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容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3 13:22:41

市容管理论文

市容管理论文篇1

一、构成项目

论文包括以下内容:

封面、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其中“附录”视具体情况安排,其余为必备项目。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

二、各项目含义

(1)封面

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等项内容组成。

(2)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7个。

(3)目录

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对应的页码。

(4)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

(5).注释

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6)附录

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等形式。

(7)参考文献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

三、论文格式编排

第一、纸型、页边距及装订线

毕业论文一律用国家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页边距为:天头(上)30mm,地脚(下)25mm,订口(左)30mm,翻口(右)25mm。装订线在左边,距页边10mm。

第二、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1.5倍行距。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忌用繁体字、异体字等其他不规范字。

第三、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文头

封面顶部居中,小二号行楷,顶行,居中。固定内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论文标题

小一号黑体。文头居中,按小一号字体上空一行。(如果加论文副标题,则要求:小二号黑体,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论文标题以下的行距为:固定值,40磅。

(3)作者、学院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

项目名称用小三号黑体,后填写的内容处加下划线标明,8个汉字的长度,所填写的内容统一用三号楷体,各占一行,居中对齐。下空两行。

(4)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紧接封面后另起页,版式和字号按正文要求。其中,“内容提要”和“:”

黑体,内容用宋体。上空一行,段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关键词”与“内容提要”间隔两行,段首空两格。“关键词”和“:”用黑体,内容用宋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七个,词间空一格。

(5)目录

另起页,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小4号仿宋。

(6)正文文字:另起页。

(7)论文标题:用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排列,上空一行;下标明年级、专业、作者,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四号楷体,居中排列;下空两行接正文。正文文字一般用小四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二)”,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级以下标题序号分别为“1.”和(1),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为避免与注释相互混淆,不可用“①”。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9)注释: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统一为“①”,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空两格后定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引用文章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某年第几期〈例如:①龚祥瑞:《论行政合理性原则》,载《法学杂志》1987年第1期。);引用著作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著作名称、出版者、某年第几版、页数(例如:②[英]威廉·韦德著:《行政法》,楚剑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10)附录

项目名称为小四号黑体,在正文后空两行空两格排印,内容编排参考“示范文本”。

(11)参考文献

项目名称用小四号黑体,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小四号宋体排印参考文献内容,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参考的著作可不写第几页)。

(12)页码

首页不编页码,从第二页起,居中编排。

范文赏析: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理的问题与建议

摘要:在最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速度越发加快,城市人口数量越发增多,城市污水治理问题越发严重,已经影响了我国城市环境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基于此,现对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理的问题与建议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环境保护;污水治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132200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伴随着愈加严重的城市水污染问题,亟需人们予以重视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解决。但是由于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疗的观念较为落后,并受到治疗技术以及体制建设等的制约,城市环境保护污水治疗中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得到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协作,不断完善体制建设,加大配套设施及资金的投入,为城市污水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理的问题

1.1建设污水治理体制建设的不足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下,城市污水排水量日益渐增,但结合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很多新建的污水处理厂没有投入正常的使用中,甚至有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建立很长时间了,但由于技术不到位、资金缺乏等问题很难正常运作。污水收集过滤网过于落后,导致负荷率太低很难正常进行工作。此外,有的污水处理厂污水治理体制建设不健全,并未构建起相应的体制,影响了城市污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2不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

城市污水的来源有工厂排放的工业污水、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等,这些污水在城市排水管网处汇集统一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因此,城市建设应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污水收集管网,但是很多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都有不足。在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后,污水处理厂或者厂家选址和建设并未结合原有的污水收集管网进行,只是依据主干道进行建造。大多数城区都是雨水与污水共同运用管道城市污水处理,因为收集管网不配套致使污水治理工作效率低。

1.3忽视了城市污水的处理

在城市长期的建设和规划下,城市污水处理始终都是关注的重点。但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下,城市建设重点从处理污水转移为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在追求城市规模和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城市建设下,忽视了城市污水处理的进行。同时,建设和维护城市污水处理厂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尤其是财力。城市建设资金通常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外商的投资,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则需要城市自己解决。这样就造成了地方政府很难满足建设和维护污水處理厂的资金需要,导致建设和维护污水处理厂工作始终停滞不前。

2解决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疗问题的几点建议

2.1构建起完善的治理机制

地方政府和污水处理有关部门,想要处理好城市污水,必须要了解城市污水排放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出与之相符的处理政策。因地制宜才能更加快捷、高效的处理城市污水。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征集其他群众的建议,群众的建议是广泛的,治理污水涉及到群众的利益,可以说群众比工作人员更加了解污水排放的实际情况。先要从源头上进行污水治理,监督污水处理器,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污水处理技术来处理污水,确保污水处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2.2实施配套的管网

加强污水治理水平和效率,既需要健全污水处理设施,也需要使污水处理设施充分发挥作用,想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做到管网配套。掌握已使用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实际情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好问题,确保现有设施设备的稳定运作;了解污水的来源渠道,对于一些建设完善的输送管道,但还未实施收集支管与接户管的区域推行和完成配套管网让污水可以正常的、顺利的流入污水主管道内;改造雨污分流,确保城区的雨水和生产用水都能顺利的进入污水处理厂,实施统一的处理。

2.3拓展资金筹集途径

我国各地方政府都需要加大对筹集社会资金的力度,重点处理污水工作,建立起长期的、有效的资金来源,不但需要政府拨放资金,而且还应该拓展资金筹集渠道,确保城市污水建设和维护有充足的后备资金。对城市污水处理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工作人员和人们意识到处理污水的重要性。推行多种筹资形式,如:向银行借款、发行地方债券、发行股票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正常、有效的运作。

2.4提高处理污水技术和水平

物理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作为污水处理的主要3种方法,结合污水水量、流向和水质等状况,采用相适宜的污水处理法。随着城市污水的增加,提升污水处理技术和水平刻不容缓,在购买先进的、科学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和鼓励科研工作者研究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水处理设备,借助科技的力量进一步提高我国污水治理效率。

3结束语

市容管理论文篇2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2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1]。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已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2]。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4.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在2002-2010年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2005年到2006年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05年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2005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06年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2008年开始变得较为稳定。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4.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2002年到2012年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产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因而很多的“体育问题”和“体育现象”都发生在城市体育中,这也成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关注的热点;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3结束语

由于硕士学位课程结构、知识领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硕士学位论文还无法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市容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群;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49-02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各种要求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社会实践变化的要求,高等院校需要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地设置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群,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市场营销人才。本文从市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出发,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群的设计。

1 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员能力要求

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是企业营销活动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对企业走访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是十分满意,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际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观点,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技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如果从事本专业,按就业时间推移,主要分布在业务代表、营销主管、营销经理、营销总监和营销副总经理这样一些岗位群上。

从工作内容讲,业务代表主要从事产品推销,营销主管主要从事营销协调与调研,营销经理主要从事营销策划(广告策划、促销策划等),营销总监和营销副总经理主要从事经营管理。

从工作能力讲,不同层级营销人员对自己技能要求不同,上级营销管理人员对下级要求技能侧重点也不同,但这些营销从业人员最重要的是应具备沟通协作能力、判断分析能力与社交能力。具体到不同层级时,基层营销管理者及一般营销人员需具备市场信息分析能力、市场信息收集能力、业务谈判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客户维护能力和销售管理能力。营销主管应具备开拓市场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商品推销能力和市场调研能力。中高层营销管理者应具备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以此为目标,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机会,加强此方面技能培训,为今后工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群存在的问题

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这三个方面。一般来说,素质是知识、能力的核心,它代表着人的内化并相对稳定的品质,知识是素质和能力形成的基础,而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在校学生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通过一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群建设方案一定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服务的着眼点要放到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上。然而,目前在课程群设置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的不足

存在着课程结构单一,知识结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①知识结构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课程设置多数以营销理论课为主,培养的学生似乎什么都能营销,但是由于他们对营销的商品并不熟悉,特别是对专业性很强的如医药、汽车、机械等特殊产品,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而大大影响其市场营销的能力。②选修课不成体系。目前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选修课程方面偏少,加之没有很好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和教师引导不力,学生在进行确定选修课程时主要从是否能通过考试角度考虑,造成选修课开设存在着不成体系,课程发挥效果不佳。其结果是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综合素质没有提高,不利于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2.2 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主次不清

主要表现在:①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完整性和系统化,特别是强调每一门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教师之间对教学内容的沟通较少,结果造成了有些内容多门课程都讲,重复严重;另外有些内容任课教师认为应由其他教师讲,结果是谁也没讲,浪费了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②单科性课程越来越多,综合性课程越来越少,忽视了课程之间的整合,课程设置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不少课程内容严重重复。

2.3 课程更新速度慢

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化,教师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多是经多年来的讨论和实践,形成体系的那些较定型的知识。如果教师按教学大纲进行授课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远远不能得到反映,没有明确规定却得不到快速的补充,毕业生所掌握的某些知识难以满足社会和时展的需要。

2.4 教材建设滞后、重复现象严重

营销专业各课程的教材建设,只注重本课程教材建设,片面追求教材体系结构完整,忽视教材之间的整合,教材内容互相重复,教材种类越来越多,教材越编越厚。

2.5 理论内容较多

现有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理论课程明显多于实务课程。在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纯理论课程的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必要的,但具有较强实务性的课程如现代推销技术与技巧、市场营销策略等,在实际教学中,也往往是理论多于实务。由于实际操作课程较少,造成学生仅仅是纸上谈兵,遇到实际营销问题,一筹莫展。

3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群建设方案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高等院校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按照教育部关于本科教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总体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从事行业性市场营销活动的职业生涯规划,本文认为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应构建“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与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学科专业基础教育(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教育(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实践与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与综合技能课程)”四类课程群。其中:

“通识教育”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包括人文社科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身体素质课、外语课、计算机基础课等。

“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课,是为学生掌握该学科和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经济类课、管理类课、市场营销类课等。

“专业方向教育”是根据学校现有资源、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及其行业发展趋势而设置,可以跨学科选修课程。包括市场营销活动的理论课程、技能课程、管理课程及相关行业产品知识。

“实践与创新教育”是为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开设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习、专业实习、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这种课程群结构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各行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个性化需求设置,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

4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群内容

根据以上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群建设方案,本文设计出以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内容。

“通识教育”:课程群涉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大学语文;综合素质拓展课设置一些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教育及其他学科的课程,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上述课程主要安排在第1、2、3学年学习。

“学科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包括高等数学Ⅲ、概率与统计Ⅱ、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概论、人力资源管理、商务交流与礼仪等。这一部分的课程主要安排在第1、2学年学习。

“专业方向教育”:此类课程群安排,我们既考虑到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对市场营销管理技能的影响。课程群设置主要以营销的4P、4C及相关管理知识为主,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谈判与推销技巧、产品与品牌管理、消费心理学、分销渠道管理、广告策划与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公共关系与C I策划、零售学、销售区域管理、营销风险管理、组织市场营销、服务营销、国际市场行情与营销、电子商务、企业定价、客户关系管理、营销新动向述评、财务管理、企业危机管理、创业管理、项目融资与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时间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品学、证券投资、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小企业管理。此外,结合特定行业和专业领域以及我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要求,设立了行业营销研究、农村市场营销研究等专题讲座,供学生选修。这一部分的课程主要安排在第3学年学习。

“实践与创新教育”具体包括军事训练、课程实训、模拟商业计划书设计、模拟市场营销策划、毕业教育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实践及创新活动等。除军事训练外,其余课程主要安排在第4学年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勤.基于能力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调查[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13-17.

[2]刘元春.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7(3):397.

市容管理论文篇4

一、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相应学力层次的重要依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和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深化有关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获得阅读文献、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工程训练以及使用工具书和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训练,锻炼和开发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提高:

1、调查研究、方案论证、分析比较、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2、设计、计算、绘图与标准化正确选择的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撰写论文能力。 4、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包括:旅游经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地理、旅游规划、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经营管理。具体范围包括:

1.休闲旅游2.旅游教育发展趋势研究 3.城市旅游4.旅游规划 5.旅游目的地形象6.旅游区域合作 7.旅游市场营销8.旅行社集团化研究 9.旅游企业管理10.饭店业发展趋势研究 11.旅行社发展趋势研究12.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13.旅游服务管理14.旅游产业集聚 15.生态旅游16. 旅游电子商务

毕业设计地点可以在学校内、科学研究单位、旅游公司、旅游企业等,只要有研究、开发环境即可。时间一般要求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毕业设计原则上一人一题。

三、毕业设计选题参考

1.城市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 3.旅游目的地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5.我国城市国际旅游竞争优势研究 7.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与旅游创新 9.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态势分析 11.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时空耦合规律初探 13.对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思考 15.旅游地衰退与复苏的驱动力分析 17.旅游规划失灵与利益主体分析 19.旅游规划中的SWOT分析

21.论旅游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3.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与协调 25.论旅游规划的基本功能

2.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旅游城市空间竞争探析 6.旅游事件对城市旅游的影响 8.边缘型旅游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0.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 12.中国旅游业的区域差异分析 14.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 16.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18.旅游规划与旅游营销关系辨析 20.论旅游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22.谈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旅游地空间竞争与弱势旅游地的发展研究 26.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探讨

27.旅游规划中的旅游经济分析与预测问题 29.旅游地品牌与形象规划

31.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 33.旅游地形象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5.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研究 37.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机理初探 39.论旅游地形象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41.区域旅游形象塑造如何避开形象遮蔽现象 43.我国实施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策略初探 45.旅游空间竞争研究

47.加强区域旅游协作的几点思考 49.生态旅游与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化研究 51.生态旅游规划的功能空间分析 53.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分析

55.我国旅游产品结构现状及优化策略 57.关于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建议 59.旅游规划运作的项目管理探讨 61.旅游服务创新分析

63.旅游企业的运作模式演变及其对策 65.我国旅游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7.区域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发展趋势研究 69.我国散客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浅析 71.旅行社低价竞争的原因分析

73.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75.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进程问题研究 77.我国旅行社集团化发展模式探讨 79.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

81.论我国旅行社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途径 83.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85.信息时代旅行社战略管理的思考

87.对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89.我国旅行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营销对策 91.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分析与战略选择 93.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95.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97.主题饭店发展模式的创新

99.浅谈激励理论在现代旅游企业中的运用

28.论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原则 30.“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研究 32.基于旅游者认知的旅游目的地印象管理 34.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 36.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与生命周期初探 38.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机制研究 40.区域旅游形象的设计与构建 42.试论旅游目的地的定位

44.政府主导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研究 46.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 48.试论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 50.生态旅游规划的层次分析

5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要求 54.旅游需要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56.知识经济时代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58.我国旅游产业的投资需求与对策研究 60.论旅游地形象系统的层次性 62.旅游管理中挫折心理的运用 64.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创新探析

66.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68.论体验经济下的营销创新

70.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障碍分析 72.旅行社对旅游者行为影响研究 74.中小旅行社未来发展策略浅析

76.我国旅行社集团化的动因与模式探讨 78.旅游企业信用缺失及其管理对策 80.论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的体系与方法 82.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84.中国旅行社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86.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88.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策略探析 90.试论旅行社业的危机管理

92.旅游风景区产品生命周期与产品的创新 94.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 96.中外饭店集团比较研究

98.论饭店资源激励机制的系统建构 100.现代饭店管理中激励方法的研究

四、毕业论文步骤

选择题目、收集资料、计划进度、前期准备、论文设计、资料整理、撰写论文、答辩。 1.选择题目

可在参考课题中选择毕业论文题目,也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把握选题内容的“质”与“量”,确定该内容是否符合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

2.收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可以在图书馆、资料室查资料,可以做实地调查,做实验等搜集资

料,可以通过网络收集资料。

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应该把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主要内容记录下来。 3.计划进度

大致时间安排为:

(1)准备阶段(收集资料、文献阅读、必备知识、确定题目):一周到两周 (2)构思阶段(题目论证、详细构思、确定大纲):七周到十一周 (3)编写论文(资料整理、撰写论文):一周 (4)答辩阶段(答辩准备、答辩):一周 具体时间安排以教学计划为准。

4.前期准备:了解所选课题的必备知识、要求和设计步骤。在熟悉课题、调研、收集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对设计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形成相应的文档。

5.大纲设计:用较好的方法对论文大纲的总体结构进行设计并写出详细大纲。 6.撰写论文

7.答辩:一般在15分钟左右,简明扼要地说明论文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基本内容,论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毕业论文自我评价。

五、毕业论文要求

论文一般应包含有摘要、关键字、目录、综述、论文主体及参考文献等,同时应附注相关图表等。 1.字数要求:不少于8000字。

2.中文摘要:汉字400字左右。摘要应具有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目的:研究论文的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等。

结果:论文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等。

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等。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不要在摘要中分项列出,只需涵盖这些内容即可)。 3.关键词3~5个。论文中引用的部分必须注明参考文献序号。 4.毕业论文格式:按毕业论文参考格式书写。

5.论文要求:内容符合要求,分量适度,书写规范,文字通顺,无错别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词准确,图表清晰,数据完整,表面清洁。

六、毕业论文答辩提交的材料

1.毕业论文 2.答辩框图 3.电子文档

4.论文袋(写明作者、题目、袋内材料)

重要说明:毕业设计答辩之前,必须提交电子文档(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全部文件),发送到远程教务部信箱,否则没有毕业论文成绩。

七、毕业论文参考格式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Abstract and Keywords 目录

第1章引言

1.1课题介绍及研究意义

1.2相近研究课题的特点及优缺点分析 1.3现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4本论文的目的及工作内容 第2章问题分析

2.1研究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 2.2可行性研究

2.2.1要解决的问题的可行性分析及复杂性分析2.2.2经济可行性分析 第3章解决问题

3.1问题设计的总体结构和框图 3.2设计中采用的策略 第4章研究案例

4.1详述理论各部分的实现方法 4.2分析案例 结论(结束语) 致谢

(致谢对象应该是那些文章作者以外的对文章内容或写作提供过帮助的人或机构。应事先征得被致谢人同意,然后方可致谢。致谢的内容必须属实,对被致谢人的贡献应有确切的表达。)

参考文献

格式:[期刊文献]:编号、作者、文章题目、刊名、年份、卷期、引用页码

市容管理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lack of credit market harms, and from the enterprise scale, technical ability, management ability, enterprise management, site management, market behavi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ight aspects to clarify the content of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hoping to benefit the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redit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建筑业作为近十年来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到2011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2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4241亿元,增长24.4%。因此,作为建筑产品的建造者,建筑业的主体参与者,建筑企业的管理和诚信水平自然成为建筑业良好发展的重点。而反观目前国内的建筑市场,各大建筑企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现象:建筑企业对投资方虚假承诺,不遵守合同规定;建筑企业与发包方搞暗箱操作中饱私囊,压标、抬标等行为经常发生。制约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败坏了社会风气,加剧了腐败。因此,如何构造一个合理有效的建筑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是如今中国建筑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危害

2.1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能够最终一次检验,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要求必须在合同中予以写明。近年来建筑工程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按合同要求进行施工,工程质量得不到很好保证的现象。工程质量没有明显提高,豆腐渣工程仍然不断。

2.2合同履行不法保证。

违反合同就是违反交易规则,就是交易行为的违法违规。但是现实中有些人却把合同当成橡皮泥,任其揉搓,合同得不到遵守和严格履行。据调查发现,建筑业中合同履约率在某些地区只有50%左右甚至更低。合同违约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一大顽症。同时,失信现象使合同的信誉受到严重毁坏,合同纠纷层出不穷,而且合同一旦形成纠纷,企业和个人都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和财力去应付。同时由于合同信誉低下,使得“合同危险论”、“合同无用论”、“履行合同吃亏论”等错误思想在社会上进一步流行蔓延。

2.3增加建筑市场交易成本。

市场交易实质上是一种利益的交换,一旦交易一方失信,就必然损害对方的利益。建设领域信用秩序混乱导致交易成本增加。我国其实已经为改善建设市场信用状况支付了不少成本。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我国对承包商实施了严格的资质管理和市场准入措施,设立了有形的建筑市场以强化招投标管理,推行了强制性社会监理和质监站的强制性质量监督,对分包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措施等;从业主方面来看,他们往往不得不采用庞大的业主班子,动用大量资源对承包商投标资格加以考察,一些业主采取了收取质量、工期的保证押金等措施,更多的则是扣留大笔尾款等;从承包商的角度看,因为工程款拖欠而损失了大量的银行利息,因催讨工程款而支付了大量的费用。

2.4建筑市场出现“劣胜优汰”。

由于建设领域信用秩序混乱,直接影响建设市场中优胜劣汰机制的发挥,导致建设市场“劣胜优汰”。我国建设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买方由于不能获得产品质量的准确信息,加上建设领域信用秩序混乱,只能以较低的对市场平均质量预期出价,造成优质产品因高成本而退出市场。如果建设领域建立了良好的信用秩序,则信用可以纠正信息的不对称,使建设市场中优胜劣汰的机制得到充分的发挥。

3建筑企业信用评价内容体系

建筑企业信用评价的内容包括八个部分(一级指标):企业规模、技术能力、经营能力、企业管理、现场管理、市场行为、社会责任、履约评价。

3.1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应该包括企业资质、注册资本金、净资产、建筑业总产值、施工结算收入、纳税额等方面。资质等级主要考虑增项资质。净资产等于注册资本金与未分配利润之和,因此“净资产”与“注册资本金”这两个内容也比较相似,两种取其一即可,由于同一个资质等级要求的注册资本金相同,不能反映同一资质等级企业的规模差异,因此建议选择净资产作为评价内容和相应指标。建筑业总产值、施工结算收入和纳税额也属于同类内容,考虑到评价指标体系的延续性和评价指标的独立性,建议只需要选择施工结算收入作为评价内容。

3.2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包括科技创新、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科技创新又可以考虑专利数量、施工工法编制、技术标准制定、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中心、科技示范工程、QC成果、科研经费、科研论文等。技术人员主要考虑拥有各类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以及中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技术装备包括设备拥有率、设备利用率和设备更新率等,但是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建议只采用人均技术装备率(元/人)指标来衡量(可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得到)。

3.3经营能力

经营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融资能力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分别采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近三年施工结算收入平均增长率来衡量。市场开拓能力采用外地(包括市外和海外两个方面)施工结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来衡量。融资能力采用银行授信额度来衡量。

3.4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包括管理人员、规章制度、管理体系、管理手段等。管理人员主要考察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等)的学历、职称、管理工作年限等。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经营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预结算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材料管理制度、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等。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论证体系等。管理手段主要考察其利用互联网(比如有没有建立企业网站等)、信息系统以及其他现代管理手段开展生产管理情况。

3.5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主要考察质量管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情况。质量管理通过质量管理不良行为记录和质量表彰记录两个方面来反映,质量管理不良行为根据建设信用网“施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认定,质量表彰分为部级(包括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鲁班奖、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等)、省级、市级以及区县级等,根据建设信用网“良好信用信息记录记分标准”认定。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也通过不良行为记录和表彰记录两个方面来反映,安全文明不良行为根据建设信用网“施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认定,安全文明表彰有标化工地、绿色工地、安全文明施工将等,根据建设信用网“良好信用信息记录记分标准”认定。

3.6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主要包括资质行为、业务承揽、施工许可、建设程序、工程款支付、合同履行、纳税等方面,根据建设信用网相关记录认定。

3.7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职工工资(主要是指农民工工资)、职工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剩余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职工培训教育(比如有无开办民工学校等)、劳动保护、抢险救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慈善活动、投诉、社会治安、计划生育以及其他公益活动。根据建设信用网相关记录以及有关部门出具的证书及相关证明材料认定。

3.8履约评价

履约评价的“约”指的就是合同,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评价就是对施工合同履行情况的评价,合同条款以外的内容不应该作为履约评价的范围。履约评价的内容考虑过多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与履约评价本身的含义不符;第二,可能会与其他综合(信用)评价内容重复;第三,过多的评价内容可能会超出评价主体的能力范围,使评价结果失去客观性。

基于上述考虑,建议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人员、材料和机械设备的到位情况;(二)关键技术及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三)施工过程管理水平(包括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方面);(四)合同履行结果(包括质量、进度、安全、投资等方面)。对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评价建议由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进行,并且以建设单位的评价结论为主。

上述八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建筑业企业的行为,较全面地反映了建筑业企业的综合信用情况。此外,由于金融机构信用记录、诉讼记录、工商记录、违法犯罪记录等信息涉及到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目前在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暂时没有包括在综合(信用)评价的内容之中。建议待以后条件成熟时再予以考虑。

4结语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发展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居民就业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信用评价机制不完善、建筑市场供求失衡等原因,建设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扰乱了市场秩序,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损害了建筑业的社会形象,制约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筑业信用缺失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陆续开展了建筑业信用评价与信用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希望本文的探讨有利于各地更好的开展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与信用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颖.建设领域业主信用管理体系理论及信用约束机制模型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常燕.建筑市场信用系统演进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曲春慧. 建筑企业信用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段婵. 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市容管理论文篇6

为进一步加强对本市餐厨垃圾的管理,保障市民的身体健康、防止疾病传播、维护市容环境卫生,*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餐厨垃圾处置技术经济论证评选工作,经此论证评选后推荐的处置技术将在本市今后建设餐厨垃圾处置工程时选用。

二、技术经济论证评选工作的管理和组织实施者

由*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归口管理,*市废弃物管理处协同组织实施,*市生态经济学会市容环卫专业委员会参与。

三、技术经济论证评选范围

凡在本市从事餐厨垃圾处置的企业,示范工程处置能力达到25吨/日以上,已连续运行超过1年以上,均可参与申报。

若使用微生物菌剂处置餐厨垃圾的技术必须提供*市环保局出具的微生物菌剂应用批复。

四、技术经济论证评选原则

l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l性能稳定原则;

l安全可靠原则;

l环保节能原则;

l性价比优原则。

五、技术经济论证评选工作流程

公布技术经济论证评选工作信息――受理申报――技术经济论证评选――公布被推荐技术

1.公布技术经济论证评选工作信息

在“*市容环卫网”评选信息,并公布技术经济论证评选通知、申报表等资料。

2.受理申报

企业申报时需提供以下申报材料:

1.填写完整的《申报表》;

2.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

3.提供餐厨垃圾处置技术方案(不涉及商业机密)和经济指标等内容的书面材料和光盘;

4.若产出物包括肥料、饲料需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

5.技术安全性能检测报告。

组织方将根据本次技术经济论证评选所设定的范围和企业申报材料对申报参与评选的技术进行预审,在技术经济论证评选前告知申报者是否被接受参与技术经济论证评选。

3.技术经济论证评选评估

1.聘请社会专家和环卫行业专家组成评估小组(评估小组人员名单由*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确定);

2.根据国家、本市、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和实际使用情况,组织方初拟评分方法和细则,由评估小组进行审定;

3.评估小组审阅资料,现场查看技术应用情况;

4.召开技术经济论证评选会议,评估小组人员独立评比打分;

5.组织方对评估小组成员的评分进行汇总、排序。

4.公布推荐技术

*市市容环卫管理局择优推荐餐厨垃圾处置技术,并将技术经济论证评选结果行政公文、在“*市容环卫网”公布。

六、技术经济论证评选工作时间安排

论证工作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七、技术经济论证评选工作监督

1.评选工作由*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监察室对评选工作全过程进行监督,以保证本次评选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凡工作人员在技术经济论证评选工作中出现营私舞弊等违纪违规行为,按有关规定处置。

2.凡被推荐的技术在本市市场中出现与向餐厨垃圾处置技术经济论证评选组织单位提供相关资料不符者(由评估小组做出结论),归口管理单位有权取消对该技术的推荐,同时该企业二年内不准参与本市餐厨垃圾处置技术工程政府采购投标。

市容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户外媒体景观;规划体系

在讨论本文的命题前我们需要达成以下几点共识:1.时下户外媒体的形式和投放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从量到质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些林林总总地户外媒体越来越成为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的一个重要显性要素。这种显性特征可以从媒体设置场所的全方位、立体化以及媒体的外在形态、样式和群化特征方面得到体现;2.户外媒体作为信息的物质载体,所承载的信息进一步多样化,除了商业信息以外,越来越多的公益与便民信息、政府形象信息、城市文化信息通过户外媒体进行有效传达,参与城市形象、城市文明的塑造;3.户外媒体越来越体现出一定的景观特征:一是,户外媒体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体形态和样式的集约化、群化、系列化所形成的整合形态得以体现;二是制作精良、内容精美、体量巨大、形式新颖、投放位置显眼、投放期相对较长的单体户外媒体装置体现出特定的景观特征;4.户外媒体与城市空间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过量投放的低设计、低技术的户外媒体不但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泛滥、信息污染,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同时,户外媒体管理的复杂性以及低效性更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营造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建立良好的城市形象以及传递城市文明不得不对户外媒体进行规范、限定和约束。5.长期以来,对户外媒体景观的建设与管理被认为是市容监管的职责和内容,然而就城市环境建设而言,户外媒体的形态无疑是其重要内容,自然也就体现着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城市形象、广告学、城市设计、城市经营等众多领域。显然,人们对户外媒体的景观性或者说是对户外媒体在城市人居环境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6.本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城市形象的关注、研究与建设,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和好的理论方法,其中张鸿雁在其著作《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详细地从理念系统、行为系统以及视觉系统三个层面进行论证;吕文强则在其著作《城市VI设计》中对城市视觉系统进行了深入论证。这城市形象理论中,户外媒体景观虽然被当作VI系统的子系统来认知,但并没有对这一子系统的深入考查和研究,也未能引起人们的以足够的重视。

基于上述的认识,在这里笔者提出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概念,并希望借用较为成熟的城市规划理论来探索解决户外媒体景观规划体系问题,尝试把一贯依附于市容和广告学领域中的户外媒体提升到一个景观艺术的高度来认知,提出一套较为科学的规划体系,为城市管理、城市环境整治、城市形象营造与城市营销等领域提供一种理论依据与参照。

一、城市户外景观规划的界定

1.户外媒体景观的定义

我们一般将户外媒体理解为户外广告。事实上,户外媒体更侧重于强调户外环境中信息传播载体的物质属性,更强调媒体的物理属性和空间的规定性,它是特定空间的规定物,它以自身的结构、体量、色彩、材料等表现着自身的形象信息,并参与城市空间环境、城市形象的塑造。对景观概念的认识,一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认识:即审美概念,地理学概念以及生态学概念。显而易见,将户外媒体看作是景观的一种类型的话,则可以明晰户外媒体景观的讨论对象主要为对户外媒体的审美讨论。

在上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户外媒体景观理解为:“户外媒体景观是指设置于公共空间中的具有明显景观特征、以传播信息为主要目的物质载体。它包含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这科,载体以传播特定的信息为主要目的:二是这种信息载体的形态需要具有明显的景观形态特征”。户外媒体之所以能够转换为景观艺术,是借助于如下两个途径。一是独立的户外媒体的外在形态具有明显审美意义的时候;二是不同种类、数量的户外媒体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以特定组织表现出“集群化”的特征,这种特征与城市空间、城市绿化、建筑以及人群共同形成特定的区域景观形象。其中第二个途径是户外媒体发挥景观特征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讨论特定空间中的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还应该包括:户外媒体景观的技术元素(如:灯光、通讯、音响、虚拟现实技术等)、管理元素(如:市容优化与监管、户外广告管理、人流疏导、交通管理、城市规划等)以及环境元素(如:标志性建筑物、标志性的公共艺术品、商业步行街道、城市休闲广场)。

2.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规划

将户外媒体提升到景观的层面,并且以特定城市空间为背景,考察其对人居环境的良性效应,是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必然要求。笔者在这里将户外媒体景观看作是城市规划体系的予规划。参照城市规划的定义,将户外媒体景观规划定义为:现阶段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建设、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系统,为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协调城市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信息管理之间的关系,是建设、管理和经营城市的一种重要依据,是城市景观规划的具体内容。就作为城市景观对象之一的户外媒体景观的管理和规划而言,目前仍旧未能形成一个较为科学、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系统。相反,目前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编制方面还处于自发的状态。处在萌芽阶段。不同的设计单位、管理单位,对户外媒体景观的规划要求、规划内容以及成果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显然,对户外媒体景观规划制订一个完整、规范、系统化的体系,将是进行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基础。

二、户外媒体景观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地位

通过考察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可以发现,与户外媒体景观建设有着密切关系的有城市景观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市容管理与环境保护规划等。在规划关系上,是把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内容纳入到上述其中之一,还是单独进行编制,最终将决定户外媒体景观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并从根本上决定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编制方法。不妨让我们考察这些与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规划有着密切关系的规划内容,分析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准确定位。

1.城市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以城市中的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的协调配合,以满足人们生存与活动的要求,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为目的的工作过程。”它是对城市空间视觉环境的维护、控制与创造,一般分为城市总体景观、城市区域景观与城市局部景观三个层次。户外媒体景观无疑是构建城市空间视觉环境的一个重要元素,自然也可以将其视为子系统,并且是一个贯穿于上述三个层次的一个子系统。即使如此,户外媒体景观规划也并未成为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是更多地给出一定的控制参数或参考。究其原因而言,户外媒体景观的形成更多地是在城市环境的使用过程中,作为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媒介的户外媒体依附在特定的城市空间,并通过这些媒体装置

的空间规定性来构成了城市环境中最为活跃的景观元素。人们多样化的信息沟通需求,信息主体千差万别,信息更新频繁等都使得以计划见长的规划手段难以适应户外媒体景观建设和管理需要。而实际操作中,户外媒体景观的建设常常溶入日常性的景观整治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城市市容与城市环境的管理水平。单纯依靠城市景观规划中对城市户外媒体景观提出的控制参数并不能解决户外媒体景观建设的主要矛盾。

2.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对旅游发展规划而言既有硬件的要求也有软件的要求。只所以将旅游发展规划拿出来讨论,主要是因为一旦一个地市将旅游经济列为政府重点工作内容的时候,往往伴随着的是城市空间中视觉因素和媒体因素的整治和规划,而在旅游区域里的户外媒体从形式到内容上将得到更为有效的控制和有限度开发,将户外媒体作为提升旅游区旅游环境质量的一种手段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重视。显然,良好的户外媒体景观可以对城市旅游事业起到推动作用,对旅游发展规划势必考虑旅游区域的良好媒体景观要素,在实际中,旅游区的户外媒体常常有着相当严格的控制和高标准的要求。可见,户外媒体景观是旅游发展规划的一个具体内容。然而,就一个特定城市环境而言,户外媒体景观的复杂性、灵活性并不能用旅游发展规划来以偏概全。换句话说,旅游发展规划中的户外媒体景观规划可以为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规划提供参照,但不具备等值的意义。

3.城市详细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性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定。”它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对城市环境与景观提出了控制性的要求,虽然在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也参考了特定城市空间的整体环境形象建设要求和指标,对户外媒体景观建设做了一定的规定。但是,这种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为依据而制定的控制指标系统。而从户外媒体景观的建设影响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制约:一是特定空间中的商业繁荣程度。商业繁荣程度越强,则该区域的户外媒体景观量也就越大,规划和管理不好则就更容易带来负面影响。二是户外媒体的监管。有效的管理方法和途径,可以确保户外媒体的合理布置、有序更新、合理设计,是体现城市经营水平的一个重要参照。三是设计与施工单位、甲方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能否在做到户外媒体对信息传播的效度基础上,兼顾良性人居环境营造是一个需要遵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显然,这些制约因素的规划已经超出了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至少目前是这样。

4.户外广告管理

户外广告管理从字面上而言是最接近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一个规划管理领域了,实际上,人们一般认为户外媒体管理等同于户外广告管理:管理的主体同为市容委(局)、管理的内容同为户外媒体、管理的目的同为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而实践中,户外广告的审批管理权的确是在市容管理单位,是市容和工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全国性、地方性的法制法规中都有明晰的规定。对户外广告的规划与管理是根据城市规划的法制法规、地方性行政法规等为依据而制订的一套目标体系和工作标准。但是,对这一项内容的管理只是从一些管理的层面上来起到净化广告环境、提升环境质量的作用,对户外广告的建设缺少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指导性原则。在执行管理职能上也显得流于表面,不能较好地从城市环境这一太的背景中对户外媒体进行规范。在实际管理中力度不够,这从许多现实性的街道、社区、广场等区域的混乱的广告形象可以得到验证。而对户外媒体景观的认识定位为一个城市景观系统、城市形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将户外广告升级为景观元素的一个必然结果。单纯地将户外广告的管理和规划等同于户外媒体景观规划是不恰当的。

综上所述,把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纳入到现行的任一规划当中都失之偏颇。而作为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视觉形式要素,其在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营造中日益彰显重要作用,看来有必要把户外媒体景观规划抽取出来,作为城市专项规划进行编制,从而赋予户外媒体景观系统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最终和其他规划子系统一起为城市环境、城市形象建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城市户外媒体景观的规划体系

一个城市的户外媒体景观的规划体系应该是规划程序完备、层次清楚,对户外媒体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子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具有清晰的指导作用。

1.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对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目的和任务,我们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来认知:宏观层面上,确立布置城市户外媒体景观骨架及重点景观地带,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最佳的户外媒体景观的总体效果,处理户外媒体景观的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户外媒体整体景观与其局部景观的关系,协调户外媒体景观价值与其商业经济价值的矛盾,指导城市户外媒体建设的有序发展;微观层面上,反映城市景观点的布置,各景观点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引导、规范户外媒体的投放,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比,对户外媒体形式进行评价分析,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限定。总之,编制户外媒体景观规划体系的目的是引导户外媒体景观的良性发展并约束、限制其自发形成的负面影响。

2.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程序

根据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目的和任务,借鉴城市规划的程序,可以确立如下图的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程序。

3.城市户外媒体景观总体规划

参照相关的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把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编制阶段与详细规划编制阶段。以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主要原则,把握城市户外媒体的整体形象定位,在宏观层面上解决不同城市功能空间的户外媒体形象定位与各区域之间的关系。对户外媒体景观的艺术、技术和经济等因素进行规范和限定,并用其成果来指导和控制区域性的详细规划。对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①户外媒体景观规划的依据、目标和规划原则:各地区的户外媒体管理法规与管理条例和城市总体规划是编制户外媒体景观的两个重要依据。当然,广告媒体的经济因素等内容也是编制这一规划的重要依据。而其规划的目标则体现了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市容管理部门、城市规划编制者对城市的理解和期望,应在充分调查并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得以制订,并在规划原则中集中体现规划者的理念与素质。

②现存户外媒体景观的分析。户外媒体景观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往往因为实际情况而多姿多彩、丰富多变,其更新相对频繁,从而对城市现存的户外媒体景观进行深入、详尽的调查和分析,是进行总体规划的必要条件,在这个调查中至少应该具有以下的内容:a.户外媒体景观要素选取的恰当性与表现的充分性,不同类型景观要素之间的协调性;b.户外媒体景观的科学性、耐久性、特征;c.区域中户外媒体景观要素所传达的信息分类和比例,得出其对户外媒体景观的影响;d.城市空间中的建筑界面风

格和城市空间的特点;e.市容管理体制的分析;f.景观元素的形态分析。

③城市户外媒体景观的总体定位。城市户外媒体景观工程的目的是为城市营造宜人的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必然参照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城市建设的现状等来规划城市户外媒体景观的总体结果与风格特征。

④城市户外媒体景观的管理体系。在规划的编制中应对户外媒体景观的管理性质与职能做出规定。在实际编制中应以市容管理为主导并广泛吸纳各种必要内容。在总体规划中对户外媒体景观管理体制的规定如下:a.管理的主体、协调机制与专家委员会制度;b.户外媒体景观的审批制度;c.鼓励与奖励制度;d.户外媒体与灯光的整合方案;e.适用于这一专项内容的财政拨款制度。自发的无序的媒体设置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破坏因素,这种因市场而配备的杂乱媒体装置应受到市容管理部门的重视。实践证明,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落实到实处,不但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与城市形象,也净化了广告环境。

⑤城市户外媒体景观体系。户外媒体景观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空间系统、色彩系统、结构系统、信息系统、灯光与控制系统。具体说来:a.空间系统:户外媒体景观空间系统是以整个城市为背景构成户外媒体景观的空间框架。这一空间系统是通过视觉分析’得以实现的,它包括视点空间。的划分以及其相互的关系。对一个具体的户外媒体景观空间通过视觉分析,建立视点空间并最终形成一个空间系统;b.色彩系统:色彩系统是在空间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的符合审美要求的色彩匹配,进而塑造城市形象的个性魅力。在这一个系统中建议运用“孟塞尔色标系统”,从色相匹配、饱和度匹配、色彩相溶性关系以及表现主题来完成具体户外媒体景观的营造;c.结构系统:结构系统是指针对比较具体的户外媒体景观进行的结构安排,是解决户外媒体景观安装、结构形态、“户外媒体景观安全”等问题的系统;d.信息系统;由于户外媒体景观的主要目的是对特定信息的有效传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户外媒体景观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影响着户外媒体景观的外在形态。自然,这一系统也就成为户外媒体景观系统中的子系统。它是指户外媒体景观所传达的信息单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内容与结构形态、色彩系统、空间系统、灯光系统的相互关系;e.灯光与控制系统:灯光与控制系统是指为满足户外媒体景观夜间传达信息和营造城市“夜景观”而进行的灯光布置与灯光控制,是户外媒体夜景观塑造的必备条件。具体可以细分为:灯光色彩系统、亮度系统和控制与供电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五个子系统自身也是一个相对完备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必须整体考虑,不可孤立。

⑥规划要点与规划指导原则。根据城市不同区位的具体情况,应该对户外媒体景观建设的重要注意事项进行明确表述并确立一种户外媒体景观的设计指导原则。在设计指导原则的指导下完成户外媒体景观设计、城市户外媒体景观与城市环境的治理整顿。在进行完总体规划之后,进入深入论证和分析阶段,并制订出控制性详细规划。

4.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在城市户外媒体景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各子项进行的深入规划。其规划内容包括:规划对象的确立:户外媒体景观详细规划的对象是在户外媒体空间分析中确立的由各种视觉空间形态组合形成的户外景观序列:规划任务:规划任务是规划要点的进一步深化与具体,组织好各户外媒体形式并解决建筑立面、灯光环境、广告要素等的关系,调整户外媒体景观的视觉干扰,形成良好的“视觉图像”;户外媒体景观体系:户外媒体景观体系是城市户外媒体景观体系的具体和扩展。具体规定哪些区域设置什么样的媒体形式、依据什么样的原则和根据、如何逐步实施计划、期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何进行户外媒体景观评定等较为详细的内容;表现语言:为了规范户外媒体景观的操作与交流,户外媒体景观的表现语言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易懂的、标准的系统,并在具体设计和设置过程中作为一种表现性语言符号。

注释:

1.视觉分析是指从城市的某个地理位置观察处于视线的三维范围之内(水平向视野X轴、视距Y轴、垂直方向视角Z轴)的城市景观的一种方法。它基本的特点是视觉分析的方向性;视觉分析的结果是建立视点空间。(自注)

2.视点空间是指从城市的某一点进行视觉分析,把所观察到的视觉图像所代表的空间。直观上相当于一幅一幅的视觉“照片”。

3.户外媒体安全是指因户外媒体设置不当或缺少更新、维护与管理带来的安全隐患。(自注)

参考文献:

[1]赵中建.户外媒体景观的科学定义[J].南京.艺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2.(p:133).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07.第一版p:301.

[3]《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令第12号.第六条.2000.10.26.

[4]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20条1989.12.16颁布.

[5]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15条.

[6]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06.第三版.

作者简介:

市容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财务披露;财务披露管理;印象管理;财务报告

一、引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市场证券化程度大大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披露管理必然会带来更为广泛的经济后果。对财务披露管理行为的研究,必将拓展公司治理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企业财务披露管理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不同的披露管理将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并非是抽象的数字,而是体现了一定的经济涵义,这些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受众的决策行为,而决策行为又会对相关者的利益产生影响,因此,将印象管理的理论引入到财务披露管理中是必要的。本文在简要介绍印象管理的基础上,分别从财务披露管理行为的五个主要方面来研究,以此来规范企业财务披露管理的行为。

二、企业财务披露中印象管理的动因分析

印象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管理现代化的结果,也是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和感觉的过程,心理学角度上看印象的形成就是自我表现和“自我投射”的过程[1]。将印象管理与财务管理行为的结合就是将心理学的内容融入财务管理当中,这种跨学科的结合是因为上市公司的各方面都能容易引发印象管理动机。

(一)对外部投资者的印象

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中,如果信息受众能够对公司产生很好的印象,那就会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也就会吸收到更多外部投资者的关注与投资,管理层也能因此而受到股东的赞赏以及提升自己的地位。根据印象管理理论,主动的印象管理可以被用来宣传和增强某种形象,同样在财务信息披露中管理行为需要以各种可能的方式表现出符合该形象的特征,以获得投资者对该形象的认同[2]。另一方面动机理论认为动机是理想目标的价值或重要性的函数,目标的价值或重要性越大,动机就会增加[2]。而财务管理行为涉及到公司的股价,吸收贷款以及工作绩效,从这个视角看,在财务信息披露中实施印象管理行为的动机是非常大的。

(二)财务信息披露的公开性

企业财务信息披露是外部投资者了解公司,也是与公司管理者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能够使公司更容易吸纳资金。上市公司信息的公开性,能够使企业凭借财务信息披露的正式公开文件,以较低的成本,向信息受众宣传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财务形象,信息越公开,企业想要进行印象管理的动机就越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这些利益相关人的决策向有利于公司和管理层的方向偏转[2]。

(三)资源的稀缺性

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进行形象的设计与宣传,主要目的就是要吸纳外部投资者的资金,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向利益相关者披露公司财务信息的过程。能对财务信息披露中进行印象管理这一行为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就是企业资源的稀缺性,资金、机会都是高度稀缺的资源,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决定了价值的高低。企业争得了稀缺的资源,可能就等同于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利润。为争夺资源,在实际条件不满足种种规定和条件的情况下,有些公司和经理人会运用一般性的印象管理手段,有时甚至铤而走险,在利益的驱使下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致使公司的管理行为超过了合法的限度,这都是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才招致的恶果。

三、企业财务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

(一)信息内容中的印象管理―操控可读性

信息内容位居财务披露中所有位置的核心,是其他所有维度的基础,由于企业的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不确定性,导致管理层对信息内容的披露成为了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信息内容包含了财务披露的基本数字和文字,因此管理者能根据不同的会计政策的选择披露不同的数据,达到影响财富转移,均衡收益的目的[3]。

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印象理论来操控财务披露的可读性,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和认知是有选择性的,大多数人比较容易接受他们熟悉的信息,而那些运用复杂的句式,难懂的内容对阅读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往往选择放弃[4]。管理者可以通过选择披露或掩盖某些具体事项,对经营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重要信息进行淡化处理。当对企业有利的财务信息时,管理者会希望外部投资者清楚了解这些有利信息,就会在这一时段的财务披露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报表语言的可读性,相反,当企业出现了管理者需要掩盖的问题时,企业管理者会运用较为复杂的句式和抽象专业的术语来加大阅读难度。

(二)组织形式中的印象管理―操控信息描述方式的框架

财务披露的组织形式是指财务信息如何组织,分类,以何种表现形式呈报给外部投资者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将信息做成各种统计图如柱状图,折线图等,也可以将信息用文字和数字描述出来,还可以对信息组织形式的框架进行巧妙的设计以便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5]。管理者运用语言特色传递公司的财务披露,包括设计报告封面,字体等手段,形成对信息接受者的操控,最终使得信息接受者对公司的认识得到提升。同样的一件事情,表述的方式不同,其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也会有所不同。披露财务信息时,可以着重采用肯定的句式描述收益的财务信息,采用否定的句式描述带来损失的信息。

管理者可以将印象管理理论运用到这一维度的管理中,可以通过对信息描述方式的框架的操控,来影响信息接受者的心理。由于自愿性财务披露的内容与格式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利益及公司利益的需要,来选择报告或不报告某些事项。与上一维度对比,信息内容偏重于对财务披露的语言上的组织,而在此是偏重于财务报告的框架效应。例如,当公司要对企业的财务信息时,若同时出现了几个对公司有利的消息,把他们分开,分别经历两次有利的消息所获得效应要大于同时一次所带来的市场效应。相应的公司管理者在对公司不利的财务信息时,可以将坏消息和好消息同时,这样坏消息所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所冲淡,负面效应也就少得多。

(三)信息置信度中的印象管理―外部形象管理

信息置信度是指财务披露的可信程度,信息使用者希望看到信息置信度较高的财务披露,当信息使用者面对大量的企业财务信息时,无法鉴定财务披露质量的高低,此时企业可以利用重复多次财务信息来提高其的置信度。

在公司的管理中存在着委托方和方的契约关系,通常委托方处于信息的劣势,方拥有信息的优势,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公司的方就有机会将印象管理运用到财务披露管理,向公司所有者披露对自己有利的财务信息,从而谋求个人利益。因此信息的置信度就成为财务披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维度。由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是向公众公开的,而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桥梁就是财务报告,外部投资者用财务报告以极低的成本来宣传其良好的财务形象。置信度比较高的财务报告会直接或间接的为上市公司带来经济效益。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企业高层还可以在比较权威的网站上自己的财务数据,以此增加数据可信度。

(四)业绩的解释中的印象管理―自利性归因

自利性归因是印象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的财务披露管理中比较常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归因倾向,是由现代的公司管理结构所决定的。

现代企业的一大特征是企业的所有者于管理者高度分离,割裂了企业主体的权利、责任与利益,使得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高度分离,将企业看成是多种契约的结合体,股东和人相互追求自己的利益,互相制约,导致企业价值有所折损。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信息不对称,而所有者获取企业的财务信息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企业各类财务报告,在此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就会将心理学方面的归因理论应用到企业的财务披露中去,为印象管理的应用提供了空间[6]。我们总能发现在企业的业绩较好时,管理高层往往将功劳过多的归功于自己,而当企业业绩差的时候,总将问题归罪于经济环境。

(五)披露时机中的印象管理―信息冗余度的管理

财务信息的披露时机是指财务披露的具体时点和频率,对于财务披露时点的选择,许多企业都经过了精心的选择[2]。企业会倾向于提早有利的信息,而推迟或者不不利的信息,在形成进入壁垒时,管理高层披露财务信息的做法是相反的。为了避免激起市场的过度反应,企业管理者则会在周五交易收盘后公布重大事项或公告来强化好消息的正面效果,淡化坏消息的负面效应。

披露时机的另一方面是披露频率,也是对信息冗余度的管理,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年报,这是监管部门对于企业披露行为的管理手段。上市公司在公开披露年报之前,需要先将年报交给交易所进行审核,然后由交易所统一安排时间。定期向专业的分析师发送经营简报,是为了吸引机构投资者的关注[7]。公司上市时,管理者可能在不同的媒体期刊都刊登了上市说明书,不同网站也会竞相报道,虽然重复能够加大信息接受者对于信息的认知程度,而过多的信息冗余度使得企业披露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监管部门则会强制性控制企业的披露频率。尽管外部投资者总是希望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但有很多信息并没有对外部投资者产生影响,过多的重复披露财务信息可能会弄巧成拙,致使信息接受者对于财务披露的可信性产生怀疑。

四、结束语

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披露管理行为的探析,阐述了上市公司财务披露管理行为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将财务管理行为具体分为信息内容,组织形式,信息置信度,业绩的解释,披露时机,同时运用印象管理的理论对上市公司财务披露管理行为予以辅助分析。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印象管理参与的上市公司财务披露管理行为背后的实质是上市公司对利益的追逐,管理者可以运用印象管理部分理论参与到企业财务披露管理行为中,以此来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视角的财务披露管理研究》(课题号:14YBA143)

参考文献:

[1] 王维虎,李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行为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01:54-58+120.

[2] 孙蔓莉.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2004,03:40-45.

[3] 吴水澎,陈汉文,郑鑫成.财务披露管理方式的维度观[J].会计研究,2002,09:19-24+65.

[4] 赵敏.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分析[J].当代财经.2007,03:117-119.

[5] 张德容,陈标.我国企业财务披露管理行为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33-138.

[6] 艾治平.财务报告印象管理在我国的应用探讨[J].财政监督,2014,20:46-47.

上一篇:计算机软件开发范文 下一篇:审计风险评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