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范文

时间:2023-09-15 11:04:03

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篇1

城市经济学范文一:城市经济发展论文

在我看来中国的经济在近30年内保持的高速发展的原动力在于对私有化的肯定和对市场的开放。我们所谓的GDP粗略可分为四大块,投资,消费,政府消费和进出口。而中国的投资,政府消费和出口一直是中国的GDP的发动机,它们吸取了国外资金到国内生产通过廉价劳动力以提高利润。当然问题就在于由于廉价的劳动力导致消费力疲软,经济只能单向地依赖对外贸易。而美国正抓住这个软肋,提高人民币汇率直接中国经济重蹈日本覆辙。

政府一方面逐渐升高人民币汇率,同时也把所得税起征点提高。这样有助于经济软着陆,扩大国内消费市场。以免造成越来越依赖出口,而消费越来越疲软,政府也可谓用心良苦。 可是在此背后却又有更多的问题等待国人与政府携手解决我认为主要为以下三点:

1。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匀。太多人以不公平的优势或是市场制度漏洞取得与其贡献不符的财富。导致社会给人以误觉以为,财富与知识和技术无关等等错误观念。贫富差距过大,富翁比教授更受推崇,政府官员比民众要高一级等等不公平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都是由于分配不均所导致。社会各个职业都应受到平等地位

2。社会制度缺乏发展经验。一个健康的社会制度应提供可以供人们广泛合作的制度,同时每个于此相关的人都可以平等参与此合作。而我们的社会却是一个只顾私欲,不管社会所要对此付出多少浪费的狭隘的经济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人不如印度人,尽管大部分印度人懒惰,但是他们肯进行社会合作。一个深切的体会在于,印度的企业可以坐在一起制定一个行业标准来节省开发成本。而中国呢?每个人闭门造车,你早你的我早我的。这样子的发展永远只会停留在你所迈出的那么一两部。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缺乏合作,不愿坦诚对待他人是我们民族的缺点。

3。急功近利。所有与生产无关或短时间内不能转化成金钱的东西统统被忽略掉了。由于处在一个经济发展阶段,一切对经济发展没有直接作用的行业往往就被忽略。比方说,中学里学物理和政治的占绝大多数。因为他们代表着从事理工和商业管理等等专业。而诸如地理,历史等学科就冷冷清清了。与之对应的地理研究或考古研究自然就变成了人们所说的冷门。因为他们赚不到什么钱或者说从事这行的没有富翁等先例。可是社会需要的是全方面的发展而非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按照木桶原理,发展最慢的行业到了其他行业发展后期必然产生制约因素。像诺基亚公司,他们设计手机的时候会用到人类行为学,动物学等专家来改进他们的产品。其实可以简单的以化学反应式来说明,很多时候需要催化剂来完成化学反应。在现实中化学反应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公司。对于中国的每个公司来说,要跨入世界一流企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为这是对一个企业文化和整个社会教育所提出的苛刻要求。

阻碍共青城市发展的因素

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快慢严重影响城市的建设,我个人认为影响共青城发展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旅游业的发展。阻碍共青城市旅游发展因素有以下几点:

1 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弱,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健全。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绝对因素和相对因素,其中绝对因素主要包括区位要素、形象要素和政策要素,相对因素是较容易发生变化的,包括景区景点、交通、住宿、购物、餐饮和娱乐六个要素。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交通、住宿等相对因素的影响,使整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受到制约,从而进一步限制了相对优势向驱动机制优势的可持续转化。

2 经济成本投入过高,降低了收益率。

旅游业表面的繁荣,容易导致地方政府、企业及个人对旅游业的过热投资, 表现为旅游街区、旅游景点、旅游服务业超过旅游需求的现状,城市经济背负着维持过多的旅游设施运营的经济重荷。城市旅游的经济成本过高,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对城市主题公园、会展业、大型活动与节庆的投入。近几年旅游发展迅速,使与此行业相关的行业或产业也随之升温,这不利于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3 旅游业科技含量低,信息化进程缓慢。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旅游业开发的重点在于以观光为目的的景区、景点建设,忽视了信息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大多城市在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其人造景观缺乏高科技的武装,娱乐项目缺乏科技吸引力。

4 城市对单产业的过分依赖,增加了城市发展的风险性。

旅游业的发展本身要依赖一定的经济社会水平,而城市旅游需求的客观存在使得城市对依靠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寄以厚望,以致旅游业的变动会明显影响城市经济良性运转,增加了城市发展的风险性。重点发展海洋、港口和旅游,这表明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有一席,所以经济的发展应主要依靠绝对优势产业,同时发展相对优势产业,避免过分的依赖某一行业。

5城市旅游容易引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旅游者的到来刺激了住宿与餐饮的繁荣,其价格也会相应提升,旅游者的购物带动也带动了城市商品价格的上升。经营者也会借旅游发展这个契机提高价格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使城市物价整体上升,导致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尤其是城市的RBD(游憩商业区)表现较为明显。这影响了居民的日常消费,提高了城市建设的相对成本。

6 城市旅游使城市地价与房价不断攀升。

近几年地价和房价不断上涨,这个是居民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这其中少不了城市旅游业的功劳。城市旅游引起城市范围内的住宿、餐饮设施数量明显增多,使潜在的投资者对旅游业跃跃欲试,纷纷开发房地产,这使城市地价迅速攀升,尤其是城市中心地段和周边环境优美地区的房价更是居高不下,这加重了城市消费与建设成本,是城市通货膨胀的另一个表现形式。

建议:

1处理好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实现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要更新发展观。30年来我国旅游业一直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相对而言,或多或少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星级饭店数量、新建景点规模等往往成为衡量发展成绩的主要风向标,成为各类旅游考核、评比的硬指标。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为了确保旅游服务质量与综合效益,应该适当控制开发数量与发展速度。

在确定十二五发展目标时,各地要区别旅游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与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速度与规模,确定发展重心,防止本届与上届、各地之间盲目攀比,更不要层层加码。要充分留有余地,对各类不利因素、突发事件要有足够的估计与充足的预案,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 处理好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关系,实行集约、有限、高效开发

要更新旅游资源观。珍惜、节约、善待不可再生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大力利用各种当代社会资源(工业、农业、文化、科技、教育、康体、节事、现代科技工程等等),依托整个不断完善的城乡环境,依托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无限创造,不断创造新产品,扩大旅游供给的规模、品种和质量。

4要更新旅游产品观,进一步扩展到公务考察、商务、会议、展览、人才培训等具有生产性服务功能的新型产品。在继续开发观光、度假和康体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产品的同时,要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观念,处理好资源与产品开发中新与旧的关系。在旅游比较发达的地区,应把重点放在资源的深度利用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在旅游初始开发的地区,应坚持重点开发、集约开发和分阶段开发,在时空上留有充足后备开发余地,给后任者、后代人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要防止遍地开花不结果的粗放式开发,制止急功近利的掠夺性开发。有些情况下,不开发可能是最好的开发。有些稀有性、脆弱性和濒危性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要列为禁止开发范围,相信后人的智慧与技能会保护利用得更好。

4.创新旅游机制,促进经济全面和谐发展。

4.1 处理好国内、出境与入境市场的关系,全面促进旅游消费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国民经济向消费、投资、出口拉动型转变,把消费列为促进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首位。要从这一大局着眼,认识并处理国内、出境与入境市场的关系,适应市场已经发生的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国内旅游已初步成为我国旅游经济的主体,成为拉动内需的生力军。随着国家财富分配将向国民倾斜、城乡居民收入会普遍较快增加;持续推进城镇化、农民工成为城镇居民的新成员,国内旅游的需求将从大中城市居民为主向小城镇与农村居民扩展,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国内旅游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更加强劲。

4.2坚持大力发展国内旅游方针,当前的重点是从政策、制度、产品、价格等各方面,扩大国内旅游的覆盖区域与参与群体,建立城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大众旅游的服务质量与旅游体验。

大力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观光、度假、会展及专项旅游产品,强劲开展国际宣传营销,抵冲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逆势而上奋力开拓入境市场,使入境旅游、特别是外国人入境旅游跃上一个新台阶。以更广阔的视野、更积极的态度、更开放的政策、更宽松的办法发展出境旅游,并通过发展出境旅游带动我国旅游企业大步走出走。

4.3 处理好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创新旅游体制机制

五中全会提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理顺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集中精力解决旅游发展战略、法规政策、部门协调、国际交流、形象宣传、环境优化、公共服务与安全保障等大政方略。大力培育各类旅游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发挥行业协调、自律、促销、联络、沟通、咨询、调研和培训等服务功能,五、处理好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横向关系,建立产业融合与部门联动的常态机制

4.4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产业的高度融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区域的融合。越来越多的旅游产品是多个产业的结合体,商务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教育旅游、海洋旅游、地质旅游、体育旅游、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环保旅游等等,无不是多种产业融合的产物。

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性。旅游部门要更新旅游管理的观念,在落实过程中,主动与各相关部门协商、合作,共同开发各类旅游资源与产品,优化旅游的社会大环境,在合作的实践中逐步密切联系、增强共识,建立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的旅游协调机制,使产业融合、部门协作走向常态化、制度化。

4.5红色旅游的迅速升温给全市的旅游业注入了活力。

自从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孔繁森纪念馆、范筑先纪念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刘邓大军渡黄指挥部旧址等的红色旅游线路成为党员和游客的好去处,党员纷纷赴景点上一堂党课,接受党的教育,重温党的历史发展进程。因此,全国红色旅游景区都备受关注,红色旅游异常火爆。我市精心设计以吸引了众多游客。同时,不断改善的城市环境,使我市面貌焕然一新,一大批新景点和新项目的出现,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使聊城市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总之,江北水城不仅是山东的,而且是中国的,是世界的,在打造其旅游品牌的进程中,应该也可以走上世界舞台,参与竞争,寻求合作,可以联络发起一个世界水城城市市长年会,邀请诸如威尼斯、苏州等水城城市市长参加,研讨对水城的保护和管理,共商发展水城旅游业的大计,这种市长年会本身对扩大水城知名度和吸引游客,就是一种很好的形象宣传。还可以建一个世界水城博物馆,将世界范围内著名的水城都放在这个博物馆里面,这会大大提高江北水城的内涵,扩展其外延,增强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城市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新现象,伴随着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步伐,大旅游时代的到来,城市在区域内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支持。城市旅游在给城市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沉重的压力,如城市旅游对生态的破坏,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对社会安定的挑战等,可见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构建和谐城市,和谐旅游的长期战略。

城市经济学范文二:对我国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城市经济学自西方传入我国20多年来,在我国经历了从兴起到不断繁荣的发展过程,在许多领域取得了若干重大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国外的城市经济研究以解决城市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己任,在不断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城市实际问题的解决。在现实经济问题的左右下,近年来,国外城市经济研究的内容可集中归结为4个主要的领域:区位分析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的一般均衡模型设计;特定城市市场与城市经济模型的建立;城市经济问题、城市政府行为和城市经济政策分析。

国内的城市经济研究在改革开放后才起步但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世纪80年代 我国城市经济学集中研究了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全方位展开了城市化道路和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并对城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以及具体的城市问题、城市经济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概括而言,近年来国内城市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下述5个方面: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研究;都市圈发展与城市之间经济合作及协调分析;区位选择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进研究;产业集群与城市经济发展分析;城市政府职能与城市治理模式研究等。

城市经济研究直面时代重大问题。现代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等领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越来越需要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需要促使理论工作者从经济学层面上积极进行探讨。就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的认识而言,也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和新见解。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日趋活跃。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中观层次和空间范畴上对城市经济问题进行了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式的多样化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出现了个性化研究的方式。与个性化研究方式相对应的是群体化的跨空间协作研究也正在兴起,出现了跨地域乃至跨国界的全球同步合作研究,这与网络化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城市经济学研究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的创新与突破。城市经济研究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日趋活跃。改革开放为我国城市经济学者提供了与国外进行广泛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各研究机构或高校的有关单位经常派出学者到国外进修、讲学、参加国际会议,了解国外城市经济学发展的最新信息,同时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讲学,大大拓宽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

城市经济学的学科组织建设和教学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时代呼唤着城市经济学的新发展,与此相呼应,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于2000年10月成立了城市经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担负起促进中国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重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障。随着城市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推进,城市经济学教学工作在国内各高校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所大学开设了城市经济学课程,有10多所大学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近百名教师从事城市经济学及相关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我国城市经济学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不足,城市经

济理论基本观点的表述不规范,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部分分离。城市经济学研究存在薄弱环节。对城市化问题、城市经营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存在不足,对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不足。 城市经济学基础研究。一是在重视对特定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关注统领全局的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对城市化和城市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研究及城市经济学理论、方法、工具、经济模型的研究。其趋势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基础理论体系,明确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范畴、结构等问题,创建相关经济模型,提高研究的规范性和增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规范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相关概念的使用。

二是完善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与内容,应融会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如可探讨建立科学的城市政治经济学,包括城市及城市区域的生产系上层建筑、社会福利和行政区划等在内的问题,将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视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将所有权的分配、经济组织结构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结构都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应创新和发展城市化理论,把城市化研究放到城市化时代的高度加以认识。应反思城市经济、社会、环境问题以及思想、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原因。要提高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性,研究城市发展的系统工程和价值工程,将城市经济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应研究城市化定理或定律,使之既接受实证主义的检验,又接受伪证主义的检验,成为经过科学论证和可以反复验证的结论及指导实际工作者实践的依据。城市化问题研究。一是研究城市化的方针政策。包括城市发展政策、城市产业政策、城市人口政策、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土地政策以及城市社会治理的方针政策等。要加强以生产力为转移的城市化规律的研究、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发展阶段性的研究和国情与地区差异的研究。二是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具体措施,特别是政府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

三是研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如何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契机,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较少关注落后地区的城市化问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四是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看,应加强对不同地区城市规模结构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城市规模效益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区域差别扩大与缩小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大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研究和不同地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研究。五是城市化的比较研究。如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资借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也极具参考价值。

六是研究城市化与教育、文化发展的关系。城市化不单单是一个经济过程,也是一个国民生活方式转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加强城市化对国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研究。七是城市建设的规划研究。应加强城市建设创新性与国际性关系的研究;加强民间建筑与公共建筑协调性的研究;加强城市建设方法论的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法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

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问题研究。

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政府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首要和基本问题,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还不够清晰明确,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不足,研究工作仍需加强。

二是城市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三个效益的统一问题。下一步的相关研究将集中在确立实现三个效益统一的原则和相应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上。

三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在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确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机制,平衡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

四是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建设。研究精神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探索政治文明的推进措施;建树伦理经济和道德经济的产业文化观念;剖析城市环境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科学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途径。

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一是尽快建立一套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这需要加强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二是以城市综合竞争力来评价城市发展状况,对大城市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于中小城市,特别是具有发展特色的中小城市则有失偏颇。因此,应建立可以用来评价具有发展特色城市的指标体系,使之与综合竞争力评价标准一起,构成完整的评价城市的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篇2

(1)转变观念,确立都市农业新定位。虽然宁波市区农业在市区GDP中所占比重不到2%,更有逐年下降趋势,但衡量都市农业的价值,不能仅凭产值等直接指标,更要看其对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产生的间接效益。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均将都市农业定位为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都市农业的发展状况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但根据《宁波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我市都市农业目前仍然被定位为“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精品蔬菜瓜果、高档观赏园艺和生态稻米种植”,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作为我市城区蔬果花卉等初级消费农产品的提供者,在整个城市经济中扮演着次要角色。因此,在后续我市推进新型都市化与发展城市经济的进程中,要切实转变观念,重新调整都市农业定位,将其视为我市城市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都市农业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我市城市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中。

(2)优化布局,构筑都市农业新框架。根据《宁波市“十二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我市都市农业布局仍主要局限于沿绕城高速的市郊环形区域内,城市内部布局基本缺失,因此需要对我市都市农业生产布局和生产分工框架进行优化调整,做到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好中心城市的高端要素集聚优势。一是融合我市新型都市化规划,按照“一圈多点”的思路,更加灵活机动地筹谋规划都市农业生产布局,针对不同情况制定更加适合的用地政策,引入或实施不同的都市农业项目。首先,对于沿绕城高速分布的都市农业圈范围内的较为集中的农地,宜引入资源要素集中、生产经营相对集约化的经济功能较强的都市农业项目。对于此类土地,可探索建立农村耕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和跨社置换机制,在符合规划和不改变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对农村耕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参加都市农业项目开发。其次,对于我市“两带三片双心”等城市组团间分片零散的农地,以及城市组团内部的点状分布土地,如道路沿线空地,河川空地,待开发用地,宜引入小微型、孵化型和生态社会功能较强的都市农业项目。对于此类土地,不论其所有权,不论其土地性质,只要适宜于开发利用的土地,均可考虑放宽政策,引入更加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进行都市农业项目开发。二是按照“研发销售在城区、转化生产在周边”的分工思路,统筹谋划都市农业产业分工框架。首先,推进都市农业生产功能区的转型。着力把甬江南岸现代农业综合区、镇海九龙湖、骆驼、澥浦、江北慈城、东钱湖等重点农业生产功能区建设成为以精品型、服务型农业为核心的都市农业产业的重要集聚平台。其次,进一步强化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升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将孔浦水产品加工园区、北仑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镇海农业开发区及鄞州区、北仑区、江北的蔺草、茶叶和水果加工基地建设成为以创新型、科技型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都市农业与工商业融合的重要平台。再次,提升都市农业创意创新水平。借助我市国家高新区研发园、南、北高教园区、南部商务区等功能区,培育引进涉农创新型、营销型企业和团队,培育打造出我市都市农业创新项目孵化平台和品牌建设平台。

(3)聚集要素,延伸都市农业产业链。针对我市都市农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大力引导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推进都市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资源要素集中、高效配置功能、区域互相联动的都市农业产业链,将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产业形态转型为以提供服务附加值为主的产业形态,提升都市农业产业层级,打造都市农业品牌,提振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一是要建立都市农业经营平台。建议由政府主导,直接引入社会信誉较高、经营情况较好、资本较为雄厚、技术较为过硬的平台企业。形成集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产品流通、营销推介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支撑体系,为都市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平台建立后,可将整个我市都市农业圈产业链上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配套服务、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产业主体吸纳到平台内集聚发展,同时平台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肩负整个农业生产与流通环节的安全监管,保障最终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整个过程中的质量安全。二是要培育梯次合理、分工精细、合作有序的都市农业经营主体。首先,鼓励积极探索农村股份合作“庄园农业”发展模式。按照“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原则,依托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等农村基层组织,选取产业特色鲜明、集体资产所有权清晰、农民参与积极性高的村集体开展试点工作,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开展合作,转变生产方式,将农村股份合作“庄园”做强做大为都市农业的重要市场主体。其次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从事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农产品加工等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探索建立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集中扶持建设和引入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强、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增值效益大、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并紧密带动农户的都市农业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技术改造、购置设备、扩大规模等方面加大对都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三是要培育区域都市农业品牌。首先要大力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农业行业组织积极申请、注册和使用农产品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和原产地标识。其次要加强有一定知名度的都市农业品牌的二次创意开发。鼓励相关市场主体围绕已有知名都市农业品牌进行多方位的创意挖掘,使品牌以多种形式与不同的产业相融合,最终建立起以品牌为中心的都市农业产业链。最后是要提高都市农业品牌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会展、网站、媒体、户外广告等传统宣传平台和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加强我市都市农业品牌宣传推介。

(4)创意创新,打造都市农业新亮点。我市部分都市农业项目既未充分发掘当地的农业生态、文化,也未开发创意或者创新技术,没有鲜明主题,立意和层次都不高。以我市都市休闲农业产业为例,基本上都是以农事体验、食宿为内容,不同项目之间只是体验内容和食宿服务稍有区别而已,没有专业化的市场差异定位,产品服务雷同,经营模式相同,可持续发展乏力。因此亟需根据区域农业条件,深入挖掘区域农业“三生(生态、生产、生活)资源,并通过创意创新对其加以整合和包装,使其成为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本。可考虑采用如下几种创意方式:一是突出农产品本身特性。如我市现有的各个蔬果花卉精品园区,可考虑引进相关新型品种和新型培育技术,构建以各类蔬果花卉为本体的“新、奇、特”农产品种植、观光等项目,有效增加蔬果花卉等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突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可考虑对我市年糕制作、蔺草编织等进行发掘和创意,构建特色农产品制作体验等项目。三是发掘农业文化内涵的创意。可以考虑对我市“稻米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相关的农业传统、农事节日习俗等进行深入挖掘和二次创意,定期举行相关商业庆典和文化艺术活动并发展相关衍生产业。

(5)融合社区,凸显都市农业新功能。都市农业对于推进新型都市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还应体现在社会、生态效益上。社区支持农业(CSA)被世界公认为是一种可以兼顾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的都市农业成功发展模式,我国上海、北京、杭州等发达城市的CSA发展已趋向成熟,涌现了“小毛驴市民有机农园”等一批成功案例。我市目前的CSA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仅有零星的“农产品配送”、“农产品直销”等一些初级业态,发展空间较大。因此,建议我市大力发展CSA以及其衍生的各种创新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推进都市农业与城市社区融合,与市民生活融合,与城市生态融合,打造产品安全有机、产业与消费者互相支持的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凸显都市农业的社会生态效益。一是大力引导发展较大规模的生产型CSA项目,打造有影响力的CAS品牌。鼓励都市农业圈原有的种养殖特色鲜明、基础设施优良的特色农业精品园发展CSA项目。并从土地流转、土地租金,产品营销、设备购置、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适当倾斜和补贴。引导优质CSA项目与家庭、社区、食堂进行对接,建立CSA农场农产品进家庭、进社区、进食堂的“三进”的长效机制。提高优质CSA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打造CAS品牌知名度,解决CSA产品营销这个最大的难题。二是引导发展贴近市民、贴近社区,小微化、体验型的CSA项目。鼓励公共事业机构、企业和农民个人利用城市组团、片区间隙和周边空间的零散土地,以镶嵌式的“农业绿岛”、“农业花园”等形式发展小微化的CSA项目,提供农事体验、种(养)植等服务。对于该类项目,建议在许可情况下应尽量放宽相关政策准入条件,为其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善提供一定的便利,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对其在经营中对市容市貌、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监管。

二、相关工作建议

(1)加强协同,完善机制。发展都市农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协调与都市农业发展相关各部门的机构,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创新制度建设,完善机制,明确职责,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此机制下,农业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规划指导、政策落实、项目落地、协调服务职能;发展改革部门积极支持规划内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财政部门落实各类农业补贴补助资金;其他相关各部门立足自身职责,加强协同,推进规划实施;区县政府结合实际,明确发展目标,保障工作经费,扎实推进本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落实。为推动都市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向高端化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2)科学谋划,细化规划。作为都市农业起步较早、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宁波尚未出台一个单独的综合性的都市农业规划,只是在《宁波市农业“十二五”规划》、《宁波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散见对都市农业圈规划的描述。建议加强专项规划,从功能、产业、区域等方面对宁波都市农业进行系统规划,充分发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使农业的“蓝天碧水”与城市的“宜业宜居”相映生辉。

(3)加大投入,健全保障。加大政府资金对都市农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农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向都市农业重点倾斜,确立都市农业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的增长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循环农业、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节水农业、地力提升、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要向都市农业重点倾斜;农机补助资金要向都市农业圈的服务组织和装备建设倾斜;积极整合现有各部门农业扶持资金,各农口部门产业发展资金集中投入都市农业建设;加大对都市农业科技进步支持。在现有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基础上,考虑设立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在都市农业品牌创建、融资、税费减免、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加大扶持的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保证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对都市农业龙头企业技术革新、环保设施、发展精深加工及品牌建设等,给予重点扶持。

城市经济篇3

关键词:城市交通 城市经济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重要联系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城市是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当前积极的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是我国的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重要内容。然而一个城市不断的发展以及完善,离不开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支持,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力仍旧是城市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物质保障,而城市交通便是其中之一。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的交通是推进城市的经济活动井然有序的进行、推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前提。

1.1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性设施,也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要想富,先修路,不管是任何的领域范围内经济发展都要始于交通建设以及发展。只有发展交通、发达了,经济才能够得到真正地发展。当前,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需要,城市的交通事业快速的发展,城市的交通已不再局限于百姓代步的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城市的交通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的发展。

1.2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以及最重要的流动载体,也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各个环节实现联系和沟通基础和纽带,交通运输业不但自身创造着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也在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只有在不间断完善的交通系统支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否则难以谈上发挥交通运输业的基础性产业重要作用。良好的运输条件也降低了货运物流成本,这有利于企业参与的更大范围内竞争,扩大生产的规模。市场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使城市经济实现更好发展。

1.3良好的城市交通体系,直接拉近各城市间的距离,这有利于统一市场竞争机制的培育和完善,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的环境。便利的城市交通,很大程度上成为吸引投资重要因素,有利于资本的有效流动和合理的配置,能克服生产中瓶颈状况,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及经济进一步的扩张。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能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文化活动等方面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也大大方便了交流活动开展,交流过程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拓宽城市的发展思路,从另一层面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社会环境和不断的动力支持,进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1.4当前不论是从国际上看,还是从我国经济的城市交通状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交通设施也发达、便利以及快捷。这也证明了城市交通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受城市的地理位置、规模、性质等差异影响,我国城市交通特征虽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认,城市的交通与当地城市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内在的联系。一方面,良好的城市交通是保障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各项活动有序的进行基础,城市的交通发展能大大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交通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或从属关系,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对于城市的交通提出新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带动城市交通的改善以及升级。因此,在完善城市交通来积极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同时积极关注城市的交通本身发展,让两者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良好关系。

二、当前城的市交通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不断的深入发展,城市交通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交通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和严重不平衡的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的经济一步发展的因素。随着城市供给能力和幅射范围的提高,对城市交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城市的交通设施建设速度在加快,交通运输网络在不断地壮大完善。另一方面,交通容量不足问题严重存在,同时大部分城市交通运输依旧没有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城市的交通发展速度仍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难以满足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城市交通拥挤状况也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交通堵塞问题直接影响到运输和经济活动的开展,也对于城市形象建设以及宣传造成负面影响。

2.2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交通规划水平依旧处于较低层次,城市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中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影响到交通发展政策未给予充分考虑;对整个城市和城市间的交通规划中缺乏整体协调性。

2.3城市的交通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经济支持。从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具体实践看,一方面,经济发展落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失衡问题,使我国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发展缺乏有力的经济基础。所以,如何在资源有限地情况下实现以交通促进城市经济、实现它们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难题。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直接忽视经济快速的发展对城市的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财政收入用于形象性工程的建设方面,城市的交通难以得到持续的发展。

另外,不难看出,城市的交通对于城市经济活动和发展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和差异性。加之交通建设具有资本密集、周期性长等的特点,导致了当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很明显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交通建设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夯实城市交通基础,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无论是从城市的经济发展角度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角度考虑,都需要进一步夯实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需求。同时通过经济的发展更好推动城市交通发展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产生更大效益。针对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中存在各种问题,在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我国城市的交通综合治理研究与实施也在不断地往更深层次的推进,要明确城市的交通建设发展思路,作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完善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为城市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3.1提高政府对城市的交通建设与发展重视程度作为市场的经济重要主体,政府承担着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要的职责同时,也是社会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城市的交通作为具有双重属性特殊公共物品,是城市经济发展先决条件。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能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要将城市交通建设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坚持城市的交通建设较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适度超前原则,加大力度,改善城市交通,使交通更好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积极作用。

3.2做好城市的交通发展规划从整体上看,作为具有特殊性公益基础性设施,城市的交通战略和规划涉及到城市的交通方方面面,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定位,这对于城市的未来经济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不仅考虑当前城市发展整体状况,也要对于城市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应充分地给予考虑,做好城市交通战略规划。

3.3加大城市交通投入的力度。针对当前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供给量明显不足的情况,应加大对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重视力度和投入力度,应合理安排专项资金,最大的限度提升每一笔建设资金综合效益,积极推进城市的交通发展。继续适当地扩大道路容量,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和系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品流通、扩大市场等提供便利运输条件和降低交易的费用,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改善交通拥挤的状况。另一方面,鉴于城市的交通建设自身存在特殊性,在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前提下,政府可通过科学的论证形成有效方案,采取鼓励民间参与的模式,利用私人的机构资金、专业技术及管理的优势,共同推进城市交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常惠丹.我国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2]谢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探索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0.

[3]王雪.浅谈城市交通建设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城市经济篇4

根据空间相互作用、城市流强度、断裂点等相关数理模型,分别以GDP,第二、三产业中17个行业从业人员以及两市间距离为指标变量,对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评价。

1.1作用强度

1.1.1经济联系强度。据公式(1)计得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两两间的经济作用强度(图1)。两城市间经济作用强度大于30个经济度的有4对:徐州和枣庄(66.41个经济度,下同)、徐州和淮北(47.38)、徐州和宿州(37.20)、淮北和宿州(30.66);在20~30个经济度间的有3对:徐州和宿迁(22.10)、徐州和淮安(20.64)、莱芜和泰安(29.84);在10~20个经济度范围内的城市有8对:徐州和临沂(16.76)、徐州和淮安(14.75)、连云港和临沂(10.62)、盐城和淮安(13.79)、亳州和商丘(10.24)、枣庄和临沂(17.75)、枣庄和济宁(11.29)、日照和临沂(13.19);其它城市间作用强度较低,均在10个经济度以下。总的来说,开封、周口、菏泽、阜阳、蚌埠5个城市与该区其它城市间的经济作用强度均在10个经济度以下,徐州则与除周口外的所有城市间的作用强度都在1.5个经济度以上,而两城市间作用强度最小的为周口和连云港,仅为0.10个经济度。据公式(2)计得该区主要城市空间作用的总体强度(图1),并据此将20个城市分为四类:高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作用强度在150个经济度以上,下同)、中高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100~150之间)、中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50~100范围内)和低经济作用总强度的城市(50以下)。徐州空间作用总体强度最大,达267.71个经济度,属于高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是位居第二位的枣庄(作用强度为144.08个经济度,下同)的1.86倍,为总体强度最低的周口(9.25)的28.95倍,这表明徐州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劲头较强。枣庄、淮北、临沂、宿州处于高经济联系强度城市之列,与各个城市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比较强。中经济联系总体强度的城市有5个,依次为淮安、宿迁、泰安、济宁和莱芜,在今后的发展中,其可持续发展的势头有待提高。处于低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有10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今后发展中必须注重经济转型,加强与其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缩小与先进城市之间差距,促进淮海经济区的总体发展。

1.1.2城市流强度。计算城市流强度相关值(表1),据此将城市分为四类:高城市流强度城市(城市流强度值在300亿元以上)、中高城市流强度城市(200~300亿元)、中城市流强度城市(100~200亿元)以及弱城市流强度城市(100亿元以下)。由表1可知,徐州是高城市流强度城市,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作为苏北第一大城市、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徐州以其独特的交通运输优势和较快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城市外向功能量和较高的城市功能效率,城市流强度值高达384.19亿元,对淮海经济区起着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核心。临沂和淮安属于中高城市流强度城市,其城市流强度要远远高于中城市流强度城市,是淮海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城市,且临沂以高于淮安10%的城市流强度成为该区发展的副级中心。中城市流强度城市有6个,依次为日照、莱芜、枣庄、宿州、宿迁和盐城,成为淮海经济区发展的地方性集聚地和辐射中心。其余11个城市是弱城市流强度城市,是该区发展中较为必不可少的城市。可见,淮海经济区“一超多强”局面较为显著,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在空间分布上,这些城市基本遵从“中心—”式分布[26]: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核心徐州,位于其中心位置,而弱城市流强度的城市主要分散于该区边缘地带。这与城市经济作用强度所得结论基本一致。

1.2作用方向据公式(3)计得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隶属度大小,由此分析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经济作用方向。由图2可知,徐州的首位联系城市是枣庄,其隶属度高达24.81%;其次为淮北,隶属度为17.70;隶属度最低的为周口(0.42)。从空间距离上看,徐州经济作用方向首先是距离较近但不相邻城市,其次是相邻城市,而对距离较远城市也有联系,可见其联系方向表现为“中心—”向外扩散的模式。由图3可知,其它主要城市对徐州的隶属度均在各自隶属度的前五位之列,说明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核心。对徐州的隶属度,排在首位的有6个城市,其中枣庄对其隶属度最大,高达46.09%,说明徐州是其主要联系方向;排在第二位的6个城市,隶属度在10.35%~16.25之间不等,且各个城市的首位联系城市表现为邻近城市;排在第三位的有菏泽、周口、开封、莱芜,除莱芜的首位隶属度达52.06%,联系方向表现为泰安方向外,其他城市的前三位隶属度相差不大,联系方向均指向相邻地域和中心城市徐州。日照、连云港对徐州隶属度排在各自隶属度第四位,这两个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限制,联系方向表现为相邻地域指向;泰安对徐州的隶属度排在第五位,隶属度仅7.70%,其主要联系城市为莱芜、济宁。综上,城市空间作用的主要方向表现为与核心城市的紧密联系和与其周边城市紧密联系的共同作用,即显示出地域相邻指向性原则和中心城市指向性原则[16]。

1.3作用范围据公式(9)~(10)计得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间的断裂点及场强(表2、表3)。由表2可见,徐州与各个城市间断裂点明显压缩到终点城市,说明徐州辐射能力较强。与淮北间的场强最大,达1.19亿元/km2,因此,可以此为强辐射半径的选定场强,来确定各城市经济辐射能量绝大部分扩散在多大范围内。从表3可知,各相邻城市间起点城市到断裂点距离占两城市距离的比重在0.4~0.6间波动,城市间辐射能力差距不大,且两城市距离较近时,其场强也较高,说明具有向对方空间产生经济影响的能力[27]。因此,以各相邻城市间场强均值为弱辐射半径的选定场强来计算城市弱辐射范围,以反映各城市对周边地区的主要影响范围[28](图4)。由图4可以看出,淮海经济区中部以徐州为中心,距徐州44.92km和110.92km以内分别为其强辐射和弱辐射范围,这是由于其最强的城市综合实力积聚了较强的经济辐射能量;枣庄、淮北、宿州的强辐射半径均在徐州弱辐射范围内,说明它们受其辐射最强。东部以临沂、淮安、日照为中心。这些城市规模相当,辐射范围相互交叉地作用于对周边区域,其中,宿迁几乎被徐州和淮安的辐射平均瓜分,受这两个城市的屏蔽效应[29]较大,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北部以泰安、济宁为中心,其中,泰安和莱芜的相互作用甚密,其辐射能力向对方空间逐步渗透。而西部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弱,彼此辐射半径不相互重合,发展较为分散,综合实力有待提高。总体来看,徐州无疑是淮海经济区的辐射中心,呈现圈层辐射其他城市的空间结构:核心层表现为徐州的弱辐射范围圈,包括徐州、淮北、宿州、枣庄;中心层表现为与徐州弱辐射范围有交叉的城市,包括临沂、宿迁、济宁、商丘、亳州、蚌埠、淮安;层表现为与徐州的弱辐射圈无交叉的城市,包括连云港、日照、泰安、莱芜、菏泽、开封、周口、阜阳、盐城。

2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的三维视角,运用经济联系强度的引力模式、城市流强度以及断裂点理论等方法,以地级市市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对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进行多方位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从空间作用强度来看,淮海经济区20个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和城市流强度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徐州的作用强度值均为最大,无疑是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核心;另外,近来临沂城市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亦已成为该区发展的次中心。第二,中心城市指向性和相邻地域指向性特征明显。通过经济隶属度的分析,发现淮海经济区20个主要城市空间作用的主要方向均表现为中心城市指向性和相邻地域指向性。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发展核心,具有较强的中心辐射能力,其联系方向表现为典型的“中心—”模式。其他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除具有明显的区域中心(徐州)指向特征外,还具有相邻地域指向特征。第三,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范围大小不一,空间层次明显。从断裂点及作用场强来看,徐州对其他城市的断裂点明显压缩至终点城市,拥有最大的强辐射范围和弱辐射范围,成为淮海经济区的辐射中心,且呈圈层状辐射其他城市;处于不同圈层的城市,其受到的辐射力度各不同。第四,对于空间作用处于不同层次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以分类引导。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其对城市的辐射力度较弱,在未来发展中应在保持其强大总体实力的同时,注重综合服务的全面提升,加强与城市的经济联系,以增强城市辐射力度;对于中间层的城市,应在增强其对外综合服务的同时注重经济的总体发展,全面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对于层城市,其发展质量相对较差,以后发展中应加强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同时加强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在城市取长补短中发展自我,促进淮海经济区的全面发展。

城市经济篇5

关键词 经济运行 城市化 金融 经济力

当前,在城市化经济运行中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市场机制,金融经济力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市场机制。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的数量以及质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短缺型与过剩型两种类型,这使我国城市化经济运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无法更好地向前发展。对于城市化经济发展而言,金融经济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动力机制,能够有效地调节城市化的经济运行,其优势较为明显。

一、城市化经济的相关概述

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经济占据着核心地位,同时城市化的经济运行状态的好坏会给城市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为了能够保证城市化经济的更好运行,便需要充分了解城市化经济的内涵以及运行状态。

(一)城市化经济的内涵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城市是城市化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化是根本的动力所在。如今,在我国城市化功能发展期间,城市化经济表现为人口向城市流动期间所产生的不同的社会行为,加之社会各种行为给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效应。立足于本质,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已经实现了城市“化”的经济,并且分别从“城”和“市”这两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所谓“城”主要指负载城市基本功能的具有非农业性质的用地,同时也是非农人口生活所需要的资本化土地。“城”的经济运行主要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与城市土地经济相关的一种运行活动,在这之中也包括不同类型的土地地租和土地的选择以及利用情况,这些会给城市化经济的运行效率带来极大的影响;另外一种运行活动为市政经济,该部分的作用在于利用公共服务,满足人们在生产与生活方面的需求。[1]这与齐昕在《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经济力研究》一文中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城”的需求不仅包括人们对生产方面所提出的需求,还包括生活性需求与投机性的需求等;而“城”的土地供给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土地资源与土地负载物。“城”的均衡状态便是能够有效实现“城”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平衡的目标。

“市”主要指买卖市场或者交易的中心,立足于不同的方面,“市”的经济运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站在经济流量的角度,“市”的经济运行主要为财富生产、收入配置以及资金循环;立足于市场主体行为角度进行分析,“市”经济运行主要体现为生产者、生产行为以及投资行为等各个方面。“市”的均衡状态实现主要为“市”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

(二)城市化经济运行状态

城市化经济运行状态主要有“城”的经济运行状态和“市”的经济运行状态两个方面,只有确保两者之间保持均衡的状态,才能够达到城市化经济运行均衡态的目标。城市化经济均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为“城”经济运行在空间维度中表现的均衡态,另一方面为“市”经济运行在空间维度中表现的均衡状态。在经济运行均衡状态下,非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有“城”无“市”以及有“市”无“城”的状态。在城市化经济运行中,非均衡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可持续型,另一种为不可持续型非均衡。其中可持续型非均衡主要指将非均衡限制到适当的范围之内,并且确保不会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大幅度的负面影响;不可持续型非均衡代表非均衡已经超越了一定的限制,并且出现了一定的异化情况。如果城市化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不可持续型非均衡形态,则需要将金融经济力作为重要的调节方式,[2]让城市化经济运行能够转变成可持续型的非均衡状态,从而确保最终达到均衡态的目标,能够更好地保障城市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化经济运行中调节金融经济力的措施探究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经济的更好运行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城市化经济运行中,调节金融经济力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重要方面:

(一)需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地租调节能动力

对于金融经济力而言,城市地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地租会给城市化经济的运行带来一定的影响。城市化经济运行期间,城市地租的作用在于恰当的调节城市化经济运行均衡状态,使其能够从短期平衡转变成稳健均衡的状态。因此,城市化经济运行期间,需要给予城市金融市场高度重视,尤其在房地产市场建设方面,需要确保为金融市场创建更好的条件,从而将城市化金融经济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例如,在完善土地市场自由流转机制方面,[3]这与王健在《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经济力研究》一文中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城市化经济运行状态处于非均衡状态的背景之下,需要利用资本市场交易使储蓄投资化能更加顺畅地转化。

(二)确保金融经济力传导优势的发挥

在城市化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经济力是其调节的基本手段。金融经济力的功能包括共享与普惠两个重要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功能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中存在的非包容矛盾,从而能够实现城市化经济在均衡基础之上,最终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包容性目标,并且实现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经济运行调节路径优化的目标等。立足于城市生产方面,社会中的各个利益主体在金融资源掌握和使用期间,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平等性,[4]并且在掌握金融资源的基础之上,能够充分地掌握和实现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的目标,最终使主体财富能够进一步的增长。如果从消费角度进行分析,需要确保社会的各利益主体实现对金融产品平等消费的目标,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受益权利与福利改进权利。金融体系与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与包容性的发展中,能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撑。[5]这与付祺在《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经济力研究》一文中的观点极为相似。与此同时,金融经济力的融入,也能够帮助商业性金融以及农村合作性金融等方面构建金融服务框架。

三、结语

近年来,伴随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经济是其重要的发展产物,城市以及发展动力作为重要的空间载体,在推动城市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方面分析了城市化经济的相关内容,第二方面分析了城市化经济运行中调节金融经济力的措施。在分析中明确,在城市化经济运行中,要使金融经济力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便需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地租调节能力;构建金融体系期间,还需要将金融经济力的传导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最终确保城市化经济运行中金融经济力的作用以及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更好地带动城市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枣庄农村商业银行高新区支行)

参考文献

[1] 齐昕.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经济力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3(2):31-36.

城市经济篇6

关键词:城市活动;城市形象;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活动这个词高频率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人们对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城市活动在我国发展也有了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年中,我国城市活动与城市活动策划已经逐步形成规模跟套路。但是作为年轻行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整体面貌的高度概括,它是外界观察和了解这个城市的窗口,所以对一个城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城市活动作为一个浓缩的城市形象任重而道远,对城市形象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一、城市活动概述

如今,城市活动活跃在各城市之间,已经进入公众的视野中,并不断影响城市的发展。城市活动不但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更是城市形象的一个标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活动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给公众一个城市形象的缩影,成为公众走进这个城市,了解这个城市的入口。

(一)城市活动的定义

所谓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而城市活动在本质上就是指城市居民参加的活动。它的相关概念是在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国家最先提出并形成与发展的在我国临近的日本60年代东京奥运会举办之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逐步走进人类的生活。城市活动一般包括由城市所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或事件,例如节日、庆典、具有城市特色的活动等,或者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活动也越来越活跃,较为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城市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形式已经广泛应用为我国个城市间用来提升城市形象,发展城市经济等的有效途经。

(二)国内外城市活动的发展状态

城市活动源起于西方社会,因其提出时间早,形成与发展期较为充沛,故而城市活动在西方社会发展的比较成熟。在西方国家,多数的城市活动是以民间自发性活动为基础的,大致可分为七大种类:即全国或城市性狂欢类活动,体育赛事,文化艺术节,娱乐休闲类活动,健身运动,会议、博览会,宗教和地方性的庆典活动。呈现出的发展状态可以总结成一下几点:首先,国外城市活动公众参与热情高,参与程度高,参与人数多,总的来说是参与性高。其次,国外城市活动具有鲜明的活动个性。最后国外城市活动具有极高的市场运作程度起源于社区自发的民间活动,是完全市场化的。

我国的城市活动大体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黄金时期,由各地政府带头发展了一批能够彰显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知名度的城市活动。进入90年代初,国内城市普遍接受城市活动并加速了城市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在全国具有广泛意义。在当代,我国城市活动发展迅猛,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就目前我国城市活动发展,呈现出数量多但规模不等、类型众多但内容雷同、由政府为引导缺少市场化运作特点、历史较短,品牌处于成长期等特点。 这些特点普遍反映了我国城市活动的目前发展状况。

二、开启城市活动策划时代

每一个新的热点的出现,便伴随着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与发展。在城市活动突飞猛进的态势之下,城市活动策划逐步进步市场,进入公众的视野。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先生曾经大胆放言“主宰21世纪商业命脉的将是策划,因为资本时代已经过去,策划时代已经来临!”。接下来,我们就来走进策划时代。

(一) 城市活动策划概述

城市活动策划区别于一般的活动策划,这主要是因为城市活动策划的主体是城市本身,而其出发点是城市,目的是以城市为中心,发展经济、文化等产业,推动城市发展,塑造城市形象。从活动分类来看,城市活动策划属于混合型活动策划,是兼顾盈利和城市宣传的策划。

城市活动策划进行时需要充分顾及到两大理念:和谐理念和人本理念。在策划中充分兼顾到各方面的和谐和体现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同时,要严格按照个性化原则、系统性原则、市场化原则以及可行性等原则进行策划,充分保障城市活动策划的完整性。

(二)城市活动策划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1、打造城市标签性活动

在未来学家托夫勒放言策划时代已经来临的时候,策划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就已经开始。城市活动策划将会把城市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打造城市标签性活动。就像上述的慕尼黑啤酒节的案例,在慕尼黑政府接管了啤酒节之后,不断有新的元素融入啤酒节中,而人民并没有因为这些元素的后期加入改变对啤酒节的忠诚与喜爱,反而更符合了大众现在的需求。纵观国际,世界上有三大啤酒节,分别是英国伦敦啤酒节、美国丹佛啤酒节和慕尼黑啤酒节,然而慕尼黑啤酒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三大啤酒节之一并能具有明显的辨识度就是源于对与这个活动的活动策划,它将慕尼黑啤酒节打造成面向社会各阶层的大众,吸引了大批量的游客,增加了慕尼黑这个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从而促使了慕尼黑这个城市的啤酒节活动成为慕尼黑的标签,能从众多的啤酒节中准确的被辨识出来。

2、引领城市经济的发展

每一种流行的热点都将带动一个或一系列的新的产业的萌发、崛起与发展,从而引领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活动策划赋予每届城市活动一个不同的主题概念,再由这个主题概念为始点,展开相关的策划,而相应的周边产业将配合城市活动的主题概念开展设计生产活动,从而在城市活动中受益,促进经济发展。专家估计,由城市活动经济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具有长运的经济效益。首先,城市活动策划将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旅游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全球经济活动中发展最为快速的一个行业,城市活动的举办将吸引大量的游客。其次,城市活动策划将会带动城市投资经济的发展。好的城市活动策划会带来新的投资来源,这就增加了城市资金流入量,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建设。城市活动策划也将影响城市餐饮业、住宿、交通购物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引领城市经济发展。 3、弘扬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新文化

城市活动策划的文化策划是基于城市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这就对城市的传统文化的弘扬创造了有利条件,给游客以及世界了解本城市文化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城市活动策划,弘扬了城市文化的同时,也吸引了来自其他地区的文化与时下流行文化融入,有利于进一步的促进多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传承和文化的与时俱进,有益于城市发展新文化,彰显城市活力与个性。

4、 容易引发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双面性的,优秀的城市活动策划会催化城市活动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然而不完善的城市活动策划将阻碍城市的发展,严重影响城市活动的举办,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会影响到城市公众和各方游客对城市形象的判断,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由此,在进行城市活动策划时,一定要尽善尽美,避免给城市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三)城市活动策划对于城市形象的意义

城市活动策划对城市形象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它是外界观察和了解城市的一个窗口,是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整体面貌的缩影。优秀的城市活动策划会将城市最为光鲜的一面展示出来,有利于扩大城市的影响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完善城市形象。

三、城市活动策划的发展之路

我国现代的城市活动策划发展时间短,仍属于年轻的行业,但是在其发展阶段中仍然暴露出一些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才引发的一些问题。为了保障其能够健康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开辟出一条道路适合其发展。

(一)目前我国城市活动策划面临的挑战

城市活动在我国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现在仍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然而却存在许多问题,致使城市活动策划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多数城市活动策划缺少长期发展的思想。目前,多数城市活动策划单单考虑到眼下的城市活动如何策划与举办,缺少中长期发展思想与计划,导致城市活动在传承中出现断层现象,前后两届城市活动缺乏联系。其次,缺少差异化,内容有雷同。在盲目追逐城市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现象下,城市活动主办单位忽视了城市活动策划的重要性,导致城市活动在主题和内容上出现模仿跟风行为,致使国内城市间的城市活动内容雷同,缺少差异化,阻碍城市活动创新。再次,政府主导,缺少市场化运作。就我国范围内来看,城市活动多数为政府干预,这就促使了城市活动策划的相对片面,市场化运作没有充分发挥,引发资金紧张和赞助企业不能合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后,形式单一缺少创新。一个优秀的城市活动策划的面市,往往会引发其他城市的攀比、跟风,导致同类型同主题的城市活动鳞次栉比,生搬硬套缺少城市本身特色,缺少创新。

(二)走名片性城市活动策划发展路线

想要将城市活动策划做的出色能够走出国界,就要以城市为载体,探索发现城市本身的历史跟文化,挖掘城市本身区别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魅力所在,以城市固有特色为基点进行策划,城市活动只有立足于发掘本地文化基础上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力图做到能够彰显城市个性,展现城市风采。城市活动策划要充分考虑到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根据城市所处环境,因地制宜,策划出城市专属的城市活动。在我国通过对城市本身特色的发掘而成功举办城市活动的优秀案例就是山东潍坊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山东潍坊是风筝的发祥地,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潍坊就已经举办过风筝会。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生命力的同时,也给潍坊的风筝带来了新契机。1984年的4月1日,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节拉开了帷幕,也是我国最早冠以“国际”的城市活动,传承至今。可以说,潍坊国际风筝节是典型的以城市特色为出发点的城市活动策划案例。

四、结论

城市经济篇7

【关键词】 城市化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国内很多区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是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具体体现。在改革进程中,历史原因一直以来牵绊着经济的发展,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一直存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是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进而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我国各个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矛盾,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为理想的选择是走城市化道路。同时,城市化的加快也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城市化本质

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为适应国际与各国内部地域分工深化的要求应时而生。它是针对当时国家之间、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情况,从国民经济学中产生并逐渐壮大的一门应用性的新兴学科。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虽然,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可以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并获得尽可能的产出。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区域经济学理论观点,可总结以下几点区域发展存在的现象。

(1)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区域上不仅表现出严重的不平衡,而且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各个区域发展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由分化现象导致了区域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全国整体市场的形成。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区域经济的差异是区域之间各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变化的综合反映,也是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引起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导致一些突出问题解决起来极其棘手。

(3)城市化进程艰难前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为发展的主题,而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主线,城市化是结构变化的其中一个方面。由于诸如结构调整方式不合理等因素,城市化进程并不能平稳前行,时常遭受各方面的阻碍。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也给城市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2、城市化的本质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的实现,同时也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同时,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互动前行

作为区域经济学理论之一的“城市圈域经济理论”认为,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圈域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求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空间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主要向城市集中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城市对经济的集聚功能和扩散效应这两者在既定区域的发展平衡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内容。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和农村工业化的力量的主要动力是推动区域经济集聚和城市化。区域经济的集聚水平与扩散功能之间相对平衡发展的阶段轨迹特征由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良好互动直接决定。中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制度是市场化的改革进程。那么,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在这种创新机制作用下,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前行。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二者的相辅相成,即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城市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可以通过人口、资源、资金等要素产生集聚效应,它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加速经济增长并同时促进区域和城市的快速经济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主要的直接动力。特别是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促使人口、劳动和资源等要素集聚,带来规模集聚经济效应,促使农村向城市扩散并发生转移,这是工业化带来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直接原因。地方政府为了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经济迅速增长所带来的财富,推动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由此促成城市化与经济之间就形成不断循环的互动推进。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循环、互动推进,为地方政府在更大的区域经济范围上争取到更大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支撑。区域经济学理论观点认为,不同区域所处的城市化进程阶段不尽相同,其促进城市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也不一样。然而,区域内和区域外经济的发展需要协同力量,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发展主体的不同甚至可能背道而驰极易导致区域发展失衡。城市化的加快可以解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这些难题。

三、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城市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诸多实践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节奏并不完全同步,区域发展不平衡随之产生。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是促进成熟进程的最主要动力。为了缩小或者消除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城市化进程阻碍,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成为重中之重。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经济发展同样会有一定的冲击。故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建议。

1、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制定适宜政策

城市化进程虽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但这一过程不能脱离社会主体的能动性而存在。各个区域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要相适应的的政策。一项政策的制定并不都是既适宜经济发展又益于城市化进程的。此时,地方应当发挥其职能,根据区域总体利益进行调控,改进或者重新制定相关政策,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与城市化进程不相协调的问题和矛盾。

2、最大化区域内资源优势,提供前进动力

区域经济中国.com学理论认为,由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另外,其他诸多因素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给城市化进程带来了阻碍。由于不可调和的因素的存在,一些区域没有吸收外部资源的能力,只能依靠本区域内资源发展。故此,区域应当努力促使区域内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才能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保障。

3、协调区域内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功能上独立的,经济上一致的城市区域是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区域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依靠工业数量扩张带动城市化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只有完善城市体系和增强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创造良好的发展大环境,进而才能保证城市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协调区域内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发展变的尤为重要。

4、坚持科学合理的理念,充分提供前瞻功能

运用科学合理的理念,协调新城区、建成区、老城区及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以及城区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各方面工作,提高城市化进程覆盖率和科学性,逐步完善城市化进程体系,促进城市化建设与管理的有序发展。研究科学合理的城市定位,从城市资源、环境、人口等多方面分析和研究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提高城市化规划的科学性。

四、结束语

一个国家和区域首要的任务就是发展经济,以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才能使整体发展有条不紊。由于区域内或者区域间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城市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之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城市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工业化的进程,进而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了缩小了区域贫富差距,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同时,城市化程度的提升引起了区域市场的趋同,这推动了我国统一经济市场的建立。故此,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大环境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要求,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本观念融合、渗透到城市化进程之中,才能使城市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与人的需要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2]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4] 杨云彦:区域经济的结构与变迁[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5] 王志凯: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互动[J].宁波大学学报,2011(1).

城市经济篇8

北京市城市经济学会是北京市一级学会,隶属于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管单位: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城市经济学会是由北京市政府相关机构、部份中央单位中的专家型官员,高层研究机构,著名高校中的专家学者,工商界及国内外有影响人士构成的“官、产、学”三结合的学术研究、咨询、服务型社会团体。

学会宗旨

团结凝聚专家、学者,为北京城市发展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搭建北京地区城市经济问题研究的交流平台。

学会特点

(1) 北京既是政治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又是经济管理中心,本学会享有首都所在地的独特优势,为学术研究、交流活动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

(2) 北京市城市经济学会具有综合性强,业务领域交叉,决策层、学术界与企业界相结合等特点。

(3) 北京城市经济学会与一些隶属关系和业务范围较固定的研究机构相结合,优势互补,开展活动的弹性大、开放度大,范围宽。

(4)拥有高层次、多领域、综合型的高智力集群优势和丰富的信息渠道,具备多年积累建设的信息库和信息编辑工作班子。

学会任务

(1)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联通国际,为政府、社会、企业提供服务。

(2)重点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与管理、区域经济及企业发展战略等相关政策,进行学术交流与研究。

(3)组织专题研究、学术交流、社会调查、咨询服务、专业培训及会议等活动。

北京市城市经济学会曾经承办、参与的主要活动

北京市城市经济学会多年来建立了高层次、多领域、综合型的人才优势与广泛的信息渠道,致力于为政府、企业界提供宏、中和微观多层面的咨询服务。多年来在城市、地区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社会政策研究,项目咨询、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培训服务与会议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及活动,在众多领域产生广泛积极的影响。

北京市城市经济学会曾参与或分担了《我国不同城市地区发展思路与特色》、《发挥首都智力优势为决策服务》、《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前景》、《首都发展战略研究》、《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前景》、《银海集团发展方向研究》、《北京城市经济50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发展态势分析及对北京的启示》、《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北京首都供电安全战略》、《沈阳棋盘山国际旅游开发区发展战略》及北京怀柔、昌平、大兴的发展战略研究。

先后参与或组织了《中美城市经济国际研讨会》、《中美城市交通国际研讨会》、《国家问题和经济形势系列报告会》、《纺织业发展研讨会》、《中国国际名牌战略》、《什刹海论坛》、《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发展战略》、《长三角(太湖)论坛》等。

北京市城市经济学会诚挚感谢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及兄弟学会的支持与帮助,希望我们创造更多的合作机遇,共同发展。

北京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曹学坤

秘书长:刘春英

地书址:北京市西城区二七剧场路5号

邮书编:100045

电书话:010-68018175/68031065

传书真:010-68010265

电子信箱:chshjjxh@sohu.省略

天津市城市经济学会简介

天津市城市经济学会成立于1987年4月2日。理事会单位会员数50个、个人会员90人、理事44人,聂璧初、廖斗寅任名誉会长,韩恩甲任会长,魏炳坤任常务副会长,辛鸿铎、杨德全、郭鸿懋、郝寿义任副会长,蔡孝箴任顾问,王维基任秘书长。

学会成立以后,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组织会员开展城市经济问题的调研与学术交流,承担科研课题,相继组织了关于如何发挥天津经济优势,关于如何发挥天津港口优势,关于发展天津证券市场等三次较大的学术活动;并组织有关研究人员三赴塘沽,对天津港、保税区和滨海地区的交通运输设施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完成了如何发挥港口优势的调研课题,为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献计献策。

近年来,学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把应用对策研究作为学会活动的主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深入探索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主动地为市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先后举办了“天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志及特点”和“都市化产业”研讨会;并完成了《天津工业化进程研究》、《现代城市治理模式及对天津发展的启示》、《天津个体和私营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天津市国土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等20多项调研报告及论文,编辑出版了课题调研报告及论文汇编4集(约24万字)。学会为配合搞好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承担了市发改委《天津加快城市化进程研究》重点课题,高质量地如期完成了任务,为编制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天津市城市经济学会先后被评为1997-1999年度、2000-2002年度、2003-2004年度天津市社联先进学会。

地址: 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57号

邮编: 300050

电话: 022-23399288

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简介

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成立于1993年8月。会长为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教授,现任秘书长为江苏省社科院张卫研究员。学会挂靠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学会围绕江苏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

1、2001年11月学会在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与江苏省政府研究室、省社科院、徐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江苏三大城市圈发展研讨会”。

2、2002年,学会建立的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城发院)与《江苏经济》杂志社、新境界广告公司合作,开展了江苏三大都市圈宣传推介活动,赴宿迁、杨中、句容等市,与当地市委、市政府联办所在地城市化发展战略研讨会,拍摄了电视宣传片,出刊了《江苏经济》增刊――“城市化与江苏三大都市圈”特辑。

3、与省建设厅、镇江市政府联办了首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围绕城市经营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讨,会后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搞好城市经营的建设”。

4、与省外贸厅、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及中国保监会南京特派员办事处共同举办了“第二届城市发展论坛――对外开放与金融改革研讨会”。

5、2003年4月学会与东台市委、市政府联办了“江苏省中等城市发展理论研讨会”。

6、2003年8月学会所办的省城发院与南京市政府、省发改委、南京财经大学、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南京分院联合主办了“第三届城市发展论坛――南京都市圈互动发展研讨会”,会议形成的“关于推进南京都市圈互动发展的专家建议”得到了江苏省委李源潮书记的重视,作了“支持”的重要批示。

7、2003年10月省发院与仪征市人民政府联办了“沿江开发与仪征跨越式发展研讨会”。

8、2004年5月,为迎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学会举行了“江苏城市化战略和城市化进程的现状与对策”的专题座谈会。

9、2004年11月,学会和省城发院、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国土厅联办了“第六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江苏沿江市区农村城市化研讨会”。

10、2005年5月学会举行了“建设和谐城市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11、2005年8月学会所办省城发院与省信息产业厅、连云港人民政府联办了 “第五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暨投融资环境”为主题,就推进东陇海线产业建设进行研究探讨。

12、2005年12月,学会与省发院、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省经贸委、省环保厅、省发改委、省建设厅联办了“2005中国生态城市建设高层论坛暨第六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生态城市与循环经济研讨会”,会议通过并发表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南京宣言”。

13、2006年2月 ,在学会召开的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举行了“提升江苏城市化水平学术研讨会”。

14、2006年7月,学会与省城发院、省发改委、无锡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联办了“200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七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途径高层研讨会”,会上发表了“长三角16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通过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无锡共识”,向沪、浙三省市省委、省政府、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建设部、中英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报送了“关于把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专家建议。

15、学会所办省城发院还在2003年与安徽省社科院、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发起建立了“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组委会,并在南京财经大学建立了“南京都市圈发展研究中心”,论坛在南京都市圈城市轮流,每年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

学会还发挥专家较多的优势,积极参与城市发展战略和重大课题研究,并进行了《21世纪城市发展论丛》(已出4集)、《城市评论(已出71期)和《长江三角洲城市年鉴》(已出三卷)的编辑出版工作。

地址:南京市虎距北路12号

江苏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

邮编:210013

联系人:郭玉燕

电话:025-83312895

湖南省城市经济学会简介

湖南省城市经济学会是湖南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有志于从事城市经济问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湖南省城市经济学会成立于1996年4月,是在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同志的直接关心和倡议下成立的,并由他亲自担任会长。2002年10月换届后,由九届湖南省人大副主任、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罗海藩同志任会长,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富泉同志任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王茂林同志担任学会名誉会长。张云川、周伯华、罗桂求等省领导先后担任学会顾问。

学会成立10年多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高立意、高起点、高标准”的办会原则,以服务于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决策为工作中心,不断加强学会管理,创新工作思路,广泛联络专家学者和广大会员,围绕推进湖南城市化进程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学会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把学会初步办成了省级一流学会。

一是开展课题调研

学会在会长和秘书长的直接领导下,紧紧抓住服务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这个主题,围绕省委、省政府推进城市化的决策,开展多项课题调研,一批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入领导决策。如关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研究提出的对策措施,被省委、省政府采用,对推进湖南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推进湖南城市化课题研究,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好评;开展了中部崛起与泛珠三角战略研究、洛湛铁路湖南沿线经济带开发建设总战略、加快建设产业型中心镇、构建长株潭(3+5)城市群等一系列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研究,情况摸得详实,问题抓得透彻,建议提得到位,研究成果有些直接进入了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会长罗海藩同志的文集《城市化与湖南经济》更是集中体现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二是组织学术活动。学会成立以来,先后组织的比较大的学术活动如下

1、 举办“在战略转移中加速中西部城市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城市经济领域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和城市建设领导者在张家界参加了会议。汪道涵、周干峙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发表重要讲话。研讨会引起广泛关注,国内和港澳媒体做了报道。学会将研讨会成果结集成《中西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公开出版。该书当时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西部城市问题的专著,对促进中西部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与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经济日报》社合作,开展“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回顾与展望”主题有奖笔谈活动。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应征稿件200余篇,在《经济日报》择优刊发20篇。

3、与湖南电视合举办“湖南城市巡礼”专题电视节目。节目安排在“湖南新闻联播”中播出,通过专题介绍湖南的地(州)市,对提高湖南城市知名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 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组织城市管理骨干到美国、加拿大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为城市管理骨干提供了开拓视野的难得机遇。

5、 举办城市管理骨干培训班。召集郴州、永州、怀化、娄底等地市的40多名城市管理工作者,在长沙进行理论培训,参观长沙城市建设成果,学习长沙城市管理经验。

6、 与长沙市委政研室、雨花区委、区政府联合举办“长沙大东城新经济区高峰论坛”。与会代表有省直有关厅局领导、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及长沙市、雨花区有关领导和一批城市建设企业代表共100余名。对长沙大东城新经济区的建设进行研讨和交流,提交了一批有质量的研讨文章,得到了省市领导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7、与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旅游产业与城市发展高层研讨会暨全国各省市区城市经济学会联谊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领导周道炯、王茂林、龙永枢、黎子流亲临会议。各省市区城市经济学会负责同志、部分旅游城市研究与实际工作者、有关旅游产业专家学者、各界媒体及嘉宾共计1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紧扣旅游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前沿问题开展深入研讨,就旅游产业推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旅游城市竞争力,建设长沙都市圈等中心议题达成共识。会议还就建立全国城市经济学会联谊会制度进行了认真磋商,搭建了各省市区城市经济学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1996年学会成立之后,与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共同创办了学会会刊《城市经济论坛》。会刊开始为季刊,从2004年开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现已出刊42期。会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出精品”的办刊方针,既着力讲求理论研究的深度,又突出加强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既注重突出服务城市经济主题,又尝试加大刊物的可读性。在组稿上,基本保证了每期有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会长的文章,力求提高刊物的权威性。在封面设计上,由过去的单一封面变为图片宣传推介,美化了封面,推介了典型。汪道涵、周干峙、周道炯、杜润生、吴敬琏、侯捷、尹世杰等知名专家学者曾为会刊赐稿,发表了一批有深度、有份量的文章。会刊采取出版专集、组织征文、开展主题研讨、评选年度优秀论文、向读者征求意见等多种办法,确保会刊的办刊质量。据统计,会刊共有10余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会刊对宣传湖南城市建设的成就,提高湖南城市的知名度,推进湖南城市经济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会刊贴近城市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形成了自身的办刊特色,成为在城市经济研究领域有影响的省级学会会刊。

地 址:长沙市韶山路1号省委大院四号办公楼

邮编:410011

电话:0731-2218780

传真:0731-2216705

邮箱:

联系人:马司平

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简介

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成立背景是,1989年4月山西省委书记王茂林同志率领省、市社科院热心城市经济研究的5名科研人员,参加了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与国际有关科研团体在上海虹桥宾馆召开的“太平洋区域城市研讨会”。会上,王茂林书记听到上海、黑龙江、山东等省已成立了城市经济学会。在会议休息时间就向白益进、雷仲敏、毛月平等同志提出要成立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的建议,并对会长副会长人选、挂靠单位等问题进行了酝酿,同时,指定毛月平同志具体负责筹备工作。此后王茂林书记利用省人代会及省委有关会议结束后,两次召集全省各地级市市长开会,商量成立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事宜。1990年6月20日,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成立大会召开,王茂林书记当选会长、乌杰当选第一副会长,万良适、吴德春、高塞等同志被选为副会长。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成立以后,努力配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在山西召开了四次全国性研讨会,为山西的城市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配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在山西开展的活动

(1)1992年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与太原市政府,在太原召开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暨研讨会,全国与山西省部分城市的市长、大专院校与科研单位专家学者近400人参加了会议。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原山西省委书记王茂林同志坐阵指导。当时正在太原视察工作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基同志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会上交流论文300余篇。

(2)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经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提议和协调又和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太原市政府联合在太原召开了“全国城市经济与市场经济”研讨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领导周道炯、陈敏之等参加了会议。原山西省副省长纪馨芳同志代表省政府到会讲话,原省委书记胡富国同志看望了与会代表并作了重要讲话,会上交流文论30余篇。最后由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毛月平、加年丰同志编成《城市经济市场文化研究》一书,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

(3)2004年10月16日至18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与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晋城市政府在晋城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小城镇建设”高峰论坛。会议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龙永枢同志主持,会长周道炯同志致词,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王茂林同志作主题发言。会议交流论文50余篇。

(4)2005年12月1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社会学会、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与晋城市政府共同举办了“构建和谐晋城研讨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王茂林同志作了“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开创晋城发展新局面”的主题发言,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万良适同志作了重点发言,常务副会长赵振亮、副会长李镇西、许一友等同志也先后发言。

二、 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为山西省城市经济的发展所做的工作

(1)1991年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应朔州市城区领导邀请,为他们近期规划和远景目标作专题研究,组织省城专家15人,经过调查研究与多次修改写成17万字的《现状・目标与战略启动》一书,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

(2)1992年应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领导的邀请,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秘书处又组织省城专家为该镇制订了发展战略与中长期发展规划,使该镇迅速发展为山西省的明星乡镇。

(3)2004年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应晋城市领导的邀请,组成以常务副会长吴德春为首的课题组,经过几次调查研究,多次修改,征求意见,历时半年写出19余万字的《晋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与近期行动方略》一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4)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在2005年应山西省朔州市政府的邀请,又由课题组为朔州发展作课题,经调查研究和反复修改,历时5个月,写出24万余字的《中部崛起与朔州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

(5)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课题组在2005年5月应山西省发改委的邀请,对山西城镇发展立项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在2005年底,写出7万5千字的《山西城镇化研究》一书,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

(6)目前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课题组应山西省交通厅领导的邀请,正做《山西公路交通建设与经济发展》课题,现已修改出二稿,预计2006年9月即可完成。

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

会 长:万良适

秘书长:许一友

地 址:太原市南内环街413号

邮 编: 030084

联系人:毛月平

电 话: 0351-72419347226271

武汉市城市经济学会简介

武汉市城市经济学会成立于1985年,是全国大城市中较早成立城市经济学会的城市。学会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武汉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特别是在近几年来,学会加大了服务于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一方面,结合武汉市“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学会开展了一系列为规划编制服务的应用性研究课题,如主持编制阳逻开发区、东西湖区、桥口区等区级“十一五”规划和武汉新区“十一五”规划,参与武汉市“十一五”规划编制等,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为市委、市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建议。另一方面,学会还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实践、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剖析,完成了市科技局晨光计划项目“汉江两岸开发战略研究”、市委宣传部委托的关于“汉正街都市工业区建设模式”课题、市交通委员会委托的“关于武汉市客运出租汽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若干建议”的调研报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的关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武汉老工业基地改造方案”、“武汉与东北老工业基地若干比较与对策研究”等课题,以及启动了武汉市王家墩中央商务区战略研究课题等,为市委、市政府有创见性地提出了可操作的决策建议。

武汉市城市经济学会

会长: 陈梦浓

常务副会长:沈金华

联系人:曾翔

地 址:武汉市汉口三阳路3号

邮编: 430017

电话: 027-82831655

大连市城市经济学会简介

学会性质与构成

大连市城市经济学会是于1994年1月成立的民间学术团体,它由热心于城市经济问题研究的各方面人士结合而成。现有团体会员200余人,其中包括来自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政府及其各职能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企业家包括外籍企业家以及各基层单位的有识之士。目前,学会正着手建立一个“学、官、企、事、媒”“联姻”的新型学术组织。

学会宗旨与任务

大连市城市经济学会的基本宗旨是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理论的进步。为此,一方面,组织会员和社会力量开展城市经济理论研究,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城市经济学知识的理论宣传活动,普及城市化规律,提高城市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

学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1)组织会员面向社会,调查研究,提供咨询,为政府部门决策服务;(2)组织会员协作攻关,配合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发展实践,进行专题研究,推进城市经济学科的新发展;(3)与国内外学术团体建立联系与合作,组织学术交流,探讨学术观点,广泛传播城市经济学思想;(4)积极发展会员,培养科研骨干队伍,调整会员结构,壮大学术力量,增加人们的城市经济学方面的人力资本。

学会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

围绕大连城市发展的主题和中心任务,组织了专门性课题研究

学会针对大连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在大连市委、市政府指导下,不失时机地提出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和对策。动员近百名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19项专题研究。所选课题涉及大连城市功能和性质、区域城市化、港口发展、产业结构、外向性经济、招商引资、私营经济的发展、法制建设、物价、社会保险、金融、财政、交通等各个领域。在几乎没有课题经费的情况下,各课题组自筹资金,克服各种困难,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其中6个重点课题按质按期按量完成,这些课题有的呈报市各有关部门,引起重视,有的已被采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的发表在国内重要刊物上或被转载,引起一定社会反响。

配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大连实践,开展学术研讨活动

11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了4次全国性的城市经济研讨会,6次本市的规模比较大的学术研讨会,组织部分会员进行了多次笔谈和专题座谈会。对会议收到的100多篇论文,结集出版了《城市经济前沿理论研究》一书,受到社会一致好评。2005年,学会就城市经济学的城市文化问题,大大连建设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问题,承办了全国性的理论研讨会,举办了3次专题性的讨论。通过这些学术研讨活动,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提高了会员的学术水平,并且一些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反馈给政府及相关部门,为政府部门决策起了很好的参考作用。

传播学术观点,推动学术交流,促进城市经济学学科发展

在学会努力开展各种研讨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开办各种培训活动。2005年以来,配合大连市公务员的公共管理培训,学会举办了一些小型的城市管理知识培训活动,为会员讲解现代市政管理的理念和专门知识,传播学术观点,受到会员的欢迎。与此同时,支持和鼓励会员积极参与城市发展建设研究,2005年,学会会员公开发表的论文共3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和为城市发展出谋献策做出贡献。学会会员获得大连市政府和科协组织的优秀论文奖、优秀著作奖以及优秀课题奖20余项。

地址:大连市尖山街217号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邮编:116025

上一篇:系统审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行政救济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