,coarse management),组织管理(Organizationmanagement)等。

(三)显示深度

文献的学术影响来自于两个方面:发表在有影响的、重要的学术期刊或出版社;得到大量研究论文和著作的引用。文献被引用,说明它所含的知识和信息在科学交流系统中被人利用了,因此文献是否被引用以及被引频次,可用于其学术水平、价值和影响的测度。在这里,我们主要以样本文献是否被他人引用以及被引时间、被引频次、h指数、被引趋势、被引领域等来测度该成果的学术影响,进而观察“中国远程教育”的国际显示深度。

1,被引频次与被引时间分析

据WOK的检索结果报告,截止2009年,前述2142篇论文总被引2570次,年均引用次数77.88,每项平均引用次数1.2,h指数22(表示有22篇论文至少被引用22次)。排除作者自引后,总他引频次1861次,他引总占比为72.4%。

引文发表的时间是测量学科思想传播方式和增长模式的一个重要指标㈣。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与可比性,表5选取1995-2008年间的数据,列示了分年度的平均总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平均每年增长26.89次(线性回归模型y=26.89x-22.176,R=0.655)。平均总被引时窗显示,1995-1999年间发表的论文。在可供观察的发表后的10-14个时窗中,只有最后1-3个时窗的被引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对应时窗的总期间平均水平,这种情况从2000年开始发生改变,在可供观察的9个时窗中,有7个时窗的被引指标超过了对应时窗的总期间平均水平;自2001年,所有时窗的被引指标持续在当年即达到或超过了对应时窗的总期间平均水平。因此,可以认为,2000年是一个较合理的中国远程教育国际学术影响与显示深度的分界点,此后发表的论文很快就在当年或相邻时窗被大量引用,从而快速进入到学科学术思想环环相扣的发展链条之中。可见,随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国际学术影响在明显加快,国际显示深度在明显提高。

图4被引趋势显示,在后的7年内,其平均被引频次增幅明显,学术影响力与显示深度不断提升。从第8年开始,其增幅为负值,表明其学术影响亦随之进入明显的衰退与老化,同时也意味着,随着样本基数的减少,较早发表的论文在样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被引频次明显低于近期的被引频次。这反映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学术贡献、国际显示深度的变化曲线,及其领域知识的新陈代谢。

2,施引文献分析

合计施引文献量2289篇(其中他引1753篇)。这些文献主要发表在550余次国际学术会议(主要的同表3)以及300余种学术期刊(主要的同表4)。这是中国远程教育发挥学术影响与国际显示深度的主要途径。

引文的国别归属是判断一门学科国际交流多少、学科国际化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上述施引文献的作者主要集中在中国(1220篇,53.3%,其湾31.89%、大陆21.19%、香港0.22%)、美国(244篇,10.66%)、英国(110篇,4.81%)、西班牙(80篇,3.50%)、澳大利亚(71篇,3.10%)、加拿大(65篇,2.84%)、韩国(58篇,2.53%)、土耳其(56篇,2.45%)、新加坡(55篇,2.40%)、希腊(49篇,2.14%)、日本(43篇,1.88%)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限于篇幅,此仅列出N≥40篇的)、近1000个机构(大学、公司、研究机构等)。引文作者的地域与机构分布表明中国远程教育国际显示深度具有较广泛的空间分布。

依据WOK的学科分类精细检索报告,施引文献涉及教育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工程学、情报学、管理学、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社会学、语言学、工效学、电子电气工程、卫生保健等130多个学科领域,尤其大量集中在教育学、计算机

科学领域。这表明“中国远程教育”的主题文献具有较广的学科影响面,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知识基础。

四、结论与讨论

第一,本研究以具有世界影响的ISI Web of Knowledge为数据源,采用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主要从论文和引文两个侧面,测度中国远程教育在国际视野里的显示速度、显示广度和显示深度,观察中国远程教育对世界远程教育的贡献,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中国远程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种新方法、新视角。

第二,中国远程教育为国际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得到了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具有较快的显示速度、明显的显示广度和一定的显示深度,国际显示度不断提升。

1,显示速度

中国远程教育在国际视野中的显示始于1976年,自1998年我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中国远程教育的国际显示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在2001年以后增幅明显),其发展趋势与国际远程教育大致同步。

2,显示广度

作者的空间与机构分布、显示载体分布表明,本土学者是中国远程教育国际显示报道的主体,尤以台湾、香港的学者最为活跃(这与此前的有关研究结果㈣是一致的)。他们遵守共同的学术规范,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外学者把持话语权的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成果,为宣传中国远程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热点研究领域主要聚集在媒体和技术(42%)、远程教学与学习(29%)、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11%)、远程学习者与学习支持服务(9%)、评价(7%)和远程教育管理(2%)等六大方面。在教与学的模式、教与学的策略、农远工程、媒体选择与技术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标准研制、课程和资源的教学设计与开发、交互、学习者特征、学习支持的模式策略和技术、学习绩效评价、数字版权管理等方面的大量实践探索,为世界远程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本土经验,在“实践探索研究”领域显示了中国远程教育对世界远程教育发展的贡献面。相比较而言,理论研究的国际显示比较薄弱,缺少远程教育一般原理的研究,缺少被广泛引用的理论成果,这说明中国远程教育在对国际远程教育的理论贡献方面尚待突破。

3,显示深度

研究成果是否被引用及其被引频次、被引时间、引文的国别归属,是该成果在业界产生影响与占有地位的重要测度。中国远程教育研究成果年均引用次数77.88,总被引频次平均每年增长26.89,他引频次总占比高。平均总被引频次时窗显示(见表5),在后的7年内,其平均被引频次增幅明显,学术影响力与显示深度不断提升,其学术影响力的峰值时段集中在后的第6-7年。2000年以后,当年发表的论文很快就被大量引用,体现出明显的学科思想的继承累积性、领域知识在单向度上直线状的逻辑积累和纵向深入的发展。这表明,中国远程教育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尤其在2000年以后,这种影响明显加快,国际显示深度随之明显提高。施引文献的作者地区分布反映了中国远程教育具有较广泛的国际交流和一定的学科国际化程度,施引文献的学科领域分布则反映了学科影响面、学科问的横向交流与交叉引用,同时也镜像反映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学科基础还在进一步完善中,需要借鉴引用相关或相邻学科知识以塑型其学科基础,其显示深度与影响力尚可进一步提升。

第三,基于WOK的中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国际论文分析,显示出中外研究者在国际视野里共同勾画的中国远程教育的基本轮廓,但是,与中国远程教育的实际全貌相比,这些显然是局部而非全面的。如,开放与远程教育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评估、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远程教育的经济学研究、远程教育政策法规研究、专业人员培养研究、远程教育院校与系统的发展、远程教育文化等等,在国内学术期刊报道较多,但在WOK收录的文献里极少涉及。究其原因主要是国际强势语言与民族语言的矛盾阻碍着平等的国际交流。域外学者接触、关注中国远程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合作项目、我国学者在域外发表的英语论文,大量的母语文献因为语言障碍而隔断了交流,其英文摘要并未起到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㈣。这启示我们:只有世界性的媒体,才有世界性的传播,通过进一步加强国内远程教育专业期刊的自身建设,突破国际强势语言与民族语言的交流阻碍,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加大研究成果的国际化,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远程教育的国际显示速度、广度和深度,进而在国际化视野中促进中国远程教育的学科建设。

第四,立足国际视野,关注中国远程教育的国际显示度,对于我们的自觉、自省具有深刻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国际化的眼界,树立研究成果的国际意识,在国际交流中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和对世界远程教育发展的贡献。同时也需要本土情怀、对中国实践的理解和尊重,以中国的方式、民族的话语来论说中国的问题,警惕沉浸在他人语境里、以寻求依靠西方的身份认同作为实现自我认同的途径。

深度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60-03

学术期刊是经过同行评审的、专门发表学术论文的、涉及专业性学科的杂志,以展示专业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为目的,论文要求原创研究、书评或综述等形式发表。学术期刊作为专业期刊,对编辑的个人能力要求很高,尤其对审稿阅读能力的要求更高。受其职业特征的限制,学术期刊编辑的具有特殊性,与一般读者阅读论文有所不同,往往采取多视角、多层次的阅读方式。

学术期刊编辑阅读,主要指其在审稿过程中发生的阅读行为。它既不同于一般读者阅读学术论文,也不同于普通期刊编辑的阅读。学术期刊编辑阅读对象为学术论文,由于论文内容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故其阅读过程具有专业性特征。

从论文的阅读顺序来看,学术期刊编辑先于读者阅读论文,具有超前性特征。从这一角度来看,“学术期刊编辑阅读论文不仅在审查学术论文是否达到出版要求,还在为读者把关,挑选能够满足读者需求的论文”[1]。故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中若能正确地解读论文,可为读者挑选出优秀的学术论文,使论文在阅读过程中展现其自身价值,使读者获得收益。反之,若解读失误,则也会误导读者,使论文的错误学术观点扰乱读者。

正如上述所言,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审核稿件,并在此基础上挖掘论文的可塑性。由于很多作者并不熟悉出版要求,所以投稿论文多为“毛坯”稿,需待编辑进行加工后才能正式刊用。作为学术期刊而言,为整肃学术严谨性,提高学术论文质量,学术期刊编辑在读稿、审稿过程中,还需要补充相应的学术知识,以使自己能够读懂论文,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加工。故需要学术期刊编辑具有良好的专业学术知识,以能够胜任论文加工工作。

“编辑与作者应保持‘发现、培养和拥有’的多重关系。”[2]这一点在学术期刊编辑与论文作者之间展现得淋漓尽致。编辑往往就期刊宗旨、栏目设置与版面要求等出版问题与作者商讨交流。故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阅读中,多与论文作者保持良好的互动沟通。一方面,双方可就学术问题进行切磋探讨,编辑通过交流了解论文作者的写作初衷,并通过交流了解论文成果及相应的学术观点;另一方面,互动交流可有效避免编辑对论文的误读。

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的阅读多少带有“奉命行事”的意味,受期刊和读者的双重委派寻找适宜期刊风格、学术水平且适宜读者阅读的学术论文。从这一点来看,学术期刊编辑阅读具有使命性特征。作为读者来讲,阅读是自由的、由兴趣而导致的行为;而对编辑来讲,阅读是工作,是期刊和读者赋予的使命。故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时多采用线性阅读的方式,对来稿从头到尾悉心阅读,以对稿件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当然对文中一些学术理论较强的片段,还需反复阅读,以加强对论文的了解,便于做出最终审核判断。

编辑在选择稿件时,“应根据学术论文的创新性、专业性、学术价值、可行性和科学性来判断”[3],是科学的、理智的、综合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而并非感情用事,凭借个人好恶来遴选稿件。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阅读时,应保持平静、理智的心态,警惕感性占胜理性,盲目审稿。

学术期刊编辑阅读的五大特征,决定了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的阅读方式,也展现出深度阅读对学术期刊编辑审稿的重要性。

学术期刊编辑阅读深度问题探讨,是特指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的阅读行为。学术期刊不同于普通期刊,“对于稿件的专业性、创新性、权威性和实操性要求较高,且需具有独特的立场、形式规范等要素”[4]。在稿件审核过程中,对编辑阅读深度的要求较高。

(一)阅读突破“为我”,转向“为他”

一般读者是为自己在阅读学术论文,故多凭借自身兴趣或学术研究需要阅读,即“为我”阅读以实现精神层次的满足,实现提高理论修养和学术水平的目的。而学术期刊编辑阅读学术论文,首先是出于完成本职工作的需要,其次是职业使命的触动,一方面要为期刊遴选适宜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一方面为引导读者的阅读方向,为作者提升知名度,即“为他”阅读。这是一种基于任务使命下的阅读,带有被动的阅读倾向。而“为他”的多重阅读目的也使得学术编辑阅读具有多层次、深层次的使命,无形中增加了阅读的深度。

(二)深度阅读以强化专业学术水平

学术期刊作为专业性期刊,为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的专业性论文集。对于稿件的质量和学术价值要求较高,故对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学术水平也具有相当的要求。一方面,“术业有专攻”,作为学术性期刊的编辑,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专业学术水平,否则在审核稿件时,对于专业术语、专有名词一头雾水,既会埋没学术论文的价值,导致沧海遗珠现象,又会降低学术期刊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还扮演了“伯乐”的角色,通过遴选学术论文,可以发现学术新星,为专业领域挖掘人才。故编辑在审稿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深度阅读来强化专业学术水平,以保障自己扮演好“伯乐”角色。

(三)深度阅读以维护学术期刊的纯洁性

深度阅读在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学术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加深了编辑对学术论文的理解,便于保护学术期刊的纯洁性,抵制“伪学术”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这是学术期刊维护学术发展的使命,也是对社会的责任。“当前学术论文的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完善科研成果考核机制是一方面,作业一线编辑是接触学术论文的第一人,加强学术期刊编辑的自律性是必要的,但深度阅读所带来的学术水平提高,为学术期刊编辑甄别真伪奠定了基础。”[5]作为我国这样一个学术大国,高质量学术论文却寥寥无几。深度阅读有助于学术期刊编辑在审核稿件时发现优质论文、提高我国学术论文的整体质量。

(四)深度阅读以维护学术期刊的独立性

每一本期刊都有其创刊主旨,有其独立的风格。特别是学术期刊,作为专业领域或行业的风向标,其独立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今,受转载、引用率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之期刊经营策略、学术导向等内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当前学术期刊千刊一面,缺乏独立特色。深度阅读的宗旨是加强编辑对论文中学术成果的了解,在执行期刊办刊宗旨、维护期刊风格的基础上,可避免学术趋同的论文同时刊出,对与学术期刊风格相异的论文也可弃用,以维护期刊的独立风格。

在学术论文的审核过程中,编辑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既是学术论文的第一读者,又是最终审判者。学术期刊编辑不同于普通期刊编辑,除必备的职业素养外,还需要深度阅读,以使自身具备驾驭学术论文的能力,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实现与作者的良性沟通,以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

(一)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保持学术态度和阅读深度

作为学术期刊编辑,不断学习,保持职业嗅觉,是必备的职业素养。而阅读作为编辑的一项基本功,更须做到“日日新”,及时关注专业领域或行业的学术动态,洞察学术热点,才能使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思维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为审稿奠定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编辑在保持学术态度的基础上,坚持深度阅读。并不局限于投稿,而是与学术相关的书刊报,国内外论文。尽管编辑不是“专家”,但仍须成为一名“杂家”,以保持必要的学术嗅觉。

(二)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保持与作者的对话能力

从学术期刊编辑超前性、加工性、互动性、使命性、理智性五大阅读特征来看,深度阅读可提高编辑与作者的对话能力,而这种对话是编辑审稿过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学术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色彩,编辑至少应以“半专家”的身份来完成审稿工作,否则无法与作者实现平等对话,更无资格站在审核者的立场来评价作者的论文或学术成果。一旦学术期刊编辑缺乏专业学术知识、缺乏独立的学术见解,那么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与作者对话的能力。但并非所有编辑都具备极高的专业学识,深度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既然先天不足,就要靠后天将勤补拙,通过深度阅读来努力提升学术素养,以使自身具备与作者平等对话的资格和能力。

(三)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保持职业素养和阅读力

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审稿过程中,要求编辑完成深度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每一篇投稿的学术成果和写作主旨,用科学发展观来审核论文,不埋没学术人才为宗旨,尽力挖掘学术新星,以为专业领域注入新生力量。

从学术期刊的使命来看:一是展现学术成果;二是推动学术原创;三是挖掘学术新星。而学术期刊编辑正是这三重使命的实施者、执行者,深度阅读可帮助编辑发现优质论文,搭建与作者的深度对话平台,挖掘学术新星,已成为编辑的必修课。

学术期刊编辑不同于普通期刊编辑,对于学术论文的阅读能力要求很高,要具有多视角、多层次阅读的能力,能够对学术论文进行加工、与作者互动等。在阅读深度方面,学术期刊编辑在专业学术水平方面至少能保证其读懂学术论文,对于论文中所阐述的学术理论能够“去伪存真”,维护学术的“公器”之本。另外,学术期刊编辑还需端正阅读态度和思想意识,通过构建与作者的沟通平台,强化编辑的学术责任感,认识深度阅读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魏群. 强化学术期刊编辑的责任感[J]. 新闻爱好者, 2011(18):144-145.

[2]李记松. 匿名审稿制下的编辑与作者关系――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为中心[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5(01):152-157.

[3]裴栓保. 谈学术期刊编辑选稿的五个视角[J]. 编辑之友, 2014(11):80-83.

[4]刘西琳. 学术性:学术期刊生命之所系――论学术期刊的性质、特点及编辑要点[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27-35.

深度学习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文献资料

一、关于毕业论文

1.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通常是有一定长度并用相应的文献资料来支撑的学术文章。这种文章专对科学领域中的某些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创见性。完成一篇毕业论文,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尝试着去发现一个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并能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发现的问题。这种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学生从事独立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展示自己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一次良好机会。

2.本科毕业论文的性质

1981年我国开始实行学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毕业论文是审核本科生能否获得学士学位的项目之一。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本科生毕业论文具有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生学业成绩的特性。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重大。正因为如此,腾建姣强调说,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本科院校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谢安邦把本科毕业论文看成是对本科学习阶段的最后一次综合性的学习成果的全面检查,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检测,也是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检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顽强的意志力、责任心和科学精神等。既包括智力的因素,又包括非智力因素。占梅英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检测本科生将课堂知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践活动。论文写作不是外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活动,而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本科生综合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张春芳指出,通过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实现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生形成创新能力并训练自己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

二、从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看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在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中,撰写毕业论文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从进步主义教育哲学的主张来看,这个过程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做中学的过程。读了四年大学,对于学生们到底从学校获得了什么,获得的东西是否有效、有用等疑问,或许可以从学生们撰写出的毕业论文中找到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的答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颜静兰、倪巍才主张说,本科生做毕业论文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要强调个性化辅导和发挥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该在做论文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诚实的治学作风和态度。

王春将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概括为四方面:

(1)学习主体主动建构、重组知识体系的过程;

(2)师生交流互动的多元学习模式构建过程;

(3)学习主体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培养过程;

(4)教师以论文指导为资源进行的反思与学习过程。

撰写论文的过程体现出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因为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对学生和教师来说均具有非凡的意义。从学习主体主动建构、重组知识体系的过程来看,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大多数学生走出了事实性知识模式,并投入产出性学习的研究实践之中。从知识结构来看,英语专业的学生,存在着很多问题。英美文学方向的学生,他们的问题在于文学理论与学习实践脱节。翻译方向的学生,他们的问题是,他们更多地只会去重视翻译实践和技巧,对翻译理论方面的知识却很浅薄。语言和语言教学方向的学生,他们的问题在于自身欠缺实证研究方法的实践和尝试,虽然具有较为熟练的语言能力,但他们在具有深度的专题研究方面,能力却很薄弱。就写作能力而言,学生在写作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来支撑,无法在论文中展示出应有的思维、推理和沟通能力。按照戴炜栋、王雪梅的说法,就写作能力来看,学生们的外语思维能力不缜密,推理能力不具备批判性和系统性,沟通能力中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正因为如此,本科生们需要在教师指导和自主学习下,重新建构知识体系,重组某一选题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通过对文献或网络信息进行收集、阅读、批判、加工、反馈及整理,构建可用于充分论述论题假设的整套知识和理论。与文科其他专业,如中文、法律、经济专业的学生相比,英语本科生在思想的深度、知识扩展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毕业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正是英语本科生深度参与知识补充、重构和整合的过程。

从撰写毕业论文过程的角度,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还可以从构建师生交流互动的多元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得到论证。我们知道,从选题开始,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就与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合作学习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生生之间有合作,师生之间有合作。在这些合作中,生生、师生之间相互协助、评价、激励,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具体地说,这样的合作可以表现在:

(1)选题相类似的同学之间可以进行合作性的学习和讨论;

(2)学生之间相互鼓舞和激励,克服心态浮躁、只想着、赶着交差的急躁情绪;

(3)组成毕业论文学习小组,以小组的形式互通有无,共享文献资料,互相校对并提出修改意见等;

(4)做实证研究的同学,在研究方法上互相帮忙。比如,帮忙回答问卷或访谈问题。如此说来,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变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团队作战的实践,是未来继续学习的重要训练。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培养学习主体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一培养过程也能体现出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因为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高度个人化的智力活动,面对文献资料中文多于英文、辨别网络文献的真伪十分困难等问题,学生们具备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非常的迫切和重要。从选题、准备书单、找资料、列提纲、撰写论文到做出终稿的整个实践中,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需要学生自觉、自主地查找和研读文献,归纳、整理、分析手头掌握的各种资料,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自主性(self-directed)和研究性(research-oriented)学习自然地也是必然地变成了高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建议中可以看到,学生自主地投入了探索文献和研究方法的学习之中,这个过程将考验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培养他们自身的创新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正因为如此,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和接纳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激发并锻炼他们提出富有创见的、开放的问题,使他们参与到与其最初假设相矛盾的活动中,进行讨论。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看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通过不断地反思,能力和素质都会得到提升。对于论文指导教师来说,毫无疑问,学生做论文的过程为他们提供了进行反思和学习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还是教师以论文指导为资源进行的反思与学习过程。教师被看作典型的具有反思特性的劳动者和实践者。因为,他们常常会在教学实践中遇到许许多多复杂的、疑惑的、不确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的问题,教师首先需要建构或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论,并争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和策略。王春结合自己的经历,认为自己在教授论文写作课、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以学生论文写作为研究资源的整个过程中,既进行了教学反思,也有反思后的研究学习,是有很多益处的。这个过程本身,其实是在实践一种研究方法。如果指导教师在指导的实践中成长起来,他将更加具备教学和科研的敏感性,将更加勤于更新专业知识,主动整合、建构自己的教研体系。这样的教师也更懂得如何鼓励、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最终提高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体系[J].外语界,2006(4).

[2]侯彤,杨玉斌.从英语毕业论文现状反思英文写作课教学[J].理论界,2005(11):237-238.

[3]腾建姣.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1):205-206.

[4]王春,徐彬.英语专业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5]王春.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有效性探析:以本科英语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7):76-78.

[6]谢安邦.本科毕业论文不能取消.软件工程师,2007(7):44-45.

[7]颜静兰,倪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一次对全国112所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操作的调查[J].外国语言文学,2005(4):259-263.

[8]占梅英.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探索:对Z校“三级论文”科研训练计划的个案研究[T].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

[9]张春芳.近五年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调查与思考:以某校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141-144.

深度学习论文范文第7篇

一、初中语文议论文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一切教学活动的进行都应以学生为核心,所以此处的学情是指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进行分析,以及学生的普遍特点、学习方式和需求进行分析。议论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新的学习内容,所以应该以学习的起点能力分析为主。

七年级学生由于刚进入中学的学习阶段,一方面,大多数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会不适应,不易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多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但他们对该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也喜欢表现自己,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一点,多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七年级是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初步阶段,缺乏议论文基础知识。但正是因为这一阶段学习还没有形成定式,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个阶段应该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构建。

八年级学生由于对学习环境熟悉程度加深,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学习圈子,再加上青春期的到来,学生多较为叛逆和贪玩,对学习的热情削减,上课积极性不高,成绩良莠不齐。这个阶段学生的议论文阅读基础较为薄弱,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靠,缺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九年级学生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逐渐成熟,自制力增强,较为懂事,也较易管理;另一方面,考试压力逐渐增大,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细化,有着比较理性的学习态度,学习氛围很好。该阶段,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学习一般达到了较为高层次的理解与运用阶段。

二、根据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基于以上对初中各年级的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由于处于议论文学习的初步阶段,应该以了解议论文基本认识和学会运用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为教学目标,争取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较快掌握新的知识,即学生通过这阶段的学习后能正确辨别议论文文体,掌握议论文的特征。教学内容上,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先选择篇幅较短、内容浅显易懂的先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议论文形成概念性认识,侧重对议论文行文思路和基本的议论文结构讲解。

在七年级的学习基础上,八年级的议论文教学则应该对议论文进行深入的讲解,以初步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和学会使用方法在议论文中进行论证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行文结构为主,使学生对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做到宏观把控,能明白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九年级是议论文学习的重点阶段,应以议论文的分析与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上注重议论文的系统逻辑性讲解,巩固基础知识和议论文阅读训练。这个阶段的学习是初中阶段的学括,学生应该在掌握好议论文的基础知识上,对议论文进行深度剖析,探索作者的思维方法和论证方式,分析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感知议论文的逻辑力量。

三、基于学情的议论文教学方法

1确立总体设想

初中的议论文教学要做到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做到全面了解,即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清楚各册教材中的议论文的分布情况和内容,同时进一步学情分析,细化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议论文学习能力。

2方法教学

议论文的讲解有一些特定的方法,如结构讲解法:为了方便教学,一般把议论文的写作模式分为论证试、评论式、阐释式、辨析式、感想式、引申式等六种小类,抓好这些基本模式,注意段落结构的分析总结以及过渡、总领和归纳等特殊方法的点拨,对学生进行套公式似的的学习训练;要素教学法: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是议论文的基本要素,明确论点在文中的常规位置、论点的种类和各论点之间的关系,分辨不同的论据,总结论证过程,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证方法教学法:不同议论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不同,一般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总结这些论证方法有利于加深对议论文的迁移学习。

3读写训练

课堂的讲解主要起到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作用,要真正掌握知识运用,必须通过一定的实操训练来实现。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就很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议论文的学习最终目的也是学会使用这种文体。关于读写训练,本人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及时规律的训练。

学生的记忆力有一定的时效性,因而在学习之后的实际操作训练是必须的,而且必须是及时的和有规律的。及时即在结束某篇或者某个单元的讲解之后,根据讲解内容的特点布置相关的阅读训练或者写作训练,可以是类似的议论文阅读分析题训练,也可以是运用所学论文中所使用的一些好的论证方法来写一篇小的议论文,加强对所学论证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有规律即必须有一定训练周期,既要符合教学进度和又要满足教学内容的层次要求,来确定周期和写作训练深度,做到由浅入深,反复加强。

(2)丰富训练方法。

教师要敢于打破训练方式的单一性和传统性。频繁采用一般的试题训练和写作训练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新鲜、灵活的训练方法。例如,以当下热点问题开张一次辩论比赛,让学生树立自己的论点,收集生活中有趣的论据素材并组织论证,从而将所学用于实际,既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班级学习气氛,又能在无形中加深对议论文的学习和运用,提高教学效率。

(3)指导论据收集。

议论文的写作,合适的论据使用十分重要,缺乏论据的议论文就显得空乏简单,没有深度。然而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经历有限,在论据方面的收集和运用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扩展或推荐相关类的资料供学生泛读,给予相关论据指点,即扩大知识面可以积累论据素材。也可提醒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或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阅历,积累写作素材。

(4)专题训练与总体训练相结合。

深度学习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艺术类论文教学 艺术类论文指导 艺术类论文撰写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作为高等院校专业教学重要环节的毕业论文撰写,始终是艺术类院校教学的薄弱环节。主要反映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类高校毕业论文现存的问题

1.论文偏记事型,缺乏理论深度。艺术类毕业论文缺乏理论上的深度是艺术类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存在的较为普遍和问题。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的论文是基于服装设计和制作基础上的进一步创作,所以论文很容易成为服装设计和制作过程的说明文,平铺直叙,缺乏对一个问题的观察、思考和挖掘,很难达到论文在理论深度上的要求。

2.论文选题盲目,缺乏论见。艺术类毕业论文选题经常出现或未经深思熟虑与论文内容不符的情况,或者题目趋同没有鲜明论点的情况。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为例,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服饰接近尾声的阶段才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常常受自身服装制成品的限制,加之时间局促,于是匆匆命题,草草了事,凑字数交差的现象常有发生。

3.论文文理薄弱,缺乏规范性。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薄弱的情况。尤其反映在论文上,语言不通顺、上下文不连贯、书面文字口语化,甚至于“的、地、得”不分,标点符号使用也不规范等。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学生经常在论文中出现第一人称“我”,在服装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多出现“我的困难”,“我的解决办法”、“我的指导老师”等口语化用词。

4.论文准备匆忙,缺乏重视度。大学本科的最后一年是学生最为忙乱和疲于应对的一年。以服装专业的学生为例,一方面是工作量巨大的毕业作品设计与制作的压力,一方面也面临着就业求职的压力,还有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等众多门类考试的压力,使得毕业生将完成论文作为众多任务之一,并在优先权重的排名靠后,从而没有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和酝酿,这也是毕业论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5.教师“专业”限制。论文的选题分为教师指定命题和学生自由选题两种。目前毕业生的论文撰写大多可以自由选题,根据自己的兴趣从实践出发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一篇论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通常需要覆盖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而指导教师往往在某一方面有所造诣,而非全才,教师“专业”的限制,也是论文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论文的方向如果是色彩、纹理、或艺术流派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服装营销方向的导师就很难在论文的深度挖掘上给出建议。

二、艺术类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进的若干策略

1.论文选题早做准备,融入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一方面,引导学生提早进入论文选题的思考。一些论文选题的思考,甚至可以提早到大二、大三的专业课上,结合专业课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以服装专业的学生为例,服装面料课的专业老师可以引导对面料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创意面料、面料创新等方向的思考;服装史的专业老师可以引导对史学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中外服装史的比较、及其对于现代服装设计的投射和影响方面的探讨。

2.论文导师早做介入、严格把控。另一方面,整个论文的创作过程导师早做介入、严格把控。对于论文撰写:既要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快要接近尾声时才开始思考论文的写作,也要避免边设计边写论文,将毕业论文简单等同于毕业设计说明;对于论文选题:既要避免选题过大难以完成,也要规避选题过窄无法展开,同时注意选题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研究价值并重,实现论文对相关基础理论、生产工艺、或者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价值。

3.开设论文辅导系列专题讲座

论文辅导系列讲座包括论文文献资料讲座和论文写作专题讲座:(1)论文文献资料讲座。建议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文献资料相关的讲座,包括文献资料研读和参考文献整理。经过大学一至三年级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完成了相关知识的积累,逐渐形成一定的研究兴趣或研究方向,文献资料相关的讲座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研读、分类、整理,并形成论文所需的参考文献。以服装专业为例,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会阅读大量的杂志和浏览相当数量的国外图片网站,从而寻找创作灵感。这一过程学生往往没有意识进行记录,或者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记录。而这个探寻、比较、筛选的过程,恰恰是服装设计专业论文的重要部分,反映论文撰写的准备程度。相关的资料整理讲座可以对这一部分工作进行应道。

(2)论文写作专题讲座。论文写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范性。规范不仅指包含“内容摘要”、“关键词”、“目录”、“参考文献”等格式上的要求,也包括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论文写作相关的专题讲座建议分两次设置,一次在大学二年级,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重点介绍论文研究的常规思路,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另一次放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进入毕业论文撰写前。重点介绍论文格式上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规范性意识。

4.加强论文写作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最后,建立适应艺术专业的论文进度管理和论文质量保证机制。论文进度管理包括明确开题、框架搭建、初稿、终稿等重要时间节点。论文质量保证机制包括:制定论文规范性管理、论文选题、内容审核复查机制等。

深度学习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专业文献研读;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115―02

专业文献研读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提升专业素质、拓展专业思维和丰富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文献研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缓解这些问题以进一步改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质量一直是高校专家学者重视的教学研究问题之一。因此,开展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存在问题的广泛讨论,进而探讨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文献研读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和途径,这将可以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助于深化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1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文献研读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主要问题。

1.1思想意识不重视专业文献研读

尽管在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专业文献研读是一门必修课,但部分本科生却存在一种固有的思维,即该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甚多,研读的专业文献专业术语众多,文献资料比较枯燥冗长乏味,而且其对日后从事实践性工作的作用不明显,因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重视掌握专业文献研读的关键要领,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意识。在他们提交的课程作业中,不少存在专业术语贫乏或误用、参考资料缺乏针对性,所引文献较少涉及经典论文,百科全书和非学术型资料占有相当的比例。这说明了部分本科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下功夫认真筛选和研读文献,较为草率地罗列良莠不齐的文章敷衍了事,不重视专业文献研读的现象甚为普遍。在课堂教学中,当要求本科生列举工商管理研究方面最有影响力的诸位学者及其主要论著与学术思想时,部分学生却对此支支吾吾、难以启齿;而且常常听到本科生提出应该如何撰写专业文献的类似问题,但却很少听说他们在思考应该如何阅读学术论文的问题,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研读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于形成专业文献研读的良好习惯。

1.2学术论文研读量较为缺乏,研读深度较浅

尽管在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中,教师总会要求本科生在日常要增加对学术论文的阅读量,这对于本科生熟悉学术论文的基本逻辑、专业术语和写作模式颇有益处,但部分本科生却充耳不闻、置之不理,本科生的阅读量不足的突出表现之一在他们呈交的各类课外学术研究课题申报书中可见一斑,如申报书中基本上没有文献梳理与述评的部分,研究问题的提出缺乏必要的文献基础,研究的内容与现有研究的关系没有涉及,甚至有些申报书连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都模糊不清,等等。虽然有些本科生的课外阅读量较为充分,但就阅读的内容来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实用性较强的期刊与文献,例如行业动态、管理实践等,而对于那些学术味道浓厚、最具学术权威性期刊以及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了解却置之甚少。就阅读的深度而言,他们一般只会浏览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等内容,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却基本都一一略过。总而言之,本科生的阅读量仍较为缺乏,阅读深度过于肤浅,而且多为短期行为,缺乏对权威文献的精读与思考。

1.3学术论文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

在工商管理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本科生常常抱怨不懂得如何检索学术论文,而且学术论文中的专业术语繁多,内容晦涩难懂,尤其是不少工商管理研究的前沿文献属于令不少本科生阅读前就心生畏惧的外文资料,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难以把握,对文献的发展脉络模糊不清,这些都说明了他们尚未掌握学术论文的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他们没有在认真领会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的资源自选主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从而未能形成实用的文献检索技能;第二,他们对学术论文里提出的研究问题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没有感性认识,不明白其要解释的管理现象的概貌和细节,从而难以理解论文作者研究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与重要性;第三,他们对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了解较少,对学术论文中各部分的作用不明确,从而难以捉住学术论文的精华部分;第四,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众多专业学习中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把握不到位,从而难以读懂学术论文中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内容;第五,虽然目前本科生的外语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他们往往缺乏对专业外语的系统学习与训练,从而对专业词汇以及专业文献中出现的大段长句、难句感到无所适从。

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的改善对策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质量的提升。

2.1优化课程考核评定方式,促进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目前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考核往往是形式大于实质,其对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成绩评定方式,以改变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学习意识与投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加大专业文献研读成果(如书面汇报、课余练习和课堂陈述等)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中的比重,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文献研读习惯和意识。由于大部分本科生都比较关心自己的必修课成绩,因此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上加大对学生专业文献研读成果的奖励力度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启发和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在期末考核中设置一些与专业文献推荐清单中所列内容直接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考前复习时对这些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记忆和理解,促使学生在考前复习中进一步巩固对工商管理专业经典论著的融会贯通,从而促进他们在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2.2提供专业必读书目的详细清单并规定阅读汇报的内容,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推荐研读著作及论文清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该清单中选择规定量或以上的著作和文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分阶段研读这些著作与论文并定期以个人作业或小组作业的形式提交研读汇报,研读汇报主要可包括以下内容:研读著作或文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不足之处及其改进。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详细审阅这些研读汇报并据此分析学生研读专业文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在课堂上澄清这些问题以及提供正确的研读指引,从而有利于切实改善学生的专业文献研读深度。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形成制定选题的文献综述,文献梳理与述评有助于扩充学生的研读面,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专业研读量。

2.3重视传授本科生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研读技巧,培养他们专业文献研读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训练本科生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研读技巧,培养他们专业文献研读能力。教师一方面应该将查阅专业文献的基本技巧通过原理介绍、实例演示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传授的内容可包括查阅途径、查阅规则、常用文献资源库、权威期刊与出版社清单等。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向学生详细地说明专业文献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模式,并通过选取工商管理权威期刊的经典文献作为例子,深入浅出地展示高质量的专业文献具有的共同特征以及判别专业文献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由于研究方法存在多样性(如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均有多种方法),故在归结工商管理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时,教师除了澄清专业文献的共性特征以外,还应该重点向学生介绍基于不同方法形成的专业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优点与缺点等,从而让学生在研读专业文献时能够有清晰的标准和蓝本作借鉴。此外,教师通过选取工商管理外文权威期刊的经典文献作为精读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作业的形式进行训练,引导各小小学生置身于专业文献的写作背景中,重点培养他们掌握专业文献是如何提炼研究问题、如何进行概念界定和理论建构、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以及如何运用它们、研究结论与研究价值如何形成、如何从文献中发掘出与研究领域相关的线索等关键研读问题的知识和技巧,促进学生形成专业文献研读的逻辑思维和能力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荣珊,王玉玫,王银松,梁艳琴,王润玲.本科生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的缺乏及培养[J].药学教育,2012,(6).

深度学习论文范文第10篇

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

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

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

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

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

4.表达方式以问答为主,以辩论为辅。论文答辩一般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论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作者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观点相左的情况,这时也会而且也应该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论文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

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三、毕业论文答辩的意义

通过答辩固然是大学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如果大学毕业生们对答辩的认识只是局限在这一点上,其态度就会是消极、应付性的。只有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才会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热忱地投入列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中去,满怀信心地出现在答辩会上,以最佳的心境和状态参与答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水平。

第一,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参加答辩,学员在答辩前就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尤其是本论部分和结论部分作进一步的推敲,仔细审查文章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韧不清的地方。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作好弥补和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再说,在答辩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员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员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的:“如果我们彼此交换想法,本来各自只有一个想法,而现在大家都有几个想法,因此一加一就等于四了。”

第二,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气、雄心、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的最佳时机之一。毕业论文答辩会是众多大学生——包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电大、函大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其实毕业论文答辩将是大学生们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的良好时机。而且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好坏,对于国民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的成绩,而且还很可能影响工作分配的去向。人生能有几回搏?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生们的一次重要拼搏。大学生们应该用自己的拼搏,为今后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组织上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提供依据。对于在职学习的函大、电大毕业生来说,虽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来改变工作岗位的机会较少,但它也是人生中二次难得的经历,一次最宝贵的体验。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对毕业论文答辩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从事,更不可轻易放弃。

第三,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们向答辩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习、请求指导的好机会。毕业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是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它们在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论文中涉及的本学科学术问题范围内带有基本性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论文作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却又是论文中没有阐述周全、论述清楚、分析详尽的问题,也就是文章中的薄弱环节和作者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通过提问和指点,就可以了解自己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其他问题时的参考。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请求指点。总之,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不论作者是否能当场作出正确、系统的回答,都是对作者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指导。

第四,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毕业生们学习、锻炼辩论艺术的一次良机。在当今社会,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能言善辩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辩论技巧,具有雄辩的口才,他在事业上,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逢凶化吉、遇难呈样。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那些胸怀大志的人,都非常重视辩论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把拥有精湛的辩论艺术视为其事业成功的得力臂膀。

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能言善辩更是竞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擅长交际、善言能辩的学生要比一个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被聘用的机会多,在社会上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

既然善于辩论,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这么重要,我们的大学生就应抓住每一个学习辩论的机会。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毕业生学习、提高辩论技巧和辩论艺术的重要机会。

上一篇:毕业活动论文范文 下一篇:老师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