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职工小家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06 06:52:56

模范职工小家创建工作计划

模范职工小家创建工作计划篇1

(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制订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推动各地各校和有关部门落实相关任务和责任。建立贯彻落实与监测评估机制,开展约束性指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评估。编制教育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导各地各高校科学编制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加强教育事业统计工作。

2.精心实施重大教育发展项目。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特殊教育学校提升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社区教育行动计划、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扩大教育开放行动计划等10项重大项目,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设。研究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力求可操作、可监测、可评估。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项目进度、质量和效益。

3.稳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稳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抓好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探索闽台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民办教育扶持政策、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等6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组织实施10个方面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指导各地各校科学制订完善试点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落实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及时跟踪了解,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加强分类指导,总结成功经验,积极宣传推广。鼓励各地各校因地(校)制宜,找准工作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形成上下结合、全面联动的教育改革局面。

4.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持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调动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扩大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党组织和党建工作的覆盖面。继续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深入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第十一届文明学校考评推荐工作。完善具有教育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5.切实维护学校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先行学校、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和安防能力建设,完善学校安全稳定长效工作机制。开展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考评。加强校园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继续开展“三项教育”和各类防灾抗灾应急演练,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定期开展学校及周边安全督导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治,重点抓好寄宿制学校安全、校车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饮食卫生安全管理,预防和遏制重大校园治安案件和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深入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做好信访工作,依法按政策及时化解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抓好教育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

(二)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1.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指导县(市、区)编制幼儿园三年建设规划。加快发展公办园,重点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实现农村每个乡镇、城市每个街道至少有一所公办园目标。扶持和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学前教育机构。

2.多渠道补充幼儿师资。制订并颁布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全省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工作。通过扩大幼教师资培养规模、转岗培训农村小学学科富余教师、招聘非幼教专业师范毕业生、引导培训非幼教专业高校毕业生等方式,多渠道补充幼教师资。启动实施“农村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园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3.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制订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基本条件,实行幼儿园年检制度,坚决治理无证办园和乱收费。坚持科学保教,推进0-3岁婴幼儿教育指导工作,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三)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9.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构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诊断、反馈指导和改进教学质量监测机制。推进中考中招制度改革,推行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定向分配初中校做法。依托省市农村课改基地校,抓好课改样本校建设,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继续加强课改网站建设,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参与网络学习交流。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

10.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制订中职中小学德育三年提升计划,全面实施《学校德育工作测评方案》,持续开展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安全教育活动,建立学校德育工作动态管理数字平台,健全学校德育考评机制。在全省中职学校全面开展“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启动万名骨干班主任、千名心理健康和生管教师、百名德育名师培养培训计划,建立一批中职中小学德育骨干实训基地。制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指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达标学校创建活动。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评选省级示范基地。制订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规范管理办法。加强青少年养成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学习困难学生档案,加大帮扶力度。

11.加强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高校体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制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组织举办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组团参加全国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公布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重视改善学生体质状况。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加大对传染病防控、食品(饮用水)卫生的督查力度,开展控烟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第三届大学生艺术节、庆祝教师节文艺晚会及新春音乐会,推进高雅艺术和乡土艺术进校园活动。完善大学新生军训和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工作制度。

(四)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切实缩小校际差距。推动中小学布局与城镇发展同步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按标准配置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艺术教学器材和图书资料。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鼓励优质学校组建教育集团,促进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倾斜,改善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完善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升初中招生划片或电脑派位等办法。妥善处置闲置校舍。

2.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加强远程教育硬件建设,探索构建以县为中心的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丰富省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资源条目,力争覆盖省内中小学主要学科和主要版本。构建高效开放的农村教师远程培训体系,完善项目县(市、区)远程教育工程服务体系。

3.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适当增加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制度,继续实施“免费营养早餐工程”。指导县市做好中小学预算编制工作。

(五)创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1.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动职教集团实质性运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制度,扩大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规模。创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深化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模式。办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加强中职学校面向社会职业培训的管理和指导,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继续抓好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2,完善县域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积极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示范专业和改革创新重点专业。鼓励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省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机械、通信、建工等省级行业公共实训基地及设区市综合性或区域特色专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3.完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贯彻省政府批转的《关于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协调各地和有关部门落实各项措施和优惠政策,指导中职学校用足用好政策。加强中职学校规范化管理,开展办学资质重新登记注册工作。启动新一轮中职学校合格评估和县级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评估。进一步加强专业设置统筹管理,指导各设区市制订区域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规划,增设紧缺专业。加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教学工作分类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学校学籍变动每月“零报告”制度和教育行政部门学籍变动定期巡查制度。

(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公布支持高校重点增设专业名单,组织开展年度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组织开展人才培养培训调研,制订实施海洋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师范教育等人才培养培训专项规划。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高校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等,资助1000个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深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区改革与建设工程。建立高校内涵建设主要指标监测机制。组织开展教授为本科低年级学生授课情况、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组织开展本科高校教学水平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新建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检查。组织开展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专业的评估工作。推进地区大学新校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4.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技师、医生、教师、优秀文科人才培养计划等,推动高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实施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试点项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轻纺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领域,推动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办学,建设一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推进大学“政府、高校、企业和中介”四位一体的工程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试点工作、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

5.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制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意见。组织大学、师范大学、农林大学和医科大学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推进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建设与高校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工作。组织开展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工作。

6.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高校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团队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建一批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力争在省部级以上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组织省内外高校参加第九届“6?18”活动。举办“高校科技服务海西”活动。推动“蓝火计划”落户龙岩。开展高校科研成果奖励评选活动。继续做好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参与决策咨询。

(七)统筹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终身教育

1.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向市区、县城集中办学。加强优质高中内涵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鼓励普通高中开展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及各类教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设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2.切实抓好特殊教育。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提高特教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继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开展特教标准化学校评估,推动市、县两级落实特教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做好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推动开设学前班,推进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开展“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试点。开展省级特教片区教研工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3.重视支持民族教育。制订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意见,加强农村寄宿制民族中小学建设,完善少数民族中学生升学考试照顾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完成中央下达的内地西藏班、高中班扩招任务,加强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好教育对口库区工作。

4.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加强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协调机构建设。筹建开放大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和施教机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建设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推进计划。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培育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继续实施社区教育机构“十百千”计划和社区教育队伍“百千万”计划。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开展终身教育宣传表彰活动。

(八)认真落实教育惠民举措

1.认真落实教育为民办实事项目。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基本完成重点区域无设防和非重点区域C级及以上危房重建任务。新建、改扩建169所公办幼儿园,秋季开学前投入使用。新建和改造特教学校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在对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的基础上,实行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免除学费。完善大学生、普通高中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扩大普通高中资助覆盖面,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高中生助学金标准。实行全省城乡低保家庭入园幼儿保教费补助。新增学位4.5万个,解决新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超大班额”问题。

2.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继续实施“选调生”、“选聘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建设,把创业就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加强创业就业课程指导教师和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开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做好首届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落实应征入伍毕业生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退役毕业生专升本等服务工作。

3.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进一步规范助学金发放行为,做好中职学生资助卡“统一办理、集中支付”工作。加强助学资金的监管,全面开展高校、中职和高中学生资助资金管理检查工作。健全独立设置的少数民族中学和中学民族班少数民族学生助学资金管理制度。完善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4.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平等接受教育。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档案。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纳、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义务教育政策。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中招录取的办法。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5.推进高招录取办法改革。完善普通高校招生平行志愿投档模式、艺术类专业考试办法,实行“高职单招”“一档多投”录取模式。推进普通高校招生改革,开展高校按大类招生试点,规范加分政策。探索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加大招生信息公开力度,做好考试命题、试卷安全保密工作。做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推进“专升本”衔接。

6.做好地区大学新校区管理服务工作。协助当地政府做好拆迁交地工作,完成省重点项目建设年度任务。加大地区大学新校区环境建设和整治力度,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大学新校区整体形象。稳妥推进教师生活区限价商品住房销售管理工作,积极做好配套中小学建设工作。

(九)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以“学纲要、强师德、树形象”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召开师德建设经验交流会。评选表彰一批师德标兵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大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全面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2.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特岗计划、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加大农村紧缺学科师资补充力度。研究制订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意见。实施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开展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经济困难县农村教师培训。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做好百名教学名师和千名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工作,开展百名名校长、千名骨干校长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一批名师工作室。继续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名师送培下乡”活动。开展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达标评估工作。

3.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设置“特聘教师”岗位,鼓励中职学校吸收行业企业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师级以上人员担任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企事业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专业教师。建立健全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实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4.积极推进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订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与资助计划实施办法。做好国家“”和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推荐申报工作。继续实施闽江学者奖励计划。启动实施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优秀青年博士开展科学研究、优秀中青年教师访学研修或到海外高水平大学深造、实验室技术骨干人员到重点实验室和大中型企业进修学习。深入实施闽台高职院校联合培训师资计划。

5.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制订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办法,完善中小学新任教师全省统一公开招聘工作。出台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闽侯等11个试点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修订教师职称评审文件,推进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工作。实施教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规范民办学校教职工聘用合同和档案管理。

(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1.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综合实验区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和大学新校区两岸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建设。推动省重点建设高校与高校的优质学科专业资源在合作举办二级学院,推进“大学”筹建工作和“产业创新联合研究院”组建工作。促进交大、大学在厦门共同举办研究院。加强两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与教学资源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校校企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办好“三个论坛”、“三个大赛”、“三项活动”等闽台教育交流合作活动,举办青少年文体比赛、学生夏令营和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动。加强与地区各层次教育的双向交流,推动高校与知名大学合作举办教育机构。

2.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推进高中外合作办学。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创办国际学校。积极参与国家“海外名师项目”,吸引更多外国文教专家、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闽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积极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推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设立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和出国留学奖学金。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十一)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

1.推进依法治教。制订“六五”普法规划。做好全省教育系统行政执法资格考试的考前培训和试卷命题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工作,做好行政复议和诉讼工作。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教育系统法制培训工作。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做好学前教育的立法前期工作,配合做好学校安全管理、老年教育等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推进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加大对职称评审、招生考试、教师招聘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

2.提高经费保障水平。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落实增加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做好全省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统计监测和年度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通报工作,完善推动地方政府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的激励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完善中小学财务核算和管理体制,逐步健全中小学财务机构。建立健全义务教育阶段上下级之间经费投入约束反馈机制。加强高校和厅属单位财务管理,开展专项经费绩效考评工作。

3.深化教育督导工作。做好“双高普九”的过程性指导及验收工作。修订完善“对县督导”评估标准,开展17个县(市、区)“对县督导”和“督导考核”省级评估。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为重点,全面实施乡镇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制订“教育强县”评估说明和创建规划,组织开展试点评估。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为重点,落实常规督导与随机督导相结合的学校评估制度。围绕全省教育工作重点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

4.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严肃查处违规举办重点校、重点班行为。加大对违规组织学生节假日集体补课的查处力度,规范中小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的家庭作业量、考试次数和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规范办学情况通报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学用书规范管理,完善教辅材料审读推荐机制,规范教辅材料的征订发行及优惠让利公开透明工作,做好免费教科书发放和循环使用工作。督促各地各校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5.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研究制订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意见。清理并纠正歧视民办教育政策,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做好非营利民办高校办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做好独立学院过渡期工作,推动独立学院规范办学。

6.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组织开展第十四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推动新闻媒体、行政机关、学校、公共服务行业人员参加普通话培训和测试,逐步推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二、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评估、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做好首批部级规范汉字书写特色学校的抽查和推荐工作。举办“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第三届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第四届高校学生普通话大赛、两岸中小学生语言文字夏令营活动。

7.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教育主干网建设。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和培训。加快推进“金教工程”建设,建成全省视频会议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幼儿园和高校毕业生管理平台。加快中职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和中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升级。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中职学校数字化仿真实训教室建设。

模范职工小家创建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创建; 职业教育发展

Abstract: the national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l school, solve the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outstanding issues and explor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monstration, the leading national seconda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Keywords: national model secondary schools cre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10年6月,教育部了《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的文件,从而正式启动了1000所部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从2010-2013年,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约一千所中等职业学校,使之成为全国中职教育改革的示范,引领我国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

我校于2011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示范校创建学校之一,我参与了其中重点支持专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设计划的制定,经过一年多的示范校创建工作,对职业教育的今后发展,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创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即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对中职学校来说,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为此,我校提出了“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就业和招生为基本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办学理念。

以此为依据,学校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一是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推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推进毕业生“双证制”;二是构建以“严格、活波、关爱”为目标的道德素质体系;三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为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岗位零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应以工程实训基地建设为龙头,依托核心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巩固和建设一批与校内工学结合基地功能协调、有机衔接的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到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与企业共同构建突出使用新技术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创建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计划对教学模式改革提出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促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倡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和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等教学手段。

依据国家要求,可以按照“工学结合四对接”(学习过程对接工作过程、专业课程对接工作任务、课程内容对接岗位标准、顶岗实习对接就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现场实践的紧密衔接。加强实验、实训、信息化建设力度,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完善“以施工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 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创建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改革师资培训体系,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吸引人才,稳定教师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目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1)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和生源规模的扩大,教师数量普遍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和有实践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数量缺口较大。

(2)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知识更新出现断层,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大部分专业教师别业后就进入学校,缺乏实践工作经验,满足不了国家对中职教师“双师型”的要求。

(4)兼职教师缺乏稳定性,由于兼职教师在单位都为企业骨干,工作任务繁重,难以保证教学的连续性。

在具体操作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建设期内,培养2-3名专业带头人、若干名骨干教师,聘请具有高级技术职务或技师以上技能水平的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建设一支具有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能够引领专业发展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使“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90%,具有高级工以上技能水平的达75%,学生满意率达95%以上。

四、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创建对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企业的优质资源,加强与行业企业联系,缩小学校与企业间对毕业生培养目标的差距,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办学新模式。着眼于提高中职教育的发展,重点培养企业急需专业、特种专业所需人才,同时利用企业优质资源,促进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竞争力。

目前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有:

(1)校企合作还缺乏国家具体文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2)校企合作态度是校“热”企“冷”。

(3)部分毕业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需求。

在实际操作中,以“实训中心”建设为基础,充实完善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工作;加大布局合理、合作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按照“合作共建、互惠互利”的原则, 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立专业学习工作站,为师生、企业员工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校企资源共享,联合培训工程技术人员、教师;与企业互换岗位。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送教上门服务。

总之,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给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今后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

模范职工小家创建工作计划篇3

一、进一步加大组建力度

我镇因镇小,规模企业也相对较少,前几年都能按照市总要求完成组建任务,今年需总建3家,已建2家,打算再建2家。新增会员170名,全年能完成200—250名,外商、合资企业已全部建会,三产服务行业已建1家(福隆公司),今年打算再建1家。基层工会、规范化达标企业工会、三星级工会入会率按照85%、90%、95%已作布置。

二、进一步探索管理模式

镇级要积极走出一条建行业工会、园区工会、社区工会联合会等管理路子。根据我镇实际,镇工业区块已开始启动,待企业进入建成后,打算建园区工会。

根据市总XX年22号文件要求,已在樟树村联合工会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主动参与职工安全卫生工作试点,已派人去了宗汉金堂村学习取经,参加了市总有关培训,但进展不快,有待进一步细化。

三、进一步推进规范化创建

根据市总提出的独立建工会组织两年以上的单位,原则上均要达到职工之家标准至目前已有11家企业工会通过规范化建达标企业工会,对照市总全年完成26家目标有距离。根据“三级联创”对登陆艇基层工会的创建标准和“三星级规范化工会”标准我镇已落实2家创建,争取3家,特别是正际金属公司工会,工会工作较有起色。

四、以“创争”为抓手,努力提升职工素质

我镇汇丽公司工会和鸿达模具制造中心工会,职工培训抓得较好。汇丽公司投入10余万元,有专门培训中心和电化教具,以企业工程师为主和外职教师为辅,常年开展职工培训活动至目前已举办职工培训24期,参加人次达1650人次。鸿达公司工会经劳动部门批准,建立了职工技术学校,设有多媒体教育基地和钳工技工培训基地,职工通过培训考取等级,进行薪酬挂钩,极大地提高了厂职工素质,对企业和职工教育有利。以上两企业培训工作,企业老总都明确交给企业工会完成。

五、以各种劳动竞赛为载体,努力提升职工技能水平

8月底,镇工会决定在革新电机公司内,开展一次技能比武,邀请有关企业工会主席一同观看。9月份和10月份汇丽机电公司2次技能比武,镇工会也邀请有关企业工会主席一同观看,镇工会决定拨一点补助经费,鼓励企业办好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活动。

鸿达模具制造中心qc小组活动开展正常,而且很有成效,公司成立了以车间班组和厂部二级qc小组,企业内部遇到的技术难题,一经提出都不得有二级qc小组,按照难易进行技术攻关解决,促进了企业技术升级质量状况,企业整体技术素质达到了一个新台阶。

六、以宣传舆论为导向,努力引导职工学先进、赶先进

今年上半年,镇工会按照上级有关要求,推荐了鸿达模具制造中心,副总为市级劳模,引导广大职工弘扬劳模精神,推荐了汇丽公司的“5个一样”和革新电机公司“劳资和和谐安全管理”两个工作经验,争取列入市总编辑的《基层工会工作经验集萃》,推选了一名女职工参加全市女职工“展我女性智慧,扬我时代新风”英语演讲活动,镇工会联合妇联团委文化站,在5.1节前举办了庆5.1创和谐社会的广场文娱演出,有1000余名职工和群众观看了节目,影响较好。

七、建立和健全三级维权网络

镇工会建立了职工维权领导小组,和镇级维权窗口,具有劳动钗解决的法律效力,能担负起劳资纠纷、工伤事故、劳动争议等处置。建立了村级(居委)劳动保障服务站,镇里发了匡政[XX]8号文件,明确规定治调干部主要负责做好劳动管理,劳动纠纷调处,妇女主任做好女职工合法权益保障。单建工会都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小组和劳动保护监督小组和女职工委员会。镇级劳动争议调解维权窗口能按时上报各类报表,而且工作负责,及时调解矛盾和纠纷。单建工会企业都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和有关职工保护合同,开展了要约行动。

模范职工小家创建工作计划篇4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是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研究部署《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实施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书记、全国省长的重要讲话和全省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年至2020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优先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未来10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明确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突出了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强化了各项保障措施。这次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不仅对于推动未来10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贯彻落实书记、全国省长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教育战线的主要工作。我们要深入领会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把教育改革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根据教育发展的总体任务和职能分工,紧密结合实际,把握重点领域和政策导向,选准工作路径和着力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扎实做好年全省教育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期间我省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许多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3万所,在校生12789万人,专任教师747万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8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4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

一是学前教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把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作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来抓,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我省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由重点抓学前一年教育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转变、由举办学前班向举办规范化幼儿园建设转变的“两大转变”思路,在全国率先确立并实施充分利用闲置小学校舍和超编小学教师两大资源,建设农村规范化幼儿园战略,组织实施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市、区)创建计划,并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以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的“三为主”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幼儿入园人数和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逐年提升。年至年,全省幼儿园由3368所增加到7368所,有7714所小学附设了幼儿班、学前班,在园幼儿由10853万人增加到16803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35%,位居全国前列,基本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的问题。我省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做法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年月,教育部在我省保定市召开了全国农村学前教育研讨会,在全国推广我省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的经验;年12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我省作为省级唯一代表做了典型发言。

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始终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举措来抓。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对县级政府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体系。为促进初中生源均衡,全面推行将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招生指标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为促进师资均衡,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年以来,省政府连续三次召开会议、部署和推动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后总结和推广了承德农村学区改革、石家庄“一托二”联合校、邯郸城市区“四种模式”治理择校问题等一系列先进经验。我省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务院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刘延东同志专门作出批示在全国推广我省的这一经验,并于年月在我省邯郸市以教育部名义召开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座谈会。通过先进经验的推广,全省农村学校之间、城乡学校之间、城市区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明显缩小。同时,高度关注特殊群体受教育问题,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政策,提高特教学生公用经费标准、补助标准等措施,全省每个县(市)均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年入学率达90%。

三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坚持把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年以来,共筹措资金79亿元,实施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学校改造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615万平方米、消除危房1988万平方米,为全省中小学校和教学点装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冬季取暖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197亿元。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1864亿元,开工面积128123万平方米,其中54745万平方米交付使用。实施了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特教学校建设工程,共安排项目学校397所,开工建设332所,其中302所项目学校已经竣工。

四是职业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步伐,启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的育人模式,积极推广“订单式”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创业能力,着力满足我省重大经济项目对中初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改革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推进职业教育规模化、连锁化、集团化办学,以高职和中职学校为龙头,吸收行业、企业等组织参加,组建了15个集约化、规模化、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对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做出了总体规划,省级重点支持了100万以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30个。为培养新农村建设改革发展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把招生范围扩大到农村青年,积极改革教育教学形式,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此举誉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突破。到年底,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29万人,居全国第三位,中职学校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部分专业达100%。

五是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合理控制招生增长幅度,切实将高等教育工作重点转移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上来。工业大学“211工程”二期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启动了“三期”建设。继大学之后,燕山大学、工程大学实现省部(委)共建,各校共建工作扎实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重点培育学科3个。实施以强势特色学科带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在全省6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遴选了24个学科进行重点建设。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发展学科分别“滚动发展”到95个、44个。高校专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校现有本科专业235种、1604个专业点,专科专业451种、3532个专业点。大力加强高校教学工作,深入实施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稳步推进学位与研究生工作,我省《-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获得通过,去年新增联合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为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筑工程学院为立项建设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分别增加到133个和754个。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上,年,在燕赵学者计划基础上启动实施了百名创新人才计划,首批确定50名,目前已有16人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在创新平台建设上,进一步加强了重点实验室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达到6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达到8个。人才和平台建设直接促进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我省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涵盖了“973”、“863”等各类部级计划,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逐年增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大力加强高职高专重点建设,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等8所学校被评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省级示范校达到11所。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应用化工技术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全国共11个)。35个实训基地获得中央财政支持。

六是教育发展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教育投入方面,年到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由35544亿元增加到61452亿元,年均增长20.02%。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全省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比例由658%提高到823%,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由38.8%提高到65.7%,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82%提高到94.4%,普通高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由341%提高到55%。在努力改善教师待遇,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高度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年以来省级共培训中小学教师28200人;年以来,通过公开招录择优选拔了21万名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为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创新实施了师范类大学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工程。去年还组织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共录用6883人。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提供住房和安家费、科研启动金、解决夫妻分居、安排子女就业和入学等引进人才的优惠措施,近年来共聘用院士6人、博士200多人,其他特殊专业人才300多人。

七是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为农村学生和城市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政策,将补助标准提高到小学生每年补助750元,初中生补助1000元,生均增加250元,保障了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新机制等政策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力度,有效防止了“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现象的发生。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有效加强,全省进城务工人员适龄随迁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率达到94%。不断完善中职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择校生“三限”政策。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和促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公平性建设,从年起,全面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坚持招生录取工作全程公开、信息透明,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严格规范招生行为,确立了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的品牌和形象,实现了公平竞争和公平选拔的机制常态化,最大程度满足了广大考生求学的愿望,社会信任度和满意度大大提高,赢得了广泛赞誉。

八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全省高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进”工作;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着力构建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高校党员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选派国办高校优秀干部到民办高校任党组织负责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取得新突破;创新工作载体,丰富工作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大学大力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科技大学深入开展“热点问题半月谈”等特色活动,深受青年学生欢迎。我省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受到刘云山同志高度关注,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中央媒体报道我省的经验和做法。近年来,在开展学习实践、创先争优等各项活动中,全省教育系统推出了“万名教师访万家”、“三访六问”、“百千万工程”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品牌,取得了扎实成效,中央媒体高度关注,进行了深入宣传,产生了广泛影响。教育系统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严格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强化基层基础工作,认真开展矛盾纠纷和各种隐患排查调处工作,大力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维稳工作。特别是在反对、、奥运安保、国庆安保等几次大的敏感期,落实责任、实化措施,确保了教育系统没有出现大的影响稳定的事件,为维护全省社会稳定做了重要贡献。

九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全方位搭建平台,积极推动政府和民间教育国际友好交流,合作层次和交流水平明显提升。仅年就累计派出130多个团组出访,签署合作项目20余项,与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多个国家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努力扩大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规模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具备外教资格的单位达到252家。研究制定了《省中外合作办学补充规定》,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一步规范,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力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切实加强汉语国际推广机构、推广基地建设和汉语教师培训工作,努力推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目前,全省已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9所,孔子课堂9所。经贸大学在尼泊尔、赞比亚设立的孔子学院受到国家汉办的高度评价。与国家汉办联合,成功主办了省第六届外籍师生汉语技能暨中华才艺大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省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当前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和改革攻坚阶段,新问题和老矛盾容易在短时期内相互叠加、集中凸显,教育工作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城乡、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等。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以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为契机,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以改革创新来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二、扎实做好年教育工作,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未来五到十年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教育规划纲要,启动实施教育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强重点领域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关系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为加快发展我省学前教育,前不久,省政府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深入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第一,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要坚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按照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要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农村公共事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在幼儿园设置上,原则上城镇服务人口1万人、农村服务人口3000人至6000人应设置1所幼儿园,每所幼儿园规模原则上不超过360人,幼儿园的选址要靠近居民区,方便群众接送。

第二,加快推进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采取新建、改建和扩建等方式举办一批安全、适用的公办幼儿园;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经费补助等方式,支持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公办性质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改扩建一批公办性质的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各地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把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扩大资源和规范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城镇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要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配套建设幼儿园。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今年,我省全面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地要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变化趋势,科学测算不同年份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确定3年发展目标,分解年度任务。到2012年,全省改扩建和新建1000所公办幼儿园,全省各县(市、区)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达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标准。

第三,强化学前教育管理。只有科学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在提高幼儿入园率的同时,必须保证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自觉抵制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坚决纠正和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成人化”倾向,所有幼儿园不得使用小学教材。要积极为儿童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观察探索、感知体验、享受快乐、全面发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机构编制和人力资源部门要根据国家要求,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师生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要求。我们要继续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全面提高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确保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第一,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要加快农村学区建设进程,按照我省农村学区建设规划,今年,全省80%的县(市)要完成农村学区建设工作。在推进农村学区建设中,各地要注重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县域内学校间的差距,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区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稳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城市区逐步消除“择校”现象。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今年,我省要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规划》,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办学。到2015年,全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要达到70%以上。认真研究制定我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到2012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2020年,我省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做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农村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工程。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和新农村卫生校园建设工程,尽快使全部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园、校舍、教学设备、图书和体育活动设施等方面达到国家要求的基本办学标准。月日,省政府将与教育部在北京签署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进一步明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和任务,将更加有力地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加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力度。校园安全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年以来,我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很多困难。根据我省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全省需要加固改造校舍4140万平方米,占中小学校舍总面积的58.22%;需拆除的校舍19343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7.75%;需新建校舍226485万平方米,需新建和加固改造的校舍占校舍总面积的8547%。根据三年建设规划,年至年,共需工程建设资金2988亿元。今年是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规划的最后一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通过闲置校舍置换、土地开发政策调控和发动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各地要把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的原则,优先改造最不安全的校舍。要全面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学校加固改造一所、验收合格一所、安全达标一所。

第三,妥善解决好特殊群体就学问题。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各地要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接收人数,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对在流入地建立学籍并完成义务教育的,可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和升学。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优先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大力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程,各地要积极探索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模式,协调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第四,认真抓好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主要是指残疾人教育。残疾人教育状况如何,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要积极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同时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落实省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市、县(市、区)财政都要安排特殊教育专项资金,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育教学需求。继续组织实施好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项目,切实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切实办好内地班。认真组织落实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工作,继续做好对口支援新疆教育工作和青海玉树灾区学生转移就学工作。

第五,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进一步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和对学校、教师的考核办法,改变分数至上的片面做法,不得按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作为入学和升学依据。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配合,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切实把减负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和校内外各个方面,给学生留下更多的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真正消除“应试教育”对学生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二)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前不久,省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若干意见》。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从规模扩张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转变,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一,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普通高中要坚持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各地要按照属地管理、市县为主的原则,每个县(市)重点改造1—2所普通高中,年内全省每个县(市)至少有1所普通高中学校达到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进一步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鼓励普通高中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教师队伍、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及各类教育活动,形成各自办学特色。需要强调的是,各地在发展普通高中时,要控制好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控制好学校的班额数量,使生均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

第二,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今年,我省要研究制定《普通高级中学基本办学标准(试行)》,修订省级示范性高中评估认定标准,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各地要适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切实抓好校舍和实验室、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卫生与艺术设施的建设与配备工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使普通高中尽快达到国家和省定的办学标准。今年,全省所有普通高中都要建成开设必修模块所需的通用技术实验室。

第三,深化普通高中课程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认真总结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阶段性经验,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逐步构建起重基础、多样化、分层次、综合性的课程体系,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教学改革,坚持学知结合、知行并重,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鼓励普通高中开设各种选修课,增强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和完善分层教学、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为在校生和未升学的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要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负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第一,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科学规划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形成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企业与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办好一批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学校。积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职业教育,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和扶持中外合作办学。

第二,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后劲。完备的教学条件、充足的实训设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鼓励各设区市对辖区内职业学校进行整合,建设资源共享、特色鲜明、装备水平高、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好的职业教育园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根据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批装备水平高、资源共享,具有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服务、产品生产和服务等多功能的实训基地。要下大力建设好县级职教中心,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在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与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坚持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模式,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今年,我省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及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组织实施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积极推进教学环境、专业设置、教材应用、教学方式、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等关键环节地创新,进一步形成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激发办学活力。

第四,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完善适合不同教育对象和教育层次、灵活多样的培养体系。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抓好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教育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第五,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不仅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订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开展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要扩大面向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开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五)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高等教育要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稳步扩大规模,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办学特色,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

第一,科学合理定位,突出办学特色。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高校区域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各高等学校都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科学合理定位,注重内涵发展,突出办学特色,克服盲目求高、求大、求全的同质化倾向。无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都要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内,瞄准国内、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打造品牌,争创一流,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第二,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认真抓好工业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深入推进省部共建高校工作。下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对标升级行动计划,分层次推进强势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建设,实现“滚动发展”。启动强势特色学科二期建设工程。按照“扶优、扶特、扶需”原则,继续遴选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加强部级和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积极发展物联网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等与国家和我省新兴战略性产业相关的专业。对接我省战略支撑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继续实施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建设,重点建设好100个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和200个品牌特色专业点。

第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等学校要从思想、制度、组织和机制等方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的中心地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按专业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和自主选择专业的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建立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大力推进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坚持以本科教育创新高地、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为重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使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继续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工程,实施高校人才培养“一帮一”计划,全面提升新建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认真做好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

第四,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各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若干个重点领域,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启动实施高校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创新团队计划,加速构建创新人才高地。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启动重大项目研究计划,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攻关,力求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建设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提升科技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第五,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类型、层次、数量的需求,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对去年新增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体系,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学位授权体系。加强对导师队伍的培养,拓宽导师来源渠道,落实以科研为导向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实行教学助理和研究助理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开放多元的培养格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我们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一,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积极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认真落实好“国培计划”项目。加大高校中青年教师海外和国内研修力度。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改革试点工作。

第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对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实行订单培养,继续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工作和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万人支教”工程。建立优先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跟岗培训、城市学校新进教师到农村学校锻炼制度。大力开展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建立职业学校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交流制度。支持高等学校通过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在高校实行特聘教授、首席教授岗位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

第三,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开展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改革试点工作,建立面向社会公开招录教师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评机制。进一步做好教师绩效工资发放工作,在绩效工资总量外单独设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津贴。县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补贴,保证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工资待遇高于当地城镇教师。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编制重新核定后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任制度,实施好绩效工资改革,创新考核机制,建立符合高校人才特点的绩效评价机制。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改革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评审办法,逐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中、高级职称结构比例,适当提高教育科研队伍的职称结构比例,探索建立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

(七)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我们要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教育经费增长要求,不断完善投入政策,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

第一,深入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同意,我省共承担6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即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措施和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开展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教师资格注册制度试点、实施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改革、实施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计划。各级各有关部门在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持统筹规划,搞好总体设计,有步骤、有计划扎实推进;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和各学校大胆试验、积极创新。省政府近期准备成立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我省教育改革的重大方针和政策措施,研究部署全省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试点地区和学校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论证,进一步将试点方案细化,制定具体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在抓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同时,还要认真谋划抓好全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第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真正落实政府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持久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稳定增长。全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2%,并稳定增长。我们要以增加生均公用经费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投入政策,通过努力,到2012年,使各级各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努力提高地方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年力争达到9000元,2012年达到12000元。各级政府要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全部用于教育。

第三,不断完善支持教育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全省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各地土地出让收入扣除规定支出后,按余额的10%足额计提教育资金用于教育设施建设,高校校区置换所得收入除扣除转让成本费用外,由当地财政等额支持学校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出台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改造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的相关政策。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设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减免政策。

第四,高度重视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各地要认真做好“普九”债务化解工作。我省从年8月开始开展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核实工作,共审计锁定截止年底的债务为423亿元。中央要求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化债任务,并将对地方实行奖补政策和激励机制。2月22日,省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对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进行了部署,各级政府要按照会议部署,强化责任意识,尽快制定本地化债方案和具体化债政策。省政府专门印发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实施方案,全省分四级筹措化债资金:县级安排88479亿元,占总数的20.93%;设区市安排化债资金26489亿元,占总数的62.7%;省级安排764亿元,占总数的18.06%;中央奖补我省资金2364亿元,占总数的55.89%。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切实保证偿债资金落实到位,打足预算,不留缺口。同时,不得借新债还旧债,不得向农民摊派,不得挤占挪用其他必保的专项资金,不得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行。

完善高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积极化解高校债务。截止到年底,省属公办高校银行贷款余额共计808亿元;到年底,贷款余额937亿元。国家从年开始全面开展减轻高校债务负担、化解债务风险工作,中央财政在锁定截止年底地方高校贷款余额的基础上,采取基础奖励和浮动奖励的方式,对有效化解高校债务的省份给予支持。我们要认真落实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要求,抓住国家实施高校化债奖补政策的有利时机,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减轻高校债务负担,化解债务风险。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债务、可统筹资金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化债方案。

第五,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管理。要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继续加强县级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建设。落实“以县为主、校财局管”的经费管理体制。大力推行高校财务集中核算模式。要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完善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八)扩大教育开放力度,积极推进教育交流与合作。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省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不久,我省召开的对外开放会议提出,要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制订全省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规划,构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要积极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吸引更多知名外籍专家学者来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实施“留学”计划,鼓励学校设立奖学金,扩大来冀留学规模,提高来冀留学生的层次和质量,不断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教育,鼓励高水平教育机构境外办学,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积极参与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培训服务,扩大我省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围绕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深化与京津地区的教育合作,不断提高我省教育交流与合作水平。

(九)加强教育系统廉政建设,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总结我省已有的工作经验,继续推进高校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切实加强依法治教,开展依法治校达标县、示范校创建活动。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

进一步完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体制机制,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加大学校安全防范力度,着力抓好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和学校传染病、食物中毒的防控,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组织、队伍、平台和能力建设,提高各类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处置能力。深入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为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供保障。

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深入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超前掌握预警性信息,认真做好教育舆情汇集和分析。认真解决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依法按政策及时化解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工作,努力把师生员工最关心的事办成最满意的事。目前,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做到周密部署、从严防范,为维护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模范职工小家创建工作计划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d to tak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tongs, and the professional group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striving for survival, characteristic striving for development" as mentality, took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such aspects: talent training target, training mode etc., and built the vocational demonstration professional groups which were influential in the province and even in the country.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研发;专业建设

Key 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urriculum development;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72-02

0 引言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中国高职非主流专业,但却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每年招生都呈现较为火爆的场面,这类专业如何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是许多高职院校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以“课程研发与建设”为抓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从而将工商管理专业群建成了在省内和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质量示范专业群。

1 研发并首创体现“高素质、强技能”的核心课程

2000年首创“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课程,2008年建成国家精品课程。2002年首创“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课程,2010年建成国家精品课程。十余年来在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实施、专著教材、教学网站、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研发,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破解了工商管理专业群生产性与综合性实训的难题以及综合素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问题。这两门课构建了“素质与技能层层递进、工作与学习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主线。

1.1 “工商模拟市场实训” “工商模拟市场实训”是让学生在校通过“创办各类企业、经营各种商品”这个真实的项目完成模拟企业成立、市场调查、筹集资金、企业注册、摊位投标、摊位策划、营销策略、采购进货、广告宣传、市场开业、商品经营、企业管理、财务核算和照章纳税、总结完善等十五项任务,切实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创业创新能力以及商品经营和企业管理的能力。该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分三学年开设三次,每一次重复的是创业与经营管理的过程,而不是内容,表现在每次商品经营范围不同、企业的规模不同、经营与管理的水平不同。

1.2 “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 在同时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发出12项素质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群大学生职场成功的必备要素。这一体系是以大学生职业规划为起点,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落脚点,中间还有十项素质需要进行训练,它们是:增强个人进取心、建立诚信素养、培养积极心态、科学管理时间、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个人自信、学会有效沟通、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该课程分设于五个学期按照规划篇、基础篇、成长篇、成熟篇和就业篇开设,层层递进、工学交替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配套开发建设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精品课程

围绕上述两门“高素质、强技能”课程,配套开发其它专业核心课程。已建成15门工商管理类精品课程,34门网络课程。除上述2门国家精品课程外,省级精品课程“通用管理能力”是重新设计改造后的一门为“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配套的考证课程。省精品资源共享课“ERP沙盘模拟实训”是为“工商模拟市场”配套开发的一门综合模拟实训课程。“市场营销”、“推销实务”是广州市精品课程,其它主要专业课程也建成了校级精品课程。课程的研发与建设构建了“素质与技能层层递进、工作与学习反复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3 配套建设教材,完成教改课题,公开发表教改论文

教材建设是课程研发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用人单位的需要出发,重塑教学目标;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重整教学内容;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构教学方法。《大学生成功素质训练》获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工商管理类专业综合实训教程——工商模拟市场实训》和《管理基础与实务》均获广州市优秀教材二等奖;《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为部级精品课程教材。先后通过20项省、市级、院级教改课题解决了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并公开发表33篇教改教研论文进行成果的提炼和推广。有代表性的课题为《工商管理类学科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的研究》等。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创办工商模拟市场探索实训教学新路》、《大学生成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等等。

4 课程研发推动三级实践体系的建设,建成“校中厂、厂中校”的实训基地

课程研发与建设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群按照“模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层层递进的方式统筹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训基地。ERP沙盘模拟实训室获评校优秀实训基地。“校中厂”的创业产业园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被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广州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现代物流实训中心被评为广州市重点建设实训基地。“厂中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广东华好集团是学生校外顶岗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授予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称号。

5 课程研发与建设推动学生在技能大赛上获国家、省级大奖,且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课程研发与建设成果直接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上,特别表现在各项技能大赛上。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群的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并屡获佳绩,其中获得的部级、省级、市级奖项共计40项。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9%及以上的水平。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对工商企业管理及专业群毕业生的评价满意率为92%。

6 课程建设成果推动创业管理专业发展成为全校的创业教育中心

工商管理专业群以“工商模拟市场实训”等创业实践课程为抓手,以创业专业的建设为突破口,解决了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以及实训基地等问题,创业教育从一个专业向工商管理整个专业群辐射,最终成立创业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因我们的创业教育取得较大成效,“创业产业园”被授予广州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KAB创业基地称号。

7 课程建设成果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群成为省、市级示范建设专业,并为转型升级为创业学院奠定了基础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群包含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和创业管理6个专业,该专业群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实现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形成了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中心,以物流管理为龙头,以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为两翼,以连锁经营管理和创业管理为特色的专业群建设格局,实现了六个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不断优化和完善。经专家验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成为省示范专业,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成为广州市示范建设专业,连锁经营管理成为校重点建设专业,创业管理成为统管全校创业教育的特色专业,并实现了“以创业促就业”,为工商管理这一传统专业群改造升级为创业学院奠定了基础。

8 课程与专业建设成果的运用情况

8.1 在本校的应用情况与效果 ①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群包含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和创业管理6个专业,目前每年在校生约1500名学生学习《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这两门课程。2012年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我校毕业生调查,《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被学生选为对人生成长最有帮助的课程,课程负责人阚雅玲被选为对学生成长最有帮助的老师。②研发与建设的课程均通过网络课程为校内外学生、老师和社会人员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辅导。其中“工商模拟市场实训”网络课程的访问率为15万余次,在全校199门网络课程排名第1,超过排名第2的5万人次。“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访问率排名第6。“通用管理能力”排名第7。这些课程网站获得校内外师生广泛好评。③以课程研发和建设为抓手的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并从“就业数量”到“就业质量”的转变,工商管理专业群毕业生薪酬稳步增加,就业岗位不断优化,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研发与专业建设同时催生了我校创业教育中心的成立,面向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实现“以创业促就业”。

8.2 在全国推广应用情况 ①因课程研发及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成果负责人及其它完成人在全国相关研讨会或培训班中的经验介绍及成果推广引起了同行的高度认可与普遍赞誉,纷纷邀请该专业教师去相关学校进行经验介绍或专题培训,成果组教师为50余所高职与中职学校和机构提供80余次万余人的培训,推广课程与专业建设经验,辐射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②我们接收了广东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我院参加为期一周的工商模拟市场实训;还接收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鄂州职业大学、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30余所学校的师生前来学习观摩特色课程及专业建设。③以“工商模拟市场实训”及“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为代表的特色课程培养了学生创业以及小企业经营与管理能力和素质,提升了就业与创业能力,吸引了广东电视台等10余项电视报道,中国教育报等100余项报纸及网络报道,使得该课程得以在全国迅速推广和应用。④2011年11月9日《中国教育报》在第7版以《生涯规划成为素质提升的利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生涯教育探究》为题长篇报道我校工商系《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课程的特色与经验,使得该课程在全国众多高职和中职院校得以推广,其教材也倍受学生、老师和社会人员的欢迎。⑤2004年12月10日《中国教育报》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市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小记》报道“工商模拟实训课程”: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模拟市场完全由学生策划、筹备、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各模拟企业要自筹资金、自主经营并自负盈亏,学生必须具备市场竞争、创业投资、组织策划与经营管理能力,由此培养自主、自立的能力以及独创精神。工商模拟市场让学生感受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参与市场的竞争与开拓。工商模拟市场成为连接校企双方的桥梁,为学生实训提供了广阔空间,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以及就业岗位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顺松.试论学校内涵的塑造与发展[J].教育导刊,2009(04).

[2]邵伟萍.谈如何借鉴企业培训搞好高职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7(04).

模范职工小家创建工作计划篇6

上半年,市教育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年度教育工作目标任务,坚持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扩大开放,不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开展,部分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现总结如下:

1.坚持统筹兼顾,教育事业发展更加协调。幼儿教育:召开0-3岁早期教育工作座谈会、现场推进会,大力推进我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提高早教指导服务质量。目前全市116乡镇(街道)都依托幼儿园挂牌成立了早期教育指导中心。认真编制全市幼儿园创建规划,加快优质幼儿园建设步伐。积极发挥市学前教育共同发展促进会的平台作用,通过学习交流提高幼教管理水平。义务教育:健全初中、小学学籍数据库,加强学籍电子化管理,严格审批学生转出、转入,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动的监管,严防辍学现象发生。出台《2010年市初中招生工作意见》,以及《2010年市小学毕业水平考核办法》,严格执行派位制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上。高中教育:严格执行省“五严规定”,进一步落实公办高中招生“三限”规定,规范招生行为,确保顺利完成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分别招生3.35万人和3.7万人的硬性任务。今年高考工作做到精心组织、精致管理,高考成绩再创新辉煌。全市参加高考41369人,二本以上达线11062人,比去年达线总人数增加10%,其中普通类8034人,体艺类3028人。特殊教育:继续实施合格特校建设工程,大力提升特校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水平。预计今年城乡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等事业发展指标将全部达到或超过年初目标。

2.坚持重点突破,教育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一是完成教育现代化创建规划。全市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分三个阶段向前推进。从2009年到2011年,是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阶段。从2012年到2013年,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阶段。从2014年开始,是提升品质,纵深发展阶段。督促指导各县(区)对照市创建规划和省教育现代化的16项指标要求,结合当地全面达小康进度的实际,制定创建规划和年度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项目。二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上半年车桥中学、都梁中学2所中学创建成为省三星级高中,21所幼儿园创建成为省优质幼儿园。下半年将有2所普通高中申报省四星级普通高中,3所职教中心接受省四星级评估,29所幼儿园接受省市级优质园评估。三是大力推进重点县区创建教育现代化。在加强对全市面上创建教育现代化督促指导的同时,今年重点指导督促金湖、洪泽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3.坚持优质发展,教育均衡取得实效。一是一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大力实施育才兴教工程,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投入资金1.53亿元,资助各级各类学生21.15万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全市共落实抗震鉴定经费近2千万元,对全市768所中小学、8023幢校舍建筑、512.0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进行逐一鉴定,明确C、D级校舍202.4万平方米。大力实施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工程,年初教育信息资源中心顺利建成,已在项目学校开展推广应用试点工作,并研发“网络同步助学”系统,将远程教育延伸到家庭。大力实施“龙芯电脑”推广应用工程,全市284所学校被列为省帮扶学校,目前这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扎实推进装备标准“三进二”,上半年8个县(区)教育装备投入1160多万元,新增实验室27口,实验仪器设备80多万元,添置计算机400多台,图书6万多册。实施“优质资源下乡工程”,免费发放中小学英语录音教材336491套。二是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全市组建71个基础教育办学集团,其中中学教育集团24个,小学教育集团22个,幼儿教育集团25个,涉及77所相对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集团校间有序开展交流帮扶活动。三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坚持点面结合,着力指导洪泽县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以此带动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四是认真做好改制学校的清理规范工作。按照“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群众、有利于稳定”的原则,已初步拟定市直有关改制学校方案。

4.坚持内涵建设,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一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科普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精神宣传月”活动,召开了全市“班”命名表彰大会,命名表彰100个市级“班”。全省表彰了60个省级“班”,我市有14个班级获此殊荣。二是切实加强体艺、科技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实施“333”工程,全市创建30所体育特色学校、30所艺术特色学校和30所科技特色学校,举办了全市十四届少儿“四棋”比赛等多种体艺活动。深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四早工程”,开展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研讨活动。三是切实加强课程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我市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出版了《地方文化之教育传承》一书。四是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省“五严”规定,组织开展了“规范办学百校行”活动,完善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在招生管理方面,进一步改革招生制度,出台了“小升初”改革新方案和中考办法,将热点高中招生计划的50%按照学生数定向分配到全市所有初中,公办初中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就读市区公办学校。

5.坚持品牌建设,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一是认真组织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举办了全市第五届职校师生技能大赛,1200多名师生参加了15个专业大类、43个项目的角逐。我市组织280名优秀选手参加省技能大赛,获得13个一等奖、30个二等奖、72个三等奖,奖牌总数比去年增加近10%。淮阴卫校作为省赛赛点,高水平、高质量承办了全省护理专业竞赛。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市共创下获奖率第一、中职金牌数第一、中职奖牌数第一等6项全省第一,市教育局被评为最佳组织单位。二是深化职教课程改革。组织了3个全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和2个课程改革专题培训,900多名校长和骨干教师、1500多名学生参加了活动。组织申报了7个省级课改实验点,其中6个实验点接受了省厅现场视导评估。积极做好第一届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累计上报选题建议达450余条。三是加强示范专业建设。市中等专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4个专业被确定为2010年市级示范专业。同时推荐12个专业参加省示范专业验收,已有8个专业接受了省评估验收。四是成功举办职教论坛。4月初市教育局会同开发区管委会等4个部门协助市政府成功举办首届职教区域合作发展论坛。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176个院校的专家、校长共384人参加论坛。会上有近百个单位签约了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协议,会后近两月内又有安徽、河南等省60多个职业学校来我市进行校企、校校合作交流。

6.坚持德能并举,师资素质大幅提高。一是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启动实施“师德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师德考评制度。二是加强教师培训。上半年专题培训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2456人次。组织九个年级共10门学科的课堂教学研讨会,参加教师近3000人。组织各年级段教师优秀课评比活动28个科次。举办了市“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教学评比活动,共有中小学、特教六门学科120名教师参赛。三是加强城乡教师交流。继续实施“三百工程”,选派200名左右城镇优秀教师赴农村支教,100名左右农村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挂职进修。四是加强名师培养。启动实施“双名”工程,年初印发了《市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于5月底评选出361名学科带头人,并实行“滚动制”管理,聘期为三年,到期后重新评选认定。推荐28名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人选报省参评。

7.坚持优质建设,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一是着力推进市直学校工程建设。淮阴商校二期建设实训楼主体工程已经建成,目前正在办理五座桥梁等附属工程的招标手续。附中田家炳教学楼总面积11000平方米,总造价1477万元,已于5月15日顺利封顶,预计8月10日前完工。淮中生态商务新城分校的230亩土地已划定,初定规模为20轨的初中,现已完成初步规划设计工作。实小生态商务新城分校的80亩土地也已划定,初定规模为10轨的小学和8轨的幼儿园,现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工作。小学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35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正抓紧时间完成拆迁工作。二是督促指导县(区)职教中心建设。楚州区职教中心新校区目前正处于选址阶段;淮阴区职教中心扩建工程即将开始;涟水职教中心新校区8月份开工建设,明年投入使用;盱眙县职教中心已接受省四星级评估,新校区建设即将开始;经济开发区职教中心新校区一期工程已开工,下半年将接受省四星级评估。

8.坚持紧贴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本领不断增强。一是全力做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组织开展各职业学校负责人观摩大企业,走进大企业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到大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截止6月底,为富士康输送2900名,为达方电子有限公司输送1300名顶岗实习和就业学生。组织市县职业学校招生退役士兵1431名,开设了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班近50个。培训返乡农民工20万人次,为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全力做好安全稳定工作。上半年,市教育局召开各类安全工作会议4次,开展安全工作专项检查3次,狠抓安全责任落实,排查并及时解除安全隐患。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大力推进学校“1+3”安全监控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学校安全月”和“安全工作先进(合格)校”创建活动。督促各地、各学校配备专职保安和专门设备,提高学校、幼儿园的人防、物防与技防的水平。为市直中小学、幼儿园增配46名保安,给学校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今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校园伤害案件。上半年成功办理省市领导交办件及领导信箱150余件,处理群众来信60余件,接待来访30余次,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三是认真做好语言文字工作。上半年组织10次普通话水平测试,参加测试5000多人。积极推进我市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盱眙、涟水、洪泽先后接受评估,效果很好。金湖县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作为全省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现场,接受全国部分省专家观摩,在全省、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四是认真做好各类招生考试工作。顺利完成高考、中考等各类教育考试18次,总规模达36.8万人次。五是认真做好双拥、综合治理、挂钩帮扶、提议案办理、“十二五”教育规划编制等相关工作。

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全市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改革,争先创优,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苏北领先、全省进位、特色显著”的发展目标,着力实现五个“突破”。

一是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上求突破。全市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分三个阶段向前推进。从2009年到2011年,是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阶段。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区)率先创建,基础较为薄弱的县(区)从单项工作上先行推进,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从2012年到2013年,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阶段。重点难点集中攻坚,全市大多数县(区)要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评估验收。从2014年开始,是提升品质,纵深发展阶段。下半年将对照各县区的创建任务,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的力度,确保完成三星级上高中、省市级优质幼儿园、省级社区教育中心等各项创建任务,并重点指导督促金湖、洪泽全力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二是在教育均衡发展上求突破。建设一批优质学校,认真完成田家炳教学楼、商校二期建设,异地新建北京路小学,配合支持新城公司建设淮阴中学、市实验小学分校,督促指导楚州区、淮阴区等县区建设职教中心。继续大力实施育才兴教、校舍安全、现代远程教育、“龙芯电脑”推广应用等重点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优质资源共享。积极采取“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别支持、分期评估”的策略,大力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活动,出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十条”意见》,在师资培训、硬件改造、考核奖励等方面对“示范区”创建予以大力支持,进一步调动县区政府及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打造成引领全市教育发展的品牌工程。深入实施“三百工程”,健全和完善支教机制。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积极开展按照“有利于发展、有利于群众、有利于稳定”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改制学校的清理规范工作,通过对改制学校的收回,进一步扩大市区公办优质教育资源,缓解择校热,促进教育公平。

三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求突破。认真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广泛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深入实施“双名”工程,培养一批名师名校长,用三年时间培养100名特级教师、1000名学科带头人和10000万名骨干教师后备队伍。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流动机制,切实解决中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精心制定培训计划,合理安排暑期教师培训,完成市级以上培训5000人次。

四是在深化素质教育上求突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计划,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课程难以开足的问题,重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技术类课程的开设。充分利用本校现有的课程资源以及当地自然、经济与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深入推进“班”创建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四早”工程。大力实施“333”工程,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及科技教育。举办江苏省中外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扩大对外交流,提升全市中小学校长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机制,实现评价内容综合化、方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过程动态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严格执行“五严”规定,继续开展“规范办学百校行”活动,进一步完善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模范职工小家创建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双师”素质;课岗交融; 项目主导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309-02

国家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形成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尤其是骨干校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

本文从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1 骨干校建设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对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2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要求

2.1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要求院校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改革建设重点,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导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在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校建设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适应专业发展的“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是指在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依托学院的职业素质平台,组织相关人员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三维建模制作员等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开发职业岗位能力形成所需要的项目,将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科学地将其转化为阶段学习的学期课程项目,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由浅入深选取项目进行教学,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建立“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

2.2 人才培养模式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

在实施“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教师素质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岗交融”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计算机专业要依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来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

“项目主导”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真实项目开发能力。“项目主导”中的项目是在对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主导整个课程体系,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同时要求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项目的序化、项目的教学设计是实施项目教学的保证。教师应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实际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序化项目的实施流程、设计项目实施的教学情境,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项目教学。

3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根据骨干校双师建设任务及“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了相适应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3.1 培养规划建设

1)制定专业双师中长期培养计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课程师资匹配情况,确定合理的“双师型”师资比例结构,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发展规划,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及相应的实施措施。

专业双师培养规划中包含教师的达标要求、达标时间,培养途径,评估办法,要求取得中高级行业专业证书或技能级证书等情况。

2)制定教师个人成长规划

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对专业教师的需求,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在骨干院校建设期内的专业成长规划(职业生涯成长规划)。个人规划应符合系部专业总体规划,满足系部专业总体规划要求。

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应有阶段目标,纳入专业培训规划之中,教学办配合专业建设小组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教师个人成长计划的落实情况,使专业的规划落到实处。

3.2 培养措施建设

骨干校建设要求以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为切入点,带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为中心,围绕“订单班”、“工作室”、“接力培养”三种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打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平台。

1)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升教师项目开发能力。

校内实训基地的充分运用是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训基地融生产、建设、管理、教学、服务于一体,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达到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项目开发共同促进的目标。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尽可能地把教学与生产、开发实训相结合,把软件设计理念与实践项目开发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中。

校外实训基地同样也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重要场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从生产、技术、设备和人员等多方面深层次进行合作,形成面向生产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锻炼,掌握实际岗位的专业技能,熟悉工作流程,胜任实际工作任务。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积极和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拓展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鼓励教师通过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做"访问工程师"、参与企业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项目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训进修,更新职教理念,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

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是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的重要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的能力水平,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手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

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平台培训教师。关注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动态,派遣教师参与IT行业的技术培训,掌握IT技术发展趋势,并将技术的更新反映到实际教学改革中。利用行业企业的员工培养平台及培养资源,培训教师掌握企业岗位需求、技能,将行业企业培训的优势与资源、经验应用到教学中。

利用高职高专联盟师资培训平台培训教师。国家示范校工程使一批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通过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平台,派遣教师到具有相近专业的示范院校进行培训,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整合、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等经验,提升专业教师课程开发、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材编写的能力。

3)校企共建工作室,实现企业化运营,提升教师实践与科研能力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教师与企业共建工作室,以开展生产项目、科研研究为载体,通过企业化运营来提高专业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和科研能力。工作室的运行可以使高职教师积极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科研能力。

4)积极引进兼职教师

企业处于生产最前沿,拥有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专业的双师队伍建设,不仅要把校内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还要有效利用校企合作,把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也变成学院的“双师型”教师。

3.3 激励措施建设

1)职称评定倾斜。把下厂实践、企业顶岗轮训、技术服务等生产实践经历作为我系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实现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引导。规定评职人员需要具备1年及以上的企业顶岗实践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具有优先评职的待遇。

2)在聘级中,把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技术服务、横向课题研究等内容作为聘级的重要采分点。

3)在待遇方面,制定向双师教师倾斜的措施。被选派到企业学习的教师,享受在岗教师的一切福利待遇,并给以课时补贴;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时间可抵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在年终评优中,同等条件下,双师素质教师优先;对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给予报销费用。

3.4 保障措施建设

1)认定标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制订了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规定了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执)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中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训(验)室建设;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主要参与是指除主持人外排名在前三名);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院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

2)资金保障。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划拨专项双师培养经费,保障教师培训及下厂实践需要,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经费保障。

3)条件保障。根据教学计划,在时间和制度上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条件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保证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连续性;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寒暑假或者课程设计时间段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脱产到生产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去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能力。

4 结论

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基于“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的建立推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在完成骨干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建设任务的同时对其他专业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庆红.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特征与认定标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

[2] 陈胜利.“双师型”教师资格评价标准探析 [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

[3] 沈文娟.试论高职课改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11).

[4] 刘勺华,王胜山,周同根,房亚.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模式探索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5] 李群.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3

模范职工小家创建工作计划篇8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注重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破解上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有增量、有发展,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十三五”教育工作开门红。

(一)教育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据初步统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同比提高4.45个百分点,达68.27%;义务教育巩固率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达93.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达82.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达32.6%。学前教育投入专项资金7.49亿元,实施新建、扩建幼儿园项目673个。召开学前教育现场推进会,组织339所一级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490所薄弱幼儿园。昆明市和巍山县被认定为部级学前教育发展实验区。义务教育投入“全面改薄”专项资金47.72亿元、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30.41亿元,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召开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评估推进会议,43个县基本均衡通过国家督导检查,全省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县将达到52个,从根本上扭转了工作被动局面。普通高中修订《云南省一级普通高级中学管理规定》和《云南省普通高中办学综合评价方案》,完成11所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实现版纳、德宏、怒江、迪庆4个州理化实验室建设全覆盖。职业教育出台《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围绕云南重点培育的产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拓宽拉直职业教育成长“立交桥”。协调争取300亿元金融贷款,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9个职教园区投入使用,入驻中高职学校60所,入驻学生30.86万人。高等教育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门大学建设,加快内涵发展和转型发展。启动9所转型“试点”高校转“示范”工作,遴选首批14个转型发展试点院系。遴选第五批14支高校创新团队、16个高校重点实验室和11个工程研究中心,加强2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16新型智库建设,启动莲华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示范区建设,云南大学启迪K栈众创空间建成运营。云南大学化学、微生物学,昆明理工大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昆明理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大学获批部级光电能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昆明医科大学获批我省第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民族教育出台《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率先在迪庆、怒江全境内和昭通镇雄、彝良、威信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实施14年免费教育。组建民族团结教育专家委员会,成立省级双语教师培训基地。民办教育下达专项资金1.05亿元,加强民办骨干学校建设,成立云南省民办学校师资培训基地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云南省民办教育改革发展智库。特殊教育投入专项资金6 600万元,加快特教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保底标准。继续教育支持云南开放大学在高职联盟内积极探索学分制,加强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和函授站建设。

(二)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启动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民办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评选出123所省级文明学校,授予4家单位“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场会,创建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5个(其中部级1个)、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4个(其中部级1个)和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6个(其中部级1个)。开展“共筑中国梦・同绘彩云南”高校形势政策系列报告会156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创建10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校。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14.79万人次,建立2个部级名校长工作室,评选认定“云岭教学名师”105人。启动青少年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和卫生监督校园行动五年计划,出台《云南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实施办法》。创建“毕业邦”APP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8%、年终就业率为97.6%,分别同比增长0.9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超过9万名,实现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和基层就业比例“三提高”。

(三)教育发展活力争相释放。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试点招生,总部和特色学院建设加快推进。制定《云南省依法治教规划》和《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稳步推进7所民办高校章程核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云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获教育部同意备案,出台《云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云南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实施方案》。省政府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委厅及时成立了校院合作处推进协议落实。加快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出台《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与教育部签署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国家汉办在云南大学设立“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国家汉语推广基地。通过组织第九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圆满承办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大力提升了云南教育对外开放的形象。来滇留学生达1.43万人,同比增长18.2%。

(四)教育公平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6年12月底,全省累计投入“全面改薄”项目资金250.8亿元,开工面积1 281.4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992.82万平方米,完成设施设备购置37.82亿元,分别占五年规划的73.66%、93.11%、72.14%和63.9%。下达义务教育保障资金82.51亿元,惠及学生564.72万人;下达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41.46亿元,惠及学生482万人。资助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56万人次,资助资金41.5亿元。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70%的学校接入了互联网、65%的普通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73%的教师建立了个人空间。妇女儿童工作分别获国家、省级表彰奖励。

(五)教育精准扶贫措施有力。先后出台《云南省加强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和《云南省“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工程方案》。各高校认真落实“挂包帮”“转走访”各项任务,用心用情用力,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扶贫、科技成果扶贫、特色产业扶贫、专业特色扶贫四大工程。委厅机关、招生考试院和38所高校及其附属医院共选派驻村扶贫干部317人,覆盖全省40个贫困县,据初步统计,一年来,共为扶贫点协调实施项目914个,投入资金4.48亿元。

(六)教育保障能力全面加强。突出党建引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组织开展建党95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狠抓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认真开展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开展中小学党建工作调研,出台《关于党规进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稳步推进省委巡视高校整改落实和“回头看”工作。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督导全覆盖。加强高校统战工作,制定《云南省加强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实施意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及时妥善处置校园安全事故,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师德师风、校园欺凌等专项治理,推广学生食堂“6T”规范化管理,整合规范学校保险工作,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时不我待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教育工作新特点。一是要深刻认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全面化;二是要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群体的多元化;三是要主动了解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四是要充分认识全民学习的终身化;五是要主动适应教育发展环境的开放化。

(二)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云南跨越发展。我们要更加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更加主动服务云南跨越发展与全面小康,更加主动服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O,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精准发力,在“五网”建设、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主动作为,为云南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三)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去年“补短板”专题调研,我们摸清了家底,找准了短板,认清了形势,提出了初步方案。总的来看,我省各级各类教育都不同程度存在短板,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又是短板中的短板,教育硬件和软件上的短板大体相当,必须“软硬兼补”。具体的讲,云南教育有五个方面的短板:一是主要指标较为靠后。二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三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四是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五是教师队伍建设步履艰难。

三、努力开创云南教育跨越发展新局面

今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锁定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以“提质量、补短板、促公平、调结构、推改革、抓保障、强党建”为主线,以民族、山区、贫困地区和边境一线教育发展为主战场,以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为主要任务,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云南各族群众满意的教育,开创云南教育跨越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做好今年的教育工作,要立足省情教情,牢牢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内涵发展;二是提速发展;三是确保安全。

围绕上述三个原则,今年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一是强化立德树人中心环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加强文明学校创建工作,大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继续开展“圆梦蒲公英”“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彩云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继续组织实施高校形势政策报告会,办好校园文化节。深入开展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品德课教学督导评估,推进学科德育渗透。办好家长学校,广泛融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育人合力。

二是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转变育人模式,在中小学全面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管理和使用,启动实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计划。强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高校示范性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学校美育和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体育竞赛和锻炼活动,评选学校体育标兵。继续实施卫生监督校园计划,做好教育系统禁毒防艾工作。制定《云南省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规划实施意见》,继续推进“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示范工程”,做好语言文字宣传推广工作。

三是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继续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按国家部署做好我省高校职称评审权改革相关工作。深入实施《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督促各地落实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继续实施“特岗计划”,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科学配置教师资源。着力增强教师执教能力,深化“国培计划”、省级培训改革,重点对乡村教师和校长进行专业化全员培训。实施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工程、校(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教师工程、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程,遴选认定一批省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开展地方定向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引导、督促高校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中小学“全科教师”“一专多能”教师的培养路径。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认定和交流制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着力加强高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建立“特聘教授”制度,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研学术带头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每一个教师都要专注教学、重视教研、用心育人,千方百计把每个孩子培养好。

四是完善质量控制机制。推动落实《云南省义务教质量提升计划》,推进教研工作转型发展。做好新课程改革,把课程教材建设作为提高质量的关键,加大对地方教材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审核把关的力度。推进教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抓住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指导。开展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科研部门、教育评估机构的职能,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质量评估监测,逐步完善评估工具和体系。

五是提升毕业生就业和创新创业水平。推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进一步向重点领域输送高校毕业生,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条件艰苦地区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加强创业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规范校园招聘活动,打造立体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鼓励支持高校加快创业学院、众创空间、双创基地建设,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培育高校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力度。继续推进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加强高校新型智库和人文社科基地建设。

(二)以补齐短板为突破口,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一是职业教育要在就业和升学上“双驱动”。利用好300亿元职业教育扶贫专项贷款资金,加强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加快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设施、教学型技能实训设施和岗位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采取集团化办学、联合培养、订单培养等方式,巩固和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努力扩大高中阶段招生规模,各州市年度初中三年完学率均要达到95%以上。继续扩大五年制大专招生规模,支持有条件的高职学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办五年制大专。从2017年起,增加中职和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并压实责任严格进行考核。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通过完善和推广“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探索扩大中职教育与开放教育直通车试点等方式,逐步扩大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打通从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建设一批示范性职教集团,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促进当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精准扶贫。加大对职业教育招生、就读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

二是学前教育要在总量和质量上“双推进”。抓住国家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机遇,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推动公办资源向农村聚集“兜底线”,引导社会办学向城镇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快实现“一村一幼、一乡一公办、一县一示范”的目标,重点推进“一村一幼”,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通过充分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村级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通过新建、改扩建、迁建,确保每个行政村在村委会所在地办好一所村级幼儿园,将有条件的村小附设学前班改建为村级幼儿园,大幅增加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统筹城镇幼儿园布局,采取公民办并举的方式,扩大资源总量,缓解城市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稳步提高保教质量,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深入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提升幼教师资水平,加强省级指南实验区、实验园建设,加强对薄弱幼儿园的帮扶和指导。

高度重视普通高中教育,切实推进规模扩容和质量提升“双落实”。要统筹编制普通高中建设和发展规划,新建普通高中原则上安排在县级及以上城市。继续实施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县一中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和置换一批公办普通高中,支持民办普通高中发展,不断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方便学生在当地入学,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因地制宜办好现有乡村高中。加强设施设备配套,通过内培外引,扩大优质高中资源。继续开展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教学综合评价工作,规范普通高中学校办学和招生行为。要提前谋划好高考综合改革工作,指导普通高中学校科学应对“新高考”。

(三)以共享成果为目标,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覆盖面

一是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合理规划城乡学校布局,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健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配套措施,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确保年内46个县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推动已通过国家认定和实地检查的52个县率先向优质均衡和内涵均衡升级。

二是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出台特殊教育第二期三年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推进人口超过30万尚未建立特教学校的县加快特教学校的建设。加快特教资源中心和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全面开展“一人一案”工作,扎实推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特殊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健全和完善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特教组织体系。

三是大力推进民族教育跨越发展。推动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各项政策,加强民族教育教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作用服务民族教育发展。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学校管理,激发办学活力。提高民族团结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民族团结事业和教育事业深度融合,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科学稳妥推进双语教育工作,支持试点县大力发展学前双语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文字教育水平。

四是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益。坚持在精准资助、助困育人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提高资助标准和覆盖面,特别是要做好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工作,完善对建档立卡低保家庭学生、孤儿或残疾学生、烈士子女或优抚家庭子女等特别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做到应补则补、应帮尽帮。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衔接,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和在当地参加高考政策,依法保障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益。完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体系,加强留守和在校期间的关心、照顾和救助,用心呵护每一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五是坚决打赢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贯彻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深入落实《云南省加强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各项任务。继续推进滇西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示范区建设,继续争取教育部直属单位和部属高校支持,推动更多的扶贫项目落地,办好滇西领导干部扶贫开发专题培训班。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优势,认真做好“挂包帮”“转走访”相关工作。积极争取9个“直过民族”地区和政策尚未惠及的其余22个边境县实施14年免费教育。实施“直过民族”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攻坚工程。强化精准服务,切实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继续落实好求职创业补贴政策。

(四)以服务发展为导向,着力调整优化教育结构

一是启动“双一流”建设,提高高等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鼓励高校以争创一流为目标,主动向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看齐,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打造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要明确学科建设在“双一流”建设中是基础,是核心,是重中之重。推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着重培育一批转型示范高校。统筹推进高校布局调整和新建扩建,引导高校准确定位、分类发展。优化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支持高校多样化培育各类急需人才。完善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布局,培育高校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平台和基地。提升高校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产学研”融合。

二是加快教育国际化,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教育辐射中心。深入落实云南省《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着力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打造“留学云南”品牌,持续扩大来滇留学生规模。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稳步推进境外办学。加强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鼓励各高校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及人才资源,促进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规范普通高中国际化办学。

三是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积极推进开放大学和学分银行建设,构建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加快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职成教育要走出去主动与人社部门合作,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民职成教育培训网络,扩大农村职成教育培训覆盖面,支持职业学校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完成500万人次培训任务。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发展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形成校内校外相互补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

(五)以增强获得感为标准,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稳妥推进。落实好《云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时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制定工作。推进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核评价方式,推进综合评价录取、高职单招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等考试招生方式改革。积极推进录取批次合并改革等试点,推动我省高考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促进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积极配合“一省一市”做好新高考改革录取工作,确保公平,确保稳定。

二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深化落实。加强与国家部委和省级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深入开展针对性调研,完善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和综合调研,推动已出台改革成果细化落实。总结州市、高校经验成果和典型案例,指导和督促州市和高校落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三是办学体制改革要积极探索。宣传贯彻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推动修订《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服务,加大对民办教育的鼓励扶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强和改进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引导民办教育提升质量、办出特色。

四是教育综合治理要不断强化。推进依法治教,完善教育法规规章,实施《云南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深化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加快核准民办高校章程,指导地方及省属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章程建设,开展对已经制定章程学校执行情况调研检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深化放管服改革,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探索运用清单管理制度,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探索以学校“自我评估”和教育行政部门“随机抽评”相结合的复合性评估体系。

(六)以夯实基础为重点,强化提升教育发展保障水平

一是夯实学校办学基础。把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融入城镇化发展大局中,超前谋划,提前部署,特别是在城区土地规划中,更加注重预留教育用地。继续实施好“全面改薄”,完成好年度任务。进一步推进学校食堂供餐,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综合运用PPP、金融贷款等模式,多渠道引入建设资金,激发高校活力,盘活现有资产,促使高校有效化解债务。

二是夯实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基础。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引领“互联网+教育”行动,编制《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快云南教育专网建设,普及多媒体班级教学,整合开发教育大数据。提高运用教育信息化的能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示范区域和示范学校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标准和规范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化考评和督导评估办法。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三是夯实经费保障机制基础。督促各地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依法保证“三个增长”。落实完善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等生均拨款保障制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达到6 000元。建立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会同财政部门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和学生资助政策。

四是夯实教育督导评估基础。加强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积极推进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督促各级政府认真履行教育职责。以现代教育示范学校督导评估为抓手,健全中等及以下学校的督导评估制度。进一步做好中小W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认真做好教育年度重点工作专项督导。

五是夯实校园安全基础。组织开展好省级平安校园创建考评,加强高校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好《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技术规程》。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监管,强化校车日常监管。全面实施校园安全试点工作,强化校园周边综合治理。研究制定《加强学生欺凌和暴力治理工作方案》,完善校园欺凌事件信息月报和媒体报道情况核报制度。

(七)以责任落实为抓手,大力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一是强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带头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严格执行《》和《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体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全面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小落细落实。牢记“四个合格”要求,把它作为干部考核和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坚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第一责任和“一岗双责”,支持纪检部门开展工作。驰而不息抓作风建设,深入推进省委巡视高校的整改落实工作,切实解决好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虚化、淡化和党内监督“慵懒散”的问题。

二是强力推进学校党建工作。落实好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院(系)级党的领导,加强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双带头人”培养选拔。做好高校理论武装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省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高校统战工作再上新水平。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召开全省中小学党建工作推进会,推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

三是强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出台《关于M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加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云南省教育系统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加强队伍和阵地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教育系统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影响力。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启动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建设。

上一篇:社区文明细胞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安全文明工地创建工作计划范文